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4-12 13:0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篇1

知识点来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课程名称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知识点描述

全面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探索、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核心内容:详细讲授如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适用对象[来源:学科网ZXXK]

六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体验探索中的数学乐趣,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来源:Zxxk.Com]

内容

导入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填空:15:(

)=5:3

预设: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比例中,两个的比值相等。

我们知道,5:3=5/3,根据分数的意义,把5/3化成分子为15的分数,得到15/9,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5/9=15:9,所以,15:(

9

)=5:3。你们做对了吗?同学们真棒!

设计意图:简单的问答,既复习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又为这节课做了铺垫。尤其是第2题,先利用比例的意义求出有一个未知项的比例,为后面的猜一猜做伏笔,能让本节课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顺利的进行。

探究新知

二、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比例:2.4

:

1.6

=

60

:

40

师:在2.4:1.6=60:40这个比例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2.4、1.6、60、40”,叫做比例的项。中间的两项“1.6”和“60”叫做比例的内项。两端的两项“2.4”和“40”叫做比例的外项。

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

2.4:1.6=60:402.4/1.6=60/40,1.6和60仍然是内项,2.4和40仍然是外项。

提问:你记住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了吗?

三、牛刀小试

1.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1/2:1/3=12:8

师:在比例4.5:2.7=10:6中,2.7和10是它的内项,4.5和6是它的外项;

在比例1/2:1/3=12:8中,1/3和12是它的内项,1/2和8是它的外项。

2.填空。

在3:8=0.6:1.6中,(

)和(

)是内项,(

)和(

)是外项。

师:在3:8=0.6:1.6中,8和0.6是内项,3和1.6是外项。同学们,你们都写对了吗?同学们真聪明!

设计意图:直截了当的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先准确的定位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形式的比例,明确四个项及每个项的位置都相同,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因而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是不变的。[来源:Z。xx。k.Com]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出示:猜一猜

24:(

)=(

):1

师: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这个比例的外项是什么?

预设:这个比例的外项是24和1。

师:那么,它的内项是多少呢?你们知道吗?它有多少种写法?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猜一猜,填一填,写一写。

预设: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1,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24;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2,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12;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3,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8;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4,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6;

......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比例有无数种填法。

思考:观察上面的内项,你有什么发现?

内项:1×24=24,2×12=24,

3×8=24,

4×6=24。

外项:24×1=24。

猜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2.验证猜想。

4.5

:

2.7

=

10

:

6

内项:2.7×10=27,

外项:4.5×6=27.

1/2

:

1/3

=

12

:

8

内项:1/3×12=4,

外项:1/2×8=4.

3.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通过举例验证,你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这句话呀,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

a:b=c:d(b、d≠0),

则ad

=

bc.

设计意图:设计“猜一猜”,这个问题简单而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让学生经历“计算——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用不同的对这个猜想进行验证,抓住关键词“积”。

巩固练习

五、练一练。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1/3:1/6和1/2:1/4

1.2:3/4和4/5:5

预设1:6×5=30,3×8=24,30≠24,不能组成比例。

预设2:0.2×50=10,2.5×4=10,能组成比例。[来源:学#科#网]

预设3:1/3×1/4=1/12,1/6×1/2=1/12,能组成比例。

预设4:1.2×5=6,3/4×4/5=3/5,6≠3/5,不能组成比例。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与分数意义上的不同。掌握百分数和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

2.让学生亲历复习过程,教会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以数学眼光来审视生活问题。

复习重点:

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复习难点:

注意与相关知识的对比,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构建网络。

师:同学们看看课题,就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百分数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师:在上这节复习课之前,老师想对大家提几点学习要求,你们看能不能做到?

1.复习课的要求

(1)应该尝试翻阅书本,初步做好知识的整理,最好形成知识网络。

(2)上复习课时,要尽量把自己知道的展示出来,对于不知道的或者遗忘的知识要注意倾听。

(3)要注意学会沟通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联系。

2.汇报交流整理结果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3)百分数的应用

A、求常见的百分率

B、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C、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D、折扣、纳税、利息

师:你们看,通过整理,我们一起构建了百分数的这样一个知识网络。像这样整理是不是更便于我们的记忆,也可使我们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扎实啊?但是这些知识你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这样我们的同学们也可做到查漏补缺。(板书:查漏补缺)

二、查漏补缺,沟通联系。

1.复习概念,说说下面这句话中百分数的意义,读后你有什么感想?

据资料统计,我国约18.7%的水土流失严重,有42%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

同学们说得不错,实际上,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一则带有百分数的信息,同学们能看出这么多的问题来,看来同学们对百分数的意义确实掌握的挺不错的。谁来归纳一下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什么?(百分率和百分比)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师:百分数和我们前面所学的分数也是有联系和区别的。

(1)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它的后面不能带单位。

(2)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3.复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请同学们说说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

4.沟通百分数与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师:百分数这个单元,看来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为什么我们在前面学了分数,还要去继续学习百分数呢?大家知道,百分数在平时的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比如:我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得的金牌数约是上届金牌数的160%。等……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你们会正确地应用好百分数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吗?

(1)在前面归纳整理中大家谈到了“求常见的百分率”。

你知道哪些常见的百分率呢?(出勤率、发芽率、及格率、产品合格率、……)

A.在实际应用中,什么情况下最多能达到100%?

例如: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正确率等。

B.什么情况下达不到100%?例如:出米率、出油率等。

C.什么情况下能超过100%?例如:完成率、增长率等

观察:实际求百分率的问题和我们前面学的什么问题相似?(分数除法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百分率求的是百分之几。

师归纳:百分数在解决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解决百分数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元,2002年为2476元,2003年比2002年增长百分之几?

要求学生独立并解答;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说说这属于百分数哪一类的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实际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决问题。]

师:百分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分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相通的,也是有联系与区别的,在上节课,我们在复习折扣、利率、纳税等问题还要沟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师总结:不管是分数的解决问题还是百分数的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找准什么?(单位“1”)

三、应用拓展

1.判断(说说为什么?)

(1)8比10少20%,10比8就多20%

(2)一本书原价50元,先降价10%,后又涨价10%,现价还是50元。

2.有含糖率为20%的糖水500克,要把它稀释成含糖率为10%的糖水,需加水多少克?

3.王强把800元零花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两年,到期后,他得到税后利息71.136元,这种存款的年利率是多少?(利息税按5%的利率计算)

篇3

关键词:对话;小学数学;高年级;作用 

小学数学高年级与低年级数学教学不同,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数学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基础。由于教学内容难度的增加,很多学生数学落差已经逐步呈现出来,使得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都在减少,这种情况的存在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会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对话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具有把脉、诊断、开方三大功能,纵观小学高年级全过程对话教学模式,可以发现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实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目标的必然趋势。 

■一、把脉——了解学习程度,发现学习问题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才能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明确学生的数学水平,从而为制定更加合理的数学教学计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这对教师安排学习任务、逐步提升教学水平具有极为有利的影响作用。 

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对第一个例题进行分析,学生已经形成初步的解题思路,这时再由学生自主解决另一个例题“某工厂需要制造一批零件,由于技术的创新,制造这种零件的时间已经由8分钟减少到3分钟,求原来制造时间下制造150个零件,现在同样时间可以制造多少个零件”。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索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解决“某工厂需要制造一批零件,由于技术的创新,制造这种零件的时间已经由8分钟减少到3分钟,求原来制造时间下制造150个零件,现在同样时间可以制造多少个零件。”这个问题需要注意的点是什么? 

生:问题中“制造这种零件的时间已经由8分钟减少到3分钟”说明在不同时间下制造零件的个数相同,即原来8分钟可以制造零件个数150个,等同于现在3分钟可以制造150个零件,那么问题中“同样时间可以制造多少个零件”就可以先计算出现在3分钟时间下可以制造150个零件,1分钟制造零件的个数:■=50,所以,同样时间,即8分钟时间可以制造零件的个数为:8×50=400个零件。 

师:如果仓库中有100吨货物,运走10吨,那么仓库中剩余货物为90吨,运走20吨,剩下货物则为80吨,以此类推,在这个例题中是否存在等量关系,等量关系的量又分别是什么呢? 

这个例题与一般正反比例案例不同,它将多个数量进行融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促使学生通过正反比例的内涵探索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生:将这个题进行反向思考,即由剩余货物吨数与运走货物吨数的和得到货物总吨数,通过计算发现货物总吨数始终不变,所以,数量之间具备等量关系,而等量关系的对象就是运走货物吨数和剩余货物吨数与总吨数。 

由此可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就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弥补学生知识的漏洞,纠正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由此可以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 

■二、诊断——合理开展对话,展现思维过程 

将“对话”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设疑和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紧跟教师的节奏,思考和回答问题,充分激发出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由师生间的对话使课堂教学达到一个新的,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对调动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查阅相关资料,依据本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设计相应的课件,并适当应用“对话”实施教学: 

师:吃西瓜的时候,西瓜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生:西瓜会越来越少。 

师:向一个空杯子里面注入水,随着杯子里面水的高度增加,水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生:杯子中水的高度不断增加,水也会越来越多。 

这些案例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对话结束之后,引入本单元主题“正比例与反比例”,并揭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涵。 

师:吃西瓜的时候,西瓜越来越少,它们之间的关系属于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生:反比例。 

师:随着杯子中水的高度不断上升,水量与高度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生:正比例。 

师: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生:由“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本概念可以知道,两种具有关联性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且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商)一定,就是正比例的量,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反之,两种具有关联性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且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就是反比例的量,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师:有没有同学可以列举出生活中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案例? 

生:乒乓球降价导致乒乓球拍的需求量大增。 

教师的提问将学生引入深入思考中,通过梳理关系发现,可以将这个问题案例进行变式“市场降价导致乒乓球降价,又因为乒乓球与乒乓球拍是配套使用的,所以,乒乓球与乒乓球拍属于反比例关系”。 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背景下,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话”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利的依据,同时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方——教师适时帮学,学生自主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的情况下,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障碍,促使学生真正融入数学探究活动中,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在进行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的时候,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教师提出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从而引发出本章主题,激发出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再将重点教学知识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分析课件中给出的案例“有一个晒盐场可以将450千克的海水晒成15千克盐,那么120吨海水可以晒多少盐呢?”教学案例充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融合和应用,将正反比例知识融会于应用题中,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学生已经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知道数量之间的关系,故这个时候再进行案例分析,就需要教师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对例题进行分析和探索,在学生完成对例题的基本分析之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师:在这个例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生:千克与吨的单位换算,将120吨换为120000千克。 

师:他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呢? 

生:首先,设120吨海水可以晒x千克盐;然后由于450千克的海水晒成15千克盐与120吨海水可以晒x千克盐之间是相等的关系,故就可以列出方程:■=■,最终解得x的结果为4000千克,即120吨海水可以晒4000千克盐。 

篇4

一、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本组教师学校和市、区培训,继续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人人写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并收入汇编。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老师们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  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们积极开设公开课,如区校两级的带人每人开了一节示范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全学期共开公开课17节。为了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认真地参加听课,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培优补差。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校内举行二、四、六年级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第十四届数学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篇5

透视1:三年级数学中“千米和吨”和“年龄计算”的错例透视

1.本单元新课教学后,练习中出现这样的题:(1)一辆轿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90(?摇 ?摇)。(2)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大约是50(?摇 ?摇)。

分析:数据显示,第二题大部分学生填写的是千米,他们对于千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没有具体的概念,学生很少接触到这样的生活实例。首先在校园里电线杆很少,教师也很难在数学课上让学生自己实践体验,另外现在学生上学和放学都是父母接送或者坐校车,种种原因造成这样的错误。

2.十二生肖,它们的排列顺序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2012年是龙年,小明2012年是11周岁,他的生肖是(?摇 ?摇),他妈妈的生肖也是龙,年龄不超过40岁今天正好是她的生日,她是(?摇 ?摇)周岁。

统计数据显示:推算小明生肖的错误率高达85%,计算他妈妈的年龄的出错率也超过75%。

调查本班学生结果统计:了解自己年龄的学生占100%,会计算自己出生年月的约占50%,能计算自己周岁的约占61%,不会计算自己出生年月和周岁的约占15%。

透视2:六年级数学中关于百分率的应用题错例透视

1.3月2日,六(3)班有2人缺席,45人出席,求这天的出席率。

2.3月12日,六(2)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种植的30棵树中死亡了4棵,求这批树苗的成活率。

一些学生的计算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出席率为103%,成活率达120%……于是老师就训斥学生:“你生活在真空里的吗?不会用你的脑子想一想,全部出席或全部成活,求得的百分率也只有100%啊……”

诸如此类的错误层出不穷,有的学生算出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是6.5岁,还有的学生求得一个人的平均步长达12米,等等。

这些让人绝对笑不出来的“笑话”,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现在的数学教育。显而易见的错误学生发现不了,学了数学不会算利息、税款,甚至连自己的出生年月都算不准,这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误吗?学生只学会机械地记忆公式、套用公式,机械地进行计算,只要条件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这样的“人才”将来怎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那如何将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呢?在教学中我们做了尝试,下面就结合探索实践谈谈认识和想法。

二、策略

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紧密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教师应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并抽象出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生活问题,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学的是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而不至于与现实生活脱节,被动地学习,真正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可以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生活经验数学化

1.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

①一棵树上停着5只小鸟,飞来了3只,现在共有多少只小鸟?

②星期天,妈妈到菜场去买菜。她买了……一共用了多少钱?可见,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与抽象问题之间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

2.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观点。

在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加强两者的联系,将数学问题置于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富有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增强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述生活中的问题,最常用的做法就是看情境编应用题;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编的题目用数学知识解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为了让学生说得有条理、有创见,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用不同说法表达其含义。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过程中,力求做到表述完整、准确、简练、有条理,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系统论的反馈原理也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能在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仅仅是了解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才是完整而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与生活相统一,体现教育的社会化精神。《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也指出: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而其抽象的特点常使有的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对数学敬而远之,这样的心态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尽力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不要让学生觉得数学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从而改变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1.摄取生活中的数学,收集数学资料。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让抽象的数学知识鲜活起来。

2.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得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以直觉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会感到困难、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力选取学生平时看得到、摸得着的事物,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活动中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必要的工具”。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从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