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星葵范文
时间:2023-03-26 13:3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伍星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误区1:延长抗溃疡药物疗程有的患者和家属认为延长抗溃疡治疗的时间,可以彻底治愈消化性溃疡,于是就随意延长药物疗程。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经过药物治疗,溃疡愈合的时间一般需要2周至3个月。药物的干预能够缩短愈合时间,但是延长抗溃疡治疗的时间并不能彻底治愈消化性溃疡。在继续用药期间,药物只能维持溃疡愈合。消化性溃疡的复发有极其复杂的因素,多与幽门螺杆菌、非甾体类抗炎药、吸烟、精神因素等有关。不过,不同的抗溃疡药物停药后的复发率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停药后的复发率最高,铋剂和硫糖铝停药后的复发率最低。因此,要彻底治愈消化性溃疡,单靠延长疗程是不行的,因为停药后溃疡的复发率为70%左右。
误区2:同时使用多种抗溃疡药物对有的疾病(比如糖尿病)提倡联合用药。很多专家学者也探讨过联合应用多种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病,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没有证据证明有药物间协同作用。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中,西咪替丁、硫糖铝、雷尼替丁等和抗酸药物是常见的4种。研究结果发现,任何两种药物联合应用,都不比单一药物更有效。专家发现,同时应用几种抗溃疡药并不能提高疗效;相反,有时还会降低疗效。比如,碱性抗酸药可以抑制H2受体拮抗剂的吸收,因此,抗溃疡药物不宜一起使用。临床研究证明,应用单一抗溃疡药物已经能够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无需多种抗溃疡药物联合应用。如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很多,已经有50多种,治疗时应该选用那些止痛效果好、溃疡愈合快、不良反应小、停药不易复发、价格低廉的药物。
误区3:长期使用抗生素为了把幽门螺杆菌斩尽杀绝,有的患者要求医生重复进行抗溃疡治疗。目前,有效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方案有两大类:一是以铋制剂(德诺或丽珠德乐)为基础,另外加两种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痢特灵)的三联方案;二是以质子泵抑制剂(达克若隆、奥美拉唑、雷贝拉唑)为基础,另外加两种抗菌药物的新三联方案,这个方案不仅治愈率高,而且病人的顺应性也好,疗程一般为7天,最多不超过14天,根治率达到92%左右,但也不是100%。有的患者和家属急于求成,要求重复治疗几个疗程,以求根治。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不可取,因为这样较长期地使用抗生素,非但不能提高根治率,反而可能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的耐药性。正确的方法是:发现幽门螺杆菌未被根除时,及时调换药物,不可长期使用同一抗生素。另外,长期使用铋剂可能导致脑病,这与血液中的铋浓度有直接关系,铋浓度小于50微克,升被认为是安全的,当铋浓度为50微克/升~100微克/升就有危险了。铋剂所致的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双手发麻、易疲劳、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停药以后症状可以慢慢消失。建议服用铋剂的疗程以4~6周为宜。
误区4:胃痛消失即停药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人以为胃不痛了,病就好了,就不需要用药了,这是错误的。90%左右的消化性溃疡伴有腹痛,也就是俗称的“胃疼”。这种胃痛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周期性、节律性等特点。也是溃疡病治疗的首要目标。但是,溃疡病治疗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并发症和预防复发。用药以后,胃痛消失了,但还不等于溃疡愈合了,因此,不能过早停药。一些碱性抗酸药物有中和胃酸的作用,止痛效果明显,用药后虽然胃不痛了,但仍需要按照疗程标准用药,以期达到使溃疡愈合的目标。
误区5:消化性溃疡需要食疗饮食疗法曾经被认为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手段。饮食疗法主要是通过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来稀释和中和胃酸,促进溃疡愈合。但是,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早就被养生学家所否定。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抑酸药物的研制成功,是溃疡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如今,大多数专家认为饮食疗法对溃疡的治疗作用很小,应该鼓励患者正常饮食。也就是说,传统的食疗方法可以不用了。但是,在饮食方面还是要注意:有规律地定时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规律,忌延迟进食;细嚼慢咽,进餐不宜过急,这是因为咀嚼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而唾液能够稀释和中和胃酸,并可以提高胃黏膜的屏障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不要吃零食,睡前不宜进食,饮食不宜过饱。最重要的是吸烟者必须戒烟。有人曾对治愈1年的溃疡患者进行过观察,发现吸烟者一组的复发率高达80%,非吸烟一组的复发率是52%,二者差异明显。还要忌烈性酒和浓茶,因为酒能够使胃酸分泌增加,还能损害胃黏膜屏障,胃黏膜的损害程度与酒精含量成正比。喝茶、咖啡也能刺激胃酸分泌,故也应该适当限制。
篇3
摘要:三噻唑啉化合物在农药的研制和开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化合物如何进行合成是业内人士比较关心的话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三噻唑啉化合物的相关特性、三噻唑啉化合物对糖分子的识别,以期望对三噻唑啉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三噻唑啉化合物 合成 生物活性
引言
农业制药发展的趋势是高校、低毒并、对环境友好,三噻唑啉环是许多生理性化合物的构成的基本单元,并且在生物抗癌、消炎和抗高压等方面显示出较好的生物活性。在农药活性其他方面的功能如杀螨虫、杀菌活性和抑制昆虫信息合成方面的作用比较明显。因而对三噻唑啉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进行探讨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 三噻唑啉化合物分析
1.1单噻唑啉和双噻唑啉化合物分析
首先,单噻唑啉化合物分析。英国一个农药公司设计了67个单噻唑啉并对它们的医药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它们作为重要的中间体可以作为恒温动物的消炎活性药物。日本的一个化学工业协会通过对单噻唑啉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组合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杀虫性,但是他们往往具有很好的杀卵性。奥地利的一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经过研究发现单噻唑啉对使用过除草剂的土壤具有良好的解读作用,并且解毒效果为100%。
单噻唑啉的结构中有一种叫做胺基噻唑啉的羟基,对农作物的盐具有很好的抗炎止痛作用,利用这种羟基来研制农药可以起到很好的抗风湿和退烧作用。
其次,双噻唑啉化合物分析。目前农药界对双噻唑啉化合物进行分析一般都不把其作为对车催化反应配体来进行研究。美国的一个博士所合成的双噻唑啉发现其对杀线冲的活性比较明显,并且提倡利用这种化合物作为杀虫剂和除草剂来广泛推广。国内学者李如星对双噻唑啉化合物进行分析发现这种化合物的杀菌性普遍不高,只是在用于对芦笋和番茄的防止病菌方面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的作用。
1.2三噻唑啉及寡噻唑啉化合物
三噻唑啉类的化合物是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来的,多数研究已经证明这种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因而这个结论被公布后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学者开始尝试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并且进行人工合成三噻唑啉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979年美国学者jansan首先发表了关于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三噻唑啉化合物的文章,并且得出结论这种化合物可以对生物的感染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而且没有细胞毒性。从天然产物中所分离出来的三噻唑啉他们的羟基位置依次相连,形成多噻唑啉结构链,由于他们都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因而该学着认为可以利用人工方法对其进行合成。
之后,英国的另一位学着依据天然的三噻唑啉的生物活性,设计了不同形状和具有不同连接的三噻唑啉衍生物。通过对三噻唑啉及其衍生物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合成物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并且这种毒性随着多噻唑啉结构链的增长而增强,这些链的末端对活性可以起倒很好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扁桃酸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1.3三噻唑啉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分析
对于三噻唑啉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将酰胺用TBDMSCI保护起来,然后用特定的试剂进行硫代然后进行过滤和脱水保护,得到硫代羟酰胺之后在通过特定试剂脱水环节生成三噻唑啉化合物。第二种,应用二硫脂作为原料,在三乙胺的存在下与氨基醇缩合生成巯生成醇缩合生成巯钛氨,然后再通过活化羟基的环节生成噻唑啉化合物。经过黄原酸与氨基的反应之后并且在碱性的条件下对不相关的氢分子进行剔除然后再通过甲烷的燃烧得到羟基活化分子,最后生成三噻唑啉化合物。第三种,以二茂铁为骨架制成双羟氨钛,然后在THF中加入特定的试剂进行回流得到羟基,并且通过相应的过滤环节得到三噻唑啉化合物。第四种,羟酰胺为原料,用甲苯为溶剂,通过试剂对其中的三乙胺回流然后分离得到三噻唑啉化合物。第五种,以N-酰基苯并三唑和氨基巯醇盐酸为原材料,首先在先三乙胺存在的前提下,以80度的高温然后10分钟辐射2分钟得到三噻唑啉化合物。第六种,以b-酯为原料和硫代苯乙酸反应得活性比较强的羟基然后在苯液体中回流得到三噻唑啉化合物。
2. 三噻唑啉化合物对糖分子的识别
2.1糖分子的识别
利用三噻唑啉化合物化合物能够把糖分子包裹起来,利用糖分子对非对应体的糖分子进行识别引起类似固醇为基础进行主体研究,从而可以起到对糖分子的识别。三噻唑啉化合物不像自然界那样可以精确对糖分子进行识别必须通过蛋白质和糖晶体进行衍射从而生成氨基化合物来对糖分子进行识别。
2.2三噻唑啉主体的设计
美国的一个学者发现三噻唑啉化合物对于葡萄糖核苷酸有一定的氢键作用,三噻唑啉化合物的氨可以作为受体,中心苯可以对CH起到很好的键给体。由于主体具有平面结构且不会形成空穴,可以形成“面对面”的结构。因而课题可以替三噻唑啉化合物选择葡萄糖核苷酸,这样就可以在有机溶液中使更为复杂的糖分子进行识别。
2.3正基葡萄糖核苷酸的合成
糖分子的化合程序关键的一步是对核苷酸中构建结构进行正确的位置选择。制造葡萄糖核苷酸的方法有很多方法,经常使用的方法是直接反应法、化糖法和乙酰卤塘法。其中直接反应法最为简单,但是产物往往在集中葡萄糖混合物中常常使用乙酰化糖法,正基葡萄糖核苷酸可以之际实现,但是必须首先合成核磁糖。
2.4主客体识别测定
利用紫外线可以利用可见光度量计来吸引光线,利用esi-Hildebrand方程就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一个固定的常数。然后利用无水二氨甲烷为溶剂并且在室内温度为25度的时候反映6分钟,从而对吸光度的规律变化来进行掌握,在对主客体进行识别的前提下可以起到很好的识别糖分子的效果。
2.5以苯环为骨架合成三噻唑啉化合物
首先,均均苯三羧酸的合成。利用苯高锰酸钾氧化法、均三甲苯硝酸氧化法在具有代表性的条件下利用高温和高压催化方法通入空气进行氧化反应,这种工艺生产工艺比较代表性因而生成三噻唑啉化合物。其次,三羟酰胺的合成。利用49悃氨基醇与酯加热直接缩合,并且将甲醇加入到氨基醇中得到羟基,在适当的条件中采用加热和蒸馏的方法来生成三噻唑啉化合物。
3.结语
三噻唑啉化合物在农业科技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很好杀菌作用。三噻唑啉的合成有很多中方法,例如苯环为骨架合成等方法,这些方法为三噻唑啉的合成提供了可能,并且使这种化合物的使用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1]韩嘉祥.取代苯亚胺基噻唑啉的合成和抑菌活性.应用化学,2000(17),5-27.
篇4
【摘要】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幽门的方法建立大鼠胃溃疡模型。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溃疡模型组和银杏叶提取物(EGb)处理组。于造模术前第7天开始,EGb处理组大鼠通过胃管灌饲银杏叶提取物,1次/d,共7 d。在最后1次给药完毕1 h后,麻醉状态下,打开大鼠的腹腔,在幽门下穿线将幽门结扎,然后缝合腹壁切口。经13 h后各组大鼠处死,检测3组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UI)、胃液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和壁细胞H+,K+-ATP酶活性。结果溃疡模型组大鼠UI值(P
【关键词】 胃溃疡; 幽门; 大鼠; 银杏叶提取物; 胃酸; 胃蛋白酶; ATP酶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on pylorus ligated gastric ulcer in rats and its mechanism. MethodsRat gastric ulcer model was made by ligating pylorus method.45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hree groups(n=15 per group):①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② the ulcer model group and③ the group orally pretreated with Ginkgo biloba extract for 7 days before modeling. The pylorus was ligated 1h under anesthesia after the last administration. Then the abdominal wall was closed with sutures. Thirteen hours later, the rats were killed. The gastric mucosal ulcer index(UI),total acidity of gastric juice, pepsin activity of gastric juice and H+,K+-ATPase activity of parietal cells were measured in rats of every group.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the ulcer model group showed increase in UI(P
Key words:Gastric ulcer; Pylorus; Rats; Extracts of Ginkgo biloba; Gastric acid; Pepsin; ATPase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发生机制比较复杂,研究认为是由于胃腔内损伤因子与胃十二指肠黏膜内保护机制间作用失衡所致[1]。这些局部损伤因子包括胃酸分泌过多和胃蛋白酶自消化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s of Ginkgo biloba,EGb)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2]和特异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3]等作用,并可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和对抗胃肠局部缺血引起的黏膜损伤[4]。在此,通过采用结扎幽门建立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幽门结扎型大鼠胃溃疡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原理,为临床防治GU和开发新药提供线索。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45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由咸宁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 250~300 g,常规饲料喂养,自由进水。721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银杏叶提取物 (EGb为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H+,K+-ATP酶活性测定试剂盒及胃蛋白酶活性测定试剂盒均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1.2 方法45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溃疡模型组(n=15)及EGb处理组(n=15)。各组大鼠实验前禁食24 h。溃疡模型参照Shay et al[5]方法,即于造模术前第7天开始,EGb处理组大鼠通过胃管灌饲银杏叶提取物,剂量为200 mg/kg体重,此剂量系参照姚新生等[3]实验,1次/d,共7 d;正常对照组和溃疡模型组灌饲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在最后一次给药完毕的1 h后,麻醉状态下,打开大鼠的腹腔,暴露胃,在幽门下穿线将幽门结扎;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作结扎,其它操作同溃疡模型组。结扎后各组大鼠均经十二指肠注射药液1次,正常对照组和溃疡模型组注射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然后缝合腹壁切口,常规消毒。放回饲养笼,禁食水,经6 h后各组大鼠处死,结扎贲门,将胃取出,沿胃大弯侧剪开后展开,用小棉球轻轻将胃黏液及血凝块擦掉,观察胃黏膜损伤的程度和形态。胃黏膜溃疡指数(ulcer index,UI)测定:按Guth标准[6]计算溃疡指数。溃疡指数按黏膜溃疡或糜烂长度(mm)计算 :斑点状糜烂为1分,糜烂4 mm为5分。糜烂宽度>1 mm则分值×2。胃液总酸度值测定:取胃时,将全部胃液抽出置于离心管中离心,3 000 r/min,20 min,取部分上清液(其余部分上清液用于胃蛋白酶活性测定),用0.1 mol/L NaOH溶液滴定测量胃液的总酸度[7]。胃液胃蛋白酶活性测定:取部分上清胃液, 按照试剂盒说明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氨基酸还原法)。壁细胞H+,K+-ATP酶活性测定:用玻璃片刮下胃黏膜放入冻存管内,于-70℃保存待测,用于测定 H+,K+-ATP酶活性。将已制备的胃黏膜准确称重后加49倍生理盐水,用组织匀浆机制成2%的胃黏膜匀浆。按照H+,K+-ATP酶活性测定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均用(±s)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多组均数比较采用ANOVA检验。P
2 结果
2.1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UI的影响溃疡模型组UI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转贴于
2.2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胃液总酸度值及壁细胞H+,K+-ATP酶活性的影响溃疡模型组大鼠胃液总酸度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P
2.3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胃液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溃疡模型组大鼠胃液胃蛋白酶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表1 各组溃疡指数(UI)、胃液总酸度值、壁细胞H+,K+-ATP酶活性和胃液胃蛋白酶活性的测定结果(略)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溃疡病是一种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其病因病机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普遍认为其形成主要是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之间失衡所致[1]。攻击因子主要指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药物损害及氧自由基等;防御因子通常有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屏障、黏膜血流、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及表皮生长因子等。胃酸和胃蛋白酶是主要的攻击因子,可直接对胃黏膜产生损害[8];同时,胃酸能激活已分泌的胃蛋白酶,两者协同作用,对胃黏膜进行侵蚀和破坏。另外,胃黏膜血流量 (GMBF)的改变在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中的作用近十多年来日益得到重视。大多数学者认为GMBF的减少是导致应激性胃黏膜糜烂出血和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9,10]。而氧化应激产生时,氧自由基产生增加,可导致胃黏膜细胞凋亡率增加,加重胃黏膜损害和促进溃疡形成[11]。因此,胃溃疡的发生是由多因素造成的,针对这些因素设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成为当前防治溃疡病的热点。
我们当前实验即是以幽门结扎型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胃溃疡中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影响。我们观察到,在幽门被结扎后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增大,同时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以及胃黏膜壁细胞H+,K+-ATP酶活性升高。因此,幽门被结扎后大鼠确实产生了胃溃疡性黏膜损伤;同时胃壁细胞被激活,H+,K+-ATP酶对H+转运功能增强,故胃酸分泌增多。而在大鼠溃疡发生前预先给予灌饲银杏叶提取物,则降低了溃疡发生后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UI),使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并伴壁细胞H+,K+-ATP酶活性降低。由此我们推测,预先给予银杏叶提取物可防治大鼠胃溃疡性黏膜损伤,其机制与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有关。总之,银杏叶提取物防治大鼠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Synnerstad I,Johnson M,Nylander O,et al. Intraluminal acid and gastric mucosal integrity: the importance of blood-borne bicarbonate[J].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1,280(1):G121.
[2] 刘诗权,于皆平,罗和生,等. 银杏叶萃取物对大鼠纤维化肝脏NF-κB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10(8):922.
[3] 姚新生,孙万邦,谢政军. 应激性溃疡中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变化及银杏叶提取物的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5):319.
[4] 张根葆,钱大青,孙 俊,等.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保护作用[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10):869.
[5] Ye RD, Yang QZ, Xiao W, et al. Antiulcer effects of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 in rats[J].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 of PLA 2005,20:161.
[6] Guth PH,Aures D,Paulsen G. Topical aspirin plus HCl gastric lesions in the rat. Cytoprotective effect of prostaglandin, cimetidine, and probanthine[J]. Gastroenterology,1979,76(1):88.
[7] 向 明,袁继红,储 潼,等.乙酰酪氨酰胺锌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666.
[8] 陆国明,李玉梅,章 明,等.L-精氨酸对应激状态下大鼠胃黏膜损伤及壁细胞泌酸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797.
[9] Kawano S,Tsuji S.Role of mucosal blood flow:a conceptional review in gastric mucosal injury and protectio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0,15:D1.
篇5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胃粘膜 西药治疗 治疗方法
1.活动期治疗
对于活动期溃疡的治疗,H2受体拮抗剂由于其肯定的疗效、使用方便(可夜间一次服用)和安全性而被多数学者推荐为首选药物,目前尚难肯定哪一种H2受体拮抗剂为优,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仅副作用稍多。
PPI抑酸作用更强,对于疼痛较重,或并发出血的溃疡,可优先考虑使用,另外,PPI也用于其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作为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内科治疗,其中,以奥美拉唑最为常用。
胃溃疡单用抑酸药,可使大部分患者愈合,但有效率不如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由于胃溃疡患者大多数酸分泌正常,因此对于胃溃疡,抑酸药合用粘膜保护剂可以提高疗效,硫糖铝和铋剂常用,现在铝碳酸镁应用渐广,疗效也较满意。铋剂特别适用于伴有Hp感染的患者。米索前列醇因副作用多见,不宜常规应用。
治疗的疗程在十二指肠溃疡,4周已足够;胃溃疡的疗程应延长,6-8周,应用至内镜或X线显示溃疡愈合。
2.Hp感染治疗
溃疡患者伴有Hp感染时无论是初发还是复发,均需在抗胃酸分泌药物外加用抗Hp药物治疗。判断治疗是否成功应在停止抗Hp治疗后至少4周复查Hp状况才能肯定,任何复查早于这一时间只能检出感染的暂时性消除,而不是治愈,在其后的几个月内感染仍可能复发。目前所采用的任何一种治疗方案均不能治愈所有的Hp感染,一种治疗方案只有当其治愈率达到80%以上,且不引起严重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时,才会被临床选用。铋剂加两种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加一种或两种抗生素的治疗方案对Hp感染的治愈率可达80%以上,大多数病人可以耐受,在临床上常用。
单独一种抗菌药物不宜用于Hp的治疗,主要是治愈率低,且易引起耐药。两种药物联用的组合有两种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加一种抗菌药物和 H2受体拮抗剂加一种抗菌药物。一般认为,两种抗菌药物治疗Hp感染的疗效不如三种抗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显著提高胃内pH值,增强某些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以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联用研究最多。有结果表明,奥美拉唑40mg/d加阿莫西林2g/d分2次口服,治疗2周,即感染的治愈率达80%以上,但也有的报道没有证实这一结果。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联合治疗Hp的报道较少,早期认为40mg/d奥美拉唑加克拉霉素500mg,3/d,Hp感染的治愈率约为80%。从目前的研究资料看,奥美拉唑加一种抗菌药物还不能取代三联抗菌药物治疗。
三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案有抗菌药物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加二种抗菌药物和H2受体拮抗剂加二种抗菌药物。
标准三联疗法通常是铋剂120mg,4/d;甲硝唑400mg,3~4/d;阿莫西林(或四环素)500mg,4/d,治疗2周。其优点是治愈率高,达90%,疗效延长至28d并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主要缺点是副作用多而重,病人依从性较差,约25%的病人出现恶心、呕吐,19%的病人腹泻,少数病人有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念株菌病和过敏,但仅少数病人因为这些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对耐甲硝唑菌株疗效仅40%~50%。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潘托拉唑与两种抗生素联用是近来研究出治疗Hp新的治疗方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加甲硝唑(替硝唑)或四环素治疗2周,Hp感染的治愈率接近90%,以兰索拉唑替代奥美拉唑,其疗效也近似。近有报道,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1周疗程,Hp感染的治愈也可达90%,如能进一步证实,不失为较理想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也存在耐甲硝唑和替硝唑菌株的问题。有研究报道,质子泵抑制剂加含四环素的三联抗菌药物治疗1周,几乎可以治愈所有的Hp感染,包括以前治疗失败者和耐药菌株。
雷尼替丁每晚300mg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治疗2周,其感染的治愈率也在80%-85%之间。
3.维持治疗
PU容易复发,很多患者经常处于溃疡及其并发症复发的危险之中,维持治疗是减少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
十二指肠溃疡病经抗溃疡药物短期治疗后,给予或不给予维持治疗,溃疡复发率有很大差别。应用H2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试验表明,不接受积极维持治疗的病人一年内复发率为70%~80%,而接受维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仅为20%~25%。当前短期治疗后复发率最低的药物当属胶体次枸橼酸铋。
现认为具有如下情况者应给予维持治疗:①反复发作每年3次或3次以上;②严重的消化性溃疡,常以出血或穿孔为发作症状者;③高龄、体质较差、有严重心肺等疾病,不能耐受消化性溃疡并发症打击者;④因伴随其他疾病必须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抗凝药物者;⑤经外科治疗仍复发者。
维持治疗所用药物有以下几类:①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②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铋剂;③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维持治疗所选用的药物应符合三个条件,即有效、安全和简便。尽管在溃疡的活动期治疗期间和间歇疗法中可供选择的药物很多,但适于维持治疗者却很有限。许多粘膜保护剂如铋盐、硫糖铝由于用药次数多,且在体内有蓄积作用,不适于长期维持应用。PPI的抑酸作用过于强大,动物试验发现长期使用可诱发胃类癌,当然也有人认为长期使用常规剂量是安全的,但毕竟费用过于昂贵。
其他,如前列腺素类似物和抗胆碱能药物的副作用较多,疗效又不如H2受体拮抗剂。所以目前维持治疗的最佳药物是H2受体拮抗剂。
维持治疗的用药剂量通常是治疗剂量的一半。例如,西咪替丁400mg睡前1次,雷尼替丁150mg睡前1次,法莫替丁20mg前一次。
维持治疗的方案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为长疗程,即不限期的预防方法,患者经正规疗程使溃疡愈合后,便用维持量,无限期地服用,如症状复发,再作正规治疗,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年老体弱,又伴有慢支、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
第二种方案称为短疗程,即在正规疗程治愈溃疡后,减量作3个月至一年维持量治疗,这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第三种是按需预防法,即随意方法,病人在发生症状之后立即作一正规抗溃疡疗程,一般为4-6周,一些发病较有规律的患者常采用此方案。
参 考 文 献
[1]周福生,胡玲,崔琦珍,黄志新,罗琦;中医药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3期
篇6
任务型阅读是阅读理解中的一种重要题型,要求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相应的任务,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当前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英语教师要积极探索任务型性阅读教学策略,不断提高中英语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一、设计任务阅读的目标
设计任务阅读的目标是实施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任务型阅读是指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结束阅读后,需要完成设计的相应目标任务。在实施任务型阅读时,教师应在把握阅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坚持强化基础和技能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任务阅读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目标的引领下,自主阅读文章,并进行归纳,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力。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篇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种思想,每篇语篇都设计了思考题,学生根据思考题可以提前对语篇进行整体理解和感知,并对任务阅读所要达到的目标做到心中数。比如,在What is happiness to you ?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阅读任务:1.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内容,用文章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旨。2.让学生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What’s the topic of the TV interview? (2)What’s the name of the doctor ? (3)How did Sang Lan get injured?教师通过给学生设计阶梯式的阅读任务,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掌握文章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采用多元化阅读方法
采用多元化方法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感悟语篇是实施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任务型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探究.角色互动等多元化阅读方法,增加任务型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形成多样化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和感知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重难点采用多样化阅读方式解决,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阅读的现象,有效激活了学生阅读的内在潜力。比如,在The meaning of color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任务探究。1.采用自主阅读的方式完成探究任务: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2.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对疑难问题What does a national flag tell you?进行探究谈论。3.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完成表格内容:What each color represents in each country?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对阅读学习中的难点,采用不同突破方式,从而提高任务型阅读的效率。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实施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指让学生通过阅读语篇有效地接受和理解语篇的内在含义,不断增强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亲身体验。因此,英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科学引导,充分利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迅速融入任务型阅读教学氛围,把全部精力投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学生对语篇的阅读转化为理解和感受,有效地完成任务阅读的目标任务。为了完成阅读探究任务,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自主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在阅读中合作探究,在阅读完语篇后,能够把语篇的中心意思表达出来。比如,在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进行速读,概括出文章的主旨A young lady in the fog。然后让学生细读并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1.Why did Polly leave work early?2.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outside the train station?3.How could the old man tell that Polly was young?最后,让学生根据表格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复述,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是实施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重要渠道。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增长知识和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任务型阅读素材,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奠定基础。比如,在The environment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涉及一些环境污染等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阅读材料,也可以为学生介绍:what can rain forest do ?Human destruction forest等方面的阅读内容。通过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而且能够为教材阅读提供一定的帮助。
篇7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或排便未尽感的功能性疾病。目前认为功能性便秘主要是结直肠、动力异常,表现为盆底肌功能紊乱,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不仅不能舒张,反而收缩,张力更高,以致口不松弛,并产生矛盾运动,大便不能排出。生物反馈治疗是利用声音和影像的反馈刺激影响盆底组织的运动,训练病人正确地控制以内外括约肌为主的盆底肌的舒缩,提高外括约肌的肌电收缩幅度,加速结肠的蠕动运动,促使粪团下移,将粪便排出体外,同时有效消除矛盾运动,使排便时盆底各组肌群协调运动,刺激和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以达到正常排便。另国外有文献报道,生物反馈治疗不仅影响盆底肌的状况,而且尚能通过神经通路影响大脑对肠道功能的调控,如改变胃肠道的传输及直肠敏感性等[1]。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便秘患者52例,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龄21 ~76岁,平均37 ~46岁,病史6月~30年,病程平均为(17.5士9.3)年,生物反馈治疗次数平均为(n±7)次。
1.2 临床评估
1.2.1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与分型 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后,可根据罗马Ⅲ标准判定为功能性便秘[2]: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连续3个月症状有下列特点:
(1)必须符合以下两点或两点以上:
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②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
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
④至少25%的排便有直肠梗阻感/阻塞感;
⑤至少25%的排便需以手法帮助(如以手指帮助排便、盆底支持);
⑥每周排便
1.2.2 粪便性状 根据Bristol大便性状图谱分型: 1型为分离的硬团, 2型为团块状, 3型为干裂的香肠状, 4型为柔软的香肠状, 5型为软的团块, 6型为泥浆状, 7型为水样便,其中4、5型为正常,其余为异常。
1.2.3 排便次数 每日1次或2日1次为正常排便
1.2.4 伴随症状 包括腹痛腹胀、排便费力、排便不畅
所有患者均详细记录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半年的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和伴随症状并进行评估。
1.3 方法
1.3.1 1)肛管测压 所有患者受试前3天停用一切影响肠动力的药物,测压前4小时不做肠道准备,采用多导单囊肛管直肠功能测定仪进行肛管-直肠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 ①直肠反射,肛管舒张压②肛管最大收缩压;③肛管最长收缩时间;④直肠静息压肛管长度;⑤排便动作检测。疗程结束后再次进行肛管测压
2)经过钡灌肠或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和器质性疾病;3)经排粪造影和结肠传输实验证实为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4)详细询问病史及生化检查,排除全身性疾病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排便次数、粪便性状及伴随症状等进行评估及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治疗后临床症状每月随访1次,持续>3个月
1.3.2 生物反馈 我们将训练分为强化训练和巩固训练两阶段,强化训练阶段每次治疗30 min,开始1次/d,连续10次,以后为巩固训练, 1次/2~3 d,持续3周, 10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停用一切辅助排便的药物。待病情明显好转并学会正确的排便动作后,结束治疗,回家继续自行练习,每日1次,每次不少于30 min,同时可适量饮水,并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1.3.3 1)治疗前护理 治疗前要向患者详细讲解人体结肠、直肠、和盆底肌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讲解正常排便的机制,还要向患者解释生物反馈治疗的机制和目的以及生物反馈器的使用。说明此项治疗无痛苦、无毒副作用,讲解治疗的注意事项及过程,以取得患者配合。治疗前让病人排便。
2) 治疗中护理 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将治疗仪放患者对面,用油涂抹消毒好的电极棒缓慢插入患者,开始电刺激,调节电刺激强度,以病人最大耐受为限,开始治疗,每次30分钟。结束后清洗消毒电极棒。治疗环境要安静,安全,温度适宜,让病人放松。
3)治疗后护理 指导患者按生物反馈训练课程坚持训练治疗,每周1~3次,每次30min;同时嘱咐患者每日在家自行作提肛-放松训练,于晨起饮水后1次,晚餐后1次,每次10min,调动正常的“胃-结肠反射”和“清醒-结肠反射”。同时,还指导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及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多运动,重视便意感,养成清晨排便的习惯。
2 结果
2.1.1 生物反馈治疗后评估 生物反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生物反馈治疗一个疗程后,显效29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8%。治疗后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0.8±0.3)次/周增加到(4.1±1.1)次/周(P
表1 42例功能性便秘症状变化 (n)
2.1.2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存在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治疗后矛盾运动消失,并转化为二者的协调运动。
2.1.3 肛管测压结果 便秘患者直肠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量、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增高,治疗后上述指标有所下降,结果见表2
表2 52例便秘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肛管测压结果比较
注:*p
4 讨论
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是一种生物行为疗法,它是通过电子工程技术,把一些不能或不易被人体感知的生理和病理活动,转化为声音、图像等可被或易被感知的信息,利用生物反馈机制,让病人根据其观察到的有身生理活动信息来调整生理活动,以达治疗疾病的目的。1974年Bleijenberg首次将生物反馈治疗用于临床。Heymen等[3]对1970一2002年间有关便秘生物反馈治疗的38项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治疗有效率平均为70%。本组病例总有效率达到88%,其中疗效不理想者,绝大多数都没有坚持进行家庭训练,仅仅在当初治疗期间能遵循医嘱配合家庭训练。经询问原因,部分患者因症状完全改善而认为没有必要坚持训练;部分患者因工作或家务忙等原因没有安排时间训练;而在疗效不理想者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生物反馈治疗缺乏信心,因而没有坚持练习。
生物反馈作为一门新兴的行为医学范畴,在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今天具有广泛的研究和推广价值。随着功能性疾病的增多,强调人体自身的自我纠正也是科学的便秘生物反馈治疗,该法具有简便、非侵入性、无副作用、不易复发、易耐受、费用低廉、门诊治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年第18卷第3期.
[2]Drossman DA.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and the Rome III process[ J].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5): 1377-1390.
篇8
g.198例患者中有苔溃疡145例, 无苔溃疡53例。⑤31例无症状GU患者中有2例高位溃疡后经病理证实癌变, 占镜下无症状GU病例的6.45%。198例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患者, 经快速尿素酶检查或14C呼气试验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152例, 阳性率为76.77%。⑥伴发糖尿病11例、高血压病33例、冠心病12例、退行性骨关节病变2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 部分病例同时有2~3种伴发病。结论 胃镜对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意义重大。老年人无症状GU镜下表现有上移倾向;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较普通消化性溃疡少。
【关键词】 无症状消化性溃疡;胃镜特征;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6.037
众所周知, 消化性溃疡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每一位临床医生对其都不陌生。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 DU), 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据不完全资料统计, 1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得过一次溃疡 [1, 2]。统计资料显示, 在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中约有15%~35%的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 发病隐蔽, 难于发现, 其属于消化性溃疡的一种特殊类型, 《内科学》第8版[1]称之为“无症状性溃疡”。这部分患者多在因其他疾病作内镜或X线钡餐检查时被发现, 或当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时, 甚至于尸体解剖时被发现。这类消化性溃疡消化道症状不明显, 年龄相对较大, 基础疾病多, 并发出血或癌变后往往难于止血, 死亡率较高。对此病症, 在临床治疗方面经不断的研究与探讨, 患者得以更好的治疗与预防[3]。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胃镜对患者的胃、十二指肠及食管病变进行直观的观察, 并可顺便活检病变组织, 获得病理学诊断。目前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十二指肠及食管疾病最可靠的方法, 也是诊断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4-6]。本文观察分析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镜下的特征,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1年1月~2015年12月在粤北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进行胃镜检查, 诊出的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病例198例。入选病例以出血为首发症状或因其他疾病、体检发现。行胃镜检查前均无典型消化性溃疡病史, 个别病例追溯其病史, 虽然有短暂的消化不良史, 但未曾就诊及治疗, 症状自行消失也将其列入。排除食管溃疡及吻合口溃疡。消化性⒀裎妇迪抡锒喜握铡断化内镜学》诊断标准[5], 复合性溃疡患者单独统计, 多发性溃疡患者的溃疡部位、大小、形态、深浅及有无附着物均以其中最大溃疡所在部位进行统计。幽门螺杆菌检测采用快速尿激酶试验或14C呼气试验。
1. 2 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包括年龄与性别、季节与发病的关系、就诊时的症状或原因、胃镜下特点(溃疡分类、分布、分期、形态、大小、深浅、溃疡面附着物)、并发癌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伴发病。
2 结果
2. 1 年龄与性别 198例患者中, 男174例, 女24例, 男女比例7.25∶1;年龄14~87岁, 平均年龄56.21岁。
2. 2 季节与发病关系 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每年1~3月份、11~12月份发病率最高, 最高为12月份及1月份, 分别占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的13.64%(27/198)、13.13%(26/198)。
2. 3 就诊时的主要症状或原因 198例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就诊最多见, 占69.7%(138/198)。198例患者中黑便84例, 呕血18例, 黑便伴呕血36例, 晕厥14例, 失血性休克23例, 因其他疾病检查或体检23例。以晕厥为主要原因就诊14例中有3例起初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收入神经内科。见表1。
2. 4 胃镜下特点
2. 4. 1 溃疡分类 经胃镜诊出的198例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病例中, 无症状DU 149例, 无症状GU 31例, 无症状 CU 18例, 其中无症状DU与无症状GU之比为4.81∶1。
2. 4. 2 溃疡分布 无症状DU 149例中, 检出部位以前壁最多, 球后最少。其中前壁60例, 占40.27%, 小弯侧35例, 占23.49%, 大弯侧16例, 占10.74%, 后壁30例, 占20.13%, 球后溃疡8例, 占5.37%。无症状GU 31例中, 检出部位以胃底最多, 幽门、胃体最少。其中胃底12例, 占38.71%, 胃窦10例, 占32.26%, 胃角5例, 占16.13%, 胃体2例, 占6.45%, 幽门2例, 占6.45%。无症状CU 18例中, 胃窦6例, 占33.33%, 胃角3例, 占16.67%, 胃体2例, 占11.11%, 胃底7例, 占38.89%;球部17例, 占94.44%, 球后1例, 占5.56%。
2. 4. 3 溃疡分期 198例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病例中, 活动期溃疡179例, 占90.40%, 愈合期溃疡13例, 占6.57%, 瘢痕期溃疡6例, 占3.03%。
2. 4. 4 溃疡形态 以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居多, 在统计中的198例中, 圆形或椭圆形溃疡139例, 占70.20%, 线形溃疡22例, 占11.11%, 不规则形溃疡37例, 占18.69%。
2. 4. 5 溃疡大小 以溃疡最大径计算, 2 cm溃疡37例, 占18.69%。
2. 4. 6 溃疡深浅 以突破黏膜下层为浅表溃疡, 突破肌层甚至到达浆膜层为深溃疡, 其中浅表溃疡141例, 占71.21%, 深溃疡57例, 占28.79%。
2. 4. 7 溃疡面附着物 按照溃疡表面有无苔进行统计, 其中有苔溃疡145例, 占73.23%, 无苔溃疡53例, 占26.77%。所附苔多为白苔或黄白苔, 部分苔面可见血管头或陈旧血痂。
无症状GU与无症状DU检出部位分析及198例患者溃疡分期、形态、大小、深浅、附着物分析见表2, 表3。
2. 5 并发癌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31例无症状GU患者中有2例高位溃疡后经病理证实癌变, 占镜下无症状GU病例的6.45%。198例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患者, 经快速尿素酶检查或14C呼气试验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152例, 阳性率为76.77%。
2. 6 伴发病 糖尿病11例、高血压病33例、冠心病12例、退行性骨关节病变2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 部分病例同时有2~3种伴发病。
3 讨论
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发生是人胃黏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因素失去平衡的结果, 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在溃疡的形成中最为关键。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已知的主要发病因素[1, 7]。同时, 社会、心理因素对其发病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轻松有节律的生活、乐观的情绪可以减少或减轻本病的发生、发展, 促进溃疡的愈合及临床症状的缓解。
本统计显示: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 仍以DU多见。年轻人以无症状性DU多见, 老年人以无症状GU及无症状性CU多见。成年男性无症状性溃疡发生相关因素较女性多, 工作生活压力大、劳动强度高、饮酒等, 导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发病率较前明显增高, 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之类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导致无症状性溃疡发病较前增多[8, 9]。尤其是很多中老年人, 合并风湿关节痛及负重关节发生骨性关节炎, 长期或间断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物, 亦导致溃疡发病率明显增高, 起病隐蔽, 无消化道症状或症状不明显, 难于被发现。这些患者基础疾病多, 年龄相对较大, 并发出血后往往难以止血, 很多无法耐受外科手术, 死亡率非常高。资料中, 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愈合期、瘢痕期检出较前增多。可能与当前国家进入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后, 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 预防在先, 尤其是当前很多医院都在开展无痛胃镜, 胃镜检查痛苦大大减少, 人们比较容易接受胃镜检查, 体检的人群较前增多有关。卫生条件改善, 感染幽门螺杆菌几率较前大大降低, 新药及抗生素不断问世, 人们对幽门螺杆菌治疗认识不断深入, 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尤其是洛赛克的问世, 对消化性溃疡治疗效果显著[3, 7], 很多溃疡在行胃镜检查时病理过程已预, 导致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愈合期、瘢痕期检出较前增多。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较普通消化性溃疡少。
无症状消化性溃疡镜下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 少部分呈现线形或不规则形, 与普通溃疡无明显差别。幽门管溃疡多呈线形, 非常隐蔽, 极易漏诊。与普通溃疡相比, 溃疡面积相对较小, 直径多
对于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可依靠当前先进的内镜技术对患者作出明确诊断[13-16]。在治疗上, 由于其无疼痛感及其他病Y感, 所以不能依靠患者的自我症状监控及指导疗效判断。理论上, 对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的维持治疗至少为1年[13]。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症的预防极为重要。患者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冬春换季发病率相对较高, 同普通消化性溃疡无明显差别。所以对于易患者, 尤其是贫血患者, 应建议及时予以药物预防。应时刻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 饮食以清淡为主,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对于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群应适当的休息, 调节和控制好个人情绪。通过了解无症状性溃疡并出血病症的特殊性, 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 加深对高危人群的认识, 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具有重要作用[17, 18]。
总之, 胃镜对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意义重大。老年人无症状性GU镜下表现有上移倾向;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较普通消化性溃疡少。近些年来无痛胃镜的开展使胃镜检查痛苦大大减少, 很多人比较容易接受胃镜检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一些经济、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地方, 胃镜甚至可以列为体检项目, 防治结合。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69-374.
[2] 黄美云, 袁世珍. 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病132例临床分析. 广东医学, 1990(2):24-26.
[3] 高翔, 高娜. 无症状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治疗及预防.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5):990-991.
[4] 陈立. 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的比较. 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2):220-222.
[5] , 冀明, 张澍田. 无痛消化内镜操作共识.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0(7):605-607.
[6] 王天才, 王波. 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1, 10(1):11-14.
[7]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 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 胃肠病学, 2008(1):42-46.
[8] 边中启, 华占楼, 郑冬青. 消化性溃疡胃镜分析和流行病学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 2002, 22(5):310-311.
[9] 陈锐, 朱尤庆. 老年消化性溃疡230例临床与内镜特点探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1(3):51-52.
[10] 李增山, 李青. 2010年版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解读.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1, 40(5):351-354.
[11] 程树红, 张志坚, 詹磊磊, 等. 早期胃癌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漏诊原因分析. 中国内镜杂志, 2015, 21(9):919-922.
[12] 苏亚碧, 缪元慧, 周东, 等. 消化性溃疡2331例胃镜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3):105-108.
[13] 董莹, 殷健. 健康信念模式对消化性溃疡干预效果分析.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7):104-105.
[14] 陈国胜, 薛绮萍, 吴爱娟, 等. 老年消化性溃疡346例胃镜及临床特征. 江苏医药, 2014, 40(18):2147-2149.
[15] 缪元慧, 周东, 梁正毅. 老年性消化性溃疡768例胃镜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16):1774-1775.
[16] 王自启. 老年消化性溃疡89例胃镜及临床特点分析. 中医药指南, 2014(27):176-177.
[17] 詹立国. 老年性消化性溃疡62例临床及胃镜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6):139-140.
篇9
关键词 高中课堂 物理教学 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1课堂反馈高效性的概念界定
在控制论中“反馈”界定为控制系统输出信息,对信息发生影响,并把作用结果返送回来的过程。课堂反馈是针对当前课堂中教师教学反馈形式单一和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而提出的。课堂反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媒介。
2国外课堂反馈的现状
自1930年,持行为主义观点的斯金纳就十分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只有在反应发生后立即予以强化,行为才有可能得以保持,学习过程中必须形成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对话”环境,“对话”机制。
现今,美国的布卢姆学习教学模式倡导在所有学生都学好的思想下,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英国的路卡斯探索式教学八式,注重学生的思考,分析,倡导学习过程中加强反馈,帮助学生挖掘思考的更深层面。国外课堂研究表明,学生非常渴求了解老师的期望是什么,也需要老师给出明确的反馈,让自己知道自己的学习状态。
在国外,早已认同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妥善调控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我国高中物理课堂反馈的现状和类型分析
目前,在新的高考模式下,高中物理的课堂反馈一直浮于表面,对于课堂反馈的研究也很少。老师仍然是“一言九鼎”的地位,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总是个别几个优秀学生,而其他大多数学生只是附和。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课堂氛围却越来越沉闷,根本谈不上实际意义的反馈,当然也实现不了真正的师生互动。
物理课堂的反馈类型也以简单评价性反馈为主,可以分为"对一错"评价型、追问型和“答案”展示型。反馈形式单一,只一味追求严密,准确的物理知识,很难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开拓学生思维,这也违背了《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
4高中物理课堂反馈应对策略分析
4.1注重人际反馈
如果一节课没有发现学生提出问题,也没有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提出疑问,整堂课的气氛相当沉闷。这节课确实循序渐进的按照教师的预设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忽略了他们对探究发现的渴求。
人际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能“察言观色”,巧妙地把握学生的表情,眼神和一些潜意识的姿势,及时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或是教学方式,方法,适时调节课堂氛围。作为教师,不能“面壁说书”,坐而论道,应该富有激情,营造一个积极,活跃又充满智慧的课堂。
4.2课堂知识反馈形式的多样化
整节课探究什么、怎样探究以及探究环节的注意点都是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引导着学生,这样的探究过程是程序化的,而非开放式的,学生缺少了探究过程应有的独立判断、选择的机会。对此我们可以制定一份开放的引导性工作单,在工作单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1)如何测量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W;(2)如何测量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v;(3)怎样进行数据处理,寻找W与v的关系(4)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的具体数值可以测量吗?(5)需要测量具体数值吗?实验时应该如何处理?让学生独立选择实验仪器,制定实验过程,让他们有体验错误的机会。
4.3适时调节,注重反馈形式的高效性
课堂中,尽管学生的回答是能围绕问题且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的,但有些学生的回答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或错误,因此教师的一句“很好”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我们可以进行视频反馈,在学生大致完成了实验操作的时候,播放一段教师自拍的全过程实验视频,大约耗时3-4分钟,却总结了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以及数据的记录方法和处理方法等诸多方面。由于高一学生从事的探究实验不多,缺乏经验,这一视频反馈大大提高学生对该堂课知识把握的准确性。当然,有心的教师也可以搜集实验中的典型问题,拍成视频,用电子白板适时的播放,便于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进行“二次反馈”,“三次反馈”。
事实上,知识反馈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上述的引导性工作单,视频反馈,还有图象对比,实物实验,一题多变,习题反馈等诸多形式。再加上现今电子白板,可以当堂读卡的考试读卡机等硬件的普及,各类多媒体软件的推广,使得课堂反馈的形式更加五花八门。
合理,恰当的课堂反馈是基于教师深厚的专业底蕴,良好的专业素养的,是基于教师对于职业的热爱,岗位的热情。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作为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张平.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透视[J].物理教师,2007(11).
篇10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基层医院;抗酸剂;幽门螺杆菌;胃黏膜保护剂
[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2(b)-155-02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常见病,病因多而复杂,呈慢性反复发作性,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因溃疡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由于外来的或自身的侵袭损害因素及机体的保护性防御因素失衡,导致被激活的胃蛋白酶消化作用产生溃疡,严重者可发生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随着内窥镜的广泛应用和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理、细菌免疫学研究,人们逐渐由酸性理论向幽门螺杆菌感染理论过渡认识,使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取得了更大的进展。随着传统药物的不断改进和新药的研究应用,在治疗方式方法上进行不断改进和发展,其疗效明显提高[1]。笔者多年在基层医院工作,现将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药物分类
1.1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1.1.1 抗酸剂抗酸药不仅能缓冲胃酸恢复胃内pH值,使胃蛋白酶活性降低,减少对溃疡病灶的刺激,还能起到止痛、促进溃疡的愈合、改善症状的作用。目前常用的有可溶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其抗酸作用强、吸收迅速、止痛效果好,但长期应用可造成代谢性碱中毒、胃胀气等。不可溶性药物如氢氧化铝制剂,此类药物不溶于水,能中和胃酸,使黏膜上的蛋白质沉淀,起到收敛、止血和保护溃疡面的作用,多在餐前服用。
1.1.2 抗胆碱能药物适量的抗胆碱能药物可使胃酸分泌减少,解除胃平滑肌的痉挛,起到止痛作用,常用的有阿托品、山莨菪碱等,但由于抑制胃肠蠕动易引起胃潴留,不适用于胃溃疡伴幽门梗阻或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一般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2]。
1.1.3 H2受体阻滞剂H2受体阻滞剂可抑制基础胃酸及刺激胃酸分泌,疗效肯定,目前应用比较广泛而且价格低廉,尤其适合于基层医院使用,常用的有西咪替丁,每日3次,每次0.2 g,睡前加服0.4 g,病情稳定后可每晚服0.4 g,维持半年至1年,但该药副作用较大,已被雷尼替丁逐步取代。雷尼替丁具有更强的H2受体竞争抑制作用,抗酸作用大,且副作用少,每日2次,每次0.15 g,稳定后每晚0.15 g维持半年。目前新出现的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口服效果更好,经济条件许可下也可服用。
1.1.4 质子泵抑制剂该类药物以奥美拉唑为代表,是一种新型持久较强的胃酸分泌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作用于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的关键酶H+-K+-ATP酶,使其不可逆失活。每日2次,每次20 mg,连用1个月,本品副作用少,服用方便,且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另有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已广泛在临床上应用,但价格较贵。
1.2 保护胃黏膜药物
1.2.1 硫糖铝该药能与胃蛋白酶结合,抑制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并能与胃黏膜的黏蛋白络合,形成保护膜覆盖溃疡面,促进黏膜再生而使溃疡愈合,每日3次,每次1.0 g,2个月为1个疗程。但有部分患者易出现便秘。
1.2.2 胶体铋主要是枸橼酸铋钾,本剂与胃酸作用后,在溃疡面形成氧化铋沉淀对溃疡基底肉芽组织有亲和力,形成蛋白质-铋复合物保护膜,使溃疡与胃酸及胃蛋白酶隔离,而起治疗作用。因其兼有较强的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可作为根除幽门螺杆菌联合治疗方案的组分。每日3~4次,每次120 mg,但该药长期服用会过量蓄积而引起神经毒性。
1.2.3 前列腺素类药物主要是米索前列醇,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黏液及碳酸氢盐分泌和增加黏膜的血流作用。主要用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溃疡的预防,但其子宫收缩作用限制了孕妇的应用[3]。
1.3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但其在消化性溃疡中的治病性已得到广大医学界的公认。一般认为是其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炎消弱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但可促进溃疡愈合,而且还可预防溃疡复发,以彻底治愈溃疡。因此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无论初发或复发、活动或静止、有无并发症,均应予以根除治疗。已证明在体内具有杀灭螺杆菌作用的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等,质子泵抑制剂和胶体铋在体内能抑制幽门螺杆菌,与上述抗生素有协同杀菌作用。目前,尚无单一药物可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因此必须联合用药,并力求一次根除成功。常用方案有奥美拉唑加克拉霉素再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或者奥美拉唑加呋喃唑酮和阿莫西林三联方案。抗生素也可选用左氧氟沙星,还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胶体铋加甲硝唑和四环素的四联方案,以上疗程均为2~3周。总之,根除幽门螺杆菌必须坚持到疗程结束后,继续给予一个常规疗程的治疗是最理想的。治疗后应常规复查幽门螺杆菌是否被根除。
此外,目前还开发了很多如中草药、中成药及中西药混合的药物,疗效也比较肯定,就不多叙述。
2 用药原则
由于消化性溃疡病因较复杂、临床上不可能单用一种药物即能达到满意效果。故主张联合用药,并进行维持用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其治疗原则是去除诱因、解痉止痛、抗酸保护黏膜屏障、促进细胞再生、根除幽门螺杆菌减少并发症[4]。
总之,在基层医院,由于就诊患者多为农民,经济条件较差、生活方式陈旧、饮食卫生差。在治疗中既要考虑疗效还要兼顾经济承受能力,同时,对药物治疗无效或多次复发并有出血、幽门梗阻、穿孔、癌变等并发症者,应及早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7-395.
[2]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8-298.
[3]江明性.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