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白居易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9 20:4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忆江南白居易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学期伊始,拿到新书,一看有词,我非常高兴,因为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化,而且词还有一个好处,能够让学生仿写,记得我小时候学习古诗文后,就喜欢模仿着人家的词语、句式自己写一写,由此产生了对古诗文的浓厚兴趣,我想,可以让我的学生也试试。也许,能冒出几个小词人呢。于是,教学《忆江南》这首词时,我自己先仿填了一首给学生引路。
课堂上,学完全词,我告诉学生:“白居易忘不了美丽的江南,老师也忘不了自己可爱的故乡,于是,我模仿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也填了一首词,来赞美我的故乡云雾,下面就请同学欣赏老师填写《忆江南》,听听我的作品怎么样。”当我生情并茂朗读我的作品时,从学生那好奇,赞叹的眼神中,我得到了信心:他们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朗读完,我问学生:“你曾经到过哪些地方?那里的风景曾经给你留下了哪些难忘的印象?你可以像老师一样,模仿白居易的词作,填写一首属于你自己《忆江南》。“学生们都显得很有兴趣。纷纷拿起笔,试着填起来。
作业交上来,完成情况出乎意料的好。全班63人中,有51人掌握《忆江南》词牌的句式要求,而且在词中写景能抓住特点,遗词造句比较优美,有的学生的作业比我试添的那首还要好。还有的学生别出心裁地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了“现代诗人”的字样。我又专门抽了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词作”在小组交流,在全班朗诵,看着学生们那一张张兴高采烈的洋溢着成就感的笑脸,我心里真是高兴,不管学生填得是否合乎平仄,是否富有文采,这都不重要,关键是通过这次尝试,我让学生对词产生了兴趣。在学生自己填词的过程中,他们实际上也是在缩短自己和古文化之间的距离。由事后的效果来看,我的这次尝试是成功的。班里掀起了一股收集古诗词、积累古诗词、学生填词牌的热潮。
附录: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云雾好,风景旧曾谙。早春茶园青青色,晨起春雨细如丝。能不忆云雾?(周贤琴)
音寨好,风景旧曾谙。山上李花白如雪,田中油菜黄如金。能不忆音寨?(罗雪丽)
篇2
一、故事激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加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容。我常常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自编或引导学生编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古诗词的学习融进有趣的故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我用这样的一个故事进行导入:一天,汪伦听说李白将来泾川,便写信迎请,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欣然前往。到后,汪伦告诉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学生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诗的背景,他们对诗歌自然学得主动积极、兴趣浓厚。
二、作画赏析
苏轼曾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何止是王维的诗?如果我们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中的画画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的意境,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时我和学生一起进行各种形式的读,读完之后,还让学生说说诗描写的画面,再用画笔把诗描写的画面画出来。学生画了“日出”“江花”“江水”等栩栩如生的江南风景画。这样,学生不仅在画中欣赏江南春天的美景,还感悟到白居易作词时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吟唱体味
吟唱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古诗学习方法。 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诵,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通过吟唱,进一步入诗径,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在古诗教学中,这种将古诗学习转化为富有韵律的活动,深受爱说爱唱的孩子的喜爱,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进一步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如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可选用古筝乐曲《春江花月夜》指导学生吟唱……
四、生活实践
篇3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扩大,诗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更成为中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成为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只有通过"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神韵。多读古诗词,能使学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境界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多读古诗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学形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1.1读懂意思,体会其节奏和韵律之美,进而体会其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掩饰不住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酣畅淋漓的"喜"让读者也喜笑颜开。再如《望岳》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把自己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志向与雄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而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大漠风光的壮美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及戍边将士的爱国之情。
1.2抓关键词语。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句,句中的"碧草"、"春色"、"黄鹂"等,都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观赏;一个"空"字,点明了黄鹂的白白歌唱,这两个字表现出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所以就不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春天美景。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在天涯"而成为"断肠人",相思之苦跃然纸上。
1.3由表及里,领悟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读者可以从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逆知诗人内心的情绪。如宋人雷震有一首《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远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山村风光的小诗。远山夕阳倒映在水草青青、碧波荡漾的池塘里。归村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吹着短笛,虽然无腔无调,却也别有情趣。细细品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清新优美,生活气息浓,是一幅优美的山村晚景图。而在这幅图中蕴含着的,是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山村风光的热爱。
2.品味诗词,体验语言之美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可谓字字珠玑。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使春天一下子变得鲜活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敲",刻画出僧人夜归的画面。又如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诗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写得勃勃生机,同时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
古诗词的语言经常是虚实结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化为人人尽知的滚滚江水,令人感到这个"愁"是无法承载的。或者动静结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还有雅俗结合的,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3.把握时代,走进作者心中
篇4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思维能力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发展。古诗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学传承,目前教学中侧重学生的诵读积累,而忽视了思维训练。针对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以手语表演和划划圈圈两种方式,开展了动作思维的训练,以发展孩子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的教学手段,训练孩子的形象思维,提高孩子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开展动作思维训练,提高孩子理解能力
小学低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许多抽象的语句都不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自己的轨迹。因此,可以通过手语表演和划划圈圈这样两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动作思维的训练,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1.结合手语表演,理解古诗含义
比如,教学《画》,这是一首写景的古诗。老师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再用铅笔圈一圈,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事物。学习之后就让孩子们给这首诗配上动作:远看山有色(孩子们手搭凉棚,踮着脚尖,极目远眺,继而画个大大的“s”,表示“色”);近听水无声(侧耳倾听,微微躬身,然后摆手,表示遗憾。);春去花还在(右手食指中指伸出,代表两足行走,流水的光阴悄悄流逝,带不走朵朵花儿,手掌合并,托着下巴绽放笑颜);人来鸟不惊(以手为笔,书空“人”字,以臂为翅,依旧飞翔)。
这样的训练方式适用于《画》《静夜思》《春晓》《村居》《所见》《小池》《望庐山瀑布》等诗篇。与手语相结合,赋予古诗自己的感彩。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理解古诗的内涵,可谓一举两得。
2.利用圈圈划划,亲近古诗意象
小学低段14首古诗中有9首古诗纯粹是描写作者所见所闻,分别是《画》《村居》《小池》《山行》《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和《绝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动手圈圈划划,你在这首古诗中读到了哪些景物。
比如,《宿新市徐公店》,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划出了“黄蝶”,我追问:“你真的看到了黄蝶?”
“应该没有黄蝶!”张雅宣突然叫起来:“不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了吗?”
“那要是儿童急走追蚱蜢――”我问。
“跳入草丛无处寻!”
那么“花”呢?文章明显告诉我们:“树头花落未成阴”,花已经落了,树木尚未成荫。
“篱落疏疏一径深”,我先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看看那篱笆是怎样的,有密有疏有高低。那是因为春天乍到,篱落的主人还没来得及修葺?放牛的孩子偷偷拔走中间一根用作赶牛的棒子?经历一冬,霜雪压迫,篱笆断节?仔细观察之后孩子们都理解了“疏疏”一词,也明白了这句中的“篱落”就是“篱笆”。
孩子们通过圈圈划划,不但理解了古诗的含义,还了解了作者对于这份景物所含着的感情。
当然,这样两种方式的训练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村居》,这首诗的前联是写景的,可以动手划一划,后联是叙事的,可以演一演。又如《宿新市徐公店》可以先划一划,后演一演。孩子在课堂上动手动身动脚,符合孩子好动活泼的天性,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二、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学生内化能力
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字面上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训练了孩子的想象力;具有整体性,画面在脑海中形成的过程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训练了孩子的逻辑能力;具有直觉性,在每个孩子脑海中的形象各不相同,训练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维
古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孩子带进那梦幻又遥远的世界。比如,教学《忆江南》,我先播放音乐《琵琶语》,并深情地给孩子们介绍《忆江南》的创作背景,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文本的距离。孩子们似乎看到了白居易在庭院里寄情桃柳,醉意微浮,朦胧间回到自己陶醉的杭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孩子与作者之间没有距离,与文本之间也没有距离,诵读与理解也变得水到渠成。音乐能够使孩子在课间活动中澎湃的激情迅速沉静,走进诗文那悠远宁静的世界里。
创设情境的方法就是出示画面,唯美的画面会在孩子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这样的教学手段却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也许就会弄巧成拙有时候,太过直接的表示反倒缺少了美感,不如留给孩子自己想象的空间。
形象的画面与音乐交融,让孩子们把文字内化成鲜活的生活情景,看到落花会吟诵:“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看到蝴蝶会感叹:“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2.破题揣测,启发学生思维
所谓破题揣测就是让孩子看着诗题,说说要是自己写这个题材,会写点什么。比如,《回乡偶书》。我们学校有很多孩子是“移二代”。父母老家都是在乡下,经过一代人的奋斗已经移居到城关,孩子们会在寒暑假跟随父母回老家,乡下的一切都那么新鲜,有书本上的各种家禽,有不打游戏机专爱捕鱼捉虾的小伙伴,有泥泞的小路,还有夹杂着青草气息的空气!他们构建着自己的憧憬,再去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那份落差会在孩子心里烙下痕迹,让他们永远记得这个少小离家的诗人。
3.运用比较,强化学生思维
汪潮教授曾说过,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那是因为比较能够让教学对象各自的特点一目了然,相得益彰。同样是白居易的诗,在写《草》的时候,功名未成,孜孜追求,有着草一般的坚持与执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写《琵琶行》的时候,伤心失落,天涯何处寻知己?才会“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样是面对山村乡景图,高鼎看到的是一群孩子:“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杨万里的眼中却只有一个孩子:“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引导孩子对诗文进行比较,从而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积累和运用也变得容易起来。
三、结语
动手动脑练思维,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入情入境学古诗,提高了孩子理解的能力。这样的古诗学习相较于传统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更加灵动生气,也更受孩子的喜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或曰形象),即景、物、人(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它们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情感,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万能钥匙”;所以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内涵,才能应对各类试题。
下面我们就谈谈鉴赏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基本技法。
一.抓好切入点,巧解意象
经岁月磨洗流传下来的诗歌,其中的意象大多成为诗人的感情寄托,有了固定的象征意义,掌握这些象征意义对我们的鉴赏会有很大帮助。例如:“松”象征着刚强挺拔、不畏,“梅”象征着高洁、孤傲,“月”是思乡、怀亲的寄托,而“柳”则寄寓着依依不舍的别离之情,等等。
不过,掌握了这些关于意象的必要知识之外,我们还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巧妙切入,即学会解读意象本身的形、色、声、态,进而理解意象内涵。
让我们从文本中熟悉的诗词入手去做一些相应的分析。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解读意象的形:这首小令被誉为“百代秋思之祖”,是与诗人描绘的特定意象分不开的:老无生机的树,干枯的藤,黄昏时分的乌鸦,嶙峋的瘦马,“枯”“老”“昏”“瘦”等字彰显意象之“形”,让人感受到其苍凉、萧索的基调;再加之荒凉的古道、萧飒的西风,“断肠人”的羁旅愁思溢于言表。
例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解读意象的色: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春水,这色彩鲜艳、赏心悦目的美景给人以温馨美好之感,抓住了它也就理解了诗人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例3: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解读意象的声:“杜鹃啼血猿哀鸣”,此处地势荒僻,环境恶劣,“谪居卧病”的诗人本已心境愁苦,再听到杜鹃与猿猱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更是悲从心生,不由得随着琵琶女的弹奏泪湿襟袖。
例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读意象的动态:“穿空”“拍岸”“卷起”,这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动魄: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似将天空穿破;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这些极具动态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万马奔腾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抓住了此处描写也就抓住了词人豪放、澎湃的情感。
二.唱好“四步曲”,妙析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与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意境。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当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热门考点之一。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08高考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如何在解读意象的基础上赏析意境?我们以上面的高考题为例分步解析。
第一步:寻找意象(人、物、景):诗中的意象有落晖、鹤、松、嫩竹、红莲、烟火、采菱人等。
第二步:分析描述(抓意象的形、色、声、态等):“落晖”为西下的夕阳,为诗人推门举头所见,于山色苍茫中笼罩大地,我们不难看出此夕阳应显柔和之态,并非马致远笔下的惨淡斜阳;“遍”为松、鹤的特点,极言松茂鹤多;“含新粉”的嫩竹、“落故衣”的红莲应是嫩绿、粉红,色彩鲜明,且均展示出清新可爱的姿态;渡头炊烟袅袅升起,(形)采菱人纷纷归来。
第三步:概括画面(或温馨美好或闲适恬淡或凄凉萧瑟或清冷孤寂等):通过对以上意象的分析,再加上大家对王维的了解我们可以归结出,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闲适恬淡的山野暮归图。
第四步:赏析情感(常见的情感有:忧愁、寂寞、哀怨、激愤、欢快、恬淡、高洁、忧国忧民、壮志难酬、坚守节操等):有了前三步的分析,答案(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的得出便水到渠成了。
古典诗词大多可运用这“四步曲”进行分析,如此,我们便能相对轻松地领略到诗中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境界,进而从容答题。
篇6
2、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3、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5、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8、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9、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10、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11、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12、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3、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牛峤《忆江南·红绣被》
14、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15、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16、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7、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18、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19、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0、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李白《怨歌行》
2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22、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23、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2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
25、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昼夜乐》
26、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苏武《留别妻》
27、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张继《闾门即事》
28、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29、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明月上高楼》
3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1、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32、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33、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34、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35、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王维《西施咏》
36、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宫词》
37、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38、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39、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李商隐《风雨》
40、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41、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苏轼《贺新郎·夏景》
4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44、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45、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46、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47、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48、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
49、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50、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
51、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52、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5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54、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55、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56、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57、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5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59、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
60、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答施》
61、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留别妻》
62、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朱庆馀《宫词》
63、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留别妻》
64、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65、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张籍《征妇怨》
66、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67、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68、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69、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70、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71、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7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73、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74、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班婕妤《怨歌行》
75、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徐再思《阳春曲·闺怨》
76、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77、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78、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篇7
所谓古诗文辅读,指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在不加重儿童负担的前提下,激发儿童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浅近古诗文的能力,适时、适量、适度辅助儿童吟诵古代经典诗词和文言文,儿童对有韵律的语言非常敏感,诗文最容易融进儿童的语言习惯中,让儿童从小吸收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营养,陶冶性情,夯实文化底蕴。因而,古诗文辅读重点在“辅”,途径在“导”,落脚点在“育人”。与课外活动结合,与生活相连,日积月累,不断充实儿童的“库存”。
一、贴近儿童,选读诗文
1.对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进行相似链接
儿童在语文课堂上学会读诗方法,乘这股“东风”,鼓励他们积累相似的诗文。如学会苏教版《语文》(第一册)中的《江南》这首民歌,可以拓展开来学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杜牧的诗《江南春》和王昌龄的诗《采莲曲》。这一组诗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江南美景图,达到了深化理解、丰富积累的诵读效果。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系列诗歌的强烈震撼中得到强化和升华。
2.按时序节令变化组织系列诗歌
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如能在自然中得到体验,这种感知的深刻是无法比拟的。依季节的变化,笔者引导学生把诗文整合成一个系列,如“春日寻芳”“夏日情趣”“秋日枫情”“冬日飘雪”。笔者曾经借踏春之际向学生介绍了一组咏春诗,学生兴趣很浓,因为他们踩着“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地,他们抚摸着“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柔柳,他们在“千朵万朵压枝低”“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花园里尽情地欢唱……
3.以故事引导出相关的诗人和作品
儿童是天生的故事迷,当他们听了曹丕逼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他们吟诵起《七步诗》来特别有感情;《铁杵成针》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老师相继讲读文言文,在古今语言的对比中,学生初步体会古文字的韵味,不知不觉他们便喜欢上真实、亲切的小李白,教师引出李白的一串耳熟能详的诗,孩子们吟诵起来兴趣盎然,这样既学文又学诗。
二、以美激趣,喜吟乐诵
1.理解字词句,领略语言美
学生要欣赏语言,必先读懂。古汉语中常识性的知识应当教给学生,这是读古诗文的工具,但不宜讲得太深,宜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服务。古今词义的变迁现象:例如《江上渔者》“但爱鲈鱼美”中的“但”是“只”的意思,不是今义的“但是”。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绿”,是形容词活用,教者把十几次修改过程以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活用法无须细讲,使其能体会语言的凝练美即可。还有其它如倒装、省略、互文等古汉语知识,可在具体诗文中给学生感性认识,在不断的诵读中以熟带生、举一反三、逐渐领悟,培养语感,努力达到自动化。
2.情景物交融,体味意境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在辅读过程中充分挖掘诗的意境,营造氛围,给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如学杜牧的《山行》,字字都是可感可触的秋景,句句皆意境,无须教师讲解,借助画面或身临其境地想象吟诵,便能体味其中的诗情画意,如果教师把诗意讲碎,学生再来品味,便觉味同嚼蜡,毫无兴致。认识诗的思想境界,感受作者的心灵美,也离不开对诗文写景状物的理解和自我的真切感悟,例如《咏石灰》,儿童明白了石灰的特征,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自然能体味出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本质。
3.吟诵出节奏,品赏声韵美
古诗文平仄和谐,声韵动人。儿童喜爱韵律感强的语言,好念好听的古诗、韵文正合其口味,索性让其尽情吟唱,“以声动情”,抑扬顿拙、铿锵有力中便是情感。语言的习得本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古诗文的语言会转化为儿童的潜意识语言。儿童在吟诵的悦耳声中,感受到音韵、节奏、抑扬顿挫的美,有的孩子还能依据这声韵,自己有滋有味地填词作诗呢。
三、细水长流,点滴积累
1.遵循感知规律,探寻辅读的课堂模式
儿童的感知特点是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逐步感悟。在每周的课外活动课里,抽出一节课进行辅读,在实践中摸索出“两个为主,六个环节”的辅读方法,即遵循“学生为主,诵读为主”的原则和“自学――质疑――辅导――赏读――拓展”的辅读模式。
2.辅读时间的点滴运用
篇8
在当前新时代的教育形势下,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已经普遍应用于教学教学中,成了常规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高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打造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对语文相关辅助知识的补充以及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1巧用白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丰富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如我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使课堂变得趣味横生。《黄山奇松》一文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描写了黄山松的优美姿态与独特造型,重点介绍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充分展现了它们的奇特之处,饱含了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美。在逐个讲述三大名松之后,我用了这样的过渡:“除了这三大名松外,黄山还有许多秀美的奇松。”利用交互式白板,拖动一张张课前收集的精美的黄山奇松的图片,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看着这些图片时连连发出惊叹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描述看到的松,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的描述变得极为生动:“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好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正在等待放学归来的孩子;有的如同一位诗人,似乎在吟诵着什么千古名句……”“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一只勇猛的雄狮,正在俯视它的领地;有的像两条交织的巨龙,誓要分出个高低……”这样一来,利用图片的直观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看图想象说话的过程中,还内化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使得图片与文本得到了较好的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为课后的小练笔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小练笔,学生的练写将会更加生动。
2巧用白板,创设高效的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其实是采用一定的手段营造一种愉悦的宽松的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的运用更能有效地创设情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如教学古诗文《渔歌子》时,上课伊始就用白板的资源,拖拽出一张江南春图,提问“草青青,水蓝蓝,杏花春雨、如诗如画的江南,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钟情于她,夸赞江南的美。此时此刻,你最想吟诵什么呢?”(如《忆江南》,全班齐诵)老师乘胜追击:“是呀,不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忆江南》家喻户晓,传诵至今,而另外一首写江南的词,不仅在国内传诵,还流传到古代日本,成为日本词学的祖宗。究竟是谁写了这样一首词,这首词的意境如何呢? 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文《渔歌子》”这样引人入胜的情境导入方式让学生一下子就激发了对学习这篇诗文的兴趣,学起来也就更为投入,整个课堂的气氛也带动起来了。
3巧用白板,构建高效的练习模式
篇9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古诗词 导游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界更注重对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素养的要求。整体素质较高的“知识型”导游成为了业界的稀缺和新宠,有些旅行社甚至不惜出高价招聘人才。但现在的导游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循守旧的问题,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导游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与我国旅游产业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不相适应。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后提出的新理论。它作为一种后结构(post-structuralism)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维果茨基认为,了解学生对他们所教授学科的知识背景,并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设计适当的教学策略,是教师进行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古诗词在导游教学中的运用作了探索,旨在改进原有的导游教学方法,提高导游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
1.关于学生古诗词的知识经验分析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重文的传统,诗歌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新大纲除更加重视文学教育外,还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要求背诵古诗词80首、50首、50首,三个学段共要求背诵180首。这些篇目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知识经验积累较为丰富。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这就为教师在导游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相关的导游知识具备了条件。
2.古诗词的特点分析
王国维认为:“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可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那么古诗词具有哪些能为导游教学所运用的特点呢?
2.1古诗词与景物交相辉映。
古诗词的题材大多是景物。而且已达到了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地步。明朝胡应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就是文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文学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朱光潜在诗论中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须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ige)两个要素。自古以来风景名胜与古诗词歌赋就彼此交相辉映,相互增色。
2.2古诗词具有丰富的知识。
古诗词有着极大的认识价值。写景状物,是我国古代诗歌(乃至整个古代文学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因而许多古诗词歌赋描写了自然万物、地理形势,历史的变迁,以及各地的风俗民情,内容丰富。
2.3古诗词能让人到达独特的审美境界。
古诗词经常利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感染力。语言自然含蓄,生动活泼,而且特别讲究音韵的美,利用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来实现声音的美感,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那独特的语言魅力特别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让人悠然神会而余味无穷,并到达独特的审美境界。
2.4古诗词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
古诗词中有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虽然古诗词是高雅的艺术形式,但它却完全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再加上我国自古就有尊贤重文的历史传统,所以游客对一些古诗词歌赋耳熟能详。有研究表明,国内旅游教育程度累积人数与旅游人次关系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游客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这也为导游在带团中运用古诗词进行导游讲解提供了可能性。
3.古诗词在导游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对古诗词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不仅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大多为学生所耳熟能详的篇幅。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将新的信息和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加以整合、修改或重新解释旧有知识,以使其与新知识相一致的过程。
倘若能鉴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生原有的诗词知识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架构起相应的导游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导游的整体素质,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和学生导游知识和能力的架构关系,如下图所示: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中,诗词可由教师引出,亦可让学生从记忆单元里精选。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而且在今后从事导游工作时可以灵活地运用古诗词,增加讲解的感染力。
3.1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中国文人历来重视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文人们在面对祖国美丽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时,往往会在文学作品中对大自然的美景和无限生机进行礼赞,抒发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情感。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对故乡的赞赏――这是爱祖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感情源泉。”所以利用古诗词歌赋大多以景为题材,并情景交融之特点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感受文人们的这种情感,从而自然而然会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之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例:《旅游地理》讲到长江三峡时,教师就可以引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讲到黄河时可用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也可以用王之焕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几首诗将长江和黄河的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3.2弘扬儒家文化,提高学生的情操、道德修养。
中国儒家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仁”。仁的意思就是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孟子・尽心上》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许多古代知识分子所采取的生活态度。同情人民大众属于道德的范畴,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在中国诗歌史上,许多诗人写出了反映民众疾苦的诗。在《导游基础》中讲到园林中所用的植物竹子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品读郑板桥的咏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诗语言朴素自然,侃侃道来,情真意切。再向学生介绍竹子在我国有什么寓意,从而引起学生的心境与诗境的共鸣。所以在导游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歌赋不仅可以弘扬儒家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3.3可烘托景物的神韵,增强景物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次审美活动而古诗词歌赋本身就是能给人以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古诗词歌赋讲究韵味的美,通过声调、音节、平仄、压韵等不仅可以让它的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可唱可吟。特别是一些山水诗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那如梦如幻的美是用普通语言表达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古诗词歌赋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从中激发联想和想象,神游其中,获得美妙的美感享受。正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而这样也可克服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旅游地理》在讲解杭州西湖时,教师在课堂上可讲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除了运用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以外还可以用四首诗歌来描绘西湖四季不同的景致。春天可以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天可以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可以用宋之问的《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冬天可以选取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使四季美景在唯美的诗词中得以升华。最后,教师可以引用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这首词作为对西湖美景的概括性总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是白居易为颂扬杭州给后人留下的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唱。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若能将这些诗词灵活运用,不仅可以将西湖四季的美景呈现给学生,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湖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4巧用古诗词歌赋来掌握史、地、宗教知识。
古诗词歌赋拥有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不仅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知识。
3.4.1历史的复杂和沉重可以在生动、浪漫的古诗词歌赋中得以重现。
如讲唐朝的“安史之乱”时,可用白居易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来解释在李隆基统治后期,唐朝历史由兴转衰的原因;讲到南北朝佛教盛行时,则可用杜枚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加深学生对佛教历史的的记忆。
3.4.2可用诗词来引印证地理现象。
如在讲解《导游基础》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中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时,可以用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印证。
3.4.3自然万物之知识均可在古诗词歌赋中窥见斑斓。
古诗词歌赋有很多写景状物的内容。钟嵘曰:“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日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
因此在讲解《导游基础》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时若适当挑选一些名言佳句,则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细致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当讲到草本植物分一年生、二年生及多年生时,可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我国的各种植物时都可引用相应的诗词歌赋。比如,植物中的荷花可举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仙鹤可用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讲到天气景观时可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雪景,可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形容雾景。
3.4.4宗教之深奥可通过诗词来获得顿悟。
中国的文人多少都受到道家和佛家文化的影响。而道佛教义之深奥,导游常见名词之晦涩难懂。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歌赋来让学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例如可用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来讲教追求“长生成仙”之教义。也可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再用李商隐的“嫦蛾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让学生不仅能领悟道教之教义,而且获得美的享受。
另外王维《辋川集》辛夷坞一诗:“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这首诗中,芙蓉花成了“法本自然”的写照。这也印证了道教修炼中要以老庄的“清净无为”为指导,“无为而无不为”的追求。
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也极为深刻。特别是我国佛教主要流派中的禅宗对知识分子影响最大。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罄声。”就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四大皆空”之教义。
综上所述,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导游教学中若能精心挑选一些古诗词,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导游知识和能力的架构,从而提高导游教学的质量,提高导游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而且古诗词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还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汲取中国古老文化之精华。而导游作为“文化的使者”,又肩负着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精华向游客进行传播的使命。从这一点上来说,意义就显得更为深远。
参考文献:
[1]张涤云.中国诗歌通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美]叶维廉.中国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3]李洪波,韩荔华.旅游文学作品欣赏[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2).
[4]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5]张舒哲,高娴子.导游口语技巧[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
[6]建构主义与当代职业教育教学观的转变.[J].天津大学学报,2007,(1).
[7]侯新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评析.[J].教学与管理,2007,(2).
篇10
【关键词】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在教育系统中,从小我们就要接收诗歌的熏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更加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吸引着我们。正因为如此,古诗词在小学高年级的教育中变得举足轻重。一方面学生在对于这个异时空的产物无法结合当时的情景来了解诗词中所写的内容,更加无法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诗词所带来的意境。另一方面,学生的理解能力参次不齐,老师通常讲授诗词的时候逐句逐字进行介绍,使得整体的意境断节,原本意味深长的场景变得呆板生硬。
1资源整合,凝练主题,把握脉线
古诗词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它有着自己清晰的脉络和分类。学生只有掌握了这条脉络,才能逐渐的去了解整个古诗词文化的世界。从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分类可以看出,如果按照内容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咏物诗、抒情诗等。例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这些可归为送别诗。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场景下,以及友人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所蕴涵这不同的情愫;《赠汪伦》所蕴含着的是一种惊喜的送别之情,而《黄鹤楼之孟浩然之广陵》表达的全是洒脱愉悦之情。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更加体现出了对于未来布置何时才能相见的惆怅和感概之情。白居易的《草》、贺知章的《咏柳》、朱熹的《春柳》等咏物诗。咏物诗都是借助物来表达感情,一般都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具体所想表达的感情和情思是根据诗人所借之物的特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远大抱负。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白居易的《忆江南》等抒情诗,抒情诗一般是抒情言志,蕴含着作者丰富的心里变化,并且通常是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将感情和事物相连接。
这些古诗词的分类有助于学生更快的理解在不同情境之下,各类古诗词所蕴含的意义以及所相表达的意思。同时能够快速的让学生理解诗人所想表达的意境。资源整合,进行分类,让学生把握其脉络,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拓展学生的思路和学习范围。
2诵读是基础,开拓学生想象意境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决定了必须不断的诵读舍此,才能从中体会到相应的意境美。古诗词作为当时朝代的文化产品,词曲是不分离的,所以他们不仅仅是有着自身的韵律美;所谓填词谱曲,实乃乐曲,所以还有很强的乐感。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阅读诗歌本身,可以不断的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认知。所谓熟能生巧,通过不断的诵读,不仅能够达到理解的新高度,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诗歌其中蕴含的意境就如现代乐曲一般,有时可能并不能理解它每一句的意思,但是却能体会到他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意思,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
3多媒体教学,情景相融合
作为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其思维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面对古诗词中晦涩难懂的“古语”时,难免会使得学生犯难。寥寥几句却蕴含这另一片天地,甚至是另外一个思考的世界,这对学生来说僵尸挑战。那么如何把这个挑战变低,使得大家都你能理解,并且融进整个诗歌的情景中去呢?这就需要老师的配合,以及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效果帮助了。单纯的靠老师去传输发生在几千年前的场景以及诗人的背景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在学生脑海里只会形成模糊的概念。只有通过多媒体教学,用图片、视频、音频、水墨画的形式在学生的脑海中重构古代诗人们生活的场景,这样更好才能更好的使得学生去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同时要使得学生更好的置身于场景之中,也要多向学生通假字的意思,以及古人对于一些特定事物的寓意,如出现柳树的大多数是送别诗,因为在古代柳也代表这“留”。所以这些向外的拓展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景之中。
4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蕴是这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蕴含这从古自今文人墨客的思想精华。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每一个高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古诗词艺术的理解有着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