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范文
时间:2023-03-27 20:1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柏拉图理想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柏拉图的写作老师经常讲一些故事给他听,有时让他模仿着写一些小故事出来。渐渐地,柏拉图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柏拉图不仅热爱写作,在美术、音乐老师的培养下,他对美的东西的辨别能力也越来越强,后来他在美学上的见解,和他童年的启蒙有着很大的联系。
当时在雅典最有学问的人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经常在一些公开场合讲课。柏拉图20岁时,有一天他去听苏格拉底的演说,演说听完以后,他便立即下了决心,要拜苏格拉底为师。
他来到苏格拉底的住处,敲开了苏格拉底的门。
“尊敬的苏格拉底先生,我是柏拉图,我想成为你的学生。”
苏格拉底接见了他,坐下以后,苏格拉底问道:
“年经人,你的名字我早就听说过了,你已经是一个学识很渊博的人了,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您有一句我记得很清楚,那就是‘认识自己’,如今我就是没有认识自己。”
“你既然知道我这一句话,那么你也应该知道我对自己的评价了――‘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神都认为您最聪明,可是您却这样评价自己,这正是我学习的地方。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才是双倍的无知呢!这也是我为什么来拜你为师的理由。”
经过这一次谈话以后,苏格拉底答应将柏拉图收为自己的学生。苏格拉底没有看错,柏拉图成了他最好的学生。柏拉图从公元前407年开始,在苏格拉底的身边学习了整整8年。
公元前399年初夏的一天,一个由五百人组成的审判团,在审判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当时柏拉图也忐忑不安地坐在法庭里。当柏拉图听到法庭宣布他尊敬的老师死刑的时候,他痛心疾首,他没有想到法庭竟然敢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那么一位伟大的人。
苏格拉底的死,使柏拉图对雅典政府非常不满,于是他决定去寻找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然后建立一个更理想的国家。为了建立这个理想国,他旅行了许多国家,每到一个国家他都要向那国的著名学者学习,然后与他们探讨理想的社会制度,研究深奥的哲学思想。经过长达12年的学习、访问,后来他写成了《理想国》一书,在书中他把他的理想国设计得非常的美好。
西西里岛上有一个国家名叫叙拉古,这个国家的统治者狄奥尼一世的妻弟狄昂,是一个很好学的年轻人,他非常喜欢学识渊博的柏拉图。于是他向姐夫建议请柏拉图到叙拉古,帮助姐夫建立国家。狄奥尼这个暴君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柏拉图接到了狄奥尼的邀请来到了叙拉古。
来到叙拉古的柏拉图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建立自己的“理想国”,狄奥尼会见了柏拉图,并询问了柏拉图帮他建立国家的一些主张。
“我想听一听,你是想以怎样的方式来治理这个国家。”
“是善,善就像太阳,是创造和推动一切的力量。”
“那你这个理想国谁是最高的统治者呢?”
“是哲学王,也就是最优秀的哲学家。”
“这么说来,也就是你这样的人喽?”
狄奥尼气得差点跳了起来,准备杀死他,在狄昂的劝说下柏拉图才免了死罪,但是他却被国王卖到了非洲去做奴隶,后来狄昂给他交了一笔巨款才使他获得了自由。
篇2
关键词:理想国;国家论;正义原则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073-02
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一、“国家论”的基本思想
我们认为,国家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而又难以触摸到的似有似无的存在,关于国家学说的文字自古至今应有无数,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国家是一个由不同民族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有限的空间,是通过某种方式聚集起来的集合体。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完善国家的理想,是人间神国的梦想。可以说,柏拉图是乌托邦理论的鼻祖。他在《理想国》国家论中指出:由于道德是至善的,个人不能孤立地而只能在社会中取得这种善,国家的任务就在于实现德行和幸福,国家体制和法的目的在于为使尽量多的人为善而创造条件,即保证社会福利。社会生活是使个人完善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诚然,个人必须以私利服从公共福利,但是,这只是因为个人的真正的善同社会福利联系在一起。如果所有的人都讲道理和有道德,就不必有法和国家,因为完整的人是极少的,需要有法来实现我们真正的善。因为有必要,才建立起国家。
柏拉图认为,首先,在国家组织中,理性应该占统治地位。一个国家的每一个阶级,无论是从事工业,还是军事和守卫,都要坚持做自己的工作,坚守自己的岗位,这样一个国家就会实现正义。并且如果这些阶级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和睦相处,一个国家也就有了节制、勇敢和智慧。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国家中有一种职业,这种职业应该是最合适他原有的能力的。正义就是占有自己应该有的,做自己应该做的,守本分,不管闲事。其次,理想的社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柏拉图反对私有财产和一夫一妻制,主张两个上等阶级实行共财产和共妻儿。他还建议监督婚姻和生育、遗弃弱婴,推行国家义务教育,教育妇女作战和参议,检查艺术作品。最后,国家是一个教育机构、文化工具,必须建立在可以获得最高知识的哲学的基础之上。“除非哲学家在国家中取得王权,或者是现在称为国王和君主的人具有足够的真正哲学方面的修养,那就是说,除非政权和哲学融合于一身……城邦就不会得救,何况全人类。”柏拉图非常看重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为防止他们被坏的思想和环境所腐蚀,他强调,他们必须从小就进行良好的教育。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国家选择的政治家必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天赋、杰出的才能、优秀的品德,只有具备上述条件,人们才能把国家的实际管理权交给他。
二、“国家论”的普遍原则――正义原则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国家理论的普遍原则:正义原则。他认为,正义是维系社会的纽带,正是它把人们融洽地联系在一起。正义既是一种公共道德,又是一种个人道德,是既涉及国家也涉及个人的至善,二者一以贯之。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口说:“我们在建立我们这个国家的时候,曾经规定下一条总的原则,我想这条原则或者这一类的基本原则就是正义……这条原则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合适他天性的职务。”“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即恪守本分。他认为在国家内,各做各的事,互不干扰,便有了正义和国家。柏拉图把正义看作是继智慧、勇敢、节制三种美德之后的最后一种美德,是所有美德中的最高境界,国家实现善的根本原则。正义在国家中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国家统治者励精图治,战士英勇忠诚,农夫和工艺人勤奋劳动,全民都服从理性的统治。没有正义,其他美德就失去了最高目的。孤立的智慧、勇敢和节制是没有内部和谐与力量的。正义要求国家的完善发展,要求所有美德恰如其分地结合。正义原则是国家和社会一切品德的基础和最高体现。
柏拉图认为,正义不仅应体现在立国原则中,也是对人的内在精神状态和品质的要求。国家之实现正义要靠每个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并按照善的原则去做事,如此才能形成整体的国家的善和正义。柏拉图最早详细地阐述了国家社会的正义原则的实现,取决于个人心态上的健康和正常发展。没有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一切政治原则和体系无论设想得如何完美而细致入微,也不过是海市蜃楼。按照柏拉图的观点,当个人中具有的理性、情感和欲望三者和谐地发挥职能时,就表现出正义和美德。对个人来说,正义便表现为灵魂各组成部分的和谐秩序。此种内在精神状态,使个人的品德调节可与自己的本性和职务相一致,这种和谐完美的人格理论,是苏格拉底美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认识你自己”这一格言的具体发挥。柏拉图在《高尔吉亚篇》中,通过苏格拉底与加里克斯的讨论来强调“实行不公正比遭受不公正还当更加避免,而且不论在私人生活中,或在公共生活中,都应当抛开一切,先追求德行的实际,而非其现象;而且当一个人在任何方面行错了事的时候,他应当受到惩戒,因为人除了行事正直之外,其次的好事就是他能够在得到惩戒处罚之后,趋于公正,他还应当避免互相标榜,不论是少数人的谄谀或多数人的谄谀;而且他不论言辞或行事都永远应当着眼于公正。”对个人德行的完善要求和规定也就是对正义国家的规定,在一个充满丑行和不道德行为的国度里,是无所谓正义可言的。
三、“国家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
国家是什么?国家的目的又是什么?国家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吗?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了寻觅国家建立和存在的理由,把社会和国家等同起来,然后用成立的社会的需要来顶替国家存在的理由,从而让人们觉得国家(社会)乃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模糊国家与社会的界限,而将国家等同于整个社会组织之后,形而上学的国家论还力图把社会组织结构解释得超越现实,而将其看成一个超人的实体。这个实体将有权使用绝对的物质力量控制其成员,似乎是理论建构的一个宗旨或者说目的。黑格尔曾经断言:国家应当有一个最高统治者来使它具有完满的个性,而且这个统治者应当用一种自然的方法来确定,这个方法就是长子继承权。而通过继承延续下来的权力将拥有广大到像上帝的绝对支配权一般的统治权。在这种绝对统治权的阴影下,作为其中成员的个人义务也变得绝对化,他们真正的个性逐渐被国家淹没了,因为国家是最高的权力,是人类联合组织的最高形式,而这种形式被神圣化为一个不可侵犯的合法暴力体,其本身就是自己的目的,而非手段,真正作为的手段却是暴力!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组织,国家只是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国家本身就应该是人们组成团体的一种方式,当然,不同形式的国家有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但时代产生的各种国家形式应视为社会中人们为谋求最大福利而自觉采用的人类组合的一种手段,却并非为目的。在形而上学的国家理论中,国家被认为是我们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并看作是文明生活的有机组织,因而国家变成了自身的目的。人生而处于国家之中,期待在国家所提供的一切呵护下寻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并为自身最大幸福而努力,但国家的每一条法律都是对自由的限制,而自由受到侵犯的人自然就会产生痛苦,国家中的公民只有牺牲他的部分自由才能获得法律上的权利。然而人们在获得国家保护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忍受国家强制其履行义务的合理干涉。人们常说的“每一项权利都包含着一项责任”,在这里责任好像被解释成为义务,也就是说,权利本身包含着义务,这是不合理的,权利即权利,义务即义务,权利和义务可以转换,拥有权利同时可以承担义务,但权利并不能因此成为义务,若权利成为义务,那将为国家侵蚀个人权利制造出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个人权利也将淹没于国家强制力的制约之中不得喘息!在充满理想色彩的学说中个性逐渐走向灭失,给我们的理想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阴影,这是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
四、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柏拉图在《国家论》中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社会,尽管这种描述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但是他相信通过种种的改良措施,能够去除社会固有的弊病,挽救当时希腊民主的政治方案。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也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贫富差距拉大、权力腐败严重、社会治安混乱、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都必须依靠国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来解决。解决矛盾就要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社会公正的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应用,不合理的分配就是对社会公正的背离。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我们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时刻警惕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紧抓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党和政府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物质保障,解决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求。构建和谐的社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不仅要求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断探究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合规性,从而真正提炼出一个合乎国情、与时俱进的理论精髓,为国家的日益壮大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英]L.T.霍布豪斯.形而上学的国家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篇3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柏拉图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思想家,其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包罗万象,涉及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更是涉及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本文将就《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 :《理想国》;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06-03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出生于雅典,为贵族之后,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与学校教育,在与苏格拉底交往后,便潜心哲学研究,拜苏格拉底为师。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在海外漫游,宣传并希望实现他坚持的政治理想。十几年后,约公元前387年,柏拉图政治理想失败,回到雅典,设立了学院并执教于此,在此期间,他撰写了大量著作,其中早期作品《理想国》是柏拉图著名的代表作。
一、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一)学前教育思想
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理想国》第二卷中涉及到对“护卫者”这一群体的培养时,柏拉图指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1]。为此他特别建议以做游戏、听故事和音乐熏陶等多种形式来教育儿童,以达到培养儿童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好品质,实现个人和谐全面发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柏拉图着重强调的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他指出,带领儿童做的游戏必须是符合法律要求的,给儿童听的故事、音乐都必须是经过严格审定的,符合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最优美高尚的作品,而那些描写虚伪、丑恶、妒忌等的故事必须被剔除,这样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得到陶冶,把真、善、美的种子埋在心底,使之受益终身。
学前教育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文艺方面的训练,即音乐;其二为体能方面的训练,即体育。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身心皆健全并且和谐的。柏拉图特意强调身体方面的训练不仅仅为了是身体强壮,把这两种教育恰当的结合起来,不仅能使人的心灵和身体实现调和,更能使一个人的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配合得当,让个体本身呈现出一种和谐、完善的状态。柏拉图也很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首先,他把道德教育寓于音乐和体育之中。对音乐、文学作品都要做严格的选择,防止对儿童心灵的污染,体育锻炼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勇敢精神。同时,柏拉图也恰当的寻找到了儿童道德教育的方法,即诉之于感觉。柏拉图认为要凭赖感情,以养成儿童对善的爱好和对恶的憎恨。教育应诉之于感觉给幼儿培养正确的爱憎之情,用苦乐感觉来约束幼儿是有效的。因为苦乐是儿童最先的感觉,也是善恶最初的表现形式,在德育的最早阶段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天赋本能来教育儿童。此外柏拉图也格外指出了环境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要使我们未来的护国者,不致于在不道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好象把羊放在毒草地区,每天在那吃草,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地在它们心灵中积累了一大堆毒素……可以使其从周围的一切事物里得到益处,从美的物品中发射影响接于其耳目。象和畅的蕙风一般,令人精神健爽。因此,从孩童时期即于不知不觉间引导他们于和睦、友好并和美好的理性一致。”[2]
(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柏拉图认为人分为三等,每个人属于哪种类型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固定了。个人的天赋非常重要,决定了人以后的社会地位等等。但他又指出天赋虽然重要,但如果得不到合适的教育那么好的天赋会比坏的天赋还要低下。柏拉图由此指出了教育对塑造一个人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进而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全面发展是指身体和心灵的同步发展,主要是进行音乐和体育的教育。音乐与体育必须“两手抓”,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假若只接受音乐教育,沉溺于音乐之中,最后可能成为精神不振没有成就的懦夫;而仅仅接受体育训练,又会成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因此,二者必须全面发展。通过音乐和体育教育结合,才能培养出个体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公民。
(三)分阶段教育思想
第一阶段:出生至20岁
0至6岁的幼儿教育阶段,主要通过游戏学习。普通教育教育阶段“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3],主张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儿童安排包括讲故事、寓言、诗歌、音乐、美术、体育锻炼等广泛的教育内容。儿童过了6岁,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变成了音乐和体育,并辅以诗歌和各种高级的文学。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总之,这个阶段的教育力图把大多数青年培养成为合乎规格的武士。
第二阶段:20岁到30岁
20~30岁这个阶级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慧的美德,是“哲学家的教育”。以前学习的各种科目是杂乱无章的,而现在这些人要把学习的各个科目整理分类,寻找一些共同的方面和因素。哲学家的教育从数学开始,在数学中首先学习算数,从算数再进行到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在此基础上,哲学家再学习天文学与和谐。所有这些学科都不是经验性的,不涉及观察实验。研究的途径只是纯理智,不涉及感官。它们不是用来让哲学王在日后治理城邦时具体应用的,而是要使他们的灵魂产生转向,从信念转向思想,最终从洞穴中解脱[4]。
第三阶段:30岁到终世
当他们30岁时再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开始学习辩证法。当受教者达到35岁时,这些人要到城邦中担任具体的职务,使其在经验上不属于任何人。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让其经受考验,看看他们能否抵挡可感世界中欲望的诱惑。这一阶段大约是15年,如果学习者在所有这些事物方面都能够做得比较出色,那么,他们在50岁的时候就必须被引向目标,去观照为一切事物提供光的善的形式自身。
二、柏拉图教思想的现实意义
针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可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得到如下启示:
(一)加强未成年人教育,重视幼儿学前教育
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人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幼儿时期的教育为人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性的作用。柏拉图认为应该实行终身教育,在这其中,学前教育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国在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开展多年,保证了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力,在他们最需要接受教育的阶段为他们创建了良好的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果甚为显著,相比较之下,我国的幼儿学前教育就显得不受重视,逊色许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过早将小学内容下放到幼儿园,幼儿园教育不符合教育规律,忽视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教育,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等。
现阶段幼儿园的教育呈现出超龄化的趋势,过早教授孩子专业的知识,忽视了教育的循序渐进,一味的追求分数,追求“赢在起跑线”,填鸭式的堆积知识,只关注孩子们学会了什么,却不在关心他们快乐不快乐,不关心他们在心灵上的成长与道德上的进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曾指出“幼儿园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5]。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出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指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只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健康。
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道德教育,把幼儿心理发展、道德健康纳入幼儿教育的基本体系,做到知识、心理、道德“三手抓”,加强幼儿教育者的整体素质,逐步实现幼儿教育的整体改革,制定出更适合幼儿成长的知识体系,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柏拉图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全面发展。柏拉图的全面发展是指身体和心灵的全面发展,包含智育和美育。这就是说,既要学习读、写、算的初步文化知识,也要增强身体素质、艺术素质、道德素质。这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素质教育政策不谋而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方针,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我国的普通教育长期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注重灌输知识,只重视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我们只关注学生在试卷上表现出来的分数,只关注他们的作业对错,我们认为的“成功”仅仅是成绩的排名,却忽视了孩子心灵的成长,在柏拉图认为最该着重加强的德育方面,我们却恰恰忽略了。孩子们生活的质量越来越好了,压力却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快乐。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自杀的事件层出不穷。除此之外,社会道德近年来的滑坡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前几年的“扶老人反被讹钱”“不给钱不捞尸”令人哗然的事件到这两年令社会人心惶惶的“毒馒头”“皮鞋胶囊”等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追其根源,无不是道德教育的缺失所酿下的祸根。
这给我们敲响了一个个的警钟: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个人,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而一个真正的人,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教育应分层次理性设计
柏拉图认为教育应分层次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时期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而我们现阶段在教育阶段分层次设计上很不合理。我国教育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教育不分学生的阶段特征,施以相同的教育,学生们都成了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模型,所以出不了尖子,出不了人才。现在很多人提出了改革我国的教育模式的不同方法,却不是真正站在发展孩子的素质上提出的。这样孩子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国家也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只有有效的教育层次设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行教育模式的弊端。现在的应试教育应逐步向应用教育的模式转变,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参照柏拉图的金银铜铁论,针对不同的“材质”应有相对应的教育形式。首先基础教育必不可少。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应坚定不移的推行下去,目的是让孩子们都能接触到必要的知识,开启他们的智慧,使他们对世界有基本的认识,培养他们必备的知识,拥有良好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修养与道德品质。其次,不应当把“上大学”作为孩子的唯一出路,面对社会的“用工难”“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应针对性的根据社会需求将一些二、三流院校设置成立小而专的专业技能院校,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最后,要将高校教育提升到新台阶,让高校不仅仅成为一个为了拿文凭而选择的地方,而是要将高校教育真正做到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将基本教育、应用教育、以及社会上有创新成果的姣姣者吸纳入内,接受系统的创新科研教育,培养发展成为国家核心创新人才。通过分层次理性设计,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力与才能,提升了自己,不浪费社会资源,也为国家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立不同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发掘出每个人身上的最大潜能,给各种能力的人以不同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拥有不同层次和能力的人才,应对不同工作需要,适应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我们应学习柏拉图分层次教育的理念,打造出多层级多能力的人才,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各尽其才,各尽其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柏拉图作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探讨教育理念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中的学前教育、全面发展、分阶段教育等思想为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启发我们,国家不但要重视教育,更要科学地进行教育,尊重教育规律,为人才的培养创建良好的环境,为国家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郭斌和,张竹明译.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刘烨编.柏拉图的精神哲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4)余纪元.《理想国》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柏拉图所著《理想国》的宏旨在于构建一个理想城邦,这一城邦的根本特质在于其是正义的。该理想城邦所体现的理想正义实质是以社会统一性为目的的等级有序。这种等级秩序体现在于拥有不同天赋的城邦成员的不同等级角色。在柏拉图看来,城邦统治者应当由掌握智慧和真理的哲学家担当,而另外两种城邦成员处在城邦这一严格统一有序的三级体系的基层。
(一)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
柏拉图提出城邦内有四种美德——勇敢、节制、智慧与正义。城邦的正义就在于城邦中三个阶层,统治者、卫士及劳动者,对四种美德的对应性坚持,其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内从事自己本职性工作,三者之间互不干涉。城邦成员服从自己的天赋,各司其职,最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并在根本上保障城邦的稳定有序。在柏拉图看来,这种依托于等级制度的和谐稳定秩序就是城邦正义。
柏拉图之个体具有三种灵魂属性,理性、欲望和激情,其三者基于自身特定的功能和特点,共同支配着个体。柏拉图指出,个体有时是矛盾的,因为三种灵魂成分之间的不和谐,因此这需要确立一种明确的顺序,方能维持一个统一性的自我。由于理性掌握关于善的知识,并能根据这种善的知识控制欲望的类型和内容,指引欲望的方向,使之在本能之下从事合理并且必要的活动,满足个体理性的需要。另外,激情作为介于理性与欲望之间的中间性因素,可能会被前二者中的任一因素所左右,因此,当理性处于主导地位,将引导激情逃离不合理的欲望引导,从而能够进行自我的克制,维持灵魂以至个体情绪的稳定,实现灵魂整体的和谐。此种情况之下,理性确立其统治性地位却有助于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
柏拉图的正义,是由单个的个体灵魂内部的和谐有序的个人正义产生的城邦个体成员之间的整体有序的城邦正义,二者呈现出一种根本的统一性。
(二)理想正义观念的内在意义
在《理想国》中,格劳孔提出对个人保持一种正义品质的质疑,提出对正义自身对个体的实质意义。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王者的生活比僭主的生活快乐729倍,反过来说僭主的生活比王者的生活痛苦729倍……可以表明在快乐和痛苦方面正义者和不正义者之间差距之大” 。
尽管Richard Kraut认这一数字的提出是不严肃的,并且柏拉图并不是直接以自足并且充分地论证正义生活的绝对意义来论证其可取性, 但柏拉图通过增加正义生活吸引力的方式来阐明正义较之不正义生活更可取,足以用来说明其个人对正义的王者生活的极度推崇。
因此,在柏拉图的视野中,正义能够调整个体灵魂内部的秩序;正义能够使人感到内在的舒适与幸福。因此,柏拉图认为正义的生活使人幸福。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是实现城邦稳定秩序和个人价值的最好路径。
二、形而上的世界本质——善的理念
柏拉图正义观念的背后,蕴含着更加抽象和深刻的理念论,在此理念的体系中,善的理念居于绝对的重要地位,是知识的终点,应当是人们的终极追求。
(一)善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由神创造的先于具体事物并超越实存物体的永恒性存在,事物的理念是存在的该事物的根本属性,是其本源。永恒的世界由不同事物的理念构成,而善的理念是所有理念的最终目的。善的理念,是永恒不变的世界本质。
“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它们的可知性,而且从善得到它们自己的存在和实在,虽然善本身不是实在,而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都高于实在的东西”。 灵魂在善的理念中得到知识,其是知识与真理的本源,也是知识的最终极目标。在哲人为王的理想国中,正义是实现城邦与个人善的现实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城邦与个人共同的善。理念中的善,以及其回归到现实中具体的善的形式,是城邦运行的根本规则,其以一种抽象非直观的形式影响、评价并判断城邦与个人的活动。
(二)善的理念统治权威的正当性
柏拉图主张善的理念是知识的最终极目标。哲学家的统治是实现城邦正义的手段,而非目的;而城邦的正义,亦只是实现城邦之善的必要途径。在此意义上,柏拉图主张只有善的理念才是最好的路径,于人于城邦皆是如此。由于善的理念脱离现实的存在,因此能够符合善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比如正义、勇敢、节制等——的行为便是正当性的存在,哲学家因为清楚地知道理念的知识,明了正当行为的方式,因此,由哲学家作为城邦的统治者是最恰当的。但是,诚如上文所言,哲学家对城邦的统治是实现城邦正义的必要手段,而绝非是简单的目的性终结。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思想同稍早期的古代中国的孔子提出的统治者以“德威”治国思想颇为相似。西方古希腊时代对贵族的观念,即以“最优秀者治国”,同孔子主张的由才智之士形成贵族的观念非常相近。孔子主张的“仁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于“行为端正即为有德”,以礼行事即可使人获得道德地位和威望,而这种道德威望或者地位转过来又能够给予统治者以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势力。孔子的理论即是说,行为端正而有德自身便可获得统治的道德权威,就能使统治者获得正当性权力。 中国的人文传统为以道德的力量征服人心,而古希腊则强调理性的至上地位。柏拉图主张哲学家为王,即由掌握智慧和善的知识的哲学家统治城邦,他同样将统治的权威性诉诸一种更重要的客观性评价标准——善。善,作为人可以认识并能把握的超验的客观理性,是统治者权力的权威和正当性基础。
三、 自然法对世界本质的探索
(一)“自然”的意义
荷马史诗中首次提出了关于“自然”(nature)的论述,论述“自然”的最早著作见诸荷马史诗《奥德赛》,史诗描述了奥德修斯回家历程中遇到赫尔墨斯及其提到的神草,神通过观察草的“自然”而了解神草本身不为普通人所知的神奇特性:“弑阿尔戈斯的神一面说,一面从地上拔起药草给我,告诉我它的性质。那药草根呈黑色,花的颜色如奶液。神明们称这种草为摩吕,有死的凡人很难挖到它,因为神明们无所不能。” “性质”或者“自然”被用来描述这样一种神奇的药草的独特性,该特征 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特征。
列奥·施特劳斯在《政治哲学史》的绪论中对“自然”进行了简要而富有总结性的论述 ,他认为《奥德赛》中描述神草性质的“nature”有两种含义,即“自然”是某物或者某类事物的特征、外观和活动的方式,是同其他事物的本质区分;另一层含义意味着,事物的自然是指个体无神、人参与的自我长成,非神或者人的创造。古希腊语境中的“自然”强调事物的自我生成,而不是被外界的力量强制改变存在形式,并且这种自然生成同时是其他事物的开始。
因而,“自然”一词在根本上是对对下述两种对象的观察和描述:客观世界规律即事物客观、永恒特性,以及非由神或者人确立的,人们在长久历史时期之内形成的,基于人类自然本能与社会共同体生活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形成的人类约定法。
(二)本质的自然法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较早地对自然法进行了定义与说明。其主张“神在每一个事物之中”,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之中都充满理性的原则。在其学派思想中,自然法是事物的本性的法则或者规则,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均按照神的理性原则连续活动。
斯多葛派之代表人物西塞罗认为,神存在与自然界每一个事物之中,每个事物因为分有了神的特点而具有了理性。自然法便是世界的每一个事物都分有的神的理性原则,是神所赋予的永恒不变的理性原则。
基于上述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几种代表性观点的论述,可以看出,“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自然法一开始就具有等同于规律或者神的权威,这种权威被归结为理性”。 换言之,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将客观的规律或者神的权威上升到某种不可替代的至上性高度——权威或者规律是一种事物甚至世界本质的高度,此即为自然。而在这种意义之下,自然法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记述并呈现事物本质规律的一种客观方式。
四、 理想正义观念中的自然法
从正义观到理念论到自然法。柏拉图提出的由神的理性所确立的超验理念,是其在哲学范畴内对世界本质进行探索的成果。善的理念指导之下的,旨在实现善的目标的理想正义观念在本质上是柏拉图个人的自然法思想。
柏拉图将考察个人以及城邦的终极标准确定为抽象的善的理念,并使之成为其世界的本质,换言之,善的理念即是世界的自然法。
对于柏拉图而言,最好的生活是沉思和服务于神,而神与纯粹思想的对象是永远同一的。 但柏拉图善的理念观念,将世界本质从神的主观意志上升到神的客观理性,开始了理性、超验的哲学与政治历程。柏拉图的理想正义观念背后的理念论,旨在探索一种客观永恒的理性行为规则,是对世界本质的探索,是柏拉图个人自然法观念的展现。
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正义观念,旨在使人们服从于客观的秩序——神所创立的可评判的客观天赋等级秩序,并遵从善的理念这一客观理性的指引,由此而引发的对世界本质的探索。
自然法是描述事物本质规律的终极规则。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努力构建一个等级有序的理想正义的城邦,但正义的城邦并不是终极的目的,正义只是对正义理念的实现,其终极目的在于善的理念,其是永恒性的理性规则,是世界的本质。善的理念其将世界的本质上升到超验的理性存在,是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理想正义观念背后的自然法规则,是对世界的本质性探索和解读,对古希腊以及西方哲学和法律思想奠定了思想与方法的基础。
注释:
[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79、380页.第267页.
Richard Kraut edit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lat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11-331页.
[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56、58页.
[古希腊]荷马著.罗念生,王焕生译.荷马史诗·奥德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十卷,302-306.英文版的荷马史诗中,“nature”一词被用来描述这种神草的特性.
[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李洪润等译.政治哲学史(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篇5
关键词: 《理想国》 社会分层 教育 斯巴达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的辩论,始终贯穿着一种正义和不正义的探讨。而对于正义的探讨正是他建立理想国的思想基础。大家常常质疑柏拉图的社会分层,认为这是一种独权的象征,由此也成为了后来发展起来的国家主义的一个渊源。可是,这种社会分层思想背后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力量促使柏拉图有这么明确的社会分层思想呢?本文一方面试图对这一疑惑进行解析,另一方面想通过探讨来发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地位。
一、分层就意味着不平等
正义一词从一开始的“正义就是把有益的东西提供给朋友,把有害的东西提供给敌人”①到进一步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②再到“正义的人又聪明又好,不正义的人又笨又坏”③逐步递进。柏拉图指出:“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之下,才走到正义这条路上来的。”④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为一己之私利谋利益的欲望,只不过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得不同而已。因此,柏拉图初步提出了他的理想国中的子民的形象:“我们不从不正义者身上减少不正义,也不从正义者身上减少正义,而让他们各行其是,各尽其能。”⑤柏拉图说:“有个人的正义,也有整个城邦的正义。”⑥于是,城邦的建立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分工随之而形成,一个理想的国家也随之建立了起来。罗素称:“《国家篇》名义上是要给‘正义’下定义。”⑦实际上看来,对正义的探讨首先应该回到对正义的国家的探讨。一个好的国家建立了,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正义。对正义的追求促成了柏拉图对公民进行社会分层。
有特色的社会分层是柏拉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波普诺在分析社会分层时,是以对不平等的社会阶级的分析开始的。他给社会分层下了一个定义:“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⑧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这种“有价值物”更多的应该是人所具有的四种品质:勇敢、节制、正义、智慧。公民因为拥有不同的品质而被划分到不同的阶层中,去做自己该阶层应该做的事情。在柏拉图的眼里,“如果我们的城邦已经正确地建立起来,那么她是全善的。……那么她显然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⑨柏拉图采用在公民身上加入黄金、白银、铜和铁的方法把国家中的人民分为许多个层次,安排他们各司其职。柏拉图试图用故事的形式把这四种金属的归属讲给国家中的人民听,让他们相信。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让人产生怀疑:柏拉图建立的国家是不是太专制了?这要回到前面对于正义的探讨部分。辩论中,柏拉图提出正义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大家“各行其是,各尽其能”。如果大家互相干涉互相代替,“对于国家是最大的害处”。⑩也就是说,“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11}于是,柏拉图便提出了分工,设想每一个公民都有他自己独有的能力去做不同的事情。这一设想的前提就是为了体现一种正义性的存在,体现在国家中实现全体公民的幸福。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分工协作是要靠社会来筛选和完成的,而不是单凭一己之念来实现,相信柏拉图也并不是想独断地进行阶层的划分,而是为了寻求理想国在结果上的完满。
从另一方面来说,柏拉图年轻时期目睹了雅典在斯巴达压迫下的堕落,内心深感失落。这种社会经历激起了他寻求一种更好的治国方法。在对当时众多的城邦政治体制的分析中,柏拉图发现了德性的重要性,并且发现在国家中人民的团结是很可贵的。在最初建立城邦时,柏拉图是这样界定这种社会分层思想的:“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作城邦。”{12}为什么要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呢?柏拉图称:“那么一个人分一点东西给别的人,或者从别的人那里拿来一点东西,每个人却觉得这样有进有出对他自己有好处。”{13}由此看来,这种分层对于国家中的具有德性的公民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接受的。柏拉图试图通过一种社会分层来使大家在国家中各司其职又相互依赖,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由此也实现了人民的团结。想必,这也是柏拉图的一个美好的理想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柏拉图的思想里:“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14}由此可见,他是给予子民以充分发展的机会的。柏拉图认为,当一个国家被管理得最像一个人时,是管理的最好的时候了,即:“管理得最好的国家最像各部分痛痒相关的一个有机体。”{15}有机体中的个体不是零散的,是有机结合的。柏拉图的国家管理思想,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充满着强制和一厢情愿。他也是在追求一种尽善尽美,使国家中的子民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发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作最大的贡献。
以护卫者为例。当阿得曼托斯质问柏拉图,如果护卫者为了保卫国家必须放弃所谓的享乐等幸福,那国家还能称其为正义和幸福吗?柏拉图认为正义、幸福的国家是相对国家的整体来说的,他称:“只要护卫者称其为护卫者就能使国家有良好的秩序和幸福……而那些和我们主张相反的人,并不是在履行对国家职责的公民。”{16}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并没有否认护卫者的幸福,他随后指出:“整个国家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17}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里同样提出过类似的想法:“‘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18}可以这样理解,所谓一个国家的幸福,即只有整个国家得到和谐发展之后,国家中的臣民才能得到他们所应该有的幸福。国家是公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后来,柏拉图在提到建立理想国家的目的时指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19}因此,所谓的分层,只不过是一种能力实现的最大化,并没有否认各种分层的利益体现。相反,真正的管理者和护卫者身上的压力和责任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能者多劳,一个理想国家的建立体现了各种因素的和谐一致。
二、教育是理想国中的大事
柏拉图是非常重视教育和培养的。柏拉图25岁那年,雅典被迫与斯巴达作了可耻的交易。作为一个敏感的雅典贵族的子弟,他看到雅典正在绝望地衰落和堕落。为了恢复自己城市的道德精神,给青年人一种新的理想和希望的教育,柏拉图寄希望于理想国家中的教育。他把教育看成是熔炼和塑造人的工具。因为,良好的教育不仅能够使公民成为事理通达的人,做事情会随时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且能有效保持国家中人种的进步,进而促进国家的进步。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孩子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柏拉图的经历使他看到了教育优于政治,于是他便开始关心学校建设,致力于通过教育来改变政治和社会的工作。在柏拉图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教育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最初理想国的建立,教育是一种工具,一种国家建立的重要工具。后来,教育则被提升到可以改变政治的地位。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的生长、开花是离不开国家的土壤的。也就是说,国家提供什么样的土壤,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生长模式和趋势。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第一次提到教育是在第二卷中对于如何教育护卫者的问题展开的。堕落的雅典是受到斯巴达的打击才造成的。柏拉图似乎看到了军事在国家建立和保卫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对于护卫者的教育是柏拉图非常重视的教育内容之一。柏拉图明确指出:“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20}“在教体操之前,我们先用故事教育孩子们”{21},进一步论证了“在教体操之前先教音乐意思”{22}。对于护卫者的教育,在柏拉图看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理想国家在建立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保卫工作。只有安全的护卫才能保持国家的正义。因此,在涉及理想国的教育问题时,柏拉图首先提到的就是护卫者的教育。
柏拉图对于卫士的教育思想与早期斯巴达的教育有着相通之处。在斯巴达人的理念中,教育与城邦军事目的相一致:“凡是没有受过法定教育的人,都不能成为公民集团的成员,也不能获得国家的管制。”{23}斯巴达教育的全部特征就是追求军事效力的愿望决定的。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在培养合格的护卫国家的卫士方面,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同于斯巴达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柏拉图的教育理想中有音乐等艺术的熏陶。也就是说,在单纯培养军事人才的斯巴达城邦里,公民的艺术兴趣的发展是受限制的。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公民是分三个层次的,因此广泛的美学和艺术兴趣的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柏拉图看来,“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24}心灵方面的节制对于护卫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心灵的熏陶和体育锻炼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这是柏拉图的进步之处。有了社会的层级分工,护卫者的守护,接下来就是需要找一些既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又能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来管理这个国家。这些管理者是来源于护卫者的,同时他们又要确保受到“真正好的教育”。{25}
为了实现真正幸福的理想国,柏拉图赋予教育以重大的责任,认为国家中所需要的智慧和勇敢的人才都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这个源头性的观点一直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夺取国家的领导权时,对教育的控制则使该政府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便于巩固自己的政权。后来者对教育作用的“发扬”夸大了教育的实际作用,他们更强调在结果及未来过程中教育的服务作用。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教育是在国家建立之初就具有责任了。教育走在了前面,更加说明了建立一个理想国家教育的重要作用。国家中的哲学王是教育来培养,劳动者后代中的金质者也是通过教育的培养体现出来进而得到地位的提升,甚至进入国家的管理阶层。由此也体现了教育的超前性,似乎教育在为国家服务的同时又拥有着实现国家不断完善的权力。也就是说,教育不仅是国家的附庸,还是国家的先导:它确保了国家前进方向的正确性。当培养教育的土壤供给了教育足够的养分后,教育成熟和发展了,便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善自己的生长环境――土壤。
三、理想国的现实原型:斯巴达
柏里曾称:“对于一个像柏拉图那样地思索着政治学问题的哲学家来说,斯巴达国家似乎是最接近于理想的了。”{26}“柏拉图的国家和近代的许多乌托邦不同,它或许是想要付诸实行的。……它的许多规定,包括一些我们会认为是完全不可能实行的规定,实际上是在斯巴达已经实现过了。”{27}也就是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仅是理想中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基础,那就是斯巴达。前文中也提到过,理想国的教育模型与斯巴达的教育具有相似之处。实际上,“要了解后来许多的哲学家,就有必要先知道一些斯巴达的事情。斯巴达对希腊思想起过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现实,一方面是通过神话;而两者都是重要的。现实曾使斯巴达人在战争中打败了雅典,神话则影响了柏拉图的政治学说以及后来无数作家的政治学说。”{28}
(一)神话上的依据
在希腊人的眼里,“斯巴达城邦是一座严肃与纯朴之美的殿堂”。{29}另一方面令希腊人感到敬仰的原因是斯巴达稳固的城邦。而“柏拉图所受的那些纯哲学的影响,也注定使他会偏爱斯巴达的”。{30}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最大的“善”就是智慧和正义。柏拉图从苏格拉底那里学到了对于伦理问题的首要关怀。在为世界追求目的论的解释时,“善”便被柏拉图奉为最高目的。一个完美的、最好的国家,它的统治者应该是最能理解永恒的“善”的人,这就是拥有无上智慧的“哲学王”。当论及国家中的其他公民,尤其是护卫者的教育时,进行必要的体育和道德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毕达哥拉斯派曾经力图为入门者订立一条规矩,而柏拉图所希望的哲学王和护卫者必须是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训练才能实现的。
柏拉图和绝大多数的希腊哲学家都认为闲暇乃是智慧的主要条件。只有社会的一部分人拥有了闲暇时间才能更好地去思考,去追求智慧。这是一种典型的贵族思想。这也为柏拉图提出社会分层的思想提供了一种思想上的依据。
(二)现实中的依据
对于斯巴达人来说,“战争是他们的生活,征服是他们的职业”。{31}因此,斯巴达的教育也被称为“军事教育”,甚至连柏拉图自己也不否认这种教育的合理性存在。当他在论述对于女子的教育时便提到了对于女子也施以与男子相同的体育训练项目。这在斯巴达的教育思想中也是认同的。斯巴达注重对于儿童的教育,强调国家对于教育的控制作用。并且坚持认为国家只准许身体和情绪合格者结婚生子。由此反映了斯巴达人对于身体训练的重视。同时进行音乐和文学的训练,并以此作为进行社会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充满了斯巴达教育的影子,包括国家护卫者的培养、对于男女的教育、孩子的培养等方面二者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仅仅是一个理想的模式,似乎是不合理的,它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斯巴达的统治在当时种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存在的情况下,能始终保持团结和稳固,无异是一种成功。由此也增强了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信心。
斯巴达的现实存在,给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蓝本,也正是因为斯巴达的成功才促成了柏拉图在建立理想国时能够充分参考其治国思想。
注释:
①[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
②③④⑤⑥⑩{11}{12}{13}{14}{15}{16}{17}{19}{20}{21}{22}{24}同①,2002:18,36,47,48,57,156,156,58,58,129,197,134,134,133,70,71,71,113.
⑦[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47.
⑧[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4.
⑨[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3:400.
{18}浦兴祖,孙关宏,王邦佐.从《理想国》到《代议制政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265.
{23}[英]博伊德,埃德蒙・金.西方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
{25}[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正确的教育,使他们不仅主要能够对他们自己温文和蔼,而且对他们所治理的人们也温文和蔼.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0.
{26}柏里.希腊史卷一.P141.转引自[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5.
{27}{28}{30}同⑦,2006:160,131,144.
{29}{30}同{26},2006:135.
{31}[美]S・E・佛罗斯特著.吴元训,张俊洪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英]博伊德,埃德蒙・金.西方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D631.15
1 柏拉图的生平简介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前后8年。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收徒讲学,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学生。其一生著作颇丰,所著内容多以对话体出现,他的精神和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阿尔福莱德•诺尔特怀特海所说的“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可以说是对柏拉图思想最富价值的概括。柏拉图倡导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品德,使社会各阶层的公民都能够遵循
社会道德规范,整个国家从而达到一个至善、正义、公正的状态。
2 理想国的大背景
教育不仅仅是《理想国》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这本书的一个大背景。柏拉图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者,他所提出和教导的哲学就是建立在苏格拉底的教学基础上。因为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手段,统治者可以通过教育而将人性朝着正确的方向塑造,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国家。现代的人们不能不感到惊讶的是,柏拉图竟然用那么的篇幅来讨论教育的问题,竟然用那么直言不讳的方式宣称国家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他本人把教育称之为“惟一重大的事情”,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教育占据着极其显著的地位。卢梭就曾经说过,《理想国》这本书几乎根本就不是一部政治著作,而是迄今为止当时最伟大的讨论教育问题的专著。在理想国的第2卷和第3卷中,苏格拉底对灵魂、知识和现实的性质的探究还不够深,但是他已经察觉到了教育的首要性。在第376节中,在描绘完护卫者那种哲学之犬式的特点之后,苏格拉底问到:“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培养教育他们呢?”接着,在第423节中,有一句贯穿理想国始终的陈述,他向阿德曼图建议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和培养”。因为,如果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以及在425节中的“很可能……教育给人带来的爱好会决定其他……”。教育是如此的重要,必须与整个社会团体联系起来。
《理想国》的内容众多,但是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深刻论述思想仍然凝聚在他的洞穴想象上。文章描述了眼睛可能从两个方面被迷惑:从黑暗到光明或是从光明到黑暗的瞬间转变。他说:“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中去似的”,而“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灵魂本身具有一种知识的能力,教育只是使这种天赋固有的能力能够掌握正确的方向,使它从黑暗转向光明,从变化世界真实世界,转向真理,认识善的理念。教育并不是在空板上记下知识的内容、信息甚至是技巧,而是对目光、思想以及灵魂的洗涤。
3 柏拉图的关于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柏拉图认为既然赋予了教育以这等程度的重要性,国家教育便不能听任私人要求和某一商业化机构的左右,而必须由国家本身来提供所必须的手段,必须确使公民们真正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训练,并且必须确保所提供的教育与国家的和谐相符合,柏拉图的计划就是要实行一种由国家控制的义务教育体制。柏拉图的教育规划主要分为几大部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柏拉图还主张全民教育、男女平等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
3.1 学前教育
儿童在三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育则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把它塑造成什么型式,就能成什么型式”。胎教也是必要的,应该“指示怀孕的妇女要注意运动”,是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孩子出生后,必须确保女仆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给他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是不许孩子由于过早走路而伤害自己。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应该把他上下摆动,让他歌唱,以便使他免受惊吓,这是发展勇敢和坚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备工作。3―6岁的儿童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饮食起居由女仆负责。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柏拉图对幼儿教育很重视,认为讲给幼儿的故事要经过挑选,剔除不健康的,应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
3.2 初等教育
理想国中勾画的初等教育计划主要是对当时通行的教育方式的一种改革,而不是发明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音乐和体育方面的训练,还有诗以及各种高级形式的文学。儿童在6岁时开始进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18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富人家的子弟在18―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柏拉图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认识美。认识美、爱美,才会最终认识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智慧,才会爱智慧,这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柏拉图和大多数希腊人特别强调音乐,把它列为“七艺”中的重要课程,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儿童长大了更富有创造力。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是灵魂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音乐能更好的教育灵魂,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也会与那些在行为举止上表现优美的人交往,而远离那些表现粗俗的人。这样就会出现“美好的灵魂与形体和谐地结合为一体”这种最美好的景象。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音乐和体育是互补的。
3.3 高等教育
这是国家对极少数具有所谓金质潜能的年轻人所施加的促使其灵魂转向、直观善的理念而最终成为理想的统治者――哲学王的教育。其内容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声学。依照这个次序将灵魂从可见世界逐级上升,最后达到辩证法――哲学的世界。在理想国的第七卷,苏格拉底对哲学王的教育提出了一个精练而又极为抽象的计划。在感知中有些事物是不需要借助理性思维的,单是感觉自身就可以作出适当的判断,这就是不能同时引起相反感觉的事物。可是有些事物却是会同时引起矛盾的感觉的,这就需要理性思维来考虑,这是由可见世界向可知世界迈进的第一步。需用数学来“教育我们的那些天赋最高的公民”,即哲学家和拥有哲学思维的统治者。第二,几何学。这门学科从产生那天起,就不是纯思辨的。无论是在农业,还是在军事上,它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力。“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的事物,而不是某些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第三,天文学。这门学科作为灵魂转向的内容,虽然“天的制造者已经把天和天里面的星体造得不能再好了”。但我们要真正研究天文学,并且正确地使用灵魂中的天赋理智的话,我们就应该像研究几何学那样来研究天文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去管天空中那些可见的事物。
学习这些科目的目的,是为最终的哲学规律――辨证法作准备的,辨证法是在《理想国》中规定的一个过程,一个提问的过程,它是一种绝对的开端或第一原则,它不赖于其他的假设,而是停留在自我满足的基础上。柏拉图将这第一原则称为善的理念。这些阶段结束后,其中的极少量的天资聪慧的,造诣较深的人可继续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辨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到此为止,柏拉图的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目标就完成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他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所提出的不仅最有特色而且也最有原创性的建议就是高等教育制度。
4 全民、全面、平等教育
柏拉图主张应当在全体公民中实施全面的社会教育,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文法、修辞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和辨证法,称为“七艺”。柏拉图认为教育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不要企图将灵魂所没有的东西硬灌输进灵魂中去,而要采取诱导的方式,更难能可贵的是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最先提出男女的平等教育问题,柏拉图相信男孩和女孩的天赋能力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不论男女都应当受到同样的教育,而且妇女也应当和男人一样适合于担任公职。柏拉图的主张旨在使全部公民的天赋能力都能够为国家所用。同时柏拉图也认为教育是义务的、终身的,这种教育理念已成为各国普遍遵守的教育原则。
5 总结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和各个方面。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是一个教育的理想国家,而教育就是使灵魂转向以达到最高理念的唯一方式。他不仅为理想国家设计了完整的教育制度,而且也依据灵魂提升的阶段性,设计了理想的教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阶段性学习和训练就可以促使灵魂逐级上升,并最终获得真、善、美的知识。但他的教育思想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他的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带有强烈的阶级性。尽管提出终身教育,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而是分等级的,是对第一、二等级即统治阶级实施的。尽管如此,他的教育思想对整个西方的教育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善”的理念
《理想国》是柏拉图针对公元前5世纪雅典城邦出现的种种问题,虚构了一个自己理想的国家,包括了国家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理想国》开篇就从正义切入,在苏格拉底与其他哲学家的辩论当中,搭建起一个有着具有哲学素养的统治者,有着良好音乐素养和身体素质的护卫者的城邦,在这里每个人安分守己,各司其职。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柏拉图提出治国者认识“ 善” 的理念、掌握治国的最高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而《理想国》中对“善”的理念的论述,首先是从第六卷讲述“善”的儿子开始的,在第七卷中通过讲述”洞穴“理论,让我们对“善”的理念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不仅对于柏拉图理想城邦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如今我们的社会建设有启示作用。
一、“洞穴理论”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七卷的开篇就讲述了一个著名的“洞穴”理论: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洞口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而火光与囚禁着之间有一带矮墙,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洞穴里的囚禁着会认为这些影像就是真实的世界,不能想象到还有别的实在;直到有一天一个囚徒解除了束缚,能够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火光,甚至有人强迫将他拉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刚走出洞穴时他还不能直接看太阳,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影子,而等他逐渐适应了环境,他才最终看到了太阳,并发现这是他看到其他事物的原因。而这个已经看到太阳的人于是又回到洞穴想去解救自己的同伴,但当他再回到洞穴中时,他却看不见洞穴中的影像,于是他的同伴便认为他是因为出去了一趟而把自己的眼睛弄坏了,这就是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内容。
柏拉图在这里把世界两重化,他将“洞穴”比喻为“可见世界”即由可见的个别事物构成的世界,将“外面的世界”比喻为“可知世界”即由理念构成的世界,将太阳比喻为最高的“善”。囚徒一直以为自己在洞穴里见到的阴影就是真实的世界,但是直到他被强拉出洞穴,甚至被迫看向阳光,才知道洞穴里的一切只是虚幻,阴影来源于太阳,太阳才是真实的存在。可见囚徒们生活在“可见世界”中,从“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如果没有他人的引导,那么这个转化也许永远不会发生,从一开始不能直视太阳只能看水中倒影,到最后直视太阳,这一过程完成了从可见的现象世界上升到可知的理念世界,而这一过程是通过灵魂转向实现的,从洞壁转向洞口,从洞口的火光转向外面的世界,从水中的倒影转向天上的太阳,这一步步的转向使囚徒最终认识到了理念世界。
二、 “善”的理念
(一)什么是“善”的理念
早在第六卷的时候柏拉图就已经探讨过什么是“善”了,只不过那个时候柏拉图认为自己并没有办法给善下定义——“我担心我的能力也办不到;单凭热情,画虎不成,反惹笑话,要把我现在心里揣摩到的解释清楚,我觉得眼下还是太难,是我怎么努力也办不到的”,(506E)①于是柏拉图先谈了“善的儿子”—看上去很像善的东西。柏拉图认为“光”将视觉和可见世界联系起来,而“太阳”的光使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好地看见,使事物很好地被看见,因此柏拉图认为用这个通俗的比喻说明“ 善” 的理念在“ 可知世界” 中的地位与作用就可以理解“ 善” 的理念是什么了。人的灵魂被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时候,便能知道了解它们,它是能够带给人类光明的,让人类看清世界的源泉。当转而去看暗淡的世界时,它便只有意见了,所以“善的理念”是一种能够让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的东西,“太阳不仅能够让我们看清世界,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虽然太阳本身不是产生”。(509B)②同样可以说,认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它们的可知性,而且从善得到它们自己的存在和实在,虽然善本身不是实在,而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都高于实在的东西。
(二)“善”的理念照耀下的正义的城邦
只有灵魂达到最高的善时,只有走出“洞穴”敢于直视阳光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统治者,而柏拉图认为只有那些具有良好的天赋能力品质并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极少数人才能通过理性获知可知世界中的最高知识即“善理念”。所以只有灵魂中具有“理性”德性的人才能够最终认识善的理论,只有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节制的哲学家才能成为统治者。
柏拉图阐述“善”的理念,归根结底是为了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做铺垫。他认为,城邦是依据一定的目的而建立的,个人作为城邦中的一部分,必须以城邦的目的和追求为依归。城邦的最高追求乃是真实的理念世界,是至善。因此,每个人都应致力于对至善的追求,这不仅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也是现实的城邦制度合理性的根据。而根据“品质天赋论”的思想,柏拉图认为只有掌握了“善”的理念的哲学家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因为在“洞喻”中,走出困境的自由人即是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走出困境并认识至善的理念,哲学家拥有智慧,是最正义的,他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怎样才能实现正义。只要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力,将权力与智慧结合,就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有助于正义城邦的建立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2]柏拉图根据正义理念设计出理想的城邦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由最高理念“善”所统摄、普照的理念“王国”。
三、“善”的理念的现实意义
“善”的理念的提出是为“正义城邦”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也宣扬了一种追求至善的理念。不仅对于柏拉图时代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我国社会建设有借鉴作用。从“洞穴”到“洞外”的跨越,虽然很艰难,但是也体现出追求真理的路是充满坎坷与崎岖的,人不应沉浸在虚幻的世界中,而应该寻求虚幻的世界之外的更加真实的世界。“洞喻”中的囚徒走出洞穴,走向洞外的世界,即是摆脱现象的束缚和困扰,走向对至善的追求的过程。对于我国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一方面使得转型期的矛盾与弊端日益暴露,另一方面民众民主意识觉醒,民众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对于社会发展的关注意识都在增强。在这样一个时期,要充分突出理性,需要人们从理性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避免公众情绪的高涨与泛滥。而对于个人来说,在个人生活中追求至善的美德,要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从我做起,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理性,追求至善的良好氛围。(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安乐.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对立:柏拉图思想中的两分倾向—对柏拉图“洞穴的比喻”的解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4)
[2] 方玮.浅析《理想国》社会问题制度设计及与当今我国政策对比[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12月
注解
篇8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幸福观
柏拉图(Plato,约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生活的时代,政体变更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古希腊在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均受到重创,其内部各城邦矛盾日益加剧,冲突不断发生,整个希腊秩序混乱,城邦趋于衰亡。他对当时的政体失望至极,试图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秩序,重新塑造人们心中的信仰,激励人们彼此团结、和谐共处。柏拉图认为“建立的这个国家的理想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阶级独自享有的幸福,而是为了这个国家全体百姓的幸福。”
一、基于“理想国”:幸福的基本思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对政治、哲学、伦理、幸福、教育等诸多方面都阐述了观点和看法。本文主要以《理想国》为依托,探析柏拉图关于幸福的主要观点。
(一)幸福源于灵魂和谐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人的灵魂由欲望、理智和激情三部分构成。只有灵魂整体受其理智部分的引导,激情帮助节制欲望,欲望能够自我节制,三者之间没有纷争,且各个部分都在起着自己的作用,这样人才能享受着自己特有的快乐,即人内心的和谐是幸福。如果人受到内心欲望的驱使,其灵魂是偏离的,理性部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内心欲望就成为了行为的指引,逐步偏离了真实的自我。通过欲望获得的幸福是一种假象,只是短暂的感到幸福,不会持久。所以,心灵的混乱失衡,是没有幸福的。
(二)理智创造真实的幸福
柏拉图认为快乐分为真实的快乐和虚假的快乐,其中痛苦的解除和缺失是虚假的快乐,知识的快乐才是纯粹,最为真实的快乐。人通过追求知识,“将自身的思想与事物的真正属性相接洽,并把自己的心灵融入事物中,”便获得了智慧,进而达到理智的境界,这个层面的快乐是真实的幸福。因为理智所考量的是真实不变的事物,它产生的快乐是受到真的指引。人在不断向真靠近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充满其实的快乐,这种快乐是长期的,它是高于感官的快乐。由此可见,追求知识、智慧,使理智领导灵魂,人才能感受到真实的幸福。
(三)“至善”是追求幸福的根本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兼具“善”和“恶”,如果恶的部分压制了善的部分,人便成为了自身的奴隶,就需要通过追求“至善”,使恶的部分转化为善。人通过“优雅的言辞”和“进步的教育”来培养理智,进而理智“就会其支配占据人灵魂最大部分的欲望...监视人类贪得无厌的本性”,这样人就会喜爱美好、善良的东西,反感丑陋、邪恶的东西,其灵魂也会变得美丽和善良。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可知,要想实现洞穴中人的灵魂的转向,需要通过追求“至善”,才能逐步引导他们走向真理。通过幸福的人对不幸福的人进行感染和引导,使不幸福的人逐步对幸福有了认知,进而不断接近真实,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获得幸福。
(四)正义是幸福的保障
从城邦层面来讲,正义是关乎国家整体的幸福,每一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责、各尽其职,每一个公民都是正义的人,这样全国人民都是幸福的;从个人层面来讲,“正义的人能真正做到自己主宰自己,善待自己...在智慧的指导下,其心灵的理智、激情、欲望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这样一个内心和谐的人,又生活在和谐的国家,他的人生是圆满的,各个方面都很顺利,即是幸福的。如果一个人不正义,其理智就不能起到协调作用,内心就会混乱无序,同时他与社会也必然会产生矛盾,自然就没有幸福可言。人通过正义使自身的智慧、勇敢和节制得以发挥,保障灵魂受理智的领导,所以,正义为幸福提供保障。
二、柏拉图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从柏拉图时代一直到我们生活的今天,人类从未停止对幸福的探求。柏拉图构建理想国家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今天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也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两者之间具有一定契合。所以,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人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幸福观?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幸福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一)加强内在修养,实现更持久的幸福
从柏拉图构造的“理想人”,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幸福完满的人,兼具智慧、正义、节制、勇敢、理智等品质,具有完善的人格素质。我们正处于思想多元的时代,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如果我们彻底放弃了传统文化,盲目追求新思想,就容易出现价值迷失,不利于我们更好的建设幸福生活。所以,柏拉图构造的“理想人”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存在一定的示范导向作用。我们依据柏拉图提供的“理想人”为判断标准,来审视自身,不断完善自身内在修养,才能实现更持久的幸福。第一,合理协调内心的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和谐统一,让理智得以支配我们的行为;第二,正义是最重要的品质,用正义来领导其他品质,正义是我们获得幸福的途径;第三,智慧是上述两点得以实现的媒介,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并始终追求“至善”,才能实现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所以,我们通过知识的学习、智慧的积累发展自身的理智,让自己变得正义,在不断追求“至善”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持久的幸福。
(二)注重精神幸福,追求更高境界的幸福
柏拉图将快乐和幸福相区分,当欲望得以满足时,人只是得到了短暂的感官上的快乐。人只有摆脱欲望的奴役,理智的生活,通过知识、智慧获得的幸福,才是永恒的精神上的幸福。他强调理智的人要节制内心欲望,不要让欲望阻碍了人的获得幸福的脚步。柏拉图提倡的这种禁欲主义虽不完全适用于当今时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精神幸福比感官幸福更为真实和长久。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横行的今天,我们发现很多人被世俗包裹,导致精神空乏,在现实中日益沉沦。但是柏拉图的幸福观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快乐和幸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幸福比快乐更高级;真正的幸福不是物质所带来的短暂的感官上的快乐,而应该是通过理智得到的幸福;幸福的目标不在于内心欲望、贪念的满足,而在于灵魂合乎理性,追求正义、达到至善。所以,真正的幸福是建立在精神世界充实的基础之上,我们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更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追求更高境界的幸福,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为理智和正义。
(三)分享个人幸福,促进社会整体的幸福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一种理想状态,而幸福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动力和目标。”人人都恪尽职守,以国为荣,共同创造一个有序、和谐的国家,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的人民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幸福。可见,个人幸福是建立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上,而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整体人民的幸福。所以,正确的幸福观也应该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将个人幸福与整体人民的幸福相统一。纵观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斥着冷漠和斗争,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滑落,人们更为关注的是谋求更多个人利益,而忽视对社会、国家、自然造成的伤害。柏拉图强调节制个人欲望,使理智能够领导激情和欲望,让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这样,整个社会就彼此和谐、团结协作,社会全体人民都会感到幸福。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只追求个人幸福或部分人的幸福,而应该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幸福。因此,我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时候,需要将个人幸福与他分享,帮助和引导他人获得幸福,使个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幸福。
由于柏拉图生活在奴隶制时代,当时的等级观念强烈,一切思想都带有为政治服务的倾向,他还主张禁欲,抑制人性,导致《理想国》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但是,“理想国”可以说是“根据幸福原则构建起来的幸福国家与幸福社会,” 给予我们的启迪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理想国[M].张子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
[2] 王洪光,李尊娟.柏拉图的幸福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大庆社会科学,2013,2.
篇9
[关键词] 柏拉图 德育 幼儿德育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其一生著作颇丰,所著内容多以对话体出现,他的精神和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想国》等著作当中。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等问题。在其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贯穿其中,对我们现代幼儿德育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柏拉图的德育思想
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深刻讨论到德育的问题。包括德育的目的、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法等。
1.德育的目的
柏拉图关于德育的目的是围绕他建设的理想国来论述的。一个理想的国家就是符合至善理念的、正义的国家,而“正义有时又被说成个人的道德或帮国的道德”。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主要有三类人:统治者(哲学王)、护国者、生产者。柏拉图认为,这三类人的天赋不同,应该从事与其天赋相同的工作,而如何能使国家处于和谐的状态,他认为这三类人必须各司其职,具备相应的道德。即作为统治者的哲学王,应当具备智慧的美德,“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整个国家才会趋于正义、和谐。作为护国者应该具备勇敢的美德,“昂扬的精神意气,是何等不可抗拒不可战胜吗?只要有了它,就可以无所畏惧,所向无敌”,承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作为生产者应该具备节制的美德,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安分守己,国家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
2.德育的内容
柏拉图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内容对于道德教育的作用。强调要用音乐和体育来进行道德教育。他说,“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因此,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他提出要选择那些编的好的故事,而不是编的坏的故事来作为教育内容,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我们要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此外,柏拉图还十分强调体育教育的作用,认为体育除了锻炼人的身体外,还应使受教育者养成坚毅、吃苦耐劳等方面的优良品质。
3.德育的方法
柏拉图特别重视环境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小孩子模仿性比较强,判断力不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孩子们去模仿那些积极向上的榜样,接受美好正义美德的熏陶。“我们的护卫者从小就接触罪恶的形象,耳濡目染,有如牛羊卧毒草中嘴嚼反刍,近墨者黑,不知不觉间心灵上便铸成大错了。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如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二、柏拉图德育思想对现代幼儿德育教育的启示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进行幼儿道德教育?柏拉图的道德教育思想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高度重视幼儿道德教育
幼儿期是人一生的奠基时期,儿童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最容易在这一时期形成。幼儿是否接受过幼儿教育以及接受幼儿教育的质量如何,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成人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期的道德教育。正如柏拉图所说:“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
2.注重幼儿德育的内容
首先,要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如“孔融让梨”、“分果果”等,让孩子逐渐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
其次,对于周围环境中的资源要进行过滤。选择那些积极的、健康的事物,去除那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事物,使孩子们从小就远离污浊的事物,养成良好的品德。
3.注重道德教育的方法
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多给孩子们讲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使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以这些英雄人物为榜样,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同时,针对孩子好模仿的特点,教师应身体力行,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以真、善、美来塑造幼儿的人格和情操。
此外,针对目前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如劳动观念不强;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合作能力和同情心;自理能力差等。应在幼儿德育中适当开展挫折教育。不妨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吃点苦、受点罪,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坚毅等优良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成为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4.注重环境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道德感的环境。发现幼儿身边的不良事物要尽早去除,对于孩子们的好人好事要给予积极的表扬,使孩子们在这种积极情感的带动下,形成良好、向上的,充满道德情感的环境氛围。
其次,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的环境。教师必须身先士卒,尊重幼儿,满足幼儿受尊重的心理,并带动幼儿养成相互尊重的良好的习惯。
再次,创造一个展示道德美的环境。幼儿通常具有较为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教师在创设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特点,要尽量展示幼儿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可以将体现幼儿优良道德品质的作品挂在墙上,供幼儿欣赏、模仿等。
最后,幼儿德育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家庭、社区和幼儿园的通力合作。因此,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全员育人的大环境,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郭德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构建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的梦想, 他的诗教思想是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一环。作为柏拉图的重要研究学者之一的耶戈尔曾言:“柏拉图《理想国》的终极兴趣在于研究人的心灵。”在古希腊人的文化意识中,“心灵既包含生命形态的意义,也包含人类本性与道德修养的意义”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诗教思想是后世诗学思想继承发展的的财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关乎人的本性、内在道德、生命形态与精神境界的心灵塑造。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他诗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城邦人的心灵塑造问题,即通过理想的诗乐来塑造健康、美好、理想的心灵,进而通过理想的心灵作为塑造理想的人的一种途径,进一步确立理想的城邦,成就理想的人。
融美于心,润物无声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提出的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身体的教育即体育,二是关于心灵的教育即艺术教育。柏拉图所倡导的诗乐教育,是融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一体的。它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健康的心灵,敏锐的美感,理性的精神和美善兼备的理想人格。
他认为好的故事能激发儿童坚毅、快活和勇敢的心理,给儿童讲故事是道德影响的最好一课。柏拉图希望诗乐如同一阵清幽境界吹来的清风,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一种对美的爱好。人善于模仿,要培养一种对于美的爱好,就要培养人对美的模仿。诗乐作为一种桥梁,连接着人对美的模仿。他自身就要模仿美,即神,因为神为善因,一切事物中只有神最美。当诗乐模仿神,人对这样的诗乐进行模仿时,就会培养起一种对于美的爱,灵魂也会逐渐转向善的方向飞升,人性不断向神性靠拢。这样就达到了关怀人的心灵。
治心为上,塑造审美心灵
诗乐艺术作为一种教育的方式,尤其是作为蒙学的科目,旨在给幼小的心灵打好底色,具有“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的功能,柏拉图深知,人的心灵是可塑的,在塑造人心灵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更重要,因为“诗乐节奏与音调要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能直接进入人心灵深处。如果听众所受的教育方式得当,那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是他也就因而美化” 心灵得以美化而孕育和培养出温文尔雅的品质和风度,否则,那就会走向反面。前者会培育出健康而优美的心灵,后者则会败坏坏人的趣味,腐化人的精神。也就是说诗乐教育可以达到“以美怡情”,通过诗乐教育来净化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另外,“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能够很敏捷的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的加以厌恶;但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加以赞赏,很快乐的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识别出粗制滥造的东西以及缺乏美的事物,因此会以正当的方式对其感到反感,也会赞赏美的东西,喜闻乐见美好的事物,并吸收美好的事物,滋养自己的心灵,以此培养心灵健康成长,使自己成为性格高尚之人。也就是说要以诗乐教育达到“以美储善”,培养人高尚的情操,使人的心灵趋向于善,走向人格的完美。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会是有道德修养的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得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在柏拉图那里,“他从理智还没有发达的幼年时期,对于美丑就有这样正确的好恶,到了理智发达之后,他就亲密地接近理智,把她当做一个老朋友看待。” 虽然此时他还年轻,理智不够发达,无法理解理性为何物,但对于美丑有着正确的好恶。当理性发达后,他会亲密接近理智。这些无不是以往的音乐教育在起重要作用。柏拉图将诗乐教育是以积淀着理性的感性形式进行教育,即“以美启真”,在启迪人智慧,增长人知识有重要的作用,为发展人的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在《理想国》中,柏拉将把心灵之美、身体之美和谐一致看作是最美的境界, 使儿童们“融美于心灵”,让心灵美外化为现实。这实质上意味着让心灵美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 即沿着形体美―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的轨道, 把理想国变成一个理想的审美王国。倘若,诗乐教育仅仅作为一种工具,背离了心灵和人的生命,这样的美育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