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训练范文

时间:2023-04-08 10:0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统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感统训练

篇1

随着感统训练被越来越多的家长了解,这一训练的重要性也被更多家长所意识到,他们甚至希望孩子们能够天天接触到感统训练这种“运动”,那么就在家里进行吧!这样,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训练当中,感统练习会变得更为有效,孩子的进步也会更大。在家里进行感统训练时,家长要遵循以下几点。

和孩子一起做

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不同气质,孩子需要家长耐心观察、循循善诱,制定出适合儿童发展的家庭互动模式,尤其是父亲的参与不可缺少。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家庭感统训练其实是一种陪伴的、游戏的、快乐的小健身运动,会令孩子兴奋激动。家长要与他一起享受这快乐的时光。

给孩子以信心

怎么能够让孩子配合家长?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回想一些家长普遍缺乏尝试精神,很大程度受他们幼年时的家庭影响,因为尝试了失败而受到家长的批评与指责。那么父母如果能够在游戏运动时对自己的孩子显示出宽容和鼓励,效果会大不一样。要看孩子的优点,比如孩子拍球的协调性不错,以这个为激发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对孩子有正确期待

在感统训练中,孩子暂时达不到一定的要求,很正常,因为他的智力、体能都有待开发,不要用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而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恰如其分地设置目标与期待,并及时给予鼓励。

孩子有些事情暂时做不到就会有强烈的受挫感,甚至自我封闭起来,呈现出沉默、不积极甚至抗拒的状态,如果引导方法不对,有可能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家长要理解孩子受身体因素限制,影响到他做事的成功率和成就感,通过感统练习会提高孩子的协调等能力。

培养孩子好习惯

不良习惯会造成孩子感统失调,所以从小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这需要家长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在家中进行感统训练也是培养孩子持之以恒习惯的好方法。将全家一起做感统训练形成习惯,比如每天都要找出半小时或一小时和孩子一起健身,既锻炼了身体又加深了彼此感情。

简便实用的具体方法

其实在家中进行感统训练并不难,从日常生活小游戏中就能找出一些比较适用的方法。

加强下肢腿部力量与协调性的项目

左右替动作 20厘米左右的小台阶或有固定高度的物体(街心公园的水泥边、硬塑料块、木块纸箱等),让孩子左右替踩蹦。开始时,需要家长在孩子的正面双手拉着进行,给出有节奏的口令,10个一组逐渐增加,从双手到单手直至家长脱手。这个动作最好在家里先进行练习,熟练了,再到户外锻炼。

跑跳步 左右屈膝边跳边蹦,大人先带带,与孩子一起并排手拉手,然后让孩子自己完成,如果加入孩子自己爱唱的歌曲,会更开心快乐。

蹦格子 把户外的地砖利用起来,先近距离再远距离地摆动双臂,屈膝双腿蹦乃至单腿蹦。家长观察孩子的体力安排距离与数量。

上下楼梯 先从5个台阶到10个台阶开始,孩子从单边一侧训练(手扶楼梯)到左右腿协调自如上下,伴随双臂的自然摆动,训练量逐渐增加,直到自如。

加强上肢手臂部力量与协调性的项目

举矿泉水瓶 根据孩子的情况,可以先拿小瓶330ml(逐渐加重),让他左右手上下摆动,和同时上下举、平举等,家长可以自行安排节奏,甚至可以配音乐进行训练。

接抛球 用软式塑料球(鲜艳的沙滩排球),先近距离再远距离,让孩子基本上固定在一个位置,双脚分开与肩部同宽,用双手接、抛。也许开始孩子可能会不喜欢,他们对于运动中的物体有些小抗拒,会躲避,家长要多鼓励。这个项目也能训练手、眼的共同配合。它可以有许多的玩法,从一个球到两个球(交替抛接),从让球先落地反弹到直接迅速双向接抛。如果孩子大一些,运用与爸爸或妈妈边小跑边接抛球(间距在1米~1.5米、长度为30米~50米),可以有单手拍、双手交替拍、行进拍多种玩法。

拍手游戏 和孩子一起拉拉手然后拍起双手,口中说口诀:一个,一个,一个个(先左后右);一个两个,一个两个,一个个两个个;一个两个三个,一个两个三个,一个个两个个三个个……交替慢慢进行,直到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

全身训练方面(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相结合)

投掷沙包 先找到合适的豆子和小碎布,建议和孩子一起动手进行制作,然后到户外进行游戏,还可以用两个沙包,家长给孩子做单手两沙包交替抛接,还可以换成小球。

运球走(跑) 用大一些的拍子托着球(塑料球或网球)与家长比赛,最后加大难度到乒乓球拍托乒乓球。

跳绳 单独跳、双人跳、摇大绳。

进行以上活动时,家长们只要找到相对安全、安静人少的地方就能进行这些“小游戏”,比如在逛公园的时候。对于上述活动需要灵活选择,让游戏的内容多种多样,并合理安排好时间,把这些内容的动、静分开,有节奏有数量地进行。总之是让孩子感觉到丰富和新鲜,兴高采烈地参与。这样就能通过这些训练,强化孩子固有的平衡感、大小肌肉双侧协调性、灵活身体的运动机能,从而健全左右脑均衡发展。

篇2

孩子感统失调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做感统训练前,家长最好先给孩子做个简单的测试,通过他的日常表现,测查和诊断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

感统训练一般是以游戏、体能训练的方式,用图形识别、数字、记忆、空间知觉等脑力活动的训练来强化体能,使孩子受到各种不同的刺激,并在游戏中作出适应性反应。专业的感统训练会借助一定的器材,使孩子在游戏中体验以前缺少的感受,从而协调各种感觉活动的整合,在训练中体会到对躯体的控制。在训练中,家长要尽量选择孩子认可和熟悉的环境,用耐心培养孩子的兴趣,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在游戏中感到快乐。

要孩子完全达到感觉统合或许有些困难,但只有小部分感统失调比较严重的孩子,才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感统训练不仅是医疗的辅助措施,更是科学的教育手段。丰富的感觉环境能够帮助神经系统的发展,普通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完全可以在游戏、运动和闲暇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所有的孩子都能从适当的感统训练中获益。家长应尽量创造条件调整与强化孩子的各类感统能力。在平日里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帮助孩子进行有规律的感统训练。

梳子游戏(0~1岁)

目的:促进生长发育,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

指导孩子轻轻用梳子梳头发。头皮是感觉敏感的部位,可以直接刺激大脑皮质感觉区,对身体形象的建立有很大帮助。也可以用吹风机吹身体各个部分,每天进行10分钟左右。

抓痒游戏(1~2岁)

目的: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

让孩子躺在软垫上,张开四肢。家长用手挠孩子的头颈、胳肢窝、脚底等皮肤触觉敏感处,手的力度一阵轻一阵重,如果孩子抗拒,先对其全身肌肤轻轻地抚摩,等孩子习惯以后再逐渐地把时间延长,可以每天进行10至15分钟左右。

毛巾游戏(2~3岁)

目的:强化触觉,帮助前庭固有感觉成长。

给孩子洗澡时,用毛巾轻擦孩子的背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擦,也可打圈式地擦,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

大龙球游戏(3~6岁)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和触觉学习,抑制颈部张力反射。

由父母协助孩子坐或趴在大龙球上,抓住两脚,保持平衡,用大龙球压过孩子的身体。

袋鼠跳(5~6岁)

训练目的:强化前庭刺激,控制过敏信息。

让孩子站在袋中,双手提起袋边,双脚同时向前跳。

资讯链接: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一般孩子通过家庭中的小游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有时间和兴趣的家长,可以通过书籍和网络的学习,增加相关知识。这里我们介绍两个有助于对感统知识“扫盲”的网站:

(育儿网)

篇3

 

 

 

1.1研究背景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指出其培养目标为: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1]。因此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关键词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同时也为作为体育专业主干课程的体操教学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

 

 

 

自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家A.JeanAyres博士于1972年提出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IntegrationTheory),并据此研发出针对感觉统合失调(SID)儿童的感统训练方法以来,感统理论及其训练方法就被广泛地运用到国际儿童教育领域。而在我国,感统训练教育模式则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儿童教育活动。

 

 

 

1.2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根据感统训练方法、手段与特点,我国体育界有专家学者为此展开研究并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进行融入感统训练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一个问题由此产生,即:当前这些研究多是专家学者的个人研究兴趣,如何让更多的体育教师认识、接受、吸收感统训练并运用到常规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来?简而言之,感统训练如何在更大范围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得以实施?

 

 

 

“在教育领域中,行动研究不囿于某一学科的主张或某一种理论知识,而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践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践者、实际工作者对实践和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及经验”2]。该研究则是为解决上述问题所做的一次体操教学行动研究,同时该研究也旨在融合跨学科知识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体育专业体操教学内容的内涵化发展,由此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

 

 

 

2.1实施对象

 

 

 

此次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对象为温州大学体育学院2012、2013、2014级入学新生,6个体操教学班,共120人。

 

 

 

2.2前期准备

 

 

 

(1)凝练相关感统理论:感统理论包括感觉统合基本知识(概念、内涵、发生机制等)、感统失调(表现、成因等)、感统训练(操作手段、遵循原则等),感觉统合理论涉及脑的功能发展、学习和学习障碍的矫正3个层面[3]。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并非是对爱尔丝博士庞大感统理论的深入细致学习,而是抽取其教育理论之精华,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行动中。人体有视、听、嗅、味、触、前庭与本体7种主要感官,在体操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利用并有效发展的是后种,即: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的行动研究理论假设为:通过体操教育可以有效刺激人体触觉、前庭觉与本体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青少年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2)购置感统训练器材:感统训练有专门训练各种感官的教学器材,通过这些器材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输入较强的感觉刺激,诱发顺应性反应,由此增强和改善大脑接受与输出信息的整合功能。根据此次教学行动研究,有计划性地购置了各种感统训练器材,包括万象组合、大滑梯、小滑板、独角凳、过河石、触觉球、大陀螺、A字架组合(含横、竖抱筒)、1/4圆、平衡板、跳条、17件体能训练组合、8件触觉平衡板等专用器材。

 

 

 

2.3实施过程

 

(1)理论导入:该部分以理论课的形式,对学生分别讲授了感统训练相关理论、感统训练器材介绍、体操教育与感统训练的相关性等,使学生充分了解感统训练融入体操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等,为随后的教学行动研究奠定理论上的基础。

 

 

 

(2)感统训练器材的学习与使用:该部分主要集中在体操课堂教学前半部分(约15min),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各种训练器材的功能(如万象组合可以训练本体觉并强化精细动作策划能力、大滑梯小滑板组合可以刺激前庭觉与本体觉发展、触觉球可以有效发展触觉与前庭觉等)、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如大陀螺的转速控制、大滑梯小滑板组合的保护手法等)。体操教学时段为一学年共128课时,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实验班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感统训练器材的使用方法。

 

 

 

(3)运用体操技术动作拓展感统训练方法:该部分主要集中在熟练掌握某个体操动作或技术之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研究“某个体操动作和技术如何促进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体操器材如体操垫、双杠、单杠、平衡木、肋木、跳箱、山羊、跳马等发展其他感统训练形式与方法,使感统训练与体操教学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与目的。如通过讨论,研发出“双杠两杠间四肢轮换攀爬”(有效发展前庭觉与本体觉以及手眼脚的协调)“单杠悬垂波浪摆动”(有效发展本体觉与前庭觉)“双杠横向滚动”(可以有效发展触觉、前庭觉与本体觉)等体操融合感统训练的练习形式,在丰富体操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精神。

 

 

 

(4)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下问题:该部分主要运用在体操教学考核环节,以课后作业形式,采取分组讨论、集体创编、成果展示的模式。通过该环节,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集思广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融入感统训练的体操教学活动。由于都市化进程的加剧与“小家庭“生活模式的形成,青少儿户外活动空间的锐减以及剖腹产儿童的增多,诸如“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空间结构与知觉障碍”“前庭平衡功能障碍”“触觉防御障碍”等问题日益增多,有效解决当前青少儿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感觉统合教育重要解决的热点。通过前期学习与训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融入感统训练的体操知识以此解决这些当下问题,无疑可以进一步拓宽学校体操教育价值并赋予学校体操教学的新视角与新途径。

 

 

 

3教学行动研究的成效分析

 

 

 

体育专业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的教学行动研究历时3年,涉及体操教学6个班级,参与实验学生人数达到120人。通过系统学习,参与实验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感统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体操动作与技术解决当前青少年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在解决“身体运动协调障碍”问题上,融合感统训练的体操练习方法,较之传统的感统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学生于该学年(2015〜2016学年)上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在实习的3所学校(初中)的体育课堂中,所有参与此次教学行动研究的学生,均能有意识地运用所掌握的融入感统训练的体操练习方法,创设出各种身体锻炼形式,在枯燥的体操动作学习中注入丰富的练习形式,极大地激发了任课班级学生练习体操的积极性,取得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有实习生为有严重“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的个别学生,设计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感统训练方案,获得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4结语

 

 

 

针对当前体育专业体操教学现状,有学者指出需要“树立体操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体操课程新理念,把‘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体操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4]。体育专业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意义,不仅丰富了当前体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内容,而且进一步促使体操课程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当以矫治“问题儿童“为宗旨的感统训练,发展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感统教育活动时,当感统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存在教育价值的契合点时,体育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吸纳感统训练理论的精华,这既是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一种扩充,也是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必然之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教体艺[2003]7号,2003.6.19.

 

 

 

[2]宋虎平.行动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11.

 

 

 

[3]AyresAJ.Sensoryintegrationandlearningdisorders[M].LosAngels:WesternPsychologicalServices,1972.

 

 

篇4

在我园“学前融合班中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的课题中,利用感觉统合训练干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过程是课题研究中所使用的重要训练方法之一。

下面记录了宁宁(化名)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情况。

记录:宁宁由母亲和奶奶拉着来上课,可是刚拉到教室门口就躺在地上打滚儿不起来,谁拉他,他就会张开嘴咬拉他的人的手。经过老师指点,妈妈走进感统室不断地呼唤:“宁宁,妈妈进来了,你也进来啊!宁宁、宁宁。”这样重复的唤了几遍,宁宁终于慢慢的爬了起来,吸吮着小手“咿呀”着走向妈妈。进了教室后,他不参与我们为他设计的游戏,只是坐在地上看着妈妈。询问宁宁有没有喜欢玩的玩具或物品,被告知喜欢积木,于是我们找到小积木和插木棍盘摆放在离他两步远的地方。他蹲着往前移了几步,一只手摸了摸木棍,另一只手还在嘴里吸吮着;过了几分钟我们把积木和盘子往前移了几步,又喊他过来,他又蹲着往前移了几步,这样重复了几次下课了。这时宁宁的妈妈已经是筋疲力尽,无奈的脸上淌着急切的汗水,双手叉着累酸了的腰叹着气摇了摇头。

分析:由于感觉信息调整无能,宁宁的语言理解能力差,参与能力、模仿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行为问题等均有严重的障碍,并且有咬手、咬衣服以及咬人等怪异行为。宁宁到新的环境中感到不安,因而黏人、固执于某些行为。结合医院的诊断,这是一例典型的高功能自闭症患儿。如何做有效的机能调整是我们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为此,根据现场观察以及自闭症康复指导的有关资料,为宁宁制定以下训练计划:

第一期训练计划

训练目标:

1 自己能走进教室;

2 能参与一些简单的项目包括有:走触觉平衡木、趴在大笼球上、爬阳光隧道、搬运小球、进入球池、坐在跳床上等。

训练指导重点:

1 由妈妈引导进入教室到逐步消退;

2 用食物给予强化有进步、好的行为:

3 顺其自然;

4 寻找他特别喜欢的项目,以作强化用。

家庭训练指导要点:

1 在床上翻滚,游戏,大人辅助;

2 抚摩肌肤,毛巾包盅子游戏;

3 沐浴,用喷头喷其身体。

(以上训练都为增加触觉刺激信息,以减轻内心的不安,消除触觉敏感,培养自动自发的调节机能。宁宁适应力较差,也较固执,绝对不可以强迫他,必须耐心地花时间协助他主动去适应。游戏时多注意用各种变化及语言刺激引导他,有助于他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

训练结果:

训练第一期就能进入教室,并能参与一些项目,扶着走触觉平衡木,俯卧在大笼球上。其它不能完成。

第二期训练计划

训练目标:

1 能听懂简单的一步指令;

2 消退食物强化,用即时评价来鼓励进步快的行为,如:好棒、顶呱呱、你真行。

3 减少吸吮手行为;

4 可以做以下项目:滑梯、平衡木、大笼球、触觉球、波波池、阳光隧道、滚垫、球上跳(辅助)、插木棍、转圆筒、网缆等。

训练指导重点:

1 增加前庭体系信息刺激以减少触觉敏感带来的前庭机能不全导致他过分焦虑及紧张;

2 多了解,细心观察并取得他的信任;

3 强化训练听指令,词汇不宜太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强化。

(以上训练仍然是增加触觉刺激信息、培养自动自发的调节机能为主。游戏时注意前后动作的衔接,反复练习,通过多频次的刺激强化达到训练目的。)

训练结果:

能听懂“拿起来”“走”“快”“来”“给”“站起来”等指令,食物强化消退,吸吮手指频率减少。以下几个项目不能完成:滑梯、网缆、球上跳(辅助)、波波池、触觉球(只能压一下)。其它辅助均能完成。

第三期训练计划

训练目标:

1 建立模仿意识;

2 分辨颜色;

3 唤名能答应;

4 听指令能识别身体大的部位及做动作,如举手拍手握手指鼻子、耳朵等。

5 在辅助下可以参与做以下项目:站平衡台、走晃动平衡木、跳床、滚垫、圆筒、滑板爬、攀爬梯、网缆、晃盆、拍球、抛接物、球上跳、滑梯等。

训练指导重点:

细心观察,耐心引导,辅助到位,及时夸奖,逐渐消退辅助,培养其自动自发调节能力及建立运动企划能力,让其熟悉每一部分的技巧,促进“我要做”、“我必须做”的运动企划意念和能力。

(以上训练为增加视觉刺激信息,加强动作的协调性。游戏时多注意用不同的器械让孩子掌握动作的平衡性和技巧,帮助树立积极主动的意识。)

篇5

[关键词]感觉统合;训练;体育教学;失调;现状;结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72-02

感觉统合训练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项现代科学训练系统,主要是加强对于人的各种器官的充分利用,调悠淅锤惺芡饨绺髦植煌感觉的信息,然后通过加强大脑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实现人体的感觉提升和快速应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感觉统合训练,有效地使学生的身体向健康发展,并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各项功能,增强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和互动,提升学生的手脑协作能力、大脑的分工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一、体育教学的现状和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

1.体育教学的现状

体育课程在小学阶段并不是一门专业的学习课程,因为体育课更多时候是学生自由娱乐的时间,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它的教学意义。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校方的教学方针和教师个人思想的问题,他们由于教学的压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重点学科的教学上,紧抓语、数、英三大科。同时,由于学校对体育课程的忽视,体育教师渐渐地开始敷衍教学,对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的教学寥寥无几,大多数情况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活动。因此,体育教师成了看管员,而非教师。另一方面,体育课程的基本训练设施建设不到位。要保证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就要有充足的体育器材和场地的支持,而现在大多数学校基本将教育资金都用到了其他教学中,连基本的体育器材和场地都不能满足学生,更不用说给学生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器材的供给了。

2.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

感觉统合失调是对低龄学生的五官系统感觉失调、本体感觉失调的表现症状的统称,像学生的多动症、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交际障碍等,都属于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也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主要发病在小学生身上,且男生多于女生。这种病症的缘由,一是受母体的环境影响。母亲在怀孕和生产期间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孩子早产或是不能顺产,或出生后母亲没有母乳等因素,都会对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有一定的影响。二是幼时教育的因素。如今的孩子都是父母的“金疙瘩”,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孩子从小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以至于没有参与过运动、做过游戏,缺少一定的训练,导致他们发育迟缓。三是周围生活环境和学生自己的因素。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为了孩子的卫生健康,很少让孩子去人多宽阔的地方玩耍,他们既没有接触过体育器材,又缺少同伴交流、玩耍的机会。此外,有的学生幼时身体不好,自身缺乏运动细胞,这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影响。

3.感觉统合训练与体育教学的结合

随着感觉统合失调症状的表现愈加凸显,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将感觉统合训练与小学的体育课程相结合,对改善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小学生平时除了体育课能够锻炼一下身体,增加与人交流的机会外,剩下的时间大多被学习所占用。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个问题,将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很多时候,家长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患有感统失调症,将孩子的反常表现认为是正常现象,久而久之,孩子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治疗,身体和心理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孩子的生活。因此,在小学阶段,一定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重视体育教学,制定一系列的感觉统合训练,帮助学生改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感觉统合训练在体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感觉统合训练能够使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矫正

感觉统合失调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身体上的不适症有时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好,但是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却不易修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进行感觉统合的训练,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训练强健身体、锻炼体魄,还能够拉近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有交际恐惧症的学生慢慢打开心扉,接受朋友的帮助,改善心理上的疾病,健康快乐地成长。

2.感觉统合训练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增加学生的感觉统合训练,增加感觉刺激,让他们不断地接触外界的事物,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维,使混乱的情绪得到稳定。长期训练下来,学生的神经细胞会得到充分的刺激,然后慢慢成熟,能够接收外界的更多信息,为学生的智力发育打下基础。教师坚持感觉统合训练,学生的大脑功能会不断强大,促进他们正常思维的发展,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

3.感觉统合训练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在体育课中开展感觉统合训练,能够调动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学生通过针对前庭感官的不断刺激,可以使视觉、听觉得到良好的锻炼,实现大脑控制协同的不断完善,提高动作协调能力。此外,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学生控制感官的各种功能神经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保证学生生理发育期间的动作协调性、情绪稳定性和感官敏锐性。

三、感觉统合训练在体育教学的实践操作

在体育教学中,感觉统合训练是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侧重体能训练、智能训练、团队发展训练、个体矫正训练、创新综合训练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1.体能训练与智能训练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和研究感觉统合训练的教学原理,购买感觉统合训练的器材,利用体育教学器械来设计全新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将体能训练与智能训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生理特征与器械本身特点的有效结合,并通过智能训练的新颖来减少枯燥的体能训练,引发学生的训练热情,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训练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海洋球池的锻炼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引导学生躺在球堆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钻进各种五颜六色、软硬适中的塑料空心球堆中,允许他们和同伴之间嬉笑打闹。通过球池里大面积场地的感官刺激,学生在池里努力保持个体的平衡和行动,这种训练能够调动他们的耐久力和感应能力,练就他们的坚韧性。在训练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小任务,让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和危险时寻找同伴的帮助,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技能,拓展自己的交际圈。

2.团队发展训练与个体矫正训练相结合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感觉统合训练的教材和训练计划。班主任应该和体育教师密切协调、认真配合,在课堂开展统一的团体感觉统合训练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感觉统合训练纳入到团队发展训练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f调性,实现全班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综合提高,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此期间,教师应当及时发现个别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并且要给予其专门的引导和个体训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太极平衡板的训练,让学生站在两个不同图案套盘组成的平衡板上,听教师的口令做各种创意动作,引导学生积极互动。太极平衡板不断晃动增强了学生训练的难度,让学生一边积极思考创意动作,一边保持自己的平衡。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平衡感和协调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训练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发现有肢体动作和前庭平衡困难的学生,需要对他们进行个体有针对性的矫正训练,使他们得到及时纠正。

3.传统训练项目和创新项目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熟练掌握传统感觉统合项目的训练内容,将学生的生理特征、学习特性和教学成果做到有机结合,不断创新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现有的器材特点,与学生的参与性、趣味性和训练性相结合,实现新时代对于学生生理、心理和情商的全新要求,开发出更加有趣和有益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例如,在培养学生的肢体动作和感官感觉时,可以进行荧光球、踩踏石、太极平衡板、摇滚跷跷板等传统训练运动,这样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固有平衡训练,而且能加强本体感训练。又如,教师可以利用触觉垫、触觉滚筒、触觉圈、触觉球等创新统合训练器材,优化训练方案,侧重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自信心和认知能力,将训练回归到学生熟悉的环境中。

4.充分利用感觉统合训练器材

篇6

儿童多动症又称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等,常导致学习障碍,社会适应不良,就业困难,甚至违法犯罪。现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0年9月~2003年12月通过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多动症患儿82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9月~2003年12月因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困难前来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儿童中,采用CCMD-3 [1] 标准,选出符合多动症诊断的患儿82例,其中男65例,女17例,男女之比为3.8∶1。年龄6~9岁组48例,10~13岁组34例。

1.2 方法 依据陈文德教授《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感觉统合积极疗法》 [2] 对这些患儿进行系统的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采用滑板、滑梯、平衡木、四角吊缆、跳床、跳袋、羊角球、平衡台等器材进行形体训练;采用串珠、穿针引线等游戏进行精细动作训练;采用文字、图形、数字等进行视、听、记忆的特殊训练。每次2h,每周3次,20次为一疗程。4个疗程后评定训练效果。

2 结果

2.1 症状方面的改变 82例患儿经过4个疗程的训练,其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均能改掉。其中有18例患儿经1个疗程的训练后,其多动症状明显减轻,多动次数明显减少,注意力集中程度明显提高。

2.2 年龄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年龄越小,训练效果越好。10岁以内者训练显效率明显高于10岁以上的,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 2 =11.5,P<0.001),见表1。

表1 班主任对训练儿童学习能力综合评价 (略)

2.3 学习成绩的改变 经过4个疗程的训练,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ˉx±s)由训练前的(52.37±4.48)分,提高到(63.08±4.50)分,训练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20.59,P<0.001)。

3 讨论

“感觉统合”是指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有效率的组合。正因为有这种能力,大脑才能协调身体对外界作出适当的反应。美国爱尔丝博士将之比喻为交通指挥者或红绿灯管制者,没有它们,交通将乱成一团。如果各种原因使来自外界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地组合,使整个机体不能协调有效地运作,便会出现“感觉统合失常”现象,如好动不安,动作不灵活,语言发育迟缓,讨厌被触摸,极端或异常的害怕,反应迟钝,学习障碍等。陈文德教授指出感觉统合失常经常是多动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小家庭的出现和家庭活动环境的急速不良,全世界多动症儿童急速增加(发病率国外为4%~12%,国内为1.3%~13.4%) [1,3] ,已成为最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疾病。如何矫治呢?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可能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对82例多动症患儿进行了感觉统合强化训练,结果得到了证实。

感觉统合训练方法简单,易学易练,但必须按疗程严格进行。形体训练时间要恒定,并要有足够强度。特殊训练要根据儿童的个体特点,因材施练;还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性,不能固守教条。

爱尔丝博士经研究提出儿童感觉统合发育的关键时期为3~7岁 [4] 。我们也发现训练年龄越小,显效越快,效果越好。这就提示我们应大力开展有关感觉统合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家长、老师及全社会都能正确认识这类问题,尽早发现问题儿童,及早开展心理咨询,及早诊断和治疗。

儿童多动症感觉统合训练效果显著,采取游戏方式,寓训于乐,寓教于乐,使儿童在欢乐的情绪和气氛中,逐步改掉不良现象,同时促进儿童身心的协调发展和提高。儿童与家长都容易接受,且无任何副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0-152.

2 陈文德.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5(12):573.

篇7

提高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音乐感觉统合训练技法是最近研究的新成果,音乐的加入使得原本枯燥的感觉统合训练变得生动、形象,熟悉的旋律会在无形之中拉近训练师与孩子间的距离。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元素,在训练中借助这些音乐元素可以实现感觉统合训练刺激的多元化,提高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

音乐感觉统合训练中独创的情境音乐故事配以好玩儿的游戏内容,不仅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还能使训练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这种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与成长规律的训练将会大幅提高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

音乐感觉统合训练的优势:

⒈音乐使训练刺激多元化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听觉刺激。音乐感觉统合训练由于音乐的介入,在训练中通常都是多种刺激相结合来进行的,音乐元素的多元化也就体现在此。除了音乐本身,音乐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的,每一种音乐感觉统合训练技法都有明确的故事或主题,训练中还包含大量的舞蹈和表演动作以及好玩儿的音乐游戏,这就在音乐听觉刺激的基础上加入了布景和道具等的视觉与触觉刺激、舞蹈动作中的前庭觉和本体觉刺激,实现了音乐感觉统合训练中的刺激多元化。

⒉音乐使训练刺激深入化

音乐是儿童非常熟悉的生活元素,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儿童欣赏音乐、唱歌和跳舞的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所以,用赋予一定意义的音乐来满足感觉统合训练的需求,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更能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加上音乐的描绘简单、形象,便于他们对这些刺激进行深层次的体验,因此能使感觉统合训练中的刺激深入化,促使感觉统合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⒊情境性音乐训练,彰显内容有机性

欣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和休闲的娱乐方式,儿童在音乐中进行各种活动会显得轻松自然。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按照训练的目标与侧重点将训练的内容编排成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将训练活动改编成情境性的舞蹈、音乐剧等音乐表演活动,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内容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更加配合训练师来进行训练,如此,也就提高了感觉统合训练的实际效果。

⒋与音乐游戏结合,增进训练的趣味性

游戏是最契合儿童早期心理发展需求的活动形式,在音乐感觉统合训练中将训练活动与音乐游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更加符合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能够调动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训练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在音乐游戏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操作指定的器材完成感觉统合训练的目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不仅如此,他们在参与情境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会接触到粗浅的道德规范,感受到做人的道理,体会团结的力量、人际交往的方式等,都为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音乐感觉统合训练进行中,可以说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听觉统合训练,因此,音乐感觉统合训练的环节设置都是基于听觉统合训练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音乐的特性将听觉统合训练与其他感觉统合训练相结合,形成“听触”“听动”“听视”相结合的双效感觉统合训练环节,下面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采花蜜

此训练注重听觉与视觉的统合。《蜜蜂采蜜》的曲子是由两段旋律交替出现而构成的,训练师在不公布乐曲名字的情况下先放音乐,让孩子猜一猜曲子里描写的是哪种小昆虫,可以适当地加以提示,比如说出“会飞”“很勤劳”等特点,然后揭晓曲名,再次放音乐,告诉孩子当出现这段旋律的时候表示小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出现另一段旋律的时候表示小蜜蜂在辛勤忙碌地采蜜,整首曲子描绘的就是小蜜蜂一会儿在花丛中飞舞,一会儿采蜜的情景。然后,训练师可以引导孩子关注地板上事先放置好的五颜六色的花朵,音乐又一次响起,训练师先随着音乐的旋律,一会儿学着蜜蜂飞的样子围着花朵绕圈,一会儿蹲在花朵旁边学蜜蜂采蜜,随后,带领孩子扮演勤劳采蜜的小蜜蜂。最后让孩子自己跟着音乐来学蜜蜂飞舞和采蜜,此时训练师可以根据孩子适应的情况适当地调整音乐中两段旋律的长短及出现的频率。

老鼠和花猫

篇8

下面,我们将分几个部分与家长们详细地谈一谈相关的问题,帮助您了解感觉统合,了解自己的孩子,更科学地帮孩子做好这项成长功课。

感觉统合在成长中的重要性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根源是来自幼儿期的感觉及运动发展。

孩子成长的第一阶段是奠定基础的时期,影响着孩子日后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在这个阶段,婴儿只有感觉、知觉和运动。婴儿生后不久就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之间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起来才得以认识世界。

感觉运动成熟与否,是孩子日后智能学习和思维发展的基础。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够用大脑做记忆性的学习,但在观察、组织、想象、推理方面的大脑功能会有应用上的困难。在6岁以前,孩子还无法以抽象的概念来完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必须以实际的感觉来认识与学习,所以他们必须不断地以身体及四肢的动作来增加感官及运动的经验,而这种身体及四肢动作的有效运作则是以大脑的调控和整合为基础的。

由于人的大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分为100多万个感觉区,因此感觉学习的过程相当复杂而细腻,感官在输入信息时,大脑神经细胞的接受过程必须是灵敏的、准确的,所有受信息刺激影响的感觉区对同时输入的许多感官信息的协调和整合必须迅速而且完整,否则便会影响幼儿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成熟。

感觉统合失调的具体表现

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幼年时期的表现,很多家长会认为是常见现象,并不十分在意,而到了学龄期,孩子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在学习能力方面可能显得十分笨拙、人际关系敏感或社交退缩、心理素质差,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操心。这类孩子极易出现厌学、逃学、撒谎等行为问题,甚至出现品行障碍,个别情况会发展到人格障碍,成为犯罪的易感人群。具体表现是:

1.动作能力差的孩子经常缺少空间感和时间感,弄不清前后左右。因此,他们做事情条理性差,不能按部就班地将各类事情安排就序;他们难以理解教师的指令,不能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效率低下。

2.感觉动作能力还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计算能力有关。我们知道,思维的逻辑和计算都是由外部动作内化而来的,起初孩子不会计算,但他会数实物,在动作中数扑克牌、数石头,或者经由动作知道人能上楼也能下楼,物体可向前运动也可向后运动。这些动作中的可逆性及数的大小排列,构成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数量与形状的关系,使日后学习的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感性经验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些数学能力低下的孩子往往感觉动作也落后,他们不会前翻、侧翻,不敢走平衡木,不敢荡秋千。提高他们的感觉动作能力是解决数学困难的途径之一。

3.感觉动作能力还是言语能力的基础。言语能力主要由听、说、读、写这四个基本环节组成,这四个环节任何一个都离不开感觉动作能力。以说为例,说话是大脑言语中枢对呼吸器官、舌部、唇部的运动控制,只有这些发音器官的动作能力发展起来之后,孩子才能发出复杂的声音。再例如阅读,阅读是与眼球运动的速度分不开的,当眼睛的追视、检视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之后,阅读的速度、对文字的知觉广度才有可能提高。而书写则更有赖于大肌肉运动的发展,拍球、跳绳、单杠等运动项目不仅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还能锻炼大肌肉动作,使孩子握笔的力度、运笔的速度和运笔的准确性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4.感觉动作能力还可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小朋友动作笨拙,跑步姿势与速度均比同龄人相差甚远,他最害怕上体育课,每当同学们集体游戏时,他总是在一旁观看,从不参与,久而久之,他变得十分孤僻,没有知心朋友,不愿与同学往来,而其他同学则视他为怪物。通过训练,提高该同学的动作能力后,情形大为改观:他会跳绳了,得到了校长的表扬;跑步的速度提高了,能轻易追赶上其他同学,运动能力也与同龄人处于同一水平;他现在十分愿意投入集体活动中,主动与别人交往,完全能与其他同学合拍,也不再因为自卑而拒绝他人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了自卑的理由。

运动能力突出的孩子会充满自信,不会轻易受到他人欺侮,能以随和的心态与人交往,并且举止优雅、动作大方,更容易赢得周围人的好印象。

感觉统合失调不必惊慌

感觉统合是人一生都需要,但一辈子都不可能完全做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做好感觉统合。比如,骑自行车、上下楼,有时动作协调不好,可能会摔跤;运动员有时身体协调不好的话,可能会输掉比赛;还有吃饭,中国人用不好刀叉,外国人用不好筷子,其实就是手的动作协调性的表现。总之,随时随地都有感觉统合的内容。所以,不必一听到感觉统合失调就很紧张。但是,比较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会影响孩子的动作、学习、认知、情绪等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引导和纠正。比如,孩子在阅读时,眼睛协调不好,可能会出现漏词、跳行等现象;上课时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经常要离开座位,不能集中精力听讲,接收到的信息不完整,理解起来就困难,因此会对学习没兴趣等等。现在都市里的孩子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由于从小缺乏运动,造成身体动作的不协调,出现了感觉统合失调,这需要引起重视。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人类大脑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大脑发育存在幼态延续的现象,出生时人类大脑只发育了23%,剩下的77%在后天发育,这种庞大的可塑性为人类适应环境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当然,大脑的发育本身也需要外界刺激源的引导,但当今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不但伙伴少了,而且多数家长对孩子存在过分保护的现象,孩子应有的摸、爬、滚、打、蹦、跳等行为,在发育的自然历程中被人为破坏。日后,孩子可能会出现协调性、平衡感差、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口腔肌肉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弱,甚至语言表达差等问题。

出现感觉统合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运动、缺乏游戏、缺乏大自然的熏陶。另外,先兆流产、怀孕时用药或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早产、剖腹产等也是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

感觉统合失调如何预防

人类的胎儿早在三个月时就具备了触觉学习的能力,能对压觉、触摸刺激做出反应;四个月时有冷觉和味觉;五个月时有温热觉;七个月时有痛觉。但在子宫里,胎儿能接受到的主要是动觉(前庭觉和本体觉)和碰触觉的信息。显然,一位勤于活动和劳作的孕妇,要比一位整日卧床、懒于活动的孕妇的胎儿触觉―动作学习机会要多,未来婴儿的行为问题也会少一些。

分娩过程中,子宫肌、腹肌和提肛肌的收缩,最后经过狭窄而屈曲的产道挤压,胎儿的肌肤、关节、头部都受到节律性挤压的刺激,胎儿接受了强有力的触觉、本体觉、前庭觉的学习。快捷的剖腹产使胎儿失去了产程和分娩过程中被挤压的经历,从而产生以触觉防御性反应过度为主的诸多的行为问题。

出生后,通过母亲的、哺喂、搂抱、亲子间的戏耍,形成最初的母婴依恋。婴儿的翻滚、爬行,和友伴的玩耍、争夺玩具、你推我搡、风吹、雨淋、玩沙、玩水、玩泥等,都是很好的触觉―动作能力的学习过程,也是大脑对触觉信息的处理由不成熟向成熟,由整体泛化向局部精细发展的过程,即感觉统合能力成熟发展的过程。

对于剖宫产的新生儿,父母对婴儿要即刻搂抱,肌肤相贴,坚持婴儿抚触,满月后引导婴儿左右翻滚、匍匐前行,开展亲子“帆船”、“飞机”升降、软垫压身、爬越障碍、浴巾操等触觉―动作训练游戏,都是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的家庭调适方式。

此外,3岁前要让孩子充分运动。3岁前正是孩子协调运动发展的关键期,对他们来说,不是进行感觉统合失调的训练,而是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运动,给予有效的刺激,在运动中促进感觉的发展,让身体各个部位能够很好地协调运作。

在预防感觉统和失调方面,建议家长最好要做到如下3点:

1.让孩子在游戏和玩耍中学习。父母要以运动的形式和孩子交流,比如做亲子操、玩亲子游戏等等。

篇9

〔论文关键词〕感觉统合理论;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失调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爱尔丝(ayres)博士根据脑功能研究、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结果,首先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爱尔丝认为,感觉统合是人体将各部分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作出反应。从神经发育模式上看,人的高层次的学习技术如认知、语言、注意、机能性行为等有赖于对多种感觉输入的加工能力的发展。因此,感觉统合是每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须有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无法发展。任何原因使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则整个身体不能协调有效地动作,导致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低下、交往沟通困难、情绪障碍等多方面问题。 

爱尔丝以感觉统合理论为基础,开发了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方法与器材,运用对儿童前庭、本体感和触觉有刺激功能的游戏运动,来训练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促进其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功能正常发挥,改善儿童的学习成绩、运动协调和语言方面的功能。同时,她还成功地设计了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并在美国成立专门机构开展此项研究,推广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此后,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先后在欧美、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与普及,有的将感觉统合训练列入幼儿园基础教学内容。另有研究者先后用这种方法治疗儿童学习困难、孤独症等,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一、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及研究的现状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多动、注意力差、笨手笨脚、胆小害羞不自信、适应力差、写字笔画或部首颠倒、阅读困难、计算粗心、做事或做作业磨磨蹭蹭、孤僻、粘人、爱哭闹、偏食、挑食、怕人触摸、攻击性强等,都与感觉统合失调有关。有关报道也表明,在我国,尤其是大城市,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不断攀升。感觉统合训练作为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身体运动协调性、注意力、情绪稳定性以及学习困难等诸多问题的有效手段,1992年,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最早从台湾有关机构(奇德儿脑力开发教学联盟)引进,并成立了儿童感觉统合研究中心。研究者随后对北京城区学龄儿童和3~6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进行了广泛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城区正常学龄儿童感觉统合轻度和重度失调率分别为35.9%、10.3%;北京市城区3~6岁儿童感觉统合轻度和重度失调率分别为28.5%、8.9%。研究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收到较明显的效果。感觉统合训练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被介绍进入大陆,就受到研究者、学校或幼儿园以及广大家长的认可和欢迎。据报道,目前仅北京就有10余家机构从事感觉统合训练。国内其他一些大中城市,如上海、南京、天津、西安、郑州、杭州、广州、南昌等地也先后都成立了专业机构,由专业人员运用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进行矫正,并对矫治效果进行评估研究。 

大陆学者将台湾奇德儿脑力开发训练方案进行改良,从1994年开始,一些重要学术刊物陆续登载介绍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与研究方面的文章,对使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进行测试的结果进行研究并撰写报告。同时,也出现多篇关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及原因分析的文章,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问题。研究显示,感觉统合训练的显效率为86%至94.5%,能明显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显著改善率为62.34%~65.41%)、身体运动协调性(87.43%~96.25%)、注意力(82.37%~96.41%)、情绪稳定性(58.15%~94.50%)、学习成绩(62.24%~74.14%)。另有研究报告介绍,感觉统合训练涉及大脑、心理、身体三个方面,不仅是生理上的功能训练,也是重要的心理训练,其改善率为87.2%~97.4%,显著改善率为59.1%~79.5%;对行为问题改善的显效率为71.4%~93.3%,显著改善率为42.8%~63.3%;对注意力、情绪稳定性、动作协调性和学习成绩的显著改善率依次为59.6%~72.7%、44.7%~81.8%、55.3%~82.1%和33.3%~42.6%。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感觉统合与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注意力、儿童问题行为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也有从幼儿体育运动的视角审视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 

近两年来,我国对儿童感觉统合的训练与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改善和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研究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可导致儿童学业不良,产生行为偏离。有行为问题或学习困难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也较高。说明儿童的行为问题有的正是由于感觉统合失调所致,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有任何衔接不上,必然出现各种行为问题。有关行为问题的脑神经生理研究也表明,行为问题儿童有前庭功能协调障碍。感觉统合训练可改善儿童运动技能与运动企划,对其大动作、精细动作及双侧协调能力均有促进作用。因此,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学龄期儿童存在的各种行为问题非常有效。 

学习成绩差的儿童中51.1%伴有轻度感觉统合失调,24.9%伴有重度失调。另有调查显示,学习成绩差的儿童中,感觉统合失调率达41.7%。感觉统合训练可使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和注意力得到明显改善。感觉统合训练加强了儿童的前庭功能,使儿童的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得到良好发展,尤其是前庭刺激性的不断输入,打开了通往神经系统的部分通路,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了大脑感觉的组织协调和动作过程,使神经系统有目的地去运作。同时,感觉统合训练可使儿童本体感觉与掌管这些功能的神经进行多次统合协调,改善了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阅读困难和动作磨蹭等问题,大大减少了儿童学习上的阻碍,提高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进而提高其学习成绩。在一般情况下,儿童出现学习困难,不是因为其智力水平不够,而是由于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指责,儿童从心理上感到害怕、紧张,时间长了这种情绪会抑制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厌恶的情绪。感觉统合训练不是直接通过重复文化知识的教学来改善儿童的学习行为,而是在玩耍、游戏的过程中,让儿童不知不觉接受有针对性的身体训练,从根本上解决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 

2.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效果研究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情绪和认知等方面障碍的综合症。目前对这一病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遗传因素、轻微脑功能受损伤、脑神经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以及不良的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所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具有注意障碍、行为冲动等问题,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学龄前儿童中发病率高达3%~5%,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儿童成年后的工作和学习,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些不幸。 

美国心理学家爱尔丝博士在其儿童感觉统合理论中,首先提出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的描述与adhd儿童有许多相似之处。爱尔丝博士等国外学者发现,学习困难和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中通常伴有感觉统合失调,国内研究也发现儿童adhd与感觉统合失调有关。这不仅表明了adhd与感觉统合失调之间的关系密切,也为把感觉统合训练应用于adhd儿童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许多研究者都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治疗儿童的adhd。结果显示,感觉统合训练可调节前庭大脑系统功能,改善adhd儿童由于感觉统合失调而造成的视觉、运动和空间感觉的异常;可提高儿童的视、听觉注意水平,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减少多动和冲动行为,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有研究者对比感觉统合训练前后儿童在注意力、认知水平、学习、多动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其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参加实验的注意缺陷障碍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经过感觉统合治疗后,学习问题、冲动多动有显著改善,注意力测验的错误率明显下降,顺背和倒背三位数也有明显提高。这与已有的“感觉统合训练对于儿童的注意力、身体运动协调、情绪稳定及学习成绩改善有肯定的疗效”的结论是一致的。 

3.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疗效的研究 

儿童孤独症一般发生在婴幼儿期,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行为方式刻板怪异为特征,严重影响儿童的感知、语言情感、社会交往、运动等能力的发展,是近年来最为常见的儿童身心发育异常现象之一。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近年来发病率较高,预后极差。国内外对此病的患病率报道为0.02%~0.13%,按这个标准,我国目前约有60万孤独症儿童。由于此类儿童存在严重的社会人际交往障碍、语言障碍、智能障碍和特殊的刻板行为等问题,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各种学习过程中发生极大的困难和障碍,给家长带来很大心理压力和负担。长期以来,国内外对儿童孤独症开展了多种治疗研究,用药物治疗,收效甚微。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有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孤独症儿童在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等方面改善明显,具体表现为:注意力集中、目光对视好转、多动减少、情绪稳定、听指令、合作性行为增加,发音较前清晰主动、语言增多。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后,孤独症儿童症状及行为明显改善率达50%。另外,感觉统合训练也能有效地改善孤独症儿童的体质。 

 

二、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及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1.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不论是在研究水平,还是在训练技术普及的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开展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与研究虽说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但几乎都是以城市儿童为对象,对农村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情况的调查、训练与研究还鲜见,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感觉统合训练与研究存在的一大缺失。 

目前大城市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比例很高,农村的情况也许亦然。在越来越强调注重青少年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政府有关部门要对此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在幼儿园和小学普及推广该项训练活动。要充分发挥高校及有关研究机构的作用,努力做好培养师资及开展相关基础研究的工作,为全面推广感觉统合训练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尽快解决我国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 

篇10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可以看出语感具有敏捷性、整体性、直接性的特点。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孩子学会诵读,学会积累,学会揣摩、感悟,重视与生活的结合,重视语言实践,是培养低年级孩子语感的重要途径。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引导孩子积累语言

新课标提出低段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虽然没有在低年级段提到“语感”一词,但阅读正是培养语感的最重要的手段。

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经验。学生只有丰富了语言积累,在头脑中建立了语言库,在实际运用时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孩子接触到的教材例文,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最好范例。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汇、美好的情感,学习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教会诵读,感悟语句

诵读是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音感和语法感。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怎样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段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笔者认为,低年级学生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工夫。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认识分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转换为现实言语。通过不同方式的读,逐步达到诵读的要求。

(二)感悟语言,品味意蕴

1.整体入手,建立表象

众所周知,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常常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局部。儿童阅读正顺应了这样的认识规律,这也是教师教学必须遵守的一种原则。

教学时,教师或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品悟文章奠定基础;或从故事的主要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切入讲读环节,整体感悟文章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要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灵活运用。

2.推敲品析,增强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通过文字使学生进入文本,和同伴、作品、编者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训练,做到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要求。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低年级课文虽然浅显,但学生刚接触书面语言,需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请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世界多美呀》的教学片断:

师:好不容易啄出了这么个小小的洞眼,小鸡终于舒了一口气,它呀,忍不住通过洞眼望了出去。猜猜看,小鸡会看到些什么呢。

(学生说)

出示:

“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这几个词表示的都是什么呀?

生:表示颜色。

师:小朋友们真是聪明,在你们的帮助下,我终于明白了。现在,我已经能把这句话背诵出来了,想不想见识一下?

(教师故意背错,少了“湛湛”“茵茵”“澄澄”三个词语)

生:老师,您背错了,不能少“湛湛”“茵茵”“澄澄”。

师:为什么不能少呢?

(相机引导比较两句话的不同)

师:读一读,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湛湛”“茵茵”“澄澄”这些词,句子不好听了,不美了。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景物也是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在小小组里说一说。

通过对不同语境的比较来培养学生语感,这是一个学生仔细揣摩的过程,一个迸发思考火花的过程。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文中词语的表现力,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二、课堂与生活结合,引入语言的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所以,语感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灵敏感觉。只有生活经验积累多了,才会增强对生活敏感;对生活敏感了,才会对反映生活现实的语言文字产生敏感。请看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词语:穿梭 新月。

师:读词语的时候,我们还要展开想象。看看自己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读“穿梭”时,我在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是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

生2:在我脑海里想象的画面是一只小蜜蜂在花丛中穿梭。

师:蜜蜂也好,蝴蝶也罢,它们都在花丛中穿梭。那“穿梭”是什么意思呢?

生:飞来飞去。

师:那你脑海中的新月是怎样的?

生:是弯弯的。

(教师画新月)

师:我们的脑海里出现了弯弯的月亮,像镰刀,像金钩,这就是新月。

一般来说语感比较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并进入语言所描述的情境当中,从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一)让字词同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感悟词语的含义。对平时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语言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并展开教学。如《升国旗》一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五星红旗,通过回忆升旗时的场面、观看多媒体课件来了解升国旗的知识,通过做动作来体会少先队员和五星红旗的关系,通过资料了解国旗的重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把词句同有关知识经验链接

对一个字、词意思的理解程度,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和较难理解的字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进行理解。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产生。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感受才能真实而深刻。因此,教师应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关心自然和生命。带着孩子去郊游,欣赏“碧玉妆成一树高”、“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美景,体会“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愉快;带领孩子参观调查,了解社会风土人情;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的乐趣,同时更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三、指导语言实践运用,活化语言表现形式

(一)例文引路,强化语感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情趣的示范是对学生语感的有效训练。它能激起学生想象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在想象和表达中获得语感的熏陶,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请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鲜花和星星》的教学片断:

师:多美的诗,我真想写一写。我想起天上的白云,它真像棉花一样的白;我想起树上的苹果,它真像小朋友的笑脸。我也写了一首诗——

我最喜欢秋天的苹果,这里一个,那里一个,真像孩子们的笑脸。

(出示白云等图片)

师:哪个小朋友先来说说?

生:我最喜欢夏天池塘里的蝌蚪,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地上的花还多。

师:我觉得小蝌蚪这里一只,那里一只,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生:我最喜欢天上的白云,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地上的草还多。

师:白云是不是更像小羊?

生:我最喜欢夏天的小绵羊,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天上的白云还多。

……

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这样学生可以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他们的语文能力就能不断地提高。

(二)复述课文,重视语用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新教材从第二册开始,安排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训练。一年级的训练,要特别强调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前,应就复述一句话的意思进行指导,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打好了复述句子的基础,就可进行复述一段话的训练,然后进入复述篇的训练。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试着复述给父母、同伴听,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在指导低年级阅读时应该注意: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阅读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复述课外阅读所得,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复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