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范文
时间:2023-04-05 01:2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意境 如梦令 许渊冲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The Conveyan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une: "Like A Dream"
XU Q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ohu College, 238000)
AbstractThis ci-poem depicts several typical details in daily boudoir life and creates elegant artistic conception which is really difficult to conve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Xu Yuanchong's English vers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ts conveya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Key wordsartistic conception; "Like A Dream"; Xu Yuanchong
0 引言
在宋代词坛璀璨的群星中,李清照以压倒须眉的光焰照亮了文学史册,被誉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这足见其在世界人民内心的价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在少年时期写的一首名震朝野的词,它以细腻的感情体味、精致的构造形式和多重的生动画面,构成一幅情景交融、风情并茂的小令,在短小篇幅中蕴含着悠远的韵味,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赏和推许。
1 原词意境的解读
司空图有言:意境就是“味外之旨、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景外之景”,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昨夜雨疏风骤》一词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含蓄隽永,有曲径通幽之妙,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广阔的联想空间,创造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女词人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情知海棠不堪一夜疏雨骤风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次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开篇两行写词人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浓睡”之后酒劲未退,整个意境画面直接以词人“伤春醉酒”的形象出现,没有任何刻意的描摹,却给人以无穷回味―词人何故醉酒?是思恋远方的恋人吗?这种想象空间一直延伸到后几句的对话才能找到答案。“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问者情浓,答者意淡,跌出“知否”二句来,看来似乎沿答话顺水推舟,实则词人借此掀起了感情的风暴,激起词作的急流漩涡,逼出结句:“应是绿肥红瘦”。这一“肥”一“瘦”用得惊险奇绝,给读者一种形象、逼真、新奇之感, 难怪清王士祯称其:“人工天巧,可称绝唱”。正因为有着这样美好的意境,这首词才堪称词中楷模,超以象外,回味无穷的艺术典范。
2 译词意境的传达
李清照该词作的英译者众多,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其对原词意境的传达效果。
首先,从词牌名的翻译来看,许先生紧随原词将“如梦令”翻译为“Tune: “Like A Dream””,如此翻译比单纯音译要更具韵味,使译作与原词在意境上高度吻合,符合原作风格。开篇“昨夜雨疏风骤”用了直叙手法,许先生将其保留,但将“雨疏风骤”调换了先后顺序,一方面是为和第二行的韵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将“the wind blew hard”前置几点摧花雨后置也是为了突出风之猛烈。此外,许先生将“雨疏”译为“rain was fine”,并未拘泥于原词表达,从而勾起读者遐思:雨疏疏落落下着,风狂吹着,此时的词人会是怎样一番心事? 这一译,极具意美。“浓睡不消残酒”,如何了却一番心事?唯有杜康。“浓睡”了一夜,仍“不消残酒”,到底有什么宽慰不了的?为何要举杯浇愁?此句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急于解决的悬念。“sound sleep”而非“deep sleep”来表达“浓睡”之意,规避了直译所挟带的俗气,又运用了头韵,读来朗朗上口。“dispel”一词的运用显出词人的沮丧之情,同时与“did”构成头韵。“the aftertaste of wine” 而非“the effects of wine”来阐述“残酒”之意更具诗味。三、四行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平白如话,许译跟随原词,尽显原词情景。“the maid rolling up the screen”而非“curtain”,正好与第四行“seen”押同一韵。“海棠”一词许先生译为“crap-apple tree”而非“crap-apple blossoms”,因为对于粗心大意、不懂惜花的侍女来说,“海棠”只是宏观上看到的“crap-apple tree”,而非惜花怜花的女词人眼中灿若绯霞的“crap-apple blossoms”。花是李清照的宠儿,通过海棠花这一意象的选取与创造,李清照向世人展示着她闺阁生活中的自我抒怀。女词人的问话在“试问卷帘人”中隐去,而从“却道海棠依旧”的回答中透出信息。出于对于花的珍惜,女词人问得那么真切、急切,而许先生在此将一“问”直接译为“ask”。笔者认为,一“ask”似乎无以传达原词中女词人真切、急切的心境。“却道海棠依旧”答得极淡,许先生此处用了“The same crap-apple tree was seen”形象表现了侍女的漫不经心,许译依照原文本并未给出问句,只是借由卷帘人的答话来表明词人的问题,这也是有意突出卷帘人的马虎,并非惜花之人,为下文词人的细腻惜花之心做了反衬。正是由于答语的一句漫不经心,逼出一句“知否? 知否?”女词人出于对花的关心,问的那么认真;出于对花的珍惜,勃得那么恳切。许先生连用了两个反义疑问句“Don’t you know”并以逗号隔开,反复质问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此外,重复的“know”与结尾的“grow”形成韵律,达到了音美。结尾一句“应是绿肥红瘦”创造了一个非常美的意境,勾起读者无限遐想:是闺中女子对春花一瞬、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之情?是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感叹?抑或是暮春已至的感伤?许先生的译文言简意赅,生动再现了“绿肥红瘦”的传神之景,而且使用了拟人化的“languish”一词,表面写花,实则写人,让译文读者从译文中直接感受到原作者伤春、惜春之情。
3 结语
汉语灵活的意合结构使诗化的语言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可塑性,为读者提供了自由的观、感和解读的空间。因此,要将原词意境完全传达出来实为不易。许渊冲先生的译文独具风格,不仅在格律上很值得称道,符合他一贯提倡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通过选用ABABCCC的韵律形式,给译文增添了一层音律美,而且在形式上与原词保持统一,尤其很好传达了原词的意境,让我们在读译文时也能真切感受到原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巢湖学院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XWY-201114
参考文献
篇2
李清照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寻常的语言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我们所熟悉的两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一剪梅》便是这一特点的典型。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诗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吐露。这首词一开头的“昨夜雨疏风骤”,似乎起得平平淡淡,并非什么奇特之笔,但是和下句“浓睡不消残酒”连起来,就产生了许多发人遐思的意境。暮春时节本就容易引起深居闺中的青年女子的感伤,更何况又是那刮风下雨的恼人天气。借酒来排遣愁闷,昏昏睡去,但是一觉醒来,酒意还未完全消尽。仔细推敲“不消”两字,表面上指的是酒意未消,实际上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本意是想“消”其结果却又是“不消”。在这“不消”的朦胧状态之中,又想起了昨夜的风风雨雨,可以想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颇为抑郁的。因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表面上好像是一般的叙事,骨子里却曲折地流露出作者的心情。
接下来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就是这种心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有感于春光将尽,产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风雨后,自然惦记园中的海棠。“试问”二字,本是词中常用的,在这里却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海棠花经得住风风雨雨吗?是不是谢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又担心它凋零。于是想,还是问一问卷帘人吧。因此这里的“试问”就不是一般的问,而是含着惜春怜花之情的问。在这一问中包含着作者多少缠绵的感情啊!可是卷帘人的回答却是那样的无动于衷,这就更加衬托出作者伤春惜花的感情。“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极好,它把卷帘人的冷淡态度和作者感到回答出乎意外的神态一下子描绘了出来。
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对卷帘人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慨叹。“知否”二字的重叠,婉转缠绵,感彩极其浓厚。“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后的自我解答。“应是”二字也极绝妙。其应不是“肯定是”,因为海棠究竟如何,作者还没亲眼见到,所以其应当有推测、估量之意,还含有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长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因此,这“应是”两个字的内在感情是很深沉的。接下来,作者用“绿肥红瘦”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这更为历来的词评家所称颂。“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形状。作者在这里用“绿”和“红”来代指叶和花。用“肥”和“瘦”来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鲜明、生动、形象。绿、红、肥、瘦,本来都是很寻常的字,经李清照一用就显得很有生气,新鲜而又奇特。这也是李清照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虽然这首词满篇写的是惜春伤春之情,但是这种感情正是早年时期李清照细腻心理的表现。查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李清照有过太多的快乐,家境的殷实让她无忧无虑,让她快乐无比。而此时翩翩少年赵公子的出现,又使她的美好人生更上一层楼,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诗词琴棋的雅兴,事业上共同的结合点――
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试想一下:一个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词人会有心思去注意周围的景物吗?不会,只有此时期的李清照有这种闲情又加之女人特有的多愁善感,才导
致李清照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而又加之心上人长期的别离,李清照的这种快乐又有种相思之痛。有着相思之痛的词人把这种情转移到身旁的花上,对花
的欣赏上,但是多愁善感的词人又不免对花怜惜,正可谓:相思共长天一色,快乐和悲伤齐飞。“痛并快乐着”正好是对她的心理诠释。
篇3
红瘦特指海棠花
绿肥红瘦意思是谓绿叶繁茂,红花凋谢,出自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即将来临。
红瘦本不是一种花名,但是因为李清照是联想到了家里的海棠花在雨后的样子才有感而发,因此后来人们就把红瘦特指海棠花。
海棠花
海棠花:乔木,高可达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幼时具短柔毛,逐渐脱落,老时红褐色或紫褐色,无毛。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边缘有紧贴细锯齿,有时部分近于全缘,幼嫩时上下两面具稀疏短柔毛,以后脱落,老叶无毛。
花序近伞形,有花4-6朵,花直径4-5厘米;萼筒外面无毛或有白色绒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全缘;花瓣卵形,长2-2.5厘米,宽1.5-2厘米,基部有短爪,白色,在芽中呈粉红色。果实近球形,直径2厘米,黄色。果期8-9月。素有“国艳”之誉。是中国的特有植物。
如梦令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指的是花已逐渐开败,而草木枝叶正盛的暮春景色。
译文
篇4
1、知否知否的全诗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这首《如梦令》虽只有短短六句,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通师二附六(9)班顾安杰
久闻李清照的词作,脍炙人口,深情、美丽。有春风秋雨,含夏虫冬梅,令人赞不绝口,不愧为是一代词宗啊!
在她的笔下,春天是“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鳃,已觉春心动;”夏天“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秋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冬日则是“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每一句词似乎都是信手掂来,但却将一幅幅瑰丽的四季图勾勒出来令人深深陶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千遍万遍地品读着,感悟着。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你这卷帘人知道些什么,风雨过后,海棠花叶应该更加滋润肥硕,而那些可爱的花儿,恐怕早已被风雨吹落,失去了海棠独有的美丽了啊!
是的,李清照喜爱那海棠,花花姿舒展潇洒,花开似火,一簇一簇,似如花中王后,美丽沉静、雅致温润。而李清照不正像这可爱的海棠花一样么!在风雨之后,再坎坷之后,在崎岖之后,重新展现她最辉煌的一瞬间,绽开人世间最美丽笑脸!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光流逝,不可能停滞不前,但李清照依然是渴望着,能够留住时光,留住青春啊!不应过去的伤痛而悲痛,应该像风雨后的海棠一样,重新绽开自己独特的一面,散发更加迷人的芬芳!
篇6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南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题记
昨夜,一场淅沥的春雨席卷了窗外的春红,风号雨泣,电闪雷鸣,如同一位训练有素的士兵,突击了梦里的古镇,沉睡的丁香。
清晨,落蕊遍地,风痕水渍,在一片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蜿蜒,每踩一脚,都会有泥土的芳香扑鼻,花径曲折,暖阳初上,清风徐来,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晨起的人们三三两两,隔壁包子铺的肉香总会无声地刺激着胃腺,青鸟开始一天的歌唱。
总在这样的早晨,走在这样悠长的小巷,期望逢着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浅浅的罥烟眉,淡淡忧伤的双眸,长发飘飘的清影,阵阵幽香的气息,如同徐志摩笔下“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盛开的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仅是那惊鸿一瞥,便已倾倒多年的沉郁,多年的迷惘。静静地走近,驻足凝眉,温婉优雅地与我共伞,伞下一季花开,一声叹息。
总是做这样一个梦,一个关于你的梦。
可每次梦醒,却都记不住你的模样,只是在脑海深处,有你的轮廓,关于古镇的轮廓。每次在清晨醒来,总会在窗外的花瓶里为你插一支玫瑰,洒一缕香水,我相信,春风拂过的玫瑰,定会飞向有你的地方,我相信,那一朵花蕊的深处,必定住着你在的天堂,我相信,你会看到,你会听到,爱情花开的声音。
果然,每次你都出现在我的梦里,如期而至。每次都能嗅到你的香味,每次却握不住你的纤手;每次看到你走近,却看不清你远去的背影;每次都想吻吻你,却只吻到枕头上的麦穗。我不知道你从哪里来,却看到你身着古韵、嫣然安静的神情,不知道你的长发为谁留,散发为谁飘,却知道对你的思念与日俱增、日愈泛滥。
梦里,你清歌婉转、笑语盈盈,倩影娉娉。
我们相互依偎,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满山枫红的黄昏,执手而行,赏云舒云卷、花开花落;秋雨滂沱,巴山河渡,共剪烛红、情定今生。
梦外,朝阳如鸿,一点一点爬上上坡,如同爬上我忧愁的心扉。
忧愁,不是因为没有你的陪伴;而是因为,人海茫茫,不知去何处把你追寻。
你如同是从远古走来的女子,白衣翩翩、蝶影婀娜,玉笛潇潇。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悄然入梦,一梦千年。此生魂归何处,定是有你起舞的枝头,此生路在何方,当是你离去的方向。
你又从江南的陌头走来,青衣拂袖,如水的眸子里充满期待,我定会坚定地告诉你:“我达达的马蹄是归人,不是过客”。轻帆点点、春雨纷纷、熙攘的人群,在那茫茫人海中,对你一眼万年,一见倾城。
然而,梦终归是梦,梦里有时终须有,梦里无时莫强求。
春去秋来的轮回、四季更替的变迁、时光流转的摆渡,总会在春暖花开时,把你送到我身边。待春色三分、红白成片、莺飞蝶舞,你都会准时地出现在我的窗前,每当这时,我知道你来了。
轻轻地闭上眼睛,任思绪在风中飞扬;关掉耳机,静静地聆听你的脚步。
一、二、三、四……
我知道,你来了,春来了。
窗外的雨滴打碎了一帘幽梦,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眼前。不知为何,总会做梦,梦里都有你的出现,或许真的是我相思成疾、病入膏肓了吧;也或是,心灵深处一直都渴望有这样一位能够相依相偎、读我懂我的知音吧;亦或是,一个人生活久了,孤单衍生出来的幻想,总之,每个关于你的梦,都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
春雨打碎了窗前的花蕊,书桌上飘散着残留的花瓣,绯红的玫瑰,如同画里走出来的琥珀,光斑点点、残红成圈,雨疏风骤,绿肥红瘦,一季的花开在风雨中败落,一生的芳华在红尘中离落。
流年似水、素日如烟,梦里梦外。
早已在心灵深处为你种下一城的紫罗兰,一城的薰衣草,只为等你的脚尖,踏上我的花根,只为你的丽影,出现在花海的深处,只为能与你朝夕相伴,执手白头,在渺渺尘世间,做一对平凡的夫妻。
或许,你早已读懂我的心意,或许,你故作神秘地低首。但我知道,你就是我前世今生的宿命,你就是我千回百转的眷恋,万水千山的情缘,在红尘最深处,许我一场春暖花开的誓言。
篇7
一、比较阅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如果学生只限于从课本到课本,那么学生的视野将被限制,学生的思维将被禁锢。教师只有把学生从教材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不断引进新的知识信息,学生的潜在智能才会在这些信息的刺激和触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中,并且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比较阅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创设良好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古诗词教学为例,一般学生学习诗词的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然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但这样做往往不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所以笔者在指导学生学清照《声声慢》中的“愁”时,没有直接介绍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风格,而是通过其作品《一剪梅》的“愁”和《声声慢》的“愁”比较阅读来探究作品风格意蕴,继而推动学生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声声慢》和《一剪梅》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从对比中学生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家国之思的泣血之作。学生也由此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这种通过比较阅读来探究作者生平事迹的学习方式比平铺直叙其内容更直观、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比较阅读由于引入了课外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因而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比较阅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合作交流平台
交流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能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老师来帮助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合作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要想真正实现合作交流学习要求学生有相当的阅读储备,广阔的视野,而比较阅读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条件。
例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有关内容,其中两首词都写到了“酒”,接着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为什么《声声慢》中的酒是“三杯两盏淡酒”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酒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生们结合自己对作者和这两首作品所积累的知识,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和合作交流,学生对作者和两首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学生认为,李词中写“酒”的词句特别多,可能是词人一向爱喝酒;有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不同,都属于借酒消愁;有的认为,这体现了不同时期中,词人的内心真实写照……他们得出的答案并不全面,但综合起来答案就比较完整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愁苦,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会痛彻心扉,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而《声声慢》中,词人“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两相对比,一个“淡”字,更好地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首词中“酒”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比较阅读的确能为师生构建互动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群体。
三、比较阅读为学生构建深广的探究空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能洞察文章的特点,认识文章的规律。比较是观察、分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智力活动,经常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研究,既能巩固旧知,又能更好地探究新知,以此去发现一个个新大陆。
例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独具特色的是作者所书写的“愁”――“这次第,怎一个次第了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直接道出“愁”所具有的特点,而是引进了《武陵春》中“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让学生对同一作者的“愁”进行横向比较,看看这两种“愁”在数量上有何不同的特点?学生通过比较探究,比较容易就得出了结论:《声声慢》中是将愁化多为少,表明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是淋漓尽致了。而《武陵春》中作者自创新辞,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将“愁”这一无形的事物化为有形的事物,突出了愁的“多”“重”,自然贴切,不着痕迹,构成了沉哀高远的意境。
在学生对上述两种“愁”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笔者接着引进了其它几位作家的有关写愁的诗句,对这些不同作家笔下的愁进行纵向对比,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更为深广的探究空间。这几首有关愁的作品分别是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及王实甫《西厢记》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让学生分析这三首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相同的是都将愁这一无形的事物化为有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愁绪;不同的是作者抒写的愁各有特点,李煜的“愁”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突出愁之绵长,贺铸的“愁”是如烟草、风絮、梅子雨,没有根由,突出愁之虚无。王实甫是将“愁”当作可以称重的事物,装载在车子上,突出愁之深重。
通过这一比较探究,学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文人在写诗作词时,往往将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事物,读者对这些无形的事物理解起来也就更为直观具体。
篇8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意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但身为一个女人,她不能像岳飞一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一样上朝议事,更不能和政界朋友痛痛快快地喝酒骂座,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经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认为奇,不以为功,“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字。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有文化的女人,她并不被那个时代所承认,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给了她很高的评价“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今天,我们在她的诗词中能看到她的痛苦和哀愁。我们在欣赏她的诗词时,仿佛又看到了一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纤瘦的女子。
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婉约派词人,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年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少女时代即名操一时,暂露峥嵘。婚后和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然而好景不长,新旧党争激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饱尝相思之苦。后金人铁蹄南下,南宋腐败无能,其夫满怀热血,但出师未捷身先死。李清照度过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竞之功。
因此可以说李清照的作品和愁是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河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为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情思。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活泼秀丽,语意清新。《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抒发了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婉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可看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的表露了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后期的词充满了浓重伤感情调,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亡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的怀念。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月”的京洛旧事;《满芳庭》“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景”,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在词中她充分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这些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凉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通过对李清照人生遭遇的考察,我们就可以明白“凄凄惨惨戚戚”的感叹,绝不是她的无病,而是其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的深刻总结与反思。正是由于她具有着极为敏锐、善于观察的多愁善感的心理气质,这就使得她特别深切地感知着人生所固有的悲剧成分。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醉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伤春既是如此,那么悲秋又该如何呢?读《鹧鸪天》词:“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多愁善感的心理气质,就像酵母菌能使葡萄发酵变酒一样,具有着使人外界刺激中专门酿生悲剧性感受和悲剧性体验的特种“魔力”,词人张炎有词曰:“只有一枝梧桐,不知多少秋声。”在多愁善感者的耳朵中,哪怕是一树梧桐所引发的秋声,都能产生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心理效果。李清照词,正同此理。
可是,人生并不全部由苦难所组成,而是有悲有喜,然后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却几乎都对李清照那饱蘸泪水的词篇表现出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有如下三点:
首先,人又七情,尽管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有长有短,有顺有逆,但终究难逃生老病死,也无法免除悲欢离合对人的内心折磨,更会产生理想和外界环境的碰撞,也就有了触景生情的伤感。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当她面对人生的大悲大喜时,一定有自己深刻的体验和领悟,周围的环境与他的心情正好发生碰撞时,她那无尽的愁和恨就涌上心头,正所谓触景生情,她就用词把她当时的心境反映出来。“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读者读到这,难免会生出怜悯之情和同情之心。所以,身遭厄运的人更懂得李清照的心,一帆风顺的人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篇9
[关键词] 瘦花;语境;修辞方法;作家风格;审美
热爱自然与生活的李清照,对鲜花有着特殊的感情,尤其喜欢观察鲜花的细微变化,以花喻人、寄托情思。在她19首诗中[1],没有出现“瘦”字,但在她的词中,一共有8首出现了“瘦”字。除了《新荷叶》中的“鹤瘦松青”(是为人祝寿的比况之词)和《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新来瘦”(形容思妇的瘦)以外,其余都是描写各种花的“瘦”。虽然都是由同一个“瘦”字形容,但在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瘦”字表现出的语言张力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词人的心里动向和精神气节。李清照用“瘦”花为自己代言,充分体现出词人爱花惜花的情思和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更体现出她对微小事物深刻的洞察力。“瘦”是李清照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的细节刻画,正是这样的描写,使她的作品充满了新意和清丽之感。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中“肥”与“瘦”的对比给人一种均衡的美感,以“绿”代叶、以“红”代海棠的借代手法更是语新意隽。作者以雨疏风骤交代场景,经过一夜的沉睡,酒意仍未消除,也不忘问卷帘人海棠花的境况,得到的答案却是“依旧”二字。在她的脑海中,风雨总是扮演着不解人意的角色,柔弱的海棠不再鲜活饱满,早已变得羸弱不堪,再肥美的叶儿也难衬海棠的红艳。隐隐地流露出了作者受愁苦困扰的烦闷心情和爱花惜花的无限感伤。
同样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是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一语道破愁思,忧愁仿佛香炉的轻烟绵绵不断,枕席在重阳佳节也让人感到了几分凉意。无奈自己形单影只,只能独酌于菊园借酒消愁,谁料忧思难耐催人心肝,使人不由得神思茫然,眼前的已不再是饮酒时赏玩的美景,而变成了作者倾诉哀愁的对象,醉眼蒙眬中所见到的恰如自己今日这般消魂失魄。整首词虽围绕“愁”字展开,但随着思绪的层层深入和哀怨的缓缓囤积,最终却以“瘦”字作结,成为整首词的生辉之处。李清照将思妇比作黄花,本不觉新奇,毕竟黄昏的,在夕阳的映衬下的确没有白天那样绽得灿烂,但一个新颖的“瘦”字则传神地刻画出作者受忧愁孤寂折磨而日渐消瘦的容颜。
殢人娇 梅花开有感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阑翠帘低捲。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玉瘦香浓”指如玉的白梅虽已显清瘦却还吐着浓香。词人用本应形容少女的“瘦”字来形容开败的白梅,从而展开绵绵情思,更加生动富有韵味,奠定了整首词的基调。
词人如往常一样于赏梅,冰雪消融后的梅园已然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衰败的白梅不似往日繁茂,难掩禇红的梅枝,露出一副憔悴的愁容。此情此景让生来惜花的李清照顿生哀怨之情,白梅在她的眼中霎时变得清瘦非常,不由得怅憾自己多年延误赏梅佳期,由此引发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尽管如此,词人依旧能体会到瘦梅隐隐馨香背后的坚贞。
词的下片转而描写客人争相插梅在鬓、引觞畅饮的欢愉场面,这与上片词人眼中的瘦梅产成了强烈的对比,不难看出作者因相思难耐,无心赏梅,仿佛从白梅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白梅在瘦字的形容下顿时灵动非常,流露出词人的惜花之意和对远人暗含的嗔怨。整首词爱怨交织、张弛有度、气韵悠长,使读者如同听到思妇的饮泣。
多丽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釄。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臯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雪清玉瘦”比喻清幽芬芳的白菊像白雪和宝玉一般虽然被摧折得清瘦不堪,却依旧俊丽坚贞。若无“瘦”字的衬托,高洁的白菊则无法让读者形象地体会她的风姿。“瘦”字背后也包含着无限深意,或是白菊处在艰难境地中苦度的流年,或是白菊因心怀对游人不舍的眷恋之情而玉陨香消的凄楚……尽管这种种催残接踵而来,也未曾削弱白菊高雅奇俊的风韵,对比手法运用十分高妙。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白菊日渐憔悴的惋惜之情。
参考文献:
[1]侯健:《李清照诗词评注》,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王希杰:《修辞学导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篇10
【关键词】诗词鉴赏;对比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A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08-01
对比,是将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对比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例如,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全诗运用对比:“一粒粟”与“万颗子”,“无闲田”与“犹饿死”。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一联,句内各自构成对比,第二联,上下句对比。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后两句两岸相对的青山和驶来的一片孤帆形成动静对比,一静一动,动静相间,相映成趣。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通过梦境,将现实的寂寞落魄与昔日的春风得意奢华形成强烈对比。又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一、同一作者的同一题材作品对比
苏轼:中秋题材。 西江月 (之一)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是他次年作于黄州的中秋词,充满了作者人生受挫后悲愤难抑和孤寂难耐之情,以及寻求理解的渴望之念,在牢骚和怨愤之中,还寄寓着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水调歌头》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二、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作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通晓书画,尤以词创作闻名于世。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最突出的应属《永遇乐》(落日熔金)。
《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中多暇,记得偏重汪。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鬓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全诗通过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两个都城元宵节有关情景的描绘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故国亲人的怀念和凄凉悲愤的心情。这首词的意义,绝不局限于个体的哀乐,还折射出时代和民族的悲剧,她对人生不幸的咏唱也反映出民族的心声。
三、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诗词对比
辛弃疾、陆游在词的创作上属于同一流派,这已是词学史上的共识。这里仅举几首作品来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二家词之“同”的认知。先看陆游的代表作之一《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此词为放翁爱国心志遭受打击之后不甘闲散的抒愤之作,其悲壮之怀、强项之态,正与辛稼轩相似。清人黄梨庄谓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以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读放翁此类词,亦可作如是观,因为此类作品与稼轩词一样都是那个多难时代的失意英雄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