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发声技巧范文
时间:2023-03-28 15:0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主持发声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语言表达课程群 吐字发声 专业素养
播音与主持是一种“对有声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播音员与主持人应具备“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语言技巧”[1]P199。播音员与主持人运用语言是否准确、得体、优美,尽管与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关,更离不开“自身的语言功力”[2]P4。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培养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艺术殿堂,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构成一个“语言表达课程群”,这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吐字发声”不仅是《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更应该是贯穿于“语言表达课程群”的重要教学任务。
一、教学现状分析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在大一开设,不仅是课程群其他课程的基础课、先行课,而且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基础专业素养的任务。该课程是本专业最具有“技术性”、“基础性”的课程,学生必须学会语音发声的“技术”,让“吐字发声”过关,再学习表达的“艺术”,让“语言表达”借助“技术”营造“态度和情感”,在“技术”、“态度和情感”双过关的前提下,再学习如何运用有声语言完成广播电视播音。所以“吐字发声”是专业基础,表达技巧是对“吐字发声”的应用。但事实上,想在大一一年内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发声习惯,将“吐字发声”学到位难以做到。实际上,多数学生带着一些遗留问题进入大二学习“语言表达”,甚至在随后的大三、大四乃至毕业工作后都无法彻底解决某些语音发声问题。“吐字发声”这个“技术性”极强的学习阶段往往草草收场,学生毕业后“带病”上路,此后没有“吐字发声”专业教师的“售后服务”,大一的遗留问题会长期持续下去而得不到解决。
目前该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对《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程定位不准、教学方法欠妥、实践教学设计不足等问题;《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作为后续课程,着力完成“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的教学任务,忽略对先行课《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作为专业最基础课程的跟进照应和持续加强,未能在各门后续课程教学中持续不断地强化学生对先行课程知识体系的运用能力,同时忽略了先行课程对后续课程必然的深刻影响。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及其后续课程的教学存在明显缺陷,普遍的情况是,针对一种发音技巧,教师依照书本上的理论讲解后,以示范为主进行教学,学生主要靠模仿来学习,有时学生在个别词语的模仿中勉强记住了教师的示范发音,但不能触类旁通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发音错误后并不知道错误的原因,纠正起来十分困难,反复练习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发声训练比较枯燥难学,学生的兴趣难以持续下去,克服困难的决心欠缺。这都需要教师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及其后续课程还需要完善、成熟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巩固并强化课堂学习的效果,特别是普通话语音教学的“吐字发声”,必须建立在持之以恒的艰苦训练的基础上。就像习武者、体操运动员不坚持操练功夫就会荒废,戏剧及歌唱演员多日不练习发声唱歌就容易走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不坚持发声训练,“吐字发声”的技巧就会生疏。学生对坚持课外发声训练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因为懒惰而对晨练发声缺乏积极主动性。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语言表达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很不利。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应整合“语言表达课程群”多门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宏观性教学研究,从“吐字发声”入手,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其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先行课的合理定位,确认该课程的“吐字发声”教学具有显著的知识技能性、长期的实践操作性,肩负着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与“核心职业能力”的艰巨使命;明确该课程对课程群后续课程支持、支撑的课程地位,以及后续课程要承担起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技能进行操作训练和长期实践的任务。整合课程群资源,科学地规划课程群内部深层结构的序列位次,强调课程群内部课程之间内在的连续性、逻辑性,在凸显每门课程个性的同时,以切实打造“吐字发声”基本技能作为共同的教学目标,并贯通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为提高课程群的建设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而共同奋斗。
其二,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课程群,师生共同遵守的宏观性、综合性、可行性教学改革方案,将《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课程的“吐字发声”理论教学、技术训练和操作实践作为课程群各门课程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内容。在课程群构建的四年专业学习的时长中,始终贯穿解决“吐字发声”技术问题的教学与实践,确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普通话达到专业规定的一级甲等水平,尽量消除学生语音面貌的各种瑕疵,减少学生步入社会、在职场竞争和未来发展中在“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的各种“缺陷”和“隐患”。
其三,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的研究与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吐字发声”理论与技巧应该在课外的实践活动得到运用、检验和加强。例如成立课外专业学习小组,进行“吐字发声”训练,形成互帮互学风气。“吐字发声”课外训练不因《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程的结束而终止,应贯穿在后续课程的课内与课外学习中。持之以恒、不间断地进行晨练发声,通过日积月累、艰苦训练,提高学生的“吐字发声”技术能力。以“齐越朗诵艺术节”、“夏青杯朗诵大赛”等重大赛事的备赛为抓手,进行长期的节目打造与“吐字发声”训练,发挥重大赛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作用。举办“美文诵读大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不定期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吐字发声”与语言表达的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精选古今中外文学经典进行课内外朗诵和表演,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艺术水平、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文化素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增进“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母语文化素养。有教师提建议应该让学生走出学校进入媒体实习,“到一线去锻炼和感受”,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P111,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广播电视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播音主持工作者是直接面向受众的最重要的角色”,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其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就是规范性、示范性”,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日常社会生活、行为规范都会产生示范引导、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4]P201。从这个意义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该将培养学生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而且应该确认,在专业教育中,“吐字发声”作为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最具有“技术性”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表达课程群”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欣欣.浅谈播音主持人语言技巧的培养[J].新闻传播,2012(10).
[2]吴郁.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吴胜.播音主持教学中广播教学的发展与思考[J].今传媒,2011(2).
篇2
【关键词】语音发声 方法 思路 延续性
【中图分类号】H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40-02
一、在教学中语音发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对于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合理的运用发声方法,并准确、科学的掌握发音技巧,进而在作品表达中和业务实践上有完美、出色的表现,是播音专业学习的规范要求和重要基础。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解决学习者在语音发声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成为了延续语音发声课程需关注的首要方面。
(一)在具体表达中语音发声存在的问题
对于学习播音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家都怀有志向与抱负,期待能够胜任并最终走进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殿堂,施展自我的专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但当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语音问题后,便感到困惑,在学习中既没有捷径,又很难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纠正和突破,从而影响了在具体表达中专业拓展和进步。尤其是方言地区的学生,若要学好播音专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解决好语音发声的问题。
以“前后鼻音”易混淆和词语“轻重格式”发音不当为例进行分析。有些学生in、ing区分不清,由于不清楚这两个韵母音素的舌位变化,从而完全颠倒了两个韵母的发音,如:“英雄”误读成“因雄”,“亲人”误读成“清人”等,从而颠倒了字义,影响了整个句子、乃至是整个段落的表达。再如在词语轻重格式的使用上(轻重格式的定义:词语的轻重格式表现在声音上,是音节和音节之间轻重、长短、快慢和疏密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恰恰是构成语言节奏的基础[1]),如:“地道”这个词,若作为‘中重格式’出现,即表示名词-地下道的意思;若作为轻声词出现,则表示真正的、纯粹的意思;如果轻重格式使用不当,变会影响到整个句子句义的表达和句子流畅性、节奏感的呈现。因此,语音发声问题的及时更正和解决至关学生在具体表达训练上拓展和突破。
(二)在主持业务上语音发声存在的问题
在主持业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在语言中准确流露具体的情绪色彩,这种情绪色彩既体现在语言中,也体现语言使用的声音和气息中;具体来说,规范语音发声的方式、方法,要求字如颗粒状、字字如珠,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应用和训练方法,是一种规范要求的方式;但在具体情况中还应根据具体变化来分析,在话筒前和镜头前时就要根据具体内容要求、语气基调、节奏变化等予以恰当、合理的表现。
以声、韵、调的表意功能为例进行分析,在日常练习中,很多学生通常把语音发声的练习当做是一种机械、单调的重复式学习,认为是技术活儿,熟能生巧;其实不然,在发音过程中思想情感的投入及丰富的内心体验,才能语音发声学习环节灵活起来。以‘白杨’一词为例,阴平声,中重格式,给人以向上挺拔的感觉;再看‘垂柳’一词,先阳后上,先短后长,给人以向下、飘柔的感觉。[2]在主持义务课程的训练中,更要找到语音发声与业务训练之间的关联,给语音发声注入感彩、“美”的外形,而并非机械用声;要加强学生在平日广播电视业务课程训练中语音发声的训练,能熟练运用的准确的声音形象表现不同内容。
二、语音发声延续教学的必要性
《语音发声》课程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年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也是播音专业的基础性专业课之一,同时将伴随播音、主持创作全过程的学习;在现今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发展中,良好的语音面貌也能从侧面反映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由此可见,延续‘语音发声’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字正腔圆必能事半功倍
对于学习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能否准确合理的掌握语音发声的技巧,是决定其在日后语言表达和业务课程的学习中能否让声音更富有感染力、表达更趋于完美的前提条件。尤其在即兴口语表达中,很多同学语音发声的各种问题便会显露无遗,这样不仅失去了语音的准确性,也影响了整体语义的清晰呈现,事倍功半。例如,在某新闻节目中,新闻主播将‘新闻三十分’误读为‘新闻三十婚’;在某体育新闻中,将‘美国职业男篮的球星’误读为‘美国职业篮联的球星’等语音错误的情况,这也就恰恰暴露了语音发声在即兴口语表达中的缺失,在无稿情况下,陷入语音不清晰的僵局。所以在学生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就要格外加强语音发声的练习,强化学生意识,坚持运用正确的吐字发声方式,字正腔圆必能事半功倍。
(二)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语言传播规范性的要求
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声音的传播使者,也是播音专业学生心之向往的职业,而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范度就更加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张颂教授在《播音语言规范化三题》中说道:“播音员和主持人用的是一种语言,必须用一种语言规范来规范,这是无法逃脱,不能回避的问题。”[3]这就说明一名合格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想要拥有音色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的声线,就必要在专业基础语音发声上加强要求,不断提升。
有声语言的规范性除体现在吐字用气的准确性外,还必须体现在声音的润泽饱满、明亮清晰;音色的富于变化,带有美感;美的东西才会更有表现力,更吸引人; 对于有声语言表达来说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会影响到受众的理解能力,同样会影响到整个节目的美感。
三、语音发声延续性教学工作在推行上存在的问题
(一)推行中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
语音发声课程为大学一年级一整年的专业课程,分为‘普通话语音篇’和‘播音发声篇’上下两部分;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语音发声作为学生第一学年的主要专业课程,用整一年的时间去理解、掌握,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慢慢体会,从这个角度而言却有其合理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反复琢磨,也仍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第一学期讲‘语音篇’,第二学期讲‘发声篇’,把语音和发声当做两个互不干涉的内容的分别讲解,无形中割裂开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鉴于这种情况,就应该在教学计划和内容上做出调整,可以“发声来带语音”,首先进行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共鸣控制、喉部控制等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宏观上建立对于《语音发声》课程的认识,同时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中也都能有所收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易到难的展开语音发声的学习。在建立自信和兴趣的基础上,再有所重点、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语音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等章节的学习;在发声课程中,还要注意以“表达来带发声”的特点,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发声是失去意义的、盲从的训练,是不可取的。同时在发声课中,也可让语音问题较少的学生尽快过渡基础表达的阶段,从而事半功倍,提高语音发声的课堂学习效率。
第二,语音发声采用的大、小课结合的教学形式,大课以讲授理论为主,小课则分组进行针对练习,学期为一年。在课时及授课形式上,这样的安排虽存在其合理性,但在课程内容的延续性上则无法保障,语音仍遗留问题的同学,就会对他日后专业课的学习带来不便。所以,可将《语音发声》这门课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继续穿插安排在学生后续的学习阶段中,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语音问题,为日后学习营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二)克服普通话教学单一教学方式的探讨
语音发声的教学以往多集中在字词、诗歌、语段三个层面展开进行,在实际教学中则会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字词或句子上,对于无稿状态下的表达就略显吃力,语音问题也就会频繁显现出来;因此在平日教学中应更加注意加强学生在无稿状态下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让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的教学更贴近于一线用人的标准,兼备专业性与实用性,从而让这门课程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
篇3
加强基本功练习。声音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播音的效果,良好的播音发声需要从呼吸的控制、口腔的控制和共鸣的控制来进行。呼吸控制能够直接决定在播音主持时说话节奏的掌控。可以胸腹联合呼吸作为基本的呼吸方式,吸气时需要打开两肋,呼气时要持久、稳定,换气时到位,句首换气。口腔的控制就是播音发声里的吐字归音,其根本要求是字正腔圆。可以通过提颧肌、挺软腭、打牙关、松下巴来实现。而共鸣的控制是扩大发声的效率、提高声音的质量、提高声音表现力的关键环节,其作用是对声音进行美化和扩大。在掌握练习普通话的技巧中,可使用串珠法、绕口令正音法等方法训练。
提高艺术修养。首先是培养播音情感。播音主持与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言语活动。只有富有情感的播音主持,才会对观众产生较强的教育性、诱导性及鼓舞性。播音情感取决于创作的世界观,这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对自己的世界观不断地进行改造。生活和群众是播音情感的来源,形象的思维进程也能够引发播音的情感,丰富的想象既能够产生新的思想和目标,还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情感体验。其次是培养文学气质。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仅需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学气质。因此,平时要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学气质与修养。这样在主持节目时就可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能够在无形中吸引观众注意力。只有在节目中将自己的情感和气质巧妙地融入其中,才会为节目增添无穷的魅力。
向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学习。一是向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学习,这是较便捷、有效的学习手段,学习他们的发音、风格。如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崔永元,他的语言质朴、具有亲和力。这样的语言风格契合观众的需求,能够缩短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如此的语言才能做到高效传播,才能真正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二是形成自己的个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播音主持工作中,播音员主持人只有具有了自己的个性,才能做到别具一格。播音员主持人的个性是自身的声音、形象及文化修养、个人感悟、生活阅历等在传播过程中与栏目的风格、与观众审美的融合。同时,自己的风格要建立在高尚的人格之上,在语言传播中构建自己独创构思、独特视角、独到见解与独具特色的言语表达与气质形象。
(作者单位:峡江广播电视台)
篇4
[关键词]发音技巧;用嗓保护;训练
教学离不开交流,而嗓音是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以嗓音为媒介进行知识传播。嗓音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生理功能,又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职业工具。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职业工具的优劣往往决定着职业功效的高低。教师具有优美的嗓音,是教学活动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反之,沙哑、低沉的嗓音,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然而,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用嗓频率高、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而大多数教师缺乏科学用嗓的知识,加上教学环境污染较重(如吸入粉笔灰尘),极易造成教师的嗓音损害。据《教育研究》杂志介绍,教师中70%以上不同程度地患有喉炎及声带疾病,比歌唱演员的声带疾病患者比例高得多。这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用嗓过度或用嗓不科学造成的。
然而,包括教师自身在内的许多人尚不重视嗓音的健康问题。一方面,教师的声音嘶哑、喉咙肿痛往往被认为是司空见惯的,许多教师日常不注意用嗓态护嗓,不知道引起嗓音不适的原因,更不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嗓音保持良好的状。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教师均未受过专门的发声训练,或用声习惯不良,或发声方法不当,极易造成嗓音的损坏。现代社会需要高质量的语言交流,因此,改变教师用嗓不科学的局面,甚为紧迫。
教师的嗓音保护与训练在国外一直倍受关注。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教育学院,嗓音训练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一大重点,学院负责嗓音训练项目的詹姆斯。威廉姆斯先生说,“不给教师做有关嗓音技巧的培训,就好比培训外科医生而不给他们讲解手术所需的器具一样”。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拥有专门的嗓音保健机构,为包括教师在内的众多职业用嗓人员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在我国,职业用嗓人员的嗓音保健问题一直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少地区也成立了嗓音研究协会和嗓音研究室。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来说,这些工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绝大部分教师仍然没有经过任何用嗓技巧的培训。很多教师还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职业的嗓音使用者,对嗓子的发音技巧、养护常识、疾病预防知之甚少。本文将从这一现状出发,简明扼要的介绍国内外关于“科学用嗓、美化声音”的教学经验,将播音发声、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和训练手段运用于说话发声训练中,总结出一套适合教师用嗓特点,简便易学、见效较快的科学练嗓和嗓音保健方法,使教师们学会科学用嗓,合理护嗓。
一 教师咽喉常见病症
教师由于长期用嗓,使咽部组织疲劳损伤,咽部有明显的异物感,出现充血、疼痛、多痰等症状。讲课用嗓时间过长、频率过高,或用嗓发音强度过大,均会使咽喉部组织疲劳损伤。教师咽喉疾病症状以声音嘶哑为主,早期嘶哑时轻时重,休息后声音可恢复正常,若用嗓过多则易哑,咽喉有不适感、异物感,感觉到有分泌物粘附于喉腔,说话时需先将嗓子“清理”一下,重者嘶哑呈持续性,甚至失音。
教师出现与嗓音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三种:疲劳发音、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
疲劳发音是当一个人发音时自觉喉部有紧缩感、挤压感,甚至已经出现声音嘶哑时仍需继续发音,或喉部有疼痛感、烧灼感、梗阻感等还继续发音,在这种情况下医学上称为疲劳发音;声带小结是一种慢性喉炎,从声带边缘长出结节状突起物,多为双侧声带出现;声带息肉也是喉部常见疾病,常常附着在一侧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的边缘,主要由长期发音方法不恰当或一次过度发音引起。声带息肉和小结均可以使发音时声带关闭不全,导致声音嘶哑,并且由于声带重量增加,导致发音疲劳。如果教师们能掌握科学合理的用嗓护嗓知识,将大大减少患上这些疾病的可能性。
二 声音的基本特性
1 声音的基本特性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是需要通过声音的,每个人在讲话的时候都要通过声音,播音员播音、主持人主持节目、朗诵都要用声音来进行表达。因此,我们所有的有声音的表达都叫有声语言的表达,统称为语言的表达。
声音包括几个元素,音高、音强、音色,这么几个因素决定了声音的特性。高音,让听者觉得紧张,感觉坚锐,我们的老师当学生在讲话,环境嘈杂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提高自己的声音,把音高抬高;中音,也就是每个人讲话最舒适自然的音区,发音不高也不低,让听者觉得特别厚实和明亮;低音,说话的时候各方面特别松弛,不费劲。这就是音高的基本概念。
音强,是指声音的强弱,即音量的大小,为了大声说话,就要把音量放大一点,小声说话,就把声音缩小一点,以一口钟做个形象比喻,用力敲的时候,它肯定就响一些。我们说话也是一样,用的气力大,声音就大;不怎么用气,或者只是用一点点气,说话的声音就小。现在高校大多多媒体教室设备齐全,教师们可借助了话筒的力量把声音放大很多倍,因此了解相关概念对于我们高校教师来说借助话筒,灵活运用音强,可以省下很多力气。
音色,即声音的色彩。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其特点,我们与生俱来的声带、喉咙、口腔、鼻腔等的构造都不一样,因此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音色。音色和音高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发生一些变化,我们变换声音色彩是为了适应不同内容不同环境的需要。
2 教学用嗓发声与日常讲话发声的区别
日常发声是播音朗读以及我们讲话发声的基础。教学用嗓发声和日常用嗓发声的区别在于:日常说话的发声是非常自然原始的发声,而在教学中则应该运用实声发音。由于教师讲课是比较系统化的内容,是日常说话的提炼,因此用嗓不同于日常发声的随意零散感,而应有一种教学的状态,即用实声说话,用自我感觉最舒服的声音,不能用小嗓或者虚实声,通过自如的声区使发出来的声音既不吊,不挤又不压。形象的说,教学用嗓是介于说话音域与唱歌音域之间,也就是高于日常说话低于唱歌的声音。
三 用嗓技巧与重视嗓音保护
用嗓技巧是播音专业发声的技巧。通过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呼吸控制等使嗓音美化。而在高校教学中,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通过嗓音来完成的。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与每个人的习惯性用声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习惯用声就是比如有的人平时就习惯高声或大声说话,不管听众与他距离远近或周围环境的安静、嘈杂都大声叫嚷,不分场合,而有的人平时习惯低声或小声说话,不管听众多少,不管场合,永远是柔声细雨,轻描淡写。而这些不良的习惯性用声都阻碍了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顺畅性和流通感,达不到要求的目标,因此掌握正确的用嗓技巧是重中之重。 转贴于
1 明确用嗓目的,克服习惯用声
作为教师要有用嗓的意识。所谓用嗓意识,即能够明确自己的语言目的。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的目的是将所知传递给台下听课的学生,完成教学计划。根据讲课环境的大小、听课的人数、教学设备(有无话筒)等来灵活调节自己的声音三要素。
学会用气说话是教师用嗓的重要技巧,即需要大声说话的时候气就吸得深一些,用舒展的“饮开水式呼吸法”将气吸入腹部站定;吐气说话时,加大气量,将各方面状态都紧张起来,反之控制吐气气量。学会根据不同的环境来调节控制自己的声音。一般来说,教学用嗓中要注意学会留有余地,老师上课的内容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说到重点部分的时候,声音应该比一般的时候要抬高,音量加大,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只有明确用嗓目的,克服习惯性的用声,才能在教学课堂中把握得度收放自如。
2 及时调整传播状态
作为播音员,几十年的功夫养成了话筒前的标准姿态,与平时生活中说话状态完全不一样,稍有改变,从话筒中传出的声音状态便会有所改变。教师用嗓也是一样,教师讲课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有接受你传播信息的对象,讲课时把声音调节好了,还要注意随时调整状态,通过状态来激发自己的传播欲望,过度低头或仰头都会改变声腔的形状,影响发声,正确的发声姿势是不论坐与站,腰都要保持直立。状态好姿势正的时候声音表达也会清晰自如。
3 话筒的正确使用
随着多媒体教室的开设,讲台上有了话筒,给我们的教学用嗓提供了方便,削减了噪音的损耗,每位老师都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有话筒讲话,噪音轻松、舒服、不累。
如何正确地使用话筒呢?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学会把握对话筒的远近距离。当我们讲课离话筒特别近,声音就可以特别省,音量就可以稍微减小。那些平时有习惯性高声叫嚷说话的老师就没有必要再鼓足力气大声说话了,话筒起到了扩音的效果。然后要学会随时改善自己的音色。通过话筒我们可以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反馈到耳朵里来,从而及时辨别出自己的声音是否好听,是否悦耳。话筒可以美化声音,清唱和用话筒唱歌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个特点,使自己的声音达到一个较为合适亲切的状态,使学生更爱听,也使自己的声音不受到损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声音调节好。话筒功率有大小,根据不同环境来调节话筒大小达到传播目的,而教师的本声不需要有所改动。每种话筒都有其功率标准,胸麦相对来说功率小,如果教师所在课堂很大,学生很多,这样的选择是不恰当的,不管你离话筒多近,使劲叫嚷也是没有作用的,达不到授课效果还坏了嗓子。最后应该学会控制在话筒前的音量和吐字。话筒不好的时候会出现杂音,越嘈杂的时候,就越要控制自己的音量和吐字,我们经常遇到卟话筒的声音,是因为说出的某一个字的字音是送气音,比如“婆婆”的“婆”,对着话筒说“婆婆”,就有“卟卟”两声,离得太近,卟声越大。学会控制说话的气量和呼吸,讲课不需要如同生活中远距离喊人的时候那么深吸气,自如的呼吸,通过一定功率的话筒调节,不仅很好的做到嗓音的保护,同时让听众觉得舒适亲近。
4 嗓音的保护
话筒前生活中课堂上完美的音色是需要保护的,不仅平时说话要保护,生活中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马虎不得。
第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播音员如果前一天晚上睡得晚,第二天早上去播新闻时就会觉得嗓音疲踏,用声便不如嗓子舒服的时候用起来顺畅轻松。人在休息的时候,声带也会跟着一块休息,不发声说话和彻底进入睡眠状态时声带的休息程度是不一样的,前者只是没有用嗓,但并没有达到休眠的状态。同时还要注意刚起床的时候不要发过强过高的声音,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嗓,慢慢的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切勿大声叫嚷。
第二注意饮食。不吸烟,少饮酒,少吃生冷油腻食物,上课之前休息好的同时还要少吃一些带刺激性的东西,比如现在流行的麻辣烫、烧烤等,经常吃会减少嗓音的明亮度,使声音晦暗不堪。
第三谨防季节更替。嗓子最不舒服的季节是秋冬交替之时,因为秋天特别干燥,而暖气和空调也是嗓音的头号大敌,吸气的时候空气冲刺到喉头疼氧难耐。因此熟悉了这样的环境之后,老师上课时注意要随时喝水,可多泡一些罗汉果,甘草茶,起到护嗓的辅助作用。
第四每天用淡盐水漱口,有很好的消炎作用。
第五坚持锻炼身体,预防感冒。感冒是坏嗓的又一大敌,重感冒常常引起扁桃体发炎或声带炎,影响发声,若发现发声器官有了疾病就要停止大声说话或过度用声,及时就医,如果轻视,会造成发声器官永久性损伤。
最后学会开嗓技巧和用嗓疲倦之后的修复技巧。这个老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暂时没有找到比它更好的方法替代,是话剧演员和播音员通常用的方法,即发出任何一个单元音的口形,比如“阿”,用自己最极限的低音发出,打出如气泡的声音。在嗓子很累的情况下,可以起到一个修复的作用,让声带得到休息。用嗓之前同样可以作为开嗓音,打得越响当当的时候是声音最舒服的时候,也是声音恢复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这个技巧,可以在同学们讲话或做题的时候及时的做一个嗓音的修复,或者用嗓之前的一个启动,以便更好的保护到声带,并以更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授课播讲的过程中来。
四 结 论
篇5
一、对声音的认知
人类没有单独的发音器官,而是利用呼吸器官、消化器官作为自己的发音器官。其作用原理是:(1)呼吸--气乃声之本。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储藏和控制运用气息是表达发声的基本训练。(2)声带--靠气息震动发出声音,但这只是基本音源,声带产生的音量只占讲话音量的5%。(3)共鸣--是通过头腔、口腔、咽腔、鼻腔、胸腔把声带的音量放大美化的过程,其作用占音量的95%。(4)吐字--人类与其他动物表达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字音的表达,而字音是靠我们的唇、齿、舌的控制来完成的。只有练好吐字才能准确地传情达意。可以说吐字和发声是构成有声语言表达的惟一载体。动听的声音和标准的吐字发音是我们练好有声语言表达的重要环节。
二、声音的形象。
通过对有声语言的视觉联想,就会产生声音形象,不良的声音形象有(1)沙哑的声音--苍老、怪异。(2)高嗓门儿--烦躁、教养差、神经质、小个子。(3)鼻音--不诚实、阴阳怪气。(4)低音--不自信、不可信、不精神。(5)说话慢拖--冷漠、官腔。这些声音的形象在播音时是必须避免的。
三、有声语言的创作过程。
在有声语言的创作过程中,首先要对语言进行深刻理解,理解其中所蕴藏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要做到
1、再现情景。再现情景是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再造想象,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等在自己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过程。再现情景的过程大致分为四步:
第一、理清头绪。我们脑海里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开头是什么?接下去是怎么变化的?以后又怎样发展?结果是怎样的?哪里是重点的“特写镜头”?哪里是“近景”、“远景”等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可走过场,也不可陷进去。
第二、设身处地。把稿件所叙述、描写的一切作为亲身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进入具体的事件、场面中去。设身处地主要是获得现场感,产生“我就在现场”的感觉。
第三、触景生情。当某种生活图景在脑海里浮现时,我们一定要作出积极的反映。稿件是写情入景的,我们就要触景生情,在口语表达创作中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马上引起我们具体的“情”,而又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这要通过刻苦训练方可达到。
第四、现身说法。表达者头脑中再现稿件中的情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工制作,使受众产生某种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才算达到目的。
2、内在语言。内在语言是表达者的心理活动,为语言表达提供充实的内心依据,其作用是揭示语句本质和语言链条,承上启下。
3、对象感。对象感是指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反应,由己达人。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从中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传达稿件的精神实质。
4、形之于声。在播音时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第一、停连。停连是指在有声语言的流动过程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段落、标点符号)。第二、重音。在语句表达中对于那些重要的、主要的词或词组要着重强调一下,以便突出、明晰地表达出具体的语言目的和思想感情。我们强调的词或词组就是重音。第三、语音。语音是在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着眼于语言感彩。第四、节奏。节奏是有声语言运动的一种形式,是在表达中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的、播讲者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的类型有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6种。
5、及于听众。给予听众的感觉是情、声、气的巧妙结合。具体而言,一是情是内涵、是依托;声是形式、是载体;气是基础、是动力。二是情要取其高,声经取其中,气要取其深。以达字正腔圆,清晰持久,刚柔自如,声情并茂的境地。三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气随情生,声随情动。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播音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途径有:
1、语音标准,用语规范。广播电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传播媒介,承担了政策宣导、信息传播、娱乐等社会职责,在节目中我们仍然发现部分播音员语言修养相对较差,经常出现语音不准、语法不通、用词不当与语流不畅等问题。众所周知,播音员的语言起到的对社会大众起到的是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在语音、用语等方面,必须注重标准化、规范化。
2、表达真诚情感。语言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对象覆盖了国内大部分人群,因此,播音员只有通过真诚情感的表达,才能引起与听众或观众的共鸣。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播音员要尽量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并且掌握将真诚情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基本技巧。在真诚情感表达技巧的培养中,由于不同年龄段、不同节目的播音员语言风格的不同,很难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一定要注意表达技巧的实际应用效果,即是否达到促进与听众、观众形成情感共鸣,并且能否引发全社会对于某一事件的关注。譬如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所主持的多为谈话类节目,通过亲和、质朴、平易的主持语言,不但准确表达了主持人的真诚情感,而且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崔永元的主持风格体现了“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特点,这是我们年轻播音员、主持人要加强学习的,也是进行真诚情感表达技巧培养中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
3、提高文化内涵与品位。赵忠祥曾经说过:“没有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就当不好中国的节目主持人”在播音中,播音员一定要充分认识提升文化内涵与品位的重要性,具备新时期媒体工作人员基本的素养。文化内涵与品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将其总结为人类内心情感的外观表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播音员一定要关注受众的基本审美需求,而自身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化品味,才能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于文化的独特见解,进而影响到广大受众。一个优秀的播音员应该了解受众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在各种语言的组织与应用要注意节奏感、时代感的有机结合,尽量体现出广播电视节目应用的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进行信息与文化的传播、渗透。总而言之,播音员运用语言的文化策略具有能动性,他们必须加强日常的学习和积累,进而才能形成独具一格的语言气质。
篇6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没有一样离得开语言的沟通和表达,它既是一门技巧,又是一门艺术。语言来源于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才能有丰富的语言。
我宫语言专业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已形成了一套宫本教材,教材从少年儿童身心特点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融发声练习、语音训练、表演训练、作品练习为一体,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教学活动思路】
小主持人3班春学期的教学内容流程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选择了不同的作品类型,通过教师示范、作品欣赏、情境创设、分组合作、竞赛游戏、师生评价、综合实践等方法,提高孩子听、说、采、编、写、演等综合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小主持人3班均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从一年级就开始接受语言教学,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
【教学内容】
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特别注意“四个搭配”,即:“打基础”和“促提升”相搭配;“素质训练”和“作品练习”相搭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搭配;“课内”和“课外”相搭配。我们选择了涵盖用气发声练习、吐字归音等为学习内容的语言素质训练,以及包含了诗歌、故事、即兴口语表达、模拟采访等不同类型的作品练习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精选细搭了集思想性、自主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和个性发展为一体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气发声、吐字归音、重音停顿、声调语气、语流音变等语言技巧,养成规范的语言习惯。
2.学会自主分析处理诗歌、故事、主持词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并大胆、到位地进行表演。
3.通过即兴口语表达、模拟采访等活动,提高学生听、说、采、编、写、演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创造力。
4.挖掘生活中良好的语言因素,培养孩子谈生活、讲生活的积极性,在进一步稳定孩子语言兴趣的同时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语音基础知识分析处理作品,并掌握不同类型作品的表现方式。
【教学难点】
积极参与实践,不断提高语言创造力。
【教学活动时间】
十六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诗歌故事——叩开基础之门
教学活动时间:4课时
一、设计思路
朗诵包括故事、诗歌、散文、古诗词等。它是一门绘声绘色的语言艺术,需要孩子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表现。通过孩子感兴趣的朗诵作品,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并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学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理解感受朗诵作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确定正确的情感基调。
2.通过朗诵作品的学习,让孩子掌握用气发声、吐字归音、重音停顿、语气声调、语流音变等语言技巧。
3.通过学习、表演作品,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
三、活动过程
本阶段,我选择了以诗歌、故事、古诗词、散文为主要内容的朗诵作品练习,让孩子在学习朗诵的过程当中,规范语言基本功,朗诵时做到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技巧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及感情。
比如,在学习故事《乌鸦和狐狸》时,我让孩子先初读作品,然后我再绘声绘色地示范演绎。通过师生的朗诵对比,孩子可以发现重音、停顿的重要性。通过我的引导,孩子们标注出了作品中的重音和停顿。然后,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故事中狐狸的语气、声调有什么特点?有些孩子说狐狸说话像坐过山车;有的说狐狸的声调忽上忽下;有个孩子甚至跑到黑板前,用一条波浪线来表示狐狸阴阳怪气的语气。这时,我告诉他们,声调可以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起伏调,以及这四种声调的运用方法。他们很快便能将狐狸阿谀奉承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了。
第二阶段:即兴表达——敲开想象之门
教学活动时间:3课时
一、设计思路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文学需要想象,艺术需要想想,精彩的语言表达同样需要想象。这个阶段,我们要训练孩子的想象力、记忆力、表达能力及创编能力,让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尽情创造。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词语串联讲故事”、“续编故事”等活动,激发孩子瞬间联想的能力。
2.提高孩子即兴表达的能力,培养其创造性。
3.调动每个孩子的思维,让他们敢想、敢说、敢演。
三、活动过程
我安排了“故事接龙”、“词语串联讲故事”、“复述故事”、“即兴讲述”等几个环节。
在“故事接龙”活动中,我们用前阶段学过的故事《乌鸦和狐狸》进行续编。故事的版本各种各样,有乌鸦复仇记;有狐狸的悲惨下场;也有握手言和的圆满结局。下课前,我将孩子所写的故事装订成册,课后让他们通过互相借阅,了解他人的创意,由此学生的编写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又如,我带领孩子们,就“广告”这一话题进行的即兴讲述。我给孩子们欣赏了大量的广告视频,引导他们从广告的意义、类型、构成、广告语、画面效果、配乐效果等几大方面来进行讲述。
第三阶段:模拟采访——敞开沟通之门
教学活动时间:3课时
一、设计思路
美国传播学家查理·威瓦尔的研究表明,人一天中40%的时间是在倾听。由此可见倾听的重要性。通过采访时一对一的交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此基础上,学会有目的性的提问,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采访,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学会围绕主题有目的性的提问,获得自己需要的真实。
3.通过活动,让孩子的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三、活动过程
首先,我给孩子们确立了不同类型的采访主题,如“新闻事件采访”、“热点话题采访”、“活动采访”等,并带领孩子们围绕主题设计采访问题,进行模拟采访。在模拟采访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礼貌的与人打招呼;学会了真诚的倾听别人说话;学会了“正面问”、“侧面问”、“反面问”、“追问”等提问的方法;学会了现场发挥,组织问题进行采访;更知道了如何与人沟通、交流。
在我宫举行的“爱心义卖义卖”活动中,我就利用这次机会,让孩子们自己设计采访用的问题。活动中,孩子们戴着“小记者证”,针对“义卖者”和“义买者”进行了采访,并学会用笔进行记录。回到班级中,孩子们又将自己采访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了汇报。虽然他们的采访还不够成熟,但这次活动对于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接下来,我宫又举行了“城市小主人”少儿街拍活动,我又带领孩子们走上街头,一边用相机锁定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一边就“城市的发展变化、美丽的风景、壮观的建筑、人和人的相处、不文明的行为”等问题采访路人。第四阶段:节目主持——推开模仿之门
教学活动时间:4课时
一、设计思路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学习,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得到了稳固,接下来,我要通过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主持,教孩子们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让孩子们在语音语感、形体姿态、表现力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节目视频,学会分析主持词、并模仿主持。
2.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3.让孩子以多种方式来开阔视眼,让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更加稳固。
三、活动过程
教学中,我选择了新闻播报、球赛解说、天气预报、综艺节目这四种主持类型。通过欣赏视频、示范对比、分组合作等环节,让孩子来学习、掌握。
比如,在学习新闻播报时,我首先带领孩子们欣赏了《新闻联播》的节目视频,师生讨论,让孩子来感受、对比、模仿。孩子们通过自主的模仿及教师的引导,能够通过分析对比。知道不同的主持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新闻播报和球赛解说。新闻播报时要做到“朴实无华”“准确清晰”“简洁明快”“平稳顺畅。”而球赛解说词则以高音区为主、语速稍快,需要激烈的表达。通过视频的观看及教师的引导,孩子们还意识到了形体姿态的重要性,他们的坐姿更加标准、表情更加亲切,眼神也更加坚定。在孩子们掌握后,我将他们分为四组,进行小组比拼。他们可以单人播报、双人播报,我还为他们制作了逼真的背景,配上了主持音乐,让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
第五阶段:综合实践——打开表演之门
教学活动时间:2课时
一、设计思路
实践比理论更加重要,最后一个阶段,我选择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让孩子们巩固知识,丰富舞台经验,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舞台、走向社会。
二、教学目标
1.搭建平台,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锻炼的机会。
2.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让孩子在主持、表演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3.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为了给孩子搭建平台,让每个孩子有展示的机会,我在专业内举办了“故事大王争霸赛”,小主持人3班的孩子表现出色,获得了“故事大王”“讲故事能手”“故事家”的称号。
在我宫一年一度的各专业汇报演出活动中,我安排孩子们分别担任各专业的主持人,让他们尽情锻炼展示自己。
在语言专业汇报演出中,他们担任了主持、表演了相声、诗歌、贯口、童话剧等节目,赢得了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泰州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他们表演的诗歌《我们的国旗》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此外,经过我市电视台全市范围内的选拔,该班张伟、冀雨婷两位同学还荣幸担纲了泰州市少儿春晚的节目主持人。
【教学效果与反思】
篇7
1.良好的心理状态。播音主持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随机性和挑战性,它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备很高的应变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设备高科技化,事故隐患的可预见性也随之削弱,因此,播音员尤其是直播间的播音员,更要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随时准备应付各种突况的出现。任何突发事件对一个播音员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是一次严格的心理测试。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播音员不仅要使自己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镇静,而且要迅速采取补救措施,独立解决问题,还要极力保持声音的亲切感与平和感,不能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很多时候,播音主持让太多的人游离于腔与调的把持之上,顾此失彼,太去在意这方面反而失去了用语言传播信息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凭着自己十几年的播音主持经验,感觉播音主持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在播音主持过程中,要多分析、理解、感受、设计,对稿件一定要深度创作。
气的控制,输入与输出的控制决定了对播音基调的控制,而基调的选择因内容而决定。在播音主持时,一定要让语音活起来,真正去符合情、声、气的特点。
2.扎实的播音品质。要当好节目主持人,拥有更多的观众,必须要讲好普通话,正确掌握语音的声、韵、调,做到发音准确清楚。不论是听众,还是观众,人们终究还是喜欢听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首先要有较好的声音天赋。主持人的声音虽然不要求向传统的播音员那样吐字必须清晰、音质必须优美、声音必须富于活力和感染力。播音是个难度很大的“技术活”,要想达到一定的播音水平,仅靠天赋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播音理论和技巧,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人体发声器官的构造、发声原理、运气吐字的方法,情、声、字综合处理的技巧,话筒镜头前的感觉,“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把握等等。如果能按这个要求去训练自己,节目主持人才能准确、优美、流畅、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使自己的播音进入一种声情并茂、训练有素的境界,才能悦人耳、动人情,才能使整个节目“锦上添花”。播音不仅是难度很大的“技术活”,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要想提高自己的播音水平、理论素养、技巧训练,相应的实践经验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我们的老一代播音员都是存活简前工作了几十年,才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播音经验。尽管我们不必要求节目主持人个个都成为“播音大腕”,但是要想当好节目主持人,在播音时发挥运用自如,相应的播音经验是不可缺少的。
3.扎实的文化功底与文学素养。有的播音员认为,做播音工作,只要相貌端庄,声音条件好,即使文化功底与文学修养差些,一样可以完成播音任务。产生这种错误看法的原因,缘于对播音工作的实质了解不够深入。广播电视是一个让人给予付出,尤以脑力付出的突出的综合艺术载体,没有扎实的文化功底与文学素养,时时会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事实上,文化功底的深浅,是决定播音员能否不断提高自我素养的关键,随着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收视收听昨日新闻,渴望在第一时间内快捷地得到信息。如此,新闻播音员向能采、能写进行现场报道的“新闻主持人”过渡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要独立完成采写播发新闻工作,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显然无法深入进行。从另一个方面讲,播音员在播音工作中要体现出“用事实说话,新鲜感人”的新闻播音特点,并做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步振动”,同样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的支持。由此,才能在短暂的备稿时间里准确、迅速地把握文稿的精神实质,很快洞察记者编辑编发稿件的意图,消化愉快,恰当准确的播音表达也才有了先决条件。文化功底与文学素养的提高与获得,在于平时不断地汲取知识与养成。
二、播音主持人个性风格的培养
篇8
1.1播音主持特色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大课带小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在专业课教学上,采用了大课带小课,小课成体系的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大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实践示范、观摩,布置项目作业。小课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实训室、配音室、演播室里采取小组教学,强化技能的应用,一对一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给每个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纠正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广播电视节目等问题,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作业。两种授课形式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只有实行大课带小课的实践教学,才会培养出具有个性的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2)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上强调模拟教学,在教室模拟演播场景,设置的电视播音主持实训室相当于一个小型演播室,学生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完成各项学习目标,更好地与实践接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后能快速适应环境。(3)多样式的实践练兵模式。学校承办了多种大中小型的节目,例如2013年的校园星光大道,从策划、组织到实践圆满成功,从导演到主持人,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教学项目,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体现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特色。此次教学实践验证了主持与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为播音专业全面实施新教改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自身有了新的认知。
1.2播音主持的艺术实践内容与形式
(1)艺术教学实践。就是把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步,其他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来自于实践性课堂教学,首先,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有准确无误的示范教学,并要求学生经过课后的认真练习后,在下次回课时进行现场朗诵或表演,实践的重点是语言基础训练,包括进行标准的普通话正音训练和发声训练和语言技巧训练包括掌握各种文体的表达风格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因材施教,学生要以巧求学,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关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缺点施之以不同的教法,根据学生的程度严格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精讲多练,注意学生感知觉的培养,以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2)艺术创作实践。在当前提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应是采、编、播一体化的复合型主持人,也可以说是创作型播音员和主持人,因此,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的重点是拿出作品,用作品说话,证明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策划不同的栏目,采访不同的对象,模仿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形式这是学生在走向广电行业前夕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演练展示。
2广播电视编导摄像实践教学
电视摄像工作人员,既要掌握摄像技术,又要掌握摄像艺术。在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的实验教学中,通常是按照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来开展教学的。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每一次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指导老师还要在实验开始之前,给学生讲授实验原理、内容、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再去认真做实验。始终遵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分阶段完成实验任务。学生的实验操作,其实是对平时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摄像水平的提高,就是要做到“三多”(即多看、多写、多实践)
2.2示范演示
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做实训时所用的设备是SONY198P或者Z5C摄录一体机,[2]体积较小,不便于在实训演示时讲清楚。因此,借助了多媒体设备来讲解。具体做法是另外架设一台摄像机,将镜头对准老师操作的部位,以电视摄像理论指导学生拍摄,学生在实际拍摄之前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摄像机的基本操作实训,主要靠老师手把手地示范教学。实训指导“老师”多了,实训效果明显提高。在实训过程中,老师仍在组织实训教学,只是此时的老师更多的是接受学生的提问,为学生排忧解难。
2.3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
篇9
关键词: 心理活动 歌唱发声 声乐表演 作用
声乐学习不是简单的声音模仿和节奏的重复。歌唱者在歌唱过程中,无论在演唱技巧的表现上还是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上,心理的调控自始至终都存在并支配着技能技巧和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一个歌唱者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他的演唱水平和艺术表演层次。
近年来,歌唱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声乐学习者来说掌握声乐艺术心理,更有利于我们利用心理学手段,对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进行调节和控制,更好地提高演唱技能和艺术表演。结合多年的声乐教学和艺术实践,我谈一点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注意,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它在歌唱与发声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演唱与发声全部心理活动过程中,都有注意品质伴随。最直接的例如演唱的一开始就注意伴奏、注意歌词、注意速度,等等。在声乐课堂中,学生既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又要同时注意并调整自身的发声状态,歌唱发声的全部活动都离不开“注意”这个重要的心理品质。
演唱者只有演唱中实施有效高度的注意的同时,合理地将注意有意识的分配,才能成功地演绎好演唱内容。我们在学习开车的时候,既要注意力集中看清道路上的车辆、行人,又要手脚并用,把握开车的基本要领,控制车速和车身的位置。注意既要集中在视觉上,又要将注意分配到手与脚的动作上,这就是注意的集中与分配。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当老师要求在歌唱的时候保持“深呼吸”的感觉歌唱时,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记住这一个,忘了那一个,顾及到气息,忘记了喉咙,等等。解决这一点要充分利用好注意的分配和集中,将所有应该注意的问题,分层次、有步骤地合理分配,逐渐变成长久而稳定的习惯,把有意注意转化为下意识的无意注意。
形成良好的注意品质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集中注意对象,让注意成为习惯。即做什么就要想什么,在舞台上表演就是注意综合能力的展示,发声训练时要注意发声技巧和声音状态,习唱作品时,合理分配注意力,兼顾声、情、作品内容,等等;将一切该注意的问题,分层次、分步骤的分配到“全身歌唱”的各个部分,最后集中到音乐表现上来。第二,保持高度注意。课堂上如果学生能保持高度注意力,他们的心理就会处于积极状态,避开其它无关的刺激,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并能清晰地维持在意识中,直到完成动作。一个歌唱者,不受演出的天气、地点和外在因素的干扰,不分散注意力或失去信心,沉着冷静,保持高度的注意到演出结束。因此,注意是获得知识和提高歌唱水平的必要前提,它能对歌唱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作用,提高心理活动水平,能使歌唱者对歌唱与发声的反应更清晰、更完整、更深刻,使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
总之,人的注意与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在声乐艺术学习中,重视了解和培养“注意”这一心理素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意志,是人自觉的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声乐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必须强制自己坚决做什么,坚决怎样做。这就是声乐学习的基本方法,即意志行动。动作需要巩固练习,这个过程也需要意志行动,没有意志行动就不可能有目的地反复进行练习。无论是声乐爱好者还是成熟的歌唱家,都需要依靠意志行动伴随始终,依靠意志进行刻苦的学习,依靠意志进行勤奋的磨练,依靠意志行动克服种种困难。
我有这样一位朋友,老师发现他具有一定的语言天赋,鼓励他报考主持专业,朋友经过一番考虑,接受了老师的建议,下定决心报考并为自己确定了目标。为了将目标变成现实,他对中文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都比以前高很多,而且学起来很认真并且能够细心的揣摩老师的讲授要点,语言水平提高很快。其实,这就是他坚定明确的意志在支配他的行动,使他有了前进的动力。由于他的预定目标明确又崇高,激发出他坚定的意志行动。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他终于如愿考上了一所专业院校。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为歌唱者输入强大的力量支持。坚定的意志行动不仅可以帮助其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而且在学唱的始终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学唱者的坚定意志为自己明确目标,支配和调节发声动作。例如,歌唱时必须保持下巴很放松的放下,上口盖积极地抬起,还不能有多余的紧张,这个动作说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开始时歌唱者会用力张开下颚,似笑非笑地张开上颚,面部表情可想而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以坚决的意志,控制自己的多余的力量,反复练习,保持下巴垂直放下,上颚微笑打开。当然这也需要注意这一心理活动,如将打开口腔的力量转移到牙关,即注意的转移。
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和心情的反应。声乐表演就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声乐演唱发于声及于情,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众,都自然地融入到美妙的人声中去,声与情是他们联系的纽带。成功的声乐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情趣。
歌曲的情感表现,是在人与音乐的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包括各种人类情感因素的心理变化(喜、怒、哀、乐等)。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对情感的体验、传达和表现是每一位进行二度创作者必须的责任,既要准确鲜明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又要注入演唱者对作品的体验的个性特征,将内在的情感刺激与外在的情感刺激有机地融为一体。歌唱中的歌词是演唱者情感表现的基础,它与音乐共同构建了歌曲特定的情景和情感,各具生命力。歌唱者要充分表现作品的意境,就必须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通过自身的表演以优美感人的歌声来感染和影响欣赏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作为歌唱者,不仅需要自己能够领悟作品的情感内涵,而且要善于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让欣赏者同样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只有这样,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才能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艺术情感是对人的一般情感的浓缩、改造和升华。
歌唱者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歌唱者独自演唱和在有观众的情形下演唱的状态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观众的存在,干扰了他的注意力,破坏了歌唱者原本的发声状态。因此,演唱者在各种不同的演出中,平静自如,对自己的歌唱器官进行谐调和控制,用自己的耳朵倾听自己的声音,并加以调整,调动自身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音乐中去,创造作品的艺术形象。同时在演唱时,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变被动为主动,激发自身的创作信念和创作热情。面对观众期待兴奋的眼神,歌唱者越唱越投入,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气氛热烈感人。这无疑能使歌唱者把自己要唱的作品唱得更加完整,更能大大地调动自己对作品的情感表达。
实践证明,通过注意歌唱中的情感培养,歌唱者能对歌唱作品进行独特处理和细腻表现,并予以充分的激情表达,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音乐表现中去,去创作作品的艺术形象,完成好每一首艺术作品。做到这一点要求歌唱者多想、多看、注意积累、留意生活。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人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通过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不断的感知事物,思考问题,体验情绪。这些心理活动的痕迹,能在人脑中保存下来,并在一定条件下再现出来,作为过去的经验参加到后来的心理活动中去。
记忆在声乐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记忆,我们不仅可以把感知的声乐材料存储起来,同时也可以借助语言、词汇把思维的结果和演唱、学习研究的结果保持下来。通过记忆,我们既可以积累个人生活的直接经验,又可以学习古今中外前人的间接经验。记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发展。歌唱者的一切活动从简单的认识、动作到复杂的学习、演唱,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人曾问歌王卡鲁索:“作为一位出色的歌唱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他说:“宽阔的胸膛、大的嘴巴,九十分的记忆力,十分的才智,长期的勤学苦练。”由此可见,记忆对歌唱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我们学唱的每一个要领,都要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记忆中。不但是发声技巧,还有生活中积累的素材、情感,等等,通过记忆形成表象,丰富的记忆会使你的演唱更加成熟,更有味道。
注意、意志、情感、记忆四个方面绝不是单靠哪一点就能唱好的,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在注意集中的前提下,将注意根据自身的需要分配到发声器官,其中以坚定的意志品质严格控制不良习惯,指引科学的方法,最后再次统一到高度集中的演唱发声,情感贯穿于每个环节,以情带声、寓情于声,其将好的、正确的东西锁定在记忆中,不好的凭借坚强的意志将其拿掉。这一切都做好了,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协助完成真正的舞台演唱。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表演是对演唱者的综合能力的展示,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除了具备专业的技能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许多演唱者在台下都唱得不错,一上台就不能正常发挥,即“怯场”,很简单的歌曲却出现卡壳、忘词,甚至跑调的现象。这些都是心理因素中消极情绪的一面在起作用。演唱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1.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首先不演唱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曲目,对于所选择的演唱曲目,要有足够的练习时间,熟悉乐谱,保证每个音准、节奏都要准确无误。其次,熟记歌词,找出歌曲中的难点,重点攻克。
2.寻找机会,锻炼自己。歌唱者与伴奏的配合,与伴舞的配合,与场景(灯光、音响)的配合是否默契和谐,对歌唱者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会影响到演出效果。在平时练习时经常请老师、同学听听自己的演唱,便于积累好的经验,克服不足与缺陷。公开练习的气氛轻松自由,更有助于演唱者的发挥。要善于把紧张情绪放松。使用一些平静、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常能起到缓和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播音 语言表达 基本功 技巧
谈起新闻播音,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通过几十年的继承和发展,规范播报的基本样式和特点已成为播音员和受众的共识。有些新闻播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既保持了庄重大气的一贯风格,又能贴近实际生活,亲切自然,并合理地融入了创作个性,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庄重大气、稳健有力;中央电视台对海外播出的《中国新闻》的播音,状态振奋,明朗自信,彰显出中国人民的新风貌。
在处理不同新闻类型稿件时,会存在具体差异,如播报时政新闻与文娱新闻时,播音员在内在感受和外在表现方法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庄重稳健,后者略显活泼跳跃。
规范播报的主要特点有新鲜感强,字正腔圆,语势稳健,节奏明快。
广播电视的新闻,通过播音员的有声语言传达出来的播音创作被称之为新闻播音。新闻分为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在播导语时要注意确定语句的重音,播报时突出重点,揭示价值,避免平直架起;播报背景时要用介绍性的概述语气;主体部分的播报要注意层次的划分和转换,以及语气的衔接和转换;结尾的播报要顺势给予概括性的评价,语气明朗,舒展、自然地结束。其基本要求有:1.叙事要清晰。扎实的基本功:字音准确清晰、气息深匀通畅、声音结实明亮、重点部分拉开说清楚;处理好句子:避免蹦字,在播读时要处理好停连,确定语句重音;组织好句子:如大层次的划分、小层次的集中和鲜明、避免全篇堆散句等;注意层次的转换和呼应。2.新鲜感要强。从内容立意上去挖掘,从语言表达技巧的新鲜感上去把握。
虽然新闻播音教学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语言基本功的问题,其核心内容也不是基本功的练习,但是,语言的基本功与新闻播音有着密切联系。那么在进行新闻播音的训练阶段,实际上是拿已具备的“功夫”来“用”。大一学生所打下的基础,如字音、气息、口腔状态等手段就好似砍柴用的柴刀,其质量如何关系到“砍柴”的效率。“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的“巧”字,在新闻播音创作过程中,就是如何利用“字音、气息、口腔状态”等有声语言表现手段巧妙地达到传递信息作用。
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娴熟的表达技巧是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必要条件。有些播音员在面对镜头或对着话筒说话时,往往会一方面想着注意语音;另一面想着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以至于影响到播出效果。应全神贯注、充满自信地投入到文章的播读中。因此,在新闻播报创作中,如何认识语言基本功的作用,如何达到语言基本功的要求,是创作的基础和关键。
第一,播音员要注重吐字发声基本功。
字音、气息、口腔状态是播音员进行新闻播音创作的主要手段。新闻播音的效果如何,与播音员的吐字发声基本功有直接的关系。如只叼字头没字腹的字音使人难以辨清某些词意;语速快语调平没重音使人难以听清语意;急促飘浮的气息使播音员和听者都心情躁动。因此,新闻播音要求播音员具备扎实的吐字发声基本功,声音结实舒朗,主要在中声区的小实声,用声幅度不大但层次较为丰富;吐字圆润,字音颗粒饱满,铿锵有力,能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字音的颗粒变化,起到突出或带过的效果;气息稳健持久,用气灵活,膈肌活跃,气息状态调整自如。
第二,播音员要提高识稿能力。
播音员备稿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工作。备稿效果如何,与其识稿能力有着直接关系。识稿能力是播音员创作的重要能力,包括播音员面对具体稿件的备稿速度以及把握稿件内容的准确程度和深刻程度。
在实际工作中,播音员备稿时间往往较短。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备稿的方法,“准、简、快”地理解感受稿件内容是新闻播音对播音员的要求。“准”是指理解要准确,要抓住本质的内容,抓住要害;“简”是指识稿的结果应该是播音员摸到了稿件的“骨架”和“支点”,即层次和重点,形成了简明的印象;“快”是指播音员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较为快速地理解和消化。
播音员在识稿时,应把握一个原则,即“整体着眼,具体着手”,即识稿要先抓整体意思,然后才是细节点染。其应熟练掌握备稿六步,“六步合一步”是识稿的常见方法。播音员在看稿时,如果一时难以理解或缺乏感受,不妨多问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要播出,有什么价值”“给谁听”“希望引起什么样的关注”“为了引起这样的关注和受众心里的变化,需要在播报上做怎样的提醒和设计”“为引起这样的关注和变化,在传受双方情感交互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态度”“如何在表达中落实这样的态度”,通过提问,引起自己的思考,有利于保持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不断建立事实细节之间的关联,唤起内心的态度和感受。即便是较为熟悉的内容,播音员在播出时也应思考。
第三,播音员要注意语气、节奏、态度的把握。
在稿件播报时,播音员如果无视新闻稿件的内容、态度和风格而采取缺乏创造性的刻板形式,就会形成固定腔调。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是播音员必须要做的,要丰富语言表达及表现形式,在创作时要抓住“语气”这一核心技巧,充分重视语气的具体性、多样性,令语句呈现出曲折和变化。同时要注意内在语的把握和利用。在创作过程中注意有声语言、思维反应和形象逻辑感受的密切关系,避免语言与思维、感受脱节,注意“情、气、声”的综合运用,做到“气为声动、声为字动、字为情动”。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璐,吴洁茹.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语音发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