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3 06:2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寒露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西葫芦―慈姑轮作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在种植了西葫芦的地里,待其清园后种植水生蔬菜慈姑。该模式中慈姑长时间的淹水生长过程不仅能较好地灭杀旱生蔬菜的病虫草害,还能有效地改良旱生蔬菜多年连作后田间形成的土壤盐渍化严重、土传病害逐年加重、蔬菜品质下降等问题。该模式中一般于上一年的12月中下旬清田后,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2000~2500公斤,深翻土壤m当冻垡(利用冬季的冻结和春季的消融使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后即可种植西葫芦;慈姑一般在7月中下旬定植,11月中下旬开始采收。
为此,江苏省滨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依托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连续两年在基地内开展西葫芦―慈姑旱水轮作高效种植模式试验示范,每年每亩经济效益可达1万元以上。
二、西葫芦栽培技术要点
西葫芦含有较多维生素C、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尤其是钙的含量极高,具有除烦止渴、润肺止咳、清热利尿、消肿散结的功效。西葫芦以皮薄、肉厚、汁多、可荤可素、可菜可馅而深受人们喜爱。
1.播种育苗
可于1月上旬至2月初育苗。选晴天播种,播前进行浸种催芽处理。播种时,基质保持湿润,每穴播1粒种子,播后在育苗床上搭建小拱棚并覆盖草帘,白天保持20~25℃、夜间10~15℃。白天苗床内温度达到所需温度时,需及时通风降温、增加光照,以利培育壮苗。定植前一周可适当降低苗床温度,进行低温炼苗。
2.整地定植
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2000公斤、磷酸二铵30公斤、过磷酸钙70公斤、硫酸钾15~20公斤。深翻土壤,将肥土充分混合均匀后,于2月底至3月初选择晴天上午定植,每亩栽1300株。定植后浇足缓苗水。
3.田间管理
(1)适时追肥。 结瓜前不追肥,结瓜初期少追肥,进入盛瓜期后要薄追、勤追肥。根据植株长势,当第一根瓜坐住并开始膨大时,可适当浇小水,随水每亩冲施复合肥 20公斤、尿素5公斤。此时温度低,浇水不宜过勤,一般半个月浇一次小水。4月下旬进入结果盛期,每隔7天浇一次水,每隔半个月施肥一次,每次每亩随水冲施复合肥20~30公斤。
(2)整枝。在西葫芦生长过程中,要及时抹除侧芽、卷须等,及时摘除底部老叶、黄叶,以免引发病害和消耗过多养分。
(3)适时采收。西葫芦以食用嫩瓜为主,达到商品瓜要求时即可采收。长势旺的植株适当多留瓜、留大瓜,徒长的植株适当晚采瓜。长势弱的植株应少留瓜、早采瓜。采摘时不要损伤主蔓,瓜柄尽量留在主蔓上。
三、慈姑栽培技术要点
慈姑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维生素B、维生素C及胰蛋白酶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慈姑不仅可作蔬菜食用,而且还有药用功能。慈姑具有清肺散热、润肺止咳、消炎止痛、强心等功效。
1.育苗
选择大小适中、充分成熟的球茎顶芽做种。一般于4月中下旬育苗,每亩大田备慈姑种芽20~25公斤,按株行距5厘米×( 5~8 ) 厘米栽入育苗秧池,插播时田间保持2~3厘米浅水,插后轻搁田7~10天,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生根。待芽鞘张开,抽出第一张过渡叶时再灌入薄层浅水。
2.定植
7月上旬西葫芦休园后,及时清除残枝败叶,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2500公斤、三元复合肥50公斤,深翻后栽植培育好的秧苗。株行距为40厘米 ×(40~45)厘米,栽植深度约10厘米,栽后田间保持2~3厘米深浅水,以利开根长叶。
3.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以浅水勤灌、严防干旱为主,前期苗小,水深3厘米左右;中期生长旺盛,水深保持在12~15厘米;后期气温下降,大量抽生匍匐茎,水深宜保持在3厘米左右,以利结慈姑。
(2)肥料管理。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根据慈姑长势适时追肥。一般在定植后25~30天进行追肥,每亩施45%三元复合肥20~30公斤。
(3)除草和剥叶。慈姑定植缓苗后即可进行第一次除草,每隔15~20天摘除植株发黄老叶及叶柄,并埋入株旁泥中,留中央新叶4~5张。如此,既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发生。
篇2
关键词:首次披露 连续披露保留意见信息含量
信息含量是指信息的公开披露是否会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就是审计意见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是否有用,进而对股票价格是否有影响。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相关实证研究在西方国家起步较早,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体系,获得了相关的实证结论。Dopuch等(1986)以114家收到“鉴于型”保留意见公司为研究样本,将市场模型中的估计期和事件期设置为(6l,360)和(-300,60)并采用股票日报酬率,检验事件期内配对样本组之间CAR值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样本的CAR值显著小于零,但两配对子样组的CAR值并无显著差异;市场对“鉴于型”保留意见有显著的负面反应,“鉴于型”保留意见具有信息含量。我国对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陈晓和王鑫(2001)运用超额收益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我国股票市场对1998年年报保留意见的反应,认为市场对1998年年报保留意见没有明显的负面反应,我国证券市场各年度对保留意见公告的反应不具一致性。本文以2000年-2002年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年报中首次和连续披露的保留意见为研究对象,运用市场研究的实证方法,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对首次和连续披露的保留审计意见是否具有信息含量。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被出具保留意见,投资者接收到“应对某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数据有所保留”的信息,必然降低会计报表的可信度。由于首次披露的保留审计意见意味着公司从报告财务信息的可信状态转入不可信状态,而连续披露的保留审计意见则表明公司仍然处于报告信息不可信状态,因此这两类保留意见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是有差别的。首次披露的保留意见表明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质量开始下降,引起的反应是强烈的;连续披露的保留意见说明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质量没有改进(连续就相同的问题发表意见尤其如此)甚至更糟,这一警示信息应引起投资者的重视。因此提出以下假设:审计意见公开后的短时窗内,证券市场对“首次保留意见公司”与“连续保留意见公司”的反应有显著差异,并且对“连续保留意见公司”有更为负面的市场反应。
本文主要采用市场调整模型计算超额收益率(CAR),具体是将某交易日样本所属行业的指数收益率作为该样本的期望收益率Rm;某一交易日样本的超额收益率AR为其实际收益率R与所属行业指数收益率Rm之差;在预测超额收益率AR时,将年报公布日定为第0日,以年报公布日前后各10个交易日为研究窗口。本文将涉及的样本公司按中国证监会划定的标准分为:工业、商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和综合五类。计算步骤为:
本文研究中对t1、t2取值时,考虑了12个窗口,即(―2,2)、(―1,1)和(0,t)(t=1,……,10)用以揭示年报公布前后较短时窗内及年报公布后的短时窗内证券市场对审计意见信息的反应。通过图解分析和统计检验,以求获得充分的实证证据支持或不支持本文所作的假设,寻求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保留审计意见是否具有信息含量的答案。
(二)样本选取本文以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2000年~2002年年报中首次和连续披露的保留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将上市以来首次披露的保留意见、保留加解释性说明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在2000年-2002年内的公司选为“首次保留意见公司”样本(将拒绝表示意见公司和否定意见公司归入“保留意见公司”样本组是由于这两类意见和“保留意见”的信息相近);将2000年~2002年被出具保留意见、保留加解释性说明意见、拒绝意见和否定意见而前一年度(1999年~2001年)被出具保留及保留加解释性说明、拒绝和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选为“连续保留意见公司”样本。剔除年报公布日前后共21个交易日内有资产重组、诉讼纠纷、股东股权冻结、投资议案、“ST”和撤销“ST”和其他重大事件的首次和连续保留审计意见样本计83家。样本筛选如表1所示:
二、实证数据分析
(一)图解 (1)AAR的比较。(图1)~(图3)为首次保留意见样本与连续保留意见样本在2000年-2002年年报公布日及前后10个交易日共21个交易日AAR比较的时间分布图。
从(图1)~(图3)来看,连续保留意见样本的AAR值总体上大于首次保留意见研究样本的值,即市场对“首次保留意见公司”较“连续保留意见公司”有更为明显的负面反应。
(2)cAR(0,t)的比较。(图4)~(图6)为首次保留意见样本与连续保留意见样本在2000年~2002年年报公布日后10个交易日CAR(O,t)比较的时间分布图。从(图4)~(图6)可以看出,各年首次保留意见样本的CAR(0,t)值总体上均小于连续保留意见样本的值且多表现为负值,说明年报公布后“首次保留意见公司”较“连续保留意见公司”有更为负面的市场反应;而连续保留意见样本的CAR(0,t)值除2002年外表现为正值,考虑到2002年报公布正是SARS期间,股市整体下挫,说明年报意见公布后“连续保留意见公司”股价反而会上升。
(二)统计检验结果 (表2)为首次保留意见样本与连续保留意见样本在2000年~2002年事件期(―2,2)、(―1,1)和(0,t)(t=1,……,10)内的CAR均值检验结果。
从以上表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各年大部分时窗首次保留意见样本的CAR值显著小于连续保留意见样本的值(CAR均值差
以上研究表明:“首次保留意见公司”和“连续保留意见公司”的市场反应有显著差异,证券市场对首次披露的保留意见有更为强烈的负面反应,而市场对连续披露的保留意见在多个年报公布后的时窗内有正面反应。这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中缺乏长期投资者,而短期投机性投资者对连续披露保留意见公司的心理预期及强烈的做多愿望使得年报意见公布后,连续披露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股价并不显著下跌甚至有可能上升(2000、2001年的图解表明了这一点),从而反映出当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根据企业内在价值作长线投资的理念不可行。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首先,应完善现行“核准制”。证券发行监管制度的优劣决定发行上市公司的质量,从而对市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产生重大影响,并最终对审计意见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产生关键作用。我国证券发行转向“保荐制+核准
制”,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对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和合规性的独立审核职能更加突出,同时加大了作为保荐人的券商在发行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独立性和持续经营能力承诺方面的责任。然而,由于核准制强调审核作用,如果在发审委审核过程中不能保持独立或者未能发现发行公司虚假信息,以及券商对核查律师和会计师的工作并作实质判断的胜任程度不同,核准制也存在不能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缺陷。因此“保荐制+核准制”能否真正起到审核制约作用的关键在于,发审委能否独立地发挥审核作用以及券商能否真正胜任核查工作。其次,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在证券监管方面我国已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披露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为此,应强化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责任,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披露虚假信息的民事赔偿制度,明确上市公司及各级监管机构在信息披露中的责任,加大披露虚假信息的成本,以法律的威慑力和高昂的造假成本促使公司自愿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二)完善市场机制我国证券市场的做空机制只有被动性做空,缺乏主动性做空。而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远滞后于其股票价格的攀升,投资者只有不断地低买高卖推升股指才有可能获利,从而形成强烈的做多愿望。这就使得我国证券市场中被动做空的卖方力量小于积极做多的买方力量,市场中短期投机者大大超过长期投资者,出现了“ST、PT公司”、“连续保留意见公司”股价不跌反升的怪现象。因此,为形成真正的长期投资者力量,规范市场运作,降低市场风险,必须改变目前单边做多的市场机制,完善并强化做空机制;短期内应以信用交易推出为重点,中长期则要做好各种基础性工作,适时推出股指期货交易。
篇3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那么为了方便大家,共同阅读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二十四节气霜降诗句诗词大全最新,欢迎阅读!
二十四节气霜降的诗句1、霜降水自落,春浓花欲迷。
——姜特立《偶题·霜降水自落》
2、念兄适吴越,霜降水初冷。
——苏辙《次韵子瞻颍州留别二首》
3、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白居易《大水》
4、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
——张衡《定情歌》
5、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白居易《读汉书》
6、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7、船到岳阳应渐稳,洞庭霜降水如油。
——孙蕡《下瞿塘》
8、家在水中霜降早,船行林半鹭飞低。
——吴嘉纪《九日寄徐式家》
9、暴流没马不加减,霜降石出不加增。
——何梦桂《愚石歌》
10、霜降百物肃,御冬必此须。
——李复《种菜》
11、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白居易《谪居》
12、霜降明朝节,坐雨声,红闪一灯如血。
——赵熙《秋思耗》
13、雪凝霜降不肯春,花神岂类妇人仁。
——李曾伯《又用韵·雪凝霜降不肯春》
14、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
——仇远《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威凤巢深林》
15、看松好待严霜降,试玉宜将烈火烧。
——王禹偁《放言·贤人虽学心无闷》
16、霜降菊丛折,守根安可存。
——苏辙《和子瞻记梦二首》
17、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苏轼《梨》
18、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19、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白居易《玩止水》
20、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蘦。
——屈原《远游》
21、田深狡兔肥,霜降鲈鱼美。
——苏辙《登南城有感示文务光王遹秀才》
22、霜降水痕收,迅池塘犹暮秋。
——高明《商调·二朗神》
23、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24、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
——文天祥《山中感兴三首·山中有流水》
25、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舒岳祥《送达善归玉塘》
26、季秋甫强半,霜降才应律。
——王鏊《壬戌九月·季秋甫强半》
27、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钱起《送李九贬南阳》
28、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苏轼《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29、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王冕《舟中杂纪·其十》
30、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耶律楚材《过夏国新安县》
31、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
——苏轼《和子由蚕市》
32、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
——岑参《送李翥游江外》
33、霜降百工休,把酒约宽纵。
——黄庭坚《次韵晋之五丈赏压沙寺梨花》
34、巴江暮秋末,霜降千林空。
——晁公溯《巴江》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的诗词《露》
【唐】徐寅
鹤鸣先警雁来天,
洗竹沾花处处鲜。
散彩几当蝉饮际,
凝光宜对蚌胎前。
朝垂苑草烟犹重,
夜滴宫槐月正圆。
怵惕与霜同降日,
频繁思荐独凄然。
《重九日宴江阴》
【唐】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读《汉书》》
【唐】白居易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谕友》
【唐】白居易
昨夜霜一降,杀君庭中槐。
干叶不待黄,索索飞下来。
怜君感节物,晨起步前阶。
临风踏叶立,半日颜色低。
西望长安城,歌钟十二街。
何人不欢乐,君独心悠哉。
白日头上走,朱颜镜中颓。
平生青云心,销化成死灰。
我今赠一言,胜饮酒千杯。
其言虽甚鄙,可破悒悒怀。
朱门有勋贤,陋巷有颜回。
穷通各问命,不系才不才。
推此自豁豁,不必待安排。
《大水》
【唐】白居易
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枻生意气。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关于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的谚语夏雨少,秋霜早。夏雨淋透,霜期退后。
秋雨透地,降霜来迟。
秋雁来得早,霜也来得早。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今夜霜露重,明早太阳红。
霜重见晴天。
严霜出毒日,雾露是好天。
浓霜毒日头。
霜后暖,雪后寒。
霜降播种,立冬见苗。
坝里霜降点。
寒露种菜,霜降种麦。
晚麦不过霜降。
霜降前,要种完。
麦不让霜。
湿地无晚麦。
霜降拢菜(白),立冬起菜。
霜降拔葱,不拔就空。
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
地冻萝卜长。
复收拣起地里粮,积少成多堆满仓。
丰收第一收,精收第二收,复收第三收,三收才算收。
复收一亩数量少,万亩复收不得了。
宁可吃到肚里,不可瞎到地里。
庄稼老汉不知闲,放下锄头拿扁担。
扁担不扎,两头溜塌。
秋天弯弯腰,强似冬天转三遭。
出门带镰刀,回来挑一挑。
上洼不空手,回来不空篓。
霜降见霜,小雪见雪(粤)。
霜降打了霜,来年烂陈仓(湘)。
霜降见霜,米烂陈仓(苏、浙、甘)。
霜降有霜,稻像霸王(苏)。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华南)
霜降晴天,冬不冷(云)。
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赣)。
霜降无雨,暖到立冬(粤)。
霜降无雨露水大(赣)。
霜降有雨,开春雨水多,霜降无雨,冬春旱(广西)。
霜降下雨连阴雨,霜降不下一冬干(鄂、湘)。
篇4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诗》)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皮日休(约833--?), 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篇5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除了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对应,还有它的一个个具有田园风味和充满诗歌韵味的名称,它们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和表意美。这真让我们这些后世的汉语使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渐愧。
“惊zhé( )”,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暇想:在远方那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 )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chǎng( )开了各自的门户。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于“革命”意味,天,豁然晴朗了。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小麦已经返青,望着满眼绒绒的新绿,你会感到,绿色自身也有生命。在沟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十分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惊zhé( ) chǎng( )
惺忪(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_______”改为“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
(3)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是语病,请加以修改。
2.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你所在的班级,也开展了“走进二十四节气”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请你结合本次申遗的成功,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语。
(2)有同学把二十四节气分了类,便于记忆,请你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内容。
①这些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_______的意思。
②这些节气反映_______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③这些节气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_______、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④这些节气反映_______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3)随着申遗的成功,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自豪之情,请你也写一则跟帖,表达自己的心情。
网友“花彩绰绰”留言:华夏民族农耕文化的瑰宝,祖先的智慧结晶!节气时令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正是东方文化精髓的体现!
我的留言: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自己的记忆,默写二十四节气歌的其中一句。
(5)请你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写一段评论的话语。
3.根据要求,默写古诗。
古代文人墨客根据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的一首首优美隽永的诗词,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如:杜牧曾在“清明”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 ① ”的伤感之作;杜甫在“白露”的夜晚曾写过“ ② ,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篇;喜欢田园风光的韦应物在“惊蛰”到来的时候,写下了“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句子;孤身异乡的白居易在“冬至”写下“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的诗句;在“雨水”的春日,读一读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③ ”;在“小满”的夏夜,吟一吟辛弃疾的“ ④ ,听取蛙声一片”;在“寒露”的清晨,感受一下李煜“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寂寞萧索;在“大雪”的傍晚,欣赏柳宗元“ ⑤ ,独钓寒江雪”的遗世独立;在“小寒”的黄昏和好友一起分享“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在“大寒”的夜晚,与知己一起等待“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美妙时刻……天地、自然、季节更替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怎不让人身心俱醉、浑然忘忧呢?
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雨水
材料二:在川西民间,雨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地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在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材料三: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此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请你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雨水”相关的哪些内容?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3)请你对出材料三的下联_____________。
(4)联系三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5.曾经,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经日月星空、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生机勃勃的同伴。我们踏着自然的节律,劳动着,生活着,哪怕气候恶劣、环境危险。古中国便是根据太阳移动的脚步命名了“二十四节气”。从《诗经》到唐诗,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节气的文化魅力。请你任选一个节气,阐释其含义,并诗意描述该节气。
【参考答案】
1.(1)蛰 敞 xīng sōng (2)“渐”改为“惭”;“暇”改为“遐” (3)在“意味”后加“的节气”。
2.(1)示例:产权保护受关注 节气申遗暖人心。(2)①开始 ②温度 ③白露 ④物候(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祝贺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了!为古人的智慧点赞!(4)示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5)示例:“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文化意义。希望能借这个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节气文化,并传承下去。
3.①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露从今夜白 ③当春乃发生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 ⑤孤舟蓑笠翁
篇6
那日见一道鱼料理菜谱用杏仁茶煮桂鱼,这对我来说可太新鲜有趣了,顺道查了一下这桂鱼与鳜鱼除了同是鱼还有何牵连,查起鳜鱼竟是诗意连篇,更体会料理杏仁鳜鱼的浓情蜜意了。
杏仁鳜鱼果然肉细汤浓,意寓绵长,特意邀来的一位每餐无海鲜不欢的饭友,他说自己留学前是不碰海鲜,并最讨厌吃鱼的,因为鱼又腥又咸,鱼刺乱窜,怎么都是难食味恶。直到他在外国受邀吃了香港同学妈妈烧的年菜,那一桌的鱼虾蟹,方知海的美味,自己才知道耽误了海味多时。听他说起恋食河豚的美味比起坡自是毫不逊色,就是难见坡食河豚的才情与气魄。
旧时《江阴县志》如此记载:“河豚鱼,立春处于江中,盛于二月,无颊无印鳞,口目能开及作声,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河豚之奇在其滋味鲜美,纵有剧毒,却止不住人“拼死吃河豚”之心。世人都熟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却鲜注意后面便接着“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东坡先生心中,为食河豚,是“值得一死”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暗许芳心,“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倾诉世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关于鱼的,美好得似乎都不大真实的诗词歌赋,古今中外一直就像料理一样精彩多变、滋味丰饶。
文人斟酌万千的诗句,蕴含着他们对这水中尤物说不尽、诉不完的钟情,索性便把人间的情爱与那嚼不尽的人生苦涩,也通通与它相衬。彼时,它不仅仅是需要入口食尽的盘中美味,更是心有向往的文人心中,那人生的浪漫五味。
也就是这样,那日一个杏仁鱼汤的菜谱发展成了饭友鱼料理的聚会,最终,想来该有四季岁时里关于吃鱼、捕鱼的种种。于是就开始《鱼情鱼理》这本书的策划与邀稿,一路下来,真是滋味与故事双双收获。也许,“于情于理”这词,本就是由这些关于鱼的动人情意演化而来,只是哪一本重要文献遗失在了不可重来的时间沟壑之中,于是乎,这个更美好些的来由,便渐渐被忘却了。
生活或是风华忙碌或是落魄不堪,总有时要来吃一尾鱼,有人吃鱼有人补鱼有人料理有人写鱼,由内到外,由精神到肉体,由海上穿梭的鱼或鱼家门前海风醺着的腊鱼味到海里正破浪前进的飞鱼王子或主厨正做着的鱼料理,人与鱼之间的前尘往事已千古,诗人彼时的所感所想、人生境遇,焉知与他那一年在江南品过的鱼,就不是一个味道呢?怀想往事,再没有比做出一道鱼,放入口中的滋味更能传达了。
古来的二十四节气,雨水惊蛰,清明谷雨,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明明说的是天时地利,却好似是一幅幅由水墨描绘的旧时情景,岁月让人想到油纸伞,农人的斗笠,杏花春雨这般隽永的事物。再一转眼,无论霜露,只看那字眼,就好似能感受到切身的寒意。古人表词达意的功力,实在不容小觑。
鱼情鱼理,每个节气那些关于鱼的二三事,本只是“什么季节吃什么鱼”的朴素问题,偏偏与那诗句背后的动人故事,与那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怀彼此感染一番后,就变成了一个节气一副诗情画意的食鱼图了。吃鱼这件事情,竟好似尝到了千百年前的一段人生,或是一段曾从书中读过的往事。
“四季渔歌”的章节,从“忽如一日春风来”到“冬尽今宵促”,讲了一年四季里林逋的梅妻鹤子,纳兰性德的人生初见,柳宗元的独钓寒江,白居易的把酒言欢,从春秋战国到东晋南朝,再到唐宋明清,仿佛有一条活了千岁的鱼,徐徐游来,载负着文人们情态各异的人生故事。
风光四时异的西湖,秋意浓重的姑苏城,诗意袭人的宏村,这里亦藏着江南的窈窕风景;鱼书雁信,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这里也少不了古人赋予鱼的美好想象,温婉柔情或是决绝凛冽,千百只鱼便有着千百种性格姿态,宛若人生百样。
篇7
小雪过后进入了寒冷的冬季,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1小雪节气的来历及讲究,欢迎阅读!
小雪节气的来历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与程度,进入小雪节气,意味着气温持续走低,天气寒冷,降水状态由雨变成雪。小雪与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多少的节气,它不同于我们日常所指降雪强度较小的小雪。如果说前面节气中白露、寒露、霜降是因气温下降水汽凝为水珠,发展到冷凝为霜,那么,小雪则是寒气降至零下凝为雪。从节气名称的变化中可看出古人的活动规律——看天生活,以节气的变化安排生活与农事。
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
雪还未下,时光的惝恍迷离中,不少人仍然觉得,现在还是秋天。枝头的叶子,有的正在干褐枯黄,很是憔悴;有些嫩青轻黄,犹如初生;有的橙黄褚红,喷霞吐艳;仍然青绿翠碧,苍劲有力。季节的深处,秋冬交错,迷蒙恍惚。大约只要雪还未到,只要树叶还未落尽,人们的心,都还迟滞在深秋。古人也经常秋冬不分,很多写提到深秋的诗词,其实都是写在初冬。
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如1993年11月15~20日,北方一部分冬麦区就下了大到暴雪。
对雪最浪漫而华美的描画,是谢惠连的《雪赋》:“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瀌瀌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墀庑,末萦盈于帷席。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眄隰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鹇失素。”浮浮、瀌瀌,雪花密集飘浮之貌。《诗经》中有“雨雪瀌瀌”,“雨雪浮浮”。弈弈也是出自《诗经》“忧心奕奕”,忧愁貌。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渐冷,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而且也使天空中的雨变成了雪花,下雪后,使大地披上洁白的素装。
但由于这时的天气还不算太冷,所以下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状态,或落到地面后立即融化了,气象学上称之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降,叫做“雨夹雪”;还有时降如同米粒一样大小的白色冰粒,称为“米雪”。
小雪节气降水依然稀少,远远满足不了冬小麦的需要。晨雾比上一个节气更多一些。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
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寒潮减弱,致使华南“冬暖”显著。
小雪有哪些讲究一:起居“养藏”阳气
冬季阴盛阴衰,万物趋向休止,所以我们大家在小雪节气后的起居调养也同样要切记“养藏”阳气,为来年春天做准备。
1、早睡晚起:人们要适当早睡,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利于潜藏阳气,蓄积。
2、注意脚部的保暖:每天都要用温热水洗脚、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促进血液循环。
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
3、注意通风: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不让病菌的滋生,防止空气污浊,以达到预防感冒的效果
4、注意衣着:不宜太厚也不宜太薄,衣着过少再加上室温太低易感冒耗阳气;
反而反之,衣着过多加上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所以建议外出时,体质弱的人最好穿高领而且护腰的服装。即使增添衣物。
二:合理饮食
小雪节气饮食对正常人来说,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具体地说,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饮食的不同,对人身体健康也有不一样的作用,对于老年人来说,要想身体健康,那么饮食就更加的关注,只有懂得合理饮食搭配,才能调理出健康的身体。
然而在这个进补的季节,过量吃油腻食物,往往又会产生内热,出现痤疮、烦躁和便秘等症状,这就具备患流感的内部环境。而辛辣食物又可加重内热,稍不注意外感风寒即可患上流感。所以饮食要合理,注意荤素搭配。蔬菜水果要多吃,如大白菜、萝卜、香蕉、苹果和梨等。
三:情绪调节
小雪前后夜长昼短,阳藏阴盛,气温降低,天气时常阴冷,再加上树叶凋零,寒风瑟瑟,人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引起心理上的一些感伤,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甚至会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人们被不同的情绪所左右,尤其是不良的情绪,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医养生理论认为,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同样能达到强身健体,养生长寿的目的。此时应调节自己的心态,注意精神的调养。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多听听音乐,让美妙的旋律为生活增添乐趣,同时,要多参加娱乐活动,多晒太阳,以激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四:运动防感冒
小雪前后是季节性感冒的高发期。加强运动锻炼可有增强免疫力,有效预防感冒。此外,小雪节气通过体育运动,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从而保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使人精力充沛。运动还能减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
预防感冒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规律和适量的体育锻炼。有量变才能有质变,运动提高免疫力也应该细水长流。专家推荐的频率是每周3~5次,每次运动30~45分钟。运动项目最好是有氧运动。每天进行30~45分钟的有氧锻炼,如散步、骑车、跳舞等,可极大增强人体抵御感冒的能力,避免患上呼吸道传染病。
小雪节气的食疗食谱1、减肥排毒:美味啤酒虾
主料:基围虾300克。
辅料:黄瓜半根、色拉油适量、食盐少许、葱1小段、姜1小块、啤酒250克。
做法:
1.1、基围虾挑去虾线,剪去虾须、虾脚,清洗干净;
黄瓜洗净切片,姜、葱切片。
1.2、炒锅烧热,放少许油,烧热后放入葱、姜片爆香;
放入基围虾,小火煸炒至虾变红色。
1.3、倒入啤酒,小火煮十分钟左右;
待汤汁渐干时,放入黄瓜片,加少许盐提味,翻炒均匀即可。
2、补血健脑:皮蛋瘦肉粥
主料:大米适量、松花蛋2个、猪肉150克。
调料:色拉油适量、食盐适量、姜5克、料酒适量、淀粉少许、白糖2克。
做法:
2.1、准备一锅慢火煲好的白粥,切片的瘦肉用盐,油,酒,生粉和糖加姜丝腌30分钟,皮蛋一个切成小粒。
2.2、用小锅(或瓦煲)按个人的份量装上白粥,小火加热到粥起小气泡,先加入切粒的皮蛋煮几分钟,这样的话皮蛋的清香会溶在粥里,香气更甚。
煮的时候要边煮边搅动,以免粘锅。
篇8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祝融峰下逢嘉节,相对那能不怆神。烟里共寻幽涧菊,樽前俱是异乡人。遥山带日应连越,孤雁来时想别秦。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九日陪董内召登高》 唐·廖匡图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荃蘪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九日雨中》 唐·徐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重阳阻雨》 唐·司空图
重阳时节。可怜又是天崖客。扁舟小泊花溪侧。细雨斜风,不见秦楼月。白衣望断无消息。举觞一笑真难得。归兮学取陶彭泽。采菊东篱,悠然见山色。《醉落魄/一斛珠》 宋·赵善括
重阳高会古平台,吟遍秋光始下来。黄菊后期香未减,新诗捧得眼还开。每因佳节知身老,却忆前欢似梦回。且喜清时屡行乐,是非名利尽悠哉。《十日和张少监》 唐·徐铉
摘得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九日寄行简》 唐·白居易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祐
玉露霏凉木渐酡,每逢佳节惜年华。青山叠叠多归梦,白发萧萧不在家。触景漫思千古事,无钱空对一篱花。相知相见情何已,石鼎山泉且煮茶。《九日书怀》 元·王冕
雨阻龙山会,云荒戏马台。且看黄菊放,休待白衣来。事业书千卷,功名水一杯。登临聊复尔,吟啸漫徘徊。《漫兴 十八》 元·王冕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唐·韦庄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元瑜正及从军乐,甯戚谁怜叩角哀。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唐·李郢
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九日酬颜少府》 唐·高适
寻诗绕遍一篱花,落叶声中日易斜。忆得高堂临别语,授衣时节望还家。《九日》 清·万夔辅
萧飒秋声楼上闻,霜风漠漠起阴云。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心忆旧山何日见,并将愁泪共纷纷。《九日北楼宴集》 唐·权德舆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客中九日》 明·王翃
西风吹日弄晴阴,酒罢三巡湖海深。岳阳楼上登高节,不负南来万里心。《两绝句》 宋·陈与义
闻道东篱菊已黄,无因移向酒樽旁。西风忽起野烟暮,落叶乱飞山树苍。雁带寒声归渚急,江涵秋水与天长。浮云遮尽登高眼,不许愁人望故乡。《九日登鸡鸣山》 清·韩畕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重阳》 南宋·文天祥
万里惊飙朔气深,江城萧索昼阴阴。谁怜不得登山去,可惜寒芳色似金。茱萸秋节佳期阻,金菊寒花满院香。神女欲来知有意,先令云雨暗池塘。《九日遇雨二首》 唐·薛涛
天涯重九。独对黄花酒。醉拈黄花和泪嗅。忆得去年携手。去年同醉流霞。醉中折尽黄花。还是黄花时候,去年人在天涯。《清平乐》 宋·石孝友
四时令节惟重九。况此日、逢佳偶。金菊已花杯有酒。瑶池宴罢,一枝斜插,好作渊朋友。翠眉淡淡匀宫柳。比似年时更清瘦。双绾带儿新结就。长情恩爱,随家俭约,素与君同寿。《青玉案》 宋·倪翼周
谁道他乡异故乡。泉江风物似湄湘。钗头缀糁萸偏紫,杯面浮金菊倍黄。今共古,几重阳。休将往事更平章。舞衫歌扇姑随分,又得掀髯笑一场。《鹧鸪天》 宋·郭应祥
身闲身健是生涯。何况好年华。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消磨景物,瓦盆社酿,石鼎山茶。饱吃红莲香饭,侬家便是仙家。《朝中措》 宋·范成大
少逢重九事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州生白发,瓦炉独试雾中茶。《九日试雾中僧所赠茶》 南宋·陆游
上客南台至,重阳此会文。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务简人同醉,溪闲鸟自群。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参军。《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唐·严维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九日》 唐·杜甫
秋树风高,可怜憔悴门前柳。白衣去后。闲却持杯手。一笑相逢,落帽年时友。群知否。南山如旧。人比黄花瘦。《点绛唇 重阳》 元·李俊明
秋暮天高稻穟成,落星山上会诸宾。黄花泛酒依流俗,白发满头思古人。岩影晚看云出岫,湖光遥见客垂纶。风烟不改年长度,终待林泉老此身。《九日落星山登高》 唐·徐铉
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重阳夜旅怀》 唐·郑谷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江汉路长身不定,三笑旅怀开。《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唐·张继
破村寥落过重阳,独自撄宁葺草房。风撦红蕉仍换叶,雨淋黄菊不成香。野猿偷栗重窥户,落雁疑人更绕塘。他日若修耆旧传,为予添取此书堂。《秋晚自洞庭湖别业寄穆秀才》 唐·皮日休
飘零万里若为家,一夜西风吹鬓华。只有新诗题甲子,更无故旧对黄花。《重阳》 南宋·文天祥
年年羞见开,十度悲秋上楚台。半岭残阳衔树落,一行斜雁向人来。行云永绝襄王梦,野水偏伤宋玉怀。丝管阑珊归客尽,黄昏独自咏诗回。《九日》 唐·李群玉
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乱离偷过九月九,头尾算来三十三。云影半晴开梦泽,微暖傍江潭。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风飞向南。《庚午岁九日作》 唐·齐己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重阳阻雨》 唐·鱼玄机
满城风雨近重阳,城脚谁家菊自黄。又是江南离别处,烟寒吹雁不成行。《有九日道中凄然忆潘邠老句》 宋·方岳
老去登临兴未删,便乘小艇放溪湾。高原水浅苗初出,密树霜浓叶渐斑。《九日放舟山塘》 清·施何牧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雨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觉人间岁月遒,愔愔窗户一灯幽。读书已废虚长夜,护塞无共负盛秋。病齿何堪食粱肉,残躯惟念制衣裘。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秋夜》 南宋·陆游
老怀多感惊佳节,病骨宜寒喜薄霜。玉脍齑中橙尚绿,彩猫糕上菊初黄。几年虚负登高兴,何许重寻落帽狂?浅酌易醒归薄暮,又成支枕独焚香。《壬子九日登山小酌》 南宋·陆游
夔州鼓角晚凄悲,恰是幽窗睡起时。但忆社醅挼菊蕊,敢希朝士赐萸枝。山川信美吾庐远,天地无情客鬓衰。佳日掩门君莫笑,病来纱帽不禁吹。《夔州重阳》 南宋·陆游
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重阳》 唐·司空图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九日》 唐·王勃
九日无欢可得追,飘然随意历山陂。蒋陵西井风烟惨,也有黄花一两枝。《九日》 北宋·王安石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槿坠蓬疏池馆清,日光风绪淡无情。鲈鱼斫鲙输张翰,橘树呼奴羡李衡。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黄花催促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漂泊》 唐·郑谷
今日陶家野兴偏,东篱黄菊映秋田。浮云暝鸟飞将尽,始达青山新月前。《九日田舍》 唐·钱起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唐·白行简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九日》 唐·杨衡
红叶黄花秋景宽,醉吟朝夕在樊川。却嫌今日登山俗,且共高僧对榻眠。别画长怀吴寺壁,宜茶偏赏霅溪泉。归来童稚争相笑,何事无人与酒船。《重阳日访元秀上人》 唐·司空图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杯。《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唐·崔曙
寒食吊之推,端阳悲郢客。如何重九日,不祀陶彭泽。《九日杂咏》 清·赵与楩
凤去台空,庭叶下、嫩寒初透。人世上、几番风雨,几番重九。列岫迢迢供远目,晴空荡荡容长袖。把中年、怀抱更登台,秋知否。天亦老,山应瘦。时易失,欢难久。到于今惟有,黄花依旧。岁晚凄其诸葛恨,乾坤只可渊明酒。忆坡头、老菊晚香寒,空搔首。《满江红》 宋·陈纪
风雨吴江冷,云天故国赊。扶头呼白酒,揩眼认黄花。客梦蛩声歇,边心雁字斜。明年又何处,高树莫啼鸦。《九日家中》 宋·陈与义
风急登高野客伤,悲笳声里过重阳。正须击剑论《孤愤》,何暇携壶举一觞!白骨不埋新战恨,黄花空发旧枝香。寒烟冷日东篱下,西望柴桑路更长。《至正戊戌九日感怀》 元·叶顒
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近来逢此日,多是在他乡。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九日言怀》 唐·令狐楚
渡江旌旆动鱼龙,令节开筵上碧峰。翡翠巢低岩桂小,茱萸房湿露香浓。白云郊外无尘事,黄菊筵中尽醉容。好是谢公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 唐·卢顺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掩衡门秋景闲,洛阳才子访柴关。莫嫌浊酒君须醉,虽是贫家菊也斑。同人愿得长携手,久客深思一破颜。却笑孟嘉吹帽落,登高何必上龙山。《九日贾明府见访》 唐·戎昱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酒尽寒花笑,庭空暝雀愁。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唐·钱起
池馆隳催古榭荒.此廷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热,蟹螯充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九日小阁》 宋·韩琦
粲粲黄花手自持,登高聊答此佳时。纤云不作看山祟,斗酒聊宽去国思。落日楼台频徙倚,西风鼓笛倍凄悲。彭城戏马平生意,强为巴歌一解颐。《重九会饮万景楼》南宋·陆游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重阳日酬李观》 唐·皇甫冉
病厌追游嬾举觞,今年闭户作重阳。香烟袅袅闲萦几,书卷纷纷静满床。斜日更增秋惨淡,黄花应怪客凄凉。长安光景还如昨,谁醉城南杜曲旁?《九日小疾不出》 南宋·陆游
病酒坚辞绮席春,空伴水边身。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重阳日即事》 唐·赵嘏
篇9
The“earlyrice”and“laterice”intheSongDynasty
Abstract
Thesocalled“earlyrice(zaodao)”and“laterice(wandao)“intheSongdynastywerenotthesameonesinthedoubleharvestricecroppingsystemofmodernsense,buttheonesthatharvestearlyorlate,manyofthembelongedtomiddleandlate-maturingvarieties.Theso-called“laterice”distributedmainlyinzhexi(nowthesouthpartofJiangsuandnorthpartofZhejiang)duetotaxesandrain,whiletheearlyricebecamemoreandmorepopularintheotherdistrictsforthereasonsofdroughtandfamine.
早、晚稻的划分既是稻作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在宋代以前即已出现,但大多在一些非常偶然的场合,并且早稻和晚稻都是孤立存在。宋代随着稻作技术的发展,早稻和晚稻的概念非常流行,且常常是相提并论,以致后来的一些学者往往以今概古,以为宋代已经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早稻和晚稻,甚至更有人认为是双季稻,从而错误地估计了宋代稻作的发展水平。本文试图从宋人有关早稻和晚稻的基本概念入手,考察早稻、晚稻在各地的分布,并分析形成此种分布的原因,以期对宋代的稻作有个更好的把握。
1、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及其分布
现代农学对于早稻、中稻和晚稻的界定主要是依据生育期的长短来决定的。而宋代最通行的做法是依据收获期的先后来划分早、中、晚稻,如“早禾收以六月,中禾收以七月,晚禾收以八月”。[1]由于各地的水稻成熟期并不一致,[2]所依据的历法标准也不统一,有的分之以月份,有的别之以节气,即便是都按节气或月份,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所以各地早、中、晚稻的划分不尽相同。如福建三阳,“其熟于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3]陆游有“秋词”三首,第一、二首分别提到七月、八月,第三首依时序当为九月,七月中提到“早禾”,九月中提到“晚稼”[4];又如浙江四明,“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处暑成。”[5]而江西西昌(今泰和)则以小暑、大暑节收割为早稻,寒露、霜降节收割为晚稻。早、晚稻只是相对而称,此外并无严格的科学界定。
尽管宋代的早晚稻概念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早晚稻概念,但各地都已对自己所生产的稻做了早稻、晚稻,甚至于中稻的划分则是事实。早、中、晚三稻在各地稻作中所占比例如何?对于了解宋代的稻作情况来说是重要的。游修龄说:“宋代的水稻,在同一地区已有早、中、晚的不同,一般以早、中稻为多,晚稻较少。”[6]实际上,早、中、晚的播种面积因时因地各不相同。
两浙的浙东地区,早稻多于晚稻,如四明(今浙江宁波):“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视早益罕矣。”[7]台州:“晚稻……民间所种不多,仅当早稻十之一、二。”[8]越州:“统计会稽八县田亩,……晚稻居十分之四。”[9]十分之六则是早稻和中稻。浙西虽然在“七月初乃见新谷”,证明有早、中稻的存在,但却以晚稻为主,如湖州:“管内多系晚田,少有早稻。”[10]甚至有些地方“纯种晚秋禾。”[11]但这种情况也主要局限于太湖沿岸地区,远离太湖沿岸的浙西一些地区,也是早稻多于晚稻。如临安府之新城县(今浙江富阳县西南)“山田多种小米(即早籼),绝无秔稻(即晚粳)。”[12]
宋代,另一处晚粳种植比较集中的地区,是淮南地区。这里的水稻一般要到夏初,甚至于农历五月方始插秧。“淮南夏早收,晚秧亦含风”[13];“积雨涨陂塘,田塍插晚秧”[14]等宋人诗句描写的就是淮南插莳晚稻秧的情形。而在一些近水低洼地区,甚至到夏初才始撑着一种短小轻便的小划船在稻田中进行撒播。[15]插秧在初夏,收获却在初冬,贺铸有“楚泽初冬正获田”[16]之句,此诗作于历阳(今安徽和县)姥矶,时间是在戊辰十月晦日(十月的最后一天)。苏轼提到,元祐六年(1091),汝阴县(今安徽阜阳)百姓,因旱伤,“稻苗全无”,而被迫至淮南籴晚稻种。[17]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江南东路安抚使奉命收籴粳米,但江东诸州“尽是籼禾小米”,无奈只得“差官往淮南收籴”,可见淮南产粳米之盛。[18]但淮南也有籼米,宋政府在淮南所收籴的粮草中就既有大禾米(晚粳),又有占米(早籼),[19]只是不占多数。
属于江南西路,与淮南西路毗邻的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及其相邻的荆门军(今湖北武汉)也以晚稻为主。陆九渊在“与章德茂书”中提到:“江东、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种占早米,晚田种晚大禾。此间田不分早、晚,但分水、陆。”不分早晚稻,表明当地的水稻仍然是以传统的一季晚稻为主。南宋王十朋有“途中遇雨”诗,提到“晚稻短长熟”之句,此诗作于某年的八月二十六日到兴国军之后,[20]不久王十朋又入鄂州(今湖北武汉)境,留下了“秋深余晚稻,地旷僻闲田”[21]的诗句。
福建八州,上四州(建宁、剑州、邵武、汀州四州)似以早稻种植为主,而下四州(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则是以晚稻为主。这从南宋乾道六年(1170)六月,提举福建常平茶事郑伯熊报告中可以看出,他说:“福建路八州军府县,自入夏以来,阙少雨泽,其上四州军府虽时得甘雨,犹未霑足,早禾多有伤损;下四州军亢旱尤甚,晚种有不得入土者。”[22]或认为,这里郑伯熊把上四州军入夏后“早禾”雨水不足和下四州军晚稻不能插秧并提,说明下四州军在南宋已普遍种植两季水稻,上四州军恰恰只种一季稻。[23]这种理解是错误的。首先,这个报告出台于农历六月,事发在六月之前,即文中所称“入夏以来”,宋以四月为夏首,入夏以来指的是四月已来,也即四月至六月这段时间,如果是双季稻的话,这段时间正是双季早稻生长到成熟的季节,双季晚稻不能插秧是正常的,并不是一件大惊小怪的事,而作为一季晚稻,六月份尚不能入土就比较紧张,因为一季晚稻一般是在五月前后移栽的。
江西也是以早稻居多,然而各州县有所区别。洪州:“据洪州申……缘本州管下诸县,民田多种早占,少种大禾。其所种大禾,系在向去十月,方始成熟。……本司契勘,本司管下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种大禾。”[24]此处,占米指的是早禾,大禾指的是晚禾。江州:“星子、都昌晚禾绝少,独建昌邑大苗米居多……此间土产皆占米,晚禾不多。”[25]“敝郡今秋少雨,晚田多旱,除星子、都昌,多是早田,被灾处少,唯有建昌一县,晚田数多。”[26]“夫都昌田禾,例宜早籼,非若星子早田,十居七八。”[27]抚州:“临川境内早禾最多”,[28]“乐安、宜黄两县管下,多不种早禾,率待九、十间,方始得熟。”[29]总的说来是“本州早禾少,而晚禾多。”[30]吉州:“早稻不过二三分”[31],十分之七八为晚稻。
江东诸州“尽是籼禾小米”[32],似也是以早稻为主。荆湖的潭州(今湖南长沙):“早稻甚多,晚米甚少”,[33]早稻约占全州稻谷种植的70%。[34]“只有早稻,收成之后,农家便自无事。”[35]成都府之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似也以早稻为主,[36]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中提到:“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卜鼓决漏,取罚金与赏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37]可见眉州的水稻一般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以前收割。范成大在题为“峨眉县(今四川乐山县)”的诗中也有“泉清土沃稻芒蚤”[38]的诗句。
北方地区水稻分布较为分散,但以一季晚稻为多。史料记载,占城稻在皇家御苑中的收获期多在十月。晁说之(1059-1129)“秋吟诗”中有“崔子稻畦晚”之句,诗注云“崔德符监稻田务”,[39]稻田务的所在地在京西北路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县)一带,证明当地稻田务管辖下的稻田是以晚稻为主。但由于北方易受干旱影响,所以江翱也曾在汝州鲁山县推广一种早稻。[40]
尽管现有的材料还不足以全部勾勒出宋代早稻和晚稻的分布图,但综上所述,宋代南方水稻主产区,除浙西等地区晚稻较为集中之外,其它地区都是早晚搭配,并出现了早稻盛行的趋势。北方地区自古及今则都以晚稻为主。
2、早稻盛行的原因
早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四川、荆湖、江东、江西、浙东、福建等地。这些地方选择早稻种植,从其初衷来看,首先是着眼于抗旱。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水稻的主产区,但这个地区的降雨量分布极不均匀,以江西为例,大部分地区春夏两季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5%,秋季只占15%。进入小暑后便转入到久晴少雨的干旱期,降雨量明显减少。其他省份,如浙江、江苏、安徽等,也有类似情况。而与此同时,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水稻的需水量加大。《种艺必用》引老农言云:“稻苗,立秋前一株每夜溉水三合,立秋后至一斗五升,所以尤畏秋旱”,《种艺必用补遗》则进一步指出:“凡晚禾最怕秋旱。秋旱则槁枯其根。虽羡得雨,亦且收割薄而尠矣。故谚曰:‘田怕秋时旱,人怕老时贫。’诚哉是言也。”提出把立秋作为水稻水分临界期。立秋前后是水稻开始孕穗(古人称为秀,或做胎)的时期,这以后水稻对水的需要量很大。明代《沈氏农书》说:“乾在立秋前,便多干几日不妨;干在立秋后,才裂缝便要车水。盖处署正做胎,此时不可缺水,古云:‘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吓’……自立秋以后,断断不可缺水;水少即车,直至斫稻方止。俗云:‘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又据宋应星的计算,“凡苗自函活以至颖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将刈之时,少水一升,谷数虽存,米粒缩小,入碾臼中,亦多断碎”。从分布区来看,也主要是缺水较为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种一季都显差强,早稻因需肥水较少所以得到垂青。
宋人对干旱危及晚稻多有提及。如李纲在其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任内(1135一1139)曾上奏说:“(洪州)自入秋以来,阙少雨泽,已觉亢旱,又生青虫,食害苗稼……若更旬日内无雨,晚田决致旱伤”,“难以指准。”而早禾则因“春夏之间,雨旸调适,早禾已是成熟收割了当。”所以“管下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早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种大禾。”抚州知府黄震在咸淳七年(1271)七月二十一日《雨旸申省状》曰:“自六月初三日有雨,亢旱一月,至七月初二、初三,而后得雨,早禾虽赖以有收,自七月初三以后,又复兼旬无雨,晚禾凛乎可虑,本州早禾少,而晚禾多,关系非小。”[41]相比之下“临川境内早禾最多,晚禾虽被蝗旱,然所在有大歉之处,亦有大熟之乡,长短相补,亦得半收,早晚禾通计已是七八分成熟。”[42]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也提到:“敝郡今秋雨少,晚田多旱。”[43]陈宓在《与江州丁大监》书中说:“此月初以来不雨,……建昌邑大苗米(即晚稻)居多,遭此晚稻大可虑。”[44]有见于晚稻易旱,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员积极致力于早稻的推广。朱熹就曾在晚稻种植面积较大的都昌推广早稻,他说:“夫都昌田禾,例宜早籼,非若星子早田,十居七八。”[45]
早稻需水量少,所以在一些易旱的山区发展较快。闽北山区宋初就有一种耐旱高产的稻种。据宋人杨亿《谈苑》记载:“江翱,建安人,文蔚之兄子也。为汝州鲁山令,邑多旷土,连岁枯旱,艰食。翱自建安取早稻一种,此稻耐肥、旱,实早,可久蓄,宜高原,至今邑人多之,岁岁足食。”[46]这里未言明此种早稻即占城稻,而且出现在有占城稻记载之前,应属早已有之。
除了干旱之外,早稻的推广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避水,早稻的生育期短,可以在每年的大雨到来之前,完成收获。这使得早稻除了适合于丘陵山区种植之外,也适合于在低洼易涝的地区种植。长江中下游流域虽然在入秋之后进入干旱期,但是在一些年份也有暴雨成灾的可能,这对于成熟收获期的晚稻来说是不利的。如,乾道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臣僚言:“伏见前月(即八月)以来,天作滛雨,江淮浙闽皆被其害,……稻穗之在田未刈者,经此巨浸已同腐草,高田虽无甚损,亦多芽蘖。”[47]解决办法就是尽量播种早稻。早稻品种之一的黄穋稻即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浅浸处宜种黄穋稻,……黄穋稻自种至收,不过六十日则熟,以避水溢之患。”[48]早稻可以避水溢之患,所以“湖田多,山田少”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所种占米为多,有八十占、有百占、有百二十占,率数月以待获。”[49]又如避霜。一季晚稻常常要到霜降之后才始成熟,如果某年霜早,则要面临前功尽弃。何承矩在河北种稻时,头年因霜,未能收成,险些使屯田种稻难以为继,第二年改种江东早稻,取得成功。还有耐瘠。早稻对肥料的需求量比晚稻少。
丘陵山区往往比较容易干旱,且土壤肥力不及平原,复由于地势较高,易受冷害,所以早籼稻种植较多。如江东徽州,“大率宜籼而不甚宜粳”[50],临安新城县“山田多种小米,绝无粳稻”[51]。这也是宋真宗向高仰易旱之地推广早熟占城稻的原因。早稻与山冈联系在一起,如“早禾饱熟收山场”[52]、“北乡田少尽茅冈,早禾有种何妨种。”[53]福建上四州军,早稻多于晚稻也与此有关。这种格局到近代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据近人的调查,南京、镇江一带,地势高亢,山田多于圩田,亦只宜需水较少之籼稻。[54]
“救饥”也是早稻盛行的原因之一。宋代一般以晚米为籴纳对象,至于早稻很大程度上是农民自产自销,文天祥就曾提到,“吾州(江西吉州,今吉安)从来以早稻充民食,以晚稻充官租”。[55]农民生产的早稻除了大部分自我消费之外,剩余部份也进入市场,满足中下层百姓的粮食需求。早籼稻成为“自中产以下皆食之”[56]的大众食物。中产以下的大众,由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不济,不可能有很多的存粮,一遇青黄不接,就需要有一种早熟品种来接济,这就更为早稻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契机。最早见于宋代方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稻品种,六十日,又名救公饥,其出现即与此有关。“六十日稻,名救公饥。传有孀妇居贫乏食,撷稻中先熟者,以养翁姑,因传其种。”[57]宋代新安也有这样一个品种,名红归生,米粒红,成熟最早,然不广种,少莳以接粮耳。宋人有诗云:“前村后村水车声,伊伊扎扎终夜鸣,皇天不雨四十日,高田何止龟兆出。田家眼穿望早禾,早禾不熟赖饥何?”[58]从中也可看出早稻在抗旱救饥上的用意。
早稻盛行的原因也为近人的调查所证实。民国二十四年(1935)夏秋,江西农业院作物组乘指导农民混合选种及采集单穗之便,附带进行水稻品种及栽培方法之调查,知各县水源缺乏为未种粳稻之首要原因。普遍粳稻生长期较籼稻为长,所需水分总量亦较多,本省雨量最多之月为五、六月份梅雨期内,七、八月以后,遂逐渐减少,故多数地方,均栽早熟籼稻,以期避免干旱之损失,此粳稻之变天然因子所限制而被据弃者一也;又因本省盛行二熟制,早稻收获后,可栽二季稻或其他旱作,如晚大豆、芝麻、养麦等。粳稻生长期较长,不适于二熟制,此受栽培制度之限制而被摒弃者二也;各县所栽之品种,有芒者绝无仅有,盖一般农民对于有芒之品种,多感脱粒之费力,调制之不易,交租时又被田主所拒绝而厌恶之。粳稻品种有芒者居多,此不合农民心理而被据弃者三也。[59]由于饥饿和干旱古已有之,因此,我们估计,早稻出现的时间比实际材料中的记载更早。
虽然早稻的种植在于抗御自然灾害,但它的存在毕竟为多熟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早稻可以避旱、救饥,但产量不高,救得一时救不了四季,同时在早稻收获之后还有较长的生产季节可以利用,于是古代农民可能很自然地就在早稻收获之后,种上晚稻或其它作物,以弥补早稻产量的不足。于是多熟制形成了。宋谢邦彦诗:“嘉谷传来喜两获,薄田不负四时耕。”[60]说的就是早稻的存在为多熟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太湖地区种植晚稻的原因
然而,在宋代水稻的主产区,拥有“苏湖(常)熟,天下足”美誉的浙西地区,早稻仍然没有取代晚稻的地位,在水稻生产中仍然是以单季晚稻为主,并且一直保留到了近代。江南地区的晚稻一般是五月插秧之后,入秋后才能陆续成熟,直到九、十月份。宋人有词曰:“……,重来雨过中秋……看黄云、还委西畴……信吴人有分,……重到苏州。……”[61]从中可知,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时,水稻尚未收割。浙西晚稻收获的临界日期是霜降。苏轼有“乌程(今浙江吴兴县)霜稻袭人香”[62]之诗,曹组亦有“霜落吴江,万畦香稻来场圃”[63]之词,楼璹《耕织图诗·收刈》亦云:“田家刈获时,腰镰竞仓卒。霜浓手龟圻,日永身罄折。”从上述诗词中可以看出,当时浙西地区的水稻一般都是在霜降以后收获。诗中不提别的收获期,显然表明浙西地区的水稻一般都是在霜降前后收获的。回过来再看看播种期。苏轼有“种稻清明前……分秧及初夏”的诗句。表明北宋时期,湖州是在清明(四月上旬)前下种,立夏(五月上旬)初插秧。杨万里诗句:“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吴盐雪花白,村酒粥面浓。”又表明南宋时期的吴中是在农历二月初(比清明稍早)浸种,四月中(比初夏稍迟)插秧。也就是说,太湖地区的水稻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播种,霜降前后收割。即农历的二、三月到九、十月这段时间。一季晚稻的种植情况在许多品种的生育期上可以得到反映。
何以在各地盛行早稻的同时,太湖等地区依然以晚稻为主呢?游修龄总结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和宋代的温度变化有关。籼稻和粳稻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稻要求高,粳稻可以耐低温;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的要求强,粳的要求弱。总之,是籼的耐寒性弱,粳的耐寒性强。现在一般籼稻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7度以上,粳稻地区则在16度以下。宋代气候转寒,北宋时期,我国东部的气温略低于现今,[64]南宋时期杭州的4月份平均温度比现在要低1-2度。[65]在这种温度条件下,太湖地区发展为粳稻中心。[66]二是稻麦两熟制扩展后,因小麦收迟,以种晚稻为宜。因而晚稻的比例扩大了。太湖地区晚稻品种的多样化,同宋以后稻麦两熟制发展有密切关系。[67]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太湖地区选择晚稻还有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从经济上说,宋代政府的籴纳政策是太湖地区种植晚稻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隋唐大运河开通以后,太湖地区是稻米的主要输出地,政府规定收纳一律以晚米为准,这可能与晚米的品质及贮藏寿命有关,晚稻的品质好且耐贮藏,适合漕运并供给政治中心的居民,而早米在这两方面的表现较差,故不在收纳之列。舒璘在论及粮食贮藏时说:“古之积储在谷不在米,验之于今,藏米者四五年而率坏,藏谷者而无损,而谷之中又有高下焉。有大禾谷,有小禾谷。大禾谷今谓之粳稻,粒大而有芒,非膏腴之田不可种;小禾谷今谓之占稻,亦曰山禾稻,粒小而谷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所谓粳谷者,得米少,其价高,输官之外,非上户不得而食;所谓小谷,得米多,价廉,自中产以下皆食之。”[68]孝宗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十二日知建康府洪遵在上奏中也提到:“秈禾小米,久远不可贮储。”[69]由于晚粳具有食用品质好,耐贮藏的特点,所以规定晚稻为赋税征收对象,这不光是太湖地区如此,其它地方也都是如此,政府还将税收的起征日期放在晚稻成实之后。[70]适应政府的政策,虽然宋代各地都有晚稻栽培,但由于赋税较轻,有些地方在满足税收需要之后,可以种植早稻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太湖等地的农民由于赋税负担重,必须大量种植晚稻才克完成,不仅如此,一些邻近地区由于自身产生晚稻不衍交纳税收,也到太湖沿岸地方来收购,如,临安府之新城县“山田多种小米,绝无秔稻,一岁所收,仅足支民间数月之食,虽丰岁亦须于苏、秀邻境籴运交纳。”[71]由于对晚稻需求量大,所以太湖沿岸的农民种植早稻的选择余地较小。这也是太湖沿岸地区,这里自古以来直到近代一直是以一季晚稻为主的原因之一。江南赋税负担沉重可能与晚稻种植相互关联。
无独有偶,在其它一些赋税较重的地方,晚稻的比重也比较大。北宋时期,发运到京师的米超过百万石的除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外,还有淮南一百三十万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72]淮南是晚稻的重要分布区已如上述。江西各地早晚稻比重不同,也可能与赋税轻重有关,在江西的一百二十万之输中,以吉州所占份额最多,宋人曾安止估计“漕台岁贡百万斛,调之吉者十常六七”[73]。李正民也说:“江西诸郡,昔号富饶;庐陵小邦,尤称沃衍。一千里之壤地,秔稻连云;四十万之输将,舳舻蔽水。朝廷倚为根本,民物赖以繁昌。”[74]从漕粮一项来说,吉州“实为江西一路之最”。[75]适应漕运的需要,这里种植的水稻十分之七八是晚稻,只有二、三分种植早稻。
从自然条件来说,我们认为,水旱变化比气候转冷对太湖地区晚稻种植的影响更大。这里再具体地分析一下雨水状况对于江南地区稻田种植制度的影响。明李乐《乌青志》中说:“种田之法忌过早,本处土薄,太早则虫易生。若其年有水,则必芒种前后可插莳也。如遇旱暵,即不妨迟至夏至。”可见决定当地水稻移栽早晚的因素主要在于水旱,而非冷暖,当然水旱也与冷暖有关。这段话还转辗于明清时期的乌青、乌程等方志及《沈氏农书》等之中,应该是浙西地区农民的共识。翻开所有的中国农书,几乎种田的趁早,早有诸多的好处,惟独在太湖地区提出,“种田之法,不在乎早”,这与太湖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提到了虫、水、旱三个方面的原因,实际上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同样面临,就浙西而言,我们认为水灾是导致浙西地区种植晚稻的主要原因。
浙西地区在在入冬之后至春夏之交有个较长的降水过程,如果在这一段时间播种插秧,势必面临水灾。元祐四年(1089)十一月初四日,两浙西路兵马钤辖龙图阁学士朝奉郎苏轼状奏,“勘会浙西七州军,冬春积水,不种早稻,及五六月水退,方插晚秧”[76]。可见,冬春积水是浙西七州军选插晚稻的主要原因。积水不仅影响到插秧,还影响到下种。元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苏轼在一份奏状中又提到:“窃以浙西二年水灾,苏湖为甚。……自下塘路由湖入苏,目睹积水未退,下田固已没于深水,今岁必恐无望,而中上田亦自渺漫,妇女老幼,日夜车畎,而滛雨不止,退寸进尺。见今春晚,并未下种。”从这个奏状中可以看出,苏、湖一带的水田在当年,地势低的可能整年都种不上水稻,因此收成无望,而地势较高的,也由于淹水,到了三月下旬,所谓“春晚”,还没有下种。所以苏轼接着又说:“自今(即三月二十三日)已往,若得滛雨稍止,即农民须趁初夏秧种。”[77]也就是说,苏、湖等地的水稻播种期须推迟到四月以后,加上不少于一个月的秧龄,水稻移栽的时间最早也得在五月初以后。一些在五月或五月以前即已播种移栽的水稻,如果不幸赶上大水,则需再种。如,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十一日诏,“浙西州军大水,……官为贷其种谷,再种晚稻,将来秋成,绝长补短,犹得中熟。”[78]淳熙九年(1182)五月十六诏,“近者久雨,恐为低田有伤,贫民无力再种,可令浙东西两路提举常平官,同诸州守臣,疾速措置,于常平钱内取拨借第四第五等以下人户,收买稻种,令接续布种。”[79]“用心补种被水去处田亩”[80]虽然能够起到绝长补短的作用,但已付出了人力和物力(如种谷等)的浪费,因此,就宋代始人们便有意识地推迟播种和移栽的时间。明代宋应星说:“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81]这种做法在宋代的太湖地区就已普遍采用。苏轼说:“去年浙中,冬雷发洪,太湖水溢,春又积雨。苏、湖、常、秀皆水。民就高田秧稻,以待水退。及五、六月,稍稍分种,十不及四五分。”[82]刘攽在一首自问自答的诗中写道:“种田江南岸,六月才树秧。借问一何晏?再为霖雨伤。”[83]其它一些低洼地区,如淮南,种植晚稻也都出于同样的原因。甚至岭南地区种植晚稻也是受到了雨水的影响。苏辙在“次韵子瞻连雨江涨二首”诗中提到由于连雨江涨,引发水灾,对于“东郊晚稻须重插”[84]。叶绍翁也有“田因水坏秧重播”的诗句[85]。除水灾之外,太湖地区盛行晚稻还有其他的一些考虑,如虫、旱等。如“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描写的就是由于干旱,早秧不能及时移栽,家家以龟卜占雨的情景。凡此种种,都是浙西种植晚稻的重要原因。
太湖地区的一季晚稻一般是在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移栽,至九、十月才能收获,自宋代以后,随着大小麦及油菜在南方的发展,有些农民开始在收获水稻的稻田中种植大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而大小麦及油菜等都必须在农历次年四五月以后才能收获,收获过后,再种早稻显然已来之不及,所以只得种植晚稻。正如清《潘丰豫庄本书》所说:“田有宿麦,遂废春耕,而大概莳秧在刈麦后。”因此,稻麦二熟水旱轮作进一步强化了一季晚稻在太湖地区的地位。
4、宋代早稻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