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范文
时间:2023-04-11 20:0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藏菩萨本愿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一种经书。梵名Ks!itigarbha-pran!idha^na-su^tra。凡二卷。【通行本为三卷】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其余两部经为《占察善恶业报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地藏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
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
《地藏经》全文计分13品,原分为上下2卷,上卷由第1品至第6品,下卷由第7品至第13品。而现今流行本分上中下3卷,主要是便利读诵。第1品至第4品为上卷,第5品至第9品为中卷,第10品至第13品为下卷。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说起贵阳有名的背街小巷,就不得不提毓秀路与北横巷。
毓秀路与北横巷是相互连通的街巷,都有一个出口在中华北路。毓秀路长500米、宽不过10米,东面路口正对成都路,由西往北通往永乐路。毓秀路1938年因为毓秀里而命名,历史上的地名名称有:文家坝、般若寺、五显庙。
在民国时期,毓秀路北是一个在老城墙上新开的出口,因为紧邻外黑神庙,庙里供奉南霁云而得名霁云门。霁云门是没有城门的出城通道。毓秀路上有几条小巷:毓秀巷可以通往合群路,马家巷与黔灵西路相通,白果巷是北横巷的一部分。现在,毓秀路沿路以居民住宅为主,也有不少机构单位,主要有:市各派市委和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办公楼、市城市管理局、贵阳市文物局、云岩区民政局、毓秀路小学等。
毓秀路35号大院,解放前是文家大院,文家坝因此得名。1958年4月,当时的云岩区与富水区合并,新的云岩区人委搬到这里办公,将文氏宗祠作为大礼堂,左右厢房及祠堂前楼房作为办公用房。1980年,云岩区委从中华北路迁入。上世纪90年代建设了7层高的办公楼。进入新世纪,根据“退二进三”战略,区委作出搬迁决定。2005年,区党政机关迁大营坡新址。
北横巷也叫北横街,因为横贯于城北得名。曾经的地名还有:金箔行、黉池街。北横巷长约150余米,向南一段通往毓秀路,因为有白果树作为地标,后来改叫白果巷。过去,北横街东口往北就是六广门,六广门外就是城郊了。现在,北横街东口往北是金辉大厦,往南一直到毓秀路口是搜秀新城大厦。已经和中华北路融为一体,成为中心城区的一部分。北横巷内原来有一座般若庵,也叫般若寺,般若寺的读音是“勃勒寺”,般若寺因为《金刚经》中般若心经得名,系佛教寺院。般若寺后来改作学堂,称蒙养义学。1803年,蒙养义学迁大兴寺。如今,般若寺早已在岁月流逝中消失,般若寺址成为居民宿舍。
北横巷因为紧邻蒙养义学、北书院,曾经得名黉池街。北书院在云岩区公安局现址。1800年,即嘉庆五年,由时任巡抚常明在贵筑县治废址上所建的正本书院,因为位于城北,又称北书院。1819年贵阳遭遇地震后,由粮储道倭臣布修葺。1902年,贵阳府在这里创办贵阳府中学堂,为贵州最早学堂。1905年,府中学堂迁到次南门雪涯洞后改为北区警署。解放后至今为云岩区公安分局。
金箔行作为地名是因为这一带金银器加工出名。过去贵阳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穿金戴银的习俗,每逢农历四月八要到喷水池盛装出游、载歌载舞,所以金银饰业主要集中在城北。旧时贵阳贵金属加工业的特色是:店铺的垃圾每年要堆积到年关时才清扫,为的是沙里淘金;对现在称为24K金的金饰品要打刻“上上足赤”、“十成足金”等印记,表明货真价实;金店学徒最怕老板请自己“打牙祭”,这是让人赶路的“最后晚餐”。
白果巷现在仍然是居民住宅区。白果巷口的对面是市城市管理局办公楼,那里原来是建于清末的五显庙。清人刘蕴良题五显庙联:“才兼乎三,德备乎三,玄功贯乎三,三亦微亦显;气运其五,行超其五,化身纷其五,五乃圣乃神。”五显庙1934年改建成为大同电影院,后又改作炸药库,也曾经作为卫生管理机构用房。
五显庙里供奉的五显是民间信仰中无时不显的五位神仙,也叫五位菩萨。能赐药治病、显灵退贼、滴水救火。毓秀路五显庙供奉的五显财神也是民间的“偏财神”。五显财神信仰普遍流行于江西,五显财神指兄弟五人行侠仗义,封号首字皆为“显”,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民间合称为“五显财神”。贵阳曾经有过几座五显庙。解放初期,中山西路旁边通衢街的五显庙还在,说明当时城内江西籍人较多。《西湖游览》载:“五显者,五行之佐也,无姓氏可考。宋时赐号,一曰显聪昭圣李顺福善王,二曰显明阳圣事义福顺王,三曰显正昭圣伊智福应王,四曰显直昭圣军爱福惠王,五曰显德昭圣争信福庆王。五王封号皆有显字,故谓之五显庙云。”民间认为五显相助,求子如愿、经商赢利、读书成就功名、农事丰收,有求必应。
在民间,称为五显的还有五圣大帝、五通大帝、华光菩萨等。在民俗中,五显是由神到人,又由人到神和神灵。这些五显与毓秀路供奉的五显就没有太大关系了。相传玉皇大帝封之为“玉封佛中上善王显头官大帝”,永镇中界。五显作为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初五接的财神是《封神榜》上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的赵公明,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由于关公亦称武显,民间也普遍视为财神。现在,许多商铺、住宅都供奉赵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坐骑黑虎的神像或关云长红脸美髯、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塑像,庄严威武。在江南一带,每月初一、十五,经商之人都要去五显庙焚香供财神,正月十五至十八迎五显大帝回庙,用鸡鸭鱼猪牛和香蜡纸烛炮祭礼。蠡海集载:“九月二十八日为五显生辰,盖金为气母,五显者,五行五气之化也。” 又云:“五行大帝,按俗以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五显大帝又称华光大帝,诞辰在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传说华光大帝是三只眼火神,称为三眼华光,因喜欢玩火烧了玉帝的九龙墩,玉帝令其每年八月初一由天上下凡。农历八九月间正是天干物燥,容易发生火灾。华光诞辰日,百姓把易燃的木炭、纸屑等捆成一把放置门口,由巫师、和尚逐户收取,集于纸船投入江海中焚烧,认为这样能“灭火消灾”。同时,家家户户到火神华光大帝庙参拜,祈求一年平安。农历九月二十八日这天,各地基本都有参拜与庆祝五显的习俗。
在毓秀路,解放前还有一所寺庙叫地藏寺。寺庙建于清末,供奉地藏王菩萨。地藏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是救度天上及地狱一切众生的菩萨。地藏由于像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所以名地藏菩萨。抗战时期,因为人口激增,学校不够,1944年,市参议员余筱田出面将地藏菩萨移到弘福寺,地藏寺改为毓秀路小学。学校将地藏寺的正殿隔为4间教室,另将右厢房隔成两间教室,后殿设小礼堂。因为紧邻霁云门,命名为霁云中心国民学校,校门面对永乐路。1952年,校门改设在毓秀路后改名毓秀路小学。毓秀路小学1973年改为云岩三中,1984年停办并恢复毓秀路小学。
贵阳历史上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民间曾经对地藏菩萨顶礼膜拜,在众多的寺庙里都供奉有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梵名 Ksitigarbha,是菩萨之一。《宋高僧传》卷二十载:“地藏菩萨的生日是7月30日,降诞为新罗国(朝鲜)王族,叫金乔觉,在唐玄宗时期出家来到九华山,居数十年后圆寂,九华山供奉他的肉身殿传为地藏成道处。地藏菩萨的道场也因此在安徽九华山。九华山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述:过去无量劫前有一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生前不积善因,死后必堕恶趣,遂变卖家宅供养佛寺。后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见到鬼王无毒,得知因自己供养佛、寺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得以脱离地狱之苦,超拔升天,婆罗门便在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当时的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释迦牟尼在经中讲述了地藏菩萨种种不可思议行愿。地藏菩萨发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
篇3
佛语经典语录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佛语经典语录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佛语经典语录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佛语经典语录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
"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佛语经典语录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佛语经典语录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佛语经典语录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佛语经典语录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佛语经典语录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佛语经典语录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篇4
象牙上的经文巨作
2010年8月10日,凌晨4点,瞿仁伟那间十几平米的工作室里,灯亮了整整一夜。
时值酷暑,气温高达38℃。瞿仁伟满头大汗,鼻梁上的眼镜因大汗滑到了鼻翼上。可他却不敢轻易擦拭,生怕一个分神,刻刀偏移,致使整个作品前功尽弃。此刻的瞿仁伟心神皆静,他屏住呼吸,微动手指关节,把全身心的力量送至肉眼根本无法看清的刀尖,在象牙上一刀一刀扎实地游走着。此时此刻,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当他用刀尖刻下最后一笔时,瞿仁伟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走到窗前,凝视着窗外第一缕晨曦,久久不语。先前放下刻刀那一刻,瞿仁伟终于完成了耗时3年的微雕作品《佛牙六六大顺》。
这是一个用“惊叹”来形容都略微逊色的作品:1.1米长的象牙上,完整刻下了由《金刚经》、《楞严经》、《佛说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南无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六祖坛经》等80多部经文、60多万文字组成的“南无阿弥陀佛”和“嘛呢叭咪恕笔二字。
2012年4月,在第五届中国(重庆)工艺品、礼品及家居饰品博览会上,《佛牙六六大顺》以其精湛的微雕工艺吸引了最多观众的驻足观赏,这也是该届博览会上身价最高的展品。正是因为这次受邀参展,让一向低调只喜欢埋头微雕的瞿仁伟火了起来。
隐于民间的雕刻全能大师
回望3000多年的微雕历史,从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微刻,到明代最著名的立体圆雕《核舟记》,再到如今在头发丝上刻画诗词,无数人加入过微雕这个行业,但最后能坚持下来有大成就者却寥寥无几。瞿仁伟之所以能在微雕上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与他执着和宁静的性格密不可分。
瞿仁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优良,却因为身处特殊年代的关系,只念到了夜大,成为了一名技术员。瞿仁伟从小酷爱书法,正是几十年深厚的书法功底,为瞿仁伟以后的微雕生涯奠定了基础。
30年前,瞿仁伟在书法杂志上偶然看到一幅微雕大师的作品,被微雕工艺的精美深深震撼,便开始自学起来。先是刻石块,再是刻木雕,再到刻象牙,甚至是刻坚硬的瓷器,还有头发丝……曾经为刻木雕还自己跑了几十里山路去挖树。
寒来暑往,瞿仁伟每天都坚持雕刻十小时以上,如今已60高龄的他,每天夜里十二点之前都没休息过。他与本刊记者交谈时口气中甚至还有些遗憾:“年轻时的精力才叫真正的旺盛,那时每晚都是两三点才睡,现在不如年轻了,最多也就是创作欲望来了偶尔熬个夜。”
瞿仁伟在牙片上雕刻的作品比较多。“牙片的材质适合打磨也就比较合适进行微雕”,他解释道。众多的作品中,在牙片上参照名家的画作进行膜刻,是瞿仁伟的一绝。于是,傅抱石、李可染等人的作品在刻刀下得到了重现。先刻,然后着色,一个几厘米长宽的牙片能微雕出一副大型画作。他还能将自己的微雕作品放大到很多倍,一般微雕者是没有那个自信的。不但不走样,而且放大后的效果和真画差不离,这是瞿仁伟所追求的境界。
瓷雕算是其中比较难的。因为瓷器的硬度高,在选择瓷器上,瞿仁伟没少费工夫。他到全国各地去买瓷器,挨个试验出哪家的瓷器比较适合微雕。在瞿仁伟家中,本刊记者见到一个里面刻着“佛”字的瓷盘,构成佛字的是微字,内容竟然是一部《金刚经》。另外一个瓷碗的内侧一圈则是108首唐诗,不过瞿仁伟只刻了107首,他说每个人心中还有一首。
至于头发丝上的微雕,难度则更大,但瞿仁伟同样把它攻克了。一首五言绝句,四句竖排排列,工整刻写在一截长仅1厘米的头发丝上,观赏要用显微镜。
“他研究在头发丝上雕刻费了很多时间和心血,有一天夜里三四点,他十分兴奋地把我叫醒,因为他研究成功了怎么在头发丝上雕刻。平时生活中,很少见到他这么兴高采烈的时候”,瞿仁伟的妻子说。
因为《佛牙六六大顺》展出的轰动,一时间,找瞿仁伟采访的媒体多了起来。大家也在感叹,原来重庆本土也有如此厉害的微雕大师。作为一名传统的工艺人,瞿仁伟并未因知名度的提升而目空一切,他依旧把自己的时间都耗在了作品上,而不是走穴和做广告。他连颁奖都不愿意去,他觉得那也是浪费时间。对于荣誉,他不看重,他说,“一切让作品说话”。
看似不会经营的瞿仁伟,实则是守住了一份宁静。在宁静中,他才能出真品和精品。长年累月的付出,瞿仁伟不与任何人争锋,却在不知不觉的努力中,成为了国内少有的集牙雕、瓷雕、木雕、发雕、微书于一体的微雕全能大师,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的硕果:重庆市第一届美术工艺大师的评选,瞿仁伟排在第一位;2001年被评为“市优秀民间艺术家”;2002年被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授予“杰出艺术家”称号;2006年瞿仁伟还代表重庆参评微雕“国大师”。
大师是怎样练成的
微雕之所以令很多人望而却步,总的来说是因为它的门槛太高。若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微雕大师,而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人,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书法家。
微雕细刻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刀,即用刀将书法、绘画按照科学的比例刻到象牙片等载体上去。因此,书画的基本功是学徒的第一功底。瞿仁伟告诉记者,书画底子差了,无论如何隐藏,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下一放,拙劣的笔势都无所遁形。
既为微雕,重在“微”字,当然越小也就越难。小的程度取决于作者对多种道具的熟练运用以及细心耐心程度和入静功夫。
欲善其工必利其器。要想刻得更小,就必须得根据不同材质选择不同刀具。刀具太软,刻不进去;刀具太硬,一碰就崩。瞿仁伟本身就是做刀具、荚膜设计的,他的“笔”都是自己设计制造,其中微书使用的自制毛笔,只有筷子一样粗细,笔头插了特定的几根毛。瞿仁伟说,只有这样的笔才能写出笔锋苍劲的微形书法。
操刀的功夫就和书画的基本功以及目力、耐力有直接关系了。璧山另一位微雕大师潘启慧说,微雕看起来细如纤尘,但纤细和柔软的后面是刚强与博大,手指承有千钧之力,应绝对稳住,既有松,又有张。特别是进入工作时,必须敛神静气,思想高度集中,呈人静状态。因为哪怕轻微跳动或稍有散神,刀下就会混乱,而且还不能修改。怎么减缓脉搏跳动频率,控制手指颤动,这对许多微雕艺人来说,都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事了。
具备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微雕素养,就离“大师”近一步了,接下来还需要拥有上色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