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9 04:2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江上渔者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江上渔者古诗

篇1

1、原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翻译: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3、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然而“教什么”真的无需深入探讨,教师只需拿着教科书适当运用技巧进行讲解就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前有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后有王荣生教授断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再有近期掀起的教科书讨伐之风,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要审慎地面对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利用,择优而教,最大限度地拓展教学内容的张力。下面笔者就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尝试谈谈教材创生的智慧。

【策略一】拆分(课例: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月亮湾》)

师:月亮湾究竟有多美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

(师根据学生描述依次将各种景物贴到黑板上。)

生:我还看到了桃花。

(师将一朵桃花贴在黑板上。)

生:老师!不是这样的桃花!

生:应该有很多桃花。

师:为什么?

生:因为书上说: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

生:而且,树上开满了桃花。

师:(取出更多的桃花贴到黑板上)你们听得真仔细,听到了“许多”和“开满”。(指着黑板上簇拥着的桃花)看,这么多的桃花,色彩鲜艳,远远望去,就像——

生:一片灿烂的朝霞。

【创生智慧】

本课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图画和文字相得益彰,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小村庄。在介绍桃花时,课文用了一个比喻,“灿烂的朝霞”是学生相对比较陌生的东西。教者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去描述什么叫灿烂的朝霞,也没有将教材整体地呈现给学生进行学习,而是从拆分图片开始,先出示一朵桃花,熟悉课文的学生立刻指出错误:不是一朵桃花,并以课文为佐证。这时教师再出示许多色彩绚丽的桃花,让学生区别,从中领悟比喻的精妙。

【策略二】联合(课例:苏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悯农》)

师:再来看看课题中的“悯”,它的部首是——

生:竖心旁。

师:那它可能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我觉得是同情。

生:诗人李绅看到农民这样辛苦,劳动果实却被地主剥削了,很同情他们。

师:是呀,他们是值得同情的。其实在封建社会,受剥削的不仅仅是这些农民,在江边上还有这样一群打鱼人……

(出示《江上渔者》。)

【创生智慧】

对于学生而言,一节课仅仅学习这样一首简单的古诗略显单薄,因此,教者设计了一个课文延伸环节,将《悯农》和相关主题的《江上渔者》进行联合教学,学生通过《悯农》体会到古代劳动农民辛苦从而产生同情,再学习《江上渔者》,在多种方式的读中进行情感的迁移,深化同情。《江上渔者》是本单元练习中的内容,这样的联合也能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有时候在教学中进行同类项的合并,进行同主题教学或板块式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策略三】调序(课例:苏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4》)

师:仔细看看,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卡,带领学生认读,并随意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词语朋友我们都认识了,可是它们排得有些乱,谁能帮它们排排队?

生:(重新排列词语)

师:(请排列词语的小朋友们分排读词语)能说说你们为什么把这些词语拍成一排吗?

生:我把“观察”“采集”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小朋友们的动作。“昆虫”是他们观察采集的东西……

师:也就是第一排词串让我们知道了小朋友们在干什么。那第二排呢?

生:……

【创生智慧】

识字课是低年级集中识字的重要方式,主要形式是“词串”,它并不是词语的简单堆砌,有其逻辑联系,如本课的四排词语,第一排交待了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第二排则是昆虫们活动的地点,三、四两排是昆虫的名称。教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故意打乱顺序,让词卡随机出现,然后设计整理词语的环节,让学生在重组的时候探寻其内在规律,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训练。如果单纯地将识字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于教学生会识会写几个生字,就窄化了教学目标。

【策略四】补白(课例: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鸟岛》)

师: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再对照课文插图,你有没有意见?

生:(自由读。)

生:我觉得这幅插图画得不好。因为没有画鸟窝,但是课文中说鸟窝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生:而且我觉得鸟蛋也画少了,不是到处都是。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看样子是编书的叔叔阿姨们疏忽了。这样吧,同学们可以在插图上进行补充,让我们一起来让这幅图更准确。

生:(完善插图)

【创生智慧】

教材的文字或图画之间有的时候是不完全贴合的,教师用好插图,则会让学生得到意外的收获。本课例中的设计是源自教科书的一个不足,如果照本宣科可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错误的印记,本课的教者的处理方式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放大不足,并放手让学生弥补。学生不但深入钻研文字,兴致高昂地进行修改,而且从中习得了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当然,补白并不一定非得针对漏洞,有时候带领学生在文本研读中潜入字里行间,挖掘其蕴藏的内涵,用上批注等学习方法,可以领悟教材的言近旨远。

【策略五】链接(课例: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

师:今天我们不但了解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还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其实这则寓言出自西汉时期的《战国策》,故事蕴含的道理还制止了一场战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的《鹬蚌相争》。

(课件出示故事图片以及对应的文言文句子。)

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试着读文言故事。)

【创生智慧】

任何语文知识都不会孤立地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善于捕捉教材向外伸出的枝桠,找到可以进行链接的点,适度拓展,丰富教学内容。正如本课例,教者并不满足于讲完一则寓言,讲透其中的道理,而是将教材内容与原文进行链接,让教学内容横亘千年,有了教材做底子,学生接触文言、了解文言变得不困难。教者再穿插介绍当时的故事背景,让学生知道苏代用这个故事说服了赵惠王,避免了战争,体会说客的语言技巧,这样处理后的教学内容明显会厚重许多。

篇3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篇4

一、《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关于作者:贺知章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主要擅长写绝句。另外一首《回乡偶书》也广为流传。

2、这首《咏柳》是一首咏物的诗,通过对于柳树的描写,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3、相关考题

(1)本诗中妆的意思是_________(打扮),丝绦________(用丝编成的绳带)

(2)本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设问)的修辞方法。

(3)诗人把(春风)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一个乐府古题。李白用了这个题目所以叫“古朗月行”,但李白并没有袭旧,而是自成以风格。尤其是前四句,通过简单的文字写出了儿童对于月亮懵懂的认识。

2、李白是我国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同样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的巧妙结合,表现了一个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意境。

3、相关考题。

(1) “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怀疑)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古朗月行)和(静夜思)

(2)李白的这首小诗写得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3)诗中(又疑瑶台镜)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三、《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又叫《悯农》,作者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共两首,这是其一。诗的重点是写农民的辛苦,并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2、相关考题

(1)这首诗当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2)诗的开头描写了烈日当头(农民)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歌表达了对农民(敬重与同情),诗人范仲淹《江上渔者》中也有两句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饥苦,这两句诗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请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四、《悯农》其二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译文:春天中下一粒种子,秋季能收万颗粮食,全国都没有闲置的土地,但仍然有农民饿死。

很多学生,直译这首诗是没有问题的。但农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既然收了那么多粮食,为什么还会有农民饿死呢?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造成的悲剧。

2、相关考题

(1)《悯农》二比《悯农》一更加深刻,对农民的辛劳及悲惨命运做了真实的描写,你有什么感想请说一说。

(2)诗中第(1)句写春种,第(2)句写秋收。春华秋实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辛苦)。“一粒粟” 和“万颗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农民劳动(创造的巨大财富)。

五、《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作者:王之涣 字季凌。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2、重点词语解释:

(1)鹳雀楼:是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在上面栖息而得名。

(2)依:傍着 尽:消失 穷:达到极点 更:再。

3、相关考题。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入的古诗词,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生学习这些古诗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而且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怎样来学习古诗呢?

一、问题导入,理解情感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二、运用诵读,领会含义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不是要求老师逐字逐句去解释古诗,而是通过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们感受到古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古诗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学生背诵熟记。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感性的,善于记忆,就算他们并不懂得诗词的意思,但只要读的熟了,同样能够背诵下来。原来很多作家都提到他们在上私塾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本读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诵了下来,等到渐渐长大,他们也就逐渐懂得了那些诗文中的深刻含义。

当学生熟读成诵时,再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点拨,便可以体会诗中的含义与感情。另外,朗读,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意境便会在头脑中形成。可见,有情感的朗读是让学生感悟古诗内涵的最佳途径。

朗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读出诗词的音韵美,用音乐的美打动学生,让他们忘我地朗读,反复地朗读,从而背诵下来。还有一点要提到,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毕竟是一种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动,所以也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够给学生学习只有享乐没有艰辛的错觉。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

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四、读写结合,强化记忆

篇6

“融诗寓画”美术教学基本形式有三种:

一、儿歌造型

儿歌造型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最初教学形式,其教学功能是以歌助画。让学生通过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其间的联系,使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相应暂时神经联系,在作画中再现。

例、动物造型训练

学习内容

1.小鸡(1课时蜡笔画)

鸡头画小圆,鸡身画大圆,翅膀画半圆。眼睛随着头部转,小脚画两边。(儿歌)

(附图{图})

2.小鸟(2课时蜡笔画)

圆脑袋、平脊背,三角尾巴鼓肚皮,眼睛随着头部转,张开翅膀不画腿,翅膀不张要画腿。(儿歌)

3.大象(3课时蜡笔画)

圆头方身柱子腿,小圆眼睛扇子耳,三角牙齿伞柄鼻,腿壮趾宽尾巴短。(儿歌)

(附图{图})

4.小狐狸(2课时蜡笔画)

头部圆形椭圆身,三角耳朵尖鼻子,线眼圆眼随颈转,毛笔头尾z形脚。(儿歌)

动物造型训练时我们还画了以下动物:狮子、企鹅、青蛙、小鹿、熊猫、小狗……

(附图{图})

从上例可见,教师将作画对象的各部分形体,概括成各种基本形,顺着作画步骤编成儿歌,开展造型训练,能使学生得到听、说、读、画的练习,从而达到快速掌握新授知识的教学目标。

二、诗词助用色

色彩能直接刺激觉器官,并唤起人的各种不同情绪的生活体验。如红、橙、黄等暖色能使人联想阳光、火焰。蓝、绿、紫等冷色能使人联想到大海、远山、森林……。在中年级的色彩教学中通过认色、听诗词的“视”“听”双重渠道的刺激加快学生的认知思维反应的速度。训练步骤:

1.“先视后听”……即先看各种不同种类的色彩,再听有关色彩组合,以及配置方法。

2.“先听后思”……即先听有关诗词,再想诗词中的哪些色彩,以及色与色的配置、组合和类别。

例:用诗词理解不同色彩的组合、配置

1.对比色

红…绿:浓绿万枝红一点。

橙…蓝:云霞出海曙。

黄…紫:日照香炉生紫烟。

2.类似色

红、红橙、橙、黄: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

黄、黄绿、绿、蓝:两个黄鹂鸣翠柳,

3.同种色

同一种颜色按色彩比例逐渐加白或黑产生不同深浅的效果

青草池塘处处蛙(绿…深绿)

山清水绿(深绿…绿)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蓝…淡蓝)

白毛浮绿水(白…绿)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蓝)

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红…白)

从上例可见,对比色配置给人是鲜艳、眩目、强烈之感;类似色配置给人悦目、和谐之感;同种色的深浅配置给人以单纯、统一温和之感。由于小学生缺乏知识经验,他们对色彩的把握和应用也心中无数。因此,教师运用对应的诗句在美术教学中帮助他们理解色彩的组合配置及设色,既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规律,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一次又一次从回忆、联想、提取、重构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对识记材料进行再加工。

三、“诗配画”的构图训练

中、高年级学生正值陈述符号期和陈述写实期,在创作学习活动中,由于知识浅、经验少碰到具体困难有:1.构图单一2.画面内容无主次3.布局欠合理4.个别学生无从入笔……针对学生实际,在美术课的创作教学中,以风景画为主体,结合学生语文学习中已获得的诗词,开展以诗配画的构图训练,让学生借助古诗和插图启迪思维、展开合理想象,从中学习创作的技能。

例:“诗配画”启迪学生创作构思的训练

1.《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构图要求:

1.横.竖构图2.白鹅可有不同的动势3.湖面远处可添加山.湖面近处可添画游船

(附图{图})

2.《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构图要求:

1.竖构图2.鲈鱼改诸鱼3.除画出没风波里的景外,还可画夏日太阳当头照

(附图{图})

3.《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构图要求:

1.横.竖构图2.莺尽可改诸鸟飞3.放风筝的地方可自选公园.郊外.农村等

(附图{图})

4.《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构图要求:

1.横构图2.古人改画现代人3.车可画轿车.摩托车.自行车等

(附图{图})

上例“诗配画”的构图训练步骤有:

1.复习理解已学过的古诗根据古诗中的文字表述并参照插图思考两个问题:a.插图中的主景是什么?画面内容与诗词中那些文字对应?b.辨别其构图形式?

2.根据教师的训练要求,参照范画再构图。

学生对同一内容作不同形式的同期训练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构思作画,对个别不善开动脑筋的学生要耐心指导。

篇7

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要求学生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饶有兴趣地诵读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辅助教学:

一、巧用绘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便于诵读和记忆。如寇准的《咏华山》,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简笔画勾出—— 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

又如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煞是好看。

像这样的古诗教学还有《江南》《独坐敬亭山》《敕勒歌》等,教师在作画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感知,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背诵起来,大脑中不由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避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学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诵读”,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力。

二、借助故事

八九岁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在古诗中,有许多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如果在教学时加以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孟郊要出远门,夜已很深,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衣裳千针万线,缝得密密的,生怕儿子回来太晚,衣服穿破没人补。第二天,孟郊上路了,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一边讲故事,一边诵读古诗,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借助讲故事进行诵读的古诗还有《咏华山》《锄禾》《悯农》《江上渔者》等等。

三、再现情景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学《锄禾》一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垃圾桶里;一个学生将一大碗白米饭倒进垃圾箱;几个学生在田间放风筝,踩坏麦苗……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生气愤怒的神色。我说:看了这些情景,你想对这些小朋友说些什么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学生对浪费者也是对自己最深刻的教育。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带进课堂,学生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无需太多时间,学生既能很快熟记古诗,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浪淘沙》时,用课件展示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腾不息的黄河,这样气势磅礴的画面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给心灵带来震撼。在朗读指导中,这样的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准确感受、记忆古诗非常有帮助。

四、问题引领

不管懂不懂,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 。紧接着采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来快速地理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再如《登鹳雀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想到了什么?学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学生能很快掌握古诗大意,从而快速记忆。

五、趣味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乐读,或加手势表演读,或范读领读,或齐读默读,或个别朗读背诵, 或提问征答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重音用“ .”,延长用“-”等。比如旧版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春晓》,旋律优美,便于吟唱。学完这首歌,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别的古诗也拿来唱,唱得不亦乐乎。

六、等级奖励

篇8

关键词:创造思维;结合;意境;情感

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积极主动的创设学习有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发挥它的最大功效,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且从侧面能够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唐朝诗人王维的《鹿柴》诗时,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心”临其境,将能更好的体味作者以“动”造“静”的作诗妙法和诗人那颗远离凡尘,旷达幽远的心灵。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情境与氛围中解决情境问题呢?

一、图文结合,理解意境

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的插图,特别是低段语文教科书,几乎每篇都有精美有趣的图画,编者并不是因为美观而大量的插图,而是这些插图更能与文字产生意境。而教材不断朝着图文并茂的方向修订、改进,配合朗朗上口的诗歌文化内容,能使我们的学生学习起来赏心悦目。学习这类文章,我们老师要尽最大可能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地不断使用(如幻灯片、动画课件等),学生更能具体形象地感知文章表达的思想底蕴。例如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1”选用八幅描绘春天的典型事物或现象的图片,构成了一幅春景图,引入进入春天的美好境界。当我们的同学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些图画时,不但能体会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而且能更好的学好“春回大地、百花齐放、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等八个词语,不但识其形,而且解其意。

二、绘图结合,感悟意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递增,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我们语文诗词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唯美的意境,让人读的如痴如醉,这时我们的老师依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充分动手描一描、画一画,来帮助体会文章的意境,特别是古诗的教学尤需如此。例如我们在学习《江上渔者》“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一句是,教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诗句所表现的内容:渔夫驾驶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江河里捕鱼。此时我们的心会随着风流而颠簸起伏,一种由衷的同情之情会油然而生。学习者不但与主人公同时呼吸共命运,也与诗歌作者进行了情感上的沟通。这正是我们老师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三、创设意境,提升情感

意境的创设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与发散思维,其中最常用而又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想象来“心”临其境,从而加深课文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例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后仿佛看到了大海的景象的理解,可以在边播放《月光曲》的同时,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引导下想象出月光下的大海的变化:在清幽的月光下的大海宽广而平静;月亮越升越高;再之后是风起浪涌,平静的大海被撕碎了。月光就像那美妙的音乐,那平静的大海就如穷兄妹俩对美好生活的向我与追求,但他们的美好愿望却被社会上这些无情的“微云”“大风”“巨浪”所破坏、所剥夺。当我们的学生想象到这些情景时,会不由自主地激起对无情旧社会的憎恨,对穷人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深入体会到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伟大人格魅力。

四、大胆假想,体味意境

篇9

《咏鹅》(诵读)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江南》(诵读)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画》(必背)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悯农(其二)》(诵读)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朗月行》(节选)(诵读)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风》(诵读)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春晓》(必背)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静夜思》(必背)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池上》(必背)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池》(必背)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画鸡(新增)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必背)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夜宿山寺(新增·必背)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敕勒歌》(必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村居》(必背)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必背)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必背)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样红。

《绝句》(必背)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长歌行》(必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凉州词》(必背)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塞》(必背)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必背)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回乡偶书》(必背)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凉州词》(必背)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鹿柴》(必背)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必背)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必背)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春夜喜雨》(必背)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必背)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黄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必背)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必背)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必背)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必背)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必背)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必背)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游子吟》(必背)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山行》(必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必背)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必背)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渔歌子》(必背)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望洞庭》(必背)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必背)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枫桥夜泊》(必背)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滁州西涧》(必背)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塞下曲》(必背)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忆江南》(必背)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春》(必背)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蜂》(必背)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上渔者》(必背)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夏日绝句》(必背)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元日》(必背)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必背)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必背)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必背)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睛后雨》(必背)

宋·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晚景》(必背)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必背)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衢道中》(必背)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示儿》(必背)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必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必背)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必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春日》(必背)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题临安邸》(必背)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园不值》(必背)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观书有感》(必背)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乡村四月》(必背)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墨梅》(必背)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必背)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己亥杂诗》(必背)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所见》(必背)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竹石》(必背)

清·郑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