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美景范文

时间:2023-04-03 02:0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湖美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湖美景

篇1

我们走进西湖大门,看见两盘摆放着一盆盆各种各样美丽的鲜花,有红的、黄的、白的、紫的,美不胜收。

沿着湖边走,湖边种着一行柳树。一阵微风吹过,她的辫子随风舞动,美丽极了。

走上石拱桥,我看见碧绿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闪动,这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湖面上有鸭子造型和天鹅造型的游船,像鸭子和天鹅一样在水面自由自在地游着。

西湖还有精致的亭子、奇特的假山等等。

篇2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是天下文人墨客的宠儿。能与“淡妆浓抹游西湖也是有讲究的。有句老话在杭州妇孺皆知:日西湖不如夜西湖,夜西湖不如雨西湖。如此看来,雨西湖在西湖该是最盛。上天眷顾,我在游湖时,便正赶上荷花,红了双颊。娇艳中透着轻灵,躲藏在挤挤挨挨的荷叶中间“犹抱琵琶半遮面”,又如同怕见生人的少女般娇羞,却姿态万千。 了一阵蒙蒙细雨。总相宜”倾国女子西施相映日荷花固然美,却终究也只是美女西施的侍女,远比不让她们的小姐蕙心兰质。

雨后的空气泛着甜润的味道,波色潋滟的湖面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水汽,宛若轻柔的面纱般,朦胧了西湖国色天香的美丽容颜。夕阳终于赶在暮色蔓延之前挣出云层,在湖面洒下一片斑驳。湖畔的垂柳掩映着在夕阳下浮光跃金的湖水。如烟般的绿色与夕阳的金色交相辉映,晕得如梦一般。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湖面上飘着淡淡的暮色,夕阳的血红从天边淌下,滴到深黛的湖面上。在轻轻的湖风中,柳条轻轻的摇曳着。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篇3

2、西湖是柔美的,是妖娆的,有些不出格的狂野,时而也是宁静的。没有起风的时候,无声的西湖“静如处子”,淡雅,柔情似水,朦胧中,平静的湖面,更像一面不曾打磨的镜子,显得那么和谐。碧蓝的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使我似乎感觉不出谁是天,谁是湖。在阳光照耀下,湖面有些金光闪闪,像是粘上了白娘子。飘扬的裙子上的金粉,是那么细滑,那么闪烁,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3、雨天的西湖,山光水色惧是一片迷蒙:湖面泛起一层淡淡的银色,山峰则仿佛蒙上一层面纱,并且在风中轻轻的摇曳,煞是迷人。栀子花的甜香这时也弥漫在空气中,醉人心脾,我望着这一切一切:好美的山水,世上哪一个画家能画出如此的美,如此的奇呢?

4、西湖的花美。在西湖,一年四季都能看好花。春有艳丽的桃红,夏有洁净的荷花,秋有香气扑鼻的桂花,冬有傲雪的梅花。西湖,总是以最美丽的花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西湖的树美。湖边那婀娜多姿的柳条,似姑娘长长的秀发;那耸入云天的水杉,似英俊高大的小伙。那树冠大大的樟树下,是游客小憩纳凉的好去处,那修剪得整齐有型的灌木丛,是游客嬉戏的好地方。

篇4

关键词:月季 精细化 养护管理

武汉市和平公园玫瑰园位于和平公园东北区,占地16600m2,该园自1999年起经改建、扩建逐渐形成规模,于南、北西分别有三个小门,是一个封闭性的园中园。和平公园玫瑰园现有地栽月季近4万株,品种达130个。玫瑰园内月季分为四种类型:一为大花型,以亮红色的“绝顶”、白色的“肯尼迪”及复色的“冠军”最为特色,“绝顶”开花时,花径达20余公分,非常饱满。二为小花型,以“太阳姑娘”、“神奇”、“红牡丹”及黄色的“法尔斯黄金”为特色,花朵虽小,但花色极为鲜艳。三为丰花型,以红色“大欧洲”、深红“安吉拉”、复色“北京丰花”为特点,开花时一株上可有四五十朵,为了花色更鲜艳,生长更好,我园通过采取抹芽措施,特意将其控制开花十几朵,丰花型一旦开放,显得格外热闹。四为地被型,以红色的“红宝石”为特点。我园还引进了蓝丝带、黑夫人等珍贵品种,开出蓝色、黑色月季花 以及100余株树桩月季,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由于该园是一个封闭性的园中园,同时我园又把月季定为我园“园花”,因此把玫瑰园打造成一个精品园成为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借市、区园林局精细化养护大比武活动契机,我园加强养护管理力度,取得一定成效。已于2012年5月份成功举办“武汉市第七界月季展暨和平公园第一届月季节“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现结合公园养护管理实际,就玫瑰园精细化养护做简单探讨:

1 加强班组建设

人是劳动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玫瑰园的养护管理水平提高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结合我园实际,我园于今年加强了玫瑰园班组建设,组建1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1名园林技师及4名园林高级工和2名临时工的专业班组,并形成明确的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充分调动了该班组的积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觉得玫瑰园是我家,只有玫瑰园工作搞好了,个人才算好。

2 硬件设施维护

按照精细化养护管理要求,3月份已对园内硬件设施进行了维修,维护。根据需要新修小游路一条,站石修复800余米,新修汀步200 平方,不锈钢拱门两扇,新增树桩月季100余株,藤本月季200余株,更新老化月季20000株,椅周边铺设硬覆盖方便游客休息的同时避免了黄土现象,并根据创建文明单位和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要求,对园内公厕及广场进行了翻修,美化完善了公园环境。

3 植物养护

园林精细化养护,植物养护是重中之重,只有景观档次升起来才有可能对土建方面缺陷进行很好的包容。

3.1 地形整理

土地是园林植物的载体,只有地形出来了,园林景观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结合我们实际,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首先,降土。由于建设的长久性以及后期养护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绝大地方泥土都高于站石。因此降土成了首要工作,我们本着泥土比站石低2~3cm的原则,对各游路站石边泥土进行降土,再以边沿为基准向里找平或斜坡达到站石比路面高的新局面。其次,对原有坡度、绿地进行细微调整,以不破坏整体为前提,对局部进行找平,修复、切边做到绿地平整、排水畅通。

3.2 清杂

对园内枯枝、杂树、建筑垃圾经常进行清理。尤其是对玫瑰园后区的构树进行彻底清理,保证景观苗木的正常生长。

3.3 养护措施

3.3.1 植物修剪

玫瑰园的重点精华是月季。下面对月季养护做主要阐述。对月季修剪尤其是重中之重,月季是在新生枝条上形成花蕾开花,尤其是健壮花枝,枝上花朵一凋谢,腋芽就开始成长成新枝,并自枝端形成,如果任其生长,就会出现枝条细弱,花小色浅,株型杂乱,影响通风透光。故每次开花后都必需进行修剪,以使植株生长健壮,开花繁茂。月季花后修剪,一般从5月中下旬头季花开花至11月中下旬进行3~4次修剪,每次修剪侧重点略有不同,主要根据月季在不同气候下的生长特性而决定。

第一次花后修剪在5月中下旬进行,要及时剪去残花,避免结实,以便集中营养萌发新枝,使第二次花开得大而美且枝条生长更加粗壮,为适当抑制其生长可轻剪,保留4~5个芽;中等发育枝条应中剪,留2~3个芽,上部应剪除;生长较弱的枝条要强剪,只留1~2个芽,以促其萌发壮枝。修剪的时候要注意剪口应在芽上方0.5cm的地方。通过以上修剪可以促使株型发育平衡,均衡植株树势,为6~7月开花创造条件。

第二次和第三次花后修剪在7月上旬,气温快要升到最高峰之前。此时生长势弱,应适当轻剪,一般以剪除枯花病枝为主,剪口面积不应过大,避免高温灼害,增加植株通透性,减少病虫滋生条件。

最后一次花后修剪,也就是习惯性的冬季修剪。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份进行,气温开始骤降,植株进入休眠期。此时修剪应根据植株生长习性及生长用途进行重剪,普通色块苗木一般选择当年生粗壮花枝,从基部往上2~3个芽,长约10cm左右,剪去病弱枝、枯老枝、交叉枝、重叠枝、砧木萌蘖枝都应尽量剪除。修剪的同时要根据苗木行政特征做到弱枝强剪,强枝弱剪的原则促使来年春季发芽后,高度更一致,开花更整齐美观。月季重剪后,可准备过冬,直到来年春季发芽时待芽长2~3cm时开始剥芽,主要是抹掉副芽,往内长的芽,促使第一次芽健壮发育,一般粗壮枝条留1~3个外芽,剥芽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今年苗木长势以及病虫害的发生率。

3.3.2 肥的管理

月季俗称月月红,顾名思义只要管理得当气候允许月季在武汉地区可以从5月份开花到12月份冬季修剪期间。俗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月季对肥的要求更为严格。施肥过少,月季长势不良,花色不正,如果肥料过多易导致徒长。因此,月季施肥要以施底肥和生长季施肥相结合。在每年的冬季修剪后或者来年开春发芽前给月季施足掺和硫酸亚铁腐烂的饼肥(一般得发酵5~6个月往上)。生长季可以结合除草松土撒点复合肥或尿素之类,做到薄肥勤施。

3.3.3 杂草控制

生长季杂草一般7~10天清除一次,冬季杂草结合冬翻进行。总之杂草控制要勤,只有杂草控制住了,月季才能获得更多养分和更好的生长空间。

3.3.4 病虫害防治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高湿高热,降雨量丰沛。因此特别要注意病害防治,生长季一般下一场雨要对月季消毒一次,并且要巡回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代森胺1000倍、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消毒巡回喷洒。并且结合人工对病叶枯枝进行摘除并集中销毁,从根本上消灭发病源。其它病虫害因当年气候条件不同发病率也不同也应做出相应处置。

3.3.5 其它

玫瑰园设计风格以欧式风格为主加以东方园林的点缀。因此,其它植物配置、修剪养护不仅要根据苗木自身生长习性,更应考虑生长环境,尤其是欧式园林中的绿篱、色块等规则式养护更应是精益求精。

4 资料收集

加强玫瑰园养护施工日志记录工作,为今后养护以及其它地方养护提供依据。目前,该处档案资料已着手准备,还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加以完善,真正做到环境得到认可的同时,资料也整理的有条不紊。

5 现状及远期规划

篇5

【关键词】 煤矿 巷道 顶板支护

对于煤矿的井下巷道掘进过程而言,只有对顶板进行合理的管理,才可以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执行。这是由于在煤矿井下巷道掘进之后,重新分布生产应力,此时,如果没有尽快进行支护,巷道的围岩极其容易出现位移、变形或者损坏。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巷道掘进工作作为非常繁琐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里,不仅要对掘进的速度和矿区地质结构以及掘进设施和施工工艺进行抉择,对施工组织管理和职工总体素质的提高给予重视,也要通过先进的地质探测技术和持续的掘进设施进行革新,提升巷道的掘进速度,来确保巷道的迅速掘进。

1 代表性的巷道掘进顶板支护形式

(1)通过矿用支护型钢的支护方式。矿用支护型钢通常包含U型钢以及工字钢等等,此类钢的特殊形状以及力学机械性能,让它们在圆形、半圆形甚至椭圆拱形的巷道里获得了普遍的应用,因为巷道顶板支护的需求承受了过大的动载荷的冲击以及疲劳磨损,所以矿用巷道支护钢对韧性、抗拉能力、抗剪切能力、抗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并且,巷道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因为矿层地质结构产生了变化,并且掘进切面的改变令巷道在两个方向上的位移很大,这就需要支护架自身具有非常良好的承载能力。矿用钢的抗弯截面模量一定要达标,并且考量到巷道支护总体滑移以及定位的需求,对于矿用钢在锁紧以及滑移的详细性能参数方面也要进行规定,顶板支护模块相互间要确保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并且要具备平整且受力均匀的接触面。

(2)使用伸缩性能明显的支架。金属支架比其他材质的支架更具备承载能力,而这样的承载能力又大多表现在工作承载以及极限承载的能力方面,因为巷道中的具体构造以及矿层地质活动,令巷道顶板支护里时常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此时只要支护板件模块的弹性出现问题,就会形成局部承载过大,甚至还会发生支护板件坍塌的问题。所以,支护支架的伸缩性能优良,就具备了较好的使用前景,透过支护支架的伸缩,能够将局部地区以及顶板支护总体应变能力进行吸收,在这个过程里,体现出来的承载能力就是支架实际的承载能力。通常来讲,极限承载能力一旦超出实际承载能力,可是二者不可差别过大,就会对支架材质形成较为严重的疲劳磨损风险,同时降低了支架的使用效率[1]。

(3)使用预设煤柱的顶板支护形式。在以往的采煤作业里,巷道自身一定要兼具以下三种能力:坑道支撑保护、人员行进通道以及煤炭运输通道,并且还要包含矿区里的通风及瓦斯收集管理,所以,在巷道顶板支护的铺设中,通常会先埋设下有一定宽度的煤柱,让巷道上方的运输层以及巷道下方的通风层相互具有一定距离,以免二者直接产生应力传递。这个技术的使用已经具有较长的历史,它的作用更加体现在通风及排水方面。

(4)通过锚杆支护的形式。这样的形式作为最普遍的煤矿巷道顶板支护方法,透过锚杆支护能够较大程度的确保巷道总体的承载能力,确保巷道总体安全,并且能够更加快捷的设置运输巷道层。常见的锚杆支护需要使用锚杆体、加固凝剂、托板、钢带及保护网,将螺钉紧固,把锚杆承载压力分摊在构建体全身,从而扩散到所有岩层,提高锚杆的承载力,由于托板的影响,可以让岩层的变形最小,实现预防岩层破裂坍塌的作用。

2 煤矿井下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控制技术管理的措施

2.1 做好技术准备,提高巷道顶板承载能力

将巷道掘进施工之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做好。通过煤矿矿压观察材料、实际的地质结构和巷道围岩力学性质等相关状况,选取同煤矿井下巷道施工现场最相符的支护型式,并且对于重点施工位置,必须提前制定相关的安全技术方案。加强巷道掘进施工设计,明确支设型式、临时支护方式和材料数量以及尺寸等,严格进行掘进作业规程。

煤矿巷道掘进施工时,必须保证开掘巷道要最大限度的平整光滑,所以,选择的爆破型式通常为光面爆破,并借助锚喷支护型式,进而令围岩的完整性以及稳定性获得保护,并让煤岩层的松动程度有所降低,加强顶板本身承受的负荷能力,让支护体构造同围岩共同形成承载能力[2]。

2.2 加强支架强度和围岩释压同让压的协调能力

煤矿井下巷道执行初掘以后,很容易令巷道出现位移和变形,这就需要在对支护型式进行选择时,尽量选择初具柔性后具钢性的支护够构造,将巷道位移和变形问题进行缓和,并且还对巷道空间完整度十分有利,较大降低了返修量和返修次数。因此,只有强化支架强度和围岩释压与让压之间的协调能力,提高巷道支护体的强度,并令围岩在适宜的范畴里变形,提高顶板支护效果[3]。

2.3 强化对掘进工艺以及设施的投放力度

使用先进的巷道掘进施工技术。面对地质构造同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煤矿巷道施工来讲,能够选择总机构造紧凑、中心相对过低、机身过矮、破岩能力过大的巷道综合机械化掘进施工技术。此掘进施工技术主要通过悬臂式掘进机、单体锚杆钻机和供电设施等结合而成,生产能力较强,且对各类地质环境都非常适应。而对大断面的煤层来讲,可以选用连续采煤机掘进施工技术。在多巷快捷煤矿掘进施工和矩形断面双巷掘进施工里,此掘进施工技术的应用相对广泛。

提高对掘进施工设施的投入。尽可能使用锚索和锚网等可缩性支架进行支护,并通过机械化方式操作。并且,在小断面煤矿巷道的掘进施工里,可以采用凿岩台车,让钻孔开孔、换纤返纤、定位等可以实现自动化。对于大断面煤矿巷道掘进施工来讲,可以提高综掘机、TBM掘进机、盾构机的使用,从而提高掘进速度以及施工质量,来进行一次成巷。

3 结语

煤矿井下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是施工中一个主要内容,如果可以正确及时支护,巷道掘进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因此,选择相对合理的支护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翟党帅.井下巷道掘进时的顶板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12.(02).

篇6

关键词 数字户外;LED;互动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2-0042-02

数字户外LED彩屏作为一种换代的媒介传播方式,从2005年6月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就显现出非凡的户外传播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媒公司相继推出户外LED彩屏媒体,逐步覆盖都市中心商业区,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势。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广告主中,66.7%的被访广告主表示,将保持或增加户外媒体的广告投放; 49.5%的被访广告主表示,将保持或增加在新兴户外媒体的广告投放[1]。现今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户外LED最多的国家,LED因其自身面积及媒置的优势,加之投放灵活、受到政府政策干预较少等特点,这种数字户外的形式已成为户外广告的一个主流趋势。

早期快速规模的发展也让LED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此时的户外市场到了一个重新洗牌的时刻。外资企业利用自身资本优势抢占户外媒体资源、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新兴的数字户外媒体公司也利用只要有资金投入就可以升级,这样的低门槛入门的惯性,纷纷引进LED彩屏。两年间,国内的LED市场,在数量和速度上已经跟上国际的步伐,有些甚至已经优于国外媒体了。但当大量的LED户外媒体发展异常迅速的数年内,逐渐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如行业边际利润降低、LED传媒生态等思考,标示了我国的户外LED媒体渐入了发展的瓶颈期阶段。

1我国户外LED媒体发展表象:

1.1总体市场开始呈现增长缓慢趋势

对于一级城市来说,传统户外媒体公司已占据大量都市商业圈位置,但近年关于成本方面压力逐渐显现,阵地成本、屏体成本及运营成本的增加,使得数字户外LED媒体增速缓慢,获利率也有了明显的下降。2月27日,昌荣传播对外的《2011中国广告市场与媒体研究述说》也用数据证明了这一点。述说指出,2011年中国广告市场继续连结平稳增长,以刊例价计算,广告投放总额为6693亿元,比2010年增长14.5%。具体而言,在各媒介形式中,户外是所有媒体增幅中最低的,仅为3.7%[2]。面对越来越热闹的LED市场,发展不均和地区泛滥的现象也已是公认,数字户外LED媒体业态的相对饱和也随之到来。

1.2广告主徘徊

一直以来户外广告媒体效果评估数字户外都是广告主较为困惑的,关于对LED分段投放的效果方面,目前仍存有争议,这便导致了广告主在LED媒体选择的犹豫。针对户外媒体选择,广告主和公司从广义和基本的角度来看,都是在追求所谓“有效性”。学界也早有一批学者研究出一系列户外媒体评估考评的应用指标,传统的做法,是对单一媒体进行一些“量化”的“环境衡量”, 包括环境、位置、视角度光照、能见时间、人流量和人流特征、价格、合约期限、维修及保险等。虽然指标分类巨细,但业界仍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具体集中在监测方式、抽样方式的选择以及考量人流量等方面。但随着户外环境与市场的转变,消费者生活形态与行为的改变,户外广告的效果评估,已开始出现从“量”走到“质“的变化。或者我们可以说,基本的数字计算已不能有效说明个别位置的实际有效性。

再有,对于现今数字户外LED,大部分的争议来自于广告主在静态传统户外与数字户外之间对于广告传播效果的质疑。这一切都源于广告主一般情况下是从第三方来索取数字户外LED媒体运营商的报告与分析材料,LED媒体行业依然缺乏比较科学完善的,便于协助媒体策划的监测和评估数据,对LED分段投放的效果评估在精准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1.3广告公司创意乏力

相比西方三大阵营广告,我国广告沿袭美国的实效广告,但过于注重形式和执行,一味的追求大场面、大制作,创意的严重缺乏最为凸显。户外LED媒体更是在拼面积大、拼产品升级,完全忽略了本身媒介的优势。从广告形式上讲,在户外LED媒体上投放的广告以单向传播为多数,在消费者眼中仍旧是“大电视”,高密度广告投放面对市场竞争的残酷终究没有带来很好的营销回报;广告内容方面,单纯及一面地介绍产品,或铺天盖地的效仿、克隆,生硬与山寨都容易造成消费者反感,在被高频率播放换得消费者识别的同时,带来反面效果不言而喻;另以制作水平来说,大部分广告制作粗糙,劣质的画面自然会影响到传达质量,由此看来技术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不少,致使大量的财力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告知行为上。

1.4社会方面问题重重

众所周知,因为LED屏幕的高亮度、大面积等特性,给城市带来一定程度的视觉污染是民意调查中投诉较多的一项。在国内,可口可乐的广告统一采用鲜红的标准色,醒目张扬,而可口可乐在日本东京的户外广告,底色一律是并不张扬的白色。同样,麦当劳在法国巴黎店招牌的底色,也绝不是我们触目所及的红色,而是低调的灰色。这都是国外强制性的保护城市色彩的法律带来的城市和谐景象。[3]除了视觉污染,从城市规划方面来看,过多不当的LED也会对城市景观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众所周知,城市建筑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它要保证建筑本身的造型与功能,也要兼顾建筑与城市的风格、周围环境、以及户外广告之间的关系。这些指标相辅共存、和谐统一是一种完美的呈现方式,但不乏有那些肆无忌惮地破坏建筑立面的LED户外广告,掩盖了城市的原貌,甚至损坏到了城市景观。由于没有整体性规划或不能很好地贯彻整体规划,LED广告在哈尔滨的一些地区变得杂乱无章。受到中小经营者青睐的LED条形屏充斥着很多街头门面商店,虽然具备了吸引人群关注的功效,但造成了视觉上的混乱,从影响建筑和街道的美观性、整体性方面,着实是弊大于利。

2我国户外LED媒体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对于户外LED媒体的发展,必须考虑媒体条件、特性以及受众的反应,进行与媒体环境和属性有针对性的创意新。这种创新不仅有形式上的创新还要有内容的创新,才能实现媒体的持续发展。

2.1技术创新,加快数字化升级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数字户外LED广告,从技术的层面,深层次的科技参与依旧达不到,技术开发、产品应用还比较表层。近年来,在国外的数字户外媒介群已经看到3D显示器的质量显著增加,这与技术成本下降的相结合,意味着它在当下是一种不仅可行而且赚人眼球的户外广告媒介。3D显示技术为广告商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接触并打动广告的受众,就比如Real 3D格式。“Real3D”完全环绕视觉效果的达成并没有使用3D眼镜,而是通过在高清显示器上添加了一个专用滤光片来实现的。显示的图像被分解为许多复杂的重叠片段,通过人的双眼视觉的解析而成为像真实3D那样栩栩如生的画面效果。英国的Clear Channel Outdoor公司在推广“实时三维”的广告运动的时候,宣称是在运行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3D户外广告运动。消费者通过伦敦牛津街、白金汉宫路、肯辛顿大街的公交站台上的42英寸显示器,可以接触到所定制的3D预告影片。就比如电影《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的原预告片是一个2D影片,通过在装置上添加和重制多项元素,该2D影片就被转化为3D,从而使影片的推广达到了另一个维度。可以断言,在将来数年之久,3D图形技术将带领户外广告进入一个全新的深度。

2.2尝试与社交媒体互动

从数字户外LED媒体自身优势的来讲,它是突破传统的一种兼顾动静的全能载体,从播放方式来讲已经包含三种模式:纯TVC视频播放、电子杂志式播放、FLASH创意方式播放。这就使数字户外LED成为现今用途最灵活、配合度最高的户外媒体形式,同时还能完成对现场活动的直播及对现场活动支持分时段密集播放,成为广告主高度关注的投放媒体。其实,就技术而言,数字户外媒体完全可以做到非常多元化,更多可以通过互动实现多向的传播,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两个方面可以发展,一个是互动,就是户外媒体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还有就是户外媒体的成本效应,在户外被用户接受之后,尤其现在社区类媒体蓬勃发展以后,社区媒体产生的口碑效应使得户外媒体有很大的发展。

2.3关注数字户外的创意挖掘

考虑创意挖掘实际上就是一个怎样用LED,怎样用好LED的思考。YouTube去年在伦敦著名的Carnady大街做的一次主题互动,动用了8台高清LED显示屏,并且能提供触摸式互动服务,更多的调动了用户们的主动性,使人们可以任意的选择视频来观看。经过数据统计,活动开始后的5周内,这些LED显示屏制造了1万多次的互动,同时提高了YouTube及Flicker、Twitter的使用点击率。从庞大的LED屏和超高的点击率方面评价此次活动可谓之成功,但这样的策划活动同质性也很显性。因此,更多要做得是从互动的本源来创意,必须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为指导。特步的尝试就已经预示着中国的数字户外的方向,凯伦传媒为其策划并执行了广州天河和北京王府井两座一线城市的“世界杯双城体验”活动。两个现场同时设立户外体验器和巨型足球,互动活动包括颠球游戏、FIFA足球电游、蓝牙照相等项目,最亮点的是这次互动的核心:“双城射门PK”,现场观众可以对着LED来踢球,使广州与北京两个城市互动起来,这样的形式突破了以往的消费者与屏幕之间的互动形式,让数字户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就是说媒介应该配合内容。广告主最终是想让受众接受内容,诱发购买力。而不是让受众单纯地看到信息。互动应该成为LED大屏幕的亮点,广告主可以用钱买来更大屏幕,是想获得更多的关注。而关注度与购买欲望之间的转换才是LED大屏幕终极功能,广告主应该明白投放LED大屏幕的作用是用尺寸赢得眼球,以互动赢得市场。

3结论

我们的国家已经融入全球化之中,全球化趋势影响着中国的各行各业,外资客户的营销创意观念影响着本土客户外,也着实的影响着我国的户外广告业。数字户外LED媒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技术不断创新的推动进程中,用先进的营销观念来指导其科学的发展,用全媒体的整合的思路,增进与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的融合;继续深入研究消费者的户外行为来指导传播策略,与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的体验式互动相联动,数字户外LED的未来将迎来更伟大的变革。

注释

[1]邵华冬,陈晓鸥,展望2011年中国户外媒体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N].中华工商报,2011-01-11.

[2]昌荣传播.2011中国广告市场与媒体研究报告,2012,2.

[3]汤筠冰.LED广告的视觉传播形态、特征及趋势.现代传播,2008(1):114.

参考文献

[1]杜国清,邵华东著.中国户外媒体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户外营销实战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逆差

[DOI]10.13939/ki.zgsc.2016.24.222

1 中国经常项目趋势变化特点及变化原因

1.1 中国经常项目变化特点

由图1、图2、图3、图4可以看出2005―2013年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化趋势,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2005―2013年月期间,中国的经常项目差额持续保持顺差状态即出口大于进口。

第二,2005―2008年保持上升趋势,在2008年达到峰值4260亿美元,2008年以后波动下降。

第三,从经常账户的构成来看,经常项目差额与货物贸易差额变动趋势一致,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账户几乎全为逆差。收入账户差额除个别年份外,总体均保持逆差,2005―2008年又逆差变为顺差,2008年后下降为逆差,波动较大,且投资收益差额走势与收入账户差额走势一致,但职工薪酬账户差额却是小幅顺差。

1.2 中国经常项目变化原因

第一,中国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与资源密集的相对优势,生产成本较低,使得出口的定价相对较低,从而有利于商品的出口;自从中国加入WTO,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经常项目总额与差额的增长;同时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在2008年以前主要为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政府鼓励出口;但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较晚且发展不充分,缺少知识技术等竞争优势,服务业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旅游、对外承包工程等劳动或资源密集型服务产业上,而金融、保险、专利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十分不成熟,服务贸易不具备竞争力。并且我国对外支付的利息红利大大超过了我国获得的投资收益。服务贸易与投资收益项目处于逆差状态,因此使经常项目的盈余几乎完全来源于货物贸易,即经常项目差额变化与货物贸易差额变化趋势一致。

第二,自2008年以来,许多国家经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为保持国内货币的流动性,纷纷回收资本,减少了对中国的进口贸易,即中国出口减少;近些年来,很多国家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政策,使我国不得不逐步减少对企业的补贴和优惠,从而削减了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出口;也由于关税和关税壁垒的削减,会进一步增加进口,虽然出口也会增加,但增加幅度小于进口,这样会造成贸易差额的顺差额进一步减小;近几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外国从我国进口商品成本增加,从而减少了进口,即中国出口减少;同时,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中国政府认识到发展经济需要更多地依靠内需,而不是一味地靠出口拉动,因此政府开始有意识地调节进出口规模,保持进出口平衡,使得经常项目差额回落。

第三,收入包括职工薪酬和投资收入。中国一直拥有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相对优势,很多中国公民利用自身优势外出务工,获得境外收入,使我国来自境外的侨汇增加。2005年以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慢性模式,在加入WTO的4年时间里,对世界市场投资的整体形势处于探索阶段,2005年后逐渐加快步伐,进一步扩大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使我国的境外投资收入增加,外汇储备增加,从而中国获得了大量对外投资的能力,在大量的国际储备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大量资本流入国内,是收入项目在2008年以前增加的主要原因。

第四,自2008年以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一方面,在外务工的机会成本增加,而国内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较为成功,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国就业,引起了“回乡热”;另一方面,国外经济不景气,留在国外的人员收入减少,在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可获得的侨汇减少。同时各国为保护本土产业,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难免会出现“保护主义”,排斥外来企业,进一步恶化在外企业的生存环境,所以很多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资金链不断裂,相继撤回国内,所以收入项目差额早2008年后又转为逆差。

2 美国经常项目趋势变化特点及变化原因

2.1 美国经常项目变化特点

由图5、图6,可以看出2005―2013年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化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2005―2013年的9年间,美国的经常项目差额持续保持逆差状态即进口大于出口。

第二,2005―2009年波动上升,于2009年逆差达到峰值380793百亿美元,2009―2103年又开始显现出扩大的趋势。

第三,从经常账户构成来看,美国货物贸易赤字是构成经常账户逆差的最主要来源,服务贸易差额和投资收益账户差额为顺差,经常转移账户差额为逆差,服务和投资收益的顺差减缓了货物和经常转移的双逆差给经常账户逆差带来的压力,其中投资收益的顺差额与经常转移的逆差额较小且几乎接近,所以这两项几乎对冲,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极其微小。

2.2 美国经常项目变化原因

第一,美国居民习惯于超前消费,加之美国的自身经济结构性问题,使政府和居民的消费支出过多,储蓄率难以提高。这是美国存在经常账户赤字的宏观经济根源。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美国为了保证其自身战略资源储备,即使本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农产品等资源,也不会去开发,而是大量从其他国家进口原油及初级产品,这也是构成美国货物贸易成为逆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虽然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额巨大,但服务贸易和收益项目却始终保持顺差状态,这说明美国进行实质性资源的输入是同时出口服务,美国从国外获得的投资报酬也大于本国支出的利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抓住机会,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又掌握了尖端科学技术,使其国内产品偏向高科技产品,而传统工业相继迁出;同时美国不断将新科技引入服务业,提高了服务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减少了服务业的成本,使美国的服务业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服务业贸易常年处于顺差状态。

第三,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投资,作为老牌金融国家,掌握着世界市场的变动趋势,几乎每一笔投资都能物尽其用,为其带来丰厚的资产回报,因此美国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支出的利息,也使得投资收益账户长期处于顺差状态。

第四,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元区又爆发欧债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剧烈冲击,经常项目逆差减少。一方面美国对外减少投资回收资本,需要支付的利息减少;另一方面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大量释放QE,使得美元贬值,从而增加了美国商品的出口,使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在2008年减弱趋势明显。而在2008年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又回到原来的轨迹上来,预示着美国经济的复苏,贸易进口和出口再次开启高速增长模式,贸易逆差再次扩大。

3 中国与美国经常项目的比较分析

第一,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和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均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主要依靠食品、纺织品、橡胶品和杂项制品等商品的出口,美国是货物贸易逆差,主要为矿产、燃料和其他制成品的大量进口。

第二,中国输出实质性资源的同时进口服务,而美国是进口实质性资源的同时输出服务。中国的服务业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为主,而美国的服务业以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服务逆差额逐年扩大,并在2013年达到了一个新高水平1245亿美元,说明中国的服务业水平正逐渐落后于别国。

第三,由图可以看出,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扩大幅度大于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扩大幅度,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年份都对应着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当中国顺差减小时美国的逆差也在减小。

第四,从2008年后的中美经常项目差额变动幅度看出,中美两国应对经济冲击的能力不同,尽管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经常项目差额仍然持续走低,说明中国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不足,中国经济的抗打击能力不强;而美国虽然作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国,但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和措施后,经常项目很快回归到原有的发展模式上,即继续扩大逆差,说明美国经济的可调控性强,经济的抗打击能力强,也体现了美国的发展模式――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依靠经常项目的赤字来弥补国内融资的缺口,将世界闲散资金吸引到美国进行投资生产。

第五,通过对中美经常项目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美国的模式更容易获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通过对真实资源的利用,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而我国大量实质资源流向国外,换回的是纸质资产,这也是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远远低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第六,对于中国经常项目来说,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过度依赖于别国,尤其是美国这样的进口大国,一旦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经常项目无法维持,这就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风险,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与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存在着经济贸易往来,其中的贸易摩擦也不可避免地增多,这也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4 政策建议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货物出口来拉动,国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达,而第三产业落后,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要重视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积极实施引进来政策,鼓励进口。我国的贸易顺差一方面会给人民币带来升值的压力,不利于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另一方面会造成贸易摩擦。放开进口管制,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有利于国内的产业结构转型,也有利于缓解巨额的贸易顺差,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第三,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消费转型。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减小收入差距,刺激消费,用内需的扩大来消化本国资源,分担出口压力。

第四,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战略,保证贸易对象和贸易形式的多元化,除了购买外国债券以外还可以投资建立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市场除了美国外还可以像欧盟、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国家拓展,分散贸易风险。

参考文献:

[1]鞠盛.中美国际收支结构的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2007(6).

[2]李树杰.近年来中美国际收支演变特点及其比较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10).

[3]李少芬,张琦.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建议[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3).

[4]刘建江,袁冬梅,王国杰.巨额贸易逆差与美国经济增长并存:美元因素及其隐忧[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6).

[5]刘振林.FDI与中国国际收支关系的研究负面影响及前瞻[J].当代财经,2005(5).

[6]李聪怡.中美两国国际收支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487).

[7]杨巍.中美两国经常项目的比较研究与分析[J].西南财经大学,2013(3).

[8]李雅丽.从中美贸易差额观察我国经常项目失衡[J].财经科学,2007(11).

篇8

[关键词]《卧虎藏龙》;音乐艺术;电影;李安

《卧虎藏龙》是由台湾著名导演李安2000年执导的一部电影武侠影片,这部电影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十项提名。《卧虎藏龙》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韵味,影片通过展示一段古代的江湖恩怨,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江南风情以及武侠电影的全部成功要素,影片具有东方特色的唯美艺术品质。这部电影的音乐尤其令人感动,它是东西方音乐艺术的完美融合创造出来的艺术佳品,并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和“最佳主题曲奖”的提名。

一、电影《卧虎藏龙》概述及其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一)电影《卧虎藏龙》简述

武侠片《卧虎藏龙》在中国的动作影片史乃至中国的电影史上都是一部划时代的影片,影片制作精良,表演细腻流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朴、厚重和大气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唯美艺术品质,自播放以来便为影迷们所喜爱。影片的导演李安在这部电影中第一次运用了好莱坞式的艺术创作手法,并向国际审美标准看齐,制作出一部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动作影片。《卧虎藏龙》的成功是全方位的,其中的音乐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无论是主题曲还是背景音乐,从创作至运用影视音乐手法都独具艺术匠心,达到了音乐同电影的画面、情节乃至影片的深层寓意的完美结合,《卧虎藏龙》堪称是动作片中电影音乐运用的成功典范。

(二)电影《卧虎藏龙》中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及作用

1.影片的主题音乐贯彻整个剧情,昭示影片主题。该片的主题音乐是由国际著名作曲家谭盾所创作,音乐的主奏乐器为吉他等弦乐,采用的是西方式的音乐结构与音乐创作手法,这段主题曲充满东方韵味和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美感。其中的点睛之笔是大提琴的运用,大提琴所具有的低沉而优雅的音乐凸显出东方文化的故事演绎中独特的厚重感,使观众享受到“娓娓道来”的艺术魅力,并与影片具有的悲剧性色彩有机融合,起到有效的衬托作用。《卧虎藏龙》的主题音乐完美地体现出了音乐创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影片故事内涵的深刻理解,作者通过中西方音乐相互融合的手法将中国音乐的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主题曲中,赋予了这部动作片以更为深刻的寓意和更大的文化价值。

2.影片的背景音乐烘托现场场景,营造现场氛围。此片的背景音乐大都出现于影片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进行感情碰撞的时机,音乐有效突出了电影中的爱情主旋律,片中的背景音乐旋律总体表现出一种唯美和凄婉的艺术美感。音乐中大量运用笛子和二胡等乐器,再配合以柔和的女声,使得音乐显得空灵和缠绵,更加突出了影片中的情感主题。该片的场景音乐的运用也十分独到,由于影片的故事在空间上存在着大跨度,使得片中的场景音乐可以通过多种风格加以表现。在玉娇龙同罗小虎于新疆相遇时,运用的场景音乐中充溢有极其强烈的民族音乐特征,西域音乐元素被巧妙融入场景音乐之中,使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场景音乐达到了有效烘托电影情节的效果。

3.声画合一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人物场景。电影的第一段动作镜头是片中的两个女主角进行打斗的情节,在这段打斗戏中,打斗与追逐的艺术情节展现为动作片树立起了一个典范性的镜头,而背景音乐采用的是声画同步的艺术手法,音乐由中国传统艺术乐器打击乐所组成,密集与紧促的音乐鼓点节奏同两位女主人公的打斗动作有效融合,并通过恰到好处的剪辑,使得紧张、激烈的情节变得愈加使人绷紧神经,观众通过这扣人心弦的镜头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感官体验。这段充满艺术性的打斗戏与行云流水的音乐相配合,为影片贡献了一个经典片段。

二、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精美音乐分析

(一)主题音乐:映射故事的情节及发展轨迹

所谓主题音乐指的是电影中表现其主旋律的音乐,主题音乐贯穿于整部影片之中,主题音乐因影片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有的电影采用流行音乐或名曲作为主题音乐的原声。在一部影片中,主题音乐对烘托电影的主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设计的主题音乐可以使观众的思绪进入到影片的情境之中,使观众的情绪同影片中主人公的命运紧紧纠缠在一起,或壮怀激烈,或扼腕叹息。成功的主题音乐风格应与影片的背景相得益彰,以衬托出影片的主题。

在《卧虎藏龙》中,音乐创作者谭盾一改以往的古典拉丁式的华丽风格,主题音乐采用三段式,并配之以吉他和弦同提琴的协奏的清新乐曲,为观众构筑起一个既有刀光剑影,又有缠绵爱情,同时配有无际大漠的风光完美音乐境界。《卧虎藏龙》的情节以及感情纠葛都发生在美丽的大自然背景当中。该片的主题音乐采用二胡主奏,而乐队起到为主题旋律作背景衬垫的作用。主题音乐给人的感觉是荡气回肠和催人泪下,达到了应有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主旋律对爱情戏的衬托更是达到了艺术的至臻境界。

(二)背景音乐:渲染影片中的故事现场氛围

该片的背景音乐出现于李慕白与俞秀莲和玉娇龙与罗小虎之间的几场感情戏中,此时的背景音乐以唯美的艺术风格有力地表现出爱情元素,音乐听起来动人心弦,由低沉的二胡曲调开始,随后是弦乐与管乐相配合。这时,原本低沉韵律的铜管乐器出现一个上滑音。当背景音乐进行至一半时,一只二胡出现二度滑音,有如扬琴推弦,凄婉的柔情氛围被立刻烘托出来。直至结束,这段背景音乐的节奏全部被太鼓与锸所固定。而定音鼓成为渲染情绪色彩的一个点缀。乐器中除管弦和失真的吉他外,配合以柔风细雨的女声吟唱,镜头在音乐的衬托下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主奏乐器仍是一种电子合成的音色,有如吹笛子发出的气流声,充满了质感。

(三)场景音乐:表达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

场景音乐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不同场景音乐用以烘托影片的不同场景。所以,任何一段场景音乐都是专门为特殊场景所设计的。场景音乐又与背景音乐存在一些差别,背景音乐具有相同的曲风和基调,背景音乐一定要同影片的主题与情感基调协调一致,场景音乐可以在一部影片中存在较大变化,它完全出于烘托影片的情节与内容的需要,以有利于表现情感为标准。

《卧虎藏龙》中场景音乐出现的变化全部由于影片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场景的需要,例如李慕白同俞秀莲进行深情对望的时候,响起了柔意悠长的场景音乐,玉娇龙与罗小虎在表达刻骨铭心的爱情主题时又是一种意境的场景音乐,众人同碧眼狐狸进行打斗的时候,出现的是具有紧张刺激感的音乐。总之,电影中的场景音乐是为烘托影片情节而设计的,它起到的是渲染气氛、彰显主题的作用。而 《卧虎藏龙》中的场景音乐恰如其分地达到了它的效果。

三、电影《卧虎藏龙》中唯美音乐的美学分析

《卧虎藏龙》中的音乐风格具有古典浪漫主义色彩,其主要演奏乐器为中国传统的乐器二胡,并配合以其他的电子乐器,音乐彰显出影片的爱情主题:执著的追求却无法达到永结连理的感叹。作曲家谭盾创作该片音乐时,为了有力表现出东方音乐艺术的永恒魅力,将常用的歌剧音乐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引入至二胡的演奏过程,将东方音乐精华与西方音乐精华有机结合起来,使影片中的音乐极具艺术感染力。采用b小调四四拍这种古典浪漫主义曲调的演奏,极大地渲染了影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以及追求执著爱情的情感。

(一)影视剧中的音乐美学范畴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是彰显和烘托影片的主题、内容和情节以及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所以,电影音乐具有什么样的美学特质对于观众欣赏电影以及提升其审美情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音乐不同于普通音乐作品,它不能脱离影片的主题思想和具体的情节展示和人物刻画,也就是说,电影音乐的创作严格被影片的情节与场面所约束,故此,延伸性是电影音乐的一种美学特征。一部成功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的美学方面的思考,除影片的主题和情节之外,影片中的音乐表现出的张力对片中传达出的情感、矛盾纠葛与主题思想也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二)电影《卧虎藏龙》中的音乐美学赏析

对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质分析离不开电影的内容情节和主题思想,电影音乐具有的美学特质取决于电影的主题、情节和内容。所以,分析电影中的音乐美学特质,要着眼于电影音乐具有的文化背景、所要传达的影片信息、音乐具有的风格与特点、创作音乐运用的表现方法等角度。电影音乐具有的美学特质不仅表现在多元的创作手法,多种乐器组合的表现方法,音色与曲调等,尤其重要的是要同影片的内容与情节相结合,用音乐来对影片具有的主题和文化做出诠释,电影音乐之所以具有美学欣赏价值和艺术魅力,原因就在于此。

分析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质,要从影片的主题和内容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看其音乐的语言是否诠释出影片的主题与感情。《卧虎藏龙》中的音乐创作达到了这个高度,影片中的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和场景音乐都运用了东方式的古典乐器表现手法,通过古典曲风与西方大提琴、管弦和电子乐器相配合,演奏出了扣人心弦的东方古典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效果。《卧虎藏龙》中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生命力与透彻力,在于音乐创作当中,作曲家在以不影响至古典音乐的内涵为前提,进行适当改编,将东方文化的精华与西方文化精髓有机融合,使得再创作后东方古典音乐满足了现代观众的欣赏情趣。

《卧虎藏龙》作为一部商业片,在美学价值上也获得了成功。它的成功不仅在于艺术地表现了东方的功夫,还在于东方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而影片中的电影音乐同样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电影音乐将东方的古典音乐具有的美学特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为电影情节的展开起到了烘托与渲染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丽.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J].当代文坛,2004(02).

[2] 秦婉丽.浅谈《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10(13).

[3] 葛姝亚.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及其发展走向探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7).

[4] 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01).

篇9

[关键词]煤矿高压供电系统,漏电保护,故障选择装置

中图分类号:T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84-01

近年来,针对矿井电网运行的经验来看,无论是矿井高压供电还是低压供电,电气故障发生机率最高的就是单相漏电接地故障。因此,我国的《煤矿安全规程》第434条明文规定,“……必须装设能自动切断漏电电源的检漏装置。”在我国,“合格的漏电保护器+接地(接零)保护+正确的接线”的双重保护方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电气安全保护方式,可以避免因故障电流引起火灾,避免人身触电,大大降低了漏电电流引起瓦斯爆炸或煤尘爆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在我国主要产业企业系统的死亡事故中,煤矿生产行业始终是排在前面的。为了把煤矿安全生产的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把安全生产提高到足够的高度来抓,把全世界的最先进的检漏技术引入到矿山高压供电系统的漏电保护中是必须的。

一、矿井的高压供电系统模型

漏电保护是保证煤矿井下安全供电的三大保护(过流保护、漏电保护和保护接地)之一,是防止人身触电的重要措施。我国煤矿的工作环境较复杂,比较潮湿,相对湿度往往都很大,因此,我国煤矿对其使用的电气设备和电缆的绝缘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尽管如此,我们在实际运行中的电气设备和供电电缆,由于工作环境恶劣,漏电现象时有发生。正是这样,装设漏电保护装置对矿井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止人身触电伤亡事故。

2、防止漏电电流引爆电气雷管,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3、防止漏电电流引燃瓦斯和煤尘,当空气中的瓦斯浓度在 5%-16%,氧气浓度适当,在加上高温火源时,就会引起爆炸。

4、防止漏电电流烧损电气设备,对于高压电路,电网分布电容大、电压大、漏电电流大。漏电电流如果长期存在就可能烧毁电气设备。如果单相漏电故障不及时处理,漏电电流可能会使电缆的绝缘性受损而引起两相短路或三相短路,使事故扩大化,造成大面积停电,影响生产。

我矿的高压供电系统模型为:水电公司变电所―我矿的地面配电所―井下中央变电所―采区变电所―变压器―用电设备。

由于三相电源的中性点没有接地,所以在电网发生各种漏电故障中,电网的线电压都将不会发生变化,仍是三相对称的。单相漏电和两相漏电都属于不对称故障,故障发生后,电网的各相对地电压不再对称,而且变压器的中性点也将发生移位(零点漂移),产出对地电压。

二、煤矿高压供电系统产生漏电的原因分析

1、电缆在井下被压、砸、穿刺、过分弯曲电缆使电缆外皮出现开裂等,导致电缆发热,绝缘老化,绝缘性降低。

2、电气设备与电缆选择不合适,造成长期过载而发热,使其绝缘下降。

3、对电气设备、电缆的日常检查维护不到位、不细致,操作使用的不好造成的漏电。

4、变压器并联运行、电缆线路太长、开关及电机等设备的数量过多,使电网的总绝缘水平下降。

5、开关、电机等处有淋水造成潮湿或设备进水,使绝缘降低。

6、电缆与设备在连接时,接线工艺不合格,接头不牢固,密封不严及进线嘴压线板不紧固的原因,使接头在运行中产生松动、脱落而与外壳相连,或接头发热使绝缘受损。

7、电缆或开关电器超过额定电压运行,导致绝缘水平下降或被击穿。

8、设备和电缆闲置不用时不定期升井检修或干燥,就又继续投入使用,导致设备和电缆受潮,绝缘降低。

三、对煤矿高压供电系统中加装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选择性漏电保护是指当电网的某一支路发生漏电故障时,漏电保护系统能有选择的使开关切断漏电部分的电源,并保证非故障的部分正常供电。这大大减小了由漏电故障引起的停电范围,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选择性漏电保护有助于寻找漏电故障,便于马上处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四个方面:

1、选择性

选择性是指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漏电保护装置能判断出故障部分,并切断故障部分电源,同时,保证非故障部分继续工作,这样就可以减少停电范围。

2、速动性

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漏电保护装置能快速的采集到故障信号,并快速驱动断路器来完成保护动作,以提高矿山高压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减小故障对电网的损坏,缩小影响范围。

3、可靠性

保护装置的可靠性是指,对任何一个保护系统,在为其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发生它应该动作的故障时,它必须动作,而不应该拒绝动作。而在其它任何情况下,包括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下或发生了该保护不应该动作的故障时,则不应该错误的动作。可靠性是针对保护装置本身的质量和运行维护水平而言的。

4、灵敏性

漏电保护的灵敏性是指,对于其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的反应能力。灵敏性可以用灵敏系数来衡量,它主要取决于被保护元件和供电系统的各项参数和运行方式。

以上这几点要求是分析研究漏电保护的基础,它们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四、经济效益分析

目前我国煤矿的6KV高压供电系统的中性点通常是经消弧线圈接地的,单相接地故障占电气故障的80%以上。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为了更加迅速的选择出故障部分,可以在供电系统中加装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这样可以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益处:

1、可以使故障率大大的降低,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可预见的事故的发生。

2、大大减小了停电范围。

3、缩短了停电时间,

4、提高了煤矿高压供电的可靠性。

5、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煤矿的高压供电系统中加装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可以降低故障率,减小停电范围,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就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减少了设备的损坏,就减少了设备的投入,使设备的投入资金也减少了很多,这样也是可以节省很大一笔资金的。

五、结束语

漏电保护是煤矿供电系统的重要保护之一,在煤矿的高压供电系统中加装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能快速的选择和判断出单相接地故障,便于处理故障和日常维修,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将一些高新技术应用的煤矿行业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篇10

 

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早在19世纪,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曾经诚恳的奉劝世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在警醒人们辩证的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要醉心于对大自然无止境的征服的同时,还不忘提醒人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污染,他认为,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延迟性和持续性,因而必须在实施行为之前进行审慎思考。事实上,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已经让人们尝尽了苦楚,正是由于大部分环境资源不可再生才促使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思考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运而生。

 

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美国教授柯德威尔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首次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其中并对其做了如下规定:“在对人类环境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每一项建议或立法建议报告和其他重大联邦行动中,提出议案的机构均需与相关主管部门协商后提供一份详细报告,其中应该包括拟议行为将会对自然资源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不良影响、面对这些影响采取的相应措施及替代方案等,该报告将被提交环境质量委员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并依法向社会公布。” 1978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根据《国家环境政策法》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实施条例》,其中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规定。目前,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成为各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蓝本。概括而言,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包括环境评价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两个阶段,只有先进行了环境评价后才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当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基础判断后才能确定是否继续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如果认定不需要编制的,必须发表“无重大影响认定书”;如果认定需编制的,则必须公布后接受公众、私人团体等的审查。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包括项目审查、范围界定、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和环境影响报告书最终文本四个阶段。法律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全过程都必须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接受公众的监督。如在项目审查阶段,主管部门必须通过意思公告向公众提供一个联系方式,以备将来公众方便联络。同时,公众可以对主管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范围界定的阶段,在确定评价的范围时,须邀请公众和受影响的机构一起参与讨论,主管部门将环境评价程序与确定评价范围相结合,通过举办讨论会与公众一起讨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范围;在编制草案时,经办的官员必须提供一份说明,包括拟议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提案行为实施对环境的损害、提案行为的各种替代方案和提案行为实施后可能对环境或资源造成无法恢复的影响。同时要求报告书必须对主要问题进行清晰的说明,并需要有充分的依据来佐证问题。从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法条可以看出,即使在编制草案阶段,也要求所编制的内容全面、细致的说明主要问题,并通过召开公众听证会等方式向公众征求意见。对于公众意见也将加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而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文本最后阶段,根据美国法律规定,负责文本编写的部门须在最终文本中列出关于公众意见以及该部门对公众意见的反馈的章节,以及关于公众参与意见的补充、改进或修正,即使是没有被采纳的公众意见,也必须列举出来,附录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后。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完毕后,负责编写的部门还需要再次征求公众意见,只有在三十天的征求意见期内没有意见,该环境影响报告书才能最终确定。从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公众参与贯穿始终,负责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在不同的阶段都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征求公众的意见。同时,由于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部门并不是环境行政主管机关,不可能因为行政权力而忽略公众意见,相反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审查。在整个过程中,各个利益阶级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达到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最佳平衡点,避免政府为追求自身的政治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由此可见,“美国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并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真正尊重公众的意见,再加上美国具有司法审查制度的保障,使得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更加完备。”

 

2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公民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的前提。美国作为世界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完备的国家,以《信息自由法》为核心的美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对象。1946年诞生的《联邦行政程序法》明确规定了公众有权获得政府信息,但政府如果为了公共利益或其他正当理由,仍有权拒绝向公众公开信息。1967年颁行的《信息自由法》为信息公开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立法依据,该法不但规定了联邦政府各机构公开信息的具体程序,还明确提出“政府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和“政府信息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信息自由法》的颁行,是美国关于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突破,至此,公众有权向政府机关索取任何材料或信息,政府机关须依公众的请求作出决定。即使拒绝向公众提供信息或材料,也必须说明理由。公众可以对政府拒绝提供的决定提起复议或者司法审查。从此以后,美国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逐步驶入了快车道。1976年颁行的《阳光政府法》规定了除静态的文件必须公开以外,动态的行政决策过程也必须公开,这使公众参与环境决策过程有了法律依据。到了九十年代,为适应电子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美国颁布了关于禁止政府机关对公共信息的流通和传播进行限制或规制。1996年美国关于信息自由法修正案规定每一个政府机关为了方便公众提供信息申请,须以电子数据的方式向公众提供索引材料及有关本机关的指南。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机构知晓有人在监督其行为时,就会改变或改善自己的行为。这一观点在之后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在环境保护领域,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开始关注信息公开,美国国会在环保领域也作出了许多创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创立了环境信息监管制度。该制度不但为环境信息创设了多种利用渠道,而且通过设置参考标准为企业行为提供一个改进创新的平台。通过信息监管促进企业自我完善,完善政府、社区、公民与其他利益相关人的消减污染的能力。

 

除环境信息监管制度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体系还包括大量规定社会监督的法律规定。严格来说,任何制度的构建和发展都无法脱离有效的社会监督,尤其是在大力提倡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和治理领域,社会监督更是确保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有效参与必不可少的核心条件。美国通过《信息自由法》确保公开与公众最密切的环境信息,使公民和媒体可以利用公开的信息来发现各种环境问题,如公开各类环境数据,能提供给公众所需的信息,可以更快的锁定可能造成公众人身、健康和财产风险的重污染源,方便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在水污染防治中,通过公布环境信息,可有效提高环境执法力度,同时公众也能了解污染情况和政府部门的执法状况。各类环境保护组织也可以通过《信息自由法》从环保总署的数据库中取得文件和数据,在对数据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存在违规排污的企业和单位,从中可以积极的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来,甚至可以采用诉讼等积极方式对环境进行保护。可见,环境信息公开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而社会监督则为环境保护提供最坚实的防线。《信息自由法》、《隐私权法》等法律的颁布解决了行政机关与民众之间信息的关系,这同样适用于环境保护领域。通过完善的立法确保信息公开和有效的社会监督,使公众通过对信息的获取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体系得以良好运转的基础和前提。

 

3 环境公民诉讼制度

 

环境公民诉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现,作为现代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代表性国家,美国关于环境公民诉讼的条款最早出现在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中:该法案赋予公民借助联邦法院督促执法的权力。在接下来颁布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中,也纷纷规定了公民诉讼的相关条款。

 

美国环境法的公民诉讼与团体诉讼均属于公益诉讼的范畴,但二者的实质却有一定的区别:第一,提起诉讼的理由不同,公民诉讼提起诉讼的理由是环境管理机关、各企事业单位违反了法定的污染防治义务,而团体诉讼提起的理由范围就要宽泛得多,一般而言大多是已经发生的民事权利侵害,而很少能调整还未发生的民事权利侵害,除非有证据可以证明此种侵害的存在。第二,公民诉讼设立的目的在于保护公众的环境利益,而团体诉讼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同时兼顾诉讼经济。虽然团体诉讼可能会蕴含着公众利益,但并不以此为诉讼的目的或者条件,同时,公民诉讼的目的在于公益,当事人虽主张的是与其相关事件有一定利益关系,但诉讼的最终目的往往不局限于个案的救济,而是督促企事业单位积极采取能促进环境保护,维护公民环境利益的行为。其生效判决的效力也不仅仅局限于诉讼的当事人,而是对环境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全程保护。第三,在适用范围方面,公民诉讼是适用于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的,被告只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出污染行为、违反法定污染防治义务的企事业单位;二是疏于执法的环境保护署署长。而团体诉讼则是可以适用所有的民事诉讼,范围自然比公民诉讼宽泛得多。即使在公民诉讼适用的领域也可以适用团体诉讼,即当受害者众多时,受害者就可以推选代表来进行诉讼。通过对公民诉讼与团体诉讼的比较,可以将环境公民诉讼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公民诉讼适用于环境污染防治领域,是以保护公众环境利益为目的,以违反法定污染防治义务为企事业单位或疏于执法义务的环境保护署署长为被告提起的诉讼,主要涉及三方利益主体分别是行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以及被害者。

 

3.1 原告资格

 

对某一诉讼类型的认识必须首先从辩明其诉讼主体开始。环境公民诉讼的关键问题是原告能否获得起诉资格,但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要由立法来进行认定。首先,在司法实践方面,美国判例法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侵犯和妨害两种传统的环境侵权救济方式。侵犯是指“施害者通过环境要素对他人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的直接侵犯,一般分为三类,对人身的侵犯、对动产的侵犯和对不动产的侵犯”;而妨害则“泛指对他人土地利用或享有等权益的各种间接、非排他性的干扰现象,包括煤烟、灰尘、臭气、噪声、高热、阻碍阳光、污水、电流以及对土地利用造成不便的其他类似侵扰等。” 传统意义上的这两种环境侵权救济方式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无论是直接侵犯还是间接妨害,都主要针对特定利益,也就是说,当受损之利益属于不特定主体的公共利益时,判例法则难以给予充分的救济。 其次,在环境思想方面,面对20世纪60年代逐渐兴起的新左派和反正统文化的观点,在全美范围内反对核试验、关注城市和工业环境问题、对科技和工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的反思和批判的呼声越发高涨。以1970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为开端,联邦政府开始着手构建环境法律体系,在此过程中,联邦政府以立法的方式明确公民诉讼的原告设定为“任何人”,例如,《清洁空气法》规定:“任何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民事诉讼”。在《资源保护与再生法》中,“人”被界定为“个人、信托基金机构、商号、合股公司、公司、法人(包括政府法人)、合伙、社团、州政府、市、镇等市政当局、州委员会、州政府机构、任何洲际法律实体(包括所有的部门和机构)和美国联邦政府的任何机构。” 但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认为“任何人”的原告规定过于宽泛,因而在司法实践中确立了“诉讼资格”的法律屏障,如在《清洁水法》中就将能够提起环境公民诉讼的“公民”明确限定为“利益已受或可能遭受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人们”。美国法院最初认为:除非原告能积极证明其法律上保障的权利已经或正在遭受侵害,否则认定无原告资格。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的总结后,法院认为“法律上的权利”过于严苛,不足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公益争执。因此将“法律上的权利”改为“实际上的损害”,而不再以法律保证作为要件。在实践的环境案例中,只要求原告提出非法行为与原告的环境所蒙受的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需证明是人身方面还是经济方面的损失。只需证明有损害或者存在实质上的通过司法解决后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有减轻的可能性即可。

 

3.2 限制条件

 

环境公民诉讼虽能满足环境公益目的,但如果太过于宽松将可能会对政府主管机关执法上资源调配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可能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因此,美国对环境公民诉讼也规定了限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环境公民诉讼的被告如果是环境保护署署长,那只能针对环境保护署署长的非属裁定行为或义务。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法院才认定主管机关的执法过于松散,诉讼的前提在于有滥用裁定的可能性。

 

第二,环境公民诉讼提起的前提是州政府或者环境保护署署长疏于执法,当其积极开始向联邦或者州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污染者承担民刑事责任或遵行法定义务时,受害者就不可再提起公民诉讼。

 

第三,在诉讼提起前,应告知即将成为被告的当事人,经过六十日后,才能提起诉讼。但对于这个限制条件也是有例外,紧急事件和毒性污染物就可以免除告知义务。在公民诉讼的过程中,法院在解决相关争议时都会站在有利于当事人的立场。如参加人只要符合公民诉讼条款以及联邦诉讼规则后,就不以六十日前告知为要件。

 

3.3 救济措施

 

环境公民诉讼的救济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禁制令,二是罚金。

 

作为环境公民诉讼的主要救济手段,禁制令几乎是所有公民诉讼条款都有所规定的内容,它是指法庭命令当事人做或者不得做某一个特定的行为,以避免司法不公或者解决货币赔偿无法弥补的损害。 禁制令可以分为命令性禁制令、禁止性禁制令、初步性禁制令和终局性禁制令等形式。

 

除禁制令外,部分法律还特别规定了以设立专项惩罚基金的方式来规范罚金的使用。如《清洁空气法》就规定,依据法院作出的民事惩罚而收到的罚款应该存入美国财政部的一项特殊基金,用以办法许可证和其他事项。该基金的拨付以及具体使用则由环保局局长依据特定规定处置,环保局局长应当每年向国会汇报该基金的使用和维系状况,以确保该基金被用于促进环境正义之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