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5 11:1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桂花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10-02
花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人爱花、莳花、赏花、餐花,各种花以独特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文化品格,认为花中蕴含着文化,凝聚着品德和气节。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桂花文化首先来源于它的栽培和利用的实践。战国时期,人们就重视桂,把桂作为珍贵的植物、饮食的配料、建筑的材料、装饰的花卉。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了著名花卉,南方产的桂花,被纷纷引种于宫苑、庭院和寺庙。除了观赏、食用,古人还将桂花入药,制成香囊和化妆品。在中国桂花文化中,除了月中桂树的传说,还有攀折桂花的典故。由于神话的流传,文人的歌咏,百姓的日用,风俗的流播,中国桂花文化的脉络日见清晰,积淀日益深厚,桂花被赋予了清高、高雅、荣誉、长寿、吉祥等文化含义,从而构成了中国桂花文化意蕴体系。这一体系又分为俗、雅两个层面。俗的一面,包括长寿、吉祥等含义,在民俗文化里得到了传承;雅的一面,如清高、高雅、荣誉等含义,则在诗词艺术里得到了固定。千百年来,我国诗人吟桂咏桂,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细如金粟的桂花中建立起了一个丰满的精神世界,诗词成为桂花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透过中国古代咏桂诗词,桂花被赋予的象征意义、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呼之欲出。这里举出数例,略作分析:
一、清高――楚辞遗绪,隐逸情怀
桂花“清高”这一文化含义,源自爱国诗人屈原的歌咏。桂花幽独自赏,凌寒不凋,正好与“清者自清”的人格期许相吻合。屈原《远游》中“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的句子,借桂花凌寒不凋,表达自己孤标傲世、独领的品性。西汉淮南小山为悯伤屈原而作的《楚辞・招隐士》,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等诗句,以桂树甘于幽谷的寂寞而犹自散发清香的品格,来比喻屈原不与朝中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这些句子穿插在楚辞的字里行间,还是屈原以香草喻人的余绪。这一余绪被后世诗人继承了下来,常用桂花比喻人格之高洁。唐李白的《咏桂》即是如此:
世人种桃李,多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云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诗中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桃、李和桂花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结局,借以影射显赫一时的朝中权贵,一旦失宠于君主,荣耀就难以保存;而借喻为山野桂树的李白本人,却能悠然自得,安居昔日的庄园,其格调高下也由此可见。
桂花清雅高洁,香气浓郁,却往往生长在偏远的岩谷,所以古人多以桂树、桂丛描写隐士生活,其中包含有“清者自清”、“幽独不遇”等复杂含义。这既是桂花的生长习性的比附,也是《楚辞・招隐士》的衍生发展。古诗词中,诗人常常悯桂之幽独,悲士之不遇。以唐人于武陵的《山上桂》为例: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几春。忽逢幽隐树,如见独醒人。石冷常开晚,风多落亦频。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之时,诗人兴致勃勃走上山路,看到幽隐于山林之中的桂树,不觉心头一动,犹如见到了独醒之人。这种感觉,表现了诗人对桂树由衷的赏爱。将桂树比作独醒之人,在众人皆醉之时,表明其不随流俗。可是,“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桂花的处境之艰,使人联想到人的成功又是多么不易。桂花树本来不俗,却沦落山中无人赏识,开难落易,天长日久又被樵夫砍伐为柴薪。桂树可悲的命运,归根结底是处地僻远所致,诗中明显流露出哀怨之情,寄托了讽世之意。
二、高雅――天上名种,人间异香
桂花“高雅”的文化意蕴,源自月中桂树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出自《淮南子》:“月中有桂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古人以花喻人,谓人有才情趣,花有色香韵。桂花来自天上的名种,又散发出馥郁的香味,因此古来咏桂诗作,多从月桂传说和芳香着眼,强调桂花来自天上月宫,不是人间之种;描摹桂花风前幽香暗度,月下神韵优雅,衬出其独特的风采。如李峤的“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李商隐的“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杨济翁的“天上人间高度影,月下风前自在香”,杨万里的“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犀风”等等,描摹桂花的香韵,赞美桂花的优雅。请看谢懋的《霜天晓角・桂花》: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上片写桂花高洁优雅的气质,“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描绘桂花枝叶的形状、花的色泽,写出了桂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一语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处。下片承上片趣旨,极度赞美桂花的“胜绝”之处。之所以“香与韵,两清洁”, 是因为它出身不同于凡花,来自天上天宫的金庭、玉阶:“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这里借月中桂树的传说,状眼前月光皎洁、桂枝飘香的优雅实景,道出了桂花的声誉来自高贵的出身。
再如宋代陈亮《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状写桂花之神韵,抒发诗人的胸怀: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词里说,皓月当空,天穹如洗,天宫收储桂花已足,桂花于是散落人间。因为桂花唯恐春天群花自惭,所以绽放在这秋天的夜晚。桂花正自深情眷注人间,意在唤回远去的春天,又何曾感到幽独?怪道此花香飘十里,原来它是天上的余香!坐在桂花树旁,但见花色金黄,花小如粟,而联想到秋日芙蓉,只能令人顿添愁思;东篱黄菊,不过助人凄凉,而桂花不谙人情世敌,远离时俗,心志是如此高洁!词中咏叹桂花的雅量高致,光明磊落的胸怀,词中有人,呼之欲出,表现出词人人格光采四照,肝胆相照。这首词标新立异,格调高雅,但也是由天上之种、奇异之香生发开来的。
三、荣誉――蟾宫折桂,出类拔萃
古人常借折桂之典故,励进取之壮志。折桂的典故,出自西晋时的郄诜。郄诜通过荐举贤良对策被皇帝选中,升为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自以为如何,他答道:“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这是用桂比喻人才出类拔萃的开始。随着科举制的出现,人们又援引这一典故,用攀桂、折桂、蟾宫折桂来称科举考试得中。由此推衍,又把科考称为“桂科”,把登第人员称为入了“桂籍”,现在,人们也常用折桂、蟾宫折桂来称在考场、赛场上取得好名次。以元代谢宗可的《月中桂花》为例:
金粟如来夜化身,嫦娥留得护冰轮。枝横大地山河影,根老层霄雨露春。长有天香飞碧落,不教仙子种红尘。折来何必吴刚斧,还我凌云第一人。
诗人介绍了嫦娥与广寒宫里桂树的生长和开花盛况,接着又信心十足地宣称:无需吴刚代劳,我将应试发迹,自去月中折桂。不过,从格调而言,谢宗可这首诗不及晚唐桂州(今桂林)人曹邺的《寄阳朔友人》:
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
曹邺流寓长安十年,多次应举考试,终于在大中四年(850年)中了进士,惊喜之余,他写下了这首诗。桂林历史悠久,秦始皇时就设置了桂林郡。既名桂林,就应盛产桂树,因此曹邺希望借自己中进士的契机,采得月中的桂子撒向故乡,使故乡的桂花能遮天蔽日地开放,出现更多的人才。
桂花清高、高雅、荣誉等文化意蕴,以情景相融的诗词艺术形式固定下来,传播开来,成为反映我国传统文化心态的一个载体。佛经上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进入咏桂诗词这个丰满的艺术世界,我们欣赏的不单是文学作品,而是在领略中国花文化的奇葩。
参考文献:
篇2
最早导致磁带可能被抛弃的根源来自IT行业,其实,在基于计算机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制作领域站稳脚跟后,磁带录像机的终结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随后开始的基于计算机硬盘服务器的自动播出以巨大的技术优势横扫了整个播出行业,今天继续使用磁带进行全流程传统制作和播出的电视台已经屈指可数了。
做为主流磁带录像机的生产厂商显然在这方面准备不足,妥协成为了主要的竞争手段。于是,使用硬盘、光盘、半导体存储卡做为节目存储和交互载体的录像机纷纷上市,磁带录像机则退守一隅,失去了当年一统天下的气势。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自然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频存储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也有业内人士急于打破日本两大录像机生产厂商的市场垄断的愿望。不管怎样,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使用硬盘、光盘、半导体存储卡做为节目存储和交互载体的非磁带录像机仍然是磁带录像机的沿袭,但磁带录像机退出市场,电视台实现无磁带应用的全流程生产已经指日可待了。
亦喜亦忧,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别无选择的使用磁带录像机时,我们对其在应用中的各种弊端深恶痛绝,可当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却又无比的纠结。抛开技术因素来说,上一代的电视人几乎都有着强烈的“磁带情结”,他们更习惯于把辛苦的劳动成果落实在一盘实实在在的录像带上,而不愿意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上去检索自己的作品。
更为实际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改变以前的电视节目生产流程和制作观念。当计算机网络取代了怀抱磁带跑来跑去的电视台工作人员后,人们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来进行操作。原来海量的磁带节目的处理,录像机在电视行业应用的重新定位,现有录像机的继续使用,……等等,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摆在了面前。显然电视台想要进入无磁带或更进一步实现无录像机的过程还会相当的艰难和漫长。
要想确定无磁带或无录像机电视台实现的可行性,需要先解答以下问题:
1、录像机不可替代吗?
2、视频信息的交互可以依托网络吗?
3、目前基于网络的非线性编辑可以取代录像机编辑吗?
4、使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以后可以废弃现有的磁带库吗?
5、计算机平台的设备最终能够取代目前电视行业的传统设备吗?
似乎上述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是”来回答,但这并不代表时间就是今天,可能是数年后或更长的时间。但就目前来看,这个方向应该是肯定的。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这应该是所有问题的核心。从目前的技术格局来看,基于磁介质的存储载体应该是可以长期存在的。所要被替代的只是采用线性方式进行记录的使用录像带的录像机。如果从这个狭义的角度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就已经可以构建一个无磁带电视台了。因为不使用磁带的ENG摄录一体机已经比比皆是了。在电视台内的节目制作已经都是在非线性编辑网络上来完成的。而在电视演播室、配音间里,也都在使用挂接在非编网络上的播放工作站和采集工作站了。然后成品节目会存储在媒资系统中。在播出环节我们已经在使用基于硬盘阵列的播出服务器了。因此,从狭义上说,目前许多电视台都已经进入了无磁带的时代。
似乎第二个问题也已经得到了解决,因为我们已经实现了在电视台内部通过网络进行的视频信息交互。笔者认为,恰恰是这个问题制约了无磁带电视台的实现,成为实现广义上的无磁带电视台的技术瓶颈。
我们来描述一个无磁带电视台的节目生产流程:摄像机在外景地工作,所采集的视音频信息通过网络实时的传回电视台,电视台内的工作人员使用非线性编辑对节目进行编辑,在演播室内通过播放工作站和录制工作站重放和录制,制作完成的节目提交送审,审片环节也在网上完成,随后节目被归档存储在媒资系统中。节目播出时节目文件从媒资迁移至播出服务器,完成最终的节目播出。
这个流程中有两个环节存在问题。第一是通过网络传送标清或高清电视信号的可能性;第二是作为电视台应该如何来实现节目视音频的技术标准的评估或测量。
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我们需要获得足以保证视音频信号传送的稳定的网络带宽,这个问题通过和网络运营商的协调应该可以解决。
第二个问题则相对棘手,到今天为止,国际上对于基于视频压缩文件的技术评估和测量都还没有一个标准。由于无磁带的制作流程的实现,我们在整个流程中都没有机会对信号质量进行评测,因而从技术角度这一问题的解决起来有足够的难度。
在网络中导致信号劣化的最主要环节是转码。视频文件的压缩格式目前主要有:M-JPEG、DV、MPEG-2I、MPEG-2IBP以及MPEG-4格式。作为编辑使用时,M-JPEG、DV、MPEG-2I等格式目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也是目前非编网络的主流编辑格式,但缺点是码流较大,不利于大量存储。而MPEG-2IBP码流上的优势比较显著,有非常高的存储性价比,而且也是目前传输和播出的首选格式,但在编辑上的局限性较大,编辑功能也受到一定的限制。MPEG-4格式由于码流小、视音频质量比较好等特点,多被用在广域网在线点播和传送上。
对于素材格式的选择上,目前有三种选择模式可以考虑:
(1)统一格式的模式。即编辑和存储都使用MPEG-2IBP等格式。对于存储来说,这种模式的优点比较突出,存储的造价比较低。但对于编辑的限制比较大,不利于周边系统的开发。
(2)格式细分的模式。编辑时使用帧内压缩的格式,如:DV、MPEG-2I、M-JPEG等,最大程度地为视频编辑创造有利条件。存储时则按实际情况而定。对于视音频素材来说分为两大类:节目和素材。节目指的是电影、电视剧以及其他可以直接播出的节目。节目一般以再播出为主要存储目的,再编辑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可以使用MPEG-2IBP格式进行存储。而素材存储的目的是用于再编辑利用,所以使用与编辑相同的格式进行存储,尽量减少格式转换带来的损失。
(3)格式粗分的模式。编辑使用MPEG-2I帧格式,尽量发挥编辑系统的创造性,存储则全部使用MPEG-2IBP格式,最大可能地发挥了每一种格式的优点,既保证了编辑的灵活性,又实现了存储的经济性。但缺点是从MPEG-2IBP转换到MPEG-2I时存在一定的图像损失。目前,有一些设备支持纯I帧和IBP帧之间的转换,而且损失极小,如:Mole、TransCode等。以压缩格式的特点和应用之间的关系来看,这种方式应该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在多格式并存的情况下,在系统中考虑采用技术成熟的转码设备,实现不同格式之间的转码,尽量降低信号的质量损失,是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对于格式的选择,是否采用统一的格式,还是遵从第一版格式,支持多格式并存,是目前在构建无磁带电视台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压缩格式上做到统一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比如现在大家都比较倾向于采用MPEG-2格式,但是各个厂家的MPEG文件却互不兼容。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网络环境中,视频信号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和传输的,而非传统意义上流的方式。如果文件互相不兼容,就会对系统的运行造成极大的麻烦,甚至可能需要多次编解码,不仅影响了信号的指标,还降低了效率。所以采用一种统一的文件格式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AVI、MPEG等,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性的有三种:MXF、GXF和AAF,其中最被业内看好的是MXF的OP1A格式文件,这种文件既具有极好的开放性,有可以和录像机文件实现无转码交互使用,其应用优势不言而喻。
录像机格式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文件格式大战的帷幕已经悄然拉开。传统录像机的生产厂商也充分利用其业内的地位和技术优势,纷纷推出跨位于AV和IT行业的新型非磁带介质的格式录像机。从业内角度来看,由于传统录像机厂商在广播电视领域的技术优势目前尚不能动摇,其所推介的文件格式也会在一段时间内在行业内并存。
基于文件进行视音频指标测量的技术也进入了使用阶段,这一技术的成熟将成为无磁带电视台实现的标志之一。在此基础上,基于录像机的磁带编辑也就可以彻底让位于基于计算机平台的非线性编辑了。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MAM)将是最后一个实现无磁带的环节,它是对各种类型的视音频资料、文字、图片等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存储、编目管理、检索查询、非编素材转码、信息以及设备和固定资产等进行全面管理的系统,存储系统包括了在线存储、近线存储和离线存储。
1、在线存储系统无一例外采用硬盘阵列实现,通常选用的近线设备主要是数据流磁带。主要是因为数据流磁带的技术成熟、容量较大、价格较低,而且传输速度较快。以常用的数据流磁带为例,单盘磁带的容量都在100GB以上,而传输速度为15MB/秒。数据流磁带的缺点主要是装载速度慢,而且由于在几何空间上是线性存储,所以定位速度比较慢。
2、在近线集群的构成上,更多使用由数据流磁带机阵列、数据流磁带柜和机械手构成的集群系统,这一构成显然更符合IT行业的数据存储规范。
篇3
关键词: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小城镇型;大城市型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5-0057-06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1]。我们把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引起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过程称为农村人口城市化[2]8。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规律。然而,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实现农民就业的非农化、居住的城市化、生活的市民化,而且要实现进城农民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市民待遇。因此,如何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体系的质量及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中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超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小城市发展后劲不足等。理清农村人口城市化规律,进一步发现问题,对于解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相关问题,帮助农村人口顺利实现城市化转移,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进而发挥城镇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框架
农村人口城市(镇)化过程在农村家庭层面上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居住地或者就业地发生改变。我们以家庭主要劳动力是否变更职业、家庭居住地和主要劳动力就业地是否发生改变为标准,将农户划分为本地传统农业生产家庭、大城市化家庭、本地小城镇化家庭、半城市化家庭。本地传统农业生产家庭是指家庭主要劳动力仍然在家庭所在地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发生职业变更和迁移的家庭;大城市化家庭是指近三年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发生了户籍和居住地变更的家庭;本地小城镇化家庭是指家庭主要劳动力依托家庭周边小城镇、县城条件,从事非农业生产,且非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的家庭;前三类生活模式比较稳定,生活模式不受家庭成员年龄增长的影响,另一类半城市化家庭是借用部分学者对其的称谓[3],指家庭主要劳动力在远离家乡的大城市打工,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家庭所在地仍在家乡农村的情况,生活模式不稳定。
首先,本研究将以传统农业生产家庭为参照对象,对四类家庭样本在家庭人口特征,主要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年龄、家庭年收入、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统计、比较及显著性检验,以期发现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规律。其次,我们以迁移家庭(包括半城市化家庭和城市化家庭)为对象,对其迁移目标区域的选择特征进行检验,以期发现其规律。我们对迁移家庭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均GDP水平进行比较,如果前者高于后者,我们认为这类家庭迁入了相对发达地区,反之,则认为这类家庭迁入了不发达地区。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
本研究小组于2011年8月利用问卷的形式对陕西省6县2市(西安市、延安市、周至县、武功县、高陵县、安塞县、洛川县和志丹县)城乡居民迁移状况进行了随机调查。问卷内容由家庭基本信息和就业基本信息两部分组成。家庭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家庭人口数、主要劳动力平均年龄、受教育状况、收入状况和居住地点变更情况等。就业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就业地点变更情况和就业部门情况等。研究中涉及的家庭背景信息由被调查者在问卷中提供,涉及的区域特征信息由研究人员根据被调查者提供的地址信息进行追踪调查,主要来源于地区统计部门的权威数据。
本次调查数据库包括农村居民调查部分和城市调查部分,分别面向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展开调查。两部分调查分别发放问卷6 000份,农村居民调查问卷回收2 885份,回收率为48.1%,城市居民调查问卷回收2 668份,回收率为44.5%。我们从城市居民调查问卷中提取近三年来由农村迁入城市,已经市民化的居民问卷信息172份,与农村居民调查数据库合并组成本研究数据库。由于部分被调查数据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理,例如极端高(低)的家庭收入,或者重要内容部分缺失,这些数据被剔除,另外,考虑到大城市郊区的农户,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城市化行为不具有主动性,这部分样本数据也被剔除。最终确定的本研究数据库样本量为2 486个,从研究样本规模来看,符合大样本特征要求,表1为本次研究的相关变量定义与统计描述,从统计描述中可以看出,研究样本中一半的家庭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但是大城市化迁移家庭较少,具有临时性特征的半城市化家庭占26%。从样本特征类型来看,分布较均衡,与全国实际情况接近。我们认为,基于这个样本的研究结论,应该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结果分析
(一)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特征分析
理论和实践表明: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动因。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化型家庭平均收入水平最高,城市化转移应该是农户的理想选择,但它不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唯一选择,说明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客观存在的。
从表2可以看出,四种类型家庭在主要劳动力的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劳动力总数、上学子女数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就主要劳动力的年龄而言,小城镇化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最小,半城市化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最大;从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看,城市化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小城镇化家庭次之,半城市化家庭最次;从家庭规模看,城市化家庭人口规模最小,小城镇化家庭人口规模较大,半城市化家庭人口规模最大;就家庭上学子女数来看,虽然各类家庭有一定的差异,但与传统农业家庭相比,半城市化家庭和城市化家庭的差异都不显著,而小城镇化家庭的上学子女数明显的少于前者;从家庭劳动力总数看,城市化家庭少于传统农业家庭,小城镇化家庭多于传统农业家庭,但差异都不显著,半城市化家庭的劳动力总数明显多于传统农业家庭。说明农村人口城市化类型的选择取决于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农户基于家庭人口的综合特征选择的结果,它具有客观必然性。
从家庭生活满意度来看,半城市化家庭的生活满意度低于传统农业家庭,但差异不显著;小城镇化家庭和城市化家庭的生活满意度都高于传统农业家庭,而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梯次与农户家庭生活满意度没有直接的关联,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具有主观可能性。
(二)家庭人口特征与目标区域选择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向相对发达地区迁移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显著高于向其他地区迁移的家庭,而且城市化家庭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城市化家庭人口数最少,平均3.95人,其余类型家庭人口数比较多,平均4.2人以上,但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小规模家庭在城市化过程中更具竞争力;各类家庭未成年子女数和劳动力数差异不显著,说明未成年子女数和劳动力数对家庭迁移区域选择影响不明显;家庭主要劳动力平均年龄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区域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向不发达地区城市化迁移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平均年龄相对较高,向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化迁移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平均年龄相对较低,其原因在于:向不发达地区城市化迁移主要依赖于技术,年龄较高者的技术熟练程度较高,社会声誉较高,更容易获得稳定的收入;向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化迁移主要依赖于综合素质,而受教育程度较高者的综合素质较高。说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目标区域选择也是农户基于其家庭人口特征综合权衡的结果。
(三)迁入地选择与家庭人口生活质量的关系
收入水平是评价生活质量高低的常用客观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比较高,都在3.1万元以上;向相对发达地区迁移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其中,城市化家庭人均收入在2.8万元以下,半城市化家庭人均收入在2万元以下;迁入相对发达地区半城市化家庭人口平均收入为迁入不发达地区同类家庭人均收入的62.9%,迁入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化家庭人口平均收入为迁入不发达地区同类家庭人均收入的86.2%。我们认为,农村人口城市化迁移的目的在于实现家庭持久收入的最大化,相对发达地区在教育条件、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都优于不发达地区,有利于提高家庭的持久收入,而且,相对发达地区就业能体现家庭主要劳动力的能力,提高其在迁出地的声誉、地位等,使迁入相对发达地区家庭能获得更多的精神方面的满足。因此,虽然迁入相对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人口,还是选择向这类地区转移。
生活满意度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常用主观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向不发达地区城市化迁移家庭生活满意度的统计结果极其显著,说明其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其他类型家庭之间生活满意度差异不显著。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向不发达地区城市化迁移的家庭获得了较高的收入,但与其他城市化居民相比而言,在子女教育质量、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差距,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这再次证明,收入最大化不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唯一目标。
从收入和家庭成员满意度两个指标看,半城市化型家庭对目前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被迫的接受,不具有稳定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 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差异的必然要求。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农户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在城市落户生根的过程;城市化对农村人口具有选择性;不同农户家庭主要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家庭人口城市化难易程度的差异性和城市化决策的差异性。因此,农村人口城市化必须根据农户家庭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实现梯次城市化。
2.家庭人口特征对城市化转移区域选择有明显的影响。农村人口城市化区域选择决策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户在迁入地寻求就业相对竞争优势的过程。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就业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年龄、技能、家庭人口总数等。根据我们的分析: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农村人口城市化路径的主要因素。家庭规模及主要劳动力总数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双刃剑”。一方面,家庭规模小,在城市生存的总成本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人口城市化;家庭规模大,农户的生存压力大,这能刺激其主要劳动力寻求农业之外的发展途径,同时,家庭规模大,主要劳动力数量也较多,为农户合理配置其劳动力资源,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从而使这类农户更易于脱离传统农业型家庭群体,向其他类型的农户转化。另一方面, 家庭规模大的农户,其人均收入水平低,无法迈过城市化的“门槛”,而成为城镇居民或城市居民。
3.发展本地小城镇应该成为城市化战略的着力点。从农户自身的角度看,实现城市化转移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但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异地转移不利于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从理论上讲,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模式应该是传统农业型-小城镇化型-半城市化-大城市化型。因为小城镇离农户的居住地近,农户的社会资本相对充裕,就业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生存成本也较低;当农户在小城镇积累了就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资金实力时,才能更好地向大城市渗透,进而成为大城市型家庭。从实践的角度看,半城市化家庭是农户既不满足于依靠传统农业维持生计,又无法在城市(城镇)站稳脚跟,求得长远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家庭类型,由于其不稳定性,在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中应该尽量减少这种类型的家庭。因此,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模式应该是传统农业型本地城镇化半城市化大城市化,发展本地小城镇应该是城市化战略的着力点。
(二)政策建议
1.培养新型农民,解除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后顾之忧。通过培训使农民成为文化素质高、科技素质高、懂得科技种田、能够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时代的需要[4],也是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重中之重。第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虽然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由于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纳具有选择性,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农民,更易于实现城市化转移。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退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难以巩固。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第二,培育新型农民是保障城市建设所需劳动力供给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培育新型农民,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形成更多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第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不竭动力。培育新型农民能增加农户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和水平,从而刺激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增强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使小城镇形成“燎原”之势;众多小城镇的发展能够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支撑,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因此,培养新型农民,解除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后顾之忧,是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重中之重。
2.着力扩大小城镇规模,放大集聚经济效应。小城镇不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阵地,而且是大城市劳动力的“孵化器”,同时,还是支撑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星”。大力发展小城镇的第二、三产业,有利于放大小城镇的集聚经济效应,不断增强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使更多农业人口实现小城镇化,并为大城市发展提供需求条件,培育并输送其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5]。因此,要重点发展小城镇的第二、三产业。一是以乡镇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一方面,培育主导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另一方面,主导产业的培育能扩大小城镇规模,壮大其经济实力,增强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而减少半城市化家庭的数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城市的压力。二是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缩小小城镇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大城市的差距,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为发挥小城镇的集聚经济效应创造人口和消费条件。
3.降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门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梯级门槛”的农村居民的数量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速度、进程的关键变量[6]。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需要跨越的门槛主要有:与户籍制度挂钩的身份市民化门槛、就业公平化门槛、社会保障平等化门槛等,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居住城市化门槛[7]。上述门槛要么增加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成本,要么降低了其收益,从而使可支配收入超过“梯级门槛”的农村居民的数量难以满足城镇化的需求。因此,政府应逐步放宽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限制;健全和完善农村人口城市就业的培训和竞争体制、机制;对非政府主导迁入城市的新居民提供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8];逐步实现城市就业农民社会保障的市民化待遇。进而降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门槛,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此外,由于农户家庭人口特征是决定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因素,而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具有可变性,随着家庭人口特征的变化,现有传统农业家庭可能变成小城镇型家庭或半城市化家庭;现有小城镇型家庭可能成为大城市化型家庭;现有半城市化家庭也可能成为小城镇化型家庭。因此,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达即至,宁海林.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J].城市问题,2006(5):73-76.
[2] 叶欲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
[3] 林树森.城市增长与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2011,35(11):11-18.
[4] 张亮.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7):4-6.
[5] 潘海生.“就地城镇化”: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关于浙江省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0(12):48-52.
[6] 唐根年,徐维祥,贾临宇,等.中国农民市民化经济门槛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地理,2006(1):118-121.
[7] 张忠法,沈和,李屹.影响农民市民化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3(5):13-19.
[8] 邹伟.我国农民市民化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问题,2007(10):19-21.
Study on Echeloning Migr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LU Dong-ning1,CHEN Jiang-sheng2
(1.College of Management,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篇4
关键词:刺参;工厂化养殖;放养规格;最佳密度
中图分类号:Q2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0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的刺参是来自大连陆源海产科技园的刺参圈,体重80~200g/头。按试验设计分别暂养于闲置的刺参育苗培育池,3d后开始试验。
1.2 试验方法
试验开始于2014年11月,周期为50d。
试验1:试验选用12个22 m3养殖池,设置6个不同密度组,分别为1.8kg/m3、2.1kg/m3、2.1kg/m3、2.2kg/m3、3.4kg/m3和3.7kg/m3,每组设1个平行试验组。刺参个体规格均为(100~105g/头)。
试验2:7个不同规格个体养殖试验组。规格组见表1:
1.3 水质管理
养殖试验所用海水,经砂滤、升温处理。养殖期间,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全池水量的1/2。每3d,倒池1次。水温范围为14.0~15.0℃;盐度为30~33;pH为8.02~8.04;充气后,溶解氧含量为9.14 ~11.08mg/L。试验期间每个水池水位保持在120cm左右,保持连续充气。
1.4 饵料投喂
刺参每日16:30投喂1次自行研制的人工配合饵料(粒径3~5mm,水分含量30%,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为20%,脂肪含量为3.00%,灰分含量为40%),按刺参体重3%为每日投喂量,再根据刺参摄食情况和粪便粗细确定投喂量,记录每日实际饵料投喂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图1表明,当养殖密度为3.4kg/m3时,获得最大的单位水体刺参增重量为1.66kg。
经50d养殖试验,刺参增重情况见表2。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为1.8 ~3.4kg/m3时刺参生长差异不显著;密度为3.7 kg/m3时,增重率较其他组别明显降低。说明密度达到3.7 kg/m3时,刺参生长受到密度限制,生长缓慢。对单位水体增重量作图,见图1:
2.2 个体规格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不同规格的刺参平均增重率详见表2,为了找出最适生长规格,以增重率为统计指标,对上述规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法多重比较。
注:表中数值在右上角标有相同字母的,其间无显著差异(P>0.05),标有不同字母的,其间有显著差异(P
结果表明:当规格≤133g/头时,各组增重率差异不显著;当规格≥158g/头时,其增重率小于规格≤133g/头各组,与规格≤133g/头各组差异显著。说明当刺参生长到158g,其生长受到自身规格限制,生长缓慢。
3 讨 论
养殖密度在1.8~3.4kg/m3时,虽然刺参生长差异不显著,但最终生物量是不同的,养殖密度为3.4kg/m3时,其最终生物量达到最高,单位水体增重1.66kg。表明在此养殖生态条件下,养殖密度为3.4kg/m3可获得最大养殖效益。
对不同规格的刺参养殖试验分析表明,规格≤133g/头时,生长差异不显著,而当规格≥158g/头时,生长缓慢,养殖设施得不到最大的利用。
可以根据养殖天数,确定最初放养规格,使最后出池规格既达到商品规格,又不对养殖设施造成浪费。
篇5
文/水 淼
饮食要有节制,运动要有毅力。凡事要成功都须有恒心。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一曝十寒,一事无成,体育锻炼尤其如此,练之停之,等于不练。因为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才会得到提高,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中断锻炼,否则前功尽弃。
人们在吃饭的时候,面对山珍海味、满汉全席,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没有节制。在运动的时候,因为辛苦,而总是无法坚持下去。
坚持运动贵在养成习惯,这是一个人终身的健康投资。良好的运动习惯,如同是健康银行。坚持运动,你的健康资本就会不断地增值,给你带来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使你心旷神怡,青春永驻。
如果你要用运动锻炼身体,用运动来减肥,用运动来康复病情,就需要长时间地锻炼。一两天的锻炼,是收获不大的。
虽说生命在于运动,可是运动与在家舒舒服服地躺着相比,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下面有几种方法能让你坚持做运动。
制定目标。这种目标可以是“穿上小一号的衣服”,或是“为公路赛跑做准备”。
找个人一起运动。参与的朋友越多,自觉性就会越高。
随“季”应变,改换项目。如果每天都吃一样的东西,你很快就会感到厌倦。所以为什么要每天都重复同样的运动呢?在坚持基本性项目的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就增加1种新的项目。有时候你甚至可以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换健身项目――夏天去山地骑车和越野跑,冬天则可以去滑雪。
偶尔把运动强度降低。与其认为反正无法完成5公里长跑而什么都不做,还不如出去散步l公里,让自己感觉良好。如果你经常锻炼,那么偶尔停下l~2天不会有太大影响。
锻炼的时候,还可以交叉训练。所谓的交叉训练是说在同一个训练的课程中,有增进心肺耐力的有氧运动,也有增强肌力的重量训练,和增加柔软度的体操。比如,你可以在从事枯燥的慢跑后,再穿上直排轮,训练自己的协调性。它能够让人运动起来感到更有趣、轻松。
健身和吃饭一样,是习惯。不少健身的发烧友都把健身作为日程安排上的重要项目,甚至会每天检查自己第二天的日程,思考什么时间可以安排跑步或去健身俱乐部。如果能将健身跟吃饭一样,变为一种生活习惯,你会发现坚持其实不太难。
酒之诗词――《菩萨蛮》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词风清简的韦庄,在这阕词里,依然用其率直而真挚的写法完成。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即点明诗人今夜已有不醉不归的决心,而拿起酒杯,一饮而尽;一杯接着一杯,在饮酒时刻,勿谈明天的事情,颇有李白所云“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味道。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怀着珍惜的心情,接受主人的真诚招待,而美酒当前,亦可感受主人的用心及背后深切的情感。
篇6
【关键词】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河流生态;生态规划;
山地河流因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其河流生态的稳定性远低于同类型的平原河流,特别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大量河流逐步纳入到城市建设范围,因缺乏系统的生态规划策略,造成了河流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如重庆市主城区现有17条次级河流,环境污染严重的有花溪河、梁滩河、清水溪、跳蹬河、朝阳溪、跳墩河六条河流,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严重的影响。加强对山地河流生态环境特点的理解,并推出其相应的保护、利用策略,是当前河流生态规划的重中之重。
1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的特点和环境现状
1.1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特征
(1)水文及特征:受山地地形地貌的影响,山地河流具有坡降较大、 断面相对狭窄、 流速快、 汇流历时短而水量集中、流量与水位变幅很大且季节性明显等主要水文特征。其主要形态特征是河道形态蜿蜒多变, 整个流程上河流宽窄深浅不一,河槽不规则等。河流的断面形态往往呈V字形或不完整的U字形,两岸坡度陡峻;河谷内出现一级或多级一般较为狭窄的河流阶地,易引起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山地河流特殊的水文和形态特征,使河流生态极其敏感、脆弱,给河流生态保护带来很大挑战。
(2)物质特征:由于山地城市地势起伏大,河流水环境中物质的季节差异性比较大。在丰水期,河道的径流量大,河道内污染物浓度比较低,但悬浮物较多;而在枯水期,河道径流量小,河道内污染物浓度相对比较高。当河道内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就会对河流的水环境产生影响,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影响河流的生态稳定性。这种物质特征客观上需要对河流的合理需水量进行研究,并通过水资源的涵养、引入来改善。
(3)功能特征:山地城市特殊的山城风貌,常具备山、城、水良好的景观生态格局,河流在其中不仅承担了重要的景观功能,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的双重功能。在生态上山地河流具有净化环境功能,具有废物收纳、降解和更新作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气候、防洪排涝等方面有着基础的作用;在社会文化上,山地河流因其良好的景观条件,具有友好服务功能,承载着城市大众的景观娱乐、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等活动。
1.2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环境现状
山地河流不仅具有极大的景观价值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在开发进程中,由于对河流资源盲目的开发,对自然生态不够尊重的态度,造成了目前河流污染严重、生境破坏的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人工界面代替原来河流沿岸的透水性界面,自然河道被截弯取直,沿岸景观和植被遭到破坏,城市水系变得支离破碎,环境恶化。设计中刻意追求平面规则美和形态美,讲究人工构图效果而漠视自然形态,河流沿线自然要素的形态和格局被修改,破坏了河流地带生境特点,影响了河流的生态功能。为控制洪水采取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加固河堤、筑坝,甚至是对河流的改道等方式,改变了河流的河床形态和水文规律,导致河岸自身的调节功能减弱,反而降低了河道蓄洪排洪功能。因此,河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被严重削弱,景观价值与生态价值被极大降低,山地城市良好的景观生态格局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城市的人居环境。
2 次级河流生态保护与生态规划策略
2.1 基地概况
苦溪河为长江南岸一级支流,全长约25.17km,发源于巴南区鹿角场,从茶园新区西南入境后转向北穿越茶园新区,在广阳岛附近汇入长江。现状河流呈树枝状分布,以苦溪河为主骨架,有跳蹬河、梨子园河、拦马河三条支流,其上游分别有雷家桥、百步梯、木耳厂等多个水库。
苦溪河所在的茶园新区规划面积约50km2、人口约50 万,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东部,地处铜锣山脉以东,北临长江,南接樵坪山,西邻南山,东靠明月山,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新区基地用地性质以居住用地为主,南面和东面分别有集中的工业用地分布。新区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对改道后的河道进行了较为成功的生态恢复,但在系统的规划中,城市用地、道路系统、基础设施等对河道生态的影响比较严重,有待修正和提高。
2.2 苦溪河分段生态分析
苦溪河具有典型的山地河流特征,坡降较大、 断面相对狭窄、河道形态蜿蜒多变, 整个流程上河流宽窄深浅不一,河槽不规则。全河段平均坡降为4.85%,最大坡降为54.76%。最大坡降位于胜利桥段。而根据河段的坡降与周边地形地貌、植被条件,苦溪河河流 生态环境大致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其中上游段长6.8km,汇流多且密,洪水易发性高,河道较平直,河面落差约89米,地形局部落差大,但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中游段全长约6.1km,河道曲折,河床落差在10m左右,水位变化小,全段基本为平流,水体污染多为长生桥居民随意排放的生活污水,而且经过镇中心的河岸多被渠化,割断了河流与岸边的生态交换通道;下游段全长约6.4km,河床落差在30m左右,为典型的弯曲型河流,河床自然蜿蜓曲折,坡降较大,有明显的凹、凸岸之分,岸线以自然驳岸为主,基本没有人工渠化,植被覆盖以自然植被覆盖为主,几乎没有建设用地。
苦溪河总体生态环境较好,但局部由于水质污染、裁弯取直、渠化等原因,生态受到了破坏,在景观规划中,需保留下游良好的生境,恢复和重建上游和中游被破坏的河流生境。
3 基于防灾减灾与雨水利用的景观生态处理方法
3.1 基于防灾减灾的景观生态处理
(1)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合理规划水利设施
城市人工硬质界面雨水渗透性差,在暴雨期无法有效滞留雨水,增大了地表径流,增加河道防洪压力;在干旱期无法涵养水源,导致河道水量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沿河道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滨河绿地、湿地、雨水花园等,有效管理雨水,减少洪水危害,改善水质,重建湿地生物生境,重塑河流生态环境。同时,在河流上游合理建设水坝、水库、湿地,调蓄水量,减少洪水危害。
(2)根据河道特征不同,采用不同的防洪减灾策略
苦溪河全河段水文特征与河流形态不同,汇水体系与坡降差别较大,水量和水流差别也很大,因此在洪汛期,排洪抗涝的压力也大不相同。对河流进行分段处理,针对每段不同的特征进行景观处理,有的放矢,尽可能减轻甚至消除洪水的不良影响。上游坡降大、易发生洪水,可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在洪泛区设计人工湿地,在汛期排涝泄洪,在旱季涵养水源。中游河道曲折,坡降不大,水流较平缓,防洪压力较小。结合现状地形与汇水线,设计人工景观水系。既能服务于周围城市居民,又能成为洪汛期的补充泄洪河道,同时也可以作为雨水收集系统的一部分。下游河道蜿蜒曲折,坡降大,防洪压力较大。在规划中,梳理汇水线,并设计绿地保护汇水线,延缓暴雨汇入主河道时间,减少河道瞬时最高流量,降低洪水灾害的发生。
3.2 基于雨水资源利用的景观处理
从用地不同界面来分,规划区内用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硬质界面为主的用地,例如道路、立交桥、广场等;第二类是硬质与绿化共存的用地,例如居住区、科技园、商业区等;第三类是绿化为主的用地,例如公园、苗圃、水体等。根据不同界面具有不同的渗透性,采用不同的雨水收集形式,最大限度利用雨水资源与河流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第一类用地以大面积硬质界面为主,雨水不易渗透性差,地表径流大。为促进雨水下渗, 减少雨水直接排放,应尽可能使用透水地面,道路绿地尽可能设计为下凹绿地, 使周边地表径流雨水首先进入绿地下渗, 不能及时下渗的雨水由设置的溢流雨水口排放,从而减少地表径流。
第二类用地是硬质与绿化共存的用地,既要考虑促进硬质地面雨水的渗透,又可利用绿地进行雨水收集。因此,营造一系列人工水体和湿地形成的“雨水园”,经过“雨水园”的渗滤与收集,解决雨水排放与净化问题。“雨水园”既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又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
第三类用地是绿化为主的用地,渗透性较好,地表径流较小。尽可能保护与优化原有植被与生态环境,增强其净化雨水,涵养水源的能力;同时对生态环境已被破坏的区域进行合理的人工修复,设计滞留池与人工湿地,使其逐渐还原形成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态环境, 提升其收集雨水,净化雨水的能力。
3.3 构建以河流廊道为骨架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山地河流树枝状的河道分布于城市的各功能区,如能在规划前期阶段就将河道生态绿地与城市开放空间有机结合,对于促进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开放体系建设有着积极地意义。构建以河流廊道为骨架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即是以低碳出行网络串接规划区内的绿地及河流,形成完整的绿色休闲空间体系,并使得人们能够尽量主要以步行、自行车、轮滑等低碳出行的方式通往城市各功能区。这种河道生态保护与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互动,结合绿色通行系统、城市功能圈、公共设施等三方面的措施,对于重庆市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的意义十分重大。
(1)根据山地城市的特点,建立完整的绿色通行系统
完整的绿色通行系统由沿河道串联城市生态绿心的主要道路、城市中心次级绿色便捷通道与居住组团间城市支路相连接形成。它不仅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而且通过道路系统的构建,整合区域内的生态资源,形成以河流生境为骨架的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绿色通行系统的主体架构通过沿滨河主要道路的构建,将城市公共服务带、城市重要公园、风景区等城市绿地连接形成。同时,依托河流廊道的生态结构,将河流汇水区绿地、滨水开放空间和生态湿地等城市重要生态绿心整合形成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核心,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为居民提供休闲度假游憩的场所。城市中心次级便捷通道以城市中心为核心,串联城市中心区公园、休闲商业、商务办公区域的绿地形成,是绿色通行系统的第二级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居民提供快速交通,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以居住组团为单位,通过城市支路串联各个社区绿地及各组团内重要的配套设施附属绿地,形成绿色通行系统的第三级系统,成为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重要补充,也为居民提供健身康体的场所,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2)根据河道不同自然水文条件,形成三大“城市功能圈”
河流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水文条件,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布局。通过分析与整合苦溪河自然环境条件与水文条件,结合城市不同分区的功能需求,设计形成“三大城市功能圈”,形成城市生态安全保障,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
结合河道下游段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城市自然风貌区,作为城市生态中心,设计为自然休闲圈。让人们可以充分享受自然和户外休闲活动,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生态保护。
基于河道中游段已形成的城镇聚落与良好的水文条件,形成城市中心,设计为都市活力圈。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同时展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一道舒适休闲的人文风景。
结合河道中上游段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城镇聚落,形成城市居住组团,设计为社区生活圈。配套建设学校、图书馆、社区公园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娱乐、健身康体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并为居民的日常活动提供安全优美的步行空间。
(3)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体现人性化关怀
在以河流廊道为骨架的开放空间体系中,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不仅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能满足居民生活与发展的直接需求。根据三个“城市功能圈”不同的功能需求,设置不同公共服务类型:自然休闲圈以提供游憩服务为主,辅助安排餐饮、住宿等服务。都市活力圈,以提供休闲文化娱乐和大型商业服务为主,辅助安排健身康体、餐饮、住宿等服务。社区生活圈以提供居民医疗、教育、健身康体和休闲娱乐服务为主,辅助安排商业服务、餐饮、住宿等服务。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成为绿色通行系统与三大“城市功能圈”的重要补充,让居民在出行、休闲娱乐与日常生活中都能享受人性化的服务,真正实现城市居民乐享生活的愿望。
4 结语
苦溪河生态规划是山地次级河流生态规划的一次探讨和实践,通过融合水利、生态、景观等多学科理论,科学、合理地营造具有城市安全、生态系统连续、景观优美、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生态廊道,实现山地城市次级河流的多种功能。
参考文献
[1] 胡婷.硕士论文.山地城镇河流地带适应性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9:39-54
[2] 付永川, 杨海蓉.对重庆市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整治的思考[J].安徽农业,2007,35( 18):5535- 5536,5596
[3] 姜文超,饶碧华,张智,张勤.山地城市河流健康内涵及评价[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6,6:104-107
[4] 朱颖,王浩,孙新旺.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景观规划探索――以浙江安吉西港湿地景观带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09,23(4):133
[5] 李孝坤,三峡库区水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J]. 水资源保护,2005,9:66- 69
[6]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白刺花(Sophora davidii);群落;种群;生态位
中图分类号:Q1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286-04
生态位一词首先是由Grinnel于1917年引入到生态学领域中,并把其定义为物种在环境中的最后分布单位[1-3]。生态位与种间竞争有关,同资源的利用密不可分[4]。生态位研究是近代生态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种间生态位重叠被认为是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决定因素,反映了种群对资源的利用能力[5,6]及其群落的稳定性。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计算分析对不同植物环境适应性的比较具有重要作用[7]。
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属于豆科槐属旱生灌木,又称狼牙刺、铁马胡烧、苦刺[8-10],除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甘肃等地[9]外,还广泛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西南岩溶地区。该物种不仅具有突出的耐干旱、耐贫瘠、耐火烧、耐践踏、耐刈割等生态特性[10],而且造林容易、成林时间短、根系发达(其主根发达,据测定地上部分的枝干高40 cm时,主根深入地下可达100 cm以下,侧根集中生长在30 cm土层[9])、固土保水等优点,其花和种子中富含多种氨基酸(种子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30.62%,花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32.87%[11])、维生素及矿质元素[12]。此外,其花是很好的蜜源,种子食药两用,是一个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较好的优良树种,也是喀斯特石漠化区灌丛草地改良及石漠化早期恢复阶段的先锋树种。本研究通过对喀斯特地区白刺花群落组成类型中12个优势种进行研究,揭示白刺花在喀斯特石漠化区早期恢复阶段中的功能、生态适应性及生态相似性,探讨种群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发展趋势,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白刺花及有效治理石漠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贵州省关岭县关镇冬足村,地处珠江流域的重要干流北盘江的东岸,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耕地多为陡坡地,距关岭县城43 km,海拔1 060~1 079 m。气候类型主要为半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8.4 ℃,年均极端最高气温为32.4 ℃,年均极端最低气温为6.6 ℃,年降水量680~1 100 mm。年均积温达6 542.9 ℃,季节分配极为不均,冬春旱及伏旱严重,全年无霜期在337 d以上,土壤为石灰土,pH 7.1~7.6。
2 研究方法
2.1 取样及数据处理
3.1 物种重要值计算结果
对喀斯特石漠化区灌丛灌木群落演替阶段主要种群白刺花的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在5个样地中出现植物物种共35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白刺花、粉枝莓、火棘、灰毛浆果楝、竹叶椒,其频率均大于60%。群落组成类型主要为“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火棘+粉枝莓+竹叶椒”,其伴生树种除了有云实、木通、异叶鼠李、马棘等外,还包括石岩枫、刺楸、荚蒾、梗花雀梅藤等多种。研究发现,在喀斯特石漠化区早期群落演替阶段,主要以藤刺灌丛为主,并有多个群落组成类型,而“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火棘+粉枝莓+竹叶椒”群落类型只是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区的一种,也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植物群落的典型代表(表1)。
3.2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宽度主要反映物种对资源利用的程度,树种生态位宽度越大,其生态适应能力赿强,生存机会越大,分布越广。从表2可知,在灌丛灌木阶段,白刺花群落组成类型中,生态位宽度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竹叶椒、火棘、粉枝莓,在该群落组成类型中这5种生态位宽度较宽,说明在喀斯特地区特别是在石漠化地区早期恢复阶段,其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利用资源充分,成为该群落类型的优势种。在喀斯特石漠化区灌丛灌木群落阶段有很多群落组成类型,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些种都是这阶段的常见种、广泛种、优势种。白刺花根系发达,特别是在喀斯特石漠化区,岩石率高,土层浅薄、土壤总量少,白刺花在早期恢复阶段作为先锋种,很快适应恶劣环境,对治理石漠化有较好的效果。因为在恢复早期,其有利于遮阴,使一些相对耐阴植物侵入。各个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表明了它们在群落的地位与作用。
3.3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从表3可知,各种对的生态位相似比例Cih在0~1之间不等,说明在“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火棘+粉枝莓+竹叶椒”群落组成类型中物种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差异较大。其可能的原因是在该群落组成类型中,优势种较为明显,而其他伴生种分布无规律,大多成集群分布,其物种利用资源的程度有较大差异;另一个方面是在早期阶段,大多物种为阳性树种,由于以白刺花为主的物种覆盖面积较广,一些喜阳物种无法与之共同生长,表明在灌丛灌木阶段,该群落组成类型相对稳定,但该类型一旦受到外界不利的干扰,随着演替的进行,其他喜阳植物占据优势地位,其群落类型将会发生改变。对于相似度较大的物种对,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较大,如异叶鼠李与构树(11-12)相似度为0.986 1,荚蒾与构树(9-12)相似度为0.985 1。
3.4 生态位重叠值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要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物种,或具有相近的生态特性,或对环境因子具有互补性要求,即生态位重叠是两个物种与生态因子联系上的相似性[15]。
12个优势种构成66个物种对,其中主要种群Lih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04,即0.04
4 结论与讨论
1)在喀斯特地区“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火棘+粉枝莓+竹叶椒”是喀斯特地区较典型群落组成类型。在该群落组成类型中,生态位宽度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竹叶椒、火棘、粉枝莓,白刺花利用资源的能力较强,在喀斯特石漠化生境中的适应能力较强,并且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固土护坡能力。
2)在喀斯特地区“白刺花+灰毛浆果楝+火棘+粉枝莓+竹叶椒”群落组成类型中,各种对的生态位相似比例Cih在0~1,物种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差异较大。在灌丛灌木群落演替阶段,该群落组成类型相对稳定。
3)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除表征生态相似性外,还反映竞争关系,这与环境条件变化相关。在该群落组成类型中,群落主要树种生态位重叠基本上是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越大,与其他种群的生态位重叠的机会越大,反之则越小。通过对白刺花种群生态位研究发现,具有较大生态位宽度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未必高,可能是物种本身生态学特性不同,对资源位要求不完全一致,从而导致生态位重叠值不高。12个种群间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生态位完全重叠,各种群间利用资源的差异性显著,表明种群对资源的共享趋势并不明显,显示白刺花群落相对稳定。
4)在喀斯特石漠化区,白刺花具有较大利用前景,除作为植被恢复的先锋种外,也是很好的饲料及蜜源植物,合理开发利用白刺花资源,对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戈 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张忠华,梁士楚,胡 刚.桂林岩溶石山阴香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9,22(1):63-68.
[3] 李 瑞,张克斌,杨晓晖,等.荒漠化草原人工封育区植物生态位研究——以宁夏盐池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13-216.
[4] 张 璐,苏志尧,陈北光,等. 广东石坑崆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J].林业科学研究, 2007,20(5):598-603.
[5] HURCHINSON G E. Homage to santa rosalia or why are there so many kinds of animals? [J]. Am Nat,1959,93:145-159.
[6] SCHONENER T W. Resource partitioning in ecological communities[J].Science,1974,185:27-39.
[7] 陈子萱,田福平,牛俊义,等.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物生态位特征研究[J].草地学报,2007,15(6):525-530.
[8] 王普昶,赵丽丽,宋高翔,等.岩溶山区白刺花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03-12804,12808.
[9] 王会儒,郭 星.白刺花育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4(5):26.
[10] 陈 玲,李苇洁,徐 信,等.不同处理方法对白刺花种子萌发的影响[J].种子,2011,30(7):110-113.
[11] 李苇洁,易朝阳,龙秀琴,等.黔中喀斯特山地白刺花营养成分及其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15-16316, 16364.
[12] 陈 青,杨小生,朱海燕,等.贵州产白刺花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6,37(7):986-987.
[13] 王 鹏.天然甜槠林乔木层主要树种生态位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2):58-62.
篇8
关键词:导入;CIS;规范;企业文化;建设
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企业识别系统,或"企业形象统一战略",由美国IBM公司首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二十几年来,在国内为广大企业所接受并成为发展潮流。导入CIS是助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1、 CIS系统构成
CIS构成要素,有五者构成:1: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2:企业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3:企业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简称vi);4:企业听觉识别 (audio identity,简称ai);5:企业环境识别(environmental identity,简称ei)。其中mi、bi、vi为基本要素,mi是抽象思考的精神理念,难以具体显现其中内涵,表达其精神特质。bi是行为活动的动态形式。vi用视觉形象来进行个性识别。
2、 安徽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与CIS现状
行业文化(已):中国烟草行业文化架构体系(mi)、视觉识别系统(vi)和行为规范(bi),CIS要素基本构成。
企业文化(已):以"成长"文化为主线,"161"架构母子文化体系(mi)。
服务品牌文化(已):"徽映"服务品牌理念识别手册(mi)、视觉视觉手册(vi)和行为识别手册(bi),BIS(品牌识别系统)要素基本构成。从理论上说,企业文化与服务品牌文化在内涵上是一致的,CIS与BIS在内容结构上具有同质的吻合性,在这里可以放在一起探讨。
从上面的现状可以看出,安徽烟草商业企业文化是多维文化并存的文化,既有上位文化(行业文化);也有省公司母文化(成长文化)为主体,各地市级公司子文化(执行理念)为支撑的母子文化;还有企业文化的外部延展:服务品牌文化。三种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导入CIS或BIS后,重点都在于树立企业形象,使其文化得以传播和认同。
3、 导入CIS规范企业文化建设
3.1 规范理念识别,核心价值的制度化
在安徽烟草商业企业"161"架构母子文化中,已经确立了企业的核心价值,包括对这些价值具体应用的阐释和解释。但如果这些阐释和解释只是辞藻华丽的文字堆砌,不能转化成量化的指标或可检测、衡量的东西,往往在实际的识别(传播)过程中是起不到效果的。
一般而言,员工的工作行为需要核心价值的指引和制度的约束,仅仅提倡某些价值是起不到矫正不良行为的作用的,而是需要依照核心价值确立基本的制度。可以说,核心价值应成为企业规章制度的灵魂。
一是要把核心价值作为尊重人、尊重规律的依据。
人是企业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从尊重人而言,应从激励、约束两个方向关注人的成长,培养人,发展人。企业员工只有在行为上符合企业核心价值的要求,才能获得提拔和重用。
从尊重规律而言,核心价值如果不实行制度化,就可能变成口号,流于形式。企业文化体系建立共同愿景,目标行为趋同。文化作为制度的支撑,也就意味着,不管是正式的制度还是非正式的制度,都是需要核心价值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行为标准,这样的制度才具有约束性。
二是要把核心价值的共性具体化、特色分类化。
企业不仅仅要确立核心价值,还要在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之后进行制度化,变成一种公众行为标准,然后用这种标准去引导和考核企业的员工,最后员工便会自然而然地符合某种核心价值,当然核心价值的确立是需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且富有人性化的因素。例如,安徽烟草商业企业提出的"勤奋崇智"核心价值,这是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做到的,属于共性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勤奋崇智"?领导的调研报告、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头脑风暴中的"金点子",其实都是"勤奋崇智"的体现,这些都需要在理念识别(传播)中具体的表现出来;又例如,财务部门提出的成本理念,属于特色的执行理念,这种核心价值就需要财务部门把过去的那些做法与成本的核心价值所要求的东西结合起来,对如何改进工作的具体安排重新做出调整,形成新的制度化标准。
三是要把核心价值转化为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的标准。
核心价值最终要转化为员工的行为,在原则性的规章制度上,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要逐年提高标准,成为激励、约束员工的重要措施。例如,安徽烟草商业企业文化中提出了"创新"作为核心价值,那么,一方面,人为妨碍创新的做法应当被视为违背核心价值,该种行为将被列入惩罚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创新上做出贡献的员工则要及时予以奖励。总之,在什么方面的创新,实现了什么样的突破,应当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提升或惩罚等,都要有一套规章制度。核心价值被赋予到规章制度中,这些规章制度就不只是表面文章,变成了一种具有价值支撑的考核标准。
企业核心价值确立及其制度化之后,需要培训并贯彻执行。所以,对于核心价值的制度化,并不是说把它定位规章制度就行了,还要不断地推动它的实行,要不断地解释、监督,向企业的日常活动中渗透。
3.2 规范视觉识别,传播应用的标准化
安徽烟草商业企业目前使用的有两套视觉识别系统,一套是中国烟草视觉识别系统,另一套是"徽映"服务品牌视觉识别手册,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展示企业形象,但在传播应用是有区别的。
一是要准确的传达出企业名称及行业性质。
中国烟草标识是图案与字体组合的标识,能够准确的传达出行业性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采取标识与企业名称组合的方式进行识别(传播)。例如,在烟草企业大门,以及企业所在楼房显著位置都会标注中国烟草标识,以告知人们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对于烟草商业企业来说,它是没有产品品牌的,客户不能够通过产品来了解到企业的名称及性质,因此在烟草商业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规划运用中,展示企业名称及性质的一定是中国烟草标识。
企业标识的形象与企业的行业性质之间的联系不一定是直接的,烟草商业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服务品牌来传播企业性质,成功的服务品牌视觉识别体系能够更为准确的传播企业性质。例如,安徽烟草商业企业的"徽映"服务品牌,其视觉识别系统,是介于形象与抽象之间的,具象的,并不拘泥于现实的形象,而是会超越它,在品牌标识与企业的行业性质之间建立起联想的桥梁,并且这种联想是为人们所能够进行的。
规范的视觉识别系统在传播到一定时间后,伴随企业的持续发展与宣传,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人们不必再去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企业的名称是什么,只要看旁边的企业图像标识,只要看一眼,就知道这是哪一家企业了。
二是要准确的传达出企业的宗旨。
好的视觉识别体系必须能够较准确地传达出企业的宗旨,通过诠释,能使企业员工明白、理解与接受,同时也能让客户、社会有关人士理解与认同。
规范的视觉识别体系传达可以是直接的、单纯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艺术化的。例如,中国烟草标识与行业共同价值观文字组合形式的传播,就是企业标识需要配合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就是配合传达宗旨的文字,组合在一个看板中,这样的表达方式是直接的,一看就明白的。又例如,"徽映"服务品牌的标识,单看图像信息不是一看就明白,但其暖色调的氛围和笑脸的图案,让人联想到的一定是温暖、贴心、真诚等这样词语及意思,间接传达出服务宗旨:"晴暖江淮,徽映四方"的内涵。
3.3 规范行为识别,推广演练的常态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仅有核心价值的指引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规范行为的支撑,等同于表面文章。可以说,mi是CIS的"想法",那么bi就是CIS的"做法",行为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范行为识别就是不断地矫正员工的不规范行为,只有不断的通过宣贯、教育、培训、演练等方式将它内化为组织成员共同的行为,将核心价值生活化、生动化、生命化,"入心、入脑、入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一是要"一盘棋"思路,统分结合,层层推进。
规范行为识别涉及到企业大大小小的部门、方方面面的人员,这决定了行为规范的推进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单独的工作,员工行为的改善和素质的提升也不能完全由职能部门来督促。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形成整个企业一盘棋,各个部门相互理解、支持、配合,才能齐头并进,凸显价值,行为规范工作的开展,应该成为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协作的机会和载体,不仅有效推动工作的展开,也通过规范促进部门合作,让行动说话,让意识发言。
安徽烟草商业企业要在行业行为规范的共性要求下,处理好行业行为规范和"徽映"服务品牌行为识别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深刻理解行业行为规范具有普适性,是全行业50万员工需要共同遵守的行动要求,是职业素养的基本体现。"徽映"服务品牌行为识别是针对零售客户、工业企业、烟农、消费者等层面个性化、具体化的行动要求和服务承诺,是保证行业行为规范传承宣贯、见到成效的有力法宝。
二是要引导为先,训练结合,有的放矢。
行为之所以要规范,绝不是为了限制员工、管死员工,文化管理追求的是用共同的核心价值引导大家、凝聚力量,助力成长。因此,在规范行为识别中,核心价值的引导依然是灵魂,真正从尊重人、发展人、成就人的角度去看待规范行为识别,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命令、奖惩。
安徽烟草商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以"徽映"服务品牌行为识别为创新,找准行为提升的切入点和方向,补足短板、突出特色。进一步理清行业员工与社会的关系、与企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个人自身的关系,各地市级公司以系统、完整的演练活动和践行活动,查找日常行为中的突出问题、寻求提升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品行、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等培训和提升工作,不断通过对员工职业价值、职业心态、职业定位等内容的梳理和提醒,从员工思想意识上引导其行为,培养起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切实让行为规范工作促进员工"行为上水平",提高了企业执行力和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夏军. CIS与企业文化. 科技信息[J]. 2008(22):492-493.
[2]侯婧,孟建锋. 企业文化与CIS一体化. 学术论丛[J]. 2009(2):62-63.
篇9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is gradually improved, planning one of the prerequisites of the urban grid as living is also intense. The city grid as an energy distinct from the other infrastructure features, the city power grid planning, you ne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level of living conditions, the choice of voltage levels and the choice of substation location and so on. The general method of analysis is difficul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interva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s a more scientific, high-end analytical tools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关键词: 区间层次分析法;城市电网规划;决策分析
Key words: interval analytic hierarchy;city power grid planning;decis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093-02
0 引言
城市电网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而在城市电网规划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对于规划的综合评判决策分析使用的方法至关重要,曾经凭借专家的经验或者不完善的考察结果进行决策分析都导致了最后的一些失误,而当使用了区间层次分析法,城市电网的规划问题可以根据科学推理,对决策进行合理的优胜劣汰,最终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计划。
1 城市电网规划问题
城市电网的规划涉及到很多的决策制定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有三项,首先是变电站位置的选择以及容量的选择,其次是各个区域电压等级的选择,最后是负荷水平的选择。在以往的经验上,解决这三个问题一般通过综合评判决策理论,也就是对各个决策方案进行有效的筛选,并通过提出的问题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定,审核这些方案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尺度,最后根据各项指标最后完成决策。
同时城市电网规划中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经验太少,由于过去的年代电力并不是普及到千家万户,也很少有研究这方面的相关专家,因此对于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参考文献少之又少,目前的方法都是通过近期长期的摸索与试验中得出的所谓的经验,运用到实际当中不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差错,所以城市电网的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
1.1 区间层次分析法形成的基础 讲到区间层次分析法,就不得不先提它的前身,也就是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在1977年由Satty率先提出的,它的全称为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为AHP,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对一项事情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出具体的决策。这种方法由于科学性,灵活性以及简洁性而著称,因此在社会领域,经济领域以及其他有关决策制定方面得出了广泛的应用。区间层次分析法关键在于将复杂的问题清晰化,条理化,这样就可以将复杂问题分解开来,其次再利用专业的测度理论,然后通过其中的要素相互之间的比较,用相对标度将决策人员的判断进行合理化分析,并逐层建立判断矩阵,然后求解判断矩阵的权重,最后计算方案的综合权重并对其进行排序。
篇10
[关键词] 十二井穴放血;脑细胞外间隙;Gd-DTPA;脑组织液;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4(a)-0020-05
Changes of rat brain interstitial fluid flow speed after influence of blood-letting puncture of Twelve Jing-Well Points
ZHU Kai1,2 HE Qingyuan1,2 HAN Hongbin1,2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Beijing 100191, China; 2.Beijing Key Lab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vice and Technique,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the changes in the parameter of brain ECS (extracellular space) in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territory after the influence of blood-letting puncture of Twelve Jing-Well Points using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discuss the therapeutic role of blood-lett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Methods 32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blood-letting thalamus group (n=8), blood-letting caudate nucleus group (n=8), sham-control thalamus group (n=8) and sham-control caudate nucleus group (n=8). Extracellular space (ECS) and interstitial fluid (ISF) drainage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using Gd-DTPA tracing MRI method. Results The ISF flow speed of blood-letting thalamus group were depressed, the drainage time was lengthen, the Half-life of Gd-DTPA was (1.34±0.19) h, it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sham-control thalamus group (0.51±0.13) h,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SF drainage rates of blood-letting thalamus group [(7.60±4.18)×10-5/s] was less than that of sham-control thalamus group [(14.40±4.50)×10-5/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tortuosity of the blood-letting thalamus group was (1.29±0.32), compared with the sham-control thalamus group (1.28±0.17),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Each parameter of blood-letting caudate nucleus group and sham-control caudate nucleus group was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ISF drainage rate is revealed after blood-letting puncture of Twelve Jing-Well Points, but most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f the brain tissue fluid drainage rate does not change. No difference is found in the tortuosity of the blood-letting thalamus, so, it is correlated to a lower metabolic rate of local neurons. The down-modulated excitatory state of neurons is assumed to be a beneficial protection for the ischemic neurons using blood-letting puncture of Twelve Jing-Well Points.
[Key words] Blood-letting puncture; Extracellular space; Gd-DTPA; Interstitial fluid; MRI
利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及理念,人们已经证实了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可改善脑血流,减轻因胞外K+、Na+失衡引起的毒性脑水肿的发展,从而阻止脑内不可逆损伤的发展,保护脑细胞[1-5]。从上述研究来看,将井穴放血治疗中风机制研究落脚于两个支撑点,一是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二是对神经元周围血供恢复的作用。手井穴刺络放血治疗脑病的记载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针解》:“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通过刺络放血,使邪随血出,经脉疏通,从而达到急救的目的。《针灸大成》引《乾坤生意》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侯,不省人事,及绞肠痞,乃起死回生妙决[6]。”
《灵枢・本脏》中说:“经络是内属脏腑,外络形体,行气血,营阴阳,是气血运行必由的通路,贯穿于人体,互相衔接,由阴入阳,由阳入阴,从里走表,从表走里,气血流行,循环不息,如环无端”[7]。因此,经络的本质既非单纯的血管、血脉系统,也不是脏器中具体的组织或细胞群。从物理空间来看,位于细胞和血管周围的组织间隙的研究一直未被人们所重视,主要原因在于以往针对组织通道的研究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以往针对脑组织液的研究多集中于引流途径,而这些研究往往是离体实验的结果,无法显示活体脑内组织液的引流范围,并且缺少可以同时显示脑组织液流动以及同期可获得细胞周围间隙形态学参数指标的定量分析技术[8]。
本课题组近来建立了一种基于MRI示踪技术的脑细胞外间隙和脑组织液生理测量技术方法,是目前唯一可在活体上对全脑范围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的测量技术,不仅可以提供脑细胞生存的微观环境的形态学特征参数,还实现了脑细胞周围间隙内组织液流动性的动态可视化观察,并证实尾状核为起始点的脑组织液流动引流可基本覆盖大脑中动脉供血的脑区[9-10]。本研究应用MRI示踪技术对十二井穴放血的后脑卒中好发脑区的脑组织液流动及脑细胞外间隙(ECS)的生物物理特征改变进行定量分析与成像显示,讨论刺络放血后脑卒中好发脑区的脑细胞微环境变化的机制,探讨该法对脑中风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溶液制备及实验分组
溶液制备:用生理盐水稀释配制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d-DTPA;马根维显,拜耳先灵制药,德国)溶液,Gd-DTPA至10 mmol/L。
实验分组: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8只),分别命名为丘脑放血组、丘脑对照组、尾状核放血组、尾状核对照组。实验方案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号:LA 2009-008)。放血组:丘脑放血组及尾状核放血组用三棱针按“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的顺序,先左前肢后右前肢,点刺相当于人的手十二井穴解剖位置,使出一滴血,以不下滴为度[11]。丘脑对照组及尾状核对照组:不接受针刺放血步骤,其余均同于实验组。
1.2 MRI预扫描
四组大鼠(n=32)经腹膜内注射戊巴比妥钠、乙醇、水合氯醛、硫酸镁和丙二醇混合物(0.3 mL/100 g)麻醉后,置于MRI系统(MagnetomTrio,Siemens,德国)腕线圈中,用T1加权三维磁化准备快速采集梯度回波序列(T1 3D MP-RAGE)扫描。MRI扫描序列参数如下:回波时间(TE)=3.7 ms,重复时间(TR)=1500 ms,翻转角(FA)=12°,反转时间(TI)=1200 ms,层厚(SL)=1 mm,视野(FOV)=267 mm,体素=0.5 mm×0.5 mm×0.5 mm。所得结果即为0 h图像.
1.3 GD-DTPA脑内注射
剪去大鼠颅顶体毛,碘酒消毒,在头皮沿矢状缝从两耳间区域至两眼间区域做正中切口,小心分离脑膜暴露前囟。将大鼠置于立体定位仪(Stoelting,IL,美国)上,对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丘脑区及尾状核区坐标,具体坐标参数为:丘脑:(前囟后2 mm,右旁开2 mm,深5.5 mm),尾状核(前囟前1 mm,右旁开3 mm,深4.5 mm)。根据上述坐标在立体定位仪上确定穿刺点,在颅骨表面定位钻孔,微量注射10 mmol/L Gd-DTPA溶液2 μL(注射时间5 min),注射完毕后缓慢退针,将大鼠从立体定位仪上取下后缝合头皮。32只大鼠分别重复上述操作。直肠温度计监测肛温,加热毯维持其体温在(38±0.5)℃。
1.4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
参考《实验动物针灸手册》[12]、《实验针灸学》[13]、《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14]等论著关于大鼠十二井穴位置及进针手法的描述选取手十二井穴。即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手厥阴心包经井穴中冲、手少阴心经井穴少冲、手阳明大肠经井穴商阳、手少阳三焦经井穴关冲、手太阳小肠经井穴少泽,先左前肢后右前肢,三棱针(苏州环球针灸器械有限公司,批号040511),左手固定针刺部位,右手拇、食指夹持固定针柄,中指指腹抵住针身末端,将三棱针及毫针直刺入皮肤,深度限定在1 mm,刺入后立即出针,三棱针针刺放血,出血量为1滴,体积为15~20 μL。为了保证刺入深度为1 mm,在三棱针针尖往上1 mm处用胶带缠绕固定,即可保证进针1 mm时即停止进针,保证针刺井穴的准确性。放血后即刻将大鼠放入MRI接受扫描[11]。
1.5 MRI扫描
注射Gd-DTPA后不同时间点(0 h、15 min、30 min,1 h、2 h、3 h、4 h、5 h、6 h、7 h)行磁共振扫描成像。MRI扫描序列参数同前所描述。
1.6 图像处理和参数的定量计算
将上一步得到的图像与预扫描图像共同导入一款基于MATLAB平台开发的MR图像后处理软件,扫描后的每一个时间点图像分别与预扫描图像配准,然后与预扫描得到的图像对减[15]。
各参数定义为:迂曲度定义为λ=(D/D*)1/2,这里D*值是一个特定分子在脑ECS内的表观扩散系数,D值为该分子在自由溶液中的扩散系数(在笔者前期研究中,自由溶液:配制0.3%琼脂糖凝胶,通过测量Gd-DTPA在0.3%琼脂糖凝胶中的扩散得到D = 5.18×10-4 mm2/s[16])。λ是ECS结构对分子扩散阻碍程度的量度。K′为一级清除速率常数(/s)[17]。
根据经典扩散参数模型,运用忽略扩散源的各向同性均匀介质的参数计算方法测量上述参数,具体参数测量方法在我们之前发表的文献中有详细描述[9,15-16]。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扩散参数的定量计算
丘脑区:丘脑放血组及丘脑对照组脑细胞周围间隙Gd-DTPA分子微观扩散与清除参数D*及K′测量结果见表1,丘脑放血组D*=(3.11±1.07)×10-4 mm2/s,丘脑对照组D*=(3.16 ±0.67)×10-4 mm2/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因λ=(D/D*)1/2,D=5.18×10-4 mm2/s,可得到两组大鼠丘脑区迂曲度。丘脑放血组λ=1.29±0.32,丘脑对照组λ=1.28±0.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清除速率K′:放血组K′=(7.60±4.18)×10-5/s,对照组K′=(14.40±4.50)×10-5/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Gd-DTPA注射入脑后,丘脑对照组及丘脑实验组丘脑区T1信号增高(图1)。
尾状核区:尾状核放血组及尾状核对照组脑细胞周围间隙Gd-DTPA分子微观扩散与清除参数D*及K′测量结果见表2,尾状核放血组D*=(3.37±0.93)×10-4 mm2/s,尾状核对照组D*=(3.38±1.08)×10-4 mm2/s,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因λ=(D/D*)1/2,D=5.18×10-4 mm2/s,可得到两组大鼠尾状核区迂曲度λ。尾状核放血组λ=1.31±0.52,尾状核对照组λ=1.31±0.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清除速率K′:放血组K′=(7.90±2.10)×10-5/s,对照组K′=(7.84±4.18)×10-5/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2 尾状核放血组及尾状核对照组脑细胞周围间隙
Gd-DTPA分子微观扩散与清除参数的测量结果(x±s)
2.2 Gd-DTPA在脑内的扩散与清除
对照组:Gd-DTPA注射入大鼠丘脑区后,丘脑区MRI信号增高(图1B),0.5 h后信号开始逐渐衰减。Gd-DTPA在2.5 h内完全清除。放血组:Gd-DTPA注射入大鼠丘脑区后,丘脑区MRI信号增高(图1A),2 h后信号开始逐渐衰减,Gd-DTPA在丘脑区的沉积直到7 h才完全清除。运用Matlab软件拟合得到半衰期,放血组:(1.34±0.19)h,对照组:(0.51±0.13)h,拟合结果见图2。半衰期等具体数值详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西方医学针对脑卒中的各类神经保护药物研发的整体失败[18],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医理论体系中对脑卒中的治疗方法。西方医学的整理理论根基在于细胞学说,对于神经科学而言,亦即神经元学说。以往认为,神经元与血管共同构成了脑的基本功能单元(两室模型)[19-20]。学者们在离体细胞培养环境下,明确了神经元缺血、缺氧损伤的各个关键环节后,研发了一系列阻止各损伤环节的多种神经保护药物,在阻塞血管再通前或之后,保护受损神经元。几十年之后,人们无奈地发现,上述看似完美的神经科学药物研发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至今,全世界已有50多种神经保护药物被宣告无效,浪费了巨大的研发资金和人力。尽管2009年美国卒中圆桌会议已对神经保护研发的失败从临床前研发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18],但结合本研究组近期对ECS的研究认为,他们的分析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和本质。
当将脑ECS纳入系统后,以三室模型对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往脑神经保护药物研发思路所存在的致命问题:脑细胞占据活体脑70%~80%的容积空间,脑血管却只占3%~5%的容积[8],ECS占据着余下的15%~20%的空间。当脑缺血发生时,由于相应脑区血流下降或者中断,神经保护药物无法有效到达需要保护缺血脑区内的神经元,加之血脑屏障的存在,药物在局部达到治疗浓度非常困难。并且即使药物可以顺利通过血脑屏障,药物如何通过占据着脑容积15%~20%的ECS空间达到缺血脑区,并对神经元发挥作用依然也是未知[21]。实际上,以往对ECS的认识相当局限,国内外神经解剖学、神经疾病诊治专著中都鲜有提及。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往ECS研究技术的局限性。目前最为常用的测量技术RTI-TMA法,只能测量脑内距离100 μm两点间的ECS参数,而集成光学成像(IOI)法则由于所采用探测光的穿透能力的限制,只能探测脑浅表200 μm深度的组织液流动,并且,现有的测量技术无法在测量脑ECS迂曲度等参数的同时分析与显示脑ISF的引流情况[8]。近来,本课题组针对上述技术难题,采用MRI三维成像技术,利用镧系金属离子钆对其邻近水分子自旋弛豫的作用,发明了一项可特异性示踪脑组织液中水分子运动的测量技术。使得在活体脑内对脑组织液流动的测量、成像显示以及对脑ECS迂曲度的测量可同时完成。并且,利用该技术,发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组织液是由尾状核引流而来,并最终经脑CSF引流清除[9]。
根据上述发现,本课题组在前期已成功证实脑细胞外间隙可作为神经系统给药的新途径。应用简单扩散给药方法成功的将已被“宣布死刑”的CDPC复活:脑间质途径给予胞二磷胆碱(0.0025 g/kg,50 mmol/L)后(该剂量只是腹腔给药的1/800),其对大脑中动脉永久栓塞的大鼠模型缺血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持续12 h以上[10]。
本研究证实在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脑卒中的好发区中丘脑区[22]的组织液流速明显下降,这将为进一步阐明其治疗卒中的确切机制奠定基础。
在物理空间上来看,脑组织液位于脑细胞、血管壁构筑的组织间隙内。因此,组织液周围的任何因素都可能对脑组织液的产生、引流与清除产生影响。脑组织液包绕在脑细胞周围,其流速应该与邻近的脑细胞以及血管都有关系[23-24]。脑组织液被认为是神经元输送养料,运走代谢废物的重要方式,对于维持脑细胞微环境的稳定起重要的作用[25]。因此,从理论上,神经元的代谢率及兴奋状态会造成脑组织液的引流的变化,本研究也表明丘脑区脑组织液的引流速度快于尾状核区。同时,ECS的形态变化,如迂曲度的增加也是导致其流速下降的可能机制。Syková等[26]发现,在脑缺血区,由于细胞毒性水肿导致了ECS容积的下降和迂曲度以及陷阱的增加,而这些导致脑ECS的体积下降最高达75%。但是,本研究发现流速下降区域的脑细胞周围间隙的迂曲度并没有明显变化,因此,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丘脑区的组织液流速下降并非由ECS的形态学变化造成。
井穴刺络放血的生物效应有:刺破皮肤放血,痛觉,少量组织液流出。丘脑内侧是感觉的初级中枢,因此由于痛觉刺激而造成丘脑局部区域的神经元兴奋性或代谢水平的变化有可能是造成脑组织液流动性变化的原因,文献也报道应用核医学技术方法证实了丘脑区代谢率较其他脑区相对为高[27]。所以,本研究所发现的井穴刺络放血后丘脑区组织液流动减慢,可能反映了该区域神经元代谢率的下降。如果是这样,井穴刺络放血疗法对中风的治疗作用机制应该是通过下调神经元代谢水平而造成了类似“麻醉休眠状态”来实现[28]。然而,是痛觉刺激的单一因素,或者是痛觉与放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的丘脑区组织液流动速度变化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明确。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刺络放血后丘脑区与尾状核远端的大脑中动脉供血脑区的组织液流速变化并不一致,说明该法对脑卒中不同脑区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不同。
[参考文献]
[1] Duan GB.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welve well points in emergency treatment [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2000,10(2):48-50.
[2] 姚凯,郭义,胡利民,等.针刺对大鼠脑缺血超早期脑细胞内外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5):303-304.
[3] 图娅,郝晋东.十二井穴针法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机理的时效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3):5.
[4] 马岩,郭义,王秀云,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脑组织钙调素活性影响的实验观察[J].针刺研究,1999,24(2):105-107.
[5] 马岩,郭义,张艳军,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组织K+、Na+浓度影响的动态观察[J].中国针灸,1997,(9):562-564.
[6] 杨继洲(明).针灸大成[M].黄龙祥,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6-247.
[7] 张弛,周章玲.刺络放血疗法探源:析《内经》刺血络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4):5-6.
[8] Syková E, Nicholson C. Diffusion in brain extracellular space [J]. Physiological reviews 2008,88(4):1277-1340.
[9] Han H,Li K,Yan J,et al. An in vivo study with anMRI tracer method reveals the bio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terstitial fluid in the rat brain [J]. Sci China Life Sci,2012, 55(9):782-787.
[10] Han H,Xia Z,Chen H,et al. Simple diffusion delivery via brain interstitial route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 [J]. Sci China Life Sci,2011,54(3):235-239.
[11] Yin Y. Blood-letting at a single point for treatment of acute diseases [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97,17(3):214-216.
[12] 胡元亮.实验动物针灸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88.
[13] 林文注,王佩.实验针灸学[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6-80.
[14] 华兴邦,周浩良.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J].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1991,(1):1-5.
[15] Liu B, Bai X, Zhou F, et al. Mutual information based three-dimensional registration of rat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ime-series [J]. Computers &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2,39(5):1473-1484.
[16] 韩鸿宾.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定量测量活体大鼠脑细胞外间隙的扩散参数[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44(5):770-775.
[17] Li K,Han H, Zhu K,et al. Real-tim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isualization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diffusion in the cerebral extracellular space of C6 glioma-bearing rats [J]. Neuroscience Letters,2013, 543:84-89.
[18] Fisher M,Feuerstein G,Howells D W,et al. Update of the Stroke Therapy Academic Industry Roundtable Pre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J]. Stroke. 2009,40(6):2244-2250.
[19] Bjornsson MA,Norberg A,Kalman S,et al. A two-compartment effect site model describes the bispectral index after different rates of propofol infusion [J]. Journal of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2010,37(3):243-255.
[20] Le Bihan D,Breton E,Lallemand D,et al. Separation of diffusion and perfusion in 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mr imaging [J]. Radiology,1988,168(2):497-505.
[21] 韩鸿宾.神经元学说的补丁――脑细胞生存的微环境[J].科技导报,2012,30(26):71-74.
[22] Dogousslavsky J,Barnett HJ,Fox AJ,et 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J]. Stroke,1986, 17(6):1112-1120.
[23] Iliff JJ,Wang M,Liao Y,et al. A paravascular pathway facilitates csf flow through the brain parenchyma and the clearance of interstitial solutes,including amyloid beta [J].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2,4(147):147.
[24] Sloop CH,Dory L,Roheim PS. Interstitial fluid lipoproteins [J].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1987,28(3),225-237.
[25] Michal A,Eloise H,Katharina E,et al. Interstitial fluid drainage is impaired in ischemic strok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s [J]. Acta Neuropathol,2013,126(3):353-364.
[26] Syková E,Mazel T,Vargová L,et al. Extracellular space diffusion andpathological states Prog [J]. Brain Res,2000, 125:155-178.
[27] Heiss WD,Habedank B,Klein JC,et al. Metabolic rates in small brain nuclei determined by high-resolution PET [J]. J Nucl Med,2004,45(11):1811-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