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范文
时间:2023-03-20 02:5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清照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李清照 品格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转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前期日子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杰出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根底。出嫁后与夫赵明诚一起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华夏时,寓居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清闲日子,后期多哀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方法,自辟路径,言语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高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对立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有些华丽大方,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喜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爸爸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身世,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榜首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妈妈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结婚后度过了一段香甜的夫妻生活。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词中也叙写了“屏居乡里十年”的生活“仰取俯拾衣食有余”,“甘心老是乡矣”。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把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看成她结婚后生活写照,而不把它归于少女作品之列,正因为婚后生活短暂的和谐美满,即使夫妇的小别暂离也化成一片忧云愁雾。所以据元伊世珍《琊瑕记》所载,李清照曾在锦帕上书《一剪梅》词一首送给将负笈远游的丈夫赵明诚,词云:“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种由体验到的暂时失去的夫妻生活所引起的“闲愁”较之于少女时对“并蒂连枝”生活的向往所引起的“惜春”情绪可能更为浓郁。因此,女词人的如花的人生心灵之旅从海棠“绿肥红瘦”的意境走到了“人比黄花瘦”意境,这就是她的《醉花阴》词。词中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档官吏。李清照配偶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最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老婆聚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商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铭,配偶“相对展玩咀嚼”。陈旧神秘的碑铭,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时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明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高枕无忧的远古时期,因此“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宦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配偶二人仍然过着非常简朴的日子,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全国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尽管适当丰厚,可是关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所以他们便经过亲朋素交,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保藏的稀有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制”。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吝“脱衣市易”。可是,他们的力气究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可是,束手待毙,只好依依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配偶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日子,尽管清贫,但安静和谐,典雅风趣,充满着美好与欢喜。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当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官,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险,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况且人世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见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是李清照纯真典雅品质的象征:“细看取,屈平陶令,风味正相宜。”但我们全面地剖析,更是凝聚了李清照婚后日子的万千情愫。能够这样说, 女词人的词集中体现了作者共同的品质情结的。既滋润着词人的自个形象, 亦是其崇高情怀的象征, 及品质力量的载体。作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 即便再多情, 她的所作所为也并没有超出彬彬有礼的典范。在“寻寻觅觅”始终不见光明时, 她虽难免滋生悲切愁闷之情, 但她的词情词韵却绝不颓废, 而是坚强地显示出自我的生命价值, 以其磨难的心灵进程, 展现了自己的高尚品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李清照 温庭筠 欢情词
李清照和温庭筠的词风差异很明显,一个崇尚典雅、语言清丽,一个辞藻艳、格调华丽。温庭筠擅作闺词,李清照本身就是女词人,男儿闺音与女性词的艺术特征常常形神俱似。李清照和温庭筠的词多是悲苦、哀怨之声,但也各有数篇描写欢情的佳作,同样是在刻画女性的欢情,李清照和温庭筠却展示出各自不同的艺术挖掘点和构思创作能力。
首先,我们不妨看看,二人究竟有哪些词可以算作欢情词。
李清照被公认的欢情词实际上只有4首而已,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忆王孙・湖上飞来波浩渺》、《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另有两首存疑词(指对作者身份怀疑,情感态度分歧不大)《点绛唇・蹴罢秋千》、《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其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月移花影约重来”、“犹带彤霞晓露痕”都是易安词中耳熟能详的名句。
温庭筠的欢情词相比之下,作甄别、下定义就困难多了,这源于词人一贯爱营造朦胧意象,难以准确判定真实的情感倾向,有4首比较确信是欢情词,它们是《菩萨蛮・翠翘金缕双》、《南歌子・扑蕊添黄子》和两首《女冠子》;另有一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历来有不同解法,但分歧主要集中在“小山”一词的解释上面,至于情感倾向,似乎分歧不大,一般都认为此词是写闺怨,当作为花间词的艺术典型,不过通过文本细读,也可发现欢情的迹象。
由此可见,从二人欢情词的量来看,在其词作中占比很低,但不乏佳作。都是短小、活泼、精致、隽永的小令,与感情基调吻合。欢情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侧面观察李、温两位词人的世界,具有剖析探讨的价值。
易安词(本文指李清照欢情词,后同)更具生活化,自然流露,青年女性的天真、幸福跃然纸上;飞卿词(本文至温庭筠欢情词,后同)细节拿捏到位,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理解比较深入,包蕴层深、体味无尽、“深美闳约”。
在少女天性的展示上,易安词独树一帜。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少女时代的她就是一个热爱生活、无忧无虑的大家闺秀。反映这时期的代表作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易安命舟备酒、畅游清溪,直至日落;饮酒且沉醉,晚归且迷途。时值菡萏盛开的初秋季节,归舟误入一片荷花丛中,惊起水边栖息的鸥鹭。清香流溢、幽静神秘,忽而一阵轰响,勃勃生气蒸腾起来,易安在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中,暂时从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中释放出来,表现出开朗、活泼、好奇、争强好胜的少女天性。
另一首《忆王孙・湖上飞来波浩渺》同样意趣盎然:
湖上飞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相似的是,秋景、水面、荷叶、鸥鹭;相异的是,晚秋、藕熟、湖光山色。淡雅可爱、人景相亲,荡漾着易安怡然自得的心境。波光浩渺的湖面上,荷花渐老,只剩残存,幽香盎然;一只只莲蓬挺立湖面,生机勃勃;随波荡漾的苹花和因风摇曳的秋草,在秋露的沁润下,色泽愈发鲜明,景象愈发诱人了。易安依依不舍地离别,此刻她的老朋友――沙滩上那群鸥鹭仿佛不高兴,扭过头去,是在怨恨易安归去太早了么?“与人亲”、“不回头”采用拟人手法,写得别开生面、清新可爱,人、情、景、物相互交融、无比美好。
在描写少女与少男幽会场景上,易安词温馨恬静,飞卿词含而不露。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言情小调《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塑造了一个姣美多情、秀外慧中而又大胆天真的少女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活力,透露着爱情的甜蜜。上阕“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写出少女俏丽可人的容颜和开朗活泼的性格。“眼波才动被人猜”描绘出美目流盼的灵气神采,映照着她不易察觉的暗喜与担忧遭到发现的诡秘。下阕“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正面点染了她的情致、心思和风采。款款深深尽在半张信纸的嗔怪之中。“月移花影约重来”堪称点睛之笔:月光、花影、玉人成双,柔情蜜意、共诉衷肠。
《南歌子・扑蕊添黄子》里的情怀则更显隐秘,却又呼之欲出: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同样是男女双方幽会,一样是花好月圆,飞卿词反而显得不似一贯的丽。扑蕊、呵花,女子相当在意妆饰,为这次相聚做了充分的准备,虽然没有明写喜悦,却暗藏冲动。“三五夜”究竟是几天一见,还是连见数天?抑或是表现对甜蜜时光无限延长的盼望呢?已不重要,只要看着自己的爱人“对芳颜”,就有不尽的幸福。
在写邂逅佳偶的羞涩之情时,易安词善于捕捉体态、神情,飞卿词擅长景物烘托。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里,一个少女荡完秋千、意兴阑珊,“慵整纤纤手”、“薄汗轻衣透”;遇到生人时“袜金钗溜”、“和羞走”,娇憨、紧张、羞涩,形如惊鹊;逼真地刻画出一位天真活泼、姣美倦怠的千金小姐,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这个女孩惊诧、惶遽、含羞、好奇,“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显现出少女调皮、机灵,在偷偷观察一位翩翩美少年(暗写),实际上已芳心暗许。如此精湛的笔墨,可谓生花妙笔。
《菩萨蛮・翠翘金缕双》在羞涩感的表达上充分运用了虚写、象征和烘托:
翠翘金缕双,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前两句写景暗含着欢情,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映射愉悦的爱意。又名紫鸳鸯,象征着爱情,“翠”、“金”、“碧”都是着色词,将“春”的意境烘托到极致。接下来两句更加“艳丽”,海棠花开,潇潇春雨洒后,云销雨霁,红花满枝,滴着清亮的水珠儿,颇有“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感觉。“语语是景,语语即是情”,明媚春光、佳景良辰,在这里营造一幅意味浓醇、深宛流美的画卷。
到下阕的“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才出现了人物。一位美丽的少女,乍出现在一个陌生的男人面前,表现出一见钟情的神色,不由自主地抿嘴一笑,露出了一对可爱的酒窝儿,紧接着赶紧用绣衫遮住了。描绘少女的娇羞,形神兼具、各有反差:既主动,又掩饰主动;既有欢悦,又有慌乱,瞬时间女性绵针似的心绪波动一目了然。
新婚生活的欢情,易安词闲适美好又不失天真调皮,飞卿词形怨实幸、静谧朦胧。
李清照与赵明诚爱情生活的美满从《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可以窥见: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上片写花美――含苞怒放,色如彤霞,面挂晓露。鲜花拿来比喻少女是常法,少女比拟鲜花则是妙用。下片写人美――鲜花簪在鬓边,要让情郎品评一下,孰美?像是“奴面”要跟“花面”争艳争宠似的,易安把自己的调皮、伶俐刻画得惟妙惟肖。
另一首《丑奴儿》对夫妻情爱的表露很是大胆: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粉红色的透明睡衣轻丽飘柔,肌肤雪白滑腻、若隐若现,一阵一阵的幽香散逸在空气中,温馨的情话、甜蜜的笑声交相辉映。
而飞卿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就显得“情以景幽”、“景以情妍”了。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首先,小山应该理解为发髻的形态。晚唐五代时期,女性发髻高大,两鬓蓬撑如翼,就寝时总要把头发盘绾成松髻,固定起来,而并非披头散发,翌日清晨再重新梳理。如辛弃疾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里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明代女词人叶小鸾词《浣溪沙・曲曲阑干绕树遮》里的“楼外远山横宝髻,天边明月伴菱花”,王勃《临高台》里的“为吾安宝髻,娥眉罢花丛”,都将女子发型比喻成山峦起伏。
这样,将“小山”理解为对女子发髻形状的比喻,似不无道理。后来,偶读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从中得知沈先生站在历史文化考证角度有此见解。
其次,闺怨的情绪并不明显,反倒有欢情迹象。
这位年轻的女子在绣床上独寝,正陶醉梦乡里,“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即醒来前女子的睡态。“云”表现鬓角薄而轻;“香”和“雪”分别从嗅觉和视觉感官上绘就脸颊。“度”使得女子的鬓角与鬓角与脸颊之间产生某种呼应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动感的,静态的意象借用一些精准又传神的动词串联,形成动静结合之妙,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两句,传统观点认为这是女子伤感情绪的铁证,其依据在于“懒”、“迟”二字――清晨醒来无心打扮。但是,与李清照的“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不一样,这首词里没有类似“生怕离怀别苦”明显表现女子愁苦心情的字眼。细腻、善变是女性的心理特征,“慵懒”对她们而言,并非全是心情不好的写照,也可能是喜悦、幸福、优越感的流露。前文所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就不是苦,而是少女李清照纯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之写照;“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表现了夫妻恩爱时,对镜弄妆的喜悦心情;“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与这首里的“照花前后镜,花面将相映”两句,都是对女性“悦己”时欢悦心理的描摹,苦闷和愁绪,是绝无此闲情逸致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所绣罗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心中的他,在刺绣过程里,寄托着爱,寄托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由此可见,描写女子慵懒困倦的状态未必是忧愁的体现。本词中的新妇“懒起”、“梳洗迟”,正是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洋溢。
经过一番分析,李清照和温庭筠二人在欢情词领域的艺术挖掘点和构思创作力可以加以总结了。易安和飞卿都是很善于捕捉女性细腻的心理活动的,而作为男性的飞卿,能做到这点,更加难得;李清照侧重于展示人物的情感,构思平实,这与其出身、学识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加之性别因素,无须特意修饰,表达自然;温庭筠侧重于景物烘托,构思精巧,同样跟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风格紧密相关,倒也由于遣词艳丽、意味浓醇、设计绝妙,或许有种过犹不及之感。
参考文献
[1] 徐北文,等.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
[2] 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谢穑.宋代女性词人群体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 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 吴小英.唐宋词抒情美探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6.
篇3
长久的折磨来自浓浓的忧伤
当旧识归雁从眸光中掠过
三杯两盏淡酒,怎能稀释
载不动的乡愁
踏过满地黄花
穿过梧桐细雨
一个寻寻觅觅的女人
漂泊在异乡清冷的黄昏
风雨里,你怀想故园飘香的桂花
以及温暖你一生的往事
乡思丰腴成一株海棠
篇4
沉郁之风即“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味永情长之谓也。李清照词作中的“愁”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婚前是少女的伤春闲愁;婚后是夫妻分别的寂寞离愁;南渡孀居后则是国破、家亡、夫丧的离乱悲愁。
李清照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其生活区域主要局限在闺阁庭院之中,不能登科入仕、位列庙堂,也不可能向李杜那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但是,年少时的李清照性格开朗、活泼,她喜欢和朋友去郊游踏青,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色。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一次郊游中,词人沉醉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而流连忘返,黄昏时兴尽而归,却忘记了来时之路。小舟随波逐流,摇摇晃晃误划进了荷花丛中,将正在此休憩的鸥鹭惊得上下乱飞。在词人信手拈来、毫无雕琢的描绘中,青春少女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健康开朗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李清照生于东京仕宦之家,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即使见到陌生人时也没有表现出慌张失措或故作忸怩之态。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含蓄而又微妙的心理和情态。春日清晨,词人正在花园中荡秋千,罗衣轻裾、笑意盈盈。正“薄汗轻衣透”之时,突然有客人到来,词人在惊诧之下,来不及整理衣装,赶紧回避。然而,词人跑到门口,却又按捺不住心头的好奇之情,假装嗅青梅来回眸偷觑客人的风采。这首词风格明快清丽,寥寥四十一字,写尽少女纯情、娇憨之态,把词人惊诧、慌张、好奇、含羞的细腻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表现相思离别的词作中,最为盛名的当是《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本词从时间顺序上着笔,从清晨写到深夜难解的愁结。秋风一起,人竟比黄花还瘦几分!这个“瘦”字,不仅是形容形貌的憔悴瘦弱,更给人以“人有病(心病),天知否”的联想。这首词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内心体验,抒发了怅惘悲愁的情怀,别有情致。
“靖康之变”后,金人窃据中原,宋室南渡,李清照的命运也由此改变。“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来搜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更让她心痛的是,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身染重病,最终弃世而去。从此,她一身承受国破、家亡、夫丧的三重痛苦,流寓江南,“漂零遂与流人伍”(《上枢密韩肖胄诗》),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流荡无依、苦闷忧愁的李清照形象。词人放眼看去,正是“国破山河在”,亲人阴阳永隔,自己命运多并,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泛舟双溪,面对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悲从中来,不可抑制,满腔愁怨一下子倾泻出来,连“双溪舴艋舟”也无法承载。词人自出机杼,用巧妙的比喻将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形象,显示了极高的艺术创造力。
篇5
关键词:李清照;咏物词;三期;变化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20-01
词人李清照是我国诗词史上一颗璀璨明珠,这不仅是因她的诗词文独具特色,流传千古,更是因为她在那个男性一统天下的词坛世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宋词增添了不一样的味道。她的咏花之词之所以能够崭露头角,博得赞赏,不只是情韵生动,辞藻妥帖,更是因为其中包含了词人的复杂思绪和丰富情感。本文继承陈祖美先生对李清照词作划分为三期的文学观点,以《鹧鸪天》、《多丽・咏白菊》与《添字丑奴儿・芭蕉》三词为例,赏析其词与情感的三期变化。
一、初期 《鹧鸪天》 桂花
李清照对于梅的偏爱通过她流传后世的词可见一斑,但《鹧鸪天》中却用“梅定妒,菊应羞”衬托桂花的“第一流”,这确实让人疑惑,不禁细读。“淡”、“轻”、“柔”三字将桂花的淡雅,轻盈和柔美之感巧妙展现。即使没有“浅碧”与“深红”的诱人之色,桂花单凭“香留”亦可数花中一流。下片用拟人、反衬的手法将桂花“冠中秋”之盛状与无可比拟展现的妙趣横生。最后一句词人用“天真烂漫之态,爱花惜花之心”“质问”屈原究竟为何不将桂花入诗,委实傲气有趣。桂花虽然花色不比“浅碧”“深红”引人注目,但其香浓郁袭人。将内在之美喻为“花香”,说明更具吸引力,更值得称赞的是人的精神内质之美。词人知晓自家门第比其朝中众臣不够煊赫,但并不因此而敛于内秀,反而借桂花表达了“内美”之美美于天下的自信与无所畏惧的豪气。
李清照前期词大约“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亦即从李清照出生之年,到徽宗大观元年(1107)开始屏居青州之年止,共二十四年”,这段时间可谓是李清照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皆备之时,此时的词多闲情,多欢愉,多幸福。而这首《鹧鸪天》有力的记录了这一时期李清照的幸福时刻。
二、中期 《多丽》 白菊
“寒”、“夜”、“无情风雨”、“损”几个词巧妙的点出了白菊所处的生存环境之恶劣。反复使用“也不似”一语,将白菊高洁脱俗,自然无华之态呈现读者眼前。“韩令”、“徐娘”、“屈平”、“陶令”的典故连用,将白菊的外形清美,内蕴高格生动展现。借用“汉皋解佩”、“纨扇题诗”典故,含蓄而沉痛的将婕妤之悲,长门之怨洒落纸上。再及眼前白菊,不禁担忧“芳姿”又可“留得几多时”呢,若是此时的自己能“好”,又何必去“忆”不幸遭遇的东篱之菊呢。
咋读之下,满目堆彻的典故似乎有了掉书袋的味道,但是细看来,正是典故的巧妙使用让词的内蕴丰富而广阔,情愫深沉而复杂。也许词人因女子之含蓄,或因婕妤之悲不想被他人所说道,故借用合宜的典故把自己想说却不知怎样说,或想说又不好意思直接说的情感一吐为快。“人情”之所以不“好”,除了词人深深的长门之怨,还有“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一句所承载的在波云诡谲的中无奈与被动的凄惨感怀。这首词可谓是“以咏菊为幌子的身世之叹”。
虽然这首《多丽》据陈祖美先生考证是作于“崇宁五年(1106)”,按分期当属于前期之词。可是据笔者分析,该词所表达的忧愁不是前期之词的闲愁,而是对政治风云之变与丈夫章台之遇的担忧和愁苦。所以,这首词体现了词人中期词作的风格,应划为中期之作。陈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将这首词与寄幽怨的青、莱词放在一章,也是有这番考虑的。
三、晚期 《添字丑奴儿》 芭蕉
芭蕉这一意象在李清照的诗词中多次运用,词中“窗前谁种芭蕉树”又是一新“翻”。可“芭蕉”意象的出现总伴有“窗”这一隔膜的存在,词人似乎是有意识将自己与“芭蕉”借助“窗”产生距离之感。虽然只有一窗厚度的近在咫尺,在心里却有着遥远的距离和无尽的差别。芭蕉是南方的植物,而词人是北方的百姓。一个“北人”天天守着窗前的南国树木,“芭蕉”成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由此可知,词人敏感的心思必然会联想到国家破碎导致的由北南迁与背井离乡。
李清照后期之词为“建炎四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四十六七岁(丈夫去世),到七十三岁前后的谢世之年,共二十五六年”,后期的词多饱含对国家社稷的忧心与愁绪。而这首咏芭蕉词恰如其分的展现了词人南渡后的悲愁与伤心,可谓是后期词的代表之作。
李清照的咏物词独有一番特色,不仅体现易安体特色之一的“借翎毛花卉隐括身世,倾吐心事”,更诉说了女性天生对花草细腻敏感的心思感触,以及柔弱担起世情、人情沉重负担的悲苦之愁。
参考文献:
篇6
淅淅沥沥,溯溯洄洄,萦萦绕绕寂寂。
叹雨嗟晴云梦,哪堪情溺。
来来去去缱绻,又谁知、凤鸣凰泣?
我纵使,费思量、只可尺书凭寄。
月影云湖潮汐,望菡萏 心珠蹙谁羌笛?
浅水长桥,愫雨落花可觅?
篇7
关键词:李清照;性格特征;多愁善感;豪迈坚强
引言
李清照,一代“婉约宗主”,她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这不凡的经历,影响着她的一生。靖康之变,南渡之前,她是个多么可爱、天真、烂漫的女子。南渡之后,远离了深闺愁思,萦绕她的却是山河破碎,羁旅愁苦。人世的变迁,带来她作品的转变。她的个性,她的存在便如熠熠闪光的钻石,有着多面体和繁复性。
一、烂漫纯真,动人活泼的性格
你还是那个二八年华的少女,心中所有的事“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浪漫少女情怀,笑容憨厚,天性可爱,不谙世俗;“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尽是腼腆的小女儿情态,憨直可爱。你与丈夫赵明诚“乐在金色狗马上”,相亲相爱,志趣相投,甚至才华与之更胜一筹。你的聪明才智,活泼可爱,烂漫纯真,更是漫漫古史上的一大亮点。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你娇羞可人,卓影不群的曼妙身姿。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有你酌情于美景,生活雅致,悠然自得的别样情趣。
二、多愁善感,含蓄委婉的性格
“愁”一字概括了你的一生,只此一字,不知包含了多少泪水与忧愁。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楚,愁到了“人比黄花瘦”,愁到了“剪不断,理还乱”,愁到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你思夫日夜却又埋藏于心的愁苦;那“寻寻觅觅,冷冷凄凄,凄凄惨惨戚戚”,是你背井离乡羁旅之辛的愁容;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是你内心悲愤无处倾诉的愁情。真是,愁一字,愁一生,愁瘦了人,愁空了心。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留情话”①易安宛若满池淤泥中含苞羞放的荷花,独有一种含蓄的美感,花自飘零水自流抒尽心中无奈,移情于物,自有随性的含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夕阳无限下,孤独的是这样一位淡雅,满腹柔情的才女,眼中却忧愁点点,宛如一幅黄昏离人图,饱含感性的含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着的,是那比黄花更为消瘦的面容,流露的是切切思念情,却又无法道说此中内透委婉的含蓄。
三、脱俗自信,俊爽超然的性格
吟咏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女子?有着这样的俊爽开朗,磅礴大气,将一位名垂千古的楚霸王,用几字几句描绘的淋漓尽致。“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州吹取三山去”,更有着刚劲的超脱豪迈之意。这位婉约宗主能题出这样的诗,怕也是胸有大报复,虽说在那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可你的才情雅致却得到了认可,是公认的才女。正如“造化可能便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在那溶溶月光皑皑雪,疏影横斜,傲然绽放,一片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中,如若梅花的一缕芳魂孤傲卓绝。是那酒香醉人?还是那梅醉人?怕是那梅下一绿影――易安吧!此是何等霸气,竟说自己是“此花不与群花比”,是脱俗,是超然,是豪迈,更多的却是自信吧!
真是,化身愁情一仙子,才情脱然道不尽。
你还是你而我却仿若梦回藕池,恰池中鸥鹭惊起;宛如身临梧桐树下,遥望树下凄婉,愁不尽的女子;又如江边上题诗项羽,留下惊讶无数,称之为奇女子。
参考文献:
[1]齐鲁书社. 《李清照词鉴赏》.
[2]黄信德. 《青海师专学报》1991年第01期.
篇8
[译文] 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
[出自] 李清照 《念奴娇·萧条庭院》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释:
有斜风细雨:“有”原本作“又”,据别本改。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节后另取榆柳之火,以为饮食,谓“新火”。
宠柳娇花:【《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十】前辈尝称易安“绿肥红瘦”为佳句。余谓此篇“宠柳娇花”之语,亦甚奇俊,前此未有能道之者也。
险韵:即用生疏冷僻、难押韵的字做韵脚。
扶头酒:容易饮醉的酒。口语中常称上头、缠头。能让人精神振作的好酒,饮多则易醉。一说“扶头”为酒名。晨饮少量淡酒以醒神志,谓之扶头。酒醉逾夜,晨以淡酒饮之,便于醉者清醒,俗曰投酒。杜牧《醉题五绝》:“醉头扶不起,三丈日还高。”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故手棋。”
玉阑干:白玉石栏杆。
慵倚:音雍,懒。倚:靠。
被冷香消新梦觉:【清彭孙遹《金粟词话》】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
香消:香炉中的香已烧尽。
初引:叶初长。
清露:词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于是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两句话。【清王又华《古今词被冷香消新梦觉忽悲忽喜,乍远乍近,斯为妙耳。如游乐词,须微着愁思,方不痴肥。李春情词本闺怨,结云“多少游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尔拓开,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舒卷自如,人不觉耳。
译文1: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译文2:
小庭院冷落清寂,斜风细雨。得宠的柳、撒娇的花,怎禁得起重门深户,严严关闭。这近寒食的鬼天气。有意挑个险韵,诗又作起。一杯扶头早酒,提提精神。总归闲得难过,烦闷之极!一行行大雁分班飞过,一肚子心事,它不管传递。
这几天偏赶上春寒、春阴,落下四面窗帘,栏杆懒倚。拥被越睡越凉,熏香早已灭熄,早已梦醒在床,没有理由不起。楼外花木,晨露如洗,梧桐枝叶,发芽新绿,天高云敛,多少引逗一些游春之意。但看今天它会不会晴霁。
译文3:
深邃萧条的庭院里又吹进斜风滴下细雨,我且把重重大门紧紧关闭。嫩柳柔条,娇花吐艳,寒食将近,却偏偏逢着这阻碍出游的恼人天气。险韵新诗已经作成,大醉之后也已清醒,却感到一种闲愁悄然升起。大雁已经飞回北方,成千上万的心事又能凭谁传递?
连日来春寒料峭,楼上四面低垂着帏帘,我闷坐楼中,已懒于凭栏眺望。纵使栏杆倚遍,又有何用?锦被清冷,炉香已灭,刚入梦乡便被寒冷冻醒,即使忧愁烦恼,也不由我不起床。清晨甘露轻流,嫩绿的桐叶开始滋长,给人增添了多少游春之意。太阳已经升上天空,烟霭也已散尽,看今天是否是个晴暖天气?
赏析:
这首词当作于南渡之前。明诚出仕外,词人独处深闺,每当春秋暇日,一种离情别绪便油然而生。这首词写的就是春日离情。
“萧条庭院”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庭院深深,寂寥无人,令人伤感;兼以细雨斜风,则景象之萧条,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一句“重门须闭”,写词人要把门儿关上,实际上她是想关闭心灵的窗户。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这两句由斜风细雨,而想到宠柳娇花,既倾注了对美好事物的关心,也透露出惆怅自怜的感慨。“萧条庭院”句遣辞造句上,也显示了词人独创的才能。“宠柳娇花”是以和易安名句“绿肥红瘦”相比美,以其字少而意深,事熟而句生,足见锤夫。其中可以引申出这么一些意思:春近寒食时节,垂柳繁花,犹得天宠,人来柳阴花下留连玩赏,花与柳便也如宠儿娇女,成为备受人们爱怜的角色。其中又以人之宠爱为主体奈何临近寒食清明这种多雨季节,游赏不成,只好深闭重门,而花受风雨摧残,也“恼人”之列。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由天气、花柳,渐次写到人物。“险韵诗”,指用冷僻难押的字押韵做诗。“扶头酒”是饮后易醉的一种酒。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然而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别是闲滋味”。一“闲”字,将伤春念远情怀,暗暗逗出,耐人寻味。“征鸿过尽”句点上片主旨,是虚写,实际上是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寓赵明诚走后,词人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 “万千心事”,关它不住,遣它不成,寄也无方,最后还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心底。
“楼上几日春寒”句拓开一层,然仍承“万千心事”意脉。连日阴霾,春寒料峭,词人楼头深坐,帘垂四面。“帘垂四面”,是上阕“重门须闭”的进一步发展,既关上重门,又垂下帘幕,则小楼之幽暗可知;楼中人情怀之索寞,亦不言而喻了。“玉阑干慵倚”,刻画词人无聊意绪,而隐隐离情亦其中。征鸿过尽,音信无凭,纵使阑干倚遍,亦复何用!阑干慵倚,楼内寒深,枯坐更加愁闷,于是词人唯有恹恹入睡了。可是又感罗衾不耐春寒,渐渐从梦中惊醒。心事无人可告,唯有托诸梦境;而梦乡新到,又被寒冷唤回。其辗转难眠之意,凄然溢于言表。“不许愁人不起”,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都包含这六字之中,词人为离情所折磨而痛苦不堪,又因明诚外出而实有此情,并非虚构。虚虚实实,感人至深。
篇9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品读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由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作。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年)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是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作者亦流离失所,无依无靠,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阕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阕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出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像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词的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作者在遣辞上易“慵”为“倦”,正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宣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过阕后“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下阕中“闻说”、“也拟”、“只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素材小卡
诗人的经典作品欣赏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忆秦娥·临高阁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多丽·小楼寒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醾。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华章溢彩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品读
“重阳节”被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又称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值此佳节,词人的丈夫赵明诚咫尺天涯,虽是重阳,却无气氛,自古就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句子。如今作者对丈夫的思念,恰似这“薄雾浓云”,孤枕难成眠,秋风吹起,偶感凉意。词人在此处妙用金笔,道来一个“初”字,此时虽早过中秋,但词人却是在这样的时候才与丈夫天涯两别的;没有丈夫的日子,真真落寞,此时新婚的李清照正是“初次”感到凉意的凄凉。
把酒时候,已过黄昏,香扑鼻而来,词人用“暗”和“盈”最是绝美之笔,这恰恰点出了秋天落叶的景象,有道是“残,满地伤”,也许在最“伤”的时候,也恰是最香的时候吧,也许秋天是最凄凉也是最凄美动人的吧!
作者面对黄花,对着西风,此情此景,良人不在,把盏独饮,魂已销,泪已干,怎么形容现在憔悴的境况呢?黄花虽败,犹有枝头可依,词人自己当然不比黄花,所以道出了这句流传千古的“人比黄花瘦”,最是全词之精髓所在。
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得沉重高雅。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素材小卡
名人对李清照的评价
1.明时杨慎《词品》 :“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
2.“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3.阮阅《诗话总龟》后集《丽人门》云:“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言甚新。”
4.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5.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6.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7.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8.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9.清人陈景云在谈到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时说:“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耶。”
10.宋人王灼说她:“作长短句能曲折人怠,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甚至说她“夸张笔墨,无所羞畏”。
篇10
关键词:李清照 前期词作 少女情
被誉为“词国女皇”的李清照,不仅是宋代词坛上杰出的女词人,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她以旷世难逢的才思和女性特有的柔肠灵性,以婉约而又不失阳刚之气的、别具一格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在世人面前展现了她的作品魅力。每每读她的作品,都会强烈地体味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李清照的词作,从题材到风格形成了以婉约柔美为主的女性化特点,以其真实、深婉的情感,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抒写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在她的笔下,处在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更是娇羞可人。下面,就让我们走入她的作品,走进这婉约派宗主的内心世界,一起去了解一下天真活泼的少女的情怀。
前期描写少女情怀的作品,之所以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由于其词作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作品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或多或少都有作者的影子,字里行间也伴有她的魂、她的美、她的灵性、她独特的少女情思。这个时期的作品,绝大多数反映了青春少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一面,展现了少女个性的活泼与自由,充满生机,乐观向上。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无忧无虑,因此,她笔下的少女天真活泼、聪慧直率。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清纯活泼、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真正受过封建礼教洗礼过、同化过的大家闺秀一样,把自己的青春紧锁在闺房绣楼内,而是跳出那种狭小闭锁、百无聊赖的套子式的生活圈子,在行动上敢于走出闺房,与大自然亲近;在思想上敢于冲破封建思想,抒发她对大自然和青春的珍惜之情。她陶醉于自然游兴和户外生活,常常寄情于大好河山,抒发自己热爱自然的情怀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慕之情,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青春活力。《如梦令》二首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前首词,作者截取了一次游兴时的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段。在一个夏日,词人结伴舟游,因沉醉而把小舟“误入藕花深处”。然而,这一“误”却“误”出了另一番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象。晚霞落日、绿叶红莲、清水鸥鹭,她们互相映衬,织就了一幅清明纯美的水乡图画。少女们陶醉在突然发现的美景当中的一举一动,把她们那种任性尽情的性格“裸”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首词集中表现了词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那种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是一个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纯情少女,从她身上基本上是看不到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有的只是活力,只是眼前美景在她心灵上留下的天然的印记。这种户外游兴的生活,虽然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却洋溢着一种蓬勃的朝气和由衷热爱生活、自然的情思。
后一首词展现的是一夜风雨之后,女主人公残酒未消,还不待起床,便急切地向卷帘的侍女询问海棠的消息。本来是想得到一个实况,但侍女却用漠不关心的态度道出“海棠依旧”一语,两种不同性格的少女的情思便通过这简短的对话突现出来了。风雨过后,敏感的女主人公立刻意识到海棠花的凋谢,“依旧”只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表现出一种无比惜春的情思。而侍女信口回复女主人公的问话,表现了侍女不太关心大自然的变化,透露出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衰落无所谓的情思。未经风雨之前,应是叶肥花瘦,但经过风雨的洗礼之后,绿叶经雨水滋润,就会愈显得“肥”。花历经风吹雨打之后,因为凋零了一部分就会显得“瘦”。大自然的这种细微的变化都能被词人觉察到,表现了她对美好景物的衰落有一种怜悯之情。“知否”一语,出语平平,但从怀着伤春惜花心情的词人口中流露出来,却是淡中出奇俗中见雅。殷殷的询问却换来平淡的回答,因此,词人才用懊恼、凄婉的口气责备粗心的侍女,并且义正辞平地告诉她“应是绿肥红瘦”。这不仅写出了自然界随时间推移的变化,也写出了词人对自己容颜易衰的感慨。
这两首词以优美的情调,写出了少女时代的生活和思想,展示了一种非凡的爽朗性格。这种表现显然是不甘于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禁锢在深闺中。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的一次荡舟游兴活动,以及一回晨起对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女主人公蓬蓬勃勃的生机和多情地爱惜芳华的性格。这两首词虽然没有对社会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只是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来展示生活,但却透露出了少女对大自然美好景物有喜有忧的情怀。而《点绛唇》则不同,词作中透露的是芳龄少女心事难以言传的情思。她描写的是一位打秋千的少女的情态,却把少女嗅青梅以观客的天真娇憨的姿态、羞中含奇的心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让人透过天真活泼、青春焕发而又腼腆羞涩的妩媚少女的形象而窥见其内心世界。表现了词人青春的觉醒,敢于冲破世俗的观念,大胆地把自己的心事形之于外。这还可以看出,词人不同于一般的“闺秀”,她是一位个性鲜明的纯真少女。
李清照虽然身为大家闺秀,但她的生活志趣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鄙弃世俗,大胆地借纸笔倾诉自己对自然、生活的感受和真情。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绣楼内消磨自己的青春年华,而是走出深宅大院,释放自己的青春,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她从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出发,把少女的纯真情思寄托在优美的词作中。因此,透过她前期的词作,我们可以依稀窥见词人少女时期生活的一面以及少女纯真的情思。
参考文献:
[1]靳极苍著《李煜、李清照词详解》山东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2 年1月第1版
[2]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6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