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针绣范文
时间:2023-03-30 01:3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乱针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关键词:乱针绣;艺术风格;传承;创新
刺绣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世界各国与民族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刺绣逐渐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乱针绣”,又被称为杨绣、锦纹绣、正则绣,是江苏常州的刺绣工艺家杨守玉老师创建出出新型绣种。乱针绣是我国现阶段的一种新型刺绣类型。本文主要探讨了乱针绣的传承与创新,具体内容如下。
1 乱针绣的价值
乱针绣一改苏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方法,技法千种,密而不堆,乱而不杂,以彩集雅,以乱构谐,运用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内容丰富,层次逼真,呼之欲出。乱针绣以新的线条组织形式,表现出了西方油画的艺术效果。这种灵活的绣制方法是对我国几千年绣法的一大突破,是将我国刺绣艺术和西洋油画融为一体的创举,也是将油画中国化的最成功典范,我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刘海粟曾提出,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为我国刺绣从工艺品发展成为艺术品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另外,乱针绣还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世遗组织定义来讲,乱针绣完全符合并鲜明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有形可感的物质,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质即乱针绣作品来完成,作为其完成表达的一个辅助。乱针绣传统工艺虽然借助物质形式来表达,但工艺技能本身则表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非物质性的基本属性。
2 乱针绣的传承与发展
乱针绣的传承阶段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杨守玉和吕凤子共同创作的时期。乱针绣是吕凤子指导杨守玉而创作出来的,其发源地在丹阳。在期间,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被迫搬迁,从原来的丹阳转移到璧山县,因此,乱针绣也开始在蜀地附近得以传承;第二代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因其传人分布,在相关地域继续发展。吕凤子之子吕去疾在镇江,镇江多称乱针绣为正则秀;吕凤子之女吕无咎去台湾和美国发展;杨守玉弟子任慧娴(1929年拜师)、周巽先(1928年拜师)创办苏州刺绣研究所,陈嗣雪(1938年在璧山拜师)将乱针绣带到台湾,陈亚先(1958年拜师,拜师时任常州绣品手帕厂技术副厂长),后创建常州工美研究所;第三代,代表人物开始尝试“乱针”表现的多种技巧,创办工作室和企业,对乱针绣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乱针绣在第二代传人开始,风格上有了较大差异。如,乱针绣在常州,以人像秀为主,豪放活泼、错综复杂、风韵生动、庄丽浓艳,接近油画效果,常州人也直称之为乱针绣。而在苏州,则淡雅飘渺,与国画趋同,故苏州人号称虚实乱针绣。
3 乱针绣的创新
3.1 乱针绣与当今生活形式的融合
乱针绣需要按照时展的特点加以更新与调整,需要与当今生活形式相融合,以此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在市面上流通的乱针绣皆为艺术品,可以用来装饰房间,同时人们也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不同方面。比如人们的服装、背包,或者室内软装饰等,人们在保护乱针绣技术的前提下,增强其生活化的功能,进入经济发展的环节。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社会,现代化城市开始鼓励发展手工技术。因此,人们可以向国外个人手工制品店借鉴成功经验,在国内大力发展手工制品,宣传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也可以从中体验到手工的乐趣。
在鼓励国内市场的发展中,还应该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制作乱针绣工艺产品,重视品牌效应,提高出口量。例如,乱针绣和平面设计互相融合,可以制作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包装袋或者挎包等。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在国内市场获得一定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加出口量。乱针绣与当今生活形式的融合,应该重视以市场为中心,并且与旅游相融合,培养负责不同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与老一辈艺术家共同努力,制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创造乱针绣产业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乱针绣与绘画的融合
人们一直都对中国的绘画作品情有独钟,众多优秀作品具备的艺术形式也大不相同。如果运用乱针绣的形式重新定义这些绘画作品,会在视觉方面冲击人们的感官。乱针绣的作品具备两大特征:材料新颖以及保存简单。实际上,运用乱针绣并不能营造出于原作品一致的艺术效果。但是采用不同类型的线条、针法,努力表现绘画艺术的过程中,会产生奇迹。这样的作品会与绘画存在差异,同时也有别与传统规定乱针绣作品。正是所用材料的局限性才能够体现出这一特点与优势。
运用乱针绣的形式创造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与国画、有话相比,乱针绣具备几个明显的优势。首先,乱针绣作品防潮功能较好。其次,乱针绣作品抗折性能好。最后,乱针绣作品基本不会出现褪色的现象。不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作品,都可以通过乱针绣的形式体现出来,营造出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也为观赏者提供更多的视觉可能。乱针绣与绘画作品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乱针绣与先进科技的融合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完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都开始依赖计算机、数码相机等。维系艺术品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因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传统手工作品的更新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传统工艺品无论怎样变化都已成为一种定式,有的已作为一种传统和规范而呈封闭状态。比如,传统“乱针绣”都以国画和油画为底稿,绣面追求的是油画立体效果。如果我们利用电脑处理技术,将现代要素与传统元素重新组合,将会有出人意料的构图形式,这是手绘效果图无法达到的境界,也是发挥个人独创性的一种手段。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新材料诡谲、夸张、赋予想象力等特点,和新技术、新工艺巧妙搭配,合理运用,从高、中、低档产品入手,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中,让市场活跃起来,让大部分人群消费得起,从真正意义上使“乱针绣”作品走向多样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乱针绣属于我国刺绣中的新型艺术,同时也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自身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乱针绣的传承阶段分为三代,由于长期的发展以及传人分布因素,逐渐形成差异性较大的风格。它没有局限在传统刺绣的模式中,而是创新出刺绣、绘画与装饰相融合的一种新的形式。乱针绣中的很多方面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明敏.试论常州乱针绣艺术[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
[2]朱雪晴.乱针绣的艺术特征[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2).
[3]莫元花.绣苑奇葩--乱针绣[J].金田,2013(5).
篇3
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大家都耳熟能详,而用中国传统的苏绣工艺,一针一线地绣出来更是意义非凡,稀奇的是,一幅精妙绝伦的苏绣作品,居然出自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之手,他就是能用中国苏绣绣出西方油画的沈德龙。
几年前的一天,一个美籍华人突然登门拜访沈德龙,美籍华人从身后画桶中抽出一张图,摊开一看,竟然是举世闻名的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想请沈德龙绣一幅苏绣版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苏绣很不简单,它和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而且自古就是一门闺中绝技。但沈德龙是一个男人,他怎么会有刺绣的手艺呢?
男人拿起针线学绣花
上世纪90年代,沈德龙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被分配到苏州刺绣研究所设计画稿,他做梦也没有想到,领导派给他的第一个任务,竟是拿起针线学绣花!“做刺绣?我说以前有男的做过吗?我觉得很奇怪,有点唐突,怎么会让我学刺绣?我以前从来没听说男人会做刺绣的。”
男人本来就五大三粗,手指也比较粗,男的学刺绣感觉挺滑稽的。别人异样的眼光让沈德龙心里很不舒服,但所长要求新来的大学生必须下车间实习。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拿起从未碰过的绣花针:“针虽然很轻,但是因为绣的时候没有技巧,不知道怎么去控制它,所以一根银针没有四两重,但是根根骨头都会牵动。”
沈德龙按老师教的办法,开始照着图案,捺着性子一针一线地绣,就这样,绣了两天、三天、一个星期之后,沈德龙面对自己绣出的东西,傻了眼:“花一个礼拜绣出来的东西,越看越难受。”
好好一朵鲜花,却被绣成了烂茄子,沈德龙看着自己的作品,几乎失去了做下去的信心。可是如果自己对刺绣一窍不通的话,将来怎么为苏绣设计画稿?想到这里,他暗下决心,绝不能半途而废,他要绣一幅自画像给大家看!
别人听他这么一说,乐了,花都没绣好,还想绣人像?你这不是异想天开吗?沈德龙的犟脾气上来了,他决定从头学起。
苏绣,发源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那里盛产丝绸,早在春秋时期,刺绣已被用于服饰。苏绣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著称,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体现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
沈德龙逐渐爱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我觉得刺绣很神奇,它是古老的艺术,各种各样有颜色的丝线交织在一起很漂亮。”
沈德龙又了解到,苏绣的技法可分为细绣、乱针绣等等,其中细绣又名平绣,每一针都互相平行,绣面细致入微、纤毫毕现。而乱针绣则是后起之秀,最大的特点是似乱不乱,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最适合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
沈德龙有绘画基础:“我了解的乱针绣是以针,以线带色,它本身就是绘画,只不过是把笔换成针,把染料换成丝线,所以说它对技巧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但对绘画语言的要求特别高。”
这乱针绣最适合表现油画的效果,沈德龙恰好是学油画出身,这种针法,简直像是为他量身打造的!发现这个秘密武器,他才有了绣自画像的大胆想法,他要来个中西合璧,绣出独特的苏绣来!可是许多高级工艺师都认为这年轻人是口出狂言,只有打好了平绣的基础才能学乱针绣,你还不会走就想跑,能跑得起来吗?
与《蒙娜丽莎的微笑》结缘
说干就干,沈德龙兴奋地回到研究所,向同事借了一面镜子,一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一边飞针走线。
没有一个人相信连平绣都没学会的沈德龙能绣出乱针绣来。
“这个太不可思议了,能把它绣好吗?”
“我觉得这不可能,因为乱针绣是经过平绣演变过来的,创新的,我们如果先学乱针绣应该是不可能的。”
“不能这样绣,这一针怎么能绣到脸上去?破坏造型了。”
……
沈德龙不顾别人的议论,自顾自地绣。一个月过去了,他把绣好的作品拿了出来。同事看了哭笑不得,这不是人像,这是乱七八糟的线。
沈德龙不慌不忙,让他们退后20米再看:“他们站到远处一看都非常惊奇,说:‘哎呀,太了不起了,你的第一幅刺绣就绣那么好,我们一辈子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自绣像完成后,在研究所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开始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所里甚至将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交给沈德龙调整。没有想到,经沈德龙调整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让外国客人赞不绝口,这幅作品的成交价也比当初的开价高出很多。这让沈德龙兴奋异常,原来,这绘画技艺与苏绣一结合,艺术价值提升了不说,居然还能带来这么大的经济效益。当时的沈德龙并不知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从此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是因为沈德龙成功改造过《蒙娜丽莎的微笑》,才有美籍华人慕名而来那一出。
对方以重金相求,但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要求是一模一样,你能做到吗?”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美籍华人的要求,沈德龙找来了四个得意弟子。他打算亲自教授技法,让他们每人各绣一幅。他想,这四幅作品中,总有一幅能让客人满意的。
转眼间到了交货时间,美籍华人如约而来。沈德龙心中忐忑不安,客人会对作品满意吗?
美籍华人看后觉得不够精致,尽管不是非常满意,但还是把三幅作品买下了。他临走时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沈德龙,他说:“我走遍大江南北,看过不下一百幅蒙娜丽莎,这三幅是最好的,但是实际上按照你的实力,你可以绣得更好。”
客人的话一直在沈德龙脑海里盘旋,他干脆把《蒙娜丽莎的微笑》油画带回了家,决定亲自完成这幅绣品。刺绣毕竟和油画不同,一针一线地绣,速度很慢不说,最让他痛苦的是怎么也绣不出皮肤的细腻感。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沈德龙还是没有找到感觉,唉,到底怎样才能绣出最完美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呢?
剪掉重来成就极品苏绣
创作陷入瓶颈的那段时间里,沈德龙时常来到山塘街散心。然而这一回,山塘街没有带给沈德龙更多的灵感,倒是客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让他茅塞顿开。
这天,他按一对夫妇的要求在制作合照绣品时融入了平针绣技法,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用这种针法绣了之后,发现绣的东西并不刻板,并不匠气。为什么之前有这个印象呢,实际上是一种误区。”
调整合影绣品的小小成功,使沈德龙脑海中灵光一闪:假如在绣《蒙娜丽莎的微笑》时也融入平绣技法,不就可以弥补乱针绣的不足,达到更好的效果了吗?沈德龙抱着尝试的心理开始了新的探索。
一天,两天,三天,沈德龙绣到第26天时,蒙娜丽莎的脸部造型基本显现出来。沈德龙用相机仔细记录下作品在新的针法下每一天的变化:“用这种方法绣了后,超乎我的想像,不仅仅是细腻了,光滑了,而且同样能够把艺术效果表达得非常完美。”
新的创作手法所产生的效果,让沈德龙兴奋不已,他的干劲更足了,常常一绣就是大半夜:“蒙娜丽莎花了好长时间绣完,绣完之后从某个角度看非常满意。”
有一天,沈德龙把蒙娜丽莎换了一个位置,仔细端详,不料,这一端详,竟发现了一个让他几乎无法解决的难题:“光看那双手非常漂亮,光看脸绣得也不错,但是一旦放到整体里面,不是脸亮了手暗了,就是脸暗了手亮了。”
这绣线毕竟不比颜料,没法儿调色,而且丝本身是有光泽的,绣出的作品,从这个角度看很满意,换个角度,光线一变,颜色就变了。要想绣出油画蒙娜丽莎的逼真效果,那可比登天还难。沈德龙每天对着《蒙娜丽莎的微笑》苦思冥想,突然有一天,他下了班回到《蒙娜丽莎的微笑》面前,一看吓了一跳,蒙娜丽莎的手竟然没了,是谁这么大胆把耗费了大量心血的作品给毁了呢?
原来在沈德龙上班的时候,妻子自作主张动了剪刀,其实是为丈夫着想:“他愁到晚上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烟瘾也特别大,作为妻子的我觉得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不行。”
妻子看见丈夫为了《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手为难,急在心里,这时她突然想起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故事。这位雕塑家有一次把作品的手雕得过于完美,以至于所有的人都被人物的手吸引住了,反而忽略了雕像的整体。为了整体的美感,他毅然挥起榔头,把雕像的手给砸掉了。妻子也想劝丈夫重新再绣,可要让丈夫自己拆是不可能的,妻子鼓足勇气,终于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走进了他的工作室。
听了妻子的解释,沈德龙豁然开朗,他静下心来,反复琢磨针法。经过不断试验,沈德龙终于攻破了难关:丝线虽然不能调色,但是可以调整走针的方向,只要“方向”找对了,色调就和谐了。就这样,历经千锤百炼,一幅堪称极品的苏绣《蒙娜丽莎的微笑》在沈德龙的手中诞生了。
艺术价值转为经济价值
苏绣《蒙娜丽莎的微笑》刚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2007年,在北京艺海拍卖会上,当拍卖师亮出《蒙娜丽莎的微笑》绣品时,会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惊叹声。300万起价报出来以后,竞买人非常踊跃,纷纷竞价想把这幅作品据为己有,一直加价到500万。
拍卖苏绣《蒙娜丽莎的微笑》,其实并非沈德龙的本意。几天前,筹办拍卖会的人慕名而来,请他把这幅杰作送去竞拍。沈德龙当时很犹豫,但家人知道后,却非常支持。
家人的想法是拿去让收藏家估价这八年来的心血,沈德龙觉得家人的话有道理,便把绣品送到了拍卖行。竞买者喊到了550万时,报价不再上涨,沈德龙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对于沈德龙来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已不仅是一幅苏绣作品那么简单。他花了整整八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幅作品,已经被他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镇店之宝,确实不舍得卖。
篇4
先把两根细线依次穿进针孔里,之后让那两根线长短对折,而不是相等对折,之后那用长的那边绣,短的那边要随时移动的。因为长的那边绣的时候会变短,所以要短的那边随时移动来援助长的那边。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刺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平、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针迹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平是指手势准确,绣面平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墨迹等污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每当在街上看到那些用针线绣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人物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十字绣。尤其是当我看见同学们利用课间,在一块带有许多小孔的硬布上用花花绿绿的线专心地一针一线的绣着时,我更是羡慕不已,从脑海中强烈地萌发了学绣十字绣的念头。
假期,在姥姥家惊奇而喜悦地发现了一件还未绣完的十字绣,看着样图上憨态可掬的小猪,恨不能马上动手就绣。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姥姥终于答应教我绣十字绣。
姥姥说:“其实十字绣很简单,针法也不复杂,最主要的细心和耐心。”
姥姥拿起没绣完的十字绣,说:“首先,要用铅笔勾出图案的边框;接着,找出与样图相对应的线,双线穿进针眼里。接着就是数格子,对照着样图数好格子,在相对应的格子里先斜着绣个W型,绣到头,再绣M型,交叉成十字,这样绣出的方向就一致,绣得又快又好看。”姥姥边说边示范,看着姥姥飞针走线的手法,一会儿就绣出了小猪的一只耳朵,我的眼睛都看花了。
篇6
关键词:刺绣;黑白;人物肖像;摄影;技巧
摄影术刚发明时,所有的摄影作品皆为黑白。彩色感光材料产生后,人们便能真实的将自然景观表现在照片上,因此摄影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在彩色影像普及的今天,依旧能看到黑白影像在摄影各个领域仍有着不同凡响的表现,黑白人像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占有独特的地位。黑白影像与彩色人像的最大分别,自然是颜色的存在。彩色人像以色彩的饱满、形象的逼真见长。但是如果色彩太多,反而会影响人们肉眼的观察。黑白摄影作品则由黑、白、灰三种色阶组成,这三种色阶包容红、绿、蓝和黄、品、青等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甚至看不到的各种颜色,构成深浅不同的色阶,其作品单纯、朴实、含蓄且富有质感、层次和想象空间。因此黑白摄影作品便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诸多摄影爱好者,黑白能够剥离事物表面浮华的色彩,进而表达事物本质和内涵,塑造了一种抽象的美感,给予摄影者无限的创作空间。当然,彩色影像亦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所以说黑白与彩色影像相互交涉、相辅相成。
刺绣作为一种用丝线或其他材料,在丝绸、布帛等织物上,借助针的反复穿刺以构成图案的一种装饰技艺,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而苏绣一词脱胎于吴地的普通刺绣技艺,到后来发展到以苏州为中心、在吴地地域内运用了苏秀针法技艺并具有苏绣艺术特征的的刺绣产品的总称。历经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来自苏绣艺术家的不懈创新,苏绣形成了以“精、细、雅、洁”为核心的艺术特征,所谓“精”和“细”是指精制细密,是苏绣艺术的精湛技艺的反映。而“雅”和“洁”则指雅致纯洁,是苏绣艺术层面的追求。苏绣艺术在坚守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文化特质的同时,也紧跟时展的步伐,在商品经济和都市文明的逐层渗透下,在创新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尺度和途径,突破固有程式,对自身属性进行了新的理性思考,艺术造诣不断提升,制作技艺也日臻完善。
苏绣历经百年得以保存至今,离不开新型题材的演变和拓展。从初期造型简单、淳朴的图案绣题材,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画绣题材,再到西方油画题材的引入,尔后随着当代摄影艺术的普及和推广,苏绣也开始大量采用摄影类题材。自清末民初,刺绣就受到西洋油画、摄影等现代艺术元素的影响,革新刺绣针法与技艺,创作出了令摄影艺术家折服的刺绣艺术品,并促使摄影艺术家把自己的摄影作品通过刺绣的艺术形式再现出来,极大地丰富了苏绣的艺术表现力,赋予了苏绣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从摄影的发明到刺绣艺术家受西画摄影光影技法的影响创造的“仿真绣”、“乱针绣”、“虚实乱针绣”、“免光T型针法”,再到摄影家把现代摄影融入到刺绣中的种种思想,刺绣与摄影的渊源越来越深远,也越来越和谐统一。
在黑白摄影人物肖像的绣制过程中,需通过不同深度的黑白灰色彩和针法的巧妙应用来刻画人物的眉眼、发须等。眉眼占据着人物肖像面部的重要位置,要求刺绣艺术家必须极为细心,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否则可能会导致全局的失败。包括眼球、眼白、眼角的绣制,工艺非常复杂。如果只用单色绣制,必然会刻画的很死板、无生气。因此在必须要丝丝劈丝,要按光线增减深浅色线,用线必须准确,包括眼角肉处的暗度、眼球上下的眼睑、眼皮、睫毛以及眉毛的长短浓淡,都要明暗合度、用线准确。尤其是以老年人为代表的眼梢有鱼尾纹,绣鱼尾纹应将线先按纹的部位放置下面,然后依照无纹的绣法绣好,然后抽去底线,t纹自然显出,上额皱纹亦是同样的方法。如果绣制戴眼镜的眼睛,绣时只显其框型即可,无需照眼镜加绣整个圆圈。总的来说,绣制摄影人物肖像眉眼部分,最重要的是深入分析色彩,细分摄影感光区域,把握住色彩线并精准应用相应针法。鼻子是隆起的三角形状,明暗深浅都关系到眼膛颧骨的形态,所以需处置得当。鼻子是软骨,垂头有圆有方,其端和唇连接出的明暗,要绣得非常准确。鼻梁外面隐露骨形,修时需运用明色显出。在绣制鼻子部位时,要把握好用色的深浅,以确保鼻子的高低形状以及对上下衔接部位的影响。嘴巴部位的绣制依旧讲究精确度,男女、老少特点各异,绣制时要分上下两个部分用针,分出口缝,但不可太齐,需略有交错,口缝处及明暗处用比较深色的线。上层中央凹沟是唇中,应当依照光度用深浅色线显出,有胡须的,则在稀处加绣,密处留下部位。上唇边缘中部突出的部分,要用比较浅色线表现。下唇连接颏处的暗影,必须绣准,以衬托出突出的程度。有胡须的,则同上唇胡须的绣法。上额的绣制亦然,尤其是针对额上有皱纹的摄影人物肖像,可以用比较深色的线分上下参差用针,绣出痕路。另外还需注意头发与面部浑然融为一体。颧骨有高低,面颊有腴瘦,绣时应该依照明暗光线用深浅不同的色线显现出来。绣制耳朵部位时,首先要依照光线的明暗用色线衬出,另外不规则的耳壳软骨、肥厚各异的耳垂以及暗深的耳孔都要进行深浅色线以针法的合理应用。另一个关键便是发须的绣制。绣头发时要注意头发的梳理和光线,要有参差感及光线的深浅。而胡须长短、疏密不一,都需要依明暗光线用稀实针法表现其形态。另外,所用光线粗细各异,应酌情先用。除此之外,颈项、四肢、服饰、背景等等,都需要艺术家利用线条表现形式、依据肌肉纹理、配合光线进行细腻而精确的刻画。
篇7
此次展览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名瑞集团中国刺绣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但在此行出发前,展览作品主创人之一名瑞集团董事长蔡民强一再强调:“不强调个人,不为某一个绣种争名誉,我们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文明和传统文化。”因此,不论展览主题定为“锦绣丝路”,还是以“中国精品刺绣”命名,都凸显了这样的初衷。
从展览作品的内涵来看,的确如此。作品从技法上集合了中国刺绣的精湛技法,题材方面则演绎了国内外绘画名作及摄影作品。与各大时装周秀场频繁出现、流光溢彩的刺绣元素不同,《阿房宫图》、《大壑腾云》等作品的集大成,呈现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刺绣画卷。
开幕当日,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参赞李少平、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苏旭、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李蕊、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李当岐,以及中法两国众多文化界、艺术界、时尚界近两百名嘉宾出席开幕式。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17日。
“太不可思议了”开幕首日收获赞誉
“棒极了!”“太精致了,不可思议!”“比画更美,太生动了!”??在6月1日举行的开幕展中,33件刺绣精品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称赞。
前法国文化和新闻部文化活动总监、原吉美博物馆馆长雅克・吉斯在刺绣作品《阿房宫》前驻足良久。“这是我第一次欣赏刺绣作品,太不可思议了!”他告诉记者,“这幅刺绣取材于绘画,本身东方绘画相较西方就更隽永,而刺绣又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光影和颜色都如此和谐,令人神往。”
人物绣像《齐白石》也吸引了不少嘉宾。从事艺术工作的安妮・玛丽・瓦尼安感慨道:“太神奇、太生动了,作品栩栩如生,齐白石的胡子就跟真的一样!”嘉宾雅克利娜一边拿放大镜仔细研究展品的刺绣工艺,一边告诉记者:“我之前在博物馆看过刺绣作品,但是从没看到过如此精良细致的刺绣,技法的水平之高简直不可思议!”
蔡民强认为,此次展出的刺绣精品在向传统刺绣文化致敬的同时,更运用现代高精技术手段完成刺绣前期的技术准备,这表明创新是传承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泉。
李蕊表示,此次艺术展以刺绣为载体,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创新与融合,希望中法能够进行更加密切的文化合作与交流,让更多受众了解两国的艺术精粹。苏旭则说:“丝绸之路乃历史上东西文化交流的起始点。”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将刺绣工艺这一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从东方带到西方。
“去派别化”中国刺绣正在融汇古今
蜀绣融入苏绣技艺、粤绣进入湖南绣制、苏绣也学习潮绣的立体垫高、乱针不再是一幅作品的全部,垫金绣也不再是潮绣专利??展览作品的两位主创人蔡民强和李春亮,分别是名瑞集团董事长、副董事长。作为中国刺绣界的资深专家,他们欣喜地发现,中国刺绣正在“去派别化”,也因此有了此次展览中对于刺绣技法的整体呈现。
此次展览的作品集合了中国刺绣的乱针、平针、圆针、钉针、咬针和立体垫高等多种绣法。各种技法和针法已不是中国各地方的固有绣种,已然成为了整个刺绣行业的共同财富。从事了四十年刺绣事业,在蔡民强看来,全新风格的“中国刺绣”已经脱颖而出,将中国刺绣推向当代艺术繁荣的顶峰。
那么,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刺绣技艺是古不可及的呢?
以本次展览上的作品《大壑腾云》为例,这是以当代著名山水画家陈克永作品为题材的绣品,宽幅达到了2.5米。而一般的真丝面料宽幅仅有1.5米,为此,两位专家不得不历经半年时间,与上游企业共同研发出2.8米宽幅的真丝面料。在刺绣前,需要将画作原汁原味地印制在真丝面料上,通常的印花机只有1.5米宽幅,这意味着又要在印花环节攻克难题,而在最后的装裱环节,硬是改造了装裱机。
从最后的成品来看也突破传统刺绣作品“远看漂亮,近看一团”的印象,让“近看”细腻得“真假难辨”。实际上,这也得益于现代工艺下更加精致细密的绣线,以及丰富的染色技术。
从丝线、面料、绣法,到印染、机械的种种创新,都让中国刺绣不再只是一个包罗各个绣种的代名词,而是刺绣技艺和现代技术创造出来的现代刺绣技术综合体。
“时代在催促我们”传承最好的作品流传于世
蔡民强的几个团队里,都是千里挑一的绣工,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其中最好的团队平均年龄50岁。“没有十几、二十年的功力,绣不出。”一方面,这批刺绣作品对工艺水平要求相当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
两年多来,蔡民强、李春亮走遍中国各个刺绣工区,目睹了刺绣工人逐渐减少、高精刺绣工愈加稀缺的现状,经济的强盛带来了刺绣艺术的繁荣,但也使年轻一代基本不再涉足手工劳动,而西方亦如此。
虽然中国各派刺绣技艺已经开始融通,但是绣不精、精而乱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中国刺绣界最资深的专家,他们的心被深深刺痛,所以表示:“要把中国刺绣的最高技艺用一批艺术精品记录下来,留给中华民族,为后人所传承。”
这件事为什么会由名瑞来做?
作为传统刺绣企业中转型最成功的企业,名瑞依靠刺绣、钉珠婚纱转型,并以此为依托,与苏绣、湘绣、蜀绣等名绣的技艺地做了结合。近几年来,蔡民强和李春亮把公司的工作交给年轻一代去承担,再次把心血倾注在刺绣研究上。
找资料、翻历史,从国内到国外,从故宫到潘家园,从院校到民间,蹲工厂、进厂房。他们经常清晨直奔机场,下飞机转乘高铁或汽车,到达第一个刺绣工区,讲评之后又驱车几百公里连夜驻进第二个点。
为了一个绣法一个局部的体现,他们一边讲解,一边动笔给绣工画出针法或小图;为了一个颜色的过渡,不停翻找,直至满意;对于丝绒线的下针,定下严格的要求,用丝之细,全在二丝、一丝、1/16丝为主,其精细难度前所未有。
“时代在催促我们。”蔡民强说,做出最好的刺绣艺术作品,让艺术和经济共同腾飞,让中国刺绣精品走进世界、震撼世界的想法一直在驱动着他。
篇8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custom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different around the country, so the embroidery art
styles throughout China are naturally varying. In this
paper, Four Famous Embroideries are taken as examples to
probe into local styles of embroidery art.
我国的刺绣,源远流长。据史籍记载,我国的刺绣是由原始社会后期的舜创始的。经商周、春秋、战国,历秦汉、唐宋到明清,我国的刺绣技艺逐渐成熟、发达。至清代中期,各地的刺绣已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比较著名的有: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浙江温州的瓯绣,北京的京绣,河南开封的汴绣,湖北武汉的汉绣,山东的鲁绣,陕西的秦绣,山西的晋绣等。而其中最著名的则是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人们称之为“中国四大名绣”。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又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刺绣艺术风格也就自然不同。本文仅以四大名绣为例,谈谈刺绣艺术的地方风格。
一、苏绣及其艺术风格
苏绣,是指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刺绣产品。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气候温和,水壤清嘉,蚕桑茂盛,丝绸发达,经济文化繁荣,这为刺绣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500年前,吴国就在这里建都。当时,吴国的仪仗队就大量使用绣衣。至三国时,吴国的刺绣服饰就传至日本,故日本的“和服”又称“吴服”。至宋代,苏州刺绣作品出现了佛像、画绣,所绣作品“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唼之态。”至明代,苏绣就以“精细雅洁”闻名于世了。故《正德姑苏志》言:“精、细、雅、洁,称苏州绣。”到清代,“家家有绣绷,户户有刺绣”,苏州成为“绣市”。苏州绣庄、织造局和民间刺绣,将苏绣的生产推向新的。民间刺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最为著名的是清末的苏绣艺术家沈寿(1874―1921)。沈寿在继承苏绣针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绘画的原理,讲究明暗、透视,“以新意运旧法”,首创了“仿真绣”,将苏绣发展到了美术的艺术境界。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苏绣艺术走向世界,其代表作《小猫》、《金鱼》享誉世界,成为苏绣的名片。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样异色异针绣,仿真绣、散套针绣、乱针绣等绣法,使苏绣技艺的表现力大大提高,针法多达48种,无论是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卉等物像,还是国画、油画、素描、版画、摄影等图样,苏绣艺人均能绣得栩栩如生,并且发扬了明代“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精:即构图精致;细:用针纤巧,绣线精细。如:绣猫的眼睛就要用二十几种色线,而且运用擘丝技艺,绣出猫眼的晶体质感。又如:绣金鱼流动的尾巴,针线极细,最细处用丝线仅1/48丝。虚实针使鱼尾具有若隐若现,游动自如的质感。现代的苏绣艺人在绣制动物、山水、人物时,用线更细,最细的丝线仅为1/64,可谓精细至极;雅:色彩秀雅;洁:绣面洁净。苏绣“精细雅洁”艺术风格的形成,与苏州文人画的影响密切相关,特别是明代“吴门画派”和“明四家”(沈周、唐伯虎、文征明、仇英)的影响,加上苏州历代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崇尚秀雅文化、艺术,苏州的园林艺术、昆曲艺术、评弹艺术、江南丝竹等无不高雅秀美。
二、湘绣及其艺术风格
湘绣,主要产于湖南长沙、宁乡等地。1958年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时代长沙楚墓的“龙凤图案”绣品,已达较高水平。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四十多件绣衣,图案多达十多种,绣工已较为成熟。发展到宋明,针法日益丰富,图案风格写实,与现代湘绣风格基本相似。到了清代,刺绣工艺普及到城乡,农村妇女将刺绣作为副业。到了清末,湘绣吸收了苏绣和粤绣的长处,有了新的发展。其中苏州吴县的苏绣艺人胡莲仙对湘绣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其夫吴健生为湖南湘阴人,曾在江苏为官。故其寡居后携家在长沙定居,并以刺绣为生。1898年,她在长沙开了一家名为“吴彩霞”的绣庄,成为湖南的第一家绣庄。她将苏绣技艺与湘绣技艺结合,并根据湖南人喜爱创作绣品,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同时,她还收了当地许多学生,培养了一批刺绣艺人。从此,湘绣开始名闻天下。胡莲仙被称为近代湘绣的创始人。湘绣不仅绣制日用品,而且也绣制人物、山水,且能与国画紧密结合,既借鉴了国画的长处,又发挥了刺绣工艺的特长。
在漫长的历史中,湘绣形成了质朴优美的风格。其重在写实,形象生动,设色鲜明,针法多变,特别善于借鉴国画艺术,线条准确,层次分明,湘绣针法多达几十种,艺人们强调“应物施针”,即根据不同题材和对象,灵活地运用各种针法和线色。湘绣的传统题材是:狮、虎、松鼠。其中尤以绣虎著名。为表现猛虎的质感,湘绣艺人创造了毛针,用这种针法绣成的虎毛,刚劲而坚硬,根根直竖,具有强烈的质感。而绣虎的眼睛,则用旋游针,通过眼睛丝光的反射,给人以虎视眈眈、咄咄逼人的感觉。
三、粤绣及其艺术风格
粤绣,是广东刺绣的总称。它包括了以广州及其邻近的南海,番禺,顺德等县的广绣和潮州的潮绣。粤绣早在唐代已出现了著名的刺绣和传世名作。在明代,粤绣开始出口,并用西洋商船带来的孔雀尾羽织成丝缕,绣成服饰和物品,金翠夺目,技艺非常高超。清代,粤绣在民间流传很广,品种有官服、被面、椅帔,挂屏以及服装的花袖、花裙,由于广州是与西洋贸易的唯一商港,广东粤绣多输入欧洲。而潮州刺绣,则大多经由汕头出口。
粤绣的特色是:构图富有图案装饰趣味,色彩浓郁鲜艳,绣线平整光亮,纹理清晰。在针法上运用金银垫绣,立体感强,具有富丽堂皇的艺术特色,其代表作品是《百鸟朝凤》,画面上凤凰仰首高昂,一百只鸟禽在凤凰的周围,或飞翔,或啄食,或栖息,形态各异,在构图上,富有装饰趣味,在色彩上与苏绣的素雅完全不同,而是色彩对比强烈,多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原色为主,然后再配上素雅的色彩,以达到艳而不俗的效果。特别是较多地使用金银线和钉金垫绣的针法,和浓艳的色彩,装饰趣味的构图和物象互相衬托,更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如《九龙屏风》、《吹箫引凤》等。
粤绣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一是与广东地区人民开朗奔放的性格和审美爱好有关,二是与广东地处对外贸易前沿,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也有关系。
四、蜀绣及其艺术风格
蜀绣,主要产于四川成都,最早见于西汉杨雄的《蜀都赋》。至宋代,蜀绣便以绣《公鸡、鸡冠花》著称,到清代道光年间,便出现了绣庄,刺绣工匠逐渐增多,技艺也不断提高,一些画工也参与了绣稿的设计。刺绣品种大体分为艺术欣赏品和生活日用品两大类,欣赏品主要有条屏、座屏等;日用品则有被面、枕套、靠垫、台布、床罩、头巾、手帕等,尤其以龙凤被面最为著名,蜀绣的传统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多种。
篇9
杭绣,充分地体现了富贵、精美的宫廷审美艺术。
往前,追溯5000年,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人即可从蚕中抽丝,商周时期,出现了众多罗、绮、锦、绣等丝绸制品。有了精美的布料,必然要把它装饰得更美。“衣画而裳绣”,几千年来的章服制度更是让刺绣于大江南北连绵不绝。富者即以“闺房绣楼”为贞,贫者亦以“善织巧绣”为业,几乎每一女子随手均可绣上几笔。
刺绣,成就在宫廷
纵观中国刺绣漫长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它的普及虽在民间,成就却在宫廷,向有“皇家出技师,坊间现女红”的说法。
杭绣,或许比不上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这四大名绣著名,但却由于其短暂的御用品角色,有着不同一般的文化内涵。钱越时期更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南宋之时,随着宋都的南迁,大量手艺精湛的绣工随着朝廷迁居至此。在这里,由织造衙门管辖的“文绣院”,既专为皇家内苑生产御用制品,又统领着传统的杭绣向宫廷风格转变。
宫廷刺绣,奢华是缺不了的主题。大量使用黄金、白银成箔,捻成金、银线,然后再用这种金银线绣出的龙凤图案的“盘金绣”,成了杭绣最为独到的―个亮点。
当然,除盘金外,杭州传统刺绣技法品种多种多样,除了独具风格的盘金绣、盘银绣、盘线绣,还有长针套、木疏套等各种类型的线绣技法。金绣,层次分明,交相辉映;银线绣古朴文雅,素而不俗;彩线绣细密艳丽,形象活泼,最充分地体现了富贵、精美的宫廷审美艺术。
杭绣的图案设计,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麒麟、蝙蝠、孔雀、牡丹、宝相花、寿桃、如意、百结、八卦、西湖风景等传统图案。在装饰上的夸张与变形,是杭绣一大特色。
之后,虽然元都北迁,但杭绣的技术手法却并未没落;聪明的绣娘们用这些针法刺绣而成的戏服,靓丽雅致,独树一帜。即使是在今天,很多名角的戏服也都是点名在杭州制作的。
富丽的宫廷、清苑的闺阁、祥和的民间,几经变迁,杭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
有女,业已长成
水波潋滟,游船点点,层峦迭叠嶂,若隐若现。西湖水边,吴依细语中长大的家虹不仅水般纤细温婉,且如江南睡莲般清雅韵致。
江南细雨,箫管丝竹,锦缎丝绸围绕出来的家虹,19岁的时候,带着每一江南女孩迷蒙而又欢乐的憧憬,跨进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研究室,要用那千针万缕勾画出人生柔软而又华丽的乐章。
美术与设计专业毕业的家虹,对于自己喜爱的刺绣,就像吃饭、喝水般自然、随意。似乎也没怎么在意,她就可以自己独立创作出一些作品了。这些绣品,虽显稚嫩,但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1990年,也就是家虹开始学习刺绣的第二年,她的双面绣作品《榴红蝉鸣》就被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的夫人收藏,而同年尝试创作第一幅乱针绣作品《少女与果盘》,也被日本客户收购。这个收获,可以说,大大刺激了小家虹的虚荣心。不再需要老师的督促,自觉地开始用心、开始努力了。
很快,她的《春色满园》、《地毯猫》《可爱的》《枫・牡丹・紫藤》《水晶瓶花》等都获得了不俗的战果。并由此,于2000年,作为杭绣艺术的代表在德国世界博览会期间,被公派到汉诺威做刺绣艺术表演和文化艺术交流;2003年,她又赴埃及和土耳其采风、考察,特别在织绣工艺方面得到很大的收获;2006年她去布拉格进行了刺绣现场表演,并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
随着刺绣技艺的不断成熟,她参与主要创作的垫绣《日本高山祭》系列作品、大型双面绣地屏《南宋西湖龙舟图》和大型乱针绣作品《华彩乐章》都大获成功。前两件被分别收藏于日本高山祭博物馆和中国财政博物馆,后一件,在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上得到了金奖。
从1989年至今的近20年来,家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盘线、钉绣风格,并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其他艺术品种的精髓,大胆创新许多杭绣新品,如《新嫁》《普贤立像》、《凤・蝶》等等。
有些创新作品,比如说补绣作品《普贤立像》,由于其绣风的大胆创新,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还得不到大众的认可,获奖自然也是不甚容易。但是,无论是否得奖,只要是用自己心灵酿出的美酒,家虹都会万分珍惜。
杭绣,悄悄回来
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企业改制等因素的冲击,传统手工艺企业已经难以支撑各种负担,杭州刺绣研究所最终解体,技艺人员纷纷改行、渐渐流失,杭绣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甚至杭州本地的年轻一代,也只知苏绣。
为了不让曾经那么辉煌的传统艺术从此消失,金家虹在她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水琴的指导下,利用仅剩的一点资源,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整理和研发工作,以经典的刺绣技法,创作了一批新颖的杭绣作品。
《喜相逢》,这是金加虹通过对杭州传统的刺绣针法的整理,于2001年以传统针法盘线创作而成的作品,并于当年就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金奖。
2004年,家虹又将传统的打籽绣针法应用在了她自己设计的《福寿同圆》上,获得极佳的工艺效果,斩获了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的一块银牌。
2005年,她创作传统垫绣作品《神佑》,不出意外地又获得了成功,获得了杭州工艺美术精品银奖。
《连理枝》,应是金家虹所在的陈水琴工作室在传统工艺传承过程中,所创作出的一个代表。
《连理枝》的选材跳出了中国传统框架,来自欧洲中世纪的建筑装饰纹样。创作者以精心整理出来的“盘金绣”技法,用绞紧的丝线来代替金银线,流畅地盘绕出蜷曲的纹样。丝线华丽的色彩不但改变了“盘金绣”色彩单一的不足,突出于面料表面的绞线还可以使作品产生厚度,使原本平面的刺绣产生立体的美感。
用杭州传统刺绣的特色来表示欧洲建筑装饰纹样,也算是对传统杭绣的一次“洋为中用”的改革吧。
传统,流动的生命状态
早在唐朝,杜甫即在《杜工部草堂诗笺・丽人行》中写道:“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将金银线用在刺绣品上从唐代就已开始,元代,加金刺绣常常应用于的佛陀、菩萨和护法神像上,明清的金银刺绣更是繁盛。
以金线、黄色、龙纹为主要特征的盘金绣象征着高贵,尤其是金线,在清代只有皇家和贵族才用得起,龙纹也是皇帝的“专利”,“盘金龙凤”成了皇家的专属之物。
金银绣在杭州传统的刺绣技法中是最有特点的,但真金纯银这种豪华绣法,自是不再适用于今天。但高科技所带来的仿制金银线,不仅装饰性强,经过有序的排列旋转后,流畅的线条,在任何光源下,都会发出闪亮的光芒,为金银绣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条件有了,但传承应该怎样去进行,家虹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传统,更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流传的时间概念来考虑,它是在不断地演变的。现代人,要继承的不是它在静止时的形态,而是它流动的生命状态。只有不断地吸收新鲜“空气”,传统才能积淀更多的内涵。
为了找到传统和现代间一个最为合适的切入点,家虹做了很多的尝试,选题、表现手法、底料,甚至装裱,她都很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希望能用传统的技法创作出一幅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刺绣作品。
不管是记载的、还是留存下来的刺绣佛像,基本上都是满绣,信徒们不惜费工耗时,虔诚地用手中的针线表达对佛嗽仰。
满绣的作品通常通过色彩的深浅、色块来表现层次,而家虹将这一切都交给由点线、细线、粗线、亮线等各种不同的线条来处理,并运用辅助钉珠与底色和银线的黑白对比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来加强立体感。
在刺绣底料的选择上,金家虹更是大胆创新。
传统刺绣,面料使用比较单一,如果是满绣的话,在运针时不用考虑背面效果,对底料更是没有特别的要求。但在创作这幅作品时,金家虹大胆起用薄而透的乔其纱来表现神奇的佛陀,以通透的感觉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创意虽然有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烦恼却接二连三地不期而至。
透明面料没有隐藏性,首落针收针时的线头怎样隐藏,特别是银色盘线,用针带下的线头比较粗,要怎么藏才不会透视出来;盘圆弧线时钉线怎么处理才不会让反面的针脚破坏正面的线条;钉线在反面怎样有规律地移动。
还好,一切问题最后都不再是问题,《众观静妙》也终于以迥异于传统佛像绣的繁缛华丽,以清新素雅的黑底银线,呈现在所有观者面前,并获得了第二届杭州工艺美术精品银奖。
篇10
[关键词]刺绣 面料 工艺 服装 家纺 装饰品 运用
一、关于刺绣
刺绣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被称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它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辉煌,在古代刺绣是古代人民传情达意,美化生活的重要装饰造型手段。刺绣的出现得追溯到奴隶社会,在当时,刺绣只是小数统治阶级能拥有的奢华装饰。经商国、战国、秦汉至唐宋,刺绣进入了繁荣期,刺绣开始走入民间,并且开始专业化。中国刺绣的鼎盛时期是在清代。这时的服饰无论宫庭的冕服、常服,还是民间的平常衣着,都喜欢“盘金满绣”、“大镶大滚”讲究的显贵人家几乎到了无绣不成衣的地步,不同流派不同地区的绣种应势竞相面世,各路刺绣高人各显神通。刺绣技法的分类称呼有很多,根据地域区分的有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京绣、鲁绣、闽绣、汴绣称谓;根据使用材料区分的有毛线绣、丝带绣、珠绣称谓;挑花绣、乱针绣、打籽绣、抽纱绣称谓则以技法区分;根据加工特性产生了手绣、机绣称谓;根据绣品区分了平面绣和立体绣。
二、传统刺绣的底布面料与工艺要求
我国的传统丝织物有缎、绫、绸、绢,,其中绢的历史最为悠久。早期的丝织品都是简单的平纹织物,比如绢、罗、纱等。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就已发现有碳化的黄褐色绢布。而从刺绣实物来看,从战国、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考古出土的丝绣品大多为绢地,还有少数为罗地。魏晋到唐代,大幅的佛像一般都以薄绢衬贴麻布作为绣地。绫为斜纹组织物,在唐代盛行一时。敦煌千佛洞中的不少绣品都用绫地。但唐宋时期绝大多数的刺绣仍然以绢为绣地。顾绣珍品以绫地为多,如徐蔚南《顾绣考》中记《顾绣花鸟人物册》,《顾绣花鸟册》、《顾绣八仙庆寿》都是白绫地,《顾绣七襄楼发绣人物》、《顾绣董书弥勒佛像》都为素绫地。清内府所藏历代刺绣精品,也有不少以绫为地。
绸是一种应用平纹或变化组织、经纬交错紧密的丝织品。清内府所藏历代刺绣书画精品,大多以绸为绣地。
缎自宋代开始出现,是一种非常富丽华美的高级丝织品种,外观光亮平滑,质地柔软,厚薄不拘。《顾绣考》记《韩希孟花鸟册》就以素缎为绣地,顾绣《松鹤图》用蓝色缎地。清代苏州设有制造衙门,负责督造锦、绫、缂丝、刺绣等,缎渐渐成为苏绣中常用的刺绣底布之一。
清代苏州一带的闺阁画绣,绣地、绣线等用料选择都非常精细,而普通日用品刺绣完全可以使用其它织物为底料,如纱、罗、棉、麻等,只要与刺绣品种、题材、绣线、针法等相互配合,因地施绣,都能获得不错的艺术效果。
传统刺绣工艺要求很严格,它要求:顺,齐,平,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针迹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平是指手势准确,绣面平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墨迹等污渍。
三、刺绣在现代不同面料服装中的运用
刺绣正以从原来的手巾、丝绢、唐装、旗袍等渗透到外衣、内衣、裤子、裙子等服装领域中,这种中国传统的工艺将继续影响着现代服饰文化设计。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传统刺绣工艺已走上了时装舞台,走得越来越艳,越来越张扬,无时不在展现它怀旧、标新、时尚的风格。刺绣工艺在今天的服饰中手法多样。常用的有平针绣、镂空绣、珠绣、补花绣、盘花绣、缎带绣、浮雕绣。平针绣绣制时多要求针脚达到平、齐、匀、顺,所以使用平针绣绣制的图案大都精致细腻。在2011年PRADA春夏服装作品中平针绣法极为多见;镂空绣常用于薄裙设计中,能赋予裙装灵动轻巧的唯美感。珠绣则会用到珠子、亮片等材料来进行绣制,常用在高级定制服装中,以显华丽。在生活装中加以少许点缀也是时尚潮流的象征。补花绣多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服装中,有浮雕的感觉,让衣服显得活泼可爱。缎带绣则能带给服装趣味性和装饰性。在形式的应用上聪明的设计师们也不仅仅限于对称格局,还采用了均衡、呼应等形式美法则,这种手法在职业女装和童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现代刺绣博采一切传统刺绣优点,突破了刺绣平面化的局限,而追求立体化的效果,不仅仅是线在织物上的平面织合??而且强调变化多样的针法及细腻的效果,并充分利用现代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成果,追求视觉冲击力,主张整个刺绣品都完全用色线构成。不再使用刺绣饰物来组织设计形象,从点、线、面的色彩搭配,到平展、凹陷、凸显的线的搭配,针法、视觉的搭配,充分体现了现代刺绣的特点。
四、刺绣在现代家纺中的运用
在现代家纺设计中,设计师们拒绝“拿来”主义,而是将传统家纺进行了全新的国际包装,将传统刺绣的自然纯净与现代时尚结合起来,古典与现代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避免消费者审美疲劳,也让人欣赏到刺绣这天衣无缝的传统艺术。传统刺绣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应用融合了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特点,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床上用品、窗帘、桌布、杯盘垫、靠枕、靠垫等所运用的刺绣装饰图案大都是现代先进的刺绣设备绣出来的,却也继承了传统刺绣的精美细腻,反映生活,更是与国际流行时尚元素的完美结合。一套家纺是优是劣,综合了触觉和视觉的双重反印。触觉好坏受制于织物的原料,组织和后处理所产生的综合效果,视觉的好坏则由图案、颜色、款式和造型决定。所以我们看似不经意的刺绣运用,却也是包含了设计师对造型、色彩、结构、材料等多方面的构想和推敲。透过千姿百态的刺绣装饰,能够品味到当今的时尚气息,领悟到社会文化的潮流。
五、刺绣装饰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品,它因暗寓富贵、吉祥、幸福、美满或民间心愿等而作为礼品、纪念品、旅游产品相互赠送,盛为流行。我们在逛街时很容易见到刺绣装饰品,绣品的图案多为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瓜果蔬菜、飞禽走兽、山川风景、亭台楼阁为主。或栩栩如生、憨态可掬;或古朴典雅、玲珑可爱;或粗犷豪放、憨实逼真,各具特色。这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绣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很多消费者都会根据自家装修风格来选择不同艺术风格的刺绣装饰品。这让现代人在购买家居装饰品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为生活增添了不少趣味性。近年来火爆的旅游业也为这些浓缩民族文化特色、蕴含传统工艺精华的民俗手工艺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对外交流的深入,这些工艺品已经进入东南亚和欧洲各国。
结语
任何一幅刺绣仿佛都带有浓得化不开的中国情怀,在现代装饰设计中,无论运用在哪里都是既古老又清新,它自身的多变也给设计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变化。现代设计师们在追求绣品精美秀丽的同时,应该更深的挖掘传统文化或艺术创作中的深层次东西,就是在艺术形式的背后,去寻找其蕴含的象征意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传统艺术融入到现代设计中。
参考文献
[1]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出版, 1936
[2]唐宇冰、汤橡.《家用纺织品配套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