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范文

时间:2023-03-21 02:2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蒲柳人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系的是挂贼扣儿。

那一年是一九九八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

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

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

绣了一大堆花草。人配衣裳马配鞍,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兜肚,一定会在小伙伴们

中间出人头地。可是,何满子一天也不穿。

何满子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头顶着毒热的阳光,身上再裹起兜肚,一不风凉,

二又窝汗,穿不了一天,就得起大半身痱子。再有,全村跟他一般大的小姑娘,谁

的兜肚也没有这么花儿草儿的鲜艳,他穿在身上,男不男,女不女,小姑娘们要用

手指刮破脸蛋儿,臊得他找个田鼠窝钻进去;小小子儿们也要敲起锣鼓似的叫他小

丫头儿,管叫他一辈子抬不起头。

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

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原来,这条兜肚大有讲究。何满子是个娇哥儿,奶奶老是怕

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何满子穿上花红兜肚,男

扮女妆,阎王爷老眼昏花地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索命的恶念。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

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

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

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

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

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

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

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

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

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

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

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

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

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

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

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抢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

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

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

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

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

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

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

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

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

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痛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

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何家世代单传,辈辈一

棵苗,何满子的爷爷就是老生儿,他父亲也是在一丈青大娘将近四十岁时才落生的;

偏是何满子不同凡响,是他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

坠地的啼声,喜泪如雨,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洗三那天,亲手杀了一只

羊和三只鸡,摆了个小宴;满月那天,更杀了一口猪和六只鸭,大宴乡亲。她又跑

遍沿河几个村落,挨门挨户乞讨零碎布头儿,给何满子缝了一件五光十色的百家衣;

百日那天,给何满子穿上,抱出来见客,博得一片彩声。到一周岁生日,还打造了

一个分量不小的包铜镀金长命锁,金光闪闪,差一点把何满子勒断了气。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这一来,一丈青大

娘可就跟儿媳妇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何满子的父亲,十三岁到通州城里一家书铺学徒,学的是石印。他学会一笔好

字,也学会一笔好画,人又长得清秀,性情十分温顺,掌柜的很中意,就把女儿许

配给他。何满子的爷爷虚荣心强,好攀高枝儿,眉开眼笑地答应了这门亲事。一丈

青大娘却不大乐意;她不喜欢城里人,想给儿子找个农家或船家姑娘做妻子,能帮

她干活,也能支撑门户。可是,她拗不过老头子,也怕伤了儿子的心,不乐意也只

得同意了。何满子的母亲不能算是小姐出身,她家那个小书铺一年也只能赚个温饱;

可是,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出身,虽没上过学,却也熏陶得一身书香,识文断字。

她又长得好看,身子单薄,言谈举止非常斯文,在一丈青大娘的眼里,就是一朵中

看而无用的纸花,心里不喜爱。何满子的母亲更看不上婆婆的粗野,在乡下又住不

惯,一住娘家就不想回来。等生下了何满子,何满子的父亲就想在城里另立个家。

一丈青大娘是个爱面子的人,分家丢脸,可是一家子鸡吵鹅斗,也惹人笑话;老人

家左右为难,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但是,前思后想,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

席,到了儿点了头。不过,却有个条件,那就是儿媳妇不能把何满子带走。孩子是

娘身上掉下来的肉,何满子的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最后,还是请来摆渡船的柳罐斗,

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三天三夜,婆媳俩才算

讲定,何满子上学之前,留在奶奶身边;该上学了,再接到城里跟父母团聚。

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长到四五岁,

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

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老人家提心吊胆,就像丢了魂

儿,出来进去团团转,扯着一条亮堂嗓门儿,村前村后,河滩野地,喊哑了嗓子。

何满子却隐匿在柳棵子地里,深藏到芦苇丛中,潜伏在青纱帐内的豆棵下,跟奶奶

捉迷藏,暗暗发笑。等到天黑回家去,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

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叫了声:“小祖

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做好吃的去了。不是煮鸡蛋,就是烙白面饼。

这一天,何满子的爷爷回来了。一丈青大娘跟老头子叨唠这个,嘟哝那个,老

头子阴沉着脸,哼哼哈哈,一脑门子官司;一丈青大娘气不打一处来,跟老头子叫

起了苦,顺口就给何满子告了状。爷爷是个风火性儿,一怒之下,就把何满子拴在

了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跑不了更飞不了。而且,在他面前扔下一个

纸盒,盒子里有一百个方块字码,还有一块石板和一支石笔,勒令他在这一个歇晌

的工夫,把这一百个字写下来。

篇2

1、《蒲柳人家》刘绍棠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十月》1980年第3期。《蒲柳人家》以望日莲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她从小受虐待、压迫,在父老乡亲帮助下逃出火坑,并与周檎结为夫妇,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去。

2、《野婚》是刘绍棠创作的长篇小说。《野婚》的主要场景为京东北运河畔的鱼菱村。作品以刘四梦同金裹银儿、小戏子的“野婚”为线索,从解放前金裹银儿和小戏子分别阴差阳错与刘四梦签订婚约开始,一直写到三人从中年渐入晚境,经历了种种人事和是非,又见证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新的“野婚”。

3、《十步香草》是刘绍棠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讲述的是发生在通州一个僻静胡同里的故事。主人公云兰渚虽念过两年大学,却一直背着黑锅,长期在一家造纸厂当临时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林黛玉,我想对你说,我爱慕你!我爱慕你的倾城美貌,连同你的蒲柳之质,那一曲“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我总认为是为你而歌;“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我总认为是为你而作;“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我总认为是为你而言。我爱慕你的绝妙文才,连同你的刻薄话语。千年前,有人感叹“天下文才,曹子建独占八斗”,那么我想说:“棠社诗才,潇湘妃子独占八斗,蘅芜君一斗,他人合一斗。”你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奇女子。

林黛玉,我想对你说,我同情你。少失怙恃,寄人篱下,又遇上一痴情公子,便纵有万般心事,无奈无处可诉,无人做主,一腔柔情,只得化作点点相思泪水。

林黛玉,我想对你说,我讨厌你,讨厌你的清高,你的多愁善感,你的猜疑。

红楼女子,不乏清绝之人,宝钗、湘云等人,绝非寻常女子。一只鹤与一群鹤一起,却要作鹤立鸡群状,你的清高,不是特立拔卓,而是自命不凡。你的不合群,不会显得你超凡脱俗,只会更加反衬出你的心胸狭隘。何必呢?为什么不放下冷若冰霜的架子,和女伴们尽情玩乐,挥洒青春呢?

荣宁二府,固然没有你的双亲,可府中之人,尽是你的亲人,那位鬓发如银的老太太,不也把你当作心肝儿肉吗?不也曾为你的命运泪如雨下吗?兄嫂姐妹,多为和善之人,你还愁什么呢?史大小姐不也是寄人篱下吗?她还要受兄嫂的使唤,干活到半夜,而你半年不曾拿针线,整一年做了个香袋,就是这样,老太太还怕劳碌着你。当你自叹命薄时,你可曾扪心自问,自己比起湘云、妙玉、香菱,真的命薄吗?多愁善感,让你日益憔悴,你的早亡,实在情理之中。

宝玉对你的一往情深,你并非看不见,可你就是要猜疑,就为了一个小物件、一句玩笑、甚至一个眼神。你是多么的可笑啊!自命清高的你此刻怎又如此不自信呢?宝钗待你如同姐妹,可你却怀疑这别有用心,非等到人家送来燕窝汤才承认人家的好,难怪府中上下,连赵姨娘、袭人都偏爱她。这一场爱情的竞争,你还未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林黛玉啊林黛玉,作为一个奇女子,你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至少不必过早夭亡,可你为什么就那么偏激呢?

篇4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宗璞《紫藤萝瀑布》)

这个开头只有一句话,独立成段。读了这个开头,我们知道,作者要写某次行进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按一般的写法,开头要写出“我”在什么时候、走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然后才会写到“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但作者把前面那些内容都省略了,从整个事件中“停住脚步”这个地方切入写起,这个开头显得简洁别致,并且留下了悬念:是什么吸引了作者让她停住了脚步?这个悬念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的注意力“不由得”就跟着作者的行文走了。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张之路《羚羊木雕》)

这个开头也是从一个事件的中间切入,似乎给人没头没脑的感觉,先声夺人,有点“突然”,留下一串悬念:什么样的羚羊?它到哪儿去啦7妈妈为什么这样问“我”?“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的第二段才补叙出事件的背景性内容: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木雕工艺品,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原来一直放在桌子上。“昨天…‘我”把它送给好朋友了。按照常规的写法,应是把第二段的内容整合成文章的开头,但作者开头却不提“昨天”送羚羊的事,而是从妈妈追究羚羊的下落写起。从事件出现矛盾的地方切入写起,造成一种突兀感,一下子就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了。

乔安娜-斯特朗和汤姆・B,莱奥纳德所著的《苏珊,安东尼》一文,开头和上面这个开头相似,更吸引人:

“该死的,你们在这里干什么?”桌旁的男人大声喊道。“你们女人回家们自己的事情。回家刷碗去。如果你们不快点从这里出去,我就要报警把你们抓走!”

作者从事件的某个中间节点切入。以人物的对话开头。“桌旁的男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没有交代,给人留下很多悬念:被骂的女人是些什么人?她们是在哪里?要干什么?说话的男人为什么骂她们并威胁她们?她们离开了吗?被抓走了吗?在后面的叙述中。这些内容才被陆续补记出来,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逐步呈现出来。原来,事情发生在1872年的美国,那些女人是在选举投票点,要为选举美国总统投票:她们勇于反抗男人们的谩骂和威胁,最终投了票,维护了自己的权利。作者从男人对她们的谩骂和威胁处切入写起,也就是从冲突最激烈处切入写起,一开始就把冲突的焦点推到读者面前,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那些女人的处境,也使下文写到的她们所作的抗争显得格外有力,突出了她们的勇气和自尊。这样的开头,起到了突出焦点、放大主题的作用。

再看看下面这个开头:

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刘绍棠《蒲柳人家》)

篇5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并以之作为人文教育的知识资源

语文学科除了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如今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仅有许多描绘祖国河山、歌颂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优秀篇章,还收入了许许多多享誉世界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闪烁着古今名人的光辉思想、弘扬者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传统美德……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理想、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教材。如学习《背影》,就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让学生体味祸不单行下父亲的用心和艰辛,感受无微不至的舐犊情深;阅读冰心老人的《谈生命》,就让学生在深情地诵读中,感受字里行间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启发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二、联系历史和现实,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人文教育渗透

语文不仅仅是中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也是中学生观照自我、观照社会、观照时代的窗口。在教学中,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意加大了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在讲述《那树》一课时,我拿出珍藏多年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给学生们讲述自然的神秘、山河的大美、发展的代价、环境的危机。祖国壮丽河山的图片让同学们心驰神往、惊叹不已;而环境遭到破坏、美丽化为乌有的图片则让同学们扼腕叹息、感慨万千。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经过这一课,学生们一定会对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这些人性的闪光点深深地影响了学生、感染了学生。接下来,关于人生的抉择、关于舍生取义等都在师生热烈的互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三、开展课外阅读,吸纳人文精华

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境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科情况、思想情况、情感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外国名著和中国历代佳作囊括了大地沧桑、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人文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我在引导学生完成新课标要求的阅读内容后,又为学生引荐许多名篇佳作。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引用当代文学的例子,树立学生的社会和历史意识。如余秋雨的《信客》、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曹文轩的《草房子》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要加以吸收和借鉴。此外,我还给学生介绍彰显主流、积极向上、催人深思的美文和新闻报道,让学生品位思索。如散文《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让学生意识到心存感激是一种美德,关爱他人是一种素质;《一个侧扑,救了女儿一命》的新闻报道,让许多学生为之落泪,无不深感亲情的可贵,母爱的伟大。

四、开放作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篇6

一、给学生创造体验情感的环境

对教材挖掘得再深,同时也须运用恰当的教法,否则备课时再好的设想也很难实现。因此在设计教法时,一定要处理好“境”与“情”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和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是授文传道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此种教法,必须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我们的目的在于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孩子们动之以情,而实现晓之以理的目的。离开了鲜明的目的,再精彩的手段都是无意义的。

教师可设置与文本相似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如教学都德《最后一课》的时候,我不仅放映一些日本侵华、英国占领香港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还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回答真是丰富多彩,有的人说,我们只有奋发图强。让祖国富强起来,才不会有小弗郎士的亡国遭遇;有的人说,学了这篇文章,才意识到对祖国母语的那份深深的爱,并明白了平时不认真书写。不努力读书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

二、通过文本解读来体现情感价值,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情感最好的途径。教师应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以达到语言感人的目的。在文本的阅读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深刻含义。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作者连续三次借用“终于”来描述父亲送“我”上车,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根据语境来推敲,弄清了这样写可以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照顾,体现了深深的父爱。这样,学生就慢慢意识到父母对儿女的爱无处不在,琐碎的生活也无不渗透着父母的爱。

文章是思想、情感的载体,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特别是一些名作,不仅为学生提高了认知能力,还从各方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隐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如当代作家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精神面貌,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特殊的审美情趣,欣赏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听到运河边那悦耳的流水声,感受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而且可以饱览河两岸恬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可以体会到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的农民的淳朴欢乐和忧伤。而选自《诗经》中的《蒹葭》一诗,仅通过一个特定的场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恋者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徘徊犹豫,魂不守神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学者陶涛把它归纳为四美――意境美、音乐美、朦胧美和含蓄美。因此可以说,它带给人的美感可以说非常丰富的。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教化。如沐春风,身临其境,并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三、以情感人,努力寻找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点

篇7

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发现自己身边的事情中的丰富含蕴,从而写生动感人的作文。

1.关注家庭和学校生活。这两个方面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但最容易熟视无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学校发生的典型的大事,思考这些事件中所包含的意蕴,最好能有日记或随笔的形式记录事件和自己的感悟。同时还要留心生活中的小事,如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理想追求;家庭中的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学校各个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同学和师生之间发生的大小事情;班级开展的平凡而又具体的各科的学习情况,生活和纪律情况等等,把这些事情和触动的点滴感悟积累下来,慢慢地学生会发现生活是这么的丰富多样,自己的思想也会变得越来越深刻了。

2.关注社会生活。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能督促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素材的作业,如,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农贸市场,观察物质的丰富,产品的琳琅满目;到街上观察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人物的不同特点。也可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反映生活中有新意的内容,像农民就地焚烧秸秆,污染环境,容易引起事故;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对顾客利益的损害;一种新的行业或经营方式的出现等等。

3.关注认识自我生活。认识自我生活指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和认识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认识自我生活能够让学生随时留意自己、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教训。中学生正处于敏感的年龄,激情的岁月,而心理又不太成熟,由于对一些人事的不全面看法就可能引发各种不良情绪或行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快意倾吐。这样既让学生宣泄了自己,获得旁人的理解和帮助,得到成长和教育,又积累了素材,何乐而不为?另外,要求学生不做生活的旁观者,而要做生活的小主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热爱生活,积极地参与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可以请家长配合,让学生做一天饭、当一天小工,通过“今天我当家”,体验生活的不易,珍惜父母所给的幸福。体验多了,学生的作文自然就会有真情实感了。

二、着眼知识积累

1.从教材的学习中积累。我们的语文教材里有大量语言规范的美文,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故事,将它们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这必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而且课本中的素材老师认识,一看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如果能再加上其他学科中丰富的文理资源,那更令人赏心悦目了

2.从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不能完全放任学生想读什么读什么,抓到什么读什么。否则学生就会只读自己感兴趣的,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读书面狭窄的结果,不利于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从阅读内容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真、善、美的读物,或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或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论著,或是各种报刊杂志中的精华。每隔一周布置一个读书的范围,例如科幻类的、环保类的、人物类的,或是确定一个读书的主题,如以友谊为主题、以亲情为主题、以爱为主题、以成功为主题等等。

另外,还要给学生定量,即一个月或是一个学期读多少书。因为同学们学习生活紧张,名著方面可阅读一些压缩本的经典名著。

三、养成积累习惯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那么积累哪些内容?如何积累呢?

1.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诗词名句有必要规定一定的主题。如古诗中写春的诗句、与友情有关的句子、写到乡愁的句子等,还有关于勤奋的名言、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关于人生的格言等等。只要每天积累一点,持之以恒就能形成一个语言材料的宝库。平时随手翻阅,熟记于心,并做一些必要的思考,例如这则故事适合运用到什么主题的文章;哪个材料适合运用到什么话题的文章,长此以往,作文时就不愁没有新鲜素材可写了。

2.积累写作方法。好多学生不会拟题,开头和结尾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内和课外搜集有含蕴、令人耳目一新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的写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其妙处,进而掌握这些写法。一些课文语言非常有特色,手法多样,比如刘绍棠的《蒲柳人家》中语言的口语化、善用比喻、以及多用音韵和谐、整齐美观的整句,这是这篇课文的亮点,教师就可以任选一两点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篇8

协合勒村坐落在远古骑士般的托木尔峰下,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库木艾日克河从它身边潺潺流过,托木尔峰的积雪银光闪闪。在那些陡峭的山峰上,云儿亲吻着山峦,缠绕着耀眼的雪峰,深情地注视着协合勒村。这时候,托木尔峰仿佛一位头缠“太斯达尔”去麦加朝圣的老翁。

协合勒村“干打垒”的低矮农舍被绿树环抱着,从烟囱冒出的炊烟散发着禾木的芳香,懒洋洋地向四野飘散。门前的藤架上爬满葡萄藤蔓,繁茂的青杨、桑树、杏树、桃树、核桃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从托木尔峰吹来的凉风,将雪峰上凉爽的气息带到协合勒村。驼峰般鼓起的土塬上,生长着一簇簇马莲和芨芨草。蓝幽幽的马莲花瓣上忽闪着露珠,在微风吹拂下微微颤抖。风吹麦浪,沙枣花飘香,整个村庄显得分外妖娆。野地里吃草的羊儿们、仰望着托木尔峰反刍的牛儿们、撅着尾巴撒欢的牛犊们、在岗子上昂叫的驴儿们、在河滩上晃荡着驼峰吃草的驼儿们……这一切像出自名画家之手的一帧油画,带给人无尽的美丽遐想。

村里居住着300多户人家,大多数是维吾尔族,还有几户柯尔克孜族。这里民风淳朴,家门基本不上锁,夜不闭户。

初到协合勒村,我觉得这里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又像从天而降的人间伊甸园。因为我喜欢这个地方,再加上入伍前就从维语翻译专业班毕业,所以,我很快就和村里的老乡们打成了一片。

有一天,我们工作队的张参谋告诉我,村里给我们准备的柴火烧完了,让我想办法跟村里的领导联系一下。我便找到阿希姆队长。阿希姆队长笑呵呵地对我说:“苏莱曼小弟(他记不住我的汉语名字,就给我起了个维语名字),柴火是有,可是村里的人都不敢去拉。我给你套一辆马车,陪着你去拉,可是往车上装的时候你得自己装,装好了我和你一起拉回来,这样可以吧?”

“别人为什么不敢去拉?”我不解地问他。我不明白,拉个柴火还有什么敢不敢的。

“那你就别问了,说来话长。走吧,到路上我慢慢说给你听。”他挤了挤眼,有点神秘兮兮地说。

我是第一次求当地老乡办事,他答应得这么痛快,使我内心充满感激。

阿希姆队长中等个子,50来岁,脸膛黑里透红,蓄着红山羊胡子,乌黑的眼睛炯炯有神,戴顶巴达木小花帽,看上去壮如牦牛。

很快,阿希姆队长带了一把截锯、一盘缆绳、一葫芦水、一褡裢馕,套上一辆马车,我们就出发了。

沿着一条自然形成的卵石土路,马车叮叮当当地颠簸在西天山南麓的鹅卵石滩上,朝西北方向一个墨绿色的山岗走去。路旁稀稀落落地从石头缝里长出麻黄草、骆驼刺、白刺、红柳、梭梭、沙棘等戈壁沙生植物。偶尔可远远地看到旱獭站在石头上晒太阳,还有山鹰从头顶盘旋飞过,它们都是戈壁荒滩的主人和守望者,有了它们,戈壁就有了生机,再不那么死寂了。

我们大约走了一个小时,一直是从坡下往坡上走,远远地望见似乎漂浮在瀚海中的一个墨绿色的小岛,来到跟前,才知道那是戈壁荒山中的一片树林。

“这是什么地方?”我问阿希姆队长。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麻扎――库尔米什阿塔木麻扎,我们今天拉柴火的地方就在这里。”他回答说。

说着,他便领我走进了这片树林。

这里有潺潺流水,浓浓树荫,萋萋芳草,啾啾鸟鸣,美景如诗如画,着实令我吃惊。这个地方很神奇,周围都是戈壁荒漠,荒山秃岭,唯独这里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我怀着好奇心,想问阿希姆队长个究竟。

他先把我带到了山岗顶处的水泉跟前,只见泉水汩汩流淌,我便更加好奇了:山下的协合勒村没有水泉,这个山顶上怎么冒出一眼水泉来?

阿希姆队长说:“来吧,苏莱曼小弟,咱们就在这里就着泉水吃馕吧,吃饱了肚子好去装你的柴火。”他蹲在泉边,用手捧起泉水喝了起来。

“听老人说,这个泉水有祛病强身的神效哩!”他连喝几口,示意让我也喝。

部队有个规定,就是不能随便喝生水。但“兵在外,不由帅”,阿希姆队长能喝,我也能喝。就这样,我也捧起泉水喝了几口。这泉水真是甘冽爽口,喝了让人神清气爽,非常解乏。

离泉水不远处,我发现有一棵几个人都抱不住的苍天大白杨被拦腰折断的枯枝倒在地上,树皮斑驳,木质干枯、,成群的蚂蚁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我想,这棵倒地干枯的白杨树,少说也有几百年树龄了。

阿希姆队长看出了我的迷惑不解,便指着那棵杨树对我说:“我们今天就拉这棵枯杨树枝,给你们当柴火。”

“你不是说,人们不敢来这里拉柴火吗?”我疑惑地问他。

“是啊,我们这里的人都把这个麻扎当成圣地。这里的东西都是自生自灭的,谁都不敢去冒犯神灵。”他神秘地说。

“哦,原来就跟汉人说的,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一样的道理。”

“这方圆十几里没有人烟,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大麻扎呢?”我有些好奇地问道。

他沉思片刻后,给我讲起库尔米什阿塔木麻扎(如今,这里已成为新疆著名旅游景点――天山神木园)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沙特阿拉伯一位名叫苏里坦・库尔米什・赛依德的阿訇,带领众多伊斯兰教徒,经过印度绕道到中国西域传教。当时,这里的人不信仰伊斯兰教,是清一色的拜火教徒,他们因此把这里的人称作异教徒,并展开了激烈的圣战。最后,这些人节节败退,大部分伊斯兰教徒战死。战死的人被就地埋葬。苏里坦・库尔米什・赛依德也被埋葬在这里,就形成了现在这个库尔米什阿塔木麻扎。

说到这里,阿希姆队长停住话头,又捧起泉水喝了几口继续他的故事:还有一种传说,就是苏里坦・库尔米什・赛依德跟拜火教徒进行圣战,被当地的拜火教徒打得败下阵来,顺着天山山沟,逃到这里。那时候,这个地方叫色日克维都,维语的意思就是黄色的土地。在这荒山野岭中,那些逃亡的伊斯兰教徒们人困马乏,又累又渴,战马也开始死亡。苏里坦・库尔米什・赛依德在火烧眉毛的情况下向真主祈求道:“万能的真主啊,我们被困在这荒山野岭,人困马乏,饥渴难忍,都快渴死、饿死了,求你赏赐我们饮食吧……”第二天凌晨,苏里坦做了个梦,在梦中,他听到有人对他说:“苏里坦,睁开眼睛吧,你把岗子上那块大石头搬开,就会出来一眼泉水。”苏里坦醒来后,便带领伊斯兰教徒来到这个岗子上,去搬那块在梦中见过的房子一样大的巨石。巨石被搬起,一股清泉喷涌而出,他们便给这眼泉起名叫“头泉”。这眼泉喷水后,又连着有几眼泉喷水了,形成了一股可以转动水磨的水流,从这个倒扣的卡盆一样的岗子上奔流而下。

苏里坦・库尔米什・赛依德找到水后,便沿着水流打下柳树木桩,搭起了帐篷。而这些搭帐篷的柳树木桩竟然全都成活了。但是,这些柳树的叶子,既不像现在旱柳的叶子,也不像现在蒲柳的叶子,所以,人们就把这种柳树叫“帐篷柳”。他们栽下的长矛也长成了杨树,但其叶子既不像现在钻天杨的叶子,也不像现在青杨的叶子,人们叫它“长矛杨”。

后来,苏里坦・库尔米什・赛依德战败后,被拜火教徒用乱刀砍死在这里。再后来,这里的人慢慢被阿拉伯圣战者征服,皈依了伊斯兰教,这里便成了人们瞻仰的陵墓了。

阿希姆队长讲的民间传说就像揭开了迷雾,使我对此地的神奇之处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我觉得他讲的故事倒也真实可信,不像有些学者讲得那么极端和走样,便向他点点头,表示认可。他一高兴,便来了精神,要带我去林中走走。

我跟着他在林中转了一圈。这里的树木种类很多,有杨树、榆树、柳树、白蜡树、核桃树、杏树……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都形态各异。那些苍劲的古树,有的曲折盘旋,贴地而伸;有的匍匐在地,犹如盘龙卧虎;有的躯干壮硕稳固,枝条随风起舞;有的树头与根部相连,分不清哪是根,哪是枝;有的树倒地后,又从根部生出新枝,笔直向上,长成参天大树。一切都是自生自灭,像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因为信仰和禁忌的关系,虽然这里有这么多的枯树干柴,却没有一个人敢取,我想,这也是的魅力所在。

走出树林,北侧便是库尔米什阿塔木麻扎,它实际上是分布在高出地面几十米的土丘上的一片墓葬群。大大小小的坟墓,有的已经坍塌,有的被雨水冲刷出深深的沟槽,看上去满目沧桑。还有一座破旧不堪的清真寺,像个沧桑老人一样静卧在那里,在夕阳下显得阴森森的,门口布满了蛛网,要是一个人来,还真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

转完了林子,我们返回到那棵老白杨树下。阿希姆队长把马车赶到跟前,我匆匆往马车上装干枯的杨树枝。干柴散落一地,别说装一马车,就是装十马车也装不完。那时我才20多岁,有的是力气,装一车柴火也是“小菜一碟”。看我一个人装车,阿希姆队长有点不好意思,但是他又不敢帮我装车,怕犯了禁忌。看到他左右为难,我坦率地对他说:“阿希姆队长,你们既然有忌讳,就别为难了,你带我来,已经很不错了,我尊重你的信仰和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