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范文

时间:2023-03-31 17:2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王安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种忧患意识,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作为对命运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是超越,是突破,是变革,是前进的动力。而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一直熏陶着我们民族的性格,使中国人民能够正视人生和社会的负面,认识生活的严峻,以有备之心接受命运中的灾难和不幸,使民族性格变得完整而深刻。

王安石为生活的时代忧患,为自己的家国忧患。他在十多年仕宦为吏的政治实践历程中,体察到从北宋建国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等方面所积累和形成的一些现实问题。慢慢地,他脑子里形成了一整套的政治改革方案。他要把这套改革方案送呈皇帝,他以为这是济世救民的灵丹妙药,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

仁宗皇帝没有表示太大的兴趣。读书人总是高看自己,总觉得自己是个人物,总是不甘寂寞,总有一种表现的欲望,那好,就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给朝中大臣阅览,让他们去评判评判吧!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后来改变了王安石命运的宋神宗。宋神宗的老师给他讲《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给他讲王安石的忧国忧民,给他讲王安石的才华横溢。于是,宋神宗开始留意王安石。一登上帝位,他就求贤若渴,一天连发几道急令,催王安石来与他见面,与他谋划改革,去实现《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设计的所有变法图强的理想。

王安石在一个大雪天赴京。白雪覆盖的原野,云雾氤氲,一眼望去,只觉得一片空灵纯净,使人尘虑全消。王安石踩着薄薄的雪,心情无比畅快。他以为遇上了明君,以为可以宏图大展,以为历史的春天就要来了。在驿站昏黄的油灯下,王安石泼墨挥毫: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

几行字,豪气冲天,顶天立地。王安石自比商鞅,当然想到了五马分尸,想到了要为改革付出的所有代价。他决心要与神宗一道摆脱“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的衰危困境,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他不在乎个人的命运,战国的吴起、商鞅作为政治家,谁不是把富国强兵作为施政的终极目标?

王安石就这样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篇2

《出郊》王安石,川原一片绿交君,深树冥冥不见花。风日有情无处著,初回光景到桑麻。

翻译。夏日,最适合深树荫中匿,川原于我陌生,不见诗中红绿交加。却得见深树,泉州难得剩下的深,无花却让人狂喜不禁。我于树下借荫,仰头望去,光如裂帛,或者雨水也借着这些缝隙滴落人间吧。见老树如见长者,更是故人,这样的信仰,我心足满。风日的情,便是在这树上,光景桑麻也在其间,阴随阳变,流转不息,甚幸。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王安石夫人吴氏的祖母曾氏,是曾巩祖父曾致尧的女儿。曾、王两家有着密切来往,曾巩的父亲曾易占曾与王安石的父亲研习学问。但两人童年、少年并无接触。直至景v三年(1036),曾巩赴京赶考,才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彼此倾慕,结成挚友。这年曾巩18岁,王安石16岁。

同为“唐宋家”之一,又都在宋朝做官,还有点八竿子打得着的亲属关系,在王安石未成名之前,是曾巩将他引荐给了欧阳修。

曾巩为人正直宽厚,襟怀坦荡。有一次宋神宗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相交多年,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曾巩不因为自己与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随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观直率地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行为确实不在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之下;不过,他为人过吝,终比不上扬雄。”宋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又问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为什么这样说他呢?据我所知,王安石为人轻视富贵,你怎么说是‘吝’呢?”

曾巩说:“虽然我们是朋友,但朋友并不等于没有毛病。王安石勇于作为,而‘吝’于改过。我所说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贪惜财富!”宋神宗听后称赞道:“此乃公允之论。”

不是曾巩一个人这样看。宋人王《默记》中说,王安石中了进士,枢密使晏殊很欣赏他,推心置腹地对他说,咱们都是江西老乡,送给你八个字:“能容于物,物亦容矣。”王安石回到客舍,颇为不屑地说道:“晏公为大臣而教人者以此,何其卑也!”此后一直看不起晏殊,讥笑他说:“为丞相而喜填小词,能把国家治好吗?”

确实,王安石的改革是比较典型的书生革命,考虑问题不全面,利想得多,弊想得少。光看反对他的那些人的名单就知道他捅了多大的娄子:司马光、欧阳修、程颐、吕公著、富弼、文彦博、范仲淹、苏轼、苏辙、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秦观、王安国……

熙宁六年(1073)孟秋至八年孟夏,天久不雨,赤地千里,舆论归咎新法,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也犹豫了,欲罢除新法。王安石请求皇帝坚定信心,宋神宗蹙然道:“人情恣怨,自近臣以及后族,无不说是弊政,看来不如罢免为是。”在场参政冯京刚应一句“臣亦闻有怨声”,就遭王安石断喝:“士大夫不得逞志,所以訾议新法。冯京独闻怨言,便是与若辈交通往来,否则臣亦有耳目,为什么未曾闻知呢?”

后来,宋神宗夜接门监郑侠所上流民图。图中所绘全是流民惨状,有的号寒啼饥,有的嚼草根茹木实,有的卖儿鬻女,有的奄毙道旁;另有一班悍吏,尚且怒目相视,状甚凶暴。宋神宗想着流民图,辗转吁嗟,夜不成寐。翌日临朝,颁旨暂罢青苗、免役等十八事,中外欢呼,互相庆贺。唯变法派恨郑侠入骨,王安石忿不可遏,竟抗声道:“郑侠欺君罔上,妄献此图,臣只闻新法行后,人民称便,哪有这种流离惨状呢?”

王安石的“吝”还表现在其他一些工作和生活小事上。王安石做的第一任官是扬州签判,当时任扬州知州的是前参政韩琦。有人问韩琦一个生僻字,韩琦不认得,随口说:“王安石颇识怪字。”王安石闻知后,认为韩琦在嘲笑他,以后一直对韩琦耿耿于怀,他当政后,立即把当着宰相的韩琦贬出汴京。

篇4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又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王安石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著作存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王安石别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元祐元年,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因谒公 ( ) 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 )

③不复下箸 ( ) ④公取自食之 ( )

2.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公约之饭”中“之”相同的一项是 ( )。

A. 是吾剑之所从坠 B.遇子方虫,则一钳博之

C. 久之,目似瞑 D.故时有物外之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谒:拜见,请见 ②去:离开 ③复:再,又 ④食:吃

2.( B )。

篇7

关键词: 王安石 脂粉语 以诗为词

从王安石词作的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怀古议今、谈论佛道、描写景物、抒写怀抱、反映生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研究者们有类似于“安石为词,全不胎息花间,而实同于范苏。”[1]、“不作艳语、绮语”[2]等评价。诚然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王安石词作的题材内容与传统的香软词有显著的差别,但是却不能笼统地认为其词作完全没有“脂粉语”的存在。事实上,王安石的词作亦透着“脂粉气”,并且具有特殊的内涵意义。

一、王安石词作内容“脂粉语”的特点

所谓“脂粉语”大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品的题材内容方面非但不忌讳“艳事”、“”,而且反以它们作为自己所津津乐道的咏写对象;二是在作品的色泽方面,努力追求一种与其题材内容相协调的香艳味。北宋初期的词还是“南唐词风的追随时代”,内容大都为男女恋情和伤离情怀,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王安石29首词中直接写男女恋情的为数不多,作品里包含了“艳语”但却另有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类特点:

(一)拟作闺音,追忆少年生活。

宋词中男子作闺音的现象我们并不陌生,王安石词作内容中直接反映爱情的虽然很少,但也有相对香艳的词句存在。如他在《渔家傲·梦中作》中写道:

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惆怅武陵人不管。清梦断。亭亭伫立春宵短。[3]

春天是桃花盛开、蜂飞蝶舞的时节,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丽女子在这样的季节里暗自伤神。河对岸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她却在水边顾影自怜,满怀愁绪地等着自己的情郎,即使是在梦中相见的时间也很短暂,梦醒之后倍感凄凉。评论家方勺记载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介甫尝昼寝,谓叶涛曰:‘适梦三十年前所喜一妇人,作长短句赠之,但记其后段:隔岸桃花红未半(略)。”王安石在这首词中回忆了自己少年时的一段感情生活,他模拟女性的口吻,以幽怨的语调塑造了一个思妇的形象。又如《谒金门》一首词云:“春又老,南陌酒香梅小。遍地落花浑不扫,梦回情意悄。红笺寄与添烦恼,细写相思多少。醉后几行书字小,泪痕都揾了。”这首词采录自《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写的是一段儿女相思之情,“红笺”、“相思”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叙述深刻的儿女情怀。王安石的爱情诗写得较为含蓄,与他的其他作品的风格甚不协调,现在的研究中很多人就凭此来判断荆公词作没有描写,是太过绝对了。就像与王安石处同一时代的司马光、欧阳修,他们与王安石一样也都属于不喜声色的人物,也同样留下了一首《西江月》、《蝶恋花》这样吟咏男女爱情的作品,笔调也甚为细腻缠绵。

王安石早年虽然不喜作词,但是并不代表他对词采取绝对的否定态度,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其家庭成员的写作状况中看出。王安石的夫人吴氏甚有诗词之才,尝有小词约诸亲游西池句:“待得明年重把酒,携手,那知无雨又无风”,王安石之弟安国、安礼,其子王雯,都有描写“脂粉”的词作传世。

(二)取作为词作典故或意象,为怀古述志服务。

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的一生都是在宦海沉浮中度过。他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志,献万言书、推行新法,两次官至宰相又两次被罢相。他的人生经历和心境在词作中也反映了出来。如他的代表作《桂枝香·金陵怀古》抒发自己在金陵怀古述远情怀,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词中不时流露出词人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内容上作者化用了“门外楼头”和歌曲“《玉树花》”的典故,均是指陈后主的故事。由此可知,安石的创作并没有刻意地回避和艳词,只是他的创作是真正的政治家之词,往往在作品中借古喻今,是真正有所寄托的。他词作中的,并不是为了让作品变得“媚”和“艳”,而是为了达到自己借古讽今、寄托情怀的目的。

(三)描写风流生活,以相思寄托向往自由的心境。

王安石不喜声色犬马,更不去光顾声色场所,早年时候对柳永的作品不屑一顾,这样正经古板的人在当时并不多见,因此有流传“王舍人窃柳词”的笑柄。晚年耽于佛理、闲谈俱味禅悦,《雨霖铃》、《南乡子》(磋兄世间人)、《望江南·归依三宝赞》等多半表达的是一种向往隐逸生活和感悟禅理的心情,但是其中一首《千秋岁引·秋景》显得很不一样: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庚楼月,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5]

词作中的“别馆”、“楚台”、“风”和“月”几个意象明显透着一股“柳七”的味道,可见王安石在晚年的创作中是有心地学习了柳永的创作的。但是,与柳永词作内容上以艳词咏情的风格不同,王安石的艳词是为了要达到灭情的目的,作者感叹名利缚人手脚,红尘琐事耽搁自在生活,风流的日子却总被抛一边。“当初”以下从“风流”二字铺展开去,述心上之人海誓山盟、密约私诺,然终于辜负红颜,未能兑现当时的期约的情怀。“秦楼”本指妇女的居处,在汉东府《陌上桑》中为美貌坚贞的女子罗敷的居处,李白的《忆秦娥》也以秦楼为思妇伤别之处,因而此处的“秦楼约”显系男女私约。王安石在词中借对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的风流往事的描绘,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无羁无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沈际飞对此作出了很深刻的评价:“介甫有游仙之意,悟矣。必待‘梦归’、‘酒醒’、‘思量着’,又何迟也。媚出于老,流动出于整齐,其笔墨自不可议。”[6]

综上可知,王安石的词作内容题材并不回避“脂粉语”,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并不是男欢女爱的绮丽情事,而是以理性的态度寄托作者或感伤时光易逝或无意政事的文人情怀,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说王安石词“一洗五代旧习”。

二、王安石词作“脂粉语”特征的原因

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者也。”[7]宋代的代表文学即为词,而词的特点又体现为“妖”和“媚”,所谓“诗庄词媚”。但是王安石的词风一方面为词坛吹来了一股清爽之风、加速了词雅化和诗化的步伐,一方面也体现出“脂粉语”的特征,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其特定的原因的。

其一,时代风尚与文学思潮的影响及对儒家诗教的实践。北宋初中期是词逐渐由“媚”向“雅”的转型时期,词作内容不仅对以外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创新,即便是的描写也在渐渐地收敛着它的着色,向“乐而不”的儒家诗教靠拢,如晏殊就曾对柳永“彩线慵拈伴伊坐”进行奚落,苏轼对秦观“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的指责,这都说明北宋初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在词创作上崇尚“雅”的时代风尚。王安石是走在文学改革前列的代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推崇孔子的“吾未见刚者”和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所以对于男女爱情他采取的是正面的回避态度。《诗话总龟》载云,王安石曾作了一首稍涉男女之情的诗,诗云:“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欧阳修见后,调笑安石云:“谨愿者亦复为之耶?”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不仅现实生活中不喜秦楼歌妓,而且作诗也少涉及男女之情,故被称作“谨愿者”。又魏泰《东轩笔录》云:“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日:‘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8]王安石对晏殊的诘问是在自己之词与晏殊之词间划了一条界线,言明此“词”非彼“小词”也。由此,他的词作代表着自身对儒家诗教的实践,他一方面在题材上积极追求雅化,另一方面也对男女情爱进行着理性升华的思考,因此形成了词作的独特风格。

其二,友人之间的交游与相互欣赏特别是门人俞秀老、清老对创作的影响。作家的创作不是孤立的,它在保有个性特征、个人风格的同时总会受到其他作家创作的影响。北宋初中期,范仲淹等人在创作观念上的改进及创作上的努力,王安石是其忠实的拥护者;晏殊位居宰相,王安石曾受到他的提携;苏轼与王安石虽在政治上有不同的见解,但并不影响二人在文学上的交流。再者,王安石的门人俞秀老、清老等人也是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黄庭坚《书元真子渔父赠俞秀老》记载云:“金华俞秀老,物外人也。尝作《唱道歌》十章,极言万事如浮云,世间膏火煎熬可厌。语意高胜,荆公乐之,每使人歌。秀老又有与荆公往反游戏歌曲,皆可传。长干白下,舟人芦子,或能记忆也。此《渔父》计秀老必喜之,辄因清老远寄,幸可同作。”从上面的文字记载可以知道秀老、清老兄弟皆妙解音律,善作歌词,喜谈佛理。在钟山时二人常出入荆公门下,为荆公所喜。清老性滑稽,尤善歌,尝为王安石歌《渔家傲》诸词。秀老为人较稳重,尤喜说俗禅,尝作《昌道歌》十章,言尘世皆幻,劝人向佛,王安石甚爱此歌,常使人歌之。且秀老与王安石有不少游戏唱和的歌曲,当时这些歌曲曾广泛流行于“林下水边,幽人钠子”之中,甚至舟人芦子也能记诵,可以说王安石晚年词作多尚佛谈理、歌咏隐逸出世,与当世流传的刻红剪翠词风完全不同是直接受到了俞清老、俞秀老兄弟的影响。

三、王安石词作“脂粉语”特点的意义

王安石的词作虽数量不多,但是其“脂粉语”的特殊特征却给词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他的贡献不仅在政治上也在文学上。他的词上接柳永,下启苏黄,在词风的转变上具有极重要的影响,这在北宋乃至中国文坛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一)反映了当时文人的二重创作心理。

普列汉诺夫早就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决定的。”(《没有地址的信》)唐宋文人处在那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时代,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寻求享乐和感情生活方面的寻求宣泄,就成了词所赖以促发的两大心理需求。

北宋时城市经济高度发展,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对于两次位居宰相的王安石来说,宴会和社交是不可避免的,况且他的生活圈子中还集聚了苏轼欧阳修等极会附庸风雅的朋友,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出现《谒金门·春又老》等作品是对当时文人生活面貌和心态的一个很好的反映。另一方面,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并未摆脱旧时只是分子的矛盾心理: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者之间徘徊。他一方面以雄才大略、执拗果断著称于史册,另一方面激烈的政治漩涡也使他时时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误身的感慨。于是,也就有了他将佛教禅理引入词中,并表现“尘自扰,性长闲,更无迹”的归隐心愿。同时,作为一名政治家,他位居宰相,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作为一名学者,他接受的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育,在精神上是积极入世的。所以他的词作最具有典型性,王安石词作“脂粉语”的特点也为我们了解旧时文人的二重创作现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促进了词向诗回归的进程。

北宋初,词体作为一种由诗衍变而来的新兴文学样式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质,于是有了温庭筠对民间词及最初文人词的反叛。“自温始,词才有了特殊、独立的风格,‘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观念也才得以确立,词体也才具有了独立于诗之外的生命。”[9]这是词体对诗体的变革,也是对自身原始状态的变革。至此,词体已成熟定型,与诗体径渭分明。词体一旦定型,短时间内必然引起词人们对相同模式之词的大批量生产,过度的重复最终造成词体的发展进人了审美与创作的疲惫期,求新的欲望随之产生。

王安石词作“脂粉语”的特点,使词不单只是卿卿我我的才子佳人们来表演儿女恩怨的“感情戏”,还有了更多洪亮的男性嗓音和清新脱俗的自然之气。后代的研究者对王安石词作的意义也给出了很高的肯定:蒋克己在《论王安石咏史词》中指出王安石的咏史词“突破了花间的藩篱,恢复了词的本来面目,扩大了词的题材,打破了所谓的诗词分工论,把词提高到诗的地位,使词不仅可以言情也可以言志,直接为现实的政治经济服务,为苏轼和辛弃疾等人词风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10]熊大权在《略论王安石在词史上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其突出的成就在于毫无顾忌的向旧的习俗、风气冲击,他把他在政治上的革新精神以及强调文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学主张,或多或少的引入词的创作中,突破了‘以清切婉丽为宗’、‘务求协律’的传统观念,涤荡了五代以来绮靡柔弱的词风,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的表现范围,丰富和提高了词的表现功能及艺术境界,为后来的苏、辛词开了先声。”[11]

综上所述,王安石词作在“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大背景下所呈现的特殊特征为北宋词坛吹来了一股清雅之风,加速了词向诗转化的过程,并且影响了后来追随者的创作风格,具有特殊意义和不可忽视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卷三).上海:上海出版社,1991:195.

[2]程洁.王安石词浅论.江西:抚州师专学报,1989.1.

[3]吴熊和.唐宋词汇评(卷三).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92.

[4]杨海明.唐宋词纵横谈.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293.

[5]沈际飞评.草堂诗余正集(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江苏:凤凰出版社,2010.

[7]魏泰.东轩笔录(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64.

[8]木斋.唐宋词流变.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37.

篇8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之先生亦持有相类的观点。其后研究者虽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作者】:王安国——《减字木兰花》

【内容】: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

月破黄昏。帘里馀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

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作者】:

王安国(1030-1076) 字平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神宗熙宁元年(1068),应茂才异等科入第,赐进士出身,拜西京国子教授、崇文院校书。熙宁七年(1074),为大理寺丞、集贤校理。八年,被罢归田。其词仅存三首,风格婉丽蕴藉,有《王校理集》,今不传。

【注释】:

落红:即落花。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