音乐家的小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14 07: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家的小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家的小故事

篇1

给自己一个悬崖,其实就是给自己一片蔚蓝的天空。

这个故事讲得是一个老人在山里打柴时拾到一只样子怪怪的鸟,等它在鸡群中长大时人们才发现它是一只老鹰!那只鹰已经舍不得它那个温暖舒适的窝。后来一位老人只好带着鹰到了一个最陡峭的悬崖绝壁,把鹰扔了下去,在快到涧底的时候它终于展开翅膀飞向蔚蓝的天空。

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像那只鹰一样,总是对现有的东西不忍放弃,对舒适安稳的生活恋恋不舍。人在面对压力时会激发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我们不必因惧怕逆境和挫折而去当温室的花朵。温室里的花朵固然可以安全舒适的生活,但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旦逆境来临,首先被摧毁的就是失去意志力的温室里的花朵,经常接受磨练的人却能创造出崭新的天地,这就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因此,一个人想让自己的人生有所转机,就必须懂得在关键时刻把自己带到人生的悬崖,其实就是给自己带来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大自然中还有这种事情,就拿狐狸来说。狐狸妈妈细心的照料小狐狸,希望小狐狸健康的生长,它帮小狐狸喂奶、教它扑食,全都是为了小狐狸将来能独立生活。但是,在小狐狸成熟时就会把它赶出窝,如果他不出去,狐狸妈妈就会咬他,逼它出去独自生存。

篇2

本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对音乐课有一定全面认识和了解,并且有一定学习积极性,知识掌握也比较快,本学期要适当提高知识学习深度。并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

教学任务

1、表演学习自然呼吸,不耸肩,养成良好习惯,注意咬字、吐子,清晰准确,做到有表情唱歌。

2、唱游能随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和节拍的变化,有表情的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表演。

3、器乐掌握几种常见儿童打击乐的演奏方法,并与歌曲表演结合。

4、聆听欣赏优秀儿童歌曲,初步感受活泼、雄壮、优美抒情等不同歌曲和乐器。

5、读谱知识认唱1、2、3、5、6、等几个音,认识连线、延长记号等,并知道作用。

教学要求:

1、出音乐学科特点,把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使学生掌握浅显音乐知识和简单音乐技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4、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聆听音乐

三、教研课题与教学措施

奋斗目标:以美育人培养兴趣

发展个性享受音乐

教研课题: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措施:

(一)以音乐的美感来陶冶学生,感染学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地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音乐课中渗透适当地思想教育,充分利用音乐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首先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具有初步爱祖国的情感。在一年级的新歌及欣赏教材中多次出现《国歌》。在教学中,利用插图、播放爱国主义影片、画国旗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通过欣赏优秀民族音乐曲目,向学生介绍祖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进而进行思想教育,情感上和学生产生共鸣。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从心底涌起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另外,向学生介绍音乐家或音乐作品时,可将这些内容编成小故事。如“音乐神童莫扎特”、“贝多芬和《欢乐颂》”、“聂耳和小毛头”、“高山流水”等许多小故事,让学生在全神贯注地听故事地过程中,被音乐家的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吸引,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希望的种子。

从创设情境出发,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审美教育。在教音符时值的长短时,可让学生通过自己行走的步伐“呛呛|呛呛”,感受四分音符的时值和四二拍子的节奏特点。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学生的生活感受“跑比走快”,“走一步可以跑两步”,“跑跑走、跑跑走”,以及小闹钟的走动声“嘀嗒嘀嗒”来认识八分音符的时值。为了使简单的节奏练习变得饶有兴趣,选几首儿童熟悉的8小节或6小节的短歌,由学生按练习中的顺序拍手,老师在琴上奏出旋律。这样通过以上练习,不仅可以使单纯的节奏练习与旋律结合起来,增加了音乐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能培养儿童随音乐的节奏拍手的能力。从形象、直观出发,让孩子得到美的感受和联想。

(二)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个人音乐素养,让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让四十分钟更加有声有色,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篇3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本书有哪些分类吧。这本书有7种分类,它们是:中国传说故事:8篇、各国童话故事:44篇、外国名人故事:9篇、中国名人故事:7篇、温馨小故事:17篇、寓言故事:17篇、成语故事:4篇。

这本书让人每看完一遍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意义,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的故事看完后让你开怀大笑,但它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

比如:其中有篇故事说得是一只驴子、一只狗、一只猫和一只公鸡,都因为自己年纪大,主人要杀它们,才偷偷地逃了出来。它们结伴而行,准备到布来梅市当音乐家。它们走到天黑的时候,来到了一座大森林。它们找到了一棵大树,要好好的睡一觉。它们按各自的习惯,狗和驴趴在树下,猫躺在树枝上,公鸡则飞上树顶。站在树顶的公鸡看见前面有一座房子亮着灯,于是它对同伴们说:“我们到前面的房子里借宿吧,说不定还能找到好吃的!”

它们来到屋子前,透过窗户看到一群强盗正在美餐。

狗说:“我们把他们赶走吧。”大家都点头了。于是,它们就一起叫了起来。“哇呜哇呜”、“汪汪汪”、“喵喵喵”、“喔喔喔”四种声音混在一起,可把强盗们吓坏了,强盗们全跑了。

它们享受了丰盛的美餐后,就按各自的习惯睡觉了。

后来,强盗们又悄悄地回来了,一个强盗一进屋就被狗咬了,又被猫抓伤了脸,接着他又被驴子踢了一脚,这时,公鸡也大叫起来。这个强盗跑出来,边跑边对其他的强盗说:“屋子里有一个妖怪,它用刀砍我,用爪子抓我,还用棍子打我,还能发出恐怖的声音。”

篇4

关键词:《乐之本事》;古典音乐;交响乐

《乐之本事》的作者焦元溥是台湾著名的乐评家,自15岁起开始发表乐评、论述与散文。内容涵盖音乐作品分析、诠释讨论、钢琴演奏技巧解析、音乐家访问、国际钢琴大赛报导与文学创作,发表字数迄今已逾120万字。虽然焦元溥本身所学专业与音乐并无直接关系,但丰富的音乐工作经历让他在音乐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并逐步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乐评家。

一、《乐之本事》内容概述

《乐之本事》共分八章,在第一章中、作者解释了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很多人都认为古典音乐很难懂,认为是专业的音乐,听起来艰深困难。也因为多数人畏苦怕难,所以选择逃避。作者认为在音乐中,最重要的并不在音符里,欣赏音乐最重要的是诚意正心。

第二章,作者多角度解释了古典音乐的定义。作者认为一般可以被归为classical music的作品,都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技术性成就。第二旋律性成就。一般中文约定俗成所称的“古典音乐”,意义其实就“经典音乐”,而非“古典主义”或“古典乐派”的音乐。这样通俗的解释足以帮助音乐爱好者理解“古典音乐”的概念。

第三章谈到了现场演出的二三事,解释了现场演出和录音的区别、音乐厅空间上的小秘密、协奏曲歌剧配置的区别等问题。在这一章中,作者一再强调现场观看演出的优势,是录音录像都无法比拟的。欣赏交响乐不能只靠“听”,还应该有“看”,所以在现场才能感受到乐曲“波澜壮阔”的感觉。

第四章讲到音乐会的生存之道,在这一章作者着重强调了观看音乐时的“规则”。如果我们用观看京剧相声的方式来欣赏交响乐,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从音乐会观看座位的选择,再到音乐会的着装,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为古典音乐“入门级”听众敲开了现场聆听古典音乐的大门。

第五章简述了西方古典音乐式,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古典主义音乐到浪漫主义音乐等等,作者都做了简单的描述。这些知识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基本性的常识,但对音乐爱好者来说,这些基础的知识可以帮助帮助他们迅速了解西方音乐大致的发展过程。

第六章写了古典音乐的小知识,分别介绍了独奏、重奏、声乐表演的一些区别。并帮助读者理解管弦乐器的分类和在交响乐中的分组情况。一个乐团的演出质量,乐手的演奏水平是基础,指挥是整个乐团的灵魂人物。好的乐团让我们听到的是“一组”弦乐、木管与铜管,而不是乐手们自行其是。

第七章讲的是诠释的艺术,作者认为作曲家是无法垄断对自己作品解释的,每一部作品不同的演奏家都会演奏出不同的感觉。说到底,音乐家对乐曲的诠释,来自对作品、作曲家与时代风格的理解,也出于自己的经验、体会与想象力。语言有文法,音乐也有规则,了解文法与规则,才能正确判断作品所想表达的意思,诠释也会随着了解而更加的深刻。

最后一章讲到了古典音乐入门之后的进阶之道,听音乐时不要只听选曲。因为选曲所挑的,是作品中“适合”被“单独选出”的部分,并不表示就是最精华甚至最精彩的段落。听选曲不听全曲,知段落却不知其脉络,绝对得不偿失。

二、《乐之本事》的特色

1.通俗易懂

《乐之本事》的定位是古典音乐聆赏入门的书籍,因此书籍特别注重音乐知识的科普,书中涵盖了焦元溥推广古典音乐这些年听到过的各种提问,“不会演奏乐器可以听古典音乐吗?”“不会看谱可以听音乐会吗?”他从回答这些常见问题入手,一点点引出古典乐的历史、古典乐的观乐礼仪,如此种种。是一本资深乐迷和从未接触过古典乐的人都能各有收获的图书。

2.例子详实

不同于专业音乐书籍的各种谱例,《乐之本事》更多的是以各种小故事作为例证,包括与世界众多钢琴大师的交往逸闻、欣赏经典名曲的经验和心得。这样不仅解决了业余听众看不懂五线谱的困扰,也可以让读者快速地了解一个音乐家。

3.经典名曲及详细解说

焦元溥在《乐之本事》中精选23首经典名曲,这些曲目既呈现具体而微的音乐史,也为读者示范如何解析曲式,另附作者精心整理的329位伟大作曲家名单及年代。

4.乐之本事,美之常识

除了古典音乐,本书还涉及电影、文学、摄影等艺术领域,它不仅是一本古典音乐入门书,更是一本关于“美”与“热爱”的入门书。

三、《乐之本事》的感悟

其实不论这本书内容再多,其初衷就是让大家爱上古典音乐,走近音乐会现场。“听无定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欣赏音乐,不存在所谓的门坎和资格问题。正如马勒曾说:“音乐中最重要的并不在音符里”, 欣赏音乐最重要的是诚意正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将音乐供于“神坛”之上,也不用去顶礼膜拜,更不必因自己欣赏了古典乐而产生所谓的“优越感”。与其他事物相比,去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是和朋友一起选择听不同类型的音乐是一种最安全的冒险。

虽然一直强调《乐之本事》是一本古典音乐入门书籍,但其中的专业知识也不亚于任何一本音乐专业书籍。这也体现着作者处事的态度,就是无论是否专业,都要诚心正意,这样才可能真正听懂古典音乐。像听流行音乐那样,准备几首古典音乐作品,在看书时、在通勤路上、在散步时……在任何时候慢慢的去感受它,你感受到的就是它传递给你的,听不懂没有关系,只需用心感受就好。

四、结语

篇5

音乐欣赏是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的内容、情感有所领悟和体验。由于幼儿的经历浅,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因此,他们还不能很好的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抽象的音符、旋律。加上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也就是更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他们对歌曲的感觉。因此,在幼儿园培养幼儿欣赏音乐是一项较为困难的工作。

如何指导幼儿欣赏音乐呢?

首先,应为幼儿选出欣赏的教材

幼儿的歌唱教材由于受幼儿生理及技能条件的所限,一般较简单,如果限于欣赏这类作品,会影响幼儿的欣赏力。要给限于欣赏这类作品,会影响幼儿的能力。要给幼儿选择内容、风格,形成较为复杂和多样的欣赏要求、任务应有所区别。如一般的声、器乐曲应有所区别。应让幼儿学会从笼统到较为细致的感觉音乐的细节。欣赏外国乐曲除了总的任务之外,重点应放在扩大音乐视野,领悟外国音乐的风格。欣赏古典音乐片断则为重点去了解历史上音乐的不同风采,了解古仿音乐初浅知识。

其交,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导幼儿的欣赏

1、培养幼儿安静地、专心地倾听音乐的良好欣赏习惯。幼儿在欣赏时常常是耳听不是用心灵去听。因此,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欣赏音乐的环境,让幼儿静下心来听音乐。

2、通过各种直观的形式,让幼儿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情感有所理解,丰富感性认识,才有可能通过联想民,想象去理解音乐内容。教师在幼儿欣赏前,要先把作品表达的内容介绍给幼儿,同时也可用故事、图片、手偶等形式让幼儿熟悉音乐的概貌。欣赏中,老师要用简短的语言,启动幼儿领会的意境,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这样,幼儿就可以较好较快地学会欣赏歌曲了。

3、结合欣赏歌曲,教给幼儿和音尔作品有关的常识和音乐欣赏知识。向幼儿讲与音乐作品有关的趣事,有关音乐家的小故事,引导幼儿听辩音乐作品中的音区。音乐,音的强弱、快慢的变化,音乐节拍、节奏的特点与音乐表现手段是怎样表现音乐内容情感。

4、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感觉音乐。音乐会引起人的兴奋。幼儿听音乐,如果没有成人的制约,他们总要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的。当幼儿对欣赏乐曲有了笼统的理解后,我们要提供条件,让幼儿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去感觉歌曲,鼓励他们开展创造性的思维,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对歌曲,鼓励他们开展创造性的思维,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对歌曲的觉和理解,而且记忆得到巩固。

篇6

音乐欣赏给我们提供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并能使我们树立一种正确的、合理的审美观。音乐是社会生活的感情表达,它的内容和形式是由同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其有关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它表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最直接的心理感受。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师对某作品进行背景及曲作家的介绍,再加一点音乐或作者的小故事,学生会更加理解;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作用不只是美育本身,而是有益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一,民族音乐教育对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各个民族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着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第二,民族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第三,民族音乐教育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民族音乐教育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等。

民族音乐教育能“以情怡心”“以情导善”“以情启智”,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正因如此,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远远超过它自身的价值。在人的整体素质培育中,审美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都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不可取代的功能。

民族音乐与视唱练耳

1.培养学习者的民族情怀、爱国情怀。如,20世纪30―40年代,这一时期很多爱国的音乐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冼星海的《到敌人后方去》《茉莉花》等,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很多的优秀音乐作品都来自于民歌。

2.培养学习者对民族调式的理解。西洋大小调的结束音基本都是停在“1”或“6”上,而民族调式丰富多彩,结束音可以是“5”或者“2”等,多训练民族音乐作品的视唱练耳,可以让学习者辨别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多了解民族音乐。

3.从民族材料入手,使学习者有亲近感,便于学习者掌握。民族素材的视唱练耳曲谱也是以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为背景创作的,这样结合人物、历史更易理解、更有亲近感。

4.民族性视唱练耳具有传承民族音乐的功能。现在还有很多没有被发掘的民族音乐或是马上要面临失传的音乐,都需要人去学唱、记谱、去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继承与发展民族音乐。

弘扬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通过对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传统音乐得到传承与发展。通过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强民族性,可以接触更多的音乐常识,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发展本土的视唱练耳教学理念,还需要教育者共同努力。

视唱练耳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播中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要有我们自己的视唱练耳方式。

民族音乐与文化继承

匈牙利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论断:“音乐不是少数杰出人物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让音乐属于每个人,这是最高理想。”也正因如此,1947年柯达伊在重要教育文献《百年计划》中再一次明确发展匈牙利音乐文化的途径是:通过学校,经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获得基础的音乐读写能力。同时促进匈牙利公众的音乐教育向两个方向发展:培养音乐家和培养听众。提高匈牙利公众的音乐趣味,不断地向着更好和更有民族性的方向发展。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学习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一、什么是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此有深入的解释。情境:(1) 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2) 情景,境地。 (3)现在所处的情况。

二、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英国教育家柏西·布克在《音乐家心理》中强调:“一名教师,你首要的紧迫任务就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在多年的音乐教育工作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一堂音乐课的关键是要有吸引力,而采用情境教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创设情境,显示鲜明形象,引导学生在其中“感受美”,学会“鉴赏美”、“表达美”,从而逐步提高审美情趣。那么怎样在音乐课中创设情境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以下几点办法收到的效果比较显著。

1.生活展示情境

“音乐源于自然”,音乐离不开声音,没有声音就谈不上音乐。在大自然里可让孩子学会听鸟叫、蛙鸣、雨水的滴答、汽车的鸣笛等,引导孩子发现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之分。好的情境可以引导孩子,好的情境可以感染孩子,好的情境更可以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平时,我经常带着孩子们在室外活动,一边活动一边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有风吹树叶的声音:沙沙,沙沙;有小鸟欢快的叫声:叽叽喳喳;还有偶尔路过的公交车的汽笛声:笛——。真是太美妙了。孩子们一面听一面跟着一起叫,欢快非常,而简单的节奏也随之掌握了。

如:X X | X X | XX XX | XX XX | X- | X- |

沙沙沙沙;叽叽喳喳叽叽喳喳;笛-笛-

2.光盘、实物、图片再现情境

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在教《春风》这首歌时,先让孩子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天的光盘,孩子们看春风吹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飞舞的蜜蜂,仿佛置身其间,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得非常认真,曲调掌握得也非常快。有的孩子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表演体会情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歌唱二小放牛郞》时,我选择了几个个子较大的同学扮演“敌人”,选一个机灵、聪明的男生扮演“王二小”,而教师则担任有感情的旁白:在九月十六那天早上,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忽然来了一群敌人,这时敌人也发现了王二小……接下来,就是这几位同学在听了故事以后的即兴表演,从相遇到带进埋伏圈,直至壮烈牺牲,“小演员”们演得入情,同学们看得入神,也就在这演与看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歌曲的情绪、演唱时的感情处理有了最深刻、最直观的了解,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英雄王二小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从而激发起他们对英雄的热爱和崇敬之心,产生以英雄为榜样、不断奋发的良好愿望。

4.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不经意地使用语言,谁也不会意识到语言的特殊性,但当教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通过语言描绘可加深儿童的情感体验,并且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例如我在教唱歌曲《闪烁的小星星》时,首先把这首歌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形象直观中得到美的感受。我问:什么东西一闪一闪亮晶晶,好像千万只小眼睛,挂在天空会放光明?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孩子们靠自己的生活感受,很快就会齐声回答出来:“星星。”我肯定这一回答后,接着就说,今天我们来学唱一首美国儿歌《闪烁的小星星》。当唱起这首歌时,孩子们的头脑里就有一个“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形象在活动。这样,不需我多加强调,学生在听故事和猜谜语的过程中,很快就学会了歌词。

5.设计游戏创设情境

篇8

歌曲演唱和音乐欣赏,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两大教学主题,《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演唱和欣赏提出的目标是:能主动地参加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如何调控课堂的“动与静”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习惯的有效途径。

一、歌曲演唱中的静与动

“演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歌曲教唱过程里,参与进来的学生要么寥寥无几导致课堂沉闷,要么大喊大叫使全班乱成一团,致使师生有效音乐教学无从开展。这时,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歌曲教唱时的动与静,掌握分寸,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指引学生静心倾听他人的发言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节课所需要了解的音乐家的生平,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或者查找歌曲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介绍。交流时教师指引学生静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并作适当的补充。比如在教唱《欢乐颂》时,我首先让同学讲述了贝多芬童年的小故事,然后又播放视频《欢乐颂与贝多芬》,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贝多芬在亲自指挥《欢乐颂》时已经两耳失聪,这位伟大音乐家将欢乐带给了全世界。大家都沉浸在贝多芬的音乐世界里,这为学生学唱歌曲在情感上造了势、铺了路。

2.要求学生注意聆听歌曲的范唱

在学唱歌曲之前让学生听一听歌曲的范唱,能让整个歌曲教唱变得事半功倍。在聆听的过程中,往往有的学生一听到歌声就迫不及待地学唱起来,这时老师就要因势利导:“刚才你听的这首歌曲,它是以怎样的速度来演唱的?演唱的力度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一心在唱上的学生可能答不齐教师的所有疑问,但通过几次聆听和师生的共同探究,学生们就逐一了解了听范唱的基本要领:除了旋律、歌词,更应该关注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演唱顺序等,而要捕捉和感受到这些音乐要素,静心聆听是必要的前提。

3.引导学生参与歌曲演唱再创作的行动

歌曲的演唱也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比如,我在教唱《故乡的小路》时,多数学生起初都认为表达“思乡情”的歌曲在情绪上应较为忧愁、速度较缓慢,但有一个学生却提出:快速的演唱也能表达这种思乡之情。于是师生通过讨论、演唱,对比了快、中、慢三种不同唱速后的效果,发现快速演唱也能表达思乡之情,尤其是游子快回到家乡时的激动感。最后师生总结出:不同唱速可以表达不同的思乡之情,打破了“思乡曲只能慢唱”这种思维定势,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另外,笔者在多首歌曲的演唱中灵活嵌入各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如领唱、轮唱、合唱等,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多样的音乐技巧和无穷的音乐魅力,也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4.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进行有效的律动

当一首歌曲唱熟以后,我经常会让学生编排简单的肢体动作,如在《赶圩归来啊哩哩》一课中,除了加入拍手动作,师生还加入了打响指、跺脚、拍腿等,使学生在唱时觉得非常有新意,在欢快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唱得愉快,而且还感受到了彝族歌曲的节奏特点。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将打击乐器与歌曲的表演相结合,一来使各种复杂的节奏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一一掌握,二来也让从未学过乐器的同学过一下演奏瘾,激发所有的学生都能全身心、自觉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和律动中去。

二、音乐欣赏中的动与静

音乐欣赏,是指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愉悦和理性满足的一种活动。音乐欣赏的过程实际是多种心理因素综合运动的过程,包括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想象和联想、理解和判断等。听觉是欣赏、理解、感受、体验音乐美的主要途径,要欣赏音乐,首先要训练“音乐”的耳朵,静静地沉下心来欣赏音乐。当下的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过多地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讲,于是,学生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静止的、被动的状态,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之中并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更谈不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再创作。因此,音乐欣赏过程中要注意动与静的相辅相成,要讲究学生体态的律动和安静内心的触动的有机结合。

1.指导学生外在的、身体的律动

又如,在“唱一唱”《梁山伯与祝英台》时,让学生先唱一下作品主旋律,在优美的旋律中用心体会作品如何表达梁祝二人凄美的爱情故事,通过演唱熟悉作品主题;在“答一答”环节,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进而分析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达到审美的要求;“演一演,奏一奏”《思乡曲》时,我请班上的几位学生情景再现了马思聪与外国大使的对话,并演奏了此曲,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从学生的表演中大家已经了解了作品创作的背景;在“想一想”环节,引导学生把对作品情感的体会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把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和自身的情感融为一体,进而升华为切身感受,最终促使学生外在的、身体的律动,在情感体验上搭建起一座有效音乐教学的桥梁。

2.静待学生内在心灵的触动感产生

通常,学生体态的动也是心灵触动的外在表现。心灵的触动常激发想象力的翱翔、创造力的启动、对音乐的积极思考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实践证明,教师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静心欣赏,并鼓励学生大胆对作品进行描述、评论,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在欣赏管弦乐曲《卡门序曲》时,我让学生前后聆听三遍,每听一遍后都设计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手中有画笔,你会用什么样的颜色来描述你所听到的音乐色彩(也就是音乐情绪和气氛)?这是一幕喜剧还是悲剧?”第二问是:“音乐中出现了几个基本主题?每个主题表现了怎样的情绪?”第三问为:“这三个主题是如何排列的?请选择正确的曲式结构(1.A+B+C+D2.A+B+A+C+A+D)。”在这节课上,学生每欣赏一遍都能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去聆听、感受、想象、分析,教师作适当的总结归纳。

俗话说:课堂教学并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音乐课堂教学的歌曲演唱和音乐欣赏过程中,对“动与静”的协调与把握,应该是张弛有度,动静交融。而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又掌控着“动与静”的尺度,教师如能灵活多变地把握好这个“度”,就能促使师生在无形中架设起有效音乐教学的桥梁,以人为本的、与时俱进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的效率之花必将竞相开放!

参考书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音乐 开放教育 自主 创新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弋。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相反传统小学音乐教育丢失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却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受到极大的抑制。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斯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立足实践,我建立了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等为特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开放的音乐教学目标

纵观我国目前的音乐实践,就不难发现这一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课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基础知识和认知音乐技能的训练上。在他们看来,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这节课学生掌握多少乐理知识,唱会多少歌谱?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来看,该学段的学生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小学音乐教育,显而易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这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认知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不应该成为其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音乐耳朵”才是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

开放的音乐教学目标是指音乐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当然我们决不排斥音乐知识与技能,而是指在关注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又能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而不是仅仅关注其中某一方面。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音乐家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我们每位音乐工作者应该做到: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的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的更旺。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提高不断的接触、参与音乐,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

以前,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遵循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原则,把音乐教学的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向学生提出学习音乐的态度、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在保证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扩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的。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不乏音乐感觉一般的学生,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热情耗尽,对音乐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比如音乐欣赏,同样的音乐往往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联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且带有很强主观性。

谁能说“五音不全”的学生没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而音乐就具有这种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巨大“兼容”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欣赏《龟兔赛跑》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先打两个字谜,学生分别猜出是兔子和乌龟;然后让他们自己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全班同学听完故事以后,再介绍一首管弦乐曲《龟兔赛跑》。学生在听完一遍音乐之后,我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居然连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欣赏完第二遍之后,我又让他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分组编小品表演。在编排小品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根据音乐情绪编排小品;有的同学借鉴童话故事编排小品;还有的同学很有自己的创新,在编排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跟着动起来。

二、开放的音乐教学过程

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辨证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主带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开放音乐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

1、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

“音乐源于生活”。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摇篮曲》一课,抓住小学生很想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准备了很多娃娃,让学生亲身体验做一天爸爸妈妈是多么辛苦。从而进行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在活动中巧妙的将歌曲教学、创编表演、打击乐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

音乐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而主题活动恰恰就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表演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的过程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例如:我在教学《小蜜蜂》一课时,学生在学习完歌曲之后,我让学生根据平时对小蜜蜂的了解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一下小蜜蜂的样子。有的组表演小蜜蜂辛勤劳动的样子;有的组表演小蜜蜂采花粉的样子;有的组表演小蜜蜂游戏的样子;还有的组表演蜂王带领小蜜蜂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各种形态的小蜜蜂,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3、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感情桥梁。

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的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例如:我在教学《小青蛙,你唱吧》一课时,我根据歌词的意思编成了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句,分组学习。在分组学习完旋律之后,全班一起通唱全曲。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4、让音乐走出狭小的课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音乐课再也不能是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就能应付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科技成了课堂中必要的手段,它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电视、广播、网络、各种媒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可以让学生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也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堂伸展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例如:我在教学《阿西里西》一课时,歌曲是云南彝族的一首民歌,从网上大量的寻找了一些有关云南的风土人情、名河大川、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彝族的音乐素材的资料。根据课程的需要,制作课件。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云南的黄果树瀑布、蝴蝶泉、石林等旅游胜地;了解水族、白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同时还感受了彝族其他的民族音乐,体会了彝族的音乐风格。

三、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

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指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音乐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呼唤起音乐的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的行、走、跑、跳、拍手、点头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应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手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曲、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的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学生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虽然学生们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能在课堂中自主的获取知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用生活编织音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我让他们自己用一样东西创造节奏。有的学生拿出费报纸,揉出节奏;有的学生用物品磨擦桌子,擦出节奏;还有的学生用易拉罐互相敲击,敲出节奏等等……教师这时则变成了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长期进行这样的引导和鼓励,我相信在学生心中播下的音乐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

篇10

从2010年4月30日的第一场音乐会,到5月14、15、16日的最后三场音乐会,在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29岁的孙梅庭演奏了肖邦全套钢琴独奏作品。其中包括18种不同曲式的150首曲子。27首练习曲(除Op.10及Op.25外,还有3首新练习曲)、25首前奏曲、41首玛祖卡舞曲、8首夜曲、8首波兰舞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2首奏鸣曲、4首回旋曲(其中包括一首玛祖卡回旋曲)、3首即兴曲及变奏曲、塔兰泰拉舞曲、波莱罗舞曲、幻想曲、摇篮曲、音乐会快板等。

据孙梅庭讲,他选择的“全部作品”是以肖邦生前出版的作品为标准。因肖邦去世前,曾表示要烧掉所有未曾发表的手稿。虽然人们没有听从肖邦的要求,保留了这些手稿。但为尊重作曲家自己的意愿,孙梅庭没有将一些作品,如:“圆舞曲”、“幻想即兴曲”等放入这次系列音乐会中。

5月15、16日,我有幸在上海聆听了他的最后两场音乐会。孙梅庭告诉我,他准备这套音乐会时间很紧,比较仓促,因为此前他在其他一些国家还安排了不同曲目的音乐会。他的妈妈庄启文女士(也是他在中国的经纪人)说,由于孙梅庭本人的日程安排和上海演出场地的日程安排等条件的制约,他只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连演八场,甚至最后三场是在二三天内一口气演出的。这些曲目里,有二三分之二是过去的保留曲日,有三分之是全新的,有些甚至是星期一开始练,星划五或者星期六就上台了。为此,他每天练习七个小时,甚至在演奏的当天,从中午一点进音乐厅一直练到晚上开演。庄女士坦率地承认:“这套音乐会还不是精品。”

只听了两场的我,当然很难对这套“八日弹”系列音乐会作出全面和深刻的评论,但作为深知准备一场音乐会之不易的人,除了对年轻的孙梅庭表示由衷的敬意之外,倒很想写写我听了音乐会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除了演奏本身,陈列在音乐厅走廊上的风景照片和孙梅庭在每天演奏前的讲解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听众在进入音乐厅之前,一定会被陈列在走廊两侧的、冠以“沿着肖邦的足迹”的40幅风景照片所吸引。这些照片都是孙梅庭本人在肖邦生活过的波兰、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的多个城市拍摄的。我早就知道他喜欢旅游,也喜欢摄影,但这些照片是不是他特意拍摄的呢?孙梅庭说是的。比如他今年应邀去波兰的六个城市演出,其中四个城市是肖邦生前去过的地方。音乐会结束后,他又特意去了另外四个肖邦曾去过的城市。

通过对肖邦足迹的探访和拍摄,无疑使孙梅庭更加感性地走进了肖邦的世界。同时,也使观众的思绪在音乐会开始前就飞到了19世纪的欧洲。

在每场音乐会前,孙梅庭结合当晚的曲目,给听众讲一些有关肖邦的小故事,这显然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在我听的那两场音乐会前,他还讲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是我在其他的书里没有读到过的。

作为朱利亚音乐学院毕业的博士,孙梅庭说:“我真的很感谢朱利亚爵乐学院的教育制度,在那里我们要上很多课,读很多书。”

我不禁联想到,当今国内有许多学习钢琴的孩子,从小学时就不上学,整天关在家里练琴,不仅家长,甚至有的老师也鼓励这样的做法。每想到此,我都会禁不住担忧: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除了手指跑得快之外,他(她)会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品位、有见地的音乐家吗?他(她)能真正理解每个时代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利作品的内涵吗?

我总希望,学音乐的孩子应比学别的专业的孩子有更广博的文化修养和更丰富多彩的爱好。否则,他将会是一个贫乏、苍白、没有情趣、没有想象力的人。

其次,孙梅庭具有个性的演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最后一场音乐会中的压轴节目是12首肖邦《练习曲》(Op.25)。这是他多年的保留节目。各类技术在他手下收放自如,其中第六首的“双三度”练习曲,弹得相当漂亮。不仅如此,对于许多曲子中的和声转换及内声部的处理都有许多巧妙之处。他手下多层次的音响效果,非常引人入胜。

他演奏的玛祖卡舞曲的节奏变化、夜曲的音色变化都很有意思。《E大调第四谐谑曲》弹得热情洋溢,潇洒而华丽。

虽然在我所听的两场音乐会中,有些曲目从技术到音乐都还有些粗糙之处,一些新学的曲子与他的保留曲日之间也有着差距,但我觉得孙梅庭演绎的肖邦是鲜活的、有个性的。

当今世界琴坛,大大小小的国际比赛多如牛毛。再加上录音技术的日趋完善,无形中造就了太多“完美”却缺乏个性的钢琴家。

在从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的钢琴家中,已经较少能听到只有在19世纪钢琴大师们手下才有的那种有个性、有激情、有炙性的演奏了。难怪20世纪的霍洛维兹都说:“我是19世纪的最后一个。”

2004年,我曾在厦门鼓浪屿听过孙梅庭演奏的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说实话,那时我并不认为他的演奏是有鲜明个性的。但是,时隔6年,这次的音乐会却给我留下了全新的印象。在世界琴坛不乏“完美”音乐家的今天,听到这种个性化的演奏,是令人欣喜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孙梅庭的亲和力,这也应该是他这套音乐会的特点之一。大家知道,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少年轻人进入高雅音乐的殿堂。年轻的郎朗正在努力以自身的方式和魅力引领更多的年轻人进入音乐厅。我想年轻的孙梅庭虽然没有郎朗的张扬和更明显的明星气质,但他也以自己的方式在做着同样的努力。

在这次的音乐会上,当小琴童发出不安静的声响时,孙梅庭带着宽容的笑容用手势制止他们。在最后一场音乐会,孙梅庭刚要开始演奏时,忽然坐在听众席前排的两位听众的手机相继响起。孙梅庭笑着泌:“这好像不是肖邦。”

说实话,我自己碰到这种情况都会相当生气或不耐烦。更有些演奏家会对“肇事者”怒目而视或者当场责令其走出去。而孙梅庭却平静地用句风趣的话完成了无疑会使犯错者内心感到羞愧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