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李清照范文
时间:2023-03-14 21:5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渔家傲李清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2、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白话文释义: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白话文释义: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白话文释义: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4、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李清照《临江仙·梅》
篇3
摘 要:本论文以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英译本为例,阐释翻译过程中三大主体间的互动和对话对译文最终形成的影响。本文着重强调翻译各主体及主体间的对话对译文生成的影响,认为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题的一场对话,以此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参与模式。
关键词:主体;主体间性;对话;《声声慢》;
引言
纵观西方翻译研究史,翻译研究走得是一条与西方文论大致相似的道路:从作家中心到作品(文本)中心、再到读者中心的两次大转移。尽管更新了自身的研究视角,扩展了其阐释维度,但仍然无法摆脱一个某种类似于盲人摸象的尴尬。在这场作者、译者、读者与文本进行的对话中,译者和读者的话语角色并不是单一、静态的,而是复合、互补的。
一、主体、主体间性与翻译
有了主体才存在主体间性,因而才会有任何意义的交流。由于这种主体创造性立足于“间性”,故其必然会牵涉主体与另外一些(或某个)主体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与相互认识。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主体的创造性以及独创精神,那是作为人的译者所必须体现出来的意识或动态;同时在肯定主体的基本创造性这一基础上,重视翻译主体间性的作用。
二、主体间性相关哲学理论
从哲学本体论意义上说,主体间性中的生存不是主体的构造,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征服,而是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1]人文科学关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把对象世界,特别是精神现象看做主体,并确认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共生性、平等性和交流性。此外,达默尔的解释学把解释活动看作一种主体间的对话和视界融合,即蕴含于文本中作者初始的视野与对文本进行解读的理解者现今的视界交融在一起,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界,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进而给新的经验、理解和对话提供了可能性。[2]
三、《声声慢》十四叠字英译分析
作为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杰出的女性作家,李清照不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甚至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份宝贵的文化财产。中国译者向西方世界介绍和推广李清照除了折服于其词作高超的艺术性外,更带着一份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唐安石是西方李清照词英译中唯一一个用韵体译诗的译者,也是唯一一个精通汉英两种语言的译者,翻译了李清照的三首词(《声声慢》《如梦令》《渔家傲》),收入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出版的《英译中诗金库》。[3]他在译诗中试图用英语诗歌中的各种表现手段进行对照运用。译文如下:
I pine and peak
And questless seek
Groping and moping to linger and languish
Anon to wander and wonder, glare, stare and start
Flesh chill"d
Ghost thrilled
With grim dart
And keen canker of rankling anguish
唐安石认为,词开首十四叠字最为绝妙,他借用莎士比亚的peak and pine,把首句译为pine and peak,意为“日益消瘦”(The “pine and peak” of the first line is reminiscent of Shakespear"s "peak and pine", meaning "waste away")[4]一方面,译者加入了主观诠释;另一方面,译者在注释中明确其出处,英语读者会产生阅读亲切感;当然把peak和pine换掉顺序更多的是为了行末押韵之故。唐安石认为翻译中国古代诗词,译者应该努力寻求与原诗相类似的、古雅的词汇进行表达,翻译《渔家傲》中他运用了许多这类英语固体诗词汇来,如morn, whither, poesy, scarce, myriad, Faery。
为了模仿十四叠字所营造的音响效果,所有的中西译者都选择并组合了其中的一些带有声音象征发音的单词以传达原诗作者无穷的愁苦,如search,seek,chill,dis-mal,forlorn,desolate,dreary,mournful, miserable,gloomy。对于原诗中叠字的处理,有的译者采用一英语单词对应原诗中一个音节的方法;但是也有部分译本不强求这种对应关系,只不过其句式运用相对繁杂。其实,不仅是声音效果,许多译者在译诗的形式结构上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创等等。
四、主体间性的译学研究意义
在文化之内,“间”始终是人在原初存在规划妥当的那个范围之内进行的思考和建树的结果。[5]由于主体一定是在面对面的态势下形成它们的“间性”的,所以这种对立不仅是方向的对立,而且意味着思想向度的不一致;即牵涉到的各方在思想上是以各自的出发点为基准,投身这种交流的。主体间性理论对翻译主体研究的贡献在于它提出了翻译主体应有的本真存在,在并不否认翻译主体性存在的同时,建立译者主体与其他主体的一种交互主体性的共在。
篇4
论文摘要:李清照的诗歌题材广泛,爱憎分明,风格豪迈道劲,颇有大丈夫气概,字里行间洋溢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将详细论述李清照的诗歌风格,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其诗词风格的相互影响。
文翰寓品格,诗章见性灵。李清照是一位真正用心、用情写作的诗人。她的诗作虽大多散佚,现在能收集到的不过十余首,但却皆属上乘之作。李清照诗歌的思想境界较词深广,内容题材也广泛得多,不再拘泥于儿女之情,而是充斥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雄浑沉郁的家国之思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一、豪迈飘逸的诗歌风格
李清照的诗歌风格豪迈遒劲,奇气横溢,颇有大丈夫气概,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想象丰富,语意飘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李清照的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而诗则大都是洗净儿女气的慷慨之音,整体风格与词不同。
《乌江》(也作《夏日绝句》)是李清照的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全诗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时要顶天立地做人中豪杰,死后也做鬼中英雄。全诗气魄宏大,感情深沉,用项羽的不肯南渡对比偷安~隅的南宋君臣,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假若人们是初读此诗,谁又能相信这会是出自一位经常咏叹“绿肥红瘦”、“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弱女子之手。《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此诗通过赞美嵇康,严厉地抨击了那些卖国求荣、厚颜地依附伪政权的士大夫,笔力强劲,震撼人心。《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诗是绍兴五年李清照在金华时所作。气象宏伟,感喟深沉。作者面对胜迹发出兴亡之叹,和一般的题咏诗不同,她把大好河山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以雄峻的笔势,极写了八咏楼的江河横流、旷野无边的景色,气魄卜分宏大。而一个“愁”字又把读者的心思从眼前壮丽的景色带到现实中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如此大好河山竞忍心拱手让与敌人,不禁使人万分愤慨。这几首诗中的雄浑豪迈之气已超越一般男子之所作,其气魄之大,见解之深,思虑之广,已足可俯视巾帼、不让须眉了。
善于使事用典是宋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李清照也不例外。为了表达她的爱国情感,她偏爱在诗中援引英雄人物的事迹,如《乌江》中的项羽,《咏史》中的嵇康,志在恢复山河的王导与坚决主战的刘琨(“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李清照在诗歌中善于用典来表达情感或透彻说理。她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中用典二十多处,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均多借用典故,或明用,或暗用,或正用,或反用。表情贴切,含义深刻。如她为了说明对敌人不可轻信,连举二例“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上半句用了春秋时楚人欲于盟会中袭晋,把甲穿于衣中,使晋人不备的典故,下半句则化用了唐贞元三年,侍中浑城与吐蕃相尚结赞盟于平凉,为吐蕃军所劫事。还有为了劝说二使臣广泛使用当地人才,说道:“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用袁虎、孟尝君事来说明人才的重要性,用典十分贴切、得当。
浪漫主义色彩也是李清照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她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营造诗境,抒发感想。如《上枢密韩肖胄诗》的第二首七律,便通篇都是作者的想象。“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作者想象宋朝使臣出使金国,经过昔日的国都,必将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反映出北方人民迫切希望恢复国土的心情。《晓梦》:“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这是一首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歌。诗人描绘出梦中的理想境界,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柬地生活,正当诗人沉浸在这一美好世界之中时,梦忽然醒了,看看周围的现实世界,不禁叹道:“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嗟叹之人又何止清照一人,天地悠悠,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理想的难以实现而怆然涕下,现实和理想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成为人类永恒的悲叹!
二、李清照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清照作为一位久居深闺的贵妇,一介女流竟然能够“做诗以诋士大夫”,其诗作豪迈刚健,奇气横溢,有大丈夫气概,其政治见解也独树一帜,观点新颖深刻,这在当时女诗人中是极少见的,而形成这种诗歌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庭原因。其父李格非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王氏也爱好文学,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的文学造诣日益精深。清照l8岁时嫁给赵明诚,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婚后,清照一直协助丈夫收集金石书画,并跟随丈夫仕宦,到过很多地方视野也较一般闺阁贵妇开阔。家庭环境的开明与文学气氛的浓厚给李清照的才华以极大的肯定与保护,在普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李清照虽不是唯一的特例,但却是其中最突出的。她对事物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思想深刻、新颖能发人深省。如她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一语道破安史之乱形成的根本原因,即唐玄宗的“酒肉堆中不知老”,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比张耒“玉环妖血无人扫”的红颜祸水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其次是其独特的性格特点。李清照的身上充满着一种自信的张力,她对自己的才华十分自信甚至自负。“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学语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分得知字》)。作者希望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肯定更希望能够在国难当头之时,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封建时代,作为一个女子,是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的,因此她只能感叹“学诗谩有惊人句”。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事实上她一直是活跃地、积极地关注时事,关心朝廷的一举一动,因此才有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才有了《上枢密韩肖胄诗》。李清照性格的又一特点就是刚烈。因为她的刚烈,她可以大胆反抗封建家长,上诗讽刺她的公公赵挺之,这在封建社会简直是大逆不道的。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为卷入党争,被革职流放,清照曾上诗给她的公公赵挺之,请求他救助自己的父亲,诗中有“何况人间父子情”这样感人的诗句,但却未能打动赵挺之。而当赵挺之节节高升之时,李清照再次上书,这次却是对这位热衷权势的公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诗中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可谓大胆之极了。清照的刚烈使她对一味妥协求和的南宋朝廷十分不满,写下了一系列充满爱国豪情与深沉无奈的诗句。
第三,是社会原因。北宋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的阴影、亡国的威胁始终笼罩着宋朝廷和黎民百姓.尤其是靖康之难后,江河日下的局势与风雨飘摇的半壁江山都使诗人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满腔的爱国热情与对朝廷的失望都是诗人急于要宣泄出来的,因此,在她的诗中便不可避免地出现此类内容。为了避难,清照不得不远离家乡,不断流亡。赵明诚去世后,她孤身一人,流离漂泊,亡国之恨,乡关之思,身世之感都化作一腔悲歌,慷慨激昂地唱出邪浓得化不开的“愁”与“怨”。
三、李清照诗词风格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在李清照的创作中其诗作的整体风格与其词作差异较大。她在诗与词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自我。如果说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比黄花瘦”、“欲语泪先流”的哀婉女子,那么在她的诗中则充斥着一个激昂豪迈、悼国怀乡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一婉约,一豪放;一细致,一雄浑;一是诗人独抒性灵的心情日记,一为作者参政议政的豪迈文章。如此截然不同却又奇异地融合于一个弱女子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第一,宋人心目中诗词的不同地位。诗是“载道”、“言志”的工具,而词是“诗馀”,是“小道”,是游戏之作。“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有较多的政治功用,是一种严肃的文体。而词由于兴起于民间,且是教坊歌姬舞伎弹唱所制,所以流于“艳科”,且由于词的特殊形式更便于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李清照的心目中,她是严格区分诗词的功用的,她可以用诗来表达她的政治理想、社会抱负,但她在词中却沉浸在心灵的各种情绪之中,独自品味内心的点点滴滴与离愁别恨。
第二,李清照个人的词学主张。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高的要求,以便“协律”、“可歌”。由于对词有了多方面的限制,也就缩小了词所能表达的题材范围,可以说,李清照是有意让词成为她抒感、伤春悲秋的载体的。
篇5
我爱梅花,爱它的坚强,爱它的清高,我家就在梅花的圣地。
在春.夏.秋三季节里,梅花并没有什么出众之处,唯有到了千里冰封的冬天才傲然挺立在风雪中,坚强地迎接风雪的挑战。
梅花分为三个品种:白梅,腊梅,红梅。
梅花在冬天十二月左右盛开的,每到梅花盛开的时候,来自各地不同的游客络绎不绝地慕名来到梅园观赏梅花,一进梅园,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游客们都赞不绝口。这是侯的白梅花大多都是含苞欲放的。有些梅花翩翩落下,就像下雪,显得娇柔可爱。怪不得有那么多游客纷纷留下它们的情影呢!
去年冬末,接近几日浓云密布,溯风呼啸,鹅毛般大的大雪从天而降,下个不停。我透过窗子向外望去,嗬,好一株梅花!枝头上既有含苞欲放的花蕾,也有绽放的花朵。火红的花瓣,淡黄的花芯,雪片落到花瓣上,红里带白,白里透红,我仿佛闻到了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心情不由得豁然开朗,走到院子里欣赏这完美的“傲雪梅图”!
入夜,雪片轻飘,朦胧的月光洒在梅花梢头,更平添了几许清高。陆游写过一首咏梅的《卜算字》,其中有这样一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李清照的《渔家傲》中也有类似的句子:“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是啊,在百花齐放,争方吐艳的春天,你不会注意到他的身影;而在这冰天雪地中,在其他花草全部凋谢枯萎的时候,他却绽开了鲜艳的花朵!梅花在我心中是清高的象征,它不甘随波直流,与百花一齐盛开在春天,宁可超凡脱俗地挺立在风雪中。
篇6
婚前,李清照生活在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里,她身上有种寻常女子所没有的大胆率真甚至是男子气。在李清照生活的时代里,一位大家闺秀,往往笑不露齿,语不高声,生活在高墙大院内,几乎没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而《点绛唇》里,她无拘无束,尽情地玩耍嬉戏,以至于力乏汗出而湿透轻衣。更令人称奇的是,待字闺中的少女见陌生人来访,急的连鞋子也不穿,只穿着袜子就走,借嗅青梅作掩护,竟好奇地打量起了客人。不仅如此,在《如梦令》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喝得酩酊大醉,误入藕花深处,洒脱的笑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惊起了一群露宿的鸥鹭。在她的作品里,经常可以看到豪放大胆之举,毫无顾忌地打量陌生男子,随意地划船嬉戏,豪饮而酩酊大醉,像男子一样地外出玩耍,这些都表现了她超越于时代的大胆率真甚至狂放不羁。所以,沈曾植曾在《菌阁琐谈》里这样评价:“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
婚后,嫁入名门望族的李清照,其大胆勇敢的风格仍旧没有丝毫的改变。她与丈夫赵明诚琴瑟相合,生活美满。作为妻子,在丈夫面前,应该温顺乖巧,行为要谨慎得体,仪态要高贵大方。而在《减字木兰花》中,李清照却风情万种地在丈夫面前撒娇,与花儿争艳,“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她还在诗中大胆抒发对丈夫的相思爱恋之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云云。甚至她不仅有名,而且别号“易安居士”。如此种种,在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真的是惊世骇俗之举。宋人王灼就在《碧鸡漫志》中评价道:“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
更有甚者,在那个理学盛行的年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从一而终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丈夫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毅然冲破压力与世俗的偏见,与张汝舟结合。婚后,她发现张人品不好,没有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而是坚决果断地去官府告发,宁肯自己坐牢也不愿委曲求全。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决,纵使有些男子也自叹弗如。
金灭北宋,随着金兵的入侵,她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她带着赵明诚留下的众多文物古董,辗转流离,一路南奔。世人的冷眼,晚景的凄凉,生活的遭遇和挫折,让她清醒地看到了当局者的软弱无力。她在《乌江》诗中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的赞扬,实际上就是鞭挞了南宋统治阶级的不思进取和苟且偷安。其作品中力主收复失地的刚烈,仿佛让人看到跃跃欲试仿佛要提剑杀敌的须眉男子。难怪朱熹曾说:“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李清照最为人称道的豪放之词是《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篇7
多数人与李清照的初次照面,都是从这首《如梦令》开始。
而我,不是从《如梦令》这首词中知道她的。
与她初次照面是在《声声慢》中,当时的我,年纪小,姐姐让我背词,便给我找了这首《声声慢》。
因为年龄小,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是很好奇,所以就糊里糊涂的死记硬背。
随着年龄的增长,背的诗词越来越多,渐渐地就把它给忘得差不多了。
再次照面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第一眼看到作者时,有些熟悉,仔细一想,才知这就是小时候背的《声声慢》的作者,我还依稀的记得前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然我还是不太懂,但是也能感受到她的忧伤。
顿时对她产生了兴趣,他们都是欣赏她的才华,由此记住了她;他们都是沉醉于她的爱情,所以靠近了她;他们都是倾慕于她的人格,才最终爱上了她……
而我也不是这样,我知道她肯定是有才华的,但是我不清楚她到底有怎样的才华,所以我更不会欣赏她的才华,但是因为好奇,我还是记住了她;我也听说过她的爱情,但是我不懂爱情,无法沉醉于她的爱情,但是因为好奇,我还是靠近了她;我知道她一定有让人值得倾慕的人格,但是,我不清楚她的人格,所以,我更不可能倾慕于她的人格,但是因为好奇,我还是最终爱上了她。
篇8
关键词:李清照;梅花;情思
李清照是特别喜欢梅花的,在其现存的似可确证的四十七八首词作中,咏梅篇什便有八九首,几乎占五分之一;而且将梅花作为典型意象之一来呈现于读者视野的作品更是丰富,塑造出青梅、江梅、落梅、疏梅、红梅、白梅、檀香梅等姿容不俗、形态各异的梅花类型,其中融入抒情主人公的独特身世和时代背景,人梅一体,梅花即人。当大多数人流连于梅花的凌寒风骨和傲雪气概之时,李清照却从容而温婉地把梅花作为慰藉心灵的伴侣,将毕生的情思、一世的惆怅,寄于一缕梅香。
一、惜梅伤春的少女心结
在李清照早年作品中,有一首词可谓是她少女时代的自画像,风格明快,寥寥数字,便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含情脉脉却又稍显顽皮的少女形象,同时也真切而又生动地再现了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虽然这些类型的作品数量尚少,却足以令人倾倒铭记: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词的上阙写荡完秋千后的情景,秋千仍在悠悠摆动,少女也在搓着双手;词的下阙,写了客人来后的种种动作——钗溜,人走,回首,嗅梅……身在动,心也在动,是女少忽见异性之后的爱的萌动。靳极苍先生说:“形象句,不以形象理解,太煞风景了。而有些注解,更以为是赵明诚来,意趣全无。”这也许是李清照之前已经听闻过求婚者的姓名身份了吧?所以遇见即将共结连理之人时,才借一朵青梅来掩盖脉脉情思,活泼调皮却不轻浮造作。可见,一朵青梅既象征了女少青涩纯白的妙龄韶华,也预示了作者对爱情莫名的悸动和无瑕的憧憬。
在接下来的词作中,作者不自觉地将梅花作为感慨发泄的载体,其中不乏无辜的惆怅和无尽的落寞,乍看像是无病,其实心思细密的读者自然也能从花季少女的愁怨中领略到梅花的情状和韵致发生的微妙变化: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浣溪沙》)
江梅是一种野生梅,又名“直脚梅”,常在山涧、水滨等荒寒地带生长。此时江梅的花期已过,而“我”无心其他,只看到柳花残败、飞絮萦绕,恰似漫无边际的愁绪,也衬托了“我”当下的孤独……这是较为典型的闺怨词,全词不着一个“情”字,却处处有“情”;没写一个“愁”字,却事事见“愁”。后者描绘了慵懒的少女在庭院的晚风中哀伤梅花初落的一幕,将流逝的春天化作纷纷的落蕊,把女主人公隐秘而纠结的苦衷一一流露。纵然李清照有满腹诗书和傲然正气,但作为一个名门闺秀,也逃脱不掉年龄和婚姻所营造的娇羞和隐忧,春季一如少女的爱情,令人痴想;梅花一如少女的青春,脚步匆忙。
因此,在爱情终于要如愿以偿之际,年轻的小姐便一扫一度的感伤,欣然提笔,一首《渔家傲》,以写梅而咏人,借赏梅而自赏: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可见,晦暗不明的愁情闺怨,已为“香脸半开”、“玉人浴出”、“造化有意”的自信欢情一扫而空,这里不仅用极其艳丽的辞藻形容了寒梅绽放的娇美,还特地手持金樽,满斟佳酿,奔放明朗,豪爽之甚,丈夫气概呼之欲出!梅花寄托了女性特有的敏感和惆怅的气质,也因李清照与生俱来的男儿豪情而倍加率真张扬。总之,易安早期词作中的梅花意象蕴藏了少女无一例外的伤春因子,也承载了无尽青春时节曼妙唯美的多情遐思,这为读者营造出一个真实可感、血肉丰满的妙龄李清照形象。
二、叹梅恋君的妇人柔肠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结合历来被传为佳话,二人门当户对且志趣相投,婚后自是夫唱妇随、羡煞旁人,从诗词酬唱到《金石录》的编纂,无一不是夫妇二人情投意合的展现。因党政株连和仕途辗转的缘故,二人常常被迫小别甚至长期分离,此时梅花意象往往流露出思夫恋君的柔肠百折,也有与君重逢后喜悦而苍凉的喟叹。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小重山》)
据陈祖美先生考究,此词之写作背景应该这样:
……宋崇宁二年(1103),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此后,李清照不得不离开汴京回归原籍。至宋崇宁五年(1106)春,诏毁“元祐党人碑”,继而赦天下,解除党人一切之禁,李清照遂得以回京。从离京到回京,恰好历时二年,梅开三度。回到汴京的李清照,政治株连之苦得以缓解,原想快快活活过个春天,不料又蒙受了类似于长门之怨,其况味恰与五代“花间”词人笔下的宫怨词词意相合,所以顺手拈来他人之成句,嵌入己作,借以遣怀……她已经无可奈何地辜负了三个春天的大好时光,今年这个春天,在她手植江梅乍开还未开遍的时候,自己回到了阔别整整两年的汴京及丈夫身边,心里多么希望好好地过个春天啊!
江梅虽然还没有开遍,却也有一些先行绽开了花蕾,即使如陈先生所言,李清照已有“婕妤之叹”、“长门之怨”,又怎能泯灭妇人与夫君同赏春色的渴望呢?夫为妻纲,李清照也不能免俗;更何况子嗣的绵续历来居于封建正统的突出地位,无人能够撼动,李清照多年未孕,更加做好了坦然面对赵明诚迎新纳妾的准备。所以,笔者看来,所谓感情的意外未必能够引起狂风巨浪,相反,点点梅花已化作夫妻团圆后最美丽的点缀,更是女主人公忠诚、痴恋于夫君的深挚情谊的委婉抒发。
正因如此,当赵明诚于建炎元年(1127)三月回江宁奔丧时,李清照留在淄州府衙,时梅花渐谢,思君之际,感怀于错过梅花最美的时机: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尊中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殢人娇》)
白梅花已然萎谢,檀香梅的花瓣也如消融的雪花一般,不复再见。今年的遗憾和往年一样,赏梅又晚了。下片“更须频剪”、“数声羌管”更是将国势之危急与思念丈夫的复杂心情交织一处,既知中原国土就如“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故此处虽还是儿女情长,但之中又增家国之念,怀人怀国,实为一体。“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连梅花妆也懒于梳理了,毕竟“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恋君之心幽怨绵长,可见一斑。
一旦人去楼空,此情难寄,一支寒梅,便可催人断肠。一首《孤雁儿》,情深意切,闻之泣下: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梅花落》一遍遍响起,梅花心中包蕴的深情厚谊,都被这凄凉的笛声惊碎;故人已逝,即使折得梅花,也无人可赠。当初南朝时陆凯赠梅给范晔,并作“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梅花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其本身,承载了太多难以言明的内质,赠得收得,却未必说得,全倚赖主体双方感情的积淀厚度。可一枝赠不出的梅暗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怆和愁苦呢?一如词人之祭明诚文所言:“坚城自坠,怜杞妇之悲深!”
三、残梅忧国的老妪悲歌
易安词具有丈夫气,尤其是南渡之际的作品,字里行间流淌着她沸腾而无奈的血液。在对待梅花意象态度的斟酌与转变上,往往反映出作者特定时期内的波动情绪,这与家国形势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诉衷情》为例: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
此前,李清照每写及梅,无论情绪如何,都非“探”(探著南枝开遍未)即“赏”(共赏金尊沉绿蚁),然而不久之后写及梅花,却是既“挼”且“撚”,甚至说道“梅花重重何堪俗”(《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其中还有“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句,也可作此首中“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的注脚,两首互照,亦可证出于同期),何以至此?回答当然只能是:李清照正经历着极度的寂寞和悲愤。何以至极?由于国破家亡夫死。
的确,清照喜梅,但梅之于国、家、夫相较,即使可以同日而语,却也势必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国既破、家既亡、夫既死,那梅亦就必由此“残”,必是残梅……而此词正是借写残枝、残蕊、馀香,象征山河破碎、夫去不归;并借一系列动作性极强的词——卸、插、熏、破、挼、撚……表现了词人近于绝望的孤寂,抒发了词人的沉痛悲凉之情、凄婉哀叹之意。
在经历众多的奔波流离、人生跌宕之后,临近晚年的李清照迁居江南,偏安一隅,是时,另作《满庭芳》,手种江梅,延续暮年巾帼的悲壮: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扬州。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于离乱动荡时期寻得一方暂时安定的栖息地,这并不是李清照所期待的理想结局,因此词中便出现一个悖论:既然肯定不必像陶渊明、王粲那样临水赋诗、登楼作赋,又岂会道出无人来往,孤身一人以梅为伴的寂寞简直跟何逊当年在扬州的心境一样呢?因为寂寞,所以会重拾那一枝同样寂寞的梅花,可此时的梅花已全然不同于少女乃至那般圆润饱满,却单薄的如同风烛残年的老妪。词人面对着大势已去的处境只能苦笑一下,摸索着如同己身一般苍老脆弱的梅花——已经不起风雨的蹂躏,却还固执地在心里保留一份坚持。因此,梅花外表是残缺的,内心却一刻不曾放弃,恰如此时纠结于现实与理想中不能解脱的李清照。
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宋金议和,大赦天下,一派祥和,“吹梅笛怨”(《永遇乐·落日熔金》)划破了盛世喧嚣。“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颓唐老妇,隔绝于世,冷眼旁观呆儿痴女的欢声笑语,情郁于中未能发之于外,只好将丝丝缕缕的梅曲作为毕生的财富,暗藏了下来,慰藉一片破碎零落的冰心。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
此篇以梅为抒情线索,含蓄地概括了李清照一生的遭际和情怀: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暮年的沦落,均在梅中一一得以照应,实可谓人与梅通、梅为人忧,抑或人即是梅,梅即是人,人与梅,已是浑然一体,难解难分。的确,梅就是李清照的整个人生,一个伟大的女词人与梅花的不解之缘,便构成了其最为真挚深沉的情感世界。(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清照.李清照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2]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C].成都:巴蜀书社,1992.
[3]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篇9
关键词:李清照 词风 分析
引言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古代评论家大都称之为婉约,更有“婉约以易安为尊”之说。也有论者认为李词以婉约为主,但婉约之中很有骨力,兼有豪放派之长。当代学者中有人提出李词的婉约与传统的婉约有区别。笔者以为研究作家的艺术风格,必须联系其整个人以及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本文拟从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入手,探讨她的思想性格,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在思想和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探讨其词的艺术风格。
一、经历、性格,形成创作个性
“风格即人。”(马克思语)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依赖于作家的思想性格,取决于作家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李清照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时代,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造就了她豪爽刚毅的性格,而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又渗透于其中,在文学上表现为奔放舒柔、疏宕凄婉的创作个性。
(一)经历曲折,造就豪爽刚毅的性格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也知书善文。对她的文学修养有着潜在的影响。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金石录》三十卷是她们爱情与事业的成果。李清照十九岁时,父被罢官。二十四岁时,公公――宰相赵挺之卒,赵明诚一度入狱,后被夺官,夫妻“屏居青州十余年”。靖康之变,故土沦亡,南宋朝廷采取妥协逃跑政策。“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清照的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南渡后,赵明诚去世,书册文物尽失,继而是“颁金通敌”的诬陷。在这种情况下,她写下了“桂子飘香张九成”的诗句,讽刺赵构策试,表示她正直不阿的人格。这些都鲜明地体现出清照“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的豪爽刚毅性格。
(二)刚毅性格,形成奔放疏宕的创作个性
我国古典文论传统是“文以气为主”。刘勰认为气质是风格的根本。李清照在《论词》中云:“秦则专主情志,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李清照所谓“富贵态”,当指作品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气质。秦观词风纤弱,受到李清照批评。由此见出她主张的词风当是豪婉相和,刚柔共济。形象地说,不但是妍丽动人的贫家美女,而且具有高雅深邃、生机勃勃的精神气质。正好比“木兰横戈”,飒爽英姿,雄风裹着娇媚,妖娆中透出英雄气概。
(三)词的奔放与诗文的悲壮,统一在思想性格之中
清照的诗文被公认为豪壮一类。清照《论词》对词的创作尚高雅,协音律,有情致,反对词语尘下、以诗为词、不协音律及无铺叙、少典重和少故实。李清照的创作更着力于词,她视词、诗一等,继苏词之后,进一步拓宽了词的创作领域,特别是首创宋词思乡爱国的情感,对后人有一定影响。清照词作和诗文的风格有所区别但绝非“截然不同”,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性格,共同构成清照的文章精神及其本人的思想性格。清照性格豪爽刚毅,在诗文中表露明显,其词作同样如此。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炽热的情感,格调轻快,初步形成她奔放疏宕的创作个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没有刚毅的思想性格,怎么会有如此压抑的悲愤?《摊破浣溪沙》“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委婉道出“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豪情。李词中压抑的悲愤,同其诗文中的雄浑悲壮,统一在作者豪爽刚毅的思想性格之中,总的倾向是一致的。
二、创作方法及独特的“易安体”
李清照运用富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特征的创作方法和其它艺术技巧,批判地继承了婉约词中清丽的创作笔法,融合豪放悲壮之气,将两者成功地结合起来,立体地表现了词人的思想、情感及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创造了独特的“易安体”。
(一)清丽其词,端庄其品
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派。清照《论词》批判了花间词猥俗浮艳的风气,其“《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继清丽一路而有所发展。清照“奉柳永为本朝词家第一人”,创作受其影响,但他对柳永“词语尘下”的作品持批判态度。《孤雁儿》后主遗风显然,词意更为深刻。“情怀如水”的韵味较之秦观的“柔情似水”也更显隽永,真切情思与超脱襟怀相融合,高雅俊美。赵明诚赞誉清照“清丽其词,端庄其品”,正是从她的品格和创作的关系来说的。
(二)表面低回深沉,内涵悲怆激愤
李词中有着更多的愁情苦意,一直被当作李词婉约的证据。其实,李词在愁苦中寄寓了作者的刚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摆脱了婉约词的羁绊。这不仅高于其他婉约词人,更是“易安体”风格的重要体现。李词述愁虽说是明指暗达,最富盛名,但她赋无形之愁以有形,又千变万化,曲尽其意。李词为学术界公认的只有38首。其中直写愁字的共有14处。如“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愁的形体越来越大,分量越来越重,到头来载不动、了不得!但这绝非等闲之愁,词人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明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暗示另有所指。李词中述愁最甚,被杨慎《词品》评为“最为婉妙”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其中压抑之极、无法排遣的愁绪,包含着词人国破家亡的深沉感慨和流离失所的生活内容,其愁远超闺阁之外,表现出作者感愤时事、忧伤悲凉的爱国情思。所言“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可说是清照述愁的真实写照。表象低回深沉,内涵悲怆激愤。比婉约派博大矫拔,较豪放派柔顺细腻,实在是李清照豪婉相和,刚柔共济词风的成功实践。
(三)“闺阁中之苏、辛”,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宋王朝严控政治言论,文人常以诗文贾祸。像岳飞、辛弃疾,歌唱起爱国来慷慨陈词批评起朝政来,只敢微词婉讽。李词凝重淳厚,含蕴深沉,也属婉讽一类。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清照的《浣溪沙》“倚楼无语理瑶琴”,同一机杼。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李清照《念奴娇》“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工力悉敌。辛词“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李词“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一家眷属。人们谈到岳飞、辛弃疾的这类词作,便都说如何委婉道出英雄豪气,而说起李清照的作品,就是什么闲情闺怨,这对李清照太不公平。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苏词雄壮,辛词悲壮。李词对辛词有过影响,其豪放相对地近于辛词那种“潜气内转”的悲壮,其气概“直于压倒须眉”。正是如此,李清照才能以“闺阁中之苏、辛”的地位名动文史。
李清照的许多词句,如“未必明朝风不起”、“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等,都从侧面反映出词人关心现实、忧时爱国的创作方向。影响到她的创作方法,在作品中表现为现实主义精神。《清平乐》“看去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对时局的关切显而易见。《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透过表面的繁荣,触及阶级、民族矛盾的本质,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同时,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艺术事业、美好理想的追求,使得李词又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天上人间,驰骋想象,在现实的感叹中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著名的《渔家傲》(天接云海连晓雾),充溢着浪漫主义气息,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悲壮的豪情,读之令人荡气回肠。“鹏正举”的豪放气质同婉约清丽的表达形式融汇贯通,是李词豪婉相和的代表作。
三、艺术技巧的运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李清照善于观察生活,词作构思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及富于声韵美的白描语言艺术,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深婉含蓄地抒发了她炽热的思想感情,综合地表现出其词风。
(一)刚柔相合的巧妙构思
李清照在构思上注重刚柔结合,使她的词作轻巧尖新、“跌宕昭彰”。历来思乡之作,不是夜晚就是深秋。李词《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却选择了早春的清晨,构思独到。上片写词人愉快的心情在春寒袭来时的变化,下片陡然一转,亡国忧愁举杯难消。上下呼应,早春的温柔和家国的忧愤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整体构思上,清照词于结句特别用力,往往几字,深入主题,把全词推向。此词结句,照应“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极写词人忧愁之思,激愤之情,属于“醒明本旨”一类。《念奴娇》结句“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一扫全词愁云,表现出豪放之气,属于“宕开”之属。清照许多词作写凄苦之情,密云不雨,末了一笔宕开,兼收豪婉,并蓄刚柔。
(二)刚柔互济的对比与衬托
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在李词中具有创造性。《怨王孙》虽也描写了“红稀香少”的秋色,但却流露出“说不尽,无穷好”的喜悦心情。构思出神入化,在与传统题材的对比中突显个性,没有大家气魄实难为之。《蝶恋花》“暖雨晴风”的旖旎春光和词人“独抱浓愁”的苦楚情丝,构成凄婉与劲直的对比。同时互为衬托,反跌极力,被前人视为“入神之句”。《鹧鸪天》“不如随风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把表面上的消沉情绪推向,而“仲宜怀远”的乡思之情却似地下之激流,汹涌奔腾。这是表与里的对比衬托,从中可见词人以刚对柔,以柔对刚的抒情技巧。《摊破浣溪沙》以梅花和丁香的粗俗对比桂花的“熏透愁人千里梦”,衬托出桂花的“风度精神”,亦为刚柔互衬。李词对比和衬托中刚柔互济,交相辉映,犹如精雕细刻的艺术珍品,令人赏心悦目。
(三)含蓄委婉地表达炽热的思想感情
《玉楼春》“未必明朝风不起”,对时局的关切表达得曲折深隐。《念奴娇》通过形象的塑造、景物的描写,创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细读可悟其深义。沈德潜认为含蓄的作品应是“只见眼前景、口头语”,却有“弦外音、味外味”,能够“使人神远”。李词所谓闺思、闲愁、别情,在婉转表达中蕴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其“弦外音、味外味”,就须结合生活和思想来细心体察。《浣溪沙》首句“髻子伤春懒更梳”,只不过是写情思的一种艺术手段。全词以景寄情,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悲愤,这和古诗中借景、借物来比人喻事的传统一脉相承。正是柔情中有悲愤,悲愤中寓柔情,构成李词风格的重要特征:含蓄委婉地表达炽热的思想感情。《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构思颇具匠心。是李词豪婉相和、刚柔共济艺术风格的优秀代表作。
结语
总之,李词的思想内容,具有积极进步的政治倾向,反映了词人豪爽刚毅的思想性格;其艺术形式,具有奔放清丽的特色,高超的艺术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李词以委婉含蓄的形式表达了苍劲忧愤的内容,柔中含刚;把现实生活的主观情思蕴含在委婉清丽的表达之中,寓刚于柔。从而形成了豪放刚劲与婉约柔美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李清照.论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篇10
一、 女性情感世界的渐次展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擅长诗文,在北宋文坛上颇具名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她的母亲也是一个精通琴棋书画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这种教育培养了她的独特思想。她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桎梏下冲破重重阻力,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永恒的星辰。
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散发着蓬蓬勃勃的气息。
一个初夏的早晨,凉风习习,李清照来到后花园打秋千。正当她打过秋千,准备回房梳洗的时候,只见一个人影闪进了花园。此时的她衣衫不整,披头散发,不好见人,只能含羞而走,慌乱中,她顾不得穿鞋,也顾不得头上的金钗落地。回到楼上,她突发灵感,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写成了一首小令《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虽然整词只有寥寥数行,但将一个活泼可爱而又有几分调皮的少女形象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再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追求自由的少女天性,于是有了“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就是少女活力的最好体现。
徽宗元年(1101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也是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世家,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夫妻二人在艺术与文学修养方面有很多共同志趣,经常一起陶醉于艺术世界里,生活得十分幸福。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她融情于文,写出了很多佳作,她的诗词创作也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超凡脱俗的独特风格。在《减字木兰花》中,她以生动通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年轻女子楚楚动人的姿容和她的新婚幸福生活。而当赵明诚受官远行后,词人满心都是对爱人的关怀与向往。这种情感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词中作者寄情于物,比如:“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都融进了作者的思念之情、离别之苦。用语贴切,坦率真挚,热情大方,毫无做作之态。从她内心那份难以排遣的思念中,可知她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
李清照婚后的生活开始是幸福的,夫妇情深,志同道合,直到南渡这个时间段,是她艺术成就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达到很高造诣,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已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易安体”。
靖康之变,李清照流亡江南,在短短几年间,夫亡家破。李清照从此失去了较为优裕的生活,以及志趣相投的伴侣,然而她膝下又无儿女,其后半生过的是孤苦伶仃、孤独飘零的生活,最后于凄凉悲惨的境地中悄然去世。社会的动荡,现实的压迫,让她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那么她的心境又是何种状况呢?这在《临江仙》中反映得最为明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本词写出了她客居异乡的落寞心情。庭院深闲,江南地湿多雾,无耐只得把窗儿也关上,柳树、梅花已发枝芽,春归时令好,人却逐渐老去。时过境迁,如今飘零异地,心灰意冷,就连元宵放灯的盛景也无兴致去观赏,更不用说去体味冬日踏雪了。整首词没见一“愁”字,却始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此后她完全陷入“哀愁凄苦”的境遇,直到去世。流落江湖的女词人在这忧患余生中发出了低沉凄婉的声音,而这正是她饱经忧患的后半生的灵魂绝唱。这一时期便产生了《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秋日黄昏,风雨肆虐,晚来的寒风雁儿南来,黄花憔悴,都深深融入了词人满怀的愁绪。曾经那读诗赏词的日子,繁花压枝,把玩书画的意趣……都一去不复返了。国运的多舛、丈夫的病去,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都是积郁在心头的创痕,她的心中积聚的是无穷的寂寞与凄凉。结尾的“愁”,不是像少女般的“无端的愁”,而是刺入心灵的痛楚,渗入心田的哀与愁。在此所见的是孤寂哀伤、沉默冷颜的李清照,我们似乎已见她最后悲惨的结局。
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述个性变化,展示心灵历史的宏著。
二、 女性词作的独特风貌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然而同是婉约,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李清照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刚柔并济、婉直并存。比如《醉花阴》,被前人誉为“幽细凄清,声情双绝”,是词人在重阳节向爱人倾诉深切思念的作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上片写白昼、夜间的孤独难熬,下片追忆从前夫妻同赏秋菊,而以“人比黄花瘦”收束全文,传达了自己因思念而面容憔悴的情形。全词虽然没有一个字提及相思,却让人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相思之深,这种委婉含蓄,意思却直率明白,让人有回味无穷之感。
李清照在《词论》中明确指出“诗词分畛”的思想,“认为词‘别是一家’,其特点应高雅、流畅、轻灵、严守典重而富有情致。”她在诗词创作中严格遵守这一规范,导致了其诗与词有着明显不同。她的词感情丰富细腻,之中又潜藏着一种“大丈夫”的豪气,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其一,在易安词所呈现的女性特色之中,她的凄清孤寂的情怀使读者感受尤深,易安词柔婉深情而又激荡着大胆、强烈、率真的成分。易安词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情调,“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的‘闺情’,所出的‘妇人语’,放在李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柔婉被推为“词之当行本色”“婉约之宗”。她词中所表现出的相思缠绵、离愁别绪,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格调,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正是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这才造成了易安词不同于一般男性词人之作的特色。
其二,易安词反映了作者高洁的性格和超然旷达的胸怀,因而构成了高远的意境。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处两宋交替之际,当时文人墨客多沉溺苟活,她却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反映在词作中,则是其孤高的性格特征。
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词的上片写寒梅初放。因为梅花斗雪迎寒而开,世人认为是报春信号,而诗人咏梅,又以冰雪作为空间背景,半放的寒梅点缀着白雪覆盖的琼枝,愈加显得光明润泽!词人接着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让人有种梅人合一的感觉。下片转用侧面烘托。梅花较为适宜月下观赏,让人有一种不可亵玩之感。这首词中,自然和人形成了一幅画,写得如梦如幻,空灵优美。
三、 女性情调的艺术表达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其主要特点有:
一是善于将个人的情感和意境完美结合在一起,还善于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塑造多愁善感、凄婉缠绵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她既善于直接写闺阁生活和愁情,又善于结合写景咏物,抒发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表现极具个性化的意境和特征。
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
课例展台
令》)。
这首词化用孟浩然《春晓》诗句,采取更轻灵的问答手法,用“依旧”淡漠的回答引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无限凄凉的叹惋,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伤之情。作者对如海棠一样的生命有自己特有的敏感与细腻,那种对于细微的关注,对于自然的融情,只有真正的知性女性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
二是善于运用生动晓畅的语言,达到言从心生的作用;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李清照的词作语言独具风格,善用个性化的比喻。如《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以花喻人很常见,但以“黄花”作喻却不常见。她借“黄花”之比喻,生动细致写出女主人公那种消瘦脆弱与心灵的创伤。
- 上一篇:赞美老师的诗句和名言
- 下一篇:九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