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范文
时间:2023-03-18 14:4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晚,师生满堂,美酒飘香。值此圣诞节之际,我谨代表XX土木的各位同学向出席今天圣诞节晚宴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并对院领导陆院长、李书记百忙之中能出席圣诞节晚宴再一次表示深深的谢意。
今晚同样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因为我们快毕业了,三年前我们从江苏各地走向这里-----XX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怀着一个目标,那就是进一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使人生更精彩。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诲人不倦的任课老师,我们忘不了将学习和工作中的困惑拿出来向任课老师请教,任课老师不厌其烦、深入浅出的情景。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工作兢兢业业的成教办老师,我们忘不了他们一切为了学生学习的情景。我们忘不了成教办老师一次次打电话督促我们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在不同建筑岗位奋斗的同学,我们中间有设计、施工、监理、业主,我们忘不了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探讨专业问题的情景。
三年了,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拼搏下,我们的目标即将实现。在此,我代表全体同学再一次向恩师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04-01
所谓课堂教学效率不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获取了多少知识,而应当包括,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多方面得到多大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于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参与并内化所指向的学习任务。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发展。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认为提高小语课堂教学效率,应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1.明确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率低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都取决主导作用发挥方式和效果,教学过程中,我将自己扮演成导演的角色,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文学习中,与课文发生情感的交融,升华学生的理解认识,如学习《难忘的一课》时,当作者参观礼堂,看到中国历代伟人的画像时,不觉眼睛湿润了。我提问:(1)“湿润”是什么意思?(2)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你的眼睛湿润了么?全班同学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不能理解出当时的背景。我便设计了一段导语:"同学们,当你有家不能归,亲人不能团聚,多年后,一下子又回到了家的时候,看到了熟悉的床、台灯等等,你那时的感觉如何?"再引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同学们真地进入角色,眼睛真的湿润了。这一导读即使学生体会了湿润一词的意思,同时也理解了台湾人民和作者的爱国热情。
2.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吁“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教师应杜绝千文一法,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使学生“知”、“能”并举,发挥个性、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和创新能力。
2.1 赋予学生自,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坚毅、智慧、积极、敏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做到三讲三不讲,即重点精讲、难点细讲、疑点多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可以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能学会的不讲。
2.2 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合作学习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和民主性,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情感融洽,合作交流的主体应当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合作、自由合作、全班合作等。
3.完善课堂教学形式
语文最有灵性,其表现为:首先,一个生存于这个社会的人离不开语文,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这个工具能解决许多问题,所以语文充满着灵性就是因为语文的实用性,使人的听、说、读、写在发挥着灵性般的价值。其次,语文使人懂得人世间最美的东西。在读文、析文的过程中,人们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认识更加清晰明朗,并能够主动塑造自己具有更美的个性,装扮自己具有更美好的心灵,启迪自己有着超越的智慧。在那些小说、童话、寓言、科幻等世界中,还能感悟到整个宇宙的神奇之美。而现在“我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学的是如何进行语文考试。我们其实不会阅读,或者说,随着考试能力的增强,我们已经丧失了阅读能力”。第三,语文能使人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并在市场经济社会上寻求到新的发展。因为交流、合作、发展带来的价值灵性,依靠语文这个漂亮的外衣。第四,语文是思维的载体,语文使人类走向更加文明,远离战争。第五,语文能促使人们综合发展,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石,语文充满着其它学科难以具有的、这么复杂的灵性。但目前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没有感悟到这种灵性,许多学生视语文为负担,视语文教师为仇敌,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思考。
4.有效激励,别有风景
激励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的动力源泉之所在,更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相信儿童有创造的潜能。因为“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其次,要给儿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再次,儿童的创造老师要作切实地指导。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激励必须是“有效”激励。当前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思想认识朦胧,没有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精神实质,误以为激励就是对学生“标新立异”的不置可否、一味盲从。事实上,《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同时也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所以语文教师的激励应是基于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基础之上的“严格要求”,学生想对没有、说对没有,都是需要直面的。
篇3
2、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晚安!
3、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晚安!
4、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勤奋是成功的催化剂。晚安!
5、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晚安!
6、路靠自己走,就算再坎坷,也要自己过。晚安!
7、上司是趋利动物,关键时候一定会出卖你。晚安!
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香如兰。晚安!
9、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晚安!
10、我会努力成为你未来见到后悔没有珍惜的人。晚安!
11、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晚安!
12、如果我没有,我就一定要,我一定要,就一定能。晚安!
1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晚安!
14、态度决定一切,实力捍卫尊严!人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晚安!
15、别人可以替你做事,但不能替你感受。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行走。晚安!
16、良好的健康状况和高度的身体训练,是有效的脑力劳动的重要条件。晚安!
17、蝴蝶如要在百花园里得到飞舞的欢乐,那首先得忍受与蛹决裂的痛苦。晚安!
18、熬夜,是因为没有勇气结束这一天;赖床,是因为没有勇气开始这一天。晚安!
19、每周最好有个聚会,甭管跟家人的还是朋友同事的,交流中总会有收获。晚安!
20、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只要你永不放弃。晚安!
21、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晚安!
22、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晚安!
23、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晚安!
24、叫太阳每天把幸福的阳光洒在你身上,我叫月亮每天给你一个甜美的梦境,祝愿你事事如意!晚安!
25、生活呆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晚安!
26、做生活的爱好者,用心准备营造你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如果你也能善待,你将拥有一生的幸福。晚安!
27、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保健是笑脸,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晚安!
28、不要等到人生垂暮,才想起俯拾朝花,且行且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用三个字总结:会过去。晚安!
29、少年狂,当自强,挥斥方遒斗志昂;藐挫折,笑风浪,恣意青飞扬;剑出鞘,亮锋芒,决战高考铸辉煌。晚安!
30、老板花了钱,请人来培训你们的企业精神,是因为他需要这些理论忽悠职员,让职员更加容易管理,更容易被剥削。晚安!
31、所有的矛盾来自于沟通不善,所有的浮躁来自于基础不够,所有的成功来自于比别人更努力,所有的奇迹来自于激情永驻!晚安!
32、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晚安!
33、生活是自己的,你选择怎样的生活,就会成就怎样的你。与其抱怨这个世界不美好,不如用自己的努力,争取更多的美好和幸运。晚安!
34、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每个人,都可以努力,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相信自己,你能作茧自缚,就能破茧成蝶。晚安!
35、你要逼自己优秀!然后骄傲的生活,余生还长何必慌张,以为的你会为自己现在所做的努力而感到庆幸,别在最好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加油!晚安!
36、人的一生就像一场盛大的马拉松。刚出发时,摩肩接踵,人山人海。那时也许我们无法领先,也不够出众,但只要我们不放弃自己,早晚会追上来。晚安!
37、开始努力吧!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放弃很多东西,但你要明白它们都不是你最终想要的,你要相信在你成功以后,总有一天它们会再回来,而且比现在更美好!晚安!
38、科学不但能给青年人以知识,给老年人以快乐,还能使人惯于劳动和追求真理,能为人民创造真正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能创造出没有它就不能获得的东西。晚安!
篇4
关键词:哲学;学生;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25-01
哲学源于生活,属于生活,用于生活,是指导人们更美好生活的一门艺术学科,对于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但是我在教学中所面对的体艺特长生,学习基础薄弱,认为哲学内容枯燥、晦涩难懂,抵抗情绪较重。如何化解这一矛盾,让学生愿学、乐学、学会。结合自己近几年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实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1.贴近学生生活接地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真知源于生活,哲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堂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有意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背景,力求使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增加课堂的生活意蕴。例如:学习"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时,在美术班,结合他们专业兴趣我布置了一个作业:画出你心目中最美的人或物,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知识明白"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在音乐班,结合热门的中国好声音节目,播放汪峰《怒放的生命》、张玮《High歌》,讨论得出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探究"整体与部分"时,结合正在进行的学校篮球比赛,讨论分析我们班比赛布局和战况,让学生明白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状态会影响到整体。让学生切实明白部分的功能及状态会影响到整体,尤其是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2.妙用谚语典故提灵气——激发学生情趣高,领悟哲理印象深
民间谚语典故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他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将深奥、抽象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妙用谚语典故激发学生兴趣,彻悟哲理印象深。例如:学习"矛盾特殊性"时,用俗语"一羊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形象生动的俗语,阐述矛盾具有特殊性;探究"主要矛盾"时,引用"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做到点子上"、"好钢用到刀刃上"、"打蛇要打七寸"等谚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用"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等典故来引导学生明白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拔苗助长"、"庖丁解牛"、"愚公移山"、"南辕北辙"等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博引诗词对联蕴大气——砥砺自我促成长,彻悟哲理启发多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的诗词对联,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博引诗词对联,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同,增强教学韵味和吸引力,还能从中感悟到哲学的精髓,哲学的韵味,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发展的观点"时,在导学案上设置青春寄语,让学生慢慢品味哲学与学习的关系。引用陶渊明对联:"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通过诗词对联领悟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学习要注重量的积累。引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告诉学生事物发展就是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4.辨析社会现象养锐气——石本无火,相击乃成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雷德:"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过程应当以"思想求异(不同观点发声)-思想碰撞(课堂讨论、辩论)-思想求同(归宿教学目标)"这一过程为主基调,适当组织课堂辩论赛,引导学生做有序对话并灵活运用对话资源,使生生、师生和自我之间自然而然对话。经过学生充分思考,广泛求证,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达成统一,在辩论中达到认识升华的效果,使课堂逐生涟漪,持发灵光。例如:学习"矛盾对立统一观点"时,我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精选辩题。我结合教材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实际,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确定辩论题目内容:如何看待《非诚勿扰》等相亲交友节目。其次,适度调控,在辩论过程中,仔细倾听双方辩论,肯定正方认为相亲节目在解决大龄青年婚姻以及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批判某些相亲节目嘉宾"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言论。最后升华认识,通过生生互动、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观点分析。矛盾的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待电视相亲节目。
5.衔接热点新闻树正气——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传递正能量
篇5
关键词:学校文化 体育文化 内涵
学校体育文化我们也可称之为学生精神价值和运动方式所形成的的集体人格,也就是学生在体育精神的指引下,在运动体验中形成的一种共同认可、遵守、敬畏的规则,并按照所谓的规则形成的一种观念、行为或者习惯、性格,以及做人做事的方式等。集体人格是相对抽象的名词,但通过人能表现出来。现实中我们从学生的精神状态中就可以看出来,在韵律操练习中学生的激情四射、生命状态的青春展现,在参与活动中的健康体魄、青春活力,都是一种生命力的张扬,这种张扬向人们传递出一种乐观的态度。
总结一下过去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情况,昌乐二中的体育文化从未走远,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场地设施变得更安全了,变得更干净了,离不开体育老师每天的巡查和打扫,这就是一种文化。体育场地整洁有序、清新明亮,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作,陶冶师生美的情操,激发人们对美的深切感受和向往,你看不到谁在教育,它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老师从整合教材、研究课标、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出发,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堂内容,研究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针对不同运动项目对学生品质的影响,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现在的体育文化育人正走在路上,走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上升的路上。
我对当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文化分内在、外在之分,也就是显性和隐性两部分。
一、显性的文化。和谐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和谐是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每个学校都会围绕以人为本开展教学,昌乐二中也不例外。大家都围绕着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那么这就是“和”。和而不同,不同是什么?
就体育文化来讲,应该开发一些与人家学校不同的东西,例如篮球架高低不同,篮球圈大小不一样,足球门有大的有小的,有照顾男生的、照顾女生的,既照顾初中的学生又照顾高中的学生。因为学生年龄结构不一样,体质发展不一样,不同的场地器械能照顾不同的学生特点,利于因材施教。这使我想到,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看了与体育相关的东西后,昌乐二中的体育会给他们留下哪些难忘的印象呢?我感觉印象为什么深刻、难忘,是因为他们感到昌乐二中某些方面和他们的学校不一样造成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去思考:
第一,我们拥有的他们没有。我们做韵律操,我们的体育选课走班内容多、形式丰富,有健美操、体育舞蹈、跆拳道、武术、羽毛球、板羽球、跳绳,还有将来的轮滑、抖空竹或者独轮车、舞龙舞狮等。
第二,他们有的我们和他们不同。同样的项目,场地器械与众不同,包括颜色、大小、高低、宽窄、标志等。例如乒乓球球台上有不同的符号,足球门上分成好多不同的版面,包括1分、2分、3分的等等。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人白岩松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就发现了很多改造的器械,篮球架下不是篮球架,而是足球门,打篮球的人多就打篮球,踢足球人多就踢足球;还有一根立柱三四个篮球圈,下面有文字说明,怎样投篮得分高、什么距离投篮都有规定。
显性文化的另一方面是办公室文化。肖川老师讲过,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体育处办公室有很多有内涵的文化,例如标语、体育明星宣传画等,外来参观的老师一进体育处办公室就知道是体育老师成长发展的主阵地,有浓浓的体育学科特点。赵凯老师、滕继强、张勤博办公桌上全是与足球相关的文化,足球球衣、足球标志、足球饰品等,巴塞罗那的、皇马的、曼联的……一看就知道是有足球信仰的老师。老师上课着装不同,上足球课、上篮球课、上健美操课等应着装不一样。老师着装是一种文化,向学生传递着一种信号、信息、信心、信仰。只要我们多传递一些正能量,就会让孩子们爱上体育,早早拥有体育学科信仰,能用运动来应对将来工作、生活之余的闲暇时光。
二、隐性文化。我们在打造强健体魄的外在形式时,健全人格的打造就提上了日程。我感觉打造健全的人格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自身方面,另一个是学生方面。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发展;大学生;交往方式
1、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的开发、发展和应用让人们迅速的进入了信息大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等都无法离开网络的飞速发展。同时,互联网也也悄悄地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心里变化。互联网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影响着传统交往方式的发展,并与传统方式形成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等形成了“网络社会”。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具有新的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报告着重指出了如下数据: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6月,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这基本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像QQ、微博、微信等网络通讯工具都成为高校学生喜欢的交流手段,满足了大学生交往的需求,它成为了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必经之路。所以,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2、互联网发展路径及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变化
2.1互联网发展的路径
现今,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制约,人们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区,传播交往范围窄,网络却可以实现让人们“千里传音”。现在有很多最新的软件,譬如空间、人人网、豆瓣、微博、贴吧、微信等。有朋友如是说到:现在很久不联系的好友,仅有的联系就只是在微信里点个赞而已,可想而知这个软件确实成了大众的一个工具。此外,人际交往网络,可以使人们对经济的成本小,保持这种超时空,只要你有一台电脑上网,有知识,有电,往往可以管理你的网上家园。这些对于经济、时间紧张以及不善于交际的大学生来讲,有着相当的吸引力,能扩大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
此外,电子产品及软件的更新更是不可小觑。从以前笨重的复读机、单放机到随身听、广播等电子产品的简单功能,到现在的MP3\MP4等都可以用小小的一个放在手掌心的东西来取代我们的音乐和视频。再到现在人人必备的人手不止一个的手机,功能更为强大了,集几乎所有功能于一身了,音乐、视频等都不在话下,通话、信息功能除外,更有上网、视频聊天、实时对讲等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强大功能。以前你可以说,只要你有一台电脑,便可以拓展你的人际交往范围,现在一个小小的手机却全都能实现,所以,互联网的发展也离不开电子产品的发展和软件的开发更新。
2.2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变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网络交往的社会形式。大学生已经逐步接受这种全新的虚拟世界,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因此,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的研究,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并且建立起与现实世界存在的人的良好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
恩格斯写道:“人们在今天的发展阶段上只能在社会内部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从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起,就是彼此需要的,只是由于这一点,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等等,他们发生了交往”。①网络传播模式迎合了大学生的这一需要,大学生的交往空间有了很大的扩展。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当今最为流行的聊天类、虚拟社区类、电子邮件类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比较流行,其他像聊天室、QQ、微信等也有较高的使用率。这些常用工具在大学生轻松的学习、交流的同时,让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
大学生活中,从没有互联网到并不普及到普及更广泛,一直到非常普及,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3、互联网发展与大学生交往关联
互联网的发展和大学生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交网络是一种新的互联网发展的形式,它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以现实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模拟和重建现实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交网络的出现是诞生了一种以此为基础的新的沟通方式,即社会网络交往,而大学生是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群体,在大学生的沟通交往方式中,使用社交网络是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方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互联网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起到了骐达的促进作用,新型对话式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模式,让大学生看到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力量,使其对科技作用和知识价值产生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得知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交际方式的影响
4.1积极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让大学生在学习领域得到拓宽、让大学生的社会环境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这些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4.1.1互联网丰富了大学生交往的社会环境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交往的社会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例如,方便快捷的电子邮件正逐渐取代传统的通信方式,而软件更新,如现在最火热的微博、微信消息是学生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由此衍生出不少新型的人际关系。社会化网络为大学生的互动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性格等特点进行自由交往,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固定,他们的爱好具有相似性,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从众效应”他们对分享的信息容易得到认同,大学生处在这种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随着时间的发展日渐成熟,使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同,而且具有强烈的愿望去进行自我展示和社会交往,这个时候网络的社会化可以满足大学生这种需求,这种交往方式也可以极大的促进了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发展。
4.1.2互联网发展培养大学生交往意识
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交往中的平等自主自立的意识。互联网的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上的进步,与人如何更好的沟通交往、全凭网络主体自身的主观兴趣爱好,这有助于大学生在日常的网络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强化平等意识,使其自主意识克服现实交往的不平等性,并逐渐将这种意识渗透至日常生活,让他们更好的从网络和西安市生活结合中了解社会,从而逐步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发展进步的观念。
4.1.3互联网开阔了大学生交往的视野
互联网信息的多样化、知识多元化,为高校学生深刻的对现有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创造新的知识,扩大交往的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海洋中可以获取专业的知识,同时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网络发展的多样性,让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锻炼中得到提高,而网络环境的进一步宽松、网络形式的日益发展以及可开发的网络新功能,使大学生有了自主创造的新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互联网正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这就让正处在发展成长中的大学生看到科技的伟大力量,对科学技术会产生新的认识,更能让他们体会到知识经济的巨大作用,鼓舞学生们投身到科学技术知识的海洋,掌握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为更好地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自发地完善自身条件。
4.2消极影响
4.2.1过度依赖网络交往
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这种性质为带有欺骗性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可能,社会规范很难在网络上进行控制,所以,网络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此外,网络交往也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在这一交往过程中,前台就是现实社会中的外在表现,后台则属于个人领域具有隐私性,后台信息逐步前移,容易使个人隐私暴露。社会化网络要求的是用户进行实名注册和鼓励填写个人详细资料,虽然说这有助于用户建立交往关系,但也会存在泄露个人隐私的可能。
4.2.2大学生主体性迷失和自我认识的偏差
交往是人的交往,人们在交往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具有主观能动性。网络技术的发展最容易引起大学生主体的方向迷失,同时,角色的虚拟化是网络交往的一大特点,一些大学生也许拥有一个以上的多个代表不同身份、性格、性别的网名,扮演着与自己的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网络信息传播的超区域性使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在网上汇聚交织,大量腐朽文化思想和错误信息,容易使大学生丧失识别能力从而导致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
5、结论
面对人类社会正在进行的这场信息革命,我们在看到互联网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应留意其负面影响,并正确应对新技术给大学生所带来的挑战,从社会、政府、学校及自身等方面加强措施让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抵御互联网消极影响的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互联网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交往发展服务。作为一个大学生,深刻的跟随了互联网的一路发展,从刚入大学校园没有电脑的日子,只能去网吧完成各种电子作业的日子,到后来有了电脑的大学生活,最后你会发现,经历了从msn到QQ,到微博再到微信,以前的那种看似很难实现的现在就一部手机就能解决一切,所以说互联网是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福祉。因此,在面对一个事物的两面性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应该正视网络,尽最大的可能让其发挥作用,为大学生所用,展望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武昭阳.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2年第10期.
[2]杨宏兰.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校园之声,2011年第7期.
[3]王莉.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及调适途径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2期.
[4]王同奇.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科学引导研究[J],百家论坛,2011年第513期.
[5]胡建慧.大学生网络和短信交往的特点与问题[J],网络思政,2012年1月.
[6]马桂兰.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里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第7期.
[7]张琪.浅谈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J],科教文汇,2007年第33卷.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60页.
[9]李健.社会化网络对大学生交往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2年3月.
篇7
关键词:语言 思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决定 影响
一
从语言起源至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有过许多关于两者关系的争论,如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提出语言决定思维。萨丕尔最早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人并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事件中,所谓的客观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建筑在社团的语言习惯上、语言形式对我们在世界中的倾向性有种残酷的控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表述为“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语言不同的人,思维也不同。
我觉得该假说有一定道理,但是过于绝对和极端。语言对思维、行动和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确实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不能说,人的思维和行动受着语言的“残酷”限制,而不能冲破语言的束缚,只能做语言的“囚犯”。
正如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其论著中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我认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思想依托的主要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除语言之外,视觉、触觉、动觉也可以作为这种工具。
另外,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宇宙图像并不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语言或语言系统组织起来的。社会的语言分析只是忠实地反映了现实。科学的历史证明,人类对宇宙的看法几经变化,并不是语言的原因引起的,科学思想的传播也不受语言限制的束缚。任何语言中的科学发明和创造都可以被其他语言所理解。
也就是说,没有这种语言,我们同样可以创造出另外一种语言形式,所以语言并不能决定思维。不同语言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和概念。如人们对于红色的反映,不会因为中国人使用“红”,英国人使用“red”而造成不同的认识。对思维起决定作用的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人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而不是语言。
语言并不能决定思维,但是语言对思维有暗示、诱导作用。例如:当我们很多人普遍对绝对的东南西北方向不敏感时,澳洲原始部落中的5岁小孩可以轻而易举地辨别出。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中并没有“左”和“右”这样表示相对空间关系的术语,而采用绝对的基本方向(北、南、东、西等等)来谈论空间关系。我们不会说“把盘子放在碗北边”,但他们却用基本方向来表达各种比例的空间关系,完全可以说“站在老师南边的男人是我爸爸”这样的句子。他们必须一直保持着方向感,不然他们根本没法开口说话。也有科学家对巴西的一个部落居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由于他们的母语中缺乏关于计数的词汇,因而这些人在计数方面的能力显得格外欠缺。这些例子都表明母语自身的特点能够对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结构造成影响。
所以,我认为,语言结构的确会影响人对世界的看法,但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语言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这种影响。
二
语言无疑能影响思维。通过语言,他人能够把思想和信息传递给我们,并且可以用标签的添加使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更加清楚,用声音和语法的连接使我们已有的概念更稳固。特定语言形式在某种情况下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某些思想而不易接受其他理念信条。如果人们长期暴露在一种特定的语言之下,就会在习惯和潜移默化之下接受它们的影响。下面,将以广告语言、网络语言和文学语言为例,来说明语言在社会、传媒、生活等方面的实践和对我们思维的影响。
广告语言:广告语言的特点是简洁明了、创造意境,从而给消费者以联想,达到让人们产生购买欲望的预期效果。比如“有了肯德基,生活好滋味”,让人一听就形成“肯德基好滋味”的联想;比如“雪碧,透心凉”,自然而然地会让人觉得喝了雪碧就会凉快舒畅;又还有德芙巧克力的“牛奶香浓,丝般感受”,一句“丝般感受”的心理体验,引得无数人尤其是女生想要去感受下这美妙的味道。这就是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不知不觉会让我们产生正面的联想,发挥广告的促进效果。当然,一些过分夸大和不正确的广告也会起误导作用。例如,电视里经常出现著名保健品饮料“红牛”的广告,重复播放会让一些尚未懂事或者没有见过牛的孩子误以为“牛”就是“红色”的,使他们思维形成“红色的牛”的概念。这类广告带来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
类似的还有各种口号、标语,它们通常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可以很容易地进入人们脑中并留下深刻印象。例如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潜意识里就会让人觉得城市化发展、城市建设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好;而如果它提出的口号是“农村让生活更美好”,那么又该是另一种思维导向了。
网络语言: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语言蓬勃发展、广泛流行,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大多数网络语言、词汇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逻辑,会妨碍我国语言文字的进一步规范和普及;过分地使用网络语言会破坏语言的规范性,影响到使用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思维逻辑。同时,由于网络的不易监管或监管不利,网上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甚至庸俗粗俗的语言,这些不良语言也势必会扭曲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导致心理失衡、思想畸形,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错误树立。
网络上经常会出现并流传一些有意思的“段子”,这些语言传播得多了、出现的频率高了,必然形成一种宣传效果,影响网友的思维。如早前曾非常“火”的“杯具论”说——“人生就是一个大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以调侃的语气来论述人生的悲剧性,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并广泛传播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之后,大家碰到一些不满意不顺心的事,常常会说“杯具了”、“悲了个剧”,以此发泄。以幽默和调侃来倾诉生活中的不快是好的,但是如果听多了“杯具”的论述、过分使用这些语言,也势必会强化悲观性,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形成“人生就是充满了各种不如意,是个悲剧”的思维模式。
另外,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使其不能成为正常生活的交际语言,长时间接触会降低人们的感知和交流能力。接触过多雷同、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人的思维会变得被动和僵化,形成模仿的、狭隘的、被动式的思维习惯。
文学语言:与网络语言相对,大多数优秀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都是优美的、正确的、符合逻辑的,能带给人美的熏陶。古人从很小就开始读四书五经,我们在小时候也常常被要求背诵唐诗宋词;可能当时并不懂事,但是这些古典诗词中朗朗上口的语言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们的思想中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了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好句之后,我们在自己的写作中,也会自然使用这些词句。若你非常喜欢某位作家,一直看他的作品,久而久之你的写作风格也会在无意中跟这位作家接近,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也会与之不谋而合。例如韩寒,他最喜欢的作家是钱钟书,他的写作也深受其作品的影响,文章中常常会出现像钱先生一样的讽刺、调侃和冷幽默。
另外,背诵很多名言警句之后,我们往往自己也会形成这样的思维。如汉语中有句谚语叫“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听了就会产生要勤奋、要刻苦的动力,想到我虽然不够聪明不够有天分,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来“笨鸟先飞”。同样的,在英语中也有“Early birds eat worm”这样的句子,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都传递给人积极的、向上的思维影响。这就是文学语言带来的正面作用。
这些都是语言在广告传播、文学网络等领域的事实,再次说明语言不能决定思想,但可以影响思想。我们要利用语言的这一特性,因势利导,通过掌控语言的“劝说”力,为人们的大脑注入新的概念与框架,从而转变人们不正确的世界观。在恰当语言的影响和引导下,“正确”的概念和信条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巩固,而那些“错误”的思想则因为缺少激活与存在的干扰,将逐渐远离人们的头脑。
参考文献:
[1]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年第二版。
[2]伍铁平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年。
[3]纪丰元 奥威尔的恶梦:语言工程的理论和实践[R] 2012年4月。
[4]向明友、张兢田 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09年第4期。
[5]尹艳普 也谈语言和思维的关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09年第3期。
[6]鲍莉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J]咸宁学院学报 2006年8月。
[7]任永辉 浅谈广告语言的特点[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第2 期。
[8]詹伯慧 当前一些语言现象与语言规范[J] 暨南学报 2001年第7期。
篇8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吃苦耐劳、不怕挫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正因为这样,老师们便遇到了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什么有的学生该记的东西记不住?为什么有的学生考试前紧张?……老师在迷茫中寻求答案。与此同时,有些学生也被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惑,也在不停地追问:为什么会有烦恼?为什么有的同学不喜欢我?为什么我与别人说话会紧张?……心理健康教育为老师的迷茫指出了方向,为解决学生的困惑提供了保障。
1 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可见学科渗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它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这就要求我们所有任课教师自觉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在完成“三维”目标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渐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的渗透可以学生的心理失常,可以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渗透学科教学中,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中刻画的人物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文中的典型人物比比皆是:开拓进取者、无私奉献者、诚实守信者……这些光辉形象都是学生人格的楷模。
数学教学中,可以在发展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音乐、美术、体育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纵观各个学科,我们不难看出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渗透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本课程以加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心理品质,树立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良好的基础。”二者目标一致、殊途同归、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会丰富《品德与社会》的内容,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水融,而且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2 应该怎样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 以自己为榜样,健全学生的人格。法捷耶夫说过:“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宋朝王安石在诗中曾这样写道: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段激昂的演讲可以令人热血沸腾,一部悲惨的电影可以使人留下伤心的泪水,情感可以传播情感。所以在教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不能忘记的屈辱》时:①播放《破碎山河》的短片;②我已悲怆的语调情绪激昂地讲解被掠走的中国国宝,从而激发学生的兴奋心理。最后我激情洋溢的演讲:岁月的长河淌过浸透血泊和屈辱的近代史,历史的渺渺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回首那段充满血光的历史,那段涨满血类的国仇家恨,胸中燃烧起无限的尊严与责任。不要忘记我们是炎黄子孙,是堂堂的中国人。这时同学们情动于衷,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我的中国心》。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激荡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可见,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恰当地运用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传播给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曾经说过:“人是要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国有句谚语:人心齐,泰山移。可见合作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让我们学会合作》时,我安排了一个游戏:每组桌上放一个大信封,信封里装着不同的拼图,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把图拼好并贴在黑板上,看看哪一组最会合作。音乐停时所有比赛都要停下来,游戏完成后交流一下游戏经过。通过进行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对比,交流发现合作成功的条件,找出合作不成功的原因,以此起到互相交流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使每个学生在交流中借鉴他人的经验,并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说出合作的意义:①;②尊重他人;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④不可独断专行;⑤参与目标一致的活动;⑥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⑦适当让步;⑧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天地,避免“内心闭锁”的现象,真挚坦率说出自己的想法。合作可以使人走向成功、可以使人成就伟业、可以创造奇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篇9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快乐 课堂氛围 愉快学习
英语快乐教学要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因学习快乐而快乐,而英语教与学的方法因人而异,现在一些人的观念还十分陈旧。从表面看,大多数人在教或学习英语,却真正没有意识到究竟如何去教,如何使学生开心快乐地学习。英语教学活动是寓教于乐、寓情于乐的活动。寓情于乐会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自然,教师愿教,学生乐学,把学习英语作为一项快乐的活动。寓情于乐是通过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创造师生和谐美好的关系,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能激发学生爱学英语的方法,是教学英语的好方法。创造一个和谐融洽自然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流及方向。快乐教学使学习成为学生最快乐的活动,享受学习中的快乐。如果小学英语教学搞不好,小学生一旦形成厌学和怕学英语的不良情绪,就会对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越是起始和入门阶段,就越讲究科学性。但是,如何进行英语的快乐教学呢?
一、营造良好氛围,和谐师生关系
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快乐学习英语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焦虑的情况,能够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快乐的理念,要使自己处于一个情绪饱满、振作自信、热情投入的状态进行教学,教态要洒脱,目光要亲切,让学生也处于一个相应的积极的、轻松愉快的状态。要使每一位学生以良好的、合作的状态参与到教学中,需要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和学习的实践中形成,这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过程。我们要营造课堂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敢说、敢干、敢问的精神与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平视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赏识。那么,教与学的活动自然而然地会处于“轻松、愉快、自由、和谐”的心理情境中。
二、运用快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习由难变易,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天性好动,他们有活泼、大方、自信的个性,他们乐于模仿、敢于开口,并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讲故事、做游戏等。不要为了盲目地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尽可能地风趣幽默,将知识融入游戏当中。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乐学、我要学”的方向发展。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
“学习心理”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比成功更能使人感到满足,也没有任何东西比成功更能进一步鼓起追求成功的信心。要让每一个学生成功跨入英语学习的大门,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因此,给后进生提供学习成功的机会尤其重要。例如,平时提问他们比较有把握的问题,鼓励他们先在小组中进行大胆朗读、对话、表演,成功后让其在全班亮相,借以好好表扬他们,从而让学生树立“我也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学生取得成功的机会越多,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学生自我实践、跃跃欲试的想法就更坚定,从而实现“参与―成功―参与―成功”的良性循环。
四、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
篇10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东西文化日益交融。作为世界上最普及的文化现象——奥林匹克文化,已经进入到世界的各个区域和领域,而且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靓丽瑰宝,博大精深,辐射面比较大,具有东方体育的浓厚色彩,被视为“未来体育的一束新光”。所以太极拳文化与奥林匹克思想值得研究。
2、奥林匹克思想
奥林匹克思想是对奥林匹克文化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它融汇了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奥林匹克格言的要义。现行的《奥林匹克》对奥林匹克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的表述,“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的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理论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另外,《奥林匹克》以明确的语言表述了这一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 ——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而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的格言就是:“更快、更高、更强”。另外,奥林匹克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上任之初,提出了“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新格言。据此。可以从下述四个方面来理解奥林匹克精神:
第一、奥林匹克运动内涵与文化、教育和公德相融。
第二、奥林匹克运动的特色表现为公平竞赛和奋力进取。
第三、奥林匹克运动立足于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第四、奥林匹克运动着眼于为人际和谐(参与、友谊、团结)
与社会和谐(国际性与世界和平)服务。
观此四条归纳性的理解,给人一种在太极拳文化中也“似曾相识”的感觉。
3、太极拳文化
第一、太极拳以包容着中国道家、儒家和理想家思想和伦理的“太极学说”立论,依太极之理规范拳技体系,依太极之理解解释拳械技法,借太极立名而称之为“太极拳”,是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范例。太极拳是柔和型拳术,属于内功拳,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体育人文精神,显示了中国人的健身意识和竞技观。太极拳的先贤恰当的运用了《易经》和《老子》里的一些东西,将其引入太极拳的理论中来运用的非常之妙。太极拳恰当的利用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理论结构,变粗俗的动为“儒雅”的动,并且以“动”来表现“静”,以“刚柔相推”来表现“进退之象”,所有这些,即符合《易》理和宋明理学家们的说教,又不但可以寓动于静、寓刚于柔,而且动起来很儒雅,很有风致、很有讲究,特别是一些细致的讲究非常之引人入胜让人含玩无穷,终生难舍。这样一种颇具神秘感的运动形式,必然会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显然,这是一种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方式。迄今,许多外国人喜欢练太极,实际上和他们喜欢中国文化相联系,主要因为太极拳有着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它把身、心两方面的运动——即取提单运动同心理的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了,而这正是西方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太极拳在全世界迅速传播是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它是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一个碰撞、一个交融。联系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和防卫自身的价值,还有着修身养性的价值。”以拳悟道“、”武以德彰“等拳谚,都反映着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教育价值和伦理价值。
第二、太极拳强调人格平等,人人皆可参与比试技能高下。在面对胜负或制人而不制于人的较量中,追求“四两拨千斤”、“髦耋御众山”就是要追求在个人竞争条件相对弱于对手时,仍能战胜对手的技巧。这不可不畏是“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但这并不与“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相矛盾。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参与和取胜之间不要侧重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否则就不是全面的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主张辩证的看待参与与取胜的关系,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取胜,所以参与是基础。没有群众性的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就谈不上奥林匹克思想、原则、理想等。而参与的目的就是为取胜,就是要怀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去奋进,这才是真正的参与,才真正符合奥林匹克精神。
第三、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世界中,太极拳以静养性、动中求静的方式进行运动,完全符合高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且太极拳集技击、养生、哲理、娱乐、教育于一身,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到方法,都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人的和谐发展。太极拳在绵亘不断的运动中,动中求静,气遍全身,“随势养气”。太极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将其与心结合,以人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为修炼的基础,既蕴含着生命本原论,又涉及道德精神论,而且太极拳在学习认识过程中,主张由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实而懂神明,要求由熟而悟,由悟而通,渐熟渐悟。中国太极拳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和学习方法,才会成为人们借助运动修为人生的有效之途,达到内外兼修,德艺兼备的效果。太极拳运动以动作呼吸和意识的统一为原则,强调内外合一,身心俱健。另外,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健康、休闲功能与当代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成为全球范围内开展比较广泛和流行的健身休闲运动形式。
第四、太极拳以阴阳合一为太极的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强调自身和谐,以及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太极拳学说是是东方的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从宏观的太极伦中,更为强调拳理与“天道”的一致性。“天道”与人性(道德原则)一致起来,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观念来行拳的太极拳,使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空明的“无人之境”的心态,与大自然静静地进行心灵交流。这种思维方式正好是友谊、团结、和平的思想基础。
- 上一篇:阳光的女人
- 下一篇: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