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感谢的高级句子范文
时间:2023-03-20 23:5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达感谢的高级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级英语 融洽 深广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信其道”。当教师收到学生的短信:“老师:真的非常感谢您,感谢您几年来对我的关怀和照顾。您是我在大学里面遇到的最好的、最有学识、最具师德的老师。”作为教师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应有的优良品质“仁爱、礼貌、合作、维护双方面子、愉快、跨文化意识、容忍并尊重文化差异(汪,硕士论文,2008)”可有效促进师生间和谐关系,奠定良好感情基础。高级英语的教学是心灵的教育,其“教书育人”的双重性更加明显;若不启发学生心灵,则难掌握课程真谛。
二、教师精心钻研教材
教师要彻底掌握教材的神髓:弄清每个考点;每个词都能用英语解释并举例(注:举例要有依据,不可随便自己编写句子,让学生记);对每个句子都能用英语从语法、修辞、文体等、以及语境等多方面进行细致的斟酌;教师轻松驾驭课堂,高屋建瓴,授人以渔,语言知识运用自如,与学生良性互动,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公平对待学生
教师对学生多提问,学生的被提问次数差距不超过10%;不歧视差生,而是给予更过关照;利用“鼓励”法宝,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在一种“感觉良好”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减轻学习压力;必要时还需巧妙“鞭策”,降低学生“自负”“懒散”情绪。
四、加重教师,减轻学生
一般情况下,教师不把作业放在课下。作业全部在课堂上完成;课堂上10分钟的测试题,教师课下可能用两节课批改完。教师这种“勇挑重担”甚至“忍辱负重”的精神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动学生;学生对教师的敬意油然而生,其学习决心也会倍增。
五、融多种学养于一科
1.学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所有学科都重要,比如第二外语、英美文学等; 使所有学科形成良性互补,互相促进,从不同角度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2.若有可能,可双外语教学。笔者在教高级英语时,能用日语强调的知识,都可以用日语强化一遍,因为学生也在学习日语;既调节讲解的单调性又激发学生多方位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所教语言知识,达到语言间的融会贯通。
3.处理好所教课本知识与相关背景知识及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关系,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提高。高级英语课程关系到语言学的知识,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文学的等等都适度地进行深化和扩展。关注“全人”教育,增强教育性。下面仅举二例:
例一:课文中涉及到《圣经》典故等,比如,比如上册第九课提到了“摩西十诫”;教师有必要讲解“摩西十诫”的具体内容(英文原版);《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更是英语专业重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而“摩西十诫”正是《圣经》的精髓。另外,教师在系统细致讲解课文基础上,可启发学生进入深度思维:引申题目“The Trouble with Computer”让学生开展讨论,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具有现实意义。
例二:上册第十五课有一句“We do not need a Freudian to tell us that this disharmony is often of sexual nature.”,教师若不把“Freudian”基本观点讲清楚,学生即使能够准确翻译,对该句的实际思想内涵的理解还是一头雾水。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有必要补充一句:“In a Freudian view, libido (sexual desire)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all human behaviors”。
六、结论
高级阶段的语言教学是通过语言掌握各方面文化知识并培养语言能力;而文化就像冰浩瀚海洋中的冰山,大部分藏在水下。高级英语之“高”与“精”重在课文的“细致”(对语言的探讨分析至“小而无内”;比如,对单词必要的词素与词源分析等)和“博”(对某语言现象的探究之高度达到“大而无外”)。对课文的讲解从多角度去阐释:从课文文本中挖掘“语义学、语用、修辞、语法、句法、文体、词汇、美学、心理等不同领域的“黄金”。
参考文献:
[1]王家湘.《高级英语》上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翻译;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翻译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者交际技能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待翻译,那么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有效促进中学生的词汇学习和记忆,帮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
1.翻译对学生词汇学习的积极作用
目前大部分中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死记硬背。依然停留在根据课文后面的词汇表,或者高考词汇3500,通过不断地拼读和抄写的方法来学习和记忆单词,很多学生背了前面忘后面,背了后面忘前面,失去了信心,更失去了兴趣。这种词汇学习方法只是单纯的掌握一个一个孤立的词语, 不仅造成了费时费力又无效的局面,而且完全忽略了语言的使用环境即语境;二,只记最熟悉的单词意思。英语词汇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更是加剧了学生记忆单词的难度。孤立的词往往并没有什么意义可言, 把它放在特定的不同语境中就具有了不同的意义。翻译对学生词汇学习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1根据语境具体灵活记忆和掌握词汇
在单词教学中,我们用的最多的是情景,比如在教学一些粗象的名词或动词时用翻译法,会更简单,更直接,更准确。以新课标教材反复出现的词组take off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三个例句,并在翻译中学习这一词组的不同含义。首先必须向学生明确,这个词组的off,是离去的意思。
He took off his coat because he felt so hot.
他因为热而脱去了大衣。(这里take off 是脱下之意,是衣服的离去)
The plane took off.
飞机起飞了。(这里take off是飞机起飞之意,是飞机的离去)
His career took off after the competition.
他在比赛之后事业腾飞了。(这里take off是事业腾飞之意,离开原来的境况)
以上三个简单的句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很轻松的记住take off一词在中学常见的三种含义。相比孤立的记忆单词将更有效,更省时。
1.2增加词汇教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课堂上,以竞赛的形式,强化记忆,增加趣味性。比如说,A学生说英语,然后点名B学生翻译成汉语,B学生说一汉语词汇,再点名C学生,翻译成英语,以此类推。在随机的情况,每个人都会聚精会神,用心参与。
2.翻译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积极作用
很多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时,逐字逐句翻译文章,这样会严重影响阅读速度,对整个英语考试都有致命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翻译,并非逐字逐句的翻译,是指平常英语学习中的翻译训练。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任何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词汇的使用习惯及语言的表达形式上都存在着差异, 完美对译是非常困难的。这些差异越大,越需要理解,越需要通过翻译进行语言对比。中学的阅读题中,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分为两种情况:
2.1错误翻译固定句型
英语的句型结构的形式相对汉语要更为复杂,其中有一些用我们的常规语法规则是很难判断的,所以不能简单从字面翻译。例如:
(1)I can not thank you too much. I own my progress to you.
我怎样感谢你都不为过,我的进步归功于你!(误译“我不会太感谢你的。”)
Can not…too…再怎样也不为过,越......越好。
(2)I can't agree more。
非常赞同。(误译“我不能同意你”。)
can't+比较级表示非常……
这两个句子就属于英语中固定的特殊句型,汉语化翻译肯定会理解错误的。很明显不符合我们常规的语法规则,学生能够正确翻译的可能性很小,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对这些句型进行翻译训练,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做阅读时出现误译而失分的情况。要对这样的句型,多归纳,多总结,多翻译,对整个语言教学都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
2.2翻译包涵较高级语法的长难句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长句难句多是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些长句中有各种高级语法的结构,比如倒装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省略句等现象,可谓“句中套句”,因为强调语言教学的实用性,交际性,所以课堂教学逐渐在弱化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长难句就无法克服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一些有效地针对性的翻译训练,学生通过翻译训练具备了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后,在阅读中遇到长难句时就能很快排除多重语法造成的干扰,作出正确的理解。
如果平时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这样的翻译训练,学生很难在考试时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分析,相反,则能缩短阅读时间,降低阅读难度。
3.翻译能促进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
传统的翻译法之所以被逐渐忽视,是因为教师过分重视语法规则,与新课标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标不一致,但实际上能够做到完美的英汉对译是听说读写的高级形式。而我们如果把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来看待,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不仅不会让学生丧失听说的机会,而且能积极促进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翻译的过程是一种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习者交际技能的过程。以“come on”为例说明其不同的交际意义:
(1)Come on!We will be late.
快点吧,我们要晚了。
(2)Come on !You are the best.
加油,你是最棒的。
(3)Come on!That can't be true.
得了吧,那不可能是真的。
(4)Come on, baby.
过来,孩子。
四个例句中,come on分别具有不同的交际意义,在翻译时,如果只考虑词本身的意义,忽略词的交际意义和使用语境,是不能译出其正确的含义的,翻译在英语学习中,需要考虑词的交际意义,即所处的语境,这样不仅能做出正确的翻译,翻译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3
[关键词] 口译;翻译单位;动态性
近二三十年国内外学者对翻译单位的研究颇多,观点各异,争论不休。研究翻译单位有助于认识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理论的建构和对翻译实践的指导都十分重要,但回顾、总结前人的研究,笔者发现笔译领域的相关研究颇多,口译领域却少有人涉足。口译相对于笔译有其明显的个性特征,动态性显著。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口译中的翻译单位进行专门研究,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研究成果。
一、翻译单位的提出和主要研究成果
“最早提出翻译单位的学者是加拿大语言学家维奈和达贝内,他们认为翻译单位是翻译中无须进一步分割的话语片断。”[1]自1984年王德春发表《论翻译单位》一文至今,国内学者对翻译单位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1、翻译单位的静态研究
(a)基于语言单位的语言学视角
对翻译单位的研究中,语言学派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其影响也最为深远。巴尔胡达罗夫在《语言与翻译》一书中给翻译单位下的定义是:翻译单位是指“在译文中能够找到对应物的原文单位,但它的组成部分单独地在译文中并没有对应物。换言之,翻译单位就是原语在译语中具备对应物的最小(最低限度)的语言单位。”[2]巴尔胡达洛夫运用形式切分法将翻译单位分为音位、词素、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等六个层次。从王德春(1984)开始,国内对于翻译单位的研究和探讨最初是从巴氏的理论继承和发展而来的。王德春(1984)主张将翻译单位分为音位、词(素)、短语、句子和话语等多个层次;奚兆炎(1998)认为句子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因此提出将句子作为翻译单位;单其昌(1986)、王云桥(1998)则指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是以段落作为翻译单位来操作,同时理论上段落具有衔接与连贯等语篇特征,因此主张将段落作为翻译单位。以上是基于语言单位划分的语言学视角研究、探讨翻译单位的几位代表性学者,虽然他们的主张各不相同,但都是采用形式切分法,将语言的某一层级作为翻译单位。
(b)基于语义的篇章语言学视角
加拿大语言学家维奈和达贝内最早在其论著《法英比较文体学》(1958)中明确提出按语义来确定和切分翻译单位。随着二十世纪后期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学者开始质疑基于语言单位对翻译单位的划分。他们认为翻译中译者关注的核心和本质是意义,而非语言外壳,继而将翻译单位的研究焦点从纯粹的语言单位转向了意义,从而引入小句、语段、句群、语篇及主/述位理论等篇章语言学概念和理论。图里(Toury)(2001)认为翻译单位是“译员可翻译的原文文本中的语言—语篇单位”。[3]罗选民(1992)提出以小句作为翻译单位;吕俊(1992)、葛校琴(1993)、石淑芳(1993)、方梦之(1991,1994)等主张以语段、句群作为具体的翻译单位;刘士聪、余东(2000)创造性地引入了主/述位理论,为翻译单位的研究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以上是译学界分别从形式和意义出发对翻译单位的传统研究,切入点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一元的、静态的研究。翻译是复杂、多元、动态的语言活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静态的翻译单位无法满足翻译这个动态过程的要求”。[4]
2、翻译单位的动态研究
翻译单位是“译者进行翻译思维时‘瞻前顾后’的思维跨度”。[5]“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其思维跨度是一个参照性的动态概念,翻译单位受其影响,也是动态概念。”[6]司显柱(2001)综合梳理了1984年引入翻译单位这一概念之后二十多年间所有的相关研究,指出翻译单位静态研究的缺陷,认为不应将翻译单位固定在语言的某一层次上,从而得出了应当动态选择翻译单位的结论。其后,杨坚定(2004)、彭长江(2005)等学者也提出了类似观点;郑冰寒、谭慧敏(2007)通过有声思维实验对英译汉过程中翻译单位进行实证研究,将翻译单位分成主观翻译单位和客观翻译单位,论证了翻译单位的动态性,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选取的翻译单位并非固定在一个语言单位上,而是在诸如短期记忆容量、翻译熟练程度、文本理解难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不断转换”。
作为翻译的两种实践形式,口译和笔译之间的联系不言而喻,然而区别也尤为显著。对翻译单位的现有讨论多停留在笔译领域,若要研究口译领域中的翻译单位,首先必须对口译较之于笔译的区别特征作一梳理。
二、口译的特点
口译和笔译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述源语的思想和内容。但是,“口译过程始终处于动态中……(译员)边听边分析,边分析边记忆,记忆后是表述,同声传译为记忆的同时开始表述。”口译活动是动态的语言活动,较之于笔译具有其明显的区别性特征——即时性、现场性、综合性。
1、即时性
口译员接受的是转瞬即逝的语音信息,译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将其理解、整合,并用译语再表达。由于时间有限,译员无法对具体词句的翻译反复揣摩,在分析、领会源语的意义之后,必须当机立断,摆脱语言外壳的束缚,将言语背后蕴涵的意义再表达出来。
2、现场性
在口译任务中,译员、发言人、听众都在现场。口译是一个交际的过程,听译员的任务和目的是帮助使用口译服务的各方进行交流。译员不仅要进行语言操作活动,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来及时捕捉发言人的表情、身体语言等等,同时也要时刻留意听众的反应,必要时对翻译策略作适当地调整。口译的现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译员的工作环境复杂、多变,译员必须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三、口译中翻译单位的动态选择
口译的即时性、现场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口译活动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根据法国巴黎释意学派的口译理论,译员“翻译的对象是信息内容,是意义,而不是语言”。从本质上讲,口译员翻译的是其捕捉到的一个个“意义”,而这一个个“意义”反映到语言形式中,就体现为不同的语言单位。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口译员翻译单位的选择一定是动态的。“句子是思维的基本单位”,一个句子通常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口译员将句子作为翻译单位的情况较多,但语言是复杂的、多元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处于动态的变化当中,有时词、词组也能表达完整的意义,比如Fire!(救火),因此,译员应当灵活地选择翻译单位。
例 ①I was deeply saddened to learn that among those who were taken from us too soon was Beverly Eckert, who herself lost her husband in the attacks of September 11th. ②Beverly became known to me and a friend to me and to many New Yorkers for her tireless advocacy for the families of the victims of 9/11, and she was one of the principal champions of the idea of the creation of the 9/11 Commission. ③I will miss her, and I want to just publicly thank her for all she did in the midst of her own tragedy. 我感到十分悲伤的是,我获悉在这批过早离开我们的人中间有贝弗莉·埃克特(Beverly Eckert),她本人在9.11袭击中失去了丈夫。贝弗莉与我相识并成为我的朋友及许多纽约人的朋友,她曾为9.11事件受害者家属争取权益而不懈努力。她是9.11委员会(9/11 Commission)的主要发起者之一。我会思念她。我要当众感谢她在自己遭受不幸后所做的一切。
将翻译单位的研究引入口译研究能够帮助译员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准确地领会源语、译语,不断提高口译质量。翻译单位的动态选择有助于译员更好地理解口译过程,但目前口译中翻译单位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全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军峰·论口译的翻译单位[J]·北京:中国科技翻译,2005.
[2]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蔡毅,虞杰,段京华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杨坚定,钟莉莉·动态翻译单位探讨[J]·北京:中国翻译,2004.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A)―0042―02
引言
综观近三年高考英语试题,它们都体现了“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对考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强调了语篇和语境意识。特别是高考的“补全对话题”,突出了英语语言的交际性、真实性和工具性,能够客观有效地考查考生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能力。“单词拼写题”考查了考生在特定语境中准确、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即措辞、选词和书写能力。这两道题本来都属于基础题,但其高考的得分率较低,特别是满分10分的“单词拼写题”平均分不到3分。而对这两道题型的研究目前还很少,广大考生苦于缺乏指导而一筹莫展。鉴于此,笔者将通过分析2005~2007年高考“补全对话”和“单词拼写”试题的题型特点和考生的失分原因,总结出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提出复习备考的策略和建议。
补全对话
1. 试题分析
补全对话题是以书面对话的形式,考查考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在具体场景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在真实的语境中,语言使用不仅要正确,而且表达要得体、礼貌,符合社会习俗、传统和文化。对补全对话试题特点的分析如下:
2005~2007 年高考补全对话分析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补全对话题要把握好四个基本要素,即场景、人物关系、交际话题和交际用语。既然本题为交际性很强的试题,那么考生在审题时就要把握好说话人的身份、语气、言外之意、交际目的以及文化背景等。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推测,特别是学会抓住上下句中的关键词,结合交际话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 备考策略
备考“补全对话题”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储备日常交际用语,感悟语言的功能意念。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有关高中英语听说技能的八级目标要求是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投诉等。根据《大纲》要求掌握常用的交际用语及其答语,如感谢、道歉、安慰、打电话、提建议、同意或不同意等。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口语交际化特点呈上升趋势,要求我们重视交际教学,储备大量的交际语言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常见话题在日常交际中的不同表达(包括问句和答语),用心感悟语言在现实交际中的文化特点、情景特点以及说话人的交际目的、态度、情感和语气等。
(2)把握试题特点,寻找提示语。分析试题我们发现,准确地判断对话发生的场景、对话人的关系或身份、交际的话题这三个要素,是快速准确地排除干扰项补全对话的关键。另外,试题的备选项和对话中都会出现此话题的常用交际用语。考生要善于捕捉这些有效信息,准确判断语境和交际目的。对话的特点是有问有答,所以在对话的已知信息中寻找提示语是作出正确选择的依据和技巧所在。
单词拼写
1. 试题分析
单词拼写题属于第三部分――写作,考查考生在句子语境中准确、灵活地运用词汇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重视,侧重考查考生恰当选词、正确拼写和变化词形的能力。其所选单词大部分源自高中教材,都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单词。句子结构不复杂,语境清晰。试题考点分布如下:
2005~2007 年高考单词拼写考点分布统计表
(1)试题特点
考点集中在对四大类实词(v./n./adj./adv.)的考查上,其中动词和名词的比重最大。根据语法需要发生词形变化的仅占20%,不需要变化词形的占80%。也就是说,试题难度依然不大,仍面向大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词形变化主要体现在:句子谓语动词的时态、非谓语动词的选用和名词复数。此题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地选择词性和区别近义词,这些特点使得试题有一定的区分度。
(2)失分原因
单词拼写题虽然只要求考生填写常用单词的原形,但得分率一直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①无法判断出应填单词;②对单词记忆得不准确,所答字母不全、多出字母、字母颠倒或与拼写相似的单词混淆;③单词判断和拼写正确,但词性错误或形式错误;④对近义词含义和用法不清楚,错用近义词;⑤不注意大小写 。
2. 备考策略
针对考点和失分原因,特对考生提出以下建议:
(1)通过语篇阅读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提高单词的复现率,掌握单词的用法。
(2)通过“音节拼读法”记忆单词,提高单词拼写的准确性;也可归纳单词拼写中易漏写字母、颠倒字母的单词,拼写相似易混淆的单词或专门讨论不规则变化的单词,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
(3)夯实语法基础,学会分析句子成分,选用正确的词性或词形填空。
(4)注意近义词的辨析,提高对词汇的语用能力。
(5)注意书写规范,特别是大小写字母的写法。
结束语
篇5
翻译,从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但本质上,翻译涉及到的不只是两种语言,至少还包括了相关语言所承载 的文化。语言与文化互相交融、密不可分。不同的语言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变迁、风俗习惯、风土风情、生活方式等,因为语言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政治方向等,这就造成了相关语言在多方面的不对等,使翻译成为一种颇具挑战性的活动,使得翻译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本文将对英汉翻译中的误译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对误译因素进行分析,来找到减少误译的翻译策略。
2 误译的不可避免性
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词语和表达方式上的完全对等是少之又少的,一词多义现象则普遍存在于每种语言中,与语言密切联系着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国家之间的客观现实与精神世界迥异,译者的源语和目标语语言能力及其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不一定达到高质量翻译所需要的标准,译者在进行翻译时的态度等也与翻译的质量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导致误译,因而误译在所难免。
3误译原因剖析
一般说来,翻译由三个阶段构成,也就是理解原文阶段、用目的语表达阶段和校核译文阶段。前两个阶段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译者在理解原文时就出了差错,就不可能准确地用目标语表达原意、忠实地再现原文。下面笔者从理解、表达两个层面剖析翻译过程中容易导致误译的因素。
3.1 一词多义现象引起误译
语言普遍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英语逾百万词语中,多义词占大多数。翻译者可能只掌握到某词语的几个意义中常见的意思,翻译过程中如果对上下文研究又不彻底,难免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错误,从而出现错译。常常有人把senior citizens(老年公民)误译成“高级公民”,就是一个因一词多义现象引起误译的例子。再如,story是个多义词,其义之一“故事”最为人们熟知,但在“This war is 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story of this generation” 这个句子里,story 相当于 event,整个句子宜译为“这场战争将成为这一代人经历的最重大的事件”。
3.2 错误理解句法结构导致误译
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得弄清楚源语的句子结构,尤其是遇到复杂句子结构时,要反复斟酌,以此确保能正确理解原文。例如:
(1)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误译:所有发光的都不是金子。
该句中的“all…not…”是部分否定结构,不能按照字面进行逐字翻译。这句的正确译法是“发光的不全是金子”。
(2)A man can never have too many ties. 误译:不管怎么说男人都不能有太多的领带。
这个句子中can never…too…(有时以cannot…too…的形式出现) 是一个固定结构,意思是““无论…都不过分”,该句应译为“男人有再多的领带也都不过分”。
3.3忽略习语语义整体性造成误译
语言文字会给译者正确翻译造成障碍。英语里有很多习语,它们其中可能有极小部分可以从字面去理解它们的意义,但习语主要具有比喻意义,得从整体把握。因而就意义而言,习语具有误导性,译者难免忽略习语的深层意义,犯按字面意思翻译的错误。例如:
(1) During the depression, he got the sack. 经济不景气时,他被解雇了。
译者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get the sack”,将其翻译成“得到一个包”。get the sack是个习语,意思是“被解雇”,这样理解才能与 during the depression 相映衬,构成句义的统一性。
(2) When this disagreeable difference has been removed, the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Republics will leave nothing to be desired. 如果消除这一闹心的分歧,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就可谓尽善尽美了。
意义不透明是英语习语的特点之一。如果译者没意识到leave nothing to be desired是个习语,他就会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几个词,逐字将其硬译为“没留下什么需要渴望的东西”,翻译就出了问题。leave nothing to be desired 是个习语,得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了解其所表示的意思。
上述例子中的习语若按字面意思理解,似乎也很符合逻辑,而它们的深层意义在上下文中也没有很明显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如果不熟悉习语的深层意义就很容易按照字面意义而导致误译。所以翻译中一定要留意习语的深层意义,以免误译。
3.4 违背目的语词语的习惯搭配而造成的误译
搭配是词语的一个重要特性,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搭配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翻译过程中,译者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还慎重对待目的语的措辞,在再现源语内容时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as strong as a horse,不能误译为“强壮如马”,而宜译为“健壮如牛”;把strong wind, strong tea, strong desire, strong influence, strong support 分别译为大风/强风、浓茶、强烈的欲望、很大的影响、有力的支持。同是strong,在目的语中有不同的译法,翻译时选词的原则是:不拘字面,整体翻译,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
3.5 不重视语境造成误译
从文本角度看,语境有宏观上语境和宏观语境之分。宏观语境指超出句子范围的语言环境,包括相邻的句子、该句子所在的段落、章节乃至整部作品。微观语境指句内语境,即在一个句子范围内,某语言单位周围的一些语言单位。一个词语通常都有自己的特定搭配,在句子中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同时语篇内部的诸多因素可以限制、甚至决定个别词语的意义。翻译者如果不重视语境的作用,就会将错误理解某些词语的意思,从而引起误译。例如: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该句中的father 所处的语境决定了它不能译为“父亲”,全句可直译为“孩子是成人的原型”,或意译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囿于本文篇幅,宏观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不再举例说明。
3.6文化差异导致误译
和语言文字差异一样,文化差异,尤其是译者没有意识到这些差异时,会带来交流中的失误。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转换的同时,译者还必须关注文化方面的潜在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畅通达。因而,译者既要精通源语,也要熟练掌握目标语,还要谙熟这两种语言相关的文化,并善于处理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否则只能从字面去理解源语文字,曲解信息,结果导致误译。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在封建中国,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若穿着绣着龙的图案的衣服,便会招致杀身之祸。但平民百姓却可心怀“望子成龙”之心愿,希冀自己的子女有大出息。通常,“龙”的英语对等词是 dragon。但在英语国家的人们所熟知的dragon是一种长着双翅,面目可狰、能口喷火焰的恶魔。显然,dragon 与 “龙”只是字面上的对等,在英汉民族的人民心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如果把“望子成龙”直译为 to long for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目标语读者会茫然不知所措的。如果将其译为to long for one's son to be successful in life,则能表达了源语的基本意思。
在口语方面,文化差异同样也会而导致误译。“勤劳”、“ 勇敢”以外,中华民族的另一个显著重点就是谦虚。对别人的褒奖,哪怕是实事求是的表扬,国人往往是一番自我贬抑。如果译者将这些贬抑之词照字面直译要译成英语,英语民族的读者又会坠入云里雾里,因为他们在受到他人的赞美时,习惯上总是坦然接受、对赞美者表示感谢。因此,国人的自我贬抑之辞译成英语时,只要用“Thank you!”就行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尊重英美表达习惯,多采取归化翻译策略。
4 避免误译的翻译对策
误译之处犹如宝玉上的瑕疵,可能严重影响译文的品质,因此,在翻译时要力求避免误译。从造成误译的原因来看,笔者认为,要减少误译,译者应至少作出三方面的努力:1) 不断提升英、汉语言水平。译者的源语和目的语方面的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各个方面的认知质量和用目的语再现原文的水平,因而在翻译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2)充分认识语境对词义的决定作用,强化依境择义意识,提高对相关语境辨识力、洞察力;3)不断加深对英、汉文化的了解、理解,锻炼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能力,在忠实于原作与尊重目的语表达习惯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5 总结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不同语言问字对字转换,。在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译者要反复研读待译的原文,结合语境,重视不同语言相关的文化间的差异,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水平和智慧,恰当地处理可能会影响译作质量的诸多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译,力求译作的高质量。
参考文献:
[1] 彼得・纽马克. 翻译问题探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郝芬菊. 英汉翻译中误译因素分析及翻译策略[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1)
[3] 张丹. 浅谈误译现象.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2)
[4] 余高峰. 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上海翻译》,2011(2)
[5] 白立平. 文化误读与误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
篇6
关键词:尊他语;自谦语;郑重语
何谓日语的敬语?敬语分为哪几种呢?一般而言,日语的敬语分成:尊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3种,这里分别讲述。
一、尊他语
这是为了尊敬对方或者话题人物而使用的描述对方或者话题人物的行为的语言。共有如下5种形式:1.五段动词未然形+れる,サ变动词词干+される,其他动词未然形+られる。2.お+五段动词或一段动词连用形+になる,ご(御)+さ变动词词干+になる。3.お+五段动词或一段动词连用形+です ,ご(御)+さ变动词词干+です。注意:这个句形没有时态变化,时态用相关的副词表示。4.お+五段动词或一段动词连用形+くださる,ご(御)+さ变动词词干+くださる。5.(お)+五段动词或一段动词连用形+なさる ,(ご)+さ变动词词干+なさる。除了上述的一般动词经过变化表示敬语外,有一些动词有专门的敬语动词。
二、自谦语
这是用自谦的语言描述自己和自己一方的行为动作,用来表示对对方和话题人物的尊敬。共4种句型:1.お+五段动词或一段动词连用形+する ,ご(御)+さ变动词词干+する。2.お+五段动词或一段动词连用形+いたす,ご(御)+さ变动词词干+いたす。其实,这个句形和上面的完全一样,只是客气程度更加强了些。因此,也只能用于"与对方有关的自己的动作上"。这里还应该注意:有些さ变动词后面加いたす时,前面不加ご。如:「失礼致します而不用「ご失礼致します。这个规律在后接する也一样,说:「失礼します而不用「ご失礼します。3.动词使役态连用形+ていただきます。由于所有使役态,所以变成了"请允许我……"的句形。这是非常客气的说法。这个句形与对方动作没有关系,自己的动作也可以使用。但是由于客气程度很强,所以不能乱用,用的过多,就象开玩笑一样。4.动词使役态连用形+てください。
三、郑重语
这一类敬语不是对话题人物的尊敬,也不是对自己的自谦,而是用郑重地说话来表示对听话人的尊重。也是表示自己有高雅教养的表现。郑重语的最基本的表现是「です和「ます。其他还有「ござる「まいる「いたす「おる等。
四、具体应用场合
以上简单说明了日语的有关“敬语”的内容。那么,具体应该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敬语呢,笔者列举了一些比较常用的情况:①在学校里对年长者或地位高的人要使用敬语。㈡和不怎么亲密的人见面时,还是使用敬语为好。即便对方年纪小或在职场的地位低,只要还不很熟悉,就应当使用敬语或礼貌语。③初次见面谈业务时,如果己方是买方或选择方,对方就会使用最恭敬的说法,即便自己处于地位高的一方,也不要理所当然地趾高气扬,要使用敬语回答。
当大家彼此了解、亲密起来之后,如果对方认为彼此的关系还应当使用最高级敬语,但这边却认为关系已经很亲密,不再使用敬语,那么就会引起对方不快。对使用敬语的人不说敬语,是有风险的。
一般来说,不管对方是谁,持续使用通常程度的礼貌语会很安全。
有的人在工作时或职场中能够使用敬语,但在私人场合中却说不出口,但熟也要拘礼,还是应当尽量使用礼貌的说法。
说日语时,如果自然地在适当的场合、适当地使用“谢谢”,会显得非常优雅,品格会得以提高。比如进电梯时人家请女士优先,不要若无其事地进去,而应当轻轻点点头,说一句"谢谢"。
工作得到赞扬时,也要诚恳地表示感谢。当然,如果是团队一起完成的工作,还要加上句“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或者“多亏了××他们”。
当然,当有人在工作上帮助我们、替我们带了口信等时候,我们也要真心实意地表示感谢。对餐馆的侍者、收银员等,也不要认为既然付了钱,享受服务就是天经地义的,而是应当礼貌地说"谢谢"。
有人喜欢用“不好意思”、“对不起”等来代替“谢谢”表达谢意。我还是觉得“谢谢”更为自然。
另外,“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这样的说法,如果放在句子的开头,会让人感到很柔和。请别人做事、指出别人的错误时,使用这样的说法,就不会伤害对方的心情了。
招呼不认识的人时,如果加上一句“打扰一下”、“不好意思”,说话就容易多了。巧妙地使用这样的“便利语言”,可以让我们的言行举止彬彬有礼。
另外,拒绝时不要只告诉对方结论,对为什么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和背景,也要礼貌地加以说明。
只会使用圈子里通用的语言,是令人羞耻的。既然作为一个人,那么运用语言和圈子之外的人沟通。即使素不相识,也应当意识到人家的存在,说出的话用了敬语会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
参考文献:
[1]蔡全胜.敬语通[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6.
篇7
和李明波同学一样,昆明大成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白天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到属于自己的学校学习,放学后回到城市的偏僻角落与父母分享一天的辛劳。日子就这样的重复。5月24日的大成学校感恩教育演讲,如一场春雨,让这所民办学校的孩子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这场题为“学习改变命运,感恩成就人生”的感恩励志公益演讲主要以英语学习、感恩老师、感恩父母、励志成才等“三生教育”的相关内容展开。演讲人是郑小四和李新平。
“郑老师,像一根火柴点燃了我的学习激情”
被誉为“英语第一狂人”的郑小四有许多分量很重的称谓:著名英语教育家、演讲家、励志教育专家、感恩教育专家、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国家高级企业培训师、“感恩英语”创始人。虽然,在一些英语老师眼中,“郑小四的英语比外国人说得还要好”,但他最看重的称谓却是“感恩教育专家”。他在演讲中对大成学校的师生说:“我从不和不孝敬父母的人交朋友,因为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记在心上的人,怎么可能在乎朋友间的情谊。”
郑小四出生在云南师宗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通过自己的刻苦奋斗,成为全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演讲家、励志教育专家、感恩教育专家,至今已出版40多部畅销书。如今,早已功成名就的他并沒有停下脚步,他立志要走遍云南129个贫困县,用自己的演讲,为农村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这次应邀到昆明大成学校演讲,郑小四特别在意的是这里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他说:“进城务工人员投入城市建设,他们的工作高尚而且辛苦,在对他们的子女的教育中更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要让这些孩子更深刻地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感恩父母,努力学习。”
在演讲中郑小四特别投入,他从单词发音到语法知识,从听力训练到阅读理解,与全校同学和英语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在他幽默而富有亲和力的示范和感染下,同学们克服了羞涩,战胜了自卑,满怀信心地跟着他大声地练习口语。
“学习英语,就像在茫茫大海上行船,如果总在英语辞海里飘荡,总会迷失方向。如果把大海变成翠湖,方向明确了,在翠湖荡舟,惬意舒心,朝着这个范围划桨,将沒有沉船的危险。”这是郑小四的教学语录。
郑小四认为:“我们现在的英语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本末倒置,在学校里学英语,首先强调的是写,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首先应该是会读会说。就像中国人学中文,哪个刚出生的孩子不是先学着说话,然后在上学后,经过系统的学习才开始写。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先学会说,而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写。”
为了让在场的学生能够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郑小四在演讲现场教授了学习英语的“秘诀”。只要掌握800~1 000个日常词汇就可以与外国人沒有障碍地交流。注重实际运用,“不在乎你记得多少单词,而在于你运用了多少,究竟有多少句子是你自己的而不是书本上的。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学习英语的环境很重要,调整好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学习英语将事半功倍”。他认为,只要全社会倡导学习英语,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家庭生活中用英语交流,这样就可以告别“聋哑英语”。
幽默的演讲,点燃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营造了学校学习英语的氛围,启发了教师探究课堂教学艺术的深入思考。初三学生王曦感动地对记者说:“聆听郑老师的演讲,亲身感受到疯狂英语的魅力。郑老师教我们的学习方法,像一根火柴点燃了我的学习激情。”在演讲的最后,郑小四启发大家要充满爱心、感恩父母,引起了师生、家长的感情共鸣。
“生命是一朵美丽的鲜花,要感恩哪些育花的人!”
“妈妈,您辛苦了!”“我要听你的话。”“我以后再也不淘气了!”“老师,您辛苦了!我们永远感谢您!”这些质朴的哭诉,你很难想象是在大庭广众下,出自这些平日里调皮的学生之口。李新平的感恩演讲让无数学生、家长、教师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树木感恩于大地,用落叶来肥沃土壤;禾苗感恩于农人,将成熟的籽粒呈上;乌鸦感恩于母爱,以反哺来回报亲情;羊儿感恩于母乳,以跪乳来表达敬意……而我们应该感恩什么呢?”本场演讲的另一位演讲人,著名感恩教育专家、英语教学专家、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国家高级企业培训师,曾被云南电视台评为“魅力先生”的李新平用诗意的语言开场。
在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李新平以自己孜孜不倦读书求学的事迹勉励学生珍惜学习时光,改变自己、成就自己,感恩父母,报答师恩。他说:“快乐成长的我们无忧无虑,而这优越的条件是党和国家为我们创造的,是父母和老师为我们铺垫的,那么,快乐成长的我们,是否该感恩于他们呢?
父母每天披星戴月地辛勤劳作,回到家,还要为照顾我们上学而起早贪黑,吃饭时,好菜总摆在我们眼前,穿衣服,一定要把我们打扮得漂漂亮亮……这些都难道不值得我们感恩吗?
再说我们敬爱的老师们,课堂上耐心讲解,循循善诱,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课下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在我们快乐时他们和我们一起快乐,在我们伤心时还要耐心地开导和安慰。
但是,无论他们有多累,无论我们多淘气,他们的爱都沒有一丝褪色。这一切,不都是为了培养我们成才吗?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感恩吗?”
篇8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胡文仲: 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 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四、具体做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
[2]徐鸿明.《浅析中学英语跨文化语用失误》,《英语周报》(教师版),2004.10.第15期.
[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阅读 对话 体验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48-02
作者简介:周达莉(1977―),女,江苏灌南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连云港市333工程“模范班主任”,江苏省灌南县孟兴庄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班级管理及语文自主学习。
让阅读教学返璞归真,走向平实,关键是要走出以往阅读教学过分追“新”求“变”的误区,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成为他们学习、生活、成长的必备经历,让教师和学生都因参与阅读而获得愉悦。
一、让课堂在文本对话中取得实效
在教学《雨点》一课时,笔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尽快走进文本,在反复朗读、品味的过程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和语言的韵律美。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教学时,笔者作了一个巧妙的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可爱的‘精灵’――雨点将和我们一起去旅行,让我们一起来畅谈旅行的感受,一起来叙述旅途中的趣事儿吧!”与文本对话,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文本描绘的情境中去。
(二)品味语言,领悟文本描绘的精彩世界
《雨点》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插图,然后通过朗读找出优美句子,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说说最喜欢雨点去哪个地方及原因。学生逐步感悟“池塘”“小溪”“江河”“海洋”蕴含的意境,再理解“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个词语蕴含的含义,自然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由于小学生习惯用直观感悟、整体感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细节,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感受文章表达的精妙及蕴含情感的丰富,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愉悦。
(三)回归生活,架设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
教学之前,笔者引导学生寻找报纸、电视、网络、儿歌中关于“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特点的不同表现方式,让他们在学习课文前就对文本有初步了解,巧妙地架设起生活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在《雨点》教学时,笔者安排拓展练习如下:同学们,如果你是“小雨点”,你还会到哪里去呢?请仿照文中的表现手法,用精彩的语句予以描绘。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又经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脑海中自然就浮现出许多场景,并依照文中的表现手法将雨点飘落到不同地点的形态或变化描述得十分精彩。
二、让课堂在情感体验中生机盎然
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更要让他们在情感上有独特的感悟。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只有一个地球》堪称经典,给我们诸多的思考与启迪。
(一)轻松和谐,往往是一个情感体验的场
课一开始,支老师就让学生用不同的节奏、语速、语气及停顿诵读“只有一个地球”,达到了“课伊始,情已生”的效果。
师:课文的题目是“只有一个地球”,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情感来?
生1:要读出我们对地球环境无比珍惜的情感。
生2:要读得让人感到“地球妈妈”很珍贵。
生3:要读出我们对地球细心呵护的感觉来。
……
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把这些感受朗读出来。
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训练,学生有着真实的情感,朗读的效果自然是出奇得好。
(二)书声琅琅,往往是一个情感体验的圈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支老师运用了“赛读法”。学生知道只有朗读流利和富有感情两者兼备才能把其他同学比下去,因此读课文时格外投入。当学生朗读课文后,支老师又问学生读课文后的心理感受,并要求学生把心中感受尽情地表达出来,然后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最让自己感到心酸的语段。
课堂上听到学生琅琅的书声,感受学生情感的真实流露,这本身就是富有诗意的境界。
(三)实话实说,往往是一个情感体验的点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阅读感悟,支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进行谈话体验。他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当嘉宾,自己客串主持人,情趣盎然的师生对话便拉开了帷幕。“实话实说”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知识积累,通过自己的提炼、归纳和加工去解决课外的问题。对话中学生之间不仅有知识的交锋,更有情感上的碰撞,学生珍爱地球的情感喷薄而出,师生间的对话必然妙语如珠。
三、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灵性闪动
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交流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些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要巧妙利用这些“节外生枝”,让课堂有更多的精彩生成。
(一)巧用“空白”燃起“星星之火”
阅读教学的文本留有许多“空白处”,等待读者去诠释补充。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本的“空白处”,适时地引导学生揣摩,补全“空白”并刻意制造“矛盾”,让学生在争论中获得体验,有所感悟。
比如在执教《鞋匠的儿子》一文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面对参议员们的羞辱,林肯生气了吗?
生1:没有,还说谢谢呢?
师:是呀!面对他人的侮辱,林肯不但不生气,反而要感谢他,你能感悟出点什么?
生1(沉思):林肯不记仇恨!
生2:林肯心胸宽广。
生3:林肯宽容大度。
根据文章的内在线索,抓住参议员们与林肯之间截然相反的表现,创设出一对“矛盾”。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举动,恰好能表现林肯宽容大度的高贵品质。
(二)捕捉“意外”实现“春风化雨”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往往会有一些悄然而至的“不速之客”,老师处理方式的不同,往往会折射出其教育教学功底。一位老师讲解《游园不值》正入佳境,突然教室门被撞开,一名迟到的学生推门而入,径直入座。这意外的插曲立即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眼球”。经历片刻的思索,教师灵机一动就诗取材道:“小扣柴扉久不开,要去拜访友人的作者,到底应该是‘小扣’还是‘猛扣’呢?”迟到的同学顿时脸红了,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其他同学则会心地笑了。老师就诗取材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益,自然使突发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
(三)点化“误解”达到“冰释前嫌”
《滥竽充数》教学即将结束,一老师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再对南郭先生进行评价:
生1:我觉得南郭先生其实挺聪明的,竽吹得像模像样,长时间没被发觉,不是很聪明吗?
生2:南郭先生有自知之明,及时离开了乐队,避免了因独奏露出马脚,我也觉得他挺聪明的。
师:(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聪明”两个字)这篇文章真的是要赞扬南郭先生吗?我觉得大家开动脑筋,把“聪明”改成另外一个词就更恰当了?
生3:狡猾。
生4:弄虚作假。
篇10
关于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行测部分考查的重点,具体考查内容有:(1)词语的理解方面主要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即“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2)词语的运用方面主要从词语的恰当搭配和组合的角度考查;(3)词语的感彩的变化和关联词语的使用;(4)近义词的区分;(5)正确的使用成语。
知识要点:
1.词的构成和分类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词的分类主要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种。
单纯词是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可分为连绵词、双声连绵词、叠韵连绵词、非叠韵连绵词、叠音词、拟声词和译音词。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可分为复合式合成词、重叠式合成词和附加式合成词。
2.词义的性质和分类
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色彩意义(感彩和语体色彩)。
词义的分类:
(1)从词义的多少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其中多义词的意思包括本义、基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
(2)从词义的远近程度分为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3)从词义的感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词义的古今变化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感彩的变化,名称说法的改变,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3.近义词的辨析
近义词是选词填空中常见的题型,这个问题的把握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这是近义词的重要差异。名词同义词的侧重点区分往往在所指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
动词同义词的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
【2014年广东省上半年行测真题第25题】
将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下列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人都有心中最值得()和喜欢的地方,或许是城市小巷,或许是山林大川,总会有个地方值得你去向往。
②他不顾刺骨的寒冷跳进河中,救上三名落水儿童,全体师生都在()他英勇救人的事迹。
A.留念传诵B.留念传颂C.留恋传诵D.留恋传颂
【答案】D。解析:留恋:非常舍不得,非常眷恋,非常想永远留下来。留念:留做纪念(多用于临别馈赠)。传诵:流传诵读。传颂:传播颂扬。则留恋和传颂更能符合题意。所以选D。
(2)词义的轻重不同
如:“处罚”与“惩罚”,“显著”与“卓著”等等。后者要比前者的词义重一些。要注意的是,在词义相近时,双音节的词常比单音节的词义要重一些,比如“瘦”和“消瘦”,“假”和“虚假”,“奸”和“奸诈”等等。
【2014年湖北省行测A类真题第9题】
一个八岁的小孩子()能够把《论语》背下来,这真是一件啧啧()事情。
A.竟然称道B.竟然称奇
C.居然称道D.居然称奇
【答案】D。解析:“竟然”和“居然”都是副词,都表示由于事情的结果因与原来的预期相反而感到意外的语气。“竟然”侧重表示“不该这样而这样”,语气较重;“居然”可以表示“不应该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成为事实”,也可以表示“不容易这样而竟能这样”,用于前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轻,用于后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重。“居然”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本句表示的是“不容易这样而竟能这样”,故用“居然”。“称道”:称赞,夸奖。“称奇”是称赞奇妙,比“称道”语义重。根据句意,本句填“称奇”比较恰当,故本题选D。
(3)词义的范围不同
有些同义词指称同一事物或现象,但所表现所指的范围大小不同。
例题:新闻发言人说:SARS给全国人民带来了生活不便和健康威胁,最紧要的任务是加大宣传力度和积极防治。(现时现实)
【答案】现时。解析:“现实”与理想相对,指客观实际;“现时”指当前。“现实”要比“现时”词义的范围大些。
词义的范围不同,还表现在有的词是指事物的集合体,有的则是指事物的个体,前者如“河流、书籍、树木”,后者如“河、书、树”。
(4)感彩不同
近义词可以从它所表达的爱憎的感情和褒贬的态度上区别。词从感彩上可以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
例题:文莱旅游发展局总监赛贾玛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局将组团巡访各国,宣传2014文莱观光年。(大事大肆)
【答案】大事。解析:大事,大力从事;大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大事属于中性词,大肆属于贬义词。
(5)语体色彩不同
即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普通话与方言的不同。
例题:如果不彻底转变旧观念,没有一种创新精神,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道路上,我们就迈不开前进的。(步子步伐)
【答案】步伐。解析:“步子”指脚步,多用于口语。“步伐”指行走的步子,多用于书面语,因此,应填“步伐”。
例题:最近几天,美英两国政府高级官员频繁,共同磋商伊拉克战后的重建事宜。(会晤会面)
【答案】会晤。解析:会晤:会见,书面语;会面:会见,口语。
(6)语法功能不同
词义上相近或相同,但词性却不同,在句子中的成分也不同。如“勇敢”和“勇气”,“勇敢”属于形容词,可作定语、状语、补语,作谓语时不带宾语。“勇气”属于名词,多作主语、宾语。
(7)适用对象不同
【2014年浙江省行测B类真题第30题】
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相关部门多次派人来这个公司的财务工作,发现了许多问题。
②在我结婚的那天,妈妈拿出一个翡翠镯子给我,说那是祖上下来的。
A.检查流传B.检察流传
C.检查留传D.检察留传
【答案】D。解析:检查:为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检察:检举核查、考察,特指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定程序进行的法律监督活动。流传:传下来,传播开。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8)词的搭配习惯不同
如“保持”与“维持”,两个词都有保持原状,不让改变的意思。但轻重程度和搭配习惯不同。前者侧重于不使事物因时间延续而消失或减弱受损,常与“清洁”、“作风”、“传统”、“水平”、“联系”等词搭配。后者侧重于使事物在一定时间和限度内不改变,并使继续存在下去,常与“纪律”、“现状”、“生活”、“秩序”等词搭配。
注意:无论是做近义词填空和选词填空必须从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角度入手,正确使用语境中的词语。把握一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词”。
4.成语和熟语的复习
成语和熟语类题型近几年出题次数逐渐增多,对于此类题型的把握需要大家正确的识记和运用。在备战考试时,如何正确使用成语和熟语:
(1)弄清成语和熟语的意义
运用成语和熟语时必须掌握其确切意义和用法。不仅要弄清字义,重要的是理解它的整体意义。成语一般来源于古代典故和历史事件,可以从成语本身具有的特征去记忆,掌握本义和比喻义的差别。
例题:我生来性格倔强,心直口快,决不赞成你这种似是而非的态度,也不做你这样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
解释:“似是而非”是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不能用来修饰“态度”,应将改为“模棱两可”。
熟语包括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熟语通俗易懂,口语色彩较浓,熟语的识记需要了解其出现背景,联想其语意。
(2)弄清成语和熟语的感彩
成语有褒义的和贬义的,感彩非常鲜明,使用时要加以辨析,不能乱用。如“自食其力”与“自食其果”,一字之差,褒贬不同。熟语中惯用语大多带有贬义,因此要注意适用的对象和场合。
【2014年四川省法检行测真题第21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不能有丝毫大意。
B.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生,浪费了青春,痛惜不已。
D.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
【答案】D。解析:选项A中“每况愈下”是情况越来越差,形势越来越糟糕的意思,与句子所要表达的交通好转的意思不符;选项B中“纸醉金迷”是用来形容奢侈豪华,腐朽享乐的生活,与句子所要表达的赞扬的意思不符;选项C中“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与句中的大学生不符;选项D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意思是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却一团糟,与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相符,所以,本题答案为D。
(3)弄清成语和熟语的使用对象和场合
成语和熟语的使用同词语一样,都有适用的对象和场合,适用于一定的语义情境。尤其是成语,有它紧密的结构形式和完整的概括意义,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要规范运用成语。
【2014年重庆行测真题第16题】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血汗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之功。
A.来之不易
B.开天辟地
C.翻天覆地
D.筚路蓝缕
【答案】:D。解析:来之不易: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开天辟地:比喻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形容事情闹得很凶。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所以选D。
5.关联词语的辨析
关联词语的辨析在选词填空和阅读理解中较为常见,把握关联词语需要明确其前后语句关系及其使用方法。关联词语的结构较为固定,适用对象和场合明确,需要大家日常的积累和识记。
【2014年江西行测真题第17题】
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不懈地奋斗,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我们一定能够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就
B.只有才能
C.只要就
D.倘若也就
【答案】C。解析:从句意分析,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关系的复句,应该选C。B显然不正确,“才能”和“能够”重复,句意不通顺。A、D代入也不通顺。常见近义词:
沉湎:沉溺,指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
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
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约束。
协调:配合得适当,多指抽象的内容。
协作: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来完成任务,多指具体工作。
系数:科学技术上表示某种性质、程度或比率的数
指数:表明经济现象变动程度的数。
评估:评议、估计。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作客:寄居在别处。寄居在他乡。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通过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
表现:表示出来。
兑现:(1)凭票据向银行换取现款,泛指结算时支付现款:这张支票不能~
(2)比喻诺言的实现: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
奉行:遵照实行。
执行:贯彻施行;实际履行。
标识:表明特征,用以识别的记号。
标示:显示
剔除:把不合适的去掉
排除:除掉、消除
局面:一个时期内事物的状态。
格局:结构和格式。
偏激:指意见、主张等过火
褊急:指性格而言,气量狭小,性情急躁
消逝:包含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的意思,强调结果。
消失: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强调从存在到不存在的过程
品位: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品味: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
启用:开始使用:~印章/~新秀
起用:⑴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⑵提拔使用
关切:强调关心
关注:偏重重视
熟习:对象常是某种技艺、技能
确立:稳固的建立或树立
爆发:多用于抽象:战争
暴发:多用于具体:山洪
敦促:催促
督促:监督催促
鉴别:辩别(真假好坏)
鉴赏:鉴定和欣赏
损坏:使失去原来的使用效能
损害:使事业、利益、健康、名誉等受损
款式:格式、样式
款识:①钟鼎等器物上所刻的文字②书画上的落款
裁定: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就某个问题做出决定。
裁断:裁决判断。
抵牾:矛盾。
抵触:跟另一方矛盾。强调双方之间的矛盾关系。
诉讼:检察机关、法院以及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等在解决案件时进行的活动。
申诉:特指个人或团体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
申明:郑重说明。
表明:表示清楚。
标记:名词。
标志:此为动词
披露:发表。
透露:泄露,显露。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
偶尔:间或,有时。
贯注,一般+抽象概念
灌注,一般+具体对象
侵吞:暗中非法占有“金钱物资”等。
鲸吞:多用来比喻吞并土地等。
迄:(1)到迄今
(2)始终、一直(用于“未”或“无”前)
讫:(1)完结收讫付讫验讫
(2)截止起讫
籍:狼藉狼籍慰藉
藉:书籍籍贯党籍国籍
反复:再来一次或多次,但已不定按原样。
重复:按原样再来一次或多次。
庇佑:一般指神灵保佑。
庇护:袒护,保护。
施行:①特指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②执行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增值:资产价值增加
增殖:①增生②繁殖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
简捷:①直截了当②简便快捷
误解:理解不正确
曲解:故意解释错误
甄别:(1)审查辨别(优劣真伪)
(2)考核鉴定
鉴别:辨别(真假好坏)
漫游:随意游玩
周游:到各地游历;游遍
夺冠:不能带宾语
问鼎:可带宾语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敬赠:给对方(财物)
墙脚:墙根,基础
墙角:两墙相接形成的角。
搁置:放下;停止进行:事情重要,不能~
搁浅:(1)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2)比喻事情遭到阻碍,不能进行:谈判~
贯串: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贯穿:穿过,连通
培植:扶植(势力)使之壮大
培育: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它发育成长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囊括:把全部包括在内。
抵御:着重于抵抗
防御:着重于防备。相同点:抵挡、抵抗
整合:着重于几种关系的调整、组合
整治:着重于整理、修理
沟通:使两方能通连,如思想、文化、大桥等
勾通:暗中串通、勾结贬
违反:不符合法则、规章等,轻
违犯:违背和触犯国法,重
大肆:无顾忌做坏事。贬
大事:大力从事中性
屯聚:聚集(人马等)
囤聚:储存聚集(货物)
损害:多指利益
伤害:多指对身体或心灵
抉择:挑选、选择,多用于书面语
搜缴:缴获东西
搜剿:指剿除
废弃:抛弃不用
废止:取消,不再行使(法令、制度)
筹办:筹划办理
筹措:设法弄到(款项、粮食)
授权:把权力委托给别人或机构代为执行。
受权: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
试行:实行起来试试。
整合:着重于几种关系的调整、组合
调整:改变原有状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不含合并。
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和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体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
开脱:推卸或解除(罪名或对过失的责任)贬义
解脱:摆脱。不能带宾语
全力:全部精力或力量。
鼎力:大力。敬辞,多用在表示请托或感谢。
中止:过程中停下来
终止:最终的停止
形迹:举动和神色/礼貌
行迹:行动的踪迹无定
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
浮浅: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