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峥嵘而崔嵬范文
时间:2023-04-02 00:3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
1、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2、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
3、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篇2
世界有多大?即使我们穷尽一生,也不可能画下整个世界,不放过任何角落。若是还要用心,只怕更是难上加难吧?
世间的风景太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川蜀之地,也有“音乐之都”的维也纳,神秘莫测的埃及金字塔,浪漫无双的巴黎……如此众多的风景,莫说是画,就是只看不画,也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把世界当作无数小风景组合而成的大风景,你又会发现,这其中韵味十足。
江南的柔情似水,川蜀的佳期如梦,塞外的刚烈剽悍,欧洲的浪漫舒适,非洲的炎热干燥,北美的异国风光,南美的热带丛林,南极的酷寒烈风,澳洲的珊瑚礁石,海洋的深邃浩瀚……
无数的小风景构成了世界这一大风景,无数各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共同成就了世界的丰富多彩,无数的民族元素共同造就了世界的神奇!
我们也是这风景中的一个微小元素,时光则见证了世界的变迁,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我们唯有用心去看,用心去感悟,才能看到这世界的某一个角落。
时光如梭,或许我们只是穿行其中的一颗微小粒子,我们所能看到的,亦只是时光的一个角落,但重在心,只有用心来做一个旁观者,才能看到时光之梭所承载的记忆,才能读懂时光之梭中存放的风景。
飞逝的时光也是一幅画,不同于世界的直观的画。世界上不论有多少风景,也不论这些风景是如何的,但它们总是可以让人用双眼去看的,而时光不同,时光是不能用肉眼去看的,不论其中有着怎样的美好,不论其中包含了什么元素,我们都不能用肉眼去看,唯有用心,以心为眼,才能“看”到时光。
作画也是一样,要画出一幅画的精髓,就不再是用笔,而是用心,用心来看,用心来画。以心中的世界为画布,用心来执笔,画出的,是心中所看,心中所念,心中所想。
用心为画,不论你画出的是塞北的“羌管悠悠霜满地”,还是江南的“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亦或是川蜀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都是用心看到的美景。
用心来画,画出的或许只是世界的四分之一,但却画出了世界的本质;用心来画,画出的或许只是时光的五分之一,但却画出了时光的唯美……
篇3
峰尖长叹放余骚,谤誉评说任天由。
苟活世间,十年有六。行年六岁,入学为童。夙不得志,只求玩耍,好不痛快。时入少年,方才醒悟。升至初中,性情大变,思绪跌荡或凌霄峻岭或万丈山崖。惘迷积聚,多行无理之事。但至交甚广,自认乃性情者也。为名节不畏顶撞师长。为同学不惜住院疗伤。为班级不怕双夜未眠。为兄弟不吝膝下黄金。
时过境迁,离八十以投工大附。欣喜之至,荣幸之至。欲有事业于师生,造成绩至父母。抱负满怀,只待尽忠孝之时。自此除体委一职,开学即位。贸旧书以供班费,操队列以镇班威,自以为尽以其职。
一日夜傍,不知何方神灵托梦于我。只见各个威武少年围吾而聚,言传身教,不时鞭打以会之。其意弃体委一职,以来保身,血光免避。吾心领神会,次日午当,旋即修书于师长。尊神灵之嘱托,隐归班中,不问政事。
潜身心以为修行,苦余心志,劳己体肤。度半载以正身,终代霁颖而称雄,再拜班长,复职为公。多欣喜而鲜忧愁。望展宏图,见尽才能,而树鸿儒之志。欲立班规正风除邪,留传名扬兮。
任其职则行其事,而行事之所艰,为我所不料;正气之卑微,为我所不及。迫变策行兮,弃明虚走暗道,望能确的。天应吾心,校立东风助我于此时之赤壁。清淤潭,除腐朽,还青天光大。望如朝日于吾心,复升冉冉哉。
度年升学,少年壮志不泄而再立兮。痛吟王昌龄之豪句“青海长云暗方雪,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凌云豪气有人可比乎?苦我单相愿,复骤风雨,再黑乌云,烦忧重重,深我悠悠泪双痕。
游污谷浑潭,蛇龙混杂。恐余不入世俗,截面触壁,不为欢。非宫廷楼阁之勾心斗角,非博学文才之多重。其进吾退,其复进,吾再退,直至今朝无可退焉,愁心间无以解,苦罢!叹以《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吾不擅伤人恶语,吾不长辱宗烂文。而此时此景,迫吾唾骂啐溅之。小之一家,大之一国,无不以结绳之力破千钧;少之有双,多之广众,无不以砖石之劲筑广厦。可非我所愿,此室诸君好犹双氧之硅欲结无望。更甚者,唯恐天下不乱,且任重职,机关算尽,挑拨是非,无理与师长,失信于同学,自认统苍天于孤掌,狂大无边垠,嚣张无尺规。以蛇心毒妇咏之好不为过。吾与此人共事耻,吾于此人共习辱,吾于此人行交恐。
篇4
经典诗文的复习是语文复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有的老师缺少复习设计,常采取“放羊式”,无重点,无目标,整堂课全放给学生自由复习,检查跟不上,有的有检查但随意性较大,复习节奏缓慢,复习效率低下。为克服这一弊端,我尝试构建了经典诗文复习的比赛模式,找到了单调的知识与活泼的游戏的契合点,让记忆的快车驶进语文课堂,提高了复习效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比赛规则]
1.采取比赛模式。
2.根据列数,全班分为四组,每组投票推荐三名选手分别称1号、2号和3号,坐至前两排。(此工作由课代表课前负责完成)
3.基础分100分,一人在黑板前公开计分。两人计时,两人计数。
4.分四个阶段:选手必背阶段、抢背阶段、一分钟对句(名句)或一分钟解词(文言重点词语)阶段、观众参与阶段。
5.选手必背阶段,分别由每组的1号、2号选手背规定篇目。选手接到主持人(即老师)所给的题目后有10秒钟的准备时间,背对+10分,背错两字不得分,背时停顿不超过10秒,重复不超过三遍,否则不得分。不得分时,可由选手所在小组观众同学背,背对+5分。
6.抢背阶段,主持人给出题目,说“开始”后,所有选手谁站得早并且出口快就让谁背,背对+10分,抢得过早或背错两字倒扣10分。10秒钟后选手未背可由观众抢背,背对+5分,否则倒扣5分。
7.一分钟对句或一分钟解词阶段,由每组的3号选手完成。如果一分钟对句,主持人说名句的上句或下句,选手对下句或上句,在一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对句;如果是一分钟解词,专门设计古诗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等重点词让选手解释,选手用最快速度回答,遇到不会的就说“过”。计时的两位同学提前做好准备,一旦主持人说“一分钟计时开始”,马上进入计时状态,同时计数的同学仔细听他答对了多少,每对一条+2分。
8.观众参与阶段,可以是片断的抢背,也可以是一分钟对句等,观众喜欢哪个环节就用哪个环节,规则同上。
9.当堂评出冠军组、最佳选手、最佳观众,颁奖以资鼓励。
[比赛内容]
一、选手必背内容:
一组1号背《季氏将伐颛臾》第三段
二组1号背《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宅”到结尾
三组1号背《黄花岗烈士事略序》第一段
四组1号背《滕王阁序》第二段
一组2号背《蜀道难》“问君西游何时还”到结尾
二组2号背《琵琶行》第二段
三组2号背《声声慢》
四组2号背《雨霖铃》
二、抢背内容:
1.《滕王阁序》第一段
2.《滕王阁序》第三段
3.《琵琶行》第一段
4.《琵琶行》第四段
三、一分钟解释下列划线的重点文言词语:(由每组3号选手完成,共80句,现仅列5句,其余略)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已去世的)
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放在前面)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位次,引申为职位)
4.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坚固)
5.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四、观众参与,挑战“一分钟对句”(每组一个观众同学,规则同上,共60句,现仅列5句,其余略)
同学们,“挑战创造成功,拼搏成就未来”,哪位同学敢来挑战?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雄飞雌从绕林间 (但见悲鸟号古木)
3.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取得效果]
1.比赛场面非常热烈,观众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极大的激发了古诗文背诵、复习的热情,大大加快了名篇背诵和文言基础知识巩固的节奏,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复习效率。
2.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好的训练了学生准确记忆、快速反应的能力,为他们的学习注入了活力,增强了信心。
3.让学生为小组的前进而兴奋,为小组的落后而焦急,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从而为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注意问题]
1.教师要精心准备。提前宣布规则,让学生熟悉。比赛题目的设置要难易适中,如必背诗文难度要小点,尽量能让选手得分,以增强他们比赛的信心;而抢背诗文难度要大点,要给背诵高手以崭露头角的机会。一分钟对句,设置的上句对下旬和下句对上句数量要均匀;一分钟解词,选手之间句子长短要大体一致,以免因题目设置因素而造成比赛不公。
2.教师必须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简洁流畅而又幽默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能熟练运用一口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要能根据比赛的不同阶段灵活的调整语速,如一般阶段,语速要平稳适中,而一分钟对句或问答阶段,语言要快而清晰,跟选手默契配合,尽量避免因主持人语速快慢不一而影响选手得分。
篇5
■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
“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②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庖丁解牛》)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原君》)(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后一个“乃”。)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梦溪笔谈・指南针》)(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之战》)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之战》)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