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公益范文
时间:2023-03-14 21:4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社会公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责任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只在于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现代社会经济学提出企业应承担其社会责任。按照利益相关人理论解释: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对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Freeman(1984)将“利益相关人”定义为:“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个人或团体,或者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利益相关人具体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当地社区、环境、及整个社会关系等。
利益相关人理论虽然清楚的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原因(企业不是独立创造利润,而是依赖于利益相关人),但是其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有必要分类认识。Carroll(1979)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经济责任指企业必须进行经营活动,通过生产、销售、服务等创造财富,获得利润以获得市场生存;法律责任指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制度的约束;伦理责任指企业在法律责任之外,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企业的期望;Carroll解释的公益责任是社会对企业“酌情而定的期望”,可以理解企业承担公益责任是一种量力而行的自发行为。本文探讨的公益责任即是企业按照自身意愿,主动承担超出外部的要求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主要行为是以慈善捐助、设立基金、义务工作等方式从事有利于大众的公益事业。
比较公益责任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存在显著的差异特征:
1.公益责任是企业的主动意愿。企业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时都有来自外部的压力,“经济责任”本身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有来自市场压力;“法律责任”的压力来自政府监管的强制力;“伦理责任”的压力来自社会舆论、消费者选择等方面。而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应属于一种主动意愿,来自外部的压力较小。
2.公益责任的内容不确定,具有差异性。公益事业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帮扶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福利,涉及教育、医疗、救灾、扶贫、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公益责任的内容同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的关联性不大。应该说任何一项公益事业都不可能由单一的企业完成,也不可能对应为哪个具体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众多公益事业中,企业一般是根据自身的价值观,选择投入一些自己比较关注的社会公益事业。既使在同一项公益事业的投入中,企业选择的方式、投入的多少也是各自不同。因此,承担公益责任,一家企业可以选择为零,也可以是无穷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二、企业负担公益责任的逻辑性
由于公益责任是自愿性和差异性的,那么“要不要承担公益责任,承担多少公益责任”便成为企业伦理思考的问题。Friedman认为企业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这些成本又带来股东、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的损失,既违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降低整体经济效率。国内学者张维迎也认为“在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下追求利润就是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如果要划分一个企业基本社会责任的边界,公益责任显然可以不在其列。增加企业成本,不能产出利润,企业为什么还要选择负担公益责任呢?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主要是生存的物质需要,高层次的需求是社会关系、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从两个方面看,这个理论可以借鉴为企业行为的分析。第一,企业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决策,如果企业家个人的需求层次符合马斯洛的理论,那么企业行为应该具有相似性。第二,如果企业行为被理解为群体共同决策的行为,可以认为企业的需求是内部个体需求意愿的累加,同样也可以认为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适用。
借用马斯洛的理论分析,企业在已经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后,其对单一经济利润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弱,而对获得社会尊重,社会地位,赢得社会权力的需求会有所增加。戴维斯(1960)认为:“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同他们的社会权力相称,对社会责任的回避将导致社会赋予权力的逐步丧失。”可见,自愿负担公益责任,正是企业满足社会尊重、社会地位、社会权力等高层需要的基本途径。
另外,企业负担公益责任能够提高公众形象,对企业品牌具有潜在的价值。受儒家思想中:“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观点影响,社会价值观念中都认同强者承担更多责任的道理。一方面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普遍承担的,比如纳税、保护劳动者权益、诚信等。另一方面,各个企业发展程度不同,生存难易不同,在市场中所处的强弱地位也有差异,优秀企业自愿承担更多的公益责任更符合大众的道德伦理。优秀企业在资金、人力、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对公益活动也能发挥较好效率,不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影响,还可以改善公共关系。“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就提出:“凡是有利公众的事,最终必将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可见,投入公益对企业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
三、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产生了一批的优秀的企业,据《财富》杂志2008年的统计,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已经有26家(不含港台地区),而最新的中国500强企业的年营业都已达到70亿元以上。企业在经营上成功的同时承担公益责任的状况如何?
1.企业负担公益责任数量增加。根据2006年对企业作的抽样调查显示,8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77.7%的受调查企业捐助了慈善事业,90%以上的企业在最近一年里不同程度参加了社会公益行动。这个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已经具有公益责任意识,并且已经有实际的行为。从内容上看,企业对承担公益责任内容的认同度不同,依次为“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救助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这说明企业认识公益责任也是由身边向社会逐渐渗透的。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在进行社会捐赠上也存在差异,大型企业、上市企业、国有企业、盈利企业、处于成熟的企业捐赠相对较多。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性质对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存在影响,而企业经营依然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
2.企业公益事业提升空间很大。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广泛地开始承担公益责任,但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贡献还很小。《胡润2006中国慈善企业榜》共有50家上榜企业和基金,共捐赠4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8000万。上榜企业平均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15%用作了慈善事业,而根据胡润百富介绍,国外前十大企业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5%捐献给公益事业。美国富裕阶层的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提供慈善公益捐助达6700多亿美元,亦即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财富,占到了美国GDP的9%,而我国只占到0.1%。中国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传统,在5.12汶川地震后,一个月内民政部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超过了290亿元,一些企业的捐赠额甚至接近企业一年的利润。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公益事业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3.企业对公益责任管理不成熟。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公益活动还属于临时性的,没有纳入计划性的管理,没有考虑到承担公益责任与公司的长远目标相结合,一些企业公益活动效率很低甚至适得其反。现代公益事业,已经成为一项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公众多方协作的系统性工作,企业必须学习掌握其中的运作方法。部分企业认为公益活动只要捐赠或赞助了财物就完成了,对于财物的去向、使用和管理情况并不了解。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只关注公益活动的新闻效应,甚至出现承诺之后不作为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
四、完善机制,提升企业公益责任
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更多的支持社会公益,这既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现实需要。提升企业公益责任,不仅仅是企业或者企业家的意识提高的问题,而在于整个社会相应机制的完善,就此而言,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1.社会对企业公益责任的激励机制。公益责任基本的特点是出于自愿,没有人会喜欢“被迫的捐款”,对于公益责任不能以法律、行政、舆论的压力来要求,而应该以激励的方式来引导鼓励。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拉大,在社会公众中有些潜在的“仇富”心态,认为企业有钱就应该多捐款,否则就是为富不仁。一些舆论也迎合公众的心态,对企业负面的报道比较多,比如:“我国企业99%没有参加过慈善捐款”“社会捐款70%来自港台地区,国内捐款仅占15%”等。不论这些数据是否准确,但是这样的批评反而造成了企业以及企业家不敢露富,更加不愿从事公益活动,制约了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心理行为学上认为赞美比批评更能改变行为,企业从事公益是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和美誉,只要强化激励,企业自然会做得更好。
企业公益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平衡。如果一个企业投入过多,必然会影响企业再生产,从而影响就业、税收和社会福利的增长。企业的公益责任不能是按照公益需要期望而增长的,必须保留企业自主决策的空间,社会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适度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而不是鞭笞少数企业捐赠数量。
税收鼓励政策是提升公益责任的重要激励机制。在美国,税收制度就是公益事业的重要推手,一方面美国的税收制度极为完善,逃税几乎是不可能;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个人的公益投入都予以免税和抵税,这样大大加强了企业个人参与公益的意愿。
2.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完成公益事业根本上是社会的工作,但是由于企业具有财力、物力、人力等条件,我们希望企业负担部分的公益责任。公益事业产生的效果如何,是企业选择公益责任的重要考虑,只有整个社会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企业的公益投入才能产生切实的成果。
在我国,公益事业基本上还是政府工作的延伸部分。从一定角度上看,这样做十分有效,可以借用到一些政府资源和行政手段,也有利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和其它组织参与从事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一些发达国家公益事业运作比较成熟,其机制值得我们借鉴。非营利组织是一些国家公益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其受大企业或者大企业家的资助,从事众多社会公益事业,扮演着捐助方同受助者之间的桥梁作用。非营利组织在公益事业中优势在于,它与企业捐赠方的委托关系使得其更加关心企业在捐赠时的要求,另一方面,其专业的定位使其在公益工作中的效率比企业和政府更高。要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需要建立相应的立法、监督等管理机制。
3.建立企业自身的公益管理机制。伴随公益责任的提升,企业自身对公益事业的管理机制也必须完善。从宏观上看,企业公益意识源自企业对自身使命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负担公益责任关系到企业的公共关系,从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对此波特提出过企业战略慈善行为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企业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选择慈善项目,对负担公益责任要结合自身情况做长期计划性的安排。从微观上看,具体公益工作中要提高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也需要建立起管理机制。现代公益事业管理已经日趋繁琐复杂,包括筛选项目、筹集资金、制定方案、追踪效果等等环节。企业要利用公益活动树立企业形象,还需要对开展公益活动时对传播的范围、媒介的选择、受众的特点等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国明姚青:非盈利组织:有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J].广西社会科学,2007,(6)
[2]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06,(2)
[3]刘文彬:基于效率内涵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假说[J].科技对策与进步,2007,(11)
[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看社会责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单忠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6]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7]Carroll,A.B.,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modelof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9
篇2
公平贸易是一种基于对话、透明及互相尊重基础之上的贸易伙伴关系,它旨在追求国际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交易条件、确保被边缘化的劳动工人及生产者的权益(特别是南半球)为基础,致力于永续发展。公平贸易的原则和做法与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的众多指标相一致。本文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借由两个不同业态,研究“公平贸易”这一在国内新兴的商业与公益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启发企业关注公平贸易这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演绎行为。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公平贸易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框架的公平贸易――以咖啡行业为例
作为公平贸易最早兴起的行业之一,公平贸易咖啡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以星巴克公平贸易咖啡为例,自2000年4月,星巴克与美国公平贸易组织签署协议开始在北美售卖整包的公平贸易咖啡起,星巴克的公平贸易咖啡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仅2007年度,星巴克共购公平贸易咖啡3.52亿磅,平均价格每磅1.43美元,高出ICO(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平均价格0.29美元。高于价值的价格溢价,不仅实现了星巴克公司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体现了其道德责任,尤为体现在其对消费者、咖啡豆种植者的责任。
企业内部社会责任
公平贸易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星巴克自身的发展,为其实现企业的经济责任起到了推动作用,实现经济利润的飞速增长,自2008年开始的数据显示,在2009、2010年间,其净利润同比分别增加23.87%与141.97%。同时,公平贸易咖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星巴克企业的社会形象。根据英国《泰晤士报》对于英国咖啡店和快餐业所作调查,54%的消费者希望咖啡店能够关注社会责任,这个比例比去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消费者最希望咖啡店重视的社会问题就是确保发展中国家种植咖啡的农民能够获得较好的收人。而星巴克公司公平贸易咖啡的实施,恰好迎合了消费者的这一消费心理,为其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通过公平贸易这一载体,可以促进城市消费人群关心弱势生产者的处境,以购买行动来支持生产者自力更生,改善生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并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我们认为星巴克公平贸易咖啡带来的引申意义远远大于其表现出的经济利益,英国公平贸易基金(Fairtrade Foundation UK)的执行董事哈里特・兰姆(Harriet Lamb)称:“对种植者和咖啡爱好者来说,公平贸易与星巴克的合作关系是个好消息,并将唤醒整个产业。”作为行业的领导者和创新者,星巴克公司的行为对全社会是一个引领、示范效应,它以公平贸易的形式呼吁全社会关注咖啡种植者的生活状况,将道德伦理消费的观念引入人们的生活,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传统消费观,吸引社会目光注意到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种植业者,为他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提供帮助。
企业的外部社会责任
对于消费者,公平贸易的实施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价格,而伦理消费观的产生使得这种价格溢价成为可能。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这五大层次,而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是道德,对于公平贸易而言,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多地体现为对于公平贸易伦理消费观的产生。从传统的供需模型来看,对于完全竞争市场,只有当供需达到平衡时社会才能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此时的价格等于其原始价值。随着伦理消费观的产生,人们逐渐在产品原始价值的基础上加入伦理溢价,即为了实现大部分咖啡农(小土地所有者)在收获时节获得公平合理的价格以达到最低生活工资,保证其基本利益实现而愿意多支付的金额。高于原始均衡价格的伦理溢价使得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增加,而供过于求的市场机制又使得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等其他方式吸引消费者,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进步提供了原始动力。高支付也为消费者带来了高回报,经过公平认证的咖啡为消费者带来了更绿色环保、更健康的质量品质,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公平贸易的倡导者们呼吁美国人多喝经过认证的平均1.26美元一磅的“公平贸易咖啡”,主要是以“公平贸易”的概念与品质去吸引支持者购买,因为公平贸易咖啡不会有剥削劳工、破坏环境与健康疑虑。其目的就是为了可持续性发展和减缓贫穷。以英国为首的一些欧洲国家“公平贸易咖啡”的认知度有90%以上。
企业在供应链中体现的社会责任
对于咖啡豆生产者而言,公平贸易咖啡的实施他们可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
星巴克进入公平贸易网络后,不断调整咖啡供应链,通过减少中间商层数,极大地提高了咖啡豆种植者得到的利润。星巴克通过公平贸易咖啡,省去了原本进出口商、消费国再加工的供应链程序,有效缩短了供应链流程,实现了效率和利润的双提高。此外,星巴克还通过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购买咖啡,实现了在ICO基础上的价格加成,而作为价格加成的条件,咖啡豆种植者则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产品,即要达到星巴克公司所指定的要求。
这样的供求机制,正是建立了一种星巴克与非洲生产者之间的一种公平合理的伙伴关系,以透明的管理模式和商业形式,保证生产者的劳动环境和相关利益。它通过始终支付高于ICO平均价格的金额购买咖啡豆,保证大部分的世界咖啡农(小土地所有者)在收获时节获得公平合理的价格以达到最低生活工资。按照星巴克公司的利润分成方式,其咖啡豆购买价格仅有3.65%支付出口商,其余的96.35%支付咖啡豆种植者,通过减少中间商层数,极大地提高了咖啡豆种植者得到的利润。通过这部分利润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保障,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们不必用剥削环境的生产方式,不必大量使用农药、化学肥料做集约生产,在照顾到环境生态的同时,也照顾到消费者的健康。而他们也能从增长的收入中,改善村庄或者社区的公共服务条件,比如,医疗站、教育工作的完善等。对他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商业与公益结合模式下的公平贸易――以“乐创益”为例
公平贸易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公益行为。其特征相对于强调自由竞争、效益第一的市场经济,更注重社会公平和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同时消费者通过购买来参与公益,使公益大众化。而这种形式,相较于传统的扶贫,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创新性。在此以中国“乐创益”组织为例,探讨这种新型扶贫模式的优越性。
乐创益项目为中国原创设计师和一些被边缘化的生产 者建立起生产合作平台。利用自己丰富的设计师资源组建志愿者团队,对NGO组织和欠发达地区的手工生产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制作能力和设计水平,生产出构思巧妙、做工精美的手工艺品进行义卖,与此同时大力倡导“公平贸易”和“责任消费”的理念,让消费者通过购买行动支持原创和生产者自力更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根据乐创益帮扶公平贸易产品的试行原则,为生产者提供每件产品不低于零售价10%的加工费,同时提取部分利润成立社区发展金,以协助生产者所在地区的社区设施建设。(如图)
公平贸易不仅能够靶向帮扶弱势群体和边缘化的生产者,而且能够带来多方共赢,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首先,通过对“公平贸易”和“创意市集”相结合,有利于保障创作者和生产者的权益,同时保护传统手工艺品和少数民族文化,从而促进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逐步推出中国的创意类的公平贸易产品。
其次,乐创益的公平贸易链条关注的多为边缘生产者等弱势群体,被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所忽视。此外,他们能够通过劳动来获得生存空间,而非单纯依靠慈善捐款救助。参与到生产加工的贫困群体能够直接从项目中获得超出市场配置下的经济收益。此外,这些贫困群体所在的社区可以获得社区发展金,改善他们的生活生产条件,使社区居民得到间接利益。
再次,该项目能够汇集中国原创设计师的力量,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计产品,让公众通过责任消费帮助生产者获得保障价格的收入,实现设计、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整合。
相较于传统的扶贫模式,基于公平贸易理论的“乐创益”,是通过商业化运作打造一个新型产业链条,并创造性地结合了“创意市集”的理念。不仅有助于克服政府资助效率低下、企业采购存在利益剪刀差、公益组织缺乏持久稳定性的缺点,有利于在增加生产者收入、提高其社会福利的基础上,提供给他们有尊严的劳动机会。而对于贸易链条的两端:设计师能够打开市场,从而鼓励原创和艺术的发展,而消费者通过责任消费,提高在道德方面的效用满意度,并通过购买行动支持原创和生产者自力更生。由此,行政力量可以弱化,而自觉可持续的公平贸易行为,则能够给执行的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启示
公平贸易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延伸
随着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公平贸易已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从商品或服务的提供延伸到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和生产过程,进而触及其背后的劳工权益、环境保护以及产品终端的消费者权益等,这些共同借助法律的约束构成公平贸易的基础和条件,也形成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公平贸易是一种扶贫机制和社会改革
公平贸易运动不仅是一种新型贸易方式,更是一场世界范围自发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运动。其目标不止在于保护弱势群体,在公平贸易持续推进的数十年中,越来越多的主流商业企业受到消费者道德购买、责任消费的压力,加入公平贸易,并通过公平采购等途径,积极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商品开始成为消费者表达自我,建设生活的媒介与桥梁,成为个性化品位与生活方式的标识,同时,企业也开始从自身运营环节思考如何在实现自身盈利的基础上,追求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交易条件及确保那些被边缘化的劳工及生产者的权益,致力于永续发展。
公平贸易是对现有商业体系的修正
篇3
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努斯和他的乡村银行
什么是社会企业?让我们从一个故事说起。
20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及其创立的乡村银行。・尤努斯1974年形成关于小额信贷的想法,当时他刚刚留学归国,在与一个孟加拉乡村妇女的谈话中,得知这个妇女每做一个竹凳要从高利贷者手中借5个塔卡(约合9美分)。竹凳卖掉后,妇女只能挣2个塔卡,其他的收入都要被高利贷者收走。而那个村子里还有43户的人有类似情况,他们共欠高利贷者856塔卡(约合27美元)。
尤努斯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他拿出27美元给这些村民,并告诉他们,钱可以在任何时候归还。这样经过大概―年,村民们就把欠他的钱基本还清了。后来这种做法开始在孟加拉国迅速流行起来。
198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尤努斯自建的乡村银行成为独立的银行。自成立后,乡村银行向孟加拉全国7万多个乡村的650万贫困人口提供了总计57亿美元的贷款,其中绝大部分提供给了妇女。尤努斯所作的这些工作使他获得了20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尤努斯的乡村银行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企业,它不是纯粹的企业,亦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机构。社会企业虽然通过商业手法运作,但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着力追求扶助弱势社群等社会效益,概括地说,就是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企业盈利。
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之后,尤努斯表示,他将把奖金的―部分拿出来为孟加拉国的穷人建一个低成本生产高营养食品的工厂。其余的则用来建设一个眼科医院来帮助穷苦患者,而这又是两个典型的社会企业。
英国社会企业的发端和发展
社会企业的概念最早大概于上世纪70年代被提出,英国是社会企业兴起较早的国家,其将社会企业定义为:“企业主要追求的是社会目的,其盈10主要用来投资于企业本身或社会,而非为了替股东或企业持有人谋取最大利益。”
上世纪80至90年代,英国政府为了解决高失业率问题,采取了由非政府组织与当地政府合作的社区方案模式,提供低工资及兼职的机会,让弱势失业者进入其中工作,并藉此进行职业训练,协助弱势者能够在以后进入一般劳动市场就业。而这类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通常是合作社、社区企业。
在1997年以前,当时社会企业的运作对英国经济和社区的发展仍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作用。但直至2000年,英国政府开始追随美国和其他国家先例,宣布支持由地方行动发起社会企业。2002年,英国政府颁布《社会企业:成功的策略》报告。此报告概述了透过社会企业满足社区需求,创造有利环境等议题。
同年,英国政府在工商部(DTI)设立社会企业单位,以作为社会企业发起运动的联络窗口和协调者,并解决不利于其发展的障碍,广为宣传社会企业中的成功案例。
2006年5月,英国首相宣布:合并附属于内政部的行动社区理事会(ActiveCommunities D1rectorate,ACD)及附属于工商部的社会企业单位,同时提出社会企业行动方案,希望促使社会企业良好发展。
从2000年到2006年,英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创建一个促进社会企业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现在英国的慈善领域反而是非营利组织的成分较少,社会企业的成分较多,现今英国大约有超过10000家的社会企业。
相比传统NPO,社会企业在资金来源上更具有优势,传统NPO主要依靠筹款来运作,独立生存的能力相对较弱,而社会企业能够自给自足,其经营收入是主要资金来源,但是也不排除募集资金。相比商业企业,社会企业也呈现出在聚合社会资本方面的优势,例如志愿者参与及社区的支持,这些资源一般是商业企业所无法得到的。同时,社会企业还与政府形成了伙伴关系,这为提升其自身地位也很有帮助。
社会企业的春天正在来临
最近一则来自英国的新闻也耐人寻味。―个由英国西南部社会企业成员组织RISE设计的社会企业标志,近期开始在英国国内推行,一些知名的机构纷纷申请拥有这个全国承认的标志。一家社会企业想要获得此标志,必须提供证据以满足一系列标准。其中包括:它们的社会目标与成就、交易水平、收益和资产用于支持的社会目标等。
为什么一些知名机构都纷纷对该标志产生浓厚兴趣呢?研究机构ICH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给出了答案,该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认为他们更愿意购买具有社会使命的机构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不是那些注重股东利益的机构。
篇4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现存的问题
根据《服装时报》、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第一纺织网、中国服装网和慧聪网纺织频道、慧聪网服装频道开展的“纺织服装企业如何看待社会责任?” 的联合在线调查显示:在“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指什么?”这个问题中,“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这一选项在四家网站中的得票数都是第二。
可见,纺织服装企业较为典型也较为普遍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企业侵占职工权益。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纺织服装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其对劳动资源素质要求又比较低,因而形成了经济发展中“强资本”和“弱劳动”的现象。“强资本”和“弱劳动”即企业可以用低廉的价格、相对恶劣的条件招收到工人,而工人很难实现自己的权利主张。纺织服装制造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廉的产品成本价格要有低廉的劳动力作为支持,因此纺织服装企业与工人的利益冲突也比较多地表现在经济利益方面。
那么,纺织服装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调查显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工作时间超时、薪酬与福利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劳动合同不规范。矛盾主要反映为资方拖欠薪水、工伤事故屡发、严重的加班加点以及外来劳工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根据《2007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公布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首批9家试点企业复评结果,CSC9000T十项要素中,“有待改进”和“尚未改善”的问题所占比例较高的要素就包括工作时间(60.87%)、薪酬与福利(57.89%)、管理体系(50%)、职业健康与安全(52.08%)。
所以,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等一系列反映员工利益的问题是纺织服装制造业考虑自身社会责任的重中之重。
服装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纺织服装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保证员工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的创新,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晋级和奖励制度,从而使员工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造就一支不断成长的、优秀的、战斗力强的员工队伍。这样一支队伍无疑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并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服装企业对雇员的基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底线。笔者将其归纳为:保证雇员的安全卫生权、休息休假权、福利保险权、就业择业权、劳动保持权、保险福利权和教育培训权。企业在这些方面违背或忽视了员工的权利,就会构成企业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将受到法律、道德责任的双重制裁。纺织服装企业在实践中实施对员工的责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是企业的首要责任。员工为企业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企业不应以为员工提供工作为由而忽视员工的生命和健康。一些工作环境对员工的身体健康有影响,如裁剪、绣花等工艺。裁剪车间,面料裁剪产生的布屑,会使部分人皮肤过敏,呼吸道发痒,咳嗽等,绣花机的噪音和震动也比较大。对于工作环境本身固有的伤害,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劳动保护的有关规定。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当给一些过敏体质的工人调换工种,噪音大的设备必须单独隔出一个空间放置,尽量采取措施减小噪音,并减小对其他操作员工的影响。
工作环境的安排也必须符合健康标准,工人不得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长期作业,工作间要通风透气等。据报道,福建某纺织厂女工在车间内因中暑死亡。该纺织厂车间常年温度很高,尤其夏季高温天气,厂内中暑和长痱子并恶化的员工不在少数。因此,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条件。
从企业的角度看,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几率,避免因事故发生而造成的生产中某个工序的中断乃至整条生产线的中断,以及人员伤亡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二)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准时发放工资。据某省劳动监察总队的消息,在建筑、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领域,农民工遭遇欠薪问题尤为突出。企业必须按照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而且必须按月足额支付,不能只给劳动者生活费。明确工资金额,灵活对待长期与短期劳动者,并与之签订适宜的劳动合同。从企业利益的角度来说,准时发放工资也是稳定工人队伍,提高操作熟练率的重要措施。
另外,在《劳动合同法》中,对企业非法用工及拖欠工资等行为,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一旦企业违反这些规定势必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这样一来就会加大违法企业的用工成本,使得这些企业的经济利益及无形的名誉价值蒙受损失。由此看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准时发放工资是维护企业形象减少企业用工成本的必经之路。
(三)通过更新设备,调整流水线、工作流程和制度来提高生产效率。目前服装行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似乎企业不通过加班加点就拿不到订单,就不能按期交货,就不能获取好的经济效益。于是每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9―10个小时是一些企业的规定,而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求工人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更新设备,调整流水线、工作流程和制度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减少企业为了完成生产而迫使工人加班加点的现象。降低生产管理、场地使用等生产成本,可以有效增加员工的实际收入并有助于提高产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实际上,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远比发达国家低,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升迁机会、接受教育机会。企业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在职业选择上要反对各种各样的歧视。在就业政策中要体现男女平等。企业要为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肤色和信仰的员工提供平等的职业升迁机会,不得蔑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得人为划定限制。
由于服装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为了能使员工在企业内,更全面地完善自己的劳动和生活技能,企业应当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技能培训和接受现代化服装生产理念的条件,使员工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有机会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让员工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成为可能,进而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据称,无锡某服装企业,为了能使员工得到全面的发展,拿出一部分生产利润,开办了员工夜校,使员工在工作之余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现代生产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成为众多企业学习的榜样。
(五)为员工提供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为员工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员工在企业中虽然处于被雇用者、被管理者的地位,但是劳动者一样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企业的未来发展等重大问题有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企业应尊重员工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利,服装企业要重视生产线操作工的意见和要求,从而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激励员工自我发展的手段,来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和人才储备。
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工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20(C)-0123-01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下,为实现企业目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建设中形成的,被广大职工群众接受的共同的行为。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有效的经营机制,同时还要用一种无形的精神去统一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通过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使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氛围、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企业中的重要组织之一,工作中工会是职工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条件,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的“娘家”,其最贴近职工群众,最了解职工的喜怒哀乐,最清楚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因而对职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第二,管理着企业文化宣传阵地的工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职工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第三,工会联系着一大批体现企业精神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可以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达到教育职工的目的;第四,工会组织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革新创新等活动来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第五,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工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职工参政议政的意识,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企业文化是要靠人来实现的,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如果没有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没有职工的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建设企业文化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企业工会组织要充分认识、把握和运用好自身优势,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舆论导向,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工会组织一定要有强烈的阵地意识,务必做到守土有责,清醒认识并有效抵制旧的封建文化和不健康的外来文化的深透,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建设企业文化的纲领,大力宣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开展形势任务、政策法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教育,鼓舞和激励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和发展。
二、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建设好企业文化的载体
企业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表现出来。这种物质实体和手段,就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的载体,虽然是企业文化的表层现象,但它却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而切合实际的企业文化载体,能增进友谊、沟通感情,还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精心操作企业文化,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不是职工自发行成的,而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需要而有意创造、贯彻、精心操作的结果。企业的工会要协助、配合党政组织,操作好企业文化,首先要做好观念转变工作,在职工中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建立现代企业的新观念。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是;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职工的岗位技能教育和培训,催发人才健康成长,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职工,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再次是发挥工会的特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经济、技术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职工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培育企业精神,打造企业之魂
培育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职工道德,是企业先进思想、进取精神的概括和升华,是企业和职工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企业群体意识的精神风貌,它既能激励职工积极向上,有能规范和约束企业和职工的行为,不但是企业之魂,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
五、塑造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文明、和谐、稳定发展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群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总体评价与信任程度。这由企业产品形象、经营服务形象、管理者形象、员工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等综合因素组成的。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每一个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工会组织在这方面有着广泛的工作领域。
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内容。塑造企业形象的过程就是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职工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注意行为管理,又必须注意思想管理或称文化管理。
篇6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C931;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3―0071―08
Abstract:Nowadays, the competition of supply chain has replaced the brand competition among modern enterprises. Undertak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exact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edge and the conformity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guidelines. However, the complexity, causal ambiguity and historical variabilit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o pose certain obstacles in practical level. To realize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e have to launch cogovernance standards which exert risk assessmen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ustainable supply chain;risk assessment;evaluation index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的最大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Christopher,2005)[1],企业的管理注意力应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间的竞争。特别又是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问题频频出现,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2]。从三重底线(Elkington・J,1998)角度来看,企业应从供应链内外部整合功能向可持续供应链发展,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和谐发展。
1970年代学者们对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就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的问题具有片面性,直到2002年对SCM的研究还是集中在“上”链或“下”链,或者从SCM的某一个方面加以研究[3]。进入21世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国内外学者对基于社会责任的供应链风险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4]。Julien Levis指出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在其供应链视角下推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以保证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在供应链视角内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其战略采购与管理的重要内容。CheFu Hsueh 和 MeiShang Chang 研究了由生产商、中间商和零售商组成的具有 CSR 的网状供应链,提出了一个竞争战略,即生产商之间基于CSR的协作模式[5]。Lewis,B.M等研究了全球供应链中确保CSR行为的安全措施以及如何管理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的行为规则[6]。Sawik・T等认为供应链中的采购商在实施采购计划时应确保其供应商就劳工和环境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7]。Kytle和Ruggie认为,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供应链风险产生于企业的自利,或其它组织的行为不确定性。Panayiotou等建立了社会责任指标拓展体系,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分析。Vallaster等指出,企业应将关于社会责任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全面深入地融入到战略管理中。Hallikas从风险事件的概率和结果的角度,对社会责任下的供应链风险评估进行半定量化研究。Pater提出了利用评分方法去建立社会责任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陈英女士提出:作为一个完整的可持续供应链,每个企业都得贯彻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只有所有供应链相关方都负责任,才可以建立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陶菁、顾庆良研究了供应链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出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性要求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重要的驱动力。毛太田,周丹从采购、库存、配送、销售和售后5个风险视角构建了社会责任下零售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而对企业供应链风险进行定量评价[8]。雷勋平从供应风险、需求风险、物流风险等7个方面构建了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9]。郭毅,丰乐明利用logit和probit二元选择模型探讨了企业规模、资本结构与供应链社会责任风险的关系。贾敬全认为,由于社会责任履行不当会给公司带来战略风险、经营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和财务风险等等,进而影响公司可持续发展。颜波,石平提出基于社会责任的供应链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内外部的不确定性[10]。张秀敏,杨连星建立了风险评估模型, 认为解决供应链企业最关键的因素是供应源问题[11]。龙静从供应的集中度,供应商的可见性,设计信息的可替代性,设计信息的可转移性等社会责任方面识别供应链脆弱性去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风险[12]。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3期许 建,田 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以汽车行业为例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下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供应商问题的研究、供应链风险类型的研究、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13]本文在界定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内涵基础上,利用相关理论,探讨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结构;基于实证调研和统计分析法构建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从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合作伙伴责任风险等角度探讨可持续供应链风险。本文融合了企业社会责任[14]、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价等元素,为可持续供应链上社会责任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有利于供应链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也有利于降低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风险。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总结,笔者认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风险,即由于企业不承担或不合理承担社会责任,在特定客观条件下,由风险因素引起社会事件的发生,导致影响企业品牌的声誉、员工的士气和道德凝聚力、消费者的认同力,影响供应链可持续整体安全运行,造成供应链条上整体成本增加、供应链效率下降和无法达到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预定目标,对供应链条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企业承受的社会责任压力不断加大,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为了确保企业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方面的供应链风险管理。
二 相关理论分析
(一)供应链管理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还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其主要内容是差不多的。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渠道把产品送到需求者手中的将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直到直接客户和间接客户连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15]。SCM就是对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直间接客户的整条网链结构上发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计划、控制、协调和反馈的一种供应链中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SCM 作为一种集成创新的理念思想,指导供应链参与者在目标和行为统一的基础上,将企业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种独特的供应链资源和能力,以致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稳定的竞争优势。
(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最早由Oliver Sheldon于1924年提出。至今为止,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各有各的看法,但最重要的一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高科技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在变化[16]。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承担对员工、合作伙伴、债权人、消费者、社区、政府、竞争者、环境和弱势群体等方面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又是近年来,社会责任风险不断在供应链上涌现[17],例如,2012年新闻媒体所披露的针对肯德基的“问题鸡肉”事件,2013年中国石化“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哈药集团“销售假冒保健品”事件,给肯德基、中国石化和哈药集团公司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其原因都与公司未对其供应链企业提供的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管或企业内部管理有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安定隐患,有利于提高员工道德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18]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注重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间资源的整合与能力的形成,我们就不能只单单关心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还应采取与上下游企业供应链沟通与合作等方式,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遵守社会责任,使各企业间合作风险减少到零[19]。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仅仅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而是系统地整体地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追求三重底线的最大化平衡[20]。可持续供应链管理(SSCM,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体现,是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从战略高度系统地协调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三重底线,在每个环节将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供应链[21],并有效管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所进行的管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结构是在付磊提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基础上提出来的。付磊主要是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象、目标、集成创新和内容上进行探讨。笔者主要是从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的角度去探讨这几个方面的,对象、目标、技术与付磊提出的有所不同。笔者最大的创新是在社会责任下对可持续供应链在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和合作伙伴责任风险利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去探讨如何降低供应链上企业合作风险和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三)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设计
本文主要采取对企业和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数据资料收集,并参考调查数据信息确定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1.调查对象的选择与问卷设计
由于调查的问题涉及到供应链企业多方面情况,所以调查对象主要选定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和广汽本田等企业中从事供应链业务活动(如采购、物流、销售、品质和环保等)的相关人员、中、高层管理者和供应链专家。本文问卷设计以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为目标,针对不同指标层获取两两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信息,以便构建对比矩阵进行层次分析。问卷发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与专家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专家填写问卷并对问卷中列出的指标进行删减或补充;一种是直接到企业进行调查,现场回收问卷;另一种是邮寄给被调查的企业和供应链专家。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22份,回收率为81.3%,经分析整理后,有效问卷106份,有效问卷率为70.7%。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的原始数据,由此建立判断矩阵,分别计算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及其相应特征向量,随后计算CI值,将计算结果和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106份问卷有95份通过了检验。
2.选取指标的主要控制措施
为了达到构建一套合理、全面、系统、科学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本文调查采取了如下控制措施。
(1)填写问卷对象的控制。由于调查的专业性较强,这就要求调查对象必须是对企业供应链业务十分熟悉的人员或是物流方面专家,以此来提高问卷调查的可靠性。本研究调查中93%的受访者在目前企业服务了3年以上,非常熟悉企业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本研究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调查过程的控制。本研究调查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多数企业人员都很繁忙,对于工作繁忙的企业工作者我们是主动上门去调查,现场完成调查工作;对于供应链专家我们主要是采取邮寄的方式,以保证专家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填写问卷。
3.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供应链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在利润的驱使下,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环境的污染、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产品质量等,严重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消费者权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风险评价越来越受到关注[22]。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专家意见以及实际情况,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从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和合作伙伴责任风险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并在广泛搜集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下供应链风险评价测量题项的基础上整理出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1)企业内部责任风险。企业内部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在企业内部运营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资源配置等所产生的风险。主要包括由于生产能力与生产事故导致的生产风险,由于研发技术的先进性、模仿性、产品周期性引发的技术风险,由于物流基础设施与成本产生的物流风险,由于人才储备等原因产生的人力资源风险。
(2)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
(3)合作伙伴责任风险。合作伙伴责任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间在运行操作过程中独立决策、道德准则、文化差异、利益分配不一致等不同而导致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增加。主要包括供应风险、信息风险、文化风险、利益风险。(四)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实证研究
在我国,汽车制造业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突破2100万辆,早已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汽车企业的产值比较高,涉及面比较广,产业链条比较长,所以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对社会具有较大影响,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是企业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汽车制造业可持续供应链包括从零部件采购到整车交付的全部过程,是最复杂的供应链系统之一,是典型的全球供应链竞争。它是以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通过上游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和下游汽车销售企业等一系列企业的协同作业。主要是以整车制造企业为中心,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中间生产到最终产品制成,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形成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中间商、零售商,最后到客户手中的一个整体的可持续供应链网络结构,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具有代表性。
以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和广汽本田等汽车制造企业为例,运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查和度量,对其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进行研究,对汽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这几家制造企业主要生产系列轿车、商务车和越野车,在汽车行业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因此,选取的这几家汽车制造企业基本能代表我国汽车制造业整体供应链风险状况,通过评价与分析这几家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供应链风险,可为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供应链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决策参考。
1.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把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和广汽本田汽车制造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主要是邀请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风险评价专家、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许群芳等)和高等院校供应链风险研究人员(董坚峰等)等11人组成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专家小组。获取数据方式主要是通过现场调查、网络在线调查和问卷邮寄等方式获得表1中各个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相关数据,运用的是SPSS17统计分析软件,通过AHP分析法获得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各级指标的权重,模糊评价法获得各级指标的综合得分,再通过归一化处理得到一级指标的权重与总体得分。
2.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笔者采用SPSS17进行数据分析。第一步,可靠性检验。用一致性指标Cronbach’系数来检验量表的信度,如果因子的Cronbach’值超过0.7,表示具有较好信度,0.5~0.7,被认为可靠性一般。通过检验,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合作伙伴责任风险三个变量的信度分别为0.736、0.752、0.689,除了合作伙伴责任风险少于0.7外,其它的均大于0.7。第二步,进行主成分分析来检验量表的效度。笔者用巴特立球体检验并观察,结果显示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合作伙伴责任风险三个变量的KMO值分别为0.857、0.839、0.764,均超过0.7
马庆国(2002)认为KMO样本测度和巴特利球体检验可判断样本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在0.9以上,非常适合;0.8-0.9,很适合;0.7-0.8,适合;0.6-0.7,不太适合;0.5-0.6,很勉强;0.5以下,不适合。。说明所调查的问卷是有效的、可信的。
3.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得分计算
表1所列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层各指标权重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与否。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然后用模糊评价法确定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的评价等级与分数。
(1)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限于篇幅的要求,具体计算过程略。
邀请多位专家分别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逐层进行成对比较,直到各位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得到各位专家的均值判断矩阵:
(五)风险值测定模式
核心企业选择与供应链上企业合作的风险价值是由风险程度决定的。因此,核心企业在选择供应链上企业合作时要了解风险价值,首先就要对合作企业的风险度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性供应链。因为风险是由于决策实施的结果对有关社会责任存在各种可能性而派生的,所以在评价风险度时,就要把各种可能都考虑进去,其办法就是利用权重来评价与企业合作的风险。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的步骤如下:(1)权重的计算。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能够算出来(上文中已阐述);(2)指标的综合得分。指标的得分通过模糊评价集能够算出来(上文中已阐述);(3)计算指标的平均期望值。由于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存在着多项指标,各项指标的权重不一样,评价风险度时先要把平均期望值算出来,平均期望值E-:E-=∑ni=1XiPi;(4)用标准差来判断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的大小。风险度的大小通常用各种指标值与平均期望值之间的标准差δ来评价,公式为δ=∑ni=1(Xi-E-)2Pi,A企业标准差小于B企业标准差,则认为A企业的风险小,但是得有个前提,那就是A企业平均期望值同时要大于或等于B企业平均期望值,如果A企业平均期望值小于B企业,我们就得用标准差系数来评价风险度大小;(5)计算标准差系数。标准差系数又称为标准离差率δ/,计算公式为δ/=δE-×100%,标准差系数小,就认为风险度小。
(六)汽车制造业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值计算
利用4.3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得分公式计算三家汽车制造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得分,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利用表4中的数据,再根据(五)风险值测定模式计算三家企业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标准差系数,计算结果如下:
(七)基于社会责任的汽车制造业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从3家汽车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标准差系数来看,均处于低风险状态,表明汽车制造业企业可持续供应链总体上来说运行状况良好,与汽车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在社会责任方面的风险是很低的。但是上述3家企业上海大众的标准差系数最小,说明上海大众的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最小,与它合作更值得信任。
三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了一种更为合理、客观、全面、系统、科学、实用的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判定,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指标进行打分,运用风险测定法对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进行评价,从而可以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结果,较为有效地对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进行评价,进而有助于为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的评价,根据风险度的大小可以给合作企业设计红、黄、绿三种颜色( 红色:高风险的合作企业; 黄色:中风险的合作企业; 绿色:低风险的合作企业)。进而对红、黄、绿合作企业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必须注意,对合作企业的分类是动态的,要根据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调整等次。
红色合作企业:采取强有力措施,直接与这些企业对话,持续监督和改进表现或放弃与这些企业的合作;
黄色合作企业:积极地介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比如:对每个合作企业应该经常要求报告社会责任绩效;
绿色合作企业:通过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订购单等限制性条款要求履行,不必积极沟通。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及其管理是一个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必要过程。为了使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正帮助到供应链上企业,切实可行地对可持续供应链上企业进行风险度评价。未来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与完善:一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数据搜集与积累,即如何建立企业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大量的定性成分和不确定因子,再加上不同行业的可持续供应链的影响指标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所以要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以便在不同行业中增加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用性;三是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强调的是社会责任绩效,而企业的经营目标又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如何真正对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进行评价将是学术界今后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参 考 文 献]
[1] Christopher, M.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M].London:Financial Times Pitman Publishing, 2005.
[2] Punit Arora, Ravi Dharwadkar. Corporate Covern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The Moderating roles of attainment discrepancy and organization slack[J]. 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1, 19(2):136-152.
[3] 葛永盛,黄婷婷.基于风险与收益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0-24.
[4] Francesco Ciliberti, Job de Haan. CSR codes and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in supply chains:four case studies[J]. Journal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1,19(8):885-894.
[5] CheFu Hsueh, MeiShang Chang. Equilibrium analysi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J]. Eur J Opl Res,2008,190(2):116-129.
[6] Lewis,B.M.,et al.Managing inventory in global supply chains facing portofentry disruption risks[J].Transportation Science, 2013,47(2):162-180.
[7] Sawik,T.Joint supplier selection and scheduling of customer orders under disruption risks:Single vs.dual sourcing[J].Omega, 2014,(43):83-95.
[8] 毛太田,周丹.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价[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1):85-87.
[9] 雷勋平. 我国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风险评价实证研究-基于熵权可拓决策模型的分析[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11):1-8.
[10]颜波,石平. 物联网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与控制[J].管理工程学报,2014,(3):196-201.
[11]张秀敏,杨连星. 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评估方法探析[J].管理现代化,2014,(3):58-62.
[12]龙静,张以彬. 制造供应链风险的虚拟应急管理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4,(8):36-38.
[13]朱正威,李文君,赵欣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众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3.
[14]陈文捷.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6):96-100.
[15]陈俊杰. 供应链视觉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研究[J]. 商业会计,2014,(16):50-52.
[16]刁宇凡.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形成机理研究基于综合社会契约视阈[J].管理世界,2013,(7):180-181.
[17]田虹,袁海霞. 企业社会责任匹配性何时对消费者品牌态度更重要影响消费者归因的边界条件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13,(3):101-108.
[18]楼裕胜.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企业集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1-25.
[19]梁佑山,倪得兵.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双渠道竞争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13,(11):453-459.
[20]Stefan Seuring, Martin Muller. From a literature review to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8,(16):1699-1710.
篇7
根据市人民政府苏府[2002]62号《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保障转变的意见》精神,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和市场就业转变,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企业下岗职工中年龄偏大的原固定制职工出中心后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后顾之忧,市劳动保障局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印发了苏劳社险[2002]16号文,就企业下岗职工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1)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已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原固定制工身份的下岗职工,协议期满、再就业困难、距法定退休年龄超过5年,男48周岁以上(含48周岁)、女40周岁以上(含40周岁)的,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同时,经本人申请,企业审核批准后可以选择由企业办理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以下简称协保),由企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费,下同);其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用于企业为其一次性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协保人员办妥协保手续后,按规定申领失业保险金,并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2)符合协保条件的人员,由本人书面申请,经企业同意后双方签订协保协议.协保期限一律签到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之月止。
协保人员档案在核准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视同缴费年限等情况后,由企业交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保管,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免收档案代管费。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或达到规定条件后,按照自谋职业人员退休办法,由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办理退休等手续。
(3)协保人员应缴的社会保险费,2002结算年度中缴纳的协保期间的缴费基数,在2001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即618元)的基础上,以每年10%的比例逐年递增,如:2002结算的年度为618元,2003结算年度为680元(618×110%),2004结算年度为748元(680×110%),其余年度以此类推。缴费比例,基本养老保险费目前为27%,从2003年月1月1日起调整为28%;基本医疗保险费为11%.大额医疗费用社会共济基金按每人每月5元缴纳。
(4)协保人员协保期间应缴的社会保险费,由企业一次性预缴至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为每位协保人员设立协保资金账户,并按上年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及规定的统筹和个人记账比例,按月(年)划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基金和职工本人个人账户(以下简称划账)。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或规定条件办理相关手续时,一次性预缴费用仍有余额的,按规定将余额一次性划账;一次性预缴费用不足划账的,其不足月份可视作缴费年限但不记个人账户,或由个人一次性补足。
(5)企业按规定为协保人员一次性缴清社会保险费后,应同时办理协保人员的《医疗保险病历》和《社会保险卡》(IC卡),并负责发放给协保人员,其工本费由企业支付。协保人员自缴费次月起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6)协保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除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外,门诊医疗费用补助仍按失业保险有关规定执行。
(7)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并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协保人员,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含2002年4月1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男不足30年、女不足25年,由本人一次性补缴不足年限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后,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8)协保人员在协保期间重新就业的,可以不重复缴纳社会保险费。如企业和个人愿意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原协保资金账户可封存,待再次失业停保时,可恢复扣缴或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按规定一次性划账。
(9)协保人员在协保期间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委托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符合一至四级的,可办理退休或按月领取生活费手续。
协保人员在协保期间死亡的,其丧葬费、一次性抚恤费和供属救济费等按苏劳社险[2001]20号文件规定执行,由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办理,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实际结余金额可依法继承。
(10)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办理程序:
① 企业提出书面申请(其中区属企业需经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初审),报市再就业办公室审定协保对象资格。
② 经审定符合协保资格的对象,由企业填写《代管档案人员视作缴费年限情况审核表》(以下简称《审核表》)、《苏州市区企业协议缴纳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人员花名册》(以下简称《花名册》),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③ 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会同市再就业办公室、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合办公,根据企业填写的《审核表》和《花名册》、协保人员个人档案及身份证复印件,审核并确定协保年限,企业据此与协保人员签订协保协议,并办理职工退工和委托代管档案手续。
④ 企业将核定的协保人员应缴的社会保险费,一次性缴至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⑤ 办理协保时尚未参加我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负责做好收取照片及医疗保险证、卡的购领、填写、核对、发放等基本工作。
篇8
一、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科学的管理理论从西方传到中国,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国内企业中逐步得到认可、重视、推行,期间涌现出众多具有独特企业文化的优秀企业如海尔、华为、联想等。国内企业通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管理方式实现了由传统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的逐步转型升级,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面的发展历程,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促进员工全面提升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05年,国资委出台《关于加强中央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年,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颁发《2006——2020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对企业文化建设做出全面规划和指导,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实施。2012年,国资委开展了以“强基固本、控制风险,转型升级、保值增值,做强做优、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管理提升活动,更为深入推行企业文化建设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神华准能公司作为一家成立36年的大型煤电路一体化经营的国有企业,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企业精神为引领,经历了三次创业的艰难发展历程,开创了“准格尔模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准能”文化,追根溯源,企业飞速发展的根源就是找到了一条推动企业发展的“文化之路”。
但是,多年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发,我们也看到在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整体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企业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为:
第一,重共性轻特性。国家在不同时期关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规定、要求,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都得以贯彻和落实,导致企业文化在价值层面更多以反映国家主流价值观为主,而对反映本企业特色的一些价值取向梳理、提炼、总结不足,表现在企业文化的框架构建和理念大同小异,具有很大的趋同性。
第二,重传统轻创新。通过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现有的企业大多数是大型企业集团,是国家优质管理资源,企业发展历史相对较长。企业不同时期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都在本企业中传承、沿革下来,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这些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思想、行为,一些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引入、推广相对缓慢。
第三,重形式轻内涵。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的价值理念。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企业形象等各个方面来表现,核心是实现企业管理的变革,通过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的内涵、并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管理行为中。现在,大多数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还停留在明晰理念、应用视觉识别系统、宣传企业精神、价值观、各种理念等形式上,对神化企业文化建设实现管理提升方面还做得不够。
第四,重精神轻管理。企业文化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的一种管理理论。许多企业简单地将企业精神等同于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建设更关注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而忽视员工行为规范的重塑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仅局限于党群系统,而忽视在企业全系统推行;仅局限于少部分人参与,而忽视全体员工的参与,没有很好地解决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问题。
二、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及作用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组织承担着在职工中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对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资关系、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促进企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工会在企业中的地位、特点、作用,使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维护职工利益的忠实代表。工会最贴近职工群众,最了解职工的喜怒哀乐,最清楚职工的所思、所想、所求,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企业工会的组织机构健全、覆盖面广,健全的组织体系能够有效地将企业文化的理念、制度、规范宣贯到职工中,而职工能自觉、主动地接受工会组织的引导、教育和主张。工会具有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条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篇9
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维护企业和谐稳定发展,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员工教育中,通过理论学习、员工培训、主题演讲等形式,利用网络、宣传栏、黑板报、文娱活动等平台,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员工,形成企业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员工和谐意识和责任意识,把“个人梦”“企业梦”和“中国梦”紧密结合。坚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员工的爱国精神和创新意识。坚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爱我企业,尽我职责”的敬业爱岗精神和“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
其次,要积极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配合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出台,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大力开展法纪教育,树立法治意识,遵纪守法,认真履行法律责任。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媒介、客体、工作环节当中,突出核心、关注细节、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为员工努力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从而推动企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环节,扎扎实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育。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灌输,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树立大局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步塑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培养员工的企业意识,增强对企业生存、发展的责任感。注意培养本企业的典型,积极选树各类模范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感染人,激励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发扬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自觉做企业的主人。
其次,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的制约作用。规章制度要具体、细化,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能严格约束企业所有人。制度制定的基本着眼点必须以人为中心,突出人本管理,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加强企业职代会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通过职代会、企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形式,疏通领导与员工之间交流思想的渠道,使员工有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和质询权。要努力优化用人环境,建立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用人制度,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最后,要加强工会建设,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从制度监督层面履行工会职责,维护职工权益,进而达到凝心聚力。
三、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注重以人为本,选准载体
以人为本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要尊重员工权利,使员工在教育培训和职位晋升方面享有均等机会,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民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行为。要思员工之所想,做员工之所需,解员工之疾苦,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凝聚力。
其次,要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以范示人。企业领导者要率先示范、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弘扬新风正气,树立良好形象,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促进企业员工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企业党员、先进分子要身体力行,为践行核心价值观作出表率,为广大员工的价值行为作出榜样。要广泛开展典型模范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让广大员工学有榜样、行有方向、赶有目标,激励广大员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30-03
1、引 言
从三鹿毒奶粉事件,到去年的富士康十五连跳事件,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更多思考。到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是什么?什么样的企业更青睐履行社会责任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选取上证180上市公司为样本,侧重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试图发现公司治理各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2、文献综述
2.1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然而至今学术界和企业界尚未就其定义达成统一,但最具代表性观点之一是以Carroll为代表的,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也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就是企业责任,包括经济、法律、道德与伦理责任之和。虽然如此,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础理论。该理论首次由Freeman(1984)提出,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人或团体,或者是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约瑟夫・W・韦斯(2003)对利益相关者群体进行分类。他将企业所有者、客户、员工、供应商、股东、董事会、公司高管人员归类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是关于公司治理的理论,它是从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角度提出企业不仅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对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因此可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司的治理问题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得到统一。
2.2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研究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具有历史的渊源性和发展的共生性,两者都产生于现代大公司的出现,统一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实践中。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就这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Versehoor(1998)通过的研究发现:定期公司社会责任相关报告的企业具有更优秀的金融绩效,而且能够产生更加健康和谐的公司文化和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Adams(2002)指出将公司社会责任引入到公司治理中,将促使公司发展出更好的内部控制、成本控制和决策体系,从而更有利于公司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业绩的提升。Diego(2004)发现社会责任型企业具有更有效的董事会和公司治理结构。
国内的学者对于了二者的研究同样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规范研究方面,李维安(2000)提出:公司治理不能够只局限于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制衡,而是涉及更多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王雄元(2004)认为公司治理是联系各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目的是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制衡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并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合理统一。王长义(2007)指出公司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不同治理模式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程度的高低;(2)股东目标的多样化、股东结构的变化、股东权利的变化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而国内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文献还相对较少。王建琼、何静谊(200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独立董事比例正相关,与资产规模负相关,与是否两权分离、净资产收益率无明显相关性;国有控股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较差。因此本文试图以经验数据为依据,通过进行合理的指标设计,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3、研究设计
3.1变量设计与研究假设
3.1.1被解释变量:企业社会责任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从政府、职工、供应商、投资者和社会这五个方面出发,分别选取指标衡量,其中作者借鉴了陈玉清、马丽丽(2005),王建琼、何静谊(2009)的指标设计,具体如下:
(1)政府所得贡献率:Y1=(支付的各项税费一收到的税费返还)/经营现金流入*100%
(2)职工所得贡献率:Y2=(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100%
(3)供应商所得贡献率:Y3=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100%
(4)投资者所得贡献率:Y4=(支付的现金股利和现金利息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
(5)社会所得贡献率:Y5=捐赠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
3.1.2解释变量(公司治理指标)与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而公司治理主要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激励和股权结构这五个方面出发,分别选取指标来衡量。
(1)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是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对于股东大会有效性的评价,作者基于统计的方便性和数据查找的可行性,选取年度股东大会与临时股东大会次数和作为衡量指标。股东大会活动越频繁,股东能更好的行使决策权,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提出假设1:股东大会次数(SHM)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显著正相关。
(2)监事会。
大部分文献认为监事会的规模,监事会会议召开的次数,股东代表比例,独立监事比例等指标都能评价监事会的有效性。作者选取年度监事会会议次数作为衡量指标。由于监事会监督实现股东的利益同时兼具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因此提出假设2:监事会会议次数(SUPM)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显著正相关。
(3)董事会。
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董事会。评价董事会的有效性一般会考察董事会的构成和规模、董事会成员的激励、独立董事比例等,作者便于量化指标选取独立董事比例作为衡量指标。由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能使其完成有效的监督,使得企业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提出假设3:独立董事比例(IDP)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显著正相关。
(4)经理层激励。
对于经理层激励的衡量指标,作者选取薪酬最高的前三大高管薪酬总和的自然对数。当对经理采取合理的报酬激励时,经理就会更倾向于创造长远的利益,从而更好的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提出假设4:高管薪酬(LnMS)与
企业社会责任呈显著正相关。
(5)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股权的构成,二是股权集中度。本文只考察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采用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平方和(HERF)来衡量股权集中度。经国内外学者们研究发现大股东可以更有效地监督经理层的行为,有助于增强接管市场运行的有效性,降低经理层的成本。因此提出假设5:股权集中度(H5)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显著正相关。
4、控制变量
考虑到企业的规模、所属的行业和数据所属的年份也会影响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因此作者引入以下三个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SIZE)。SIZE=Ln(总资产)。
(2)行业(INDU),设置了10个虚拟变量,当样本属于某个行业时,该样本为1,否则为0。
(3)年份(YEAR),设置两个虚拟变量。当样本公司数据属于某年时,取值为1,否则为O。
4.1模型设计
为了验证以上假设,本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i取值1-5,β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扰动项。
4.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上证180指数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2007-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在剔除金融类公司,捐赠支出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后,共有381个有效观测值。本文研究数据来自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国泰安和巨潮咨询网所公布的年报。
5、实证分析及结论
5.1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年度内股东大会的次数均大于1次,都满足《公司法》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股东大会的要求,但标准差相对较大,说明各公司间股东大会次数差异较大。同样的,各公司监事会会议次数差别也较大,最多的13次,最少1次。样本公司的独董比例均值为35.58%,最小值远小于33%,说明有个别公司没达到独董比例三分之一的要求。H5指数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01,说明样本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差异较大。在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变量方面,Y3供应商所得贡献率差异最大,最大值为274%,最小值仅为4.24%。而Y5社会所得贡献率均值才0.07%,这一值较低,说明目前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意识还不足。
5.2相关系数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很小,即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模型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5.3回归结果与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企业对于政府的贡献率与股东大会次数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与原假设不符。与股权集中度显著在1%水平下正相关,与预期符号相符。其他变量相关性均不显著。企业对职工的贡献率与年度内股东大会次数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拒绝了假设3。其余变量均不显著。但R2值很高,说明方程拟合度很好。企业对于职工的贡献率与股东大会次数在10%水平上正相关,符合假设1,其余变量均不显著。企业对于投资者的贡献率与股东大会次数在10%水平下显著正相关,与假设1相符。与股权集中度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与假设5一致。R2很高,说明整个方程拟合度很好。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率与高管薪酬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符合假设4,与股权集中度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拒绝假设5,且R2较低,模型的解释力较差。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还不显著。股东大会次数对企业对政府、职工的社会责任是负相关,与供应商和投资者是正相关。说明我国当前的股东大会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发挥较积极的影响作用且股东大会做出相关决策的时候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多考虑的是与股东实际利益相关的决策。监事会会议次数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性均不显著,说明现阶段上市公司监事会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还未起到积极的作用,很难在董事会外部对管理者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独董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也均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独立董事“不独立”,相关制度不规范以及独董比例较低造成的,导致独立董事没有尽到公正、独立、客观的义务。高管薪酬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均不显著,但都为正相关,说明高管层薪酬越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越好。但是也反映出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对企业社会责任还不够重视,,贡献意识还较浅薄。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对政府和投资者的贡献率显著正相关与对社会的贡献率负相关。这也许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且国内上市公司对为国企改制而成,自然较关注政府与投资者的利益。
6、结束语
目前日趋严峻的社会问题都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密切关系。但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还未引起我国企业、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且国内社会责任理论整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再加上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较弱、法制环境尚不健全、消费者选择并不完全理性、投资者选择利益驱动等,使得西方很多的社会责任理论还解决不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际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丰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的同时,也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经验数据。
参考文献:
[1]禹海慧,曾鹃,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改革与战略,2010,(3)
[2]约瑟夫・W・韦斯,商业伦理:利益相关者分析与问题管理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王雄元,论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会计研究,2004,(3)
[4]王长义,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历史视角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