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范文
时间:2023-04-02 05:0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明月何皎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前,每个学期教材所推荐的名著,教师都会在学期初或者是暑假放假之前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把名著买回来读。大部分学生都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买书”这一任务,而“读书”这一环节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偶尔读一读,却未能认真读完;即便是读了,也只是一目数行,浏览完事。因为教师未有落实的措施,所以“读”的这一环节就落空了。不要说让学生分析名著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就算是让学生叙述一下小说的故事情节,那也成为了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了。这样,即便教师在课堂上花两节课的时间来分析名著,但学生因为不了解名著,反应不佳,效果不好。
那么,如何才能落实名著阅读的教学?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一、读——读名著,抓落实
语文老师都知道,小说的教学应该抓住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而人物形象往往是在故事情节中凸显出来的。所以,如果不了解名著的情节,就给学生分析名著的人物性格、作品主题、艺术特色等,那就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所以“读”情节这一环节是基础,要落实学生的“读”。
1.课前演讲,复述情节
语文课堂的课前5分钟是名著阅读检查的最好时机。每次在讲名著之前,我就会跟学生定好阅读这本名著的时间,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要花3个星期之内看完,并按班级学生的学号,让学生提前做好课前演讲的准备,概括章节的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如果是基础较差的班级,可允许学生带稿演讲;如果是基础较好的班级,则要求学生脱稿演讲。一个学期下来,如果是内容较长的名著,学生最少有一次演讲的机会,那么他(她)就会认真去阅读并最好准备。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也检查了学生是否有阅读名著。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2.细节提问,检查阅读
以上的做法只能定时检测演讲的同学的读书情况,但对于一些不够认真的同学来说,他们就会想:“如果没有轮到我演讲,那我就可以偷懒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前演讲的同学演讲完了之后,随机抽问一两名学生,请他(她)回答这一章节中一个细节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一定是只有认真阅读过文章的同学才能回答出来的。如,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我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鲁滨逊在制造陶器的时候,他认为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什么?”(答案是烟斗)。又或者是鲁滨逊在荒岛上有两处住所,他分别给它们命名为什么?(答案是城堡和乡间别墅)。
如此一来,学生有了压力,自然也会有了动力,他们看书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任何一项措施,只要它是合理的,而你又肯花时间、肯想办法去落实它,那么它一定会出效果!
二、看——看视频,忆情节
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在学生读完名著之后,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看名著的视频。在了解了名著的全部情节之后,让学生再看视频,他们会更有兴趣,看的更加明白。有的老师就会担心,电影或者是视频的情节会与名著的内容有所出入,不利于学生掌握名著的内容。
如在看《格列佛游记》这个视频的时候,电影版的《格列佛游记》的情节与原著有一定的出入,特别是主人公格列佛的幻觉的出现,让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但随着情节的慢慢的深入,学生自己发现了电影只是用了另外一种形式来叙述这个故事。于是,他们恍然大悟:这就是跟原著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跟名著情节内容有出入的地方,也不用担心,这样更好!在看视频之前或者是在看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情节与原著有什么不一样,或者是删掉了什么情节,或者是这个情节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如果学生能够回答或者是区分出来的话,那就说明学生掌握得很好了。又甚至不提醒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同,这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名著的方法。
这样下来,即便多花一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看看视频,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篇2
一、激发求知欲,让课堂充满思考
在教学《火烧云》第一小节时,一位学生质疑:“老师,一些动物为什么会变成不同的颜色呢?”这一问题还真难住了学生。于是,我说:“是呀,小动物怎么会变成不同的颜色呢?你们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好吗?”学生又读起了课文。
一位学生举手说:“因为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本身的颜色不同,所以在霞光的照耀下它们便产生了不同的颜色。”
另一位学生补充说:“我认为火烧云是在不停地变化的,它的颜色也就在不停地变化,不同的火烧云照在不同的小动物身上,其颜色当然是不同的。”
这是深刻思考的成果,也是满足学生好奇、好问所带来的成功。
二、激发交流欲,让课堂充满灵动
研读《蒙蒙细雨》这一课时,学完课文之后,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用《蒙蒙细雨》作题目?全班同学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各种各样的想法、说法出乎老师的预料。说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无不体现文中老师的助人精神。
――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而文中老师的行为正如细雨和蚕丝一样,所以用《蒙蒙细雨》作题目。
――蒙蒙细雨虽然小而细,但如果没有它,春草将不会生长,春花将不会开放,同样没有老师,我们将不能很好地成长,没有老师,我们将迷失方向。文中老师的责任感和遵守诺言的人格将影响学生的一生。用《蒙蒙细雨》作题目有以小见大的效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老师人格的写照,《蒙蒙细雨》这一题目正是从这句格言中引申出来的。用《蒙蒙细雨》作题目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
试想,没有很好地合作,没有很好地交流,学生能说出这些答案吗?从以上的例子也不难看出,只要老师能提炼出有价值的、有利于学生交流的问题,学生的交流欲是可以得到激发的。
三、激发成就欲,让课堂充满自信
学习《鸟的天堂》一课,在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作者具体描写了一只鸟:“一只画眉飞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我趁机进行了写作训练:同学们,鸟的天堂里到处都是鸟,你能想象一下其它鸟的情景吗?
一学生写道:一只乌鸦站在树枝上,它全身黑黑的,像搽上了黑油漆一般。“咔嚓”一声,它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有一学生是这样写的:树枝上站着一只鹦鹉,它有一双黑宝石般闪闪发亮的眼睛,它正在模仿游客的声音“欢迎你们,欢迎你们!”
学生在朗读自己的作文中,成就欲得到了满足。如果老师能要求这些学生课后把文章读给其他同学或家长听,那就更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了。可以说,只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提供他们自我发展的平台,学生的成就欲就可以得到激发。
四、激发创造欲,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林海》这篇课文,一位老师设计了这么一个教学环节:老师想把课文第二段拍成一部电视散文MTV,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林海,请你帮老师设计一组电视画面。并相机诱导:要拍好一组画面,并拍出特色,就要深入研读文本。现在就请大家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与伙伴合作研读,商量设计出符合课文内容的最美的电视镜头来。经过细读和热烈的讨论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林海的岭真多啊!有高点的,有矮点的,有长点的,有短点的,有横着的,有顺着的,看了让人心旷神怡。”
一位学生说:“兴安岭真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呢!”
一位学生说:“林海,可是名副其实的林海,它广阔、浩大,它绿得可爱,绿得难以形容,起风时,它还能掀起不小的浪花呢?”
篇3
【关键词】敬业 专业知识
中职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不浓,贪玩心重,所以真正要上好一堂音乐课,做一个中职学生喜欢的音乐老师确实不容易,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去总结经验和学习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更成功,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着,引领孩子们走进更开阔的音乐天地中去,所以做一个智慧型和敬业型的教师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笔者结合多年中职音乐教学,就此问题浅谈如下思考。
一、中职音乐教师一定要有高尚的敬业精神
要做好一个中职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一份挚诚的爱。敬业的重要内涵是要爱学生,不但要爱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音乐素质低的学生决不能歧视。而要付出"四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平时他们在班上得不到爱,得不到表扬,得不到参与等,只要得不到的,在我们音乐课上都让他们得到。长期来,差生特别喜爱上音乐课。有一次,一位差生脚扭了,到三楼形体室上课不方便,可他不愿意放弃这节音乐课,自己一瘸一拐地来到音乐教室,满头是汗,我急忙迎上去扶他上位,并说:"你脚不方便就不要来上音乐课了?"可这位学生回答"不!我要上,这是我最喜欢上的课。"当时,我听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上课时,我在全班表扬了这位同学,全班听了都为他鼓掌,课后,我把他送回了教室。通过这件事,同学们再不看不起他了,这位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发展,成绩也有所提高。因此,只有爱学生,理解学生,才会实现你的职业价值。
二、教师一定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新型的中职音乐教师,应该拥有过硬地专业基本功和音乐素养。只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才能让我们胜任本职工作,才能在孩子们面前提高威信,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如鱼儿在水中尽情嬉戏。作为一名中职音乐教师,课堂中,我们的范唱要充满情感,要呈现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打动学生的心扉、开启音乐启蒙的明窗;我们的弹奏要娴熟,技巧运用恰当,才能稳住同学们的情绪,启迪同学们的情感;教师的舞蹈要符合中职生的心理,才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渴望。作为一名中职音乐教师,惟有坚持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能让自己的教育理念落伍。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沐浴着阳光,我们面对的是一天天学生的成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获取更多更新的音乐素养,我们要不断地“美容”自己的教学,每天站在学生面前时,展现自我别具一番的神采飞扬!
三、中职音乐教师要学会多给学生一些空间
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老师的严厉指导下,一遍又一遍的,一句又一句的学唱课本上歌曲,我一直觉得音乐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因为没有谁会在唱歌的时候沮丧着脸,可是为什么孩子们在课堂上似乎很不情愿又不得已的在唱着一些乏味的歌曲。教师这个时候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机会,去聆听他们的想法。问问为什么唱不好,或许有学生说有一句总唱错,让自己失去信心了。教师应该把歌曲的歌谱认真分析给学生,如附点部分的节奏是如果掌握的,或者是切分的节奏该怎么打,只有真正找到根源才能把问题解决。或许还有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唱歌曲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强调学生都会唱,能唱好节奏,能唱准音高,可是学生没能理解歌词的含义,或者对歌曲的内容一无所知,那难免会出现唱的很乏味。我一直觉得课堂应该是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着和组织者,如果变成学生在老师的严厉管制下,灌输性的教学那学生就会变得可怜兮兮,像一只被束缚的小猫,其实他们应该是翱翔于蓝天的小鸟,学生有很多想法是我们老师都想象不到的,记得以前汽修专业的有几个学生在学唱完一首歌曲后进行了歌词的改编,当然改编的歌词很滑稽,引起哄堂大笑,可是我更多是表扬她的创新,因为任何一个作曲家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天赋需要老师给与一片开阔的空间,而不要把学生的思路堵死,否则只能跟着老师打转转。在上一堂课上,我提出一个建议,就是希望学过乐器的同学都精心准备好一堂课,讲解关于你学习的乐器,关于它的构造,功能,并能演奏一段而且讲讲曲子的写作背景,让很多学乐器的学生都有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能学习一门乐器本来就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是很多学生学了很久之后缺乏兴趣,其实也和他们缺少展现的机会有关,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赏识和鼓励的,这样才能更有信心。
四、中职音乐教师要多才多艺
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在做好教书本职的同时,还应不断的加强自身音乐气质的提升,具备像演员一样高雅的气质、丰富的才艺,和坚定的自信心。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在举止、言谈、手势、眼神乃至整个体态等方面赋予动态表情和随时随地的变化,才能寓知识和技能于形象趣味之中,使得学生们在课堂里得到气氛美,身心愉悦的感染中自觉地“出神入化”地获得知识与技能。优秀的音乐教师,要多才多艺,能够根据教材要求,吹拉弹唱,自编自演。在教学中展示自己最擅长的一面。优秀的音乐老师能够正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来更好的演绎音乐,带给学生以音乐美的享受。
总之,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要比一所歌剧院的指挥宝贵和重要得多。一位蹩脚的指挥,不过是一两次的失败,而一位鳖脚的音乐教师如果连续失败二十年,那么会至少扼杀二十几批孩子的音乐天赋……”。所以,作为新时期的中职音乐教师,我们一定要不断总结,不断提升自己,为我们中职音乐教育添砖加瓦,做一名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廖幸瑶.音乐美学教育实践之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6(48)
篇4
1 向学生讲解开展名著阅读的意义
名著的最大特点,是丰富的情感内涵。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投入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贞,热情似火的浪漫,纯洁无瑕的童真,舐犊情深的母爱,山盟海誓的爱情,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名著则更讲究以情动人,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2 开设阅读指导课
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阅读同样的阅读材料,也会由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材料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的贴近原文,有的对原文加以了升华,有的却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这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指导,就可能会使学生缺乏发展的平台,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质量。因此,不同类型的名著,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等小说,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阅读时,学生大都只关注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实,情节之外,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深入其中,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关注名著实际上也必然会关注塑造人物所运用的的一系列方法,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阅读方式上,教师也不应强求统一,而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默读、朗读、浏览式、圈点式、摘录式、批注式……不拘一格。要让读写抄评、听说论辩、评价鉴赏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多样的方法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3 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3.1 “精读与略读”的方法。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吸取精华,可给学生提出阅读的具体要求,使之读书有方向,一旦触动心灵,便提笔谈杂感,写简析,吐露心声。
略读方法不一,可选读,可浏览,可摘读,其中“内容提要”是小说浓缩的精华,可透过其了解文章中心,故重视“提要”,相机引导,效果也事半功倍。
3.2 教给品读方法。品读,即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作用,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4 立足课本,推荐名著书目
熟悉的才是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是从某些名著中节选的,教师可选准时机,适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绿色的蝈蝈》后可向学生推荐《昆虫记》;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推荐《朝花夕拾》;学了《出师表》《杨修之死》后,推荐《三国演义》等等,教师可以给学生说说推荐理由,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以《昆虫记》和《朝花夕拾》为例向学生讲解推荐理由:
《昆虫记》推荐理由如下: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既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盎然的情趣。这本书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它告诉我们:人与动物需要友谊,人与自然需要和谐。
《朝花夕拾》推荐理由:《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写的虽是个人的生活,却具体生动地凸现了当时中国的风气和社会情状;不仅洞察人情世故,而且时时发表卓异的见解。作者把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弊的议论结合得自然恰当,天衣无缝。
5 读写结合,巩固提高阅读名著的效果
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这是资料积累方法,是对阅读的理解巩固。不定期检查摘抄,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
摘抄的形式: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等。
内容提要式摘抄:概括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
篇5
关键词 蒙语文 阅读教学 文学名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规定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因此,如何让初中生学会正确阅读文学名著,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名著作为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其作用更是不容小觑。
文学的力量是强大的。阅读文学名著,是学生不断吸取文化和文学精髓的主要途径,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面对人生的原动力,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源泉。针对这些问题,初中语文教师,特别是蒙古族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时,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是农村蒙古族中学教师,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对策:
1转变观念
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的事例也告诉我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哪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的时候不是把“多读”放在第一位的呢?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课内学方法,课外得“营养”,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紧紧抓住文学名着阅读这块重要阵地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了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着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例:在教《杨修之死》时推出许多三国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着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拓展阅读渠道
(1)要求班中每人购买一本名着,各各不同,相互交流着看,无形中就在班里形成了一个小型书库,有语文课代表管理并督促同学定期借阅。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由8个小组长负责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
(3)通过网上查询资料,熟悉相P网址,推荐给学生阅读。
4加强阅读指导
4.1课内示范,教给方法
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香菱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香菱苦志学诗的细节描写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香菱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天资聪慧、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然后布置学生们回去看《红楼梦》第一、五回等,联系香菱(甄英莲)的悲惨身世,对香菱的强烈求学欲望和专心致志的精神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作者对香菱悲惨的一生寄予了深深地同情。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林黛玉指点了迷津。再例如:在讲《出师表》是时,在了解诸葛亮生平事迹之后,重点分析他身上那种忠心报国的儒家思想,所以才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找到《后出师表》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深刻地体会仁人志士那种身怀天下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心。
4.2导学生自我咀嚼
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读完后一点不留痕迹。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远远没达到要求。我要求学生每月阅读一本文学名着,写两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的评价、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每学期进行一次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己把名着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设计、表演。没有对名着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4.3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
篇6
关键词:教学内容;横向联系;专业学习;教学方法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学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幼儿教学中更好的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在接受幼儿音乐教育技能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还能进行幼儿园音乐课程设计、编制具体音乐教育方案,并能对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成为富于创新能力、具有综合音乐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型的幼儿教师。
一、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因素
(一)分科教学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都采用分科教学,音乐学科又被细化为声乐、钢琴、乐理等多个学科,各学科之间的专业教师沟通较少,导致学科性较强。
(二)专业教师缺乏幼儿园实践经验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大都是音乐学院的音乐专业的科班出身,没有接触过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许多教师对幼儿园的工作和性质知之甚少,而且没有过幼儿园实践和工作的经验。在教学中,主要是沿袭音乐学院的教学方式,很难给学生以针对性的指导。
(三)学生入学时音乐“零”基础
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音准问题,部分学生有先天性音准缺陷。许多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并不了解,也不热爱,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是因为顺从家长的意愿,因而在音乐学习中会出现学习困难和厌学等现象。
(四)授课时数严重不足
班级人数多,每周2节技能课,一位老师面对众多学生在两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难度巨大。例如,声乐课教学中包括,发声训练、试唱、声乐去演唱和儿歌演唱,在有限的时间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师只能做到点到为止的程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老师的要求。在钢琴课上,这一问题就更加明显,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技术的讲解和纠正,练习曲得分析与指导、即兴伴奏,还要一对一的精心指导,其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面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现状,音乐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能够提高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幼儿教师。
(一)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音乐教师因此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根本,深入调研,针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材方向,把幼儿园的实际需要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选择难度适中,能够体现专业特色,可以作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学资料的学习内容,多以儿歌弹、演、和儿歌创编等内容为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必要的音乐技能的基础上,开阔眼界,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幼儿教育教学能力。
(二)重视学科的横向联系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大都采用分科教学,那么音乐教师应有意识的加强各个音乐学科的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立体化的完整体系,使单一的学科教学转变成综合课的形式,使音乐理论、弹、唱、打(节奏)、动(律动)等音乐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师的交流,并融会贯通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为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服务。
(三)教师加强专业学习
到幼儿园实习、见习,与幼儿园的在职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与沟通,或到网络上、书籍、期刊上查找学前教育的相关信息和材料,了解当前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和先进理念,以便给学生更实用、更具有针对性的的实践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带领观看教学录像、音乐活动教案等,引导学生进行幼儿音乐活动教学,来巩固所学的理论和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教”变“导”,学生从“学”到“做”。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完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根据中职生的好动的特点和学前教育专业未来职业的特点,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游戏教学法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体活动,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活动来学习某一个知识,让学生体会将来的幼儿教学中如何设计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老师有时是材料的提供者,有时是监督者,有时是游戏的合作伙伴,教师参与游戏的角色会随着游戏的发展而变化。同时,设计游戏活动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不要设计的太简单,和学生在玩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欣赏乐曲《动物狂欢节》,可用设疑的方法导入,先由学生猜出哪种乐器表现的是哪种动物,推动学生去探索那段乐曲所描绘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在训练节奏时,可以训练学生嘴念节奏、手打节拍、脚打强拍或手打弱拍等“玩”法;还可以把节奏编成总谱式的合作游戏,学生分成小组,有打节拍的、有打节奏的、有唱谱的、有加打击乐的等,一起合作;也可继续发展为加入打击乐、钢琴等乐器来“玩”。这种利用猜谜、游戏、打击乐、钢琴伴奏等手段以“玩”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通过手、眼、脑并用,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乐感与审美,发展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幼儿音乐活动模拟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还要具备音乐教学能力。由于受实验场地、教学设备、实习、实训基地等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必须要在课堂上得到初步解决。而幼儿音乐活动模拟,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在模拟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较为真实的问题情境,而学生会像教师正式上课一样,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之前,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观看幼儿音乐教学的录像,开阔学生的视野,并收集大量的幼儿音乐课教案和课件以供学生学习与参考。然后鼓励学生设计一个幼儿音乐活动片段,并进入特定情景进性模拟演示,亲身体验教师角色。最后,学生们共同讨论、评判,指出优点和不足,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
总之,学前教育需要优秀的幼儿教师,而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任,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高效率地获得知识,是我们的责任和追求。今天的课堂上,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积极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华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快速阅读能力。具有快速阅读能力,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并且可以更迅速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重点。1978年,吕叔湘先生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主要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太浪费时间。我们希望以中考说明文阅读为例的教学研究,能够通过对典型阅读题的分析、教学,结合相应的授课经验,思考和总结增强快速阅读能力、提高快速阅读效果的途径。
一、说明文阅读练习存在的问题
说明文阅读是阅读中的一个代表性部分,它既有记叙文的叙述描写,又有议论文的证明说理,掌握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其实也就较容易掌握其他文体的阅读。可是在说明文阅读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说明文的阅读都存在问题,因而他们无法正确解答说明文的阅读试题。例如在考试中,稀里糊涂地读完阅读材料便开始答题,题目问的是什么,就去原文中找一找原话,再看看前后句子,觉得哪句话“像答案”,就把哪句话抄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问他答得怎么样,他只会说“我也不知道。”凭借这种碰运气的答法,当然只能回答“不知道”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说明文阅读目标规定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影响阅读速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不懂
由于说明文自身的特点,使它很少能像记叙文那样情节跌宕起伏,充满兴趣。它的语言往往是枯燥甚至晦涩难懂,结构也相对单一,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说明文,更是让学生觉得专业术语满天飞,即使读了几遍下来,依旧理不清头绪,找不到线索,头痛不已。
(二)无重点
有些学生虽然读明白了整篇文章说的是什么事物(道理),但也仅限于“知道”的层面,难以从整体上去感知和理解文章,问他“文章说的是什么”尚能答对,可是针对起具体细节问题,便找不到答案了。究其原因,是因为阅读过程中浮于表面,没有抓住文章的关键,更没有领会说明文阅读的出题意图,这也是说明文阅读题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不会应用
还有一些学生,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读起文章也是认真又认真,生怕漏掉一个词语,可是做起题来总是不得要领,抓不住采分点。这类学生通常基础较好,理解能力也不差,几年的初中语文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只是缺少对语文考试规律的总结,不仅阅读速度过慢,而且欠缺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课标》中的要求是很中肯的,事实上,阅读文章要求读懂题意,理清作者意图,把握文章脉络,而学生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因而考试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考试时能领会作品的精神和方法、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才能读懂题目,掌握答题规律,这不仅仅是可以提高分数,更重要的是提高阅读能力。
二、快速阅读的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课标》要求,我们设计快速阅读法,结合具体的练习和考试题型,总结出不同的阅读策略。
(一)公式法
公式法是结合习题快速阅读的辅助方法,因为这通常不需要对内容的深刻理解,而需要掌握公式性的写作格式,既可以完美地完成习题,又可以学会写作方法。
例如:对“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这类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公式来作答:不能删+删之前的意思+删之后的意思+删去之后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例如,试题为“叶绿素可能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几乎所有的植物叶片中都有叶绿素的成分存在。‘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回答的时候只需要按照公式就可以快速地写出答案:不能删。“几乎”表示大多数情况下,删去之后变为所有的情况都是这样,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对“开头的作用”的公式则为: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二)关键词阅读法
如果题目是针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那么特征一定分布在各个自然段中,而且特征多在每一段的段首。因为整篇说明文是围绕说明对象进行的,所以它必须把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均匀地分布在各个自然段中。如果题目是针对“被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征”的,那么答案只限定在说明这个特征的一两个自然段中。因为说明文的线索清晰,顺序工整,会对被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征进行集中说明。这样我们在通读一遍文章之后,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部位找准关键句子,轻而易举地就把握问题的关键了。
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提问更是需要紧抓关键词,例如:分类别,寻找关键词“类、种、方面”;作比较,寻找关键词“比、最、而”;列数字,寻找关键词“数字”(年代除外)等等。如果全文反复出现时间点,并且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连贯性,那么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出现空间方位词做衔接,并且不同方位中说明的是不同的特征,则为空间顺序;其余可理解为逻辑顺序。
(三)断句法
我们根据写作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断句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提高阅读速度。例如:要知道“文中加点词‘这样’指代的是什么”,则在原文中找到“这样”,以“这样”为坐标往前找,找到前一个句号,这部分内容即为答案,如这部分有举例子的内容,应把举例子的部分删去。因为汉语的说话和写作特点,“这样”所指代的内容一定是紧临着“这样”的。运用快速阅读这么容易就寻找出的答案,却不知难倒了多少学生,而这类题,却又是阅读题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
如果题目问“为什么……”,这样的题只需把“为什么”后面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以这句话为坐标往前或者往后找,找到“因为”、“所以”,或者“因为”、“所以”的近义词,二者之间的部分即为答案。而“答案”正是学生要理解的要点。这样的题做完了,不但这里的“为什么”能回答了,对其他类似阅读内容也能理解了。
学生不仅理解了这类阅读内容,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谈话,也能迅速地理解其含义,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真正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结论
在运用快速阅读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开始也有同学并不认可。但按照前面的方法练习后,一位持怀疑态度的同学阅读能力明显提高,并在区模拟考试中语文考了班级第一名。其实我们的这种方法并不是什么“仙丹妙语”,只是抓住了语文阅读的特点,培养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科学方法而已。这远比一些毕业年级疯狂的搞题海战术更高效、更节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然而,我们所讲的方法针对的是已经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但尚未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阅读能力的学生。所谓“画龙点睛”,是让学生更准确更迅速地从文章中寻找要点、要义,而不是说让学生刚过接触说明文,还没有熟悉说明文的语言、结构等基本特征就按此方法训练,否则就真的是舍本逐末,为考试而学习了。
(基金名称:黑龙江大学校级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4-011HLJU)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2、古诗明月何皎皎
3、怨歌行
4.李白:关山月
5.李白:月下独酌
6.李白:夜思
7.刘方平:月夜
8.李商隐:嫦娥
9.杜甫:月夜忆舍弟
10.张九龄:望月怀远
11.秋夜月
篇9
[关键词]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美之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其诗二首。一首是《代答闺梦还》,风格接近齐梁体,多脂粉气。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了,是唐诗的百花园里,其中奇美的一朵。堪称绝唱之作。
那么一首诗歌到底怎样才能衡量其高低、美丑呢?明谢榛《四溟诗话》第一卷:“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唐诗讲究声、色、意。声,指平仄谐和,追求一种音律的美,所以唐诗称之为律诗。色,属于文字的美,是诉之于视觉的。意,当然就是指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怀了。也是“诗言志”的部分。可以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三者结合的典范,让读者从耳、到目、到心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美之韵一、诗情优美,哀而不伤
《春江花月夜》展现了一个清明澄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不管是月生还是月落,不管是春江还是海潮。诗人以“月”为中心,写了初生海上的月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等,更写了那不一样月光下的海潮、芳甸、花林、玉户、落花。在春、江、花、月、夜的这个世界里有着天人合一的皎洁与明静。那江水绕着开满鲜花的春之原野,月光又洒满花林,洒满沙汀。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洁净、清明、空灵。这是一幅春江月夜的图画,这是一个洁白幽雅的境界。
在如此良辰美景下,一方面是诗人自己。面对如画的江山。诗人的热爱之情,尤如江涛海潮般的澎湃,又如明月般的柔美、妇人般的缠绵。诗人在前半部分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五光十色的万物全被皎洁的月光所浸染,显得格外地宁静。于是诗人把视线聚焦到了这一轮明月上来,“皎皎空中孤月轮”。这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但多半是感慨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暂。古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曹檀《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也云:“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张若虚在这里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的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在哲理上的探求尤如屈原式的天问,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此化出。诗人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悟到一种欣慰,所以全诗的基调“凄婉而不哀伤”,表现出在永恒自然面前的深沉思索。伤感而不颓废,具有深沉婉转的情思与浩瀚幽邃的境界,也正如英国诗人沃兹华斯所说,“它并不激越。也不豪放,但却有纯化和征服灵魂的浩大力量”,是“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好诗。
另一方面是思妇。对远方的游子自然逗引出一种相思两地闲愁。浓浓的离别相思在这样的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所以诗人着力描绘了思妇形象中的一位。“青枫浦上不胜愁”,那长满青枫的渡口,承载不了相思之愁。用“青枫”喻愁从屈原开始。《楚辞,招魂》言“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历来作为送别之地而牵动着离人的愁怀。江淹在《别赋》里就有过这样的感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而在如此静谧的月夜,思妇游子内心更会撩上一抹抹愁绪。“月”,本就是思念的载体,尤其在离人心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如此空灵的外在环境下,只有一轮孤月笼罩着思妇,也可以说思妇已被愁情包裹着,再加上枫生浦上,就更惹人感伤了,最后以“不胜愁”点明离情。这是第一次把愁写得有重量,后人继承了这种写法。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董西厢的“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王西厢的“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等等。
篇10
世间瞬息变化,顷刻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张九龄掬着“不堪盈手赠”的月光,还梦佳期;李白静夜深思,举头望明月,月下独酌;杜甫怀念兄弟,犹记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维南斋玩月,荏苒叹今古;李商隐惋惜月中嫦娥伶仃影只,无奈碧海青天夜夜心;刘禹锡中秋夜游桃园,花前月下却只能感慨他年此日应惆怅。
漫漫的历史长河,华夏文明不断变迁和演化,是海纳百川的包容万象,是拔地而起的科技发达。依旧是那盈虚圆缺的明月,依旧是那无法割断的情思,而我们,却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续写那样的“然后”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明月还是当时的明月,可我们却已经没有了“把酒问青天”的那种倜傥,没有了“我歌月徘徊”的那种浪漫,没有了“竟夕起相思”的怅惘。有的只是包装精美的月饼,有的只是那些数据传递的中秋晚会,有的只是吃喝玩乐的借口,有的只是放假休息的窃喜。还有谁可以安静地在阳台上仰望星空,认真地看看那圆若玉盘的明月,感受一下那清冷的月辉?城市的霓虹灯比它斑斓,街道旁迤逦开去的路灯比它璀璨,觥筹交错的喧哗好过单调的静谧,眼花缭乱的歌舞表演好过素素的冷月。
明月何皎皎,无奈只是孤芳自赏。我们可以绞尽脑汁地去用五花八门的想法装饰着月饼礼盒的包装,去雕刻它的尊贵,去发掘它的新奇;我们也可以苦思冥想地去改变月饼的配料,中西合璧,内外兼修;我们也可以费尽心思地去筹办一场轰轰烈烈的中秋晚会,排场气派,声势浩大,可是我们却没有用心地去望望天空中的明月,谁还记得,它才是中秋佳节的主角?我们错失了多少“千里共婵娟”的良机,我们错失了多少“惹起旧愁无限”的深思?
在这个充满着温情和爱意的节日里,请不要再挂念城市中的繁弦急管、灯红酒绿,请不要再简单地吃一口月饼就恍然而过,请安静地找一个空旷的地方,一个人或是几个人一起抬头,认认真真地看一看悬挂在天上的素月,云间月,风透蟾光如洗,勾起遐思无限。所谓花好月圆人月两团圆,或许这一刻,从心底会漫上一股暖流。好像夕阳投在墙壁上的光面一样,慢慢地爬满心房。人生聚散分合都是难以预料的,人生能有几多团圆美满?值此中秋佳节,记得要和家人,和朋友,一同细细享受这夜凉如洗,霜华满地,月色溶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