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朱自清范文
时间:2023-03-20 19:2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背影朱自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篇2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透过这段文字,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朱自清和他的父亲之前一定闹过别扭,发生过不小的冲突,否则,朱自清怎么会说:“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那么,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朱自清和父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字小坡,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曾在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朱鸿钧1917年在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逐渐困顿,老境颓唐。1945年逝世,终年76岁。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对少时的朱自清既格外疼爱又严加教育,在尽力保证儿子生活无忧的同时,对他管教甚严。
但朱鸿钧毕竟是封建式家长,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伦理,捍卫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威,他做出了一些令朱自清无法接受的事。最初是朱自清在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的家长行为极不尊重人,与朱自清追求自由的个性产生了冲突,使朱自清感到非常不满。于是,朱自清愤然离开扬州,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 。1921年冬天,朱自清从老家接出妻儿,在杭州建立了小家庭。朱鸿钧感到自己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竟然在翅膀硬了后想抛弃自己和家庭,激愤之下便不肯原谅朱自清,父子从此失和。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后虽在家人的劝说下作出了让步,却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几天后悻悻离去。此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朱自清认为自己没错,不肯认错;朱鸿钧也认为自己没有错,老子用儿子的钱天经地义,为父的即便有错也不该认错。于是双方进入了“冷战”状态,朱自清几年不曾回家。
而促使朱家父子相互赌气的,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这件事与一本《笑的历程》的书有关。《笑的历程》是朱自清于1923年写的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名叫小招的姑娘的形象。小招在未嫁之前,在父母的身边生活,自由自在,性格开朗活泼。但自从嫁到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里为人妻、为人母后,小招便吃尽了苦头,累得直不起腰,人也瘦得像一只螳螂,同时还得忍受公婆无端的指斥,连笑也不准,被说成是没规矩。从此,一个爱笑的青年变得不能笑了、不会笑了。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女青年内心的苦闷,对旧家庭、旧道德进行了抨击。由于小说中人物的身上有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谦的影子,朱鸿钧看后,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大发雷霆。朱自清的性格也很倔强,于是,父子间的隔阂更深了。
篇3
有关时光的优美散文:曾经的时光
想来很久没有动笔了,这期间,发生了几件颇为烦心的事,虽然感觉不太好,不过总算是过去了。时间就是个好东西,能够记住那些该记住的,忘记那些该忘记。不管怎么说,时间依旧还是在流逝,生活依然还是在向前。
人有的时候,触景生情,很容易被现实中的小细节拉回到以前的日子里,倘若那个时候,你所经历的是美好的,令自己深刻的,则此时的你必然十分怀念。换句话说,与其说是怀念当时的美好时光,不如说是怀念曾经那段岁月的感觉。有的事,每当想到,嘴角总算不自觉得上扬,而有的事,则是一想到,心理就有种小小或大大的遗憾。心想,若是能有机会重头再来多好,自己一定……可惜,这种机会也只有想想而已。
人生的岁月就好像一辆不知道终点站是何方的火车一样。它在轨道上不停的奔跑,永不停息。火车在不停的跑,火车两边的景物也在发生着变化,坐在火车上的人,都很忙,不停的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只有当猛然一抬头望着火车窗外的风景时,才会大吃一惊,感慨到怎么变化那么大,过的那么快,似乎与自己想的区别很大。佛家的禅学讲未来都是过去,过去都是未来。
乍一看,可能绕不开弯,不过不打紧,静下心来,把它暂时放下来,明天的这个时候你在好好思考思考,那你定是会明白的。明天都是昨天,昨天都是明天。那我们是活在明天还是活在昨天,有的人可能说,我们是活在今天,活在当下。这话不假,我无从反驳也不想反驳。二十岁的时候向往着三十岁却怀念着十几岁,三十岁的时候打算着四十岁却怀念着二十岁……我想大概都是如此吧!
想我这十几年来,谈不上什么磕磕碰碰,也没有什么大风大浪,过的都是正常人的生活,经历的都是寻常百姓所经历的,平平凡凡,清清淡淡。我估计未来也会是如此吧!可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平淡无奇的生活往往自己也会被很多事纠缠,些许事到是常常搞的自己这个庸人焦头烂额,连发中也已有白丝。其实这到不是什么自谦之词,事实确实如此。有的时候真的很想问问自己,为了那么多事计较有意义吗?
而答案往往是十分有必要。就像当初高考,自己的不计较换来了高考成绩的深深遗憾。好不容易鼓足勇气从大学里跑回去复读吧,结果在复读班里坐了半天又跑回大学去了……唉,真是年轻气盛,不然也经不起折腾,可是折腾来折腾去,到头来一场空,什么也没有。这些事,至今想想,都难以释怀。
年少的时候,总会去做一些无知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多么的正确,可当那段无知的岁月走过后,很多年后在回想起来,连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想想自己当初怎么会做那种事呢?不过,如果年少无知的时候没有做过那些事情的话,那这一生,岂不是很无趣。那些曾经的经历,那些曾经无知,虽然让人有点小小的遗憾,不过当初那段岁月的美好感觉,却着实让人很怀念。
不管未来如何,想想曾经那段美好的时光,那段懵懂纯真的年纪,带着当初的乐观,勇气,纯朴继续上路吧!
有关时光的优美散文:时光,有些匆忙
还没来得及回忆,时间就悄悄的走到了四月,春的气息弥漫在整个午后温暖的阳光中,在校园的小路上,花儿们灿烂的开放着,在阳光中愈发的明艳。每每走过那路,总是匆匆而过,携着一缕清香,奔向教室。生活就是如此的慌张,如此的匆忙,忙的我忘记了自己,忙的我忘记了如何体悟生活真谛。
始终没有明白自己在忙些什么,上课,下课,吃饭,睡觉。这些又为了什么,时而清醒,时而浑噩,听着他人的耻笑,感受尘世的温度。直到现在,才恍惚知晓-----人心的雕琢,才是生活给与人们最大的恩赐与挑战。
还没来得及回忆,那些所谓的朋友早已远去,忽然发现其实自己一个人挺好,不用嫉恨,不用虚伪,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担忧伤害友谊,随性而为,随心而动,朋友,唯有时间才能积淀。
终究自己还是输给了生活,这狡诈的恶徒,欺骗着我软弱的泪水,然后在我的旁边讥笑着我,嘲讽着我。而我则被这恶徒气的蜷起双腿,默默流泪。坚强,我努力的告诫自己。不要轻易落泪,可这泪水总是不争气的在黑夜中闪光……
时光,有些匆忙,我默默的哀叹,可我哀叹着什么?我问,却无人回答。或许,为了自己的未来的路一筹莫展而哀叹;或许,为了祭奠过去的自己;或许,为了曾经流失的过去。
这花开的时节,那花妖娆了整个季节,也扰乱了我的心。一切顺其自然,我这样想着,可生活总是开着玩笑,给着我不断的意料之外的惊喜,我说着,却不去做着。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规划好了每一天,却不能按照规划去做,然后白白的浪费了时间,继而又开始自责。
都说年轻人活在未来,老人活在过去。是啊!年轻人有着时光,老人靠着回忆散发温暖的余辉。可这时光,有些略微的匆忙,让人看不到未来,想不起过去,连现在也成了昨天追忆。
时光啊,时光,匆匆忙忙的就成了我记忆里的伤,还没来得及回忆,就不得不继续的向前行进。
时光,有些匆忙。带走了我的渴望,蹉跎了我的梦想。让我含着泪奔向远方……
有关时光的优美散文:流年岁月,唯美时光
不知道要多坚强,才能擦干伤心的泪水;不知道要多勇敢,才能轻轻的道别离;不知道要多洒脱,才能微笑着说珍重
------海月
流年,蘸着时间的笔墨,书写岁月幽香。曾经的日子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忙碌的脚步来不及停留。那唯美的一切已经成了曾经的过往。多少次留恋,多少次怀念,那轻声细语的对白。一次次涤荡着我的心声,轻柔的抚慰着我的胸怀。言语的文字如涓涓细流般,唯美了一段时光。也洗涤了苍白憔悴的我灵魂。
感谢有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尽管隔了万水千山,但穿越空间的隧道,依然是生命力最美丽的风景线。四目相望的时刻,你的柔情潮湿了我的双眸。我湿润的面颊在你的眼角晃动。轻歌慢曲,多少柔情在那片刻凝重。多少缱绻的深情在那一刻的文字里延展,如诗如画般展开来。
我曾经常常的把你牵挂,牵挂于忙乱中,伴着岁月的幽香,流年的惆怅,不知道你是否安康?多想再次看到深沉的眼眸,多想再次听到你浑厚的声音。山高水长,岁月苍茫。高歌一曲接着一曲的吟唱。却唱不圆和你的离殇。
你的背影在烟雾的氤氲里,渐行渐远,最后变成了一个圆点,消失在岁月的沉香中。沿途留下生命的花香。我嗅着花香,体悟着你的气息在空气里弥漫。如同一首生命的月光曲在空间里荡气回肠。敲响我的生命,涤荡我的灵魂。
还记得你送我的那个傍晚,每一次回眸,你的身影都在原地不动。我知道你有太多的不舍,舍不得离开,也许你比我更知道,这是今生最后一次相送。也许你更想记住那段唯美时光。那段文字缱绻着柔情的日子尽管很短,但却值得用一生去回味。
多少个午夜里,魂牵梦绕的是你的只言片语,也许有些爱只能去珍藏,也许有些情只能去回忆。而你就像我尘封相册里童年的老照片,成了回眸时最美的记忆。
有关时光的优美散文:
1.描写时光的优美散文作品
2.优美时光散文
3.关于时光优美散文
篇4
作为一个初一的同学或许我的思想深度还不够,可是我也算是一个饱经诗书的人了吧?毕竟十几年的读书旅程,我也看过不少的书,人生也同样给我上过不少的课,老师也为我们讲解过很多的好文好句。可我细细品读过朱自清的《背影》之后,真是觉得心里颇有感悟,比老师和我讲解的还要深刻得多……
朱自清其实原本的家庭是非常美满幸福的,可无奈家道中落,后来的日子漂泊不断,后来过得并不好,可是他的才气让不少人喜欢。我同样也是,这篇背影更是令我记忆犹新,朱自清的父亲其实到晚年的时候也因为家道中落心里不是特别舒服,感情全都积压在心底,却又无处发泄,那么朱自清就成为了他父亲唯一可以发泄的地方了,从文中就可以读出其实朱自清的父亲很爱他,可是祸不单行,那年朱自清的祖母死了,父亲又变成了赋闲,难免心中有些郁郁寡欢。可是,自从朱自清北来之后,他的父亲真的也改变了很多,细心品味那个背影其实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
父亲并不是不爱朱自清,而只是心里的郁郁太多了,只是没有好好的发泄而已。可自朱自清离开后,他的父亲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可信中还是一副爽朗的样子。在朱自清去北京念书要上车之前,父亲更是因为挂念朱自清,把自己的工作全都推掉了。那个时候我想正是朱自清的父亲工作最忙的时候吧, 因为刚刚赋闲,他父亲内心也一定很焦虑,想找一份工作好好安定下来。可他的父亲仅仅是为了朱自清要上车,就推掉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而且朱自清也来来回回去北京好多次了,可没想到父亲还是不放心,踌躇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要亲自送朱自清上车。其实朱自清的父亲就像中国式父亲吧, 父爱如山,他们男子的爱往往不像女子的爱那样柔和温柔,反而更加深处,他们的爱从不和我们言说,永远只是默默付出。朱自清的父亲同样是如此,可朱自清要离开了的时候, 那种沉默的父爱终于有些沸腾了,从他那肥胖的身子微倾和蹒跚,慢慢,爬上这几个词当中其实我们就已经能知道了,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朱自清买几个橘子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朱自清想要自己前去,可却又遭到了自己父亲的拒绝,因为朱自清的父亲啊,无非就是想在自己的儿子离开之前多为自己的儿子做点什么,中国式的父爱啊,一般都是落实到行动上的,就是这样深沉的爱可朱自清以前却从未发觉,直到离别后,才挂念起了父亲,可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和父亲相见啊……
很多时候呢,人都是这样的,只有离别之后才知道惋惜和后悔,而父亲的爱如此深沉,可以前的我们却从未发觉,待父亲离去,才深知那种爱……
篇5
这或许是中国教授们抗战前后的最好写照,抗战前,教授绝对是个人物,吃香喝辣,生活优裕,可是和日本人一打仗,教授便从神坛上走了下来,为衣食操心,像闻一多,因为穷,竟然靠替人刻图章贴补家用,他当时的润例是“牙章每字一千元,石章每字六百元”。闻一多学美术出身,早年喜欢雕刻,有了这种技艺,因此可以得意洋洋地成为“手工业劳动者”。朱自清没有这样的本事,至多也是到中学里去兼课,他的胃病早在昆明时就很厉害,如果当时有条件医治,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日本人打败了,中国人的日子并没有立刻好起来。通货膨胀弄得民不聊生,美国人有些看不下去,规定在美援的份额中,必须有一部分用来拯救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据说朱自清最后是借钱做的手术,刚开始以为是盲肠炎,后来发现是胃溃疡,已经破了一个洞,一切都太迟了,进医院再也没出来。他临死时曾对夫人说,自己在拒绝美援的宣言上签过字,大丈夫一言,驷马难追,无论日子怎么难过,坚决不买政府配售的美援平价麦粉。朱自清拒绝美援的理由很简单:
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舍施物资,无论为购买或给与的。
这种声明颇有些赌气,人活一口气,该赌气的时候还是得赌。挨饿的滋味固然不好受,然而也不能为了肚子就不顾原则,高风亮节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格拉底被人诬告,他的学生劝他逃跑,他拒绝了,理由是自己是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与其违法而生,不如遵法而死。
闻一多的性格,按中国老派人的说法,属于狂,张狂的狂,闻是一座火山,要爆发就爆发。朱自清一点也不狂,在气质上更近于狷,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闻是拍案而起,朱却只是拒绝。郭绍虞先生说闻是“嫉恶如仇”,朱是“从善如归”,严格意义上讲,这两个人并不是同类性格。王瑶先生曾经说过,朱自清和闻一多之间的私交,“并不如一般所想象的那么深”,闻一多遇难后,为了出版《闻一多全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无时不在为闻先生的遗作操心”,直到死前一日,还在为此事烦神。他这么做,绝对不仅仅是因为私谊,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觉得闻的遇难是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而出版全集可能是对这种损失的一种弥补,是对死者的最好祭奠。
三十年代鲁迅到北京省亲,各大学闻讯,纷纷派人去邀请讲学,朱自清以系主任的身份,亲自出马,好不容易见到鲁迅,却被拒绝。朱不死心,三天以后又一次去请,仍然被拒绝。鲁迅这次省亲在北京待了十多天,分别去五所大学做了演讲,偏偏冷落了清华,朱自清一定觉得很没面子。鲁迅的倔有时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他到了北京,碰到,胡开玩笑说他又卷土重来,鲁迅立刻翻脸,说我马上卷土而去,绝不抢你饭碗。胡被他弄得很狼狈,只好涎着脸说你还是老脾气不改。鲁迅对清华出身的人没什么好感,朱自清没有招惹过鲁迅,但是只好代清华受过。我查过朱自清日记,想看看他当时的感受,除了“访鲁迅,请讲演,未允”之外,没别的记录。
朱自清是一个十分平和的人,对于属于五四时代的人来说,平和不是什么好事,因此他取字“佩弦”,意思要像弓弦那样将自己绷紧。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显然只是良好的愿望而已。吴组缃曾说过一件事,一位学生打电话到朱自清家,说有几本要看的书找不到,让朱速去图书馆帮着找一找。朱自清似乎有些生气,因为这实在没什么规矩,差遣系主任犹如使唤老妈子,然而学生的没规矩,又充分说明平时并不太把没架子的朱自清放在眼里。大家的印象中,朱既没架子,又太认真,很多学生都怕上他的课,汪曾祺就说过朱的课太枯燥,而且分数给得十分抠门。朱自清的文学批评课曲高和寡,选修的学生极少,有时是三个人,空旷的教室里只有三个人,朱一样要点名,他就是这么一丝不苟。
有关朱自清做人的认真,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他始终是个谦谦君子,对什么人都毕恭毕敬,天忽然转凉,妻子怕他冻着,让刚上小学的小女儿去学校送衣服,他接过衣服,会当着众人的面很认真地对女儿说“谢谢”。这一代人在思想上绝对趋新,习惯上却常常从旧,朱自清以散文闻名,也写新诗,和朋友交往,更愿意用旧诗唱和。他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旧诗,大约觉得这是应该淘汰的玩意,写了只配给朋友看,以手抄的形式在私下流传。朱自清最知心朋友应该是俞平伯,但是与他有旧诗唱和的人却不在少数,譬如吴宓,他们是清华多年的同事,朱丧妻再娶,婚后很幸福,吴一直很羡慕。有一次,吴感慨中连写两首诗,一首怀念与前妻所生子女,一首是写给毛彦文女士,吴从不隐瞒自己对毛的追求,他甚至公开发表自己的情诗,但是他只给朱看前面的一首诗,也许觉得在这方面,朱和自己会有同感,因为他也有前妻生的子女,至于后一首,想到朱那么严肃正经,还是不让他看为妙。
篇6
韩军老师在《背影》一课中的创意解读来源于对这一名篇经典的反复阅读与思考,还原了朱自清当年写作本文的用意,选取了独特新颖的教学角度。正如他在《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码》一文中所说:这是一个“汉语的一个神奇文本”;“刹那主义:被忽视87载的人生观念”;“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 生生不息――被忽略87载的‘祖、孙’”;“生命之脆弱:唇亡齿寒 风烛残年――被忽略87载的‘死亡’”;“生之‘背’,死之‘影’――被忽略87载的‘背’与‘影’”。
这个新颖独特的解读依据上文来判断,是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的,是依据文本本身按照知人论世传统解读方式完成的。韩军老师分析如下:
接到父亲的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泪流满面,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灵魂受到震撼,“死亡”的讯号推动其提笔写《背影》。此为第一处。
朱父写这封信时,只有56岁,之后还活了20年。还原此前父子之间的矛盾,可以分析出朱父采用的是哀兵之计,主动示好,希望儿子原谅自己当年的过错。此为第二处。
联系到朱自清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人生短暂,稍纵即逝,人世间一切都是如此。文中朱自清的四次洒泪流露出他“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此为第三处。
很显然,韩军老师通过在鉴赏过程中采用知人论世的传统手段带领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为便于整体感知韩军老师的创意风格,现将韩军老师《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篇长文的内容概述如下:
一、《背影》是中国的一个神奇文本
主要论述《背影》影响力巨大。
二、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生生不息――忽略86载的“祖、孙”
《背影》不仅写了“我”和“父亲”,还写了“祖母”、“朱子”,祖母、朱父亲、朱自清、朱子四个人物串起一根完整的链条,叫“生命”。这条“生命”既坚韧,又脆弱。
这是个“无限传承的生命故事”,《背影》只选取了这个无限传承链条上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环儿”而已。但读者完全可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一环儿想象全链”。奶奶的背影是已逝的,父亲的背影是将逝的,作者的人生是壮年的,儿子的生命是未来。
三、生命的脆弱:唇亡齿寒、风烛残年――被忽略了86载的“死亡”
《背影》一文三次写到“死亡“,四次洒泪均关乎“死亡”或由“死亡”引发。
父亲形象的风烛残年:这位年迈的父亲,风烛残年,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执意地攀爬月台,以衰命给儿子买橘子。
文中四次洒泪体现了朱自清对生命脆弱的感受。
第一次流泪――祖母死了
第二次流泪――父亲老了
第三次流泪――父亲别了
第四次流泪――父亲大去
四、生之“背”,死之“影”――被忽略了86载的“背”和“影”
“背”与“影”两个字值得玩味,隐含着丰富的信息。
五、刹那主义:颓废的唯美――“背影”遮蔽了86载的人生观念
朱自清为祖母去世洒泪,是感叹生命的脆弱;看到父亲老去的“背影”洒泪,是想到父亲匆匆老去,必将“大去”,是在感喟生命无常无恒,遽然飘零,虚幻与短暂!有叹,有哀,有痛,有惜!流露的正是朱自清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
小结:《背影》的主旨是感叹生命的脆弱、短暂,感叹一切生命终将化成远去的“背影”。
上述庞大的文字信息量足以说明,韩军老师力求依据文本原貌,还原作者生活背景,挖掘文本本身蕴含的生命意识和作者对待生死的态度,用凝练的语句创造性地表达出来,一下子站在了文本解读的新高地。特别是其中关于“背”和“影”的拆字解读更具有创意,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栩栩如生地移植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利用汉字的会意特点解说了生之“背”、死之“影”的沉重负荷。鉴赏如下:
“背”,谓实在之景,“影”,乃虚幻之景。
说起“背”,首先想到什么?男人。
1.男人的“背”是力量的象征。
2.男人的“背”又是雄性的象征,是女人依恋的对象。
3.儿女对母亲,印象最深的是(前胸),儿女对父亲,印象最深的是肩背(后背)。
4.艺术家,刻画雄性、阳刚的特征,往往突出男人的轮廓分明、有棱有角、肌肉厚实的“背”之影像,对人均造成强烈冲击力。
5.汉语中,形容一个强壮、雄武的男人,莫过于“虎背熊腰”这个成语。
6.“背”的同义词是“负”。
7.“背”让我们想起“别”。
8.“背”又让人想起“背井离乡”这个成语,想起奔波、劳碌。
9.“背”“悲”音近,在本文中似乎义也近。
10.“背”也是“走背字”“背时”之意。
11.“背”有“死去”意,如“慈父见背”,扣住“大去”。
12.“背”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背弃”“背信弃义”。
“影”,是美妙而虚幻之景。
……(历数朱自清作品中的“影”略)
1.历览朱自清笔下的“影”,美丽如画,摇曳多姿,妙不可言,动人心魂。
2.“影”,虽美,但消失太快,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3.“影”,看得见,却抓不住,如肥皂泡一般。
4.“影”,也是一种意境,对人没有实体威胁,无噪无扰,正是独立自由知识分子的个体心灵安托、安适、伸展之地。
5.所有实在、厚重的“背”,最终都将会变成虚幻、轻飘的“影”。
6.“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所有的“背”,厚实也罢,孱弱也罢,最终都必成“影”。
这哪里是玩拆字游戏,分明就是对中国文字这一文化现象的重度解读,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一场对中国汉字全方位认知的盛宴。此时此刻,学生感受到的就是一场文化大餐,“背”的12点解读、“影”的6点解读,融汇了文字学、哲学、伦理学、文学、佛学、艺术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生命值得珍惜的哲理,完成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愉悦、享受。
然而,韩军老师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对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和分析指向上,始终牢记这是一节语文课,而非滑入美学课、哲学课、生命教育课的模糊边际。《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语知、语用的学习与训练则贯穿于本节课堂教学的始终。
1.授课开始,生字词的朗读、辨形完全交给了学生,这本就是学生自主完成的预习内容。课堂上重现则是为了强调。
2.关于“朱家人”
在韩老师的循循诱导下,初中生们理清了文中究竟写了朱家几口人,并明确了“朱红”“茶房”不是朱家人。为下文阐述“生命的链条”埋下了伏笔。
3.关于“四世同文”
韩老师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了朱家四口人的伦理关系图,辨析了“四世同堂”“四世同文”的区别,强调了“四条鲜活的生命”。“鲜活”一词富有深意,为下面探讨珍惜生命奠定基础。这里属于深悟人物角色和关系训练。“两个祖辈、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两个孙子、四条生命”,是通过训练来深化理解。
4.关于“感悟生死”
进入了本节课揭示主旨、步入阶段,也是韩老师创意解读本课之处。韩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比对“已逝的”、“将逝的”、“壮年的”、“未来的”几个词的区别,目的在于通过比对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思考生命的价值,完成生命教育的熏陶。
5.关于“泪水”细节和“买橘子”细节
这里写了四次流泪的细节和买橘子的细节。韩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定位,咬文嚼字,推敲文字,进行理解人物训练。咀嚼“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努力”,悟出小心翼翼、腿短、体胖、年老体衰、老态龙钟、风烛残年之情状。反复咀嚼,反复咂味,体会为人父者之不易。
篇7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朱自清先生是抒写至情的能手,《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揭示无微不至的父爱亲情。作品抒情委婉有致,细腻入微,谋篇布局逶迤曲折,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背影》开篇点明题旨:“我与父亲不相见三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破题之后作者并不急于把“背影”亮出来,而是采用反衬的笔法,把体现父爱的其他种种表现细数一番。先写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祸不单行”的逆境里,怎样强忍沉重的心情反过来安慰“我”,其次又写父亲在奔波谋生的繁忙中,怎样无可奈何地委托旅馆的茶房送“我”登车去北京念书;再次又写父亲终于改变托人送行的主意,在百忙中“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在反复曲折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之后,才把高度集中地体现父亲的最动人的“背影”这一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和“我”一同洒下感动的泪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这里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蕴含着深厚慈爱的背影,富有人情味,感人至深,使读者与“我”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朱自清先生还是散文领域卓越的风景画家,《荷塘月色》就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的名篇。作者用语言的丹青点染风景,用委婉细腻的笔调,富有层次地开拓诗一般的境界,于情景交融之中,让读者领略荷塘月色之美,但读者并不是一开篇就将如烟如梦的荷塘月色表现出来,而是引领读者在通向荷塘月色路上绕了三个弯子,那就是作者对月下荷塘的想、寻、爱。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接着由“想”而沿着荷塘寻去,当寻到荷塘之后却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而是偏要把自己独处荷塘月色下悠然自得之情抒写一番。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侧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从作者的思绪中眼波里来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爱,为正面描写荷塘月色做好了铺垫。然后才去慢慢地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纱。主体部分,作者不惜与以工笔细描,着力点染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先写荷叶荷花清香,用一连串精美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将荷叶的卓然风姿、荷花的晶莹美丽描绘得无比美妙。接着作者又捕捉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着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落笔化静为动,形象地传递出了月下荷塘精致微妙的美感。此处精妙在于虽未提到月光,但荷叶荷花的景状无不因淡淡的月光而显现,使读者依稀感到月光的存在。作者写荷塘上的月色则具有另一番景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流叶子与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经纱的梦”则为虚拟。“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薄薄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作者认为这样的月色正恰到好处,有一种朦胧的美。接下来,作者又写到“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其色调可谓浓淡相宜,更妙是写“景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作者运用通感使视觉转换为听觉,生动展示出了荷塘月色的飘逸之美。总之《荷塘月色》用巧妙的构思,极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示精妙无比的风景画,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散文高超的艺术手段,是建立在他对客观事物的精细观察之上,否则就不可能妙笔传神,也不可能书写出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指出:“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例如《绿》中,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的绿就作了加倍的描写。先用博喻说是“象拖着裙幅”“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象最嫩的皮肤”“象湿润的碧玉”然后又多方比较,说是北京什沙海地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碧草与绿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渲染,梅雨潭的绿于是成了世界上最宜人的景色,从而让读者跟着作者一道“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再如《匆匆》,作者对时光的易逝就加倍进行描写“太阳他有脚即可,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望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到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腕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经过作家如此一番的加倍描写,使人们不能不在“平常身历之境”中万分地惊异于时光之易逝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叙事、写情、状物、抒情,无不委婉细腻,娓娓动人,表现在他对客观事物加倍地描写,巧妙地描写,拆开来与拆穿来描写,展现了客观事物的“锱铢淄渑之别”,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他的具有娴熟艺术技巧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散文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篇8
《读写月报·新教育》2012年第3期刊登了朱华贤老师的《抢来抢去的话筒——杜郎口中学课堂观感》一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自己对杜郎口课堂的感受,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去过杜郎口的老师来说也是很有益处的。朱老师听的是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太熟悉了,自己以前不知教过多少遍”,所以朱老师听课的感受更深。可是朱老师对课堂争论的见解,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现不揣鄙陋,写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朱老师是这样记录课堂争论的:“一位女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父亲为什么买的是橘子?有什么深刻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一个说:可能是父亲知道朱自清最爱吃橘子,表明爱得真诚;一个说,可能是橘子比较便宜,表明经济拮据;一个说,可能是车站里只有橘子,别无选择;一个说,可能只是顺手,没有什么含义……围绕橘子争论了半天,老师也插嘴:‘你说橘子最便宜,有什么依据?’”
朱老师对上述的课堂争论,认为是:“浅层次的争论,来来去去,有什么意义呢?比如他们对‘为什么买的是橘子’这个问题的争论就是毫无意义的。”笔者认为他们对“为什么买的是橘子”这个问题的争论是有意义的,这不是浅层次的争论,而是深层次的争论。学生提出了一个好问题、真问题,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主动思考了,而又想不明白,所以提了出来。
因为朱老师写的不是课堂实录,而是观后感,所以从他的记述中,我们看不出学生对“父亲为什么买的是橘子?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个问题讨论的确切结果,上课的老师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论述《背影》的文章可谓不胜其烦,大家多是注意朱自清流了几次泪,几次写到背影,却没有深入分析“橘子”的内涵。叶圣陶认为,文本解读中,“一字未宜忽”,要“语语悟其神”。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也写到过橘子。《阿长与山海经》中有这样的两段文字: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这里提到的橘子名为福橘。那么什么是福橘呢?在市面上我们能见到不同版本的《朝花夕拾》,多是对福橘作了注释。语文课本中也有福橘的注释,不管是课本还是不同版本的《朝花夕拾》,对福橘的注释都很接近,即“福建产的橘子;因带有‘福’字,为取吉利,旧时江浙民间有在夏历(农历)元旦早晨吃‘福橘’的习俗”。关于福橘,还有更宽泛的解释:《中学语文》2004年第13期有《福橘不是福建产的橘子》一文,作者把福橘解释为“祈求平安幸福的橘子”。这样的解释更讲得通。
有人会说,你上面的引证,是鲁迅家乡绍兴的习俗,朱自清父亲不一定知道这样的风俗。是的,“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习俗会有地域的差异。但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和朱自清的籍贯:
“鲁迅,浙江绍兴人。”
“朱自清,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他们是同乡。既然鲁迅知道绍兴关于福橘的习俗,那么朱父不会不知道吧。鲁迅是1881年出生,朱父是1869年出生,两人年龄相差不过12岁。因此习俗也不会因为他们相差的那么几岁而变化的。我们从籍贯等推知朱父应该知晓并遵循这一习俗。那么朱父买橘子就不是随便、顺手或者图便宜了,而是为取吉利、“顺顺流流”之意。
篇9
叮铃铃,叮铃铃……”门铃响了,妈妈打开门,原来是表弟一家来了,这时的我固然高兴。但是,我独自躲在房间里,仍沉浸在对《背影》一文里的父亲的感慨之中,当我读完这篇出自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散文时,心里不禁一震:父爱是如此的深沉,原来,父爱无处不在。
这篇散文写了朱自清与他父亲之间的一件极其细微但又足以让人感动的小事:一次“我”在南京要回首都北京,父亲本有事不送“我”,但后来出于担心而来送“我”,当“我”上了车以后,父亲又吃力地穿过铁道为“我”买来橘子,便混入人群当中走了,“我”十分感动。
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部分把文章推向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在这些细致的描写当中,刻画出了一个关爱儿子的平凡父亲的背影,那满怀深情的父爱不就凝聚在这肥胖笨拙的背影里吗?此时的父亲,让我的眼睛不经意之间湿润了,淌出了几滴晶莹的泪珠。明明知道自己肥胖的父亲,为了儿子,即使自己要吃苦,也毫无半点犹豫。在他对儿子深沉的爱之中,种种困难已不再重要,已显得极其渺小,不再让人害怕。
文章最后写到:“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想,作者泪光中摇曳着的父亲的背影,一定定格在所有与我深有同感的读者心中。这个“背影”,不仅仅属于朱自清先生,而且属于所有人。
“表姐,快来玩呀!这个游戏好玩极了!”客厅里传来了表弟的嬉笑声,而我,仍在为文中的父亲深沉的爱而感动。试问父爱何在,我想,尽在父亲背影间……
篇10
经过我们四个人的商量和精挑细选,我们一致决定把画报的主题定位在我们最佩服的散文家——“朱自清”上。
回到家后,我们各自通过上网、查看名人书籍。搜集了许多关于朱自清的简介、名言、图像和著名代表作等资料作为这次手抄报的主要内容。
周六上午,我们一块儿在电校的办公室里,完成了这次的手抄报。
首先,我们把手抄报的背面用宽胶带粘住,这样,画就不容易被撕烂了。然后,写了朱自清三个大字。下面,该画栏框了,画什么形状的好呢?我们冥思苦想了起来。这时,我的脑海里想起了朱自清所写的《荷塘月色》。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如,如同意了。于是,我们在纸的最中间画了一朵大荷花,把朱自清的图像粘在了荷花最中间的花瓣上,从其他的花瓣上分别写出了朱自清的代表作,比如:《匆匆》、《背影》、《春》等等。我们又在大荷花的旁边画了几片小荷叶,分别写了朱自清的名言和简介,并给他们涂了颜色,穿上了漂亮的花衣服。最后,我和如画了一轮皎洁的明月,画了些五颜六色的小星星,并且把底色涂好了,也写上了我们的名字。就这样,一份名人手抄报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