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范文
时间:2023-04-09 00:2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司马光砸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司马光、王安石,这对天生的大才,就在北宋的庙堂里不期而遇了。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这样写道:“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和,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就是说,我们俩私交一直是不错的,可谓惺惺相惜,但是在治国之道上却常常意见不一致,话里其实也含有“惜也哉!痛也哉”之意。没办法,此时的王安石正当如日中天之际,司马光只得离开朝廷中枢去地方任职,这一走就是十几年,等他回到朝廷时,已是垂垂老矣,头发花白稀疏,牙齿松动脱落,腰弯背驼几至于地。不过这时的王安石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不如司马光,因为他的所用非人和政策的一些失误,引起朝野上下不少怨声,故而被罢免宰相职务。王安石死后,一些人不乏产生挟怨报复之意。司马光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动向,他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十分的悲伤,病中卧床给宰相吕公著写信,他要站出来为已经不能说话的王安石说话,说公道话,说良心话。他这样说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由于司马光这个重臣的坚持,王安石被朝廷追赠正一品荣衔――太傅。
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有人提议对驻守在京城的卫戍部队来一个大手术,将年满四十五岁以上的老兵一刀砍下,不仅大幅度地降低工资,以往的经济待遇和实物配享也都要大大缩水,理由是他们老了,国家没有钱养那么多光拿X干不了事的废物。另外,调进新兵也要用房子、粮食等等,所以这些人统统都要离开京城去淮南一带安家落户,他们的家人也要一同迁走。消息一出,顿时人心惶惶,这不分明就是集体大发配吗?顷刻之间无数个家庭就要落入一场灾难中。关键时刻,司马光站了出来,他说,这些军人生于京城,长于京城,这么多年了,突然拉家带口迁到遥远的南方肯定会有诸多的不适应,说不定会有好多人在这场迁徙中死去。他们这么多年守卫京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呢,按罪犯一样来对待他们无益于国家。再说,四十五岁的人也并不算老,好多的事情都能干,特别是他们的经验是年轻人远远比不上的,他们不仅不是累赘,反而是宝啊!由于他的坚持,终于使神宗皇帝改变了主意,众多老兵以及他们的家庭、亲属得以拯救。
“务令百姓敢营生计,则家给人足,庶几可望矣”。“凡布施恩泽,应从下开始;而裁减用度,则应从上开始。”这样的折子司马光上了无数,也不知天下有多少人家因他而免于水深火热。看看老百姓的反应就知道了他救过多少人了。1085年(元丰八年),已经十五年在外的司马光回到京城。百姓闻知蜂拥而来,不为别的,就为看看这位心目中的活菩萨。由于人太多,好多人不能如愿,于是就上房,上树,以至“屋瓦为之碎,树枝为之折。”纷纷恳切地请求:“公无归路,留相天子活百姓。”您就不要再回洛阳了,就留在京城做宰相以救天下百姓吧!
篇2
(出示长句:司马光搬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往缸上砸。生读句子。)
师:老师将“搬”字换成“拿”字,大家再读一读。(生再读句子。)换掉好吗?为什么?(通过朗读比较。)
生:因为是一块大石头,司马光“拿”不动,要用“搬”。
生:我有补充,用“搬”字,说明东西很重,用“拿”字说明东西很轻。
师:真不错!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在生活中,什么是需要我们“搬”的,什么是需要我们“拿”的呢? (课堂顿时活跃,学生踊跃发言。)
师:说得真好,相信你们也一定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生:老师,既然较重的东西用“搬”,那么司马光搬起来的那块石头一定很大,课文为什么还要说“搬起一块大石头呢”?这个“大”字应该去掉!
师:(一愣)这个同学的想法很有道理,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生摇摇头,有可能没有理解那个同学的看法。)
师:请这个同学将你的看法再说一遍,好吗?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他说得有道理吗?(生重述。) (大多数学生举手表示同意他的看法。)
师:看来同学们大多同意他的看法,你们看,他多会动脑筋啊,敢于向书本质疑问难。有没有谁不同意去掉“大”字呢?想想看,为什么你不同意呢?(生认真思考。)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举行“小小辩论赛”,同意去掉的站着发言,不同意的坐着发言,我们来听听,谁说得最有道理。
1、多设计开放问题
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学生的见解多精彩!他们能大胆地提出去掉“大”字,这是成人不会想到的;而要保留“大”字的见解也有理有据。因此充分地信任学生可以使教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的理解和课堂上的学习,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回答。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像天上的小鸟,无拘无束。
2、多进行自主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理解“搬”字,不能越俎代庖,把成人理性化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通过换词来比较,通过朗读来比较。学生认识了“搬“与“拿”的区别,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搬”和“拿”。 学生经历从“感性?理性?感性”的过程,才提出“大”字的去留问题。
3、多思考张扬个性
当学生提出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时,充分肯定这个学生,并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其他学生重视并思考这个问题,让他们在充分的考虑之后才发表各自的意见,使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篇3
1、敢于打破常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挥创造性思维;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白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敢于砸缸就是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结果,应充分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采用最可行的以及最直接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救命啊!”突然,假山上传来了一声尖叫。小明一回头,看见一个孩子从假山上失足阳春三月,花园里百花斗艳,万紫千红。孩子们高兴地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掉进了一口大水缸里。顿时,这群孩子立马来了个“树倒猢狲散”。一个孩子大声喊着“别怕,我来救你!”可他一转身,就飞一般的逃跑了;有的孩子吓得趴在了地上,尿了裤子;有的孩子连忙跑去告诉大人……园子里闹翻了天。
小明站在大水缸边,想起了课本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他想也没想,搬起身边的一块大石头,用尽全身力气向大水缸砸去。只听“啪”的一声,水缸破了。
这时,一个小男孩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头上长了一个大包,眼中擎着泪水,委屈地指着小明说:“你……你这个坏蛋……你为什么要砸我,我又没招你,你……你凭什么打我,你看,我的头,一个好大的包……”
小明傻眼了,可他还想争辩,委屈地说:“这不能怪我,谁叫你要躲到大水缸了,还有大叫一声‘救命’,这哪能怪我呀!”
小男孩一边抽泣一边说“我……我,我是看这个水缸那么大,想………想躲多在里面吓……吓唬你们,谁知道一……一到下面就出不来了,所以我……我才喊救命的……”
小明惊呆了,哭哭啼啼地说:“我……本来想学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谁知道你……那么不知好歹,拿我……开玩笑,呜……呜……”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像那个掉进水缸的小男孩,本想躲进水缸,蒙混过其他小朋友的眼睛,吓唬他们, 谁知,被一个不动脑筋、就按图索骥的小男孩砸了自己一个大包;或者像小明那样,看见一个小男孩掉进水缸,就想起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就想学司马光砸缸救人,受大人称赞,便不加思考,就用大石头将缸砸破,却将小男孩的头砸了一个大包。
篇5
good evening dear grandpa, grandma, father, mother and children, welcome to watch our show.
秦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小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一、 中班组合
——晶晶宝贝爱唱歌,晶晶宝贝更爱跳舞,在艺术的殿堂里自由翱翔,请欣赏《中班组合》
——let’s appreciate the dance welcome
二、 舞蹈《明亮的心》
——花儿放清香,鸟儿把歌唱,明亮的心情,奔向大自然。请欣赏舞蹈《明亮的心》
——let’s appreciate the dance<the bright heart> welcome
四、童话剧《司马光砸缸》
——小朋友们,相信你们一定知道《司马光砸缸》这个成语故事吧,我们要像司马光一样聪明、能干。请欣赏童话剧《司马光砸缸》
——let’s appreciate the dance<hit the urn>welcome
七、 舞蹈《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聪明的小朋友们快看看这百家姓里,你们知道多少呢?请欣赏舞蹈《百家姓》
——let’s appreciate the dance<hundred name> welcome
八、 舞蹈《越来越好》
——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昌盛,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请欣赏舞蹈《越来越好》
——let’s appreciate the dance<so good> welcome
九、 舞蹈:《铜鼓声声》
——新年的钟声即将响起,我们又将迎来万象更新的春天,让我们敲起锣,打起鼓,欢天喜地除旧岁,请欣赏舞蹈《铜鼓声声》
——let’s appreciate the dance<the drum
> welcome
十二、舞蹈《大树一地根》
——动感的音乐,优美的舞蹈,让我们沉浸在这片欢乐的海洋里,请欣赏舞蹈《大树一地根》
——let’s appreciate the dance<root of big tree> welcome
十三、双簧《争功》——晶晶宝贝能歌善舞,晶晶宝贝说弹唱奏样样精通,请欣赏双簧《争功》
——let’s appreciate the dance<
十五、中班组合《景东》
——晶晶是快乐的源泉,晶晶是梦想的天堂,请欣赏中班组合
——let’s appreciate the dance from chenjian jingdong kindergarten.
十六、舞蹈《天上的梦》
篇6
一、利用教材内容,挖掘创新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的杰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教育资源,寻找教学内容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点。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学生阐释清楚,适时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我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司马光砸缸救友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故事,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我在总结课文时问:“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大家都说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正当我准备结束课文时,有一只小手突然举起并说:“老师,我能比司马光更聪明!”“是吗?说说为什么?”我兴奋地说。“我把小朋友们叫过来,一起把大水缸推倒。这样一来,既救出了落水的小朋友,又不把水缸砸坏。”他的这一说法包含着可贵的创造性,我也因此来了灵感。我立刻鼓励他说:“这个办法不错,你确实比司马光聪明!现在,请同学们换角色讲故事好吗?你们可以把自己当成司马光砸缸用的石头、可以把自己当成司马光砸的那口缸,还可以把自己当成是哭着去喊大人的那些小朋友……”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把自己融进故事中,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个神采飞扬、形象生动地讲述着……此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二、鼓励大胆提问,呵护好奇心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做的能力。特别是敢于提问,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一种表现。问题问对了,就等于对问题的解决成功了一半。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如,我在教学古诗《鹿柴》时,我叫学生预习时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并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上课时要大胆提出来。当我讲到这首诗的前面两行时,有个学生问:“既然连一个人影都看不见,为什么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呢?”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看看谁能解答?”有的说:“这里山高林密、树林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即使有人也不容易看见。”有的说:“以‘空山’‘不见人’来写山之‘静’。”有的说:“以‘闻’‘人语响’来写环境的‘动’。”还有的补充得更好:“此两行诗动静结合,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诗人‘状物传神’的特点,让人读了回味无穷。”……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无须多讲,只要稍加点拨,就会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点拨,启发想象
篇7
关键词:学段教学;重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谈习作色变,这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教师费力费时、见效慢,学生挖空心思习作难。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也在习作教学之路上探索着、思考着、努力着。我曾从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上着手,甚至把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想寻找一条捷径。我也从学生的“说话―写话―习作”入手,从一年级就着重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训练他们说话时的连贯性、逻辑性和内心情感的真实性。训练他们写话时的规范性、生动性、具体性。训练他们习作时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我还两者兼顾地训练,直到现在,虽成效不错、小有收获,但我还在思考,在上下求索。我觉得把握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在低段阅读教学《司马光》一课中。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水缸里装满了水。”
这段话里有四个事物,即花园、假山,水缸,水。有语识、语感(作者注:@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时可让学生就教室里的相关事物说一句话,如,教室里有桌子,桌子上有文具盒,文具盒里有铅笔,并让学生写下来。(作者注:这里是规定动作的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同时,针对这一内容布置了相应的作业,回家写这样一句话。如家里有桌子,桌子上有冰箱,冰箱里有饮料等。
(作业的布置,转换情境,课内延伸到课外。同时,训练了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这一句的教学,可抓“慌”字的识字教学,然后是“慌”的具体状态(哭、叫、喊、跑),学生就能理解“慌”的状态了。让学生明白:开始说“慌”后面说怎样“慌”,也让学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如:操场上,同学们可欢了,有的笑,有的跳,有的跑,有的闹……
(这里同样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了习作的训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学会了对情景的描写,为今后情景描写的生动、具体性奠定了基础。)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这一句在上一句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这也是围绕“没有慌”来写的,同样是写“没有慌”的具体状态(举、砸),体现了司马光的聪明与镇定。除了与上一句的教学相同的习作训练的方法以外,同时教育学生:如果你遇事像司马光一样不慌,你也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这样的教学,不但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在成长中思考。)
紧接着,还可把全文换成: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次,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个大水缸,水缸里装满了水……
司马光和小朋友都没有慌,一起想办法。有的说:_______,有的说:_______,有的说:_______,有的说:_______。于是他们_______,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让学生在头尾没换的基础上给课文补白,回家后把补白的新故事讲给家长听。
(在补白的过程中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会了思考。同时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是使学生对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
而在《日月潭》的教学时,可把“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作如下处理:
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那里群山环绕,那里树木茂盛,那里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在教学中让学生对两个句子作了比较,进而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写学校或家乡。学生就会写出:学校里有假山亭子,红花绿树,周围山清水秀。
(这样能不留痕迹地教会了学生在写景时避免了“那里”“那里”“那里”或“我们的”“我们的”“我们的”这样嗦重复的习作方式,使学生习作更生动、简洁。)
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低段一直到高段,既进行了阅读教学,又在阅读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习作教学。学段教学的重点不仅反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还更多的是教会了学生习作的方法。
习作教学不是独立的教学,它与阅读教学是齐头并进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是任何一个独立的教学形式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
篇8
艺术,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没存在于生活中,要我们用心用热情和智慧起发掘并创造它。在教学中要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起进行独创性地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美的境界。
首先,掌握“收”与“放”的关系。“收”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的传统的基本教学方法;“放”指的是采用创新的别具特色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放”才能让学生有充分而自由的想象空间,也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际上,我们要把传统中的精华和现实中的创新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学才能有突破有提高。如《狱中联欢》一文,教师重点提出四个问题:(1)狱中能联欢吗?(2)谁和谁联欢?(3)为什么联欢?(4)联欢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解决了这四个问题,就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这是教学中的“放”。抒情性浓的课文,要做到边读边想象,这是“收”,以欣赏代讲解是“放”。如《月光曲》一文,我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读读议议,创设情境,在优美的乐曲旋律中去品味去感悟。
其次,还要把握好节奏的“快”与“慢”,同样是我们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常言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比如《鸟的天堂》一课,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这一部分内容教学节奏应快些;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节奏应慢点,让学生有时间慢慢去欣赏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并体味当时的愉悦心情。教学中“快”“慢”有度,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轻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学语言的“庄”与“谐”也是很重要的。语言的“庄”是指说话者态度严肃庄重,给人以一种威严一种敬畏;而“谐”则是教学中语言的幽默与诙谐,它可以缩短与学生的心距。产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司马光砸缸》一文,自己编成一则绕口令:“小孩一群玩,一个小孩掉进缸,小孩都着了慌,惟有司马光,心里沉着并不慌,司马光举起石头来砸缸,缸破人救光是个好榜样。”诙谐的语言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磁力,但过分的诙谐语言也不好。因此,做到课堂的“庄”与“谐”的交换使用效果更佳。
事实证明,巧妙地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做到课堂教学的和谐美,就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教更轻松,让学更愉快。
篇9
一、文本的“智慧”。
1.情节的 “智慧”。
文章从描写孩子们在花园玩,常见的童趣入手,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快乐着, 开心着,幸福着……不小心掉到大水缸时,突发事件的发生。小伙伴的生命危在旦夕,会让孩子们吓得魂飞魄散,六神无主,惊慌失措,慌里慌张,表现出各种行为。为后文的救作了铺垫。接下了就有了救和救的结果。此文为千古绝唱,千古名篇。
2.人物的 “智慧”。
在别的孩子懵糟慌神时,司马光没有哭,没有喊,没有跑去找大人, 显示出超群过人的临危不惧而“急中生智”,奋力砸缸救人。第一时间里让孩子获得了呼吸。 司马光成了家喻户晓敬之佩之的“智星”。
3.是文字的“智慧”。
水缸的 “大”,缸里水的 “满”增大了危险系数,也成了救人的难题。石头的“大”, “使劲”地砸,破解了难题,小司马光救人的形象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二、课件的“智慧”。
大水缸的出现,先出示的小水缸 ,孩子们判断不是文中的“大”水缸,帮助再现活化强化了课文内容,同时给孩子们视觉上的直观感缸真的好大,大得十多个小朋友才能围住,心里的暗示作用,这样大的缸掉进去自己是爬不上的。
缸里水的增高,为了突出缸里装满了水,采用水慢慢再慢慢升高,形象地感受是一大水缸水,而不是一点点儿水,孩子们懂得了人如果掉进去是会很危险的。
哭字的声音插入,字形的变化。嚎啕大哭,伤心难受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字形的变化让孩子们目不转睛地注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趣味无穷,寓教天乐。事实孩子们观察到了两口像两眼写得一样大,大为张大嘴,一点为眼泪。牢牢地记住了字形。
动画片音乐,故事情节与歌词的吻合既复习了故事情节又带有愉悦性,孩子们和着音乐节奏拍着小手儿伊呀学唱着,调节了紧张的气氛又放松身心。适合天性快乐的蒙童。
三、教师语言的“智慧”。
1.童化的语言“智慧”。
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语言习惯和接受水平,低年级的宝宝们爱听喜欢听。能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让孩子更喜欢听你的话。
邻家大姐姐一样的亲和自然:“孩子们,你们爱看动画片吗?”。
“老师都给你们奖品了,能把字写好吗?”要求中含着恳求,柔肠的孩子们易于接受,齐声坚定响亮回答“能”!
写“爬”时儿歌中的“小巴小巴,别害怕,团紧身子别滑下”。念着念着,孩子也明白了“巴”的最后一笔不能与“爪”的那个“捺”粘一起。
面带微笑,不同的语气,抑扬的语调,变化的语速,童化的语言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使所学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学习并获取知识。
2.指导性语言的“智慧”。
指导性的语言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
“读书时,词语有快有慢,才更有味道。” 孩子们果然读出了不同的速度。
“仔细观察插图对学习课文有帮助哦!”小朋友们看到插书上各个小孩子的不同表现。
“花园里发生什么事?自己捧起书来读读找找答案。”学生听后捧起了书各自读了起来。
“这些词语能读好吗?”小家伙们在认真地试读。
“这句话难不倒大家,会读书,关注红色的字!”对于红色的字孩子们读得明显突出了些。
指导性的语言在课堂中起的是立竿见影的作用,有了这些语言,孩子们知道做什么,该怎么做。
3.启发式语言的“智慧”。
启发式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启发式的语言能启发孩子们动口动眼动脑。
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后来怎么样了呢?
小伙伴得救了,大家的心情怎么样?
你听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会写这个字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呢?
孩子们经过读书、观察、倾听、思考后津津乐道,纷纷交流。
4.评价语的导向“智慧”。
“你读得真清楚!”一个夸赞的眼神。
“你读得好响亮!”一脸满意的微笑。
“你读得很流利!”一次肯定的点头。
“她把流出来的出来轻声读准了!”一个竖起的大拇指。
“老师佩服你,把话说得完整!” 一名大声的赞扬。
“老师从你的读中感到了……” 一句会心的赞同。
“老师从你的读中仿佛看到了……” 一句诚心的赞美。
“老师从你的读中仿佛听到了……” 一句真心的赞许。
……这些话语都通过激励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同时,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发展和提升。
还有老师课前写教案时并不是这样的,但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即时反馈情况,而即兴话话,也是智慧的。
四、课堂生成的“智慧”。
由于智慧的文本,智慧的课件,智慧的语言,唤起了孩子们的激情,点燃了孩童们智慧的火花。谓智中生智。
看,他们救人的的办法:用绳子放到水缸里把掉在缸里的小朋友拉上来;用石头把缸填满让水溢出来;用树棒伸到缸里;几个人一起把缸推倒……虽然方法比起司马光的办法耗时多了,但他们有着一颗颗善良的心,一次次思维灵动,一句句创造发明!
看看,他们呼救时声音那么急切,那么害怕……有的同学把眼泪都叫出来了。
瞧,儿歌三字填。古代孩子
,遇到危险
,举起石头
,救出孩子
。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层出不穷的答案出来了,虽然不押韵,但符合心声合文意,很好的语文实践!给个赞!
瞧瞧,他们搬大大石头的那股劲儿,小脸憋得红了,使出了全身力气,活脱脱的小司马光。
听,“哭的那一点不能少,少了就是假哭!”纯真无邪的语言,引来听课老师的们琅声大笑!
听听,得救出来的小孩会请司马光吃晚饭表示谢意,请司马光到公园玩儿表示心中的感谢……不一一而举。
篇10
奶奶一看我来了,很高兴。他一边缝衣服,一边准备给我讲故事。我问:“奶奶,你再给谁缝衣服呀?”奶奶说:“是你大伯的衣服,过几天他要出门了,我把口子钉牢些。”我说:“奶奶,大伯全家跟奶奶住在一起好幸福呀!”奶奶的脸上现出了慈祥的微笑,她说:“这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呀!”我说:“这诗真好,可惜我没学过。奶奶,今天你给我讲什么故事呀?”奶奶看了看手中的针说:“就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吧。”我急忙说:“讲过了。”于是,奶奶给我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好佩服司马光的智慧。刚讲完故事,奶奶突然叫了起来:“糟了,针掉在地上不见了。”我开始帮奶奶找针,可是我们找遍了整个房间也不见针的踪影。我心想:要是聪明的司马光在这里会怎么做呢?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用一大块吸铁石,在地上吸来吸去,那根针终于被吸到磁铁上了。奶奶抚摸着我的头,不住的夸我聪明,我说:“奶奶,其实是您交给我的好办法呀!”奶奶听了一愣,然后又笑了。
回到家里,我仍然很兴奋,司马光的故事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黄埔学校 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