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范文
时间:2023-03-21 10:0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故乡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并非住在令人神往的蓬莱仙境嵊泗列岛,也不是置身于桃花之笑靥中,更不是在香烟缭绕的海天佛国,只是一片村庄,一点乡情。
故乡多水。村子里河流纵横,它们流淌在清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山如浪,水似云,故乡的水,如轻纱雾霭,随风起舞,“卷上珠帘总不如”。一水绕村,滋润一方净土;十柳迎人,点缀一方诗情。水多,雨亦多。总喜欢站在屋檐下,让水珠滴在头上,一下,一下,像个颤动的春天。听呐,潺潺之音响透心扉,带给人愉悦之感,那便是小溪。溪上有桥,虽不如唐代的纤道桥。宋代的八字桥那般有名有史,却也不乏悠悠之意。熙熙人群,默默桥梁,怎一“依”字了得?故乡的水当然也含井水。井,四笔一方,古朴幽香,满载夏日的欢笑和冬日的温情。村人打水,受着井的恩惠,一口井,养育了多少风情万种。淳朴无华的人们,在闲谈中细细品味着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脉脉含羞、如诗如画的似水流年……
故乡多瓦。老屋屋顶上布满的是鳞次栉比的青瓦。瓦,是用黏土在火中烘焙,在阳光下曝晒形成的。故乡的瓦是蓝宝石的青黛色的,在烟雨朦胧中显得更为柔和,更为和谐。雨打青瓦,发出如手弹钢琴或是竹筷轻击瓷碗的悦音,久久响荡在古巷上空,震撼着人们的心窝,这种声音,带我走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挑动着心中最深的那根弦。青苔层层叠叠,先是墙角,后是上了墙,上了砖瓦,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瓦有朋友,那是榕树;在瓦舍之间,摇曳着赏心悦目的青翠;孩子们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树叶,卷制成一支小小哨笛,吹出单调却又美妙的哨音。鸟儿从瓦檐展翅飞翔,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榕树上,静静地憩息……
故乡多田……
故乡多情……
时光终究允许我在今夜再次聆听故土的呼吸,“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时候,月光逐渐替代了霞光。在入水的月光,如许的清风伴随下,我抛开烦闷和忧郁,走在贴在波浪上似的柏油马路上。路的两边是一排绿树,舒展着筋骨,在向我招手。树后便是广阔的田野,秋苗依然青青,无不挑动着生命的诗意,田坎间虫鸣着,整个地和亲情融合在一起,偶的一声犬吠,也不过是增添了静谧的味道罢了。月光下,麦苗笑靥迎人,浓淡得宜,疏密有致,送着泥土的芳芳。苗儿间不时会发现些许稻草人,套着主人的旧毛衣,成了卫士,亦是迎宾,其中凝聚了主人多少的心血和多深的祈盼。移步换景来形容我的所见所感在合适不过矣。那是几个池塘,涟漪使湖面显得尤为妩媚,泛着银银点点,直叫人陶醉,我真想变成一条鱼,一只虫儿,永远和大地母亲共呼吸,同欢乐。走着走着,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小村的祥和与宁静;偌大的院子,小狗在吮奶,而我,早已是这幅夜景中的一个元素罢。只有在这儿,我才得到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寄托,这大概就是故乡情愫吧。
篇2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无论你如何奔波,如何忙碌,一旦有那么一天,当你突然间停下脚步,你会发现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最最难忘的是生你养你的故乡。
我的故乡并不美,她就象一朵不知名的野花那么普通,四周群山环抱,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从村旁流过,村子里住着大约七八十户村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却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我迷恋故乡的小河,那蜿蜒不断地清清流水犹如婀娜多姿的少女一样妩媚多情,夏日来临,当你双脚踏进河水,她会洗去你一天的疲惫,所有的烦恼也都随着那静静的流水抛到九霄云外;冬天来临,则是另一番情景,河面上到处是孩子们嬉闹的景象:有打陀螺的;有滑冰车的;有打单腿驴的,远远看去,那真是孩子们的天堂。而今,当阔别故乡三十多年的我再次来到河边,昔日的美好早已不见了踪迹,迎接我的是满目苍夷。我思恋;我留念,我心中的小河何时能再回到我身边。
篇3
??题记
“海山仙子国,东方不老岛。”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她就是象山。
象山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居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总面积651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7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35平方公里。象山是绿色半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6-17℃,森林覆盖率58%,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级,人居环境良好,素有“海山仙子国、东方不老岛”之美誉。
??当朝阳在海平线上露出一丝霞光的时候,波光粼粼的港口,升起了无数白帆,一声悠长的号角,万船出海,让岸边的亲人枕着涛声,在潮起潮落中等成了“望潮”……这是千百年渔民的生活写照。在渔民们看来,这是一种极其平凡、普通的生活,就如同钟摆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摆动。而在那些从未走进过渔村人们的心中,这就是一个瑰丽而浪漫的梦呵!
??散落在村中的苍老的旧船,斑驳的旧渔网,用巨大的石块铺成的“飓风广场”一边是由巨大鹅卵石砌出的防风墙,墙角竖着栓着红线的祭年石;另一边是鳞次栉比的“渔楼”,灰瓦的屋顶挑着渔灯,四周排着风标,中央晒着渔网、浮子;蒲葵树在海风的吹拂下摇曳……这就是天蓝蓝、海蓝蓝、渔歌声声忘家还的中国渔村……
篇4
绍兴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景色宜人,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住着勤劳的人民,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我的家乡就坐落在这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家乡的民居是用砖头砌成的,白墙黛瓦,拔地而起,诉说着悠悠的历史,透露出一股古老的气息。人们傍水而居,河边杨柳婀娜依依,小河似水柔情,绝无洪水的凶猛,这里只有辛勤地劳动,而极少有天灾人祸。
在家乡,一户人家若生个女儿,就要在家门口埋下一坛酒,待女儿长大结婚的那一天,才拿出来祝喜。经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贮藏,鉴湖水酿出来的米酒,非但没破坏原有的滋味,反而更加醇美香甜。“此酒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尝?”这种酒驰名中外,就是有名的“女儿红”。
篇5
我的故乡坐落在一片丘陵地带,不算贫穷但也不能算是什么富裕。这里没有城市中喧嚷的吵声,也没有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的污染,这里是一片山青水秀的气氛。
尽管说故乡中的居民没有多少的财富,但是人们生活的都很快乐,没有工作的压力,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忧无虑,那样的快活。
一到了夏季的晚上,工作完了的人民都会丢下手中的农作工具,三五成群的坐在大叶杨下,呼吸的新鲜的空气,听着远处传来的鸟鸣声,听着树们被风吹动的声音,听着远处他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小伙伴们追赶跳跳传来的欢声笑语,手里摸着已经被自己的体温感染了的扑克牌,这会使他们无比的欣慰,这是他们一天中最快乐的一天!
尽管这些对于那些城市人家来说微不足道的,但中国的农村是不能和城市相提并论的,中国的农村很穷,但农民们没有认命,他们觉得他们能把农村建设的和城市一样好,于是他们开始奋斗,艰苦的奋斗,奋斗了几十年获得了今天的成果,获得了今天的成果,这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也正是他们的艰苦朴素的精神,是的我的故乡富裕了起来:摩天大楼参天而起,工厂、公司也都从无到有陆续发展起来,往日的茅草房早已消失,换成了今天欢畅明亮的居民楼,家家户户拥有了自己的小轿车,家用电器也齐备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篇6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初次听到这首歌还是孩童时,那时天真烂漫,思想单纯,只知道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却不知那时我已与她结下不解之缘。
初中时音乐课本中有《念故乡》这首歌的赏析,自那时起我第一次对那些柔美的文字有了感觉。文字简短,却描绘了故乡那湛蓝的天、翠绿的田、凉爽的风、清澈的河。我知道填词者一定有一个美丽的故乡,因为他笔下的故乡如此富饶,如此美妙。
随着时间的流淌,自认为长大了,有了许多自己独特见解的时候,在妹妹学钢琴时听她弹到《念故乡》,我禁不住也哼起来:“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乡愁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寂寞的,凄凉的?我没有离开过生我养我的地方,但是在这首歌中我却听出了几许悲凉和凄怆。
人生也许就有这么多的无奈和不情愿。一万个不情愿看到鲜花香销玉陨在风前雨后,但她终究会陨落;一万个不情愿看到圆月消逝在云里雾间,但她终究会残缺;一万个不情愿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但诸多的无可奈何使我们挥泪离去。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含泪向我们讲述着他的故乡。他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他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厚土”,他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他一直诉说着他的故乡:“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大陆,壮士登高叫她九州,英雄落难叫她江湖。”余先生魂牵梦绕的故国,便是大陆,便是九州,便是江湖。余先生带着无奈和不舍离开了故乡。他爱他的故乡,更是天天念着她,念故乡啊念故乡,歌儿把海峡两岸心声系在了一块,音乐将空间消融。
篇7
午后,我独倚在窗台,面对着漫山的绿意,聆听它们的似乎有节奏的呼吸。这热的感觉,绵绵无期地漫过原野,散入风中,占据了我心间仅有的宁静,于是我变开始变得烦躁,头顶开始慢慢的湿润,思绪也在此刻逸散。这燥热,模糊了我时日的足迹,视线就像一团乱糟糟的柳絮,似乎踯躅在干涸的沙漠,地下没有一滴水,天上没有一片云,四周只有黄色的沉寂,了无生机。我试着伸手探过窗台,让手暴露在阳光之下,但顿生灼烧之感,不由得,我赶紧缩回了手。
下午五点以后,天气就不再那么热辣,我走出了家门。农人和农家车匆匆的足迹,早已磨平了刚刚硬化不久的水泥路上那密致的凹槽,而一层尘土便薄舒舒地平铺其上,一阵风来,便尘土飞扬。水泥路两旁那笔直的杨树,也似乎在沐浴着阳光在茁壮成长,翠嫩的颜色似乎是欲滴的仙露琼浆,叶片上也反射着光亮。野草在路两旁展开,她缠绵、簇拥在杨树的根部,好似那羞哒哒的女孩,紧贴在妈妈的身边,一刻也不敢离开。我举目远眺,几只叫嚷着的喜鹊在远山的林间嬉闹,婆娑的枝条晃动着,细密的叶片时而交织时而分离,但,它们都在故乡的土地上。
黄昏时分,故乡的山便出奇地清幽。我信步走进山,沿着弯延曲折的山路,绕过炊烟袅袅的村落,横过泉水“叮咚——”的小溪,穿过稀疏的树林,忍由我那细碎的脚步,蹋破那一派沉寂。啊,故乡!今日重逢,你我相顾却又无语,犹恐是一袭幽梦?
第二天清晨,我踏着晨露,去迎接故乡山间的那第一抹晨辉,路两旁的野草似乎浸了水,湿漉漉的,闪烁着耀眼迷人的光亮。树叶间,不时就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那是树叶上的露水,晶莹剔透,滴落,渗入故乡的土壤中。忽然,山谷间涌出一团白雾,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扫过山林,慢慢地、静静的升腾。我站在山间,被这迎面的浓雾弄得不知所措,我环顾四周,只有白茫茫的一片,但却带着泥土,或是其它的什么不知名的花的香味。哦,我沉醉了,张开双臂,迎接这清新的、凉爽的、湿润的,带着故乡深情的凉雾,慢慢地,它沉浸在了我的心底。 犹记得,在故乡那大山的深处,有一条特别幽长且曲折难走的路,它隐在山林间,一边是陡峭的大山,一边是幽深的山谷,白天也少人去,它延伸着,一直到小溪的源头。在源头,树特别浓密,白天这里也非常幽暗,地下杂草丛生,只有几屡亮的光斑,四周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而我却对这里情有独钟,我觉得这里恰似黄磊《似水年华》中乌镇的宁静,一切,安静而又沧桑;一切,古老而又祥和。伴着悦耳的鸟鸣,聆听泉水的奏歌,我净化着自己的心灵。哦,那是一个怎样的童年啊!
夏天的天气,那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瞧,刚才还晴空万里,这会儿便雷雨交加,转眼间地上流成了河,翻滚着、呼啸着向前,似乎能冲垮一切的阻挡。我看着,心生赞叹!转眼间看见杏子青青,刚被雨水打过,透着晶莹的水滴,那清澈澄明的满眼的绿色,顿时翠生生地弥漫开来。是雨丝的漫过涤净了杏子的青绿?此刻,我却只愿心似杏子般澄亮,也希望被成熟的色泽爬满心间。
在我不经意间,雨住了,阳光从浓厚的云层中钻出来,暖暖地照在大地上,我来到山野,看着远处一大片一大片的麦田,发出诱人的金黄,我笑了,却忘却了自己身在何处,忽然想起古人的一首诗:“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不错,在这成熟的季节,在这丰收的季节,农人笑了,而我呢,难道收获的仅有这片片的金黄?不,我收获的还有这对故乡的深情……
刈麦时节,离愁正浓,回首麦田的尽头,应是故乡。
篇8
王沂东的大多数作品是沂蒙地区的人物和景色,都来自他对故乡山水的真切感受。
1955年,王沂东出生于山川秀丽、民风质朴的山东临沂。他上中学前,几乎每个假期都回老家,经常去摸鱼、逮野兔、捉迷藏,度过最快乐的时光。多年后,他仍对家乡的每一泓小溪、每一条小路、每一块瓜地、每一片树林记忆犹新。1978年,中央美院油画系恢复招生,考题是《平凡岗位》,他画了一位在水渠边凿石头的老汉,别的考生异口同声说他跑题。结果,他却以高分从25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王沂东1982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留校任教。次年,他创作了直面沂蒙老区的《沂蒙山组画》。
该组画包括《母与女》《1946年》、《王玉贞》《歇晌》《赶集》《沂蒙人家》等,是王沂东最熟悉的沂蒙家乡。因为他很早就留心过田野里勤劳敦厚的农民,组画集中体现了他对农民和农村的看法,是他向“写实主义”风格迈出的坚实一步。《母与女》中的母亲弓身背负麦秸,女孩跷脚用力上托,母女深情溢于画外。该画1984年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王玉贞》中的少女眼神羞怯、身形疲惫,展露着农家女的善良、朴素和坚强,该画1984年参加了“法国第十六届世界艺术节”。《古老的山村》中的金色麦垛、红“福”字以及学骑自行车的青年,充满乡民对祥和生活的企盼、对山外世界的渴望,该画1985年获“全国青年美展”银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6年,该组画中的《歇晌》在北京华辰春拍推出,估价达300~350万元。
但王沂东并没有一直关注农民的艰苦,因为他发现:“乐观地活着”是农民最根本的品质。
王沂东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的《新娘、婚礼系列》,融化着农民的欢快气氛。北方农村的婚礼热烈张扬,与平常日子反差极大。作品里的新娘或羞涩、或期待、或惶恐、或无奈,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对未来的憧憬之中。2008年,该系列的2006-2007年作《闹房No.2-吉祥烟》在香港苏富比以1298万港元(折合人民币1142万元)成交;2006年,2005年作《醉新郎》在北京华辰以418万元成交,该画后于2007年、2009年上拍,成交价升至616万元、683万元;2010年,1995-1996年作《山里的新娘》在香港佳士得拍至842万港元(折合人民币724万元)。
真情的自然流露,被王沂东奉为最高艺术准则。
童年的回忆,是王沂东感触最深的灵感来源。2006年,在中国嘉德以341万元成交的1992年作《初雪》,便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91年,他和两个弟弟去看望二十多年前的母校。他们找到唯一保留下来的教室,在院子里堆放的旧桌椅上,用小刀刻下的痕迹仍然清晰,童年的情景立刻浮现眼前。《初雪》正是他以6岁的女儿为模特,回忆儿时踏雪的声音。此件之外,他1988年作《微风》,1990年作《惊蛰》《远雷》,1991年作《春寒》《惊鸟》《风停了》,1992年作《天边的云朵》,1994年作《早春的雪》《沂蒙娃》等,也都以女儿为模特再现童年记忆。
王沂东称自己“并非完全的现实主义,而是带有一点浪漫主义,也带有一点理想主义”。
为了让作品中的人物妥帖地表现主题,王沂东选择模特相当苛刻,构思好的形象经常会沉淀一两年,再根据需要去人群中“抓取”。在他看来,模特的品位及情绪表达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不同主题必须由有不同个性的模特完成,绝不能替代。1992年获“中央美院20世纪中国回顾展”优秀奖的《蒙山雨》,即是如此。1991年春节,他再访沂蒙山的一处村庄,冬日的暖阳懒懒地照在黑色巨石上,他脑中突现一幅奇妙的画面:山峦上两位姑娘,一倾头注视远处山谷,一双手上举、呈祈雨状。他当时的构图极为清晰,甚至想好了人物的衣着。直到第二年,他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就餐,面前闪过的一个女孩正中自己的构思。后来请女孩做模特,果然与想象非常契合。
集中寄寓了王沂东唯美理想的少女,是他作品的主角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陆续创作的《少女系列》相继拍出高价。
1995年作《待嫁的女孩》,2009年在香港佳士得以398万港元成交,后于2010年在北京诚轩拍至571万元;1997年作《静静的河谷》,2010年在香港佳士得以662万港元成交;2001年作《瑞雪》,2010年在北京保利以1120万元成交;2002年作《泉》,2010年在中国嘉德以896万元成交;2004年作《红绣球》,2010年在北京匡时以1232万元成交;2004年作《心事》,2010年在上海天衡以672万元成交;2005年作《远方来信》,2010年在中国嘉德以1792万元成交;2006年作《远方来信》,2008年在际华春秋以1067万元成交,2007年作《约会春天》,同年在北京保利以907万元成交;2008年作《一抹白云》和2010年作《春袭羽萍沟》,2010年在北京保利分别以896万元和1456万元成交。
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一直让王沂东激动和兴奋。他说:“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是句老话,但的确是真理”。他扎根沂蒙山画家乡和乡亲,体验着山里人“视而不见”、城里人“听而未闻”的美好,表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浓重的乡情。工业文明和商业文化不断侵蚀着古老乡村,他的描绘却像一首悠远的歌,吟唱着对纯朴文化的留恋,唤起了每个人挥之不去的故土情。
二、引西泽中的形式美
王沂东作品的色彩特征极为鲜明,成交的前40件中以红色为主调的达30余件,“中国红”是他最突出的特色。
王沂东最早接触的“红色”,是很红的政治题材。他童年正值“”,那时谁能画好就很了不起。他看中学门口有块大影壁,壮胆向校长请求画主席像。他蹬着梯子画了一个多星期,结果得到了不少人夸奖。1975年,他从山东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他的《沂蒙新春》入选“建军五十周年美展”,该画描绘沂蒙山老区过年贴对联,满是红色的军民鱼水情。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创作《沂蒙山组画》,他的构思仍然强调文学性,总想“用画讲点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美术界大力推崇形式美,王沂东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形式感。
为了回避画面的情节,王沂东创作了大量肖像和人体作品。西方油画大师作品,给了他许多营养:他从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人》中,感受到窗口漫射光的微妙;他在莱勃尔的《不相称的夫妇》中,体会到轻松笔调下的严谨造型。他创作于1984年的《历史系大学生》,以平面装饰方法与人物气质融合,展示出纯正的古典画风;他创作于1986年的《刘二叔》和《铁蛋》,是直接学习伦勃朗的结果;他创作于1988年的《穿锦缎衣服的妇女》《清代女子肖像》等,模糊了人物的身份与背景,力求用写实技法建立画面的抽象性。2006年,创作于此期的《窗前的女人体》在浙江中财以215万元成交,两年后,他的1988年作《女人体》在中国嘉德以224万元成交。
篇9
踏上泼墨山水之路
1944年11月,顾乃平出生在四川成都,3岁就随父母一同回到了苏州。顾乃平自幼生活在苏州,打小就见惯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丽、风姿绰约,特别是对于苏浙一带富有中国传统水乡特色的民居情有独钟。
小时候的顾乃平对于音乐和书画都十分喜爱,由于受到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从5岁开始,顾乃平就开始习字。顾乃平的父亲顾学洙是黄埔军校的将帅,后从商,不管生意多忙,只要回到家中,就会查看顾乃平的毛笔字,如果练得字数不够,或是不够好,严厉的顾学洙就会罚顾乃平重写。“父亲常说:‘书要读好,字要练好,字是书画的根基。’”,除了在书画上严格要求,顾学洙还常常教育顾乃平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拥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才会有更高的书画造诣。多年来,顾乃平一直铭记父亲的教诲,这也成为他作画做人的根本。
顾乃平的启蒙老师应该是他的舅公――近代著名画家朱凤竹,在顾乃平还很小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第一幅山水画拿给舅公看,舅公看了顾乃平的画,大喜,认为顾乃平的画非常具有灵气,并鼓励他坚持下去。就这样在舅公的“严鞭厉板”的教育下,顾乃平专攻山水中国画,在画艺术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一发不可收。
欣赏顾乃平的画册,仿佛走进了江南的山水中:小桥流水、河边人家、田埂曲径、点点、渔人布网,潺潺溪水,蒙蒙山脉。顾乃平的山水民居画,犹如一幅幅宁静的江南水乡图景,让人感受到和平、安详、幸福。江南的小桥流水、古朴的民居、河中的小船、空中的飞鸟、树木、月亮、亭台楼榭等都寄托了他无限的情思,在他的画中,他充分运用笔墨的浓淡,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的韵味,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特别讲究树和房子的线条,其兼工带写的画风,让其作品中既体现了浓浓的民族特色和韵味,又始终与时代气息交相呼应,堪称画中精品之精品。
飞跃和创新
顾乃平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主要有两点:一是他的画由形似向神似的飞跃。二是由具象向抽象的升华。这两点是任何一个艺术家走向成功的必经重要阶段。唯其如此、艺术家才有可能状物而超乎物之外,抒情而蕴藏其真情之内,才有可能使作品产生高度,包容更多的内涵。如果说他的长幅《宝带桥》是作者写实的代表作,那么《黄山烟云》、《黄龙飞瀑》则是作者摆脱“写实”羁绊进入空灵的创造境界。此两幅画作略带写意的笔墨画山似山又不是山,画树似树又不是树。在一种可变的动态背景上包容了更多的内容,给人以想象空间。
顾乃平追求中国传统山水画,但他并不拟古,他的作品中也追求创新。他后期的作品风格就加入了西方油画的元素,由传统的中国兼工带写的山水画画风转变到逐渐将色彩运用到画中,通过运用水粉、广告颜料等色彩,让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民居融入了西方绘画元素,更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透视度,这也渐渐形成了他现在的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以我的音乐为爱之动力,对《中国民居》水乡画作大胆畅想,结合各国交响乐队及花腔女高音,容纳中外的,特别是俄罗斯的,以及中国现代黄豆豆的浪漫舞姿,以古人点、线、面、染、皴为基调,创作形成了我现在的中西合璧“墨彩”图案及狂草线条,去展示现时代中国画的魅力!”
“对山水画,我依然是个小学生”
顾乃平已经驰骋画坛近40载,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好评,并屡获大奖,囊括中国画金、银诸杯,被国内外收藏机构和各界知名人士所收藏:《十五的月亮》、《姑苏月夜》、《故乡情》、《姑苏之春》、《姑苏河边人家》、《故乡的回忆》、《童年的回忆》、《梦中思乡曲》、《梦中的思念》、《故乡明月圆》、《水乡旋曲》、《河边早春图》、《秋之旋律》、《初雪图》、《老城》,以及每年创作设计的艺术火花集《浙江民宅》、《福建民宅》、《江西民宅》、《湖南民宅》、《湖北民宅》、《四川民宅》、《民宅》、《安徽民宅》、《贵州民宅》等,无一不是“画能随章着笔,而能得特殊意趣于笔墨之外者,为妙品”。但面对这些,他说:“中国的国画艺术博大精深,对于山水画来说,我依然是个小学生。”如今的顾乃平,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又背起了画板,顶着严寒酷暑,向又一个民居水乡地采风去了。
篇10
以《神游太行图》为例,作品构图从右边以一个小山嘴伸入画面作为起点,山峰连绵。一条山路依山势自右向左延伸,将整个画面串联起来,成为画面视觉的焦点。汽车、房舍位居公路旁,游客有的在观景,有的在戏水。山坡上、溪流边、山石旁小灌木点缀其间。山沟里小溪流缓缓流过,左边的不远处瀑布飞挂,苍溪水湍,一条小河迎面而来。画面右边的景观安排得“实”一些,左边群峰峥嵘,因瀑布飞流在远处,画面则显得“虚”一些。这一“实”一“虚”,加之峰回路转,画面上天与地,山与水,人与景,路与坡,安排得十分自然,不露痕迹。
整个画面没有半点虚张声势,既朴实无华,又灵气横生。画家就像一位老农在打理自家的小院,北边栽葡萄,南边种石榴,一切是那样随心所欲,又是那样顺顺当当;又像一位花匠在侍弄自己的花圃,左边摆牡丹,右边放月季,一切是那样漫不经心,又是那样恰到好处;更像一位三军统帅,纵有千军万马,谁攻谁守,谁先谁后一切是那样从容淡定,又是那样秩序井然。
画家在构图上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高远”、“深远”、“平远”,而是运用“近观法”,将整个景观要素“定格”在一个画面上。“近观法”相对“三远法”表现景观的难度要大一些,一切景观要素你都得交待清清楚楚,你不能“留白”,更不能偷懒。“近观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增加了画面的亲近感,整个画面充满着宁静与祥和,使观者几欲走近,与画中众生共享这天籁之美,彰显出画家非凡的艺术功力。
《神游太行图》在笔墨的表现上,更是独树一帜。国画的传统“皴法”尽管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擅长于表现山石。汤清海与千百年来众多的国画大师们一样,在画石头山时,真可谓游刃有余。
汤清海先生创造性地将传统的“斧劈皴”、“长披麻皴”、“拖泥带水皴”与岭南画派的“渲染法”结合起来,用枯笔勾勒出山体的形态,用“渲染法”显示出山体的质感。这样,山如“铜墙铁壁”。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将太行山特有风貌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
《神游太行图》见笔见墨,行笔时,或枯笔,或湿笔,或中锋,或侧锋,或点,或染,或皴,或擦,或长线拖出,或点染成影,一切都显得那样轻松自然。放笔写去,行于当所行,止于又不得不止;行之不紧不慢,止之余味未尽,自然天成。仅此一点,于当今画坛也是无几人能敌了。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