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范文

时间:2023-03-22 00:0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篇1

架设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四级联通互动

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及智慧教育的基础,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海淀区在北京市率先完成“校校通”工程,所有学校校园网和中心机房建设基本完成,10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50%的学校不同程度进行了校园无线网络建设。虽然海淀区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国际视野、长远发展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基础网络建设的统筹和引领需要加强;区校基础网络信息系统在系统选型、数据交互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统一同步管理;网络和信息安全存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此外,学校带宽普遍偏低、网络设备更新滞后、无线网络未能全面覆盖、网络认证未做区级统一管理,等等。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海淀教育效率提升与教育改革中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海淀区教委对全区312家单位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勘测,提出建设架构为“一个核心四个汇聚二十三个接入”的海淀教育光缆专网,光缆专网万兆骨干千兆上联、普通校8芯接入、2400人以上学校和考务考点校16芯接入的容量设计得到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肯定。光缆专网建设将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为主干网络及81个单位接入,铺缆258公里;二期建设网络安全和190个单位接入,铺缆282公里;三期建设主要为辅助环网和41所他办、民办学校接入,铺缆108.8公里。建成后的光缆专网将形成分校本校、集团学区、区校通体的智慧教育互联互通体系构成,为教育管理、办学组成和机构工作模式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架设区域无线网络,搭建泛在学习空间

在建设海淀区教育光缆专网的同时,海淀区教委加快推进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2015年下半年,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对全区248个校区174所中小学进行项目调研及设计筹备,对全区648栋楼房、4270间平房、14448间教育教学总房量及11421间普通教室做了覆盖结构和覆盖比率分析,对全区43204台台式机、21616台笔记本电脑、10634个教学平板电脑、约17500余部移动电话等抽样数据进行了组网模式和应用测评分析。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根据测评分析结果,提出了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的项目建设方案。项目采取区校两级控制、两级认证、市区校三级管理的搭建方式,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涉及57所学校3122间室,二期建设涉及75所学校5138间室,三期涉及57所学校5205间室,三期投资估算总计1.7亿元。项目建设方案经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和区经信办专家评审一致通过,专家完全同意项目设定的三期建设目标,同意无线网络控制、认证和管理方式,对项目设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暂不进行全区100%无缝覆盖的建设决策表示肯定。无线网络建设工作将突破教室、办公室和场馆的空间限制,为我区推行移动学习、师生上网行为管控、教育信息免费推送、教育传媒移动覆盖,城域网内免费电话、人员定位、移动监控等应用打好基础。

架设视讯服务平台,推进在线教改发展

视讯服务平台是海淀区面对不断扩大的跨校区网络化、可视化交流沟通需求采取的一大举措,是利用网络视频、移动通讯等新型技术,将海淀区教委所属学校的会议室、场馆、教师桌面终端及个人移动终端连接,构建覆盖全区的网络化视频业务支撑环境。继而,基于该支撑环境建立网络视频互动、移动个人终端业务交流、多媒体点播直播、综合管理等可视化教学综合应用,开展教研教学视频活动。为跨区观摩、全区协同、校间交流、校内沟通、对口援助提供统一平台,有效提高海淀区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视讯服务平台通过建设网络视频会议、远程视频教学、网络电话、多媒体点播直播、综合管理平台等系统,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教学资源共享。视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可以满足学校教学业务的多样性:(1)全校日常工作开展。当召开全校大会时,各分校参会人员无需到本校集会,通过视讯服务平台就可以实现日常教学会议内容汇报和工作安排。(2)教学资源的深入应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是视讯服务平台的建设目的之一,将本校或协作校的名师教学课堂通过远程互动的方式与目标(学校)教室实现互动教学。(3)录课教室转播。通过录课教室转播后将图像视频源信号由管理员接入到视讯服务平台中,实现本校分校、本部分部,甚至全区范围内的师生观摩学习。二是协助完善教学业务。视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可以支撑更多的应用场景:(1)快速灵活多样的快速响应方式。平台建设完成后,校领导在特殊紧急情况下,通过主控中心的视讯设备快速接入到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实现远程指挥与远程互动的功能;领导之间还可以召开小范围内的视频会议,方便工作交流和工作指导;教委各部门(科室)可以通过主控中心及桌面视讯终端系统召开中小学校领导的会议。(2)召开应急视频会议。平台支持以海淀教委总部为主控中心的调度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同时也支持中小学局点作为临时主控中心,支持召开教委总部、其他中小学局点参与高清会议;支持通过教委总部的授权可以任意一个中小学校作为主控中心,召开部分系统高清会议,整体系统能够稳步提高海淀教委总部与下属各中小学校的信息沟通效率,保证上传下达的速度。(3)远程应急指挥。通过视讯服务平台可以对前端中小学校的工作,进行远程遥控指挥,有效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突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从2015年5月开始,对全区在会议、培训、教学等工作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梳理。对312家单位、区教委所属17568名教师、204227位学生和我区648公里教育交通路线进行了行政距离、业务距离和机动距离等多方面测算,设计设定了4个中心30个校级集会分中心的视讯平台建设框架。其中,30个校级集会分中心由14个学区集会会场、10所中学和6所幼儿园组成,成网状覆盖全区教育单位。就其经济性而言,由于三网一体的自建特性,全区每年教育系统内电话通讯将实现免费互通,教师个人和教育办公经费共节约资金至少600万元,其他相关的会务费、燃油费、餐饮费、课时费等累积节省至少1200万元。2014年海淀区教育系统各单位申报的软件开发项目资金总计为5.5亿元。就开发内容和结构而言,成本高、产出低、重复性和技术面窄等问题十分突出。有鉴于此,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在指导学校使用生均经费以满足当前应用的同时,着手创建两大智慧平台,以之为枢纽激发我区教育智慧迸发。

构建智慧教育云中心,推动区域教育整体跃升

“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是带动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飞跃发展的关键,对突破教育信息化中普遍存在的“系统难整合”“应用难推进”“共享难实施”等瓶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慧教育云中心”包括以下三项建设内容。一是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云计算技术,聚集和整合基础硬件资源,实现动态调配和按需使用,解决硬件资源共享的有效性、灵活性和易管理性。以虚拟化技术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灵活分配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并统筹管理,形成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有效支撑能力,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云应用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定制和研发各种教育信息系统与开放的各种中间件平台,为统一数据管理与应用研发提供基础支撑。通过教育服务总线平台集成各平台的服务,并统一进行服务的调度、事件感知、服务感知、质量保证,统一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内容聚合、在线分析挖掘等的标准和接口,为各类智慧教育应用提供支撑平台服务。围绕教育领域的公共性的业务需求,以推进有效应用为核心,在已有各类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互联与整合为突破口,建设区域智慧教育云应用服务平台,为学校、社区提供公共性的教育信息与软件服务。三是教育内容库建设。高度重视智慧教育系统、平台中内容和数据建设的重要性,开展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可进化的开放课程库和学习资源库等基础性的数据建设。采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基本数据,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结构化存储和管理,形成相对完备和稳定、面向管理的基本数据库;加大课程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以不同的教学维度建设优质在线课程库;采用购买与建设并重的方式,建设多种技术表现和教学形态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目前正在进行美丽园、健翔桥两地机房的利旧评估和相关建设论证工作。“智慧教育云中心”将为我区两委一室、直属单位和各中小学提供更优、更快、更稳的系统应用和计算应用,将全区的课堂教学、课业作业、测评考试、政务总务、电视电话等多种应用接入平台子系统,逐步在我区真正实现资源流通、资源均衡、资源共享,打好区域集约型教育公共环境建设基础。

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大数据支撑评价改革

篇2

关键词:云计算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44-03

一、引言

信息化是促成未来中小学教育及学习革命的主要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1]。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正是响应这一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概念。不同于高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因其数量多、地域分散、资源分散、资金投入有限等原因,在每个学校均配置较多数量的服务器及其它软硬件设备,建成类似于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且配备大量专职信息管理人员并不现实,而且会出现资源利用效率低、使用维护费用高等问题。

云计算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代表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云计算所具有的特点恰好能够弥补以往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的不足,能解决目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遇到的经费投入有限、基础设施利用低效等问题。鉴于云计算可以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方案这一事实,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已启动了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实践,如鞍山一中、广州天河区中小学、浙江海盐地区中小学等。[2,3,4]《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上海的教育发展要利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5]

在近期出现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中,云计算的概念被屡屡提及,也引发了不同的评论。[6]现阶段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云计算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校园,都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信息技术专家必须直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基本架构及其功能,同时剖析云计算技术的本质和功用,寻求二者的契合点,理清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云计算技术的具体需求,并提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本质及其架构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通过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从下而上依次为网络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网络基础设施层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设备、通信终端、视音频多媒体设备、RFID等,构架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物联网和五室(多媒体实验室、远程会议室、网络教室、创新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应用支撑层主要包含校园信息数据库、数字资源库等基础数据库和网络安全、外部网接入等系统支撑软件,为各种应用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应用层是基于校园网的,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及服务的软件平台,包含数字化校园的绝大多数应用系统。

对于数字化校园而言,以上三个层次的基本配置是必需的。对于具体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各层的软硬件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取舍。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配置多少信息技术产品,各种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的不同仅仅在于上述各层中的产品配置不同。具体到某个中学或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根据实际所需,以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根据需求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层设计与规划,再由应用层需求提炼出应用支撑层和基础设施层的功能及相应的产品配置。在此过程中,还需兼顾已有的设备和设施,通过适应性改造,实现最大化的包容和继承,避免一切从头开始的方案。

三、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及其技术特点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9]狭义地讲,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地讲,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可分为四层:物理资源层、资源池层、管理中间件层和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构建层,[10]如图2所示。物理资源层包括计算机、存储器、网络设施、数据库和软件等。资源池层是将大量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接近同构的资源池,如计算资源池、数据资源池等。管理中间件层负责对云计算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对众多应用任务进行调度,使资源能够高效、安全地为应用提供服务。SOA构建层将云计算能力封装成标准的Web Services服务,并纳入到SOA体系进行管理和使用,包括服务接口、服务注册、服务查找、服务访问和服务工作流等。

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调配资源,将处于不同层面的硬件、软件、数据、网络及存储隔离开来,从而打破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网络、数据和应用中的物理设备之间的划分,实现架构动态化,达到集中管理和动态使用物理资源及虚拟资源的效果。云计算提供三类服务,即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11] IaaS中包含操作系统和硬件基础设施,如Amazon提供的面向IaaS层的EC2/S3。PaaS中主要包含各类数据库和中间件,如Google提供的面向PaaS层的App Engine,以及微软公司提供的Windows Azure。SaaS中主要包含多种应用程序,如Salesforce提供的online CRM等。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传统的以PC和服务器为中心的IT应用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IT的应用、部署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用户只需要拥有可上网的终端设备,就能享受到自己想要的各种IT服务。

从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可知,云计算适合应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业务:一是业务量弹性大,用户数量增加较快,对资源占用不均匀;二是业务量较小,无法充分利用所分配资源。而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恰好具有上述特点。

四、云计算如何应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如图3所示,若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架构与云计算的三种服务关联起来,即可发现二者在各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层可使用Saas(软件即服务)中的应用软件,应用支撑层可利用PaaS(平台即服务)中的数据库和中间件,网络基础设施层可利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中的服务器等基础设施。

由图3中的关联关系可知,云计算可以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个层级中得到应用,将云计算融入到校园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通过计算及存储资源的弹性分配和动态管理,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和泛在网络学习,能有效避免以往数字化校园架构所存在的信息孤岛、系统弹性差、资源利用率低、建设周期长、IT成本高等缺点。

鉴于云计算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国外主要IT公司,如Google、思科、苹果、亚马逊等均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计算服务。如Google的协作学习平台、微软的教育云平台等。[7]国内的电信企业华为也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计算服务,如华为的智慧教育项目,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区域教育云+智慧校园”的融合社会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可以实现“云计算辅助教学”(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即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利用基于云计算的教学基础设施(如移动互联的课堂、泛在的学习资源和社区),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保障教学信息的安全,分析学生日常行为取向,改进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即自主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和租赁模式。统计数据及市场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本一般在2万元至20万元。受建设成本及技术条件等因素制约,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宜采用合作开发模式或租赁模式,而采用这两种开发模式,则更适合引入云计算。数字化校园的部署模式主要有独立部署模式、托管部署模式和合作部署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独立部署模式,大多数中小学也采用了独立部署模式,少数中小学开始尝试采用托管部署模式或合作部署模式。随着云计算技术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托管部署模式将更有竞争力。

五、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云计算应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安全问题,另一类是资源建设问题。

所有教育资源均集中在云端,或均从云计算供应商的数据中心获取,则必然存在厂商依赖和数据安全的问题。另外,各学校均有自己的私有数据需要保护,如校本课程资源、校园资产、教师及学生的个人信息等。针对上述问题,可通过采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云策略解决,学校内部的信息资源(如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由私有云管理,学校外部的资源(如数字化图书馆、公共信息资源、科研资源)由公有云管理。公有云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软硬件使用效率;私有云既可保护各学校内部资源的安全,又能避免对IT基础设施的大规模需求。此外,云计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安全性。例如,云计算系统通过监测集群内部异常数据,对可能的安全问题做出判定,并向各服务器发送防止病毒扩散的措施,从而预防安全问题的出现。

共享特定区域内的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数字化校园的支持服务体系应由政府主导,由企业与学校共建,以区域(市/县)教育主管单位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及业务流程,建立统一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管理者提供统一的协作和沟通平台。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已于2012年12月28日开通上线试运行,向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免费提供公益服务。[8]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建设了面向区域的教育云,向区域内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各种教学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俞建华.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以浙江开放大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130-134.

[3]贺小华.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以Google协作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9):71-74.

[4]任宁.云计算辅助教学初探[J].成人教育,2010(10):93-94.

[5]黎加厚.走向信息化教育“云”服务[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8(20):20-21.

[6]王运武.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9-50.

[7]陈学军,黄利华.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3(1):81-87.

[8]宋灵青.“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上线[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5.

[9]Voorsluys. W, Broberg. J, Buyya. R. Introduction to Cloud Computing[M].New York, USA: Wiley Press. 2011(2):1-44.

篇3

关键词:云计算;区域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7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要“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1]江苏省教育厅明确要求“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惠及全省的江苏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的高速互联互通”。[2] 据此,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依托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尽快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升级,全面开创“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

本文依托最新的云计算理念,研究区域“智慧教育”的构建,打造共建、共享、共用的区域信息化平台,以此带动网络链路的复用、信息枢纽的整合、教育资源的开发,实现教育信息多层面、多元化的服务,全面提升区域信息化建设水平。

一、区域“智慧教育”构建的基础与背景

苏州工业园区一直高度重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普及和提升相结合、建设和应用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信息化内涵发展,促使学校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但是,细观园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问题,又面临机遇。

1.存在问题

回顾教育信息化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基本完成了学校层面、区域层面的初级推进。但是,教育管理部门及所属学校还存在本色教育资源颇多但统整性不够的现象。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重复。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建设均立足局部,力求实现设备购置与维护、网络组建与开发等大而全的建设,这与紧张的教育经费现状形成冲突,严重浪费国家资产。

二是资源共享困难。在网络发展初期,学校网络系统均属独立开发,资源数据处于孤岛状态,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难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互通平台建设滞后,制约了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是教学服务缺失。一般而言,区域性应用系统均未能及时开发与应用,面向教师、家长、社会的教育公共服务普遍缺乏。

四是管理力量不足。传统意义上区域网络信息管理普遍存在缺乏专职管理人员的现象,学校层面的网络信息管理基本由信息技术教师兼职承担,管理工作不够专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2.面临机遇

当前,区域“智慧教育”的构建恰逢技术飞速发展的大好时代。一方面,基于云计算理念是未来网络运用的一种趋势。近几年来,云计算已经成为网络发展的方向,其核心在于计算与存贮功能的虚拟化、集中化,实现资源的快速统整,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较大程度提升管理成本,这为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增添了新的技术支持,更为构建区域“智慧教育”开拓了空间。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将信息化智慧建设作为一种趋势。各级政府相继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着力依托信息化发展来推进现代化建设。如苏州市政府就把“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持续推进苏州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内容,并列入“智慧苏州”的建设内容。为此,苏州市教育局明确要求“进一步完善全市各级教育城域网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由此,苏州工业园区根据国家、省市政府要求,也确立了“智慧教育”的建设目标。

3.基础条件

苏州工业园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和快速发展为“智慧教育”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园区拥有:

(1)完善的基础建设

“十一五”发展期间,园区各校硬件建设普遍达标,校园信息化实现五个100%,即100%学校建有校园网,100%班级实现班班通,100%学校计算机拥有量达市规定指标,100%学校建有校园闭路电视,100%学校建立信息中心与教学资源库。这为园区信息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较高的应用水平

园区一直坚持建用并举,注重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各级学校积极开展以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新技术、新媒体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现学科全覆盖、教师全覆盖,学校教科研网络化管理区域全覆盖,信息化应用融合到学校管理、教学及研究的各个层面。

(3)骨干队伍壮大

所有学校均配备了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和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保证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校常态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还拥有一支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信息技术引领骨干,整体带动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二、区域“智慧教育”构建的定位与目标

1.内涵定位

园区教育信息化提倡的“智慧教育”是以建设“数字校园、智慧教育”为发展目标,突出“资源整合、平台共享”两大重点,面对“社会、家庭、学校、政府”四个层面,服务“学生、教师、家长、公众”四类对象,推进教育管理协同高效、教育资源畅达易用、教育服务创新整合、教育应用广泛深入,提升园区教育信息化综合竞争力。

2.功能目标

区域“智慧教育”的构建以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学校应用信息化、社会教育信息化”为功能目标。[3]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教育信息云计算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优化职能,整合教育工作流程和信息,加强教育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做到教育信息公开和教育管理平台的统一;[4]实现学校信息流转管理、教学课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培训管理、校园资产管理、校园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与平台,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践,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强化校际沟通与协作、结对交流管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打造教育品牌;搭建网上社区教育共享服务平台,整合园区各项便民教育服务资源,提供多种家庭信息终端,优化包括社区教育服务在内的多种教育服务。同时,提供教育云服务平台,以便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协作,构建安全、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区域“智慧教育”构建的方法与策略

1.云计算理念的运用

云计算概念的产生与云计算服务的兴起,为区域“智慧教育”的构建带来了希望与可能。区域“智慧教育”的构建,首先坚持的是“能共享则共享”的原则,为此,园区教育城域网的逻辑专网就全面依托了园区政务网和政务云资源构建,链路部分采用“直接复用园区政务网络链路”的方法实现对接,实现校园网与政务网中心千兆连接,以此构建教育网的逻辑架构。园区教育IT基础设施以云计算模式构建,其资源池遵循统筹建设、按需使用原则,其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纳入到园区政务专有云的整体资源池范畴,并复用园区政务专有云的数据容灾服务,逐步增加资源池数量,提高资源池使用的效率,大幅度降低建设成本。

2.教育信息枢纽的整合

教育城域网的建设与教育信息枢纽的构建是“智慧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智慧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云战略、云规划,将教育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园区教育城域网全面采用“整合复用”的创新技术,畅通了园区教育信息与资源的高速流转通道。教育信息枢纽则以教育管理的各类数据和教学应用的诸多资源为基础,按照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定制开发满足各种教育管理与应用需要的平台集合体,可以满足诸如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家校联系等多功能、多途径、高效快捷的云计算服务。[5]包括信息资源推送系统、中小学招生管理系统、师资管理系统、校园安全管理系统、视频会议及在线课堂观摩系统、网络阅卷系统、联合教研系统、课题综合管理系统、教育E卡通管理系统等,采取“成熟一个,开发一个”的渐次方法,逐步丰富完善,为教育管理与应用提升高效多元的服务。

3.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

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应用实效,是基于云计算理念的“智慧教育”构建的核心目标。园区“智慧教育”的构建所涉及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两方面:

(1)人力资源的共享

园区教育城域网链路与系统的维护管理与运营纳入园区政府信息中心维护管理的整体框架,由园区信息中心提供运营服务统筹考虑,充分体现“专业人士提供专业服务”的原则,发挥系统整合优势,节约人力资源。

(2)教育资源的共享

园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做到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系统,确保数据共享。同时,实现教育资源的统一管理,并充分发挥各学科骨干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引领作用,深度开发和汇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运用于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区域“智慧教育”构建的实效与评价

区域“智慧教育”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强化过程性绩效考核与评价。比照构建前后,我们发现,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学校信息化经费节省30%、教育管理执行率提升60%、教育社会满意度达到98%、区域教育均衡度提高50%。实效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管理协同高效。为学校实现办公自动化、公文流转智能化搭设便利平台,逐步开发教育管理平台,涵盖信息流转、师生、资产、安全、E卡通、科研诸方面的管理,大幅提升门户网站访问量。

二是资源畅达易用。大面积扩展教育资源总量,拓宽区域教育城域网、Internet的连接带宽。

三是服务创新整合。利用在线互动系统使网上办事服务效率得到提升,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远程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社区普及率达20%,家庭教育信息化普及率达30%。

四是应用广泛深入。利用城域网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用城域网教育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实现网络在线信息化培训年3000人次。50%的学校利用校际教研平台开展网上教科研,为实现高效的网络教研提供便利。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云计算理念服务教育信息化建设,越发显现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运用云计算理念构建区域“智慧教育”,一方面满足了传统意义上对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需求,另一方面也有效解决了区域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瓶颈,从而确保教育信息化实现持续良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效性、前瞻性,颇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Z].

[3]苏州园区工委、管委会.关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提升园区教育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Z].2012-9-4.

篇4

2010年7月29日,教育部正式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

通过网络培训,参与网络教研是大面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工作坊网络研修将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流培训模式

我国网络教育早期称为远程教育,最早为电视教育,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电视大学的诞生,开放大学圆了众多莘莘学子的大学梦,连农民都可上大学。1999年以后,中国网络教育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教育部先后批准67所高校试点开展网络教育,注册学员数百万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工程启动,基于互联网网络研修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日益为人瞩目。2012年教育部启动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包括三个项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县级培训机构培训者远程培训。2013年启动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项目,采取集中培训与教师工作坊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培养300名“种子”教师作为名师候选人,依托“种子”教师组建100个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坊,培训30000名市县骨干教师,以探索骨干教师常态化培训模式。今年,除继续支持2014年的30个教师工作坊外,新增100个工作坊,共设134个教师工作坊,培训402名教师工作坊主持人、40200名区县骨干教师教研员。目前,134个教师工作坊培训学科主要是小学、初中、高中语数英三个主科,仅有四个其它学科工作坊,初中历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有9600位骨干教师参与网络培训,占培训总人数的23.88%[1 ]。

近年来,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优秀教师群体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各省教育部门重视,各省市纷纷命名了一批名师工作室,选择优秀教师代表为领衔人,希望以此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和引领作用,组建优秀教师群体,发挥团队协作优势,提高高层次教师的整体水平。多年实践表明,名师工作室是一种很好的教师共同体培养模式。互联网+教育是当今最具活力的教育发展模式,名师工作室+互联网――教师工作坊应运而生。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项目启动将极大地发挥网技术应用,大幅提升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现场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根据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布局,集中培训与大规模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是今后的主流培训模式。

二、影响网络研修效果的主要因素

笔者2000年承办北京师范大学首批高校试点网络教育福建教育学院班多个本科专业的管理培养工作,开始参与网络远程教育实践探索;2004年开始将网络研修运用于福建省中学化学学科带头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培训班(两年)、南安市场小学骨干校长和教研室主任等多个培训班,取得很好的网络培训效果,开发了基于任务驱动、适合网络研修学习的课程,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网络研修平台建设、管理与有效指导经验。由于丰富的网络培训实践经验获得2015国培计划――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项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400名骨干教师(教研员)培训任务奠定了基础,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高层次、大规模网络培训管理与指导工作。多年的网络培训实践探索,笔者深深感到,要达成网络研修有效目标并非易事,有四方面因素制约着网络培训效果。

1.学习动力是影响网络研修有效性的前提

篇5

寿光环球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环球软件)隶属于潍坊科技学院,是通过国家双软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山东飞翔软件产业集团旗下领军企业。主营业务为软件研发、系统集成、教育培训、服务外包。公司成立于2004年9月,前身为中国首家中印合资的软件企业-中印环球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是寿光市成立最早的软件企业。中国总部位于寿光市软件园,现有员工100余人,均为大学及以上学历,博士、硕士人才达四分之一。中国研发中心与设在印度普纳的海外研发中心,以及青岛、济南、北京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分支机构,可协同为全球客户提供一流的软件技术服务,是业内领先的IT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

九年来,公司以“创造价值、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己任,以“专业、团队、创新、诚信、共赢”为经营理念,始终保持创业的激情、专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先后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著作权和软件产品登记数十项;荣获寿光市创业示范企业、潍坊市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山东省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山东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已逐步发展为潍坊乃至山东地区最具竞争力的软件企业。

环球软件愿与社会各界真诚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全球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中拼搏进取,勇立潮头,进而实现成就客户,成就员工,回馈股东与社会,助力中国在全球崛起的梦想!

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以及潍坊科技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公司汇集了一大批医疗、公安、教育、建设、地理信息等行业专家和高科技人才,1500余名博士、硕士、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精英人才构成了一支具有非凡竞争力的团队。

秉承国际化发展理念,沿承印度环球科技公司十几年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27000管理体系认证,并严格遵循CMMI3流程和标准体系,以精湛的技术、热忱的态度,已成功为全球8个国家的2万多家客户提供了优质迅捷的IT产品与服务,逐步发展成为业内领先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商之一。

篇6

“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新时期教育公共服务必须面对的关键主题词。就首都来说,也面对这些领域的挑战。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长期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是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年,《2010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简称NETP)颁布,标题为“改革美国教育:技术支持的学习”,提出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显著提高教育生产力。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实践探索的体会,以及首都基础教育云的整体设计思路。

一、教育信息化要破解教育难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信息化热潮。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序幕随之拉开,如今,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极大完善,软件资源较为丰富,但应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重建设、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信息技术游离在教育的边缘、没有直击教育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教育变革、教育实践等没有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以至于“无用论”甚嚣尘上。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未来十年要努力推动技术成为在实际教育过程当中的关键性因素,直面和解决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如教育公平的问题、减负的问题、素质教育问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等。教育信息化要围绕“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来开展工作。信息技术要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就不能回避国家的战略与重大问题,应该在落实和支持国家战略方面做出表率。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破解的首要难题是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校教学方式根本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未来的十年,“应用驱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应用是真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设备和软件是基础,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但不是目标。应用是一个过程,一种实践,一种结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及学习相结合的过程,是信息时代“环境”、“人”和“资源”互动的一个社会性过程。每位学生、每位教师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提高、改变。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才真正有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

技术要直面教育的实际问题,融合于教育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破解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唯此才能找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找到推进教育信息化真正有效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规划”提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这一目标。

“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新时期教育公共服务必须面对的关键主题词。就首都来说,也面对这些领域的挑战。

1.多样化的教育供给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生们对教育需求的差异化越来越大。如何为广大学生和家庭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公共服务,实现教育公平?

2.教育质量城乡差异问题:郊区县教育发展相对于中心城区还比较滞后。如何将中心城区优质资源辐射到这些学校,实现教育均衡?

3.北京有一大批外籍人士、外交人员子女就学,他们到国外学习后,回到国内时,无法跟上国内的教育进度。如何给这些特殊需要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

4.各个学校都存在“学困生”,如何给“学困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5.减负问题:还存在很多无效的学习,课外辅导班繁多,有效学习时间不足。

……

这些问题很多是常年积淀的,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可以很好地助力破解这些难题。为此,我们在准确把握新时期教育公共服务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在运用信息技术来构建适合新时期教育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开展了一些新的探索。

二、信息化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近些年来,北京市紧紧围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建立基础保障环境和管理运行机制,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

(一)初步构建起数字化的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环境。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铺设光纤5000芯公里,全市1900多所中小学校都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班班通”。

二是建立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这项工作从2000年开始实施,实现全市中小学生的电子学籍管理,2006年以来,免费发放学生IC卡140万张,推行“小升初”、“中招”持卡入学注册,在规范招生行为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全市基础教育数据体系的建成为学生自主选课、学业质量监控、社会实践的实施与评估、综合素质评价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创建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创新资源建设机制,采用“教师先选择,财政后付费”的政府采购优化模式,极大丰富资源内容,提高资源品质;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有效避免了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目前,平台已拥有条目类资源69万条,资源服务频道18个,实名访问教师人数超过13万名,日访问量平均5000人,月下载量平均超过1.5T。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拥有12万种、104万册数字图书,向中小学师生免费开放,提供330万种中文图书、10亿页文献数据的查询和检索。

四是建立普通高中综合管理系统。2007年开通了北京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和新课程管理平台。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应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制度,引导和促进每位学生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新课程管理平台为高中学校顺利进入新课程改革、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工作程序、实现学分制管理及学生自主选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建立北京市教师研修网。2007年面向全体教师搭建了网络研修平台,为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及教研机构提供新课程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我,获得专业成长;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研修的个性化服务,为教师群体提供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的交流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建成覆盖中小学27个学科的专题讨论区;建成专家、名师和个人博客4000余个;开展网上音视频互动教研活动154次,开展专题讨论89次,发表作品6万余篇。

六是创设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2008年全面启动建设,整合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课外活动管理提供科学的手段,为各级行政管理决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是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统筹市级资源545家,市、区两级资源1260家。

七是探索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控系统和学生体质测试及反馈系统,对区域学业成绩、体质健康等进行科学客观的监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所具有的诊断、反馈和促进发展的功能,促进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建设北京数字学校,打造首都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2012年以政府实事的形式推进名师同步课程建设,推出北京数字学校。这是在首都基础教育迈向现代化,北京市为转变基础教育供给方式,丰富基础教育供给内容,改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做出新的尝试和突破。北京市教委按照教育规律和实际需求,以三步走的工作策略稳步推进。

一是精心建设名师同步课程,在网络和电视双平台播出。选拔全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区级骨干教师3000余人参与课程开发,培训500余名电教老师开展课程录制工作;制定“3+1”审查模式,聘请近百名专家参与课程技审、政审,确保授课、录课和播出质量。目前已全部完成9500节课的制作,上线4000多节。2012年9月1日,通过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和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两个渠道,将名师课程资源送到全市中小学校和广大家庭。发行北京数字学校校报,并免费发放到每个中小学生手中。

二是开展应用模式试点,实现多层面教学教研深度融合。在东城和门头沟2个区开展区域性试点,在远郊区县遴选47所中小学试点校,开展7种应用模式研究,探索在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师资培训、学校管理、德育活动等多个层面的资源应用范例,探索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与学校课堂教学和教师教研的深度融合。

三是建立北京数字学校,构建优质资源共享长效机制。北京数字学校是将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无缝衔接的尝试,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系列公共教育服务:提供名师课程点播和直播服务;提供网络自主学习英语朗读、听力、口语训练辅导和评价服务;引进部分外省市优秀教育资源,帮助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尽快适应北京的学习生活;为在外地或境外生活的京籍适龄儿童提供学习服务;整合和开放虚拟课堂、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学校联盟等服务;提供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学生通过学籍卡可访问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可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和共享资源。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逐步积累形成了首都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从基础设施、教育管理、海量资源汇聚与服务、教师研修支撑、学生学习与发展、新课程实施与管理、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整体提升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与能力。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推进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在现有基础上将取得的成果更加有效地应用在教育教学、管理、教研等基础教育的关键业务中,开展大规模深层次的资源、系统及跨越组织边界的整合和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服务,为学生打造融合课堂内外的信息化支撑环境,培养学生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谋划建设首都基础教育云,开启泛在学习之门

2011年《地平线报告》指出,云计算已经改变了因特网用户对计算与通信、数据储存与读取以及协同工作的观念。

(一)云计算给教育信息化带来新的机遇

IBM 公司于2007 年底宣布了云计算计划,云计算概念开始出现在大众面前。云计算未来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构建与应用程序紧密结合的大规模底层基础设施,使得应用能够扩展到很大的规模,另一个是通过构建新型的云计算应用程序,在网络上提供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在云计算应用的构造上,很多新型的社会服务型网络,如Facebook等,已经体现了第二个发展趋势,通过云计算基础平台将多个业务融合起来。

云计算创造出了三种新的层次模式。

IaaS(设施作为服务):Amazon对外提供效能计算和存储租用服务,包括存储空间、带宽、CPU 资源以及月租费。月租费与电话月租费类似,存储空间、带宽按容量收费,CPU根据运算量时长收费。

PaaS(平台作为服务):Google的云计算平台主要采用PaaS模式,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按需收费。

SaaS(软件应用作为服务):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进行访问,使用网络云来保存、分布和找回数据,让用户透过云端执行软件服务,而不用购买或部署软件。在云计算的环境之下,一切都是服务,软件是服务,平台是云平台的服务,基础架构是云架构的服务。

云计算对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廉价的应用和方便接入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个人把自己的信息处理迁移到“云”上,可以建构区域性的云服务设施从而为学校提供云服务。因此,要着手探索云计算时代对教育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变化的影响,研究教育信息化的“云”机制,研究学校的网络中心、教育技术机构的重新定位。通过云计算提供的IT基础架构,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提供经济的在线教育软件服务,创设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可以节约成本,避免教育系统用户和学校负担频繁的维护与升级活动。同时,云计算也能有效地消除教育信息系统中的“孤岛”现象,实现资源共享。

(二)首都基础教育云的体系架构

云计算为聚合海量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教研、教学在线服务,促进各业务系统功能的整合与协作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因此,打造首都基础教育服务体系即首都基础教育云,已成为推进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探索新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推进模式的新机遇,通过首都基础教育云平台的建设,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全程化活动支持提供一体化的、便捷的应用空间,促进“环境”、“人”和“资源”的融合。

首都基础教育云服务整体构建IaaS、PaaS、SaaS三个层次,并将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所对应的服务以及云计算典型的服务融合其中。

在IaaS层,云所提供的是教育信息建设基础架构及其对基础架构的服务。通过基础架构,可实现对服务器、存储器及网络的虚拟化管理,从而可自动地管理和动态地分配、部署、配置、重新配置以及回收资源。在IaaS层提供海量教育数据服务和绿色安全教育保障服务。

在PaaS层,云所提供的服务来源于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先前平台与系统的共性基础需求之中,这一层将为上层SaaS服务提供共性的、基础性的服务,包括应用整合服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数据互操作引擎服务、应用互操作框架服务)、教育基础服务(海量资源汇聚与共享服务、测评服务)、云通用服务(实时流媒体服务、云存储服务、云消息服务)等。

在SaaS层,依据教育系统中的各类用户,提供具有岗位特征及各类角色特征的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管理类服务、教学类服务、教研类服务、学习类服务以及促进教育开放的各类服务。当前,像CMIS类、社会大课堂类、教师研修网类、综合管理与评价类应用都是此类服务。

除了上述三方面之外,有效的教育云支撑离不开促进云服务规范生成、保障云服务有效运转的支持服务等方面。因此,在构建首都基础教育云的过程中,在教育云建构的相关规范(包括技术规范和服务规范等)、教育云的建设机制与组织保障机制、教育云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教育云用户管理与授权体系等方面,形成与云设施部署、云服务提供相配套的保障条件建设,构建跨组织、跨领域的协作环境。

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深化,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发展趋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和城市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教育设施、设备的配套和管理之上,更表现在教师的专业素养上。而农村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专业化发展的起点上已经落后于城市教师一大截。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学生综合素质往往比不上城镇小学的学生,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教师专业化的水平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

多数研究者在研究中,认为农村教育中,尤其是农村教学点的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教学专业化不够,教学研究不足,教学信心缺乏等问题。

谈及农村教育,谈及农村教学点,从社会到家长,甚至我们很多同行,普遍存在的看法是:教学点环境艰苦,条件简陋、角色多重、任务繁重、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研修空白,生源流失等问题;而且教学点执教老师年龄老化、基础薄弱、知识陈旧、观念滞后,课堂技能传统而又单一。这些情况真实地存在在我们农村教育中,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毋庸置疑,也无需否认与争辩。可正是这样的一批教学点与这样一批教师的存在,他们托起了我们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撑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一片蓝天。直至今天,也依然是他们,执着坚守在这最艰苦的教育教学岗位,并真正守护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边。

从2016年秋季教育局统计数据上看,全永州市完全小学共计464所,农村教学点共计1325所。其中,零陵区完全小学所数61所、教学点43个,冷水滩区完全小学32所、教学点56个,祁阳县完全小学91所、教学点105个,东安县完全小学35所,教学点68个,双牌县完全小学14所、教学点21个,道县完全小学46所、教学点236个,江永完全小学18所、教学点61个,宁远完全小学64所、教学点287个,蓝山完全小学20所、教学点96个,新田完全小学22所、教学点104个,江华完全小学52所、教学点205个,回龙圩管理区完全小学1所、教学点4个,金洞管理区完全小学8所、教学点39个。从这份大数据上初步了解到的是宁远、道县、江华三个县农村教学点的个数占据了全市教学点个数的54.94%,全市教学点的个数总计更是是全市完全小学的2.85倍之多。农村教学点的数目如此庞大,足以体现出其在全市的小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教学点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制约着我市农村教育的发展,更是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关注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迫在眉睫。

现如今,面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转型,教学点的教师更是满腹的辛酸与无奈。办公环境的简陋、留守儿童的教育本就让他们忧虑棘手,又加之复式班教学直接授课时间少,缺乏学前教育,课堂组织教学管理难度大、困难多,这些现实的问题又增添了教学点教师的纠结与困惑。

为此,我校通过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等多种实践方式,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武装教师,凝练教师专业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健全学校配套设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在老、边、穷地区,对于农村薄弱学校而言,所谓的教育经费也许仅仅是学生所交的一点点学费,甚至没有办公经费,教师津贴无钱发放。教学设施简陋,危房、课桌椅得不到维修,图书、器材严重不足,更谈不上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实验场地以及师生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大都上成了“自习课”,学生全面发展收到了严重的制约。不仅如此,学校由于管理不善,没有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和教育氛围。因此,健全学校配套设施,激化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教师基础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1.开展集体备课实践活动。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基础能力最基本、最实在的一环,是把教师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有力的一条纽带; 是开展同伴互助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我校开展以校带点集体备课制度,深入开展了新课型和有效教学的探索。特别是在近几年的高效课堂建设中,我校以高效课堂为依托,经教研组集体探索、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效课堂模式。

2.组织观摩课研究。观摩课是体现教师集体智慧和研究成果的舞台,也是引领青年教师提高的途径。每个学期学校都组织教学点的教师上观摩课,并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3.开展竞赛活动。各种教育教学竞赛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平台,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学技能活动。如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竞赛、说课比赛、演讲比赛等,引导教师们参与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提高教的专业能力。

三、重视教师校本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最好方式,校本教研则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可行的途径。在“一费制”的今天,许多学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农村小学这样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了,所以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我校在校本教研中要求教师多上公开课、研讨课,通过磨课、名师课堂等多种形式来促进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践。

四、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近年来,国家特别强调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我国出台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就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项能力不是简单地学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师已具备传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善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课堂教学。加强信息技术的建设,完善硬件设施的配套,就近举办相应的课件制作、网络资源的检索下载、加工处理的教育技术的培训。

五、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搭建区域内城乡互助,乡村合作平台,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要组建区域内城乡强校与薄弱学校以及农村教学点相互支持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强化强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如城镇与乡镇中心小学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教学点之间每学期开展两三次交流与研讨活动,或送教下乡和送教下教学点活动,以带动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六、完善教师科研奖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篇8

【关键词】STEM教育;Scratch编程;3D建模打印;创客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35-04

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世纪之问引发了教育界的深入思考。毫无疑问,我们的学校能够培养出来“人才”,只是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更强调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实力、创新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以来存在着重脑力轻手工、重理科轻工程的现象,相当多的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远在大西洋彼岸的创新强国似乎可以为我们提供新思路:美国有“惠普车库”“迪斯尼车库”“亨利・福特车库”“苹果电脑车库”“A Spec车库”等这些为全球提供创新科技的“车库”,于是便有了“车库文化”一说。这种车库文化体现了美国国民的“尚技重工”,推进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这种“车库文化”就是创客教育,它提倡自己动手DIY、鼓励创新开拓的思想。同时,STEM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STEM 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的简称,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科学基金会联合科学家、技术家、工程师和数学家共同提出。STEM教育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工程技术与科学、数学等学科的融合。虽然,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的关系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在实践中将学校内的创客教育视为STEM教育,是一种平衡实践和理性的办法。美国的STEM教育实践证明,STEM教育可以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就业与收入分配的均衡化,增强国家经济实力,驱动创新。

创设STEM教育体验空间

目前,我国的STEM教育逐渐蓬勃发展起来,2016年3月的《中国创客教育蓝皮书2015》,体现了国家对STEM教育的重视。许多学校也相继开展了STEM教育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如清华大学i.Center众创空间、英特尔―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创客活动中心、温州中学DF创客空间和北京市丰台区第八中学创客空间。但是前进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笔者在基层了解到的许多学校的STEM教育运作模式是:当上级发文有创新竞赛或者机器人赛事的时候,学校层面布置发动,购置赛事主办方规定某赞助商所在公司生产的机器人,训练学生参赛拿奖。很多学校的STEM教育的实施现状从实施时间上看是从文件颁布开始到拿奖状结束;从内容上看创新大赛往往嫁接了许多教师的创意,机器人比赛运用指定机型、指定软件、指定方案进行设计;从受众上看,仅是一小部分学生参与。因此,在STEM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内容形式化、创意虚假化、目的功利化的不足。教育是慢的艺术,它需要有一个普及的、持续的推动,因此STEM教育的实践就必须建设体验空间,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有时间、有空间感受STEM教育的魅力,点燃创造激情。

1. 从社会层面,培育有共同兴趣爱好或利益的社会群体

如上海创客中心在内的90家创业服务组织共同成立了上海“众创空间”联盟,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牵头的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大会目前已召开四届;柴火创客空间得到全球最大的创客集会Maker Faire 官方授权,以主办方的形式从2012 年起开始每年举办深圳制汇节。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环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条件,社会群体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吸引志同道合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激发热情,彼此的想法碰撞出创造火花;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利用学校以外的一些好的资源和服务,还会让学校和学生畅通地享受高精尖技术带来的视野和能力的跃升,以及以此为载体带来的人际交流范围的扩大,为其以后健康走入社会和生活奠定基础。

2. 从学校层面,建设STEM体验中心

最近江苏、重庆、上海等地命名了一批STEM实验学校或者STEM实验工作室。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学校层面的引领来带动STEM教育或者说创客教育的开展。在各校建设STEM体验中心或者创客教室,对学生更开放,可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动动手、动动脑,切实感受到STEM教育的魅力。

3. 从家庭层面,建设角落文化

创作需要有一个DIY的三维物理空间。美国有车库文化,但许多中国家庭目前的住房条件或许都不具备。基于本国国情,每个中国家庭里可以建设“角落文化”,并配置DIY的相应工具器材,以供孩子们在空闲时间动手摆弄,在这小小的角落里说不定就能萌生大大的创意。

只有建立良好的创客教育大环境才能让创客运动席卷全国。所以,要解决STEM课程的空间体验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三维驱动”才能有效打通边界,使得社会之间、学校之间、家长之间的知识和智慧畅通流传,以智慧生成智慧,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STEM教育的实施策略

1. 开设STEM创新课程

除了物理空间的创设之外,学校还应该开设符合校本、生本的STEM创新课程,以及持续推进机制的建立。市场上一些公司推出的课程或许有些借鉴意义,但大都是美国的舶来品,在中国落地生根需要适应、嫁接和改造的过程。笔者近几年在实践的基础上先后编撰了《中小学生3D建模打印教程》和《面向STEM的Scratch创新课程》,并且在小W高年级全年级推进,受到了家长和同行的好评。具体策略是,在五年级开设3D建模打印社团,六年级成立STEM创新社团,全年级开设3D建模打印课程和Scratch创新课程,这样五年级的社团成员到了六年级成为了教师小助手,STEM创新社团成员也成了Scratch创新课程实施中的好帮手。

2. 采用“工作坊”教学模式

开设创客空间,并设置有专门的创意课程,为学生们提供“让想象落地”的平台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探索适合这一崭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一线教育者去实践与思考。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例如,笔者在2016苏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观摩活动中的公开课“沙滩椅塑料构件制作”,从孩子们熟悉的“沙滩椅损坏后如何修复”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体验运用3D建模打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探索“工作坊”教学新模式,微课、学案、教材、小组协作结合运用,各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展开,整课以“课题竞标”为主线,在PPT上实时评价记录,教学容量大,节奏快,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作坊”的角色有三种,分别为“参与者”“专业者”“促成者”,这里教师需要培育好“专业者”,这是工作坊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3D建模课程是在六年级全年级进入课程的,之前的五年级开设了3D建模打印社团。这些“精英”到了六年级自然而然成为了“专业者”。在Scratch创新课程的学习中,学校STEM创新社团的成员们则也相应地成为了“专业者”。工作坊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学生间的协助活动的开展。

3. 探索教学评价新机制

笔者在实践中还对教学评价及奖励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首先是改变学生的评价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浸润下,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至今还用“考试”来决定学生的评价结果。这就造成学生一些平时学习的惰性,试图与其他学科一样,在最后的考试中侥幸过关。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制定了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九十,期末考核占百分之十的评价机制。每节课作品完成并通过作业提交系统上交的、项目推进明显、回答难度系数较高问题等方面表现良好的即时加分。最后对总分进行排序,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

在同样的评价策略下,笔者又发现班级和班级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基于此推出班级作品完成排行榜,及时公布平行班各班的作品完成总数及完成率,唤醒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于是有的班级为了避免垫底,有的班级为了“一雪前耻”,有的班级则为了争夺年级第一,纷纷找寻他们所谓的“潜力股”。这种你追我赶的氛围的形成,显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设立一些激励机制是必要的,比如,每班的前五名可以获得老师的签名赠书,且可以进入学校的STEM创新社团等,这些激励措施用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 提供传统的和开源软硬件制作工具

在创客教室、STEM体验中心,配备让学生能实现创意、摸到梦想的3D打印机、Arduino等性价比高的硬件设备。Arduino是开源硬件软件,它基本透明掉了硬件电子部分,只剩下软件部分,把电子部分组成“模块”,这种简单易懂的软件使得小学生也能轻松上手,理解使用。也正因如此,它的硬件价格低廉,软件也无须购买。国内许多公司化运作的机器人比赛,购买一个器材动辄几千上万,笔者撰写的《面向STEM的Scratch课程》配套的可供全班学生使用的25套Arduino器材花销总和不到2万,而且由于硬件的兼容性好,传感器通用性强,在需要升级“版本”时还可有效利用原有器材。

5. 吸纳专业及背景广阔的跨界导师

对于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来说,拥有专业知识的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是非常关键的。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出现类似创客之父一样有影响力等级的人物,但是在学校层面已经有景山学校的吴俊杰、温州中学的谢作如老师等引领;所有这些都为我国跨学科整合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6. 构建线下线上互联互通的融合空间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需要打破传统课程的时空限制。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机端建立“教学微视频”文件夹,学生除了在工作坊中探讨,寻求专业者的指导外 ,还可以从校本课程、教学微视频等多渠道及时获得跨越障碍的有效信息。有的学生远程跟淘宝的传感器卖家通过旺旺进行沟通,了解传感器的性能、安装及相关重要参数等。此时,网络上的一些“专业者”也参与其间,交流将不再局限在课堂,也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结 语

学校创客教育、STEM教育的课程开发者谢作如老师指出,中小学建设创客空间必要的条件有:足够大的场所、足够全的工具,以及足够长的开放时间。这三个足够解决物理三维空间和实施的时间四个维度的要素。实际上,就如本文所述,要有效地持续推进,还需要一线教师开发的适合校情生情的实验课程,探索适应教育新模态的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机制,给各实验学校培训和配备STEM教育或者创客教育师资等。

篇9

关键词:因势利导;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71-02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的变革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图像、文字、声音、色彩等并茂的精彩课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相继而来的网络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更便捷、更广阔的平台,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教育资源。当下,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优化课程、更新教材、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等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

然而,回首现实教育,可以发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速度。因此,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从真正意义上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与福音,这应该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下面,我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教育技术,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运用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由此看出,国家对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十分关注,试图在未来的数字化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义不容辞地贯彻与落实。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呈现教学需要的信息,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的时空,使学习变得有趣、便捷和高效。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出:“知识不是客观的、确定不变的,而是相对性的、情境性的、社会性的;学习不是接受客观知识的被动过程,而是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主动行为;教学不是传递客观知识的单向活动,而是为学生创建建构主意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教学支持,通过合作交流形式,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建构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而现代教育技术能为教育教学提供多源的、易得的、选择的、多形式的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有利的物质支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得益彰,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将课程与教育技术进行有效地融合,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善于研究,使自己能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使自己的教学因为有教育技术的有效融合而更加智慧。

二、运用教育技术的实践

当今教育,各级行政部门提出了许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如“减负增效”、“生命教育”、“内涵发展”等等。这些要求,无不都体现了教育要提高效率和质量,使现实的教育离真正的教育近一些,再近一些。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且给社会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那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必将给教育本身带来巨大的冲击,引起教育模式新的飞跃。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教育技术,改变教学模式,变革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实践。

1、学生编印练习,分享学习成果

编制练习,复印练习,这似乎是老师的专利。其实不然,学生也可以编制和复印练习。在物理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分享学习的收获,我要求学生在平时课余学习时,发现有价值的典型练习,就摘录下来,或者利用计算机保存起来,积累到一定题量,就拿到学校文印室去,用一体机复印一定的份数,发给需要的学生,大家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这一举措,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课余学习变得更有效,更有价值。当自己的成果一张张从复印机中飞出时,当一张张练习传到学生手中时,学生此时的心情十分激动与自豪。因此,当老师把编制练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拿着练习去复印时,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和学习方式就悄悄地发生变化了。

2、开展课堂讲解,碰撞思维火花

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师演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传授、灌输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布置练习,学生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模式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不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即使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很多时候也没有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原来老师是拿着粉笔对着黑板上课,现在是按着鼠标对着屏幕上课。这种变化仅仅是教学媒体变化,没有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

其实,多媒体投影相比原来的传统媒体——黑板,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有效的平台,它有更大的便捷性和灵活性,科学使用,会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效益。比如,学生的练习,原来只有在黑板上的作业才能给学生讲解。而使用多媒体投影后,老师可以选取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讲评,可以讲对的,也可以讲错误的。而且这个讲解不一定要老师去包办,可以让学生拿着练习,放在投影上进行讲解,其他学生听讲,老师做好组织、协调和评价工作。理想的境界是学生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下面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并时刻准备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只要老师有方法地坚持培育,这种理想的课堂讲解会慢慢地形成。

篇10

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实现教育现代的几个关键点:

校长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前提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其思想和观念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处于深化期,校长的课程意识、文化内涵、教育情怀、价值观念极大地影响着全体师生员工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着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学校的办学条件可以暂时落后,但办学思想不能落后。如何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外化为教职员工的工作方式、内化为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是当今校长面临的冲击与挑战。纵观国内外一些成功学校,它们的共同点是:校长有思想,教师有智慧,学校有文化。为此,校长必须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拥有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前不久,山东省五莲县举办了“教育现代化专题论坛”,来自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近50名校长和来自台湾的教育专家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笔者有幸参与其中。三天的活动令笔者感受颇深。台北教育大学张世宗教授对当代教育的深刻剖析,林士真教授对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与会校长们的危机意识和鲜活的办学思想让笔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这里,笔者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样的行动才能迈向教育现代化。同时,也令笔者坚信这样一句话:校长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命运,校长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教师的专业化是必要条件

校长所具有的现代化意识,为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要把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还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依靠这些教育现代化主体的生力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在基层学校得以实现。

如何把学校的办学思想转化为教师的行为,使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学校要不断为教师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使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师德水准、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和研究意识不断提高。同时,教师要增强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又一重要任务。它不仅影响、制约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与方法。所以,加强教师全员培训、推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当务之急,必须抓实、抓紧、抓好。要让教师培训的系列活动成为学校的一种常态,成为学校为教职工创造的一种福利待遇,成为每位教师内在的精神需求。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保障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努力实现办学的自觉性、自律性、民主性和开放性,不断地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保障。

学校制度靠人建设和施行,也靠人去发展、完善和创新。为此,学校要坚持走依靠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道路,以教师为本,增加教师民主管理权,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和教师素质提高的评价机制,充分地发挥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的导向功能,积极营造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管理规范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办学特色多样化的目标,保证教育教学过程健康、有序、高效,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办学条件是物质基础

必要的办学条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因此,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地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让先进的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工具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成为净化师生心灵、启迪人性智慧、促进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五莲县虽然经济不算发达,但全县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硬件投入却在全国都是超前的,足以反映当地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当地老百姓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这种物质保障对当地校长和教师来讲,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压力,推动着全县教育工作者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对全县人民来讲,是一份决心,是一份希望,也是一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