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泰戈尔范文
时间:2023-03-20 07:3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色花泰戈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么,语文课堂呢?如何给孩子们传递泰戈尔,如何让泰戈尔的文字光照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学习《金色花》,孩子们应该从中读到什么“?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心里咏唱着泰戈尔这样的诗句,我读着《金色花》,就像眼前讲课教师带着孩子们读《金色花》。我多想在《金色花》的课堂上找到最真、最需要的感动。在这喧嚣的社会里,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思想,如果我们本身已经缺乏,那就别再让孩子们迷失。
从《金色花》中,我们可以读出慈祥温柔的母亲,读出顽皮纯真的孩子,读出圣洁的母爱,读出光辉的人性。泰戈尔说过这样的爱:“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用心触摸着这样的文字,再把这温柔母爱化为一种声音。当课堂上响起这样纯挚的声音,也许再多的解读都是多余的。讲课教师开始了诵读训练。“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这破空而来的第一句就让我感觉到泰戈尔的童趣。诗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求你讲故事给我听。”用最真实、原始的感动,我们可以静静地读,一次次。初读,指导下读,感动中读,升华后读……刚读时我们可能是顽皮的精灵,而后我们是懂事的孩子,是慈爱的母亲,是感动中匍匐的生命。听,讲课教师用了句式转换后的对比读,“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转换成“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很快,孩子的顽皮可爱、母亲的关心慈爱就会在声音中流露出来。看,一个“坏”字十分精彩,贬词褒用。这哪里是在骂孩子,诗人将嗔怪、担忧、焦虑、假愠之情融为一体,情韵悠长。
可惜,教师只是把读当作一种简单的亮相,似乎探出了个头,就可以证实语文课的语文味道。然而,读不得法,读不动情。教师空余了大量时间做训练,课堂中爱的声音有所缺失。母爱真是一种声音,我情愿抛去烦琐的讲解,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出《金色花》传达的心声。这样,浓浓的爱就会切实地弥漫在教室,而后渗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为什么这堂课没有教出《金色花》的感动呢?是因为文字没有进入孩子们的灵魂,甚至可以说,教师自己还没有因这文章而有所触动,有所感悟。例如,这堂课的自由读阶段,孩子们回答“读出了童真”“读出了母爱”,教师只是承认了答案的存在与客观,没有及时迎上去重复并强化孩子们内心的感受。“哪些文字让你读出了童真,你给大家读读好吗?”若能这样追问,金色花的种子就真实地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这堂课上,教师其实也应是一位等待孩子回来的母亲,通过文字,她让孩子走上了感受爱的生命之路,然后,她注视着孩子们长大的背影,开始了欣然的回味。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读。这样的设计也是不错的,但为什么喜爱,怎样读出自己的喜爱,教师应该顺势展开这样的交流。在三个学生讲了他们喜爱的句子后,教师是不是应该这样引导:“你还能在被你忽略的语段中找到母爱、找到纯真的感动吗?”这样,就有了提升。所以,当课堂上的安静只是因为大家疲于寻找答案而不是激荡感动的时候,我是有遗憾的。语文教学,其实应该像泰戈尔的诗句,虽然简,但却能让学生深深感动并走向深刻。文字是要进入心灵的深处才能转化为情感的共鸣,而不能仅走走过场而已。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看到一位怎样的母亲?”很简单但很实在的问题。遗憾的是学生很公式化地回答“贪玩”“慈祥”,教师也不疼不痒地没有深入,更没有升华。泰戈尔说:“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课堂上如果没有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上教师看到的其实也只是自己的影子,或者只看到了泰戈尔的影子。金色花,不仅是金黄色的花,更是印度一种圣树的花,这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诗人泰戈尔是比喻的高手,他竟取了金色花来喻一个孩子,其中应有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看,多么懂事的孩子啊,他变成金色花不是纯粹为了好玩,而是想默默地为妈妈做点事。多么水晶般的心灵!老师,你让学生读出了这朵金色花的全部内蕴了吗?
“我要变成,我要。”课堂里最后一个环节是语言训练,颇有创造力的训练。在借鉴泰戈尔的诗心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高飞在诗意的情感的天空。我挺喜欢这个设计,很语文味,又很人文味。教师对这个环节应该是所期待的:孩子们进入文本,再走出文本,钻入想象的殿堂,想想母亲,想想亲情,想想世上一切美丽的感动,然后开始他们发自肺腑的表达。可是,还是冷清,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诉说欲望。究其原因,文字蕴含的情感还在对面的河岸,孩子们只是远远地站着,望着朦胧的金色花在风中闪耀,却没有嗅到金色花藏在心底的芬芳。
因此:
泰戈尔是诗歌的,《金色花》的课堂也应是诗意的。
泰戈尔是感情的,《金色花》的课堂也应是感动的。
泰戈尔是睿智的,《金色花》的课堂也应是深刻的。
泰戈尔是简洁的,《金色花》的课堂也应是清晰的。
这样,“金色花”香才能沁润学生的心田。
篇2
第一种常规解读:【“我不告诉你,妈妈。”】只是孩子一个人说的。他不告诉妈妈,是孩子天真调皮的表现。
第二种新解:【“我不告诉你,妈妈。”】是妈妈和孩子一起说出来的,表现母子之间爱的默契。与英文版对照后发现,郑振铎翻译得很准确,连语序都没有改变,“你同我”的“同”可以理解为“和……一起”。
关键词:童心 童趣 妙悟 默契
《金色花》是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品。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想象丰富、意蕴优美,充分表现了亲情和人性的圣洁与美好。诵读这首抒情诗,就像是在观赏一幅流动的、优美的、温馨的图画,又像是聆听一支典雅的、唯美的、永恒的旋律,让人回味无穷。
在教授七年级《泰戈尔诗三首》时,我班的一个小男孩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的,要跟我探讨一个问题。他告诉我,发现文中最后两段有问题。
原文如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男孩说:“第一句话是妈妈问孩子到哪里去,第二句是孩子的回答,那应该是‘我同你’说话,课文怎么变成‘你同我’,而且读起来感觉拗口,不顺畅。”听完他的表述,我为他能如此细读而叫好。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到底是翻译家郑振铎翻译错了,还是有不同的理解呢?对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一般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我不告诉你,妈妈。”只是孩子一个人说的。他不告诉妈妈,是孩子天真调皮的表现。他爱妈妈,用儿童的方式悄悄地回报妈妈的爱,不愿让妈妈知道,于是采用与妈妈捉迷藏的方式。他自然不会告诉妈妈,也许他正为自己的机灵而得意呢。只是这种理解,好像还不能很好地解释“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的情景。
第二种,“我不告诉你,妈妈。”是妈妈和孩子一起说出来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找来英文版原文:“Where have you been,you naughty child?”可翻译成:“你到哪里去了,坏孩子?”
“‘I won't tell you, mother.’that's what you and I would say then.”
此句可翻译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通过与英文版的对照发现“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句话是两个人一起说的。郑振铎翻译得很准确,连语序都没有改变,就是“你同我”。只是我们在理解时,惯性地把“同”当成介词,理解成“对”。如果把“同”当成连词看,就不难想象,两人一起说出这句话时,妈妈是在模仿孩子的口吻说的。生活中,也许孩子经常这样调皮地逗妈妈,妈妈对自己孩子的脾气、性格已经很熟悉了,他的一言一行其实妈妈心里都是有数的。于是,在孩子又一次调皮时,妈妈问完之后,就已经知道接下来孩子要说什么话了。在这样的情境下,妈妈模仿孩子的口吻脱口跟他一起说出这句话时,两人会因为这样的默契而同时开怀大笑。这也可以解释前文为什么诗中的孩子“消失”了一整天,当妈妈的居然没有到处去找他,而是照样的工作、沐浴、阅读、照管牛棚,做她本来安排好了要做的一桩桩事情。可能她早就猜到了孩子喜欢跟妈妈玩捉迷藏之类的小把戏。
“默契的爱,总是心有灵犀,缔结心灵的盟约,重拾安详的呼吸,也许我此刻的心跳,就是你最温柔的呼吸。”这是多么温馨、活泼、甜蜜的画面!“我不告诉你,妈妈。”变成金色花的孩子一刻也不肯闲着,他在极力掩饰调皮成功的喜悦,千方百计地跟他的妈妈捣乱、逗趣;妈妈了解孩子,理解这份童心,也乐意满足孩子的童趣,并甜蜜地和孩子享受这份童趣。这样的情感交流,源于孩子对妈妈的深爱,也源于妈妈持有的童心。世界上有一种呼应最温馨,那便是爱的默契。“‘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显然把“同”当成连词看,才能更贴近泰戈尔创作的本意。
篇3
【关键词】阅读、教法、诵读、联想想象 创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01-01
新课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冲击着每位语文教师。阅读课究竟该如何上?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摸索,以自己教授《金色花》为案例,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仁商榷。
《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选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感悟亲情篇,是讲读课文。对于这类文章,讲解起来比较容易,一是学生对亲情的感受渠道颇多,容易联系实际;二是文质兼美,语言表达上,艺术手法上可供学生学习借鉴的东西不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读、悟、品、写的四步教学法,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一、读。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重要方式。”可见,读对语文教学十分重要。首先,诵读能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初始,而起之与心,发之与口,作用与耳的诵读就成了训练语感的最好形式。《金色花》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而意境的营造更是温馨甜美。因此,教师要通过反复诵读促使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其次,诵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教师要抓住课堂的有利时机,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拓深课文内涵。《金色花》中,当十二三岁的孩子们读到“笑嘻嘻”“在空中摇摆”“新叶上跳舞”“好玩”等极富情态的词语时,怎能不浮想联翩?文字的阅读带给学生浓烈的生活情味儿,引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与作者一起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在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中使学生心灵得到洗礼。
当然,指导朗读时,方式方法也很重要。首先请学生介绍背诵方法,在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前提下,教师补充介绍几种适合于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背诵方法,如:游戏背诵法、抓关键词背诵法、情景背诵法、角色背诵法等。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1)读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2)读好“假如”“却一声儿也不响”“我不告诉你”等关键性词句,仔细揣摩句中所蕴含的情味,读准每个句子的语气。(3)读好重要段落。如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各自表现出“母亲”和“孩子”怎样的心理,想象他们说话时各自不同的情态。
二、悟。
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以悟为主”的。课堂要以学生的体悟,带动教师的随机点拨。新教材非常强调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及各自的阅读感受。
例如:1.“假如我是一朵金色花”,引导学生思考“金色花”让你联想到那些美好的词语(如“金黄”“圣洁”“美丽”等)?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家庭氛围?事实上,这个句子是孩子的突发奇想,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让人充满无尽的遐想,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温馨的家庭之爱,亲情的美好与圣洁。
2.“我要悄悄的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孩子变成金色花,开放花瓣儿,原来是为了散发香气,缕缕花香便是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三、品。
即对课文主旨进行深层探讨。通过设计关键性的探究问题来引领,由浅入深,触及全文主旨。
问题1 “你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思考:这孩子去哪儿了?做了什么事?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鼓励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各自的理解。
明确:这是一个活泼、机灵、诡秘的孩子。她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可以忽上忽下,随意摇摆跳舞,任意开花,散发芬芳。最后一动念,又变成人了。这样的小精灵具有神的能耐,又具有神的品性,这是来自高风绝尘的天国世界的小精灵,是善与爱的化身。
问题2 文中的“妈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的妈妈:安详,慈爱,善良,疼爱孩子。她工作,做祷告,看书,喂牛,看孩子。见到孩子,嗔怒地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问题3 文中妈妈与孩子生活的情景,勾起了你哪方面的生活体验?
极像我们小时候跟妈妈玩捉迷藏。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依此可将全文分为三层)。这样的构思使本文充满浓浓的童趣。
四、写。
好的语文课堂就是想法设法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关键环节,释放学生激情,用自我的思维方式研读课文。教师可设计富有启发性,又能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先练习着说,再过渡到写。例如,先让学生仿写句子“母爱像……”,再结合“品”环节勾起的自身经历,请同学们说说自己与母亲(奶奶)之间发生的印象最深的事。让语文基础较好,表达能力强的部分同学课堂上尝试着说,从而带动全班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学写一首小诗,学以致用。首先由老师提供一首自己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所作的一首小诗,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学生自己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可供模仿的模式,这时再让学生放飞想象,学着续写,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或父亲)的爱。给十分钟时间让大家交流,教师要鼓励和肯定同学们大胆新奇的想象。课后将课堂讨论的内容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还可以让学生下课后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或自己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再运用本课所学到的朗诵方法,课外诵读泰戈尔的诗歌《飞鸟集》节选,冰心的《繁星》节选,余光中的《乡愁》等。
篇4
关键词: 文学 诵读 情感表达 语言的正确运用 吐字归音
一、文学作品的诵读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把事情说清楚真的要到一个艺术高度的时候,如何能够到一个把事情说清还能避开俗气,比如说绘画,避开邪,避开媚,要趋雅避俗。但是当一个东西真正达到雅的最高峰的时候,这个东西基本也就消失了,但是比如说中国人的京剧,她已经进入了一个程式化的东西,后人很难超越,所以也就能够保留至今了。
朗诵一般来说是一个趋雅的东西,人类有了文字以来就有诵,只是诵的方式东西方不一样。东方叫吟诵,有他结构性和韵律性的标准。随着私学的消失、西学的建立,吟诵也就渐渐地消失了。随着西学的发展进入,我们逐渐出现了朗诵,这是一门非常新颖的艺术,百花齐放而没有非常统一的标准。
但是任何事物总有一个核心,朗诵的核心就是能够让人进入你的心,用他的声音打动你的内心。
有人认为朗诵要大声的字正腔圆的把事物进行表达,但很多人觉得这与事实脱节,所以很多人又有了轻轻耳语类的风格,比如央视的“新诗歌会”,他们使用的风格很多就是轻声耳语的风格。还有一种就是纯粹的高歌类型,声音甚至要给破音的感觉,从物理学的角度说,这算是一种噪音,可能会让人头疼,不过看着中国老一代革命家都是此类出身,但是他们的风格是演讲风格,也就是让人跟着你走,而诵读则是打动你的内心。
作品表达的过程中,声音出来了,有了外表,做到这些之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回归到作品本身,能够做到与观众进行一个自然的交流,如果没有这一点,除了字正腔圆之外其他的也就所剩无几了,这在专业的角度上来说叫做“走进去而出不来“。自然语言与艺术语言结合,用最大的力量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力量打进去,这就是我们的最高追求。
但是这并不代表完全用自然的语言来诠释一个作品,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果完全运用自然的话那么就失去了它艺术的价值,今天我来用几个作品诠释一下我所认为的朗诵,再讲一下如何用自然的语言回归到艺术的高度。
一句话,这句话怎么美,怎么好,只顾及了怎么样的点而没有构成一个很好的画面,这些可能也是大家在学习方面可能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把它组合成一个思想或者是一个想法或者一个能使人受到感染的一个场景、一个氛围能够融合进来。这样才能是真正的感动到大家。
我们了解的是一个作品的大的基调和氛围,通过所见所闻展示出所思所想这就是画面展示出思想的过程。听人聊起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讲到乐章之间该如何衔接和情感之间该如何连接之类的问题,他们说到首先的是人要懂得音乐,懂的话在听到音乐最后的时候自己的确是会被这种音乐感动,有人会很费解为什么在现场听一个音乐会能听到哭呢,因为它能够调动起你心中的某种思想和某种情感,所以说我们读文章也是,怎样通过言语和文字来调动我们心中的所谓的情感和思想,如果能实现这一点那么你自己所具的感染力已经是非常丰厚了,如果调动不起来的话可能大家就会说这个人普通话不错,这个人声音不错,只会看你的外表而忽略了你的内在。
二、这一艺术形式的基本专业元素
通过一些作品来给大家表现和展示一下一些作品技巧性的东西。
我们以《五月的青岛》为例子,比如文章中说到:“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青岛的樱花都是在四月下旬开放。”如果老舍不在这个地方说明白节气晚所以樱花开的时节一般会晚些,这个地方会说,可是我们在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情感,如果是我来读这篇稿件的话我就只是借用他的词,借用句式和语法结构。可是我是想要表达我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一定会借用他的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比如: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青岛的樱花都是在四月下旬开放。这句话换作是诵读者来读的话,就会选择读成:“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青岛的樱花,都是在四月下旬开放。”
这样一来,会有很多画面呈现在人们的脑海当中,人的大脑中会浮现出一个相应的画面,青岛有樱花、青岛冷等等,这需要一个反应的时间,所以说也需要我们有一个缓和的过程。在语言学里我们也就叫解码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还有一点就是当有很多码出现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编排和组合的过程,所以需要时间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该有的停顿,紧接着就说:“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读的慢的话还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一个个调值之间没有良好的衔接,大概就会是一团雾水了。
在听《七月让我默默的想你》我听作者本人在诵读作品的时候,我不需要解码跟着他的意思走就可以,但我听新竹读的时候我尽力的跟着他走都会感觉很吃力,因为他给了我太多的工作让我解码。
所以我们需要提前把码编好,有时候我们说很长的一段话其实根本就不需要一个标点符号,大家一样也能听懂,因为大家已经可以理解我的意思,如果我不停声有标点的说,让大家再去解码的话,大家或许可以理解我的意思,但是这样的话大家会很吃力。我只要稍微一分神,这个链条就断了。前后的对比非常明显。
这样的读法会让人很累,如果倾听欲很强烈,那么我或许会想听懂,但是如果没有的话就会失去兴趣,所以说我们需要把解码编码的工作由诵读人本身来完成,大家只需要接受一个完整的信息就可以了。
还是刚才那句话: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开放的。我们把它连续的读的话其实意思已经可以很好地表达给大家了。
在电视节目中,所有的节目都需要进行剪辑,因为内容太多太繁杂,但是剪辑和编程的多少,取决于他本身能给带给人们多少实际的内容。诵读给人们带来的感觉实际上也和电视节目非常的相似。
通常的诵读技巧,如果是以诗歌为题材的话,通常是一物或者是一幕一拍,这就是在给文章的节奏做加法,我们需要加入更多的文章情感,但是如果是以抒情为目的的散文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省略这些过程,表达清楚意思,抒发自己的情感即可,也就是常说的做减法。
文章中说:“藤萝、桃花、梨花、杏花都争先地开放起来。”我们要明白此处作者是希望表现应接不暇的场面还是想要表达如数家珍的喜爱之情。通过段落上的理解我们很容易发现是想表现应接不暇的情感,所以我们就要在此处“做减法”也就是加快语句节奏减少空拍做到语句之间意思不断且不停顿。但是进入的时候我们不能太强硬,缓和一些做到上下句的衔接。
下面的文章又说到:“墙角路旁也都有了嫩绿的叶。”此处我在处理的时候我做了两处处理,首先墙角路旁要分开但在一个画面里,其次是此处要有停顿,与后面的语句要有意思上的分开。语调的变化就是表达语义的重要方法。如果走镜头的话他不会是有分镜头而是一个长镜头的出现。
标点符号也是我们判断语句的重要方法。逗号的出现句子意思没有结束,我们的语气通常是平调,而如果是句号的话句子的意思通常是降调表示肯定。同样的语气不能变化衔接太强硬,否则也会让语句感觉不在同一个画面里。把一个完整画面编排好呈现给大家是诵读的很重要的工作。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与其让听者自己去拼积木,还不如自己拼好再呈现给听众。说的实际一点,我们在描述青岛的时候会去说一个具体的地点比如关,我们肯定不会只说一个小洋楼,一定会对景色进行细致的描述,就像老舍在五月的青岛中也写到:“五月的岛上到处都是花香一清早边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需说了,小蝴蝶都在绿草地上用娇艳的颜色结成的十字或修成花团在绿树上开了一团的白花。”
还有一点就是减少拍子的空格,也就是如何运用技巧让一个长单句或者复句来实现文章的断句,断句的同时不能影响句子的意思。具体的方法我们可以参考之前所讲过的那一句各种花之间的停顿。
三、简单的通过文学写作手法判断情感表达
托物言志是现在文学体裁的主要希望于能够表现的目的,常用的手法是赋、比、兴,也就是记录、打比方和联想。这个联想指导了打比方的事物,给一些物象和意境引发了你的联想,所以兴是古代文学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相比之下国外西方文学则是赋相对更多一些。所以通过作品诵读的兴如何来表述也是我今天的想要表达的重点。
像是泰戈尔的《金色花》是传递母子之间的一种心灵的交流,金色花就是树上阳光找到叶片上泛出的一朵朵金光,那就是孩子眼中的花,想起了泰戈尔与母亲度过的美好时光,把孩子的顽皮等完全的表现出来了,在孩子眼中妈妈像一个女神一样,这就是兴的一种重要的应用,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拟人化的写法。
与中国的传统美术等等作品会给人带来淡淡的忧伤相比,泰戈尔更能把人的快乐的点滴进行一个记录,一个忧伤的故事悲情的结局进行记录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要记录欢快开心等事情是一件非常考察作者内涵功底的事情。这是对于美的事物的感受而得到的,这对于培养人的审美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朗诵的训练,首先声韵调,也就是你的普通话必须要标准,第二点就是用普通话去表达,这是从字词开始的,这是训练。这两点结束之后,其实基本功也就具备了,其他的就是你自己的情感体会,这个是无法辅导的教会的,所谓的教导是将自己情感理解进行一个分享,再者就是对于气息等小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整等等。
四、感悟:“内容重于形式”“心重于术”
通过这样的两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文章是表现韵律美的,我们把内心的文章进行一个深刻的表达,我觉得一个不爱青岛的人不可能把《五月的青岛》所拥有的情感进行一个合理的表达的。
同样的,我从小在江阴长大,可惜的是我的家乡在无锡,如果我来描绘我的家乡的,我很难进行一个良好的表述和体验,因为我从未在家乡成长,家乡的记忆都是零碎的。和乐感一样,很多东西后天无法培养,这些都是自己切身的实际感受,只有有了感受才能真切地和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总之,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诵读不仅仅是声音之美而且是内涵之美,任何事物不可以让形式大于内容,不一定要有很好的普通话,只要能够关切地表现出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就可以,让它贯穿于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丝情绪,增添一种色彩。
参考文献:
篇5
不论是泰戈尔写的《金色花》,还是冰心写的《荷叶母亲》,两篇文章中都含有无穷无尽的爱,只不过《金色花》中是孩子爱母亲,《荷叶母亲》中是母亲爱孩子。不论怎样,我们以后总要孝敬父母;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人都说母爱伟大,那父爱呢?
关于父爱,人们的发言一向是节制而平静的。母爱的伟大使我们在无意中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我想说“父爱如山”。
我知道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美国父亲多少年如一日为儿子榨橙汁,作者说,他每一次喝完父亲榨的橙汁后,总要拥抱一下父亲,对父亲说一声,“我爱你”,然后才出门。那个美国父亲接受了儿子的拥抱和爱,什么也不说。拥抱在西方国家中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我从来都没主动拥抱过自己的父亲,但是每一次看见父亲时总会叫一声:“爸爸”。我长大了一些,觉得天天这么叫有些烦人,有时就不叫了,但我父亲总是走到我面前,问:“我是谁?”,我就只好例行公事的叫一声:爸爸。奇怪的是,那美国儿子与我一样,他说他有一天也厌烦了这种例行公事的拥抱,喝了父亲手榨的橙汁后,想径直溜出去,那个美国父亲就把儿子挡在了门前,说:“你好像忘了什么吧?”这时候我想,如果换了我就顺势说:“谢谢你提醒我”然后拥抱一下了事,但美国人与中国人不同,美国儿子贸然提出了一个强硬的问题:“爸爸,你怎么从来不说你爱我?”这个儿子逼着他父亲说那三个字,然后文章最感人的细节出现了:那个父亲难以发出那个耳熟能详的声音,当他终于对儿子说出“我爱你”时,竟然难以自持,哭了出来。
我读到这而也差点哭了出来,我想我永远不会逼父亲说“我爱你”,我与那个美国孩子唯一的不同是,知道就行了,“父爱如山”,但父爱羞于表达,却巍峨持里,对于你的父亲与母亲,都不要逼他们说:“我爱你”。因为他们都爱你,并且他们的爱很伟大。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初一:朱熠琛
篇6
关键词:苏教版 初中语文教学 创新方向 应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片面的追求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教师进行单一的知识点灌输,而不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只能造成教师对于语文教学越来越剑走偏锋,而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却产生抵触心理。为此,本文通过对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创新方法进行阐述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进行论述。
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方向
1.从阅读入手进行创新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许多教师依靠教学参考资料而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方式,不但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代替了学生思考,并且理所当然的逼迫学生接受此种所谓“权威”的思考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这种行为对于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学习兴趣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语文教学当中对话的重要作用,也同时强调了文本在对话当中的地位。故此,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以阅读为主要方向的思想方针,成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必要时也要成为参与者,达到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
2.从课内活动入手
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向来以严谨、严肃的课堂氛围著称,但是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与培养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课堂氛围的轻松与欢快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参与度与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当中运用课内活动的一些常规手段,譬如:演讲、辩论、讨论、提问甚至游戏等也是不错的教学。活动并不在乎形式,而在于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好语文,阅读是基础,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外因,而让学生接受教师教学的方式则是主导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故此,笔者在进行日常课堂教学中往往在课前进行阅读任务布置,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对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起到一定的培养作用,这样,课堂教学又怎能不高效。
3.从情景中入手
教学情境其实是美国人首先提出的一种课程教学的概念。教学情境其实就是说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利用比较实际的直观的方式,把所需教授的内容表达出来。就像有时候课堂上会编排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短剧,或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背景之类的。使得整个教学的过程能够形象的、实际的、感性的表达出课文内容的抽象理论以及理性的东西,解决授课时的矛盾。老师应该尽一切的可能,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实际的感悟,就像是乔纳森说过一句话: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方法的应用
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累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形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结果部分学生只是“左耳听,右耳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深度就大打折扣。笔者在古文阅读教学中,一直要求学生如遇见生冷字,要自主查字典解决疑惑,直到完全明白该字的音形义,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会要求学生在课本给疑难字正音,画出重要的或特殊的段落,在课本留白处记录自己对文本的体悟、感想和质疑。
2.课内外结合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十分重视,但是学生的预习范围仅仅拘泥于课本,超于教材之外便一问三不知,并且教师对于预习的督导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致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笔者在进行《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一课的教学时,建议学生查阅有关泰戈尔及其诗集的各类资料,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关于泰戈尔资料的课外阅读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泰戈尔诗中蕴涵的意境。如此一来,学生既有自身对文本的阐释,又有对某些难通处的质疑,配合教师对泰戈尔诗歌做讲解时,学生则会让自己搜集的课内外信息互相融合,最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化。
3.情景中学习小组的划分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师与学生以往单纯的交流模式打破,增强师生的信息互换、传达。通过对学习小组的设立,让学生能够对学习活动产生亲切感,消除陌生感,使个体在群体活动当中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学习兴趣增强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中也可以进行小组代表发表小组观点的方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维护集体荣誉感的责任心。我们都知道,语文本来就是一门语言,学习的也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如何使语言的表达能够极尽的形象与具体化,这就是学生需要去学习的。譬如笔者在进行朱自清《背影》课程的教学时,便要求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或对某一重要文段的朗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营造出了活跃的课堂氛围,也达到了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理解的目的。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若干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希望为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与借鉴,为我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当然,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应当注意观察、注重思考,并认真归纳总结,共同推动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大闯.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苏人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泰格特作品《窗》的思考[J].都市家教.2011(12)
[2]时月红.从内容特色看苏教版国标本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创新点[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篇7
假如我变成了一只蝴蝶,我就能轻易地扑着彩翼飞向远方,饱览各地的优美风光。妈妈,我终于可以自由地飞舞于百花之间,你看多么轻松,多么愉快!飞累了就在花朵上歇上一歇,和漂亮的花瓣窃窃私语一番,多么惬意!那些学习的烦恼就再也找不上我,我也不必咬着笔杆,苦思冥想。对了,我还可以去见证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动人凄美的爱情,为他们的生死不渝痛痛快快地流一次泪,多么感动!妈妈,你会羡慕我吗?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向日葵,为了好玩,我就对着太阳公公微笑。妈妈,当你在院子里忙碌时,我就偷偷地躲在那儿,看你辛勤地劳作,你却全然不知;当你在厨房里忙碌时,我闻着顺着窗缝飘出来的香气,高兴地笑着,你却不知是我偷了那香味儿;当你在客厅忙碌时,我感受到了你走过之后地面的光洁,你却不知背后我在轻轻为你哼歌。傍晚落日,我又变回了你的孩子,拉着你的衣角让你给我讲故事,妈妈,你说好吗?
假如我变成了一只鹰,妈妈,为了梦想,我要在无际的苍穹中翱翔。白云看见了,笑吟吟地对我点头,我嘴角轻扬,加速飞向远方。雷电霹雳要吓唬我,我也毫不害怕。妈妈,如果我想要飞过那边的高山,想要飞过宽广的海洋,你会笑话我不自量力吗?如果我从此去追逐天边的云霞,不再飞回,你会想我吗?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一个大人,只在远方默默地思念你,为你祈祷,你会幸福地悲伤,流着泪微笑吗?
篇8
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安静地躺着一张课桌。但,它坏了。
它为什么坏?谁都不知道,似乎也没有人想知道。因为,那只是一张破烂的、没有用的课桌,谁会去理它?没把它扔垃圾堆都不错了。
是的,它只是一张坏了的课桌,这无可厚非。但,那也只是此时此刻。以往,它不是像个默默奉献的老者吗?它不是天天让同学们趴在它身上做作业、看书吗?有些同学甚至把它的脸当做画板任意涂鸦,它不也是毫无怨言地默默忍受?
然而,食品都有保质期,这一张很旧的课桌自然也终有自己的结局。
――罗秋兰《课桌坏了》
你看,这篇习作开头以“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安静地躺着一张课桌。但,它坏了”简单交代了写作对象,故事的起因并巧妙点题。
午后,一个人静静的,我将目光落在一对精巧的瓷杯上。轻轻捧起瓷杯,眼前,蓦然浮现出母亲生日那天晚上的情景。
――陈彦霏《母亲的位置》
看,这一开头并没有点题,而是描写了一个特殊场景,以引发对往事的回忆。
在我的印象中,住校生活应该是非常自由的。每天都应该会有很多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早上,想几点钟起床,就几点钟起床;晚上,想什么时候睡觉,就什么时候睡觉。如果睡不着,可以和舍友们肆意地聊聊自己以前的事。
然而,当我到了学校开始住校的时候,我才发现我错了,真正的住校生活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轻松。
――陈佳炜《住校生活:我的人生必修课》
这个开头同学们觉得怎么样?你看,它与前面的两个开头差别忒大,它以“我”住校前对住校生活的想象和“我”住校后的感受来对比开头,凸显出二者之间的反差之大。从而给读者带来悬念。这也是一种非常棒的开头。
看来,写好文章的开头,颇有些方法吧。下面,老师就以我们学过的课文为例,简单给同学们介绍一二。
1点题法
怎样让读者以最快的速度理解、领会我们的写作意图,迅速把握我们的考场作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思想感情呢?可以在开头紧扣标题中的关键词,委婉地传达情感或意旨,以此清晰行文的脉络。如: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这一开头,著名作家朱自清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前半句,突出“我”与“父亲”不相见时间长达“二年余”,入题快,给读者设下悬念,吸引读者;后半句,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照应文题,也以“最不能忘记”委婉传达出了作者对“父亲”强烈思念的感情倾向。全句虽寥寥数语,却真可谓是精彩的点题之笔。
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一个精辟的句子凝聚全篇的主旨,如: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那么,你是否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给《母亲的位置》写个好的开头呢?
2修辞法
所谓修辞法,就是在作文开头部分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比、设问、反问、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或渲染环境,或营造情境,或交代观点,或抒感,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老师以拟人的修辞为例,谈谈怎样用它打造亮丽的开头。来看这个开头: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泰戈尔《金色花》
这一开头以“我”假设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并向妈妈发问,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从而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统摄下文内容,引人注意,加强了表达效果。
你是否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给《课桌坏了》这篇命题作文开个好头?
再以对比的修辞为例,来看下面这个开头: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的算个宝地。
――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一开头,作者单刀直入,直接将所要描写的对象济南与北平、伦敦进行对比,很好地突出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
说到这里,你肯定要问,我能否用这种比照法给《课桌坏了》开个头呢?试试看吧!
3要素法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叙要素,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全文的主要事情或情节,如: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莫怀戚《散步》
这种开头其实很好用,方便快捷入题,又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兴趣。那么,你会用这种方法给《课桌坏了》开个头吗?试试看。
4渲染法
利用特定的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感情。如: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鲁迅《故乡》
这一开头不仅点题,更着力表现了“我”冒着严寒,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却发现故乡已变成了“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因而,“我”心里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凉”。天气的“严寒”,路途的遥远,相隔时间之长,故乡周围环境的“萧索”,有力地渲染了“我”内心的想象与现实场景反差之大而产生的“悲凉”之感。由于中考作文有字数限制,不宜拖沓,尤其不能将渲染情景的铺垫句子写得过多,将延伸叙述的相关事件说得太杂,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
请运用这种方法给《住校生活:我人生的必修课》写个开头。
5线索法
先摆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突出地显示一个想要交代线索。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张之路《羚羊木雕》
这一开头的特点是文章开篇就以“妈妈”问话的方式提到“羚羊木雕”这一线索,巧妙自然地引出下文故事。这样写的好处是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便于引出下文内容。
你能用线索法给《课桌坏了》写一个开头吗?
6场景法
这种技法的特点是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巧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场景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如: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孙犁《荷花淀》
这一场景,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一些修饰语,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出了水生嫂的勤劳淳朴。这里的夜景很美,生活很宁静,把读者带入了一种纯美的艺术境界。
篇9
一、诵读在散文诗课堂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一)诵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散文诗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在散文诗的教学中.通过诵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人文,尤其在散文诗创作时,更需一腔激情。散文诗的思想感情又是通过作者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诵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散文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这篇散文诗(人教材将之处理为诗)时,笔者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让学生张开神奇的幻想翅膀.想象自己也变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一朵金色花”,与妈妈一起嬉戏、逗乐,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人间母爱和童真的温馨。为此,在学习散文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怀,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才会更加准确、深刻。
(二)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散文诗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受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反复诵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精美的散文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诵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如教学巴金的《日》和《月》两篇短文,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大略可以看出巴金的创作风格:热情洋溢,坚韧向上,虽然“日”和“月”是很常见的意象,但作者却能旧中出新,能写出新的感受,在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让人感受到了优美的意境,而这份意境又是含蓄的,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领略其中的意蕴美。
二、散文诗课堂教学中诵读训练的设计与巧用
(一)言传身教,有效发挥教师课堂示范诵读的作用
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能营造出一种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现今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死板教学,而是要让语文的课堂活起来,要使每位语文教师成为语言诵读艺术的继承者和传导者.其中以身作则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教学内容精辟、情感浓烈、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散文诗时,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雪》时,笔者先用舒缓优美的语调范读课文前三段“江南雪景图”.再用高亢激昂的语调范读后三段“朔方飞雪图”.如此处理是让学生明白.文章前三段作者极力铺陈江南雪之美.尽现其温恬静静的美感.而后三段中鲁迅却着力从三维空间进行立体描绘。以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挡的气势。另外,作者在写朔方飞雪的开头嵌入一个关联词“但是”,下似无需转折的地方一个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二者个性鲜明.一个温柔娴静的江南少女,一个粗犷战斗的北方大汉,对比深刻,暗指诗人向往温柔娴静的江南少女,但更喜欢粗犷战斗的北方大汉。一个“但是”,范读时一字一顿.将本该需要千言万语才能讲透彻的道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初中散文诗教学的效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诵读,乐于范读,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散文诗作品的佳境,去领略作品的意味,并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让散文诗课堂教学灵动飞扬。
(二)讲究技巧,有效运用灵活多变的诵读方法
在散文诗教学中,要做到诵读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必须讲究一点诵读的技巧。首先,要对作品的文字进行认真地分析,逐字逐句地琢磨,身临其境地体味,以达到对文字内容有深刻地理解;而后,还要反反复复地吟咏和诵读,分析文字的语言节奏、逻辑重音、语气语调等等。如在指导学生诵读高尔基的散文诗名著《海燕》时,笔者作如下的技术处理:
开头一句中速进入,音色灰暗,通过“苍茫”体现,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黑色的闪电”比喻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应处理为重音,勾勒出海燕的形象。“箭一般的”写海燕的行动之快,应读重,读快。接着,写了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用鄙夷的语气读;写海燕的形象,用颂扬的语气读,“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重读,“飞翔”拉长.重读。
作品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主题,破折号起总结全文的作用。这句是作者的伟大号召,一定要读得高亢有力。但是,这句的起句一定要低,防止太高后面反而升不上去。全句的最高点应落在“烈些”两个字上,“吧”落下来,语调稍扬。
篇10
一、设计导语,引起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极其重要的序幕。成功的导入能生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产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入新课时可运用开门见山,创设意境,设置悬念,寓教于乐等方法。例如,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我说:“同学们都愿意做游戏,现在这儿有一杯清水,一只鸡蛋,一些食盐;假如你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会沉入水底(演示),大家想一下,怎样使鸡蛋浮起来呢?”问题一出,学生的兴趣来了,议论纷纷(答案是加盐,演示)。然后老师顺势导入“死海”为什么不“死”,进入了课文。这样导入,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幽默,诱发兴趣
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阿凡提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看过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以前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剂。
三、电化教学,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挥想象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使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在教《诗两首》时,我有幸查到了《纸船》《金色花》的配乐动画朗读。于是,我将它们插到本课的课件当中,利用电教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清新的画面,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诗人笔下的情感世界,一一体会着冰心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泰戈尔回报母爱的思想,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变色龙》那课时,依据奥楚蔑洛夫对待小猎狗的不同态度,设计几幅图画,运用特写、夸张的手法,重点突出他的动作、神态、表情,课堂中依据相关情节放映。这样奥楚蔑洛夫就丑态毕露,文章脉络也显得清晰,学生也兴趣盎然,思维积极升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入情感,感染兴趣
教师的情感具有感染功能、迁移功能。教师亲切的言语,关爱的微笑,赞许的眼神,勉励的手势等表情方式的无穷魅力,无时不有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凝聚力。这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调动学生求知欲望,诱发学生学习情趣入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优势,展现自己的情感魅力。以自己情感的这只火把,去擦亮学生心灵的火花,点燃他们想学、乐学的精神之火。
五、创设活动,培养兴趣
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教学中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朗读比赛、办手抄报、作文比赛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