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范文

时间:2023-03-28 12:0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赵括纸上谈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篇2

人们常说:“一个人只有口才好了,才能做大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而在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之后,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我懂得了许多在语文书中学不到的知识,正如鲁迅的名言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我们必须博览群书,《中华上下五千年》真的让我明白许多。

从“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中更让我受益匪浅,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赵国有位军事空谈家,名叫赵括,他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赵奢机智善勇,为赵国立下了大功,而赵括从少年时代起,就熟读兵书,善谈兵法,连父亲也辩不过他,自认天下无敌,而他的父亲却觉得赵括把战争看得太轻,一定要坏事!果然不出赵奢所料,等他死后,赵国派遣气闻名于诸侯的廉颇,驻守长平,面对强大的秦军,廉颇采取防御政策,两军在长平相持两年,不分上下。但赵王听信流言,让赵括做将军,一到长平,就把廉颇的政策全部改变,结果赵国死伤无数。

赵括只知道背诵军书上的教条,空谈军事理论,而毫无实践经验,不懂随机应变,结果长平一役就断送了赵国45万大军,是赵国元气大伤。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历史教训啊!从此,人们把那些只会空谈理论的恶劣作风诉为“纸上谈兵”。是啊,陆游的诗写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如此,书中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深入透彻的理解必须亲自实践。

篇3

古董这个行当,水很深,需要长年累月的实践经验加理论知识,任何一个门类想搞明白。没几十年功夫下不来。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给咱们这些外行人留了一条活路,叫做知识盲点。

所谓知识盲点,是指一些文史上的小常识、小细节。这些东西大家耳熟能详,实际上却和想象中不一样,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的盲区,不留神就会犯错误。如今市面上假货很多。大部分都是低仿品。造假者水平不高,做工粗糙,经常会露出一些常识性破绽。只要我们掌握一些知识盲点,就能够觉察到这些相对醒目的破绽。不致上当受骗。

比如,李白有一首诗,叫《静夜思》。这诗大家小时候都背过,而实际上,这首诗的原文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版本。在宋代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里,原诗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到了明代,《万首唐人绝句》被修订了一下。第三句“举头望山月”改成了“举头望明月”。到了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到了蘅塘退士编撰《唐诗三百首》,把这两句修改综合到了一起。如果有人要卖给你件屏风。说是明代的,上面刻着《静夜思》全诗。你过去一看,发现它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那可以直接把这假货扔出门去了。

再比如说,陆游有一首《示儿》,也是众人皆知。它开头一句“死去原知万事空”,其实最初的版本写的是“死去元知万事空”,因为在明代之前,“原来”、“原知”都是写成“元来”、“元知”,元字做本来。起初意。后来朱元璋嫌恶元朝,连元字也看不得,遂下令将“元来”改为“原来”。才成为现在通行的用法。了解了这个知识盲点以后。若有人给你看一样南宋的古董。里面出现“原来”字样,不用再做别的鉴定。一定是假的。

还有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夸夸其谈,在长平被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可仔细想想,赵括是战国时候的人,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西汉年间刚有纸的雏形,到了东汉蔡伦。真正意义上的纸才出现。实际上。“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最早出现,要到晚清那会儿,和赵括联系到一起,差不多是民国时期。如果你看到一件古玩古书里提及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直接扔开就是,假的无疑。

此前古董界出现过一对明代青花暖水瓶,很精致,所有者宣称是郑和用过的,着实唬住不少人。可当这对暖水瓶的题款一亮出来,连我这样的外行人都乐了。那题款写的是“明成祖朱氏棣皇帝皇宫御用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稍微有文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明成祖是庙号,皇帝死了才有,怎么可能在永乐六年就出现呢?

篇4

2、孙膑,围魏救赵。

3、重耳,退避三舍。

4、毛遂, 毛遂自荐。

5、廉颇 ,负荆请罪。

6、赵括,纸上谈兵。

7、曹刿,一鼓作气。

8、郭隗,千金买骨。

9、蔡桓公,讳疾忌医。

10、勾践,卧薪尝胆。

11、吴起,杀妻求将。

12、更羸,惊弓之鸟 。

篇5

商鞅信奉的是西河学派。而公叔痤正是西河学派的杰出代表。且商鞅年轻时期就拜在公叔痤门下做门客,且很受公叔痤欣赏,并在魏王面前大力举荐。因此,很有可能是公叔痤的学生。

白起的成功,应该是兵书如《孙子兵法》《六韬》等以及战争中实践中对理论检验得到的经验。就像赵括的纸上谈兵一样,没有得到实践是不能得到成功的。他师孰的先生或者是他的父母教会了他习字,他并没有师傅。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在小升初语文复习中成语是较为重要的部分,不过鉴于有些小学生反映说成语记不牢,其实我们可以运用技巧,下面是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篇7

——要全面看待历史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这些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罗贯中先生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对其能力渲染,让诸葛亮那种足智多谋的形象在广大人民心中根深蒂固。但是从辩证唯物主义方面来看,诸葛亮并不止如此。

首先是我们熟悉的《隆中对》。诸葛亮的主张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然后再东和孙吴,北伐曹魏,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后来基本实现了他的这个蓝图,可诸葛亮却忽略了一点:如果三方完成各自境内的统一,社会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等蜀国兵将充足,物资富饶之时,魏国、东吴是否甘心落后?境内的老百姓是否已在各国天子的正确领导下勤恳守业了?从“仁爱”的角度来看,这是否已达到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目的?毕竟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苦难,而且过多的战争是使蜀国综合国力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诸葛亮的所作所为都建立在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正确的基础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基础。

再一个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大家都知道街亭是关隘要道,守不守得住,能决定这次战争的成败。众将都认为应派遣魏延或赵云为先锋,毕竟他们都是老将,有着多年的实战经验。可诸葛亮却派纸上谈兵的马谡去把守。在这里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战争的成败可想而知——跟赵括一样,大败而逃。结果被军纪严明的诸葛亮下令斩首。

下一个就牵扯着关羽的死了。上篇文章曾涉到过关羽的死和诸葛亮的吹捧有关。刘备收复了马超后,关羽的嫉妒之心陡起。于是关羽向诸葛亮写信,问诸葛亮他与马超相比如何。诸葛亮了解关羽的脾气,于是回信对关羽吹捧了一番,由此关羽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使其更加骄傲,为败走麦城埋下了祸根。

诸葛亮虽然有错误,但他沉着冷静的善于运用谋略的特点,使其在古代军事史上独领。比如说诸葛亮第一次运用谋略的博望坡初用兵,用刘备的微兵退掉夏侯??氖?虼缶??罡鹆烈惨虼吮还赜稹⒄欧沙莆?吧袢恕薄

篇8

有这些答案:

老奶奶

一个诗人和他的妈妈

铁杵

铁杵和针

纸上谈兵的主角是赵括。

有这些答案:

赵刮

一个大将军的儿子

孙子(我呸,侮辱孙子)

朱和亮(是……诸葛亮么?)

这个是有点像歇后语的东西:

蚊子找蜘蛛,要求写“自投罗网”,满好理解的。

蚊子找蜘蛛——不安好心(这个这个谁跟谁啊?)

蚊子找蜘蛛——莫名其妙(的确是有点)

蚊子找蜘蛛——找死!(还有感叹号!强悍的孩子。)

螃蟹过街,要求写“横行霸道” 。

螃蟹过街——七手八脚(你告诉我,手在哪里)

螃蟹过街——人人喊打(可怜的螃蟹)

螃蟹过街——乱七八糟(我的脑子也乱七八糟)

解释老的不同涵义:

老手,应该是熟练的有经验的。

老手——粗糙的(孩子,我明白你的心)

老手——不嫩的(你学学楼上我也就勉强放过你了,你说呢?)

老手——打游戏打得好的(你说,这种小孩,我还能说什么?)

把这四句用关联词连接:

1.张海迪姐姐瘫痪了。

2.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习。

3.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海迪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

4.张海迪姐姐学会了针灸。

答案是 “虽然瘫痪,但顽强学习,因此不但学会外语,而且学会针灸。”

结果有一个孩子写:虽然张海迪姐姐学会了针灸,可她还是瘫痪了。

这个已经让我笑出声了,又来一个更猛的孩子:

篇9

安好

若干年后,看到这封信的你,会是什么样的呢?你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偶像登上你所钟爱的舞台呢?你是否与你背后的那位彼此相爱的红袖佳人相依相守,不忘本初呢?你又是否拥有了属于你自己的小店,陪伴着所爱之人做你们共同喜欢的事呢?这些理想你都让他成为了现实了吗?

虽不知你的答案如何,但我知道,从不服输的你从来就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你一定付出了无数的汗与泪。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就是考上大学,为了考上更好的大学,你以股肱之力力争上游。你的数学从来就不是一科让你满意的科目,但我相信,你不会轻言放弃,你一定会钝学累功,哪怕“莽”,也要“莽”出一片天,将“她”拿下!

希望,在你回首过去的点点滴滴之时,你可以自然地感叹道:“啊——原来,曾经的我也不是个原地踏步的家伙啊!”我不希望未来的那个我,也就是你,回忆起自己的过去,有的只是无尽的悔恨。虽不知将来的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信奉的座右铭又是怎样的含义,但我希望,看到这封信时,你能想起你曾经的那句你所坚信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未来的我,你不曾后悔。

篇10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①人,不以人废②言。”

【注释】

① 举:推荐,举荐。

② 废:废弃,置之不理。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对他的正确意见弃之不理。”

【赏析】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的确是这样,语言是一个人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孔子用“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句话,点明了说话的重要性。但语言和行动毕竟是两回事,语言所表达的只是一种可能,未必就一定能做到。所以,光会说是不行的,必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让行动和语言一致起来,坚决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时,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即花言巧语的人是没有好的品德的,主张在用人上既“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古人云:“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意思是说,有的人能干但是口才不好,有的人口若悬河,但是未必能真正做事。所以,看待一个人,不能只看他会不会说话,更要看他能不能做事。

有些用人者常常被对方的言辞迷惑,从而轻率地对其产生信任。历史上因为“以言举人”而坏了大事的例子有很多。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曾多次率领赵军打败秦国的军队,他的儿子赵括自小熟读兵法,自以为将来指挥战斗一定天下无敌。谈起那些作战原则,就连他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但赵奢并不认为这个儿子有真才实学。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何不看好这个儿子,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意思是说:“军事是拼死的东西,赵括却轻松地谈论它。如果赵国不封赵括为将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封他为将,让他带兵打仗的话,那么,赵国军队一定会惨败的!”

公元前260年,秦军攻赵,赵将廉颇率军迎战,兵进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后,筑垒坚守。秦军多次挑战,但廉颇始终不为所动,两军相持了几个月。赵王以为廉颇胆怯,秦国趁机用反间计,扬言“廉颇容易对付,秦军最怕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赵王信以为真,令赵括代廉颇为将。尽管赵括的母亲把赵奢生前认为不可起用赵括为将的嘱咐告诉赵王,但赵王不以为然,仍任用赵括作为赵军主帅。结果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指挥失误,赵军被秦军断为两截,赵括战死,赵军失去主帅,纷纷投降。秦军将被俘的40余万赵军全部活埋,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赵王“以言举人”,轻率地使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最终导致大败。而汉文帝刘恒面对“口若悬河”的人,则采取了“不因言举人”的态度,才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

汉文帝有一次到皇家园囿上林苑打猎,他想了解上林苑各种禽兽的情况,便招来上林苑的次官上林尉询问。

汉文帝连续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都答不出。这时,虎圈啬夫(虎圈管理员)出面为上林尉解围,代为作答。此人口齿伶俐,记性特别好,对苑内禽兽数量了如指掌,汉文帝问的所有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

汉文帝对这个虎圈啬夫十分欣赏,他说:“当官就要像这个样子,上林尉真是没用!”当场命随行的官员张释之封啬夫为上林苑的主官。张释之觉得不妥,他上前问汉文帝:“陛下认为绛侯周勃如何?”汉文帝说:“是很贤德的人。”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何?”汉文帝说:“也是个很贤德的人。”

张释之说:“这就对了,大家都认为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是可以依赖的贤德之人,但是这两个人都很少说话,很木讷,哪像这个啬夫信口开河喋喋不休呢!过去秦朝任用花言巧语、舞文弄墨的官吏,这些人只有表面功夫而无实际行动,最终使国家土崩瓦解。现在陛下觉得啬夫有口才就连升他几级,这件事传出去,以后恐怕天下人争相仿效,只重口才不重实际,这股风气一旦形成,其祸害可想而知。为防止上行下效,陛下的举措不可不慎重!”汉文帝觉得张释之这番话很有道理,就取消了对啬夫的任命。

如果说,“君子不以言举人”较为容易做到的话,那么,“不以人废言”则需要更加豁达的胸怀以及长远的眼光了。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里说过:“不管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从前,有一个大户人家要盖一所房子,即将完工时,主人对窗棂的设计产生了不满。纵然花重金请了很多能工巧匠,都没能达到他的要求。没办法,他让家人贴出了一张悬赏启示,谁能设计出让他满意的方案,就重金酬谢。告示贴出没多久,许多人蜂拥而至。俗话说,人多智慧多,主人终于从一大堆方案里找出了让自己满意的设计。他赶紧让家人通知对方,前来细细商议。结果,那人一来,主人就愣住了。原来,站在眼前的不是别人,而是他曾经的家丁。此人曾因为偷盗府上的财物,被他赶了出去。面对昔日的“仇人”,主人并没有发怒,而是赶紧吩咐看座、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