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原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4:0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醉翁亭记原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篇2
1、杂然而前陈者的而释义:表承接。
2、出自《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原文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一、参照译文背诵法
我们知道,背诵文言文首先需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才能明白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便于背诵。参照译文背诵法要求学生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意思对照文言文内容进行诵读,这样反复练习,即可达到背诵目的。如背诵《出师表》,先让学生译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明确该段所写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熟读此段,接着看一句译文“我本来是一个平民”读一句原文“臣本布衣”,这样反复交替诵读。熟读之后,可以只看译文进行背诵。参照译文背诵法大大地提高了背诵效率,既节省了背诵时间,又理解了文章大意,实可谓一举两得。
二、理清思路背诵法
有时学生虽理解了文章大意,却理不清文章思路,这也会给背诵课文带来困难,所以在背诵之时我们需教会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思路清晰了,背诵课文也就水到渠成。如在背诵《醉翁亭记》第一段时,有这样一些句式“环滁皆山也”、“琅琊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故自号醉翁也”由此即可发现该段的一大特点,每句末尾都有一个“也”字,含有“也”的语句则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作者由远及近地引出醉翁亭,再由亭引出文章的主人公醉翁,背诵便可按作者清晰的写作思路进行。了。又如背诵“至于负者歌于途……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段,让学生找出有“也”的句子:“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原来每个“也”字表示一个情节,滁人游是怎样的情景?太守宴是如何就地取材?众宾欢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太守的醉态又是怎样的神态?按照文章思路想象与民同乐的情景,背诵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三、角色表演背诵法
学生单一地背诵文言文难免枯燥无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背诵的效果就会立竿见影。采用表演的方式促进背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要求学生背诵《唐雎不辱使命》时,我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表演竞赛,对优胜者予以鼓励,学生表演完后再进行角色互换。通过表演,学生不仅能流利地背诵全文,还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了全面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唐雎的不卑不亢、机智勇敢以及秦王的色厉内荏、阴险狡诈。又如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邹忌和齐王,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边背诵边表演,从而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以达到背诵的目的。
四、抄读背诵法
这是综合运用眼、口、手、心的背诵方法,边抄边读。“手抄一遍,胜读十遍”,学生在抄写句子时,无形之中在反复读这个句子,抄一句就会读上好几句,学生便做到了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也就达到了强化记忆的目的。如《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比较拗口,背诵难度大,学生一段段地抄,一段段地背,先抄后读,边抄边读,读后再抄,如此往复,背诵效果很好。
五、谱曲背诵法
对于喜欢唱歌的学生来说,如果所学的文言文能谱成曲来学习,那将是一件乐事。爱唱歌是一种快乐的表现,文言文本来就枯燥无味,如果用自己熟悉的曲调进行哼唱,这种“美读法”就是一种享受。我们熟悉的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蒹葭》《相见欢》。只要爱唱歌的学生,即使不了解文章内容,也能够背诵,其它的文言文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六、示范促背法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多媒体远程技术教育、教学在城镇中学普及率极高,但在农村中学才刚刚起步。多媒体远程教学,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演示手段和方式,它通过图片、动画或视(音)频等手段,图文、声情并茂地展示了各个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更直观可感、更能引发想象力,感染力更强,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学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神奇功能,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恰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如播放一些影视片段、优美真切的实景图片,或自制一些动画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七律》一诗的过程中,我播放《十里送》的歌曲与过雪山、草地的电视剧相关画面,让学生欣赏、体会。在途中不怕苦的精神便可生动再现。由此,学生对诗中“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就很容易理解。真实的雪山,草地,使学生去想象途中经历的“千难万险”。使“二万五千里”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再一次生动“展现”。可以说,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仅仅局限于短短的这一首诗了。
二、减小教学难度,提高学生能力
多媒体教学能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静态事物变为动态。
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我在教学《绿》这篇课文时,为帮助学生分清作者三个观察立足点――山边,梅雨亭边,梅雨潭边,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了三幅相应的实景图。学生一下子就能打破空间视觉的阻碍,直观地辨别出观察点,教学难点很容易被突破。
篇5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夯实基础;活学活用;完善
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地、通达地、尽可能完善地表述原文的内容和意思。是文言文学习中最能体现学生对文言词汇、语法、文言句式等文言基本知识的掌握、运用的综合性训练,它不仅能够检查、训练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考察的应试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古文学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从初中文言文学习抓起,及早做好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工作。
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一、在学习文言文时,一定要识记好所学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掌握通假、古今词义的变化,循序渐进、积硅步成千里而后触类旁通,就能较准确地用现代汉语表述原文的内容,否则,准确地翻译文言文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二、学习文言文翻译时,要求学生要认真通读全文、领会大意,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境遇等诸多因素,力争从全局出发,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三、在具体翻译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字字落实,即文言文句中的每个字词都要有相应的现代汉语词汇对号入座,不能有所遗漏。
例如:
原文: 以 中 有 足 乐 者,
不 知
译文:(因为)(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
口 体 之 奉 不 若 人 也。
(吃的)(穿的)(这些)(生活享受)(不)(如)(别人)(了)
(《送东阳马生序》)
2.直译为主,就是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翻译,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做到准确,通顺、合乎原文的语气。
例如:
原文: 吾 视 其 辙 乱, 望
译文:(我)(察看)(齐军)(战车的轮迹)(乱了)(远远地看见)
其 旗 靡, 故 逐 之。
(他们) (旗子) (倒下了)(所以)(追击)(他们)(《曹刿论战》)
3.意译为辅,因文言文有省略、倒装等特殊句式,有词类活用、数量搭配等特殊现象,若硬是死板的去抠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句意不明确,因此,还需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译文句子更通畅,表意更明确。
例如: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伤仲永》)
译文: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
(二)直译时,要区别情况、灵活应对,运用好“留、补、换、调、删”五字口诀。
1.留,就是保留原词,文言文中的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均可按原文保留。
例如(保留不译者用曲线勾画):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2.补,就是补充词语。
(1)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翻译时要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相应的双音节词。
例如(“【】”中为补充的内容):
项燕为楚【国】【大】将,数有【战】功,爱【护】士卒,楚【国】人怜【爱】之。
(2)为使译文通顺,语意明确,翻译时要把文言文句中省略的成份或内容补充出来。
例如(“【】”中为补充的内容):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辙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3)换,就是替换词语。从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其中有大量的词,古今字型相同,语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和用法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在翻译时,不能用现在的意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而是要按它原来的意义去理解。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加以替换。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牺牲”,这里指祭神用的猪牛羊等,而今用来比喻为正义事业舍去自己生命或某种利益。应用“祭神用的猪牛羊”去替换“牺牲”一词。
(4)调,就是调整语序。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些句型古今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特别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与动词搭配的介宾短语等,翻译时需调整语序。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古汉语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中间用结构助词“之”作为提前标志,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在古汉语中,介宾短语常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需调整到动词前面,作状语。“起于鲁”应调整为于鲁起。
(5)删,就是删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文言虚词。为了保持译文的紧凑、简练,对一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文言虚词,翻译时要删去。
例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要删去。
辍耕之陇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加点的“之”用在时间副词或形容词,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表达语气和补充音节的作用,翻译时可删去。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篇6
个性化教学法,把发挥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品性作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语文学界鼓舞教师实践时持续使用个性化教学。
一、个性化教学方法基本性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个性化教学的方法,它的本质在于以课程为中心所展开的老师和学生间明显的个性化并且两者所积极参加关于学与教的互动活动。师生间“以人为本”,重视发展双方健康的行为以及性格的个性化是语文个性化教学中所提出的要求。在现实教学中对教师便要求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观念进行落实,教师在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引导与组织具备合理并且个性化,以尊重发展学生健康个性为目标,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进行因材施教方面引起重视,促进个性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合二为一。
二、个性化教学法的策略
1.教学活动要追求个性化
在语文的教学中没有技巧便是最高的境界。如此,并不代表着放弃有效并且灵敏的技巧,而是说我们对教学规律要有所掌握,能够整合并灵活利用到教学的技巧以及方法。
以前曾听过由某位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选用《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进行示范课。这位老师在课堂中很好地体现出了教学的最高境界,看似没有技巧,却处处藏匠心。他把导演这个角色分给所有学生,要求学生将某一个电影镜头创设出来,把冬天里的西湖作为了任务背景。他用启蒙等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游戏和表演的形式,让人觉得此节文言文课充满着趣味。这节课完美地画上一个句号,学生从中得到了极大的收获。
2.追求学生个性化学习
大多数教师在以前应试教育情形下的语文课堂中,往往都依照事先计划好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完全吸收,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置,缺少个性化的学习观念。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指引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约束,准予学生拥有自身的看法,鼓励学生个性追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立帮助开掘学生思维的学习条件,保证学生在较好的学习氛围里将个性与才干发扬出来,让个性化阅读散发出美丽的光彩。
3.追求教师语言的个性化
只有教师具有很强的个性,才可能要求学生有自身特别的个性。然而要如何来表现教师的个性呢?关键在于语言方面。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进行心灵交流的一个过程,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运用到教学语言与有关的形体语言,生动诙谐的语言与惟妙惟肖的形态、合适的手势相结合,会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到情境里,并会折服于老师丰富的知识,从而把学生的学习激情很好地调动出来,让学生从平和的状态中升腾出澎湃的情感,帮助课堂教学营造出较好的学习氛围,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例如进行学习《醉翁亭记》的时候,在朗读导学的过程中,教师环绕起两只手而且在念课文时摇头晃脑:“环滁皆山也。”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会出现理解的笑容,而且还模仿老师的样子,此时便会空前地将学生的朗读激情推向。又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的课文时,开场白时教师便可声情并用地对学生讲:“同学们,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春季是充满生机,万物开始复苏的季节,春季是百花齐放,绿色满然的季节,由古到今有许多的文人雅士都用文笔对春天进行了赞美,此时,请同学们把描绘春天的诗句给寻找出来。”每一位同学都开始进行积极的回答,渐渐进入到“春天”里。然后,教师更深入启发:“朱自清先生用他细腻而又丰富的情感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春景图,现在就让我带领着大家一起融入朱自清先生刻画的春的世界。”在教师诗化语言的积极引导下,再加上学生已能熟悉背诵古诗,这时已经走进了朱自清的“春天”里,感悟着春的美好,这就给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追求教学个性化的评价
篇7
【关键词】文言文 语文教学 翻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90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是我们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目的和要求。如何富有成效地实现这一目的和要求,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在探讨的问题。
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已久,加之文言文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学起来障碍多,困难大。
在文言文教学时,我发现多数学生只埋头阅读文言文翻译之类的书籍,其结果对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还是不能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难点问题还是不能解决。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 吸引学生
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各册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文有很多是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如在学《塞翁失马》一文时,我首先讲述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小故事,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就引导学生钻研课文内容:同学们看看古人(韩非)是怎样记述这个故事的?你有哪些通过看注释不能理解的,提出来,讨论一下。这个故事说明一个怎样的道理?你能用现代汉语把他译过来吗?这样学生跃跃欲试,精力十分集中地区阅读课文内容。
二、突破难点 扫清障碍
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疏通课文上,消除文字、词义和语句的障碍,让学生读懂原文。如《冯婉贞》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去村四里有森林。”初一时,学《黔之驴》中的“乃去”句,“去”是“离开”之意。而在这里则是“距离”的意思,全句意思为“距离村子四里路的地方有片森林”。这样,解决关键的词“去”,就能疏通句子。又如,在学《<孟子>二章》后一章时中间的段落基本上都是使动句,学生很难理解。我就讲解了使动句的特点,疏通文路,扫清障碍,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三、朗读背诵 自译理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文言文,朗读背诵这一环节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在教文言文时,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在熟读、断句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如在学《醉翁亭记》一文时我先布置学生朗读背诵课文。课堂上让学生在背诵这一段的同时,译出每一段的内容。对山间、四季的景色及登山、设宴的场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这样教学,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掌握比较扎实,效果较好。
四、精心指导 培养能力
篇8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这里交待得很清楚,曹操邀请刘备是因为怀念去年征讨张绣的故事,故要和刘备一起赏梅;又交待“盘置青梅,一樽煮酒”,即青梅没有和酒一起煮。尽管已经知道青梅没有与酒一起煮,还是有必要弄清楚为什么要煮酒这个文化现象的。
如果真要煮酒,曹操所煮之酒定不是现在的白酒,而是黄酒、米酒之类。“曲酿酒法作为基本的酿造法,一直沿用下来,这种方法酿出来的酒,即是甜米酒或黄酒。”“在蒸馏酒的引用开始普及的明代以前,人们饮用的基本是米酒和黄酒。”(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137页)即使是煮酒,也不是煮沸,而是加热的意思。关于热酒,《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段论述: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热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要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快不要吃那冷酒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酒,命暖来方饮。
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交待关于“温酒斩华雄”时,也印证了“煮酒”其实是热酒。《三国演义》因是明人罗贯中所写,为了增加故事的感染力,故意渲染了一些,其实《三国志》中并没有“煮酒”赏梅一说。《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这里只是说刘备与曹操一起吃饭,并没有说赏梅煮酒的事情。煮酒在汉代并未形成风气,是后来才形成的一种习惯。
酒在《诗经》中有四十多首写到过,但并没有一处写酒要温着喝的,说明当时并没有温酒的习惯。汉末,饮酒更成为一种风气,曹操《短歌行》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全三国文》卷八魏文帝《典论・酒诲》说:“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中雅受六升,季雅受五升。又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寝地者,辄以刺之,验其醉醒。”可见酒在汉末是很流行的一种饮品。但由于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粮食,曹操曾一度作禁酒令,当时名士孔融还专门写文章攻击曹操禁酒举措,得罪了曹操。之后到“竹林七贤”时,把酒与文人风度联系了起来,刘伶还著有《酒德颂》。此时也未见有温酒而饮的痕迹。
晋陶渊明写过《饮酒》诗二十首,多为诗人酒后所作,题为“饮酒”,但主旨大多表达归隐后恬淡悠闲、潇洒飘逸、自然自在的心境。同时,也反映出酒在陶渊明的高雅饮法,“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陶渊明《读山海经》)。他此时饮酒已经不像“竹林七贤”那样无度,而是用一种享受的态度去品酒,“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陶渊明《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陶渊明《移居》)。这时的饮酒,也不曾有温酒而饮的痕迹。
唐宋时代,酒就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文学现象了。“引酒入诗”成了一种自觉,饮酒既是一种生活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饮酒也不只是为了喝醉,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北宋朱肱撰有《北山海经》,共三卷,上卷总论撰写《酒经》之缘由和概述前人成果;中卷叙述制曲理论及制曲具体方法;下卷叙述酿酒工艺,包括一般技术理论和具体制作方法。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酒母》一章,专论酒母制作的方法和类别等。大概宋元以前所酿之酒,度数较低,大多数为黄酒、米酒之类,明以后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提高,酒的度数也就不断提高了,接近于现在的白酒。“‘烧酒’一词出现于唐代,自唐而后至今一直沿用,并且均是特指蒸馏酒,即今天人们习惯所说的‘白酒’”(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第126页)。唐以前制酒大多用酒曲,唐时使用蒸馏造酒法,但并未大量饮用,因而当时人们所饮之酒度数仍不高。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九“人事一”载:
石曼卿喜豪饮,与布衣刘潜为友。尝通判海州,刘潜来访之,曼卿迎之于石闼堰,与潜剧饮,中夜酒欲竭,顾船中有醋斗余,乃倾入酒中并饮之。至明日,酒醋俱尽。每与客痛饮,露发跣足,着械而坐,谓之“囚饮”;饮于木杪,谓之“巢饮”;以稿束之,引首出饮,复就束,谓之“鳖饮”。其狂大率如此。
这样大量饮酒,概酒度数不高。但人们早已意识大量饮酒不好,“平居不得嗔、叫、用力,饮酒至醉,并为大害”(宋沈括《梦溪忘怀录》)。又见沈括《续笔谈》:
韩退之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曰“破除万事无过酒”。王荆公戏改此两句为“一字题”四句曰:“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不损一字,而意韵如自为之。
篇9
一、朗读背诵教学法的意义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有的人一谈读和背诵就一律贬为“死记硬背”,认为这不符合教改精神。其实,并非如此。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记诵这些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并可以渐渐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完全符合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渐复杂化是靠记忆来实现的。有了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过去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馈更加全面和深入。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和扩大经验,先后的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和统一的过程。
学习更是离不开记忆,有了记忆,才能有储备,有了储备,才能便于学习新的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力。加强读背教学,指导学生采用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相结合,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背诵,通过强化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且,通过记忆背诵佳作名篇还可以从中学习并掌握更多更好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这对学生获得丰富、巩固知识技能,学好文言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完全符合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二、朗读背诵教学法的方法
《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科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其中,读是听说写的基础,读的能力也是自学能力的基础。这里的读虽然指全方位的阅读,但是其中的朗读和背诵是基础,是关键,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古人也提倡吟咏,社同视诵读的作用。韩愈曾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其实,朗读的目的正在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通过吟咏溶入情感,感受会更深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通过反复朗读、吟咏、以至达到熟读成诵,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学生通过认真地反复地朗读和背诵,就可以把文章的内容、思路和语言都化为自己的。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文章的内容情感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加强读背教学,其次要注意进行读背指导,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和实效。
三、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利,背诵的要求是正确、熟练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注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让学生认真听规范的优秀的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还可以使学生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叶字发音正确、规范、清楚,并帮助学生克服误读和落读。这不仅是朗读的一项基本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正确的反应能力。朗读时的句读停顿要正确,这直接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乡邻之生/日蹙”等句子,朗读时,句读停顿出现错误,句子的意义就会出现歧义。指导朗读时,还应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扁鹊的几次劝告一次比一次争迫,而蔡桓公的几次回答一次比一次不耐烦,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
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诸如:化整为零,分段背诵;相互背诵,查漏补缺;反复背诵,突破难点,以及理解记忆法、尝试记忆法和协同记忆法等,来提高学生背诵的实效。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组织形式宜灵活多样。朗读时,可以教师领读,也可以由学生领读;可以个别朗读,也可以分组朗读或齐读。背诵时,可以个别背诵,也可以分组背诵或齐背。在背诵与讲解的次序安排上,也宜灵活多样。对于较易理解的文章如《马说》、《卖炭翁》、《陋室铭》以及古诗词等可以先熟读背诵再讲解分析。对较难理解的如《口技》、《出师表》等文章可以先要求学生熟读,待讲解全文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结构形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再要求背诵。
指导学生读背,应注重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竞赛的场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举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或把一些作品改编成小品行进表演,充分调动学生读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去完成读背的任务。
指导学生读背,还应注重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如: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使用,古今词义的变化,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一些特殊句式等。
四、加快读背教学还应和考试评估相结合。
篇10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教学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大。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躁却是费力不讨好。为应付考试,文言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1.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且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强化诵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3.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4.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5.重视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