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范文
时间:2023-04-06 03:3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天上的星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我是蝶家族的七公主,我叫颜柳。受三哥的影响,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星星。我的三哥叫颜顺,是一只善良的蝴蝶,他给了我无限的温暖,甚至比母后还深。他常常对我说:“颜柳,星星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那一天,我们也能变成星星。”我眨眨眼睛,望了望天上的星星点了点头。我的大哥叫颜俊,经常跟颜顺过不去,因为他喜爱的是太阳,在他认为,天上并不需要什么星星,太阳是最佳的“营养品”。
二
我和颜顺常常在“蝶望台”上望着那有不可计数的星星点缀的美丽夜空,他又情不自禁地对我说:“颜柳,星星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那一天,我们也变成星星。”他又说:“星星象征着和平和安详。”我问他:“星星是什么变的?”“是善良的人死后安葬的地方……”他似乎在想些什么。
三
一天,我们蝶家族和甲壳虫军团开始了一场本不应该发生的战争。
父王派大哥颜俊,二姐颜艺,三哥颜顺和我带领战士们前往战斗。
战场上,我们努力地拼杀。突然,因为疏忽,我翅膀受伤了!我捂着伤口,用力地挥舞着盾牌。颜顺无意中看见了,立刻丢下刀枪,把我送到了小溪岸边,自己却返回了战场……
四
小溪水缓缓地流:“咕咚咕咚。”我一直在小溪边等着,等着我们的大部队,等待着颜顺回来……
终于,我看见了我们胜利而归的部队。可是,我在人群中寻找,一直找到了队伍的最后,也没找到颜顺……
五
又到了美丽的夜晚,我又来到了“蝶望台”,坐在了三哥的位子上,抬头望着天上不可计数的星星。最亮的那一颗,眨着眼睛,好像在诉说着什么。
篇2
这颗星星是个稀有的大陨铁,它何时陨落在地球之上?重达30吨的大陨铁陨落青河时为什么只在地表留下一个很浅的坑?如此巨大沉重的陨铁又是如何运抵千里之遥的乌鲁木齐?“伤痕累累”的大陨铁背后,又有怎样的传说与往事?
清代诗人史长善在新疆星星峡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振策马踟蹰,传说星星坠。”也就是说,过了星星峡就是一块坠星落月的宝地,连马也踟蹰不愿向前,不敢踏上这块遍地是宝的地方。星星峡地名的由来,自由地名学家去探源。可是星星坠落之地就在新疆,那就是位于星星峡西北数千千米的青河县银牛沟。
银牛沟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北距乌什克城31.5公里,西南距古城奇台230公里。不知在什么年代,这里曾落下一颗大陨星。这颗银白色的大陨星是在一个河漫滩冲积扇中发现的,当时它只是露出一块银白色的脊背,像一头牛卧在那里,眼睛睁得圆圆的看着北塔山中的原始森林和肥美的草原。后来因为河水冲刷、人工挖掘,逐渐露出了原形,它“双峰”突起,当地哈萨克族牧民亲切地称之为可因秋牙,即银骆驼之意。
陨星又叫陨石,它是宇宙间的一颗星体,因种种原因脱离开自己运行的轨道,被地球所吸引,坠落到地球上。
陨石可分为三大类:是陨石(主要有铁、镁硅酸盐组成),铁陨石(几乎全有铁镍合金组成)和铁石陨石(含铁镍合金约50%,硅酸盐50%)。新疆铁陨星属铁陨石之列,它的化学成分是铁88.67%,镍9.27%,还有微量的钴、铬、磷、硅、硫、铜等。
新疆铁陨石长242厘米,宽185厘米,高137厘米,体积约3.5立方米,比重为7.75,重约30吨,是目前世界上第三大陨石,仅次于非洲纳米比亚的荷巴陨石(重约60吨)和在格陵兰发现的约角铁陨石(重33.2吨)。
在新疆这颗陨石中,科学家发现了在地球自然环境下所没有的6种宇宙矿物元素:锥纹石、镍纹石、变镍纹石、合纹石、陨硫铁矿和磷铁镍矿。用某些化学试剂侵蚀,在陨石面能显示出一种精致的方格状图案。经研究证明“银骆驼”属于中细粒体铁陨石。
新疆铁陨石表面有一层棕黑色的薄壳,在显微镜下观察,薄壳上还有气孔和熔融状的凝固物。铁陨石在宇宙间以每秒12至75公里的速度穿切大气圈向地面坠落,表面受到空气分子的撞击摩擦而产生高温高压,温度可达到几千度甚至上万度。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陨石表层受到蒸发、熔融,大量的铁与空气中的氧结合起来形成了磁铁矿。
陨石的一面光滑如镜,而另一面则是坑坑洼洼的,这是因为陨石降落时,出狱炽热的熔融状态,它迎风面直接与空气摩擦,因而出现表面光滑。背风面的熔融体仍处在“避风港”里保持着凹凸不平夫人熔融状态的现象。
新疆铁陨石何时坠落,无从考究。最早发现于1898年,1917年载入文献。过去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块天赐白金,他们用大锤敲和钢锯锯,“银骆驼”毫发无损,人们对它垂涎三尺,却又无可奈何。当年统治新疆的军阀盛世才,对这块珍宝更是爱之欲得,他派了几十个民工,在亲信监督下,用焦煤连烧几个月,想把它化小运走。可是“银骆驼”却是越烧越坚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把炸药塞在陨星上下,企图炸碎,化整为零。只听一声巨响,山摇地动,远山上的岩石哗哗下落,而这个“银骆驼”不但安然无恙,反而陷得更深。
有一个外国探险家在新疆一带考察时看见了“银骆驼”,他摩拳擦掌,舍命也要把银骆驼的“肉”割回去一块。他们搬来了电焊机、发电机,硬是用电焊氧割的办法,从“银骆驼”的“驼峰”上切割了200多千克“肉”带了回去。从此“银骆驼”身上留下了永远抹不平的伤痕。
根据历史记载,当地的蒙古族人对这颗天外来客非常崇拜,在它的背上专门建立了一座小庙,庙是用圆木、土块、卵石砌成的,在这座圆锥形的屋顶上方,留有一个1.2米×1.2米的方形口,一是请天神监护,二是取自然光便于来朝拜的人观瞻。只因后来战火不断,盛世才派人来拆庙“搬神”。庙是拆掉了,“神”却岿然不动。
时代变迁,直到1965年的6月间,为了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十周年,人民政府决定把铁陨石运回乌鲁木齐。乌鲁木齐运输公司派出了人员,在地质部门和四十多名指战员的协助下,进入了荒无人烟的将军大戈壁,开始勘察搬运路线,修桥架路。
在那个没有巨型吊装设备的年代,30多吨的庞然大物,要把它搬上汽车谈何容易。几十名工人、战士、技术人员研究处一个方案,先在铁陨石周围挖了4米宽2.5米深的大坑,把整个陨石暴露出来。然后在陨石的前方挖一条50米长的深斜坡道。利用“高货台,低车位”的办法,开始了装车工作。装载的平板车是由当时的十月拖拉机厂专门制造的,每边20多只轮台。装车时,把平板车倒入深斜坡道内,智慧的搬运人员,用数个千斤顶把陨星支离地面,在陨星前端地面底部和平板车尾部铺上圆木,圆木上加放铁板,铁板之上再铺垫圆钢。用钢丝绳把陨石挂在拖拉机上,拖拉机缓缓移动时,圆钢在铁板上滚动,陨星在铁板上前移,就这样慢慢地将这个天外之物搬到了50吨的平板车上。几十个人前呼后拥,不顾炎热酷暑,日夜兼程,横穿将军大戈壁。在青河县到乌鲁木齐一条500多公里的戈壁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终于在1965年7月16日下午到达新疆展览馆门前。
当时新华社向全世界发送了这一喜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人民广播了这一消息。就在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前来展览馆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这块天上的星星。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王恒升先生站在陨石上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着这颗陨星的发现史和对它研究的意义。
这颗陨星在乌鲁木齐也几经搬迁,先是在新疆展览馆前院展出,十多年后又移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院内。在新疆地质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时,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这块铁陨石于2004年6月4日移至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门前,它现在已成为新疆大地上真正的明星!
新疆大陨星带来了不少宇宙信息,对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外层空间,对研究地球的形成、地球年龄的推断、地球的演化、地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地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矿物、岩石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温馨提示
历史上,陨星撞击地球的事件时有发生,目前估算认为大约每1000年会有一颗直径100米左右的陨星撞击地球,这样一场撞击将会形成一个直径超过1公里的陨击坑。而10公里级的陨星撞击则大约每隔1亿年会发生一次,其形成的陨击坑直径则将超过100公里。
篇3
假如我是天上的星星,在人们黑暗时,我会用我的光芒来照亮人们,叫上妈妈与我一起给人们带来光亮,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成功的曙光,就像是在绝境中看到了希望。
假如是天上的星星,在老师正在窗台边批改着作业时,看着老师那疲惫的身躯,我会陪伴着老师,为老师带来那在冬日里能发出使人温馨而感到欣慰的星星。
假如我是天上的星星,在那晚上孩子吵闹时,看见了我,我会与她玩捉迷藏,在天空中一闪一闪的,让她觉得这时很有趣,从而觉得快乐,使她在这好奇中,慢慢地进入梦乡。接着我会钻进她的梦里,与她玩耍、嬉戏,在那梦的世界里穿梭,时时回荡着那快乐的身影。让她在睡觉时脸上还微微的笑着。一旁的妈妈看见了笑了,心中有着说不出的高兴。
假如我是天上的星星,在人们烦恼时,我便会化为流星雨,让人们心中那悬着的石头在我的演绎下慢慢地平静下来,从而欣赏着这星星的美景,发出惊人的赞叹,使人们赏心悦目,忘记那心中的焦虑、悲伤,在这星星的世界里漫游。
假如我是天上的星星,在黑夜里,正在探险的人们迷失了方向,他们有些不知所措了,开始着了急,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这时,该我出场了,我立即变成了北斗七星,为他们指引方向,让他们从这迷宫中走出来,从而感到有一种得救了的感受。这时,那些探险者会感谢我的到来,我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骄傲、自豪。
篇4
你知道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星吗?小时候,爸爸总是指着北斗星对我说:“下次如果找不到家的话,就抬头看着天空,这颗星星会告诉你家在哪里的。”我问爸爸:“如果没有这颗星星呢?”爸爸笑着对我说:“不会的,它会一直在你身边的。”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颗北斗星,它只是在你身边你注意不到而已。在你需要帮助时,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你。你信吗?天空中的星星也在努力,它们为了让别人看见它所以每天都在努力。努力让自己的光芒照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星星的光很微弱,只要月亮一出来星星的个数就会少一点。有时候甚至一颗也看不见,所以我听别人说:“星星太弱了,这么多的数量也比不过一个月亮。”但我更觉得星星才更值得我们赞赏,它们那么努力却还是不让人喜欢。
星星的这种精神才值得我们学习呢!
五年级:绿荫下的梦
篇5
1、这首歌的歌名叫做《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2、是由俞天时Kozay/Rarpid望江晴作词作曲,KOZAY/Rarpid望江晴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发行于2020年7月5日。KOZ用他代表性的本帮腔调,在歌曲里游刃有余,拿捏得当,轻巧老练,有条不紊,让人不仅清晰的听懂歌词,也让人在轻缓的速度旋律里有充分空间代入自己。江晴的女声加入,也让歌曲更融合,更丰富,更入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2003年12月26日的晚上,似乎还存在着圣诞节的热闹气氛,就在那一天,让我认识了你们,一种莫大的幸福从心底里尤然而生,暖化了整个冬天,你们那迷人的微笑与动听的声音打动了我,我真正的变成了一位忠实的仙后。(东方神起的FANS)
认识你们,让我生命中增加了斑斓的色彩,认识你们,我增加了100‰的快乐,虽然距离很远,一个在中国,另一方在韩国,明知道不能相遇,但总是盼望地看上他们一眼,哪怕是一眼也是好的,偶甚至向周围的人总是发这样的宣传:LOVE东方神起吧!
看到他们第一眼起,我就更加肯定地认为天上最美的星星就是你们——东方神起,五颗星星永远闪耀着,你们不会消失,在每一个瞬间,我都会爱着你们,他们是韩国的一个组合,是有Hero在中,MAX昌珉,Xiah俊秀,U-know允浩,Micky有天这几颗美丽的星星组成的,哥哥们,加油吧!我希望每时每刻都会看到你们最灿烂的笑容,行吗?我不会忘记这一天——12月26日,你们永远是五颗天上最闪亮的星星,仙后们会一直支持你们的。
这将又会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篇7
也许以前曾经有无数人说过,你学的这些东西都是一些理论的知识,都是作为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假设和前提而已。并不能用它来学习现实生活的技巧和经验。可是你也必须要知道这些东西之间都是有一些共通性的。
就好像你在外面实习的时候,你在各种场所去做研究的时候,哪怕是你为了一个理论,为了一个课题去市场上调查的时候,你都会感觉这一切其实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也许你很小的时候看着天上的星空,总感觉这一切特别的神奇,特别的充满奥秘,可是等你长大之后,真的从事了这样一行业之后才会感觉然而这一切都是你心中的梦想而已,你原来这么多年所做所为都只是一步一步的更靠近了她。
也许这也是我们的生活。
你昨天又听父母说。邻居家的谁又谈了恋爱又带来了新的女朋友?可是在他们的感慨当中,你也没有看到那些让大人满意的印象,你总是感觉原来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准确的答案,每个人都是漂流的浮萍。周而复始。
篇8
一、农民工
一个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群,在最短的时间内,涌入最没有准备的城市,承托起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创造出数量最多的廉价商品,以最低廉的成本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这就是中国农民工。
当下中国的农民工,与历史上的农民工以及其他国家的农民工相比较有很多不同之处。后者属自然生长,前者是人为生成。在唐代以前,城市的管理一般实行的是城坊制,那时的农民想成为市民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到了宋代城坊制改为了街巷制,城门大开,城市得到空前发展,汴京有上百万人口,成为世界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城市,农民进城想成为市民已经变得十分容易了。这种城市的自由发展一直延续到上世纪40年代末。到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一道户籍制度的高墙挡住了他们梦想,城乡壁垒分明,它与生俱来,世代沿袭,不可逾越。到80年代中期之前,农民连进城的资格都没有,出门要获得生产队的批准,要带上生产队、大队、公社的证明信函,即便这几关你都过了,还有一关你是怎么都过不去的。不论谁走到哪里,吃饭得给粮票,而粮票只有吃商品粮户口的人才有,农民没有获取的资格。几级证明信和粮票把农民拴死在自己家门口。80年代后期,随着物质的丰实和户籍管制的松动,农民才被允许自带口粮到城里走一走,随后兴起的民工潮,彻底冲开城门,农民才有了自由的出入资格。但他们只可以在日思夜盼的那个繁华世界里出卖劳动力,想成为真正的市民,至今仍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大小障碍。
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一亿多人外出打工,比俄罗斯的总人口还要多。其主要特点,一是流动方式以个体流动为常态。农民工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经商,绝大多数都是一个人“单枪匹马闯天下”,举家迁徙的很少。据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工举家外出的仅占1/4。二是流动时间长。农民工在外以务工或经商为主业,基本上是常年不归,时间较短的也长达几个月,有的甚至十几年都不回家。三是流动空间广。农民工无处不在,只要有用工需求的地方,就有农民工的身影,其足迹遍布全中国,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要能挣钱,他们可以奔波到任何一个地方,干任何一种能干的工作。四是期待父辈成为“末代农民”。综观农民工的追求,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物质追求是第一位的,只要能挣到钱什么苦都能吃;第二阶段,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并重,不光能挣到钱,还要有说得过去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第三阶段已经上升到理想层面的追求,那就是千方百计甩掉那顶农民帽,做一个真正的城市人,最好是让父辈当“末代农民”,顶不济也要让自己当“末代农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农民工市民化》课题组调查,数量过亿的新生代农民工只有7%的人愿意以后回乡。具体的表现就是追求“三感”。一是归属感,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二是尊严感,解决“我像谁”的问题;三是幸福感,解决“我比谁”的问题。
归属感是农民工的认同追求。是农民还是市民,这个问题是农民工最想搞清楚的问题。今天的农民工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是一个“四不像”,是农民又不是农民,是工人又不是工人,是市民又不是市民,很长一段时间连一个“官方”的称谓都没有。边界的模糊导致农民工找不到一丁点的归属感。从内心,他们想把自己归为“市民”,但现实,依然是“农民”,“农民帽”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难以甩掉。
尊严感是农民工的融入追求。农民工早已远离了田地,过上了城里的生活,特别对于那些努力打拼的农民工来说,已经和城里人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喝咖啡了,从穿着、说话到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跟城里人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但始终只是“像”而已,一说到户籍便矮人三分。这是社会畸形的二元心态最直接的折射。在一个不懂得尊重的城市里,农民工没有任何尊严可言。
幸福感是农民工的生活追求。幸福是一种精神体验,是一种生活感受。传统农民工只顾拼命挣钱,他们进城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养农村那个家,他们“进城”大多是为了“出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则是为了“入城”,为了成为真正的市民。传统农民工只知道“低头拉车”,找到了一份工作就任劳任怨;新生代农民工则喜欢“抬头看路”,“旅游式务工”现象十分突出,“短工化”已成常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传统农民工平均每年变换工作0.09次,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年变换工作0.26次,差不多是前者的三倍。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而不如老一代农民工,2011年调查的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比传统农民工低167.27元。老一代农民工喜欢纵向比,跟自己的过去比,他们出来打工,分明操着“卖白粉”的心,得到“卖白菜”的钱,却无怨无悔,因为支撑“血汗工厂”的背后有一个更差的“血汗农场”,所以在不公平的现实面前,能忍。前几年,一位背砖上楼的农民工写道:“步履匆匆汗满肩,风吹背篓正冬天。高楼白领曾知否,十块砖头一角钱。”尽管如此,他依然默默挺着;新生代农民工喜欢横向比,跟周围的人比,当发现自己跟城里人长得没什么两样,而得到的待遇和享受的权利却有云泥之别时,他们已不再忍耐。在深圳的富士康,工厂的条件还算不错的,但2010年几个月之内发生了12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全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农民工。除了自杀,更有反抗,领导本田零件工厂罢工的就是一位“二代农民工”。2011 年6月,在短短的20多天里,广东潮州和增城就发生了两起以农民工为主体的。
很明显,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法制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新一代农民工不仅关心福利,更关心权利;不仅关心民生,更关心民权。他们的追求已经由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上升到理想层面。
二、留守妇女
“老婆、孩子、热炕头”、“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是构成中国农村家庭幸福生活的核心元素,但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很多农村家庭仅仅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形式,夫妻天各一方,名存实亡。
近现代以来,中国家庭曾遭受过三次大的冲击。第一次是五四时期,西风东渐,欧风美雨袭华夏,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力图冲破传统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旧式家庭的不满。第二次冲击发生在“”时期。由于政治影响,亲情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受到严重破坏。第三次大的冲击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打工潮的出现。中国农民工的家庭基本上处于半解体状态,传统的家庭观念遭受到严重的冲击,家庭伦理受到巨大的挑战。
当前,在第三次冲击下形成的“体制性寡妇”将近5000万。她们既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又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作,家务、农活一肩挑,生活压力大,劳动强度高,身体素质严重下降,未老先衰;由于男人不在家,留守妇女普遍缺少安全感。她们既担心老人、小孩和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也担心疾病、灾祸等突发事件的发生,还担心身在花花世界的丈夫抛妻弃子当“陈世美”。由于缺少沟通、交流,夫妻双方容易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逐渐产生差距,出现感情“隔离带”,引发矛盾,导致婚姻出现危机,现在,在道德观念原本极为保守的乡土社会,婚外男女关系已不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话题。
三、留守儿童
儿孙绕膝,这是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之一;养儿育女,这是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抚养未成年子女,这是《宪法》对父母规定的义务。然而,随着农民工的外出,这些合情、合理、合法的基本伦理近乎土崩瓦解,现实中,不少农村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思想上缺少教育,安全上缺少保障。据统计,2011年被称为“时代孤儿”的农村留守儿童有5800万人,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8%,占全国人口数的4%。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妈妈隔离开来,再放置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身上装有奶瓶,另一个是用软绵绵的绒布做成,没有奶瓶。结果,小猕猴全都依偎在“绒布妈”身边。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幼儿对温暖的需求超过了食物。当实验人员把这些猕猴与从小和“真妈妈”一起长大的猕猴放在一起发现,缺少母爱的猕猴冷漠得多、残酷得多。猕猴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94%,这个实验足以说明,对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
现实生活中,大多外出的农民工父母,一年到头只是定期寄些钱给孩子,很少回来探望。长期与孩子隔膜,根本谈不上心理的沟通,更谈不上情感的融合。亲情缺失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发育、人格养成造成严重影响。相当一部分孩子不同程度存在孤独、紧张、失落、焦虑等心理问题,生活和卫生习惯差,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在一些农村地区,留守孩子甚至已经成了“差生”、“问题孩子”、“不良青少年”的代名词。
“少年强则国强”,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在缺失亲情和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凭什么强起来,又拿什么赢得未来?这些本应成为未来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主力军的一代,却因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教育,渐渐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轨道,成为农村新隐患。不久的将来,他们中的一部分要留在农村以务农为生,这样的素质是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的;一部分要离开农村来到城市,继续其父辈们的打工生涯,素质低下、纪律涣散、行为不良、自私冷漠、忧郁多疑、以自我为中心等“留守综合症”会被一并带到城市,进而成为城市新隐患。今天,农村留守孩子问题,已经从一个教育问题演变成了社会问题,还会继续从农村问题演变成城市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四、留守老人
城市对于风烛残年的农村老人来说,或许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当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老人只能独守故土。据全国老龄办测算,“十二五”时期,我国有4000万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龄人口的37%。农村老人一生辛苦劳作,晚年本应休养生息、颐养天年,但儿女的外出打工,使他们不仅不可能安享清福,反而要重新担负起青壮年时代的农活重担,生活压力使他们感觉比青壮年时代更苦更累。
他们是当下中国最苦的一个群体。就其生活状态而言,一是生活质量很差。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上教养孙辈的责任,身体上、精神上都难以承受。二是身体健康状况较差。不少老人疾病缠身,没钱看病也没有条件看、没时间看,小病扛,大病拖。三是家庭氛围缺失。电话成了与外出子女交流沟通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平时除了看电视、赶集、聊天外就没别的娱乐活动和情感寄托,常常是“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老无所养,老无所乐。
五、后打工族
当一些80后、90后农民工拉着箱杆,哼着网络歌曲三三两两进城寻梦,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工正陆陆续续扛着标志性的蛇皮袋卸甲归田。但,这决不是荣归故里,更不是衣锦还乡,而是一种苦涩的选择,一种无奈的回归。
之所以打道回府,要么是年龄大了,干不动了;要么是自身的技术不能与时升级,干不了了;要么是伤病缠身,不能干了。他们是被“干完活走人,市民权免谈”的高傲遗弃的一族。表面上看,“后打工时代”表现为用人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背后隐藏的却是现行的农民工体制无法保证他们在年轻时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由于各方面都不愿意支付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所需的成本,大多数民工来到城市之后,无法实现“能力再造”,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就业、社会保障、卫生服务、教育等方面权益,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事简单的、机械的、低水平的劳作,通过出卖体力和青春换取在城市稍作停留的机会。一旦没有体力可出、青春可换,那么“回家”也就成了农民工唯一而又无奈的选择。“用之而不养之,用之而不护之,用之而不留之”,“后打工时代”集中体现了我国现行农民工体制的弊端,集中反映了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对他们来说,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到农村,是历史的宿命,想挣脱都挣脱不了。
他们无奈地归乡,眼下手里还有几个余钱,日子过得还不错,但他们余钱告罄,日渐衰老,又体弱多病,谁来负担他们的晚年?多年在外打工,荒疏了农技,也无力务农,不愿务农,漫漫的养老路上,何为依靠?!
六、小漂族
调查显示,当下有些年轻夫妇进城打工并非只为挣钱,第一追求是陪孩子在城里读书,只要能在条件比乡村好的城里找到一张书桌,他们就心满意足地生活下去。但为了稳住这张书桌,他们不得不四处想方设法谋到生存之所,孩子只能随着他们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当城里人在为孩子怎样才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烦恼时,农民工子女却在期盼着能有一张安稳的书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民工子女在务工地和老家接受教育基本各占一半。农村的学校,老师越来越老,孩子越来越少;但城市里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当紧缺,相比之下,如此多的小漂族进城读书,城里哪所学校能容得下他们的书桌?古代有“孟母三迁”,今天城市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孟母”,所不同的,前者是主动的,是为了能找到更好的环境;后者是被动的,只为能找到一个读书的地方。即使上了学,面临高考,小漂族还得回到老家考试,不允许与城里的学生同场竞技。
七、老漂族
为了照顾自己的生活或照顾孩子读书,一些青年农民工把父母接到城里同住。表面上看进了城,甩脱了繁重的农活,又能跟自己的孩子、孙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其实他们的内心却无限惆怅、孤独。对于中国而言,人生对故乡的情感纠结可以用两个“真好”概括:年轻时,终于走出故乡,真好!老年时,终于回到故乡,真好!而这些长期生活在故乡的老人,晚年却不得不远离故乡,四处飘零,他们的心灵失去了安放的场所。他们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里,过着低度现代化的生活,不少老人电器不会用,电话不会打,马路不敢过,外出之后找不到家。生活方式也跟不上趟。特别是情感交流缺失,从熟人社会一下子进入生人社会,举目无亲,老人想找个人拉拉家常唠唠嗑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除了每天看护一下读书的孙子,再也没有其他活动,更谈不上娱乐生活,成为漂落在繁华都市里茫茫人海中的“鲁滨逊”。
城市化把最容易资本化的人群都拉进城市,让最难以资本化的人群都留在农村,但是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却遍布城乡,而且越积越深。了解这七大群体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帮助他们提高生存质量,提升发展能力,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关键。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才能解决,铲除二元制度、消解二元思维、清理二元文化都需要假以时日。当务之急,应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应大力推进农民工流动家庭化。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细胞功能退化或发生病变坏死,社会的肌体必然大受影响。就中国的情势看,农民工的存在不是三代、五代人的问题,很可能是更长时间的延续。因此,只有以家庭为流动单元,才能修复家庭这个社会基础细胞,从而促进社会肌体的健康发育,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可能。一要解决居住问题。政府在考虑廉租房问题上不仅要针对城里低收入人群,同时也要将进城农民工纳入视野。企业在用工方面要尽量提供更多夫妻共事的机会,有些地方的企业开设夫妻房的做法也值得借鉴。二要为农民工子女上学提供充分条件。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城市更应该无条件接纳他们读书。今天多放一张书桌,明天就可能少建一座监狱。三要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五险一金”在农民工中的落实比例不足三成,这是农民工难以举家流动的重要障碍,应大力推进“五险一金”的缴纳,为农民工落户系上安全带,让农民工多些安全感。
第二,应大力推进社会建设。西方一些城市不管经历什么风雨都没有走向衰败,根本的原因,城市的肌体有两大内核在支撑。纵向的是以凝聚人心,横向的是以发育成熟的社会组织提升归属感。相比之下,中国“主义”不少“社会”很少,目前社会组织才万分之二点多,法国差不多是中国的100倍,每一个人都有多个属于自己的组织。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一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让家庭的一些职能转移给社会。比如,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模,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基层妇联和计生组织作用,开展留守家庭生产互助等类的活动,帮助留守妇女和老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乡镇一级的含有心理门诊、法律援助、文娱中心在内的留守服务中心等。二是在农民工集中地建立各类农民工组织,或吸收农民工加入城市中的各类民间组织,让他们找到归属感。三是完善城市社会服务,城市各类群团组织都应把触角深入到最基层的农民工群体中,同时在每个社居委都应设立农民工工作站,把农民工工作纳入日常管理。
第三,应为农民工消费工余时间创造条件。无事就会生非。如何引导农民工科学合理地消费自己的业余时间,对维护社会稳定将会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当前,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民工群体精神文化需求未能有效满足,整体呈现“孤岛化”特征,处于城市和农村的“夹心层”,已经影响了农民工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影响了农民工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使他们缺乏融入感、认同感,进而影响到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满足农民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要做好盘活存量文化资源和优化增量文化资源两篇大文章。充分利用现有直接文化资源,如向农民工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协调利用间接的文化资源,如协调教育、科技、旅游、企业、社区以及工、青、妇等部门发挥各自的职能特点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开发利用新的文化资源,如为农民工提供新的传媒载体,搭建城市露天舞台,构建文艺活动、文学创作、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平台。
篇9
怎么长的一模一样?嚯,原来是双胞胎。
这对双胞胎是沪萨列车的一道风景。哥哥周顺,弟弟周胜,从小影形不离,一起上学、一同参军、一块评上“优秀士兵”。“优秀士兵”全班只有一个名额,部队考虑他们是双胞胎,都很优秀,就破例了。哥俩同一天退伍,又同时招聘被上海客运段录取,分配在同一节车厢当列车员。
临时停车,抢救重病婴儿
沪萨列车乘务员都是百里挑一的退伍军人,能吃苦,组织纪律性特强。他们始终牢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一次,T166次列车行驶在拉萨至那曲区间,2号车厢一位新生婴儿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情况非常危急,列车员王辉
列车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护佑,但在4500多米的高原,人有时还是会出现正常生理反应,如头涨、胸闷、乏力等之类的症状,乘务员也一样。在这样的情形下,做到服务优质不走样,就更显得难能可贵。列车进入高原,周顺、周胜就会挨个提醒旅客保持安静,不要多走动,动作要慢,不然耗氧太多。如果旅客有需求,哥俩都会全力提供帮助,有求必应,重点的给予特殊照顾,深得旅客喜爱,他们的故事还被摄入专题片,上了电视。
发现后连忙找来了列车长赵剑平和随车医生。婴儿需要就近下车救治,但前方那曲站条件有限,无法安排救护。
事不宜迟,时间就是生命!赵车长当即与青藏公司调度联系,请求就近送纯氧上车。17点15分,T166次在沱沱河车站临时停车,站上迅速送上纯氧,两分钟后,列车托起婴儿的小生命,鸣着响笛离开沱沱河继续一路飞驰。23点31分列车平安抵达格尔木,经过当地医院治疗,婴儿很快恢复了健康……
惊险照料特殊旅客
还有一次,浙江绍兴民族中学初二学生巴桑旺姆被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深度昏迷达三个月之久,他在家人、医生、学校领导陪同下在上海转乘T164次列车回那曲治疗。当时巴桑旺姆仍处在昏迷中,身上吊着输液针,喉咙里插着吸痰管,这是列车开行以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特殊”的旅客――一位重症病人。
一路上,巴桑旺姆受到了徐小雨、朱裕等乘务员的精心护理。16点50分,列车刚过兰州,吸痰器电源耗尽,吸痰器停止了工作,巴桑旺姆随时有生命危险,情况陡然变得凶险起来。列车长李敏马上向调度汇报,迅速与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请求西宁站火速代购医用电源并做好接车准备。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车厢里静得出奇,大家心急如焚。纷纷替巴桑旺姆捏着一把汗。
18点03分,列车停靠西宁站,电源及时送到医生手中,一起悲剧避免了。绍兴民族中学在写给铁道部的感谢信中说:巴桑旺姆平安抵达那曲,是一次爱心之旅、民族团结之旅、一曲共建和谐社会的颂歌,青藏铁路将永远为藏族人民谱写福音……
浦江连天路,服务攀高峰。
旅客赞誉服务明星
去年1月,《沪萨列车服务明星培育规划》正式启动,18名预备明星与车队签订了爱车爱岗承诺书,在众多的旅客表扬信中,预备明星占了一半以上。
沪萨列车开行一周年前夕,客运段举行了沪萨列车服务明星拜师仪式,聘请著名全国劳模上海海运管理局杨怀远、第一医药商店陶依嘉、上海航空公司吴尔愉、大众出租公司“上海市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代表钱斌为客座服务教授。段领导班子、沪萨列车服务明星代表、“东方号”乘务员代表,以及《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劳动报》《上海铁道》报、《人与车》杂志社等记者参加了拜师仪式。
弘扬先进典型,对内鼓舞激励,对外展示形象。一年来,乘沪萨列车登雪域高原旅游的旅客超过22万人次,共获得旅客的感谢信61封、锦旗1 5面、留言表扬6708条。铁道部部长曾多次在旅客来信中批示,对乘务员们的高尚情操给予高度评价。
篇10
It’s Sunday evening and I have spent the day, eyes glued to my computer screen. It’s been windy here all day and cold,as well,as it can be at the end of February. The Spring Festival has come and has now been gone now for about a fortnight. Winter also came a long time ago but spring is still far behind. There is no sign of spring here. In any case,I was warned Huainan(淮南――编者注) has long winters and long summers, with little else in between.
Dinner is a slow affair at the Xiawu Fandian (Afternoon Restaurant). It has started late by Chinese standards where people, generally, eat early. I had to pull myself away from my hunt for moneymaking opportunities online. I probably made a couple of dollars filling in surveys and the like. Most of my chase ended in dead-ends as even surveys are limited to the developed world. People from the underdeveloped world need not eat nor provide for their old age,I think as I am stonewalled by one dead’end after another. A terse,‘for US residents only’ is all they say! Writers, in any case,are not expected to make much from their writing. It’s enough that people read their work!
Anyway,Xiawu Fandian(Afternoon Restaurant)! There’s a group of rustics,a family,dressed in dirty clothes,presided over by a young man in a fine suit―fine,by comparison. Farmers are too earthy to bother about appearances and the educated are too flighty not to. It’s a group of some half a dozen adults and an equal number of kids. Everyone’s cheeks are pink. A boy of about seven years’ old between his table and mine,where I sit alone. He wants to make conversation but I pretend I understand nothing, answering his ‘na ge guo jia’(where are you from) with a not-knowing smile. He bats his eyelids conspiratorially. I respond with the same, happy to use body language in place of words. I am soaking in their rusticity.
The chatter is loud as the kids have finished their meal and are busy exploring the little fandian (restaurant) and it’s surroundings. A sweet little pigtailed girl,her uneven plaits tied down with rubber bands watches me. She’s studying me as much as I am studying her and her family. The suited man turns every now and then to see how everyone is doing and if the laowai (foreigner) is talking with his kin. The girl is dressed in a grubby pink jacket with cloth shoes of matching color. The gold of the little embroidered peonies on her shoes has faded but her cheeks glow and eyes shine.
In the restaurant, the eyelid-batting boy comes and goes, talking of Chinese Michaelangelos!
The man in the suit has invited the laoban (boss) who also doubles as the chef and the laoban niang (female boss) to his table to share a drink of baijiu (white rice wine). They sit and the chatter grows louder as the waitresses,for a while,feel less observed. I sit nursing my drink,a sweet wine called pijiu (a dark yellow-brown colored wine that’s believed to be healthier than the fiery baijiu). Dinner,a bowl of shredded pieces of chicken,cabbage and noodles in a watery broth,jitang(chicken soup)lies waiting for me to turn my attention to it. But, my eyes are feasting on a piece of ruralia.
One by one, the women finish their meal and leave the table to join their little kids. The smallest member of the group,a chubby four-year old girl with beetroot cheeks ventures close to me and eyes a little plastic ring with a cupid’s heart and arrow on my little finger. Her little fingers close around the ring and I want to take it off and give it to her. After all,a student of mine gave it to me and I see no harm in passing it around. In any case,the red of the ring looks pretty awkward on my thick little finger. But,I hold back to consider and she disappears in a flash and is lost in a game of marbles with metal bottle caps that little boys are playing out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