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夕阳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5 08:5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夕阳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白居易《登阊门闲望》
3、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
4、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岑参《晚发五渡》
5、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杜牧《西江怀古》
6、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7、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李端《春游乐》
8、知音不到吟还懒,锁印开帘又夕阳。——李中《吉水县酬夏侯秀才见寄》
9、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
10、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皎然《山雪》
11、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高适《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12、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皇甫曾《寄刘员外长卿》
13、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岑参《还东山洛上作》
14、墙外万株人绝迹,夕阳惟照欲栖乌。——李商隐《白云夫旧居》
15、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陆龟蒙《京口》
16、东风渐急夕阳斜,一树夭桃数日花。——来鹄《惜花》
17、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18、长汀细草愁春浪,古渡寒花倚夕阳。——李咸用《湘浦有怀》
19、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卢照邻《七夕泛舟二首》
20、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岑参《暮秋山行》
21、耿湋河水平秋岸,关门向夕阳。——《送胡校书秩满归河中》
22、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韦庄《忆昔》
23、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
24、独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阳。——储嗣宗《南陂远望》
25、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李白《代寄情楚词体》
26、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刘长卿《送韩司直》
27、形影腾腾夕阳里,数峰危翠滴渔船。——齐己《塘上闲作》
28、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王昌龄《灞上闲居》
29、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杜牧《秋霁寄远》
30、霁色陡添千尺翠,夕阳闲放一堆愁。——李山甫《南山》
篇2
2、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钤凇端暝隆分兴担?“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3、任天高地远,隔不断对你深深的思念;任时光变迁,挡不住对你真挚的情感;岁月可以令你我生华发、变容颜,深厚情谊永不变,依旧停留在心间。
4、时空的遥远并没改变心的距离。今天,我会为你点亮蜡烛,烘干一季潮湿的往事。我会给你送一个不同平日的祝福,因为有四字一年只说一次:
5、如果一句“元旦快乐”不足以表达我深深的祝福,我打算再送一个省略号给你,内含所有字面不能表达的意思,一切尽在不言中。
6、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脍炙人口。
7、辞旧迎新的诗句,这篇文章介绍了新年来了之际,有关于辞旧迎新的诗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
8、日月有情迎元旦,山川无阻庆新年;雪里梅花霜里雪,梦中思念话中行;一束快乐随冬雪,十分好运沾春雨,百般成功遂你意,万种幸福由你享。
9、在新年的这一天,让我的祝福像雪花飘送,让我的问候像绵绵春雨,片片花香,默默祝福,句句心语,声声关怀,连缀着满心愉快,将快乐的音符送给你!
篇3
鉴赏诗歌时,要依据具体诗句的描绘,调动起平时的生活积累,以达到准确理解诗句含意、参悟情感、乃至辨析技巧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地域的不同、知识面的差异,诗句所表现的某一生活现象,对有些学生来说是曾经体验过的直接生活现象,而对另外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间接的生活现象了。尽管如此,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直接与间接生活体验之分。本文对生活现象直接、间接体验的分类,只是为了说明调动生活积累时要注意不同的方面而已,不必在分类标准是否科学上刻意纠缠。
一.直接体验的生活之态
诗句所表现的内容是我们经历过的、所熟知的生活现象,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时就可以借助直接体验的生活之态来准确解读诗句的含意、情感。
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
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
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
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
近来乡梦不多成。
【问题】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解析】从题干而知,该诗句就是表现生活情趣的。结合题目“早兴”以及“犬上阶眠知地湿”(春天到来时因解冻复苏,大地潮气会上升,敏感的犬儿会感知到),可知初春到来,随着天气转暖,人们自然会脱下厚重的冬装而换上相对轻薄的单衣,当然会感觉身体轻盈了许多。
这种直接的生活体验,每个人都会有的,只要你调动你的直接生活体验,就可以顺利解答问题。
【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间接体验的生活之貌
由于生活范围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对诗句所反映的生活都有直接的体验。从书本、从他人的介绍中,也可以了解生活的真实之貌。在鉴赏诗句中,也要注意调动起这类间接的生活常识积累。
如,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题】诗句的后两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该诗的后两句包含了一个生活常识:燕子今年在某处筑巢,明年还会到此暂住,不会改变。在《乌衣巷》中,作者刘禹锡要表达的意思是:房舍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是该房舍的主人。即燕子所飞到的这个地方,旧时是王谢堂,而今是寻常百姓家。作者借助奇思妙想,来抒发对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的深长叹息。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燕子了,更不用说燕子的生活习性了,他们看到诗句后,恐怕会怪罪燕子的朝三暮四(先飞王谢堂,后飞百姓家)吧!
【答案】作者借助奇思妙想,来抒发对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的深长叹息。
又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子夜吴歌·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问题】“捣衣”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解析】在洗衣机盛行的年代,在衣料越来越柔软的今天,捣衣的生活画面恐怕只存在于人们遥远的记忆里了。
“捣衣”就是洗衣过程中用棒槌敲打衣物之意。由于衣物比较厚重,浸水后更加难以揉搓,所以要借助棒槌的敲打,来除去衣服上的污渍。
“捣衣”是为了远方征人能够尽早换上干净衣服,实则是表达思妇对征人之思念,对征战之怨愤。“晚上捣衣”说明白天还有其他事情要做,晚上“捣衣”更见思妇生活之艰辛,亦可见思妇感情之强烈。
【答案】“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三.想象真实的生活之状
如果没有直接与间接的生活体验,就要结合诗句的描绘,利用类似、相反的生活真实,试着想象生活中的事理,来达到准确鉴赏之目的。
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问题】该诗中间两联写景,请简要说明“颈联”所用的写景手法。
【解析】颈联中的“碧峰出山后”就比较费解:碧峰如何从山后又出来了?这时就要想象真实的生活:雨后新晴,原来笼罩在碧峰中的雨雾渐渐散去,碧峰就随之出现在前面山峰的后面了。“碧峰出山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颈联也就是描写景物的动态。
想象真实的生活之状,其实也要调动起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城市里的学生,对雾锁高楼、雾开楼现的体验肯定是有的,这时不妨相似联想一下。
【答案】颈联描绘动态景色:田野外边,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的波光,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与颔联的景物描写一起,构成了一幅明媚的雨后山水图,表达了作者野望中的喜悦之情。
又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问题】结合全诗所展示的画面氛围,简要分析三、四两句诗景物描写的技巧?
【解析】三、四两句诗描绘牛蹄声打破了沉寂。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牛背上伫立着寒鸦,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衬,动静相衬。
但是,相对于全诗的意境来讲,牛、鸦动静相衬的画面是为了衬托出小村的宁静氛围,所以结合全诗看,三四句写景技巧就是以动衬静了。
而这宁静氛围就需要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反向想象:怎样的情况下寒鸦就要飞走了呢?那就是有了人的干扰。如此,画面就不再是宁静的,而是热闹的了。
篇4
回忆了,小时候。
那些喜欢过的词曲,因为喜欢得太早,便很容易在流光中抛下,现在看到就会觉得字缝里都落满了亲切。
不妨在回忆里撷一支词曲,且听风吟,听那浅吟低唱里的苒苒物华。
『黄昏,疏雨,湿秋千
黄昏,疏雨,湿秋千。小时候总是觉得,这七个字多么有感觉!心在朦胧中被氤氲,无端的雨,惊扰春光,黄昏日暮,无限夕阳,点滴疏雨过后,被打湿的秋千随着风轻轻摇晃,带着雨水的清香。
一梦初醒,冰冷的寒食天里少女独立庭中,也许还没有葳蕤的花木,蔷薇架下,春衫微薄,不知为谁风露。
小时候很喜欢荡秋千,虽然荡得越高,就越怕自己会掉下来,但只要一闭上眼,心也在那一刻被放得很高很远,是前所未有的舒适,熨帖,好像在这样的摇晃中,便能脚踏七彩祥云,乘风归去,恍在云端。
游乐园里的秋千是塑料的,就算是黄昏疏雨过后,也不会有木头湿润后散发出的古朴气息,只会在塑料板上的低洼处积一点儿水,映射出小小的一片世界。
在姥姥家的时候,大人们常常会借助树枝拴个秋千,纤维绳,薄木板,打个结,两三伙伴轮流推着荡啊荡啊,仿佛就荡到了天边。那时候还小,当然没有李清照那份少女的春愁。更多的时候,秋千是被拴在房子里的大梁上的,所以更没有什么机会去体会那份意境。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看到那句诗时的兴奋、触动才会更难以复加吧。小时候爱极了这七个字,总是反反复复地写,默默地在心里读,却从未像今天这样想过为什么会如此喜欢。
是因为小时候喜欢什么东西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吧,只能说我遇见了它,它碰上了我,我们打个招呼,默然,相望,寂静,喜欢。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很喜欢这句诗的开阔,千江月明是无缘看见了,但每当一抬头,总希望是万里无云的,对晴空万里的要求甚至苛刻到了一定程度,也不是不喜欢云,云是变化万千的,毫无定形的,万里无云的天空却有种永恒的美感,小时候想出过这么一个比喻:蓝天白云就像一件破蓝棉袄露出了棉花。这样一想,云自然就变得像露出的棉花一样毫无美感了。
现在读到海子的诗,“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有些迷惘,我从来不觉得当一个人看到了万里无云的天空时会是悲伤的。他应该满心喜欢,心里一下子变得澄澈无比,通透无比,把那些包袱什么的通通放下,把那些尘埃什么的通通拂去,心里只装了这片天,也就装下了世间万物,想到:天是如此,人又有何放不下,放不开的呢?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看到这句诗的时候,觉得它简直华丽到了极致,当时不知道写的是箜篌的声音,不知道有个叫李贺的人写了个什么引,更不知道它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运用的是比喻拟人还是对比夸张。
只知道一碎一叫,一泣一笑,一下子就把人给打动了,管它昆山是哪;只知道玉碎了,凤凰叫了,芙蓉哭了,香兰笑了。这几个残缺的画面,拼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却拼出了朦胧中的那种感觉,让我觉得它道出的正是我想要的又好像是我从未想过的画面,两者一拍即合,诗句就这么清晰地记在了脑子里。
现在想起不觉唏嘘,最初的时光我们一直如此单纯,“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往事都在梦中”,都可以用“遇见”这个美丽的词来形容,与这些诗、词、曲的相遇,就像命运不经意间洒下的细碎水晶,闪闪亮亮地点缀着我童年的星空,那么远,那么近。
篇5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5、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理解
②“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⑥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篇6
9月的第一缕秋风使大地褪去了夏季的炽热,没有了知了的喧嚣,没有了空调所带给人们的不自然。它引领着我们进入另一番天地,那里会让我们忘记烦恼,只留恋那里的美景。
秋天有着如夕阳般的火红,金黄的稻谷用最美的容颜迎接太阳。它的凄美引无数诗人尽折腰: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陶渊明的“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他们用美妙的诗句写出了对秋的热爱。都说秋天是凄凉的代名词,因为秋天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因为秋天树叶会飘落,树木会光秃,风中也透着丝丝凉意。古代诗人常常以描写秋景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诗句里的悲凉让人为之触动。但同时秋天也是希望的代名词,它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其实在秋天当火红的树叶一片片从树上飘落,一阵秋风吹过,掀起无数落叶时,当你漫步在这样的情境中时感受到的一定不是凄凉,而是一个人的幽静,倾听万物的私语。你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有着美景的陪伴。
秋天更是旅游的好季节,我们走在田间小路上,风儿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带走我的汗水,蜻蜓在身边自由飞翔,清澈的河水载着落叶流向远方。我可以尽情奔跑,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也可以调皮的钻进稻田里,与那茁壮的稻谷比比谁高谁低。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里面是另一个世界,无数的精灵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忙碌着。这样的景物让我陶醉无法自拔。
秋天,没有夏天的热浪,没有冬天的寒冷。它的到来是自然的馈赠,是为大地的一次洗礼。这样的秋天怎能不爱。
一年级:蓝颜girl
篇7
意象作为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正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
一、鉴赏意象的形态美
鉴赏意象必须以“象”品“意”,即通过诗人描写的具体物象的形声色等形态特征,品味蕴含在物象中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具体途径有以下几种:
1.以“形”品“意”
以“形”品“意”,即通过诗人描写的物象的形态特征品味其蕴含的诗味。诗人描写客观物象,往往通过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倾向的修饰语来凸显物象的形态个性,从而使物象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以“形”品“意”的重点是把握意象的修饰语。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鸭、桥、道、风、马,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修饰语,使意境顿生,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表现了诗人寂寞愁苦的情怀。
2.以“色”品“意”
以“色”品“意”,即通过物象的色彩特征品味其中蕴含的诗味。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情况下,暖色代表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红旗”为暖色调意象,陈羽的《从军行》“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之上天山雪”,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飘飞的“红旗”中得到展示。“白云”属冷色调意象,常用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古有见月怀人、望云思友的说法。崔颢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借白云表达自己的愁思,迂曲含蓄,回味无穷。
3.以“声”品“意”
以“声”品“意”,即通过诗人描写的物象的声韵特征品味其中蕴含的诗味。如古诗中常借鸟的鸣叫声抒情,从情感的角度看,诗人写的鸟叫声可分为两种:①乐音。自在欢畅的鸣叫,抒写诗人欢乐闲适的情怀。②哀音。哀婉的悲鸣抒写诗人愁苦抑郁的心情。杜鹃的悲鸣,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二、鉴赏意象的意蕴美
古代诗歌语言凝练,手法丰富多彩,思想意蕴丰厚,因此,我们还应该结合古代诗歌的艺术传统品味古诗的意蕴美。
1.意象的双关义
古典诗歌常常借助双关手法,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例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碧玉形容柳树,显出柳树的鲜嫩新翠,那一片片细叶仿佛带着玉石的光泽。这是“碧玉”这个意象的第一个意思。它还有另一个意思,南朝汝南王小妾名叫碧玉,乐府吴声歌曲《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之句,后世遂以“小家碧玉”比喻出身小户人家的年轻貌美的女子。“碧玉妆成一树高”,可以想象那婀娜多姿的柳树,宛如亭亭玉立的小家碧玉。这样便通过多义词造成双关效果。
2.意象的象征义
中国古典诗歌中,题为“咏怀”或“感遇”一类的作品,取做象征的事物相当广泛,表现的内容多半是政治的感慨,或伤时,或忧生,或言志,或讥讽。如阮籍咏怀诗中《西方有佳人》一首,“佳人”象征自己的政治理想。张九龄《感遇》中《江南有丹橘》一首,经冬不凋的“丹橘”象征自己坚贞的品格。这些意象都因为象征而含蓄深沉、意义丰富。
篇8
一、琵琶的声音特点
根据乐器分类法琵琶属于弦鸣类乐器,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使用十二平均律乐制,具有固定音高。由于琵琶的演奏手法十分繁复,如右手技法:弹、挑、摭、分、轮、扫、拂、滚、摇等;左手技法:推、拉、吟、揉、擞、带、打等,所以其声音特征十分的丰富,富于变化,律动感鲜明,具有穿透力,演奏声音饱满、音色明亮。琵琶既具有鲜明的颗粒性声音特点,又富于歌唱性的音乐风格。
事实上,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采用不同指法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声音效果。具体而言,大摭分指法可发出倏坚之声、倏利之声;快夹弹或急夹弹指法可发出跫然之声;夹弹或滚奏指法变换可发出游移飘忽之声;扫拂指法可发出倏轰之声;划拂划指法可发出倏轰鸣之声;凤点头指法可发出应和之声;弦数变化指法可发出隐现幻化之声;并弦指法可发出砉然嘶鸣之声;绞弦指法可发出铮铮之声;夹滚指法可发出铿锵镗之声;弹面板指法可发出响劲之声;伏指法可发出抑止之声;摇指法可发出浑厚之声;煞指法可发出切切之声;拍指法可发出裂断之声。在琵琶音乐中,不同的音区也具有不同的特色:比如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琵琶的声音特点在唐代诗人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中得到了十分贴切的描绘,也十分生动地展现了琵琶的声音特点,读其句,如闻其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说,作为我国古老而又优秀的民族乐器,琵琶用它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向人们展示出了独特的声音魅力。
二、琵琶音乐的审美特征
1、琵琶音乐演奏中的审美
琵琶音乐是作曲者与演奏者情感的表达。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情感最完美的表达形式。作曲者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以及演奏者在表现音乐的过程中,都采用自己的方式,通过不同的角度由衷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因此,琵琶音乐审美的丰富性和独特性的特征被很好的传达出来。尤其是琵琶音乐独特的演奏方法进一步提升了其艺术表现力,使琵琶音乐更加富有审美魅力。琵琶乐曲,从演奏的角度讲是非常重视旋律性的,这也是琵琶独具审美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琵琶的发展历史可以知道,它是文化融合的产物。琵琶的器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转变和改进,融合了我国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人士的智慧与情感,也正是由于琵琶的历史悠久、雅俗共赏,使得琵琶音乐成为了一种拥有广泛的爱好群体的民族乐器。在演奏的过程中,琵琶音乐可以通过不同指法、不同音色的使用,表现出不同音乐的不同内容。例如琵琶的扫弦,在武曲中要有力度、爆发力,而在文曲与大曲的演奏中则要求声音干净、集中不能出现噪音。演奏文曲时需要用指甲更深地接触琴弦,从而使声音更加厚实饱满,而演奏快速乐曲时需要是指尖立起,使声音明亮轻快。琵琶是以“点”为主的弹拨乐器,但是琵琶的轮指、滚奏、摇指等却是用点联成线的指法,在演奏中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形成“线中有点”、“点中连线”的音色形式。刘德海先生曾经说过,琵琶演奏的特色具有右手阴阳之美、曲线之美和左手虚实之美,这句话概括了琵琶演奏中的审美要求。右手弹挑的阴阳互动,形成了琵琶最基本的指法;轮指的点线对应形式起伏错落的线条感;而左手的推拉吟揉形成了中国传统“音腔”(沈洽提出)的虚实之美,这就是琵琶演奏中赋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之美。
2、琵琶音乐语言蕴含的审美
琵琶音乐可以表达出作曲家多样的情感,琵琶音乐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作曲家和演奏者内心深处一种感情的独白,这其中既有包含充满诗意的柔情的作品,表达着作曲家对生活的各种感悟;也有充满强烈而深厚的民族情感的作品。这些音乐语言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够把创作者和演奏者在社会生活中所体验的各种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同时让听众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琵琶音乐中著名的十大名曲就反映了不同的审美体会。比如《海青拿天鹅》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开头是天鹅展翅翱翔天空的情景,音乐是舒展起伏的,天鹅是自在逍遥的。之后,舒缓的音乐还来不及有半刻的停顿就急转直下。直到最后,音乐终于变回了抒情,天地归于了宁静,生命又呈现出了暂时的和谐。
《塞上曲》是琵琶文曲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曲子充分应用琵琶文曲左手的各种推、拉、吟、揉技法来装饰旋律,细腻地描写了王昭君怀念故国家园的心情,表达了古代妇女受压抑的痛苦内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十面埋伏》则是曲中经典,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武曲,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中在垓下决战,汉军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这个历史故事。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以其技巧的丰富、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和流派纷呈流传于世。
《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霸王卸甲》的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只不过《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而这首曲子的主角是项羽,乐曲显得沉闷悲壮,带有同情和叹息之感,渲染了项羽的无奈和痛苦。
《草原小姐妹》讲述了蒙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动人故事,乐曲流畅生动形象,叙事性很强,具有浓郁的内蒙民间音乐色彩。
《大浪淘沙》是阿炳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和阿炳的身世密切相关,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控诉的情感,这首乐曲的音乐语言蕴藏着极大的愤怒与反抗情绪,通过锣鼓的节奏音型,表达了一种跌宕起伏,颇具气魄的势态,同时又展现出一种坚定不屈、向往光明、向往美好未来的情感。
三、琵琶音乐的文化意境
1、琵琶乐曲自身的文学性
在传统的琵琶音乐中,许多曲目都与一定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或文学题材紧相关联,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从这些曲子都可以看出琵琶传统乐曲具有丰富的表现性和耐人寻位的深刻内涵。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比如与昭君出塞这一历史典故相关的曲子就包括了《塞上曲》《思春》《昭君出塞》《武林逸韵》等知名的乐曲,这些乐曲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采用相似或者不同的演奏技法表达了作曲者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的理解和情感。还有一些曲子则以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为题材,表达了对屈原的景仰、怀念、歌颂感情,比如《离骚》《渔父吟》《龙船》等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也取材于同一个历史典故,都描述了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只是前者着重描写了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取得战斗的胜利,而后者的主角是项羽,注重人物感情的刻画,乐曲表现了项羽的无奈和痛苦,尤其是别姬一段极为哀痛,
传统的琵琶曲可分为武曲、文曲以及大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等都是武曲的著名代表作,这些都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的;文曲则恰好相反,通过运用左手技法为主,通常采用抒情优美、简朴动人的旋律,深刻表达人物内心思想感情。文曲的代表作包括《浔阳月夜》《陈隋》《飞花点翠》《夕阳箫鼓》《塞上曲》《汉宫秋月》等等;大曲的作品包括《阳春古曲》《高山流水》《灯月交辉》等等,这些曲子则兼具文曲和武曲的演奏风格特点,都表现了一定的情节或故事,综合运用了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琵琶音乐发展到了19世纪以后,南派琵琶在江浙一带兴起,逐渐形成了主要以地域为界定的无锡派、崇明派、上海派、平湖派、浦东派等近代琵琶演奏流派。这些流派的发展对文曲、武曲和文武曲的进步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提高了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丰富了琵琶乐曲的文学性。可以说,琵琶音乐在不断发展完善中,融汇中外,贯穿东西,波及到文学艺术、绘画、宗教、民俗等各个领域,其自身的文学意境不断的得到加深,在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2、文人对琵琶音乐的寄托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琵琶拥有大量的知音,在众多的诗文中人们可以发现,关于琵琶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优美的诗句数不胜数。在历代文人对琵琶及琵琶音乐的描述中,透过这些具体而又生动的文字描写,使我们对琵琶的形制、音色、演奏技巧及其表现力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许多文人除了具备高超的文学素质外,往往都喜好音乐,甚至能够操奏乐器,咏歌唱和。一些文人除了创作了很多与琵琶相关的诗词歌赋之外,还通过自己的演奏活动对乐曲进行创造、加工或者改编,表达特定的情绪情感特征,展现自己对琵琶音乐的理解。事实上,有些文人自己也能弹得一手好琵琶。比如诗人王维、刘希夷等就是琵琶演奏的高手,由王维作曲并演奏的《郁轮袍》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琵琶名曲。
自古以来,琵琶是文人经常操弄的乐器之一。可以说,琵琶音乐与文人雅士有着不解之缘,这更加赋予了琵琶音乐浓厚的文化意境。尤其是在唐代,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商隐等都创作了这类诗歌,唐诗用文字的形式将琵琶艺术加以记述、描绘,有的诗词直接描写了琵琶乐器本身,如《玉琵琶》《琵琶弦》等;有的诗词则描写了琵琶音乐的演奏特点和自己对这种音乐的欣赏,比如《琵琶行》《五弦弹》等;也有的诗词是重点描绘了演奏者的技艺高超,如《曹刚》《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泰娘歌》等。在这些诗词歌赋中,最为著名的则是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白居易通过比拟、比喻、对比、抑扬、纵横等多种手法形容了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就是经典的句子之一。著名的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也在其诗作《于刘功曹家见杨直讲女奴弹琵琶戏作呈圣俞》中描写了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不见啄木鸟,但闻啄木声。春风和暖百鸟语,山路硗确行人行”。元人的宋无《琵琶》一诗坦言道:“一片相思木,声含古塞秋。琵琶是谁制,长拨别离愁。”从众多描写琵琶的诗句中,可以看出琵琶艺术在我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文人们对琵琶音乐的情感寄托和诗词咏唱,使琵琶音乐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篇9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下列对诗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会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
B.“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解析:要体会这首诗的情感,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1)这是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作者把自己假想为一只鸟,才能飞遍祖国的山河。(2)在那个时代,它也只能用“嘶哑的喉咙歌唱”。(3)鸟儿歌唱的四个意象(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外物)“土地”“河流”“风”“黎明”,各有很长的修饰语,表明了那个时代祖国的基本面貌――磨难、愤怒、抗争和信心。(4)这首诗有两个抒情层次:活着和死后。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据此,我们可知:这首诗前面是为了后面情感的爆发作铺垫。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所以选D。
【技法指津】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徜徉其间,我们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我们的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所以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能力是语文阅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诗歌是通过抒发强烈真挚的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它要求作者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将生活中的事件、场面与作者的特定感受融为一体。还要求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采用分节分行的句式章法,同时还应有鲜明和谐的节奏、韵律。现代诗歌阅读最重要的就是体会情感和品味语言。同学们在阅读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分析:
1.注意作者经历、创作时间,真正的好诗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2.注意诗歌的结构。诗歌无论长短,都有结构技巧来突出中心:是对比衬托,是层层逼近,是异军突起,还是双峰对峙?把握了这方面的特点,往往能把握诗歌的抒情线索,从而发掘其情感内涵。
3.注意诗歌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无论怎样直抒胸臆,情感总是得寄寓在意象之中。我们可通过分析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来深入体味诗人的情感内涵。
4.注意语言的感彩。诗歌的词语较之于散文不仅含义更为丰富,而且感情的寄寓更加深邃。不要孤立地就词论词,要综合起来注意作者在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解答情感体会和语言品味两方面的试题,具体梳理过程大致是这样:
1.注意作者是谁,诗歌写于什么年代,有无相关的历史背景。
2.通读全诗,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和风格。
3.划分诗歌的内在层次,分析层次间的关系,对诗歌内容有初步了解。
4.分析诗歌描写的形象,体会形象的内涵,初步把握诗歌的意象。
5.初读试题,明确题目的要求,使得思维有明确的定向。不必把全诗的方方面面都透彻弄懂。
6.确定答案后,回到诗中求“验证”。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狱中题壁
戴望舒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选自《戴望舒诗全编》)
1.对诗歌内容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写给朋友的诗竟需要题壁, 表明了“我”身陷黑暗潮湿的囚狱中,失去自由的状况。
B.写给朋友的诗从自称“我”转而称呼“他”,表明已经超越个人情感,而具有民族大义。
C.“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是提请朋友要为他复仇。
D.土牢暗黑潮湿,而梦想太阳和飘风,境遇与心情的矛盾表现了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抗争精神。
2.“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中,作者的“美梦”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冰凉的夕阳
桑恒昌
断脐
从我的脚下
蜿蜒到母亲坟前
攥满满一把土
直至攥出我的体温
继而
攥出我的心跳
若掘地为井
一定会得到
母亲为我
积攒了四十年的乳汁
离墓地越来越远了
母亲怀中
从春抱到夏
从夏抱到秋的蒲公英
还翩翩地追在后面
后面的后面
伸手可及
是冰凉的夕阳
(选自《桑恒昌怀亲诗集》)
1.对诗歌内容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人到中年,却设想自己是一个“断脐”的婴儿,“断脐”延伸到母亲的坟前,减少了时空跨度,缩短了母子距离。
B.诗人祭扫于坟前,“攥土”攥出体温和心跳,暗含诗人祭扫的时间很长更可见母子亲情。
C.长眠于地下的“乳汁”,夕阳下的“蒲公英”,把故去、现在的母子深情延伸到未来。
D.题目“冰凉的夕阳”是全诗抒情的线索,夕阳是冰凉的,诗人的心也是冰凉的,全诗感情的基调是哀婉悱恻的。
2.对诗歌写作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蜿蜒”一语双关,既是写地上的道路,也寓意人生的曲折。
B.“四十年的乳汁”是奇特的想象,表现母亲灵魂不灭。
篇10
一、推敲“炼字”之传神
一首诗词当中,常常有一个或几个耐人寻味的关键词,这些往往就是“诗眼”和“词眼”,它既与语言有关,又与内容有关,有“一字递情,千古传诵”的美赞。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往往会影响到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命题者通常喜欢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简称“炼字”题。常考的“炼字”对象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拟声词等等。此类字词,各有传神之处。
如动词,多常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比如2012年湖北卷:“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形容词的妙处在于能够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2012年安徽卷:“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其中“软”的妙处为: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又如2012年四川卷:“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形容词当中的颜色词也是考查的重点,常常能表现诗人的心情,增强画面感,渲染气氛。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叠词的妙处为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拟声词妙处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数词的精妙之处准确传神,突出强调内容。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炼字”题一般的答题模式:1.找出该字。(已经给出就直接分析)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如果字表意义浅显,可以省略此步骤)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状。4.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 “诗眼”分别是“咽”、“冷”。②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③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二、品读“炼句”之精妙
诗歌的语句具有跳跃性、含蓄性的特点,所以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要了解“诗家语”的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读懂难以理解的诗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就是难句中的常见典型。
1.省略句
诗句中的省略,可以留给读者大量可供联想、想象的空白。古人喜用实词表达意象,并省略虚词在彼此间的连缀。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恨别》)省略了介词 “自、在、之外”,可翻译为“自洛阳一别我已在四千里之外”。“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省略了比喻关联词“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有时动词也会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足迹”与 “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2.倒装句
有不少的诗句为讲究押韵和平仄,使语言精妙、耐人寻味,其词语排列常颠倒了现代汉语的顺序。在理解的时候,重新调整一下语序,句意的理解会轻松很多。常见的倒装句有:主语后置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凄凄。” 宾语前置如“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应为“清辉寒玉臂”。主宾换位如“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应为“黄花报霜信” 。定语后置 如“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应为“一月夜飞渡镜湖” 。状语后置如“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 《采桑子》)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因果倒装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所以应该是“平野阔星垂,大江流月涌”。
只有读懂诗句,方能品读出“炼句”的精妙之处。“炼句”主要考查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描写精彩的语句以及上述的特殊句式。
“炼句”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1、描述诗句描绘的意境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分析该句的效果作用、表达的情感主旨。
例:2012江苏卷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参考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三、赏析风格之神韵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每个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韵味独特的语言风格,有的朴实无华,有的华美绚丽,命题者通过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特色的把握,也同时考查了考生对作家语言风格的了解。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整体语言风格。而一首诗的语言风格往往和诗人的总体语言风格相一致,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的诗清新自然,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诗雄健高昂,李商隐的诗朦胧隐晦,温庭筠的诗绮丽香艳,李清照的词缠绵婉约,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白的诗豪迈飘逸,杜牧的诗清健俊爽,王维的诗诗画一体,高适的诗悲壮苍凉,陆游的诗悲壮沉郁等等。同时还要牢记不同类型的诗的常见风格。如宫廷诗:缠绵婉转,山水诗:清新优美,田园诗:恬淡温馨,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当然诗歌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语所能全部概括的,平时要多积累。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