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古筝范文

时间:2023-03-24 04:3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江花月夜古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春江花月夜古筝

篇1

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鼓》,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和韵味的名曲,是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在《今乐考证》“江南派琵琶曲目补”中收录了《夕阳箫鼓》的曲名,称为“中曲”。至今据考证最早的曲谱是1843年张兼山手抄琵琶谱中《檀槽集》中的《夕阳箫歌》,《夕阳箫歌》分为三小段,没有标题。鞠士林手抄琵琶谱中的《夕阳箫鼓》分为七小段,也没有标题。李芳园琵琶谱中改名为《浔阳琵琶》分为十小段,有标题。1925年,上海大通乐会的柳尧章将《浔阳月夜》改编为丝竹乐合奏曲。大同乐会会长郑觐文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分十小段,且有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标题向来多有争议,可靠的考证是南朝乐府歌曲曲名或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春江华朝秋月夜”的诗句。也有一些音乐家认为《春江花月夜》是描写黄浦江景色的,“春江”指黄浦江,因为黄浦江又称“春申江”,简称“春江”或“申江”。后经长期多次的整理与改编,日臻完美,流传至今。1982年,著名音乐家、教育家、作曲家黎英海把《春江花月夜》改编为钢琴曲发表于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上。后成为华人钢琴演奏家刘诗昆、殷承宗音乐会的经典曲目,也使这首著名的中国古典乐曲为更多的人所熟知。《春江花月夜》还先后被刘庄改编为木管五重奏,被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一 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中国的音乐作品以及乐器形式,无论是内容以及表现形式都是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价值都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缩影。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受多方面的影响。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诗歌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民族文化。诗歌的主题一般是歌颂友情、爱情,赞美自然,抒发个人情感。这些主题都是雅致而有意境美的。诗歌注重塑造的是朦胧美、意境美,着意突出的是意境和气氛,注重写意美。传统的美学观念对中国的绘画、书法、文学、音乐、建筑、手工艺品等各种文化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民族音乐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诗歌的影响。民族音乐特色诗意的音乐形象,旋律雅致、富有情趣,注重写意美、意境美和朦胧美。古典音乐善于形象地描绘美轮美奂的画面。和西方音乐表达的戏剧性冲突和强烈的对比不同,中国民族音乐擅长旋律的温和平静,清新灵动,雅致优美,而略带伤感与诗情画意。

《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是泛舟夜游的愉悦心情,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致,月色撩人的清雅意境,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生动地描绘了“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水?”的优雅景色。明月、花影、江楼、渔歌、春江、归舟,好一幅如诗如画春江的美月夜啊。乐曲旋律色彩柔和、清丽、淡雅,节奏流畅多变,乐曲形象温婉质朴。清丽的旋律和雅致的意境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古曲《春江花月夜》是对自然景象的感悟,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高尚雅致的审美内涵。

二 富有民族特色的乐曲结构

中国的艺术文化无论是音乐、书法、绘画都极其重视写意性。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不拘泥于具体的形式与章法,刻画形象但又超脱形象。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特点。所以,这一重要的特点也深深地影响了音乐文化。中国的古曲都极其重视写意性,那么固定的乐曲结构是无法表达这一特点的。所以,中国古典乐曲的结构大多都采用了衍展体的手法,一般由散拍子和自由的、缓慢的速度开篇,经过一个过渡逐渐进行到一个中速,再逐渐加快,推向之后,逐渐变慢变弱,回到散拍子结束。《春江花月夜》就采用了这一手法,乐曲结构使音乐形象更具有诗意性与写意性,不拘泥于形式,使音乐形象有一种意犹未尽感。

在音乐的乐曲结构上这一点上是与西方音乐大不相同的,西方音乐遵循的是A+B+A的结构,或者是A+B+A+C+A+D这样的固定结构,音乐有稳定的拍子。而中国的乐曲是层层推进,一环一环向前发展。中国的乐曲讲究韵味,曲子开头缓慢的散拍子和逐渐变快的主旋律,过后渐渐消失的意境感。这样的结构使乐曲的形象更加灵活多变,灵动自然。

三 个性化的乐器体现的独特民族风格

丝竹乐合奏的《春江花月夜》乐谱有多种乐曲参与演奏,如:古筝、箫、鼓、琵琶、中胡、木鱼。中国的民族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音色。古筝,它的音色优美华丽,所弹奏的波音如同微波荡漾的江水。箫,箫的音色忧郁唯美,如泣如诉,箫声的儒雅飘逸的气质超凡脱俗。优美的箫声所奏出的主旋律宛如在耳边低声吟唱。鼓,它是中华民族最为悠久的乐器,由弱变强的同音重复的鼓声,如同远处的钟声,悠悠的鼓声由远及近,飘然而至。琵琶,它的声音铿锵有力、清丽华美,琵琶演奏旋律高高低低,娓娓奏来,琵琶奏出的反向琵琶音,描绘的是波光粼粼的江水,琵琶的扫弦增添了热烈欢快的气氛与情绪。琵琶与中胡在低音区齐奏,音色深沉唯美,如泣如诉。箫在琵琶、木鱼的伴奏下奏出主旋律,速度时快时慢,有如江中放歌时远时近,节奏错落有致。旋律轻盈,乐思如流,意境超远,令人心醉。丝竹乐的合奏形式,以完美的编曲,使一首乐曲中表现了多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各种乐器相得益彰。丝竹乐改编曲丰富了音乐的结构织体,多种乐器的合作演奏,既突出了乐器自身的音色特点,乐器的音色和音乐的需求完美结合,使音乐自身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是一首经典的丝竹乐合奏曲目。

四 富有民族特色的创作手法

中国的古典音乐大多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旋律也是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的乐曲。《春江花月夜》运用了传统的支声织体手法,乐曲中运用了许多四度、五度和声,加入了很多在主题上作五声音阶的自由模进和变化。例如,乐曲第一段主旋律进行了向上移高四度的模进,第二段主旋律移高模进,转入上方五度的“宫音”,第四段第三次移高,音乐通过节奏的变化,速度加快,时高时低的模进,加强了音乐的活力。第五段,音乐突然变慢,而后由慢及快,节奏大尺度的变化,音乐旋律变得简洁动听,原谱只用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节奏非常规则,两个四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通过速度的加快表现音乐的律动,推动音乐主题的发展。

《春江花月夜》在旋律的创作上独具匠心,每一句旋律的末尾音都与下一句的开头音相同,这种乐句首尾相连在创作手法被称为“鱼咬尾”,这种创作手法增加了乐句的流畅性和趣味性,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创作手法。

五 现代钢琴改编曲对古典文化的传承

20世纪30年代,鲁迅在“且介亭文集”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来自民族大众的东西,经过千百年提炼升华,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才能被世界认同。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魅力灿烂辉煌,民族精神的文化依然光彩耀人。1982年,著名的作曲家黎英海把《春江花月夜》改编为钢琴曲,更名为《夕阳箫鼓》。保留了曲子的原貌,去掉了标题,压缩了篇幅,使音乐更为紧凑。改编后的曲子分为引子加七个变奏加尾声。

引子用由慢及快,黎英海运用了巧妙的、多变的、灵动的装饰音,把主旋律突显得美轮美奂。

变奏一,与原谱相同主旋律进行了向上移高四度的模进,但结尾处稍加修改,删减了原谱旋律的再现,改为提高八度的琶音,左手密集的快速琶音如同琵琶的扫弦音,用长颤音作为此段结尾和下一段的开头,承上启下浑然天成,使音乐结构紧凑,改善了原谱的松散感,使两个音乐段落的衔接巧妙自然。

变奏二,开头颤音结束后,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如箫似筝,左手是分解和弦,如同琵琶的轮指。节奏逐渐加快,运用了很多长颤音、六连音、相叠的琶音、八度重复音增加旋律的动感,展开曲子的音乐形象。左手的伴奏是五度的和弦,音色如同低沉的琴音,韵味十足。

变奏三,在旋律不变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上行与下行长琶音与短琶音。音乐音色清澈明亮,精巧多变的装饰音音乐错落有致,活泼跳跃。如同江边清风拂面,江水的浪花嬉戏,歌声四起。

变奏四,音乐通过节奏的变化,速度加快,时高时低的模进,加强了音乐的活力。钢琴创作手法前半段,右手是优美的旋律,左手精巧的三连音,句尾为长琶音,如同古筝的抚琴,左手用琶音和音阶模仿琵琶的铿锵顿挫感,结尾处右手坚定有力的同音重复的和弦,是音乐形象如同水墨画的浓淡晕染之美,渲染的音乐层次丰富多变。

变奏五,音乐突然变慢,而后由慢及快,节奏大尺度的变化,音乐旋律变得简洁动听,原谱只用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节奏非常规则,两个四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通过速度的加快表现音乐的律动,推动音乐主题的发展。钢琴改编为大量的长颤音,左手为有力的和弦,增加了旋律的紧张性。

变奏六,延续了变奏五的手法,进一步加快,把音乐推向。原谱只用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节奏也非常规则,两个八分音符一个四分音符,比变奏六整体加快了一倍。为的到来做好铺垫。前附点的节奏,长音用颤音,增加了音乐的紧张感。一长串的六连音琶音,把音乐推向了。

变奏七,音乐的,钢琴改编曲改为全部是八分音符,八度音与单音的交替出现,增加了厚重感与紧张感,音色错落有致,速度再加快,把上一段一长串的六连音琶音变为九连音,音域加宽,使箫声、鼓声、琵琶声齐鸣,一片欢腾热烈的气氛。

篇2

美国的“中国声音”

近日,张华邀请笔者到她创办的音乐艺术室做客,进入艺术室,满屋都是中国古老的乐器,全部是中国的名牌产品,有北京满瑞兴签名的琵琶,扬州沈根瑞的琵琶,扬州金钓、华声古筝,西安朱雀古筝,胡琴、椰胡、二泉胡、高胡、古琴等等。音乐艺术室设施高档齐全,环境幽雅,艺术气氛浓厚,洋溢着中国风。

追寻张华的成长历程,始终离不开音乐艺术。张华祖籍中国浙江温州,从小在广东长大,七岁开始登台演戏,曾是中国国家级艺术团成员,父亲是著名戏剧艺术家,曾导演过一百多场京剧和粤剧。张华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开始学习戏剧、音乐。父亲希望自已的孩子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在张华身上付出了较多的心血和精力,去培养孩子成为对音乐有兴趣的人才,培养她的耐心、修养、品位,提升她手指与大脑的协调能力,这样在演奏曲目时会有良好的功底和成就感。张华说:“学习音乐的人聪明、自信、快乐、有满足感,音乐给人们带来财富、美满、自我、快乐。”张华兄弟姐妹四人都曾经从事过与文艺音乐有关的职业,可谓艺术世家,她的弟弟张楚弟还是香港著名的京剧面谱变脸大师,演技非凡,名扬世界。

张华是香港作曲家协会会员,1992年首次去日本演出获得成功,1999年由香港移民美国,现在定居美国加州湾区屋仑市。她把“中国声音”带到美国,让琵琶、古筝、二胡的音乐艺术在美国传播,她深知应该把“中国声音”传播在异国他乡的上空,让越来越多的华人和外国朋友了解和热爱古老的、优美动听的中国器乐。张华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她认为传承和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的责任,所以她选择教授中国器乐。随着张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上门求教的人络绎不绝,许多学生慕名而来。

才艺打动无数心

张华不断追求音乐艺术创新,她用古筝、琵琶合奏文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武曲《十面埋伏》、《将军令》等音乐名曲,深受听众的好评。在美国各地演出中,她的才艺令观众耳目一新,赞叹不已,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她将琵琶的轮指移植到古筝上面,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张华将传统曲目在旧金山湾区广泛地推广。人们通过对中国音乐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那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体会在静态之美中幻化出的强烈的动态效果,欣赏者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一种超越现实、开阔胸襟、升华人格、融入自然的佳境。

当张华坐在古筝前,一双素手与音乐交流时,整个人就仿佛被激活了一般。一招一式之间,那些鲜活的、带有芬芳气息的音符会毫无掩饰地流溢出来,直抵耳膜,直袭心底……到底是她成全了古筝,还是古筝成全了她?她的内心、她的灵魂深处,是一个属于古筝的音乐世界。

张华演奏古筝《春江花月夜》,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音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出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她把春天的静谧迷人景色,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乃至归舟和尾声的十段旋律演奏得古朴、典雅,节奏平稳、舒展,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春夜的美妙画卷。而这幅美妙的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是那样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1995年,张华在香港出版了第一张个人CD专辑,这是她多年来研究音乐的成果,声音清脆,旋律动听,每一首曲目都演绎得完美无瑕,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专辑在香港一面世,立刻得到听众广泛好评,很快销售一空。

桃李遍布欧美亚

最近在美国屋仑市中国乐器音乐会上,笔者细心地欣赏了张华和她50多位学生的演出,她和学生的演奏珠联璧合,是一场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极为精彩的、高水平的乐器音乐会,动作、表情、感觉协调统一。演出的曲目有古筝、琵琶、二胡合奏:《马兰花开》、《紫竹调》、《彝族舞曲》、《采磨菇的小姑娘》、《战台风》、《将军令》、《康定情歌》、《茉莉花》、《长城谣》、《渔舟唱晚》等等。他们的演技精湛、效果动人、达到炉火纯青地步,一曲奏罢,乐韵悠悠,获得全场阵阵掌声,取得了圆满成功。

篇3

周报评点

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度弹拨乐新作品音乐会,3月24日在该院音乐厅演出,音乐会选择了10位作曲家近期创作的10首弹拨乐新作品,其中8首为女性作曲家的作品,陈冰指挥。

开台曲目是大陆女作曲家李一丁的《蓝面具戏》。只听鼓乐齐鸣,扬琴飘出,乐队展开,描写的是景色,是作者对藏戏的印象。音乐由两个主题构成,一个优美、一个雄健,中段开始用对位写法,音乐有对比,完整,有特色。有点遗憾的是两段笛子出来,音区略嫌太高,其次,鼓的演奏与乐队略显不齐。第二曲《粤春》是广东女作曲家朱婕的一首短曲。只听扬琴轻敲,管子轻吟,古筝琶音如行云流水,高胡起旋律,轻盈动人,一派岭南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色,这是一首写作与表演都很成熟的作品。第三曲《金缕衣》是台湾女作曲家苏凡凌的作品,洞箫起,弹拨乐、二胡依次出声,亮出各件乐器特色,类似音色写法。突出的是作者对各种民族乐器演奏的主观印象。其间中阮不时穿插,起着统一与连接音乐的作用。不知何故,中阮表演略显笨拙。接下来的《枫桥夜泊》香港作曲家周文轩的一首弹拨乐合奏曲,写法传统,旋律优美,有意境,表演很细致。第五首是澳门女作曲家林品晶的琵琶独奏曲《轮》,由弹拨乐团首席宋宁独奏。只听和音扫弦,音响铿锵,曲调飘出,连贯流畅,作品写作很器乐化,琵琶乐器性能发挥好,音响风格独特,演奏也很不错。

这台音乐会中场没有休息,算作下半场开台曲子的是上海女作曲家王强的古筝四重奏《春江花月夜》。筝乐起,箫鼓响,是拍筝模仿的鼓声,四架古筝时分时和,模拟的是民乐小乐队的合奏效果;旋律清楚,层次清楚,复调使用恰如其分,保持了原曲的韵味与意境,音乐不显单调,写作与演奏都干干净净。下面是旅美作曲家陈怡的合奏曲《中国寓言故事》。只听鼓乐齐鸣,琵琶轮奏,讲的是森林中“狐假虎威”的故事。那大鼓作响,可能是老虎作威;大提琴酣畅,或者是狐狸作势。接下来故事是“东郭先生”。又是琵琶急促,大鼓急鸣,想必是狼出口袋要吃人,紧跟着二胡与大提琴对答。二胡呜咽,像是东郭先生又急又怕;渐渐平稳的音乐,好像狼被哄进了口袋。乐曲用了二胡、琵琶、大提琴加打击乐4个人,乐队资源节省,演奏尽兴,音乐生动活泼,有戏剧效果。接下来的《歌乐》是大陆青年女作曲家陶钰创作的小合奏。三弦慢起,琵琶迎合,素材是苗族民间音乐。这首作品乐器音区使用好,声部平衡,乐队丰满谐和,音乐也动听。下面的《一枝花》是作曲家姚恒璐的合奏作品,采用民间器乐素材变奏而成。音乐畅达,有起伏,很统一。音乐会最后一曲是大陆青年女作曲家刘青的《跳月歌》。低音拨弦与锣声中,琵琶齐奏起旋律,很有气势,音乐逐渐热烈,处乐队出吼声,勾画出黎族晚会一派欢歌笑语的场面。最后两曲,结构再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十首乐曲听下来,《粤春》与《春江花月夜》演奏效果最好,相对而言,《蓝面具戏》与《一枝花》略差,显示出乐队驾驭传统技法作品更为顺利。8首女性作曲家题材不同、手法不同,风格也不相同,显示出女性作曲家不同的艺术趣味与创作实力。与两位男性作曲家相比,作品毫不逊色。

篇4

一、当下我国古筝教学的现状

从客观的角度和调查结果来看,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的认识,以及古筝自身的影响力,古筝教学在我国越来越流行,近几年来,我国古筝教学在大面积、大范围内的实践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选择性较少,更严重的是过于偏重于技术性的教学,而往往忽视了音乐的本身,因而,在我国,古筝教学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促进技术与音乐的融合。

二、促进古筝教学音乐与技术融合的原因

(一)使课堂更加有趣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对于古筝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分为面对面教学和远程教学,同时,社会上一些基础性的、小型的文化交流活动较少,但是考级考试以及竞赛等却成为了大家鼓励和专注的焦点,在这种趋势下,古筝教学变得更加偏重于技术性的教学,枯燥乏味的技术教学内容往往会造成学生强烈的抵触心理,然而将音乐本身与技术型教学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

(二)促进对音乐的理解

将音乐与技术结合,将肢体语言融合到音乐语言中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如《春江花月夜》、《林冲夜奔》等,将肢体语言和音乐的情感相结合,不仅仅能使我们更好地演奏出音乐本身,同时也能产生更强的感染力。

三、如何促进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

(一)从传统的音乐中吸取养分

传统夜月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必不可少的、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古筝的演奏曲大多数为传统的音乐,我们熟知的有《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这些名家名作至今发挥着在艺术领域内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筝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学会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只有充分地理解古筝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才能够真正地演绎古筝的曲目,掌握音乐中的精华部分,将音乐与技术融会贯通。同时,我们要在技术扎实的基础上了解和演绎音乐,从传统音乐中吸取养分又能使我们进一步的提升我们的演奏技术,这两点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而,学习传统的音乐必不可少。

(二)进一步强化肢体语言的教学

进一步强化肢体语言一直以来都是古筝演奏的重要部分之一,但是很多人在演奏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肢体语言的重要性,或者是刻板的学习肢体语言,造成了演奏过程中的僵化。其实,肢体语言既属于音乐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也属于技术的一种,作为一种技术语言,如何灵活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从很大程度上讲,肢体语言是音乐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肢体语言能够促进音乐和技术的完美结合,让人们通过肢体语言更加理解音乐的本身,因而,肢体语言不但是古筝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的使用肢体语言,掌握了肢体语言的正确表达方法对促进音乐与技术的自然融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

在进行教学之前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音乐,在不断地在听和理解的过程中阐述和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其实,反复欣赏音乐的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讲也是学习的过程,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接受演奏过程中需要的一系列的音乐技术技巧。同时,在聆听他人的演奏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学习他人在演奏过程中运用的技术和情感的表达。

篇5

贺绿汀写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曲。乐曲完全用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写成。曲中运用了中国笛子曲中的“加花变奏”方法,以及加入了欢快的民间舞曲。

一、根据汉族民歌及创作歌曲改编的钢琴曲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受到地理、历史、审美、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根据汉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多以这类民歌为素材,将单声旋律改编为多声织体,利用音区、音型、和声的不同变化来达成新的音响效果,使民间旋律产生了新的色彩,其发展手法多以装饰变奏为主。如汪立三的《兰花花》。《兰花花》原是陕北民歌,叙述一个农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钢琴曲以民歌为主题,不仅表现出兰花花的美丽,还容纳了惊慌,悲痛,反抗等等情绪。在比较短小的结构内,形成了叙事性,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对比,乐曲的主题音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广板。音乐的主题能够立刻把听众带到陕北高原,那么辽远,那么迷人,也会想到兰花花是那么纯朴,美丽,故事就从此这儿开始了。乐曲用变奏手法展开,通过织体的改变,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讲述了那令人激动的故事。结尾深沉而又有遥远的感觉,仿佛暗示这是过去的故事。王建中的《绣金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也是根据汉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都达到相对高的艺术成就。

根据创作歌曲改编的有《黄河》,此曲时段承宗、储望华等人根据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根据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黄河》大合唱改变而成。首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的情景。粗狂的划船声,狂号的浪涛风声,在钢琴连串的琶音与乐队的呼应下,到达乐曲的第一个。然后,引入钢琴的华彩乐段,经过短暂的喘息,在钢琴强劲的跑句带引下,全曲又再返回乐曲开始时的紧张搏斗场面。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黄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独唱曲的旋律作基础发展,描绘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乐曲逐渐加以展开,层次与力度逐渐加强,终于形成歌颂,以强有力的和弦终结全曲。第三乐章《黄河愤》,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大,情绪变化多而富有深度。钢琴在与乐队呼应交织下,从愤恨的滑落,在带有无奈伤痛的和弦中结束。终章《保卫黄河》以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由钢琴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进入时,庄严雄浑的曲调营造出一个恢宏气势的胜利,终结全曲。这部作品从思想感情的深度,乐曲的规模和乐器性能的发挥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此外还有崔世光的《松花江上》,储望华的《红星闪闪放光彩》、《南海小哨兵》,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

二、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钢琴曲

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春江花月夜》(黎海英);夕阳箫鼓》是中国古曲,最初由琵琶演奏,后至民国时期改编成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黎英海的这首改编曲保持了原作的风格韵味,在增强转调的基础上对原曲结构有所删减。它吸收中国民乐支声复调的织体写法,着力模仿琵琶与古筝的音色,体现出中国文人音乐的审美况味,乐曲以柔宛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当那暮鼓送走夕阳,萧音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根据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编的同名钢琴曲(王建中);根据二胡改编的同名钢琴曲《二泉映月》(储望华)等。超级秘书网

运用中国传统乐曲的大量滑音、装饰音、特殊技巧和音律表现民族色彩。这些作品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手法丰富,标志中国钢琴曲创作达到新的水平。

三、采用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创作的钢琴曲

这类作品的音乐主题往往源自于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民间音乐,音调与节奏很有特点——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及旋律线条的平稳进行与大跳的结合等。

如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维吾尔族);桑桐的《内蒙古民族主题小曲七首》(蒙古族)权吉洗的《长短的组合》(朝鲜族)等。这些都表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能歌善舞、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与淳朴热情。民族化是作曲家永远的追求,任何一个伟大的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必然是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广沃土壤之中。

综上所述,钢琴音乐欲在中国有更广阔的发展,在世界乐坛占有地位,民族化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 教育改革 改革策略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同样的,音乐教育也是中学审美教育的重要一环,承载的是教育祖国的未来,培养的是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学生。学习音乐不仅有助于学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有助于健全中学生的人格。因此,大力发展中学音乐教育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初中音乐教育现状

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性,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大批人沉醉其中。现今的音乐不再像古代那样供人们娱乐消遣,而逐渐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学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在提高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特别的作用。从初中音乐教育现状来看,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首先,初中音乐课程设置杂乱无章,并且音乐教学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次,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片面追求知识化、理性化,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法比较单一,对课堂讲授过于重视,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1.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

初中音乐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广,包括器乐、戏曲、曲艺等,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所占的比例也较大。由于初中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刚处于从启蒙到熟悉的过渡阶段,如何卓有成效地进行音乐教育则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道不得不攻克的难题。随着近些年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用重要,这给攻克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教授初中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比如在欣赏京剧时,很多学生对其中的人物角色和唱腔等内容不甚了解,这时就可以通过播放京剧视频,教师通过对视频上出现的人物进行解析,让学生结合画面内容进行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还可以增长见识,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唱法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教师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演唱,用DV机将学生正确的、不正确的唱法全部录下来,接着通过多媒体放映给学生看,这样不仅能够具体、形象地让学生发现唱法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还能够通过观察画面中的自己或者同学的表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目的。可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促进初中音乐创造性课堂实践和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

2.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需要共同完成音乐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训练,不仅要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的知识和基本唱法技术,更多的是要对中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

(1)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在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会教之外,还需要学生会学。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对于任何一项艺术活动而言,都需要亲身体验实践才能切身体会,音乐教育教学也是如此。加强对学生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使教学效果有所增强,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音乐。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参与体验,把学生亲身参与作为体验音乐美、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手段。

(2)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美。

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尝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美、感受音乐美的水平和能力。教师主要从“结构美”、“意境美”及“语言美”三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美。首先,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之前,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本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调整整节课的安排结构。合理的布局、完美的结构有助于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就好像进行作文写作一样,好的开题就等于作文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要先设置一个精彩的、引人注目的开头,先声夺人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美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古诗《春江花月夜》先做大致介绍,并给学生解说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大致了解诗歌的意思,做到“胸中有丘壑”,再为学生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筝曲子。这样不仅营造了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而且使学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并迅速地进入到了艺术情境中,一下子接收到了教师传递给他们的音乐信息,让他们在美的氛围中汲取了音乐的营养。最后,再设置一个好的结尾,对整堂课进行总结,以使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最佳的预期。

三、总结

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教学实践是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进行音乐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但进行初中音乐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需要学校、社会各个方面,以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初中音乐改革的路上关键在寓教于“行”,大家应该形成合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且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感受,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种能力,毫不夸张地讲,语文的其他能力培养都是建立在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此可见,阅读能力也是语文能力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巩固,更是新一轮的提升,而且,对于部分学生来讲,高中毕业后对于语文的系统教学便彻底结束了,因此,如何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通过阅读,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陶冶情操。不仅如此,在高中语文的考试当中,阅读理解也占据着半边江山。就目前来看,在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上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注重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当改变高中语文在教学中传统模式,要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为阅读教学创设出故事情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融入情境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高中语文《鸿门宴》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现代一些剧集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剧集的观看,使学生初步了解鸿门宴的一些历史背景,此时,再让学生猜想一下刘邦参加鸿门宴以后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便会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除了利用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创设音乐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演奏,让学生在音乐中进行阅读,通过边听边读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一种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注重方法,提升阅读水平

实用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产生了浓浓的阅读兴趣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性阅读。个性阅读主要是以学生自我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当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后,教师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指导,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目的阅读。目的阅读是在设定好阅读题目后,根据阅读题目进行针对性的阅读。例如,在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文中提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不平静”来进行阅读,让学生对《荷塘月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就是对写作形式不同,但内容相同的文章进行阅读,或者是对主题不同但题材相同的文章进行阅读。例如,在高中语文《长恨歌》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长生殿》和《新唐书》来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不同写作手法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三、注重预习,培养阅读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所准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同样需要注重预习。做好预习工作,可以使阅读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了解阅读的重点、难点,这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指导,对于学生预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达到预习的效果,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预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

四、注重扩展,提高阅读能力

篇8

[关键词]古诗瑰宝 丰富资源 理解粗讲 熟读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诵读浅近的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会作品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背诵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生背诵古诗词100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1 理解背景,粗讲大意

任何课文的学习都要从理解课文背景开始,正所谓“言为心声”,只有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此文的,才有可能对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如:在学习《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首诗时,背景介绍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不知道,当时正处于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时期,我们怎能体会作者听到这个喜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试想昔日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犹如飘蓬。今日突然听说收复失地了。逃至四川避难的杜甫,怎能不涕泪交加。肋下生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如:李白的诗想象瑰丽,狂放豪迈,充分显示了他洒脱不羁的性格。而他又特别重感情,处处流露处对友情的依恋。《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就是这样的代表,学习时,应充分体会诗句,把握思想感情。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重阳节,寒食节,春节,有时它会以背景信息出现在诗词中,这些也必须充分了解。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还有《寒食》、《元日》,里面都有所涉及。这时我们可以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引导诵读,达到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生背诵古诗词100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古诗文,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更有甚者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多么重要。它是进一步理解诗词的必要条件。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吧!不过读也是有技巧的,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引导背诵。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学生自然而然就将诗词内容背诵。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后,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背诵全文。

3 以乐配诗,升华情感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整合策略

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技术影响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语文教学也改变了单一的书本文字型教材形式,多媒体技术成为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主要手段。它适应了知识更新加快,知识传播简捷的要求,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同时使教师操作方便,学生更于接受。

①运用多媒体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学生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思路是关键。如教学《苏州园林》,教师可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体现苏州园林“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可选择几处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捕捉每一角落的“图画美”,使学生在观看中领会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这比学生单纯地阅读教材要形象直观、好懂。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理清文章的“脉胳”,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②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利用课件的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教学成功率将大大提高。平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影片、动画、图片等),解决教学难点。例如教学《陋室铭》,考虑到学生比较难理解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教师可在素材库中选取若干幅中国国画作为课件的背景或插图;而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理解,也可在素材库中调用中国特色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在画面的转换间隙播放。这样既可营造课堂氛围,又可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①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多媒体教学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在愉快的状态下感知意,领悟理,利于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课堂气氛和谐愉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探究精神。如在讲授《长江三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对三峡产生具体可感的形象,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以“我眼中的三峡”为线索,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然后将学生从不同角度收集的三峡图片整理制成幻灯片。教师准备介绍三峡的视频,并配以绘声绘色的朗读,课堂上,随着画面的不断转换,展现给学生的有远景,有近景,还有特写,这样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对三峡的特点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轻松地感知了课文内容,使干巴巴的课文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说明的顺序也逐渐变得明朗,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被激发起来,从而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②增进交流,实现合作。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来进行合作学习和协同作业,从而培养合作学习能力。③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多媒体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设置教学情景,营造和谐而精彩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得到优化。如在讲授《春江花月夜》这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教学情景。在通读诗文之后,一曲古筝《春江花月夜》在教室里响起,随着典雅、流畅的音乐声,屏幕上出现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清新画面,声画将学生导入了一种新鲜而又充满情感的氛围,然后是配乐朗诵诗文,这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对全文进行了赏析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两个话题:一是谈谈自己对故乡春天月夜的一些印象。二是在这样的月夜你会有怎样的思绪。在通过激烈的讨论后,以一曲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结束本节课,歌词“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遥问星已稀,请明月带问候,思念的人儿泪长流”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对学习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以境燃情,以情入境,从而使枯燥的学习变得人性化、情感化,使语文课堂更为精彩。

篇10

老师素来喜欢喝茶,在我即将走入社会时,他给我沏一壶叶色青绿、汤色金黄的铁观音,让我至今难忘。

滚热的天然泉水徐徐浇在铁观音上,此第一泡为“洗茶”,又名“温润泡”,茶汤弃之不喝;“悬壶高冲”第二次冲泡之后,撇去壶口泡沫,称为“春风拂面”;再用热水不停浇淋壶身,保持恒温,使茶之真味得以充分发挥,谓之“孟臣淋霖”。此时,水温和注水的速度要讲究中庸,过则茶汤味燥,不及则茶汤味缓。茶沏好后,将茶汤按“高冲低斟”的原则缓缓注入透明茶海内,此时茶汤的色泽金黄,清澈透明,给人以清爽之感。茶海内的茶再按逆时针方向斟入品茗杯,再经“韩信点兵”“关公巡城”“敬品香茗”等程序,老师授我“三龙护鼎”之式,以右手中指托底、大拇指和食指环住杯口,左手指托底,端起茶盅,观赏黄浓艳似琥珀的茶汤,轻嗅汤面缕缕升腾的水气,隐隐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扑鼻而来。待茶汤凉至适口,小口品啜,茶汤在口中经舌尖推至舌边,充分发挥味蕾的作用,细品茶汤中蕴含着的丝丝嫩茶香味,然后卷至舌根缓慢吞咽,味醇厚甘鲜,茶音高而悠远,真茶之“音韵”。看罢茶、闻罢茶、品罢茶,清香、甘醇、鲜爽随即而升。

工作后,我亦成为一嗜茶之浊人,喜欢在和、静、怡、真之中,沏一壶人生之茶,细品人生况味。以沸水沏茶,头道茶如人之初,清新四溢,却缺少那一份浑厚的底蕴;其后茶味浓而香洌,犹如人生路上起起伏伏、满是坎坷,但凭借年轻气盛之势,不懈地拼搏进取;茶至数道,味渐淡而涩甜,恰似人已垂垂老矣,尽在清雅、悠远的茶香中回味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