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顾左右而言他范文
时间:2023-04-12 02:2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王顾左右而言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一位臣子,将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游历。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的朋友却使他的妻子儿女挨饿、受冻,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说:“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他(君王)怎么办?”齐宣王环顾周围的大臣,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
2、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 )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现实社会,有一个现象很令人揪心,那就是一些本来富含尊敬的词,被“山寨”污染而落入下乘。如“大师”一词,真正的大师往往谦而不受,许多徒逞口舌之利的人却趋之若鹜。先秦思想家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曾闻“南饶北季”的轶事,“南饶”之香港饶宗颐先生,平生不喜别人称自己做“国学大师”;“北季”之季羡林先生曾说“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采。而一些伪“大师”们,甚少实学,喜弄名头,开口第一句总是“我作为某某大师”,让人啼笑皆非。真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中而言:“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高人谨行不辍,俗人只宣之于口,原因说来很简单,结果却判若云泥。所以《道德经》也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些都说明,对于一门学问来说,“能行之”比“能言之”更加重要。之于养生,这尤为重要。
首先,养生知识需要实践来转化成令人受用的成果。社会上一些“养生大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下笔千言,洋洋洒洒,深入询问他本人的心得,便“王顾左右而言他”了。南宋大文豪陆游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乃金玉良言啊!若不付诸实践,再多的养生理论也不可能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若不付诸实践,别人的养生理论再好,也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
其次,生命的健旺状态才是体现养生成就的直观标准,而不是口舌之利。平常一听到某人可称“养生家”,第一反应是:“他多少岁?”然后会问:“他看起来精神吗?”为什么呢?一个人养生是否有成,不是以此人能讲多少养生理论来衡量,而是以其生命的质量和长度来衡量。没有一个健旺的生命状态,养生理论讲得再好,也难令人信服。没有养生成就作为基础,只懂得高谈阔论,反而给人一种如诗中“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之感,其实不利于养生。所以东晋医药学家葛洪指出:“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可谓切中要害!
另外,只说不做,容易陷入养生的误区,或被一些谬论误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有些理论听起来“很美”,但做起来就是没有效果,甚至有副作用;有些理论,用令人头昏眼花的巨大系统和不着边际的专业词语,给人以“可信”的错觉,但一旦付诸实践,便原形毕露,现出了其“谬误”的本质。所以,作为普罗大众,衡量一个养生理论的好坏,要用“实践”这把尺子,千万不能拜倒在一些人的“澹澹大言”之下。
总之,养生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的学问。只说不做,不是养生;说多做少,养生不好。对于养生,需谨记清代大学问家袁枚的教诲:“学在躬行不在讲”啊!
篇3
有一天放学回家,在父亲办公桌上,我发现笔筒下面压着一本杂志,我便翻过来看,这便是《湖南党史月刊》。翻着翻着,便读入了迷。我连封面封底都仔仔细细看完,当确信再没有未读过的内容时,我才把杂志压在床席底下,沉沉睡去。从此,《湖南党史月刊》便成了我当时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一直陪伴我读完初中。杂志不但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而且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观。老一辈革命家那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那种坦坦荡荡的革命情操,时刻教育着我,警醒着我。
父亲也是读书迷。为了一睹为快,父子俩还常常争执。杂志一来,我便藏着,有时间便翻出来看。父亲呢?便常常问我《湖南党史月刊》来了没有,哪里去了。我则王顾左右而言他。等我把杂志读完后,便让给父亲。有时,父亲先看到杂志,他把杂志放在公文包里,在开会或出差的空隙里看。等他看完,我才有机会阅读。
我的成绩一直很好。尤其是语文,作文从来都是范文。我常常把在《湖南党史月刊》上读到的故事用在作文里,老师对我的作文批写“读书广泛,用典极多”的评语是最多的。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湖南党史月刊》给了我快乐,也给了我痛楚。以前,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科学家。爱上《湖南党史月刊》后,我的世界观变了。那些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怀深深地影响了我,于是做一个政治家成为我的首选,立志凭自己的智慧改变家乡的贫困。在高中三年,我从班上的学习委员一直做到学校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成为学生预备党员。那时,心潮澎湃,内心渴望像老一辈革命家一样,为普天下百姓谋幸福。
工作后,我老老实实做人,深深敬仰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操,希望像他们一样朴实做人,扎实做事。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省级骨干教师、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这离不开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精神的影响。
篇4
后来,搬到另一个社区康和山庄,宽带网线是早预埋好了,安定之后,立即上网,发信也好,聊天也好,快捷如风。名片上自然要大大方方地印上邮箱,似乎是一个漂泊很久的人,有了一个稳固而堂皇的住址。
殊不知这邮箱一旦公之于众,便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烦恼和欢乐。我在一首写着好玩的词中有这样两句:“愁也邮箱,喜也邮箱”。
先说“愁”。
我常会猛不丁地收到发在邮箱里的一部长篇小说,或一组中短篇小说,洋洋洒洒,密密麻麻,让你惊出一身冷汗。作者很年轻,是外省的,无一面之缘;邮箱是从朋友的朋友处得到的,言辞恳切,我不能不看。信中还说希望我在阅读后直接荐往出版社,以望早日与读者见面。“老年花似雾中看”,阅读虽费时间,尚无压力,看过了提提意见,也算是尽一点心意。可人家并不是真要你提意见,而是要出版面世,这就令人仰天长叹了。我若是出版社或刊物的总编辑――慢,这也不行呀,管发行的同志会说印数上不去,奖金谁给?底下的编辑会说这是人情稿,指责你是存心要把刊物搞垮,砸弟兄们的饭碗!
更有一些作序写跋之类的事接连不断,外地的,本地的,哗啦啦把书稿发来了。我知道沦为作序,也就说明是“老”了,可以说几句属于“提携后学”的话了。捧捧场,吹吹喇叭,也是应该的,但可不敢瞎说呀,得仔仔细细拜读,作点儿笔记,斟酌着怎么说才妥当。因为对其人了解甚少,光看文章要想评断准确,除非你是神仙,那些序、跋无非“水过地皮湿”,只能做到不出笑话而已,有它无多,无它不少。
还有的提出写作上的疑问,希望我一一回答,不怕其烦,惟忌其简。这更让人头痛了,我非圣明,只是涂鸦了这多年,也没写出个什么名堂,焉敢端起架子作指导状?人家巴望你指出一条光明大道,以便“蟾宫折桂”,可我自已对许多问题到老终觉茫然,怎么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可又不能不说,只好向提问者推荐几本国内或国外有定评的创作理论著作,请他慢慢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本人自认浅陋,敬请海涵。
说罢“愁”,便要说“喜”。
朋友间互发电子邮件,或是一封信,或是一个作品,真如端起一杯美酒,饮之品之,欣然欲舞。还是这双老花眼,还是这颗衰老的心,面对相知甚深的朋友,那一份愉悦不可言状。
野莽的信,是最具诙谐和幽默的,总有许多奇里古怪的句子让人忍俊不禁。许多刊物的总编托他组稿,他往往雷厉风行,将号令刹时传之友人。“炎天暑地,正是趋凉之时,但因需稿急迫,还望兄赤膊上阵,作一小说”云云。他把写得有趣的文章,也常发来共乐,如那篇为我造像的《聂老夫子》,写我穿着新买的牛皮底鞋到哈尔滨赴会,在冰地屡屡摔跤之窘状,读后不禁哈哈大笑。我们还讨论一些关于《红楼梦》和旧体诗词的问题,兴之所至,自然是要唱和一番的。野莽的诗词,雄豪铿锵,承继“豪放”一脉,且能输入口语,别有一番意味。
阿成兄即便出差,也是带着手提电脑的。记得前年春,贵州有个采风活动,托我邀几个作家前往。打阿成家的电话,总是无人收接,便试着往他的邮箱发一信,立即得到回复,原来他们伉俪正徜徉在天涯海角的椰风蕉雨之中,得此消息,欣然应允:“天涯虽好,安可久留,遵义乃三十年前旧游之地,又能与诸友一聚,焉能坐失良机!”
篇5
两千年前,太史公司马迁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遂废书而叹。老先生所叹者,是以为利乃乱之始也。两千年后,我读《孟子》,也不禁废书而叹。我所叹者,是前贤亚圣孟子身上的那股咄咄逼人的英武之气和沛然淋漓的阳刚之气。人说:大哉孔子!我则想说:英哉孟子!天地间一伟丈夫,真男人也。
读《论语》与读《孟子》,感受迥然有别。前者循循善诱,吉光片羽,如雨露之养,时风之化,是典型的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而后者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其势不可当,“其锋不可犯”(苏洵),雄辩无碍,一泻千里。孔子更多的时候是教育自己的三千弟子,故心平气和,大言炎炎,诲人不倦,在人们眼里是一个“至圣先师”、蔼然仁者。孟子更多的是向不可一世的君王陈说自己的为政之道,故尔常常踔厉风发、意态亢昂,有时甚至带有火气,言辞犀利,显露出十足的刚直不阿、磊落恢弘的大思想家的个性,有一种睥睨王者的人格风范和精神气度。尽管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为争霸天下,莫不纷纷采取功利主义的攻伐之术,以为孟子的“仁政”治国方略“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即见效太慢而不肯采纳,但在孟子义正辞严的强大思想攻势下,不能不一时心悦诚服。而孟子并不为了让君王接受自己的政见而屈尊阿附,他无意于取媚讨欢,弄个一官半职干干。他不仅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反而常常直刺君王的痛处,陷这些愚不可及的家伙们于尴尬难堪的境地,不得不“王顾左右而言他”。每读书至这样的段落,便情不自禁再三嗟叹:孟子孟子,何其智勇!孔老夫子曾批评他的学生子路过于勇,而他的嫡传弟子孟轲,其勇较之于子路则更胜一筹。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不讲勇,但是,勇,实在该是男人的本色啊!
不知怎么回事,一提起文人书生,就是一副文弱、寒酸、迂阔的窝囊相,让人“不足观”,不大瞧得起。然而,在文人老祖宗孟子身上能寻出半点窝囊的影子吗?他若知道后世文人把自身形象糟蹋成那种样子,肯定会怒发冲冠,大骂子孙不肖的。孟子实在是为后辈文人树立了刚直英武的楷模。男人的形象不只让剑客游侠武装专美,文人亦男人也。《孟子》中记载,一次,孟子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正好派人对孟子说:“寡人本应去拜访你,但不巧感冒了,怕风吹,如果你能来朝,我可以接见你。”孟子一听这话,反而不想去了,于是回答说:“刚好我也病了,不能上朝见王。”第二天,孟子却到东郭大夫家吊丧。公孙丑说:“你昨天托辞有病,今天却去吊丧,这样不太好吧?”孟子理直气壮地说:“昨天病了,可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以臣子的身份公然与君王较劲,没有一身的正气、骨气、胆气是不行的。孟子曾引一位勇士的话说道:“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都是男人,谁怕谁呀!又有一次,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一个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便大模大样端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理他,趴在几上装睡,那人很不高兴,孟子就坦率地教训他:对一个年长的老头子应该懂得礼数!在孟子看来,一些峨冠博带的君王,只不过是贪财、好色的草包蠢货,或者是率兽食人的,哪里值得老百姓仰望尊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英雄气概,溢于言表。孔子制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礼数,孟子并未昏愚地全盘接受,他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他遗世独立,傲岸宏达,凛然不可侵犯,完全不把一些平庸的君王放在眼里。
相对于孔子的“君子”学说,孟子给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增添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概念:大丈夫。“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丈夫者,男子汉也;大者,巍巍乎崇高也,“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一怒而天下惧并非真正的大丈夫,蛮勇斗狠、奸诈残忍、蝇营狗苟、见利忘义之徒更难望大丈夫项背。真正的大丈夫是光明磊落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是富有仁德的人,是胸怀宽广的人。大丈夫人格的获得,孟子有一秘诀:善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说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崇高刚强的正气,一种不可势压利诱的骨气,一种超迈雄放的豪气,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一种宏毅坚定的志气。孟子这一特点,是他的精神导师孔子所不及的。宋学家朱熹说:“孟子有些英气。”近人林语堂说:“我们读孟子,可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孟子尝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苦心孤诣的教诲,一直使得后代文人们进退有据。不管身在魏阙,还是远处江湖,都不应失去了做人的立身根本,培养浩然正气。孟子身上那种有棱角、有个性的哲人风采、英俊气度、男人本色,成为一条汲之不尽的文化源泉,更行更远还生。
篇6
祝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口头祝贺、电话祝贺、书信祝贺、传真祝贺、贺卡祝贺、贺电祝贺、点播祝贺、赠礼祝贺、设宴祝福等等,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在多数情况下,几种方式也可以同时并用。
祝贺的时机,也需要审慎地选择。对商界人士来说,适逢亲朋好友们结婚、生育、乔迁、获奖、晋职、晋级、过生日、出国深造、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之时,应当及时向其表示自己为对方而高兴。不然,就有疏远双方关系、心存不满或妒嫉之嫌。碰上节日,出于礼貌,向亲朋好友们道贺,也是必要的。
对于关系单位的开业、扩店、周年纪念、业务佳绩,予以祝贺,亦为“义不容辞”。
一般说来,口头祝贺,是商界人士用到的机会最多的一种祝贺方式。口头祝贺,在总体上的礼仪性要求,是要简洁、热情、友善、饱含感彩,是要区分对象,回避对方之所忌。
通常,口头上的祝贺都以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例如,“恭喜,恭喜”、“我真为您而高兴”、就是国人常用的道贺之语。“事业成功”、“学习进步”、“工作顺利”、“一帆风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生活幸福”、“阖家平安”、“心想事成”、“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大家也人人耳熟能详,百听不厌。
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刻,道贺之语的选择应有所不同。 在祝贺同行开业时,“事业兴旺”、“大展宏图”、“日新月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恐怕是对方最爱听的话。
在祝贺生日时,除了“生日快乐”可广泛使用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种老寿星爱听的祝词,就不宜对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们来讲。
对新婚夫妇,使用“天长地久”、“比翼齐飞”、“白头偕老”、“百年好合”、“互敬互爱”、“早生贵子”之类的祝贺语,能使对方更加陶醉在幸福与憧憬之中,多多益善。
有些话本意不错,但可能犯一些人的忌讳,故宜加以回避。例如,乘飞机者,不喜欢祝他“一路顺风”,——因为这对飞机飞行有碍、香港人不爱听别人祝他“快乐”,——爱讨“口彩”的他们,往往把“快乐”听成了与之发音一样的“快落”,那样岂不是太不吉利了。
若明知一位小姐才疏学浅,事业上难有重大进展,那么就不该祝她“事业有成”,免得让人家“感时花溅泪”。代之以“生活幸福美满”,大概才能让对方芳心大悦。
如果说适时而得体的祝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密切感情,促进友谊的话,那么一句恰当的慰问语,也可以把商界人士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及时地传达给自己的交往对象,像“雪里送炭”一样温暖对方孤寂和伤感的心灵。
慰问,就是在他人遭遇重大变故,如患病、负伤、失恋、丧子、丧偶、婚姻裂变、极感痛苦忧伤,或破产、关厂、失业、休学、研究受阻、市场开拓失败,遭受困难挫折之时,对其进行安慰与问候,使其稍安勿躁,稳定情绪,宽心放眼,去除或减轻哀伤。在适当的时机,还可给予对方一定的支持与鼓励。
慰问,首先要表现得“患难与共”。不论是表情、神态,还是动作、语言,都应当真诚地显示出慰问者的“同舟共济”之心,体贴关心之意。
例如,在慰问逝者的亲属、探视伤病员、安慰失恋者时,应表情凝重,语调深沉舒缓,语言饱含关心与同情之意。若是嘻嘻哈哈、喜眉笑眼,语调尖锐、油滑,语言随意、放肆、轻浮,就会给人以“彼方悲伤之日,即是我方开心之时”的幸灾乐祸的感觉。
当然,也不宜矫枉过正,表现过分。若是一见面就表现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人未语,泪先流”,搞得被慰问者伤心落泪,恶化其情绪,亦属不当之举。
其次,慰问语的重点是关心、体贴与疏导。
对生活困难者,可询问其具体的难题,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
对工作受挫者,应鼓励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自古英难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支持其再接再厉,奋起直追。
对失恋者,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免谈此事,尤其不宜评论对方原先的那个“他”或“她”。也可以劝慰其“天涯何处无芳草”,或“大丈夫何患无妻”。
对于颓废之人,则可以多一些激励。告之“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最后,慰问语应选择得适当。
不要嘲讽、指责对方。说什么:“当初我也碰上过这事,但我可不这样”,“瞧瞧,我原先说什么来着,‘不听好人言,吃苦在眼前’”,都很没有水平。
篇7
最近,浙江金华四中高二学生徐力不堪学习重负杀死生母,震动全国。各界人士群情涌涌,纷纷反思教育弊端,提出改进措施。
有人认为,家长逼子成龙心切,子女承受力弱,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有人提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因而急切需要减轻学生负担。也有人说,学校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导致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一手硬一手软",使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降低了学生素质,导致惨剧发生。
种种说法都有道理,但都没有击中要害。要害是什么呢?大学太少,招生人数太少。
我国目前约有1000所大学,美国有3500所大学,而且美国人口只有我国的1/5。算下来,我们的大学入学率比美国差多少倍?
也许有人说我们比不了美国。看俄罗斯,俄罗斯也有1000所大学,可是俄罗斯人口大约为我国的1/10。我们比俄罗斯差多少?
如果俄罗斯我们比不了,那么我国大学生在人口中所占比例比印度和埃及要低,还能说什么呢?
就以经济发达的广东而论,据《人民日报》华南版2月22日头版报道,拥有7000万人口的广东省,只有26所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0%。而2000万人口的台湾,却有 63所本科院校。广东的高等教育不是太可怜了吗?
目前知识经济热,知识经济是什么?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为依托的新经济。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国际统计年鉴》发表了各国居民文化构成的数字,其中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一项,泰国为2.9%,印度为2.56%,中国为1.39%。
当然,这个数字是否准确还有一些不同意见。《北京观察》杂志今年2月号发表历史学家雷颐的文章说,我国目前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4%左右。不管哪个数字,幽默一点说,在全国人口当中,大学生有如凤毛麟角。这样的基础,搞知识经济的困难可想而知。
治本之策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必须急速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再等下去,不但要拖住知识经济的步伐,而且无异于纵容更多的"徐力"出现。
为什么这样说?在高等教育供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转动,中小学是不可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在我国,大学生与非大学生在求职、待遇、提升等各方面存在着鸿沟,这不是秘密。不管人们情愿不情愿,"过度竞争"必然会向中小学蔓延,大学生招生太少,高中发展必然受制约。
为了上大学,人们只有千方百计考上为数不多的高中,而且要尽可能考上重点高中。这样,就必须"从娃娃抓起"。结果孩子不得不背起沉重的学习负担。我国社会节衣缩食供孩子读书的传统,更加剧了这种状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前几天,在全国上下大抓"减轻学生负担"的热潮中,北京一所著名民办中学提出星期六和星期日加班上课的决定受到家长热烈欢迎。前来给孩子报名的家长满坑满谷溢出校门,以至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不得不分4批进行。这样的压力,怎能保证不再出"徐力"?正由于此,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反思实在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难道都没有看出问题所在?
也不尽然。大概许多人认为大学扩招非一时能够奏效,所以才回避了要害。难道真没法子了吗?非也。按世界各大学教师与学生比例,我国大学教学办学力量富裕3倍不止。上海一些大学最近实施两项改革:一是把多数行政后勤部门剥离出校,使学校减轻负担,集中财力人力搞好教育教学;二是把房地产商引进学校投资建学生宿舍,建成后10年,学生住宿费都交给房地产商,以保证投资回报,降低房产开发的风险,10年后学校收回房产。结果对3方都有利。如果全国都照这样子推进高校改革,短短时间内大学招生规模就可成倍扩大,中小学压力自然减轻,徐力杀母式的悲剧自然也就可以大大减少了。
篇8
关键词:孟子;论辩艺术;形成原因;特征
一、引言
《汉文典》在评价战国时代的诸子文章时,特别指出孟子善辩的特点:“逮至战国,孟子振响,善议论,长于讽陶,文最诀利。”孟子同时代的人“皆称夫子好辩”,而孟子回答:“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句话传达出两层含义:一是孟子善“辩”,在当时已成公认的事实;二是孟子本身并不乐于“辩”,而是因为某些原因使他不得不作出这种选择。为何“好辩”?如何“善辩”?“辩”的影响?以下一一浅析。
一、孟子论辩艺术的形成原因
(一)时代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争霸战争不断,纵横游说的时代风气盛行。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崇尚的是“霸道”,而孟子宣扬的是“王道仁政”学说。在这种情况下,争取到崇尚霸道的君王的支持,实属不易。百家争鸣,各家各抒己见,众说峰起。孟子以接受孔子的传统自居,势必要扛起捍卫和弘扬儒学精神的大旗。但当时“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为了捍卫儒家道统,推行其政治主张,孟子不得不与各种人物进行面对面的论辩。此外,战国时代也是我国逻辑思辨发展的时期,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严密的逻辑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在论辩过程中,孟子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普遍增强,且能成功运用排中律和矛盾律,因而无往不胜。
(二)学术氛围
人们多把孟子的“好辩”归因于战国时代的纵横风气,却忽略了作为文化中心的稷下学宫对孟子的影响。稷下的文化重心地位满足了孟子起而“辩”的需求;稷下盛行的“议论”风气促成孟子采取“论辩”的形式。
稷下学宫,是当时诸子荟萃的学术园地、百家争鸣的讲坛和列国的文化中心。正是孟子传播和推行儒家思想的最佳平台。齐国好辩,稷下学宫所实行的鼓励议论谈辩的政策,推进了谈辩风气的盛行。而稷下对谈辩的水平和能力非常重视,甚至谈辩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一个士人在稷下学宫的地位高低。这也就意味着,游历于稷下学宫的孟子,必须采用当时稷下所通行的“议论”方式来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且需要在“辩”术上过关,才能在学者云集的稷下学宫占据一席之地,争得儒家学说在稷下的话语权。这是孟子实现其“名辩”目的的首要前提,同时也是孟子“不得以”而“辩”的原因之一。
(三) 孟子个人原因
相较孔子的深沉庄重,孟子更像是一个有血性的傲然儒者,锋芒毕露。当时社会普遍存在士人自贵心理,而孟子又才华横溢,与统治者合则留,不合则去之,可以与国君分庭抗礼,逼得统治者也不得不“左右而言它”。此外,孟子思维敏捷、气质博大好辩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其散文中,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彩。喜用层层叠叠排比句式,论辩富有气势。“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这样,孟子形成了独有的论辩艺术。
二、孟子论辩艺术的特征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孟子十分讲究辩论技巧,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变化,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这一点在《庄暴见孟子》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庄暴见孟子》: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谈话的开始有些“话不投机”。齐王变了脸色,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孟子却提出“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的观点。可谓出其不意,观点新颖。“好乐”与国家的治理紧密相关,“今之乐”等同于“古之乐”,迎合了齐王的心理并使其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改善了谈话的气氛。然而孟子接下来并没有谈“今之乐”与“古之乐”的异同在哪里,而是巧妙地转换话题,再以谈“快乐”,诱使齐王在思想上走上孟子的思想轨道,从而牢牢地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既然齐王同意了独乐不若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若与多数人同乐,自然而然就把齐王引入到自己想谈的领域――仁政。
(二)灵活运用逻辑推理
孟子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欲扬先抑、反复诘难。如《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哪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先设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的反应,使其论辩更左右逢源。
(三)具有“驳”与“博”两大特色
“驳”是指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同于以往诸子坐而论道的言说方式。“博”则是指孟子的论辩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包含的知识丰富。孟子的论辩,居高临下、高屋建瓴、气势博大、咄咄逼人,从未有理屈词穷的时候。
和《论语》等诸子论著的雍容风格不同,孟子不再局限于坐而论道的方式,而是更多地采用了针锋相对、声色俱厉、咄咄逼人的辩驳手段。这种针锋相对的驳辩方式是孟子论辩的主要特色,甚至有文章把称孟子之文为“以反驳艺术见长的辩对散文”,并推崇《孟子》为“我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者”。
关于“博”之特色,这里要讲一讲稷下学宫的“相灭相生”辩驳风气。鼎盛时期的稷下吸引天下之士纷纷来齐,几乎各个学派在当时都有其代表人物在稷下,这种局面势必会造成各家思想的相互激荡和吸收。稷下诸子,通过这种“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过程,互相批评和驳难、互相吸收和学习,以完善自己的学说。孟子论辩“驳”且“博”,吸收其他学派思想,融汇贯通体现到其论辩中。孟子的富民思想有不少是对《管子》中有关政治经济思想的直接吸取;孟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民本思想也是对稷下民本思想的吸取和发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言,也是在稷下学有关思想的影响和启发下提出的。可见,孟子论辩中所表现出的广博特点,得益于整个时代中所保存的诸子智慧。
三、孟子论辩艺术的影响
孟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在文学创作方面、在论辩技巧方面、在论辩精神方面,此处不一一说明。以小见大,从小处着手,我们重点谈论论辩技巧对当代辩论的影响。
以高校辩论赛为例,可见一斑。新生辩论赛、院院对抗赛年年举行,论辩各方为击败对手,无不精心研究攻辩之术。请君入瓮、引人入殷、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论辩技巧己成为辩论赛中常用的手法。辩手们或口若悬河,雄辩的论证使人折服;或唇枪舌剑,犀利的辩锋令人结舌;或巧舌如簧;或左右逢源;或机敏风趣。这些论辩高度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其中论辩技巧的获得,论点、论据的使用无不得益于孟子等先秦诸子说理散文的滋养。法庭公诉中的提问式辩论法,也可以从孟子的提问式辩论法中找到根源。
综上所述,孟子处于高谈雄辩的战国之世,以知言善辩而特色鲜明。尽管他在辩论中仍然存在着某些论证不严密、比喻不贴切,甚至还有程度不同的诡辩,这固然是他论辩中的不足,但这种不足,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之外,更多的还应从历史的局限中去找原因。孟子的论辩艺术,如一颗恒星闪亮在中国文学银河里,其中的文化宝藏,值得我们继续去挖掘和开拓。
参考文献
[1]李华.稷下学风与孟子之“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2]曾义.《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特征新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3]谭家健.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N].光明日报,1957(09)
[4]高悦敏,高黎黎.浅析孟子中论辩艺术的运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2)
[5]郭永朝.论孟子的人格结构及其价值期待[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4)
篇9
看到妈妈真生气了,儿子开始把衣服、玩具从地板上拾起来,轻轻放到盒子里,把散落的书放好,然后,静静地看着她,可怜巴巴地说:“妈妈,今天晚上别不让我看电视,今晚有我最喜欢看的动画片。”
做妈妈的听到自己虚弱的声音在说:“好吧,但是下次……”
许多父母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知道应该坚持说不,但总是不由自主地妥协。儿童问题专家们给父母们提供了一些对策:
不要对孩子做空洞的恐吓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孩子不听话,你又没有制住他的法子,久而久之,你就在孩子面前丧失了权威和信用。有时你实在没耐心再唠唠叨叨下去了,给他下了最后通牒,你就必须说到做到,不为孩子的可怜相所动。
但你在给他下最后通牒之前要想清楚。假使你老是吓唬孩子又总是说了之后不执行,他就会觉得你没用,渐渐地蔑视你的权威。最糟糕的是,孩子将无视你良性的诱导,使得你滥用更多对孩子身心健康不利的事情作恐吓。
专家建议:确立一些有关睡觉时间、吃饭时的规矩等日常规则,必须是适合孩子且对他有影响力的。切忌用一些大而无当的诸如:“把你塞到地底下去”之类的话恐吓他,那是最没效力的。
把这些日常规则告诉孩子或者写下来放在他房间里,让他们学会自控,当孩子觉得大人尊重他时,他会乐于按照你制定的规则去做的。
不要一发脾气就骂孩子
即使再气愤,也不该当众骂孩子,这是很伤孩子自尊心的。要知道,父母一项很重要的责任就是保护孩子的尊严。用粗鲁的言辞骂孩子仿佛给孩子贴上标签,这个标签会给孩子一个印象,时间久了,孩子就认为自己就是那样子的人。
比如你的孩子在超市里磨磨蹭蹭,不听话,你气得骂他“混蛋!”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并且等于在教他发脾气的时候可以骂人,以后他也会这样骂他的小朋友和同学。
专家建议:如果你发现自己太急躁了,可以对孩子作适当解释,告诉他今天得快点,我们还有事。让他感觉你的急脾气是对事不对人。如果不注意,已经骂出口了,应赶快对孩子道歉。来自父母的道歉是很有效的,承认自己错了,也等于告诉孩子以后他错了应该怎么办。
不要在孩子面前反驳自己的配偶
你告诉孩子该睡觉了,你丈夫打断说:“让他把这套节目看完吧,还早呢。”由于配偶双方来自不同的家庭,在为家长之道上也各不相同,一方可能是威严型的,另一方可能是温婉型的。如果当着孩子表现出你们的分歧,孩子以后遇事就会利用父母间的不一致钻空子。这类小小的分歧往往会在日后酿成大问题。
专家建议:如果你觉得配偶在做的事情你不同意,先让他去,待会儿再跟他私下商量,不要当着孩子表示你的不同意见。专家强调说,有许多夫妻从不在一起讨论他们的为父为母之道。应选一个有闲的晚上,聊聊各自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想法,作些适当的让步,争取达成共识,这样不仅有利于教育孩子,也易于增进夫妻感情。
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怨恨情绪
如果孩子对你说“我恨你,妈妈。某某某比你好”之类的话,你立即作出十分激烈的反应,是不理智也是大可不必的。最好的做法是暂且“王顾左右而言他”。
专家建议:事后可以反省一下或者与配偶谈谈,说不定你近来的脾气是大了一点。一起想想有什么办法控制孩子的情绪。同孩子聊聊他哪里不开心,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他的怨忿情绪谈话。
停止说教
有时候你觉得是在教育孩子,但是你说到脸红脖子粗孩子仍无动于衷。要知道演说是不能代替行动的。假如你一边告诉6岁的孩子不能撒谎,一边又万分得意地告诉家人你找了个什么样的借口推辞了一个你不想参加的会议,这等于在变相地同意孩子以后可以不说实话。
此外,说教只是一种单向的教育。孩子需要你倾听,这会给他一种获得帮助的感觉。作报告似的说话比与孩子交流容易,但那会令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和说法是不重要的。
专家建议:看看孩子是怎么同他的小朋友们交流的。同孩子说话时常常看着孩子的眼睛,问问他对你说的是怎么看的。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你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你的孩子。尤其是你在家里同配偶说话的方式会成为孩子同人交流的一种模式。
不必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有足够的同龄人可以做朋友。在他们心中,你是一个可靠的能干的无条件地关爱着他们的长者。你硬要做他的朋友,他可就失去这么一位长者了。 图/邹 勤
而且,父母一会儿是一位有权威的长者,一会儿又成了他的伙伴,会使孩子很难接受。
专家建议:你有你自己的成年人朋友,你可以同他们交流思想。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应该鼓励孩子结交自己的朋友。父母没有必要对孩子谈到自己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因为孩子没有帮你承担这一类负荷的义务。维护你在他心中可以依赖的形象吧。父母的职责是帮助孩子独立面对这个世界,无论他走得多远,让他感到有父母在后边支持他。
不要将惩罚与调教混为一谈
调教孩子是在给孩子上课,而惩罚虽然收效快但不会给孩子带来实质性的改变。6岁的孩子同伙伴在玩,看到你对你说着很不恭敬的话,你马上把他从同伴中拉出来,关到他自己的房间去,这当然是制止他继续无礼的有效方法,但改变的仅仅是这一刻的行为,并没有纠正他不懂得礼貌的坏习惯。
专家建议:在这种情形下最好的做法是,教孩子试试改变一种方式同妈妈说话。要改变孩子的这类坏习惯有这样四个步骤:1)让他清楚哪一种行为是你不喜欢的(如告诉他:在这间房间里不欢迎没礼貌的孩子);2)问问孩子如果别人这样对他说话,他怎么想;3)启发他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来替代原先的行为(如:你刚才同我说的话听起来真不舒服,我们一起想想下次应该怎么说);4)解释你为什么不赞同孩子的说话方式,让他明白所以然。
不要对孩子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
篇10
25岁的张大海刚到A公司不到4个月,就被总经理破格提拔为区域行销总监,具体负责西北五省的三家分公司的市场行销。上任伊始,张大海踌躇满志,希望在今年的业绩上能有所突破。可是,一个季度下来,三家分公司的业绩不但没有上涨,反而与去年同比还下降了许多。
张大海详细分析后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分公司的经理们根本没有把他的市场策略当一回事,而是在市场变化的情况下我行我素,完全按照原来的老办法在销售。张大海和这三个经理进行了一次沟通,可是他们在会议上却“王顾左右而言他”,并在会议上聊起了家常,根本就没有把他这个年轻的行销总监放在眼里。
诊断:
这是一个典型的分公司抵触总公司、传统对抗新锐和科学的案例。可能有很多做市场行销指导人员都遭受过小张一样的待遇。分析小张被分公司经理们抵触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条:
第一:这可能是小张在沟通上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从小张的踌躇满志到分公司经理在沟通会议上的“王顾左右”可以看出,小张在处理和分公司经理的沟通上是一种单向沟通,完全没有考虑到分公司经理的情绪。不错,分公司经理是来参加你的沟通会议了,但是却在会议上拉起了家常,这显然是一种抵触情绪的表现。作为分公司经理,他们没有违反公司的规章和制度;作为小张,他也似乎执行了自己的职能。但是,市场仍然是市场,没有起色;经理仍然是经理,没有转变。
第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政治色彩在企业中的遗毒。小张的年龄很小,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行销总监的位置,这就使在企业中工作了好长时间,以经验和市场关系为主导的分公司经理们感到不高兴了。凭什么让一个毛孩子做我们的总监,而且还要将我们辛辛苦苦做的计划让他审核?在强烈的年龄和观念落差面前,这些分公司经理才采取了那种消极的抵抗态度。
处方:
当我们走进一个组织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而不是环境和市场。人在讲话,在走动,在作事情。人有性格、嗜好和好恶等等。所以说,当小张走马上任时首先应当以人为本,通过及时的、深入的沟通,这样才能在人的方面得到支持和尊重。但不幸的是,他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采取了以市场为主的方法,结果闹得很僵。怎么办?
小张应当赶快对这三个分公司经理做一个评估,并逐个分析其个人特质。如果发现哪一个经理属于性格开朗、充满自信和爱惜荣誉的人,那么就在他身上多做一点工作,争取作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然后利用支持和反对所带来的销售业绩比较,使得这个消极抵抗的小团体首先在内部予以瓦解。
寻找支持者和合作者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权力的发挥任命和提拔来获得盟友。小张应该立即对自己的工作支持对象给予肯定;对未来的盟友作出不遗余力的支持。可以通过向总公司要优厚的促销政策和通过自己对市场分析得出的结论对销售进行指导。此外,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给盟友做一些奖励(向总公司写报告或者向总公司申请特别市场开拓奖金等)。
这样,当其他分公司经理看到小张对盟友的政策倾斜后必然会作出回应。如此以来,小张就可能会在普遍的抵制中取得一些主动权。
在寻找盟友的同时,小张应当立即与总公司取得沟通,使得总公司能够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分公司经理抵触的实质,无疑是希望能够将小张这个毛头小伙子换掉。如果他们感到总公司在极力支持小张的工作,也可能会因为工作计划和销售任务的压力而屈服。因为分公司经理的业绩考核和年终的奖金往往是挂钩的。
在瓦解分公司经理抵触情绪的过程中,总公司的支持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只有通过总公司的强有力的支持,小张的一切活动才没有后顾之忧。在取得总公司的理解中,除了诉苦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出一个解决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才是取得支持的根本动因。
最后,小张所要做的就是对西北市场的这三家分公司做一个资源整合,理顺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行销计划监督体系等,从根本上消除分公司对行销总监和总公司的轻视。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分公司经理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传统、守旧和排外。针对这一情况,小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权力声望。一个人在获得权力的过程中,不论是通过实际晋升还是非正式地接受权威人士所赋予的权力,其声望和绩效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维护权力的必然的两个因素。人们都希望通过可靠、不胡来、认真地来办成一件事,所以你必须“经营”好自己的声望。在较高的声望面前,没有什么流言可以将你打垮。
二、制造竞争。很明显,这些分公司经理们的行为正是他们没有竞争的结果。
企业有时候十分相信经验而不给市场一线基层领导的竞争压力,所以导致他们目无制度,我行我素。小张要做的就是赶快在他们各自的分公司中物色有思想、有想法的年轻人,让他们作为各自分公司中的中坚力量,起到激活这些分公司的目的。另外,这也是一次练兵,为未来的分公司经理提供可供选拔的人选。制造内部竞争应该说是最好不过的管理方法。通过竞争,经验派和关系派就可以丢掉原来固有的传统思维,使新的人才能很快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