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范文
时间:2023-03-16 06:1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江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苑情
2014年4月24日
菡萏残香落尽,
余容花蕾孕出。
雾霾蔽日雨云疏,
心事纷繁难述。
触网情抒好梦,
欢愉浓胜江湖。
巡游文苑阅诗书,
篇2
青青花蕾欲寻春。
遇过山翠水美,
惟独暖风徐徐吹。
度年月,
逢昼夜,
柔春涤洗心神逸。
梦里蝶飞雀鸣,
篇3
2、原文:《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篇4
心痛久留寥落,
情多常醉奈何。
经雨小路已滂沱,
孤寂凄凉眉锁。
试问知音寻处,
偶逢梦境低歌。
偷偷把眼望流波,
原是飞蛾扑火。
二
无份哓伊不在,
有缘怕梦难成。
交相矛盾总相生,
旧忆撩人心痛。
别离何时复有,
聚散哪处重逢。
遣谁明眼辨豪英,
莫使徒空咏诵。
三
霜露不知何诉,
凄愁未解怎言。
只于幻处去思欢,
常叹身微命贱。
也怕一厢情少,
亦伤两心悦难。
不应整夜话疯言,
篇5
清风半夜鸣蝉②。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③茅店④社林⑤边,
路转溪头忽见⑥。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神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
①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②鸣蝉:蝉叫声。
③旧时:往日。
④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⑤社林: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木就是社林。
⑥见:同“现”。
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时写的一首词。
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月、鹊、风、蝉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感到特别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明月”下、半夜“清风”的景色描绘得令人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
以上四句抒写了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而且其核心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篇6
近期的一次视导听课中,有教师分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句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时,指出其中有“以动衬静”的特点。教师让学生回忆类似的诗句,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名句。
这位教师所说的以动衬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月别枝惊鹊”,“别”如果当做动词,就是离开的意思。明月移动,离开了树枝,竟能把鸟雀惊动,可见其境之静。这样理解,大概没有多大问题。但是,下面一句“清风半夜鸣蝉”,是不是以动衬静呢?好像没有什么动态的可视意象。同样的,学生所举的诗句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好像也不完全是以动衬静。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以闹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用人的声音来表现山的空、山的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是这样,正是蝉的喧闹和鸟的喧哗,才更加显得山林幽静。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明明是以有声来衬托无声,人们却往往对之视而不见,感而不觉,不能实事求是地说是以有声衬无声,以闹衬静,却偏偏说以动衬静。
如果以静的理念为核心,联想本来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动,一是闹。但是,一般人往往偏执于静和动的对比,却抹杀了静和闹的对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动衬静”这个词太现成了,现成到自动化了,自动化了就可能不顾事实了。一切流行话语、现成话语、权威话语,都或多或少有这种遮蔽性。本来静的意思,就是静止,以动衬静,就是以运动、位置的变动,来衬托静止状态,这种现象是常见的。但“以动衬静”作为一种固定话语,却造成了某种思维定势,这种定势之强大,使人们变得盲目,甚至忽略了与静相对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喧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的越是喧闹,鸟叫的越是清脆,就越是显得山里幽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王维的名句,辛弃疾的诗句就是从王维的名句中脱胎换骨而来的。本来变动的是月光,月光是无声的,怎么会把熟睡的鸟给惊醒了呢?仅仅是一只鸟,断断续续地叫了几声,在这偌大的山中,都听得那么清晰,可见山里是多么宁静了。在心理上,自发地感受到这一点并不困难,难就难在,以这种现象为依据,颠覆以动衬静的遮蔽性,进行思想的突围,把它概括为“以闹衬静”,使之与“以动衬静”并列起来,给予它平等的合法地位,这需要语言创新的命名能力。
篇7
夜,闷热的夜,让人无法入眠。
走出房门,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似天地间的一盏明灯,让万物都呈现出蒙蒙胧胧的色彩。我信步走在既陌生又熟悉的异乡小路上,尽情地欣赏大自然赋予的美。一别几年,此情此景,还是那样亲切。忽然,路旁的树丛中“扑棱棱”地飞起几只鹊儿,在月光下翩然起舞。哦,是我的脚步声惊醒了他们,这些可爱的小东西!它们不知所措地飞离枝头,在夜空中盘旋。我的心里不由地产生了愧意。一阵凉风迎面吹来,我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刚才的暑气一扫而光。蝉儿也好似表达舒适之意,在夜风中低低吟唱。
“咦,什么味道?”仔细一嗅,原来是稻花的香花在弥漫,在飘散。刚才没注意,现在闻来,味道是那样醇美,那样浓郁。再仔细一看,谷地里的稻穗都垂下了脑袋。微风吹拂,沙沙作响。远远望去,月光下,一浪又一浪,连绵起伏。“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这些勤劳的乡亲们辛劳的汗水没有白费。”想到这,我不由得会心地笑了。“呱呱呱——”时远时近的蛙鸣声打断了我的沉思。啊!这喧闹的蛙鸣是在谈论丰收的喜悦,还是在为这丰收的美景举行庆欢会?
遥远的天边闪烁着几颗翡翠般的星星。它们眨着眼,像顽皮的孩子似的。夏日的天气真是奇怪,刚才还明月朗照,这不,竟又飘起了一阵小雨,我闭起双眼,让清凉的雨一直淋到我的心里。雨很快又停了,依然是皓月当空。远处,恍恍惚惚,多了一份轻纱般的柔和。
转过一道弯,一座小桥映入我的眼帘。桥下溪水淙淙流淌。站在桥上,月光下,可以看见水的幽绿。走过小桥,啊,看见了,熟悉的茅店,它还是那样安详地栖息在那片树林边。看着茅店,想起了三年前的聚会,那温磬的时刻,那离别的场面好像就在眼前。如今只有树林哗哗作响,而我的友人们,现在何方呢?
篇8
1、天时地利人和下一句:燕可伐欤?出自《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2、《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3、译文:大堂之上谋臣开宴,边疆将士手持武器。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具备,地理环境优越,且众志成城。“可以讨伐燕国了吗?”说:“可以。”今日在楼台之上筹谋国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风歌》,不需多日四方便来庆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3、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苏轼《中秋月》
6、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7、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清袁枚《春日杂诗》
8、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送春》
9、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10、斫(zhu)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1、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唐刘方平《秋夜泛舟》
12、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唐刘方平《月夜》
13、月色更添春*好,芦风似胜竹风幽。唐贾至《别裴九弟》
1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苏轼《前赤壁赋》
15、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宋欧阳修《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16、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17、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18、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9、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清濮淙《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20、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唐杜甫《漫成一首》
21、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22、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宋苏轼《西江月》
23、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唐韩愈《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篇10
月亮,高挂苍穹,与太阳“轮流上岗”,为人类照明,真是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与日光不同,月光皎洁而柔和,晴朗静谧的夜晚,月亮成为幽美的景观,给人美好的感受。因此,在古代诗歌中,月亮首先是一种“美”的意象: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色更添春色好”(贾至《别裴九弟》);“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可怜(爱)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惜(爱)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琼瑶(水中月影)”(苏轼《西江月》)……历代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月图。
静夜望月,最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勾起种种情绪。伴随不同的思想感情,月亮也就成为诗歌中含义不同的意象。
望着月亮,人们会想到时间,忆起往事,想到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江花月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李白《把酒问天》)。诗人想像月亮是鉴古察今的历史见证者,从而把月亮写进一些怀古咏史的诗歌里。如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当年吴王夫差与西施歌舞行乐的“苏台”,如今已成废墟,草木杂生,只有天上的月亮,曾经照过当年的奢靡王宫。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月亮依旧,但昔日都城的繁华,都化归乌有了。在这些诗里,月亮仿佛是王朝兴亡的冷眼旁观者,虽然不会言语,但也间接流露了作者心底的讥讽和感慨。而做了阶下囚的亡国之君李煜,见到月亮则痛苦万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望着月亮,人们还会想到空间:由月光朗照万里,想到遥远的故乡,异地的亲友;由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怀舍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这些都是望月思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不知帘外如月,还照边城到晓无”(罗邺《秋怨》)。这些都是望月思人。
这样一来,月亮与“怀古”、“思乡”、“相思”紧密联在了一起;又因思念而生愁苦,于是月亮又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月子(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吴棹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样,月又成了愁的“代号”。“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其中的月(光)都或淡或浓地含有愁苦凄凉之情。
古代诗歌中经常借月抒情,描写月亮,作为一种意象,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例如杜牧的《泊秦淮》首句写景,用月与寒水、烟(雾)组合成一幅迷茫的画面,渲染凄清的气氛,为抒发伤时忧国的愁思作铺垫。再看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首诗先叙事说情,最后一句写景,用“高高秋月照长城”的景象描写渲染戍边将士说不尽的“边愁”,进一步烘托了主题,余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