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范文
时间:2023-04-11 06:5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杜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英译;意境
一、翻译与意境
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性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景物描写一般都寄托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要特别注意意境的传达。著名翻译家许渊冲1983年提出古诗英译的“音美、形美、意美”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吕俊教授在阐释许渊冲的意美原则时认为:“意美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物镜;2.保持与原诗相同的情境;3.深刻反应原诗的意境;4.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象境。”可见,意境的传达是古代诗词翻译别要注意的问题。
二、《清明》的意境分析
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出身名门望族,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当他正值壮年,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却遭到当朝宰相的排挤,辗转于偏僻郡州,过着刺史的生活。《清明》这首诗就是他客居安徽的时候写下的。清明时节人们纷纷祭祀祖先,作者想到自己壮志未酬,未能像祖先一样建功立业,自然是愁不堪言。
中国古代诗歌结构讲究的是“起承转合”。在“起”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中,是写景。清明前后正是梅雨时节。作者选了“纷纷”,不但写出了春雨朦胧的特点,也写出了行人的心情:清明时节,去扫墓的路上,心情自然是感伤的,又赶上下起了蒙蒙细雨,就更加深了这种哀伤的情绪。“承”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实际上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周汝昌先生认为在诗歌里,“魂”指的是精神和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这一句看似写路上行人,实际上写的是诗人自己的孤独的愁绪。在“转”句“借问酒家何处有”中,作者笔锋一转,用“借问”写出了自己身处异乡,人生地不熟,只能“借问”的无奈心境,同时又写出了作者想要找间酒家喝酒,借酒消愁,排遣郁闷的心情。最后的“合”句中,“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遥”写出了距离感,表达了作者想要喝酒但又不能马上得到的惆怅心境。酒家不但在遥远的地方,而且在一个“杏花村”里。这里的“杏花村”不一定是一个专有地名,也可能只是一个杏花盛开的村子而已。它对于突出本诗的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杏花一般都是在梅雨季节盛开,作者想要找一间酒家来躲避给他带来哀愁情绪的梅雨,得到的答案却是又要到一个与梅雨相关的杏花盛开的地方,这就使他的哀愁无处逃避,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纵观全诗,作者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表达了浓浓的哀愁情绪,简要精炼而又韵味无穷。
三、《清明》英译本
《清明》这首诗备受我国翻译工作者的青睐,迄今已有很多的英文译本。本文选取了杨宪益和戴乃迭、孙大雨、蔡廷干、许渊冲等翻译的英译本,并对翻译中用词对意境传达的影响进行探讨。译文如下: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孙大雨的译文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
The rain drizzleth down in spray.
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
In gloom are pinning away.
When asked “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
Is hereabouts to be found”,
The shepherd boy the Apricot Bloom Vill
Doth point to afar and say.
蔡廷干的译文
All Souls’ Day
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 Day,
The men and women sadly move along the way.
They ask where wineshops can be found or where to rest
And there the herdboy’s fingers
Almond-Town suggest.
许渊冲的译文
The Mourning Day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四、《清明》译本中的意境分析
《清明》这首诗的基调应该是沉闷、愁苦、哀伤和凄凉的。“清明”、“雨纷纷”、“借问”、“杏花村”等词语和意象都深刻的表现出全诗哀愁和悲凉的意境。所以,对这些词语的斟酌和遴选就成为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仅就上述四个词语的翻译所表达的意境进行对比和分析。
1.“清明”是这首诗的题目,交代了全诗的时间背景,对于表现意境十分关键。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首句中的“清明时节”指的就是清明节前后的几天。清明这个词在汉语里也不仅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它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提到清明,懂得中国文化的人就会联想到阴雨绵绵,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赶去墓地,去祭祀已故亲人的场景。就这个词的翻译,四个译本给出了四个不用的译法。杨戴之译为“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此种译法虽能表达出春季梅雨季节阴雨绵绵的天气特点,但对于哀愁情绪的渲染和悲凉意境的表达就稍显逊色,不及汉语“清明”所表达的意境深远。孙译为“The Clear and Bright Feast”,这个译法中的用词是不准确的,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因为clear 和bright这两个单词本身就有明快轻松地含义,与原文说表达的意境不符。feast这个词指的是节日或宗教节日,而清明是中国的一个节气,含义上相距甚远。蔡译中“All Souls’Day”指的是“万灵节”,采取的是归化的译法。万灵节在公历11月2日,是罗马天主教亡灵祈祷超度的节日。虽然文化内涵有所差异,但从节日和内涵和性质的角度说,这个译法能部分表达出中国清明节所蕴含的意境。但是万灵节属晚秋时节,而且多为少雨晴朗的天气,与诗中的“雨纷纷”不相符合。许译采取意译的方法,译成“The Mourning Day”,比较好的表达出了“哀悼逝去亲人”的含义和意境。但这可能会让外国读者以为这个哀悼亲人的日期并不固定和统一,没能表达出中国人都会在每年公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节时去祭祀的含义。但是相比其他三个译法,许渊冲将“清明”译成“The Mourning Day”,要跟高明一些。
2.关于“雨纷纷”的译法,杨戴译、孙译和许译都用了“drizzle”这个词。drizzle是下细雨的意思,可以说这个词的使用比较形象的表达出了“雨纷纷”所想要表达的烟雨蒙蒙的特点,对于渲染气氛和表达意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蔡廷干将“雨纷纷”译为“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这种译法欠妥。因为清明前后梅雨的特点是雨势总体偏弱,多为绵绵细雨,且降水时间偏长。这种连绵不断的细雨更加深了作者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苦闷心情,为后文的“借酒消愁愁更愁”做好了铺垫。而蔡译中译成了“又大又急”,就全然没有了这种意境。
3.想要译好“借问”这个词,就要弄清楚“借问”到底谁在问?根据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应该是作者在问。因为是作者想要在清明时节的愁苦情绪下找酒家借酒消愁。许译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和孙译When asked “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都将这个词译成了被动语态,没有出现问话的人,虽然在用词方式和句式上和原诗保持了一致,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但不能突出作者本人想要借酒消愁的苦闷心情,在意境传达上略逊一筹。蔡译中将问话的人译成了“they”,表示是“行人”在“借问”,这显然是不恰当和不可取的。杨戴译中“借问”被译成“When I ask”,是相对比较准确的译法,能比较准确的表达出原诗的含义和意境。
4.关于“杏花村”的含义在前文中已有所分析,这里的“杏花村”并不是指一个叫“杏花村”的村子,而是更多的应用了“杏花”的意象,来表达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意境。因此,“杏花村”的翻译应侧重在“杏花”上,而要忽略“村”的意象。因此,蔡译中的Almond-Town,孙译中的Apricot Bloom Village,将杏花村都作为专有名词来译是不妥当的,破坏了整首诗歌的意境。相比较而言,杨戴译中的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和许译中的a cot’mid apricot flowers 更胜一筹。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杜牧《清明》四个译本中部分用词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意境的传达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方面,如果诗词的英译文只是简单的字面翻译,,没能表达出原诗想要表达的意境,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和美感。因此我们在翻译中国古代诗词时,特别要注意用词对于原诗意境传达的影响,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方面要仔细斟酌,慎之又慎,最大限度的表达出原诗想要表达的意境,这样才能使翻译更加贴近原诗,让译文读者能更好的体现出原诗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孙大雨译.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1987(2).
[3]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杨宪益,戴乃迭译.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孟祥德.在古典诗词翻译中重构意境―基于杜牧《清明》六个英译本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36).
篇2
一个赌约,《清明上河图》引发“终极救子计划”
2007年,陆明函的儿子郑恩泽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嘉兴市最好的初中之———秀洲现代实验学校。可接到喜报不出几月,儿子就因接二连三的逃课、迟到,成绩一路跌停。为此,陆明函绞尽脑汁。规劝、奖励、怒斥,儿子统统两眼望天花板——裸地无视之。一年下来,母子频频过招,陆明函节节败退。
2008年6月15日,陆明函没像往常一样在自己创办的毛衫厂忙到深夜才下班,而是早早回了家。一进家门,她就直奔厨房,在炉灶前忙活开了。
在陆明函眼里,儿子开朗、善良,可就是少了一股毅力和韧性,在学习上一遇困难就退缩。这次,她决定设一回“鸿门宴”,先俘虏儿子的胃,再攻下儿子的心。
果然,父子俩一进门就在餐桌旁围观。儿子瞅一眼老爸,大叹一声,故作扼腕状地说:“老妈,我不得不告诉你,以前是我和爸不识宝,竞没发现你也是一‘枚’贤妻良母!”陆明函一笑,揶揄道:“哎,真是眼力低一等,‘厨神’视‘大婶’。”
很快,陆明函就烧好了一桌菜,一家人高兴地上了桌。“老妈,你的手艺真不赖!”陆明函见儿子心情大好,心思一转,笑道:“儿子,只要你把成绩提上去,老妈天天当你的‘御用厨娘’。怎么样?”“老妈,你好烦,我耳朵听出茧子了!”丈夫见势转过头,一拉陆明函的手,用眼神示意:“友情调解,战前停火。”
尴尬之际,电视上播报的一则新闻打破了僵局。丽水市遂昌县一位母亲为给儿子筹学费,准备拍卖自己耗时3年绣成的一件《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作品。这一绣品长6.52米、宽0.7米,除绣有亭台屋宇、小桥流水之外,还有684个人物、96头牲畜、122座房舍、124棵树木、25条舟船、8顶轿子。这件绣品用了78种颜色的绣线,共有594720个格子,每个格子绣2针,加上钩边的60多万格,总共绣了240多万针。
“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听着陆明函的感慨,郑恩泽却不以为意地说:“老妈,你若能绣成《清明上河图》,我的学习成绩也能上去。”“此话当真?”“当真又怎样?你还真能放下毛衫厂的生意去绣十字绣?”
儿子看似无心的气话,在陆明函心里却似燎原的星火:只要儿子能好好学习,十字绣算什么?作为新时代的母亲,她也该让儿子知道什么是“老妈的力量”。
“我不放下毛衫厂也能绣1我要是能用5年时间绣完《清明上河图》,你就必须努力考上大学。”此刻,陆明函一脸认真,郑恩泽却暗暗高兴,长久以来,他都找不到让老妈封口的办法,如今老妈倒是自动送上门来。于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筹码”:“你要是绣不出来,以后可就不要再唠叨我了。”陆明函伸出手和儿子猛一击掌:“好,成交!”
240万针十字绣,母亲的坚持让儿子动容
8月底,陆明函从网上购买的《清明上河图》原材料寄到了。半米多高的箱子装得满满的,将十字格布一展开,6米多长、0.7米宽的长布,像万里长城似的从客厅延伸到餐厅。
“老妈,算了吧,你哪有时间完成这‘鸿篇巨制’?”这头,儿子是一盆冷水浇到底:那头,陆明函也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工程哪辈子才能竣工啊?5年绣240万针,每天要绣1315针!可是,她是母亲,怎么能打退堂鼓呢?
“老妈我现在就绣,在你高考前一定把它绣完。你只要记得约定,必须考上大学!”“好好好,忘不了,忘不了!”看着陆明函强装淡定的模样,郑恩泽心底乐开了花——看来赌约自己是赢定了。
陆明函默默地把78种颜色的丝线一一理好,然后数格子对线,光这就用了三天时间,而这只不过是万里的第一步。
此后不论多忙,陆明函每天都会挤出时间来绣。开始时她总绣错,不是颜色错了就是绣错格子,拆了绣,绣了拆,有时拆的比绣的还多。
住校的郑恩泽第一周回家,见白布上连一叶扁舟都没有,不禁笑了:都说三分钟热度,这热度才过一分钟,老妈就扛不住了,过不了多久这卷白布就得压箱底了。
第二周,郑恩泽回来,见一小片河水已然成型,陆地也已初见形状,可以老妈蜗牛般的进度,别说五年,就算十年也够戗。想着约定的期限,郑恩泽哼着歌,一脸安心地回了房。
第三周,老妈出差,十字绣俨然成了一片被开发商遗弃的荒地。郑恩泽更是得意坏了:下次回家,这卷倒霉的白布或许就只能在垃圾填埋场里哭泣了……
令郑恩泽意外的是,那卷白布不仅没像他预期的那样消失,反倒顽强地扎根在他家的客厅里。之后,每次归家,他都能见到老妈在白布前埋头苦绣的身影,而且随着时间流逝,上面的图案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河水流淌了,船舶行进了,杨柳发芽了,连街市也日益繁华了……
郑恩泽渐渐意识到自己小瞧老妈了,他有点儿后悔跟老妈打赌了,一股莫名的紧迫感油然而生。他不想输,可这“绝望的成绩”哪是他想冲就能冲上去的?
2009年正月初二,是陆明函回娘家拜年的日子。父子俩在车里等着,左等右等,就是见不到陆明函的身影。郑恩泽上楼一看,愣了:老妈还坐在客厅,对着白布忘我地猛绣……
“老妈,你什么时候走啊?”陆明函一听,也不抬头,手下的针线依旧如风般穿行:“你和你爸去吧!我就不去了。拱桥前的街市现在不绣完,下次容易乱针。”就这样,结婚十几年来,陆明函第一次在正月初二没回娘家。
整个正月,陆明函都宅在家里,连亲朋好友家都没去。有时她从早晨8点开始绣,一直绣到次日凌晨两点。
陆明函的执著,也在无形中给郑恩泽增加了压力。他不止一次地想,要是真让老妈绣成了,自己怎么办?抵死不承认?不行,自己好歹也是男人。临时抱佛脚?可大学哪里是想考就能考上的?于是,郑恩泽不得不为自己留条后路一认真学习一阵,真要是到了高考,也不至于被动地等待食言的结果。在老妈的“无言鞭策”下,郑恩泽渐渐不再迟到了,作业本上也不再是一片空白。虽然,他仍有些力不从心,但起码学习态度是到位了。
儿子的变化,陆明函看在眼里,欣慰在心底。
耗时3年完成巨作,母子快乐携手未来
为了绣这幅《清明上河图>,陆明函的视力从1.5下降到1.2,最后不得不戴上眼镜。日复一日地绣,陆明函也有厌倦的时候,每到这时,她就以自嘲的方式激励自己:“这就是‘老妈的力量’?活该被人视作‘大婶’。”
2009年9月,陆明函的
过去郑恩泽在家,最喜欢的就是打游击战:见老妈进房视察,就捧捧书本;等她出去,就玩翻了天。如今,陆明函既不说话,也不监督,只拿着《清明上河图》往客厅一放,自己戴着眼镜一门心思地绣。
郑恩泽反倒不安了,时常偷偷透过门缝看老妈,越看越有压力,越有压力就越愧疚:老妈绣《清明上河图》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激发自己的学习斗志,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这样一想,他便专心在房里复习了。
中考渐渐逼近,郑恩泽复习得越来越晚,陆明函也越绣越晚。郑恩泽说:“老妈,我想复习得晚些,你就早点儿睡吧,别太伤神了。”陆明函却说:“儿子,老妈帮不了你学习,可老妈可以陪你。别忘了,等你考上大学之日,也是老妈的《清明上河图》完成之时。我们都不能食言!”
2010年6月,陆明函的《清明上河图》绣完一半,儿子的中考成绩也出来了。由于基础太差,不要说重点线,儿子的成绩就连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也还差盼!
陆明函绝望极了,儿子连高中都没考上,还指望他考什么大学?她茶饭不思,觉也睡不着。自己两年来起早贪黑绣《清明上河图》,连个喘气的时间都不留给自己,无非是想给儿子树个榜样,结果却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这一刻,她真恨不得把那幅没完成的《清明上河图》从窗口扔出去。
就这样,《清明上河图》停绣了,上面的河道、街市、房屋、船舶也渐渐落上了尘埃……
遭受重创的何止她一人,郑恩泽更是痛苦地把自己关在房里。他感到自己最对不住的就是老妈。老妈白天经营毛衫厂,赚钱供他读书;晚上熬夜绣《清明上河图》,激他发奋学习。老妈自从绣十字绣后,哪一天不是睡眠不足、眼底布满血丝?
如今中考失利,难道要放弃学业跟老妈学做生意?不行,那样他会一辈子瞧不起自己。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重新开始。不是还有三年的时间吗?他一定要用这三年的时间考上大学!
几天后,郑恩泽推开老妈的房门:“老妈,我辜负了你的期望,我错了。不过,我不想放弃我们的约定,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我的成绩虽然距离普高录取分数线还差3分,可如果有学校扩招,我是不是还有进普高的可能?”
陆明函抬头看了看儿子,自己绣《清明上河图》到底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那个约定,逼迫儿子考大学么?难道不是为了让儿子知道,不论干什么都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吗?
陆明函欣慰地笑了。她答应儿子去打听一下,看看普通高中有没有可能破格录取。最后,郑恩泽被嘉兴市开明中学录取了。
儿子一入校,陆明函又拿起了绣针。她想:不论儿子将来能否考上大学,作为母亲,我都要把《清明上河图》绣完。
入校后,郑恩泽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再也不用老妈督促了。在入学后的第一次月考中,他的成绩由全年级300多名学生中的倒数几名,一下子提升到九十几名!郑恩泽对学习有了信心,陆明函也对儿子重燃了希望。
2011年4月,陆明函在绣《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肖像时,不小心将一根很粗的绣针扎进了手指,由于手汗打滑,拔了几次都没拔下来。“老妈,别再绣了!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向你保证会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儿子心疼地抓过陆明函的手,这才发现原来老妈的手上还有很多类似的针痕。陆明函却笑着说:“儿子,既然是约定,老妈无论如何也要做到!”
2012年1月8日,陆明函的《清明上河图》终于完工了。原计划5年绣完的十字绣,她仅用3年多就完成了。回想起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她感慨不已。
第三天,陆明函将《清明上河图》拿去装裱,这幅十字绣被估价25万元。有人想要购买,却被陆明函拒绝了。她想将这幅十字绣送给儿子,激励儿子在做人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____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____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__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篇4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端午节: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篇5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篇6
清明去上坟,一路上我听不见一点笑声,只有沉默和一点不知从哪儿传来的啜泣声,行程十分压抑,不懂事的我问母亲,今天是节日呀,为什么大家都不开心?母亲看了看我,叹了口气说,你还小,不懂。一直到了坟地我才知道,原来这个节日是纪念死去的人们啊。可毕竟年纪小,也不懂太多。
大概是去年吧,我第一次经历了离别,才知道失去亲人,友人,爱人的人们在清明是多么地伤心,多么地悲痛。可是,后来一位朋友的安慰才让我明白:清明只是一个也只有一个允许让人们可以悲痛的日子,因为时间不允许你浪费在没有意义的思念上,即使你有再强烈的思念,死去的人都不会感觉到,还不如把思念化作力量把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和快乐呢!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清明》的后两句,有解脱愁闷的感觉。我想当时杜牧也是不是像我那样想开了呢?大概吧,似乎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完全沉浸在悲痛中了,仿佛痊愈了一般,我也没有不敢面对这是事实,只是默默地为他们祝福。
若记忆只为尘封生
我们又何必
死死咬紧牙关
不让自己放手
前世的失落
今世又如何忆起
轻声吟起歌谣
又如何不是眼泪划落在脸上
只有尘封记忆
把爱埋葬
紧咬破唇
撒手天涯
让记忆尘封
让它消失在遥远的神话中
篇7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咏清明诗极多,杜牧《清明》诗最为著名。
篇8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对小学生而言,中国的唐诗宋词虽然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如在讲解叙事诗之前,教师可以引入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者自创一些色彩浓厚的故事情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教师可以用一段故事独白的形式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王昌龄当时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印象。比如,生活离不开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可以是我们的眼睛,带领我们领略世界的变换;朋友可以是我们的双脚,引领我们走进多彩的世界;朋友可以是我们的耳朵,带领我们聆听世间的美好音乐。人世间最伤感的莫过于许久没见的朋友在短短相聚过后各奔东西,从此天涯海角。因此,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朋友。本文作者王昌龄在送别好友之后,通过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及伤感,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无限的思念之情。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还不能够理解朋友之间的伤感之情,因此,教师要以简单明了的故事对白带领学生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进而使学生把握诗意、领悟感情。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描绘画面,提升教学效率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加快,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是信息化时展的主流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比如,教师在讲解《清明》一诗时,首先,教师先用语言描述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之为踏青节,也是人们纪念祖先的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主要通过祭祖和扫墓等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清明节从古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由来主要与我国的气候密切相关。古时有“清明风”之说,来自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指出:清明节是将寒食节习俗与上巳节习俗融合的一种节日,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之习俗。通过语言描述,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还让学生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扬。
其次,教师回归古诗主题,《清明》一诗主要讲解诗人杜牧在清明节这天不能回家,使远在他乡的杜牧感受到浓厚的悲哀之情。但是杜牧的诗词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他并不过渡沉溺于悲伤中,而是努力调整心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最终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有效载体,在多媒体计算机上让学生自主地画出牧童、牛、杏花村、杏花树、天空、诗人、行人、道路等形象,帮助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古诗情感。“清明时节雨纷纷”点出这篇古诗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当时写作的气候环境条件等,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打开清明节的相关网址,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清明节知识;“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点明作者内心的悲伤情感,在路上诗人看见路人在坟墓旁边烧纸钱、扫墓等祭祀先祖的行为使他思想情绪高涨,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描绘出路人吊念亲人,伤心欲绝的情景;“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是全诗的关键人物,是帮助作者走出伤感情绪的指引人,因为“牧童遥指”把杜牧带入了一个鲜明生动的画面。因此,通过学生在多媒体设备描绘出牧童以及牧童指路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将学生的情感与画面融为一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教学,提升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质量。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与清明节有关的视频或者电影,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入殓师》和《岁岁清明》都是有关于清明节的电影素材。但是《入殓师》这部电影对小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不易看懂,因此教师可以播放《岁岁清明》这部电影。总而言之,视频教学不仅可以起到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语文古诗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展现了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还体现了我国古人浪漫抒情的艺术情怀以及饱满的思想情感。因此,作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把握诗意、领悟感情,促使古诗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立志,于永华.锤炼古诗经典,丰厚文化底蕴――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138.
2.马玲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17:147.
篇9
2、《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3、《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4、《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唐)白居易,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篇10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王籍的两句名诗。诗人以“噪”衬“静”,益显其静;用“鸣”衬“幽”,愈见其幽,这两句诗把静景写活了。王安石看了却认为大谬不然,于是挥毫将它改成“一蝉不噪林愈静,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把诗句改得韵味全无,无怪乎黄庭坚讥笑他是“点金成铁”。
相传,古时苏州有个秀才,善诗工文。一天晚上,皓月当空,秀才触景生情,即兴作了一首咏月诗。适逢太守来访,秀才请他修改。当太守看到“一轮明月照苏州”一句时,便说:“偌大的月亮,如何只照苏州,不照别处?”于是便在“苏州”后面添上了“无锡等地”四个字,变成为“一轮明月照苏州无锡等地”。这位太守根本不知诗为何物,无知妄说,弄得秀才啼笑皆非。此事传出去,闻知者无不大笑。
苏轼写的《古史》,即对《史记》所作的修改,有不少是因为苟简而顾此失彼的败笔。例如《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写道:“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古史》却说:“母,韩女也,滑稽多智。”删去三字,语意不明。再如:“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学百家之说。”《古史》省去动词“事”,就与原意迥然不同。
- 上一篇:朱淑真
- 下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