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王昌龄范文

时间:2023-03-18 05:2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莲曲王昌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精读品析】

王昌龄(公元690年-756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这首《采莲曲》与王昌龄的一贯风格不同。诗人描写了江南女子采莲时的欢快场面,写出了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活力,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本诗以巧妙的构思,优美的意境,深深感染了读者,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

本诗的艺术特色之一是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诗人想要描绘的是采莲少女,然而却没有对少女们的天姿丽色作浓墨重彩的刻画渲染,而是让她们隐于荷花丛中,于若隐若现中升华出一种朦胧恬静之美。开头两句将少女的形象与青荷红花相互映照,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给人一种少女与莲荷一起凌波飘摇的感觉。荷叶――罗裙,芙蓉――脸,这既是比喻,又是形象的直接叠印。荷叶与罗裙在颜色上相同――青翠碧绿,在形象上相通――圆润飘然;芙蓉即莲花,少女红润的脸庞掩映在鲜艳的莲花丛中,看上去莲花仿佛是在为少女们争相开放,采莲少女与荷叶莲花相映生辉,自然天成,如水融。“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后两句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采莲少女与荷叶莲花融在了一起,忽然之间不见了少女的踪影;正待凝神静气,却听见一阵歌声,原来采莲少女隐在荷花丛中并未离去。这里以声写人,笔法含蓄,使诗歌意韵悠远,更加耐人寻味。

本诗的艺术特色之二是意境明丽优美,层层深入,令人浮想联翩。诗歌前两句写的是少女与莲荷形象上的融合,让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莲叶田田、荷花艳艳、少女清柔、阳光明媚的动人画面。少女置身于莲池中,荷叶与罗裙一色,面庞与荷花相映,风吹荷摇,人花难辨,使我们感到荷花就是少女的写照,少女就是荷花的精灵,既有真切的生活感,又有浓郁的童话色彩。诗歌的后两句在意境上紧承前文,同时又有深化。少女已完全融入荷叶莲花之中,不见踪影,而欢愉的歌声随风飘送,令人心驰神往。好一派荷塘无际、莲花盛开、欢歌四起的场景!诗人在这里已完全放弃了对少女形象的描绘,而是使少女青春的欢乐与活力跃然纸上,整个画面也因此有了诗意般的含蓄。

少女已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像少女一样充满灵性,少女像自然一样素朴雅致,这就是《采莲曲》所传达出来的美丽意境。

【拓展延伸】

1.本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采莲少女为什么会“乱入池中看不见”?

2.本诗非常优美,请写出一段话来描述这首诗的意境。

参考答案

《构思巧妙 意境优美》

篇2

1、《江南》中有“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 王昌龄《采莲曲》中有“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3、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中有“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___王昌龄《采莲曲》

5、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____朱庭玉《天净沙·秋》

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____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7、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____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8、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____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9、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____李商隐《赠荷花》

篇4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4、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采莲曲》 唐·白居易

5、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赠荷花》 唐·李商隐

6、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赠荷花》 唐·李商隐

7、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 唐·杜甫

8、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西洲曲》 南北朝·佚名

9、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10、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1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12、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子夜吴歌·夏歌》 唐·李白

13、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妾薄命》 唐·李白

1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五代·李璟

15、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 宋·秦观

16、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采莲曲》 唐·李白

17、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18、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 唐·李白

19、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折荷有赠》 唐·李白

20、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21、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 唐·王维

22、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宋·辛弃疾

23、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唐·李白

2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2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唐·王昌龄

26、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南北朝·谢灵运

27、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采莲曲》 南北朝·萧纲

28、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唐·杜甫

29、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江神子·江景》 宋·苏轼

30、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祝英台近·荷花》 宋·高观国

31、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五代·阎选

32、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浣溪沙·红桥》 清·王士祯

33、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宿赞公房》 唐·杜甫

34、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菩萨蛮·题画》 清·龚翔麟

35、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36、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五代·尹鹗

37、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3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39、晚来妆面胜荷花。《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宋·晏殊

40、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桂枝香·吹箫人去》 宋·刘辰翁

41、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五代·顾敻

42、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踏莎行·晚景》 明·陈霆

43、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过秦楼·黄钟商芙蓉》 宋·

44、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雨中荷花》 宋·杜衍

45、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唐·皇甫松

46、荷花芳草垂杨渡。《踏莎行·闲游》 宋·刘将孙

47、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东湖看荷花呈愿父》 宋·宋自逊

48、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鹧鸪天·赏荷》 宋·蔡松年

49、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50、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采莲子·菡萏香莲十顷陂》 唐·皇甫松

51、却是池荷跳雨。《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52、白莲种山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东林寺二首其一》 宋·黄庭坚

53、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洞仙歌·荷花》 宋·刘光祖

54、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昔昔盐》 南北朝·薛道衡

55、今日方教花并蒂,迟迟,终是莲台大士慈。《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清·高鹗

56、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 唐·白居易

57、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莲叶》 唐·郑谷

58、莫把碧筒弯,恐带荷心苦。《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宋·葛立方

59、蜻蜓立在荷花上,受用香风不肯飞。《湖边》 宋·崔复初

篇5

一、创设情境,感悟意象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诗词描写的意象、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的主旨。教师只有耐心引导学生感悟意象,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思想境界;而合理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俱佳,能成功营造浓郁的师生互动氛围,因此,适度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是不错的选择。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煜的《虞美人》一课时,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影视片段《虞美人》,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感悟作者对故国的无限怀念。接着,要求学生反复诵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佳句,初步体验作者作为阶下囚,深深怀念昔日花天酒地的生活以及面对残酷的现实所产生的无限愁思。

再如,在学生鉴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先播放了《春江花月夜》的FLASH,那一幅幅美妙的江南春夜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的意境中,自然地感受到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

鉴于中学生比较喜欢音乐的特点,我们还可以用美妙的音乐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助力学生在悦耳的音乐声中进入诗词的意境,把握其中的意象。如我在执教唐代诗人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一课时,就开门见山地播放费玉清演唱的《春夜别友人》,让学生感悟挚友分手时刻的惜别心态,体会诗人目送友人赴古道时心中忐忑不安的情怀。

二、注意积累,体验意象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素质,必须让学生注重知识积累,尤其要积累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和方法,具体为抓住两个“把握”。

第一,把握作品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单位,是作者表情达意所依托的客观物象。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必须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真正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古诗词里所叙之事和描摹的物态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都是为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的。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一些意象至关重要,因为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感悟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学生假如不了解作品中相应意象蕴含的意义,就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感情。

诸如“红豆”比喻朋友情谊或男女爱情,“柳絮”表达人与人之间送别离愁之情,“采薇”主要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鸿雁”和“双鲤”指代书信,翠竹象征向上、正直、有气节……学生掌握这些意象的内涵非日积月累不可。2010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2011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雁”的文化常识。可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意象、风格等文学常识非常重要。

第二,把握作品的艺术手法。那些名篇佳作能流芳百世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一个重要因素,诸如《琵琶行》( 白居易 )中的生动比喻,《雨霖铃》( 柳永 )中的虚实相间,《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中的大胆夸张和奇丽的想象,《声声慢》( 李清照 )中的精巧叠字,《山居秋暝》( 王维 )中画面的勾勒等。这些表现手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利于学生在体验意象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

三、捕捉信息,认识意象

意象是构成诗词意境的重要条件,更是领悟诗词思想情感、揣摩诗词意境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捕捉意象,才能让他们全方位感悟诗词的意境,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学生在赏析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作品时,可以将作者描写的物象作为突破口,借助意象的动静、虚实和色彩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篇6

荷虽然没有牡丹花的红艳,没有勺药花的妖娆,没有蔷薇花的芬芳十里。但它依然被人们所赞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荷不仅外表柔美,心灵也同样美丽!

炎炎夏日,太阳整日高照着,大地就像个大蒸笼。为了乘凉,我提着裙尖、踮着脚,来到山下一户人家的荷塘边。

首先,扑入我眼帘的,便是那一片犹如翡翠地毯般的荷叶。让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诗人王昌龄在《采莲曲》中写的一句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不正是这时的情景吗?看完荷叶,我又仔细搜寻着荷花的足迹。过了一会儿,我不禁眼前一亮。在一大片碧绿的荷叶中,我隐隐约约看见了十几个小圆点。我顺着它们的方向走过去,果然不出所料,那十几个小圆点儿正是亭亭玉立的荷花。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那红白粉紫的颜色;那含苞欲放的花蕾;那沁人心弦的清香。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当我陶醉在这“人间仙境”的美景中时,一位老奶奶突然走过来,摘下了几片荷叶。我走上前去,问:“老奶奶,您为什么要摘这荷叶呀,它有什么用处呢?”老奶奶答道:“孩子,你可别小看这荷,它可全身是宝呢!”接着,她便向我讲了许多荷的用处。原来呀,荷的用途可广泛了---荷叶用来做粥,清凉解暑;荷花做成香囊,随身携带,清香扑鼻;荷藕用来做食物,香甜可口;荷籽可做药物,消热排毒。这些可都是夏天必不可少的东西呢!

所闻所见,让我不得不佩服荷。它的外表供人们欣赏。连荷叶、荷花、荷藕、荷籽都要为人们所用。荷,你的外表美丽,心灵更美!

五年级:梁雨佳

篇7

二、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既可是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或是抒情诗中的客观人物。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

设问方式

诗中刻画了什么形象?诗中所写形象有什么特点?诗中所写形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诗中为什么要写某一形象或所写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规范

诗中刻画了……的形象,具有……的特点,从而以……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鉴赏规范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了解作者,关注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可以很好地掌握人物形象所寄托的作者情感。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得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物语言 “念”,神态“独”“怆然而涕下”很好地展现了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常见诗歌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却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自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4.爱惜人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6.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形象如陆游的“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所描写的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典型题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京口,即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2)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风,在水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4分)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6分)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2分)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4分)

人物形象答案:

1.(1)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2)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2.(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扣住原诗,分析出形象的个性特征,且言之成理即可。)

(2)王诗中表达的是欢悦之情,白诗中表达的是惊喜之情。

篇8

童年时,我是在古代诗词中、国画中认识荷花的。最早背诵的关于荷花的诗,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也许是中国人最熟知的关于荷花的诗。在儿时的幻想中,荷花接天映日,浩荡如海,很有气势。那时,经常吃莲心和藕粉,吃用荷叶包的肉,虽没有机会观荷,却对荷有了亲切感。后来读到晋人的乐府诗:“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这些诗句通俗如民谣,把荷的形态和特征描绘得形象生动。再后来熟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记住了那些歌颂莲荷的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古人在诗中写到的荷和莲,其实是同一形象。

第一次仔细欣赏荷花,是在杭州的西湖。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

,湖中的荷花,姿态和色彩都让人赞叹不已,荷叶,荷花,莲蓬,各有道不尽的美妙,没有一片相同的荷叶,没有一朵相同的荷花,真正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西湖里的荷,虽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气势,但荷叶那种悦目的碧绿,是湖畔别的植物所没有的。荷叶上滚动的露水,晶莹如珍珠。而荷花更是优雅多姿,红红白白,千娇照水。

写荷叶最有名的诗句,是宋人周邦彦《苏幕遮》中那几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荷花的优雅,用文字很难描述,花蕾初结,含苞待放,乃至盛开,各有不同的风韵。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风流全在半开时”,写的就是不同时段的荷花。郭震的《莲花》,也写得很有意思:“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后来经常见到荷花,也见过村姑划着木盆和小船在荷花池中采摘莲蓬,每次都让我感觉惊喜。此类情景,古人的诗中作过很多生动的描绘、比喻和想象。描写采莲的古诗多不胜数,我喜欢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写得有声有色,有情趣有动感。现在的小学课本中,也有一首题为《江南》的乐府民歌,虽流传在千百年前,如今读,依然有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画家石禅的一幅鱼戏荷花图,画面上正是诗中的景象。

毕业赠言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儿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亟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足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篇9

一、化虚为实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虚是指看不见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实是指具体的景物、物象。化虚为实,也就是把无形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云:“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鳞一爪而已。”[1](P5)神龙之韵味在于常人难以见其全貌,若把整条龙的形象用工笔的方式表现出来,定会失去想象的空间,而艺术的高妙在于借助一鳞一爪,来表现丰满、矫健恢宏的神龙形象。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表现的是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欢乐,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人并未由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创造了采莲女子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正如画一条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一爪,主体部分大都缺略掉,而让读者玩味鉴赏,联想其腾飞的姿态,整条龙便活灵活现了。化虚为实又常常表现为采用不完整或不在眼前的事物来表现完整或眼前的事物,给人留下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空间,从而增加作品的余韵。如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爱国忧国、慷慨救国、忘身卫国一直是陆游作品的主旨,这首词亦如此。上阕写梦游中的世界,写自己在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的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这是作者所见。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梦游处、不知何地”,这里是词人的艺术联想。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慨,“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词人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词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悲愁心境的写照。“自许封侯在万里”,词人坚定地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可谓志向高远。“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又有谁知道,词人虽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即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之情,令人敬佩不已。词人在现实中壮志未酬,抗金报国的心愿未了,于是便借助梦境来抒发对现实的种种感慨,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通过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由实入虚

前人在论析艺术作品虚与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寥寥几句,却把梅花的特征都写出来了。诗人用“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未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潭水般的清澈。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脑海中已有一幅数枝定型梅的清晰画面。“独自开”三字如一剑劈出分水岭,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的清纯雅洁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但作者明确“看出”不是,而写“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虽无色,却可为画面增添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前进,横拦在梅枝前。诗人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寥寥几笔实写提供了无限的虚景,梅之精神也被完全表现出来了。再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表面写新妇怕见公婆的情状,实际是诗人在应考前向主考官张籍征求意见。“入时无”精心设问,反映了考生在应试前惶恐的心理。由实入虚常表现为作者在表现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时往往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情意,而在赏析中,客观实物为实,流露出的主观情意为虚。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开采石灰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要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烧制。诗人吟咏石灰,是借这一实物来表达一种高尚人格与操守:勇于牺牲、纯洁清白、不畏艰险等。诗人正是借助石灰这种实物,由实入虚,更好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意志和情感。

三、避实就虚

“诗言志”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领。但过多的写实有时却反而会冲淡对情感的表达,在这种情形下,古人往往会借助于侧面描述,借助于咏叹、想象、幻梦和比兴,构成空灵蕴藉的诗境,让读者通过这种境界,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如《诗经•小雅•出车》,全诗记叙南仲奉命领兵出征狁,最后平敌,凯旋而归的全过程。诗中写战争,但未对战争的刀光剑影、冲锋陷阵作正面刻画,而是采用避实就虚,通过对战前准备和凯旋而归这两个特定场景的描述,将战争从血腥杀戮的场面中拉出来,从初征时“黍稷方华”、“杨柳依依”、“雨雪载涂”到归来时“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的对比,引导读者去感受战事的漫长,体会战争残酷。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渗透着征夫从忧到喜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了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痛,情感真实而细腻。手法高明的诗人往往善于突破写实的束缚,避实就虚,借用“虚”来另辟一番新的天地。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朝与吐蕃、突厥的战事频繁,诗中的“孤城”承担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重任,地理位置重要,环境艰苦。诗人通过对战士所处地理环境的写意化描绘,再现了悲壮、险峻的边塞风云。这种涵蕴丰富的战争环境,以烘托戍边生活的孤寂、保家卫国的责任、为国捐躯的豪情,为接下来表现战士气壮山河的决心埋下了伏笔。《郑板桥集•题画》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2](P381)从中可以看出,“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过程,也就是避实就虚的创作过程。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并未对绵绵不绝的江水作过多的描绘,而是避实就虚,将落脚点放在深长的亡国之恨上,愁情似水,滔滔不绝。贺铸在《青玉案》中借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具体形象,极言愁苦的多、乱、长,尽写心中的无限伤感和难以排遣的苦闷。景物是实,情感是虚,避实就虚,化无形为有形,读来极具感染力。品诗赏词,如果只满足于浅层理解,就不能对字里行间的底蕴作深入领会,也不能体悟其妙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风俗,如果一般化地叙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在故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佩带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本是自我被浓烈的思念之情所困,却偏要说是亲人在思念诗人,这种写法比单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来得委婉,感情显得更加深沉、真挚、富有艺术感染力。

篇10

Lotus into poetry, love and color flying, refined and popular appreciation, some people use lotus fragrance light to express leisure and light feelings, some people use lotus gorgeous display life interest, some people use lotus life and death to tell Acacia bitterness All of these, colorful, the lotus is born for people, the article is expensive because of the lotus, people and the lotus match, deduce a colorful poem full of life feelings.

清闲散淡之花。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抒写诗人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一、二两句遇景入咏,融情于景。夕阳西下,素月东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一快一慢凸现诗人的愉悦心理。三、四两句即事抒怀,活灵活现。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逍遥自在,令人羡慕。五、六两句细化身心。清风送爽,荷花飘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悦耳,如丝如筝,清幽绝俗。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意境幽深静谧,情调高雅别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悠然自得,闲适自乐的素淡情怀,为下文抒发诗人渴盼知音,怀想故人创设了氛围。

The flower of leisure. Meng Haoran's "summer South Pavilion with Xinda" describes the poet's cool and comfortable summer night Water Pavilion and his nostalgia for friends. "The mountain light suddenly falls in the west, and the moon rises in the East. It's cool in the evening. It's open and open. The lotus wind sends the fragrance, and the bamboo dew drips. If you want to play the piano, you hate the sound of ignorance. I feel that I have a dream of cherishing my old friend. " 1、 Two sentences are chanted when they meet the scenery, and they integrate feelings with the scenery. When the sun sets in the West and the moon rises in the East, the "summer" can be feared and "suddenly" falls, and the bright moon is lovely and "gradually" rises, which shows the poet's pleasant psychology quickly and slowly. 3、 Four or two sentences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are vivid. After the poet bathed, he opened the pavilion, spread his hair, and lay by the window. He was at ease and enviable. 5、 Six or two sentences refine physical and mental pleasure. The wind is fresh, the lotus is fragrant, like silk, refreshing; the bamboo dew is crisp and sweet, like silk, like zither, quiet and unique. Writing lotus with "Qi", writing bamboo with "ring",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s deep and quiet, the sentiment is elegant and unique, lotus fragrance and good bamboo ingeniously set off the poet's simple feelings of carefree and happy, which creates an atmosphere for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 of the poet's longing for friends and nostalgia for his old friends.

青春意趣之花。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刻绘田田荷叶之中、艳艳荷花之下采莲少女的美丽形象,意境优美,情调欢快。“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一、二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人花一体,难以分辨的情景。罗裙舒展,绿如荷叶,宛见采莲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脸相迎,艳若荷花,如睹采莲少女欢声笑语之态。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精灵!三、四两句写诗人眼花缭乱之际,走神错意之时的意外发现,展示青春少女的无限活力。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忽然不见踪影,诗人踟蹰怅惘,惊奇不已。可是,没过多久,莲塘之中歌声四起,热闹非凡,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然在这绿叶红花的荷塘之中,仿佛是和诗人这样的观望者开了个玩笑。这群江南女子啊,聪明美丽,天真活泼,出没绿波红花之中,歌唱劳动,歌唱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如荷飘香,如花美丽的青春风采。

The flower of youth. Wang Changling's two lotus picking songs (2) depicts the beautiful image of the girl picking lotus under the lotus leaves and the gorgeous lotus flowers, with beautiful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happy mood. "The lotus leaf skirt is cut in one color, and hibiscus opens to both sides of the face. I can't see it in the pool. When I hear the song, I feel that someone is coming. " 1、 The poet stands and stares at the scene where human beings and flowers are integrated and indistinguishable. The skirt is stretched out, green as lotus leaf, just like the graceful posture of the girl picking lotus; the smiling face greets, just like the lotus flower, just like the laughter and laughter of the girl picking lotus. Lotus leaf skirt and human face lotus are integrated into a whole. At first glance, it's almost impossible to distinguish which is lotus leaf, which is Luo skirt, which is lotus, which is face. These lotus picking women have become part of the beautiful nature, or even the lotus spirit! 3、 When the poet is dazzled and distracted, the unexpected discovery shows the infinite vitality of the young girl. The young girl picking lotus and the green lotus and the red lotus are integrated. Suddenly, they are gone. The poet hesitates and feels disappointed and surprised. However, it wasn't long before the lotus pond was full of songs and bustling, and the poet realized that those "invisible" Lotus picking women were still in the pond with green leaves and red flowers, as if they had made a joke with the spectators like the poet. This group of women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smart, beautiful, innocent and lively. They come and go among the green waves and red flowers, singing about labor and life. They are full of youth and vitality. From them, we see a kind of beautiful youth style like lotus fragrance and fl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