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诗人范文
时间:2023-04-11 22:1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雨巷诗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终于,他找到了生命中的丁香姑娘。他爱她的清纯典雅,她爱他的才华横溢,两颗对爱情炽热的心灵碰到了一起。可他们的爱情之花,仅仅灼灼绽放了五年,便香消玉殒、如烟消散了。
他和她究竟有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
(一)
戴望舒出生在江南古巷的富裕之家,自幼饱读诗书,年纪轻轻便已蜚声文坛。创作朦胧诗《雨巷》后,更是声名大振,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文学上空。
穆丽娟是戴望舒好友穆时英的妹妹,天生丽质,清雅脱俗。两人初次相见,秀丽典雅的穆丽娟便吸引了才子戴望舒的目光,他望着她娉婷远去的背影,难以收回痴痴的目光。他感到她就是从诗中跳跃出来的丁香姑娘,也许,“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吧。
穆丽娟的出现拂去了他生活中所有的阴霾。他对梦中的丁香姑娘展开了追求,请她吃饭、看电影、参加舞会。而她也总是欣然赴约的。她仰慕他、崇拜他。她觉得,能得到大名鼎鼎的雨巷诗人的青睐,于她是一种荣幸。
少女的情怀是一首诗,一首含蓄隽永的朦胧的诗。
少女的情怀是一个梦,一个空灵曼妙的瑰丽的梦。
她幻想,有朝一日能和他同撑一把油纸扇,行走在烟雨蒙蒙的江南古巷,共同编织情深深、雨蒙蒙的诗情画意。
也许,连她自己都弄不清楚,她对他究竟是崇拜,还是爱?她究竟是爱他的诗,还是爱他的人?
(二)
终于,他携她之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36年6月,戴望舒和穆丽娟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婚礼,那年,他31岁,她19岁。
12岁的差距于沉浸在幸福的情人眼中,只不过是个简单的数字罢了。此刻,这个数字,还有学历阅历的差距,都阻止不了他们追求幸福的脚步。
新婚总是美妙幸福的,他携她参加茶友会、舞会。彼时,每一片蔚蓝,每一絮洁白,每一抹浅绿,每一瓣殷红,都是他们幸福的见证。
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实在的。
随着女儿的诞生,他们的婚姻也归于平淡。戴望舒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写作中去,陪伴穆丽娟的只有孩子的哭闹声和令人心酸的孤寂。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戴望舒也都不同她商量,都是独自做主,她的不满和反抗,他也都视作在耍小孩子脾气。
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丈夫似乎从来就没有忘记过那个叫施绛年(戴望舒的初恋)的女子。丈夫曾写过一首叫做《初恋女》歌词,他这样写:“你牵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另一个梦中忘记你。”穆丽娟固执地认为那就是丈夫的心声,争吵由此不断。
情如游丝,爱似飞絮,原来,所有的温馨和浪漫都不可能长久。在一次次争吵中,穆丽娟对她的婚姻失去了信心,寂寞中无语泪流。
(三)
全面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为了避难。1940年,戴望舒携家人到香港避难,他把家安在薄扶林道附近山上的一幢漂亮的二层小楼里,并取名为“林泉居”。
在这里,他们再度拥有了短暂的幸福时光。山间空气清新,还有飞泉碧峰。他们在院子里开辟了一块小菜园,种瓜点豆,闲暇时邀请朋友到家喝茶聊天。然而,这种琴瑟相和的生活不久便遭遇了危机。
不久,戴望舒受邀到《星岛日报》担任副刊主编,在那里,他既可以发挥才干,也可以宣传抗日救国活动。工作又成了他的全部,他对工作燃烧了所有的热情,根本无暇顾及妻子。
两人很少语言交流,仿佛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家给她的感觉是冷如冰窖。
不妙的是,接下来的两件事情,将两人的婚姻推到了悬崖边上。
1940年6月,穆丽娟的哥哥在上海被刺杀身亡,由于政见不同,戴望舒不准穆丽娟回家奔丧。半年后,穆丽娟的母亲病逝,戴望舒扣下了从上海发来的报丧电报。穆丽娟从朋友那里得知这一噩耗时,正穿着一件大红色的旗袍和女儿玩耍。穆丽娟悲愤欲绝,她再也无法忍受丈夫的自私,带女儿回到了上海。
之后,一封态度坚决的离婚信从上海寄给了戴望舒。此时,他才如梦初醒,然而为时已晚。
(四)
爱,就算是极浅极淡的,只要经历过,总不能轻而易举地从生命和记忆中抹去,更何况是刻骨铭心的?
挥剑斩情丝从来都不是果敢,而是无奈。而且这把剑太重了,并不是轻轻松松地就能把它举起来挥下去的。戴望舒无法果敢得举起宝剑,斩断对穆丽娟的思念和爱。
戴望舒不想失去穆丽娟,他匆忙从香港赶到上海,求她回家。但,她去意已决,没有答应。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的兰舟住。他的丁香姑娘已乘舟远去,无可挽回。
他伤透了心,在上海仅仅待了三天,便返回了香港。夜深人静,他悲怆地环顾空荡荡的房间,佳人已去,唯余孤寂,和冰冷的回忆。两行清泪悄然滑落,碎成了一地悲伤。绝望之余,他服毒自杀,幸而被朋友所救。
他知道,有些裂痕,无论怎么修补,都不会完好如初;有些东西失去了,便再也回不来了。
篇2
1、龚翔宇,女,1997年4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国女排和江苏女排队员。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连云港市海宁中学2009级学生,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2012级学生。南京市栖霞中学合作办学中心2015届高中毕业生。2016年1月19日,首次入选中国女排新一届国家队26人大名单。2016年8月21日,获得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
2、龚翔宇原本打的是二传位置,由于弹跳能力出色,被调整到接应位置,2015-2016赛季全国女排联赛,效力江苏队的龚翔宇表现出不俗实力。考虑到中国女排接应端的实力需要加强,龚翔宇就被教练组由国青越级调进国家队开始培养。从省队到国家队,从替补到主力接应,对于许多排球运动员来讲,龚翔宇的成长速度快得有点不可思议。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 雨巷;蒹葭;意象;抒情主体
施蛰存曾这样评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兴起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戴望舒虽被看作是现代派的主将,但是他的成名作《雨巷》却并不是纯粹的“现代的诗行”。
《雨巷》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有明显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在《雨巷》中出现多达7次的“丁香”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就已经存在,多用来表现愁怨之情。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浣溪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第二,《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意象是超感官的,例如“丁香一样的忧愁”是抽象的心理活动与视觉的融通,“太息般的目光”是听觉与视觉的融通,这种突破语言局限的通感修辞手法,多被认为是戴望舒接受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影响的结果。其实, “通感”手法早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的“季札闻乐”就有所体现:“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1]。第三,《雨巷》运用了大量的近义形容词和具有复沓效果的词语、句子。近义词的使用例如:“惆怅、哀怨、愁怨”、“默默、冷漠、静默;词语的反复:如“惆怅”使用2次,“彷徨”使用3次,“悠长”使用4次;句子的反复,例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种词语、句子的反复手法在《诗经·秦风·蒹葭》(以下简称《蒹葭》)中也有所体现,甚至有论者认为《雨巷》表现的“邂逅情结”起源于《蒹葭》。
此外,《蒹葭》与《雨巷》都是抒情诗,主题历来都有争论。有所不同的是,因《雨巷》诗作者身份明确,有论者将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诗人当时的人生经历及其性格特征加入到主题的确定过程中。但是我们认为,“抒情主体”与实在的作者是有区别的。“在诗人的意象中,抒情主体根本不必是他自己。它可以是一个完全虚构的形象,诗人可以进入这个形象,也可以用它作为面具,把自己掩藏在它背后。”[2]这一主体感受、描绘的对象,只是“对于他自身中展开的经验有关键作用的东西。以这种方式投射的抒情主体环境中的对象,在抒情诗客体层次的整体中,发挥着刺激物和背景的作用,抒情主体的经验和情感由此得到展开。这些情感通常根本不是用语词指出的或以任何其他方式提到,可以说它们是借助于句子的表现功能由读者个性化地唤起的,它们可以为他感受。”[3]抒情主体与客观现实有距离又非完全独立,抒情诗中的现实是被情感主观化的现实。《蒹葭》的诗作者身份未定,无疑有利于诗歌从情感上影响读者这一功能更好地发挥。那么,有明确作者的《雨巷》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感染读者的呢?
《蒹葭》一诗,在凄清的氛围之下,在对“可望而不可即”的佳人的反复吟咏背后,都是诗人凝神注视的目光。这首诗最终在诗人的长久凝望中结束了,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凄清氛围中结束了,情感并无起伏变化。而《雨巷》中“抒情主体”的情感是一个动态的展开:相遇进而凝视,但在第四小节、第五小节反复强调的“姑娘”只是“飘过”而已,在第六节,甚至“姑娘”的“颜色、芬芳、眼光”都“消散”了。此外,首尾两小节用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字强调“丁香姑娘”只存在于自己的“希望”之中。难得的是,即便“丁香姑娘”已经消散,诗人并没有遗憾之情。与古典佳人形象不同,“丁香姑娘”的价值不完全在于拥有吸引诗人接近的美感,而是能让人生步入“雨巷”的“我”,得以通过“丁香姑娘”而一抒愁怨。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是在从凝视到超脱的心理转化中完成了“抒情主体”的具体化,并被这不可言喻的情感所感染。这种效果是与追求情感单纯的《蒹葭》截然不同的。
综上,尽管戴望舒的《雨巷》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多有继承,但是“雨巷诗人”从凝视而达超脱的情绪变幻节奏是充满着现代感的。或者说,诗人将自身从客观世界提炼出来融入作品之中,并用抒情主体面对“丁香姑娘”时产生的多层次的变幻的情感感染读者的心灵,以此增加作品艺术价值的创作手法是对古典诗歌的某种超越。对于《雨巷》的解读,也许我们在关注戴望舒个人经历给诗歌带来的多元化解读可能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并探究这首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http:///eyjx/1/ReadNews.asp?NewsID=2340
[2][波]罗曼·英加登著.陈燕谷 晓未译.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65
篇4
一、为病人着想“设身处地”
病人把自己的生命、隐私乃至全部都交给了我们护士,这是对我们的极大珠重和最大信任,我们应该至真至诚地对待.设身处地为病人若想,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审懊严谨地帮助病人解除生理与心理疾苦.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这样护患目标一致,相互关系自然水融.
二、与息者相处“差别对待”
1.文化差异对文化水平较低,不大懂医的患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避免或少用医学术语,妥贴简洁解释病理现象及做各项检查、治疗、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文化水平较高,了解一些医学知识的患者.他们渴望详细知悉病情以及和诊断护理有关的信息,这时在不违反原则情况下.护士有义务向其提供足够的医疗信息.如医疗程序及目的,其他可供选择的医疗方案,预后、副作用等.并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当好参谋.取得病人主动配合.
2.性别差异女人重视功能,男人注重结构.若要向女病人推荐某种新药或新技术,你就得告诉她们此药此项技术的疗效及作用是否确切。如果是男性病人除告诉这些外.还要适当介绍一下药物成份和新技术的作用原理,以便更好地提高药物和新技术生物疗效和心理疗效。
3.年龄差异护士还应根据患者年龄给予适当称呼和扮演病人适宜接受的角色.年老患者,可以为一个问题重复间来问去,但你不要厌其够嗦,要真诚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从方方面面根据可能的条件,有把握、有分寸地给予满意答复。做一项检查治疗前,若病情许可,先与其商量解释取得合作。对年轻患者要避免重复口罗嗦,使其听不进去.可适当使用暗示语言则效果会更好。
篇5
王海燕(文学博士)
戢运宏(语文特级教师)
时 间:2012年4月15日
地 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阅览室
主持人:四月真是多雨啊,好想走进江南水乡,穿行在如梦如画的雨巷,寻找一下恬静典雅的丁香姑娘!这样的季节,吟哦戴望舒的《雨巷》,也会平添几分爱的伤感、理想的惆怅。除了吟哦意会,我们该怎样去认识这位“雨巷诗人”和“丁香姑娘”呢?
王海燕:“望舒”这个名字,就让人伤感。《离骚》中有“前望舒使先驱兮”,王逸作注说“望舒,月御也。”望舒就是月亮,望舒草呢,是“月出则叶舒,月没则叶卷”的草。诗人自名望舒,诗集也自名《望舒草》,这就让人一听到戴望舒就想起形影相吊的屈原,叶卷叶舒的望舒草呢,也让人觉得感伤啊,幽怨啊,不能自主命运啊。这也让人想到中国古人咏叹月亮、香草的不朽篇章及其深远内涵。
戢运宏:海燕说的很好!戴望舒的一生都是为了理想而回旋着苍茫渺远或若隐若现的愁绪。他身材一米八,高大魁梧、一表人才吧,但老天又给他满脸麻子;他的初恋对象是同学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求爱求了八年时间,抗战也该打完了吧,哪知施绛年还是很绝情地拒绝了他;拒绝也就拒绝吧,天涯何处无芳草呢,他又以跳楼相逼,但面对这样的情景女人只会在惊吓中对他更反感。据戴望舒的长女戴咏素说,这个丁香姑娘的原型就是施绛年。戴望舒后来娶了另一个同学的妹妹穆丽娟,看来做戴望舒的同学要小心啊。戴望舒呢对仰慕自己的这位小他10多岁的少妻又很冷淡,一个人在家搞创作,不太体谅妻子的感受,等到这个少妻心如死灰了,他才后悔莫及,又以死相逼,结果呢,还是离婚了。再后来,他又结婚,又离婚。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戴望舒是一个非常深情的人,但也是一个在生活和感情中总是遭遇错位的人,他好像永远都走不出那条幽深的雨巷,永远都在迷恋一个飘渺的梦,一生都在感伤、幽怨。可以说,戴望舒之所以被称为“雨巷诗人”,跟他这段人生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
王海燕:除了这段生活经历构成了诗人沉郁的内在心境,压抑的外部环境影响也很大。诗歌把个人情感的几许希望和无限愁怨倾注在“雨巷”之中,构建了一个空濛清冷、色调灰暗、哀雨凄迷、寂寥悠长的别样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是一个孤独的彳亍者、彷徨者、等待者,这对1927年的中国是否构成隐喻呢?全国处在之中,戴望舒本人也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在外,他是不是一个在民族愁情百转的彳亍者、孤独者呢,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又心怀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呢?他曾那样热心的投身于政治,以为政治意味着对社会与人生的拯救。可结果呢?政治竟然如此的血腥、肮脏,原来的“亲兄弟”转眼就翻脸,这对于执着于“纯洁”的戴望舒来讲真是莫大的刺激。
王泽龙:所以说要理解一首诗,知人论世是必要的。这里所说的知人论世,其实也还包括了诗人的文学濡染历程。对戴望舒而言,他的诗歌创作是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创作影响的,创作《雨巷》时,诗人正倾心于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对中国古典诗歌及新月派格律诗有着偏爱,但我们知道,象征主义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诗歌的解读不能停留于意象本身,而是要超离意象本体之外去解读其世界观深层的东西。《雨巷》的古典情结当然是明显的,但其中还有现代情绪。“丁香”在古典诗词中始终与愁怨连在一起,构成单纯的“丁香结”意象,而《雨巷》则将“丁香结”拓展为“丁香姑娘”,寓意更为丰富,也更具时代性和个人性。“丁香姑娘”只是戴望舒诗歌中“少女”意象系列之一,这以后他的诗中还出现过“路上姑娘”、“林下姑娘”、“百合子”、“八重子”、“梦都子”、“单恋女”、“恋人”、“村姑”等。这些意象都不同程度具有象征色彩,包含更为普遍的社会人生意义,隐喻着戴望舒所追寻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与其说《雨巷》是爱恋的私语,不如说《雨巷》是生命理想的恋曲。“丁香姑娘”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也是诗人极力虚构、幻想的能与之同病相怜、互通款曲的对象。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那清冷的色调和暗浮的清香似乎可见可感,在“雨巷”中像梦一般飘过,若隐若现,可忆可寻,她的彷徨、哀怨、叹息和远去的背影既是诗人内在愁绪的情感投射物,也包含着诗人对现代人生命存在之孤独的强烈体验。
戢运宏:王老师说的真好!诗歌结尾抒情主人公仍然执着地在雨巷深处彷徨,在彷徨中期待“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也正是寻梦者对于理想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无奈与哀伤。《雨巷》也是最先奏响了一曲“浊世的哀音”,漫天阴霾遮蔽的天空再也寻不见“五四”狂飙时期那气吞日月的“天狗”、浴火重生的“凤凰”,代之而起的是凄迷悠长的“雨巷”,“结着愁怨”的姑娘,“冷漠、凄清又惆怅”的行者,它们无不是迷惘的人生道路与梦幻般理想的心灵象征与诗化。作为迷惘的人生道路与梦幻般理想的典型象征,可以说《雨巷》开启了戴望舒忧伤而执着的寻梦之旅,三十年代的《夜行者》《寻梦者》《乐园鸟》等诗歌都可以看做是这一主题精神的反复吟唱。
王海燕:是啊,正如苏珊·朗格所言,艺术品的生命特征只能在借助特殊手段(隐喻、象征)创造的“幻象”中洞察和体悟,这首诗将象征手法真是发挥到了极致。诗歌的意象既摇曳多姿,又相互勾连:雨的凄清愁怨和巷子的悠长寂寥,丁香和姑娘,姑娘的惆怅和诗人的彷徨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丁香一样的“姑娘”与默默彳亍的“我”,两个单纯的人物意象本身并不具有多大的个体暗示效果,而是在“雨巷”中流动起来才“化美为媚”,也正是在丁香姑娘的出现——走近——飘过——消散的动感之美与“我”的希望——想象——邂逅——失落的情感流程的相互呼应之中,意象才突破了各自的界限,在相互的缠绕与映照中释放出不尽的审美内涵,生发出“境生象外”的独特韵致。全诗整体感人的意境氛围,也正是这几个主要意象有机交融的结果。
王泽龙:戴望舒除了是一个渴求爱情的男人、一个擅长文学的人,也是一个生存于都市与乡土、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边缘人。因之,他既感受着古老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历史阵痛,又体验着波特莱尔笔下都市文明的沉沦与绝望,以及魏尔伦诗行中颓废的世纪末情绪,现实的残酷使他们从乌烟瘴气的社会中逃避出来,只希望在艺术王国中作灵魂的“苏息与净化”。但他们又无力像艾略特那样自觉地进入形而上层面的思考,只能将对精神家园的追慕化作一己的低哦悲吟,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的情调与思绪。因此,我们说戴望舒是“感伤的寻梦人”,这个寻梦情结的意蕴就太丰富了,说《雨巷》、“雨巷”意象最具象征性地表现了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的心理意绪,最典型地概括了现代派诗歌的主题精神,这也是要深度解读的。
篇6
[关键词] 《雨巷》;诠释;启示
一、《雨巷》及其作者简析
《雨巷》是戴望舒家喻户晓的代表作品,其“雨巷诗人”之称由此而来。该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梅雨时节独特的巷景。诗中意象让人遐想无限,呈出朦胧又幽深的美感。这也是其广为传颂,屡次被选进教材的缘由。戴望舒开创了现代派诗歌新风尚。戴望舒曾在浪漫之都法国留学,生活在新旧中国交替时期,深受中西环境影响。
二、《雨巷》常见的三种诠释
鉴赏一首诗文,一般通过对作者自身的背景、写作背景、诗文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气息抑或是读者自身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对该诗文所蕴含的意义提出不同的理解。
1、爱情诗歌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雨巷》是首有关爱情的诗文。它描绘出了一幅一见钟情而又失之交臂的凄美爱情故事图画:一个踽踽独行的男子,彷徨在江南的寂寥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像丁香那样高洁幽香又结着愁怨、温婉美丽的姑娘。男子为遇到这位温婉美丽的姑娘,撑着一把古典情韵的油纸伞,穿行在小巷之中,不停地张望。滴答的雨水声,忧郁的脚步声,这时的雨巷显得如此寂寥、凄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整个诗文透出无比惆怅、妩媚动人的气息。
2、信仰诗歌
据我国传统文学创作习惯,诗人大都喜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手法,诗文常以花、草、玉、树等喻示其的境遇、理想等。《雨巷》可以看做是作者对某种信仰的追求。曾追寻得到过,却又失去了,尽管如此,青衫男子仍然执著地寻找。有人根据诗文所作时代背景,认为写的是作者大革命失败后的心境。大革命失败后,作者怀揣的信仰瞬被掐断,对国家前途、个人命运充满悲伤和迷惘。
3、音乐诗歌
西方有着歌剧传统,像莎翁的诗歌作品,大都以歌剧呈现出来。戴望舒有西方留学经历,加之自身文学造诣,并且吸收了方现代诗歌潮流文化,结合中国古典诗歌之美韵进行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创作。《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和“哀而不伤”的诗风凸显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神韵,而诗中又无时无处不透露着具有情感和意象的颓废的西方现代特性。
三、新时代气息下的《雨巷》
把握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应与时俱进,探索新时代环境下做出自我诠释。设想《雨巷》是将毕业的学生创作,可能是这样的意境。
1、以“雨巷”比喻其即将结束的学生生涯,开始起航的人生道路;“丁香一样的姑娘”比喻其人生目标,或者其对未来所向往的生活;“油纸伞”比喻其在踏上人生道路前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生活能力(学历学识、工作生活经验)等。
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毕业了后,开始为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而独自在各种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奋斗。
3、总希望生活丰富多彩,跌宕起伏,不喜欢过于平平淡淡,顺风顺水的生活。
追求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充满色彩,充满味道,充满情绪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想象就可以达到的。坚定人生目标,风雨无阻,就算这是一个死胡同一样的“雨巷”,也一如既往。
4、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些许年,当初那份自信和坚守或许在不堪的社会环境下被步步摧残。“‘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我’无法改变这样的“雨巷”。其实,其所向往的人生理想就在这样冷漠、凄清,又惆怅的雨巷里,寂寞的向其招手,可是其需要勇往直前,才能把“她”拥入怀中。当其踌躇满怀的时候,以为离“她”更近了,很快要得到“她”了。当踟蹰不前的时候,“她”又将慢慢的离其愈来愈远。“她”在叹息,在哀怨,哀怨其没有坚守最初的理想和目标,将与“她”渐行渐远。
放大《雨巷》意境,以更宽阔的视野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追逐伟大的民族梦想时,会面临各种困境,会遭遇各种失败和教训。只要勇往直前,敢于追寻,总会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中国梦。
四、启示
《雨巷》传递了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不一样思维的人,看待事物的棱面不同。不应将人的思维方式都束缚在统一的框架里。西方有一个教学案例:妈妈拿着鸡蛋问六岁的孩子:“妈妈拿的东西像什么?”孩子说:“鸡蛋。”这位妈妈又问:“除了鸡蛋呢?”孩子说:“老师说这是鸡蛋。”孩子的妈妈把学校告到了法院,认为学校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鸡蛋可能像小土豆、猕猴桃等。“单一、单纯、固化的思维不可取”。教师宣讲《雨巷》应引导学生:“假如这首诗歌是你写的,你想表达的是什么?”
参考文献:
[1]曹本立.从“希望逢着”到“希望飘过”――《雨巷》心理解读.名作欣赏,2013年第32期.
[2]杨利景.进入《雨巷》的三条路径.语文建设,2010年第02期.
[3]孙文辉.《雨巷》教学的诗歌史意识.名作欣赏,2010年第13期.
篇7
我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对多雨的江南已司空见惯。烟雨?胧的江南是一幅百看不厌的画卷,烟雨??的江南给了无数文人墨客写诗作画的灵感,也成就了那些万古不朽的诗篇。
心目中的江南或许是湿湿的潮潮的?清晨,你迈步在林荫小道,路边的小草会殷勤地甩着露珠向你问好,它调皮地弄湿了你的鞋和袜,你却因此有了一天的好心情。我常惊叹西湖为何总是烟雾缭绕,湖面似乎永远弥漫着一层薄霭渐远渐淡,群山在若隐若现中让你产生幻觉,是在人间还是在仙境?我举着相机却不知把焦距对向何方,????的烟雨美景让我忘了如何挨快门。优雅的环境给了江南人神闲气定的心态,湿润的气候给了江南女子娇柔的肤色,宁静、祥和、淡定、惬意是江南人生活工作的目标。
心目中的江南或许是小桥流水,是枕河人家,是黛瓦粉墙?“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相似在渔歌。”诗人将旧时江南的风貌已描写得淋漓尽致。如果你今天再走进浙江的乌镇、苏州的周庄、江苏的同里,诗人笔下的景色还能一一还原。江南多水乡,因水成街,因水成市,于是就有了似烟若雾的感官效果,于是小船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于是有了随处可见的便于小船通过的过街石拱桥。民居依水而建,屋檐相连,沿河而居,于是深弄曲巷、枕河人家成了江南的一大特色。雨季中,雨点敲打着瓦片的叮当声是世上最动听的催眠曲,雨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的一个个水泡也是江南水乡的一道独特风景。
心目中的江南或许是《雨巷》中的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女子?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曾这样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江南的小巷望不到头,江南的雨水??绵绵,小巷的青石板干干净净,雨巷敞开宽广的胸怀,接纳着天下的友好使者,小巷不再寂寥,小巷充满了天南海北的欢笑。春晚节目《小城雨巷》正是今日江南的真实写照,撑着各色绸伞的姑娘比比皆是,只是不再愁怨不再迷茫不再惆怅,她们的青春她们的活力给了烟雨江南更多的美丽和遐想。
烟雨江南,江南烟雨,美在雨中,美在水中,美在??中…… 本站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篇8
一、体育素质教育与健康成长
问题1:近几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了许多小胖墩儿。问题2:许多孩子小小年龄就戴上了眼镜。问题3:许多孩子需要用背背佳来矫正已经变形的躯体。
这些已经大量存在的问题说明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的存在:体育素质教育缺失。大量小胖墩儿的出现,首先说明中小学生在饮食配给的合理性上存在问题,同时,也说明孩子在体育运动上的不足。大量“小眼镜”的出现,在说明孩子用眼卫生问题的同时,也同样说明孩子在体育运动上出现了问题。还有“背背佳”的问题,也不例外。有的问题甚至造成终身遗憾。
体育素质教育的缺失使人们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十分明显的问题,直到这些问题发展成一种病状凸显出来,到了不得不去面对的时候才开始惊慌应对,而这个时候的任何补救措施也只能是一种亡羊补牢。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中,体育素质教育能始终伴随左右,那么,是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的。
二、体育素质教育与身体素质
近几年时常有一些被称为英年早逝的名人见诸报端,其实这种现象在普通百姓中越发常见。人们开始反思,为什么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病患却渐渐多了起来?严重起来呢?一些看起来似乎活力四射的人突然就倒下了。
也许我们需要反省一下自身。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生活习惯,看看自己每日的工作日程,是不是符合体育素质教育的原则。那种畸形地追求美感,超负荷透支肢体体能的人,如果能获得健康的体魄,那就违背了自然规律。
三、体育素质教育与个人品质
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性情孤僻,胆小懦弱,偏激暴躁等。通过体育活动,这些问题即使不能彻底解决也能得到比较大程度的缓解。孩子通过体育活动不但能够增强体质,更能够锻炼其合作、竞争意识,并且锻炼其意志、恒心、计划性、组织性、纪律性、灵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多种个人品质。这些现在已经是被社会公认的事实。
四、体育素质教育与良性循环
体育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特别是有利于青少年学习生活的良性循环。首先,健康是幸福生活和快乐学习的前提。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无论其意志有多坚强,也难以保证学习生活的一帆风顺,难以保证越来越繁重的课业负担。其次,体育教育将会为其他各科的理论学习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这无疑也是巩固和深化理论学习的一个过程。再次,体育教育为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为促进孩子关心他人,关注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许多人因为关注体育比赛而主动去了解国际社会,许多人因为喜爱体育明星而淡化甚至消除了种族歧视的观念。最后,体育素质教育让体育竞赛的公平性和有序性凸显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心目中,这些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素质教育已经是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许多发达国家,人们对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对其他课程的重视程度。但是在我国,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意识的落后,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们还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自觉地规划自己在体育素质方面的教育,甚至有人认为,体育就是培育一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人们不能把体育教育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把体育素质教育与孩子的身心健康,乃至全面均衡发展相结合。
篇9
治学精神:刻苦钻研、善于总结
刘玉清的为人、做事、治学,一贯以“认真”著称。无论是在校的求学阶段,还是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总是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注重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后再查阅文献以提高认识。这种学习、实践、查证、总结的循环治学方法贯穿于刘玉清的一生,形成了他独特而又严谨的治学精神。
读片是放射科医生的基本工作,刘玉清强调:每一次的读片分析,都要认真、细致,稍有疑问就要追根究底,力求诊断意见清楚、全面,决不能有半点粗心和怠慢。因为这关系到对患者的全面诊断,还将影响对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他认为,要做出正确、全面的影像诊断,不能仅局限于影像学征象的分析,还要客观地探讨其内在生理、病理学基础,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尽量作出全面的诊断分析。因此,放射科医生除了掌握放射学的知识、技能外,还应不断学习、了解有关的临床及基础医学知识,必要时可直接检查病人。刘玉清经常告诫自己和同事:“放射科医生不是‘读片员’,也不是‘操作员’,而是医生!”他还总是引用一位国外学者所说的话:放射科医生不仅是患者的医生,也是医生的“医生”。
刘玉清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摸索中,注重分析实践材料和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这对丰富和发展其专业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1957年至今,刘玉清、评论及学术演讲等280余篇,主编专著8部,参编17部,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获卫生科技进步成果奖8项(国家级2项,部级5项,医科院级1项)。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钻研精神,以及勤于总结、善于总结的学术研究个性是分不开的。
医德风范:爱岗敬业、真诚相待
刘玉清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负责,持之以恒。他长期担任过放射科主任职务,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也数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他出席了北京群英会;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出席北京市劳模大会……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刘玉清认真仔细地完成读片和诊疗等基本任务,他始终保持对患者的热情与真诚,态度和蔼可亲。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诊、求教者络绎不绝,刘玉清对他们均一视同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地真诚相待。当患者以各种“方式”要感谢他时,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经常说,医生的天职就是为患者服务。
刘玉清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指导青年医师、研究生和进修医师等竭尽心力,言传身教,从实践中培养、锻炼了青年医师们的各种临床能力,也促进了学科的人才建设。他对教学工作严格要求,特别重视对影像学发展新趋向的把握,亲自审核研究生和青年医师们研究课题的各项进展。对于课题实践的各个步骤,任何一个微小细节、错误,他都不会放过。刘玉清同时也以自己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着青年一代,这包含着他培养青年医师的良苦用心。1986年,刘玉清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学科建树:开拓进取、不断求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玉清倡导与病理科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手术切除肺、食管标本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并逐步形成制度,建立了对照记录,定期进行分析总结,该合作一直坚持至今。这对深化多种胸肺、食管疾患病理基础的认识和提高X线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教研资料,推进了科室学术建设,填补了当时国内此项空白。
20世纪60年代,为提高心脏X线诊断水平,刘玉清一方面将“X线-病理对照”转变为“X线-手术对照”;另一方面,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意识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心电图和X线各有其作用和限度,于是他逐步创建了以X线为基础的“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心脏X线诊断方法。这使放射科医师能够发现一些临床医师没有注意到的诊断问题,纠正了某些不当的临床印象,明显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这些以X线为主的全面分析方法,为创建心血管放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放射科开展介入治疗工作做好了铺垫。
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的问世,刘玉清敏锐地注意到,这是放射学向影像学发展的新动向。1974年前后,他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医学影像学”的学科新概念。1977年,他发表文章较全面地向国内评价了CT及其临床应用的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相结合,共同形成了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刘玉清于1985年率先向国内介绍了这一新概念,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介入诊疗已成为同内科、外科治疗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同时,“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的应用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医学攻关项目,并与防治重大疾病以及我国相关器械、器具现状相结合,制定了15个攻关专题。刘玉清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专题的评审、中期评估和项目的总结、验收工作。这一工作对推动和提高我国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随着影像学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X线诊断及其各种造影检查的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多种成像技术的影像诊断学。与此同时,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也促使我国的现代医学影像学演进成为诊治兼备的学科体系。刘玉清自90年代初即倡导、推动这一新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多次撰文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演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刘玉清当时提出,应加强影像科室介入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主要介入治疗技术的规范化问题。他强调,介入放射学应为医学影像科的组成部分,实现与影像诊断优势互补,这将更有利于其发展。他还提倡开展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即“各种技术综合分析,优选应用”。针对心血管疾病,他提出“三主轴”(超声、CT、磁共振)和“两翼”(X线平片及相应造影和核医学)的主要诊断进程,并应以患者诊治的“实际需要”为原则。临床和影像学医师应综合分析研究多种影像技术(新技术和普通X线检查)的诊断性能(优势及不足),从中优选出合理的检查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影像诊断服务,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诊治效益。1996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开展大型诊疗设备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由刘玉清负责医学影像组,他将他的这一思路落实其中,促进了影像学及相关专业的发展。
本世纪初,刘玉清组织放射学(含介入)、超声、核医学有代表性的专家,主持召开了“医学影像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着重探讨了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我国的战略对策,并于2001年出版了专著《医学影像学展望及发展战略》,受到行业内人士的普遍重视。刘玉清提出,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作为一个科室必须诊治兼备,由影像诊断(含CT和MRI)、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含超声、核素治疗)等分支学科组成。同时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又应划分为神经、心胸、腹部和骨关节影像学等亚专业,各有分工,协调发展,以适应临床学科如大内科及其呼吸、心脏、消化等分支学科的对等发展。因此,医学影像住院医师必须进行诊、治兼顾的全面培训,高年医师则应有所侧重、各有专长。他积极呼吁、推动组建“大影像”概念的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科,进而探讨向“宏观(即生态环境、心理等)和“微观”(即分子、基因水平等)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绸缪为国:学科统筹、协调发展
1981年至1983年,刘玉清历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长、所长;1987年至1992年,任该院、所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至1993年,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放射学会主任委员;1993年,被授予“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名医”称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院士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勤耕不辍,多年来对心胸放射-影像学医、研、教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我国的医学影像学学科结构建设呕心沥血。
关于如何组建我国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刘玉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可采取“两步走”的策略:一是先组建“独联体式”的医学影像学部,开展联合性学术活动;二是逐步组建统一的医学影像学学科。
在看到我国临床应用研究与国外相比并无明显差距,但是医学基础和实验研究领域却与国外水平相差甚远的状况后,刘玉清大力呼吁各个医疗单位和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积极创建、开展基础和实验研究基地,积极推进相应研究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地区、各单位的专业、学术水平发展颇不平衡,设备条件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刘玉清极力提倡:向广大城乡基层居民提供有效且优质的影像学服务。尽管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率不断提高,但普通X线检查仍是影像诊断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如胃肠道、骨骼和胸肺疾病的检查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X线设备在我国乡镇单位已基本普及,因此,若能坚持提高与普及并重,针对影像学不同亚专业开展多中心的“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制定出适当的“规范”,减少不必要的、高昂的、重复的检查,必将提高诊断效果和效率,直接造福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乡镇居民。
国际交流:互动双赢、学术“外交”
1978年至1984年,刘玉清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1984年,受聘为美国哈佛大学放射学客座教授;1991年,当选为日本医学放射学会名誉会员;1970年,担任阿尔巴尼亚国立第二医院放射学中心顾问。多年来,他致力于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使我国放射学跻身于世界放射学之林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国际放射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自1978以来,刘玉清先后40余次出访美、日、澳、德、法、印、新、韩、马等国,进行考察、学术交流、参加会议和讲学,增进了与国外同行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篇10
【标准发音】:zhng rén mō xiàng
【繁体写法】:眾人摸象
【众人摸象是什么意思】:比喻看问题总是以偏概全
【众人摸象成语接龙】:讹言惑众 众人摸象 象形夺名
【用法分析】: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看问题以偏概全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zhng rén mō xiàng】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出自古代文学著作作品或源自相关历史典故,具体不详。
【对应近义词】:众盲摸象、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