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事迹范文

时间:2023-04-10 19:2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钱学森事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钱学森事迹

篇1

——读《钱学森人生故事全集》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钱学森人生故事全集》,这本书描写了我国著名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一生中的传奇经历。

在钱学森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935年,在钱学森去美国留学前他的导师王士卓特意告诉他,不论他走到哪里,都不要对祖国不敬。祖国富强,人民光彩;祖国落后,大家脸面无光。祖国是大家母亲,儿子是不能嫌母丑的,更不能去骂亲娘。在我们国家,谁要是打骂父母,不管他是什么人物,他就会马上遭到社会的谴责,被孤立,变成臭狗屎。这是谁也难以改变的道德意识。因此,我们称中华民族为优秀民族,这是一个重要特征。

钱学森谨遵导师的教诲,1950年钱学森想要回归祖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部长金布尔气急败坏低吼道:“绝不能放走钱学森!……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但是归国心切的钱学森在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下,仍然不顾危险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回国后不久就接见了他。用欣赏的口吻对他说:“你是工程控制论的开山鼻祖,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了!”

通过美国国防部部长对他的评价——“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可以看出他当时在全球物理学界是一个份量极重的人物,无论在哪里都是个不可多得的人。美国政府宁可把他杀死,也不愿让他回国,可是他却一心想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当时的中国刚刚建国,并不富裕,可是钱学森却不顾祖国的现状多么糟糕,也不管美国的条件多么优厚,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他堪称是我国最爱国的科学家。

篇2

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想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以“都是————惹的祸”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把这样事情具体地写下来,字数在400左右。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如果你有计算不出的计算题,它可以在几秒中内帮你算出来。有了电脑,你可以查资料,和全国各地的人聊天,交流。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可以在网上买东西。可电脑有时也会给人带来麻烦,这不,最近我就碰上了,还给我的学习造成了麻烦。

每天只要语文老师教新课,我都会在前一天上网查一下课文的资料,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还会拿笔记录下来。这天,我像往常一样,走进电脑的百度网页,搜索19课钱学森的资料,我在键盘上敲出“钱学森”三个字,立刻出现了几百条钱学森的有关事迹个详细资料,我打开第一条一看,上面介绍了钱学森的出生日期…….我把一些重要的内容,拿笔记录了下来。看完后,我本应该去做作业了。可我忍不住在电脑上面看了一会动画片,时间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过去了,我仍在看,一直没有去写作业的念头。突然,爸爸回来了,

篇3

一、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在课文之中,有些句子或者段落明显,有些句子或段落则较为含蓄,要使学生能真切感悟、领会课文具体内容,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就要启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加强朗读,从朗读的快乐中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教学《钱学森》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初读时,我首先让学生把课前预习时所搜集的有关钱学森的资料进行整理,用最简洁的话向同学们介绍。然后,我及时提出问题:“钱学森在美国有着富裕的生活与优越的工作条件,为什么他会放弃而一心要回到祖国呢?”让学生通过初读,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重点抓住钱学森的语言进行品味朗读,深入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边读边画出钱学森的话,联系上下文思考,钱学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这些话,指导学生进一步品读,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钱学森当时的思想情感,加深对钱学森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和强烈的爱国心的理解。

二、通过课堂上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内涵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语言文字训练,还要指导学生真正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使之升华与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英雄护士长叶欣的事迹。然后进行精读指导,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出示课题探究“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谁?为什么说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自主读课文,根据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自主感悟,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让护士长叶欣这个牺牲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英勇“战士”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学生的心间。

三、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激发阅读兴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主题学习”提供给学生丰富的阅读资源,在“语文主题学习”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语文主题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还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加深情感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更深刻的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语文主题学习”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积累了知识。而且还熏陶了学生的人文思想。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如何做人的教育。

四、在语文教学中,还要联系实际,使学生受到传统美德教育

篇4

一、悟——入文入境

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够“悟”文,学习语文的效果将非常显著。教师应采取疏导文字读通文本、创设情境把握主旨等方式,让文本反映的场景、状况以及思想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入其境,见其人,得其味。

一要引导读通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典范文章,除文辞、语法俱佳之外,浅显易懂更是其重要特征,读懂文本不是难事。因此,我们要讲究方法,疏通文字,让学生能够读通文本,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为后续学习扫除障碍、夯实基础。如在《》一文教学中,可采取初读疏通“鸦片、欺辱、盐巴、销烟”等生僻词,让学生读顺口,有信心往下读;同时补充介绍历史背景,了解我国晚清时期的现实状况;再重点解释“林则徐、鸦片、盐巴、虎门”等特定词语,构建起历史和现在、古人和今人、文本和现实的联系;最后借助“群情沸腾”、“礼炮轰鸣”等词语,引领学生一步步进入“”的历史现场。因为能够自主阅读,更兼理解了文章背景,学生自然能轻松地读通文本。

二要把握文本主旨。文章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因其或隐含或直白,表现形式因文而异。知晓并能找到文章主旨,不是每个小学生都能做到的。在朗读中领会文章基本内容,晓悟作者情感思路,运用适当的语调语速、得体的表情体态和富于变化的语气,以声传情,表情达意,跟随文本一笑一颦、一喜一悲。在教学《但愿人长久》文包诗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苏轼中秋节思亲这条情感主线,以文解诗,以诗化文,顺藤摸瓜,进而确定朗读“缓中藏悲一急切含思—铿锵扬起”的朗读基调,以恰如其分的语气、语速和语调把握苏轼内心情感变化,穿越历史,与苏轼对话,在更高层次上进人文本。

二、品——知法用法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生成主见、提升能力的主要实践活动。无论是反复粗读,还是熟读精读,最终都要让学生学会读、能够读、读得好、用得上。

要抓住重点知味读。要把承载浓烈感情的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描写精彩的语句作为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以及范读光碟等现代化手段,体会蕴藏的情感、包含的深意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破解朗读难度,以此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方法,学会品读课文,提高朗读的层次和效果。在《钱学森》一文中,抓住“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这一段落,再伴以钱学森相关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全面认识钱学森,知道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识人知味而读,能更好体会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急切的报国之行。

要突出难点尽兴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的难点一般是缺乏经历的文字、意义深刻的语句以及容易产生歧义的段落。也正因为这些难点,造成小学生学习语文会望而生畏,学而却步。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特点,结合文本的理解难点,或旁敲侧击拨云见雾,或一针见血一语道破,或造势移情如临其境……运用多种方法,巧妙破解难点,襄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不单一,富有新意。在《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中,因“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和“断垣残壁”等远离现代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信心受挫,情绪一下子进入低潮。教师可适时采取范读引领、补充说明、动画展示、角色分练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知一幅画面、顿悟一种情感、赏鉴一个意境,如拨云见天,朗读的兴趣喷薄而出,效果可想而知。

三、读——凝心定神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易变多变是其显著特征。而若心无杂念,集中全部精力凝心定神地参与朗读活动,朗读中的困难、困惑就会被一一轻松解决。

冷处理,虚心入境。小学生的心境状态容易受外界事物影响,所以应当帮助学生祛除浮躁,心无旁骛静心朗读。长期坚持,可以有效矫正其阅读的不良习惯,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指导时,对集体或部分学生出现的朗读浮躁、烦躁现象,及时以深度问题或友情提醒的方式予以“浇水”降温,引导小学生虚心朗读始终。既可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又不过度施加影响,更不会因“手软”导致场面失控,从而形成教学互惠共赢的局面。在《老师,您好》一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因为对内容描写的现象自以为太过熟悉,而沾沾自喜。此时教师不妨以“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分别代表什么”发问。因为问题带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小学生很难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学生急躁的思绪一下子受到抑制,从而转入虚心朗读活动,效果十分明显。

加热法,开心阅读。小学生情绪升温快,回潮更快。刚刚心花怒放,笑逐颜开;转瞬霜打茄子,愁眉苦脸……这些现象在小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十分普遍和常见。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应急,及时适应这种变化,通过示范朗读、集体齐读、小组赛读、个别自读等方式增加学生参与朗读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从朗读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如《永远的白衣战士》讲述了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在抗击“非典”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因小学生缺乏这样的经历和难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情绪极易遇冷,导致学习活动进入低效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抓住“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和“坚定”等词句加以体会,加热学生的朗读情绪,提振学生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开心高效阅读。

四、演——惟妙惟肖

小学生个个是天生的小小表演艺术家。他们的喜怒哀乐皆源自于心,率真于性,既有矫情的夸张,又有真实的展示。即使忸怩作态,也十分可爱。汉语言的广义甚至歧义为小学生表演提供了绝佳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气声调、肢体动作、表情神态以及服饰衣着将文本的内容展示出来,是朗读课文的更美境界和更高要求。

即兴演。朗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条件下对号入座,找到自我的感觉,并能和角色一一对应。演角色的内心需求和读课文的现实情境悄然吻合,学生即兴表演的情绪得到最大限度的牵引和激发,产生的效果自然非常理想。《小稻秧历险记》从喷雾器大夫到小稻秧,角色众多,情节生动,且内容简单,很适合表演。教者在教学进程中可以采取“讲一读一练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从小稻秧、喷雾器、杂草等事物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引导学生形象地展示出“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警觉”等特征。于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由此加深。

篇5

【关键词】物理教育 渗透 德育教育

古人对教师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德育教育,要求教师在“授业解惑”之中“传道”,这就等于今天提倡的以德育为首,各门学科都要结合内容,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结合学科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成为规范的社会人,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心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从教材出发,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问题,推动学生思想素质与其它素质的全面发展。

1 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物理学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位于世界的前列,指南针、造纸、活字印刷术、火药无一不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上小孔成像时,我就告诉学生,这一现象最早记载于《墨经》中,该书对力学、光学现象及物质结构的研究,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教学磁偏角,给他们介绍了沈括,介绍了《梦溪笔谈》,地磁北极“微偏东,不全南也”,比西方哥伦布同类发现早400多年。讲杠杆一节时,向学生介绍《天工开物》,秸槔,就是我们祖先对杠杆的最早运用。通过这些教学,让祖先的智慧和文明成果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遗产的民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立志为弘扬民族文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发奋学习。在进行火箭教学时,除介绍物理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赵忠尧等在工程控制论、“两弹”研制等技术方面取得的可喜成果,重点去拓展这些物理学家的爱国情操。邓稼先满怀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的爱国激情,置身于荒郊野外,潜心研制两弹,钱学森冲破层层阻碍,不畏艰难险阻,拒绝美国高薪,毅然回到祖国,奉献出一片赤诚的爱国心。通过这样,使学生既受到知识教育,又受到了爱国熏陶。激励了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拼搏精神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2 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实验教学中,用“物质第一”的观点指导学生实验和观察。实验的设计过程、数据、记录必须真实,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牛顿三大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无一是离开实验而臆造的产物。参考物理学史,对科学家的事迹进行介绍,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感悟物理学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将知识用于实际,从实际中认识深化物理知识,做到活学活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认识物理概念、规律和公式。如,导体和绝缘体;运动与静止;正电与负电;磁场的南极与北极等都是一对矛盾,但矛盾的双方互相制约、相互依存并统一于宇宙大和谐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相互联系、制约又相互依存的物理公式和物理量的认识,使学生有效的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用量变到质变的观点认识物理规律。如在教学溶化时,指出在常压下,晶体温度高于熔点的物质处于液体,温度低于熔点的物质处于固态,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学生知道,学习物态变化,就是要抓住温度变化;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物距的变化引起质的变化,那就是像的性质改变。通过这些事例的剖析,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物理知识。如学习内能与环境保护、摩擦、电磁的应用等,既要看到它们有利的一面,又要分析它们给人类带来的不利的一面,培养学生全面的,多角度的看问题的习惯。

3 真情实感,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动之以情”是提高物理德育教育的关键,教师要有一颗爱心,既要爱自己从事的物理教育工作,又要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把爱心、尊重、激励、微笑带进课堂,以此去赢得学生对自己和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和信任。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变化、扩展,又要重视情感的激励作用,形成一种互相理解、尊重的心境和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目前,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弃学、考试作弊、不服从管教等非正常现象和违纪现象。尤其是双差生对教师有疑惧和逆反心理。此时,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关心,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用慈母般的爱去打开心扉,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思想矛盾,及时给以开导指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中,始终保持较好的心态,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4 实事求是,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物理知识的严密推理,研究之严谨不容人弄虚作假,在长期的教学训练中,可以弃掉学生浮华、假、大、空、妄自尊大等恶习,通过巧设问,求真知。教师要善于用知识中不起眼而又最关键的、易被混淆的知识设问,往往使不踏实,马大哈的学生卡壳,然后帮其寻根,对症下药,让他们感到求实、求真的可贵,求真知,决不能文过饰非。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再优秀的教师,难免会有时出错,要敢于公开向学生纠正错误,从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起到求真求实的教育作用。

篇6

【关键词】探析 中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理论 实践

中学语文的教学是中学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随着经济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不再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要求学习,也不再只是作为一门应试教育的课程,它有很多的实用性,能够促进人的品质的塑造和思维的开拓,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思维创造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老师在教学时,就一定要注重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只有充分地把握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方式,才能够实现真正地综合性学习和教学过程。并指导学生用语文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的开拓创新。下面本文就简单对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和总结。

1.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的背景

1.1 顺应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和学习也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做好中学语文的学习和教学的全方位发展,那么就必须寻找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道路,这也引起了我国范围内自发地形成了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倡导综合性学习的发展氛围,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追求中学语文课程的综合化教育改革,培养科学精神,不断地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方式进一步实践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与此同时,中学语文基础教育也呈现出了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1.2 适应课程的综合趋势和中学语文课程的发展需求

中学生只有学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塑造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方式的养成,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美好,能够对学习语文充满激情和乐趣,才能够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同时也兼顾了语文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育发展,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素质和其他方面的素质。

2.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是借鉴不同的教育理论来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下面我简单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加以介绍。

2.1 理论

有关人的全面学说发展和实践理论成为了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理论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个性化心里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人的潜能的全面发展,那么综合性学习就要求学生要注重个性化和整体的发展,注重在实践中对语文学习加以利用。

2.2 教育学理论

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就是不断地吸取不太能够的教育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式地学习方式,同时加强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学习和联系发展,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这些方式和理论都深刻的体现了教育学理论挂念和思想。

2.3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是一个统一和分化的过程,那么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正是以此为基础,既要做到了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又要做到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制约,实现了分化统一的发展过程。

3.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

3.1 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讲究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发展,根据学生个人不同的素质、性格、爱好、优势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展开,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探索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可以进行综合性学习。比如学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这一课时,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有关钱学森生平的相关内容的搜集,课外通过网络、报纸杂志收集等方式,从而更加地对钱学森的事迹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了解,那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学习发挥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比如针对不同学生获取的有关钱学森的知识内容不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和互相学习,通过对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给予的适当指导,从而提供信息给予学生,启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不断地完善。

3.2 重视学生调查实践等活动过程的策略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进行有效地教学,在学习《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这一课时,由于其涉及到的是比较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那么学生最好是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方式获取最新的相关信息,可以尽量地扩大获取教学信息的途经,比如一份研究报告、一份展板等都可以实现学生信息的获取和收集。

3.3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注重经验交流、总结和分享的实现

比如《在出狱欢迎会上演说》这一课,学生也可以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进行课题结束后的演说,从而在每次的主题学习结束以后,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能够将学习成果不断地扩大,促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经验总结和课程总结,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互相学习,互通有无,一方面促进了学习之间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督促学生尽量做到自我反省。

4.结束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单调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教师的适当参与,以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开展主题活动,从而使中学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好教材有关预设性材料、方案等设计问题,同时做好语文学习评估,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中学语文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巧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7,08:01~47

篇7

大家好!

站在这里,我特别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在你们心中,什么最伟大?我想答案一定是两个字----祖国。

我们在圆明园里认识了主顾的屈辱和悲愤;在长城岭上,认识了祖国的雄伟和磅礴;在大漠荒原,认识了祖国的广大和辽阔;在丝绸大道上,认识了祖国的悠久和渊博。

当看到书本里祖国的那段被列强侵略的苦难时,我们义愤填膺,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当神舟七号遨游太空,我们欢呼,我们雀跃,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当中国祖国时,我们激动,我们流泪,因为祖国在我心中;当举国上下迎接着这个盛大的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时,我们燃烧,我们沸腾,这也是因为祖国在我们的心中!

祖国,她是我们1,321,290,200人共同的母亲,是无法割舍的灵魂之根,是我们身心栖居的家园。近百年来,那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为了让这个家园繁荣富强,为了能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哪一个不是用“祖国在我心中”来鞭策自己继续努力奋斗。之所以能成为中华人民敬佩的一代伟人,不就因为他从小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鞭策自己;现代科学家童第周从一个后进生变成了轰动西方科学界的中国留学生,这股动力不就来自他的坚定信念----“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不畏艰辛远涉重洋的回到祖国,为祖国奉献了一生,因为他一直以来不变的崇高信仰是他归国时感人肺腑的“祖国啊,我回来了!”

篇8

【关键字】高中物理教学 德育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146-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提高,而精神文化生活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教育中德育情况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发现,德育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不足,一是德育时间不够,德育时间仅靠班主任在每周一节的班会课进行,其他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很少考虑德育。而在班会课上,班主任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安排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很少进行德育。二是德育素材不够。目前的德育可以说没有什么新鲜素材,只有老师的命令试要求。这样进行德育学生很难接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仅关注教学,更应关注育人。各学科都担负着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德育任务。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许多规律都是从多次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物理学和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学的知识在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 遵循教育规律、教学与德育并重

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性,其中德育工作在地位上“虚”,内容上“远、大、空”,形式上“单调、呆板”,显得苍白无力是原因。物理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物理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中自然而然地进行,不知不觉中完成,即“润物细无声”,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所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总是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质,言谈举止,无不对学生产生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教师应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二 精心选择德育素材,做到因材施教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应针对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此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因素,要防止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贴形式主义标签。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地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物理课程中有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介绍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如在学习“速度”时,介绍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和交通的改善;在学习“天体运动”时,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神舟七号”升天及运行情况以及我国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他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在讲授“磁现象”中,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它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导航、生产等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该项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和骄傲。学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时,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当然也要让学生看到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的愿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理想。也可以介绍爱国物理学家的事迹,居里夫人历尽艰辛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Poland,起名为“钋(Po”)。有“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之称的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当时还是一穷二白的祖国。在授课中恰当地穿插这些爱国主义素材,学生的爱国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三 注重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加强情感教育

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许多实例说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法是学生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德育是物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教书的过程必然是教人的过程。物理教师应该有强烈的德育意识,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科的德育因素,通过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美〕约翰·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林、任钟印、吴志宏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一、近三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政治卷时政热点的考查情况

二、命题选用时政热点材料的特点

政治高考试题选用时政热点材料作为素材,具有广泛性、多样性、时效性、重大性等特点。

从时间上看,有些时政热点为长效热点,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I第39题,试题通过“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对中学生活的回忆,实际上反映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多数时政热点为及时性的热点。

从内容上看,所有时政热点都涉及:关注人类生存发展;重视国计民生;反映社会重大科技成果;突出政府责任、公民权益和国家利益等。

选用的时政热点作为命题背景材料,具有信息量较为丰富、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以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尽量回避那些不确定性、存在变数的热点问题。

三、时政热点的复习备考建议

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政治试卷来看,试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和主张,突出了政治试卷的高考考试功能。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必须高度重视近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热点,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政治课复习备考的效能。

1.精选、选准时政热点材料

(1)主要关注本年度内国家召开的重要会议,通过的重大决策等时政热点。

(2)持续关注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民生问题等热点。如资源能源环境问题、食品质量安全、人口老年化、国际反恐活动等。

(3)密切关注国家重大战略的布局与调整。如“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

(4)国家着力解决关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等重要政策和举措。

(5)引领社会思潮,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等先进人物和事迹、思想和观念等。

(6)国家重大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

(7)其他反映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重大成果。

2.学会多角度分析时政热点材料,培养运用课本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政治试题考查时政热点并不是考查热点本身,而是以热点材料为题目创设情境,来考查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不能就热点材料去学热点材料,应以热点材料为载体,活化课本知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材料,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主观题的答案应根据材料生成语言,忌完全照搬照抄材料和课本语言

篇10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激发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68-01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说过:“天才的秘密在于强烈的兴趣与爱好”。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可见,兴趣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对某一门学科有较大的兴趣,就会肯于钻研,乐于探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兴趣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诱因,又可以成为学生良好学习惯的结果。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职责。但一直以来,思想品德课被人们看作是一门说教课程,枯燥的说教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相当乏味。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对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教与学的双重效果,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都具有直接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塑造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典范。教育心理学告诉人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2 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初一学生应采用表演、朗读、讨论分析、辩论、试一试、想一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和图片,也要辅以适当的活动教学。运用有利于教学的多种手段可以用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抢凳子”。我找6位学生抢坐5个凳子,随着音乐响起开始转动,音乐结束,马上抢坐,结果必有一人被淘汰,淘汰者接受学生采访。接着减少一个凳子,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亲身体验挫折与失败,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

3 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思品课教学应该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思考身边的事情,自我反思生活事件。密切联系自我,学生就能够从自我出发,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

实践证明,学生处于轻松愉快,充满激情的状态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这时,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学习效率最高,这样实际上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乌申斯基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在教学中要不断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到《灿烂的文明之花》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他们身边有哪些为文明增添光彩的事。如孔繁森、焦裕禄、李素丽等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四川雅安地震各地纷纷捐款捐物;还有一些不如仁义的事,如现实生活中有人落水却见死不救,公共汽车上有小偷偷东西乘客却不敢声张,不健康游戏和网吧遍布大街小巷等等。举例后让学生们自己总结出灿烂的文明之花要开启需要人人的努力。很明显,学生们在联系实际生活中学到的思想品德中的做人道理胜过教师的“一言堂”。这就是道德学习论的体现。

4 用情感感化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景生情,以情激情。在讲解“热爱祖国”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摘金夺银时的升旗仪式录像。接着介绍历史人物,林则除,邓世昌,,钱学森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紧接着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新时期作为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这样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教师可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中感人肺腑的事迹来说明教材上的一些原理。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亲历其事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