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心情范文
时间:2023-04-05 15:4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的心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样,最喜欢春天。直到那一年,我得了花粉过敏,对于春天的象征--美丽的花朵,我只能远远地看着,却不能靠近。从那时起我又爱上了夏天,可是夏天的蚊子又是那么的烦人,于是我又不喜欢夏天了,爱上了秋天,再加上那一阵子老师让写落叶,我几乎爱死秋天了。可后来不知怎地又喜欢冬天了。我觉得秋天太凄凉。冬天银装素裹的,时不时还有雪花纷纷飘落,多圣洁,多美妙。直到现在我自己都不知道最爱哪个季节了。这正如小作者陈娟的那句话:”没有最美丽的季节,只有最美丽的心情。”
的确,心情真的十分重要,它可以改变一切。妈妈就是这样,当她心情好的时候,只要我不犯大错,她都会对我十分温柔。但是在她心情不好时,我做什么都错,有时没有错,她也会大发雷霆,可怕极了。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最美丽和最丑陋之分,完全取决于人的心情。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不是却少美的东西,而是却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有一个美丽的心情,那么一切都会变得无比美丽。
有的人感叹命运的不公,而有的人却感谢老天爷的恩赐。因为什么?因为心情。面对同一句话有的人横眉冷对,而有的人却以微笑面对。因为什么?因为心情。
让我们怀着最最美丽的心情,去看最最美丽的世界,去过最最美丽的生活。到那时,你会发现,你自己也变得非常美丽了。
篇2
2004年春天,我与相恋3年的男友张治结婚了。张治在一家知名电器公司广告部做策划。2007年,自从他升任广告部经理后,在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有时深夜回家,也是匆匆洗漱,倒头就睡。我伸手碰他,他总是说,很累,短短两个字就将我阻隔在外。
想起热恋和刚结婚那段日子,张治对我的迷恋与痴缠。我无法接受与现在平静的对比。
然而无意中的一次发现,让我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这年的圣诞节,张治难得有空陪我去逛街,在路过一家纹刺店时,门口的玻璃墙上贴了一张广告宣传画,是一个女子绝美的背影,从左肩部到有臀部成斜线缠绕着一枝怒放的玫瑰,青黑色的枝干,艳红的花朵,配着女子雪白的身体,说不出的诱惑。我看一眼张治,他竟看的入了神,甚至在离开时,他还扭头留恋的看了一眼。
一周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那家纹刺店。店主热情接待了我,在与我进行一番沟通后,最终将图案定型在我的前胸到腹部,我固执的选择了同广告画相同的花形。店主善意的提醒我,面积越大所要忍受的痛苦越大。
我一心想让自己的身体挽救张治沉睡的欲望,已经做好了受痛的准备。可是当消毒后的纹刺机在肌肤上滑出一丝丝的血线时,我还是忍不住叫了出来。任何美丽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初纹出来的刺青有些红肿,我还不想让张冶看到。我要等它痊愈,把最美丽的图案展现给我的爱人。
然而,我没有等到张治惊喜的眼光。一周后他被派往广州出差。刺青已经退去了红肿,艳丽的颜色深入肌肤,真的很好看。我带着激动的心情等着张治的归期。
难以接受,老公出差是骗局
然而,张治的前脚刚走,我的左胸部就莫名的疼痛起来,初时我以为是纹刺引起的痛,没太在意,可是第二天越来越疼,万般无奈只得去医院。
走进检查室,一位男医生坐在桌边,正低头写着什么。见有人进来,他抬起头。我们的表情瞬间凝固了:男医生竟是我的高中同学沅征。他曾经追求过我,却被我拒绝了。
在这种场合见面,我的内心极不自然。客套几句后,他开始询问我的病情。接着他说要检查一下。我觉得十分尴尬,但看到他坦荡自然的表情,想了想就答应了。
在屏风后面,我的左和怒放的玫瑰同时暴露在他的眼前,我看到了他眼神中的惊叹。但是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专心为我检查。
是乳腺增生,成年妇女很常见的一种病,打了消炎针拿了药,他说不会有什么大碍的,让我放心。临行时他将一张写着他手机号码的纸条递给我,意味深长地说,老同学要经常联系哦。
张治明天就回来。我心情愉悦,去超市购买果蔬食品,遇到张治的同事梅姐。梅姐热情地和我打招呼,问,你家张治从湖北回来了?我有些莫名其妙,梅姐说,张治请了4天假回了湖北,老家不是有急事吗?仿佛一根木棍重重的在我头顶敲下,装作自然地笑了笑,是的,他还没回来,明天回来。
我不知道是怎么回的家。我一直怀疑张治,却没有真凭实据,现在一经证实,我还是难以消化。两年前,我就为家庭放弃了工作。现在,我又忍受了肉体的痛苦换美丽,一心想为这个家努力,换来的却是背叛。一股强烈的不甘与愤怒充斥着我的心脏,我酝酿着一个计划。
玫瑰怒放,用男医生报复背叛
我要报复张治,我想到了沅征。于是,我在皮包里翻出了那张来不及丢掉的纸片……
2008年1月13日这天,我主动约他在上岛咖啡馆见面。我的主动邀约,让沅征兴奋不已。出发前,我翻出别人送的一一套没来得及拆封的彩妆,细细的描唇涂粉,再从衣柜中揪出一条低胸的连衣裙,外面套一件黑色长风衣。
进入咖啡店,脱下外套,低胸的连衣裙隐隐可见从中露出的一小点艳红,沅征的眼睛就从没离开过。我从他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蠢蠢欲动。喝光了一杯咖啡,我起身告辞。用出轨来报复背叛对于我,还是需要勇气的,此刻我还没有准备好。沅征急忙征询我下次见面的时间。想到第二天就是张治的归期,我说明天吧。
张治在第二天下午回来。我若无其事做了满桌他爱吃的饭菜。问起出差的情况,他面色有些慌乱,却强作镇定地回答着。我有些酸涩地看着他眼里的不自然,没有揭穿他。
晚上张治在家,我洗了澡,开始化妆,想着那枝美丽的玫瑰,觉得它是那样的讽刺。张治不动声色地看着我,我不睬他,专心地化好妆,然后毅然走出门。张治拦住我,说这么晚了。我看到他的紧张,心里升腾出一丝快意,表面上却平静地说,和朋友聚聚。张治显然不相信,眉头皱成一团。我挑畔地大步走出。
KTV包厢里流淌着暧昧的音乐。沅征似乎早有准备,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精致的小礼盒,在我眼前打开。一朵更加娇媚的玫瑰胸针静静地躺着,暗红的颜色与我的刺青如出一辙。看来,他想用这个礼物来讨好我。
我下决心要像张治背叛我一样放纵一回。闭上眼睛,沅征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有些晕眩。他的呼吸开始急促,迟疑问,我的长裙左边肩带已被他扯下来,一朵妖艳的玫瑰从黑色的胸衣里迸发出来,面对除丈夫以外的男人的亲密举动,我虽有所准备,但身体还是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一下。
我突然觉得自己在玩一种危险的游戏,再也无法投入。推开他,我拉起长裙。他有些失望,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拿了香烟走到包厢外的阳台上。
他遗留在茶几上的手机响起了短信的声音。手机屏幕上跳动着一行字,“老婆新信息”。我想看看他有着怎样的故事,于是打开了信息。“老公,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等你回家!”
还没等我放下手机,他就从阳台上进来了。看到我手里的手机,他的脸上出现了一丝诧异。我微笑着,把玫瑰胸针交还到他手里,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嘱咐他:“快回家吧,别让你老婆等得太久。”
沅征复杂地看了我一眼,轻轻地把胸针放回上衣口袋,走出了包厢,出门的那一瞬间,我觉得他眼里含着一丝感激。
妩媚刺青,换回婚姻换回爱
我回去后张治已经在床上,待我躺下后一把搂着我,抚摸着我。我难过地哭了。张治不知道我曾在怎样的泥沼附近徘徊过。
我对张治说,我要找个工作。张治还没来得及表达意见,我就说,跟你说不是商量,只是你有义务知道,我不想我的世界就只是围绕着厨房餐厅菜场打转。
2008年3月初,我在一家服装卖场找到了工作。下班后,我不再整夜亮着灯等他回来,不再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生闷气,我开始打扮自己,也跟朋友出去玩。
张治目睹着我的变化与淡然,有些不安,几次想与我交谈,我都巧妙地回避了。他开始回家得早了,有时还会到卖场来接我。同事都调笑我们,感情好得像初恋啊。
在这期间,我曾见到沅征左手挽着一个女人,右手抱着孩子一起亲密逛街的情景。
4月19日是我生日,上班时我收到9朵玫瑰,是张治托花店送来的。我已经很多年没收到过张治的礼物了,一瞬间,我有些感动,又想起以前那些相爱的时光。
回到家时张治正把菜从厨房里端上餐桌,糖醋排骨,清蒸鲤鱼,牛肉丸子汤,全是我爱吃的菜。看着张治忙碌的身影,我的眼睛有些潮湿。
这天晚上,我终于将我的刺青呈现在张治面前,我看到热情一点点在他眼里升腾,他喃喃地问,为什么我不知道?好美丽。他亲吻着美丽的图案,这一刻,我哭了,为自己的隐忍,也为失而复得的爱情。
篇3
一、选择恰当的音乐素材,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1、把握幼儿的兴趣点,选择音乐作品
如我在设计大班的音乐欣赏活动《希望》时,了解到韩剧《大长今》吸引了千家万户,由3位韩国小女孩所演唱的《希望》更成为点睛之笔,在童稚嗓音的诠释下,成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歌曲,同样也深深吸引着天真的孩子们。所以我投幼儿所好,把握住孩子们的兴趣点,选择了《大长今》这首优美抒情的主题曲——《希望》作为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容。活动通过欣赏乐曲,探索三拍子强弱弱的打击方法,并通过引导幼儿回忆希望,引向活动的——孩子们带着迫切想唱出心中希望的心情,在宽松、愉快、亲切的氛围中,孩子们非常自然的体验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因此这首歌曲符合幼儿的欣赏特点,容易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音乐作品
在设计小班音乐欣赏活动时,考虑到幼儿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欣赏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幼儿比较熟悉的音乐形象,以便提高他们的欣赏兴趣。因此,我选择让幼儿欣赏《快乐的小鸟》这首歌曲,幼儿都说很好听,是小鸟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鸟飞的动作,而且动作优美,当幼儿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小鸟要飞的漂亮的,要轻轻的” 而当大班幼儿听到《森林音乐会》,孩子们一听马上会想起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动物形象。于是有的幼儿就联想到了兔子在跳舞,黄莺在唱歌,猴子在敲鼓。由于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欣赏过程中就容易找到他的音乐形象。因此,可以说,选择一个好的教材,是成功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首要条件,教师在选材上要注意选择节奏明快、施律优美、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二、创造良好的欣赏环境,引导幼儿多角度感受音乐
1、创设良好的物质及音乐环境
如在班内,营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培养幼儿“音乐的耳朵”。 活动室墙壁上挂着高雅、优美的音乐旋律图谱,意境图谱,并设立音乐角,在里面放置木琴、各类节奏乐器、以及有关的书籍、图片和一些简单的乐器等,让它们成为幼儿感受音乐美的园地。在活动衔接环节中,老师会在钢琴上弹奏(或放磁带)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曲子,使幼儿一进入活动室便感到音乐的气氛,诱发幼儿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兴趣。
2、创设与音乐情绪相适应的心理环境
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所指向的事物比较单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歌曲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情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如:欣赏歌曲《妈妈的眼睛》,可创设这样的音乐氛围:一座房子外月亮高高挂,星星闪烁,柳枝轻摆,而教师此时就是妈妈,边哼曲子边哄娃娃睡觉,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与亲情。很快,幼儿被这优美、温存、安宁的氛围所感染,沉浸在无比温馨的气氛中,以景引入,以情带动,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质量。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幼儿在音乐中表达审美感受
1、借助动作感受音乐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是在“动”中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同时活跃思维,产生美的联想。因而在欣赏音乐时不仅仅让幼儿使用听觉,而是要同时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形象。如在欣赏歌曲《跷跷板》时,教师可引导幼儿一边欣赏,一边感受。幼儿对强弱音的感受,犹如自己再玩跷跷板,会感到高兴快乐。又如在作品《狮王进行曲》的活动中,幼儿欣赏几遍后,教师就应该让孩子动起来,让他们自由地做一些符合音乐性质,能表现音乐形象的动作,如跟着音乐的变化模仿狮子走路、发怒吼叫等动作,幼儿在音乐中借助动作自由想象,从而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2、借助语言描述音乐
幼儿有丰富的故事体验,因此教师可将音乐欣赏与故事相结合,鼓励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根据音乐创编故事,让幼儿以喜欢的方式体验音乐,使音乐欣赏不仅局限于纯艺术方面的体验,而是与语言领域相结合,增加音乐欣赏的趣味性、个性化,培养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如在欣赏《摇篮曲》中,摇篮曲的旋律起伏不大,长于抒情,节奏均衡,,音乐形象亲切而温存。于是我们先让幼儿听音乐感受,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欣赏“你有什么感觉?在梦里你看见了什么?”,每听完一次让幼儿将感受说出来,“我看见妈妈抱着我,在月亮上飞啊飞。”“我做了个美妙的梦,有甜甜的冰淇淋,美丽的糖果屋……”。我们让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同样的音乐,不同的幼儿就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按自己不同的想象随音乐进行创造性表现。
3、借助美术创造音乐
在《森林音乐会》欣赏教学中,我们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由于听得真切,想得奇妙,有的幼儿画出了小鸟和太阳;有的幼儿画出了两个翩翩起舞的孩子;还有的异想天开,竟画了一幅小兔拉着大象的鼻子,熊猫站在象身上的动物联欢图……维妙维肖地展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音乐会场景。幼儿丰富的想像着实让人吃惊,也充分说明了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
篇4
平常上班,我从家里到单位只有20分钟的路程,这样的路程最适宜步行。每天,我穿一双软底的小皮鞋,低腰的牛仔裤,休闲的短装,背一个大大的休闲包,行走在小城的人行道上,引来无数回头的目光。一天来回4次。如果哪天时间紧,我会骑着便捷的自行车去上班。下班时分小城主要路段塞车,汽车排成长龙,我骑着自行车,灵巧得像一尾鱼,心里充满着顺畅欢乐。几年走下来,我的腰肢变得越来越纤细,人也变得越来越自信。
我很少去外面喝咖啡、泡吧。每个月拿出几百元的“茶水费”,买来上好的茶叶、咖啡和有营养的坚果类食品。每晚为家人泡一壶好茶,打开电视机,啃啃小坚果。听母亲唠唠叨叨过去的事情,听女儿叽叽喳喳讲学校的事情,听老公绘声绘色讲外面的事。取消每周一次去外面吃饭的习惯,改成每周为家人煲一锅营养靓汤,少放油,不放味精。省下来的钱,为全家增添精神食粮,买书、淘碟、看电影。
同事们纷纷买了更大面积的房子。我和老公商量着,我们不在城里买房了,我们去乡下造房。我们只花了在城里买房1/3的钱,在家乡的小河边造了一幢具有欧陆风情的“乡间别墅”。我对老公说:那是我们的度假村,也是我们的养老窝。每半个月,我们一家三口骑着自行车去乡下,和乡下的公公婆婆团聚。在房前屋后种菜种瓜种豆,吃自己种的蔬菜。把丰收的红薯、萝卜、玉米、南瓜、黄豆、绿豆、红豆等带到城里送人。我的美女同事接着我刚从地里摘来的翠绿翠绿的黄瓜、莴笋,啧啧称道我是个“会生活的精明女人”。我回敬她:“不是说我抠门吗?”美女同事说:“是聪明的可爱的会生活的有品位的抠门女人!”我大乐!
我很少用费电的干衣机。衣被洗好了,太阳底下晒晒,晚上,抱着阳光的味道进屋,心情无比惬意!以前我用一线的化妆品,一年下来,用在脸上的钱有好几千。两年前,一位日本的同学回国,和我聊起“做低成本女人的秘诀”。女人的美丽从来就是由内而外的,高级的化妆品改变不了女人的容颜。从此,我注意饮食,注意睡眠。每天早上一杯柠檬蜂蜜水,自己在家里做牛奶面膜、水果面膜,最最重要的是:每天保持一份好心情。两年下来,我的脸比以前更细腻白嫩了。
篇5
他们曾经非常迷恋火鸡面,一到学校的超市,就对着火鸡面和火腿肠扫荡一空。我想,对于这个时候的我们自己来说,很多言语的沟通,似乎都变得不太一样了。
他们从来都不记得,买衣服的时候,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号的。
他们根本既不知道,别人的关心和关注,一直都是因为自己的魅力。然而这一切,对于他们的意义,最大的态度也不过是鱼死网破。他们觉得很难过,这就是自己内心最根本的自卑。
我记得,我也理解这一种感受。
他们从来都不觉得,在这一瞬间,他们理解的心态,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太懂得这些道理,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对于未来的计划,似乎都不太能够体会和理解。
如果你真的不喜欢 了,不想要了,我想这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篇6
【关键词】礼品设计,审美情趣,原创文化,创新意识
一件礼品在市场上有无立足之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在开发设计礼品之前,一定要判断市场上的各种情况,其首要工作是社会对礼品审美与需求趋向的调查,了解人们对造型款式、实用性和喻意性、礼品类型主要消费对象以及心理价位的要求。消费者从实用和审美的角度出发会派生出各种消费心理,设计师要不断揣摩消费者心理,顺其心理适当地把握分寸,设计出能代替或部分代替旧礼品,消费者就会容易接受。作为设计师不懂得消费者的心理状态,设计出的礼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是注定没有市场的。
一、掌握消费者心理突出审美情趣
对社会上的审美消费时尚的流行现象,作为设计师要敏感的判别是非曲直,从中寻找到开发新礼品的契机。要积极主动地以职业设计师的观察角度和市场意识把握主动权,确立前瞻性的设计眼光,通过及时的设计创意开发,使新礼品顺应时尚潮流,顺应消费人群的审美需求。抓住特定消费人群的“崇拜心理”、“从众心理"、“纪念心理”、“怀旧心理”、“攀比小理”、“"好奇心理”、“"好胜心理”、“追星心理”、“健康心理”、“旅游心理”等共性因素,适时的创造新礼品,顺应这些球迷、网迷、影迷、歌迷等不同人群的消费心理,及时融入新观念,永远掌握礼品设计开发的主动权,这就是商业上的 “顺风之战”和“借势之战”。
二、增强鉴赏能力提高设计水平
设计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掌握各种技能,拓宽知识面提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能力,这是提高设计师综合素质与创造性设计能力的重要方面。“设计之法,技巧为先”,眼高手低或手高眼低都无法胜任设计师的岗位,设计师不但要了解掌握消费者的审美趋向,还要引导消费者提高审美水平,消费者接受理解欣赏设计开发新品,设计师首先要使新礼品必须具备欣赏性、诱惑性、趣味性、环保性、创新性、艺术性、自然性,尤其作为礼品性特殊商品要具备传播性,要使礼品具有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的传播功能,首先要使新品在一个地区、一部分消费者中站住脚造成影响,使他们义务充分传播宣传推销员。
三、抓住流行趋势注重创新意识
礼品作为商品放在货架上能不能很快吸引消费者,主要体现在设计上的创意构思,设计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一些礼品由于造型、款式、色彩缺乏个性,在货架上总是缩头缩脑打不起精神,这样的商品自然勾不起购买者的欲望。比如无锡惠山泥人中的 “阿福”礼品作为无锡地区品牌旅游纪念品名气很大,但实际销售情况却很少有人去买。其主要原因就是其“阿福”的造型、款式与色彩几十年都是一个模样,没有根据不同的社会流行趋势及时设计开发出新的品种,如针对少年儿童的“卡通阿福”、“动漫阿福”、针对老年游客的 “长寿阿福”、针对青年学生的“偶像阿福”、“时尚阿福”、“情爱阿福”、“扮酷阿福”等等。“阿福”的形象是跟着社会时尚走的,五十多年前流行的阿福自然满足不了新世纪消费人群的审美消费要求。设计师开发的“阿福”要想很快与消费者在感情上沟通,可以进行系列设计,现今市场上几十件同样造型、同样色彩图案、同样装饰风格的“阿福”泥人并列放置在一起,不但给人单调乏味的重复类同感觉,消费者也没有选择挑选的余地。如果开发出不同品味和造型风格的“阿福”形象并列展示,不但给人琳琅满目的视觉印象,消费者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挑选。
四、注重礼品的功能属性
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礼品在具备了礼品所具有的内涵特质及其价值意义以外,还要注重礼品的功能属性。礼品无不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集体审美趋向和社会风貌,并成为地域本土文化消费特征的见证和人文景观载体。比如设计师设计了一双筷子的礼品盒,筷子上分别刻有两句话:“民以食为天,国以教为本。"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教育的丰富而深刻内涵,并且制作成本低廉,采用优质木材加工制作,配上木盒包装,成为教育部对外交流与会议的馈赠礼品,充分体现出礼品的文化附加值和社交功能需要。
五、重视原创性开发突出地域文化
中国人口众多礼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然而中国虽然有如此巨大的礼品发展空间,可是在庞大的礼品市场上,大量充斥着中国设计师模仿国外礼品造型的克隆仿制品,而真正原创开发、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礼品开发设计却是风毛磷角,可以坦率地讲,目前的中国礼品设计还处在抄袭与模仿的初级阶段。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礼品设计开发的人才队伍缺乏;二是国内礼品厂家急功近利,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财力去投入新品设计开发,同时中国的礼品市场其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厂家更不愿做这种赔本的买卖,都只等着找米下锅。所以中国的礼品市场上数量多、品种少、款式内容大多雷同单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重视原创的礼品设计,突出有中国地域文化内涵的礼品文化,我们自然也就会有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礼品品牌。
总结:我国从古至今都有着 "礼尚往来"的传统,特别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的领域与层面都离不开这种情感交流的方式。礼品意味的选择定位能给人一种回味及联想,提高社会之间的信赖与情感。所以现代礼品的发展应更加注重物品的文化附加值,礼品设计应迎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在选材和形式、色彩及包装上体现设计创新,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使得礼品商业市场增加了对礼品高文化附加值的需求,现代礼品参与文化消费、服务文化消费、促进文化消费的本质或品格,使礼品的现实意义和新增附价值突破了商品性礼品为界域的社会属性。着力于礼品理念的创意开发,注重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采用简约而别致的形式,追求情感趣味,用婉砖含蓄的方式传达信息。礼品不在于物品商业价值高低,而在于有针对性象征性的创意开发,根据不同对象目的把设计理念导入进去,把信息传递给对方。
篇7
2、原以为“得不到”和“已失去”是最珍贵的,可原来把握眼前才是最重要的。
3、不要责怪自己的轻狂,那是年轻最明亮的标志,不要自卑自己的浅薄,经过岁月的打磨,你会得到满载的智慧和经验。
4、青春应该怎样度过?有的如同烈火,永远照耀别人。有的却像荧光,甚至也照不亮自己!不同的生活理想,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一个人在战斗中站的位置。
5、在人生中只有曲线前进的快乐,没有直线上升的成功。只有珍惜今天,才会有美好的明天;只有把握住今天,才会有更辉煌的明天。
6、带着感恩的心启程,学会爱,爱父母,爱自己,爱朋友,爱他人。
7、我很自信,自已的未来将绚丽多彩。我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8、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9、没有摔过跤的人,不知道摔跤的痛;没有流过泪的人,不知道眼睛的清澈。
10、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目标,只有在自己的目标中前进、奋斗,才能体会到达到目标时一路上的辛酸滋味。
11、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12、人生当自勉,学习需坚持。从这一刻开始,我依旧是我,只是心境再不同。不论今后的路如何,我都会在心底默默鼓励自己,坚持不懈,等待那一场破茧的美丽。
13、不经历磨难,怎能见彩虹?遇到困难不能够退缩,否则你就还没上战场就输给了自己。要具备不屈服的精神,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
篇8
[关键词]视觉文化 消费文化 培养理论 被迫成熟 拟态环境
一、当代传媒文化的特点及突出现象
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很多,不同领域对文化的定义不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 Tylor,1832-1917)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符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他主要强调了精神或社会心理层面。吉尔兹将文化定义为:“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就传媒领域而言,传媒文化是象征符的集合,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精神层面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及习俗等,物质层面的如传播媒介、传播机构、乃至传播“情境”等。传媒文化区别于文学和艺术等精神产物,有其功利性,大多不具备珍藏价值,其品位取决于受众,缺乏早期传媒的“精英意识”和思辨特性。为迎合大众口味,它甘于简单化、商业化,及同质化。
传媒文化是这个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传播运行的血液。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科技的进步、经济的演进同样影响的传媒文化;反之,新媒介的不断出现、信息的传播也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随着传媒科技的进步,传媒文化由印刷文化演进到视觉文化,而经济形式由过去的工业形式到消费社会,传媒文化呈现出消费文化的特性。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矛盾加剧,媒体自身的发展也出现了兼并潮,让媒介文化出现了霸权特性。
1.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区别于文本文化,其传播载体不是传统的印刷物,而是各类机器媒介系统,包括从早期的电视、电影到现在如电脑、电子看板等视频载体,乃至受广大青少年喜欢的PSP、手机等掌上电子产品。呈现模式也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符号不仅仅是文字,更主要的是动态图像。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指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形成知识的印刷和视觉的相对比重中却存在着对一种文化的聚合力的真正严重的后果。印刷媒介在理解一场辩论或思考一个形象时允许自己调整速度,允许对话。印刷不仅强调认识性和象征性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概念思维的必要方式。视觉媒介―-我这里指的是电影和电视――则是把它们的速度强加给观众。由于强调形象,而不是强调词语,引起的不是概念化,而是戏剧化。电视新闻强调灾难和人类悲剧时引起的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滥情和怜悯,即很快就被耗尽的感情和一种假冒身历其境的虚假意识。”“整个视觉文化因为比印刷更能迎合文化大众所具有的现代主义的冲动,它本身从文化意义上说就枯竭的更快。”
而因为视觉媒体传播内容的形象性,它的符号内涵也更为广泛,其暗示意义往往在不经意中传入受众的心理,并在反复传播中获得受众的认可、甚至模仿。对电视影响的研究以伯格纳的培养理论最具有代表意义,其核心意义是:传媒文化可以培养、建构受众的世界观。研究组发现在1967年和1968年的黄金时段节目大约有80%以上的节目中包含一次或二次以上的暴力事件。伯格纳通过分析大量的样本发现,看电视多者会比看电视少者觉得这个世界更加丑陋而卑劣的。
2.消费文化
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采集、提供和解释,能开创经济行为。法兰克福学派指出文化的生产已经和商业密切结合了,文化产品就是消费品,传媒文化就是一种消费文化。通过消费将客体、群体和世界建立联系,鲍德里亚说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传媒文化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自始自终都渗透着商业的趣味和结构,通过吸引受众来获得经济利益。
这种消费文化负载着政治或广告任务,通过逼真的视觉效果、音响形式来吸引公众的关注。在这一隐含的消费意义下,媒体常常在电视中营造出公众向往的场景来刺激公众的欲望。
美国的经验学派提出了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了受众通过媒体来满足自己特定的需求,这些“满足”的背后是传媒的消费主义,物质利益悄然改写政治理想和人文关怀等媒介追求,媒介内容开始适应利润增长的需求,是商家和资本的合谋。鲍德里亚指出在消费时代的传媒文化有一个重要特点:媚俗。“媚俗有一种独特的价值贫乏,而这种价值贫乏是与一种最大的统计效益联系在一起的:某些阶级整个地占有着它”。
3.霸权和民主的博弈
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角逐及媒介机构的兼并潮,必然带来经济垄断和传播霸权,传播内容不管他们如何标榜客观、公正,常常掩饰不了其意识形态和集团利益,例如,西方社会乐于在新闻节目中常出现的场景,“贫民窟”、“流离失所的难民”、“飞机轰炸的场景”、“激动的政治发言人”等符号,使西方世界把第三世界与贫穷、落后甚至愚昧联系在一起。而忽略第三世界自身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性。
但与此同时,传播霸权并不能阻隔来自大众的声音,传媒文化带有消费特性――人人参与。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也不断更新,很多门户网站纷纷开通了新闻讨论渠道,出现了不同过去单向传播模式的双向沟通机制,而这一民主特性从电视播出节目的平民化,到集体讨论的BBS,再到众人参与的微博。这种趋势在以一种扩张的力量在增强。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在反抗着传播霸权。
因霸权要考虑受众的需求,而受众由于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渠道有限,也要考虑媒体的力量。而这力量不断在发生磨合,形成平衡。
二、传媒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1.信息环境环境化
青少年对于社会的认识有片面性,无法达到客观,其对于社会的了解主要来自媒介信息,他们对社会环境的了解正如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合复杂化,人们由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无法对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保持经验性接触,对于超出自己感知范围的事物,只能通过大众传媒去了解。大众提示的环境并不是全部的现实环境,而是一种“拟态环境”。换言之,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对环境的了解更多的依赖于传媒文化。正如前文所述,当代传媒的视觉内容更多的是迎合成年大众的口味,暴力及各类低俗内容频出,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很难将媒介内容与现实情况加以区分,如果按照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的“信息环境环境化”,即人们根据拟态环境来适应环境,则各种拟态环境很可能就演化成现实环境。这也正是美国青少年犯罪率上升与其节目中暴力场景出现频率上升相关。
传媒文化的霸权同样造成青少年对其真实性的怀疑。随着他们的社会实践越丰富,他们会发现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区别及相似,他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对这个社会的理解。而当发现现实与自己想的差别过大,他们往往会有一种焦灼感、甚至逃避心理。
2.偶像崇拜
而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学中提到儿童性心理的发展要经过口腔、、生殖器三个阶段的自恋期,在告别自恋期进入他恋期,如果人格发展正常,就会具有理想人格,符合社会规范。这一过程“移情”、“补偿”起了关键作用。如果不能很好的“移情”,就会陷入“恋父”或“恋母”情结而成为精神病患者,青少年需要一个移情对象,而学习、游戏、偶像崇拜均成为移情对象。而大众传媒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在反复播出某个人的“美好形象”时,会逐渐被青少年接受,并成为其追星族。而这种偶像制造功能,又能进一步刺激青少年对其附属产品的消费,来实现传媒的经济功能。而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青少年追星是一种寻找自我、寻找感情投射的幻觉安慰。
媒体对偶像的不断推出,并不是如过去宣传英雄和成功人士的传播方式,它所宣传的不在世英雄和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和精神境界,而是一种或阳光、或忧郁,美丽大方或帅气的形象。因为媒体的目的无非是迎合青少年的心理,而刺激消费。各种选秀节目频频,成功的偶像除了不断展示自己令人赏心悦目的才艺和美丽外,另就是展示自己成名后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刺激的是青少年的欲望。
我们会发现,青少年逐渐将欲望与理想混淆了,或者说他们把欲望放在理想之上,一旦发现自己的理想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他们会马上做出调整。他们喜欢说:“我要过怎样的生活。”而不是说,“我要获得什么样的成就。”他们在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中变得迷惑,想获知的是如何满足欲望的途径,而不是如何努力来成就自己甚至社会。消费文化的粗线和功利,让青少年变得浮躁而虚妄。而进入社会的各种能力和做人的道理对他们而言变得可有可无。这也是很多青少年步入社会而无法适应的原因之一。
但同时,我们又会发现,因为传播渠道多样化和民主化,相比90年代对四大天王狂的热,现在青少年的偶像追逐多少带点审视的目光,我们会发现在快男、快女的讨论群里总有不少人持有反对和批判态度,在宣传他们“美好形象”的同时,又会出现他们的“难堪举动”。大家对“炒作”一词也日益敏感,对于明星经纪公司的种种策划,他们并不是趋之若鹜。
3.被驱逐的纯真与画面式思维
而在以成年人为信源、信宿为主体的传媒体系中,青少年所获得的信息与他们的年龄所接触到的信息并不相符,无论他们多么具有选择权,但是在不断扩大的传媒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带有商业目的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传播内容。大众传媒内容的消费主义让其走向媚俗,各种缺乏质量的节目和电视剧不断上演,主持人为取悦观众而大提“前卫”问题,电视剧不顾古典名著的原汁原味,上演各种“”。
美国学者梅罗维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媒介情境论”他认为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形式促成了社会情境交融,最突出的一点是公私情境合并,原本属于私人领地的事件开始暴露到公众视野里。成年人生活中的“秘密”―平庸、邪恶、暴力、欲望不断暴露在青少年面前。他们不得不去理解本不属于他们理解范畴的事物。种种这些现象很可能会造成青少年的性心理早熟,或潜在的暴力倾向等。
传媒文化的视觉化,让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他们开始走向非逻辑思维模式的后现代,以文本来描述动态的画面,以画面来描绘自己的心情。网络上流传着属于他们的画面感十足的语言:“我泪奔”,“我晕”,“我以45度锐角仰望你”。同时,叙事式的漫画比文字更受追捧。
因为传媒文化的变迁,他们接触到超出年龄的信息,看似有着比过去更加成熟的心理,却又带着种种非逻辑化的“单纯”的思考方式,并以他们的方式思考着、成长着。
4.更多的参与机会
传媒文化的民主特性也在不断发展,虽然网吧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进入,但是现在家用电脑和手机上网的普及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社会信息流中,很多论坛里出现了各种有他们年龄段特色的文字,他们更加乐于展现自我、发表评论。他们在受传媒文化控制的同时,又反过来挑战着成年人的主流思想。如一直以叛逆形象示人的韩寒,从反高考、反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腐朽开始一直受着广大青少年的追捧。他们的声音也逐渐受到重视。
而现在各种电视节目也热衷于将青少年加入进来,早期有有“校园派”的三星智力快车,到现在各种选秀节目。他们开始不断展现着自我。
三、如何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环境
青少年因社会经验有限,心理不够成熟,而更加渴望了解这个社会的真实,在面对传媒文化的种种冲击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或激烈、或困惑、或麻木、或模仿,正因为如此,传媒文对他们的影响更值得整个社会的关注。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备成熟的把关人体制,对于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传播内容要把关,这里说的“把关”并不是让青少年完全杜绝接触各种传媒信息,而是采用一个适度原则,而并非草木皆兵,媒介在对公众公布信息时,要考虑到青少年人群,对成年世界的性、暴力或邪恶事件要加以过滤。学校和家长在青少年已获知的不良信息后,在告知实情的情况下,同样,要尊重青少年的选择权,并对青少年可能产生的偏激心理加以引导。
其次,青少年在接触各类传媒信息的同时,要进行相应的媒体传播教育,告知媒体的主观性和功利性,将课本传播和课外信息传播加以区分。
最后,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要学会调整青少年获得信息的途径,不能让他们一味依赖书本、报刊或电视来获取信息,鼓励青少年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通过自身的接触来了解这个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篇9
短短百余年间,我们所居住的这个蔚蓝色星球发生了莫大的变化。飞天入地登月联网,地球上最高智商的人类在科技领域实现了无所不能的极致突破,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因此改变。百余年前,出门有一辆汽车代步,那绝对是摩登之家;百余年后,空中飞人的困扰已经蔓延到绝大多数商业人士。百余年前,民国革命人士去旧图新发动剪辫风潮:百余年后,小威廉姆斯那夸张的及膝长靴仅仅是展现个人风格的标新之作。在科技和美学的双重推动下,网球运动也跟随世界的发展开启了蔚为壮观的百年革新史。
相比起男人们,女人打网球则要不纯粹得多。在场上酣战之后,能做到惺惺相惜的始终是男人居多;而无论场内外,女人永远都想把对手都比下去。这不是单纯的心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欢愉。一百多年以来,网球拍的改革一直是以科技为出发点,无谓男女之分,即使近年有所谓的女性球拍,那也只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调整了一些参数、增加了一些柔美色彩而已。而网球服装的变迁,则是更多地从美学出发,使得那些出色的女子选手可以在球场上绽放得更加美丽。可以说,打网球对女性来说是一场穿衣游戏。其中的乐趣,对多数女人而言,在于不断进步、创造出更合体和美观的服装来展现自己的魅力。
不便奔跑的长裙时代
早期女子网球服脱胎于中世纪贵族小姐的服饰,清一色的长袖长裙,搭配礼帽或头巾,袖口必须包紧手腕,裙摆必须盖过脚踝。此后,网球选手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解放着装的斗争。1920年,法国网球女皇苏姗・朗格伦因没有穿束胸出现在全英俱乐部的草坪上而被保守的英国球迷称为“法国”。
1925年,时装设计师简・帕托第一个将网球服的长袖去掉,将拘谨的高翻领改成低领露肩的款式。
1931年网球选手费利恩・维廷斯托首次穿短袜上场,1933年另一位选手艾丽斯・马博使短裤第一次出现在温布尔登网球场上。此后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则略显乏味,因为战争的影响,简单实际成了设计网球裙的首要准则。
颠覆传统的NEW LOOK
二战后,时装设计师们才又把目光转到了网球场上,泰迪・廷灵便是其中最有名的。1949年,网球明星古西・莫兰穿着他设计的被保守人士斥为“声名狼藉”的蕾丝边短裤出现在温布尔登赛场上,引起一片哗然,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整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网球服都前所未有地充满了高级时装的设计感,受时装品牌迪奥“NEW LOOK”风格影响,女性化的风格占领了上风。
网球明星又一次成为时尚瞩目的对象,设计师和明星球员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亲密,泰迪・廷灵更是拥有了多个明星顾客,为她们定制个人风格的网球服装。1953年他为马伦・康纳利设计了一件有王冠式样裙边的网球服,后来成了康纳利短暂而辉煌的运动生涯的一个预言。他还为球星维吉尼亚・韦德设计了鲨鱼牙齿形状裙边的网球服,“体现了韦德充满进攻的风格”。连香奈尔这样的大设计师也在这场网球高级定制时尚中表现得不甘人后,她设计了一种白色羊毛厚运动风衣,供球星们在前往赛场和离开途中穿着。
网球明星伊凡・古拉冈等将泰迪・廷灵的设计穿上了温布尔登赛场。不过,网球比赛毕竟不是时装秀,虽然在七十年代温布尔登协会批准了彩色赛服,但是那些热爱时尚的女球星们实在太敢穿了――1983年,玛蒂娜・纳夫拉蒂诺娃因为身着色彩过于耀眼的上衣而被请下赛场。此后,这股愈演愈烈的时装冈气才有所收敛,网球专业精神得到了肯定:干净的颜色、流畅的线条取代了装饰感过于强烈的服装,球员手臂上的小小护腕算是留下不多的重要配饰之一了。
篇10
关键词:微电影;思维习惯;语文素养
一、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分析
(一)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影视作品是一种集文学、音乐、美术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现代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由于日常教学的系统性、目标性等特点,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辅助资源而存在,并不能和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简单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应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创设情境或者营造氛围。比如课前导入的音乐视频等。(2)对文本内容的形象具化。(3)对拓展探究内容的补充引导。
笔者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无论是上述哪种应用方式,其实都是简单的剪切粘贴,从本质上说无法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和认知发展要求,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了。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已由语文课程的统一和求同指向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其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高中生语文学习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及习惯和教师平时的日常教学阅读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在苏教版必修教材的教学中,学生反映出来的思维层次和审美倾向更让人瞠目结舌,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很多人文精神学生根本无法体会。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不能细致地观察;(2)缺乏独立的思考;(3)不会个性的表达。究其根本,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进行反思。我们现在要确定不再仅仅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更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喜欢学什么,采取兴趣优先、需要优先的原则。
(三)微电影的特点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联系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时尚的表达深受年轻人的欢迎。而俗话说:长文章,好作;短文章,难攒。微电影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因此,微电影和语文教学可以完美地契合。
二、微电影欣赏与创作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尝试
微电影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笔者觉得不仅仅是某时某段的应急或者补充,更应该说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塑造,从欣赏到制作的过程,也是从观察到思考到表达的一种全新创造。
(一)在欣赏中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生观片的过程其实就是观察的过程,而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一般教学中的影片欣赏,多是片段或者画面,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表情等,观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选择的观察对象统一,观察重点单一,观察目的明确,学生的观察始终呈现一种被动的接受,所以观察质量和观察能力很难提升。而当微电影在课堂出现的时候,因为时间短内容完整,学生更能形成一种整体的观察体验,化被动为主动。
1.完整的观赏体验保证了学生观察的整体性
2.自由的选择观察重点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3.无负担的观察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习惯
(二)在辨析讨论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国内主要视频网站关注,我发现许多民间创作的微电影作品,主题多集中在反思社会温情和责任感缺失上。即使是以商业为目的的微电影,往往也能考虑到更多的人文性。课堂上除了有效的观赏、必要的辨析讨论,还能将之引入生活,也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有效的提高。
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所接触和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一定是适合学生的,对新奇事物的诱惑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辨析,往往会导致学生的表达和审美也流于俗套甚至粗鄙。这个时候我们简单的说教或者课堂教学的引导已经不起作用,因为网络上许多东西的刺激显然来得更加直观和直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顺应时势,用形象直面形象,让学生在对比鉴赏中体会和感受美的意义。
这些资源的利用,我们不需要直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示或者让学生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对美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辨析,他们其实可以通过自我的熏陶来实现。
(三)在实践尝试中发挥个性运用语文知识
随着观看数量的增加和观赏内容的拓展,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然有着创作微电影的冲动和愿望,鼓励这些实践尝试,更能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的价值,自觉自愿地提高语文学习的自觉性。
1.剧本为王,将观赏和写作相结合
一个好的剧本是电影的生命,学生在学习书本中的有关剧本时是绝对无法体会这句话的,但是在实际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受到这一点,并且会自愿地积累素材,多多进行写作。
2.感受感悟,发掘生活生命中的闪光点
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故事,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更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所以我把微电影的创作定位于学校生活时,学生忽然发现自己周围的一切其实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
三、存在问题及思考
对“微”系列的应用其实一直是我在思考和尝试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其实对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辅助工具,更应该成为师生互动、共同交流和成长的平台,我曾经用一些话语总结“微”系列的价值:
信简常的话语,是时刻不停地牵挂,
博小世界、大舞台,心在梦就在,
影美在眼里、美在心里,美在每个有发现的眼睛,
只有充分让学生在学习中展示自我,才能使得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