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18:2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花钟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提问艺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好的提问,能结合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加深对所学知识印象,“必令学生远其才智,勤其练习,纯然之功弥深。”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这里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提问过直、过浅和过难过深的弊端
教师提问主要是在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时起铺路搭桥的作用。问题太直接,学生往往不用怎么思考甚至用课文中现成的词句就可以直接回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际上这些问题并未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太浅显,学生只能有浅层次的认识,这种肤浅的认识会冲淡学习的兴趣,并不能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所以提问一定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一般应掌握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
2.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通过调查发现,一堂课45分钟,平均没几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轰炸”下,不假思索的忙着回答和应付。
3.控制问题的答案
有的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到教师一人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对是错,这些都是极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
三、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艺术
1.要把握课堂的“度”
(1)难易度。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提问对象的合理选择,从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难度又能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回答,以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有所得。
(2)时间度。教师有时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而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快速做答的模式虽然适用于练习或者复习的教学形式,但却不适宜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评价、发现的教学。
2.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序”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句话意思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对学生的教育应有耐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对稍难一些问题产生挑战欲。
3.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点”
(1)题眼之处,设问引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彻全文的线索。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借题发挥”引导学生“顺藤摸瓜”,理解课文内容,树立全篇着眼的意识。
(2)反复之处,设问引思。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关键之处,设问引思。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相对全篇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关键的字句章节。抓住这些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矛盾之处,设问引思。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思维深化。
(5)中心之处,设问引思。中心是文章的大动脉,大动脉通畅,小血管随之运行。紧抓中心,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中心之处入手也符合整体性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4.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总之,良好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为他们发现,解决问题提供桥梁,能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修养;审美;阅读
现在很多初中生能够说出流利的英语,哼出日韩等外文歌曲,但如果让他们背诵一首唐诗,品鉴一曲宋词,他们便感到十分茫然。还有很多家长过于重视英语、数学等学科的教育,宁愿花大价钱让孩子上补习班,也不愿意让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等。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丧失了人文素养,我国传统的《诗经》《论语》等已经甚少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能够增加他们的民族责任感,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本文从提高教师文化修养,培养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加强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活动三个方
面,讨论如何使我国传统文化溢满初中语文课堂。
一、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
学生的人格形成期是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是培养初中生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课程。学生在语文中的任何学习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比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都是为了传承我国文化。人文教育与基本的理论教育不同,后者采用“灌输法”等传统方式就能够促进学生进步,对老师的要求较低,但是前者需要老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想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有机结合,首先,老师需要耐心学习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并研习与之相关的书籍;其次,老师应该增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让学生多多接触;再次,老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如文言文、诗词、民俗风情等,让学生接受全面、正确的文化教育;最后,老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深化初中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在李白所著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我在备课的时候,大量搜集了关于李白以及王昌龄二人的生平记事,深入研究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语文课堂中,我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进行阅读:“左迁是什么意思?”“李白为什么要将自己的愁死寄托给明月?”在学生基本掌握这首诗的情感与内容之后,大致可以判断出这首诗讲的是王昌龄被贬官之后,李白所做出的安慰之举。然后,我再告诉学生,古人以左为卑,以右为尊,所以被贬官称之为“左迁”。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我找到时下大火的电视剧――《琅琊榜》,让学生观察这些电视人物的服饰。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上衣基本是左襟在上。我告诉学生这主要是因为要表达一种尊卑观念,所以前襟方向要向右。在讲述作者将愁思寄于明月的时候,我还展示了《静夜思》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人认为明月可以照见相隔千里之人,作者将其拟人,希望月亮能够代表自己安慰友人。在学生提问:“为什么王昌龄会被‘左迁’呢?”我也为学生讲述了王昌龄生平郁郁不得志的故事。学生在这节课堂上对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好
奇心。
二、培养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我国传统文化正在日益流失,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初中生从小接触的是电脑、电子游戏等,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到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窍不通。因此,老师可以提高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促使他们感受我国文化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出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才能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保持持久的热情。在学完朱自清先生的《春》之后,我为学生出示了唐代白居易先生的《钱塘湖春行》、杜甫的《春望》以及宋朝朱熹的《春日》和辛弃疾的《昭君怨》,让学生品析不同朝代的诗人以及同一朝代的诗人由于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在描写春日景色的表达方式,以及这些作者的写作风格及情怀等方面的不同,提高他们对我国古代诗词的审美能力。
三、加强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活动
古人云:“读天下书,行万里路。”阅读,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促使他们主动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无法亲身体验所有的文化,但是,我国古人以文字的形式将其保留下来,虽然我国经历了多次战乱,已经遗失了很多优秀的资料,但是遗留下来的文化书籍依然数不胜数。因此,初中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这些知识,感受古人的智慧,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促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树立以中华民族为荣的荣辱意识。老师在讲解一些古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创作动机,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还能够使其对读物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突破古文限制,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中,收录了《社
戏》《安塞锣鼓》《竹影》以及《口技》四篇文章,都与我国传统的工艺有关。因此,我利用这个单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阅读活动。每位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我国任意一个传统的工艺有关的主题,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必须深入了解这些传统工艺,将其汇总,并在阅读课中展示小组成果。但是很多学生对传统工艺并不了解,于是我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比如,疆绣、女书等。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疆绣虽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依然没有人愿意继承这门手艺。在研究疆绣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现在新疆还有一种工艺是将蚕丝染色,虽然具有永不褪色的特点,但是几乎已经没有传承人了。还有的学生对我国女书,即在古代只传女不传男的书法进行了研究。学生在这种阅读活动中,除了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深切体会传承这些文化的紧迫感与责任感。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了解到这些即将失传的工艺时,希望通过一些方式,让所有人都能够了解这些工艺,并将其继承下来。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因此,语文老师必须承担起传递我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重任,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以科学的方式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才。要想让我国传统文化溢满初中语文课堂,就必须提高老师的文化素养,感染学生,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外,还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老师必须提高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加强民族认同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学习;老师要多增加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书的海洋里自由继承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3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对“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观念的混淆,必须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做到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当教学进行的时候,可以通过对生活例子来提取相关的素材展开教学,与课本教材相结合,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处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研究,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二、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设计化学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是课改之后,许多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主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着重关注,侧重于现实世界的问题,将新的知识以生活中的素材引出,从而将化学知识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主要依靠更加丰富的现实背景,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化学学习材料与环境.所以,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与挖掘的时候,要加强与生活化学的联系,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化化学展开探讨与研究,另外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不能被教科书中的素材所局限,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需要,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对身边的资源合理利用,更好地发挥出教材的作用.
三、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增强教学活力
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可以运用,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最重视和感兴趣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面向生活,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将学习的范围伸向远方,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在初中阶段,化学学习是学生首次接触,因此会有很大的兴趣,面对这门崭新的学科,能够使学生保持兴趣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与学生最近的就是在生活中涉及到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到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才能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利用生活化的手段和实验展开教学
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直观的手段,分析得出教学和生活结合的切入点,根据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材料,来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创造兴趣.例如,采用生活展示、实物展示、示范实验、新闻媒体、电视视频或者其他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提升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惊喜与感叹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同时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另外,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手段,在生活中,具有丰富的化学现象和理论,这就需要不断的发现与引用.在对实验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组演示与改进,使其更接近生活中的例子.
五、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
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一个延伸就是家庭作业,一份具有创造性的作业可以加强对教学效果的巩固,并且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可以直接将化学应用到生活中.在我们了解不同的化学知识时,可以将相其与生活相关联.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家门,调查周围环境的污染问题.此外,还可以允许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收集有关各种食物和营养相关的知识信息.类似的作业设置,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是在做无聊枯燥的作业,而是在解决一项实际的生活问题,这样的心情下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更容易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
六、结语
篇4
新课程语文教学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开展“对话”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蕴含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情,获取语感的积累。
二、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学生与教师对话,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
语文确实有模糊性特点。这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由于人生经验、感知视觉、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性,导致每一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独特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二,解读文本时,即使读者对文本的感情相类似,但组织语言时也会带上自己的烙印。因此,我们必须将民主、平等等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将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和、码头的合作关系。
三、 学生与环境的对话
学生与环境的对话,指的是学生与周围具体、可感的物化环境之间的意义上的交流。环境是一种线性课程,潜移默化地教育着人、塑造着人。从大语文观的角度看,班级布置、校团文化、社区资源、自然景观等,都是一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应启发学生关注环境、感受环境、理解环境,在于环境的对话中,充实语文知识、丰富情感体验,达到“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
四、 学生与社会的对话
篇5
关键词:中西方 课堂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6-02
1 研究现状
英语课堂文化指的是教学主体为实现英语语言文化的习得共同创造并相互认可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等的总和,是课堂教学的内核。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英语课堂文化;课堂文化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关系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者对课堂文化进行了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季云(2008)在《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一文中,阐述了新课程下课堂文化的特点,提出了构建课堂文化的策略:营造民主开放的心理文化;构建动态生成的学习文化。徐晓媛(2009)在《试论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一文中,界定了英语课堂文化的内涵,论证了构建英语课堂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指出了通过英语课堂文化的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和课程环境等方式构建英语课堂文化。朱雁芳(2011)在《有效教学理论下的英语课堂文化构建》中,分析了英语课堂文化现状,然后根据有效教学理论,提出构建以教师和学生为教学主体和文化主体的课堂文化氛围。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浅析中西课堂教学的差异。
2 中西方课堂文化的差异
2.1对时间的把握
因为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引导者,所以这里对时间的把握主要是指教师对时间的利用情况。它包括不同课程时间的安排、不同部分时间的分配等。每学期开始,中国大学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对本学期每周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做了详细的安排,教学进度表人手一份,而且他们会严格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会不定时检查教学进度,要求实际进度和教学进度表安排上下不差两个课时。教师也养成了按教学进度教学的习惯,同一时间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师教授的内容基本一致。并且对于复习时间、考试安排也了然于胸。相比较而言,西方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强,比如有的外教在第一次上课介绍自己,除常规姓名、联系方式外还详尽地介绍自己的生活经历、爱好甚至生活的城市。比如一位来自洛杉矶的外教用色彩丰富的图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家具和宠物。并以视频的方式介绍了洛杉矶的著名景点, 如奥斯卡金像奖典礼会场、.移民局、中国城、小东京、墨西哥城、湖人体育馆、珠宝街、日落大道,比华利山庄等,总用时达30分钟。
2.2对空间的把握
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室桌椅一般都是统一向前,并且是固定的一排接一排,高出地面的讲台是教室的焦点和中心。老师大多时间站在讲台上讲课,教师的角色也是令人敬畏。大学英语基础必修课课堂大多是大班教学,2-5个班混合在一起上课,班容量大,整个教室安排得满满的,老师讲课更像是作报告,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在西方,大学老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到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会有意识地融入到讨论和学习之中。因此西方课堂中桌椅一般是可移动的,根据授课方式和要求的不同可以摆成圆形等不同的形式,更有助于师生互动和学生小组讨论。可见中西方对于教师这个独特的空间利用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2.3课堂参与者的对比差异
在授课过程中,中国教师的活动范围大多就在那三尺讲台上,给人以正式,威严的“传道”者形象。而且中国学生也习惯了老师这样的形象,往往也因此肃然起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通常是不苟言笑,显得格外严肃认真。而西方国家的教师则不是这样。他们在上课时习惯坐在课桌上或斜靠着课桌。在课堂上他们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露无遗,他们的面部表情及其丰富,模仿能力也极强。曾有一外教在给学生讲解各种动物的叫声时,由于学生很难理解,他就开始模仿各种声音,真是栩栩如生,如此这般,学生在开心娱乐中也学到了知识。从以上比较可以发现,中国教师对待课堂教学严肃认真,但也比较呆板,会给人一种距离感,而西方教师上课则生动活泼,跟学生“打成一片”,寓教于乐。
2.4学生表现的对比差异
在课堂上听讲过程中,中国学生应坐姿端正,不能想怎么呆着就怎么呆着,否则就会被认作是不尊重教师的行为。在英语国家,学生坐姿比较随便,他们甚至还可将双脚放在前面的椅子上,这一姿势是绝对不允许出现在中国学校的课堂上的。此外,在整个讲课过程中,安静是中国学生的一大显著特点。教师一直在讲台上教授知识,而学生能做的就是聚精会神的听讲。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得比较谦卑,也不习惯与外籍教师争辩问题。在外教眼里,中国学生相对保守的性格会影响外教对他们的评价。难怪有些外教评论 “中国文化深不可测,中国学生也深不可测。”这种师生之间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给“教”与“学”设置很多障碍。
而西方国家的课堂气氛要活跃、自由得多。在老师讲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提问,老师和学生可以不断地互动交流。在老师提问的情况下,中国的学生如果不会或不想回答问题,就会把头低的不能再低,保持沉默,而中国教师也会明白学生不想答题。甚至即使中国学生想回答问题,有时也不会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会保持沉默或者用渴望的眼神望向老师,等着老师点他们的名字,然后再作答。而西方国家的学生更多会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渴望与别人交流看法,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因而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相对比较被动,而西方学生则是课堂上的主体。
2.5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对比差异
在中国,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他应该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一个行为榜样,一个权威。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就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地位明显高于学生的课堂控制者。而在西方,教师主要有两个角色:一是促进教师内所有参与者的交流过程的进行,二是在教与学这个群体中,扮演一个独立的参与者。因此,在西方的学校,教师更被当作一个与学生地位等同的朋友。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的师生之间是无拘无束的,没有师生界限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可以平等的交换意见,甚至争论,学生也可以当堂对老师的论点提出异议。学生可直呼教师或教授的名字,而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这一点,英语专业的学生都颇有体会,每每遇到一个外教,他们都会要求学生直呼其名,因为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
3 中西课堂文化差异探源
以上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讲师道尊严、西方文化倡平等观念。因此中国的桌椅摆放明显能看到教师的地位高学生一等,教师仅仅活动在那三尺讲台上,学生必须仰视;而西方桌椅的布局则体现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教师的活动范围是整个教室,使其能够更好的与学生平等交流意见。相反,“教学相长”的道理在实践上被西方普遍接受,这与他们思想文化中平等自由的观点不无联系。西方文化等级观念的淡漠,长辈和小辈之间、师生之间谈话较随便,常直呼其名;意见不同时,相互争论,各持己见,无长幼尊贵之分。《圣经》上说:上帝面前,不论贫富贵贱,人人有罪,因而人人平等。美国《独立宣言》道:“一切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人们某些不可割让的权利。教师只是辅导者或顾问,对学生的成绩好坏不太负责;言谈举止也较中国教师随意。总之,西方教师形象与中国学生心目中传统的教师形象有很大的差异。而对“师道”的不同思想和观点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
篇6
1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通过自己的课堂活动,即自己的行为干预,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更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初三第一节化学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按以往的习惯,由教师介绍什么是化学即化学的研究对象、如何学好化学、怎样学好化学等等,学生感到陌生、枯燥而乏味,对于一部分学生就会造成以后学习的障碍。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学生五人一组首先到学校机房上网查询生活中的化学,然后小组去采访学化工的家长及上一中和上大学的自己崇拜的哥哥、姐姐,让他们讲讲学习化学中所遇到的有趣的事,介绍他们学好化学的方法,并将结果记录整理,上课时由代表发言。整个化学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情绪很高,因为他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成果,是他们所崇拜的人的话,对于他们来说比老师去讲说服力强多了:他们把自己听到的化学故事讲得就像评书演员讲评书一样。对于如何学好化学,方法很多很多;更有许多学好化学的小窍门是老师所不知道的。这堂课为化学的学习开了好头: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编排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化学课教学的内容编排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非常重要,如果一味地按基本的教学程序去讲课、布置书面作业、出卷考试,学生就会感觉不到新鲜,觉得和别的学科没什么两样,没有学科的特色和新鲜感,甚至用以往应付其他学科的办法去应付化学学科。所以作为化学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科得天独厚的特点去设计各种教学活动。
3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向学生提问和提供信息。
教师课堂活动即教师干预行为包括讲课方式、提问方式及讲课的手势或说话的语调,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行为。积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能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好的提问方式,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思维的天地,培养各种思维能力。
4课堂上适当设计探究性问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在化学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师适当地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需要学习氢气的制备装置。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实验装置,他们就会感到枯燥、平淡,缺乏主动意识。我首先复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备装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运用氧气的装置去制备氢气P否定回答之后,提出第一个探究问题“能否根据氢气特点在制氧气装置基础上进行改进呢?”很多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思维,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其他同学认真分析指出不足,经过讨论终于形成了简易制备装置。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二个探究问题“如果酸用完了,如何不打开胶塞添加酸呢?”学生马上回答“加一个漏斗”。然后,学生就漏斗问题展开争论,最后形成统一意见——加长颈漏斗。第三个探究问题是“反应有时要随时发生随时停止,如何做到?”学生马上想到要使酸和锌粒脱离。第四个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如何使二者分离?”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各种想法,有的把废旧塑料小瓶都用上了。他们太聪明了!最后,我告诉他们:“我们进行的探究过程就是当年化学家启普的启普发生器的发明过程。”整个课堂一片沸腾:我们也会搞发明了,以后我也要搞发明……二、通过教师干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知识的信心,在化学课堂上实施主体性教育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习目标,并帮助其完成目标,从而增加其学习的信心。
学生之间有着很明显的个体差别,作为教师必须非常注意这种差别,在自己的课堂干预活动设计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点,如课堂提问的设计、课上练习的设计、课后作业的设计等等。就课堂提问来说,如果不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别,把难度大的问题交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次数多了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距离越拉越大。作业的设计也是如此。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完成了一定层次的目标,再设计更高的目标,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通过教师的干预,在化学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权利,实施主体性教育
篇7
从广义上来看课堂并不单纯指得是教室,它还包括了校园内的各个场所,甚至可将整个社会容纳进去。它不仅仅承载了学生与老师的相互交流,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互动环境,而对于学校管理而言课堂管理只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保证学校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课堂管理工作无论是对学生来说,还是对老师来说乃至学校来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来看课堂管理影响因素又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如教室、实验室、网络平台、教材、互动氛围、沟通观念等等。总之在新课改要求下中学化学课堂管理即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空间与任务,应当给予重视。
2新课改背景下课堂管理目的探析
2.1完善课堂环境
单从教学系统来看学生、老师以及课堂环境是三大要素,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彼此间产生着相互作用。新课背景下要求对课堂环境进行深入优化及改善,从而让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样便可让课堂教学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是课堂教学发挥出促人发展的功能,以此来实现课改的教学价值取向。
2.2老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对于教学而言平等交往是其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学过程即为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当尽可能地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对话,从而做到“相互倾听”,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老师也从学生处获取了有效的教学反馈,根据教学反馈可对课堂教学进行完善。在不断的沟通中老师与学生均能够找到前进的途径,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2.3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是将老师置于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则几乎完全是跟着老师的思维在运转,但从教学实质目的来看并不仅仅是让老师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教授,而是让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新课改当中要求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教材结构、教学板块、教学方式及手段等进行针对性的改善,以此来带动学生并充分发挥其潜能。
3促进教学中学化学课堂管理的有效对策分析
3.1对课堂时间利用进行完善
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对于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相关研究表明课堂75%以上的时间用于之教学指导,20%的时间用于常规管理,其他时间则利用于行为控制及学习组织可构建出一个高效的课堂[1]。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按照上述理论进行规划,但却能够以此为参考得到一个适宜的课堂导向。在实际的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保证教学进程需每一步都紧密贴合。课堂内容涉及多样,如讲课、板书、多媒体演示、讨论等,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将这些教学内容紧凑地串联起来则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故此在备课过程中老师应该具备清晰的方案对课堂结构进行有效规划,并保证每个模块可以顺畅进行,例如在多媒体演示时就专门地进行演示而不要参插其他活动进来,在各环节保持连贯性的基础上做到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3.2对最佳教育时间进行把握
有关研究证实在45分钟课堂内学生注意力集中度最高的时间段为5分钟至30分钟,因此这段时间成了教学的最优时期[2]。因此在这个时间段老师应该将主要教学任务贯穿其中,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安排在该时间段,从而提升知识讲解及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让学生可以保持专注、积极的状态消化这些知识。
3.3把握课堂教学容量
课堂教学被认为是一个学生不断认知且知识体系不断丰富的一个综合性过程。课堂信息容量的把握对于学生吸收知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若课堂信息量过少则会造成课堂整体流程不够紧凑,无法让学生对深层次的知识吃透,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若信息量过大则会让学无法接受,可能会打击到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合理把握课堂信息容量即要保证学生将知识信息能够进行良好的吸收,同时要对课堂知识进行优选、精选,让学生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将课堂时间最大化利用。
3.4加强课堂交互
对于中学化学课堂而言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知识载体,它不仅仅可将相关理论形象化,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是老师向学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中学化学课堂管理应当充分利用好这种交互手段。通过实验教学可将老师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出来,实验教学需要语言与动作相互结合方能发挥成效,而老师的动作特别是实验细节无疑是对学生的有利引导,学生在观看实验演示时自然能够体会到中学化学实验当中所体现的严谨态度及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必然有着促进作用。这种动态交互带来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彼此间产生了共鸣,提升了课堂效率。
4结语
篇8
12世纪时,马可波罗把这种纸牌游戏从中国带到了欧洲,随即引起了欧洲人的极大兴趣。一开始,它只是贵族们的奢侈品,但因为它造价低廉,玩法多样,很容易学,所以很快就在民间流行起来。西方人在中国纸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历经胜牌、惠斯特牌、桥牌等几个阶段,最后演变为现在的扑克牌。
现在流行的扑克牌因为溶入了西方文化,同样包含着无尽的学问:它是按历法设计的,在某种意义上,扑克可以说是历法的缩影。一副扑克中的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中有52个星期;两张是副牌,大王表示太阳,小王代表月亮。由于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度,所以又分别用黑桃、红桃、草花、方块四种花色表示。其中红色的红桃、方块表示白昼,黑色的黑桃、草花则代表黑夜。最早,扑克牌是用来作问卜的筮具,所以扑克牌的四种花色也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寓意。“黑桃”形似橄榄叶,寓意和平;“红桃”形似心脏,象征着智慧和爱情;“草花”源于三叶草,代表着幸福;“方块”形如钻石,它的含义是财富。
扑克牌中的“脸谱”有K、Q、J三种,分别代表国王、王后和卫兵。
K是King的缩写,象征着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国王。黑桃K上画的是《圣经》中的大卫王,他右手拿着一具竖琴,这是大卫王平日嗜爱音乐的缘故。红桃K上画的是法国的查理大帝,他左手执剑,右手按着长袍的镶边,这种镶边的华服便是当时的“御服”了。草花K上画的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他右手捧着地球仪,象征其欲统治世界的野心。方块K上的人物是古罗马的凯撒大帝,他举起一只手,这是古罗马帝国的举手礼,牌角上的大斧,便是象征罗马皇朝时代的统治力量。
Q虽是Queen的缩写,但她们却与K牌没有一点关系。黑桃Q上画的是希腊女神雅典娜,红桃Q上的人物是莱铁芙。草花Q上画的是出卖大力士参孙的情人抹大拉,出自《圣经・旧约》的故事,世间曾传说她是法王亨利四世的皇后,其实不正确。方块Q上画的是《圣经》上的雅各之妻子拉结。上述四张王后牌,只是法国制的扑克才有分别,而英国制一律是伊丽莎白一世的画像,而且全是拿着红白玫瑰花。
J是Jack的缩写,代表卫兵。你别以为他们都是男的,其中方块J上画的就是法国“圣女”贞德,因为她手执宝剑,许多人误认为是贞德的同伴,那是错的。红桃J上的脸谱是武士克陀的画像。黑桃J上画的查理大帝手下的骑士奥芝,手上原本持矛,现在却印成方天棍。草花J上画的是年轻的连斯洛勋,他执的是箭,因为他的箭法从小就出名。
1840年后,外国扑克随着洋人进入中国。当时进口的扑克主要是来自美国和日本,日本扑克因价格便宜而畅销。
篇9
关键词:中职文化基础课个性差异以人为本分层教学和谐发展依据
一、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学生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被称之为“无差别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
现在,分层教学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职文化基础课是否应实行分层教学?答案应是肯定的。现在中职招生是免试入学,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象我校这样知名度不高,比较薄弱的学校的生源,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比如我校对2007级10个班进行的英语的摸底测试及格率仅为10%,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仅为5分,英文的26个字母多数学生都写不完整。象这样的文化层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依据。根据这种情况,我校从2007级新生的文化基础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除有其客观依据外,也有其政策依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通知》(桂教职成[2007]78号)的规定“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有广西有这样的规定,其他省市、自治区都会有这样的规定。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是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源源不断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它关心和关注的是全体,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不排挤、歧视后进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二)动态性原则。心理学和哲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就是其本义。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分层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者、指路人。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一)发展层A。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层B。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三)帮助层C。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四、分层教学的做法
(一)分层建组。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师掌握并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而不断变化分层建组的构成,合理升降。此外,课任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三)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四)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鉴于测试的具体情况,如一味强调统一起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教学模块已不再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对分层辅导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确定了层次之后,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在A、B、C三个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每周用4节自习课进行。对基础差的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经过近二个月的“分层”补基础实践,效果初见成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及格率同测试模底相比较上升20个百分点,最低分数也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六)分层测试。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七)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中,对C层侧重表扬,B层侧重鼓励,A层侧重促其发展。
五、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这一点已被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所证明,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都得到了发挥和挖掘。但是,对于分层教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应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标准与对教师评价的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教”的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测试的结果进行分层。但模底和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评分的标准、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分层的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柔性衔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动态管理问题。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下,尽管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管教管导,即使如此,课堂的不稳定因素仍存在。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学部门思想要统一,做好管理与协调工作。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无面子”;或者“无所谓”态度,不配合教师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可见,事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并与班主任沟通。必要时还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责任心问题。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给教学带来难度;部分教师还因为担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头蛇尾,难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或者不热衷于做分层教学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最大的障碍之一首先是来自教师这一层,只有教师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层教学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补补。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每次课教师都要对课堂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很显然,如果再用一个教案,是不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的。
(六)对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在不分层的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简单地评价学生,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优劣都被框在统一的一个分数模式里。但是,实施分层教学之后,由于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究问题。
六、结语
在当前教学中,可以说没有那种的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显然也不是。但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甚至比常规的教学形式还要多。可是在向课堂要素质、要效益方面,分层教学显然做出了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可贵的尝试,只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分层教学的就会走出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严树林.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综述.,2007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3.蒋立耘.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61.187.64.123
4.张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5.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6.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7.成友.分层教学让教育回到起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篇10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相较于高中生来说,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本身就较令人堪忧,通常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并且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信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职学生本身的责任意识不足,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有关个人修养的内容,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比如发家思想所提倡的“废私立公”核心价值观,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墨家思想所提倡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其都能够帮助中职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为人处事的方法。与此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关棋艺、书法以及绘画等相关内容,同样具有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中职语文教材当中也蕴藏着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倘若教师能够进行深入的挖掘,并进行有效的设计,自然能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中职学生在通常都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能力,往往可以获得用人企业的认同。然而,当前形势下,各个用人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导致其其更为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而通过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竞争力,为中职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当中明确提出,中职院校的教育应当德育作为首要位置。而恰恰传统文化属于德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职学生的人文修养与文化素质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自然也可以更好地进行。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建议
(一)构建传统文化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处在我们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中,自然会受到教学情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效率自然事半功倍。华夏民族对感情的表达通常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而在传统文化当中更是如此,有劳兴国、悲欢离合、人生苦短、壮志未酬、抚今追昔以及小桥流水等传统文化中或融情于事、或融情于景,当中复杂的感情都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而这些历史特征距离当今社会非常遥远。倘若我们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感悟作品,就应当构建传统文化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帮助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各种情感。这样,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得学生能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学习的能动性。
比如,在进行辛弃疾的《破阵子》教学以前,笔者先向学生介绍当时辛弃疾的具体情况,辛弃疾自从南归之后,长时间不能得到任用,将近二十年的闲居。处在这种背景下,辛弃疾通过这首词来表达自身对抗敌救国的急切理想,表达了自身壮志不得酬的悲愤感情。词的前面九句本身都是雄姿英发、气势磅礴的,然而最后的“可怜白发生”则表达出辛弃疾本身的无奈,理想与现实之前的矛盾跃然纸上。当学生全面了解辛弃疾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后,就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辛弃疾的真实情感,站在辛弃疾的角度去进行学习,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借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引入经典著作
“没有读过莎士比亚戏剧的人就不是英国人”,英国明确要求高中生在学习阶段必须要阅读两本以上的莎士比亚戏剧。由此可见,英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是英国,全球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方面的教学,我国自然也不例外。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中职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为显著的优势,其能够将经典著作引入教学过程中,以此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其意境唯美、内涵深刻;然而因为古诗文相对现代文较难理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往往不足,即便我们教学过程中讲得口若悬河,但学生极有可能表现为一知半解的情况。比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借机引入《红楼梦》,采用PPT来帮助学生去理解作品中故事情节与任务关系,并且借助《红楼梦》连续剧当中的经典片段来开展教学。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林黛玉进贾府》,同时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后积极去阅读《红楼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五分钟组织一些有关古诗文的各种比赛,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以此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三)设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完善不仅体现在课堂中,同时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延伸学习渠道,将语文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进行充分结合,设计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实践活动。比如,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安排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走访本地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热爱家乡的感情。或通过设计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课堂与课外能够形成整体的传统文化教学氛围,在拓展学生视野、加强学生使命感、责任感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