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开考范文
时间:2023-03-15 00:0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民开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民健身;品牌项目;开发与创新
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全民健身比奥运金牌更重要。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居于核心地位,也是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其策略选择应着眼于综合开发、创新发展,在项目多样化中打造品牌化,在项目地域化中突出特色化,在项目传统化中融入现代化,在项目行政化中运作市场化,在项目事业化中推进产业化,发挥品牌效应,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持久、深入开展,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的必要性
1,后奥运时代全民健身活动呼唤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必须有项目品牌作支撑。目前,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项目开发工作相对落后、成效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民健身的质量和水平。《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中的一组数据令人堪忧:“健身走”和“跑步”成为中国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最“热门”的项目,占总人口的62%。健身项目少且科技含量低,与日益多样化、品质化、生活化的群众体育需求不相适应,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滞后问题亟待解决。
2,河北省具备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的优势条件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东部,内环北京和天津,外环渤海,是全国唯一兼有滨海、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元化的地形地貌、淳朴的民风,造就了河北丰富的体育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建设“环京津健身休闲圈”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为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环京津健身休闲圈”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像秦皇岛的轮滑与海滩健身运动基地、张家口的滑雪、承德的山庄晨练、保定的空竹艺术节与篮球文化节等特色项目和活动,都已经成为响亮的健身品牌。但是,从整体看河北全民健身,“一地、一城、一县、一乡、一品牌”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把体育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项目优势的工作思路、方法措施、政策环境等主观努力方面还不够到位,急需改变工作现状。
3,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为“环京津健身休闲圈”建设提供核心竞争力
2007年,河北省体育局打造“环京津健身休闲圈”的规划正式出台。按照设想,“环京津健身休闲圈”将在2010年初具规模,基本建成环绕京津健身休闲产业带,促进京津冀休闲健身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到2015年,该健身休闲圈走向成熟,充分满足京津冀及邻近省市群众健身休闲的需求,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金项链”,形成群众体育工作的亮点。在这个“金项链”中,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最具活力和竞争力。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可以聚集一流场馆设施、一流活动赛事、一流管理服务、一流创新人才,可以快速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提高广大群众体育生活质量,增强城乡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二、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策略选择
1,政府主导项目与市场运作项目相结合,在项目主体化中打造品牌化
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而政府主导作用,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变“包办一切”为主要发挥项目规划、专业指导、协调服务、组织动员、宣传推介等功能,着力优化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的外部环境,建立一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的运作模式,确立企业体育品牌项目开发之市场主体地位。政府应将体育项目开发的主动权交还给市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挖掘体育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逐步培育一批具有经济实体的专业性体育经营公司,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合理的企业投资一回报机制,调动企业对体育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普及项目与提高项目相结合,在项目大众化中打造品牌化
确立“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提升群众体育品味”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正确处理群众体育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激发激活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身边健身活动,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组织,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和体育单项协会的作用,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大体育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体育的关注度、知晓率和参与率,夯实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的群众基础,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大发展大提高。
3,传统项目挖掘与时尚项目创新相结合,在项目现代化中打造品牌化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民族体育项目丰富多彩,为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按照“发掘乡土特色、发扬传统优势、发挥群众热情”的原则,以“有新意、有创意、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为基本要求,大力挖掘、整理和创编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健身项目,使传统体育项目与地域文化项目相结合,外来体育项目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项目开发及创新体现时代特色,满足群众需求。
4,区域资源开发与体育资源整合相结合,在项目集群化中打造品牌化
摸清资源底数,有效整合资源,将区域体育资源与自然景观、文化、旅游等资源捆绑起来,变体育项目单一开发为关联项目多元开发,以产业运作的思路,完善规划,突出特色,优化政策,吸引社会各方面投资,丰富健身活动的内容,提升活动影响,扩大整体规模,明晰品牌概念,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实现场地、人员、活动的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
篇2
根据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的《关于印发2019年江西省自学考试课程安排表的通知》知悉,2019年上半年江西自考报名时间为1月3—17日,考试时间为4月13—14日。
注意:2019年起,对江西省自学考试开考专业名称进行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变,即2019年报考的新生按调整后的专业名称和代码报考及办理毕业。原考生自愿选择新、旧专业名称和代码报考及办理毕业。2021年起,所有考生使用新专业名称和代码报考及办理毕业。自考: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Self-taughthighereducationexaminations),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
是个人自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宪法鼓励自学成才的有关规定,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篇3
(一)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的特点
课程考试在各种教育形式中都是永恒的主题,它不仅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办学主体教学和教务管理水平的集中反映,也是评估办学主体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过网络教育的课程考试比之于传统学校的教育考试,也表现出了许多鲜明的特征。
1.考试时间相对统一笔者浏览了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主页,绝大多数网络教育课程考试都是全国统一时间,考虑到成人学生的特点,考试时间一般都在周末,每一个科目的考试场次都是由各网络学院统一制定,但也有几所网络学院存在本埠和外埠的考试时间不同,各中心补考或者重考时间不一致的情况。
2.考试地点分散统计数据显示,各网络教育学院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设有学习中心,其中最多的浙江省有560个学习中心,最少的自治区有2个学习中心,[9]而实际考试中,有些学习中心为方便学生考试,还在学生的相对聚集地租用教室设置考试点,因此各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教育课程考试都是遍布全国学习中心、考试点范围内的一场大统考。
3.考试科目和考试人数众多有数据表明,平均每所网络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数达到12个,[10]这也意味着每所网络教育学院期末考试的平均科目数要超过百门,而网络教育在校生人数平均20,999人/网络教育学院。[11]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年秋季的网络教育期末课程考试为例,考生分布在遍布全国的50个学习中心,考试科目总数达到288门,试卷分装超过4千袋,印制总量达到11万份。
(二)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常见的管理流程
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的管理流程,每学期开始阶段学生要完成选课任务,选课结束后再根据网络教育学院统一安排的时间预约考试课程;网络教育学院根据学生的约考情况分配考场,再依据分配数据印制试卷;学习中心组织考试,考试结束按照科目分拣试卷,最后把试卷按时邮寄回网络教育学院。
(三)常见流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1.操作环节多,管理成本增加
选课是在学分制的改革下各个网络教育学院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自由选择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操作;约考就是学生对照考试时间向学校预约考试课程,主要目的是避开冲突课程,选择自己能参加考试的时间段。选课和约考是涉及所有学生的操作,选课结束不久,又要通知所有学生预约考试,这个环节增加了学习中心的工作量,而且约考和下游的考场安排高度耦合,有一个学生没有完成约考就不能由平台安排考场。考试流程环节多,涉及面大,每年考试次数过多还会大大增加学院和学习中心的管理成本。
2.信息技术运用不足,管理效率低
在课程考试管理中,信息技术运用不足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如由于考试科目众多,同课程试卷的归并在发放的分装阶段或者回收的分拣阶段都是较大的工作量,这些可以通过现在比较成熟的机读卡技术解决,不过目前只有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等6所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部分课程使用机读卡。
3.考试样式多,标准不统一
部分网络教育学院在正考之后对于有课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安排有补考或者重考,有的网络教育学院在学生毕业前还组织有毕业清考,正考以外三种考试的自主性大,监管薄弱,甚至有些网络教育学院的三种考试还由学习中心自主安排。正考和三种考试的管理流程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监管不统一,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滋生学习惰性,影响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管理的流程再造实践与效果
网络教育的课程考试管理流程再造是以考试管理的流程为导向,以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出发点,对每个流程进行再审视、再思考,对关键环节进行再设计。针对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的特点和现行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现有流程进行再造,再造目标应该是达到这种理想的考试管理模式:“严格考试管理,考务组织应该采取相对高度统一的组织管理要求,每学期的开考课程科目由总校统一规定的组织管理要求,每学期的开考课程科目由总校统一规定并,考试要求(考纲和考卷统一)、考试日期、阅卷评分标准应统一。”[12]笔者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进行考试管理流程的再造实践研究。
(一)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管理的流程再造实践
1.重新审视业务,精简流程
重新审视业务就是要在流程再造的思维下把视野转移到现有管理范围及其环节本身的合理性上来。管理者对每一种管理都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管理必须存在吗?可以开展信息化管理吗?必须由本单位来完成吗(可不可以“外包”)?“外包”以后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吗?[13]约考环节必须要存在吗?约考是为了避开考试冲突,自由选择考试时间,这两个目的可以通过提前设置科目考试场次和考试时间达到。选课前设置科目考试场次,有冲突的科目不能被同时选择;每学期初公布课程考试日期,让学生足够预留考试时间,达到“所学即所考”,如果学生预留考试时间有困难,可以增加申请缓考环节,在考场安排之前“谁需要谁操作”,而不是“部分需要全部操作”的反向选择,这样约考环节的功能在选课时可以一并成完成,两个环节合并。试卷分装可不可以外包?试卷分装工作量大,精度要求高,笔者见过个别网络教育学院的试卷分装工作,全院动员,“全民参与”,业务流程再造中我们认为这部分工作可以外包给具有保密资质的单位来做,经过两次磨合,外包单位已经非常清楚学校的意图,可以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试卷分装的外包减少了学校的资金投入,节约了人力,使学校可以把管理重心转移到应该管、必须管好的领域。
2.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再造的“使能器”,是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石。[14]同课程试卷合并、阅卷登分等人工环节可以通过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2011年秋季开始推行所有科目使用机读卡,首先制定试卷的命题格式标准和统一的机读卡,学生作答前在机读卡上填涂学号和课程代码,机读卡回收以后全部扫描,机器把机读卡上的学号和课程代码作为关键字识别,能自动按照科目归并答卷,客观题由机器评阅,主观题扫描成jpg图片由阅卷教师在电脑终端上手工评阅,阅卷结束系统自动生成标准格式的成绩库。相同科目没有完全集中安排考场的要求,考场就能得到最大的应用,只有最后一个考场可能不足30人,这样能节约学习中心租用考场的成本。流程再造要求数据高度共享,学习中心完全共享学生的选课数据和场次安排,据此设立虚拟考场,学校见到考场数据后再把学生分配到位,最后导出分配数据交付印刷。考试结束后,学习中心将缺考数据传递至学校,学校将缺考数据、阅卷数据和考试数据三者对冲校验,检查阅卷、登分环节可能出现的错误。数据共享减少了数据的手工传递环节,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都得到有效提高。
3.完善规章制度,不留管理“死角”
所有考试执行相同标准才能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保障教学质量,杜绝学生产生“正考不过等补考”的侥幸心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每年只在6月份和12月份举行两次正考,教学计划中第一、三学期和第二、四学期的课程分别集中安排在第一天和第二天的第一至四场举行,学生每学期的选课数最多为8门,如第一学期课程不过,第二学期选课时可以把当前课程选完后再选择上学期没有通过的课程,第一学期未通过课程会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出现,所有未通过的课程都是在正考中完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网络教育课程考核管理条例》,形成了完善的课程考核规章制度,在标准上做到统一、规范、透明,不留管理上的“死角”,减少重感情、凭良知、依赖责任心办事的现象。
4.“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
我国的网络教育有两种管理模式“学校—学习中心—学生”和“学校—公共服务体系—学习中心—学生”,[15]这两种模式中学习中心和学生都处于整个管理链的末端,都是学校管理服务的对象,流程再造应该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
三、结束语
篇4
一、发展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自学考试制度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以考促学的新制度,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体系的一项创举。“自学考试是一种激励人们能够自学成才的一种考试制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国家组织定期检测社会上通过自学完成大中专课程的合格情况[1]。自学考试制度是为了保障自学考试活动能够有序、健康稳定的正常开展,对自学者进行以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为主,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合格发给国家学历文凭的一种开放型的成人教育制度”[3]。“以社会自学为基础、检验手段以国家考试为基础、辅之以社会助学的有组织、有计划以及系统的社会教育形式就是自学考试[2],它即是一种国家制度考试又属于一种教育形式,有着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的双重属性,是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的辩证统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增长点就是自学考试。它提供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良好机会给那些没能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广大青年,并发展成为了一种制度。自学考试的灵活开放和宽进严出的形式,适应现代教育特点。它是一种社会化的开放式教育,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也能给一些高考落意的青年搭建一个可供发展的台阶,同时还能给予专科以下学历人员创造一个获取更高学历的途径和本科及以上的人员调整和拓展知识的机会,另外还能满足其他在职和不在职的人们自我深造、重塑自己、获取成功的希望。
自学考试制度作为一项教育制度的创新,在我国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已日渐完善和成熟。自学考试制度所具有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工学矛盾比较小、效益比较高等特有的性能,组织管理规范严谨、社会信誉比较好等特殊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的自学者投入其中,成为自学考试制度的受益者。自学考试在我国作为自学者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台,深受广大青年自学者欢迎和喜爱,由此成为极大促进我国国民整体素质迅速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学考试制度正是在终身教育思潮的背景下出现的,已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之一。三十年来,全国参加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累计有近5579万人、2.17亿人次,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982万余人,相当于130所万人大学20年毕业生总量。仅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965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62万人;非学历教育报考1103万人次[5]。由近年来的报考规模等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自学考试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最强大的支撑平台。
二、创新型国家必需的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作为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教育思潮,对各国的教育的影响都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终身教育对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发展一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赫梅尔对与终身教育这一新理念在人类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评价是:“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的终身教育概念的发展,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6],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教育、学习知识得到快速发展的世纪,终身学习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主要包含多种教育,是一个综合概念。目的所在是为了促使世界各种族人们的专业和社会生活能够达到完满的发展。终身教育是将教育形成一个多方面的集合整体,包括人类活动的所有场所中的各式各样的教育和学习活动。它不仅课堂教育和学习,还借助各种媒介以及其他情景和结构来获取智慧并改进智慧[7]。
终身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战略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总体目标,部署了重要的战略任务。创建创新型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提条件。学习型社会是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重要社会特征。这一新的特殊历史阶段表现特征为知识和信息的急剧膨胀、知识更新周期的大幅缩短、创新频率迅速加快,这些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在这一社会环境下,对人的素质要求大为提高,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最迫切的需要。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形成提供了巨大的社会需求。
科技竞争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推动下成为了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竞争。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成为了人们强烈的求知欲以及不断地学习、积极创新的动力和压力。这些因素大力地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建设创新性国家所要承载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要加大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创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形成追求学习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构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体系。党和政府多次提出和部署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任务,规划并要求形成一个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最终构建终身教育的国家教育体系。
三、自学考试是终身教育的重要体现
自学考试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迈向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自学考试制度由于其在发展中所体现的优势,验证了它顺应终身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是我国通过实践从传统教育进化成终身教育的实践产物,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实现终身教育思想的用以借鉴的有效模式。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引起全球教育界的热潮,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 自学考试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自学考试的目标是继续教育和在职专业教育,因此,在入学资格、管理模式、专业设置等等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开放与灵活特点,即个人自学的开放与灵活,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办学力量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在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不易覆盖的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奠定了其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8]。自学考试充分并有效地整合了各种教育资源,使得终身教育在我国迅速地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特点的教育形式[9]。自学考试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极其显著的,是其他任何高等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自学考试所体现的作用:为在职人员的学习深造建设了的新渠道,成为继续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所有公众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一种崭新的平等机会,为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自学教育服务和自学助学系统,并逐步形成大众化的、社会化的、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与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推动着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的有序发展。
自学考试不仅有效地满足社会各方面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的需求,还快速地在我国使终身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已成为终身教育理念与特点在我国的最好体现。自学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从业人员参加学习,对于提高公民素质,加快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促进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0]。
2、自学考试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发展趋势
自学考试的变革应适应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自学考试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以及学分制等问题,是为广大自学考试工作者和管理者进一步研究自学考试的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并将为自学考试的发展提供可贵的借鉴。例如,学科的交叉,联合开考和双证书考试,非学历证书考试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等等。
终身教育,简而言之,是指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过程。终身教育又包括一切教育形式、教育类别、教育性质和教育内容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和环节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终身教育最终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学习化社会,让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终身教育打破传统学校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时期必由之路。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出发,自学考试制度是一种开放与社会化的学习体制。这种体制的含义:一是国家(政府)制定开考的教育课程标准;二是自学者的学习成就通过“国家考试”来加以认定;三是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活动。正是这一体制使得国家考试、社会助学与个人自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自学考试不仅是开放的国家考试制度、社会化的教育制度,同时也是个人自主学习制度[11]。
3 、自学考试制度的创新
自学考试制度创新包含的基本内容为: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一致性;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一致性;学历教育(考试)与非学历教育(考试) 的一致性;在职教育与非在职教育的一致性;个人学习与全民终身学习的一致性;社会助学与社会开放教育的一致性;国家考试与国家学习成果检定考试的一致性;开放教育形式与国家考试制度的一致性。以此为基础创建终身教育创新体系。
自学考试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新的情况和问题以及挑战。例如目前补学历教育已逐渐成为过去,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的报考规模显现出明显的滑坡现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更使得自学考试毕业生的工作困难;现在的社会状况,减弱了社会对于自学考试的协助力量等。自学考试的生存发展在这些现实的存在情况下,需要面对新的课题挑战。因此,自学考试制度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适应现在的社会现状发展以及面对今后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断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学考试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四、结论
篇5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身的唯学历论。自考生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目的大多为追求国家承认的专科或本科学历。目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要采取纸笔闭卷考试的方式,形式单一,内容和题型缺乏变化,并没有完全反映出自学课程的特点,并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们技术水平和实际能力,缺乏实践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某些文凭泛滥。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无法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者,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考生主要采取的仍然是自学方式,缺乏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只是将知识点死记硬背,对于知识的理解局限于感性认识,难以通过实践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学习方法上,大多是被动地进行机械地接收学习,很少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法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机的实质性的联系。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的泛滥。不可否认,某些正规的“自考助学班”确实起到了社会助学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助学班的确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社会办学秩序,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据了解,这些机构多数于1998年以后开办,“骗招”了大量的高考落榜生,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如有的“自考助学班”仅在大学里或大学附近租有三五间公寓,装修成为办公室、教室和公寓,于是就成了挂着某大学头衔的“助学班”,明目张胆地招收来自全国的高考落榜生。而这些“学校”,有的还属于非法办学,连基本的办学许可证都没有。他们将骗招来的学生安排进公寓,每周在这样的“教室”随便上几次课。当很多自考生进入全日制的自考助学机构后,却发现这样的“自考助学班”表面上打着普通高校的牌子招生,但其实教学条件和实力远非宣传的那般优秀。这对于家长和自考生是非常不公平的,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三)对于自考认识上的误区。现在,很多人认为“由于高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计划,自学考试发展的空间相对狭窄了,以后自考学历会越来越不受重视。”而且,调查显示,自考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歧视和不理解。不可否认的是,与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相比,在升学和就业竞争中,自考生仍处于弱势,他们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很难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中国人的固有观念认为,自考生没有在正规的高校学习,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知识结构不完整。而且自考本身的舞弊现象相对较多,因此导致公众对自考生的评价大打折扣。于是就有人认为不值得花精力去参加自学考试,认为文凭含金量不高,这种想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不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氛围。
(四)自考教育的资源不足。众所周知,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教育机会均等在现有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媒体对于自考生的关注也不够,公众对自考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自考在推广过程中,尤其是在通向农村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由于自考先天的“教考分离”的弱点,可能属于一种弱势的模式,它希望与普通高等教育合作,分享它们的教育资源,但对方并不一定有同样强烈的合作愿望。比如理工科有很多课程要做实验,需要借用高校的实验室和器材,但这些设施包括管理资源的开放都要付出成本。所以普通高校很难自愿向自考生开放。这也导致了现在自学考试开考的专业,大部分都不需要做实验,更多的是文科类专业,工科的很少。这说明我们的自考制度,在推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切实际的状况,学习形式单一,无法真正考虑到与职业的联系等问题,执行效果有待提高,亟待改革。
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理性思考
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该充分利用其他教育形式的优势,在坚持教育公平理念的基础上,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实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资源相互协调和衔接。
(一)规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教育。自考助学教育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渐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办学体系与教学管理模式。自考助学的蓬勃发展不仅证明了我国开办高等教育注重多种形式办学政策的远瞻性,还充分利用了高校现有资源,为自考生提供了新的人生规划。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的主体是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和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除此以外的其他教育机构只能是一种补充。全日制助学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学校教育,它就应该有相应的设置条件,必须满足全日制开放性高等教育的需要,如办学场地、设施设备、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办学主体等方面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从制度上改变长期形成的“全日制自考助学”零门槛的现状,同时这些条件又细化为评估指标体系,成为现有全日制助学机构努力的目标。
(二)坚持社会公益性原则。此外,“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必须坚持办学的社会公益性原则,真正体现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负责。要根据自考的不同专业,为学生开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课程,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在接受自考教育的同时,可利用业余时间、运用夜大或函授形式选学成人高校相关专业,以增加就业竞争力;对获得自考文凭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可以借助成人高考通过学分转换获得成教毕业文凭,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公益性原则,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对学校、对社会的爱,也只有坚持公益性原则才能使办学人真正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必须始终坚持办学规模与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建设相协调;办学规模与后勤承载能力相协调;办学规模与设置专业和社会需求相协调。做到在招生中设置一定的门槛,使学生能具有参加自考学习的良好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学的氛围、自考的特色。
(三)“学校后教育”的定位。实践表明,自学考试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由狭隘的学校教育观转向学校、社会和家庭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教育观的进程,这一点与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势必由教育边缘提升为教育的主体地位的趋势不谋而合。自学考试应主动把握这一发展机遇,以在职的成人为主要培养对象,同时还要重心下移,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自学考试面向农村的延伸与发展,做出开创性、探索性、建设性的工作,开辟一条发展新农村高等教育的“绿色通道”。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二十多年来重心一直在城市,城乡自学考试的发展很不平衡。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包括自学考试的综合发展,教育向农村发展是一种趋势,也是一次机遇。充分发挥自学考试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有力推动自学考试在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真正内涵。因此,专业开考与课程设置要贴近市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做到真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考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粗放型培训向标准化办学的转变,实现社会需求与办学者办学积极性的有机统一。自考招生的计划管理将从社会需求出发,适时调整招生专业,更好的满足社会对短线专业、紧俏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通过招生计划管理更好地向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倾斜,集中民办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综合效益。
(四)资源共享,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积极探索自考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点,既是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自考的重要举措。第一,应该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给予教育上的必要投资、管理体制上的优化扶持。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将严重阻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近几年,出于建设一批重点高校的需要,国家对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结果是教育资源无法合理地分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中也包括自考助学教育。自考教育基本上是“以考养考”,靠考生交考试费来作为考务经费开支,国家花不了多少钱。这使国家培养人才的经费投入得以大大节省,这对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的我国,其意义非同寻常。正因为如此,国家确实应该扶持自考,这样有利于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土壤。同时,国家更应在人力资源上给以自学考试以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尤其是在师资力量上。
篇6
【关键词】开放大学 体系建设 终身学习 新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70-01
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按照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建设运转有序、动态开放、灵活高效的开放办学体系为目标的基本思路,推进开放大学体系建设。
现有的六家开放大学都是在原电大的基础上组建的,即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运用印刷、广播电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多种媒体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大学基础上组合改造的。以云南开放大学为例,原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有36所地州市和行业电大分校及66个县级电大工作站和111个试点教学点基地,覆盖全省城乡的三级办学系统网络,“宽进严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远程教育为主传统教育为辅的高等教育。而现在的云南开放大学是“大学+平台+体系”的一个教育综合体,以实体办学为支撑,以平台上的远程教育为具体形式,以原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为依托,以学分对接、中高衔接为目标,“零门槛”建立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
开放大学能否打破原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机制体制,能否体现开放、灵活、全纳、终身教育的价值?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制度、法律和政策上的差异,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开放大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特色,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地指出:“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这是我们能否办好开放大学的关键,如果“出口”把不住、“质量”把不住,那么再好的大学、再强的平台、再广的体系,都将是一个虚壳。
一 宽进严出的制度
取消入学“门槛”对广大学习者开放,体现了开放大学的“公益性”,为大部分人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平台,为无法顺利接受学校教育的人提供教育服务,但受教育人人平等的机会背后,还要受教育者自身的努力,克己拼搏,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严格把关才能保证教育出口的“公平”,这是提高开放教育和继续教育文凭“含金量”的重要一环。
二 完善自学考试制度,保证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的自学考试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滞后;自学考试管理机构、队伍的现状与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严重不相适应,造成了自学考试制度的诸多弊端。为保障考试的公平:(1)对参与自学考试监考的教师应进行岗前培训,并签订考场纪律责任书,实行权责统一制。(2)建立健全自学考试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培养储备自学考试管理人才。(3)与委托开考单位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落实到人。
三 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桥梁
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建设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办学系统和支持平台;要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制度,借鉴银行的功能和特点及合作模式,使学生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分通存互认,实现开放大学的“共享性”。
四 学校教育向社会开放
找到能有效整合各类学习资源的渠道;制定一个机制,能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促进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服务于“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体现开放大学的“开放性”。
五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
各大、中、专院校的上级行政部门,应积极支持开放大学的建设,根据当地各高校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采用复合模式整合,将相关的继续教育机构采用“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方式,合并或加盟到开放大学单位建制中,并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明确各方职责,具体协议的执行与监督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保障协议的顺利实施。
六 转变人才评价体制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中,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培养出的人员和非学历教育培养出的人员,并不能像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员一样得到认同。
2012年,各开放大学的成立迈出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第一步,提出了把学习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时至今日,我们不能让开放大学变成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翻牌或简单的更名。两年的时间我们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开放大学的内涵建设如何深入?还有哪些事情我们没有去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无论开放大学采取什么样的体系建设,它始终是强调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没有围墙、超越时空限制,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2010〕48号
篇7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模式
一、终身教育思想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契合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
终身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民主性三个典型特征,它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形成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具备较强的发展功能,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开放性。终身教育的开放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社会化,二是社会教育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有力保障。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个人自学为主和社会助学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人才,国家和个人都无需投入太多资金,成本低廉。对于想接受教育的学习者,特别是对边远或贫困地区和中低收入阶层的人而言,不会受经济条件的太多限制,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包括港澳台地区,不受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区域、身体条件、职业(特殊专业除外)和已有学历条件的限制,只要本人愿意学习,均可根据兴趣或需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这就大大激发了每个社会成员完成学校学习后继续学习的热情,有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灵活性。终身教育的灵活性是指教育机构设置专业或课程的自由,教师教的自由和个人学的自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教育方法和学习形式极具灵活性,与终身教育的要求非常吻合。它采取单科考试、学分积累的办法,自由自很大程度掌握在学生手中。没有入学门槛,考生可据自身综合状况和条件考虑选择专业。不受学期、学年制度的限制,依专业考试计划安排自己的考试进度,决定每次考试的课程及门数。没有修业年限的约束,只要什么时候修完专业规定的课程和学分且达到合格标准,就可以毕业。助学的手段也多样灵活,学生可以读全日制,也可以读业余制。完全符合终身教育不局限于人的某一特定阶段进行学习的条件,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终身教育理念互相促进。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民主性。终身教育认为,在未成熟时期只限于一次的挑选是有害的,希望在人的一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使人的素质充分地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教育要面向公民和社会,保证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为其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原则,同时,终身教育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包含了教育民主化原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我国率先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时间跨度上将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突破了传统教育对人们受教育时间的限制。它承认人的个性因素,遵循人的个性发展规律,让所有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它允许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点和职业需要,自行选择学科、专业、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允许并提倡学习者多次、多样选择和半工半读,使学习者成为真正的选择主体。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创新,是一种社会化的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30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过不断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强大支撑平台。终身教育学习理念的核心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能自主选择学习机会而进行自我提高,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恰恰为终身教育搭建了最合适、最有效和最方便的平台。它凭借出口质量高、毕业文凭过硬、费用成本低廉、学习时间灵活自由等优势,成为了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大学”,为全社会成员提供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又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每个公民不受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本人愿意学习都可以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就大大激发了每个社会成员完成学校学习后继续学习的热情,有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由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具有以上特点和优势,使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最开放、社会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强大支撑平台。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适应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始终顺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需要,满足了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20世纪80年代解决干部和“老三届”的学习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解决高考落榜生的继续教育问题;21世纪初,解决全民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问题。我国明确宣布到2010年要基本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相结合;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创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学习型社会特点的教育形式。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新发展激发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活力。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很快,高校扩招和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迅速发展,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导致报考人数出现大幅滑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对新形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寻求新的发展出路:一是大力发展本科,更好更主动地适应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二是大力发展非学历证书教育,举办不同行业的非学历教育证书考试,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和就业、转岗的需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种独特的社会性、普遍性和适应性,使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终身教育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更多的社会公众服务。
二、终身教育视野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我国终身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要想走出困境,实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健康发展,就必须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出发认清这些问题并深刻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一)教育定位偏差导致的生源不足、对象单一
由于传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定位仍然是一种狭义上的学历教育,没有从终身教育的视野进行准确定位,因而导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参与对象呈现单一化的特征,主要就是针对高考落榜生的学历教育。而随着近年来的形势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就一直面临生源不足和生源对象单一的挑战。一方面,由于相对较难,通过率与毕业率都很低,令有些考生望而却步,转报函授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夜大等其他教育形式。再加之普通高校扩招,还有一些普通高校申办的二级学院降分招生,考分很低的考生也有学校录取,未上线的学生期望值较高,他们认为今年未上线就去复读,明年争取上本科。因此“线下生”进入自考阵地的人数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尽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为重要特征,但在现实情况下,相关院校往往倾向于招高中及同等学历应往届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而忽视社会在职人员,也很少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习需求来设置专业。所以,招生对象比较单一,真正的民主、平等还未实现。
(二)教育理念滞后导致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从终身教育的视野来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定位并非仅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而应是为社会培养有“意义”的公民与绅士,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一种能够提升他们的素质、锻炼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等的渠道与平台。而在我国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仍然局限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因而导致传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就是一种典型的应用型的教育形式,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它所开设的专业是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和开考条件的可行性来设置的,实行“教考分离”原则,考生各科考试合格后,即可获得毕业证书。然而,由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开办之初,国家就把它定义为学历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第一章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所以,无论是个人、学校,还是国家,都把学历教育考试作为考试的重点。在各个环节中,各级部门把考试合格率作为一项大事来抓,整个过程围绕着达标展开,而忽略了它的教育过程。考试与教学分离,题型中又有相当多的客观性试题,致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为应试教育的变相形式。
(三)办学层次落后导致毕业生社会认同度低
与其它高等教育形式相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无论在生源、师资、办学等各方面均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底部,因而这样的办学层次落后导致毕业生社会认同度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规定自考毕业证书和普通高校的同类毕业证书具有相同功能,其中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获得者的工资待遇:非在职人员录用后,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相同;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的,从获得毕业证书之日起,按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工资标准执行”。但在现实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还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同,有些用人单位对自考生存在一定偏见,认为那些高考落榜的人去读的,工作能力肯定不强,甚至有一些用人单位刻意拒绝自考生。再者,还有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明确提出自考生的政策待遇和福利享受与统招高校的毕业生不同,严重打击了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梦想。此外,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社会就业压力普遍加大。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多,客观上加剧了就业压力,“僧多粥少”让自考生就业空间受到了压缩。
(四)社会助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培养效果不理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三结合的教育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一种教育制度。社会助学不仅能提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习质量,保持自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个人自学,而且也提供了稳定的自考生来源,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能持久地开展下去。但是,目前,社会助学机制不够健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管理松散,缺少行之有效的检查评估制度,指导监督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和预防性。助学组织多以合格率为生命线,学费收取不合理,缺乏相应监管。社会助学基本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积极性远没有发挥出来。二是社会助学仅仅局限于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由于入学不需要考试,使自考生群体有水平参差不齐、相差悬殊的特点。表现在学生构成的大多数是高考落榜生,也有年龄偏大的在职人员或是年龄较小的初中毕业生;大多数学生高考成绩偏低,甚至没有参加高考,只有极少数被普通大学录取而不去,选择读自考的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较差。
三、终身教育视野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出路
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新出路,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建议。
(一)重新定位:突出终身教育和“需要回应”两大重心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以学历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制度,它代表着国家意志,行使学历认定和检验职能,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一点已为社会所广泛认同。但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经存在生源数量不足、应试教育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困难和社会助学管理不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位,突出终身教育和“需要回应”两大重心,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重新审视教育理念定位,树立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通过学历补偿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也必须要为公民提供各种培训及高质量的非学历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公民建立一个随时随地能够接受多种形式教育的继续教育网络。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按照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要求,按照社会的需求和应考者的自我意愿,对考试功能、考试内容、考试过程及考试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及时更新和转变。用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理念引导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健康发展。
在教育目标定位方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回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公民的学习需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定位是为终身教育服务,构建学习型社会就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那么相应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多元化的,尽力满足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和公民多元化学习需求是其努力的方向。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符合社会需求,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特点,探索新的开考模式,形成有利于架设人才培养立交桥的自考新机制。其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和教育需求日趋多样化的趋势,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证书考试。第三,要特别重视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农村培养更多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需要的人才。
(二)模式创新:体现终身教育实践范式
终身教育是大势所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无疑为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范式。但这种实践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和升级,适时体现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需求。当人们的生存、发展条件发生变化,形成知识更新、素质提升、技能强化等方面的需求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将是大面积、高效率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路径。因此,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应不断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模式,使其与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需求相适应。根据终身教育的主要特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阶段基本模式的构建如下:第一,以青年人为主体对象的适应模式。一方面倾向于继续强化人格修养,使青年人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具有适应多种职业需求的专业素质。第二,以在职人员为主体对象的提高模式。以直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以及知识观念、文化适应、人际冲突和心理健康等为目标,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结合。第三,以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为主体对象的谋生模式。应努力开发适合农村人口及进城务工人员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专业。第四,以特定人群为主体对象的补充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为失业、无职业及退休等人群服务,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应充分采用专业培训、社会实践和情感体验等方式,尽可能达到短、平、快的效果。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终身教育的发展需要,还可以拓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范围,更可以彰显其社会价值,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三)制度调整: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支撑体系
经过30年的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初步展现了作为一种独特高等教育形式的特色和优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由法规制度提供的与之相适应的稳定的制度环境。由于助学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繁多,要建立省市县(区)多级管理体系进行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运做必须具有政策依据、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以制度来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主要体现为社会助学。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在社会助学活动中,自学者与助学活动提供者之间形成的教育关系既独特又复杂。作为一种独特教育形式的制度建设,就是必须反映和规范这些独特而复杂的关系。在制度建设的内容上包括社会力量助学的性质,助学者的资质特别是专门性社会助学机构的资质;社会助学的动力机制或收益分配机制,助学活动的物质保障;各种助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与业务要求,以及国家对社会助学活动的监管和相关助学纠纷的解决机制。
(四)整体优化:实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良性发展
一是要加强宣传力度,特别是要面向城镇中低社会阶层和农村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员关注、报考,为他们搭建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台。
二是要大力开展社会助学,积极完善社会助学体系。要从全面提高自考毕业生素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以及和谐型社会服务的高度来认识社会助学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试机构应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派、社会团体和公民等对自学者开展助学活动,要热情帮助,积极扶持。教育主管部门应对社会助学行使监督功能,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对社会助学工作的考核评估制度,形成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
三是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格局和相互沟通、交叉互补的教育模式。通过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功能互补、专业共建等方式和途径,实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资源共享,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与并举。
篇8
2011年11月26日,广州市2011年公开选拔市直机关副局级领导干部笔试开考,约有500余位处级考生竞争13个“副局”岗位,平均每个岗位有40人竞争。由于本次公选考试并没有指定具体的考试内容和考察范围,许多考生基本是“盲考”,并没有复习,只能在考场上“见招拆招”。那么,这些公选考题究竟应该如何破解?笔者以2道当次公选考试中的真题为例,试图从多种角度,深入剖析解题奥妙。
第一道题剖析
【真题】如何认识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破题步骤】
(1)概念解释――解释什么是“公众参与”。
(2)思考“为什么”――解释城乡规划管理为什么需要“公众参与”
(3)思考“如何做”――解释城乡规划管理中如何让“公众参与”其中。
(4)总体评价――“公众参与”与“专家参与”、“政府参与”之间有何区别。
【详细解题剖析】
【第一步】解释题目中“核心概念”
考生如果没有记过相关的概念,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公选考试过程中,更多是考察考生多年的公共管理素养的积累,而不是考察考生死记硬背的能力。所以,考生遇到这类题目时,可以考虑先用自己的“语言素材”或“个人理解”,甚至只需要做简单的“分拆解释”,即可初步解释题目中的核心词――“公众参与”。
【“书面化”的概念解释】“公众参与”是指具有共同或不同利益基础的社会群体对政府有关公共事务的决策及其过程的介入和干预。
【“口语化”的概念解释】如果考生不知道“公众参与”的书面解释,没有关系,可以考虑将概念进行“切分”。即将“公众参与”分为“公众”和“参与”两个部分。
谈到“公众”,考生应该很容易联想到“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谈到“参与”,考生可能会马上思考到“参与什么”,就是“参与政府的公共管理”。
把两个部分连起来,再加上适当的逻辑串联,就变成了――【“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合适的方式“参与政府的公共管理”,简称“公众参与”】。于是,答案就出来了,与书面化的概念解释相比,确实有差别,但是大意是基本一致的,至少可以获得3/4左右的分数。
【核心提示】公选考试,考察范围极广,没有人可以提前知道题目范围,也就意味着没有人可以准确背诵每一个核心词的“标准解释”。因此,如何用自己的语言素材,大致地解释清楚核心的含义,尤为重要。
【推敲出来的答题要点(1)】
“公众参与”,即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合适的方式,参与到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当中来。而题目中的个性化含义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一些合法的、符合法律程序的方式,参与到城乡规划的管理当中来。
【第二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题目要求是谈如何“认识”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这里的关键是:“城乡规划管理”为什么需要公众参与?
【思考方向】“城乡规划管理”涉及公众哪些方面的利益关系?
很多考生考试前不可能去“背诵”,于是在考场上就要依赖“逻辑分析能力”和“联系社会现实的能力“了,这里试着帮助考生联系一些常识,看看能否串联出一些重要的利益关系。
(1)考生可以想一想,你家附近有没有好学校,与城乡规划有无关系?
【联想结果】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城乡规划方案有重大关系。
(2)考生可以想一想,你家附近有没有三甲医院,有没有好医师给你们看病,与城乡规划有无关系?
【联想结果】城乡医疗资源的分配,与城乡规划方案有重大关系。
(3)考生可以想一想,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同样是市中心,有些地段特别堵车,有些地段就相对没那么堵车。这种情况与城乡规划有无关系?
【联想结果】道路的走向、车流规划,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的畅通,这与城乡规划方案也有重大关系。
其实还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在考场中的“即时联想”………
【综合思维】总体来看,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很多“公共资源”的设置与分配,似乎都与“城乡规划”的方案有关系,于是你可以得出以下的答案:
【推敲出来的答题要点(2)】
城乡规划的方案,涉及到城市中众多“公共资源”的分配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所以,城乡规划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公众参与”。让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有利于倾听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更好地实现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第三步】思考具体的解决对策、实施方案
【思维过程】“城乡规划管理”是非常“专业”的一个领域,但是“公众”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不可能都具备非常专业的知识,于是,如何让“不专业的”公众参与“非常专业的”公共管理领域,是考生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让“公众参与”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公众知晓”。这时,就需要思考宣传渠道的问题,考生可以在考场上迅速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媒体渠道: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等。
其次,要充分考虑如何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了解“城乡规划方案”,然后才有可能让公众“参与进来”。
最后,就是考虑,用何种方式让群众参与,这时可以结合目前民主监督的一系列模式:比如听证、公示等。
【推敲出来的答题要点(3)】
城乡规划方案,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成通俗易懂的图片方案、动画方案,在报纸、广播、公告牌、网站上向社会公示,并设置专门的咨询电话和电子信箱收集意见。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参加座谈会、公示、听证、监督等不同方式参与城乡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方案,在组织编制前期,由规划委托单位组织召开座谈会,邀请市民代表参加讨论。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规划建设项目,已经或即将对周边居民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及损失的,须由政府相应的职能部门组织召开听证会论证其可行性,参加听证会的公众参与人员为有关专家、市民代表、涉及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听证会按照国家法定程序举行。
【第四步】做出“整体性的评价”
【思维过程】考生需要思考,从长远角度看,城乡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对未来有怎样的影响,偏向正面,还是偏向负面?城乡规划中的参与主体很多,包括了“专家参与”、“政府参与”、“公众参与”,这三者有怎样的区别?
【推敲出来的答题要点(4)】
城乡规划涉及众多利益关系,“公众参与”有利于平衡各个阶层的利益,体现公平性原则,减少后续执行过程中潜在的民意阻力。
城乡规划中的“专家参与”体现的是“科学性”,“政府参与”体现的是“合法性”,而“公众参与”体现的是“民主性”。科学、合法、民主,三者缺一不可。
第二道题剖析
【真题】2011年5月18日,国内首份“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显示,部分城管人员的执法行为失当,造成其网络形象妖魔化,这一形象在网民中有固化趋势。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塑造良好的城管形象。
【破题思路】这道公选题目实际上是一道“对策题”,很多公选考生,在拿到这道题目之后,往往急于“提出对策”,而忽视答题的“思维高度”。其实这道题目谈及的是“执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公选考生如果想与其他对手拉开差距,关键在于“从法理学的高度去思考执法问题”。
法理学告诉我们,法有五大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行为起到的导向、引路的作用;其对象是每一个人的行为。(2)评价作用: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其作用的对象是他人的行为。(3)预测作用:预测作用是指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先估计人们相互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其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的相互行为。(4)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其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 (5)强制作用:强制作用是指法可以用来制裁、强制、约束违法犯罪行为;其作用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行为;同时法的强制作用是法律其他规范作用的保证。
要“塑造良好的城管形象”,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第五个作用“强制作用”之外,考生可以考虑从前面4个角度出发,进行深入分析。破解这四个角度之后,只要在“宣传角度”进行铺开,整个问题就安全解决了。
【详细解题剖析】
【破题角度一】指引作用
【存在的问题】城市摊贩普遍认为自己的“乱摆摊行为”并非一个违法行为,他们认为只要“不偷不抢”就不是一个违法行为,不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更有甚者认为城管的执法行为是一个“非正义行为”。
【解决对策】执法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禁止”,需要城管执法人员,向城市摊贩出示相关的法律依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国家的政策,告知城市摊贩,“乱摆摊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先解释法律条款,然后再执法。
【破题角度二】评价作用
【存在的问题】当城管进行执法时,旁观的人民群众对违法摆摊者往往存在一种盲目的同情心,因为违法摆摊者大多都是弱势群体。于是,在城管进行执法时,周围群众往往对执法的正义性持怀疑态度,加上个别城管人员的执法行为失当,城管形象便迅速地“被妖魔化”。
【解决对策】法的评价作用是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因此,必须让人们知道哪些是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应当给予否定的评价。对此,就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协调,引导媒体舆论,加强全民普法教育,使得广大民众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城市摊贩“乱摆摊”的非法性。
【破题角度三】预测作用
【存在的问题】正常来说,人们应当根据法律的事先设定,估计到他人“不应当”进行乱设摊这一行为,一旦这一行为发生必然会遭到国家执法机关的制裁。而目前,许多“违法摆摊者”似乎错误理解:“违法摆摊”很大可能会不需要负法律责任,而且也不一定会被抓到,使得法的预测作用失效。
加之,目前许多城管部门在执法时往往缺乏“连贯性”,“时严时松”。打击力度缺乏连贯性,常常导致在“执法宽松期”结束后,若城管部门突然加大“执法力度”,往往导致各种执法冲突的出现,严重影响城市管理部门的形象。
【解决对策】城市管理部门应保持执法力度的连贯性,应避免“在上级检查的高峰期,执法力度较大”,而到了“相关的非检查期,却出现执法力度不足”的现象。并成立督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城市执法机关的“执法连贯性”。
【破题角度四】教育作用
【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城市管理过程中,我们的一些执法工作者,由于自身文化层次的制约,对执法条文、执法原则的认识往往过于肤浅化,使得我们的执法工作,往往侧重于强制性的执法手段。执法过程中,“强制有余,教育不足”。
【解决对策】一方面,城市管理部门应该严把人员准入关,在各大高等院校中,优先选拔一批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充实到城市管理机关当中。另一方面,加大对在职机关工作的业务培训,提升执法人员对执法条文、执法原则的认识和把握能力,从而学会在执法过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摆摊群众”传递法律常识,引导其自觉支持城市管理工作。
【破题角度五】宣传角度
【存在的问题】从部分城管人员的执法行为失当,造成其网络形象妖魔化,这一形象在网民中有固化趋势。
【解决对策】“部分城管人员的执法行为失当”,首先需要加强对这部分犯错的城管人员的教育力度,一方面需要对其加大业务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将群众的评议、评价纳入到城管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当中。
篇9
音乐课上,孩子们在学唱《青藏高原》,却对青藏高原没什么了解;语文课上,学生们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却不知为什么要爱国;英语课上,大家在谈论喜欢的节日,对欧美节日和习俗侃侃而谈,却对自己国家的节日知之甚少;品德课中,孩子表达着热爱祖国之情,却不知道祖国到底是什么。这些现象,说明我们亟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教育。
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是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学校课程实施,使每个学生――国家未来的公民,树立国家版图意识,拥有自觉维护国家版图尊严、国家及的强烈愿望。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是相对薄弱的,主要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语文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渗透,内容往往比较简约,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都不强。因此,我们必须不断跟踪新形势,了解新动态,将生动鲜活的版图教育元素整合到我们的课堂中来,教育和影响新一代的儿童。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师院附小”)自2010年开展“国家版图意识教育进课堂”活动以来,以“国家版图意识教育为儿童成长奠基”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建设为契机,以活动为主,以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版图意识教育,带领孩子们学版图、爱祖国,使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从而使国家版图意识教育落到实处。
二、实践
(一)校本课程浇灌爱国之花
为了进一步推进国家版图意识教育,师院附小有计划地开设校本课程,将课程目标设定为:树立版图意识,从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动手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质疑和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加强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国家版图尊严、国家及。
1.积极开发校本读本
全体教师耗时两年,倾注智慧和汗水、热忱和心血,在前期开展的系列活动基础之上,制定合理的编写计划,因地制宜地挖掘资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细致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与归纳,经过数次修订,终于完成《祖国好》国家版图知识读本,并于2014年5月由中国地图出版社正式出版。
2.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祖国好》教育读本共分“我的户口”“我的天地”“我的财富”“我的家人”“我的邻居”和“我的牵挂”六章,分别向学生展现了祖国的疆域、民族、资源、邻邦等综合知识。每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极富知识性、趣味性和操作性,通过形象的图片,富有趣味性的语言,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大大提高了他们了解国家版图意识的兴趣。
学校还编撰了《祖国在我心中》活动手册,其中收录了在进行版图意识教育过程中开展的各项特色活动及经典案例。精心设计的配套资源为学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通过这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提高了教师对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了解和认识,使其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3.有效落实课程计划
师院附小严格按照现行的课程标准,把版图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确保两周一课时,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学校配备骨干教师为该课程的教学教师,要求备课要认真而有效,教学环境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教学过程要不断优化,教学评价要及时有效。要求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本读本与非文本相结合、课内引导与课外延展相结合、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结合。
(二)实践活动点亮爱国之心
在实践探索中,教师们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依托生动活泼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小学生渗透版图意识教育。为此,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版图意识教育。
1.聆听专家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知识积累
在每学期的“四明讲坛”,师院附小都会邀请地理、地图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人员来到学校、走进教室,举办版图、地图等专题知识讲座,以鲜活的案例和事件,带给师生丰富的见识。
2.巧手绘制版图形象,祖国版图刻印心中
在版图教育活动中,师院附小新设了手工制作、剪纸、剪贴画、绘画、书法等多种表现形式,以此来表达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版图的认识和对民族大团结的自豪之情。学校在2011年学校科技节上相继举办了“版图在我心中”系列活动之剪纸、绘画比赛。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捧着彩笔,有的拿着剪刀,有的夹着彩纸,用心动情地书画着、裁剪着,用一幅幅优美的山水图画、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在孩子们的眼里,祖国是那么的美好!
3.开展版图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从2011年起,师院附小定期举办高年段版图知识竞赛。参赛对象是学校五、六年级的学生,每班5名选手,15名智囊团成员,由班主任带队参赛。竞赛题目都是学校教师智慧的结晶:由学校老师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命题,教师自主进行活动细节策划、课件制作等工作。通过“开门见山(必答题)”“争先恐后(抢答题)”和“一锤定音(选答题)”三个竞赛环节的进行,在知识的较量之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丰富学生的祖国版图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情。后来,师院附小的版图教育活动在江苏教育电视台新档节目《全民开考》中得以展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4.开展拼图比赛,逐步渗透版图知识
针对低年段学生的特点,师院附小开展了版图拼图比赛。学校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对有些省份名称很陌生,他们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小组合作,以迎面接力跑、班级联合对抗的方式参加比赛。小朋友每人手持一个省份图案,与前面的同学击掌后跑向目的地,将自己负责的省份图案放置到相应的位置,在计时2分钟内,每个小朋友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通过拼图比赛,小朋友们开始慢慢地了解祖国的疆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国家版图意识。
5.童心咏唱爱国歌,歌声表达爱国情
2011年9月30日,师院附小举办了“祖国在我心中”合唱节。全校师生爱国主义情操高涨,积极参与:鲜艳的五星红旗、祖国版图画像等道具的精心制作;汗流浃背的排练;别出心裁的创意;56个民族的表演服装;活泼欢快、神采奕奕的表演……爱国之情在师生的心中冉冉升起。全校师生用歌声唱出了对祖国的爱,以“唱红歌”的形式为祖国母亲的生日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
6.召开版图主题队会,澎湃儿童爱国热情
中队主题会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为此,师院附小举行了以“爱国爱家乡”为主题的全校性中队主题会,让学生们了解家乡的历史,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增强卫国忧患信念
师院附小毗邻南京市国防园,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到国防园参观学习。作为多年的友好合作单位,师院附小与国防园联手开展了系列国防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兴奋地观看介绍国防兵种的纪录片,认真倾听讲解员对边疆、对国防、对热点局势的分析讲解。高年级的同学带领低年级孩子来到这里进行“特殊的入学教育”,上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学第一课”。这样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保家卫国信念。
8. 通信边防子弟兵,童心表达真切牵挂
每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同学们都纷纷给驻守边疆的叔叔和三沙市的海监叔叔们寄去热情洋溢的慰问信,表达对他们的真切牵挂和崇高敬意。
“敬爱的叔叔,你们好,我们在《祖国好》校本读物中看到,你们守卫海岛,就是在守卫祖国、守卫着我们。你们的行为使我们深深感动……”这是孩子们写给浙江温岭南炮头山驻军的官兵的慰问信。在信中,他们表达了少先队员们对驻岛官兵的崇高敬意,而战士们热情洋溢的回信也让孩子们欢呼雀跃不已。两地通信编织成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一头是最可爱的边防战士,一头是最纯真可爱的孩子,他们都对祖国有着深切的爱!
三、成果
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师院附小创建版图意识教育校本课程,从课程目标的制定,到课程内容的规划,再到具体教学方式的设计,可谓是硕果累累。
(一)“立德树人”创新篇
版图校本课程既是师院附小学校德育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新突破口。学校利用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带动学校德育等其它工作的全面改革与发展,提炼和提升学校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版图校本课程创造了一种具有深刻影响力和内在约束力的校园文化和传统,已成为师院附小实现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版图意识教育,学生从知识到能力都得到进一步加强,版图意识得到明显提升,爱国情感更加浓厚,爱国信念更加坚定。这是该校版图教育最重要的成果。同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读本编写的教师,其潜能和专长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挥,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文化的塑造中,专业素质普遍提升。
(二)课程建设辐射广
师院附小的版图教育课程正在逐步成熟,也在积极地向周边学校发挥辐射作用。
为落实好版图意识教育,师院附小多次与兄弟学校联合开展版图教育的教学交流和研讨活动,共同探索版图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努力尝试版图教育课程的创新实践,引导更多学生接受版图意识教育。2012年5月该校面向全江苏省中小学召开了“版图教育进校园”的现场观摩会,受到了高度好评。2013年12月起,该校的骨干教师多批次被聘请为“江苏省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示范校评估组”的专家成员,赴其他市县参与评估指导。
目前江苏省各市均已开始征订《祖国好》版图教育读本。国家测绘总局和中国地图出版社也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介。
(三)教育活动影响大
2011年4月12日由江苏省地理信息局、江苏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全省“国家版图教育启动仪式暨教学现场观摩活动”在师院附小拉开帷幕,相关活动赢得一致好评。作为江苏省首批版图教育示范学校,应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测绘局邀请,师院附小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示范校评估标准(草案)》,通过专家审核修订,现已正式确立为进行省内版图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的验收标准。
几年来,师院附小不仅被授予全国“国家级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还在“全国国家级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少儿手绘地图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
“教育无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师院附小将版图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化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使全校师生对祖国版图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永远是一个过程,学生一届一届毕业,一届一届入学,但我们的版图意识教育永不会停止。版图意识教育的校本课程还有待完善,版图意识教育的课堂还有待充实。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形式,让孩子们成为版图意识教育的主人。
我们希望“祖国在我心中”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烙印着的朴素情怀;
篇10
关键词:小提琴教学跳跃式学习误区
目前,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已成为两大教育思潮,教育的普及化和终身化使得音乐教育正向着开放性和多样化轨道发展。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多,特别是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人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小提琴的学习浪潮随着学习音乐的热潮日益高涨。在这股浪潮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旋涡,并且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越转越快,许多人不自觉地被带进旋涡中无法自拔,它无视音乐学习的教学规律和音乐学习的宗旨,逐步吞噬着琴童的学习热情。这就是当前业余小提琴教学中的教学误区,即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急功近利的追求。在本文中,笔者从教师、家长、社会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选择
教师在急功近利这一问题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担负着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的任务。教师一般受过专门的培养训练,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在专业方面知之较多。教师不仅决定课程的教学方向,而且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表现在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
由于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材的选择尤为重要。当前,小提琴教材种类很多,这些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众多的选择余地。但是,有一部分教师热衷于用考级书代替小提琴教材,而且以自己擅教考级而在社会上进行“推销”,甚至许诺在几年里让学生考出八级、十级等。这一状况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浪潮,已经愈演愈烈,而且影响了新近加入到小提琴教学队伍中的年轻教师。这一选择为将来习琴者的继续学习留下了无穷的隐患,对于小提琴教学的健康发展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
首先让我们冷静地分析考级书的内容与作用:
打开考级书,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考级委员会的忠告:“必须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那种用一整年的时间专门地、单一地练习一套考级曲目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
笔者认为,考级书是一个考纲,它将各级别所要掌握的小提琴技术和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通过音阶、练习曲、乐曲来展现给每位习琴者和教师。教师看了考级书,可以了解到各个级别不同的具体要求,然后,针对习琴者的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不言而喻,考级书是公开的试卷,就像学生在新华书店可买到的各种数理化试卷。但是,试卷不能代替教科书。任何一所学校都用统一的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教科书进行教学,从未将考卷代替教科书施教,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应从基础教材起步,循序渐进地指导习琴者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教师应当认识到:任何一个新知识点的掌握,都必须经过一个学习过程。
让我们解析上海2001年小提琴考级曲集。第一级有三条音阶、四首练习曲和四首乐曲组成。练习曲的要求写得很明确,右手:各种弓法的分配;左手:手指的起落动作、保留指以及均匀的节奏。乐曲里出现了各种节奏:一拍两个音、一拍三个音、一拍四个音以及附点节奏,这是每一位考一级的考生必须掌握的。但是,如何从入门到有能力考一级的过程,考级书并未告知。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去选择相应的小提琴初级教程提供给习琴者练习,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慢慢地掌握一级考试所需要的各种技术要求,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必须的。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开个好头;而直接拉考级书中的曲目就会跳过这一最重要的学习过程,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埋下了隐患。
跳过二级考三级,这一情况非常普遍。让我们解析上海2001年小提琴考级曲集。第三级有2条音阶、3首练习曲和4首乐曲组成。音阶出现了第二、第三把位。练习曲的要求写得很明确:顿弓、装饰音、一弓十二个音(要求连贯、均匀)。乐曲的篇幅比较长,出现了双音和跳弓,难度明显加大。为了让习琴者在短短的一年里从一级跳到三级,教师放弃了其他小提琴教程,专攻考级曲目。在一把位还未巩固的状况下,直接换把。为了使习琴者尽快掌握应试技能,教师在指板上画了许多记号,让习琴者的手指在记号中穿梭行走,学生像一个输入程序的机器人机械地演奏着五线谱符号,笔者认为这是致命一伤。教学规律告诫我们:第一把位掌握得如何,对于琴童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德国小提琴教育家霍曼在其小提琴教程“换把练习”的文字说明中写到:“初次练习小提琴时,先从第一把位开始。在这个把位上没有打好基础切不可任意练习较高的把位。必须将第一把位练习得十分纯熟,再练习较高的把位,就不至发生过分的困难。”①所以,习琴者必须在第一把位上将小提琴演奏中的一些基本技术和演奏手法运用自如,这是学习换把的前提。但是,许多习琴者已拿到了六级、八级证书,识谱能力却很差,基本技术摇晃不定。这一切的根源是教师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教师要按照教材的内在逻辑性和学习认识活动的顺序性进行教学。单一练习考级教材会造成学生音乐素养不全面,基本技术有局限性。由于许多学生一套考级教材要练习半年甚至一年,天天面对同样的练习曲,遇到同样无法逾越的困难,学琴者兴趣便会大减。
二、跳跃式学习
笔者认为,小提琴的基础教学绝对不能轻而易举地跳过去,就像造高楼,地下基础是豆腐渣工程,大楼必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这是学习所有新知识的座右铭。现在许多演奏者演奏的乐曲既大又难,可习琴者的基本功能力与所演奏乐曲要求的技术能力完全不匹配,无法驾驭乐曲,美妙的音乐变为一堆既无音乐节奏又无音乐内涵的噪音。
目前,众多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是根据考级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由于考级的技术范围有限,于是,教师们有选择地安排学习内容,考级中需要的技术就教,不需要的就跳。而没有从小提琴的自身教学特点与规律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其实,小提琴的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一样环环相扣,例如,学习数学的加、减、乘、除法,你不能说考试只考乘、除法,加、减就可以跳过不学了。因为在乘、除法中包含了加、减法的教学内容。小提琴的学习也是如此,一些所谓的简单技术在考试中未体现,但在许多演奏技术中包含了这些内容。例如“沃尔法特”第五课,从表面上看是一首训练左手的练习曲,但仔细分析后,即可发现这首练习曲包括了一些最基本的技术和乐理知识。首先,它是一首4/3拍的练习曲,4/3拍的特点是强、弱、弱。右手的要求是拉全弓,这些基本要求并不明显,但是,它是演奏好这首练习曲的前提。而以上基本要求是需要教师进行教学的,跳过去就会误人子弟。还有相当的一群习琴者,级别已是十级,表面上看能演奏高难度的协奏曲和帕格尼尼随想曲,可他们只学了几课克莱策尔,罗德一课都未学过,这些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跳过去了,试问,这样的演奏水平能演奏好那些脍炙人口的小提琴经典之作吗?
有些教师为了迎合习琴者喜欢拉乐曲的特点习琴者的,每个学乐器的人都喜欢拉乐曲,但是,教师应理性地认识到,小提琴的基本功训练主要来自于那些经典的练习曲,没有这些练习曲的学习,就谈不上小提琴的演奏。以曲代练,笔者认为在基础教学方面不合适。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告知习琴者:学习小提琴是一件艰苦的事情,需要付出。然后,在你的教学指导下,学生努力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教师要明确:什么对学生有意义,什么可以暂时放弃,什么是必须做到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学习、发展。
三、教学内容的省略
为了赶进度,为了所谓的超前,为了互相攀比,相当一部分教师把他们自认为不重要的小提琴教学内容加以省略、简化和浓缩。
省略双音的学习:有众多的习琴者从未系统地学习双音,对双音的了解仅限于在乐曲中出现的数个双音以及为考级而拉的双音音阶。虽然拉单音的能力很强,但是,拉到华彩乐段,大量的双音的出现使这些习琴者面露难色,音不准是通病,双音能力的欠缺,阻碍了演奏者学习经典小提琴协奏曲的脚步。因为,有些著名的协奏曲几乎每个乐章都有华彩乐段,莫扎特的协奏曲就是如此。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双音的学习对习琴者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翻开世界小提琴宝库中的作品,无不渗透着各种双音的演奏技术,维俄当第四小提琴协奏曲、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简化、浓缩左右手技术的学习:1.换把:不学二、四把位,这是在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些教师的眼里,二、四把位既难学使用率又不高,于是轻描淡写地提一下,从未安排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许多习琴者对于二、四把位概念模糊;教师从不讲解换把的要领和要求,习琴者在换把时凭自己的想象进行换把,于是,在换把时经常是手指按到了这个音,而手却未到位。许多习琴者换把时的滑音之长、之响使人无法忍受。造成这样的结果不是学生的错,责任在于教师。2.手指训练:学琴者都知道,初学者由于年龄小,手指按弦的力量需要有一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但是,许多教师为了进度、为了逃避在小提琴教学中最枯燥、最费时间的训练阶段,不顾习琴者的前途,放弃了这段对于每个习琴者来说极为珍贵的学习阶段。当他们长大了,他们与那些受过规范训练的习琴者的差距就非常的明显。最常见的情况是左手第四指能力差,由于手指无力,练习曲的演奏不能达到规定的速度,许多习琴者由于手指肌能差,揉弦也未系统学过,演奏旋律性片段时力不从心,演奏华丽的快速片段时气喘吁吁,许多有才气的习琴者被耽误。这些情况在当前社会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四、社会与家长的作用
家长在“急功近利”方面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家长为孩子考虑学习何种乐器时,各种考级的议论包围了他。于是,在旁人的指导下,未来孩子的考级蓝图已勾画出炉:第一年考一级,第二年三级,第三年五级……小学毕业最低指标是八级,初中阶段完成十一、十二级,结束小提琴的学习任务,然后等着“摘果子”。
笔者认为家长为孩子制订学习计划无可非议,但要因人而异。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在一个群体里,一定有部分优秀的,也有中等的甚至较差的。一方面,教师要了解、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个性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组织各种教材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家长也应理智地看待孩子的学习进度,有些学生平时学校的作业量已很大,无法保证天天练琴,有些学生对于小提琴的领悟力一般,各种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小提琴的学习。家长的如意算盘会给学生、教师很大的压力,对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干扰作用。
在人们背后的最有力的一双大手是社会和学校,它是目前“急功近利”教学方法得以发展的巨大的动力。试看,每个学校的入学都要求学生出示各种证书:奥数、英语、作文、画画、书法、舞蹈等等,证书多多益善。而且,证书级别越来越高,为了上一个好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众多的家长只得漠视教学规律,“逼”着教师拔苗助长,许多学生在学琴的同时“多点开花”,孩子不堪重负,繁重的业余学习使学生筋疲力尽,原本业余学习是为了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而现在却成为孩子们的负担。幼儿园开始学琴——为了找一个好的小学,四年级时考到八级,为了升中学时能进特色班,初中毕业时必须考到十级以上——为了踏进一所名牌高中,就是这样一个旋涡,带着大家在盲目地旋转。这样的后果就是业余教育的目的被扭曲,音乐教育的作用被践踏,青少年的学习热情遭摧残……
笔者认为,考级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他为每一位小提琴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能展示自己的舞台。一些非常有才华的琴童,通过这个舞台走上了从事专业音乐的道路,有些当时的考生,如今在国际上荣获大奖。我们希望音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小提琴成为演奏者抒感的歌喉。十级不是终点,级别的高低不能成为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小提琴教学需要一个宽松、健康的教学环境,淡化考级的作用,注重实际的学习和演奏能力,反对浮躁心态,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注释:
①霍曼著《霍曼小提琴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在学习期间大量拉乐曲,练习曲几乎不拉,表面上看习琴者兴致很高,但从长远来看是害了习琴者。教学上有些问题是不能迁就习琴者的,每个学乐器的人都喜欢拉乐曲,但是,教师应理性地认识到,小提琴的基本功训练主要来自于那些经典的练习曲,没有这些练习曲的学习,就谈不上小提琴的演奏。以曲代练,笔者认为在基础教学方面不合适。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告知习琴者:学习小提琴是一件艰苦的事情,需要付出。然后,在你的教学指导下,学生努力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教师要明确:什么对学生有意义,什么可以暂时放弃,什么是必须做到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学习、发展。
三、教学内容的省略
为了赶进度,为了所谓的超前,为了互相攀比,相当一部分教师把他们自认为不重要的小提琴教学内容加以省略、简化和浓缩。
省略双音的学习:有众多的习琴者从未系统地学习双音,对双音的了解仅限于在乐曲中出现的数个双音以及为考级而拉的双音音阶。虽然拉单音的能力很强,但是,拉到华彩乐段,大量的双音的出现使这些习琴者面露难色,音不准是通病,双音能力的欠缺,阻碍了演奏者学习经典小提琴协奏曲的脚步。因为,有些著名的协奏曲几乎每个乐章都有华彩乐段,莫扎特的协奏曲就是如此。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双音的学习对习琴者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翻开世界小提琴宝库中的作品,无不渗透着各种双音的演奏技术,维俄当第四小提琴协奏曲、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简化、浓缩左右手技术的学习:1.换把:不学二、四把位,这是在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些教师的眼里,二、四把位既难学使用率又不高,于是轻描淡写地提一下,从未安排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许多习琴者对于二、四把位概念模糊;教师从不讲解换把的要领和要求,习琴者在换把时凭自己的想象进行换把,于是,在换把时经常是手指按到了这个音,而手却未到位。许多习琴者换把时的滑音之长、之响使人无法忍受。造成这样的结果不是学生的错,责任在于教师。2.手指训练:学琴者都知道,初学者由于年龄小,手指按弦的力量需要有一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但是,许多教师为了进度、为了逃避在小提琴教学中最枯燥、最费时间的训练阶段,不顾习琴者的前途,放弃了这段对于每个习琴者来说极为珍贵的学习阶段。当他们长大了,他们与那些受过规范训练的习琴者的差距就非常的明显。最常见的情况是左手第四指能力差,由于手指无力,练习曲的演奏不能达到规定的速度,许多习琴者由于手指肌能差,揉弦也未系统学过,演奏旋律性片段时力不从心,演奏华丽的快速片段时气喘吁吁,许多有才气的习琴者被耽误。这些情况在当前社会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四、社会与家长的作用
家长在“急功近利”方面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家长为孩子考虑学习何种乐器时,各种考级的议论包围了他。于是,在旁人的指导下,未来孩子的考级蓝图已勾画出炉:第一年考一级,第二年三级,第三年五级……小学毕业最低指标是八级,初中阶段完成十一、十二级,结束小提琴的学习任务,然后等着“摘果子”。
笔者认为家长为孩子制订学习计划无可非议,但要因人而异。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在一个群体里,一定有部分优秀的,也有中等的甚至较差的。一方面,教师要了解、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个性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组织各种教材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家长也应理智地看待孩子的学习进度,有些学生平时学校的作业量已很大,无法保证天天练琴,有些学生对于小提琴的领悟力一般,各种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小提琴的学习。家长的如意算盘会给学生、教师很大的压力,对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干扰作用。
在人们背后的最有力的一双大手是社会和学校,它是目前“急功近利”教学方法得以发展的巨大的动力。试看,每个学校的入学都要求学生出示各种证书:奥数、英语、作文、画画、书法、舞蹈等等,证书多多益善。而且,证书级别越来越高,为了上一个好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众多的家长只得漠视教学规律,“逼”着教师拔苗助长,许多学生在学琴的同时“多点开花”,孩子不堪重负,繁重的业余学习使学生筋疲力尽,原本业余学习是为了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而现在却成为孩子们的负担。幼儿园开始学琴——为了找一个好的小学,四年级时考到八级,为了升中学时能进特色班,初中毕业时必须考到十级以上——为了踏进一所名牌高中,就是这样一个旋涡,带着大家在盲目地旋转。这样的后果就是业余教育的目的被扭曲,音乐教育的作用被践踏,青少年的学习热情遭摧残……
笔者认为,考级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他为每一位小提琴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能展示自己的舞台。一些非常有才华的琴童,通过这个舞台走上了从事专业音乐的道路,有些当时的考生,如今在国际上荣获大奖。我们希望音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小提琴成为演奏者抒感的歌喉。十级不是终点,级别的高低不能成为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小提琴教学需要一个宽松、健康的教学环境,淡化考级的作用,注重实际的学习和演奏能力,反对浮躁心态,是我们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