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秋天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7 02:0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秋天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秋天的古诗

篇1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其白话译文如下: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篇2

活动前言:在一年之中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其清明就是春季中的节日之一,但是小朋友们对于清明节了解多少呢?以下就让我们以清明节为主题探讨下有关四季中的节日,及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活动目标

1. 理解四季轮换,感知清明是春天的节日,产生进一步探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2. 喜欢古诗、古画等一些表达方式,在欣赏与体验中加深对我国节日文化的了解与喜爱。

活动准备:清明上河图、有关清明照片

活动过程

一、猜猜讲讲,理解四季轮换。

1. 演示画面一,看到这个图形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新的一年又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

2. 演示画面二,现在,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有四季,一年中,我们从春天开始,然后经过夏天和秋天,紧接着是冬天,这之后又是春天。一年又一年,季节就是这样在不停的交替着。

3. 演示画面三,前些时候我们在日历上发现了一些节气,想一想,她们可能会在什么季节?

4. 小结:一年从春天开始,过了立春,是惊蛰,过了春分,是---,过了大寒,又是立春,节气能告诉我们季节的变化。

二、看看找找,感知清明。

1. 现在我们处在什么季节?

2. 春天里除了有立春、惊蛰、春分这些节气,还有哪些节气?(引出清明)。

3. 从文字上看,清明可能是什么意思?

4. 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图片,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哪些与清明有关?幼儿分组商讨。(再现与迁移已有经验:咏柳、游园不值、清明时节等古诗)。

5. 小结:清明不仅是春天的节气还是春天的重大的节日,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踏青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春天温和的气候和万物苏醒带来的欢乐,感谢先烈、祖先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三、视听欣赏,感受传统艺术。

1. 清明这个节日在中国古代就有了。中国古代的人不仅用文字、古诗记载了清明,还用绘画的方式进行了记录。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中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名画,你们想不想看看那时清明节的热闹场面?

2. 幼儿欣赏《清明上河图》。

3. 提问:有什么感觉或?(帮助幼儿简单理解画面内容)

篇3

1.运用直观画面,积累表象,重现意象

古诗的艺术美首先体现在诗歌描绘的画面意境优美。意境美,是诗人着力追求的表现内容之一,“有境界自成高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设的最好概括。诗句用语言描述意象,如能有图画再现出来,就能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进入意象中的氛围。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课始,师生共同进入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资料室,点击视频动画,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寒山、斜径、白云、枫林”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充满了秋天的气息与美感。秋天的略带寒意的山,有石阶弯弯曲曲的小路,山巅的白色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这些都唤起了学生大脑中储存的表象,从而对这些不易把握的形象有了强烈的感受,对全诗就有了深入的理解。

2.建立资料库,把握背景,解读意象

资料库是网络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学古诗一定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作者写诗时的特殊心情。教师提前将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同题诗文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进行收录。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从资料库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来进行主动的学习,可以全面、具体地了解诗歌的大意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选择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选择、甄别、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网络环境下必须具备的能力。如学习《出塞》一诗,学生就要了解作者王昌龄是一位投笔从戎的边塞诗人,知道汉代李广的故事,才能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表达的慷慨悲壮之情。又如学习《江雪》一课,学生只有通过网络信息资源了解到柳宗元被贬时寂寞的心境和他不屈的性格,才会对诗中的“鸟飞绝”“人踪灭”“孤舟”“独钓”等意象有深刻的体会。

二、利用网络资源,串联意象,体悟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但它的含义远远超过意象的组合,如果理解一首诗仅停留于形象的组合,而不升华到意象的高度,就会失之于浮浅。诗的语言精练,在用词造句方面经常活用词性,改变词序,省略句子成分。意象往往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使诗意有了较大的自由度,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广的空间去想象补充。所谓“意在言外”,教者要引导学生去表达言外之意,给学生留有再创造的余地。

1.想象诵读,进入意境

一首诗往往饱含着诗人浓厚的感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与诗人、诗中的意境融合,有赖于对诗歌的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应在停顿、重音、语调和速度节奏上处理得当。”如《望庐山瀑布》一文描绘了庐山大瀑布的景色,朗读训练时,教师借助网络资源,通过音像资料范读,再读时,配上古筝独奏曲,通过屏幕再现庐山瀑布的壮观画面,当这样的声色效果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时,学生就进入到特定的意境中去了。学生仿佛看到了太阳靠着香炉峰,紫色的烟雾不停地上升,远远望去,瀑布悬挂在山崖上,仿佛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落下来。听完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读,学生的兴趣高涨。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朗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他们对诗句的理解,感悟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韵律美,感受诗的意境。

2.拓展学习,深化意境

经过意象的分析组合,学生对诗的文字所表达的言内之意已有所了解。每一首古诗都是一个故事或一幅画,有的诗是浪漫山水画,有的诗是田园风光图,有的诗是借物喻人,还有的诗是直抒胸臆。古诗的中心思想就蕴含在诗的画面和意境中,因此,如果读诗时能在脑海中浮现出故事情节和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这样一定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网络平台也为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古诗进行朗诵、练说等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如喜欢写作的学生,利用资料库中的图片资料,能更真实地了解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丰富自己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想象,就可以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可见,资料库的图片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认知的不足。如教学《静夜思》,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教师从网络中搜集本首诗的相关资料,给学生提供充满韵味的月夜画面,指导学生扩展想象:诗人思念故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月夜的景色如何?诗人想了些什么?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让他们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展开想象,对跳跃的内容作必要的衔接,对省略的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这样就可以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读写结合,既深化了意境,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绘画小组的学生可以利用电子绘画软件,对诗歌描绘的场景进行再创作,达到诗歌、绘画、网络共赢的局面。学生先说说自己对画面的构想,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修改,在绘画的过程中讨论思考:画些什么?怎样才能画出诗句的意境?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气氛中各抒己见,轻松学习,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创造性的思维,并且能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充分想象诗句的神韵。这样,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就产生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受用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把画上传到平台里。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从资料库中选择与古诗相关的歌曲、音乐来反复欣赏,从而达到入情入境的最佳效果。喜欢阅读的学生只要在网上输入诗歌题目,相关信息就映入眼帘,网络将无限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引入生活,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提升。

篇4

(一)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4)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二)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一)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二)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比较联系法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意向。比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燕”与“雁”的区分。通过对含有这两字的诗句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含“燕”字的诗句都有春天有关,代表了春意盎然,成为春天的象征;带有“雁”字的诗词多与秋天相关,出现意象多为大漠、边塞等,通过类似比对,学生对古诗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篇5

一、吟咏赏读,咀嚼诗歌的音乐美

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讲音律、节奏。因此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和谐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妇幼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因此,古诗教学要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彻于教学诗中。起始阶段自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在深入体会了诗的丰富意蕴之后,让学生抑扬顿挫,反复吟咏,让学生把情感通过朗读的语调、语气以及停顿等读出来。如《静夜思》,以《思乡曲》和《静夜思》两支曲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与诗句的欣赏中构想意境,充分悟出声与情韵的和谐美。

二、拓展活动,再现诗意

在古诗教学中引入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

1、画诗。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如教学“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诗时,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像。结果,有的学生画面上的蝴蝶隐约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画。理由也各有不同:有的说把蝴蝶画成淡黄色,和菜花就分辨不出来了;有的说画上儿童正拍着脑袋思考,“蝴蝶飞哪儿去了,怎么找到它呢?”虽然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已经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2、演诗。比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学生种种表现,再现了这篇古诗在他们头脑中的不同意境,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不同创意。

3、写诗。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对古诗进行改写或者仿写。例如,在学习《赠汪伦》后,我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回家后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它需要老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四年级费老师执教的《江雪》,这首诗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渔翁孤独寂寞,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到位的,所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体会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愤世恨时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也是本课教学的内容。然而,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又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阅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费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激起学生的心灵震荡。

四、品味赏玩,真切感悟

篇6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试题。

春日

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茅茨:茅草屋顶。

烟暝:烟雨迷蒙。

1、这首诗写了一个多雨的“春日”,作者是用哪些典型景物来表现的?(4分)

正确答案:

浮云带雨,田水如镜,客衣沾湿。

解析:

此题重点问的是多雨的“春日”的典型景物,它的题眼是“多雨”,就要找到与之有关的句子,我们找到的句子是:“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和“茅茨烟暝客衣湿”,然后概括写出来即为答案。

2、诗的第三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5分)

正确答案:

拟人写出了篱边桃花将开未开的情态

解析:

诗的第三联写篱笆外探头伸出了将开未开的桃花,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花写的具有了人的动感。只要答出这点即可。

篇7

重视对古诗文诵读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也为同学们的写作和运用储备更多的语言精华。其考查方式,体现在试卷上主要是设置默写试题,约占试卷分值的10%。各地对背诵诗文默写题的检测方式丰富多彩, 具体类型可细分为判断选择型默写、直接型默写、情景理解型默写、迁移运用型默写、简单赏析型默写等。

考题例析

一、直接型默写题

例:(2009年北京燕山卷)

① 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天净沙 秋思》)

③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④滴水之恩,______________。(俗语)

解析:这是直接型默写题,它是一种传统型的默写题。它要求考生直接默写出题干所指定的古诗文或名句。这种题型大多提供上句,要求考生默写出下句;或者提供出下句,要求考生默写出上句;或者提供文章的前后句,要求考生默写出中间的文句。有些省市的试卷还在题目后注明作者和出处进行了提示。这样的题目比较简单,只要平时按要求完成背诵任务、注意积累,就能比较容易地填写出正确答案。

答案:①不亦说乎;②古道西风瘦马;③一鼓作气;④当涌泉相报。

二、理解型默写

例:(2009年江西卷)

①中国人都喜爱用《爱莲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②美国一些政客把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其目的无非是转移国内民众视线,逃避责任。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回答)

解析:这道题属于情景理解型默写,考生应紧扣题干给出的语境提示,从积累仓库中快速调出《爱莲说》和《醉翁亭记》中的句子,然后按提示语的要求认真斟酌后方可作答。这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识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诗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能灵活运用。

答案:①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迁移运用型默写

例:(2009年湖北黄冈卷)

虽然甲型HlNl流感在美洲迅速蔓延,大有“___________。”(用李贺诗句填空)之势,但我国已经启动了严密的防疫机制,大家没有必要恐慌。

解析:这道题属于迁移运用型默写,这种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灵活运用的技能。要求考生根据自己日常所学的知识,借助联想,根据题干的规定要求,在积累的仓库中搜索出恰如其分的语句填入其中。写出符合命题意图的答案。

答案:黑云压城城欲摧

四、开放型默写题

例:(2009年江苏常州卷)

请写出古诗文中表现作者雄心壮志的两个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型默写题,这种题型将课内外的诗文积累联系起来,由内引外,注重迁移。这种考查方式更富灵活性、综合性,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个人主动性。当然,这对学生的要求也高了,学生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知识储备时,才能左右逢源、从容作答。

答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又如:(2009年浙江嘉兴卷)

我国把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说明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请写出与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等)有关的古诗词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连续的两句)

(答案示例: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佳节有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习备战策略

要想做好古诗文默写题,在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课文需背诵的古诗到熟读成诵,正确默写。文言文应熟背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段落或全文;诗歌,一至九年级教材上的都应掌握;课外的,以千古传颂的名句为主。

2.掌握适合自己的背诵记忆方法,如“归类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辨析记忆法”等。重视平时积累与考前强化训练相结合,提高效率、强化记忆。

3.古诗文默写的重点应放在:①教材规定需背诵的篇目;②教材中引用过、涉及到或注释中注解过的名句;③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课外名篇名句。尤其是那些有较深的文化积淀、较强的积极意义的名篇名句。

4.熟悉古诗文默写的常见考试题型,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值得提醒的是,中考古诗文默写题不会出得太生僻,都是考生熟悉的,所以记忆准确、书写正确、灵活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唐太宗问许敬宗

谈 论

唐太宗问许敬宗:“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宫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

篇8

关键词:古诗教学激发兴趣师生互动学以致用

由于年代久远而造成的语言差异,导致有些学生认为古诗深奥难懂,枯燥无味,难以进入正常的阅读理解状态,对它不感兴趣,甚至心存畏惧。过去,一些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古诗难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字词障碍,给阅读带来了很大困难;2.古代语法知识比较繁琐,学生难以掌握;3.古诗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少,给人以“学习古诗没有用”的错觉。但无论何种原因,我们都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去克服障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对这一问题做过许多有益的探讨,下面谈三点实际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学前动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古诗教学。笔者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的古典文学是智慧的先人为今人留下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自《诗经》以来,有“”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彪炳千秋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璀璨夺目。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需要继承,古诗的教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了解和学习古代诗歌,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更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古诗教学,要求学生一定要学好古诗。

2.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12册教材,其中选编了中国古代诗词50余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学习新内容(古诗词)之前,笔者要给学生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动员会,让学生明确三个问题:学习古诗的重要性、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古诗。①通过学习古诗,我们可以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文化底蕴;②我们不仅学习古人的文采,更重要的是学习古人的政治抱负和人格魅力;③学习古诗的最好方法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广泛阅读,吸取书中精华。

当然,不是靠一次动员会就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二、师生互动,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是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笔者认为,要使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做到“善教”,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1.巧设导语,先声夺人。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教师应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甩掉厌学的包袱,带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语文课的导语多种多样:可以介绍背景,也可以设置悬念,还可以朗诵古诗中的名言警句,等等。

2.精设问题,乐于探索。问题设计得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发表意见的强烈欲望,把课堂气氛搞活,解决重点、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学《题西林壁》时,可结合作者的观点,不失时机地提出三个问题: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学们各抒己见)②作者苏轼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只缘身在此山中”)③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形成一种活跃气氛,一浪高过一浪。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发表的观点、见解,不要轻易予以否定。

3.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历史的距离,语言的隔阂,导致学生厌学古诗,怕学古诗。如何让古诗在学生眼里变得生动、亲切起来呢?创设情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有配乐朗读设境、画面设境、影视剧设境、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等。例如,教学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了引导学生感知领悟杜牧笔下秋天的美景,可选用赞美秋天的轻音乐为学生朗读配乐,鼓励他们在如诗如画的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又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放映电影《庐山恋》片断,让“庐山瀑布”的真实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4.师生互动,促进交流。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阅读古诗的乐趣。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腾出时间,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语文工具书等主动解读课文,对课文或老师的说法质疑问难,然后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互相切磋。另外,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篇目让学生课外阅读,如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和宋代苏轼、陆游的诗歌,这样做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要想让学生对古诗有恒久的学习兴趣,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外要有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感受学习古诗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与课堂学习形成良性循环。主要做法有以下四点:

1.用名言。我们知道,古诗中的名言警句有潜在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名言警句时刻都在激励着自己的人生。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等等。

2.唱古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唱歌,教师可投其所好,举办擂台赛,要求学生演唱与古代诗歌有关的歌曲。例如:《床前明月光》(李白《静夜思》),《春眠不觉晓》(孟浩然《春晓》),《渭城曲》(又名《阳关三叠》,首句为“渭城朝雨轻尘”)(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等等。

3.吟诗作画。读诗作画,更能直观表现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同时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唐代诗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有动有静,有远有近,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美丽画卷。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循循善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抓住这些特征用简笔画勾勒,然后上色,把画好的图画粘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诗画结合,吟诵诗句,陶醉其间,其乐融融。这样,寓教于乐,效果甚佳。

4.演课本剧。对于叙事性强、场面感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古代诗歌,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为了表演到位,他们会积极地感知、理解古诗内容,认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并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安排学生表演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感人场面,学生充满激情,表演投入,言行举止,惟妙惟肖,博得阵阵掌声。笔者由衷赞叹:李白不愧是大诗人、大文豪啊!在这样的活动中,大家乐在其中,而同学们的创新精神更令人刮目相看。

篇9

在古代,扇子为女子所喜爱,她们使用扇子绝不仅仅用来扇风除汗。她们或装饰,或蔽丑,或撒娇,或嬉戏,或寄情。

扇子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常有提及。唐代诗人王昌龄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俳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之诗。是写宫廷妇女不见王之苦,拿着团扇怅望徘徊。杜牧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有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水浒传》中有:“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用扇子来表示贵族们生活之安逸。

在我国古典戏曲中,有许多故事情节与扇子有关,如《西游记》《红楼梦》《包公案》等;还有许多就以扇子为戏名的,如《桃花扇》《买花扇》《檀香扇》等。西洋戏剧也有以扇子为戏名的,如话剧《少奶奶的扇子》,就用珍贵的羽扇来表示女主人的性情。

挥扇,显得有儒雅之气(譬如诸葛亮)。古代文人还喜欢在扇子上题字画画,既避免了扇面的单调,又增加了雅趣。唐寅、郑板桥就留下大量的作品。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趣味化设计

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于教师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活动的设计和学生语文兴趣的激发、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今天,我们在不断探索研究新课改的时候,只是停留在对新教法和新学法的研究,对学生作业设计与作业练习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不够,甚至忽视了作业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以至于课改理念很新颖,教法很灵活,学法很实用,作业设计却很死板,如字词重复抄,试卷大量做,作业设计脱离实践等。这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显得格格不入。呆板落后的作业设计与灵活新颖的教学新理念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繁多无味的作业中消失殆尽。因此,优化作业设计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呼唤具有新理念新教法的教师,也呼唤更具灵活性、技巧性、趣味性、实践性、人文性、创新性的作业。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下面笔者就语文作业的趣味化设计提出自己的一点策略

一、多样化设计,让作业妙趣横生

小学生的生活精彩纷呈,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捕捉有用的信息,抓住有利的时机,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业设计除了涉及到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作业来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外,更要涉及到画画、观察、搜集、操作、竞赛、表演等方面的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让每项妙趣横生的作业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寓学于乐,寓做于乐。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可以设计观察性、竞赛性、游戏性、实践型、开放型,灵活性、表演性的作业,把语文技能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渗透于各项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让学生画一画雪地里的小动物们的作品,并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在雪地里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学习《车的世界》时,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车的图片,在上课时交流展示;学习了《贺年片》后,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意、设计贺年片送给长辈、老师和朋友。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接受且注重了作业的灵活性、人文性,有利于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趣味化设计,让作业相映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教师设计作业就要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尤其是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既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还要遵循语文的学科特点。小学生喜欢游戏、猜谜语、讲故事以及表现自己,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如在学习开放识字单元时,设计词语接龙、开火车读词语、汉字听写比赛等游戏性的作业,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积累字词的兴趣,而且避免了机械抄写词语、重复认读词语、枯燥学习字词的落后的作业形式。很多学生喜欢发挥想象讲故事,学完了《乌鸦喝水》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或续编故事,来满足学生讲故事、听故事的愿望,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通过教师趣味化的设计和学生活泼有趣的完成,使教与学相映成趣,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使学生得了极大的解放,使每个学生在趣味作业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层次化设计,让作业趣味无穷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水平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需求,分层设计个性化作业。如在学习《天鹅大虾和梭鱼》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可让喜欢朗读的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故事;让喜欢讲故事的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喜欢搜集材料的学生搜集与课文主题“合作”有关的其他故事,并和同学一起交流;让喜欢画画的学生画出三个小动物用力拉车的图片,并分析大车未动分毫的原因;让喜欢动脑筋写故事的学生,续编故事“三个小动物明白了合作的道理后,他们是怎样拉车的”。这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形式就从不同的方面学习和巩固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四、综合化设计,让作业趣味盎然

小学语文课本所涵盖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巧妙、精细的设计,既能实现学科间的无缝对接,又能让作业趣味盎然。如学习《村居》这首古诗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古诗,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等能力;学习《做最好的你》时,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树立自信心的锦囊妙计,帮助身边的朋友树立自信心;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开展“诚实守信伴我成长”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活动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

五、生活化设计,让作业趣中有乐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实现其趣味化,就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对学习语文才能产生亲切感和亲和力。如学习《秋天到》后,可要求学生到校园、田野寻找秋天的足迹,观察秋天的变化,交流自己看到的秋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让他们去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在观察与交流中体验生活,获取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变化和修订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作业的优化设计也有了新的期待,对语文教师作业的设计赋予了一定的高度。只有设计出灵活性、技巧性、趣味性、实践性、人文性、创新性等形式多样的作业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但作业的趣味化设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让作业更加趣味化,才能让作业变成孩子的新期待!

参考文献:

[1]李明旭.浅谈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