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

时间:2023-03-27 04:1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最现实的人生感悟

篇1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流行)

1. 做个美丽的人也许容易,但有一段美丽的人生却很难。怎样的人生才算精彩呢?有梦想并且在实现的路上;有爱人且能久久的在一起,不畏惧人言,能享福也吃过苦。美丽不是浮华,而是挫折失利前的淡定,也是荣耀光芒下的沉默。生活的风浪会教给你:心静,才是真的美。

2. 生命、爱情、自由,本就没有谁的价更高,用一生去追寻哪一个可能都是错。考验爱情倒不如相信爱情,既然你已经选择了和一个人在一起,选择相信肯定要比怀疑和试图用怀疑去否定它更好。

3. 人生,谁在前进的路上多看那几道风景,谁在坎坷的途中多行了几步,这些都是活在世上的价值所在。生命,本就承载了太多的遗憾与无奈,给他人一抹微笑,无关月圆月缺,不管缘来缘去。

4. 我们是凡人,有自己的情感,有灵魂,患得患失,有脆弱也有坚强的一面。我们感叹人生无奈,无奈生活,充实人生,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有人说人生无奈,但人定胜天,我们可以改变。的确,也许唯有充实人生,才能弥补一些遗憾不足,让自己快乐多一点烦恼少一点。

5. 有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体谅心,才能容人;有忍耐心,才能做人;有慈悲心,才能度人;有艰难心,才能助人;有沉潜心,才能学人;有明智心,才能观人;有包容心,才能处人;有厚道心,才能谋人;有细节心,才能察人;有信任心,才能用人;有责任心,才能育人;有美丽心,才能示人。

6. 阳光,是免费的,时光,是不能倒退的;爱情,是免费的,婚姻,是不能凑合的;友情,是免费的,相遇,是很不容易的;梦想,是免费的,努力,一定需要的。其实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当你珍惜自己的过去,满意自己的现在,乐观自己的未来,你是最幸福的。

7. 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有的人拿不起,也就无所谓放下;有的人拿得起,却放不下。拿不起,就会一事无成;放不下,就会疲惫不堪。人生外在的一切最终丝毫也带不走,晚放下不如早放下。放下无谓的负担,才能一路自在。

8. 有些话,适合藏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忘记。当经历过,你成长了,自己知道就好。很多改变,不需要你自己说,别人会看得到。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9. 心态不好,人生易老。有什么样的心,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人,不怕容颜沧桑,就怕心的苍老。一颗苍老的心,如同日暮的黄昏,看不见光明的滋生,心中只有黑暗的蔓延。心的苍老,带来人生的绝望,绝望如尘土,一层层,淹没了才华,苍老了岁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心态年轻,人就越活越年轻!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精选)

1. 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如果改变不了,那就去适应。如果做不到适应,那就只好回避。如果连回避也做不到,就只有放手。一般的情况是,能干的人会选择改变,懒惰的人会选择适应,懦弱的人选择回避,勇敢的人选择放手。

2. 有时候不是不懂,只是不想懂;有时候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说出来;有时候不是不明白,而是明白了也无能为力,于是就保持了沉默。有些话,适合藏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的忘记;有些回忆,只适合偶尔拿出来回味。很多事,当经历过,自己知道就好。

3. 我们辛辛苦苦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不是为了每天看到的那些不美好而伤心的,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哭够了,而且我们啊,谁也不能活着回去,所以,不要把时间都用来低落了,去相信,去孤单,去爱去恨去浪费,去闯去梦去后悔,你一定要相信,不会有到不了的明天。

4. 最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遥远,而是你心中的郁闷;最使人颓废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 最使人绝望的往往不是挫折的打击,而是你心灵的死亡;所以我们凡事要看淡些,心放开一点,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5.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没有后来的甜。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拒绝“苦”就等于关上了“甜”的门,须知,攀登得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既如此,与其忧伤地接受,不如快乐地迎接。两种姿态,两种人生,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6. 人生路上,可能春风得意,也可能坎坷不平,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一直走下去。荣耀也罢,屈辱也罢,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少一些无奈与感慨,多一份从容和淡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观天上云卷云舒。”把心放平,生活就是一泓平静的水;把心放轻,人生就是一朵自在的云。

7. 人活一世重要的是经历。苦也好,乐也好,过去的不再重提,追忆过去,只能徒增伤悲,当你掩面叹息的时候,时光已逝,幸福也从你的指缝悄悄的溜走。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烟。经历了,醉了,醒了,碎了,结束了,忘记吧!珍惜现有的生活,幸福就在你身边。

8. 是谁在藏着自己半挺的身影,是谁趴在窗前偷听街头巷尾的传说,那每一条胡同里都有一段相思故事,在雨后述说。

9. 快乐不是控制别人,不是改变别人,而是来自于调伏自己,净化自己,改变自己。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我永远记得这句话:专心就是天才,专心就是赤子之心。不管你作什么事情,心性的光明永远存在,要找到心中的极乐世界,空性的宝藏,大悲的本体,不让圆满的本性被境界所转。

10. 生活怎么样,不必要过分苛求,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地氛围,或者是在做着哪些准备,保持一份愿意学习,适应,和努力改善,并且能够充满信念,突破固执,活泼,创造,崭新的态度去生活。

11. 人生一世,可悲甚至可怕的是自己给自己无真个找许多的无法,让自己每每生存在一种永远逃不出的压抑氛围中,生存在自己制造的桎梏中。

12. 爱就是心甘情愿地护着你,甚至牺牲自己来成全你。时刻把你捧在手里,藏在心里,一分钟都不曾忘记你,可是又不能告诉你,只能默默爱着你。

13. 你尝试用合适的表情衬托自己的语言,好像别人无法发现你的谎言已经暴露在你的双眼。

14. 趋于对洁净美好心灵的追求,我努力控制自己的笔触,但愿能用文字去记下这段段心路历程。莲花,它始终代表一种诞生,清除尘垢,在黑暗中趋向光、美好、安静、沉默,一个超脱的圣洁的新世界的映衬。

(热门)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

1. 评判一个人的修养,单从他对待自己的方面看,有失全面;若从他对别人的行为中看,会更真实。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利益面前,还能顾及别人,那是修养中折射出的淡泊;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相处中,总能让别人感到舒服,那是修养中沉淀出的内涵。

2. 闲暇之余,也学会了给自己一方空间,让心休憩。读读书,听听歌,写写字,畅畅纠结心事。归于宁静,让心在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中,忘忧,渐淡。得失随缘,爱恨随意,清宁浅淡相伴,诗意人生几回,入诗入画,不论时光如何变迁,都会生得这般美丽!

3. 每个人终将有自己的路要走,漫漫长路你有你的选择。有人选择独自前行,有人选择与友为伴,但路途的艰辛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4. 碰到一个认识的人,想一起聊聊天。她说自己去香港和希腊玩了,又买了苹果和化妆品;我不知道怎么回应,因为我很久没有出去玩和买东西了。我又说我最近思考了人为什么活着和出身的问题,她也沉默,因为很久没有思考这样的问题。此后再也无话。

5. 尽量不要和比自己生活质量高的人起冲突,不论你是假装若无其事、努力争辩或者破口大骂,在别人看来,都是自己很可笑并且已经输了。

6. 有时认为自己的情感已经达到那种色彩斑斓的程度,仔细想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与那时走遍世界的夫妇相比,我只是青春的一时躁动,它既不美丽也不动人,似乎还夹杂着一些愚昧和妄想。

7. 都说爱一个人最深莫过于把自己活成了他的样子,没有他在身边的时候,她以他的方式来生活,不是刻意,而是已经习惯。

8. 每个人走在自己的人生旅途,每时每刻都面对不同的境遇,就连自己的悲观和叹息都在崭新的变化,所以人生不能被失落包围,去包涵人生的那些不完美,活出生活的底气,面对那些生活的困扰,既可以淡然处之,也可以哈哈一笑。

9. 之所以会点赞,会支持,是因为这文字可能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可能抒发了心中的希望。之所以会不计代价的付出,可能只是在眼对上眼的时候,心和心对上了记号。

10. 自己的世界里,用文字来书写。而外面的世界,用言语来吐露。长大,渴望有人陪伴。有了陪伴,却无力挣扎。寻找到一方归土,原只是另一个的天堂,迷失于温情。

11. 不孝子女:经济独立后自己出国或在外地,挣钱自己花,每周就给家里打个电话或者在QQ上喊: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的儿子和女儿。

看过“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人还看了

1.人生说说心情短语

2.2017人生说说心情短语

3.关于很现实的经典说说大全

篇2

1、网络文学的认识:对大学生最基础的思政教育内容之一便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理清个人与社会之间索取与奉献、现实与理想、行为与心理等关系,此时网络文学作品便能通过打造现实的艺术形象,真实的还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使大学生能够最快的获取某一时代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方式以及各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拓展了大学生的文化事业,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深刻、全面地了解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换言之,网络文学依靠自身传播范围的极限性帮助大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最为基础性的功能之一。

2、网络文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很多作家和学者喜欢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将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思想情感以及对生活本质挖掘的作品展示给网络阅读人群,进而对阅读人权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行为活动、道德观念、个性节操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大学生由于从事的网络活动最多,与网络接触最为频繁,因此所受影响也是最深的。列宁认为:革命的文学能教导人、鼓舞人、引导人,而笔者认为,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对现代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活动进行客观的表述,并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对网络阅读人群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3、网络文学的心理辅导功能网络文学所具备的补偿功能和心理宣泄作用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心理教育是相互统一的,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人际关系是否良好、行为活动是否存在偏差、道德理念是否主流。叶舒宪曾说:“作家、艺术家、文学批评家等与精神医生之间的传统职业分野正在逐渐淡化,文学与医学保健之间富有成效的话题和互动正在方兴未艾地展开,身兼诗歌神和医药神的阿波罗神话重新闪现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充分展示网络文学文化魅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过硬的心理素质,以便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二、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积极影响

1、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青年网络作家,他们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在创作时经常会使用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鲜明个性色彩的网络词汇,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网络作品的创造性,因此,大学生在阅读这些网络作品时就会受到作者创新意识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文学具有灵活性、多变性等特点,而且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的文学形象,从这一角度讲,大学生通过心善和阅读这些网络作品,能够极大限度的拓展文学思路,扩大发散性思维和想象空间,并强化自身的突破意识和创新意识。

2、网络文学对大学生平等意识的培养和加强网络文学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较多的使用不批判、不训导等平等性词汇和言语,充分显示出文学作品的亲和力和客观性,向网络读者展示了机会的均等性和公平性,大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减轻自身所承担的社会压力,充分体会被尊重的感觉,形成初步的机会均等意识,在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

篇3

【摘 要 题】文艺新视野

【关 键 词】时间性/时间意识/忧患意识/有限性/超越性

【 正 文】

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其积极的表现之一在于人不仅能意识到他与外在对象的区别(人与物、人与外在世界的分离,这种分离即是人从原始混沌中独立的开始),而且意识到时间对其生命的限制是那么具体而且充满着悲剧性。生命的悲剧性意识不仅体现为人对自己力量渺小的意识,而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时间性限制,即生命的有限性。由此,人才发展出对这种有限性进行超越的渴望,并由此在有限性生命存在中寻求无限性的发展的空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1]因时间意识而发展出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意识,是审美时间意识的根本精神。

中国的时空意识源自原始神话思维,它体现为“以‘昆’和‘昔’两字为垂直轴线的时空系统和以‘旦’与‘’两字为水平轴线的时空系统。”[2]由这种神话宇宙模式的时空系统,中国文化发展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二元对立价值系统和象征系统:光明与黑暗、永生与死亡、阳与阴、男与女、动与静、实与虚、有与无、正统与非正统、中心与边远、明与昏(不明)、南(阳、男性、帝王之空间格局)与北(阴、女性、王后之空间格局)。wWw.133229.cOm

有限性的意识在老子思想中发现出“常”、“久”的时间意识。(注:《老子》书中“天长地久”、“故能长生”(第七章),“不可长久”(第九章),“复命日常,知常日明……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常德(第六章),“不失其所者久”(第三十三章),“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常足”(第四十六章),“知和日常”(第五十五章),“可以长久”,“长生久视之道”(第五十九章)等等。)老子思想中的“观始”、“观妙”、“观复”、“观前”、“窥始”、“慎始”、“知始”都与时间性生成相联系。

在《易传》(注:《易传》中“时”字共五十七见。如《彖·睽》:“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彖·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山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中也以“位”、“时”、“中”突出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所谓‘位’、‘时’、‘中’有这样的意义,就是说,若果一事物有所成就,它的发展必需合乎它的空间上的条件(‘位’)及时间上的条件(‘时’),其发展也必须合乎其应有的限度(‘中’)。易传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和时间、地点、限度联系在一起的。[3]《易传》中阐明了宇宙、人事的“穷——变——通——久”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永恒地依此循环以至无穷的变化过程,如同四时之永恒的变化。“生生不已”、“生生不息”为《易传》之核心。《易传》对“时”、“时机”的深刻领悟,使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立足于“当下”而追求永恒。

《易传》的时间是经由阴(——)阳(——)相互引发,经处于时机的通、变而开启,并领悟到的“天时”,此“时”之生生不息的流化亦为神。“《易传》所理解的‘时’不是物理自然的时间,也不是外在目的论意义上的历史时间,而是在错综变化的摩荡趋势中所构成或媾合而成的原发时间。……原发时间或‘易时’绝非线性的,也不只是形式上循环的,而是氤氲醇化而生的时境、时气。”[4]《易传》之时间是流动和化生并神妙莫测,依当下之时机“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系辞下》)。这种时间是一种“时间境域”,并依自身领悟其变化趋势而显出“时机的开放性”。

《易传》讲时,体现一种有限性意识和忧患意识,“《易传》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事邪?是故其词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系辞下》)正因为这种时间意识,有限性意识和忧患意识,才生发出永恒不殆追求无限的刚健气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彖传》)“不息”则意味着永恒时间中追求永恒。此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深远意义,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审美意识的根本内涵。

庄书中言“时”达七十多处。“庄子颇能从宇宙的广度来审视‘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的境遇,以为‘时有始终,有变化’,世事是‘无时而不移’的(《秋水》),因而唤醒人们‘面观四方’、‘与时消息’。面对死亡问题时,要能培养‘安时处顺’的态度。在应世方面,庄子学派提出了‘应时而变’的主张”。[5]事物依其常势而自然而然,即自身因其本性而成其为自己。这种顺应自然,即为应时,也即是在变化中,即为“通”,(《庄子》中“通”字共出现五十多次)而成其“道”。“道”的属性之一即体现往复、回复,即源始性时间状态。“周行而不殆”的“道”在源始性时间自成、自化。

儒家从孔子的“天命观”到“中庸”的“时中”同样包含有对时间的深刻领悟。对于孔子,中庸的终极含义就是“时中”,即“随时以处中”。中庸乃指平常的行为,即随时随地为每一人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6]。而此实践行为,在时间过程中,因时因地而不偏、不易,因此,仅言中而不言庸,则中仅悬空而成为一种观念或一种绝对之标准。庸而中则是一种时机化、原生性的境域——时中,在实践(用)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因“时”而中。没有绝对的善和作为“标准”的“中”,而只有在“庸”的过程中,而趋向(时间性生成)——趋时而动、因时而变——一种善的(仁、礼)的境界(时中、中和)。

如此看来,在中国古典思想中,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构成源始性时间意识的内在维度,是人的活动的内在构成性维度。源始性时间意识(非物理的时间意识)是一种意义、价值开显的境域。此境域非线性时间构成状态,而是因此时间性的化生,而使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被显现的一种时间境域。它非现成的存在状态,而是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并永远以未来(趋时)而彰显现在的一种时间性境域,即它指向未来的意义的无限性生成并对当下时刻具有意义,同时又不断超越当下时刻的一种开放性构成。

对于审美意识的生成而言,中国思想中这种源发性时间(原发时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限性、忧患意识的彰显。从现在时刻而言,任何存在只能是在现在这一特定时空中的存在,因而也必须受到制约、束缚,甚至与时相背。此种有限性意识不单纯是物理时空中的生命自身的有限性,更主要地是指对某种存在或行为的必然无知,因为,你只局限于现时而没有对事态的发展趋向作出超前的判断(意识)。人对这种时间局限性的意识更甚于对生命自身自然性存在的局限性的意识。正是这种有限性、忧患意识,人才不断地进行谋划,并力求使这种谋划更能“与时偕行”,并在与“时”契合的谋划中体验到神性(神机妙算)——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实践过程的合规律性趋向统一。

二是指未来时间意识的超越性生成。正因为现在时刻(当下时候)的有限性,人总是力求超越于当下时刻,而从未来时间的角度来进行谋划。谋划不是站在现在时刻远观未来,而是站在未来、超越性的时刻来近观现在,它是属于未来的、理想性的,而非现在、现实性的。

审美时间意识正是敞开未来的时间意识而使有限个体意识到未来的超越性生成,意识到无限性境界的发生,以未来的美好、理想性生成来消弥现实现在时刻的悲剧性。换言之,审美时间意识是永远趋向于、发生于未来的时间境域中。此种超越可谓是时间上在先的,但此种“时间上在先”的超越并不是指“在时间之先”或在物之前,在物的时间性存在之先;而是指以未来时间来观照现在,是一种价值性的设定或可称为体验性的超越、意识的、时间性的超越。就超越的本身或超越主体而言,“中国传统重天人合一,重生存、生活,人作为知、情、意之整体生存于天地万物之中,与万物融合为一体,人在这种‘一体’中所体验到的,不可能是外在于人和外在于物的东西,而只能是内在于人和万物之中的东西,因此,人通过体验所寻求到的本根,虽然是超越的,但它仍在具体事物之中。”[7]但“人不能老停滞在有限的个体事物之上或有限的个人之上,也就是说,不能执着于事物的有限性或个人的有限性,而应该从流变的宇宙整体以观物、观入”,由此,则是从未来时间维度上对现存的、现实的人或事物进行谋划,使之“站出自身”而从未来时间、超越性时空中去寻求今天的现实与过往的历史和未来的期待融合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境域、一种境界达到无限。

方东美曾言:“时间之变易乃是趋于永恒之一步骤耳。永恒者,绵绵悠长,亘古长存;逝者未去,而继者已至,为永恒故。性体实有,连绵无已,发用显体,达乎永恒。”[8]

时间既为生命的局限,但同时它更是生命超越的敞开境域,换言之,唯有时间的永恒流变,才使生命无限性地趋于无限境界,时间意识是生命觉醒和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审美追求的重要体现。

审美追求的是在实践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性追求。人因这种追求而从有限性存在中超越出来,一方面消除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对人自身进行一种价值提升,使生命本身因事实性的沉沦而遭遇的生命悲剧性转化成生命追求无限的一种价值行为。无疑地,审美追求本身是一种无限性的过程,并只有在意识到的无限性中去追求无限才是生命的真正的自觉。盲目的、本能式的“量”的无限性的动作或行为本身是非审美性的坏的无限。意识到的无限性就主体意识行为本身而言,体现为审美的无限性时间意识,它是审美的时间意识的真正体现。生命活动本身和实践活动的无限发生是审美无限性时间意识的本源。

审美的无限性时间意识是对生命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的无限性的意识,即主体能够感悟到生命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的无限性,并使主体的心理时间在生命感悟中从一般知觉经验的时间意识上升为审美的时间意识,并经由心理境界与心境中的对象无限性地契合、圆融,从而成为无限性的时间意识。

无限性的时间意识到一切外物对象和人自身纳入意识的无限性之中,其显现的不是物之形象和自我存在的客观性质,而是显现其真实存在,即存在之意义和价值。换言之,只有处于无限性的时间意识的生成中,事物存在和人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得到显现。在无限性时间意识中,一切对象的存在和人自身的存在,虽然由经验和现实出发,虽然它并不一定要舍弃现存状态的固有形貌,但却不为经验和现实所限制,而是突破一切现实的(心理的、生理的、外物的)羁绊而超越到理想的境界。这种理想境界既蕴含高度的真实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达到高度的超越形态;但此种超越形态、高度价值却可以回返到现实世界中落实,使理想逐渐变为现实,而不只是悬浮在空中。在审美的无限性时间意识中,理想与现实、经验与超验、自然与人生并不脱节,而是因为人在现实中的存在使此种时间意识成为个体的内在意识而使此种最高价值、超越形态落实到个体生命存在的具体过程和境遇中,落实在个体生命的现实活动中或成为个体生命最内在的人生体验、人生感悟。一片树叶、一根枯藤、一片断垣残壁、一叶孤舟,都能在这种生命的无限性时间意识中成为生命超越的表征或成为生命超越的无限境界。

从个体生命存在角度看,这种无限性时间意识它不是实在论的时间意识。对于实在论或物理时空而言,个体的时间延续是有限的;但从价值论观之,则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无限地生成,生命能永恒地活着、存在着,并能无限性地生发新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屈原的上下求索的人格境界、陶渊明的“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旷达、苏格拉底的“正义”人生的追求等等并没有随着他们个体有限感性生命的终结而消失。恰恰相反,它们随同他们的信念和永恒的追求一同随着时间走进我们的心灵,构成我们时间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限的生命个体追求无限、永恒,正是无限性时间意识在个体生命存在中的觉醒和这种觉醒的集中体现。也正是个体的无限性时间意识的生成,个体才能真正面对现实,克服死亡意识和有限性意识带来的生命存在的焦虑,抗拒生命的沉沦。人通过审美活动这一中介向无限超越之时,无限性时间意识就使个体不再象在日常生活时间中那样,执着于功利得失,或沉湎于日常时间感觉的焦虑,而能够超出过去时间的局限,把过去、现在一起带入未来,以价值理想贯注于现实人生之中,追求个体生命的审美性生成。

从人类总体存在角度看,无限性时间意识它是整个人类生命活动和生命精神的永恒流注。人类生命的生生不已和人类活动的无限延伸,既使人类能彻悟时间永恒的奥秘,也能使人类洞察宇宙、人生意义的真谛。正是因为人类永恒、无限的存在,能够超越任何感性有限生命而存在着,所以,任何单个个体活着本身并不是重要的,单个个体的怎样活着和活着的意义、价值才是构成人类永恒的关键。正是在人类总体存在的无限性中,每个个体才真正深切地意识到只有在短暂人生和感性现实本身进行不懈努力追求,实现人类总体的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永恒和不朽。此种历史感和使命感,便正是来源于对无限性、无限意识的深切感悟。换言之,个体的无限性时间意识只有在人类总体的无限性时间意识中才能真正获得升华,只有以人类总体的无限性时间意识朗照个体的无限性时间意识,个体生命存在才能产生真正的历史感和使命感。也正因为如此,儒家理想精神“都是在背负过去、指向未来的人事奋斗中去领悟、感受和发现存在和不朽。超越与不朽不在天堂,不在来世,不在那舍弃感性的无限实体,而即在此感性人世中。从而时间之意识便具有突出的意义,在这里,时间确乎是人的‘内感觉’,只是这内感觉不是认识论的(如kant),而是美学的。因为这内感觉是一种本体性的情感的历史感受,即是说,时间在这里通过人的历史而具有积淀了的情感感受意义。这正是人的时间作为‘内感觉’不同于任何公共的、客观的、空间化的时间所在。时间成了依依不舍、眷恋人生、执着现实的感性情感的纠缠物。”[9]

基于人类总体的无限性时间意识,个体才不单纯追求个人的幸福、快乐,而是追求人类、整个生命的精神的和现实的解放。当这种过程的无限性展开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追求才真正达到审美的无限境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7).532.

[2]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9-20.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人民出版社,1983.

[4] 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m].商务印书馆,2001,207.

[5]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三联书店,1996,35.

[6]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99.

[7] 张世英.天人之际[m].人民出版社,1995.

篇4

曾经的地气

科目先生:葛优

教习论题:小人物的关注;如何亲民。

冯小刚绝招

葛优的脸,是独一份的

所谓接地气,在2010年已经被用烂。冯小刚的接地气,却不因为这个词被用烂而改变。冯小刚就像交流电中的地线,总能够与具体的用电器相勾连。在陈佩斯退出电影圈之后,冯小刚作为最接地气的电影人,从《甲方乙方》开始,多年以来坚持与草根阶层直接对话。

除了《夜宴》之外,冯小刚的时装电影,主角永远是小人物,即便不是葛优,也是张国立和张涵予,他们是作家还是连长,都是紧贴地面的亲民形象。葛优的脸,是独一份的,他和冯小刚的相互成全,是中国电影商业化以来最大的利好要素。

冯小刚的电影故事基本上都不架空,很扎实地站在大地上,活生生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和生存,表面上很有质感,不用过度阐释也很有价值。冯小刚阅读社会和书写电影的能力,十几年来一直是与观众最能达成默契和会意的电影人,尊重观众是出发点也是最高目标。冯小刚的电影品质精准,到达率很高,发挥稳定,当然也是植入广告做得最成功的导演,作为华谊股东,他做得也不错。张扬质朴人性,绝不和卖傻,很原装地得到好彩头。冯小刚,这个人是中国的,崛起于草根之间,行走于市井凡俗,不闷骚不放肆,逗你开心引你三省吾身,哥不寂寞,也不是传说。

依然坚守小人物的立场

如今的《非诚勿扰2》,继续富有北京特色的、困惑的中产阶层贫生活。葛优和孙红雷,无论闹腾与富有、安静或抵死,都还是很有小人物的欢欣与悲戚,他来过,他爱过,他胡闹过,他要死了,一生不白过。怎样过一生,时日无多,以积极的坦荡,应对有限的生命,即便不尽圆满,也是当下华语电影人难得的地气。陈凯歌继续纠结于个人的存在感,姜文则以宏大词汇和格局无视草民,张艺谋做的永远是项目,田壮壮与何平则更是难以交出令他们自己和观众都满意的电影。在2010年代,导演能够完成创作者自己愉悦的电影,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也许只有冯小刚和宁浩、娄烨等能做到,然而后面两位的遭遇,相信各位有心的看客都明白坎坷。

《非诚勿扰2》的新花样,重点不在于葛优和舒淇的试婚和中年危机后的折腾,更多是由孙红雷带来。盛大的离婚仪式、死亡之前的活祭、终极关怀的碎碎念、女儿念给老爸的诗歌和片尾曲都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作品,这些究竟接不接地气呢?虽然在北京的很多圈子里,这些都不算多创新,是被接受的举措,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当下观众如何看,还需要时间检验。孙红雷的猝然病重,葛优送他最后一程,又勾起观众和编导演悲从中来的情绪,冯小刚把握个人直面生老病死总能坚守小人物的立场、视角,这是毫无疑问的最具杀伤力的地气。文_阿木打分:75

曾经的灵气

科目先生:无(自学)

教习论题:如何聪明地拍电影。

冯小刚绝招

万种算计,不留痕迹

相比于学院派出身导演的那种书生气,冯小刚在接地气的同时还多了几许灵气―他通过精明的算计、狡猾的抖包袱、恰到好处的情景式喜剧,将各式各样的现实生活的小细节融合进作品里,不留痕迹又引人会心微笑,如《大腕》中那段十分出彩的葬礼筹备戏,“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某种社会现象在不知不觉里被进行了批评,而《天下无贼》的“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则是对于现实里人才缺失的诉求,《非诚勿扰》不但将一夜暴富后的心态、金融危机的影响带进影片,还通过征婚过程遇到的各色人物展示都市爱情情感生活的浮世绘,就连《唐山大地震》,冯小刚也将汶川大地震这件阵痛中外的天灾融合进剧情里,作为两代人和解的一个枢纽⋯⋯

过于算计而引起的前后断裂

《非诚勿扰2》也是一部充满着灵气式的算计作品,最明显的是各种植入广告的“无缝”植入,力求与剧情吻合而不突兀。如北京市旅游局,因为秦奋帮助香山主持电视旅游节目而带出北京市的旅游景点;秦奋与笑笑前往海南度假,又把航空公司、酒店、旅游景点等植入进人物的行为里(不过航空公司的植入那段因为场景设置比较长而显得有点拖沓),又如淘宝网、朵唯女性手机、剑南春酒等,也都是通过结合剧情发展安排的方式植入影片里(淘宝网那段,是秦奋与笑笑试婚试年老瘫痪时,秦奋上淘宝网购买轮椅)。

片名是冯小刚表现他在营销电影时的灵气的方式之一,《不见不散》给予观众一种亲切感,而《唐山大地震》也要明显比《余震》更加贴近于市场,原本想以“不省心”为名的新作最后还是叫《非诚勿扰2》,这既是有上一集的成功案例在前,今年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也着实火了一把,趁热打铁向来是电影营销的比较有效的方式,也体现出幕后创作者的聪明与算计。

台词与故事的聪明与算计在影片《非诚勿扰2》里也比比皆是,开场的“苍孙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说法既是对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幽默挪用,也贴近于影片里秦奋的心态;“面朝大海,背靠青山”的台词借用的是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情境融合,戏的那段女儿川川念的是仓央嘉措的小诗,再加上片尾曲是改编于仓央嘉措的《十诫诗》,将影片的爱情置放于生与死、舍与弃的背景下升华。

确实,影片已经不再是第一集时的征婚,而是侧重于生老病死、生离死别(开场时是生离,最后是死别,中间穿插的是尝试年华老去时的婚姻如何)下的爱情与相濡以沫,而第一集时的喜剧风格在后半部分也转变为催泪弹,可以说导演冯小刚将不同的风格放置在同一部/同一系列作品里,既体现出他为了让观众体验笑与泪的交融而狡猾的算计,但也有所难免的是,前后两部分有点仓促而断裂。

《非诚勿扰2》,观众们,也请非诚勿扰。文_云飞扬 打分:55

曾经的邪气

科目先生:刘震云

教习论题:紧扣时代性;对现实的嘲讽。

冯小刚绝招

把愤懑笑着说出来

冯小刚电影从来没有刻意对家国天下等宏大命题加以评论针砭,但他对芸芸众生的刻画,其实已经自然而然地成为各个年份的切片。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的电影便常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桥段,《甲方乙方》里的“好梦一日游”公司,是小人物在这个科层结构森严的社会里难以舒展的愤懑出口,《不见不散》刻画了移民的艰辛,对应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出国潮,同样,《一声叹息》和《手机》也紧紧抓住了时代的热门议题。《大腕》里冯式黑色幽默达到了极致,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对应着巍峨红墙,邪得酣畅淋漓。其实无论是王朔或者刘震云,都不是正儿八经骈四俪六写文章的主,他们深刻地影响了冯小刚电影。

伪批判现实主义

《非诚勿扰2》里,近两年来淡于世事而更重个体情感倾诉的冯小刚电影,忽又小小地愤怒了一回。开篇即是荒诞主义,孙红雷和姚晨大操大办了一场“离婚庆典”,白马、名车、华服、美酒,最后告诉观众他们不是结婚而是离婚。这种荒诞一如《甲方乙方》的开场,葛优那句“报告将军,德国地图实在找不着,你就拿南京地图凑合着吧!”在这个离婚率不断飙高,婚姻似儿戏的年代,离婚不再被视为羞耻,这件事有了动听且貌似合情合理的解释,叫做追求自由与追求幸福。而冯小刚和王朔的嘲讽才刚刚开始。

很快,北京798沦为批判对象―在电影里它变成了897,你懂的。但这种批评较之以往已有明显的收敛,“伪艺术,伪前卫。”葛优嘟囔着,而孙红雷教育他“伪艺术也是艺术,伪前卫也是前卫,要再不吹捧艺术就真没了”。又说,“别拿了钱还骂钱。”虽然仍时常挑起娱乐圈的骂战,但冯小刚的锐角正在磨圆。

今年娱乐圈的主题是慈善,于是剧情紧接着就展开了一个很冷的笑话。号称慈善的拍卖会上,主持人大声叫卖着50万的名酒,宣布款项将救助因“北极冰川融化而面临危机的企鹅”―但企鹅是生活在南极的。不难想象,所谓善款显然是句扯淡话。

但从整体风格上讲,《非诚勿扰2》仍侧重于冯小刚和王朔的个体生命体验,前文所述的几处的邪气,也是仅有的几处对社会现实的鞭笞,他的电影从来不乏各种灵光一现,总体却仍是“人生告别会”上对个体爱情和对个体生命的喃喃自语。而冯小刚自己则借葛优之口表达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伪批判现实主义。”葛优说。

文_曾明辉 打分:70

曾经的痞气

科目先生:王朔

教习论题:段子的重要性。

冯小刚绝招

学得几分便可风靡全国

痞气者,痞子气也。正如朋友说的,早期冯小刚基本就是王朔门徒,忙于改编。没有王朔,也就没有今天的冯小刚。王朔行文说话,痞气全开,跟在后头的冯小刚自然沾染了点气息,学得几分像。跟同样迷恋京城土地的陈凯歌不一样,冯小刚没那底气、才气和傲气,他只能活用下王朔那边学来的痞气,逗乐逗乐观众。只是那会,他恐怕没想过有朝一日居然能自立门户,发扬光大。

一般说来,外界普遍认为冯小刚的痞气终结于《天下无贼》。《天下无贼》之后,他就基本丧失了这项本领,转行奔着“大师路线”而去,一样也是做得风生水起。而在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大腕》、《手机》里,他充分利用了痞气,做出不同,一时间风靡中国。这种痞气充分体现在人物和台词上,以御用搭档葛优为例,他的造型、夸张表情和举手投足间,几乎都带着痞的意味,不大正经。既不似好人,但也不是太坏的人,这些作品里的配角也有类似特点。电影台词一向更是以痞见长,《不见不散》的黑色眼睛,《一声叹息》的贼心贼胆,莫不如此。

要段子没段子,要痞气没痞气

到《非诚勿扰2》时,冯小刚请回了王朔,试图挽回前作的口碑劣势。但很遗憾,除了离婚仪式等几处地方,这部电影要段子没段子,要痞气没痞气,完全可以说是前后断气、胡乱一气。或许有人要讲孙红雷不是痞气外露么,人生得意出尽了风头,临走前还搞得与众不同。只是很遗憾,这个旁线人物并不能拯救这部电影。他是作为葛优的镜像人物而存在,可由于他不知节制地发挥,葛优反倒变得无足轻重,出来的效果有如路人围观悲惨事件。甚至可以说,因为他太多的bla bla bla和众人惨兮兮的泪如雨下,《非诚勿扰2》变得不像是冯小刚作品,而像是王朔拍的―冯小刚才不会去想什么临终遗言和人生感悟。尽管从立意上来说,追悼会和离婚仪式是一样的反常规出发点,然而这个尾声收得真是不咋地,暮气沉沉。

在我看来,试婚这般尝试,当真是有点,在这年头简直是开玩笑。葛优和舒淇的对手戏只能说是贫嘴,小打小闹,亮点无多。将错就错、人生修行之类的就好像是婚姻物语或读者文摘,境界都上不去,委实没什么好说。而相比以往,葛优显得太老实了,毫无发挥,回复了成熟本色。装瘫子这种,叫人怎么笑。其他一些东西更是无聊调侃,像整容了的冯远征等等,真的没啥意思。直观来说,这部电影一点都不好笑。一如既往,冯小刚继续暴露了他在电影基本功上面的软肋,更可怕的是这部电影一点都不好笑,连讲故事的技巧都差了太多。只能靠人物讲啊讲,靠旁白说啊说。非要说死亡感言有什么诚意,那也是王朔拧巴了多年的东西,不是他冯小刚的。

文_木卫二 打分:40

导演招供

冯小刚:我自己身上也有操蛋的一面

南都娱乐:人生告别会那场戏,是你的人生态度的独白吗?这场戏直接让孙红雷成为主角了。

冯小刚:这绝对是无心的,王朔写这段的时候刹不住了,这场戏我一开始剪完了还有25分钟,最后没办法还要剪掉5分钟,这5分钟人能说多少话啊,王朔真是像排毒似的写出来。这也挺好,不是算计出来的(剧情),而是自然而然生长的。可能是我年龄上去的关系吧,现在我的归结已经多于期待和要求,我有时候会想退休后干什么,南方呆着?台词里说“以后死哪儿,最好面朝大海,背靠青山”,我有时候也会想......死亡,王朔说他以后绝不苟活,吊着气儿再扎一针杜冷丁再坚持一天―这种事绝不干,何必呢,我可能也会。啊,当然,有生的希望,那还是得坚持。

南都娱乐:这两年你的电影批判现实的少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多了。

冯小刚:说点心里话,这样拍的时候更过瘾。《集结号》那样的剧本我写不了,但《非诚勿扰》,我就能加一点自己的感受,与内心发生关系的戏份就多一点。而且电影能完成一个任务就不错了,搁八个任务放电影里头这不好弄啊,姜文今年就是明白了,就这么直奔着他的目标来了。我其实有点想拍刘震云的《温故1942》,我对很多民族性的东西是感到非常悲观的,举一例子,很多人说他们恨日本,但他们嚷嚷的是日本妇女,这种事我特别失望。甚至我自己身上也有操蛋的一面,不多说了。

南都娱乐:上次您做客我们主编会客室说到想退休,那做《非2》的心态是?

冯小刚:《大地震》这个片我已经把华谊的任务完成了,所以《非2》是搂草打兔子,特放松,写着写着就把心情都写进去了,挺好玩的。其实《甲方乙方》前我做美工编剧本时,对电影完全是兴趣,后来发现这个真买房买车啊,我直奔着名利而去了,到《集结号》,钱挣足了,我又为了兴趣拍片了。

南都娱乐:《非2》到最后很多人都哭了,但观众可能更爱喜剧?

冯小刚:我觉得宁财神有句话特别好,他说冯小刚从来就没打算弄喜剧。我的喜剧,其实都是我所熟悉的生活,慢慢发现观众觉得这个有意思。但生活一定是悲喜交加的。

南都娱乐:你觉得《非2》有什么毛病?

冯小刚:肯定有毛病!但不能在上映之前说,嘿嘿。 文_本刊记者曾明辉

不省心的王朔和找不到北的冯小刚

《非诚勿扰2》,是一节节的小品联缀起来的风光片,人在风景中谈情说爱,谈的是人生存在之情,说的是相互偎依之爱,但非常可惜的是,葛优、孙红雷、邬桑和王朔、冯小刚等等,那一代人,从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走出之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光彩之后,已然疲态显露无遗。貌似漫不经心,实则刻意而为,但效果确实也就是漫不经心,远远没有达到创作者心目中希冀的举重若轻。冯小刚在商业电影领域处于百尺竿头的巅峰,《非诚勿扰2》没有更进一步。

不省心的王朔,将后现代社会中的50后一班老青年试图挣扎的生活,奢侈地呈现出来,无论是继续折腾到底的孙红雷,还是渴望安度晚年的葛优,再或者近年来大肆引用佛教元素的王朔和冯小刚,都已经开始找不到北。这个找不到北,是指活得太惬意,持续不断的成功让他们发晕,无论如何做,都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持自己的正确。

篇5

妙在精微

我们曾读过《核舟记》,讲述的就是明朝的能工巧匠王叔远雕刻的坡、黄庭坚等文人雅士在船上饮酒赋诗的微雕作品,精妙绝伦,栩栩如生。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雕反映的就是在微小的木头、核桃、玉石,甚至米粒上雕刻的艺术,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微”审美情趣。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愈精,价值也愈高。我们也可以把微雕艺术的精髓比作古代微写作,古人正是用这种精微的表达方法去体现涵义深长的人生哲理和生活韵味。

远古时代已经距我们很遥远,但是那些飘渺的歌声还散落在典籍中,如沧海遗珠。《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描述了先民们从制作武器到打猎的全过程,“断竹、续竹、飞土、逐失”,短短八个字,再现了刀耕火种时期艰苦的狩猎生活。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这个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位女子一直等待着丈夫大禹的归来,唱出了“候人兮猗!”的歌声。这首《涂山氏女歌》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等待我所盼望的人啊。简单四个字塑造出一位伫立山头,翘首远盼的多情女子等待良人归来的形象。远古先民们记叙事件、抒感多用简短的句子,言简意赅、诘屈聱牙,这是那个时期文字发展不成熟,词汇语言还不够丰富等原因造成的,但是这种含蓄精炼的表达方式,反而成为中国文学在叙事抒情方面的一个发展趋向。

中国文学发展到了后来,虽然有洋洋洒洒的汉大赋和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但是律诗、绝句、词、元曲还是整个诗歌发展史的主题,简短、精炼、含蓄也成为诗歌的主要创作特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虽短小但精妙的词句,总能传达出人类共有的、永恒的孤独感和漂泊感,从而得以传唱千古。

微中见趣

幽默并非现代人的专利,也是古人生活的调料,他们称之为“诙谐”。人们将一些世情百态、社会现象加以夸张,写成一个个笑话,借以反映出人性卑劣和社会中各种不良风气,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这些笑话,文字短小精悍,也是古代微写作的一个代表。三国时期邯郸淳的《笑林》是中国第一部笑话集,后来又有了隋的《启颜录》,宋的《事林广记》、《调虐编》、《拊掌录》。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笑话这门文学艺术形式发展尤为快速,且收集成册。如:明《露书》、《笑府》、《广笑府》、《古今笑谭》;清《笑林广记》、《笑笑录》等举不胜举。在这里,笑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发挥着讽刺世情、反映世俗生活的作用,当然其中也不乏摆脱一般作品讽谏、寄情作用,单纯只为了娱人、博君一笑的作品。

《笑林》中有很多讽人不知变通的: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还有讽人愚笨的:甲与乙斗争,甲啮下乙鼻。官吏欲断之,甲称乙自啮落。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岂能就啮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啮之。”

这些作品中的人和事跟生活息息相关,内容活泼滑稽,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也反映了古人的幽默与智慧。因此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古代的戏曲、话本,甚至现代影视剧创作中。

微言寄情

微小说不同于微型小说。微小说指局限于140字之内的,适用于微博这个载体的小说创作形式。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组织编纂的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可以说是现代微小说的滥觞。《世说新语》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从中寻找素材。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视内在智慧的时代,风度、言行作为内在智慧的外现成为众人欣赏的对象。《世说新语》中讲述魏晋名士对美的追求:“卫阶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玢先有赢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瑜。”魏晋时期很多男子也像女子一样涂脂敷粉,对外在姿容非常重视。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将卫玢的死归于长得太美,时人争相观之,因此把他看死了。这恰恰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特殊的审美趣味,也使故事显得更加新奇,富有趣味。

还有一则故事:钟士季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是当时司马氏的宠臣,摆着浩大阵势慕名来拜访嵇康,嵇康却专心打铁,对其不理不睬。嵇康的傲慢态度,是由于他对钟会为人的不齿,也体现出他独立的人格和不屈于权贵的清高性格。

魏晋南北朝时代追求“神”、“意”,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的审美上,在语言艺术中也追求言不尽意的效果。作者以空灵的胸襟、玄学的眼光去体会、观察、把握魏晋时代独特的美,通过阮籍穷途之哭,刘伶放诞醉酒这些故事,反映士人对现实的失望,进而转向对内心的自省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一个时代集体的任诞与风华,寄托作者深深的向往。

微言大义

“微散文”是人们在微博上发表的一些生活感悟、新闻评论,这种个人“语录式”的文字,不乏优美隽永之作,也别有一番风味。近年来,不光微博,在《读者》、《意林》等各种杂志上也开始收录一些名人或网络个人语录,语言犀利、思想睿智,成为一个特色栏目。提到“语录体”,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阐述儒家学派“仁”、“礼”、“中庸”的思想。《论语》对话简短,语言凝练,无论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吾师”这样的名言警句,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礼教工具,几千年来不断被解读,

甚至成为科举选拔官员必考书目,对中国政治、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往往体现微言大义的特质。它不仅可以表达一个人哲思或学术的精华,也可分享修身养性的心得感悟。明清时代,如《菜根谭》、《小窗自纪》这些语录体散文显示出了与纵横捭阖的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风格,多表现生活智慧、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道。

《菜根谭》中写道:“养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苗矣。”作者将教弟子比作了养女儿,要严加管教,不能接近恶人,否则就像一颗不好的种子,终难茁壮成长。可见作者深得养女儿和教徒弟精髓,将两者融会贯通,把本来严肃的教学之道跟充满生活气息的深闺教育女儿类比,引以自然界的植物生长相喻,比喻生动可爱,清新自然。

《小窗自纪》则更多的闲散之笔:“为园栽植之繁,非徒侈观,实备供具。如花可聚褥,叶可学书,竹可挂衣,茅可为藉。效用自真,颇领佳趣。至于裁菱荷以为农,将薜荔以成服,纫兰为佩,拾箨为冠,检竹刻诗,倚杉完局,松花当饭,桃实充浆,犹见逸士之取裁,更得草木之知己。”你说我耕种栽植或为俗事,或为亵玩,其实你是不懂我的以草木为书、为衣、为食的高雅逸趣。这种自我剖白式的表达在明清这种笔记体散文中屡见不鲜,也体现出明人士大夫从国家大事转向生活琐事,篱笆Ⅲ园。这种微视角正体现出时代特征给生活带来的恬静与安逸。其实,明清人的语录体散文多来自闲庭信步下的信手拈来,并非拈断数茎须得来的精心之作,所以,作者写得自然有趣,读者读得轻松惬意。

篇6

专场

时间:2011.12.01 21:00

场馆:愚公移山

票价:70(预售)/100元

极具天赋的制作人和DJ Krush,凭借他在混音和制作领域超强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赞誉。1994年发行首张专辑《KRUSH》,第六张专辑《Zen》在2002年美国AIFM大奖上荣获了最佳电子专辑奖。第八张专辑《jaku》在RPM榜单位居榜首并蝉联了三个星期。2006年,他个人混音的精选专辑《STEPPING STONES》,收录了他十二年音乐生涯中的精品。

MERGRIM

2011中国巡回演出

时间:2011.12.04 20:30

场馆:愚公移山

票价:70(预售)/100元

12月4日 Sunday 星期日

来自日本东京的先锋电子音乐家MERGRIM(原名光森贵久Takahisa Mitsumori)搭配现场打击乐艺术家松本一哉(Kazuya Matusmoto),VJ/视觉艺术家筒井真佐人(Masato Tsutsui),并特邀北京folktronica音乐人翟瑞欣(ME:MO),展开一场有关音乐、音响、情感、空间、视觉、装置及现场艺术的表演,优雅并诡谲的感官刺激,宛如进入抽象的世界中。

李敏镐

亚洲巡回见面会北京站

时间:2011.12.05 19:30

场馆:?工人体育馆

票价:480/680/880/1680(场地)元

李敏镐2009年因饰演《花样男子》中的具俊表而红遍亚洲,获得当年韩国百想演技大奖最佳新人奖,并凭借着超高人气、雕刻似的外貌和模特般完美的身材,获得同年的MTN电视广告颁奖最佳广告男模奖。由日本经典漫画《城市猎人》改编的同名韩剧也由李敏镐担任男主角,凭借该剧李敏镐拿下2011年度韩国电视剧大赏男子最优秀演技奖和韩流特别奖。

谭咏麟“再度感动”

2011演唱会北京站

时间:2011.12.10 19:30

场馆:?首都体育馆

票价:180/280/380/580/780/980/1280/1580(场地)/2011(场地)元

18年后,谭校长带着经典金曲、带着曾经青春的全部记忆、携带所有好友的祝福重返北京,举办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第500场个人演唱会,也更是实质性的北京告别演唱会。谭咏麟自爆将打破他的个人演唱会绝少邀请嘉宾的惯例,这次北京演唱会将邀请王菲、周渝民、徐若、那英、田震、周华健、徐静蕾、张国立、罗大佑等百位演艺影视明星好友没助阵。

汪峰“怒放都市”

2011北京演唱会

时间:2011.12.10 19:30

场馆:场馆:?万事达中心(原五棵松体育馆)

票价:180/280/380/680/880/1000(680*2)/1080/1280(VIP)/1500(880*2)元

15年摇滚生涯,15年生命积淀,15年梦想坚持――汪峰用他极具穿透力的音乐感悟生命、追逐梦想。从友情到爱情,再至人间大爱,生命的美好由此展现。他用敏感的心体悟社会,再用原创音乐去诠释社会。2011年的秋天,摇滚精神即将再度起航,鄂尔多斯、成都、深圳、北京、上海,让我们一起摇滚,聆听汪峰灿烂年华中的迷惘与解放、内敛与张扬。

第三届

中国摇滚迷笛奖颁奖礼

时间:2011.12.10 15:00-22:00

场馆:北京雍和宫糖果三层

票价:100(预售)/180元

在前两届中国摇滚迷笛奖颁奖礼上,痛仰蝉联两届最佳年度摇滚乐队;谢天笑则蝉联两届最佳年度摇滚现场、最佳年度摇滚男歌手;最佳年度摇滚歌曲分别为痛仰的《安阳》和《盛开》。在2011年的颁奖礼获奖名单上将会有哪些新名字出现?我们拭目以待。按照以往惯例,“黑丝礼仪”评选活动也已经开始,将通过网友投票评选出“最具人气的黑丝礼仪”。

LIVE IS LIFE

杨坤2011北京演唱会

时间:2011.12.17 19:30

场馆:?奥体中心体育馆

票价:180/280/380/680/880/1000(680*2)/1080/1280/1500(880*2)元

在作十余年的历程中,不断探索的杨坤树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细腻的情感流露、惯性内敛、偶尔张扬的创作特质,充分彰显了他在不同时期对生活的领悟和对情感诗画般的追忆。他从来不是一个很会表达自己的人,但是他的情感却在音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杨坤在R&B、拉丁、另类、POP、Rock、Soul等音乐领域展现了他极富人性化的创作才华。

辛晓琪“遇见快乐”

北京演唱会

时间:2011.12.18 19:30

场馆:?保利剧院

票价:180/280/380/580/880/1000(580*2)/1080元

没有爆破烟火,没有绯闻话题,只有我的歌声、我的音乐、我的演出、我的心情。出道至今二十多年,辛晓琪凭借《领悟》、《味道》、《走过》等经典情歌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辛晓琪的歌淋漓尽致的诠释世间百态的爱情,总能把情歌唱得直抵人心,让听歌的男人女人一次又一次得以灵魂共鸣,人们总是能在她的歌曲里找到自己的故事,印证自己的爱情。

羽泉“向上人生路”

2011北京演唱会

时间:2011.12.24

场馆:工人体育馆

单价: 2804806808801280

套票: 1000(680*2)

中国大陆最受欢迎的男声音乐组合羽泉,由陈羽凡和胡海泉于1998年6月组成,组合名称各取两人名字中的一个字。次年签约滚石唱片(中国)公司,推出首张创作专辑《最美》,依靠其出色的唱功与和声以及原创作品的流行潜质迅速走红,时至2009年7月份已发行7张音乐专辑,唱片累计销量逾700万张。

哈林夜总会2011

庾澄庆北京演唱会

时间:2011.12.24

场馆:北京展览馆剧场

票价:180/280/380/580/780/980/1280/ 1200(780*2)1600(980*2)

哈林此番首次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在这个“哈林夜总会”狂欢圣诞夜,他会用积累了25年的众多好歌点燃你的热情和感动,对于这位音乐顽童来说,“不怕没歌唱,就怕唱不完!”多年之前还在用砖头录音机或是walkman在磁带里听的《让我一次爱个够》、《只有我最摇摆》、《热情的沙漠》等经典之作,如今就搬到了你眼前的舞台上!

“让爱回家”李翊君2011

琼瑶经典影视歌曲演唱会

时间:2011.12.24

场馆:人民大会堂

票价:180/280/380/580/880/1280/1680(VIP)/1500(880*2)元

李翊君的歌声感情浓郁、唱功细腻,长久以来一直是演唱经典情歌的最佳人选,更是琼瑶影视剧的御用歌手。出道近20年,李翊君从青涩的少女一路蜕变成魅力十足的“媚情女神”,到现在家庭事业两兼得顾的贤妻良母型的女强人,作为娱乐圈中的“模范”,李翊君用大爱诠释生活,在这次演唱会中,她将通过歌声与大家分享这些年的人生感悟。

2011・魅力中国

宋祖英北京跨年演唱会

时间:2011.12.31 - 2012.01.01

场馆:万事达中心(原五棵松体育馆)

票价:500/1000/1500/2000/2500/3000元

本次宋祖英北京跨年演唱会主创团队和制作团队均为2009、2010两届演唱会的原创班底,包括为宋祖英打造“悉尼歌剧院音乐会”、“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音乐会”以及两届“魅力中国”演唱会的著名导演夏岛・芙英主创团队,著名灯光设计师、北京奥运会灯光总设计沙晓岚的灯光团队,著名音响师何飚的音响制作团队等。

第三届北京国际钢琴音乐节

奥尔加・科恩钢琴独奏音乐会

时间:2011.11.29

地点:北京音乐厅

票价:80/180/280/380/480/680元

奥尔加・科恩(Olga Kern)出生于音乐世家,在11个国际性的钢琴大赛上夺冠,足迹遍及美国、日本、南非、韩国、俄罗斯等国。她是第11届凡・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冠军,也是30年当中的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女钢琴家。第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于11月21日在开幕,期间,除了奥尔加・科恩外,还有米沙・麦斯基 、张昊辰等顶级艺术家齐聚国家大剧院献艺。

千与千寻-久石让・宫崎骏

动漫视听大型交响音乐会

时间:2011.12.25 19:30

场馆:北京音乐厅

票价:100/180/280/380/580/699(380*2)元

音乐会上演奏的《天空之城》、《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风之谷》、《猫的报恩》、《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幽灵公主》、《再见,萤火虫》以及宫崎骏最新的《悬崖上的金鱼姬》等都早已被中国的年轻观众们奉为经典。十部最经典电影,十首气势磅礴的交响组曲,四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八十人的交响乐队带来一场绝佳的视听盛宴!

都市臆想剧

《同城异梦》

时间:2011.12.15 - 2012.01.03 19:30

地点:繁星戏剧村五剧场

票价:60/120/180/280(VIP)元

《同城异梦》延续了颜永祺导演擅长的“双人臆想”的表现形式,大段的内心独白,带给观众奇特的审美感受。大都市的生活,给两个主人翁一些特质:敏感、脆弱、安全感的缺失;幻想、戏谑、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机械、被缚、对失控向往又恐惧的复杂情绪。《同城异梦》是一部唯美的散文诗作品,让你在精致细腻的内在情感潜流中感受幸福的温度。

话剧

《都市人》

时间:2012.01.03 - 01.06

场馆: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篇7

近期,来自翻译网站“武侠世界”的数据表明,众多的国外读者在“追更”中国的武侠小说,不仅纷纷留言评论,还展开热烈的讨论。

中国的武侠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有着浓厚的武侠情结。从古籍中的文献记载,到当代新派武侠小说的兴起,从走上大银幕形成独树一帜的动作片电影,到计算机时代风靡一时的电子游戏……中国独有的武侠文化通过各种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受到越来越多的受众喜爱,甚至影响至欧美日韩等国家。

武侠世界是成年人的童话世界,是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一个想像中的另类世界。武侠作品显现给世人的,是中国人的生活、趣味、欲望和精神追求。

武侠中的“义”

在众多的武侠作品中,能被称为“侠”的角色不胜枚举。他们或许性格各异,或有各种缺点、不完美,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义”。

义,指的是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中国人讲行侠仗义,意思就是讲义气,能舍已助人。也因此,侠义二字常常是连在一起。

武侠小说作者金庸曾说过,中国民间最重视的道德,第一是孝,第二是义。这是中国传统伦理中衡量人性善恶的标准。“义”作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深深地浸入中国人的心里。

在小说《雪山飞狐》中,胡一刀和苗人凤是一对惺惺相惜的英雄,他们都被对方的武功和人品所折服,成为倾心相交的朋友,但因为祖上的恩怨,二人无可避免地将面临生死一战。为了让苗人凤没有后顾之忧,胡一刀在决战前一夜跑死了5匹马,赶到150公里外杀死了苗的仇人;而苗人凤也答应,如果胡一刀失手,自己会像照顾亲生儿子一样照顾胡的幼子。在一般仇杀中,斩草除根才能不留后患,但胡苗二人之间的兄弟情义,已超越的二人间的仇恨。“你若杀了我,这孩子日后必定找你报仇。你好好照顾他吧。”对决前胡一刀对苗人凤充满信任的嘱托,简直是把苗当作生死至交相待。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男女主人公李慕白和俞秀莲,明明萌生了情愫,却没能走到一起,其中的原因在电影中没有交待。但在原著中,俞秀莲从小与孟思昭定亲,李慕白知道后就忍着自己的感情,还受秀莲父亲之托将秀莲送往孟家。孟思昭感激李慕白的相知之情,当他知道李俞两个人之间有情的时候,为了成全对方,故意在一场拼杀中拼命死去了。李、孟都是为对方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一种侠义精神。但他们的这种做法,造成俞秀莲进退两难。活着的李慕白和俞秀莲两个人,终身只以兄妹相称,不肯结合,因为他们不愿意辜负了死去的孟思昭。

《鹤惊昆仑》中的主人公江小鹤,他的心上人阿鸾被纪广杰娶走了,为了夺回心上人,他一路上和纪广杰拼斗。但同时,他又看到纪广杰赈灾救民,救民于难,他觉得纪广杰做了这么多的好事,而自己却为了爱情跟他拼命,这是不仁不义。于是他就此罢手,反而暗中帮助纪广杰,两次救了对方的性命。这也是一种侠义精神。

生死对一个人来说本是大事,但在这些侠客面前,他们都能做到舍生取义。这些浪迹天涯的侠客,他们怀着诚意和尊敬去结识各种志同道合的朋友,并视为人生一大乐事。这正是武侠作品的魅力所在,受众通过欣赏武侠作品时的带入感,幻想自己成为一个英雄,或者是向往作品里的英雄。武侠世界就是大众的一个英雄梦。

武侠中的情

说到义,不能不提到情,所谓有情才有义。在武侠作品中也有很多描写男女之情、朋友之情,甚至同门之情的经典作品。

程灵素是《雪山飞狐》里的一位奇女子,精通毒药,冰雪聪明,心地良善。她爱上了胡斐,但胡斐只把她当成妹妹。两人结伴行程万里,程灵素把自己的心藏得如此辛苦。胡斐中毒,程灵素用口为他吸毒,当她吸出最后一口毒时,说到:“我师父说这毒无药可治,因为他以为天下没有一个医生,会不要自己性命来救活病人,大哥,他不知道我会对你这样……”这种爱,非至情至性之人不能为。

在《倚天屠龙记》中,张翠山是正派门户武当弟子,而殷素素则是“白眉鹰王”殷天正的女儿,在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中,正义与邪恶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张殷两人的爱情破坏了江湖规矩,引起了众人的不满。但他们俩选择了远离尘世,恩爱相守,在孤岛上生活,可谓超凡脱俗。

除了各种或完美、或伤感的爱情故事,武侠作品中还有众多的朋友情、师徒情的刻画。《笑傲江湖》中的刘正风与曲洋分属正邪两派,本应势不两立,但二人对音乐的痴迷和追求使他们俩成为知音。正如刘正风所说:“曲大哥和我一见如故,倾盖之交,只是研讨音律。他是七弦琴的高手,我喜欢吹箫,曲大哥虽是魔教中人,但自他琴音之中,我深知他性行高洁,大有光风霁月的襟怀。刘正风不但对他钦佩,而且仰慕。刘某虽是一介鄙夫,却决计不肯加害这位君子。”而曲洋也不愿累及好友,两人最后一次合奏《笑傲江湖》曲后自殁而亡,真正应了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一辈子能交到这样的一位朋友,也该是此生无憾了。

武侠世界中的江湖儿女,明是非、重情义、轻私利,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打抱不平、快意恩仇。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其实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也是对平庸世俗的日常生活的批判,是一种愿望和想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侠世界显现给世人的,是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中的世界。

中国功夫

说到武侠,离不开的自然是“武功”,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在武侠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20世纪60年代,影星李小龙把中国功夫介绍给西方观众,并从此掀起了中国功夫的全世界热潮。作为武侠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表现中国功夫的武侠电影成为长盛不衰的电影门类。

一部《卧虎藏龙》,把中国功夫中最上乘的轻功展现在观众眼前。俞秀莲和玉娇龙梦境一般的追逐,飞跃古城;李慕白与玉娇龙在竹林间追逐,一片翠绿中两个白色人影随风上下翻飞……影片对于武术技巧的特殊处理,以写意式的展现,诠释出中国功夫的精雅空灵,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功夫不仅技艺超群,更具有诗一般的意境之美,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想,激发出观众对于轻功的神往。

中国功夫的魅力不仅感染观众,连美国好莱坞也会为之倾心。动画片《功夫熊猫》三部曲就是典型的美国式中国武侠片,导演马克・奥斯本说:“《功夫熊猫》是我对中国功夫的一次致敬。”

每个看过《功夫熊猫》的人,想必都对片中的“盖世五侠”―虎、鹤、猴、蛇、螳螂印象深刻,这些动物及功夫就是中国功夫中五种极具代表性的象形拳拳种。乌龟大师的练武场以阴阳太极图为底盘,暴露了大师“太极功夫”的武学流派,而其出手快如闪电,泰然自若、稳健的步伐和满满的智慧,简直就是一位“太极宗师”。主角阿宝拿着空碗抢包子的训练场景,其创意源自香港影片《蛇形刁手》中成龙的一场表演。

“点穴神功”是《功夫熊猫1》里出现最多的绝招之一。乌龟大师制服大龙,靠的就是点穴术。而大龙越狱对付五侠所使用的招式,也是点穴。“点穴”是武侠作品中的必用神技,据说对身上某个穴位轻轻一点,不仅能让人登时手臂酸麻,还能让人全身定住动弹不得,大笑、昏睡或说不出话,但又能随时将被点住的穴位解开。这项技能既神秘又高深,曾令众多人痴迷。

武侠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有人说,要想理解中国人,只读中国的哲学经典是不够的,还得了解中国人为何欣赏乃至痴迷武侠作品,不读武侠小说就不能完整地了解中国文化。武侠的魅力正在于它对中国文化全方位的涉猎,是一种纷繁复杂的文化表达。

比如,武侠作品中经常涉及医学、美食、风俗、宗教、历史,甚至琴棋书画等等。

《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就是一位美食家。有一次黄蓉请他猜一道菜的食材,洪七公闭了眼辨别滋味,道:“一条是羊羔坐臀,一条是小猪耳朵,一条是小牛腰子,还有一条是獐腿肉加兔肉合在一起。肉只五种,但猪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一共有几般变化,我可算不出了。”黄蓉微笑道:“若是次序的变化不计,那么只有二十五变,合五五梅花之数,又因肉条形如笛子,因此这道菜有个名目,叫做‘玉笛谁家听落梅’。”这一情节,不仅写出黄蓉烹饪手艺之高超,更突出了中华美食的丰富。

篇8

关键词:社会转型;精神家园;人文关怀

贾平凹是一个时刻都背负着精神重负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表现出追寻精神家园的强烈意味,从文化寻根、人性反思、都市文化批判到超越乡土与都市文化而直探人类文明本源,作家进行精神探索的心路历程在其小说创作中留下深深的印痕。贾平凹这些年来在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或心理轨迹,其中既有绝望的批判,又有矛盾而困惑的进退两难,从中传达出现代人精神无处扎根的感伤与茫然以及失去精神家园的焦虑,贾平凹的精神探索和文化价值追寻充满矛盾困惑和走向迷茫虚无,这其中蕴涵着贾平凹的文化人格及其内在矛盾冲突。

一、营造精神的乡土

阎连科曾深有感触地谈到:“作家精神的故乡,就是产生一个作家独有的一种精神的那块土地。我们只有找到了那块土地,才能使我们的种子在那里种植和结果。贾平凹也深怀感念地说:“商州成全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商州成了他创作的根据地,他产生了这么一个妄想:“以商州作为一个点,详细地考察它,研究它,从而得出中国农村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以及这个大干世界里的人的生活、情绪、心理结构变化的轨迹。在时代变化不息的思潮里,贾平凹始终在自己的世界中开拓对于人生和生命的理解,坚持着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商州不仅是生养他的故乡,也是他的文学创作沃土。商州不仅成为贾平凹认识世界、历史、人生的一个法门,而且还是贾平凹精神世界的一个“乌托邦”。故乡永远是人类心灵的家园。“故土”和“家园”的回忆已不仅是一种心灵获得暂时安慰的手段,更是一种获得力量的途径。贾平凹从小在农村生活了19年,长大后,读书写作进城,城市文明使他有了新的视角。在极大的变化和文明反差中,回视曾经生长的乡土,乡土迫使他逃离,乡土又令他魂牵梦绕。在告别乡土的过程中徘徊反顾,寄情于村野,托志于乡情,从乡土文明中挖掘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式,商州世界与他的生命有着一种内在的交融与对应,商州情结内化为一种价值观念,成为他观照和反思都市生态的参照尺度,贾平凹在困惑与浮躁中构筑着自己心中的商州乡土圣地,以此对抗现代文明,坚守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贾平凹的《山地笔记》就带着浓厚的乡恋情结,以充满真挚与热情的孩子般清澈的眼光回望滋育他成长的苦难而饱含温情的故乡母亲,用散淡纡漫的笔调创造了温情脉脉的田园般的商州乡土氛围,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温馨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好了歌》、《二月杏》、《厦屋婆悼文》、《晚唱》等反思讽喻型作品受到的批判让贾平凹感到异样茫然,也促使他寻找创作上的变化,他找到了“心灵根据地”,用“商州系列”构筑乌托邦式的商州世界,并进行文体试验,刻意追求形式的自觉,把拙厚、古朴、旷远的美好追求与中国农业文化的优美之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乡风民习的挚爱和对纯朴人性的赞美。从此,他魂归商州,从商州故土及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文化之根和精神家园。随后,贾平凹一方面进行文化寻根,另一方面反映时代的变革。《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浮躁》这四部反映农村生活变动的小说在普通农民浸着古风的日常生活情态中,通过商州农村变革与传统文化人格的冲突,传达出时代变革的律动。对变动着现实关系的态度,最直接地牵动着人们对传统的态度,对于商州,贾平凹有着复杂的感情,从文化的依恋走向文化的批判,又努力在文化批判中寻找着文化的精魂。

二、失园者的焦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表现出对失落的家园的苦苦追寻。贾平凹浮躁不安的灵魂在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飘荡,不断地寻寻觅觅以安妥自己的灵魂。从《废都》开始,透露出一股浓重的迷失家园的沮丧感。《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秦腔》和《高兴》这些长篇小说表现出贾平凹对精神归宿的痛苦追寻。

与其说《废都》表达的是作家一种文化批判态度,不如说是作家对失落的精神家园的痛苦追寻。《废都》中的庄之蝶集迷醉与清醒于一身。小说主人公庄之蝶在“废都”中由颓废而不甘沉沦到迷途,则代表了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精神焦虑。庄之蝶对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也想有所作为:“我觉得我并没有完,将有好的文章叫我写出来,写作或许能解脱我”,他不止一次地呼喊“我要写书啊!我是作家,我很想静下心来写我的书!”,身为知识分子而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痛苦、无奈、酸楚溢于言表。他想抗争,却无法突围和超越自我,最后却在温柔乡里难以自拔,放纵,寻找感官刺激,他失去了麻木,在放浪形骸、自暴自弃中实现自我消解,结果,他毁了自己,也毁了他所爱的女人,庄之蝶最后试图逃离西京,隐喻着他企望精神突围和灵魂自救,却中风倒在车站,他的出走并没有找到精神归宿。庄之蝶对人生的痛苦和焦虑,暴露了一个病态而痛苦的真实灵魂和作家心灵的痛苦无助、精神的迷茫,对现实的困惑失去精神家园的悲凉,《废都》表达出对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的焦灼。

《废都》还通过牛的境遇表现出强烈的“生存焦虑”,牛的话语背后是无比的苍凉、孤独和寂寞,灵魂的无所依靠,精神的无所寄托。牛哲理性的话语提醒现代人因脱离自然的天性而导致的人种和身体病变。作家是借牛对现代城市文明进行反思,站在农耕文化的基点上来批判、否定城市文明,以警诫世人对城市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和迷恋,防止人的本真生存价值的丧失,“作者对当代城市文化的一种悲怨、失望之情,而愈益反衬出作者的乡村、自然、田园情结之浓烈,寻找精神家园的焦灼。”

如果说《废都》表现了贾平凹对失去精神家园的痛苦与悲怆,《白夜》则表达了作家追寻精神家园而不得的悲哀。《白夜》写了在物欲横流的现世中一批小人物的抗争与沉浮、寻求与悲欢及他们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以颜铭等为代表的对现实物质生活的追求与失败,和以虞白等为代表的精神贵族们的悲凉和孤独的命运,而兼具白天与黑夜即雅与俗双重性格特征的夜郎试图超越自我再生,却像精卫填海那样成为非人非鸟,找不到应有的精神归宿,他们都在都市之海中浮沉、挣扎着。《白夜》寄寓了作家深切的人生感受和严肃思考,注目于当代文化转型中人们的生存困境和灵魂的痛楚与蜕变,探寻的悲剧表达了作者深重的忧世情怀和内在精神的彷徨。

在《废都》、《白夜》这两部以西京城为背景的长篇里,贾平凹对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和现代城市文明进行了不遗余力的价值批判,尤其是深刻地揭示了人们置身于当下消费社会中精神异化、无家可归的生存处境。于是,作家把目光投向了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地——仁厚村。《土门》写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冲突,寄寓着作者对理想生存方式的思考与追求。《土门》通过成义的毁灭和仁厚村的消失,真实地再现了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胜利,仁厚村的必然消亡象征着农业文明的没落,整个西京城在物欲支配下呈现出的冷酷与浮躁,作者同时展开对现代城市文明和传统农耕文化的双重批判。城乡文明都是残缺的世界,理想的生存家园在哪里呢?作品提到了神禾塬,它是一个理想的生态乌托邦,作者在寻求一种独立、健全的文化理想来调和乡土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立冲突。然而,无家可归如丧家之犬的仁厚村人在寻找生存的归宿,梅林找到的却是母亲的子宫,“呵,我们没有家园了,不是真正的家园而暂居这里的阿冰也没有了家园和生命。真正的狗没有了,我们成了又一群丧家的犬,我们将到何处去,何处将怎么等待着我们呢?”这种慨叹,传达出的是双重文明意义上的无家感。人们在寻找新的家园,然而却又疑惑、茫然。乡村城市化,既可以反映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也能表现人的选择的困惑。“《土门》把背景放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揭示了乡村的城市化问题,对城市文明的野蛮无情和乡村文明的保守落后进行了双向批判,同时表现出在传统与现代相冲突的时下,人们的选择与困惑。作者既认识到城市文明的发展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却又满怀对城市文明侵吞传统农耕文明的焦虑。

《土门》和《高老庄》是贾平凹精神旅途中的两部重要作品,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以及中国人普遍的无归宿感,留下了作家心灵探索的轨迹,他在城与乡之间挣扎着,寻找着。作为精神上“被抛于都市”的作家,贾平凹痛切地感到寻觅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的重要,尤其是坚守文化理想与寻求精神超越的重要。因而,贾平凹创作《高老庄》,进一步在文化选择的困惑与矛盾中寻找文化理想与精神家园。回到高老庄是人们在城市与城郊寻找精神归宿而不得之后的无奈之举。《高老庄》展示文化的冲突,进行文化的审视和反思。《高老庄》体现了贾平凹精神还乡的尴尬,诗意的乡村看不见了。《高老庄》暴露了存在于贾平凹精神深处的一种文化迷茫和困惑。他留恋着乡村,但又痛感它的种种弊害,乡村严峻的真实在他笔下流出,揭示着人种退化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表现的是作家对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焦虑与忧患。从都市里进行精神突围的子路回到《高老庄》仍逃不出精神重围,子路又要回城了,要出走了,要再度去继续他的精神漂泊和文化追寻,家园不在,正映衬着精神上渴望家园存在的巨大心灵伤痛。子路的还乡是贾平凹长期以来致力于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的呈现,子路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寓含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文化选择的矛盾与困惑,这意味着创作《高老庄》时的贾平凹是痛苦的,进退失据,但还无法摆脱内心的精神困境。这种回归与逃离的悖论,是一切具有怀乡情调的乡土作家所面临的难题,也是贾平凹创作中长期存在的难题之一。一方面,他对乡村的民间传统和精神文化充满着眷恋,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的弊端充满着失望。

贾平凹在《怀念狼》中表达了对于现代人生命力萎缩和精神危机的焦虑。作品表现出一种人类生存、人存在的焦虑,一种生命的困惑与恐惧,甚至一种人类生存的荒谬感。“寻找狼”的过程本来出于保护目的,最终变成对狼的杀戳过程。这一过程却尽显现代物质文明面对自然和人类生命本真的无奈和尴尬。作家正是出于对人类文明走向的忧患意识,对人类自身的生命状态的改善和强化表现出深切关注。《怀念狼》是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思想矛盾和精神冲突的一个继续,作品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境地,作家由对现实的忧患与批判转向了对人类环境与生存的忧患与批判,这应该说是贾平凹文化关注的深入,是他自觉的文化探寻领域的扩展。展现出作家对人类文明的疑虑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隐含了作家对当下人类困境的忧虑和对东方“天人合一”观的怀念。

真正宣布了乡土家园失去的是《秦腔》。“《秦腔》是贾平凹行将逝去的故乡的纪念碑,也是他漫长的精神旅途上的里程碑,它记载着作家30年寻找的心路历程,也标志着他一贯视为精神家园的乡土故乡的失去。在《秦腔》中读者能感受到作者面对30年来农村变化时精神与情感上的强烈困惑。经历着情感的困惑与悲虑,作为精神流浪者的作家在为自己寻找一种心灵栖息,他把最后的目光投向了哺育他成长的故乡,当他面对以往的熟悉时,竟然惊恐,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慰藉,作者对变化着的时代有惊恐感,对乡村世界及其文化即将消失这一事实怀着惊恐。贾平凹写作《秦腔》时满怀着内心的惶惑和悲怆,他复原了这个世界,却对这个世界不安心,对故土的现状和未来充满迷茫。

乡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发展到今天正在经受着深刻的裂变,当下的农村,不可避免遭受着现代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新一代农村也不可避免要面临古老的农耕文化的解体,现代化带给人民的,不仅仅是幸福的承诺,它被遮蔽的灾难时时在其进程中显露出来,现代化不是令农民失去家园便是直接摧毁文化传统,它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深的精神困境,表现出极大的矛盾性,处于两难境地。贾平凹一直关注乡土精神的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展示乡村文化的尴尬境地,对正在蜕变的乡土精神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家园已被摧毁,还乡寻根的可能性正逐步丧失,精神家园已失却,使作家感到滞重、困惑与绝望,贾平凹在《秦腔》中写出了处于式微瓦解状态的乡村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凭吊和惋惜,这表现了贾平凹对都市对乡村的冲击,现代对传统的侵蚀的深深忧虑,表达了他思索和展示文化转型所致的思想困惑和价值冲突。

作家对于当代中国农村的观察分析与思考担忧,形象地反映在其对清风街乡民的生活描写中,小说以凝重的笔触对当下农村作了全景式的展示,贾平凹为家乡立的这块碑文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贾平凹在矛盾和痛苦的心态中,讲述故乡的现实,讲述乡亲在现实中的转变,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巨大、深刻变化。作品讲述了农民从土地剥离的解脱与无奈,失落与无助,期待与努力。现代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面临着破裂和毁灭。作者寻根的过程其实也是失去根的哀叹,就像一曲绝唱。秦腔成为一种与农业文明相联系的精神情感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秦腔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精神意向消失,是一种纠结太多矛盾的尴尬。夏天智、白雪、王老师等对秦腔精神的坚守也无法挽回秦腔衰落的局面。贾平凹很关注社会变革对农民的传统心理与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强烈撞击以及引发的后果,“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村社文化的“仁义礼智”的精神的失落和现代商业文明的急功近利行为的茫然。”深爱着故土的作家内心已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感伤与困惑,贾平凹的乡土情结经历了一个感伤与焦灼的阵痛,《秦腔》表达出乡村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带给人们的生命情感的无归宿和精神飘游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困惑、眷恋与挽留、叹息,表达了对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的焦虑。

如果说《秦腔》展开的是一群在家园中生活的农民,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挣扎的心灵故事的话,那么《高兴》无疑是在继续追寻这些开始脱离自己的土地到城里谋生的农民的心灵之旅。贾平凹诠释的是农民工在城市里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流浪、漂泊。都市的扩张和现代文明的侵蚀,使乡村的可耕土地越来越少。生存困境和都市的诱惑,使这些身份难以确定人开始了都市的漂泊生涯。他们离开故乡便开始了身体与灵魂的飘泊,他们靠捡破烂维持生计,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作品着重描写了小人物刘高兴的悲喜剧。刘高兴努力地活着,想使自己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城里人,刘高兴在坚韧中享受生命的自在和生活的情趣,内心却隐藏着深深的伤感、落寞与悲凉。作为光棍汉的刘高兴,他来城市的目的,除了找到另一个肾、挣了钱做城里人,另一个目的是寻找他的爱情。可那仅有的浪漫是沉重的,颜色灰暗,迷茫痛苦。刘高兴为这一份不太可能成为婚姻的爱情付出了全部,甚至同伴五富的生命。失去了五富,刘高兴仍然在城市漂着。农民所具有的坚韧性又使他毅然、决然地继续留在这个城市里“去不去韦达公司,我也会呆在这个城里的,遗憾五富死了,再不能做伴”刘高兴在以后的日子里还能得到什么?他以后真的能成为城里人吗?能寻回自己的精神家园吗?值得深思。

三、魂归何处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是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文学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作为文学的时代条件,它们的丰富性必然在历史转折时代尤为明显。时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改革开放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出现了更加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他焦躁不安的灵魂时刻在历史和现实、现代和传统之间游移不定与漂泊,从特有的中国文化困境中作艰难文化选择和反思。贾平凹执著精神家园的求索和追寻,随着贾平凹对时代、人生感悟的日渐成熟,他在小说中表现的追寻家园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篇9

关键词:微信;传播机制;人际交往模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C9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5-0141-04

一、微信的传播机制

微信作为即时网络的代表性产品,融即时性、社交性于一体,自2011年1月21日问世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用户注册数超过3亿,创造了国内外互联网发展的全新记录。微信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如此庞大的规模,与其自身的依托优势是分不开的。

第一,微信以强大的移动互联功能为支撑。微信的潜在用户是网民,而我国网民数量巨大,并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势头。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智能手机的推广、普及,使移动互联功能深入日常生活。与传统PC相比,智能手机将移动通讯的便携与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进行了最大限度融合。数量巨大的网民用户,覆盖广泛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为微信的生存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二,微信以具有较强黏贴性用户的社交网络为基础发展平台。微信是腾讯公司继QQ之后推出的又一强势网络应用。QQ是国内使用人数最多的一款即时通讯聊天工具,目前其注册用户数超过10亿,活跃用户数超过6亿,已经构建了黏贴性很强的成型化关系网络。微信的主要目标用户是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就经常使用QQ,他们对于QQ熟悉程度很高,与QQ相比,微信在操作上更加简单快捷,加上腾讯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因此在短时间内获得用户的认可并非难事。

与其他网络交际产品相比,微信的传播机制有其自身的特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信的传播主要以点对点的方式,传播范围主要是在自己的微信朋友之间,传播的内容对陌生人是屏蔽的,也只有圈内好友能看见。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完善,微信又逐渐增加了许多新的插件,比如可以接受腾讯新闻、腾讯微博推送的信息等等。但无论在发送信息数量上还是在推送频率上,微信仍然与微博的点对面式的大众传播功能存在很大差别。从传播功能上看,聊天功能与自媒体功能是微信网络应用的两个主要方面,而这两大功能又集中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好友之间互传、朋友圈内分享以及公共信息平台推送。

所谓好友之间互传,是指通过微信添加的好友之间点对点聊天的双向信息传播方式。好友的来源一般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手机通讯录、QQ好友以及通过扫一扫(扫二维码)、摇一摇、漂流瓶等方式查找到的相对陌生的用户。一般而言,好友数量可以多达几百人,所进行的点对点聊天方式与手机短信交流类似。

所谓朋友圈分享,最能体现微信的自媒体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传输终端查看好友的动态,也可将图片、照片和生活感悟发送的朋友圈同好友分享。微信在朋友动态下设置了“赞”和“评论”两项,而其中朋友动态的评论内容只有评论者与被评论者共同的好友才可见。只是其中任意一方的好友无法看到这一评论内容。微信不支持转发朋友动态,即使复制之后,粘贴在自身动态栏中也不显示“原创”用户的用户名,且使用范围也只限于发送给好友、分享到朋友圈、分享到微博等等,传播范围始终很难超出微信好友的范围,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公众性传播。

所谓公共信息平台推送,是指微信用户作为信息接收终端,在安装有关插件的前提下,能够接收腾讯网站以广播方式推送的新闻和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相关信息以及腾讯微博的更新消息。用户可以转发到朋友圈,在好友圈内进行简单的讨论和点赞交流。

微信的自身设置的多重信息扩散壁垒,大大削弱了其作为公众平台的传播能力,决定了它无法像微博那样形成多级链条式的扩散传播方式。

二、微信引发的人际交往模式变化

1.人际交往时空概念发生变化

移动互联信息技术给人际交往模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人际交往的时空变化。以往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以face-to-face来完成的。如交谈、书信、电脑、电话等。而网络媒体的运用使人们的即时交往活动不再受到现实世界的时间、空间限制,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对人际交往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加入了中转环节。对于微信而言,用户的基本交际模式演变成为:用户―手机――用户。数量庞大的微信用户如同一个个的综合信息收发点,分散在各地。这些一个又一个既可独立.又可串联的信息中转站,形成了巨大的社交网络。这个网络突破了国籍、种族、性别,使人们的交往不再局限于血缘、地缘、业缘等诸多现实交际条件的限制。在微信的交流环境中,物理空间开始变得无关紧要,时间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进行重新定义。

2.人际交往质量提升、信息量增大

传统的交际模式大多仅停留在二维空间之内,比如电话传递的是声音、书信传递的是文字等等。电脑视频聊天的兴起,将影像与声音结合起来,丰富了用户体验,是交际方式的巨大进步。但这种交际要求很高,交际双方需要同时拥有电脑和摄像头、双方必须在有网络信号覆盖的环境等等。微信的使用延续了电脑视频聊天的特点,同时兼有手机的便携优势。微信的视频和语言功能不仅可以在有WIFI信号的地方使用,而且支持手机移动互联功能,只要手机信号能覆盖的地方就可以进行视频聊天。如此就基本上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即时视频通话的可能。

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发送数字信号进行的微信交流,很可能是非同步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交流的连贯性,用户除了可以即时通话之外,还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查看好友留言,在交流时间的选择上更加人性化。除此之外,微信交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人们交际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还可以发送图片、视频、网页的超链接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增加了用户交际的信息含量,使用户之间的交际更加畅达,提升了用户之间的交际质量。

3.人际交往圈更有凝聚力

在微信的这种传播机制之下,除了时间、空间变得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之外,血缘、地缘、业缘等诸多交际要素也不再是人际交往间必不可少的,相反更具包容性的网缘逐渐成为社交网络中新的联系纽带。跨越了诸多现实因素的藩篱之后,相同兴趣、爱好,相似生活目标乃至人生感悟的人们逐渐聚集到了一起。这些意趣相投的微信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也更加深入,更能满流者之间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大幅提升了的用户体验,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际交往圈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4.人际交往拓展变得容易

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人们对信息的占有变成了刚性需求。人们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传播、处理信息,每个人作为一个综合信息收发点,要不断拓展信息来源和信息种类,拓展社交范围成为必然要求。相对于微博点对面的不平等交流方式来说,微信的点对点信息传播方式,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新的、有效的交际圈。从微信的传播机制可以看出,虽然它对消息在更大范围内扩散设置了一些壁垒。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的传播路径设计既有效地维系了熟人社交的强关系,同时也支持了某些弱关系社交圈的拓展。扫一扫(扫二维码)、摇一摇、漂流瓶等结交陌生好友的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它们的趣味性仍然让众多微信用户乐于尝试。

人际交往的前提是了解和信任。在中国人情文化的背景下,网络交际很多情况下具有暂时胜。即使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再投契,短时间建立起来的交际关系,仍然是十分脆弱的,很难实现获取有效信息的目的。而与一般网络交友相比,微信的半匿名性就显得真实可信了许多。微信与QQ、微博、手机通讯录等多种与用户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微信好友之间互相了解提供了多种渠道,这是微信半匿名性的优势,但同时也是微信负效应的来源之一。但不管怎样,微信的这一特征在扩展有效信息来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半匿名特征使得陌生用户在交流前,彼此之间就可能会有一些大致的了解,使得交际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更容易寻找到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更利于实现交际范围的有效拓展。

三、人际交往模式变革的深层原因

1.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生产、生活空间。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得以极大提高,为人们拥有更多社交时间提供了可能。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便捷、快速,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满足了人们延伸活动范围的心理需求。马歇尔・麦克卢汉说,“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了人类的交往和行动的规模与形态。……媒介起到一种中介作用,而中介正是媒介最基础的本质,这种中介处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现实之间,媒介和人体的器官、中枢连接起来,并向外扩展,形成对‘人的延伸’。……而人类自身器官的任何一种延伸,即任何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都会导致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不可否认,微信这种“媒介”的广泛使用,给人们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延伸”,这种变革是通过信息数字技术来实现的,然而,人们社交范围的拓展恰恰也正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克莱・舍基曾提出,“由于社会性的软件,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人情味,变得粘性,湿乎乎的存在。在湿的世界里,人们不再像机关、工厂那样永远地靠正式制度强制待在一起,而是可以轻易地在网上组建各种群体,发现志同道合的人,以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一起从事某个项目。”微信的传播机制紧密贴合了社会交往的这一粘性、湿化趋势。如果说对信息资源的大量占有是信息时代的刚性需求的话,那么微信能够迎合信息时代下人际关系需求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性化。信息时代带来了社会性软件的不断升级,微信就是其中之一。E・卡茨说,“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那么微信的使用过程更多的体现的是人们对社会融入的心理需求,随着微信用户群的不断壮大,微信逐渐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

2.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关系重新定位

传统的交际网络中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利用亲属、亲族关系为标准来划分交际范围。这样形成的交际圈相对封闭和简单,人们基本生活在熟人社会的环境中。在都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这种熟人社会关系被打破,开放式的院落被封闭的公寓所取代,“远亲不如近邻”的互助式邻里关系被城市改造、拆迁等社会原因涤荡无存。个人的交际圈子不再是以亲缘、伦常为次序划分的亲疏远近:而是变得复杂而开放,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在一个人的社交范围内被划分成了许多不同圈子,这些圈子可能会部分重合,但更多的是互不干扰。人际交往的复杂化正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微信的应用恰恰是将这些交际圈具体化的过程。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使一个用户可以设置多个朋友圈,也可以加入多个朋友圈。用户在朋友圈内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信息分享,同时对不是好友的用户还做了适当的信息屏蔽,满足了现代人际交往圈复杂化和多个交际圈互不干扰的现实需求。

社会转型带来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不适应性,但是在个人社会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现代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和运作方式给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自我,认识他人的机会,使得个人社交圈实现更理性地拓展,使得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不断趋于完善。

3.社会整合方式的变化

社会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对中国来说。从传统的乡村社会的社会整合模式向现代城市化社会整合模式的转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经历。乡村社会的整合方式除了社会上层多重而复杂的权力关系互相制衡之外,民间自有一套自下而上的文化整合方式,这种民间文化整合方式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视。它通过熟人社会关系中“公序良俗”的群体共识,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调节和维系着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

然而随着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有的乡村社会整合模式被不断消解,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民间“公序良俗”和民俗活动逐渐失去了维系人际交往关系的作用。失去了熟人社会中原有的集体归属感,人们亟待寻求新的集体归属,微信的适时出现正迎合了人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它打破了交际的时空界限,在交友模式上以兴趣、爱好作为重要纽带。这对于民众而言,由社会整合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应,在微信交友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乡村社会整合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象征着村民群体的日趋消散,而这种消散却很可能在网络的朋友圈中得到别样的重生。

四、微信给人际交往带来的负效应及治理

1.过分依赖易导致相关心理疾病

“手机依赖症”是伴随网络产生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若手机没带在身边就会心神不宁、情绪焦躁:做任何事情过程中,总是会时不时翻看一下手机,看看有没有信息更新;甚至对自己手机铃声产生幻听等等。

上述“手机依赖症”的症状多发生在青年白领女性、工作压力相对较大的中年男性和学生这三类人身上,而这一人群恰恰正是微信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一部手机基本上可以囊括一个人的所有交际圈。人们热衷于用微信与外界保持随时联系,从而得到集体归属的心理满足,借助于团体交流来确认自己的定位,一旦手机不在身边,人的潜意识里就有产生一种不安,担心自己被团体所遗忘。因此,“手机依赖症”同手机的方便、快捷一起“捆绑销售”给了用户,而微信在手机应用上的诸多优势无疑加剧了“手机依赖症”的发生。

习惯使用微信的用户,通常会不时查看手机,或是被手机推送消息所提醒。为此,人们经常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思维不断被打断,注意力很难集中,思维难以深入。微信传递的咨讯一般比较简短,片段性强.很多手机用户放弃了阅读,而更乐于从手机里,以快餐的方式获得知识。由于阅读碎片化逐渐成为习惯,极易导致人们的阅读能力下降,对于逻辑思维缜密的信息材料会出现阅读困难、理解障碍等问题。此外,随着人们在线时间的不断加长,人们的正常生活规律极易被打乱,导致精神萎靡,免疫力下降等亚健康状态。

2.大量的垃圾资讯充斥网络

微信发展的风生水起,让很多商家看到了微信背后的无限商机。一时间大量的产品广告、推销信息如同垃圾邮件、垃圾短信一样充斥着微信网络。然而这些只是垃圾资讯之中的一类。综合来看,微信中存在的垃圾资讯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骚扰性”,多为一些无聊的恶作剧和公共平台推送的非用户需要的产品广告:第二类是“欺诈型”,这类信息多是骗取用户钱财,如中奖信息、冒充熟人借钱、冒充房东骗取房租等等;第三类是非法广告,比如出售黑车、麻醉枪、售卖发票等等;第四类是误导用户安装不必要插件,订制不需要的公共平台推送信息等等:第五类是“诅咒型”,这类信息多是为了让更多用户转发,而以诅咒内容相威胁,使接收者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转发行为。

这些垃圾咨询严重污染了微信以人际沟通为宗旨的网络环境,部分心怀叵测的不法分子更以此为契机,进行网络欺诈、误导民众、制造混乱等违法犯罪活动,有关部门务必严加防范。那些以营销为目的的商家虽并未违法,但其推送的非用户所需的产品广告,同样让人们不胜其烦,如果不加以治理会导致微信用户体验满意度下降,活跃用户减少,导致微信走向日渐衰落的死循环。

3.半匿名性带来安全隐患

与其他网络社交平台相比,微信具有半匿名性的特点成就了它拓展社交圈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泄露、道德失范等安全隐患。

微信之所以被称为是半匿名性,是因为它与手机通讯录、QQ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微信中可以了解到用户的一些真实信息,比如本人的照片、QQ号码、网络信箱、行踪以及好友的姓名等等,如果用户对个人隐私失于防范,或者是盲目添加好友很可能为不法之徒提供可乘之机。

此外,网络社交普遍存在去个性化的特征。去个性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道德失范。微信交友也不例外,在虚拟网络中,个体不必小心谨慎地维护现实中的个人形象和身份地位。在没有明确的社交规则和秩序的制约之下,道德的自我弱化成为常态。不为失范的行为负责、不顾及他人感受和个人形象而为所欲为……微信成为部分崇尚“快餐式社交”的人填补心灵空虚、排解苦闷的一种途径,而这些人便成了伤害他人的“定时炸弹”。

4.社交圈的强连带与弱连带之间处理失当

现代人的社交圈是多元而复杂的,除了与身边人的强连带关系以外,还存在着辐射周边的弱连带关系。从连带关系的定义上看,强连带关系应该是团体内部交叉互动最为频繁。传递信息最为畅通的一种连带关系。现实社会中多体现为亲属关系。而弱连带关系则是团体与团体间的连带关系,如团体中的某一特定个体与另一团体中的个体具有连带关系,则讯息可藉由此一连带关系而来进行传递。在强连带中个体的关系型态属于比较亲密或是彼此互动频繁的:而在弱连带中的连带关系便显示为较为疏远且是互动性不强,甚至只是曾经认识或是曾经见过面而已。

然而由于微信的介入,现实生活中的强连带关系和弱连带在人际交往中时常出现本末倒置的状态。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家庭聚会的过程中,亲属之间交流不多,相反每个人都捧着手机不时收发讯息。类似的情况在同学聚会、同事聚餐中更为常见。很多人与身边强连带关系的群体近乎“零交流”,而与虚拟网络上相隔千里、甚至有的都未曾谋面的弱连带关系群体频繁互动,将社会交际的重心都放在了虚拟的网络之上。忽视了对身边人应付出的关爱,错过了享受亲情、友情的机会。久而久之,这样的个体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会变得越来越孤立和自我封闭。

5.影响青少年的交际沟通能力

英格兰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谢菲尔德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他所调查的青少年中,有7%的人说,自己曾因为手机丢了工作,或是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手机内容的包罗万象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但青少年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丧志;同时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正式确立,在弱控制下的虚拟网络环境中,容易受到误导和欺骗。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长期沉溺于微信网络社交的青少年,将无法适应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际交往规则。微信简短、片段化的交流习惯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很难理解精确、复杂的表达内容,同时也很难用准确、恰切的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想法,在现实社会社交中的产生一种交流和沟通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