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课后题范文

时间:2023-03-18 20:2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蜡烛课后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蜡烛课后题

篇1

一、通过研究,发现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存有学生表演过度而深度内涵研究不够的现象。究其原因,有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有学生探究能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化学等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实验中的疑问缺乏再探究的意识,纸上谈兵多,动手操作少,这成了制约我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为此,我们参与了“快乐化学”项目的研究,立足农村学生的实际,认真实施“做中学”的理念,开展“先做后学”的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引领了方向,提供了新的深入研究的平台。

二、找出根源,解决问题

学生缺乏探究能力,既有学生自身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问题,也有教师缺乏探究意识的问题,还有学校在教学理念上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就应该从问题的源头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方案。

1.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前提。然而,学生在以往的实验中,往往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只注意强烈刺激的现象、忽视其他现象,忽略操作顺序、装置特点和条件,只观察不思考,提出的问题不规范、描述不准确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以下两种解决方法:

(1)教会学生一个方法

经过反复研究,我们确定了“观察――描述――质疑”三步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观察层面,要求学生学会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着手,既要观察实验的整体装置,又要从实验前、中、后进行对比观察,并总结操作步骤。描述是质疑的前提,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能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进一步追问描述出的内容,从而转化成问题。

(2)引导学生学会两问

一是对具体现象直接设问。在镁条燃烧实验中提问“镁条为什么能燃烧?燃烧为什么发白光?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问题。二是对类似现象比较追问。在“锌和硫酸反应”时追问“锌放入硫酸里能反应,其他金属和硫酸也能反应吗?换成其他酸行不行?生成的气体是一样的吗?都能放出热量吗?”力图通过类比追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学会从化学的视角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2.鼓励学生“质疑异例”

在以往的实验中,学生更注意观察与课本描述相一致的现象,而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关注度不够。清华大学宋心琦先生说过:“科学上最伟大的发明,往往是在对异例的质疑中产生。”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异例现象。

(1)鼓励探究异常实验

在“换一种视角看世界”一课中,学生分组做“镁条燃烧”实验,有学生说看到了黄绿色的光,这一描述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课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把镁条放进一定浓度的氮气中燃烧,大家终于知道了“黄绿色”的秘密。还有诸如“石灰水变浑浊再变澄清”等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突破了惯性思维,拓展了知识空间,培养了质疑的学习习惯。

(2)自主探究失败的实验

我校设置了开放实验室,中午、课外活动、双休日全部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自主探究失败的实验。在学习“让天平说话”一课时,部分小组在实验中发现铜的质量反而比氧化铜还要多,实验宣告失败。在课后探究中,学生们更加小心地操作,每个环节都确保无误,最后通过对比发现问题出在试管后贴的标签上,学生们称量完试管后再贴上标签,在极其精准的天平上当然会有误差,而这一误差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究得到了解决。失败的实验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学生能在自主探究中集中精力、开动脑筋,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是提升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3.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微观世界对学生而言很陌生,因此,探索微观世界除了实验以外,还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实现。

(1)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为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我校主要采取“猜想――事实――描述”的课堂设计、微粒观的引入和图片展示的方式,使学生经历由假设到确认的过程,学会用微粒来描述物质的构成,此外,我校还组织初三学生参加以《水分子一家》为题的拟人化文章比赛,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微粒观的理解。

(2)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

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想象力作品比赛来实现,鼓励他们用类比、拟人的手法,以漫画的形式,画出分子、原子的模型、大小、间隔和运动方式,学生创作了《氧分子漫游记》等主题作品,通过想象用多种方式描述了物质与微粒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对化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4.引领学生实践探究

探究性实验的环节相对较多,因此,指导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我们注重从两个方面做起:

(1)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

合理的计划是探究的前提,在“变旧得新谓之‘化’”的点燃蜡烛实验中,多数学生认为蜡烛变成蜡烛油是一种化学变化,教师一开始并没有反驳,而是把这个问题变成了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分三个阶段完成实验:第一,做一个设计证明蜡烛油是新的物质;第二,如何证明能燃烧的蜡烛油就是蜡烛;第三,如何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经过教师的引导,把学生的设计思路引向深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2)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在化学实验中,想要解决问题就要动手实践。蜡烛实验在课后的探究中,首先就遇到了“如何点燃蜡烛油”的困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点燃了蜡烛油并验证生成物,然后通过实验了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借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提前学习教材的“科学探究要素”环节,鼓励他们自主完成探究实验报告和化学作文,从而体验到了一次完整的化学探究过程。实践探究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

三、项目研究带来的变化

一是学生喜欢。学生对实验探究满意率总体超过96%,课堂效率接近86%,实验成功率为85.7%,61%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化学课。经过仅半年的时间,项目就在所有的课程中脱颖而出,深受学生欢迎。

二是教师提升。我们要求教师做好“再教设计”和“教学机智”等资料的汇总,通过测量数据、研究原理、体验细节及实验改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三是家长支持。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家长支持学校的项目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反应。92.3%的家长们对实验研究表示很满意,部分家长对项目实验能否保证学习质量提出了质疑,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篇2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讲授完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停留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段看,它主要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课前、课后主要是学生的自主预习与自我练习,由此造成信息技术的生存周期只局限于课堂上,不能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出现智慧教室大投入、小产出的局面。要想实现信息技术完全覆盖教学活动,必须二者统筹兼顾。加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将技术逐渐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使学生在三个阶段均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掌控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情况,这就需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信息技术作为纽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第一,在线先学,各取所需。智慧教室平台把多层次的学案制作成微视频或PPT,作为资源包发送到学生终端,让学生根据自己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喜欢的学习方式,实现异步学习。这是教学组织个性化研学课堂的出发点。第二,多屏助学,多维互动。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子书包”应用模式。互动讨论原来只能输入文本,制约了互动的实施,现在的平台实现了语音讨论、直接手写批注,结合先进的语音输入法,实现师生、生生、媒体与学生等的多维互动。多屏助学,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真学”在每个学生身上真实发生。第三,在线作业,及时反馈。“即时反馈”能够即时检验、反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我测试中巩固所学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测试、巩固所学,也让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情,优化下一步教学内容。智慧教室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结构,颠倒了知识传授与内化的环节,把知识传授放在课前,学生具备了课堂内化的前期知识基础后,课堂上主要通过协作与交流内化知识,形成意义建构。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是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造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环境,并选择合适时机介入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引领学生形成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正确方向。

二、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统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来源、表现形式、深度和广度、交互性以及时效性等。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前后,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可见,用传统方法选择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智慧教室环境中的课堂教学要求。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必须对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统整,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准绳,以智慧教室环境平台应用工具为依托,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乃至增删、更换,创生出适合学生实际、发展学科思想的教学内容,教学生之所需,教学习之所需,让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更有效、更有味。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是剧本体裁,笔者选择“油灯换蜡烛”“抱柴端蜡烛”“装睡拿蜡烛”三个场景进行教学。首先,在平台上推送资源包,让学生了解剧本特点及其与一般文章的不同读法。接着,告诉学生剧本又叫脚本,据此可创作电影、电视剧,制作广播剧和电影海报……然后,将全班学生自由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组内商量要把剧本变成什么。最后,小组成员借助平板电脑的视频功能、语音功能、拍照功能进行展示。其中,前两组学生将“油灯换蜡烛”利用平板电脑的视频功能拍成微电影,第三、第四组的学生将“抱柴端蜡烛”,利用语音功能录制成广播剧,最后两组学生把“装睡拿蜡烛”做成画报,拍照上传。每个小组的作品展示完成后,全班学生根据文本鉴赏评析——亮观点、找依据、说理由,大家各抒己见。在这里,笔者播放了《草船借箭》的微视频,拓展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基于此微视频改写成剧本。以学生先学为起点,以文本特点为依据,借力智慧教室的网络平台功能,统观平台技术与教学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提高学生的语言外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技术与个性化学习的统一

个性化学习是指通过对特定学生的全方位评价,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在传统课堂上,由于大班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困难重重,但在智慧教室环境下,有了技术的支持,个性化学习便成为可能。如何让技术最大化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答案不言而喻:技术与个性化学习的统一。在预学环节,智慧教室平台提供多种数字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将被动地跟教师学习变为根据需要,主动调用资源库中的相关数字资源进行学习、体验、思考。例如,教学《七律》一课时,为了达成从诗句中体会诗人“大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这一目标,传统课堂上,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观看每句诗背后的有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学生反馈时观点统一,口径一致,显得苍白干瘪。借助智慧教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自助式的数字资源,如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巧渡金沙江的文字、爬雪山的图片,学生根据需要查看相应资料。通过资料的自主学习,学生对诗人心中泸定桥铁索之“寒”、金沙江水之“暖”等情感表达的体验入脑入心,教学目标达成也就水到渠成,技术成了个性化学习的温床。课堂教学中,智慧教室反馈系统自动收集不同认知水平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表现,教师通过平台生成的报告诊断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等的层级差异,实施个性化学习。例如,教学《猫》一课时,第1~3自然段写了猫的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仅仅是几个词的不同,却能反映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将其分成A、B、C三类。A类学生不仅能准确提取关键词语,而且思维严密,考虑词与词间的对应节奏并概括,例如,“胆小”这个词就是学生根据段落中的“勇敢”一词自己概括的;B类学生提取“高兴、不高兴”两个词,显然没有考虑词串之间的关系,对性格古怪的理解也有所欠缺;C类学生将“温柔可亲”和“不高兴”对比,思维上又逊于B类学生。教师在观察时要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他们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等方面的层级差异,收集各层级有代表性的表现,对不 猫的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同水平的学生推送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在课后作业环节,智慧教室技术系统更关注学生线上线下(虚拟课堂和物理课堂)的学习轨迹与行为分析,收集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学习行为及其包含的若干关系,进而判断学习是否有效发生,寻找学习盲点,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详细诊断,为学习决策提供支持,便于教师设计出针对学生薄弱知识的个性化学习方案等。例如,对于比喻、拟人修辞的复习,笔者将学生平时的错题(学生端自动收集学生错题归入“错题本”)依据四年级语文学段目标进行归类、遴选,将含有不同比喻词“犹如、如同”等的分为一类,将同类事物的归为一类,将比喻与拟人易混淆的分为一类,以此为标准,设计5个题库,以游戏方式进行。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系统进行诊断——如果判断正确,顺利进入下一关;判断错误,教师利用“作业微课”功能将其拍成微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这样学生可以经历不同题目的个性化练习,针对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

篇3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教学反思 物理教材 案例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和再认证的过程。就本质而言,教学反思中的“反思”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和调节,教学活动中坚持不懈地“反思”将促进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学情,更能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一、《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特点

《苏科版》物理教材内容一改过去《人教版》教材的“难、繁、偏、旧”及过分强调学生“接受性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教材中引用大量的自然、科技、社会等图片,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热情,充分体现出“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在“学习过程与方法”方面,更注重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要体现出“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新教材通过自然规律、伟人介绍、重大发明发现、科学新成果等图文及视频材料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在学习电磁感应知识时,虽然也进行许多问题的设计,但为了节省时间,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由教师包办代替,包括每一个实验,最后也是教师替学生总结得出结论,然而,这与新课标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通过简单介绍引入,特别是关于法拉第如何寻找磁生电的有趣故事,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用桌子上准备好的一些器材,自己动手独立实验并得出结论,最后使学生从实验中得到,只要切割磁感线,均可在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又如,我在设计《平面镜成像》一课的教学方案时,就曾几度修改,反复研究,使整节课设计更趋合理。起初由于探究目标不明确,学生盲目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对于到底用玻璃还是用平面镜做实验不甚清楚;仅给了学生两根等大的蜡烛,学生不加思考去做实验,这样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像与物等大。经过反复思考及教学实践,我对上述方案进行了修改。首先让学生讨论:①为什么用玻璃而不用平面镜做实验?②为什么一支蜡烛点燃而另一支蜡烛不点燃?③为什么用两只等大的蜡烛?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然后动手操作,这样,学生操作顺利,而且把两只等大的蜡烛换为四根蜡烛,两根等大,另两根一长一短,很好地说明了像与物等大,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三、物理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

首先是案例研究。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其次是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然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校正和改进,以便取得最佳效益。

最后是听课。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教师对听课进行记录,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和评价,将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每上完一节课后我都进行教学反思,找出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然后进行改进,进而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使物理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

篇4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102-01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运用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优化。它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合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学生终身发展,形成学习能力的目标。笔者经过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中做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究。

一、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问题的兴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师生在问题情景中互动、体验、探究、实践、感悟。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有些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观察就知道实验现象。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我们设置了问题群:你见过的蜡烛有哪些形状和颜色?你以前点蜡烛时有哪些发现?今天,我们再次点燃蜡烛,请你带着这样几个问题观察,蜡烛燃烧中有哪里变化?火焰有几层?哪层温度最高?有时燃烧为什么会冒黑烟?……通过系列的学生未知的问题群,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激发起来了。有了探究的问题和欲望,再适时引导观察、探究,同学们个个认真观察、记录,又一次成功地自主探究就成功了!自主探究学习的初期,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逐渐转向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发挥充分,就才能有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二、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常规

要培养学生的自自主学能力,关键的一环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形成常规。我在上《绪言》课之前就专门上了一节学法指导课,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要“一粗二细三精”。即要求将所要自学的内容先粗看一遍,扫清文字、符号障碍,了解课本大概内容,然后细细领会各要点知识点,对重要内容、字句作上记号;最后归纳小结,理清本节所要求掌握的内容,精要地做好读书笔记。为了帮助学生在自学时“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循路识其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避免随意性与盲目性,我根据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与学科特点,在《绪言》课前就将初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元素与化合物基本知识、化学学习方法及如何培养能力品质的要求等材料印发给学生,在这些材料中重点介绍的是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概念时要抓住;①弄清概念是如何提出、引入、形成的;②概括定义;③剖析定义,找出关键字词及要点;④把握概念的符号或表达式;⑤举正、反例子说明;⑥比较、区别类似概念;⑦应用概念。又如学习元素化合物中的物质制取时应抓住;①反应原理;②所需原料;③实验仪器及装置;④操作步骤;⑤注意事项;⑥归纳得出此装置适用范围;⑦比较此实验装置与类似装置有哪些异同点。再如学习例题时按以下六个方面进行:①分析题目特点;②认真审题、独自完成解答,再与课本解答核对后领悟每步的解答根据;③注意解题格式;④思考是否有其它解法;⑤比较不同解法的优劣;⑥模仿编题。这样才能使例题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另外,我在讲授新单元之前都制订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拟定出自学提纲,提前将自学提纲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围绕自学提纲进行自学并完成课后习题。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把课后习题分为A、B两组,A组题必做,B组题学习成绩中上水平学生做,有时另选部分题目作为选做题。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品尝到自学的甜头。提高课堂效率。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多问一问学生还存在什么问题,或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就增强了提问题的意识,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解决的好习惯。如,为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意识,要求学生比对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装置有什么不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有哪些?在这种问题启发下,学生积极动脑,提出:1.制取装置不相同;2.收集装置不同,O2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要用向下排水法收集。CO2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要用向上排空法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简单,可是你想过没有:这是学生经过多么艰辛思考历程而提出来的!比那种由老师显得很苍白地讲出来更有效,特别是使学生大大增强了发现问题的意识。诚然,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不恰当,甚至是荒唐错误的,但是,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动过一番脑筋进行了思考,已向理解迈进了一步。

四、改进习题设计,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以前的教学中,练习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忽视了在其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是为了应试而练习。为了使练习具有趣味性,我平时十分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小明从资料上知道二氧化碳可用作食品的保鲜剂,于是在家里做了如下的实验:将煮熟的米饭均匀分成两份,分别放入A、B两只相同的玻璃杯中,然后向A杯倒入二氧化碳至满,并将两杯密封好,控制温度在30摄氏度左右,两天后打开密封的玻璃杯,A杯中仍可闻到米饭的清香味,而B杯中散发出难闻的嗖味。

(一)可将二氧化碳倒入A杯,说明二氧化碳( )

(二)B杯中米饭变嗖,说明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 )

篇5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缺乏学习的兴趣就无法真正学习好化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自然会让很多教学工作者想到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很多初中学生就是从实验开始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的。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看到各种神奇的化学现象,就会立即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然,这种兴趣能不能持久,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力,还需要老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用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大多数化学实验的现象十分鲜明,初中生会被这些奇特的现象所吸引,因此演示实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化学的第一节时,可以请几个学生一起上讲台做一个表演性质的实验:老师请某一个学生端一个盛着“清水”的烧杯(其实不是清水,是澄清的石灰水),然后,请一个学生用导管向着这杯清水里吹气,片刻后,同学们看见烧杯里的水变成“牛奶”了,学生看了后兴奋不已。老师可以问学生:水真的变成了牛奶呢?再请一位学生用胶头滴管向“牛奶”里滴加另一种清水(其实是无色的酚酞),此时,乳白色的牛奶立即变成了红色,这时候,学生惊讶不已。接下再请一个学生,用胶头滴管向红色的液体里滴加几滴“清水”(其实是稀HCl),学生看到红色消失了,烧杯中又变成了“清水”。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感到化学是神秘的、有趣的,希望自己能将它学好。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达到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老师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不要认为这些实验已经熟练得不能再熟练了,总以为在学生面前做一下是很简单的事情。要注意的是,化学实验的药品放置时间长了,可能会变质,用它来做演示实验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用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生好奇、好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学生知道了酸与碱反应后能生成盐。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题: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并能通过实验的现象来说明NaOH溶液与稀HCl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吗?学生对这样的实际问题展开了讨论:他们认为NaOH溶液与稀HCl溶液反应的时候,是没有明显现象的,是很难判断它们是不是恰好反应的。为了能说明它们是不是完全反应,寻找合适的显现手段。经过讨论,学生自己设计出这样的实验方法:将NaOH溶液里滴几滴无色的酚酞,使其容易变为红色,然后在逐渐地向此容易中滴加稀HCl,直到红色刚刚消失为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后,心情十分愉快,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更高了。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多实验,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让他们对化学学习产生稳定持久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知识的时候,可以将药品及器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什么叫饱和溶液,什么叫不饱和溶液;在学习金属生锈防锈知识的时候,可以在上课前一个星期,让学生利用铁钉、水、食用油、玻璃容器等,探索一下铁钉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系,从而提出金属防锈的建议。

三、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探究式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敢于猜想,敢于实践,敢于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学分子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带些花露水到教室里,学生会闻到阵阵香味,自然感到好奇,会猜测教室里产生香味的原因。然后,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猜想:同学们,今天的教室里与往常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然会说:闻到了香味,可能是老师身上洒了香水。老师可以这样说:是啊,但我只站在讲台边,没有到你们中间去,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闻到花露水的香味,那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会自然地猜想:花露水香的这种物质肯定是跑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了,说明这种物质是运动的。又如,在学习催化剂知识的时候,老师在做分解产生的实验时,可以有意地将几滴滴落在红砖上,这个时候,学生会看到也一样的迅速地分解了,学生会猜想:红砖也能起到催化作用?可能只是某些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其他的化学反应可以用别的物质做催化剂的。

四、引导学生做好课外探索性实验

课外实验有独特的作用,学生可以独自在家,一个人专心地探索,而且不受时间限制,做失败了,可以再做一遍。比如,可以用花瓣的汁液作为酸碱指示剂,验证一些溶液是不是有酸性或碱性,也可以利用醋与鸡蛋壳制取气体,等等。这些小实验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促进了兴趣转为探索化学问题的能力。又如,蜡烛是学生生活中常见一种物品,很多学生在过生日的时候,就有点蜡烛并吹灭蜡烛的经历。老师可以以此设计一个课后的研究实验:当你吹灭蜡烛火焰的时候,总会看到一股“白烟”,请你猜测一下“白烟”的成分,并用实验进行探索。有的学生提出:这股白烟就是水蒸气;有的认为这是气体;有的学生认为它可能是气态的蜡。同学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实验探索:利用内壁蘸有澄清石灰的烧杯,可以检验产生的“白烟”是不是气态(烧杯罩在白烟处);利用冷的干燥的烧杯来检验“白烟”是不是水蒸气(烧杯罩在白烟处);利用火柴的火焰点燃产生的白烟,发现没有接触蜡烛芯,但蜡烛又能点燃起来,说明这个白烟是可燃物,证明它是气态的蜡。

让学生做课后探究性实验,老师要选择好课题,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又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否则,学生探索不出来,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6

当课堂中学生提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更甚的是,学生实验时,不按实验的要求操作,状况百出;还有实验结论对于学生来讲很简单的或已经知道的,或实验的材料与器材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时。在这些情况下,必须要求我们在具备各种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也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能适应现代教学,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又能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捕捉到学生的情绪与思维变化,迅速调整教学策略,采取应对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机智已成为科学教师的一种必需能力,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科学教师来说,深感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做到科学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呢?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各种突况都有可能发生,一旦状况不对,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并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实行恰当的处理,就需要我们具备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科学课堂实验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如遇到以下三种情况,不妨试试笔者的方法:

一、遇到问题,不要回避巧回答

每节课上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学生各种千奇百怪的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我们怎样才能随机应变呢?课前那就得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根据每课所讲内容,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出预测,上网查阅大量的相关材料。教师平时也应多阅读其他各学科的有关知识,课后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与知识水平及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做有备无患。例如:三年级在讲《茎越长越高》这课,让学生提问时,发现茎相关的问题很多,有学生问:“老师,茎与根怎样区分?”这个问题差点把我问蒙了,幸亏在上课前在百度上查阅资料,回答很简单:“茎上有节,长叶子,能开花”,把根与茎的区分这类很难的问题简单化了。还有,当让学生汇报下数据,茎的生长速度一样吗?有学生问:“老师,茎长的速度为什么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得换个说法,学生就能懂,因为要求学生每天测量茎的高度,学生已经发现每天测量的数据与前一天的不一样,速度也不一样,我反问:“你现在还有刚出生的时候长得快吗?”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当学生在问你的时候,首先要冷静思考,首先从刚学过的或即将要学的知识中找答案,再次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找联系,找关联,最后从课前准备的相关知识中找,把问题简单化,或把问题拆分,巧妙回答。

二、实验中出状况,不忙批评巧设问

当学生们动手开始实验时,有的实验需要水或油,有需要火或美工刀的,有的要用橡皮泥或蜡烛,有的需要用到玻璃仪器等等,实验的材料与器材在到了学生手中就有千万种可能,在上教科版三年级《水和油》的时候,你会想到水和油会撒在地上或桌子或打碎玻璃仪器,结果不是,他们是把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搅拌,如是马上因势利导,让学生停止下来观察水和油有没有溶解在一起,水和油哪个更重?还有上教科版六年级的《我们身边的物质》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物质发生变化,准备了铁丝、白纸、蜡烛、火柴这些材料以及水槽、烧杯和水;让学生按照实验的要求做,总结这些物质发生什么变化?意想不到的结果是,有的孩子把纸点燃,更甚的是把蜡烛滴到纸上再燃烧,这时候我并没有立即批评学生,而是马上提问:“点燃了的纸发了什么变化,刚滴了蜡烛的纸与蜡烛以及燃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同时强调:“实验要特别注意用火安全!”学生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我提的问题上来,关注实验后的现象,而不是在关注刚才他们如何做的实验。对于学生错了的事情,课堂上没有批评是不浪费上课的时间与打击学生思考积极性,但课后得严厉批评。

三、有些实验,不重结果巧应变

雷夫老师说,看球赛,不是为了看一个结果,而是要专注地体验这一场“从开始到结束”的“精彩和快乐”。科学课的实验更应如此,结果固然重要,但学生们探究的过程也同样重要,循序渐进,学生们才能体验更多的精彩。特别遇到以下的两种情况的时候:

1.当结论或数据对于学生来讲很简单的或已经知道的。例如:在上教科版三年级《谁更硬一些?》时,结论是:金属、木头、塑料、纸4种材料中“金属最硬,纸最软”。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理解结论。类似一些生活常识性的结论对于学生来讲,没有难度与新鲜感,但探究的过程依然是新的。笔者及时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学生同样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

2.当实验的材料与器材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时。比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这单元里需要很多形状大小一样或厚薄一样的材料,还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主要仪器温度计是煤油温度计,这个温度计的误差比较大,大多不准确。往往很多老师认为仪器和材料都不合格,会影响实验探究的。笔者通过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探究过程,最终没有影响孩子们实验的积极性。

科学课实验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这过程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如何参与实验,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而且通过思考获得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探究的过程才是关注的重点。

篇7

在我心中有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永远燃烧着生命之火,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这支蜡烛是不是很像在我们身边的一位很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呢?他在课上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在课后是我们的益友,如果同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她还会耐心地教导我们,没错,他就是我们的老师。

“蜡烛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要处处为他人着想。”这也许是老师常说的吧! 一年了,老师曾为了我们掉过多少“珍珠”?而我们呢?却时常惹她生气,心中真是难过,也很后悔:我,一名中学生,没有全身心地努力。老师,我想对您说:“您为我们操劳,任劳任怨;您带我们进入知识的海洋,在那里遨游,使我们懂得书中的乐趣;您精心备课,与我们一起品味书中美妙的午餐;您如好朋友似的关切我们;是您,是您,还是您!您像一根红烛,为后辈奉献出所有的光和热!您的品质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您像一只会说话的小鸟,来为我们讲课,是那么得丰富多彩,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老师您曾经说:路要自己去走,于是我开始了寻梦之路,多少次努力,多少次失败,多少次站起,谢谢你,在我人生中的好老师!一年又一年, 风风雨雨,您为了我们呕心沥血,请接受我对您深深地感谢和炙热的爱,您的影子印在我脑海里。您是一位老师,您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在我的心中点亮,高高挂在我们的头顶,让它燃烧您的诗意和激情,让它照亮您的心灵和行程,让它点燃您的机智和活力,让它升腾您的恒心和爱心!您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照亮我的人生。您情愿燃烧您的每一寸躯体,让我们获得生命的青春。您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正因为您是一个老师才无悔粉笔灰 染白您的双鬓,只要您的希望能把我们的前路照亮却宁愿把自己化作灰尘,平平淡淡的三尺讲台却是您的人生舞台。

因为热爱,您深情地演绎着您的人生,因为执著,您才会微笑着写下希望而擦去了功利,因为热爱,忍看桃熟流丹,李熟枝残,因为执著,选择诗满人间,画满人间,为什么“珍珠”总在您的眼中饱含?因为,您有一生对我们深沉的爱。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老师您说声:“老师您辛苦了!” 愿您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快乐!

篇8

她的课很有趣味,全班同学都在认真的听讲……。.

陈老师如我的亲生母亲,对我百我爱我的陈老师,她犹般呵护……。.

我爱我的班主任——陈老师!

记得有一次我的家庭作业做得不够认真,你不是先批评我一通,而是先问我为什么没有写好。我是因为感冒正发高烧,作业还是坚持做了。你笑笑说“老师能理解“。勉励我要认真学习、保重身体。我听了心里很温暖,在心里暗暗的许下诺言,一定要认真学习,将来以所学报效祖国和我可敬爱的师长。

您是一个做事要求完美,但又很急噪的人。有一点差错,就会很不耐烦,一定做得很好才会罢休。不过您也是一个愿听意见的人。每次同学向您提的问题和意见,您都会虚心接纳。而且越做越好,我对您的坏想头也慢慢消失。

渐渐地,您终于与同学打成一片,有说有笑。您的课下课后,课室里总是一片欢笑声。我感到老师您变了,变成一名喜欢跟同学聊聊话的开心果。我也越来越喜欢您了。

虽然您的课的威严不变,但课后的爱的种子也慢慢在滋长,也播给了同学,让每个同学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

有一句名言:老师像一支蜡烛,用自己的光照亮学生。

篇9

关键词:培养;实验探究;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41-02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的学科,从生活中引出材料,通过实验探究其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途径。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就是着力于教育新形势下的改革,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新理念。特别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不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传承,而是要求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新课标的实施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了新的思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浓厚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到了科学知识,掌握了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结合本人近两年来对新教材的教学,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

一、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驱力,是入门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实验来演示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求知识的情境中去。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我先演示纸片托水杯的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厚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惊讶不已,继而发出疑问:“厚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不是纸片粘住了杯口?”然后,我又将热水灌入矿泉水瓶摇晃几下,倒去热水后迅速拧紧瓶盖,一会儿,观察到矿泉水瓶变瘪了,学生看到现象,都渴望知道为什么。接着再做了一个实验:把一个煮熟去壳比瓶口略大的鸡蛋放在广口瓶的瓶口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把鸡蛋往瓶里压,结果鸡蛋进不了瓶。然后教师将鸡蛋拿下,把沾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放入瓶中,再把鸡蛋放在瓶口上,鸡蛋就很顺利地掉进了瓶中。这时就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困惑,特别想弄个明白,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好学生实验,培养探究兴趣

基于安全、规范等考虑,以前的学生实验一般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先由教师提供好实验必需品,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几乎是一条流水线的过程。但这样的学生实验,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初中生心理的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妙,兴趣广泛、强烈,但缺乏深度和稳定性。如果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例如在八年级上期第三章《光和眼睛》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中,课前我对全班学生都进行分组(三人或四人一组),每组都有薄厚不同的玻璃板、平面镜、蜡烛、光屏、直尺等器材。我一边演示一边设问,如何找到蜡烛像的位置,两根等大的蜡烛有何作用,像距与物距有何关系,像的虚实情况怎样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再通过实物感受、实物触摸,学生必然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比站在讲台上空洞说教效果显著得多,在学生的动手实验中,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

三、开发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对于那些喜爱物理的学生来说,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些实验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组织有兴趣的同学参加课外小组进行实验,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探索性。在课外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未知的实验结果,自己设计实验,学生探索的兴趣盎然。另外,学生在做题目时经常遇到一些实验探究题,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答。为了培养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可鼓励他们利用身边的器材或课后找教师提供相应的仪器来验证自己所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例如在教材《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8只同样的玻璃杯,分别装入不同量的水,按水量多少,从左至右将杯子排列在桌子上,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每一只杯子,比较它们音调的不同,我让学生课后动手去做一做,然后我又出了一道类似的题目,如果是8只矿泉水瓶装不同量的水,用嘴对着吹气,音调又有何不同,这两种情况所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变化是否一样并解释其原因。回到家后,学生都兴趣极浓地动手实验,得出了正确答案。

通过课外实验,学生一方面巩固和丰富了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会把课外实验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带到课堂中去,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到科学探究中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

篇10

民主科学个性最近关于“中国狼爸”和“美国虎妈”的教育方式的争论吸引众人的目光,“虎妈”和“狼爸”因为采用严苛的家庭教育手段而被网友热议。之所以人们如此关注狼爸虎妈,就是源于人们在教育和被教育中的苦恼、迷茫和矛盾。

“绿领巾”“红校服”,色彩斑斓、花样翻新的学生等级制度让人们大开眼界;贫困生要竞选、不孝顺不能被校长推荐,大学里的评价标准引人深思;“虎妈”“狼爸”靠打骂,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曾被称为“神童”的最小博士,却因为要求父母全款买房而迅速成为反面典型。

滚滚而来的各种教育观让人思维混乱,我们的教育到底以什么为标准?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认为,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依靠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充分体现民主、科学与个性的教学理念。

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一观点,我以《分子》这节课为例,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将这节课重新设计,并与3年前的设计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升本课堂理念。

我3年前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了启发引导的教学模式,开始时,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了一个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寻找答案,最后一一得出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做我挑选的练习题,做一道讲解一道,接下来引领学生小结,最后布置教材的课后习题为作业,我认为此种设计的最大弊端是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现在社会似乎更流行快乐教育、鼓励教育、赏识教育,孩子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应得到充分尊重,要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关系来看待,正所谓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教育是最个体化的活动,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教育法;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因此,这学期我运用生本理念,将这节课重新设计,主要采用了模块教学模式,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利用活动元教学设计原理,将教学设计的重点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参与“活动”。将本节课分为5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又设计了不同的学生活动单元,学生们通过分工、合作、实验探究等自主学习方式,完成一个个活动任务,得到结论,从而实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一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民主、科学和个性”的这一教学理念。

为了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高效。我的做法是:

1.多方设疑

启迪思维化学教学中巧设悬念,存疑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求索的欲望、思维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巧用实验,诱发思维

例如,注射器探究分子基本性质的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等等。用生动、鲜明、新异、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诱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1)实验操作能力的指导

教师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只有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教师亲自示范规范操作,然后让学生模仿操作,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先将查装定点收离熄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导气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才收集氧气,以免气体不纯。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要将导气管先离开水槽,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等等。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

(2)实验观察能力的指导

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实验中要精心设计观察步骤。实验步骤要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对有能力的学生要留有余地。如在观察“蜡烛及其燃烧”时,可分三步进行:

①燃烧前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等,并嗅气味;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还是大?

②燃烧中

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一秒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燃烧的情况,说明火焰哪部分的温度最高,哪部分的温度最低?取一支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什么物质?

③燃烧后

熄灭蜡烛,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这样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3.保持兴趣,深化思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不同的学生活动元,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和不断思考的状态,自然地踏上教师搭起的阶梯,攀登知识的高峰,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总结,发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