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星葵范文
时间:2023-03-26 13:3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伍星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误区1:延长抗溃疡药物疗程有的患者和家属认为延长抗溃疡治疗的时间,可以彻底治愈消化性溃疡,于是就随意延长药物疗程。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经过药物治疗,溃疡愈合的时间一般需要2周至3个月。药物的干预能够缩短愈合时间,但是延长抗溃疡治疗的时间并不能彻底治愈消化性溃疡。在继续用药期间,药物只能维持溃疡愈合。消化性溃疡的复发有极其复杂的因素,多与幽门螺杆菌、非甾体类抗炎药、吸烟、精神因素等有关。不过,不同的抗溃疡药物停药后的复发率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停药后的复发率最高,铋剂和硫糖铝停药后的复发率最低。因此,要彻底治愈消化性溃疡,单靠延长疗程是不行的,因为停药后溃疡的复发率为70%左右。
误区2:同时使用多种抗溃疡药物对有的疾病(比如糖尿病)提倡联合用药。很多专家学者也探讨过联合应用多种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病,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没有证据证明有药物间协同作用。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中,西咪替丁、硫糖铝、雷尼替丁等和抗酸药物是常见的4种。研究结果发现,任何两种药物联合应用,都不比单一药物更有效。专家发现,同时应用几种抗溃疡药并不能提高疗效;相反,有时还会降低疗效。比如,碱性抗酸药可以抑制H2受体拮抗剂的吸收,因此,抗溃疡药物不宜一起使用。临床研究证明,应用单一抗溃疡药物已经能够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无需多种抗溃疡药物联合应用。如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很多,已经有50多种,治疗时应该选用那些止痛效果好、溃疡愈合快、不良反应小、停药不易复发、价格低廉的药物。
误区3:长期使用抗生素为了把幽门螺杆菌斩尽杀绝,有的患者要求医生重复进行抗溃疡治疗。目前,有效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方案有两大类:一是以铋制剂(德诺或丽珠德乐)为基础,另外加两种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痢特灵)的三联方案;二是以质子泵抑制剂(达克若隆、奥美拉唑、雷贝拉唑)为基础,另外加两种抗菌药物的新三联方案,这个方案不仅治愈率高,而且病人的顺应性也好,疗程一般为7天,最多不超过14天,根治率达到92%左右,但也不是100%。有的患者和家属急于求成,要求重复治疗几个疗程,以求根治。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不可取,因为这样较长期地使用抗生素,非但不能提高根治率,反而可能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的耐药性。正确的方法是:发现幽门螺杆菌未被根除时,及时调换药物,不可长期使用同一抗生素。另外,长期使用铋剂可能导致脑病,这与血液中的铋浓度有直接关系,铋浓度小于50微克,升被认为是安全的,当铋浓度为50微克/升~100微克/升就有危险了。铋剂所致的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双手发麻、易疲劳、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停药以后症状可以慢慢消失。建议服用铋剂的疗程以4~6周为宜。
误区4:胃痛消失即停药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人以为胃不痛了,病就好了,就不需要用药了,这是错误的。90%左右的消化性溃疡伴有腹痛,也就是俗称的“胃疼”。这种胃痛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周期性、节律性等特点。也是溃疡病治疗的首要目标。但是,溃疡病治疗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并发症和预防复发。用药以后,胃痛消失了,但还不等于溃疡愈合了,因此,不能过早停药。一些碱性抗酸药物有中和胃酸的作用,止痛效果明显,用药后虽然胃不痛了,但仍需要按照疗程标准用药,以期达到使溃疡愈合的目标。
误区5:消化性溃疡需要食疗饮食疗法曾经被认为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手段。饮食疗法主要是通过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来稀释和中和胃酸,促进溃疡愈合。但是,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早就被养生学家所否定。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抑酸药物的研制成功,是溃疡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如今,大多数专家认为饮食疗法对溃疡的治疗作用很小,应该鼓励患者正常饮食。也就是说,传统的食疗方法可以不用了。但是,在饮食方面还是要注意:有规律地定时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规律,忌延迟进食;细嚼慢咽,进餐不宜过急,这是因为咀嚼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而唾液能够稀释和中和胃酸,并可以提高胃黏膜的屏障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不要吃零食,睡前不宜进食,饮食不宜过饱。最重要的是吸烟者必须戒烟。有人曾对治愈1年的溃疡患者进行过观察,发现吸烟者一组的复发率高达80%,非吸烟一组的复发率是52%,二者差异明显。还要忌烈性酒和浓茶,因为酒能够使胃酸分泌增加,还能损害胃黏膜屏障,胃黏膜的损害程度与酒精含量成正比。喝茶、咖啡也能刺激胃酸分泌,故也应该适当限制。
篇3
摘要:三噻唑啉化合物在农药的研制和开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化合物如何进行合成是业内人士比较关心的话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三噻唑啉化合物的相关特性、三噻唑啉化合物对糖分子的识别,以期望对三噻唑啉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三噻唑啉化合物 合成 生物活性
引言
农业制药发展的趋势是高校、低毒并、对环境友好,三噻唑啉环是许多生理性化合物的构成的基本单元,并且在生物抗癌、消炎和抗高压等方面显示出较好的生物活性。在农药活性其他方面的功能如杀螨虫、杀菌活性和抑制昆虫信息合成方面的作用比较明显。因而对三噻唑啉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进行探讨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 三噻唑啉化合物分析
1.1单噻唑啉和双噻唑啉化合物分析
首先,单噻唑啉化合物分析。英国一个农药公司设计了67个单噻唑啉并对它们的医药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它们作为重要的中间体可以作为恒温动物的消炎活性药物。日本的一个化学工业协会通过对单噻唑啉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组合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杀虫性,但是他们往往具有很好的杀卵性。奥地利的一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经过研究发现单噻唑啉对使用过除草剂的土壤具有良好的解读作用,并且解毒效果为100%。
单噻唑啉的结构中有一种叫做胺基噻唑啉的羟基,对农作物的盐具有很好的抗炎止痛作用,利用这种羟基来研制农药可以起到很好的抗风湿和退烧作用。
其次,双噻唑啉化合物分析。目前农药界对双噻唑啉化合物进行分析一般都不把其作为对车催化反应配体来进行研究。美国的一个博士所合成的双噻唑啉发现其对杀线冲的活性比较明显,并且提倡利用这种化合物作为杀虫剂和除草剂来广泛推广。国内学者李如星对双噻唑啉化合物进行分析发现这种化合物的杀菌性普遍不高,只是在用于对芦笋和番茄的防止病菌方面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的作用。
1.2三噻唑啉及寡噻唑啉化合物
三噻唑啉类的化合物是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来的,多数研究已经证明这种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因而这个结论被公布后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学者开始尝试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并且进行人工合成三噻唑啉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979年美国学者jansan首先发表了关于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三噻唑啉化合物的文章,并且得出结论这种化合物可以对生物的感染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而且没有细胞毒性。从天然产物中所分离出来的三噻唑啉他们的羟基位置依次相连,形成多噻唑啉结构链,由于他们都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因而该学着认为可以利用人工方法对其进行合成。
之后,英国的另一位学着依据天然的三噻唑啉的生物活性,设计了不同形状和具有不同连接的三噻唑啉衍生物。通过对三噻唑啉及其衍生物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合成物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并且这种毒性随着多噻唑啉结构链的增长而增强,这些链的末端对活性可以起倒很好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扁桃酸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1.3三噻唑啉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分析
对于三噻唑啉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将酰胺用TBDMSCI保护起来,然后用特定的试剂进行硫代然后进行过滤和脱水保护,得到硫代羟酰胺之后在通过特定试剂脱水环节生成三噻唑啉化合物。第二种,应用二硫脂作为原料,在三乙胺的存在下与氨基醇缩合生成巯生成醇缩合生成巯钛氨,然后再通过活化羟基的环节生成噻唑啉化合物。经过黄原酸与氨基的反应之后并且在碱性的条件下对不相关的氢分子进行剔除然后再通过甲烷的燃烧得到羟基活化分子,最后生成三噻唑啉化合物。第三种,以二茂铁为骨架制成双羟氨钛,然后在THF中加入特定的试剂进行回流得到羟基,并且通过相应的过滤环节得到三噻唑啉化合物。第四种,羟酰胺为原料,用甲苯为溶剂,通过试剂对其中的三乙胺回流然后分离得到三噻唑啉化合物。第五种,以N-酰基苯并三唑和氨基巯醇盐酸为原材料,首先在先三乙胺存在的前提下,以80度的高温然后10分钟辐射2分钟得到三噻唑啉化合物。第六种,以b-酯为原料和硫代苯乙酸反应得活性比较强的羟基然后在苯液体中回流得到三噻唑啉化合物。
2. 三噻唑啉化合物对糖分子的识别
2.1糖分子的识别
利用三噻唑啉化合物化合物能够把糖分子包裹起来,利用糖分子对非对应体的糖分子进行识别引起类似固醇为基础进行主体研究,从而可以起到对糖分子的识别。三噻唑啉化合物不像自然界那样可以精确对糖分子进行识别必须通过蛋白质和糖晶体进行衍射从而生成氨基化合物来对糖分子进行识别。
2.2三噻唑啉主体的设计
美国的一个学者发现三噻唑啉化合物对于葡萄糖核苷酸有一定的氢键作用,三噻唑啉化合物的氨可以作为受体,中心苯可以对CH起到很好的键给体。由于主体具有平面结构且不会形成空穴,可以形成“面对面”的结构。因而课题可以替三噻唑啉化合物选择葡萄糖核苷酸,这样就可以在有机溶液中使更为复杂的糖分子进行识别。
2.3正基葡萄糖核苷酸的合成
糖分子的化合程序关键的一步是对核苷酸中构建结构进行正确的位置选择。制造葡萄糖核苷酸的方法有很多方法,经常使用的方法是直接反应法、化糖法和乙酰卤塘法。其中直接反应法最为简单,但是产物往往在集中葡萄糖混合物中常常使用乙酰化糖法,正基葡萄糖核苷酸可以之际实现,但是必须首先合成核磁糖。
2.4主客体识别测定
利用紫外线可以利用可见光度量计来吸引光线,利用esi-Hildebrand方程就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一个固定的常数。然后利用无水二氨甲烷为溶剂并且在室内温度为25度的时候反映6分钟,从而对吸光度的规律变化来进行掌握,在对主客体进行识别的前提下可以起到很好的识别糖分子的效果。
2.5以苯环为骨架合成三噻唑啉化合物
首先,均均苯三羧酸的合成。利用苯高锰酸钾氧化法、均三甲苯硝酸氧化法在具有代表性的条件下利用高温和高压催化方法通入空气进行氧化反应,这种工艺生产工艺比较代表性因而生成三噻唑啉化合物。其次,三羟酰胺的合成。利用49悃氨基醇与酯加热直接缩合,并且将甲醇加入到氨基醇中得到羟基,在适当的条件中采用加热和蒸馏的方法来生成三噻唑啉化合物。
3.结语
三噻唑啉化合物在农业科技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很好杀菌作用。三噻唑啉的合成有很多中方法,例如苯环为骨架合成等方法,这些方法为三噻唑啉的合成提供了可能,并且使这种化合物的使用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1]韩嘉祥.取代苯亚胺基噻唑啉的合成和抑菌活性.应用化学,2000(17),5-27.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069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止痛作用的药物,其中许多药物还具有抗风湿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肌纤维组织炎、血栓性静脉炎及牙痛、偏头痛、腰腿痛等疾病。然而长期服用NSAIDS或不正确使用NSAIDS,却有明显胃肠毒性作用,上消化道溃疡是NSAIDS胃肠道损害的常见并发症。对2005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72例与NSAIDS相关的上消道溃疡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和回访,并总结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特征,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32~78岁,平均52岁。全部服用NSAIDS。药品种类:扑热息痛22例,吲哚美辛19例,布洛芬11例,双氯灭痛10例,去痛片7例,尼美舒利3例。与强的松合用15例,与地塞米松合用7例。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12例。服用方法:常规剂量46例,超常剂量18例,间歇用药8例。服药时间与溃疡时间:服用NSAIDS 10天以内确诊4例,10~20天确诊15例,20~30天确诊31例,30天以上确诊20例。临床表现:上腹痛58例,腹胀嘈杂不适38例,反酸烧心20例,黑便14例,呕吐咖啡样物10例,伴随症状有厌食乏力消瘦。所有病例均行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溃疡部位:胃溃疡48例,十二指肠溃疡26例,食管溃疡11例,复合性溃疡13例,多发性溃疡7例。胃溃疡中胃角溃疡24例,胃窦溃疡21例,胃体溃疡11例。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51例。镜下溃疡大小不等,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覆以白苔,部分覆以污苔及血痂,周边黏膜充血水肿,巨大溃疡12例。治疗方法:立即停止服用NSAIDS,保持作息规律,避免服用刺激性食物,使用胃黏膜保护药及质子泵抑制剂,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病例加服抗幽门螺杆菌药物。除3例病例疑似恶性病变转外科治疗,其余病例均保守治疗痊愈。痊愈标准:症状消失,内镜下溃疡呈H1期。痊愈时间:10~20天28例,20~30天36例,30天以上8例。
结合本组病例NSAIDS相关性消化性溃疡临床特征:①明确的NSAIDS药物服用病史。②起病以老年人多见,无明显的慢性、周期性、发作性上腹部疼痛病史。③病程短,停用NSAIDS药物后,并给予抑酸及保护胃黏膜药物,溃疡愈合相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提前6~11天。④溃疡治愈以后,一般不易复发。
讨 论
篇5
任务型阅读是阅读理解中的一种重要题型,要求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相应的任务,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当前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英语教师要积极探索任务型性阅读教学策略,不断提高中英语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一、设计任务阅读的目标
设计任务阅读的目标是实施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任务型阅读是指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结束阅读后,需要完成设计的相应目标任务。在实施任务型阅读时,教师应在把握阅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坚持强化基础和技能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任务阅读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目标的引领下,自主阅读文章,并进行归纳,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力。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篇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种思想,每篇语篇都设计了思考题,学生根据思考题可以提前对语篇进行整体理解和感知,并对任务阅读所要达到的目标做到心中数。比如,在What is happiness to you ?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阅读任务:1.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内容,用文章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旨。2.让学生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What’s the topic of the TV interview? (2)What’s the name of the doctor ? (3)How did Sang Lan get injured?教师通过给学生设计阶梯式的阅读任务,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掌握文章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采用多元化阅读方法
采用多元化方法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感悟语篇是实施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任务型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探究.角色互动等多元化阅读方法,增加任务型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形成多样化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和感知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重难点采用多样化阅读方式解决,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阅读的现象,有效激活了学生阅读的内在潜力。比如,在The meaning of color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任务探究。1.采用自主阅读的方式完成探究任务: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2.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对疑难问题What does a national flag tell you?进行探究谈论。3.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完成表格内容:What each color represents in each country?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对阅读学习中的难点,采用不同突破方式,从而提高任务型阅读的效率。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实施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指让学生通过阅读语篇有效地接受和理解语篇的内在含义,不断增强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亲身体验。因此,英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科学引导,充分利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迅速融入任务型阅读教学氛围,把全部精力投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学生对语篇的阅读转化为理解和感受,有效地完成任务阅读的目标任务。为了完成阅读探究任务,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自主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在阅读中合作探究,在阅读完语篇后,能够把语篇的中心意思表达出来。比如,在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进行速读,概括出文章的主旨A young lady in the fog。然后让学生细读并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1.Why did Polly leave work early?2.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outside the train station?3.How could the old man tell that Polly was young?最后,让学生根据表格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复述,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是实施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重要渠道。高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增长知识和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任务型阅读素材,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奠定基础。比如,在The environment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涉及一些环境污染等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阅读材料,也可以为学生介绍:what can rain forest do ?Human destruction forest等方面的阅读内容。通过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而且能够为教材阅读提供一定的帮助。
篇6
2、曾经拥有的东西被夺走,并不代表就会回到原来没有那种东西的时候。
3、冗长的黑暗中,你是我唯一的光。
4、有个人我想让她幸福,但是,那个人真的得到幸福的话,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在需要我了,没有人会再叫我的名字了。
篇7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或排便未尽感的功能性疾病。目前认为功能性便秘主要是结直肠、动力异常,表现为盆底肌功能紊乱,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不仅不能舒张,反而收缩,张力更高,以致口不松弛,并产生矛盾运动,大便不能排出。生物反馈治疗是利用声音和影像的反馈刺激影响盆底组织的运动,训练病人正确地控制以内外括约肌为主的盆底肌的舒缩,提高外括约肌的肌电收缩幅度,加速结肠的蠕动运动,促使粪团下移,将粪便排出体外,同时有效消除矛盾运动,使排便时盆底各组肌群协调运动,刺激和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以达到正常排便。另国外有文献报道,生物反馈治疗不仅影响盆底肌的状况,而且尚能通过神经通路影响大脑对肠道功能的调控,如改变胃肠道的传输及直肠敏感性等[1]。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便秘患者52例,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龄21 ~76岁,平均37 ~46岁,病史6月~30年,病程平均为(17.5士9.3)年,生物反馈治疗次数平均为(n±7)次。
1.2 临床评估
1.2.1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与分型 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后,可根据罗马Ⅲ标准判定为功能性便秘[2]: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连续3个月症状有下列特点:
(1)必须符合以下两点或两点以上:
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②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
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
④至少25%的排便有直肠梗阻感/阻塞感;
⑤至少25%的排便需以手法帮助(如以手指帮助排便、盆底支持);
⑥每周排便
1.2.2 粪便性状 根据Bristol大便性状图谱分型: 1型为分离的硬团, 2型为团块状, 3型为干裂的香肠状, 4型为柔软的香肠状, 5型为软的团块, 6型为泥浆状, 7型为水样便,其中4、5型为正常,其余为异常。
1.2.3 排便次数 每日1次或2日1次为正常排便
1.2.4 伴随症状 包括腹痛腹胀、排便费力、排便不畅
所有患者均详细记录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半年的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和伴随症状并进行评估。
1.3 方法
1.3.1 1)肛管测压 所有患者受试前3天停用一切影响肠动力的药物,测压前4小时不做肠道准备,采用多导单囊肛管直肠功能测定仪进行肛管-直肠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 ①直肠反射,肛管舒张压②肛管最大收缩压;③肛管最长收缩时间;④直肠静息压肛管长度;⑤排便动作检测。疗程结束后再次进行肛管测压
2)经过钡灌肠或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和器质性疾病;3)经排粪造影和结肠传输实验证实为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4)详细询问病史及生化检查,排除全身性疾病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排便次数、粪便性状及伴随症状等进行评估及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治疗后临床症状每月随访1次,持续>3个月
1.3.2 生物反馈 我们将训练分为强化训练和巩固训练两阶段,强化训练阶段每次治疗30 min,开始1次/d,连续10次,以后为巩固训练, 1次/2~3 d,持续3周, 10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停用一切辅助排便的药物。待病情明显好转并学会正确的排便动作后,结束治疗,回家继续自行练习,每日1次,每次不少于30 min,同时可适量饮水,并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1.3.3 1)治疗前护理 治疗前要向患者详细讲解人体结肠、直肠、和盆底肌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讲解正常排便的机制,还要向患者解释生物反馈治疗的机制和目的以及生物反馈器的使用。说明此项治疗无痛苦、无毒副作用,讲解治疗的注意事项及过程,以取得患者配合。治疗前让病人排便。
2) 治疗中护理 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将治疗仪放患者对面,用油涂抹消毒好的电极棒缓慢插入患者,开始电刺激,调节电刺激强度,以病人最大耐受为限,开始治疗,每次30分钟。结束后清洗消毒电极棒。治疗环境要安静,安全,温度适宜,让病人放松。
3)治疗后护理 指导患者按生物反馈训练课程坚持训练治疗,每周1~3次,每次30min;同时嘱咐患者每日在家自行作提肛-放松训练,于晨起饮水后1次,晚餐后1次,每次10min,调动正常的“胃-结肠反射”和“清醒-结肠反射”。同时,还指导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及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多运动,重视便意感,养成清晨排便的习惯。
2 结果
2.1.1 生物反馈治疗后评估 生物反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生物反馈治疗一个疗程后,显效29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8%。治疗后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0.8±0.3)次/周增加到(4.1±1.1)次/周(P
表1 42例功能性便秘症状变化 (n)
2.1.2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存在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治疗后矛盾运动消失,并转化为二者的协调运动。
2.1.3 肛管测压结果 便秘患者直肠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量、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增高,治疗后上述指标有所下降,结果见表2
表2 52例便秘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肛管测压结果比较
注:*p
4 讨论
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是一种生物行为疗法,它是通过电子工程技术,把一些不能或不易被人体感知的生理和病理活动,转化为声音、图像等可被或易被感知的信息,利用生物反馈机制,让病人根据其观察到的有身生理活动信息来调整生理活动,以达治疗疾病的目的。1974年Bleijenberg首次将生物反馈治疗用于临床。Heymen等[3]对1970一2002年间有关便秘生物反馈治疗的38项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治疗有效率平均为70%。本组病例总有效率达到88%,其中疗效不理想者,绝大多数都没有坚持进行家庭训练,仅仅在当初治疗期间能遵循医嘱配合家庭训练。经询问原因,部分患者因症状完全改善而认为没有必要坚持训练;部分患者因工作或家务忙等原因没有安排时间训练;而在疗效不理想者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生物反馈治疗缺乏信心,因而没有坚持练习。
生物反馈作为一门新兴的行为医学范畴,在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今天具有广泛的研究和推广价值。随着功能性疾病的增多,强调人体自身的自我纠正也是科学的便秘生物反馈治疗,该法具有简便、非侵入性、无副作用、不易复发、易耐受、费用低廉、门诊治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年第18卷第3期.
[2]Drossman DA.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and the Rome III process[ J].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5): 1377-1390.
篇8
g.198例患者中有苔溃疡145例, 无苔溃疡53例。⑤31例无症状GU患者中有2例高位溃疡后经病理证实癌变, 占镜下无症状GU病例的6.45%。198例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患者, 经快速尿素酶检查或14C呼气试验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152例, 阳性率为76.77%。⑥伴发糖尿病11例、高血压病33例、冠心病12例、退行性骨关节病变2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 部分病例同时有2~3种伴发病。结论 胃镜对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意义重大。老年人无症状GU镜下表现有上移倾向;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较普通消化性溃疡少。
【关键词】 无症状消化性溃疡;胃镜特征;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6.037
众所周知, 消化性溃疡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每一位临床医生对其都不陌生。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 DU), 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据不完全资料统计, 1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得过一次溃疡 [1, 2]。统计资料显示, 在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中约有15%~35%的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 发病隐蔽, 难于发现, 其属于消化性溃疡的一种特殊类型, 《内科学》第8版[1]称之为“无症状性溃疡”。这部分患者多在因其他疾病作内镜或X线钡餐检查时被发现, 或当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时, 甚至于尸体解剖时被发现。这类消化性溃疡消化道症状不明显, 年龄相对较大, 基础疾病多, 并发出血或癌变后往往难于止血, 死亡率较高。对此病症, 在临床治疗方面经不断的研究与探讨, 患者得以更好的治疗与预防[3]。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胃镜对患者的胃、十二指肠及食管病变进行直观的观察, 并可顺便活检病变组织, 获得病理学诊断。目前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十二指肠及食管疾病最可靠的方法, 也是诊断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4-6]。本文观察分析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镜下的特征,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1年1月~2015年12月在粤北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进行胃镜检查, 诊出的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病例198例。入选病例以出血为首发症状或因其他疾病、体检发现。行胃镜检查前均无典型消化性溃疡病史, 个别病例追溯其病史, 虽然有短暂的消化不良史, 但未曾就诊及治疗, 症状自行消失也将其列入。排除食管溃疡及吻合口溃疡。消化性⒀裎妇迪抡锒喜握铡断化内镜学》诊断标准[5], 复合性溃疡患者单独统计, 多发性溃疡患者的溃疡部位、大小、形态、深浅及有无附着物均以其中最大溃疡所在部位进行统计。幽门螺杆菌检测采用快速尿激酶试验或14C呼气试验。
1. 2 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包括年龄与性别、季节与发病的关系、就诊时的症状或原因、胃镜下特点(溃疡分类、分布、分期、形态、大小、深浅、溃疡面附着物)、并发癌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伴发病。
2 结果
2. 1 年龄与性别 198例患者中, 男174例, 女24例, 男女比例7.25∶1;年龄14~87岁, 平均年龄56.21岁。
2. 2 季节与发病关系 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每年1~3月份、11~12月份发病率最高, 最高为12月份及1月份, 分别占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的13.64%(27/198)、13.13%(26/198)。
2. 3 就诊时的主要症状或原因 198例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就诊最多见, 占69.7%(138/198)。198例患者中黑便84例, 呕血18例, 黑便伴呕血36例, 晕厥14例, 失血性休克23例, 因其他疾病检查或体检23例。以晕厥为主要原因就诊14例中有3例起初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收入神经内科。见表1。
2. 4 胃镜下特点
2. 4. 1 溃疡分类 经胃镜诊出的198例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病例中, 无症状DU 149例, 无症状GU 31例, 无症状 CU 18例, 其中无症状DU与无症状GU之比为4.81∶1。
2. 4. 2 溃疡分布 无症状DU 149例中, 检出部位以前壁最多, 球后最少。其中前壁60例, 占40.27%, 小弯侧35例, 占23.49%, 大弯侧16例, 占10.74%, 后壁30例, 占20.13%, 球后溃疡8例, 占5.37%。无症状GU 31例中, 检出部位以胃底最多, 幽门、胃体最少。其中胃底12例, 占38.71%, 胃窦10例, 占32.26%, 胃角5例, 占16.13%, 胃体2例, 占6.45%, 幽门2例, 占6.45%。无症状CU 18例中, 胃窦6例, 占33.33%, 胃角3例, 占16.67%, 胃体2例, 占11.11%, 胃底7例, 占38.89%;球部17例, 占94.44%, 球后1例, 占5.56%。
2. 4. 3 溃疡分期 198例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病例中, 活动期溃疡179例, 占90.40%, 愈合期溃疡13例, 占6.57%, 瘢痕期溃疡6例, 占3.03%。
2. 4. 4 溃疡形态 以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居多, 在统计中的198例中, 圆形或椭圆形溃疡139例, 占70.20%, 线形溃疡22例, 占11.11%, 不规则形溃疡37例, 占18.69%。
2. 4. 5 溃疡大小 以溃疡最大径计算, 2 cm溃疡37例, 占18.69%。
2. 4. 6 溃疡深浅 以突破黏膜下层为浅表溃疡, 突破肌层甚至到达浆膜层为深溃疡, 其中浅表溃疡141例, 占71.21%, 深溃疡57例, 占28.79%。
2. 4. 7 溃疡面附着物 按照溃疡表面有无苔进行统计, 其中有苔溃疡145例, 占73.23%, 无苔溃疡53例, 占26.77%。所附苔多为白苔或黄白苔, 部分苔面可见血管头或陈旧血痂。
无症状GU与无症状DU检出部位分析及198例患者溃疡分期、形态、大小、深浅、附着物分析见表2, 表3。
2. 5 并发癌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31例无症状GU患者中有2例高位溃疡后经病理证实癌变, 占镜下无症状GU病例的6.45%。198例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患者, 经快速尿素酶检查或14C呼气试验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152例, 阳性率为76.77%。
2. 6 伴发病 糖尿病11例、高血压病33例、冠心病12例、退行性骨关节病变2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 部分病例同时有2~3种伴发病。
3 讨论
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发生是人胃黏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因素失去平衡的结果, 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在溃疡的形成中最为关键。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已知的主要发病因素[1, 7]。同时, 社会、心理因素对其发病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轻松有节律的生活、乐观的情绪可以减少或减轻本病的发生、发展, 促进溃疡的愈合及临床症状的缓解。
本统计显示: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 仍以DU多见。年轻人以无症状性DU多见, 老年人以无症状GU及无症状性CU多见。成年男性无症状性溃疡发生相关因素较女性多, 工作生活压力大、劳动强度高、饮酒等, 导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发病率较前明显增高, 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之类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导致无症状性溃疡发病较前增多[8, 9]。尤其是很多中老年人, 合并风湿关节痛及负重关节发生骨性关节炎, 长期或间断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物, 亦导致溃疡发病率明显增高, 起病隐蔽, 无消化道症状或症状不明显, 难于被发现。这些患者基础疾病多, 年龄相对较大, 并发出血后往往难以止血, 很多无法耐受外科手术, 死亡率非常高。资料中, 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愈合期、瘢痕期检出较前增多。可能与当前国家进入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后, 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 预防在先, 尤其是当前很多医院都在开展无痛胃镜, 胃镜检查痛苦大大减少, 人们比较容易接受胃镜检查, 体检的人群较前增多有关。卫生条件改善, 感染幽门螺杆菌几率较前大大降低, 新药及抗生素不断问世, 人们对幽门螺杆菌治疗认识不断深入, 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尤其是洛赛克的问世, 对消化性溃疡治疗效果显著[3, 7], 很多溃疡在行胃镜检查时病理过程已预, 导致无症状消化性溃疡愈合期、瘢痕期检出较前增多。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较普通消化性溃疡少。
无症状消化性溃疡镜下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 少部分呈现线形或不规则形, 与普通溃疡无明显差别。幽门管溃疡多呈线形, 非常隐蔽, 极易漏诊。与普通溃疡相比, 溃疡面积相对较小, 直径多
对于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可依靠当前先进的内镜技术对患者作出明确诊断[13-16]。在治疗上, 由于其无疼痛感及其他病Y感, 所以不能依靠患者的自我症状监控及指导疗效判断。理论上, 对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的维持治疗至少为1年[13]。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症的预防极为重要。患者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冬春换季发病率相对较高, 同普通消化性溃疡无明显差别。所以对于易患者, 尤其是贫血患者, 应建议及时予以药物预防。应时刻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 饮食以清淡为主,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对于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群应适当的休息, 调节和控制好个人情绪。通过了解无症状性溃疡并出血病症的特殊性, 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 加深对高危人群的认识, 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具有重要作用[17, 18]。
总之, 胃镜对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意义重大。老年人无症状性GU镜下表现有上移倾向;无症状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较普通消化性溃疡少。近些年来无痛胃镜的开展使胃镜检查痛苦大大减少, 很多人比较容易接受胃镜检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一些经济、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地方, 胃镜甚至可以列为体检项目, 防治结合。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69-374.
[2] 黄美云, 袁世珍. 无症状消化性溃疡病132例临床分析. 广东医学, 1990(2):24-26.
[3] 高翔, 高娜. 无症状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治疗及预防.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5):990-991.
[4] 陈立. 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的比较. 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2):220-222.
[5] , 冀明, 张澍田. 无痛消化内镜操作共识.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0(7):605-607.
[6] 王天才, 王波. 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1, 10(1):11-14.
[7]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 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 胃肠病学, 2008(1):42-46.
[8] 边中启, 华占楼, 郑冬青. 消化性溃疡胃镜分析和流行病学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 2002, 22(5):310-311.
[9] 陈锐, 朱尤庆. 老年消化性溃疡230例临床与内镜特点探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1(3):51-52.
[10] 李增山, 李青. 2010年版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解读.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1, 40(5):351-354.
[11] 程树红, 张志坚, 詹磊磊, 等. 早期胃癌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漏诊原因分析. 中国内镜杂志, 2015, 21(9):919-922.
[12] 苏亚碧, 缪元慧, 周东, 等. 消化性溃疡2331例胃镜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3):105-108.
[13] 董莹, 殷健. 健康信念模式对消化性溃疡干预效果分析.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7):104-105.
[14] 陈国胜, 薛绮萍, 吴爱娟, 等. 老年消化性溃疡346例胃镜及临床特征. 江苏医药, 2014, 40(18):2147-2149.
[15] 缪元慧, 周东, 梁正毅. 老年性消化性溃疡768例胃镜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16):1774-1775.
[16] 王自启. 老年消化性溃疡89例胃镜及临床特点分析. 中医药指南, 2014(27):176-177.
[17] 詹立国. 老年性消化性溃疡62例临床及胃镜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6):139-140.
篇9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质子泵抑制剂;瑞巴派特片;幽门螺杆菌
【中图分类号】R5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34-01
治疗溃疡病 ,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是由于胃粘膜的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失衡而引起的。防御因子有粘液和碳酸氢盐 ,粘膜屏障 ,粘膜血流 ,细胞更新 ,前列腺素 ,上皮生长因子等。攻击因子有胃酸 ,胃蛋白酶 ,幽门螺杆菌 (Hp) ,非甾体抗炎药 ,酒精 ,应激等。近代研究发现溃疡病人的病灶活检,中国有85%以上、德国90%以上能检出幽门螺旋杆菌(Hp)[1]。治疗溃疡病的目的有三 :解除症状 ,促进愈合 ,防止复发。治疗溃疡病药物很多 ,其机制不外是加强防御因子或是削弱攻击因子或两种作用兼而有之。本院用两者兼顾的方法治疗溃疡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排除胰腺肿瘤、慢性胰腺炎、胃溃疡恶变、胃泌素瘤等,排除甲状旁腺亢进及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特殊类型溃疡。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男30例,女29例,平均年龄52.32岁,病程1~20年,平均10年。经胃镜检查: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溃疡32例,复合性溃疡5例,复发性溃疡15例。14C呼气试验或胃黏膜活组织检查HP(+)者占78.3%。按时间顺序对照组69例,男33例,女36例,平均年龄55.54岁,病程1~22年,平均10年。经胃镜检查,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溃疡25例,复合性溃疡11例,复发性溃疡9例,14C呼气试验或胃黏膜活组织检查:Hp(+)者占72.6%。
入选病例均符合第六版《内科学》中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胃镜检查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bid、瑞巴派特片100mg tid、米索前列醇0.2mg qi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2:1)187.5mg 2粒 tid, 甲硝唑片 400mg tid ,连服1周;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bid、丽珠得乐颗粒1包 qid、阿莫西林1000mg bid及甲硝唑400mg tid ,连服1周。1周后两组继续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bid,连服4周。治疗期间进行生活干预,限制烟酒,随时就诊与回访,记录症状改变情况和不良反应。并在治疗前后查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各疗程结束后1个月复查胃镜和14C-UBT。此后,每年建议复查胃镜及14C-UBT。
1.3 疗效评定标准:①溃疡痊愈:内镜下溃疡及周围炎症全部消失,瘢痕形成,不伴有炎症(S2期);②显效:内镜下溃疡消失,瘢痕形成,但仍有炎症(S1期);③有效:内镜下溃疡缩小超过50%;④无效:内镜下溃疡缩小不足50%;⑤愈合率等于①+②比病例总数;⑥总有效率为愈合数+显效数+有效数比病例总数;⑦Hp根除:以内镜下活检胃窦和胃体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和4C-UBT检查,二者均阴性为标准。⑧回访3年,计算复发例数,复发率。⑨观察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对治疗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数据经SPSS15.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59例痊愈48例,显效9例,无效0例,总愈合率为96.61%。对照组69例,总愈合为86.96%。详见表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对治疗消化性溃疡基本达成共识,就是抑酸与抗幽门螺杆菌相结合。而消化性溃疡复发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很大关系[2],清除Hp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我们尝试使用PPI抑酸基础上两种抗生素抗HP感染再予瑞巴派特片保护胃黏膜、及米索前列醇促进溃疡愈合的五联疗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基本作用机理为:在奥美拉唑较强的抑酸作用基础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复合制剂予甲硝唑联合使用,提高了抗HP的敏感性、减少了耐药性;瑞巴派特片是一种新型的胃溃疡防治药物概要通过加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来防治胃溃疡,能增加胃黏膜前列腺素含量和胃黏膜血流量,增加胃黏液,抑制胃酸反扩散,维持胃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对胃黏膜组织具有再生性的均匀修复作用,可以减少胃溃疡复发率[3~5];而米索前列醇更促进了受损胃黏膜的修复,进一步加快了消化性溃疡的治愈进程,但是部分女性患者使用米索前列醇具有腹痛、腹泻的副作用,而依从性稍差。我们采用此此五联疗法的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均在96.61%以上,突出优点是病人溃疡愈合迅速,症状消失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静 兰卫 何建国浅谈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6月第1卷第3期
[2] 胡伏莲,黄志烈.Hp的根除及其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及复发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1996,16(2):106
篇10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药物治疗 新进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75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61-01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消化科常见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造成穿孔、出血等严重后果,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1]。本文将对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新进展进行总结,为临床医师用药治疗及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消化性溃疡概述
消化性溃疡(PU)主要包括胃溃疡(GU)以及十二指肠溃疡(DU),且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常见,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Hp)、胃酸、胃黏膜屏障、胃蛋白酶、前列腺素、粘膜血流、上皮再生及碳酸氢盐分泌等[2]。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具有反复发作以及顽固不愈等特点,并与患者发生感染幽门螺杆菌密切相关,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同时具有活动性及严重性特点。
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危险因素为患者日常生活中饮酒、吸烟、辛辣食物饮食习惯等,且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而十二指肠溃疡则多见于中青年人群,且由于男性人群中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因此男性更易发生消化性溃疡疾病[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结构及饮食结构改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有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为内科药物及外科手术[4]。但研究表明,外科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对患者造成较大痛苦,不利于其尽快恢复健康。药物治疗特点为痛苦小、服用方便、疗效及安全性均较高等,是临床首选消化性溃疡治疗方法,即若消化性溃疡患者未出现穿孔、狭窄等合并症,临床首先考虑采用药物保守治疗。
2 药物治疗新进展
2.1 H2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是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药物,如西咪替丁、尼扎替丁等,临床实践表明,该类药物具有较为满意的疗效及安全性,但第1代H2受体拮抗剂与机体中细胞色素P450结合密切,因此可对患者代谢情况产生严重影响,干扰性激素分泌,致使下降,副作用较多,并可对其他药物代谢情况造成干扰,降低临床疗效。随着第3代H2受体拮抗剂出现,其可与机体中细胞色素P450结合情况大为改善,避免了对性激素分泌情况造成影响,提高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显示,第3代H2受体拮抗剂经肾脏排出(肾小管排泄),若患者具有肾功能不良,则药物于机体内清除延迟,需根据肌酐实际清除情况对药物用量进行及时调节,且该药物无法有效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况,患者需使用维持剂量防止复发[5]。
2.2 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即proton pump inhibitor,简称PPI)是近年临床推广使用的新型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主要使用奥美拉唑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6]。研究表明,机体胃壁细胞顶端分泌小管H+-K+-ATP酶可促进氢离子由细胞内部排泄,而将细胞外部的钾离子摄入至细胞内,从而实现细胞中氢离子与钾离子的交换过程,因此H+-K+-ATP酶又可称为质子泵(酸泵)。研究表明,质子泵对机体胃部分泌胃酸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是壁细胞分泌胃酸的最终环节。由于消化性溃疡发病原因包括胃酸分泌,且已发生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若机体胃酸分泌过多将加重病情,因此对其进行必要的抑制胃酸分泌措施将获得显著疗效[7]。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具有较为满意的抑酸作用,其机理为:通过与机体胃壁细胞质子泵进行不可逆结合,从而对其内部氢离子、钾离子以及-ATP酶活性进行抑制,有效阻断胃酸在人体中胃部分泌完成的最后步骤,使胃壁细胞中的氢离子无法进行胃腔转运,最终减少胃酸分泌量,促进胃部pH值迅速上升。此外,质子泵抑制剂还可对机体胃部的胃泌素、胃酸以及胃蛋白酶分泌起到抑制作用,刺激胃部分泌粘液,对患者体内消化道的粘膜屏障起到保护作用,有利于患者体内自行修复已损伤的粘膜上皮细胞,对患者体内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进行改善,从而减少胃液反流现象,保护食管粘膜不被胃液破坏。
2.3 联合用药。研究表明,根治幽门螺杆菌是有效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的治疗方法,以往常使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随着幽门螺杆菌根治方法的不断研究,四联疗法已在临床推广使用并取得显著效果。四联疗法即PPI与三种抗生素联用,即PPI+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进行治疗。有研究表明,四联疗法可使幽门螺杆菌平均的根除率达到了95%,但四联疗法将对患者一次性联合使用三种抗生素可能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因此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治疗方案,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序贯疗法(十天疗法)是副作用较小的幽门螺杆菌根治方法,也是近年来推广使用的新型疗法,治疗前五天对患者使用PPI联合阿莫西林给药,后五天进行PPI联合甲硝唑、克拉霉素给药(均为每天给药两次)。经临床研究表明,应用序贯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的效果比采用十天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效果明显提高[8]。
2.4 其他药物。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应用祖国中医理论对消化性溃疡疗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研究显示,中药三七、白芍、党参、元胡、黄岑、乌药、连翘、大黄、黄连、桂枝等药材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杀死或抑制作用,因此临床可尝试使用中西医联合疗法,即西医三联或四联治疗方法配合中药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提高临床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果,并减少西医治疗时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也可能成为临床应用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失败的补救方法。此外有研究显示,利用某些微生态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杀灭或抑制,并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如乳酸杆菌等[9]。
3 小结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将会提出更多更为有效的根治幽门螺杆菌及治疗消化性溃疡新方案,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甚至有学者提出研究幽门螺杆菌疫苗的可能性,但此疫苗作为临床广泛应用尚需一定时日,需临床医务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其是否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对其病情进行综合判断,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疾病复发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红生.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治方法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199-3200
[2] 温建军.消化性溃疡治疗方案的临床选择[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1):4137-4138
[3] 曾辉.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4Z):394
[4] 郑德友,周景慧,马小莲,等.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良性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638-1639
[5] 张运忠,关大勇,冯春.泮托拉唑粉针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17):1479-1480
[6] 王玉萍.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4Z):221-222
[7] 饶正伟,冯轶,冯刚,等.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30):3468-3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