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7 09:4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寓趣于活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7-0046-02
作者简介:朱琴(1977―),女,江苏如东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创作于安史之乱末期的七言律诗。在多次执教这首古典诗词时,笔者均打破古典诗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先后采用诵读比赛、课堂表演、改写情节、补写留白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寓趣于活动中,于活动中学习古诗词,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一、诵读比赛,趣赏诗歌音乐美
古诗词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优美等美学特质,但上述美学特质需要读者在了解文本大意、感悟作者寄寓于文本中的情感,并掌握诵读古诗词的基本方法等基础上,对之反复诵读、吟咏才可以感知。所以,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扫除生字生词,理解文本大意,感知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欢快情感,然后引导学生掌握吟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七言诗每句分四个节奏,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筑忽传?筑收?筑蓟北,初闻?筑涕泪?筑满?筑衣裳。却看?筑妻子?筑愁?筑何在,漫卷?筑诗书?筑喜?筑欲狂。……”之后,引导学生一边品味诗歌内容,一边揣摩诵读这首诗的技巧,比如情感基调的把握、抑扬顿挫韵律的把握、停顿时间长短的把握等。三分钟后,笔者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初赛,之后,再由各学习小组组长择优推荐诵读优秀者上讲台参加诵读复赛,对于优胜者,给予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不仅备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非常好:各小组长推荐上讲台诵读的学生,不仅人人能够根据诗歌大意和情感基调抑扬顿挫地诵读这首诗,有的参赛者甚至能够有表情地、流畅地当堂背诵这首诗。
二、文本表演,趣理诗歌情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叙述抒情诗。虽然这首诗抒情的成分远远多于叙述之成分:除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叙事点题之句外,其余各句,皆为诗人抒发忽闻安史之乱平息消息之后的万分惊喜之情。虽然作者在抒写内心的惊喜之情时连写了作者与妻子儿女的一连串动作,其中还省略了所有的对白与很多的心理活动描写,但是,全诗不仅“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①,而且故事情节生动、完整。课堂教学时,如果组织学生仔细揣摩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对话、动作、表情等后分角色表演这首诗,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与创造欲,有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创造能力等。所以,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表演,然后由各小组长在本组“演员”中挑选出一位“最佳演员”,再由笔者引导这些“最佳演员”自由组合成几个新的“演出班子”,在班级中进行表演比赛。除演员之外,笔者与其他学生均是评委,评价的内容有:演员所表演的故事情节是否紧扣诗歌内容改编而成,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是否到位,演员的台词设计是否符合角色的身份等。对于得分最高的“表演班子”与“最佳演员”,给予精神鼓励与适当的物质奖励。
三、改写情节,趣品人物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首句点题并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喜闻蓟北光复,想到长达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马上就可以挈眷还乡了,于是喜极而泣。虽说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由于小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与情感体验,未必能对文本中描写的上述情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共鸣。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味诗人的喜悦之情,笔者紧紧抓住诗歌的叙事点题之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引导学生试试把其中的某个字改一改,再将其与原诗的内容、情感基调进行比较,看看其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此,学生兴趣盎然,立即进行了改写活动:
生1:如果把首句中的“收”改为“失”,那么,整首诗歌的意思与感情基调都会改变。
师:可以说得具体些吗?
生2:如果将首句中的“收”改为“失”,接下来的诗句就要写作者听说这个不幸的消息时所产生的悲痛心情,原诗中表现全家惊喜、欢快的诗句都要改写成表现一家人痛苦、悲哀的诗句。原诗中欢快的感情基调就会随之变成沉重、悲凉的情感基调。
……
待学生讨论尽兴之后,笔者继续启发学生:“收”和“失”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与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1:说明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要字字斟酌,尽量做到用词准确,表达意思清楚。
生2:说明我们在写日记、作文的时候,要选用最能表达文章意思和我们的内心情感的词语。
……
就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小的寓趣学习活动,课堂里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四、留白补写,趣练写作能力
众所周知,“留白”是古今中外一切富有功力的文艺作品创作者常用的写作技巧。毋庸置疑,杜甫有着极为深厚的古诗词创作功力和包括“留白”在内的极为丰富的古诗词创作技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就有大量的“留白”之处,为读者提供了广阔、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空间。为了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将读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也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添补古诗词文本的再创作活动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写作能力,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仔细诵读,反复揣摩,设想需要补写的自然景物及人物的外貌、神态、对话、心理活动、动作等应该怎样切合故事情节,反复思考文本中所有的“留白”之处是否均有补写价值,是否均需要补写。在笔者的耐心引导下,仅仅四分钟后,就有很多学生顺利完成了这项读写结合任务。笔者指名由一位学生朗读其补写作品,他条理清晰、文采斐然的二度创作与极富表情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笔者与全班学生。事实证明,这种古诗词教学模式不仅深受学生的喜爱,还能快速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很多学生在周记中深有感触地写道:“我喜欢这种形式的作文,读写结合,又读又写,快乐无穷”“其实我补写的也不比?菖?菖同学的差,可惜我没有争取到上讲台朗读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频频亮出“新招”“趣招”,充分利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引导学生趣读、趣演、趣改、趣写古诗词,学生就有可能在趣味浓浓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中学到知识、收获快乐。
注释:
①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王嗣]语。
参考文献:
[1]董彩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0,(7-8C).
篇2
1、阅读相关资料,搭建对古诗理解的桥梁
我在教学古诗时,会事先查阅一些作者的相关资料,以及与古诗内容有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大声朗读,增强对古诗的了解。如我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十一册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查阅了“安史之乱”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人“喜欲狂”是因为官军平定了蓟北,他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日子,回到久别的家乡了。这样为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奠定了基础。
2、指导读熟古诗,让学生品味古诗的意思
俗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必须通过反复朗读。古人也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读好古诗,并终身受益,必须教给他们一些朗读的知识和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速度要稍慢些,以便于边读边想,咬字要清晰准确,把握好停顿和语调的轻重升降,读出抑扬顿挫。为了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我教给他们停顿、重音、语速等相关知识,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重音用“・”,延长用“---”等。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十一册中《示儿》《观书有感》时,我给学生加上了这样的朗读符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首先范读,此时我会夸张的把重音、停顿突出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再让学生模仿读,根据读的情况老师略加指导。然后同学间互读,最后再全班朗读。通过这样反反复复地朗读,学生对古诗的意思自然就会不断深入的理解。
3、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节奏、音律给人以美的享受。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已掌握了诗中的停顿与重音,已为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在指导感情朗读之时,首先指导学生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朗读的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和“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节奏要急促,“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要舒缓。这样让学生掌握轻重缓急以后再去朗读,就会读得有节奏、有韵律,给人以美感。
4、配上音乐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艺术美
在学生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再精读感悟,熟读成诵,在音乐和动画的伴随下,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并通过多首诗领悟艺术的魅力,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中《游园不值》这首诗,通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现春天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执教时,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观察诗中的插图,欣赏我国民乐唢呐、笛子合奏的《百鸟朝凤》,让他们感受院子里花团锦簇、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然后让他们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园子里什么样的景象,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感悟。接着让学生跟随轻音乐《春野》朗诵全诗。舒缓的音乐、明快的节奏伴随着朗朗的书声,让课堂变得温馨、浪漫,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情感得到滋润。此时的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位站在友人园子外的诗人,仰望着绽放的红杏,遐想着满园的春色,很是陶醉。
篇3
一、读言,感受文字魅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开启古诗大门的金钥匙。对于音韵和谐、形神兼美的古诗来说,要想把握它们的节奏、韵律、意境、内涵之美,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读诗训练,通过读顺句子、读准字音、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真谛。
一是定好基调,体会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读。一般来说,情感明快的,读起来语调轻松,语速较快,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愤的,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示儿》。二是把握节奏,体会韵律。古诗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诗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和语调、音长等,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三是注意变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一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要指导学生按古音去读,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古诗的声律。例如“斜”这个字,古音读“xi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还有“见”这个字,有时读“xiàn”,这是一个通假字,表示“出现”的意思,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四是抓住关键,细细揣摩。从古至今诗人都十分注重锤炼语言,古诗中“吟安一个字,捻断三茎须”之类的炼字佳话屡见不鲜。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诗人独具匠心的关键字句细细品味。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等等,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解意,读懂诗文内涵
解意,主要是解释字意,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句的大意。古诗语言含蓄凝炼,思想隽永,情感细腻,只有正确理解,才能领略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美、内涵美。首先,是理解字义。除了要准确理解基本的字词含义外,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殊的语法现象,让学生懂得古今汉语的一些变化,避免望文生义。一是注意一词多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二是注意单音节词,有些单音节词现在已经发展成双音节词,如“飞入黄花无处寻”的“寻”,理解字义的时候需要注意。三是注意双音节词,有些双音节词现在仍然使用但意思有了变化,如“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妻子”,现在就是指一个人――妻,但在古语中妻是妻,子是子。四是注意通假字,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五是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春夜喜雨》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春雨比拟得惟妙惟肖,煞是喜人。然后,是理解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译法,一种是意译法。到底使用何种方法,也要灵活运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翻译,比较一下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合适,就选用哪种方法来理解全诗,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领悟。
三、悟境,领略诗意境界
篇4
古诗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对古文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学到知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们坚持这一原则,在古诗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进行了新的尝试。
现以语文课本中部分古代诗歌为例,对“古诗五步教学法”做一说明。
概括说来,该教法分为五个大环节,即,熟读全诗——贯通大意——背诵理解——写赏析词——巩固体会。
下面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送元二使安西》、《天净沙.秋思》为例作具体说明:
第一步熟读全诗:这一步骤主要放在读准读对上。教师可范读、领读,然后学生自己朗读,教师指出朗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出现的问题。如音节的停顿,字音的校正等。古诗有整有散。整的和谐整齐,散的错落有致。读起来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做好朗读提示,示范朗读,并以充沛的感情读出师的韵味来。领读一定要标准,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第二步贯通诗意:该步骤侧重在对诗歌大意的领会上。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有关常识简介,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对于一些难解的字词,教师可适当作解释,但不宜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学生要做的是在熟读的基础上,经老师的讲解,初步了解诗意,并进一步体会诗的精妙之处。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763年(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然后在对个别字词作解释。再由学生读词,谈自己对词意的理解,教师加以指导更正。最后教师可简要贯通词意,指明其思想内容中心所在。该环节适用于较难理解的古诗。
第三步背诵理解: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只起指导、点拨、监督的作用,对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背诵形式可采取抽查、小组背、全班齐背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如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该诗短短几句,写出了“千古绝唱”。学生唉背诵时,可以边背边想,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游子思乡”的秋日晚景,在第二个环节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以细细揣摩、品味。
第四步写赏析词:这一步相对以上三步要求较高,但并非过高。多数同学能在熟读成诵、理解诗意并反复品味后,都会写出自己的赏析词来。“赏析词”是对古诗的现代诗化的诠释,也可用优美的散文笔法来写。对于程度较差的少数学生,能文通句顺地把大致诗意写出即可。
如有位同学对《送元二使安西》做了如下赏析:
诗人一起笔,就渲染了一个明朗清新而又令人心情润泽舒畅的送别环境。一场小雨,一洗往日尘土飞扬的浑浊,道路也润泽如酥,“客舍”更青了,“柳色”更绿了,惜别之情更浓了。简短几个字,清晰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清晨,送别的地点——渭城,送别的环境——“客舍青青柳色新”。仿佛就是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朋友营造了一个湿润洁净清爽的早晨,为后面写送别场面巧设了一个大的背景。
诗人在后两句中没有叙说告别场面,也没有描述依依惜别的深情,而是截取了饯行酒宴上的一个特写镜头,劝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无论如何是要喝的,因为“西出阳关”就“无故人”了。出了阳关,“君”无故人,那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呢?截取饯别宴席即将结束的劝酒词,凝离别深情于美酒之中,运笔非凡。一杯酒,一杯情,杯干了,情却难以了结。一个“更”字,一个“尽”字,饱含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特别是最后一句,诗人不说朋友远去的忧伤,也不写分别的哀愁,而是用“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感叹来抒写离情别绪,令人越品越觉得余韵不绝。
其他古诗均可根据学生自己对诗歌的体会写赏析词。这样做的好处是可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印象。该环节也属于学生活动。
篇5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是全面用力,面面俱到。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去认真探讨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而照搬照抄其它文体的教学路数,采用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讲述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通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让听者得不到要领,找不到重点,思想上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二是不求理解,硬性翻译。一些教师教学中在让学生匆匆地朗读了几遍诗词后,就手忙脚乱地做起了翻译,有时师念生记,有时师写生抄,常常是忽视诗人、脱离诗境、无视诗情,就诗讲诗。这种通过注释、借助字典把古诗词用现在白话说明白的做法,把鲜活有趣的古诗词教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三是滔滔不绝,醍醐灌顶。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翻译之后,就开始了滔滔不绝的所谓内容分析,意在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他们或侃侃而谈,或滔滔不绝,并未注意讲解的深入浅出,也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非常吃力,从而产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厌恶心理。
四是背诵默写,反反复复。一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忽视对古诗词思想、意境、情感、韵味的感受与理解,一味地追求书面答案成绩,也就是以考试为目的去教学。他们在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抽查、默写,反反复复,机械式训练,直到把学生的灵动性、想象力消磨得干干净净,才肯罢休。
古诗词教学的出路探索
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常言说得好,诗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诵读能将古诗词的思想、意境、情感、韵味感悟出来,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人格、审美、等综合素养。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题临安邸》这首诗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时,一位教师是这样教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十分感慨地说道:“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一切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创设诗的意境,在对话中感知。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以教学古词《长相思》为例,教师应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先用凝炼而有诗意的导语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的情境,借助书上的插图和布景,让学生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诗人的生活情景。指导学生将《长相思》读得有板有眼后,再引导学生对话,教师:纳兰性德的身在何方?学生:身在崇山峻岭、小河大川、山海关外、军营帐篷……教师巧妙地将站着的学生连成作者经过的地点,从而自然地概括出:身在征途。然后,再次对话,教师: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学生:心系故园。接着,教师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身”“心”分离的痛苦,带着这样的感受、心情朗读《长相思》。最后,教师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诗句,将静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精神的力量,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品味。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相关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可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如在执教杜甫的《春望》一诗时,有位教师组合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学生首先通过想象、品读、交流,感悟到《春望》中诗人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忧愁到了极点。接着,教师通过深情描述过渡到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教学此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喜”,通过自学、讨论、交流,体会诗人当时“喜欲狂”的情感来源:“一喜叛军得平复”,“二喜国家得安宁”,“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回乡得偿愿”。以“喜”为探究主线,引导学生感悟那一刻诗人是欢喜到泪满衣裳,放歌纵酒,喜悦到了极点。两首诗的组合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爱国爱家的心声。
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如在执教《游园不值》时,一位老师就非常注重咬文嚼字、研词磨句。从“怜”和“嫌”两字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品味出诗人的惜苔之意,爱园之心,探春之情。从“敲”字的千古佳话,引入“扣”字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扣出了小心翼翼,扣出了无限爱怜,扣出了诗意等待……。在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敲打研磨中,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了别有洞天的诗意画境,感受古诗词教学的巨大魅力。
篇6
一、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篇7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对每个学段提出具体要求:一二年段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段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五六年段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诗意呢?笔者认为可以用下四种方法。
一、充分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要按“一平(― /)二平、三四仄(V\);二二一二、有节奏;遇平拉长、遇仄短;”这种平仄吟诗法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 jin ,如果读成平音jiD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 “光、色、、奇、湖、宜”这几个平音要拉长,特别是“宜”要拉至三拍。这样反复地吟诵出诗词平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完全陶醉于诗情画意中,深深地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情境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反复冗长地讲说。”古诗的教学,讲究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如何创设出符合诗意的诗境呢?一是在绘画中想像诗词情境。很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极富绘画之美感。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像,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通过绘画,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更加彰显了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兴趣。二是在表演中再现诗词情境。很多古诗词的内容富有生活情趣,蕴含着哲理美。若引导学生尝试品味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再现诗中的情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三、扩展阅读
在学完一首古诗词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
1.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教师可提问: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亲人的诗?学完白居易的《忆江南》后,教师建议学生开一个“春天吟诗会”,把自己最喜欢的诗献给春天。学生兴致盎然地背起了许多熟悉的关于春天的诗。同类题材作品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前阅读的古诗词进行系的梳理,沟通了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2.向整篇(部)著作拓展。如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前面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然后引导学生去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其他部分。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实践 创新
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过:对“细节”的发现,常常成为我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确,“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关注课堂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细节,推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指导细节,欣赏细节、把玩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拓宽学生的思维
陶先生指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他提出,“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解放学生的头脑,为他们创造一种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动脑、善于动脑,激发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的精神,并且为他们提供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他携着妻儿流落四川时,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喜讯,不禁欣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以一气贯注、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因为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想象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并写下来”。经过片刻的思考,学生纷纷动笔,“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杜甫正在看书,他激动得把书一下子扔到了空中,情不自禁地大叫‘耶,胜利喽’,并一把揽过妻子和儿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的眼里是闪闪的泪花……”我们的生活与杜甫的年代相去甚远,但学生没有被诗句所束缚,能从现实生活出发来想象、来思考,从而很好地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学生的头脑得到了解放,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维开阔了,创新意识逐渐萌发。
二、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精彩源自“精雕细琢”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
1、精雕细琢对教材的理解。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那必将是流于肤浅;它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那必将流于浮华;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必将流于腐俗。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2、精心雕琢教学过程的各个教学细节。老师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感情真挚,扣击学生的心扉,拨响感情的琴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同时,教师用适时、灵活、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我们观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课,不难发现他们总是满面春风走上讲台,之后眼观全班学生,用准确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开始讲课。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用赞许的目光以示鼓励,或肯定地点点头,拍拍学生的肩膀;当学生走了神,老师用皱眉、扬眉,用亲切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融洽的师生情谊,使课堂气氛有张有弛,情趣盎然。
篇9
取材:
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是位博大精深的学者,毕生著述二百余万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对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是同步的,于文学中尤钟情于诗,历代佳作无不熟稔,体现在他的画中。
大致有三重点:首先是他最崇仰的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心仪其品德情操,同情屈子“抱石怀沙”自沉汨罗江的悲壮结局,因而自号“抱石斋主人”,先生所作《九歌》图早已蜚声遐迩。
另一个重点是石涛。先生青年时期编著《石涛上人年谱》,从上人的生活到作品,考据精详,故在艺术上受其影响也最深,且以石涛诗入画,随手拈来即成佳品。
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抱石先生取材最多的还是唐诗。唐诗在创作的当时就深入民间,即至今日,历朝士子必读的《四书》几乎尘封,但唐诗中的名篇却依然孺子能背。
古代典籍中有关哲学、道德等内容能在一定条件下保存,而政治、社会的理论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被人淡忘,只有诗的艺术魅力却永葆青春。画家取材唐诗有其普遍性的一面,然而先生创作的唐人诗意画却有不同一般的特殊性。
据诗立意:
画家运用古诗有两种不同方式。一是以己意去凑古人的诗,譬如李白的《清平调》系借芍药写太真,而有人只画花,却把诗句全部抄上,其实画面离主题甚远。另一种是根据古人的诗立意,或从中汲取灵感,抓住其精神实质进行艺术再创造,无须题诗而诗意盎然。
抱石先生可称后者之典范,他的古人诗意画既有宏景巨制,又有小品点睛,虽在有些画中题上诗句,但不占重要位置,有的只写题目,有时仅题款,可是读者一目了然是哪首诗。臻此化境,绝非偶然。先生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诗,他本身就具备诗人的气质。
除了标明为诗意画的以外,凡写“胸中丘壑”或写生作品,都是撷取大自然蕴蓄的诗意。描写古人形象或其轶事,就是歌颂某一古人或吟咏某一场景的诗句。画的语言即诗的语言,画的意境即诗的意境。区别于一般所谓的“诗配画”,而是诗即是画,画即是诗。
抱石先生对古人从深切理解达到思想感情的共鸣。笔者曾多次提到,先生“思接千载”(刘勰《文心雕龙》语),屈原、李白、杜甫、石涛等古人,不仅是他研究的对象,还成了挚友。抱石先生以绝代天才与古人息息相通,使他笔下的人物不同于穿古装的现代演员而是真正的古人。
典范: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两大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后一幅题字作“下了襄阳便洛阳”,或许另有所本,也可能偶然笔误),题材相同。巫峡烟云,长江浩淼,正是先生最得心应手的景色。大幅气势雄浑,小幅咫尺千里。
篇10
一、 巧用电教,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小学阶段选编的课文内容精彩纷呈,情感丰富动人,有的优美,有的哀伤,有的庄重,有的有趣……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巧用电教,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孩子们在意境中领会感悟,享有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如教学《凡卡》时,通过电教手段,在哀怨的音乐中把凡卡挨打、挨饿、挨冻的悲惨生活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感受到凡卡的凄惨和绝望,再与一个个美好的快乐的回忆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就有几个学生泪流满面,不知不觉在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人公,主动去感知凡卡的心境和情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无比愤慨。
引人入胜的故事,同样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我在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编了一个故事:
今天,阳光灿烂,诗人杜甫独自走在四川梓州街市上,“唉,7年了,河南河北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啊!”唉声叹气。他因安史之乱而逃到这里已经住了很长时间,沿途美景驱不散杜甫满面愁容。“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朝街头涌去。“发生什么事了?杜甫随着人流探个究竟――只见墙壁上贴着一张盖有官府红印的告示,人们奔走相告: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 “安史之乱”彻底平息!
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杜甫不禁大喜若狂,泪如泉涌、洒满衣襟……
栩栩如生的故事让学生领悟了诗中描述的意境,浮想联翩,与诗人产生共鸣。
课堂上,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飞翔。
二、 营造氛围,合作探究,注重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读”“思”“研讨”“说”为主,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根据问题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实现耳、目、口、手、脑并用。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
通过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能力、讲演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都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开拓者。让每个学生沉浸在愉快、宽松、合作、和谐的学习气氛中,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既能学到知识,又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小活动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我是小画家、我是小记者、辩论……
在教学《詹天佑》一文“开凿隧道”这一段,我让学生当小画家和小小评说员。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文段的内容,动手绘制“八达岭隧道”和“居庸关隧道”的施工图;然后,让学生代表对自己的作品解说,让大家耐心聆听后,进行评点;最后评选出最佳作品。而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这段时,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一张长凳当火车,有人当火车头,有人当司机……学生学得趣味盎然。
这些教学方法的采用,给孩子们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遨游其间,少了压抑和拘束,多了轻松和自由,陶醉其中。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
2.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体现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人及时给予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悉心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提问后热情期待,给予相应的思考时间,给予必要的提示,给予鼓励和信心,学生回答后给予温暖的简短评价。在这种情感的交流过程中,拉近了学生和教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如:“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你们小组的点子真多!”“你的观点很有创造性。” “你怎能想出这么棒的答案?”而对表现不太理想的学生,我的评价是:“你的回答只差一点点,再好好想想。”“让好朋友来帮帮你,好吗?”……
另外,每周评选“最佳合作小组”“智多星小组”等等,互动、互勉、互相促进,让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孩子们在自尊心上得到了满足,在人格上获得了新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渐渐就形成了。
3.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现自我,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营造宽松的氛围,很关键的一点是: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引入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听不到严厉的呵责,看不到满脸的沮丧;听不到冷语讥讽,看不到冷漠鄙视;听不到无耐的叹息,看不到莫展的烦恼。只有天真的笑脸,率真的回答,真诚的帮助,热情的鼓励、快乐的笑声……这样的课堂,孩子如沐春风,心情舒畅,精神饱满,情绪热烈,学习效率自然就事半功倍。
三、 尊重学生,情系教学,爱注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