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病范文

时间:2023-03-27 07:1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志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55-01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由于退变的进展,不易痊愈,导致病程迁延,植物神经及代谢等,容易致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夜不能眠、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出现或进一步加重,如不能进行及时的调整和疏导,身体会出现病理变化,更促使颈椎病情恶化[1、2]。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为中医情志护理奠定了理论基础[3]。情志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4]。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患者情绪,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5]。

1 洞察七情变化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思、恐(惊)。”疾病可使机体阴阳失去平衡,情志表达异常.并流露于外 或表现在疾病的某些症状上。情志的这种改变又可能进一步损害五脏功能,从而引起疾病恶化 护理人员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应察颜观色,尤其要掌握七情所伤的基本概念及预防范围。

1.2 七情及所伤脏腑:(1)怒伤肝 怒为肝志,肝为刷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一般情况下怒虽有助于肝气的疏泄条达,但大怒则伤肝,可使肝气上逆,气随血升,或乘袭脾土。(2)喜伤心 喜为心志,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正常情况下,喜能调解紧张情绪,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心气疏畅但过喜则伤心,大喜能散气.至神缓,甚至神散不收心里与小肠相表里。 (3)思伤脾 思为脾志。正常情况下,思能使脾静,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运化作用 但过思则伤脾,思过使脾气郁结,运化失职一致胸脘痞塞,胃腹疼痛-.不思饮食。(4)悲忧伤肺 悲忧为肺志,正常情况下,不使肺气过于耗散,方能调节脏腑保持正常生理活动。若悲忧太过.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可见胸闷气短,精神萎靡,无力倦息。 (5)惊恐伤肾 惊恐为肾志.正常情况下是人对突发变化而表达的情志 但惊恐太过,急而气乱.气下而大伤肾脏升降失调,上不能奉养心神,心神失其襦养,水火不相济,而致心肾不交 。

1.3 掌握七情对疾病转归的影响[6](1)“告之以其败”,即对患者指出疾病的危害性,并加以分析,引起患者对疾病的重视,树立认真对待疾病的态度。(2)“语之以其善”,即指出好的希望,告诉患者只要与医护^员密切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即可恢复链康,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3)“导之以其便”,注意调摄方法,告诉患者如何调养指出自我护理健身的具体措施。

(4)“开之以其苦,对病人行心理开导,解除患者消极情绪及思想顾虑。

2 情志护理方法

2.1 说理开导法 :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此为说理开导的起源。其含义是:第一,“告之以其败”,是向患者指出疾病的性质、原因、危害,病情的轻重,引起患者对疾病的注意,使患者对疾病具有认真对待的态度,既不轻视,也不畏惧恐慌;第二,“语之以其善”,指出只要与医护人员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第三,“导之以其所便”,告诉患者如何调养和治疗的具体措施。

2.2 释疑解惑法:释疑解惑法就是解除疑虑,使患者消除对事物的误解而产生的疑心迷惑。心存疑惑,使性格抑郁,沉默寡言,气机不畅,而加重病情。由于“久病知医”,而又一知半解,就小病疑大,或轻病疑重,以致精神紧张,忧心忡忡。

2.3 移情易性法:又称移情法或转移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或改变患者的情绪和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方法。移情易性的方法很多,应用时当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的措施。主要包括:琴棋书画移情法:在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可使精神振奋,紧张和苦闷的情绪也随之而消。

2.4 发泄解郁法:古人云:“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伤神,为害非浅。”中医学认为:“郁则发之”。郁即郁结,主要指忧郁、悲伤,使人不快的消极情绪;发,即疏发、发泄。患者只有将内心的郁闷吐露出来,郁结之气机才得以舒畅。

2.5 以情制情法:又称情志制约法,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朱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

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以恐胜之,以怒解之”。

2.6 暗示疗法:包括心理暗示和针药暗示。心理暗示指医护人员运用语言、情绪、行为、举止等给患者以暗示,从而使患者解除精神负担,坚信疾病可以治愈,增强战胜疾病信

心的治疗及护理方法。

中医情志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结合,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活动,采取不同的情志护理方法,以恢复失调的心理、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罗石坚.颈椎病的负性情绪分析及其疗效观察.淮海医药,2008,26(5):379-381.

[2]陈昌乐,王艳,贺国堵.颈椎病患者抑郁情绪的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06-107.

[3]刘静茹,胡光展.中医情志护理方法探析.辽宁中医药杂志,2005,1:79-80.

[4]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46.

篇3

鹤庆县中医医院,云南大理 6715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在冠心病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抑郁患者8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冠心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情志护理,对两组汉密顿抑郁量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HAMD评分以及抑郁症疗效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冠心病抑郁患者的干预当中,中医情志护理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针对性高,从某种程度上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了缓解,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中医情志护理;冠心病;抑郁患者;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192-02

冠心病是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当中的脂质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沉着,一些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形成白色的斑块,这些斑块逐渐增多使得动脉腔狭窄,血流受到阻碍,从而造成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1]。冠心病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并且会反复发作,使患者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非常容易形成抑郁。因此,对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医情志护理把中医当中的辩证、因人和因病等施护特色给体现出来,可以对患者内在的积极因素进行调动,让患者有自我控制的能力[2],有利于疾病的快速恢复。为了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在冠心病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了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抑郁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抑郁患者8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治疗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在4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6±12.3)岁,病程在5~70 d之间,平均病程为(23.6±7.8),HAMD评分(24.9±7.2)分;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在25~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7±11.8)岁,病程在6~70d之间,平均病程为(24.5±6.9),HAMD评分为(24.4±6.9)分,两组在年龄、性别、HAMD评分和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采用冠心病常规方式治疗与护理对照组,在抑郁状态上主要以疾病知识的健康指导以及心理引导为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情志护理干预观察组,主要通过护理工作人员的语言、行为、态度以及表情等对患者进行指导,以达到对患者的情绪进行改善以及使患者的烦恼与顾虑得到消除的目的,具体的护理方式如下:①开导安慰,让患者有一个乐观情绪。护理人员要多关心、体贴、同情以及安慰患者,并告知患者病情的病因、转归和预后,让患者树立一个治疗信心;②护理人员在护理当中要注意运用合适的语言与行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掌握,把患者从对疾病的忧虑当中转变到生活中开心的事件当中来,以实现调摄情志并使气血经络得到通畅的目的;③清心静养,让患者对病情予以适应并积极改善,加强患者的精神调养[3]。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注重清心静养,不因外界的喜怒哀乐而动心气。要督促患者在生活当中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恬淡虚无,心神得养,从而减少病情的复发。

1.3临床诊断标准

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的HAMD进行评分,在评定疗效时以减分率为主,减分率在75%以上的说明痊愈,减分率在50%~74%之间的说明显著进步,在25%~49%之间的说明有进步,而减分率在25%以下的说明无效。①心绞痛等症状消失抑或与显效标准相符合,心电图恢复正常的则显效;②心绞痛等症状得到减轻,患者心电图有所改善则有效;③心绞痛等症状没有改善,心电图和治疗之前一样,没有出现变化则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运用t来进行检验,等级资料运用秩和来进行检验。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HAMD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HAMD评分上都得到了减少,分别是(12.5±6.1)和(18.9±7.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抑郁症总有效率比较

在抑郁症总有效率上,观组的抑郁症总有效率达到了95.2%,对照组为78.5%,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2.3观察组与对照组冠心病疗效比较

在冠心病疗效的总有效率上,观察组的冠心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78.5%,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3。

3 讨论

中医情志护理属于心理疗法,即依照医学心理学理论,护理人员运用合适的语言、表情、行为、态度以及姿势等对病人的情绪进行影响与改善,对患者进行同情与关怀,在取得他们信任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情志护理因人和因病施护,对患者现实的思维活动以及情绪变化进行分析,掌握患者现存的一些不恰当认知抑或不利于治疗的应对方式,然后作进一步的辩证,对护理的问题进行确定,拟定中医情志护理措施,实施针对性的干预,帮助患者有效解除顾虑和烦恼,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以最佳的心态去接受治疗[4]。在对冠心病抑郁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情志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在护理当中先运用开导以及安慰等方式让患者缓解思想重担,树立起治疗的信心;然后对患者调摄情志进行指导,使其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因喜为心志,只有心情愉悦了心气才能够舒畅,营卫调和,患者的四肢百骸才能够得到放松,气血才能够通常的运行[5]。最后与清新静养相配合,让患者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在我院选取的84例患者当中,运用中医情志护理的观察组无论在HAMD评分上、抑郁症总有效率上,还是在冠心病疗效比较上都明显优于运用冠心病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心境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增强了自我价值情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之,在对冠心病抑郁患者的干预当中,中医情志护理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针对性高,从某种程度上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了缓解,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64-567.

[2] 陈雪,陈玫丽.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68-69.

[3] 何爱萍,黄玉蓉.“治末病”理论与慢性病的中医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2,18(3):99-100.

[4] 陈哲明,郑卫星,罗助荣.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9):1282-1283.

篇4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86-01

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 情志因素导致的常见疾病

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或气滞痰郁,或多思善虑可导致郁症;恼怒伤肝,肝失调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导致不寐;肝火犯肺导致咳嗽;情志不调导致喘症;情志过极化火伤络导致咳血、衄血;情志失调,或忧思伤脾,或郁怒伤肝皆可导致胸痹;肝气犯胃可导致胃痛;忧思郁怒可导致噎嗝;情志失调可导致呕吐、泄泻、腹痛;情志失和,气机郁滞可导致便秘;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闭,可致胁痛;情志抑郁,肝气不舒,脏腑失和,气机阻滞,脉络受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日积月累可致积聚;情志所伤可致鼓胀;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可致眩晕;五志过极可导致中风;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可导致瘿病;肝郁气滞可导致气淋、癃闭;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致消渴;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气逆肝胆之火循经上扰,清窍被蒙而致耳鸣,耳聋;肝郁血热可致月经先期;忧思郁怒,气机郁结,血为气滞可致月经后期;情志抑郁,或忿怒伤肝可致月经先后无定期;七情过极化火或可致月经过多;气滞血瘀可致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痛经;七情内伤,气滞冲任,久而成瘀,当氤氲之时,阳气内动,动乎瘀血,损伤胞络,可致经间期出血;气滞血瘀可致闭经;七情所伤,冲任郁滞,瘀阻冲任,血不归经或忧思伤脾,脾虚不摄血,皆可致崩漏;肝气郁结可致经行胀痛;气郁化火和情志不畅皆可致经行头痛;肝经郁火可致经行吐衄;气滞血瘀瘀阻湿滞可致经行浮肿;经行情志异常是肝气郁结或痰火上扰所致;气郁可导致妊娠腹痛;气滞可导致子肿;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可导致产后腹痛;肝郁气滞可导致缺乳;郁怒伤肝,肝火亢盛,疏泄太过可导致乳汁自出;索多抑郁,忧愁思虑可致脏躁;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不和,冲任不能相资可致不孕症;情志不畅,肝气不舒可致乳痈;情志内伤,肝郁痰凝可致乳癖;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肝脾两伤,痰气互结可致乳腺增生病;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脾经湿热内蕴,外溢皮肤可致蛇串疮;怒动肝火,肝旺血躁筋气不荣可致疣;情志内伤可致瘾疹、牛皮癣、白癜风等皮肤病……

2 经验举例

案1:某男,60岁,自感头晕1月余。脉弦,血压170/110mmHg,予天麻钩藤饮3剂效不佳,肌注利血平,口服利尿剂无效。经问诊患者用药期间郁闷。笔者在原方中加入疏肝理气之香附、川楝子、郁金,血压渐降,症状减轻。

案2:某女,70岁,就诊时自述咯血,经胸透后排除了器质性病变。脉弦,在发病之前因心情不畅,投以丹栀逍遥散加凉血止血的白及,3剂即愈。

篇5

【关键词】 冠心病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中青年冠心病是指发病年龄小于60岁者,近几年来,其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笔者重视从病因病机分析入手,采用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1 病因病机

中青年冠心病的发生与七情内伤,饮食失节,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1)七情内伤: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竞争激烈,忧思恼怒,情志抑郁,心肝之气郁滞,血脉运行不畅,而致心痛。《灵枢·口问篇》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杂病源流犀烛》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心痛也”。《薛氏医案》也认为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乏。所以,七情内伤,是引出本病的常见原因。(2)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饮酒过度,膏梁厚味,损伤脾胃,则浊气壅于脾胃,致其运化失常,湿浊内蕴化热,热灼津伤,令心脾气化失职,亦可化为痰浊脂液,气血受阻,虚里阻塞,致气血凝结而发胸痛。(3)劳倦内伤:中青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易体力透支,劳伤心脾,损伤气血,以致出现心脏气血不足,心气虚,鼓动无力,清阳失展,血气壅滞,发为心痛,此外,心气心血不足,也可由七情所致,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4)过度安逸,活动减少,久坐久卧耗气,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致血行不畅,脉络不和而发胸痛。

2 分型论治

2.1 肝郁气滞型 此型为忧愁思虑,肝气郁结致气机失畅,气滞血瘀,心脉瘀阻而发胸痛。症见:胸闷隐痛,烦躁易怒,神志抑郁,两胁胀痛喜叹息,舌质紫黯,苔薄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血通脉。方用四逆散合丹参饮化裁。处方:柴胡10g,白芍25g,枳壳12g,甘草8g,丹参18g,檀香10g,砂仁3g,红花10g。四逆散疏肝理气,丹参饮行气化瘀,两方合用共起理气活血止痛之功,如有热象加牡丹皮15g,山栀子12g。

2.2 痰浊壅滞,痹阻心脉型 此型多为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致水湿运化功能失调,聚湿生痰,痰浊留踞心胸。症见胸闷痛时作,心悸气短,倦怠乏力,体胖,痰多,小便清长,腹胀纳差,便溏,舌质暗淡,舌胖有齿印,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沉细无力或滑。治宜健脾益气,宽胸化痰。方用十味温胆汤。处方:党参20g,五瓜龙30g,法半夏10g,陈皮6g,枳壳10g,甘草8g,炒枣仁18g,远志8g,竹茹10g,石菖蒲10g。诸药合用,起益气调中,养血活血,化痰通络之功。痰浊蕴久,一则可生热,致痰热壅阻,临床则见胸痛胸闷,痰稠,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豁闭止痛。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味;二则可影响血液运行,致痰瘀交阻,临床表现心痛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腻等症。治宜化痰活血通络,方选二陈汤合丹参饮加减。

2.3 气虚血瘀型 此型多为久坐久卧,缺乏运动,久卧耗气,气虚血行无力而瘀阻心脉。症见胸闷胸痛,痛有定处,遇劳即发,心悸气短,肢困神疲,体胖乏力,舌质淡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治宜活血通脉,方用补阳还伍汤加减。处方:赤芍20g,川芎10g,当归10g,地龙15g,黄芪30g,桃仁10g,红花10g。方中黄芪补气,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全方起到补气活血、通络止痛。

3 讨论

从中医角度看,中青年冠心病是病位在心而密切关联脾、胃、肝、肾及血脉之全身性疾病,本病病机责之于“本虚标实”。本虚者,因缺乏运动,体力透支,思虑过度,耗伤心脾引起心之气血不足。标实者,系膏粱厚味,七情所伤产生之气滞、血瘀、痰浊闭塞心络,痹而致痛。辨证论治,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病因、病机,前人说“临症察机,使药要和”,寻找确定发病原因,审因论治,抓住导致疾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确定治疗原则。(2)要注意“脏腑相关”,强调“心胃”同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1]中就用了不少治胃药,确是经验总结,现代生活水平高,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脾胃升降失职,痰浊阻络,治疗要健脾消导,使其恢复升清降浊的功能,提高疗效,缓解期可用保和丸调理。(3)注意补气化痰:在临床中发现,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过食肥甘,缺乏运动,造成气虚湿浊痰阻为患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日益增多,治疗应着重从脾胃入手,治以补气化痰,痰化气行,则血亦行。(4)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病随情志变化加重,两胁不适,胸闷气憋,脉弦,分别选用四逆散,逍遥散之属可取得效果。(5)调整生活方式,减轻生活压力,适当运动,低脂饮食,劳逸结合,做到三分治疗,七分调养。

篇6

情绪性胃病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猴子吊起来,并不时给以电刺激,造成猴子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溃疡。又有人采用纤维胃镜、X光、脑电图及生化实验对胃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胃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或抑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在平时,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情志不畅,如忧思、恼怒,往往会明显影响食欲而出现不思饮食,这在中医学上称为“思虑伤脾”和“肝脾不调”。

情绪性腹痛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经久不愈。现代医学认为这与长期紧张,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肠易激综合征,往往伴有心悸、乏力、胸闷、失眠、尿频等神经官能症状,各种检查无明显器质性改变,常因情绪改变而诱发。这类疾病,古代医著中称为“气泄”。由于其发作与情志不畅有关,故应避免精神紧张和恼怒,节制饮食。

情绪性哮喘 人们都知道,花粉、粉尘、呼吸系统感染及某些药物等可引起哮喘,而精神受刺激也能引起哮喘却鲜为人知。医学界已确认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心身疾病。研究证明,焦虑、抑郁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可促使机体释放组胺及其它能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和降低交感神经的反应性,从而引起或加剧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反过来因疾病的发作又会造成情绪更加紧张、抑郁、悲观、沮丧,从而又进一步加重病情,如此恶性循环,会使疾病长久不愈。

季节性情绪抑郁 季节性情绪抑郁是精神抑郁症的一种,病人往往在阳光减少的冬季意兴骤减,对身边事物提不起兴趣,还有渴睡、多吃、易怒、过敏等症状。跟一般抑郁症明显不同的是,季节性情绪抑郁病人只在冬季发作,夏天则情绪正常。若连续两个冬季如是,就有可能是此类病患者。

情绪性疲劳 很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疲劳一般是由于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引起的,但后来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揭示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发现,辛勤地工作一般不会导致疲劳,特别是不会引起那些经过休息睡眠之后还不能解除的疲劳。那么,疲劳是怎样形成的呢?心理学家认为,是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人的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尤其是忧虑、紧张、烦恼等才是导致疲劳的真正原因。

情绪性感冒 新近研究表明,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会削弱机体抵抗力,使感冒病毒在鼻腔部位取得对抗体的优势,使人易于罹患感冒,形成所谓感冒体质。英国索尔兹伯感冒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对394名志愿者所做的病毒感染试验和心理试验中发现:紧张状态的程度越高,感冒病毒起作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篇7

【关键词】:情志因素;月经病;关系

【中图分类号】R711.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68-02

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等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从心理特点看,女性偏于感性,情绪易于波动,更易受情志因素的影响。古今医家治疗月经病,常从调理情志入手,可见情志因素对妇女影响很大,也说明了月经病与情志关系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个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为精神导致的疾病也越来越多。而女性还必须经历月经、妊娠、生产、哺乳等诸多与情志因素有关的影响,特别是月经,每月一次,已经让女性觉得麻烦。如果月经期还有诸多其他不适,将进一步加重女性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严重的问题,如痛经、闭经、不孕等,故情志因素与月经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情志因素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期中情志的变化。妇女受到过度的精神刺激,情志发生变化,主要引起气分病变,继而引起血分病变,使气血不和,以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妇人从人,凡事不得专主,忧思、忿怒、郁气所伤,故经病因于七情者居多,盖以血之行止顺逆,皆由一气率之而行也”。这里不仅说明情志变化主要引起气分病变,同时说明了内伤七情之中,以怒、忧思、恐对妇女病症影响较著,故分述于下。

1、怒 《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说:“若恚怒则气逆,气逆则血逆,逆于腰腿,则遇经行时腰腿痛重,过期即安也。逆于头、腹、心、肺、背、胁、手足之间,则遇经行时,其证亦然。若怒极则伤肝,而有眼晕、胁痛、呕血、瘰疬、痈疡之病,加之经血渗漏于其间,遂成窍穴,淋漓无有已也。”

精神抑郁,忿怒过度,常使气滞不畅,气机逆乱,进而引起血分病变,可致月经后期、痛经、闭经、崩漏、经行吐衄等。同时,在脏腑中,怒又常伤及肝,《万氏妇人科•调经章》:“女子之性,执拗偏急,忿怒妒忌,以伤肝气,肝为血海,冲任之系”。郁怒不畅,肝失条达,疏泄失职,影响气血循环,最易发生月经病。如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则血为气滞,冲任失畅,血海蓄溢失常可引起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多少不定;冲任失畅,胞脉阻滞,可引起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若肝郁化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可引起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等;肝郁化热,经期冲脉气盛,气火循经上犯,损伤阳络,可致经行吐衄;此外,肝气失于条达疏泄还可引发“经行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等月经病。

2、思 《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可见早在《内经》时代已经认识到情志因素可以导致月经病的发生。《沈氏女科辑要笺证•月事不来》说:“经言不得隐曲,即指所思不遂,谋率拂逆而言,则心脾之阴营暗耗,而不月之病成矣。”进一步提示,忧思、思虑可以导致月经病。

忧思不解,积念在心,阴血暗耗,心气不得下达,冲任血少,血海不能按时满盈,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等。此外在脏腑中,思虑又常伤及于脾胃,影响气血生化之源,从而导致月经病的发生。如思虑不解,损伤脾气,中气虚弱,失于摄纳,冲任不固,不能统摄经血,故月经提前而至,《景岳全书•妇人规》:“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同时,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虚生化不足,统摄无权,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以致经行先后无定期;若思虑过度,脾虚化源不足,冲任血虚,血海不按时满溢,可致月经过少甚至闭经。

3、恐 《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说:“盖被惊则血气错乱,经脉然不行,逆于身则为血分、痨瘵等疾”。《妇科玉尺•月经》说:“经血暴下者••••••《内经》曰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忧结惊恐之致”。这些古籍都已经告诉后人,惊恐可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惊恐过度,常使气下、气乱,失去对血的统摄和调控,可致月经过多、崩漏、闭经等。例如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长期的恐惧、忧虑和紧张,不同地区数以万计的妇女闭经,战争结束后,生活并未得到改善,但妇女都恢复了月经,研究人员分析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战争结束了,因战争所致的惊恐、紧张等情绪逐渐缓解,即使生活并未得到改善,由于情志的改变,妇女恢复了月经。恐为肾志,惊恐过度则伤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所以,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肾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所以惊恐伤肾,等同于伤了月经之本,可致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等。

总之,情志因素与月经病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治疗上除了传统的药物疗法之外,还应重视心理治疗,这就是所谓的“欲治其疾,先治其心”。中医有其独特的情志疗法,应该加以推广。《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所谓“移精变气”,即是通过转移病人精神意念和注意力来调整紊乱的气机而治疗疾病。女性在经期经常有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此时可适当得参加一些有益的娱乐活动移转注意力,可改善症状。现代研究还发现,药物的疗效与心理因素也有关系。正如《妇人良方》说的:“改易心志,用药扶持”,所以治疗疾病时,除了用药,还要“治神”。

除了中医学注重情志致病因素,现代医学也越来越重视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据有关调查发现,有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1、2】。心理障碍必将影响到躯体的功能和健康。现代医学认为女性的特殊生理是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的,此轴又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长期的精神刺激,如焦虑、抑郁、惊恐等不良心理长期作用于机体,则会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从而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而致月经失调。

所以,治疗月经病时,若能从调理情志入手,可令全身气机通畅,气行则血行,气血通畅,则无病矣。随着亚健康的日益增多,中医的调理情志治疗越为凸现其优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情志因素 妇产科疾病 情志疗法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乃人之常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反映及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人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理调节范围,从而导致脏腑气血紊乱,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景岳全书·妇人规》说:“妇人之病不易治也……此其情之使然也。”《备急千金要方》也指出:“妇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难疗”,说明妇产科疾病之所以难治,不仅在于女子有不同于男子的特殊生理病理特点,而且还在于女子心理变化的复杂。因为女性较男性内向性强,易产生抑郁,女性普遍具有羞涩心理,古人所谓积想在心,隐曲不利。又如一些特殊情况,如未婚先孕、不幸婚姻及被侮辱等都会产生一些特殊心理。从心理特点看,女子偏于感性,不耐情伤,情绪易于波动。《校注妇人良方》谓女子“郁怒倍于男子”,说明女子更易受情志因素影响。女子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相互滋生,伤于血可影响到气,伤于气可影响到血。《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即情志太过可导致气机失调,最终气血运行失常而发生一系列妇产科疾病。若七情分属五脏,则可以怒、喜、思、悲、恐为代表,分属肝、心、脾、肺、肾五脏,称为五志,五志过激,则直接损伤对应脏腑,例如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忧,过忧则伤肺;肾主恐,过恐则伤肾。但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且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某一情志对某一脏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或者说以本脏为主,同时也可能伤及他脏。五脏中肝藏血、主疏泄,心主血、藏神,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肺朝百脉、主宣降,肾藏精、主生殖,脏腑功能失调可影响气血而导致妇女经、带、胎、产、杂诸疾。

早在《内经》时代已认识到情志因素可导致妇科疾病。《素问·痿论》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为心下崩。”《内经》认为悲忧伤肺,悲哀太甚,肺金受损,不能制约肝木,导致肝火内炽,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而致血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女子有难言苦衷,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而致心病不主血、脾虚化源不足而闭经。《素问·痿论》谓:“思想无穷,所愿不得,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乃为白。”指出思欲太过则伤脾,入房太甚则伤肾,脾肾受损,水液代谢失调而导致水湿内停,水湿下注冲任、胞宫,伤及任带则发为带下类疾病。《金匮要略》亦对情志因素导致妇科疾病证治有详尽的描述,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甘麦大枣汤主之”,二者皆由情志不遂所致。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如《傅青主女科》全面地论述了情志因素可导致多种妇产科疾病,诸如郁结血崩、子悬胁痛、大怒小产、郁结乳汁不通等。

情志失调可导致经、孕、产、乳、杂诸疾,其中与妇产科疾病关系密切的情志因素主要是思、怒、恐。例如若思虑过度损伤脾气,可致气不摄血、冲任不固的一系列妇产科出血性病证,如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胎漏、恶露不绝等。若素性抑郁、情志不遂或忿怒伤肝,则肝郁气滞、冲任失调,可致月经失调、闭经、异位妊娠、鬼胎、子肿、子晕、胎位不正、难产、缺乳、癥瘕、不孕等;若肝气郁滞、冲任不畅,“不通则痛”,则可导致一系列妇产科痛症,诸如痛经、经行身痛、经行乳房胀痛、妊娠腹痛、产后腹痛、妇人腹痛等;如气郁不达,肝气横逆而上,扰及肺胃二经,可致经行吐衄、恶阻、子悬等;若肝郁日久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则可致前面所提到的一系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若惊恐过度伤肾,肾失闭藏,则冲任不固,可致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病、胎漏、胎动不安、阴挺、不孕等,其中尤以崩漏、胎漏、胎动不安为多。

现代医学也比较重视精神因素对妇产科疾病的影响。有统计数字表明,许多肿瘤患者在发病前都有过长期的情志异常或重大的精神打击[1]。子宫肌瘤属于妇科的一种良性肿瘤,情志因素对其发生和生长也具有一定作用。临床治疗发现,75%~80%的子宫肌瘤患者患病前后都会有情志的不畅,情志损伤愈重的患者其症状改变愈明显,如经量增多,肌瘤增长迅速,肌瘤数目增多等[2]。现代医学认为,女性特殊生理功能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某些心理因素可扰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干扰该性腺轴的分泌功能,导致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从而出现各种妇产科疾病。例如西医认为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忧伤等均可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而诱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精神创伤、环境变化等因素均可使机体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扰乱中枢神经系统与下丘脑间的功能,从而影响性腺轴的调节,使排卵功能障碍,卵泡发育受阻而致闭经、不孕;神经性厌食也通常由于内在情感的剧烈矛盾或为保持体型而强迫节食引起下丘脑功能紊乱,而导致月经失调,甚至闭经;经前紧张综合征及更年期综合征也与精神因素有关,因为二者部分患者均有精神症状,且情绪紧张时常使原有症状加剧。另外,西医也认为精神过分紧张或受刺激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时可导致妊高征,而且精神因素也可能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而影响分娩导致难产[3]。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诊疗疾病手段亦从以往单纯以清除组织病灶、抑制体内致病菌毒为主的对抗性治疗,向同时充分考虑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转变,这与中医的“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医学观念是一致的。

由于情志因素与妇产科疾病有很重要关系,因此治疗妇女疾病时应重视心理治疗,所谓“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对于情志所致妇产科疾病中医除采用药物疗法,如养心安神(代表方如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疏肝解郁(代表方如逍遥散、丹栀逍遥散)、交通心肾(代表方如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等,还采用中医独特的情志疗法,常用情志疗法有“移精变气”“情志相胜”等。《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所谓“移精变气”,既是通过转移病人精神意念和注意力来调整紊乱的气机而治疗疾病。如“经期前后诸症”及“经断前后诸症”等,通过引导患者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可减轻甚至消除症状。所谓“情志相胜”,即是以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以治疗这种情志所产生的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喜胜忧”“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悲胜怒”。例如朱丹溪曾疗一女子疾,该女婚后不久其夫外出,久无音信,该女终日思念,不思饮食,日久以至卧床不起,其家人请丹溪诊疗,征得家人应允后,朱丹溪遂以“怒胜思”,在女子脸上打了三巴掌,并大声斥责,女子大怒,哭闹之后竟感心情舒畅,病情大减。《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一曰治神,二曰养身,三曰知毒为真,四曰砭石小火……”,由情志过激导致的疾病,应以“治神”为主,针药其次。对于因情志因素如怒、思、恐等损伤肝、脾、肾而引起的妇产科疾病,只有针对病情,用心理疗法先除去或减轻其病因,然后根据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即《妇人良方》所谓“改易心志,用药扶持”,才能真正做到改善和消除症状,治愈疾病。

参考文献

[1]赵宇明.情志因素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5):67.

篇9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不少中学生不爱学思想品德课,这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这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是这门课实效性差的重要心理原因。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教育,又是这个问题的主要教育原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思想品德及能力的发展过程。其中情感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决定着他们接受外界教育影响的程度,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是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品德的关键。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以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曾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运用适应青少年特点的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全面、主动、和谐发展的教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贯穿情感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在思想品德课中贯穿情感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和核心理念

新课改强调主体存在的意义,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认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思想品德课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对学生的个体情感的高度关注、对其自身需要的满足和对其主观态度的引导是我们新的教育价值观确立的前提和出发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情感教学以尊重、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为根本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努力建立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考虑到学生是有丰富情感的人,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效果的能动作用,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重视业务进修,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更好地组织教学,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思想品德课中贯穿情感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意志品质的培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心理层面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任务,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情感教学不仅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同时,学生自身的情感品质也能得到优化和提高。因为情感教学是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的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优化情感的很好的教育载体。学生良好的情感促进认知的顺利进行和优化,认知的过程又促进良好情感的培养和塑造,既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促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是情感教学的最大优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二、在思想品德课中贯穿情感教学的几种方法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应将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归入教学的目标,而且应注重情感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得到发展与提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实践,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在思想品德课中贯穿情感教学的有效方法。

1.情境设置法

这是情感教学的最常用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形象鲜明的多媒体视频或图片材料,辅之以生动的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创设情境,师生在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效地把知识、能力、情感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并借此来指导教学行为的顺利开展,以求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情境设置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情境的设置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师生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交流。

2.情感交融法

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情感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师生都把自己的情感真实、自由地表达出来,通过双向和多向的思想、语言、情感的交流与碰撞,逐渐向教学目标靠近,达到水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这种方法需把握的重点是营造宽松的氛围,投入真情实感,逐渐酝酿,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3.对话教学法

对话教学,即以对话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它是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以自由交谈为特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对话的教学过程。对话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充分尊重、启发、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发言,这对教师应变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较高。

4.角色互换法

角色互换教学法是通过“教”与“学”的角色互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学科教学的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初学”创设情境,“再学”协作学习角色互换效果评价等环节进行教学。教学中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无论是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新的挑战。

5.小组合作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当今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关键点在于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动手能力,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原则。

6.个别谈心法

个别谈心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艺术,是因为它能拨动人的心弦,走进人的心灵,是因为它能让冷漠的心变得温暖起来,在荒芜的心田里种出绿色的希望。个别谈心流淌着浓浓的关爱。真诚的谈心,能让学生敞开心扉,触及心灵,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内化。

7.综合评价法

我们应改变以往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应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内容上不仅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注重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反映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状况。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在引导学生践行上下工夫,使他们在行动中加深情感体验,积累道德情感的感受,使道德情感不断得到内化和升华,促进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以上几种方法归结起来就是“以情优教”,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知情并进”。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磨炼学习意志体验学习快乐促进全面发展。实践证明,把情感贯穿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思想品德课堂逐渐成为师生的乐园。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贯穿情感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学相长,凸显了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陈慈煦 《金匮要略》 情志疾病 经验

陈慈煦教授(1913-1983)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是一代临床大师。业医及从事《金匮要略》教学50余载, 孜孜不倦于临床经验之积累与理论造诣之加深,熟谙中医经典,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尤其对《金匮要略》经方有独到的见解。其女陈继婷教授是贵阳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陈老亲授业弟子,本人有幸跟随导师陈继婷教授多年,并参与陈继婷教授研究陈老经验的课题。现将陈老对《金匮要略》情志疾病的理解运用经验介绍如下:

情志疾病多由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及精神刺激而引起。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承受的各方面压力也不断增加,此病已成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它与身心、精神因素的发生发展相关,而中医药对此病的疗效卓著,所以陈老对仲景有关情志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规律特别是有效方药加以整理研究,并实施于临床,有自己独到体会。

1、百合病

《金匮要略》原文第三篇第五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原文理解:陈老认为本条指出百合病未经吐、下、发汗等错误治疗,日久而病情仍如第一条原文所说的一样,“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应该用百合地黄汤润养心肺,凉血清热。因为百合病的病机是“心肺阴虚内热”。用百合润肺清心,益气安神;生地黄汁滋肾水,益心阴,清血热;泉水下热气,利小便。于是阴复热退,百脉皆和病症可愈。

临床应用:陈老认为临床病证千差万别,病情千变万化,怎样把握,值得研究,最主要的就是抓住辨证论治这一基本原则。原文所讲“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就是这一治疗原则的体现。换言之,虽经吐、下、发汗,但病形仍如初者,也仍应使用百合地黄汤。这就是“有是证,用是药”。

临床治病应根据服药后的病情变化决定治疗时间的长短。原文在服百合地黄汤后提到“中病,勿更服”,旨在告诫医者中病即止,“勿使过之,伤其正也”。当然,对于一些慢性疾病为防止病情反复,中病后仍应适当守方,予以巩固,也是需要的。

临床应取得病人的配合。在使用本方的同时,更应注意语言开导,使其心胸舒畅,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服生地黄后易引起泄泻,且大便色黑。应该把这种情况事先告诉病人,使病人有思想准备,配合治疗。

2、虚劳失眠

《金匮要略》第六篇第17条原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原文理解:陈老认为本条从方测知,既为肝阴不足,则有肝阳上亢,故可见头目昏眩、情绪激动;既有虚热,则当有口渴咽干、舌红少苔等症。其病机在肝心二脏。肝阴不足,心血亏虚,虚热内生。由于肝阴不足,阴虚生内热,虚热上扰心神则虚烦不得眠。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失眠。酸枣仁养肝阴、宁心神;茯苓宁心安神;川芎疏肝调血;知母、生甘草清热除烦。共凑养阴清热,宁心安神之功。

临床应用:陈老认为本方药性平和,不寒不燥,为治疗失眠(阴虚内热者)常用之方剂。酸枣仁汤对于阴虚内热引起的惊悸、盗汗、失眠、精神抑郁等病证有较好的疗效。临证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用药。火旺者加黄连,阴虚甚者加百合、生地;烦躁易怒,睡眠不安,加牡蛎、石决明;肝阴不足,大便燥结者,可与二至丸合用;素体痰盛,苔腻脉滑,本虚标实者,可与温胆汤合用;精神抑郁,喜悲伤者,可与甘麦大枣汤合用,并酌加夜交藤、合欢皮。

3、奔豚气病

《金匮要略》第2篇原文第2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原文理解:陈老认为从“往来寒热”得知,其病在肝脏,因奔豚气病主要在于肝。从方药中:黄芪、葛根、甘李根白皮(李子树的根皮)为清热药,说明有热。而从第一条可知,奔豚气病多由精神情志因素所致,故:奔豚气病是由于惊恐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热,肝气火热循冲脉上逆而成。腹痛(当有腹胀)是由于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往来寒热为肝胆相表里,肝郁化热,少阳之气不枢。由于肝郁化热,热扰心神则可有心烦。故治疗宜养血调肝,平冲降逆,清热下气。奔豚汤中李根白皮(治奔豚气专药),大寒,清热降逆平冲除烦;黄芩、葛根清热;半夏、生姜和胃降逆 加强李根白皮清热降逆下气之功;芍药、当归、川芎养血调肝;甘草和中,配芍药有缓急止痛之功。诸药合之,有清热下气,平冲降逆,养血调肝,肝血调和,奔豚诸症自愈。以药测证,除本证外,还有恶心呕吐,心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临床应用:陈老认为“病有奔豚,……皆从惊发得之”,意在于强调气机在奔豚气病发病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临证时一定要注意恢复人体气机之升降,强调平冲降逆治法;此外本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性格特点、体质和气质关系密切,只有性格敏感,气郁体质,或素体有饮邪内停的患者,遇到不良情绪刺激,才易诱发奔豚气病的发生,在临证时要注意兼顾之,在治疗时应滋阴养心益气;由于木克土,情志疾病往往导致脾胃病变,所以还应处处顾及脾胃之气。

4、惊悸

《金匮要略》第16篇第12条原文:“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原文理解:陈老认为火劫是用温针、艾灸等发汗之法,火劫发汗,损伤心阳,心阳不足,痰浊易阻,痰阻心窍,神气外越。症见惊狂,心悸,卧起不安。病机:心阳不足,神气浮越,痰阻心窍。治宜用桂枝救逆汤温通心阳,镇惊涤痰。桂枝温通心阳,炙甘草补心气二药相伍辛甘生阳。龙骨、牡砺镇惊安神,正如岳美中曰:“二者配伍,能摄纳飞跃之阳气,戢敛簸摇之阴气。蜀漆涤痰逐饮。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从方测证,本条除惊狂、心悸、卧起不安外,还当有胸满痰多、短气、舌淡、苔白腻,脉滑等证。

临床应用:陈老认为本方用治多种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快速房颤、频发房性早搏、病毒性心肌炎、阵发性房颤及高血压心脏病频发房性早搏等)所致的心悸、胸闷、乏力、气短、脉促或结等,有一定疗效。若心下空虚而悸者,加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口不渴,呕恶者,加半夏、生姜以降逆行水;口渴者加太子参、天花粉,以益气生津;伤阴舌红脉数者,加麦冬、玉竹以滋阴生津;胸脘痞满加瓜蒌、枳壳以通气消痞。临床运用时,本方不可拘泥于火邪致病,凡属心阳不足,痰迷心窍而见的惊狂、卧起不安等证者,均可应用。

5、梅核气

《金匮要略》第22篇原文第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原文理解:陈老认为本条叙证非常简略,即略于证而详于方,故只有从方药来分析出病机及证候。半夏、厚朴、生姜痰散结,行气降逆;茯苓利饮化痰;苏叶宣气解郁。全方共凑开结化痰,行气降逆之功。可知病机为痰气郁结,上逆咽喉。由于痰气郁结,上逆咽喉,故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可知本病多由“情志不舒,气机不畅,痰气郁结,上逆咽喉”而致。故其证还当有表情抑郁、胸闷喜太息,苔薄白或白腻,舌淡或正常,脉弦滑。故治以半夏厚朴汤,使之气顺痰消,咽中炙脔感可除。

临床应用:陈老认为若气郁化火、舌红、苔黄咽干者,本方即不适用。宜用:绿萼梅、代代花、合欢花、旋覆花、贝母、橘络、薄荷梗、生甘草、桔梗。用此方治疗神经官能证患者,其证即有喉中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闷等陈老于本方中加入绿萼梅、贝母、桔梗等,每每获效。

6、脏躁病

《金匮要略》第22篇原文第六条:“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原文理解:陈老认为此病是由于外界某些因素的刺激,情志抑郁,或对某些事情思虑过度,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邪伤阴,五脏阴液不足形成的。 由于肺津虚故悲伤欲哭;脾胃阴虚则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心肝血虚故喜怒无常,心烦不眠,坐卧不安,乱梦纷纭;肾虚故数欠伸。用甘麦大枣汤滋养阴液,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甘草、大枣甘润补中缓急。三药合之,补脾生津化血,阴血得以滋补,脏躁自愈。

临床应用:陈老认为脏躁病多见于妇女,亦可见于男子。临床常用本方治疗神经精神疾患,如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还可治疗小儿盗汗、夜啼、厌食等多种儿科疾病。临床上本方常与小柴胡汤、百合地黄场、六味地黄汤、半夏厚朴汤、温胆汤、酸枣仁汤等方合用。临床应用本方时,小麦用量宜大。

典型病案举例:

刑某,女性,22岁,1981年12月4日入院,住院号:15539

患者数月前,因个人问题受刺激,心情不舒,常默默、渐感头痛乏力,心烦失眠等。因头痛、羞明、语言低微、四肢活动困难3月入院,西医诊断为“癔病”;中医辨证为“郁证”。住院20余日不见好转,乃至卧床不起,饮食、大小便皆不能自理。1981年12月31日请陈师会诊,证见头昏胀痛,不能动弹,自觉头颅时有松动摩擦感,时有压迫感,脑内空虚而有流水感,目赤疼痛而畏光,耳鸣,潮热,热时不欲近衣被,胁痛烦躁,神疲乏力,语言低微,恶心欲吐,口干口苦,大小便失禁,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阴虚内热,治宜滋阴清热、宁心安神为主。方用百合地黄汤与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百合15生地15小麦30炙甘草6红枣10枚知母9丹皮12青蒿梗5地骨皮12钩藤12(后下) 9太子参30

上方服1月余,诸证皆减,再以原方出入进治,住院共4月,能下床缓缓步行,生活自理,临床症状消失,于1982年4月出院。并嘱咐患者建立兴趣爱好,鼓励其重新振作起来,找适当的工作。

汪某,女性42岁,初诊日期:1982年10月26日。

据其弟云:2月前因工作不遂,郁闷不舒,继之则烦躁,易怒,精神不定,彻夜难眠,总谓有人诽谤自己,常吵闹食物中有毒,西医诊为:“精神分裂症”。经服“氯丙嗪”、“奋乃静”等疗效不显,乃到陈老处请治。证见神情如痴,言语不正,时而太息,时悲欲哭,舌红苔黄。证属肝气郁结、阴虚内热,治宜疏肝理气、滋阴清热、宁心安神。方用百合地黄汤与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百合15生地15小麦30炙甘草6 绿萼梅9香橼9酸枣仁12夜交藤30合欢皮10琥珀末3(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