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贫困大学生范文

时间:2023-03-14 14:2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助贫困大学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助贫困大学生

篇1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我感谢大家给我这次“资助感言”的机会。

我很荣幸的获得XX届大一新生国家助学金,我深深的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给予我的温暖。近年来国家对各种资助政策不断加强,特别是教育事业的投入。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加大了,贫困资助方面也加大了,无论是所占比列还是资金数额方面都大大提升了。我深深的体会到国家对教育事业扶持的坚定信心。

在此我真诚的感谢国家,感谢社会,感谢学校对我的关爱和帮助,让我在这个充满温暖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同时这个资助让我更加明白,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拥有权利也就意味着拥有义务。这个资助让我明白,人生是需要感恩的,社会给予我们资助,我们就更应该学会去感恩社会,让自己成为一个会感恩的人。

在以前,我的身边也有因为贫困而辍学的同学,这让我更加明白,国家给我这次资助机会的可贵。

在此,我更应该感谢国家,感谢社会,更应该感谢那些资助我们的人。让感恩之心伴我成长,谢谢大家!

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3-0070—04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把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作为体现低收入人群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举措,争取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受教育机会,促使大学生能安心学业,努力发展自我,能在未来更好的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去。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收费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就不断地尝试和推进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特别是2007年5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后,大幅度地提高了资助的额度和范围。资助规模日益扩大,接受各类资助的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比例已经达到40%以上,在这样的前提下,资助决策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现状的审视

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牧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贫困人口比例高的状况至今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相应地影响到了大学层面的贫困问题及其解决机制。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贫困发生的区域背景

据中国科学院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而贫困人口的分布也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国家民委《2011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结果》显示,当年全国农村扶贫对象占全部农村户籍人口的比重为12.7%。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省即民族八省区农村扶贫对象为3917万人,占八省区农村户籍人口的比重为26.5%,占全国农村扶贫对象的32%。从农村扶贫对象占户籍人口比重看,八省区高于全国13.8个百分点:从八省区农村扶贫对象和农村户籍人口分别占全国比重看,八省区农村扶贫对象占全国的比重(32%)是其农村户籍人口占全国比重(15.3%)的1倍多。(国家民委:2012)

(二)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概况

与全国和民族地区贫困状况相对应的是,在西部地区的高校中,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比例也明显偏高。在新的扶贫标准下这一比例将会大幅度提高。尤其少数民族较多聚集的学校,都存在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校生贫困率较高。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学校有汉、藏、回、土、蒙等27个民族的学生,到2012年9月有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生共10175名在校大学生,全校有贫困生4808人,占全校学生的47.3%;少数民族学生4543人,占学生总数44.6%,其中贫困生2952人。占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65%。显然,少数民族贫困生比例高于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的20个百分点。

在贫困少数民族中,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藏族学生,共2123人,其中的80%来自玉树、果洛、黄南、海南藏族自治州等艰苦边远的高寒地区;回族958人、土族344人,主要来自海东市的民和、互助等贫困县。由于少数民族家庭人口相对较多。且近8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总收入低于5000元,少数民族大学生月均生活费最多的在200—300之间。对此,在现行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才能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合理性。

二、当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现状

(一)高校一般贫困生资助现状

从国家层面看,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日趋完善。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49993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奖励资金约4亿元:66.1万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金33.04亿元:超过443万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资金131亿元,这三个方面的数据说明,在全国高校学生2500万中,有近21%的学生获得了奖助学金。2012年国家共资助了162.45万名(次)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总金额达38.76亿元。总体上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应助尽助”的预定目标。

在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全校在校生9530人中,共有2710名学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占全校在校学生总数的29%,贫困学生的资助面达到44%。但仍有10%的贫困学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足够日常生活的生活补助。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现状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和教育资源不足的边远民族地区,考入大学前的成长和受教育环境影响了观念和水平。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相对较弱,进而影响到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在这样的前提下,少数民族贫困生获得各种奖学金的比例就相对较低,而享受助学金的比例相对较高。在青海师范大学,虽然少数民族在校生的贫困学生比例相对较高,但受到资助却相对有限,以2012年为例,各类奖学金获得者1292人,其中中少数民族238人,所占比例仅为18%,与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在校生总数49%相比,相差30多个百分点:全校国家助学金获得者233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73人,所占比例为46%,接受各项社会资助者80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95人,所占比例为49%,这两组数据表明,占贫困学生总数65%相比,受这类资助的比例也相对很小。在实践层面,这实际上导致了相对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处于资助劣势。

在少数民族贫困生内部,青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贫困率较为突出。全校2012年底有青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学生共2271人,其中贫困学生为1476人,各类奖助学金获得学生为625人,而贫困生资助率只有42.3%。说明贫困生及其资助,除了有民族差异,更加凸显了地域差别,需要全方位考虑和统筹解决。

三、现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体系论析

(一)现行的高校资助政策

2004年8月,中央16号文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高校“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据此,大部分高校高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本着“奖优”和“助困”并重的原则,基本建立和完善了以学生奖助贷和勤工助学为主体的“奖、助、贷、勤、补、免”资助体系,运用资助的手段达到育人的目标。目前,高校形成了以国家财政支持为主,社会力量资助为辅的资助体系,主要是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加之高校吸纳社会力量捐赠的助学金和校内外设置的勤工助学,基本上能够解决大部分贫困学生的困难问题。

(二)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基本上实现了“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的目标,但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贫困生认定工作固定化,缺乏科学性

目前,各高校普遍都制订了认定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但是如何利用制定的标准去认定贫困生,在操作上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各高校贫困生认定小组的产生和认定程序都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而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对象。这就使得各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失之偏颇。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一般是在新生入学后不久开始开展的,一旦评定下来,则很少再会改动,以后的资助都以此为标准。很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学生贫困情况也在发生变化,而目前的评定方法,并不能对这种变化有应对的办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农牧区,按照现行认定标准,家里往往很难有能力到相关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而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往往不贫困却能动用各种关系顺利开具贫困证明,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现行贫困认定体系中处于劣势。因此,各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上的漏洞就给伪贫困生提供了机会,使得助学金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2.资助目标不明确,缺乏指向性

现行资助体系的资助金不只是专门资助贫困学生,还包括全体学生中成绩优秀者的奖励。奖学金制度作为学生资助体系措施之一。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奖优”与“助贫”界限不清的问题。一般而言,受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的起点与普通汉族大学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家庭经济困难给原本文化差异等存在差异的少数民族学生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相同的标准衡量难免使其力不从心。高校在制定奖学金政策时,往往忽略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由于受教育背景、民族文化差异、基础教育资源享受不均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即使学习再努力,很多方面还是难以超越。而现行的资助政策已经变相地将资助和奖励混为一谈,将资助仅当作是对优秀学生的一种特权,资助目标的不确定性显然减弱了资助功能,且明显违背国家资助工作的公平原则。

3.评选方法不单向操作,缺乏合理性

目前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大多数从评定决策者的角度出发,有三种主要类型:辅导员主导型、班委推荐型和班会讨论型。辅导员主导型容易出现光环效应和陷入能力陷阱;班委推荐型是比较合适的,但也会受少数人意志控制,公正性不能保障。班会讨论型容易出现乐队效应,会被少数“声音大的”影响,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无偿资助产生连带不良效应

现行的“奖贷助勤补减”资助体系中,贫困生容易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对彻底脱贫、提高自身能力缺少追求,从而对需要付出劳动的勤工助学不感兴趣,而对各类奖助学金充满热情;这就导致一些受助贫困生诚信度下降、感恩心缺失、依赖心形成、维权意识强、履责意识弱的现状。

5.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配套

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一方面经济压力特别大,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带来的思想压力导致性格缺陷更加突出,经济贫困引发精神贫困,甚至有表现出仇富、仇视社会的端倪。这样的学生及时通过接受资助顺利毕业走向社会也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可能成为易走极端的狂热宗教徒,危害社会。而目前多数大学还只停留在寻求资助的公平而忽视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适时引导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感恩、诚信。

四、优化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策略

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回生源地就业,这些学生将会成为地方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此大的群体,必须有贴切实际的资助体系来帮助其完成学业,以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

1.完善贫困生档案,实行资助区域等级化

现有的自主政策体系宏观上是平等对待每一个贫困大学生。现实情况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生源地的弱势地位导致贫困生个体间贫困程度也有所差异,在同时具备贫困生认定资格的时候,如果采取一视同仁的资助方式,实际上就是隐含着巨大的不平等性,使得最需要帮助的对象并不能相应得到最多的资助。要完善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体制,就要从制度上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标准;要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类别学校生源构成情况,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资助比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家财力状况,逐步提高资助标准。对于连片贫困地区的大学生,采取区域化的助学奖学制度,确保国家主导型高校资助的全覆盖;尤其对从农村牧区考入城市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根据其生活需要和往来交通,建立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机制,引导农牧区学生尽早融入城市社会。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延续一体的贫困生家庭状况档案,包括贫困程度、贫困原因等,实行资助区域等级化的资金分配方式,制定相对科学的认定和资助标准。

2.探讨资助思路,优化贫困生资助体系

以形式多样的资助方式取代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开展更多的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资助活动,以经济资助为手段,以知识和能力资助为目的,以心理资助为保障。让贫困生通过在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社会实践等方式锻炼能力,增强自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使其认识到资助最重要的一点不是获得金钱,而是获得自己赚取金钱的能力;少数民族贫困生最大的恐惧,往往不是当前经济的拮据,而是人生的出路,因此就业帮扶就成为贫困生资助的重要方面,甚至要高于经济资助,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脱贫,促进就业是最终能使少数民族贫困生以自信的姿态独立走上社会并承担其责任的最后重要一环。少数民族贫困生的自尊心与自卑感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产生压抑感,进而封闭孤僻,对民族、宗教、金钱等问题上比普通学生更敏感,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心理引导,了解他们的情绪,及时疏导,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为开展形式多样的贫困生资助工作,青海师范大学在不断完善资助体系的情况下,成立“自强之友协会”以及重在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提高自我的宗旨下成立了由贫困生组成八个“自强社”,这些学生社团中均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其中“建行成才自强社”均由少数民族学生组成。学校充分发挥这些社团的先锋作用,通过开展的校内外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资助育人成效,以丰富的育人活动激发学生上进心和自信心,努力实现由单纯经济资助向回馈型、成长型资助转变的经验值得高校借鉴。

3.加强贫困学生思想教育力度,注重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受助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可忽视。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态是积极向上的,但在少数受助学生身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虚荣心、依赖心、诚信缺失、不服责任、不懂感恩等情况。因此,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一方面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人格品质,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自我调适能力,让他们融入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生活中,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创新发展、社会交际能力、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学校多部门联动的贫困学生思想教育机制。教学院系要注重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把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学校后勤等部门要在校园文化、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积极引导,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贫困,要他们能把贫困看作是人生的挑战和磨励,牢固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品格。

4.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这是教育部24号令中对辅导员赋予的岗位职责之一,在高校中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各类活动中相对于其他学生较为落后,辅导员在看待学生问题上往往就会产生偏向,比如对学习好的、参加活动积极的、为院系或班级争得的荣誉者在评奖助学金时优先考虑。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资助工作将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也影响着国家资助政策的落实,作为政策的一线执行者和落实者辅导员肩负着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篇3

小骆出生于蕲春县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是刘河中学一名数学老师,母亲务农。大一的寒假,小骆回到母校。在老师的办公室,他无意间看到一叠贫困生助学金申请表,得知这些学生大都是单亲和孤儿,很多学生“吃了上顿没下顿”。小骆暗下决心:打工挣钱,帮助他们。此后,骆群曙争分夺秒,节衣缩食,赚到的钱却捐给了别人。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讽刺他逞能。身高163厘米的小骆却说:“没去过大山,你就不会知道那些学生有多苦。我自己少吃点少用点,就能让那些贫困的孩子有学上,让他们不再像我一样,因为营养不良而长不高。”

多维解读

“爱心小胖”诠释最美正能量

“爱心小胖”骆群曙每天都奔跑在打工挣钱的路上。有人质疑他有点不务正业,但学习的重要性他又何尝不知。在每一次忙完之后,他总是利用一切的时间去学习。他现在就开始做许多人所描述的几年之后的事情,因为也许他一时的安逸,便会留下孩子们一生的遗憾。

知易行难,很多人有很多的梦想,也想着将来有一天,等功成名就之时,能回报养育他的地方,帮助更多的人。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总有人把这些拖到以后做,总会感觉自己不成功,还没有帮助他人的能力。最后,帮助他人、热心公益的事情就成了他人的事情,自己成了一个看客。这个社会需要这样一个真实的楷模,不攀比、不炫耀、不自卑、不吵闹,简简单单,为梦想执着,不被不良风气所侵蚀。我们需要这样满满的正能量,告诉我们什么叫坚持,什么叫感动。他也让我们看到我们能做的有很多,公益不只是有钱人的专利,它是每一个公民都可以被点燃的热情。奔跑的小胖,让我们看到这个民族最温情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希望。

“爱心小胖”助贫是对慈善机构的反讽

对于“爱心小胖”的行为,舆论一片赞誉。但在这背后,却有一个让人不得不思考的现实,国家对贫困生的补助去哪了?那些政府救助部门和社会公益慈善机构去哪了?为何原本该是政府和慈善机构承担的责任却让一个大学生用他稚嫩的肩膀去扛?

我们也许能从近日媒体报道中找到答案。媒体报道我国彩票17万亿元资金去向不明,发行彩票主要目标在于集资投入到社会福利、卫生、教育、体育、文化当中,然而据媒体披露.却有大量公益资金趴在地方政府账上“睡大觉”。本该用于教育扶贫的公益资金却被用来盖大楼、买游艇,使得一个大学生做兼职去资助一些贫困生,实乃对慈善机构的反讽。“爱心小胖”是一名在读大学生,仅靠他个人的力量,所收获的效果必定事倍功半。以“爱心小胖”精神为杠杆,撬动起全社会的道德感知,让公益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名人能够加入到这场爱心接力当中,让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更广泛和实际的帮助,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推崇的爱心救助方式。

相关链接

篇4

我叫xx,现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我出生在一个特别的家庭,说特别,其实,也没什么特别。我出生的时候爸妈已经人到中年了。小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同。可是,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我发现其他同学的爸妈都很年轻,有时候我很羡慕他们。有些同学甚至和他们的爸妈相处得很好,就像是朋友。而我的爸妈的两鬓渐渐开始有白发了。看到上了年纪的爸妈为了我还那么辛苦的工作,不能跟同龄人一样退休,不能跟他们一样过上悠闲的生活,我心里很难受。这是激励我不断上进,努力奋斗的动力之一。每当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时候,我就想到自己年迈的父母,我不能放弃,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我要通过我的努力,好好报答他们,让他们生活得轻松快乐。这样,在求学的途中,我克服了很多困难。付出终有回报,在xx年的高考中,我以609分的高分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看到爸妈为我的学费奔波时,我很心痛,但是也很无助,也只能尽我所能安慰他们。但是,正是在这个时候,共青团鹰潭市委给了我希望,通过他们的联系,我获得了天洁公司的大力资助。感谢你们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在过去两年的大学生活中,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用心学习,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你们对我的帮助。我想,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奋斗拼搏,并将他们的爱心火炬传递下去,回报社会。

篇5

[关键词]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自助能力

[作者简介]吴文群,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讲师,湖南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209―03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连续扩招,在千军万马上大学的热潮中,高校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准确地说应该是经济贫困生(以下简称贫困生)。所谓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现在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近年来,由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

2.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国家不断健全助学体系,推出包括奖学金(含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困难生补助、学费减免、社会无偿资助等一系列积极措施,但它只能缓解少部分亟待解决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的压力,而由此引发的关于贫困生隐私、依赖社会和受资助产生的心理压力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人口素质。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疏导,就会影响到其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中的贫困生终究要走上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

4.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高校要建设和谐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群体与学校、社会的融合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困难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扶助一个贫困生,往往能带动一个贫困家庭、家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是较大的。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心理。贫困大学生把取得大学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使贫困生身心俱疲,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学习压力更大。

2.自卑、敏感、不稳定心理。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同学交流,不常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内心极为敏感。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

3.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抑郁、孤僻心理。贫困生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这类额外开支,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如果因“寒酸”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造成抑郁孤僻心理。

4.虚荣、嫉妒心理。少数贫困生好攀比、讲究衣着打扮,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由于图虚荣,往往打肿脸充胖子,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5.行骗、犯罪心理。个别贫困大学生在个性心理方面,表现为自私自利、占有欲强、自我素质低、自制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经受不住贫穷的磨难或者对社会及富裕的人抱有抵触、敌对、报复心理。他们无视校规校纪,在校内外从事行骗或者进行刑事犯罪,这类贫困生虽然人数极少,但对社会影响很坏。

三、导致高校贫困生异常心理的原因分析

1.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其作为社会上所定义的弱势群体的身份会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社会上部分人群对贫困家庭的偏见或者人们无处不在的同情都会给贫困生带来压力。

2.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和社会亚文化的冲击。在中学时代几乎以成绩作为对学生个人评价的唯一标准,贫困大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学习使成绩优异就能获得社会尊重和重视,而在大学时代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使贫困大学生失去成绩优势,又因为家庭教育资源的匮乏而缺乏其他评价所需资源。另外。大学生中不时泛起的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会贫富差距在校园中的反映以及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亚文化的冲击,都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3.来自择业、就业的压力。当今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大学生为了保证高质量就业,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如考证、培训、考研等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这些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贫困生如果要获得同样的机会必须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同时,他们面对高薪酬的渴望而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条件相对缺乏与社会高薪酬对应相对综合素质较高的矛盾,目前,就业市场

中存在的不正之风,都使贫困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4.来自公开资助方式的压力。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贫困生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资助方式不当,善意的举动也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失衡。由于我国的慈善事业尚不发达,机制尚不健全,再加上贫困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救助,自尊心却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导致自卑、抑郁、嫉妒心理加重。

5.来自学习的压力。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那里普遍存在着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学习起点低(特别是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等客观情况。进人大学后,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比其他学生要少得多。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期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取高额奖学金以改变自身经济困境。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勤工助学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勤工助学的矛盾心理冲突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考验。

6.来自人际交往的压力。贫困大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都有强烈的交往需要,但由于整日为学习、生活奔波,而且缺乏扩大交往的经济实力,使贫困生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有的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着师生善意的同情;有的贫困生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封闭;还有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另外,与普通学生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甚至艺术修养上的差异,也常使贫困大学生相形见绌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暗示。

四、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确立清晰的贫困生工作思路。在做好贫困生救助工作中,要从单纯的经济救助逐步转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经济救助与能力提高相结合,形成清晰的贫困生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经济资助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坚持关爱与激励相结合,以激发贫困生内在动力为重点;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着力构建贫困生资助和能力建设体系;坚持解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让所有贫困生在校期间生活有保障,情感有归宿,学习有动力,心理无障碍,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形成科学规范的贫困生工作体系。健全贫困生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起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助学帮困网络,健全贫困生工作的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贫困生工作制度,建立贫困生信息数据库,每年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更新数据库。为学校党委、行政对贫困生工作决策及学校贫困生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翔实和准确的数据;为学校勤工助学岗位人员的选拔、贫困生各项评优、助学金发放等提供方便;健全贫困生工作的奖励资助体系和贫困生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贫困生奖励资助体系。此外,合理安排、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公益劳动,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促进学习。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实现自我价值,保持人格尊严。

3.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贫困生中依靠自身努力,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增强贫困生发奋成才的自信心,以他们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在自立自强自助奉献方面为广大贫困生树立光辉榜样。

4.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大力拓展高校的育人途径。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篇6

【关键词】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学生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招生及收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逐渐凸显。在高校校园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是来自偏远农村或是父母下岗或是单亲家庭,由于家庭条件比较贫困,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情节严重的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存在自卑、孤僻、抑郁、嫉妒等多种心理障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仅对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构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深人了解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认真研究和掌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根据贫困女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抓手,将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作为载体,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脱贫和经济脱贫的双重脱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努力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她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其走出心理困境,顺利完成学业,这也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1.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贫困女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在心理上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就会导致这一群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上的负面因素增加,影响着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她们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1自卑心理问题突出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自惭形秽的情绪。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不能经受强烈的刺激;谨小慎微,经常产生猜忌心理等。

1.2孤僻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背负着双重压力,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她们在物质生活上就很匮乏,相对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相对于家庭优越的同学,强烈的自尊心就会使她们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越发凸显的孤僻。她们想融入这个群体,但是又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们的窘迫,不想让人怜悯和同情,她们既希望与人接近,又担心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不好,所以尘封自己,害怕与人交往和沟通,造成性格孤僻、独来独往,更进一步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1.3抑郁与焦虑并存

抑郁和焦虑通常是由于自尊心遭受到挫折,导致自信心丧失,从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感受。根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过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忧郁等不良反应。

2.学生资助工作对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造成贫困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的途径也是多个方面的。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最大的诱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从经济上给予援助和支持,改善学生资助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加强学生资助工作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物质前提。

2.1进一步改善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各高校应该健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切实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生活补贴、贷学金、勤工助学、学杂费减免是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多元学生资助体系。要发挥奖学金育人优势,高校就要在国家奖励的基础上,改革学校奖学金制度,根据自身情况,设立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重点奖励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贫困生中形成导向,激励贫困生发愤图强,自立自强。其次,逐步取消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变无偿救助为有偿扶助。高校应该根据情况要求贫困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等,才可以获得资助。这样,不仅有利于使高校有限的资助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更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的自立精神。第三,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勤工助学作为新的助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给贫困生提供一个机会,鼓励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在经济上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培养学生自救、自强意识,克服依赖心理,并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锻炼就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和品德。

2.2依托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组织相关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贫困生传授心理知识、心理调整方法,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使贫困生能正确认识学习和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自己合理解决问题。

2.3提供切实有效的学生资助,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

要对贫困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学生资助,首先要帮助贫困生实现心理上的脱贫,更新她们的观念,要让她们充分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首先,要使得她们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目前的贫困现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生活的艰辛与坎坷转换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对她们进行心理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选择一些有贫困背景的成功人士,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演讲,帮扶等方式帮助她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总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抓手,将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作为载体,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脱贫和经济脱贫的双重脱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努力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加强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同时,既关注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更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能力培养,让有限的资助资源发挥其应有的资助和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云,王雪净.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2]王炳南,姜华帅.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分析及其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篇7

关键词:高校资助体系;贫困生评级;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1 引言

随着2007 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 号)的颁布实施,各高等院校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资助体系,通过“奖、贷、助、补、免、减”等不同形式的资助渠道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为贫困大学生的学业保驾护航。贫困大学生困难等级评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环节,其准确性关乎着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高校资助体系中往往没有给出贫困生困难等级的明确标准,贫困生身份识别困难及其他评价性原因,经常会出现真正贫困的“漏报”。这给高校的资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高校贫困生评级指标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准确性以及公正性。

本文结合我国高校贫困生评级的实际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做为高校资助贫困生评级的工具,从而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贫困生评级指标体系,为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提供思路。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资助贫困生评级体系构建

2.1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 T. L.Saaty 教授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对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将需要研究的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元素,建立有序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的重要性,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然后综合人的思维判断决定各因素相对重要性进行排序。相对于其它方法,层次分析法更重视人的思维判断在决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2高校资助贫困生评级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贫困生评级的指标体系是高校资助服务中心和班级、系评议小组对申请学生进行困难等级评级工作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评级结果是否客观公正,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合理的指标体系,需遵循指标申请合理性、指标体系内容完整性、指标选取具有针对性和重视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本文将指标体系划分为家庭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三大类,由此构建我国高校资助贫困生评级指标体系A。

2.3 高校资助贫困生评级指标的设定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目标层定为我国高校资助贫困生评级指标体系A,再次细分为第二层,准则层,包括B家庭因素、C外部环境因素和D学生个人因素;第三层,指标层具体细分如下:

家庭因素:B1家庭构成,B2家庭负债,B3家庭经济收入,B4家庭患病情况。

外部环境因素:C1家庭所在地,C2受自然灾害情况,C3受社会资助情况。

学生个人因素:D1学生日常消费情况,D2学生综合素质,D3学生个人奖惩情况。

2.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级指标权重确定

1.首先确定准则层以及具体指标层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将同一层次中的各个元素按照上一层元素某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相比较,得出评级结果:1.同等重要、3.稍微重要、5.明显重要、7.非常重要和9.极端重要,另设定2,4,6,8为各个档次的中间值,以便于得出更为细致的评级结果。

2.通过得到的判断矩阵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

3.一致性检验。由于判断矩阵中各个元素按照上一层元素某准则的重要性两相比较结果是认为赋予的,导致判断矩阵具有一定主观性,所以需要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来判断矩阵的可靠性。步骤如下:

(1) )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

(2) 查表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 对n=1,…,9,T.L.Satty给出了RI值。

(3)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若CR

(4)计算各个层次的因素对系统的组合权重并进行排序。

计算贫困生贫困等级的函数为:Ai = B1i×0.119+ B2i×0.182 + B3i ×0.238 + B4i×0.123+ C1i×0.022 +C2i×0.098 + C3i×0.065+ D1i×0.046 + D2i×0.052+D3i×0.055

3 实例分析:

评议小组可以在通过对贫困生各项指标资料的收集、整理之后进行验证:评议小组通过资料的分析和讨论,约定好打分制度,对贫困生的各项指标进行十分制打分,再换算成加权得分,即可得到每个学生的最终分数以及排序,从而可以验证该指标体系得出的结果与我们日常资助工作经过反复审核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来判断本指标体系构建是否合理。

3.1实例背景

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2015年申请贫困生认定的五名学生作为验证对象,通过对这5名同学各项指标资料的收集,班级评议小组根据事先讨论好的打分标准对各指标进行打分,取平均值后加权,最终分数越高表示越贫困。评议打分情况如表4:

表4 5名困生各项打分情况

3.2实例计算

计算五名学生家庭贫困程度:

A1=8.5×0.119+ 7.2×0.182 + 8.6×0.238 + 8.3×0.123+ 6.5×0.022 +7.3×0.098 + 7.2×0.065+ 7.2×0.046 + 8.0×0.052+6×0.055=7.79

同样方法,可以计算出A2=6.32,A3=5.62,A4=6.87,A5=6.25

因数值越大代表学生家庭贫困程度越高,所以五名学生贫困程度排名为A1>A4>A2> A5>A3,同时A3处于5.0-5.9区域段,为一般困难;A2、A3、A4处于6.0-7.5区域段为困难等级,A1处于7.5以上区域段为特殊困难。这个结果与当年贫困生评级结果一致,细微差别在与A2、A5的贫困排序有误,深思原因在于,家庭自然灾害在班级评议时优先考虑,造成了误差。

3.3.模型分析

在实例的开展过程中,该模型有几点比较突出的优势,通过该模型,贫困学生只需要把相关指标的证明材料提供给辅导员,由辅导员来整合就行了,避免了贫困学生还必须上台进行答辩的尴尬,预防贫困生评级变成“比惨大会”的遄础

4 结语

本文基于AHP方法,对高校资助贫困生评级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结合高校开展贫困生评级的流程,综合考虑了贫困生家庭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学生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建立高校资助贫困生评级评价指标,降低了高校对贫困生等级进行认定的片面性,提高了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 资助 贫困 模式

【中图分类号】G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20-03

【Abstract】Mechanical and engineering school,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to yuchen elementary school for voluntary aids for 13 years, during this time, we have investigated a lot about the effective ways to help them and accumulated a great deal of abundant experience, of course, we also have deficiency I in a certain extent. The thesis just have a study about this point, and have a research on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subsidize impoverished area, so that we can do it better.

【Key words】University Fund Impoverished Pattern

一、乡村教育整体现状实地考察――以安徽省定远县三合村小学为例

十多年来,当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三合村小学除了人数外没有任何变化。学校课程的设置,完全要看老师能教什么,而不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因为没有电脑设备和英语教师,学校发下来的计算机和英语课本也全部处于闲置状态。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多数村小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使得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应付检查。此外,教师严重缺编,条件的艰苦实在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此来无私奉献,一所小学里仅有两三名教师,负责六个年级的全部教学,而且都是一直在村小学工作的老教师,他们的知识体系已经完全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又怎么能对学生授业解惑呢?

2008年6月,三合村小学与其临近的余陈小学合并,成为新的余陈小学,合并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过度缺乏和学生人数的急剧减少,由于近几年来农民工进城的势头有增无减,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加上国家近年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的进一步开放,很多小学生跟随父母一起进城读书,也有的部分学生因为家庭不健全,既没有跟随他人外出接受良好教育,也没有经济实力继续在农村读书,便辍学在家。合并以后,两个村子的学生人数相当于以前一个学校的人数,但是,硬件设施并没有随着这种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办学条件依然与以往相同,形式上的合并并没有带来实质上的更新。

二、贫困地区教育受助需求分析

贫困地区学生的性格都相对内向,尤其是不能与陌生人快速建立联系,表现出胆小、自卑和内向的心理特征。因此,对于高校而言,更应该发挥其文化优势,关注到贫困地区学生的精神需求。作为高等院校来进行资助,还需要把关心体现在行动中,把教育寓于活动中,从物质上、心理上全方位帮助贫困学生,引导他们正视“物质贫困”,把家庭贫困视作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认识到暂时的物质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难面前产生的自卑、畏难、消极心态等种种“精神贫困”。开展励志活动,激励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有所追求。

精神资助除了励志上的教育,还要帮助贫困生克服人际困难。在安徽支教家访中,我们发现,有极个别学生不愿意参与到我们的谈话中来,神态上对我们有一种抵触情绪,随着活动的深入,情况才稍有改善。这是因为他们过度的自卑导致的强烈自尊的表现,不愿甚至不屑与我们交谈。特别是在对李领同学的家访中,她表现出不愿回答我们和他亲人的问话,出现一定自我封闭的倾向。因此,这部分学生的真正需求除了物质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对贫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试,对于个别有严重人际交往困难的贫困生,进行单独辅导,以平等的姿态与其交流,渐渐消除其羞怯紧张心理。

三、高校资助农村教育有效模式探讨

1.高校资助贫困地区模式的建立原则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在自身发展历史中先后承担的使命。其中,服务社会又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紧密相关,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贫困地区的资助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得到众多高校的实践和探索。如何从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出发,构造高校资助贫困地区的一般模式,使高校对贫困地区的资助更切实有效、更有章可循,使有限的资源投入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是摆在不少大学社会实践组织者、指导者面前的新课题。

大学要较好地完成服务社会的职能,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引导。具体到对贫困地区的资助,应当体现以下原则:

(1)高校资助贫困地区要与高校自身优势资源相结合

对贫困地区的帮扶资助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都对此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和投入。在这一工程里,高校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是高校作为资助者必须首先明确定位的问题。无论在资助领域还是在资助方式的选择上,都应该充分体现和发挥大学的资源优势,从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向贫困地区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2)高校资助贫困地区要与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

除了结合高校自身优势之外,对贫困地区的资助也应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这就要求资助活动的策划组织者和执行者必须走到基层去,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的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受资助地区的真实状况,明确贫困地区最实际、最紧迫的需求,这样才能使高校对这些地区的资助落到实处,使投入的资源得到合理应用。

(3)在资助方式上,硬件资助要与软件扶持相结合。

高校在资助贫困地区的过程中,应当采取硬件投入(资金、物资、器材等)与软件扶持(技术、文化等)相结合的策略。物质的资助归根结底是“输血”、“授人以鱼”的做法,而软件培育才可能实现“造血”和“授之以渔”。高校作为非营利的教育机构,从物质上对贫困地区进行帮扶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优势,一味追求资金付出的做法其实质意义并不大。

(4)高校对贫困地区的资助要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相结合

高校资助贫困地区是高校实现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但也可以与学校的育人功能和科研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带动贫困地区发展与促进学校自身建设的双赢局面。已有不少个人和集体在这一方向上进行了探索,做出了成就,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在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下,这将是未来高校资助贫困地区的主流趋势。

2.继续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物质帮扶

只有先进的教学设施,配套的教学设备,优厚的师资力量悉数到位,农村的教育才能有新的突破,如果硬件短缺,则会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阻碍,从而影响小学生们受教育的状况,因此,高校在考虑对口资助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资源时,物质帮扶仍然不可或缺。但是,问题是某种程度上,高校在这方面的帮扶力度也是有限的,单靠学校的资金来帮扶,明显不够,因此还需要高校本身拓宽渠道,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软硬件设施,来更好地资助农村。

3.努力开展全范围的文化帮困

如果说物质上的贫穷可以通过争取更多的资源来实现,或者说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文化上的贫困则会造成真正的落后,因此,无论学校的硬件设施如何,高校作为文化的集中地一定要对贫困地区展开更广范围的文化帮助,学生的最大渴望是学习,高校的最大优势也在于它集中了大师、大楼和大家,因此,每次的资助都不可或缺的要将与学生的心灵交流放在重要位置,围绕小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形式各样的心理访谈。

4.加强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心理辅导与社交训练

(1)在物质资助的同时,派遣有相关知识的人员对贫困地学生开展励志教育的相关活动。

高校资助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让贫困生亦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并成才、成功。高校应该要把关心体现在行动中,把教育寓于活动中,从物质上、心理上全方位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引导小学生们从小正视“物质贫困”,把家庭贫困视作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认识到暂时的物质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难面前产生的自卑、畏难、消极心态等种种“精神贫困”。激励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有所追求有所梦想,能坚持不懈为理想而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压力疏导。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多数贫困区学生可能存在过度的自卑和强烈的自尊心理,也会伴随一定的焦虑和紧张,可以随着诱境的消失或经过他人的帮助或心理辅导老师而恢复正常,因此,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如果通过心理测试发现存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就应考虑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尽早加以矫正。

(3)帮助贫困生克服人际困难

首先,要在保护隐私、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试,对于个别有严重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以平等的姿态与其交流,渐渐去除贫困生的羞怯、紧张心理。对于普通人际交往能力偏弱的贫困区学生可以组织起来,与非贫困生一起参与小游戏等,以轻松的形式,带动双方的相互了解,打破紧张和不安感。

(4)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信的观念和意识

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最终实现,不仅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育,还必须依靠贫困学生的自我教育。他们存在的思想政治心理素质问题还需自己去不断努力提高和完善。贫困地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自强教育、自立教育、自尊教育,注重锻炼和培养自立、自强、自信精神,努力克服依赖思想和自卑心理,提高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正视眼前的困境和挫折,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

四、高校资助贫困地区的成效评估初探

对高校资助贫困地区的成效加以评估,在指标设置和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原则:

1.综合评价优于单项评价

评价指标不能只考虑某一个或几个单项因素,必须采取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才能全面、客观地对其做出合理评价。当然,所设计的指标含义应该清晰,尽量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同时又要避免指标间的相互重叠,造成错误的评价结果,对不同目标的问题,要力求找其共性,抓其特点,使指标能综合体现项目效益的评价结果,关注未来发展能力。

2.定量评价优于定性评价

判断资助项目的成效应以定量指标为主,考虑到有些指标无法定量描述,因此,还应采用一些定性指标,由专家、管理方、受益方集体加以判断评分。考虑到定量指标比较客观、公正,故应以定量指标为主。

3.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

从本质上说,高校投入贫困地区资助的行为是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一种举措,更近似于社会公益行为而非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在对资助效益的评价中,应把社会效益摆在经济效益的前面,在指标权重分配上予以适当的倾斜。

经过研究论证,我们也尝试着表1所列的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3个三级指标,形成高校资助贫困地区成效评估机制的综合指标体系。

由于各指标对评价的实际重要程度不同,因此,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指标的权重值是评价指标重要程度的表达形式。权重值的确定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主观定权法、因素成对比较法等。这项工作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入落实。

参考文献

1 朱霞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视角下高校帮困工作的思考[M].思想理论教育,2009.17

2 刘雪梅.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M].法制与社会,2009.6:231~232

3 邹海贵.社会正义视域中的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探析[M].高教探索,2009:26~31

篇9

a: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b: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ab:晚上好!

a:八月丹桂,十里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大地佳音频传,大批承载着桂乡发展希望的莘莘学子,即将启程,跨入大学殿堂;

b:然而,在他们当中,还有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脸上却看不到笑容。

a:因为贫困,这些孩子的求学道路充满了辛酸,十年寒窗,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高考,如今通知书已经在手,而大学依然还在梦里。

b:他们迫切的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

a: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爱就有希望,在这个时候,这些孩子的梦想和幸福,也许我们一个闪念就能够给予;

b:在这个时候,只要大家能尽一点微薄之力,就可能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二、(活动概况、介绍领导来宾)

a: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孩子,来资助这些孩子,我们------视台-----有限公司共同组织了这次“------助我上大学”捐资助学公益活动,决定尽力资助一批优秀贫困大学生。

b:在今晚的直播之前,本着“公开、公平、有效”的原则,我们和----联合,通过媒体公开寻找急需资助的优秀贫困应届大学生。

a:在今晚的直播现场,我们请到了经----确认资助的一批孩子,他们将现场接受----公司的捐助。

我们这次活动得到了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今晚出席我们活动现场的领导有:

a:在今晚的现场,我们还开通了两部直播捐助热线:和 ,如果您也想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欢迎拨打热线马上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电话认捐,我们将负责任地将您的爱心传递出去。

三、(受助学生1)

b: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孩子,他叫----,这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家庭的贫困使这个孩子求学的道路特别艰难,但贫困并没有磨掉他身上的自信和自尊,今年他以向阳高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安徽大学。让我们先来看个短片。

(放片)

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坚强的------。

今天送-----来到现场的这位呢,其实和他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是-----村党支部书记、---区人大代表----,就是他通过媒体知道我们这次活动,主动替-----发出了求援。

② 佘支书,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③ 听说哥哥为你上大学筹了一些学费,有多少?还差多少?

a:那么,在今晚,-----公司将为----捐助4000元的学费,现在,我们有请-------集团总经理-----先生。

(捐赠)

b:今天,------也特意准备了一份礼物,回赠给余总。

④有什么含意?

b:非常感谢------集团的义举,他们的爱心是照耀在-----脸上的阳光,让他的未来充满着更多的希望。

四、(通山打工者现场捐助)

a: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还有一位来自----的打工者---,在8月初她得知我们的活动后,第一个打电话来,想资助这些贫困的大学生,我们现在就把她请出来

① 今天想捐多少?

② 我们知道你自己并不富裕,之前也一直在资助一个学生,什么让你这样做?

(捐赠)

(回赠礼物)

七、(观众热线电话认捐连线)

b:点燃一盏灯,可以照亮一个孩子的一生,我们希望引来万家灯火,唤起更多的企业、团体以及个人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为贫困大学生的未来共同撑起一片广阔的蓝天;

a:这里是-----电视台正在为您直播的“---·助我上大学”捐资助学公益活动。观众朋友们,我们真诚的希望您伸出援助之手帮帮这些孩子,我们的现场认捐热线是:和

今天,我们在节目中,不断有观众打来电话认捐,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现在我们来连线一位认捐者。

(电话连线)

a:其实,在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都涌动着阳光的热爱,对真善美的渴望和期盼,只要有一点善良的火星,就能让真情之火熊熊燃烧起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些贫困的学子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而尽上您的微薄之力。

b:观众朋友,我们在这里真诚的盼望您献出爱心,欢迎拨打我们的直播认捐热线:

在筹备这个直播之前,一位远在上海的--籍老板,通过朋友得知我们的活动后,表示要资

助一个大学生4年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只告诉我们姓周,说他以前也是家庭贫困,没有

机会读更多的书,现在有点能力就特别想帮助那些优秀贫困大学生圆梦。

经过我们帮助联系,和这位上海老板委托人的确认,这名幸运的贫困大学生叫---,家在----村,父母因病和残疾,都丧失了劳动能力,今年-----考取中国地质大学。

今天----和母亲来到了我们直播现场。他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和这位资助他们的好心人说几句话。通过我们努力,现在导播已经接通了这位远在上海的----老乡的电话:

(电话连线)

十、独唱《感动-----》

在刚才我们的节目中,不断有观众打来电话认捐,表示要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

现在,我们我们来公布这些认捐者和他们的捐款金额,其中有很多人

都不愿意留下名字。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义举,希望这一份份爱心的滋养,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一双双热情的大手扶起了明天的希望,一群群展翅的白鸽将翱翔在无际的蓝天。资助贫困大学生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公益事业,单靠个别企业、单位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希望能借此活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和资助贫困大学生。

下面,有请 (领导)为此次“-----·助我上大学”捐资助学公益活动”致辞!

十五、童声合唱《感恩的心》、现场捐款、结束

送人一枝玫瑰,留下满手清香;给人一杯清泉,荡漾满心甘甜。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共同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市-----小学合唱团的师生,得知我们的这次活动,非常感动,特意来到直播现场,为所有的好心人,义演一曲童声合唱《感恩的心》。

怀着同样的期待,为了共同的目标.责任让梦想成真.这里是---电视台正在为您直播的“-----·助我上大学”捐资助学公益活动。今天的直播现场,除了----公司企业捐款资助5名优秀贫困大学生以外,来到我们现场领导、嘉宾和也想向优秀贫困大学生捐款,表达他们的爱心。

(现场捐款)

感谢他们,感谢所有的好心人。

今天的现场捐款、观众电话认捐和今后我们募捐的善款,我们都将及时转赠给那些急需资助的优秀贫困学生。

殷殷助学情,喜圆学子梦。一双双大手推动着爱的波浪,一个个义举为青春的希望启航。

一场“------助我上大学”捐资助学公益活动感动着生活在------大地的每一个人. 一个又

一个有志气却家境贫寒的学子,终究会遇到难以胜数的好心人。

篇10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1411)

摘要:资助学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扶贫,更应该帮助学生提升自助能力。高职教育更侧重于学生技能的提高和应用,因此,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应充分重视对学生自助能力的培养,打造“资助”与“育人”并举、“经济支持”与“心理支持”相结合、“技术支持”与“素质支持”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自助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59-04

国务院于2007年5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建立一套“奖、助、贷、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但各职业院校的资助工作主要集中在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减少因贫困失学的学生数,而忽视了对贫困学生的育人定位及育人的可行性研究,导致德育功能弱化,一些受资助学生责任意识差,自我解困意识不强,自助能力不足。高职院校应将“资助管理”与“自助教育”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经济困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受资助学生自助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自助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自助能力,是自己主动寻求帮助,统筹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解困的能力。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属于经济困难群体,一般具有经济条件差、文化基础差、心理承受力脆弱等特点。提高受资助学生的自助能力就是通过提供一定的服务平台与信息支持,帮助他们发展经济能力、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提升他们自我解困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一)经济自助

高职院校一般学费较高,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与来自经济优越家庭的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易使贫困生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自尊心受挫,经常表现为自卑、内向孤僻、交际能力差等;二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经济自助意识差,怀着“等、靠、要”的心理接受资助,重视眼前利益,容易出现利益争夺现象。经济自助是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等途径解决自己经济困境的能力。我们鼓励学生开展经济自助,但要注意“适度”原则,如果为了“打工赚钱”解决经济困难而导致学习退步、学业受阻,是得不偿失的。

(二)生活自助

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挫折和失败的磨炼,缺乏独立生活、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生活自助是指学生能够自己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自己的吃、穿、用、行。个体所接受的教育首先必须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就是一个人为适应某一社会的基本生存而必须接受的教育,除了要教育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具备的技能,多掌握一门技能,就多一份就业机会,多一份生存保障。

(三)学习自助

高职贫困生一般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不高,且自身缺乏自律能力,成就感较低,因此时常对学习感到焦虑紧张。学习自助是指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培养兴趣、积极参与实践、自觉开展学习活动,要在“尚德修能”的同时,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四)心理自助

高职贫困生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心理,如自卑、攀比、排外,甚至嫉妒。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最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习、恋爱及就业等各方面的挑战,如若处理不当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受资助学生除了“幸运”地受到资助外,也多了一些关注的目光,因此他们比一般学生更为自尊好强,更渴望成功。心理自助是指学生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寻求心理疏导方式,缓解压力,维持健康心理的能力。学生应培养自己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此外,通过向辅导员老师、专业指导老师、同学、父母亲戚等倾诉,将不良情绪及时转移的向他人寻求心理支持方式是心理自助的外显特点。

(五)就业自助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学生需要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通过考证、培训、专升本等途径,而这些均需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贫困生必须多付出数倍的努力。同时,他们因要改善经济条件落后的现实,而对工作的薪酬有更高的期望,这就因能力与期望不一致导致择业困境。贫困生在就业中居于弱势群体地位,贫困生要主动开展就业自助,自觉创造学习条件,优化技能培养,在培养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掌握就业信息,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成功就业。

受资助学生自助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一)坚持尊重事实、以人为本原则

学校资助工作人员在对贫困生家庭贫困证明资料审核、贫困生资格认定、资助项目评定、奖助学金发放以及社会捐助和资助的分配等环节需坚持尊重事实的原则,保证公平,在确定受资助对象时,要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工作中,以人为本,关心、帮助、引导受资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目前,资助工作重在满足学生受资助的权利,忽视了对受资助学生的义务性要求,如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诚信意识、主动自助意识等。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的助学政策,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要加大助学贷款政策的组织宣传工作,使学生能够全面正确认识到国家助学贷款是党和政府专门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求学难题而设立的,在教育学生要常怀感恩之心的同时,更要让学生知道国家助学贷款也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普通金融政策,需要学生严格遵守信用协议,建立优良的信用记录,合理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帮助自己完成学业。

(三)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原则

在资助工作中,要注重对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用自己的自强梦、奋斗梦托起青。

感恩和诚信教育往往被作为资助育人功能的核心内容,意在引导受资助学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服务他人的实际行动。感恩和诚信教育往往侧重于通过思政理论课、主题班会等显性渠道来进行,过分提倡感恩,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足,导致学生内心排斥,伤害学生自尊心。应该让受资助学生感到温暖,而不是“亏欠”,教育学生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自身的努力自立自强。

(四)适度自助原则

适度自助指的是学生开展自助活动时要坚持一定的“度”,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从事大量的校内勤工助学或是校外兼职活动耽误功课,或为了感恩、彰显责任而参加大量的志愿活动以致影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适度原则要求学校既要掌握学生校内勤工助学工作量,又要掌握学生校外兼职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适度自助。

受资助学生自助能力提升的对策

除了来自学习的压力外,受资助的贫困学生还背负着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公开资助方式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以及就业的压力。为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探索将资助工作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心理健康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一)拓宽隐性德育渠道,引导学生由“被动资助型”向“自助服务型”转变

除了对受资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等显性教育途径外,还要积极探索隐性德育途径,将显性的说教化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榜样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严于律己,在日常教学中发挥人格魅力,用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无形中改进自己的言行,从而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积极暗示 运用激励和期望理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和鼓励。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如果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暗示和满怀信心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积极暗示需要结合赏识教育,即肯定和鼓励的教育方式。

情感沟通 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形成稳定的情感共振场,引导学生提升自助意识。教师要善于在工作中寻找与学生能产生共鸣的话题,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基于共同的话题和温暖的关爱,沟通顺畅,正能量才能得以传递。

文化熏陶 创设富有教育文化价值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实训室环境、宿舍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感恩、诚信、责任意识,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创造多元化平台,激励学生增强自我解困意识,培育感恩责任意识

勤工助学平台 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及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岗位,探索将勤工助学岗位与资助服务有机结合的途径。同时,相关部门要保障学生按时、足额地领到自助酬金。用工部门要通过开展岗前培训、定期业务培训等方式,提高勤工助学学生的业务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用工岗位技能,增强责任和服务意识,在解决自己经济问题的同时,也能为他人服务,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资助服务组织平台 要通过创建资助服务平台,吸纳受资助贫困生参与到资助服务组织中来,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服务他人的能力。如校园慈善爱心屋、爱心义工队、爱心超市、志愿服务社等社团,要首先将受资助学生吸纳进来。

志愿者服务平台 过多地注重课堂等显性教育渠道进行感恩教育,会无形中给学生更大的压力,导致受资助学生在获得助学金后更加自卑、低落。而志愿者服务平台提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能够使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把“助人为乐”的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

“导学制”学生团队平台 提倡学生参与实训室建设,培养和发展学生团队是实训室教学的有益尝试,也是学生自主开展专业学习的有效途径。“导学制”学生团队是一种学生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带教模式。首先要吸引受资助学生进入到实训室工作团队,并将其中的优秀学生集中起来由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指导,然后由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精英充当“小老师”,开展“学生指导学生”的“导学制”自主学习模式。“导学制”学生团队,使受资助贫困学生在参与实训室管理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同时辅助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优化技能培养,是双证职业模式培养的助推器。“导学制”学生团队的培养也为技能大赛提供了生力军,他们技能娴熟,在大赛中发挥稳定,技能大赛的良好成绩也为他们就业积累了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就业自助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职业目标行动档案,加强阶段性考核,培养核心竞争力

建立困难生数据库 困难生数据库应包括困难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结构、获得资助情况、学生的爱好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实现行动态化管理。

以职业目标行动档案推进过程考核 职业目标行动档案是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建立的动态管理档案,它既是总结记录,也是过程考核,既是职业行动,也是有效监督。该档案将学生在读期间的学习和各种比赛获奖、英语和计算机、普通话培训、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进行归档,使得学生在自己档案的动态管理中,看到进步,找到差距,适时调整,你追我赶,追求优秀。辅导员教师要适时跟踪档案,尤其要对受资助学生加强阶段性考核,督促学生加强专业学习、积极参与技能训练、参加校内外技能大赛、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文体活动等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辅导员应是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引导者,针对受资助贫困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一现实,要组织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深度辅导,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舞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精神和创业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知识、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要重在事先引导,除了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的心理卫生宣传外,还要建立受资助贫困生的心理档案,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采取各种隐性途径,帮助贫困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解决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开展朋辈辅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抓典型、树榜样,能够增强贫困生扎实奋进、努力成才的自信心,激励学生以自立自强的精神和健康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在对受资助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学生中的优秀典型,将贫困生中依靠自身努力、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作为榜样,开展“榜样就在身边”学习经验交流会,激励学生克服困难,争当优秀。

开展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辅导员和班干部要创造班级的活动机会,增强困难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的兴趣,通过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增强适应能力,体会助人乐趣。在开展团体辅导前,教师和班干部要认真策划活动过程,吸引孤僻、内向的学生参与,帮助他们成长、发展与适应。

开展个别辅导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要懂得健康心理学,并用自己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关心温暖受资助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开展网络辅导 除了QQ、飞信、微信等即时交流工具,易班网络平台作为新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是在高校大学生中人气高涨的网络交流平台,辅导员、专业教师及学生可在线互动交流,也可以发私信交流。通过在易班网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与受资助学生开展私信交流,在观察学生网络活跃度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而私信交流的保密性也为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安全环境。

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的教育管理需要在“全员育人”的氛围中进行,要将专门负责资助工作的行政管理教师、辅导员、宿管员、专业指导教师、团学干部纳入到自助教育支持系统,营造“每一面墙都会说话”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刘精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卜姝华.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思考[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