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范文

时间:2023-04-11 21:2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篇1

1、俗语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对于天才儿童更应该注意后天的培养教育。

2、她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为那几位突然来访的客人做了了好几样菜。

3、假如儿童长大都根据小时了了,我们就只有天才而没有其他的了。

4、我们常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来警惕人在年轻时要多努力。

5、天才儿童宜善加教育,否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6、小时了了,大未(大卫)必佳。

7、许多教训告诉我们,小时了了固然可喜,但后天的努力和栽培更是不可或缺。

篇2

第一个语是名词,话语;

第二个语是动词,告诉。

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

十个人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7人。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可以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

可是,在当时,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是多么辉煌与显赫啊!他们被焱星拱月,万人景仰,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把他们捧在手心里;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呢?却寂寞孤独,都郁寡欢。门庭冷落。

为什么?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呢?全是清朝的落第秀才。

曾经那么夺目璀璨的大多已经湮然无闻,曾经那么灰暗惨淡的却有那么多人与日争光。这其中原因何在?或许因为“莽尊处优”的状元们养成了情性,认为一夜功名便可荣耀一世,因而不思进取;或许因为“落魄穷苦”的秀才们更加懂得“苦其心志”,因而奋发努力。总而言之。这的确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如果把它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虽有难度。但一定很有价值。

想起了我们身边的孩子们,总有一些老师感慨,为什么小时在学校并不出类拔萃的孩子。长大后却在社会上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为什么曾经的优等生却只能给小时默默无闻的同伴打工?到最后都逃不出古人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大学未毕业就出来创业的比尔・盖茨。成了世界首富;同样大学还未毕业就已赚到千万资产的江南春,如今已是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连大学校门都没跨进的韩寒,却抱出了《三重门》、《一座城池》等一大摞作品,是在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呢?

李文杰在《高考状元≠未来才俊》一文中写道:“从前几年开始就有媒体炒作‘高考状元’。现在应该有不少已经从大学毕业走上社会了。那么,这些当年的‘高考状元’现在怎样了呢?为什么没有媒体对这些曾经被热妙过的‘高考状元’跟踪报道?窃以为,说白了,现实的情况也许更多是――当年的‘高考状元’并非都出类拔萃。同理,那些不是‘尖子学生’、或者‘名落孙山’的落榜生,出到社会后也并不见得就一定不如当年的这些‘高考状元’。”

篇4

我辜负了那可怜的女人,我没能给她拿出任何有价值的“主意”;但我的倾听使她感动,她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跟你念叨念叨,我心里轻快多了。”

傍晚时分,表妹打来电话,激动得声音有些发颤:“姐,向你报喜——我儿子在全幼儿园中班智力竞赛中拿了个特等奖耶!刚才,我被邀请参加颁奖仪式,电视台的记者都去了!还采访了我们娘儿俩呢!今天晚上新闻就播,姐你可要准时收看呀!”

我颓坐在椅子上,沮丧地跟自己说:“唉,又一个不幸的消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刚才得到的消息与早晨得到的消息其实是互为因果的。在孩子最适合玩的时候,我们却填鸭般地为他填知识,他因此丢掉了不应该丢掉的宝贵一课,怎么办?那也好办,他会在长大之后报复般地“恶补”上这一课的——该玩的时候学,该学的时候当然就得玩了。

我认识一位母亲,太希望别人夸她女儿“早慧”了!她拽着那个两岁多一点的孩子在人前背诵李白的《将进酒》。那孩子举着一颗棒棒糖,贪馋地吮,妈妈哄着拿开她的手,开头道:“君不——”孩子说:“见。”妈妈欢喜接茬:“黄河之水天上——”她期待孩子说“来”,孩子偏偏忘了,妈妈气恼地劈手夺了她的棒棒糖,焦灼地用“勒”音引导,孩子于是哭哭咧咧说出了一个含混的“来”字。妈妈兴奋接茬:“奔流到海不复——”孩子又不会说“回”了,妈妈气得直跺脚,跟众人解释道:“在家里背得好着呢!一口气能把《将进酒》背下来……”

篇5

“妖人”,这个FM游戏中的关键词,时至今日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这款游戏的每个版本中,游戏制作者在搜集全球各地的球员资料后,都会对一些极具潜力的年轻人的数值进行特殊设定,这些特殊球员往往成为游戏中无所不能的“妖怪”,而且身价极为低廉。通过FM这款游戏,虚拟“妖人”在现实中越来越受人关注,他们有的能破茧成蝶,成长为真正的“妖人”,有的则只能活在游戏里,因为现实中没有丝毫惹人注目的成绩。

游戏中的“妖人”包罗万种,我们在这里所提的“妖人”仅指90后的那一拨,因为他们无疑是其中最有活力,也是最“妖”的一代球员。《新周刊》说,90后“不是另一代人,是另一种人”,那么套用到90后球员身上,他们也完全可以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我们不是另一代球员,我们是“妖人”。

何以为“妖”

足球运动发展到今天,球探系统已日趋成熟,豪门的眼线遍布世界,毫不夸张地说,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有好苗子探了一下头,他的基本资料、家庭背景、历史表现以及潜力评估,都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递到各俱乐部高层的办公桌前。科技的发展和“搜人”系统工程的建立,使好苗子不用担心被埋没,他们只要确实够天才,并把自己的能力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无孔不入的球探和媒体就会让他们的名字响彻寰宇。

那么“妖人”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你必须跟别人不一样,就像一个番茄掉进土豆堆,醒目得一塌糊涂;其次,你得有成名作,或者疑似成名作,比如打入难以复制的进球,上演疯狂过人之类,舞台最好是联赛、U―17和U―19锦标赛等等,当然,如果实在不行,野球场也可以将就;再次,你得有稳定的表现和较大的升值空间。

欧洲各俱乐部越来越重视对“妖人”的收购,因为买苗子怎么也比直接买成品要便宜,而且一旦将苗子培育成才,转手卖出,又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很多财力有限的小俱乐部都以此为生存之道,他们的球探眼光都堪比火眼金睛;而近年来,许多豪门俱乐部也开始把“妖人”列入自己的球队构建计划,典型如切尔西者,还为此受到了国际足联的处罚。当然买卖谁都会做,但是球员毕竟不同于商品,他们年纪轻轻就被倒卖、被炒作或者被交换,心理难免不受影响。

事实上,类似切尔西俱乐部那样的“拐童案”早已在国际足坛屡见不鲜,曼城去年从法甲雷恩队签下17岁后卫热雷米埃兰以及埃弗顿从利兹联带走英格兰u―16队成员加尔布特都涉嫌违规操作。除了少数“不差钱”和造血能力堪比巴塞罗那的球队外,现在绝大多数俱乐部都学起了阿森纳――要赢就得赢在起跑线上。

对于许多中小俱乐部来说,“妖人”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他们的人才流失,球队培养出来的希望之星,似乎都难逃豪门的血盆大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俱乐部想尽了各种办法,以避免未来很可能发生的损失,可即便如此,“妖人们”还是从“基座”慢慢汇聚到了豪门掌控的塔尖。曼联“妖人”马切凯达出自拉齐奥青训营,马德里竞技的潜力后腰小卡马乔来自萨拉戈萨,拉马西亚出品的珐布雷加斯也被有着锐利眼光的温格钻了空子。为留住人才,巴塞罗那已经给尚未在正式比赛中代表一队出战过的以色列“小妖”阿苏林,夸张地定下了2000万欧元的违约金,只需再添450万,就可以买到今夏的意甲标王迭戈。

静待出头

总面而言,“妖人”的生存状态不外乎以下四种:一,以传统模式在小俱乐部中成长,羽翼渐丰后再转会到强队;二,小小年纪即被豪门挖走,在青年队或 队静候出头之日;三,从俱乐部的青训系统拾级而上,走向一队,如拉马西亚梭式;四,经历第二种状况后迟迟无法在豪门立足,开始漫漫无期的租借生涯,以上四种不论哪种,“妖人”想要顺利成长为“个人”,个人后天努力依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不过较之以往,现在的“妖人”显然拥有更多机会:他们年纪轻轻就能在一流球队接受正规训练,在豪门中接触更先进的足球理念――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篇6

【关键词】世说新语;少年;风度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主要记载了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逸事,描绘了当时以贵族为主的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鲁迅先生说:“《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底教科书。”书中所述的,大多是当时名士的生活轶事,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展现着魏晋风度。然而,魏晋风度仅仅表现于嵇康,阮籍等名士吗?根据余嘉锡先生的《〈世说新语〉笺、《世说新语》所录36门1219则片段故事中,有上百则与少年儿童相关,约占8%的比例。由此可见,在《世说新语》中,少年儿童作为“少年名士”,年少风流,他们的气度,在魏晋风度中独树一帜。

一、狂气

魏晋名士大都狂傲,透过潇洒风流的名士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魏晋士人的狂狷任诞诸种骇俗之举,更是这其中浸渍的那个时代文人的无奈悲哀,苦痛和血泪。然而对于那些初出茅庐的少年来说,他们的狂气却要单纯得多。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们染上了名士的狂气,加上年少气盛,稚气中带出的狂气,往往让人佩服。魏晋名士的气度,恐怕也是要从小养成的。《言语》三记载:

孔文举年十岁, 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 为司隶校尉。诣门者, 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 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 前坐。元礼问曰: “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 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 “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文举曰: “想君小时, 必当了了。”韪大。

年少的孔融先是借孔子曾求学于老子的典故来证世交之情,轻松地“登上龙门”,面对陈韪的讥讽,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来讥笑反驳陈韪,面对成人的调笑,孔融剑拔弩张的反讽,其狂傲的风骨可见一般,我们也不难预测长大的孔融能说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了。

《世说新语》中我们往往看到成人开孩子的玩笑, 却被孩子反驳得无地自容,在此中亦可以看出少儿们无所畏惧的狂气来。

如《言语》四十六记载: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八岁的谢尚面对众人的赞誉,却很不领情地回了一句,坐无尼父,焉别颜回?目空世人的傲气!无法想象当时的客人应是怎样的表情 和回应,我想也唯有“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的话吧。

《言语》43记载:

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 乃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此处孔君平本想开杨氏小孩的玩笑,然而在当时对父亲的姓名应是相当敬畏的,不容开玩笑的,所以小孩应声反击,同样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让孔君平无地自容。

二、灵气

我们赞誉儿童很有灵气,既是说他们聪颖机警,同时也是说他们带点鬼灵精怪。他们不落俗套,往往为人所不为。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虽然说被骂作“俗物”,然而观其年少时的表现,可谓灵气逼人。

王戎无疑是聪明绝顶的,善于审时度势的。路边的李树那么多果子,怎么可能呢?老虎都没爪牙了,还有栏围着,吓唬谁呢?王戎这种特立独行的行为,不但树立了他的名声,还在魏明帝面前作秀了一把。在年少时就有如此的先见和智慧,这就不难明白他长大后的抠门了,吃枣要把核子挖掉的狠招,也只有具有如此灵气的人才想到。

同样在少年时就展现出成人的气度的,还有魏武帝曹操。《假谲》一记载:

魏武少时, 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 因潜入主人园中, 夜叫呼云:“有偷儿贼! ”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 抽刃劫新妇, 与绍还出。失道, 坠枳棘中, 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 ”绍遑迫自掷出, 遂以俱免。

少年的曹操见袁绍在荆棘中无法脱身,眼见情况危急,只好出狠招大叫,偷东西的人在这里,袁绍一惊之下,立马爬出。联系曹操后来的功业,他的冒险精神和怪异特性是从少年时就养成的。

又如《假谲》七记载:

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 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 钱凤入, 屏人论事, 都忘右军在帐中, 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 既闻所论, 知无活理, 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 方意右军未起, 相与大惊, 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 乃见吐唾纵横, 信其实熟眠, 于是得全。于时称甚有智。

还不到十岁的孩子无意中听到王敦与钱凤共商谋反之计, 能马上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后果, 显示了小孩准确的判断能力, 王右军急中生智, 佯作酣睡骗过王敦, 才得以保全性命, 其应变能力令人赞叹。

三、才气

中国的士大夫对一个人的才气是十分重视的。南朝的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才气似乎是天生的,然而又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在《世说新语》中我们也常常看见那些天生才气的少年们引领的姿态

《言语》四九记载:

孙盛为庾公记室参军, 从猎, 将其二儿俱行, 庾公不知, 忽于猎场见齐庄, 时年七八岁, 庾谓曰:“君亦复来邪? ”应声答曰:“所谓‘无小无大, 从公于迈’。”

孙放活学活用所学的文化知识,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为父子一起随从庾亮出猎找到了非常恰切的理由。可见其对儒家的诗书是非常熟悉的。

《方正》五九记载:

王子敬数岁时, 尝看诸门生持, 见有胜负, 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 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 时见一斑。”子敬目曰:“远惭荀奉倩, 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王献之说的“南风不竞”, 出自《左传・襄公十八年》。用南风轻柔喻指该游戏没劲。王献之在遭遇轻视后, 随口以对偶句引用二人事典来表示愧悔, 暗指自己轻率与“常人”、“小人”交往, 以致自取其辱。这里王献之不仅能练地引用经典原文, 而且能恰当取材, 出口成章, 显示了出色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饱读诗书后,自然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文学是一个人才气的集中表现。在《言语》七一记载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王凝之妻也。

少女谢道蕴能出口成诗, 贴切地以风中柳絮比飞雪, 展示了出众的才华, 相比之下,兄长的撒盐之比,自是粗俗了。

四、总论

风度,是中国审美中衡量人的重要标准。魏晋风度,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风度,即有精神气质的方面,亦有行为处事的方面,本文论述的狂气,灵气和才气,亦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众多少年儿童,从他们的上,我们隐隐可看出魏晋名士的风度,窥见到魏晋名士们的成长道路,丰富了魏晋风度的画卷。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A].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徐震愕.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

篇7

张爱玲说了,出名要趁早。在这个“妖人”横行的世界足坛,我们也不得不感慨:当球星,更得趁早!17岁的卢卡库已经风靡了整个欧洲,18岁的内马尔每天都能出现在各大体育报刊的头版,18岁的瓦拉内则能满不在乎地拒绝曼联的召唤,引人注目的还有本届世少赛的最大新星库利巴利,他仅仅用了十天时间就誉满全球。出生于1994年12月的库利巴利,本赛季已经为锡耶纳二队比赛了,他脚下技术相当出色,同时具有出众的速度和力量,尽管库利巴利被誉为新德罗巴,但媒体认为这名16岁的少年的前景甚至好于“魔兽”。库利巴利所在的科特迪瓦U-17队在本届世少赛上被分在了F组,同组的还有巴西、丹麦和澳大利亚。小组赛首轮,库利巴利就先拔头筹,但澳大利亚人随后连入两球完成逆转。在第2场比赛中科特迪瓦又两度落后于丹麦队,但库利巴利不仅两度帮助球队扳平比分,最终更是上演了神奇的“大四喜”,帮助球队4∶2逆转取胜。小组赛末战,库利巴利又在技术华丽的巴西人面前大演帽子戏法,此后,又攻破了法国队的大门,虽然科特迪瓦未能走得更远,但库利巴利完成了一个人的精彩。

据《阿斯报》透露,皇马对这名在世少赛大放光彩的前锋非常感兴趣,得知莫帅对自己青睐有加,库利巴利就像是一个身处迪士尼的孩童一样快乐,不过他仍旧保持着冷静:“我不清楚未来会去哪,现在我只想专注踢球,一切将来自会见分晓。”值得一提的是,这名科特迪瓦小将虽然在锡耶纳效力,但由于他未满17岁,所以并没有签下任何职业合同,这也许会帮助他早日步入豪门。

通向地狱的捷径

世少赛从1985年无不及办以来,就一直被看做未来之星的舞台,但事实上那些一鸣惊人的小家伙们却并未如预期一样茁壮成长,世少赛上的荣誉仿佛成为了球员们的魔咒。在1985年中国世少赛上,获得金靴奖的西德球员维特切克(Marcel Witeczek)便被外界一致看好,他先后效力过乌丁根和凯泽斯劳滕,并在1993年夏天加盟了德甲“巨无霸”拜仁慕尼黑,四年后又转会去了门兴格拉德巴赫。单看俱乐部履历表,维特切克还算不错,可是他终生没有获得国家队的召唤,从1986年成为职业球员到2007年退役,21年职业生涯,司职前腰的维特切克德甲共出场410场,却只打入了49球,助攻也只有可怜的39次,这样的数据对于一名中场核心球员来说,实在过于糟糕了,或许早在1985年世少赛,他就将自己的才华消耗殆尽了。

1991年意大利世少赛的金球奖得主兰普迪更是“伤仲永”的典型。14岁时,兰普迪就被藏在一辆出租车的后备箱里“走私”到欧洲去追寻他的“远大前程”。在他16岁生日的当天,比利时的安德莱赫特队就迫不及待地递给他一件一线队的球衣,加纳小伙在随后的一场联赛中就独中两元,威震欧洲。此外,兰普迪的进球还为加纳夺得了1991年U-17世少赛冠军,阿迪达斯当时奖励了他高达5万英镑的奖金。看看众足坛名宿对他的评价吧,博比・罗布森认为“他的前途不可限量,他纯粹是一个天才”,前阿贾克斯和埃因霍温的主教练德莫斯更是对其褒奖有加:“他已经比范巴斯滕好了,他简直抵得上两个希福。”可是后来呢?兰普迪不断辗转于各国低级联赛,一度跑去阿根廷谋生,甚至还效力过山东鲁能,一颗炙手可热的明星就这样陨落了,又是谁之过呢?

维特切克和兰普迪的遭遇只是世少赛明星们的一个写照,更多的年轻人如此般“前赴后继”,1999年世少赛的“金靴”是加纳球员阿多,时至今日,他效力过最知名的俱乐部也只不过是法乙的巴斯蒂亚;2001年世少赛金靴庞格勒曾经打入九粒入球,这项纪录不久前才被库利巴利追平,可世少赛之后,庞格勒却不得不在利物浦和马竞等豪门的板凳席上流连忘返,渐渐磨平了射手的锐气。近几年的新星们也不例外,2005年的“金球”和“金靴”分别是安德森和贝拉,这二位如今都成了英超豪门的边缘人物,前者长时间被弗格森冷藏,后者则索性被温格打发到了西布罗米奇,与二人都做过队友的德尼尔森是那届巴西队的队长,如今他却是“”阵中的最大漏洞,而当届的银球奖得主多斯桑托斯则被“放逐”到了土耳其。2007年世少赛的两颗闪耀新星“混”得也不如意,“金球”克罗斯本赛季回到拜仁后也一直处于半主力状态;“金靴”克里桑图斯在众多追求者中选择了非洲球员最多的汉堡,这本是不错的决定,可没想到汉堡前锋线一直被格雷罗、彼得里奇等人“霸占”,克里桑图斯自从转会后就一直被“下放”到卡尔斯鲁厄,连一分钟的德甲比赛都没有踢过。以上这些人至少在世界足坛闪耀过,可是下面这些人就更加默默无闻了:戴维・弗赖莱(1997年金靴,西班牙)、・卡西姆(1995年金靴,阿曼)、丹尼尔・奥尔索普(1995年金球,澳大利亚)、威尔逊・奥鲁马(1993年金靴,尼日利亚)……他们真正发光的只有那几场世少赛而已,只能让人感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了。

“幸存者”的故事

U-17世少赛的“金球”和“金靴”仿佛受了诅咒一样,得主往往都重蹈方仲永的覆辙,但并非没有“幸存者”,多诺万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足球荒漠”美国培养出的第一批“拓荒者”,多诺万一直在追逐着自己的足球梦想,不论是在大联盟洛杉矶银河还是租借加盟勒沃库森、拜仁慕尼黑、埃弗顿,他的表现都令教练赞不绝口,而在代表美国队参加的三届世界杯上,他已打进了五个球。美国足球自1994年本土世界杯后才开始发展,作为当时足球“后进国”的球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1997年世少赛,罗纳尔迪尼奥荣膺金球奖,八年后,那个笑起来露出兔牙的小罗,拿下了欧洲金球奖,虽然私生活泛滥等场外因素造成小罗的“早衰“,但他仍不失为成就最高的世少赛金球奖得主。如今最火的世少赛最佳当属法布雷加斯,虽然西班牙队在2003年的世少赛决赛中负于巴西队,但小法却毫无悬念地包揽了金球和金靴两项大奖,他随后转会阿森纳,并成为了世界足坛炙手可热的巨星。世少赛史上的众多金球金靴中,在日后大红大紫的只有寥寥数人,这样的“成才率”显然低得有些说不过去了。

篇8

《规划》指出:“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十分注意将提高与普及结合起来,有效地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更好地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既要着重抓普及,也要认真抓提高。”“通过正确的课余体育训练,不仅能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的体育人才,而且能有效推动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1990年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条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1.我国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1.1开展的情况

我国目前有58万所中、小学,2.3亿左右的中小学生。有2万余所被体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命名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训学生520万人左右。自1988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高校和中学进行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以来,相继批准了59所试点大学和320所试点中学,有2万多人受训,占全国大中小学生人数的2.6%左右。每年向优秀运动队输送4000余人,向高等院校输送5800余人。

从目前我国大学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种类型的学生,一种是“运动员学生”,即指曾经从事过专业运动队的训练,现在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他们是由国家队或各省市专业队员中断训练或退役的运动员作为体育特长生进入大学的。另一类是“学生运动员”,即指没有间断文化课的学习,一直在学校从事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学生。他们一般是参加全国统考,作为正式考生考上大学的。参加中学生运动的运动员即属后一种。

中学生运动员大部分是降分录取的体育特长生,通常是采取亦读亦训的业余训练方式,每逢重大比赛则集中训练。

1.2课余训练的成果

我国开展课余训练15年来,学校运动竞技水平逐年提高,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在高校,部分项目和部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已能代表国家大学生代表团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些还代表国家队参加东亚运动会等世界性的大赛。由原国家教委组队,目前已选派了39个中学生体育代表团(队)参加世界中学生体育竞赛,共获金牌181枚、银牌68枚、铜牌69枚。近年来达到国家级运动健将标准的有61人。

15年间,400所试点中学、80所试点大学通过展开试点工作,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也发挥了原有场地设施的作用。如清华大学建成包括篮球馆、跳水馆等全国一流的体育中心;上海新中中学通过承办世界中学生会运动会建成了一流的塑胶跑道田径场和体育馆;全国第八届中运会也为南京市增添了新的场馆,并翻建了一批旧场馆。这些场馆不仅为课余训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而且在搞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和促进全民健身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3体教结合实现双赢

长期以来,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在青少年业余训练中始终是一对矛盾,而且至今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困扰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老大难问题。

近年来,上海市将运动队办进学校,大学办一线队、中学办二线队、小学办三线队。变过去体育部门一家包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体育、教育两家“资源共享、责任共担”,这无疑是对我国业余训练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对于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刻意义。

据介绍,上海市目前共有25所名牌中学试办二线运动队,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金融专科学校成为试办一线运动队的“开路先锋”。排球和击剑两个项目率先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一条龙”学习和训练培训体系。

这项举措从1999年推出后,上海体育、教育部门根据“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指导思想,当年联合下发了《上海市式办二线运动队申报暂行办法》,突破了独家办“二线”的模式,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金国祥说,实施“体教结合”,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是上海“以奥运带全运”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一顶重要内容。在一些体育设施完备、业余训练出色的中学试办二线运动队,在复旦、同济、交大和上海大学等试办一线高水平运动队,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解决运动员低文化、低水平的现状。

1.4存在的问题

社会上有“高水平运动员=低水平中学生”的说法,这反映了课余训练没有解决好与学习的矛盾。实际上许多学生运动员并非由于学习不好去从事课余体育训练,而是由于长期从事课余体育训练,影响了学习成绩。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运动级别越高,文化知识受到影响也越大。从一般情况看,运动员等级越高,文化成绩越低的倾向,因为运动成绩的取得与付出的时间、体力、精力是相对应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运动成绩好,学习成绩也优秀的学生,但只是凤毛麟角。

高水平教练员欠缺,训练质量难以保证。教练员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该校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大、中、小学从事课余运动训练的教练队伍中,95%来自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系或中专体育班,这些人虽然具有专业和相关理论知识,但缺乏高水平训练和比赛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与训练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难以达到高水平运动员的要求。据调查,我国从事课余训练的教练员近两万名,其中仅有10%的教练员获得了等级称号。

课余训练的科学性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在一次全国会议上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国家在世界大赛上获得成绩的运动员,很少有得过少年全国冠军的。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问题,青少年时期出成绩并不见得是好事。君不见我们的国家足球队、青少年足球队,屡屡在大赛上取得好成绩,近日国奥足球队还赢了日本国奥队。可再看看世界杯,我们和日本队的差距有多大呀!体育界有个术语叫“早期专项化”,大意是讲运动员不能太早从事专项训练,否则会影响今后的发展。我国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第一强国,奥赛中中国学生获得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但当今国际数学界有影响的我国数学家又有几人?体育界、数学界这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现象,是急功近利思想的集中体现。

青少年课余训练需要讲究科学性,国家体育总局在举行青少年比赛中就有过增加一些素质测试内容的尝试,这样做,无非是防止拔苗助长的现象发生。教育部门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学生运动员出成绩并不一定是好事。因此,必须制定出既遵循体育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的课余训练原则。

此外,课余训练经费不足,运动项目布局集中,招生处于无序状态,学籍管理不规范,竞赛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训练等等,都制约了课余训练的发展。

2.国外课余训练的状况

在日本、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一项资料显示:日本少年团(中小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基础组织受训团员人数占整个日本中小学生的10%以上;美国中学生,每年大约在520万中学生参加近30种不同项目竞技活动,约占整个中学生人数的1/3;德国的学校体育与运动俱乐部关系密切,一般均以运动项目作为一个俱乐部的组织基础,高水平者和低水平者均可以参加俱乐部,从而使高水平的运动训练与群众体育活动融为一体。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国外一般是采取参加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这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得十分红火。

3.发展

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承办单位共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广告和赞助收回1000余万元人民币,实际有1000余万元人民币的亏空。据悉,近年承办中学生运动会的单位,基本上都有相当大的亏空。光是伤财倒也罢了,组织、竞赛尤其是运动员的资格问题,不仅让承办单位伤透脑筋,更让主办单位承受了众多的指责和非难。

运动成绩优异并涌现出了不少苗子,本应该欢欣鼓舞,可如果取得这些成绩的运动员和优秀苗子的资格有问题,还有什么可高兴的呢?据有关专业人士分析,参加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预赛阶段的运动员中不少来自运动队和运动学校,这些运动员本来是没有资格参加中学生运动会的,是利益和锦标思想的驱使,让中学生运动会“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宗旨发生了扭曲。

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淡化金牌意识。这就要求所有的竞赛组织形式、表彰、评价等等都要围绕发现、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进行,而不是像现在这种等同于成人竞赛的方法。近年来,大、中学生运动会之所以锦标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就在于各地把成绩当成了第一位的目标,结果,人人不甘落后,个个争拿金牌,于是冒名顶替、虚报年龄、乱造学籍等不正之风甚嚣尘上。一些原本遵守规定的队伍看别的队用专业队伍参赛不仅没有受到应有处罚,还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得到代表团的肯定,都纷纷效仿,导致学生运动员的资格问题越来越严重。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行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的学校运动会改革,中学生运动会是否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以改革,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篇9

2、 医学证明:经过超负荷早期教育的孩子,其远期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创造力和学习能力非但没有加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减弱了;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

3、 专家说:社会上对“天才儿童”的盲目炒作,实际上是在误人子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有作用但不是万能的,不能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

4、 幼儿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这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

如何把孩子教育成才?让家中唯一的宝贝长大后能考上重点大学,找到好工作,甚至能赚大钱,已经成为当今国人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正是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前一时期在一些文化商人和媒体的联手操作下,“小作家”、“小神童”等神话不断涌现,培养“天才儿童”的“革命性”学习方法也频繁地见诸于书籍、报刊和广播电视,《哈佛女孩刘亦婷》所受到的全国范围的追捧就是最好的明证。这铺天盖地的宣教反过来又成为一种标准,继续加强父母们对早期教育的误解――把孩子培养成智商130以上的小神童,提前学习小学课程保证好成绩,特长爱好多多益善等成为年轻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心态。

超前早期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朋友的女儿思思今年6岁,聪明又可爱。但是,爸爸妈妈发现她最近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不爱笑了,还常常半夜惊醒,醒后一头一身的汗,全家人为此急坏了。带她去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医生介绍说:压力过大会使人感到头昏脑胀、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思维呆滞、紧张和焦虑。思思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她能够多学些东西,给她报了绘画班、钢琴班等很多特长班,别的孩子学的,她一项也没落下,一个6岁的孩子同时兼顾这么多种类、又这么大量的学习任务,当然力不从心了。在爸爸妈妈期许的目光下,越是希望做得完美,讨大人的喜欢,越是不如意,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终表现出情绪和行为上的失常。医生说若不及时纠正,会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伤害。朋友现在一提起孩子的学习就后悔地说:我以后再也不给她压力了,她愿意学什么就让她学什么,她快乐就好。

林林3岁起在幼儿园就开始识字了,两年过去,现在已经认识1800多个汉字并可以独立阅读了,全家人别提多高兴了,一有客人来,就让林林“表演”认字、读书。慢慢地林林与邻居小朋友玩耍时变得既傲慢、又不讲道理,常常以“神童”自居,以自我为中心,指挥别人干这干那,在家也不太听爸爸妈妈的话了,批评他时还学会了顶嘴。林林的父母可能还不知道,认字多并不表示他就是神童,在重视他知识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他的品质教育。

6岁半就写出了长篇小说《窦蔻流浪记》的窦蔻,称其为“神童”一点也不为过。但过早的成名、成人化思维使这个孩子的性格已经有点扭曲――自视甚高,对谁都严加防范,不信任。记者采访他时提问题,他从不正面回答,总是反问记者。尽管年纪很小,由于早熟,他没法跟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这对他与人正常的交往、沟通、合作是非常不利的。孩子过早出名会变得很浮躁,自以为了不起,不思进取,藐视、防范甚至敌视周围的人,如不及时纠正,最后很有可能变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剧人物。

在采访中,一位孩子的家长向记者诉说孩子的变化:“我们的孩子自从报了奥数班后,虽然比以前运算得快一些,但我也发现他错得也比以前多了一些,并且还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想改都改不过来。” 另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自从上了“英才班”后,认字多、运算快、会英语、明显比同龄小朋友“聪明”,但是却变得胆小、自私,一遇到挫折就默默流泪。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的李老师说:“孩子学前学过写字,会带来很多困扰――最常见的是儿童执笔姿势与写字笔顺的错误,这使得老师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指导纠正;另外,老师教的生字,孩子已经会写了,引不起学习兴趣,于是捣蛋,不守秩序,影响他人,养成上课不专心的坏习惯。”

有些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打下一个好的学习基础,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就教孩子读书、写字、做算术等。更有幼儿园在大班就开始教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了。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它迫使儿童背起不适于自己年龄的负担。让人震惊的是,在幼儿园里有个小朋友告诉记者,自己“愿意变成小狗、小猫,这样就可以不写字、不背诗了!”――面对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和毫无乐趣的童年生活,竟然有孩子在他们天真烂漫的年龄,产生了如此悲观厌世的情绪和想法!

医学实验证明:超前早期教育之过失

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欣赏音乐, 1岁学数数、外语,1岁半背唐诗、儿歌,接着开始上各种各样的“班”……这样一个安排应该说是时下很多父母为孩子制订的一份成长计划。殊不知,就是这样一份“完美”成长计划竟然是导致孩子“生病”的罪魁祸首。天津市儿童医院对近万名就诊儿童的调查显示,因父母早期教育不当,大约有26%和15%的孩子分别有多动障碍和注意力障碍。

许多人都知道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者从一对双胞胎婴儿中挑出其中一个,训练他学爬楼梯。结果发现,他也不过就是先会爬了几天,另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照样也会爬楼梯,无论是从智力还是从体能,二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实验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到了不同的年龄段自然就会获得不同的技能,不应过度强调技能,很多的技能其实都是与生俱来的。一些期望孩子成为天才的父母,在婴儿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孩子走路、认字,医学证明,孩子该爬的时候不爬而练习走路,其长大后的协调功能比会爬的孩子差得多。

天津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室对60名3~4岁儿童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接受过超负荷早期教育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创造力和学习能力非但没有加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减弱了;孩子在经受过特殊早教以后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这是因为家长、老师在对孩子进行灌输知识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成年人之间的竞争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比方说,同在一个班里上课,父母往往告诉孩子要多表现,想办法让老师喜欢自己,不要被别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竞争、互相争宠的观念就在孩子心中萌生,造成爱心减弱、心地狭隘。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课题研究组等单位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失衡的发现率为15.6%。其中,有8.75%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能力发展失衡问题。而早期家庭教育失误常常加剧孩子能力不均衡发展,使孩子从爱学变为厌学。不良的教育环境、缺少适当的教育机会、富有刺激性的食物、过高的教材要求、父母的过度溺爱都是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失衡的重要原由。此外,独生子女们缺少伙伴,单调的生活妨碍了孩子在语言、动作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发展。

专家谈:超前早期教育的危害

在不久前召开的“儿童早期发展与参与”研讨会上,北京儿科研究所儿童健康与环境研究室主任丁宗一不客气地指出:“现在社会上提出了很多的新名词,如‘胎教’、‘亲子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立体智力开发’等等,不管弄出多少名堂,在我看来,很多都是伪科学!”“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适时的训练。”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赵忠心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社会对“天才儿童”的盲目炒作,实际上是在误人子弟。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有作用但不是万能的,不是父母想到的孩子就一定能做到。不能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家庭教育不是说不教育,应该适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为乐趣而学习,而不要为了功利的目的而学习。

赵忠心同时认为“哈佛女孩”刘宜婷的培养方法仅属个案不可复制。

家庭早期教育应该怎么做?

早期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有些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多认字、多做题:1岁认1000个字、3岁认3000个字,加减乘除都会算。不但不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些父母不仅为孩子的成绩沾沾自喜,还以为这就是科学的育儿方法。实际上,真正的早期教育是培养孩子的一种学习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的认识,还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正确态度。

现在,年轻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许多家庭却对早期教育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不当。很多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单纯的智力开发、技能培养,所以有不少家长让孩子参加多种技能的学习班,这种用高年龄段的标准去要求一个低年龄段的孩子的方式显然是不正确的。

幼儿不是不需要学习的,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这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

早期教育的核心就是“玩”幼儿教育教专家指出:早期教育的核心就是一个“玩”字。学龄前的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世界,去体验生活,促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爸爸妈妈们,应该采取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玩中教,在玩中学,让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我们可以让孩子去听音乐会,去欣赏画展,去看歌舞,去看体育技能比赛,去看动植物,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千姿百态的各种现象。让他们将听到的,见到的,感知觉到的大量信息抢先注入到大脑里。使得大脑成为储存信息的大仓库,汇聚知识河流的大海洋。这样的早期教育效果好,符合孩子的生理特点,又不需要花很多的钱。父母们又何乐不为呢?!

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现旅居美国的陈宁,与笔者是多年的好朋友,她借鉴西方教育观念,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玩。她除了跟一双女儿一起做游戏、搭积木、玩拼图外,还变着花样陪孩子一起玩。在院子里种花养草,在树上给小鸟架个小房子等着鸟儿来坐窝,到树林里观察各种小动物;带孩子游泳、溜冰、滑雪、旅游,以引起女儿玩的兴趣,平等地对待孩子,与孩子交流,把她们当作自己的朋友,让女儿在玩中学习、成长。

早期教育是智育与德育并重孩子在4岁之前就能掌握一生中50%的行为能力,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更为全面。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应该是拥有充分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健康状况,生活在一个感知刺激丰富、充满温暖爱心的家庭环境中。一般来说,这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因素。而且,6岁以前是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的关键时期,是奠定高情商的起始阶段。

在早期教育问题上,家长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早期教育除正常的智力开发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孩子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父母大可顺应孩子这一心态,多鼓励孩子尝试,让他自己去体会、感受,在尝试中产生自信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家长不要急于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应该教给他相应的知识和恰当的方法,使孩子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我们深知,大多数父母、特别是知识层次较高的孩子父母,并不是不明白超负荷早期教育的弊端,但是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许多家长也表达了自己的顾虑: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他们总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输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