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证明范文
时间:2023-03-17 06:0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亲子关系证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通过公安户政部门证明,找派出所开证明,一般来说公安户政部门存有户口信息,如果之前在同一个户口本上,存有亲子关系的信息,就可以证明了。
2、找户口所在的居委会开证明。居委会计生等部门,一般都存有居民怀孕生产的信息,通过这些查证也可以起到证明作用。
3、找到出生时医院开具的出生医学证明书。出生医学证明书是法定出具的证明亲子关系的权威证明。
4、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行,那就只能去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检测进行亲子关系鉴定。医院会对双方的DNA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出具报告以此证明亲子关系。这个检测的费用是比较贵的,一般要大几千块!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亲子鉴定 婚姻法 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通过,其中有很多条文都引发了各方争议,特别是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部分。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想要探讨的主要是《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关于亲子关系诉讼中的亲子鉴定的规定。
一、亲子鉴定概述
亲子鉴定,指利用医学、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科学原理和技术来判断有争议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存在亲生血缘关系所进行的鉴定。伴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亲子鉴定在亲子关系的确认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证明作用。亲子鉴定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相对简便,准确率高,在诉讼中尤其是亲子关系的确认中被应用得非常频繁,并且不仅是我国,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二、解读婚姻法司法解释关于亲子鉴定的规定
一般来说,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若提不出证据证明其主张的,则需要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有可能最终会导致败诉。但在这种类型的亲子关系诉讼中,若一方当事人提出亲子鉴定申请而另一方不同意的话,则不能进行亲子鉴定,这样会导致申请一方的败诉。《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的第二条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种不公平的现象,首先,提出亲子鉴定的一方要提供必要的证据,并向法院申请进行亲子鉴定。在这种情况下,若另一方拒绝,需要承担败诉的不利后果。同时,本条文也规定申请人必须提供必要的证据证明存在亲子纠纷,如果没有任何证据,或仅仅是猜测、臆断,法院也可以驳回申请人的申请,避免浪费司法资源、破坏家庭和谐与信任。
亲子关系诉讼是身份关系诉讼的一种,主要包括两种,否认婚生子女和认领非婚生子女的诉讼,即否认法律上的亲子关系或承认事实上的亲子关系。在这些案件中,若一方当事人已经提出了相对完整的证据证明亲子关系的存在或者不存在,对方提不出相反的证据并且坚持不同意做亲子鉴定的,可以推定申请进行亲子鉴定一方的主张成立。
这是婚姻法首次明确规定亲子关系诉讼中一方当事人若拒绝鉴定,法院可以直接推定另一方主张成立。其实,这样的证据规则,在最高人民法院先前的批复中已有确立,而婚姻法则将其明确纳入了法律规范体系中。
三、亲子鉴定在婚姻法上的应用
在婚姻家庭关系中,需要做亲子鉴定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
1、在离婚诉讼中男方请求进行亲子鉴定,通常是男方发现或者是怀疑子女不是自己亲生的,于是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同时请求人民法院进行亲子鉴定确认两者是否确为父子关系;
2、女方索要抚养费时女方或男方向法院请求进行亲子鉴定的情况,通常是女方向没有婚姻关系的男方索要抚养费的情况;
3、女方主动向法院提出要进行亲子鉴定,通常是女方要证明婚内所生孩子不是丈夫亲生,这种情况在实践中非常少见。
四、我国亲子鉴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由于《司法解释(三)》的出台,亲子鉴定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频率会快速增长,但是我国在亲子鉴定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规制亲子鉴定。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于多年前下发的《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否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中有些许规定,但是此规定过于笼统,并不能有效地指导司法活动。
(二)我国亲子鉴定机构设置混乱。
我国亲子鉴定机构的设置还处于无序的状态,很多亲子鉴定机构是否有资质进行亲子鉴定有待确认。同时与其他司法鉴定一样,亲子鉴定也开始趋于市场化,非常混乱。
(三)亲子鉴定被滥用。
亲子鉴定虽能够便捷有效地确认两个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或者不存在亲子关系,但是鉴定结论也涉及到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问题。就目前的鉴定程序来看,若一方当事人秘密单方申请亲子鉴定则会损害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权益。
五、对我国亲子鉴定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相关的法律。
通过建立专门的法律来对亲子鉴定的申请主体、启动程序、鉴定机构的资质以及鉴定结论的效力作出明确规定。另外虽然亲子鉴定能够有效地确认亲子关系,但是其对婚姻家庭伦理关系具有强烈冲击,因此在法律规范中应明确规定谨慎适用的原则,同时应该将“子女最佳利益原则”作为最高指导原则。
(二)依据资质对亲子鉴定机构进行分类。
明确有资质进行亲子鉴定的机构的条件,同时明确机构的职责以及在亲子鉴定错误时应承担的责任,建立统一的亲子鉴定标准。
(三)亲子鉴定结论的运用应该审慎。
亲子鉴定的结论准确率非常高,这可能会导致法官对于鉴定结论过度迷信。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亲子鉴定的结论,需要法官的谨慎对待,不可一味相信,要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作出理性、客观的判断。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亲子关系;初中生;道德教育;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83-02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后来被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借用来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1]。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父母与子女间的人际相互关系不仅基于血缘,也基于日常的生活。亲子关系作为人生建立的第一种社会关系,对构成独特个性、道德品质,建立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于其他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永久性、亲密性和权利义务的特殊性[2]。
一、初中生亲子关系
初中阶段是从依恋父母的儿童向拥有独立自主精神的成人转变的重要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迎来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思维模式由儿童时期具象思维转变成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在认知过程中运用假设和推理考虑问题的可行性。身体的发育,使初中生开始认同“成人感”,随之而来的是心理范畴的自我意识活动空前高涨。
初中阶段的亲子关系,区别于儿童时期单纯的听从与命令的互动关系,呈现不同于高中阶段利用原有的亲子关系影响为独立生活进行巩固的多方不稳定性。日本学者诧摩武俊说:“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其别是社会化)过程,父母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3]。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合作为亲子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在青少年时期,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共存关系。而王美萍等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运用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问卷对648名初一、初二和高二的学生与父母的冲突强度和亲密性等方面调查研究,从性别、家庭社会地位等各方面探讨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合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证明了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结合研究亲子关系的必要性。
(一)初中阶段亲子冲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将亲子冲突理解为亲子间由于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等的不相容而产生的心理或外显行为的对抗状态[4]。亲子冲突是人际冲突的一种,引起人际冲突的因素复杂多样。结合青少年发展的独特性,引发初中生亲子冲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父母的命令式教育模式与初中生“自我成人感”的矛盾冲突
1994孟育群等人对天津市普通中学初中学生639人,调查“子女与父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问题,占调查人数最多的一项就是“我要求独立自主,可是父母仍然把我当小孩子看待。”[5]青少年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把自己归为“成人”。按照对成人的自我认知,青少年把自身置于“成人”的社会地位中。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孩子。青少年的自我发展需求受到抑制,表现为反抗父母的权威教养方式,从而导致亲子间冲突产生。
2.社会大环境下的代沟
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家长与孩子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出现差异、隔阂以及冲突。用西尔斯的解释,这种社会现象就是“代沟”[6]。传统的“天下父母无不是”的观念与青少年所处民主、合作模式的新型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孟育群调查认为,与父母的主要矛盾是“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有20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2.08%;“对人生价值的看法”有158人,占24.72%;“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同”有172人,占26%~91%;“在生活方式,穿衣打扮方面”186人,占29.10%[5]。从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对代沟的认识不清,与子女必要的沟通不畅从而导致矛盾产生。
3.初中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局限性
初中生的情感发展,处在“疾风怒涛时期”[5],自控能力差,情绪起伏较大,容易冲动。青少年把握思考的主动权,拥有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对父母在身体发育和心理构建等各方面呈现闭锁性。父母的素养不高或者对初中生的独特性认识不够,没能正确应对青少年的闭锁性表现,导致亲子间冲突的发生。
(三)初中阶段的亲子亲合
亲子亲合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它既可以表现在积极的互动行为中,又可以表现于父母与儿童心理上的对彼此的亲密感受中[7]。伴随青春期的到来,初中阶段亲子冲突的增多,对其研究的领域和维度较全面,而对亲子亲合的研究关注度较低。
Smerana等人近期的一项追踪5年的研究揭示,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在青少年期的发展模式不同,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合发展比较稳定,但与父母的冲突变化较大[8]。不同于亲子冲突的激烈和不稳定,青春期的亲子亲合现象发展较为稳定。初中生进入青春期,身心开始发育。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女生较男生更早的进入青春期,并出现第二性征。女青少年对性别差异的感知较男生要早。由此体现在亲子亲合现象中,女青少年与母亲的亲合亲密度要远远高于与父亲的亲密性。王美萍、张文新(2007)在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合的发展特征的研究中发现,母子亲合显著高于父子亲合。同时,通过对亲子亲合量表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女青少年与母亲的亲合极其显著高于与父亲的亲合,但男青少年与父母亲的亲合无显著差异。
二、初中生亲子关系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随着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受到众多外界环境的影响,亲子关系在青少年过渡阶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各种作用的影响下,青少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一些特征与问题。
(一)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脱离
亲子冲突引起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表现为知而不行。青少年道德行为受到亲子冲突产生的影响表现为背离道德认知的叛逆行径。初中生在亲子冲突中自我认知受阻,通过在道德行为上以各种偏离道德规范的行为发泄不满,展现自身的叛逆。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早已有明确的道德认知规范,但在行为中故意偏离。比如原本认真爱护学校环境的学生,因家庭中与父母的交流不畅、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叛逆的表现为破坏学校的植被,不再热衷于公益环保等活动来排解因亲子冲突带来的压抑,从而表现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偏差。
道德行为与认知的偏差还表现为不知而不行。初中阶段青少年的第二性征出现,父母与不同性别子女的亲合现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某一方亲子亲合的缺失使某些方面的道德认知能力不健全,造成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而不行。在青少年在亲子关系中寻求道德认知构建时,亲子冲突的发生让青少年将有关的道德构建转变成冲突焦点,归于问题放置起来,导致青少年不知而不行。
(二)道德行为失范
亲子关系中冲突和亲合等现象的进行预示着处在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对自我认知和发展的一种成长需求。道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重要的内容通过亲子关系的展现使初中生获得成长。青少年处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道德认知的良好建立在初中生自我发展基础之上。亲子冲突中的自我发展不健全,促使初中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对于道德本身缺乏正确的认知。而道德认知通过道德行为得以展现为具体的行为,产生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失范。有些初中生与父母发生冲突过多,常常通过吵架与肢体暴力来结束冲突。这样的处理方式造成中学生自我发展的不健全。
(三)自我中心过于突出
独生子女家庭中亲子关系的亲合现象普遍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作为焦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初中时期,青少年出现“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和角色认知产生重大影响。独生子女接受过度的亲合互动带来自我中心思维的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青少年的道德行为表现为利己、自私,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自我中心的过于突出有赖于父母以掌上明珠的对待模式与子女进行互动。在处理个人关系和集体关系中,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个人意志,以至于宁可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从而达到目的。比如破坏学校纪律、不服从老师管教等。
三、结语
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父母从小不断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让子女产生标准化和标榜化的道德认知。亲子关系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亲子关系是冲突还是亲合都会对初中生的道德行为的养成造成影响。因此,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要以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为保障。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采取聊天等平等讨论方式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给予子女独立的空间,建立信任感。在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比较独立、和善,容易融入社会。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文化意识,科学有效地处理亲子冲突和促进亲子亲合。建立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给予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孟育群.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24.
[2]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89.
[3]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诊断与调适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1997(11).
[4]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7).
[5]孟育群.少年期的亲子矛盾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J].教育科学,1994(4).
[6]段巧灵.青春期亲子冲突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J].现代教育论丛,2007(12).
篇4
【关键词】 亲子鉴定 适用原则 制度
,由于社会婚姻状况的不稳定,婚外性行为的增加和非婚生子的频繁出现,促使亲子鉴定市场需求日益扩大,民间的鉴定机构、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并且以低价吸引鉴定者。而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中能够规范、监督、引导这一行为的只有最高法院于1987年6月15日所作的《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否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的批复》中有原则性的规定。亲子鉴定在满足丈夫知情权的同时,净化社会空气,也极有可能损害妻子及子女的利益,并且在极大程度上伤害的是鉴定申请另一方的感情;在鉴定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鉴定机构不具备资质、鉴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缺乏相应的收费标准以致某些鉴定和中介机构虚高收价等一系列问题。原则性的处理意见和层出不穷的事实致使司法实践缺少可操作性的规则,虽然新的《司法鉴定管理决定》将于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但是对于亲子鉴定的规范和为之引发的法律后果鲜有涉足。笔者拟通过本文对亲子鉴定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作系统性的阐述。亲子鉴定是近代法医学术语, 原是指用医学、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来鉴定有争议的父母与子女间是否存在着亲生血缘关系。因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母亲是确定的,而要鉴定有争议的“可疑”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关系,故亲子鉴定又称父权鉴定,或者亲权鉴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水平的提高, 尤其自20 世纪末期以来, 亲子鉴定概念已大为扩展, 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 均远非昔日可比。所谓内涵扩展, 是指所采用的更为成熟、完善,鉴定结论更加准备、可靠; 而外延的扩展则表现为目前这类鉴定的被检测对象已不再局限于直接相邻的父母与子女两代个体, 一方面对隔代, 甚至隔数代的(包括旁系) 个体间是否存在亲缘关系已有可能作相应的鉴定, 另一方面, 通过对胎儿, 甚至胎胚的某些遗传标记检测, 也可进行相关的鉴定。因此, 也许用亲权鉴定或者血缘关系鉴定来代替亲子鉴定更为确切。
一、亲子鉴定的来源以及发展
亲子鉴定总是出现在有危机的婚姻当中,传统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婚恋观、家庭观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缔结婚姻的动机上,产生了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如追求爱情、追求完美人生、追求享受贪图快乐等,但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仍然存在着亲子情结,这是希望自己的基因能够遗传下去的本性使然。新《婚姻法》出于人性的考虑,将“夫妻之间负有忠诚义务”作为一项原则加以规定。妻子的不轨行为,不仅违反了夫妻之间的忠诚义务,而且严重侵害了丈夫的人格权、知情权、生育权[3],作为受害者一方如能获得支持己方之证据,尚可以在精神、物质方面获一定的安慰,亲子鉴定作为法医物证鉴定的一种得到了展示的舞台。秦汉以来,我国就出现了这类亲权鉴定的记载。对于死者一般采用滴骨认亲方式,如三国谢承《会稽先贤传》载有“陈业之兄渡海殒命,时同死者五、六十人,尸身消烂而不可辨别,业仰天泣曰‘吾闻亲者血气相通!’因割臂流血以洒骨上,应时沁入。余人皆效而滴血,苟其至亲,皆沁入无异”。[2]这是以弟血滴兄骨的记载。后又有以子血滴父骨, 父血滴子骨等案例记载。至宋代, 著名法医学家宋慈将这种滴骨验亲法收入《洗冤集录》中。《洗冤集录》还记载了解决活人之间的亲权的一种接近于血型检验的“合血法”。其方式是"滴血认亲",认为"血相溶者即为亲"。谓:“亲子兄弟,或自幼分离,欲相识认,难辨真伪,令各刺出血,滴一器之内,真则共凝为一,否则不凝也”。[3]不过,以现代科学,上述的古老方法并不可靠。因为人类的A型、B型血是能够溶合在一起的,如果以所谓的“和血法”检验两名分别是A、B血型的人,其血液虽能溶合却没有亲子关系。不过这些方法虽不科学, 但说明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注意到了血型遗*传问题,并进行亲权鉴定。这些检验方法,因受时代条件的限制,未能进一步作科学,但有启蒙意义,是现代血清学和遗传学的萌芽,是亲子鉴定的先声。
19 世纪末期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在上为亲子鉴定奠定了科学基础。紧接着相继发现ABO 、MN 、P、Rh 等一系列血型系统, 其遗传方式都符合孟德尔定律。于是, 以血型检验为基础的亲子鉴定开始在德国等西方国家登台亮相。血型检验的检材最主要是血液。血液采集方便, 检测时处理相对简单, 尤其是现场采取, 不但直观, 而且能保证不被污染, 至今仍被认为是亲子鉴定的最佳检材。但由于每个血型系统所能检测出的表型种类有限(例ABO 为4 种, MN 为2 种,P 为2 种), 故少数几个血型系统的检验结果, 不能有效地区分不同的个体(即多态性较差) 。只有当被鉴定的可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型违反遗传时(如被检“父母” 都是O 型, 而孩子是A 型),可做出可疑父母与孩子无亲缘关系的否定结论;而当可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型不违反遗传规律时,便不能否定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当然也不能做出肯定的结论。因此,这一阶段的亲子鉴定实质上是亲子否定。为此, 埃森莫勒提出了亲子关系概率的概念及方法, 并认为该值达99.173 % 以上, 即能认定被检人之间的亲子关系。[4]为了达到这个认定标准, 往往需要进行近20 个或更多个血型系统的检测。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系统的发现及, 使亲子鉴定的质量得到大大提高。HLA是人类高度多态性遗传标记,其各种表现性的组合高达数万种,仅是HLA系统的亲子鉴定能力就远远大于已发现的红细胞血型的总和,使“亲子否定”向“亲子肯定”迈出一大步联合使用红细胞血型和HLA,不仅可以使非父排除率大大增加,而且对于不能排除亲子关系的案例,绝大多数可以得到肯定的结论。
1985年,英国遗传学家jeefreys建立DNA指纹技术。同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MOLLIS发明了PRC技术(又称体外DNA扩增技术)。[5]这不但大大提高了否定亲权的机率,而且还可以肯定亲权。DNA多态性具备孟德尔遗传规律和终身不变两个基本条件。一滴血、一根毛发、一个细胞都可以准确鉴定,甚至对于尸体和早期怀孕的胚胎(6-8周)亦可准却进行鉴定,而且还可以将标本基因提取后长期保存,以便以后重复鉴定。。DNA亲子鉴定是目前最为准确的鉴定方式,利用这种鉴定方法非亲子关系的排除率为100%,亲子关系的确认率为99.99%。DNA分析图像被喻为“人体身份证”。[6]
二、司法实践中提起亲子鉴定的种种情况
提起亲子鉴定的情况,绝大多数发生在夫妻之间。一般发生在离婚案件和追索抚养费案件中。如丈夫怀疑妻子有“第三者”而起诉离婚或拒付抚养费,一方或双方要求鉴定子女是否丈夫亲生 。这种情况在审判实践中发生较多,这主要由于男、女双方在生育子女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男方提出申请亲子鉴定的目的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可以在处理婚姻纠纷中处于主动地位,二是可以不承担小孩的抚养费,可以不抚养小孩,有的甚至对以前抚养小孩的费用要求女方支付。三是有的男方认为可以因此解除其小孩是否为其所生这一“心病”。另外,在涉及婚姻案件时,妻子主动提出其婚内所生小孩不是其丈夫所生,若男方不予认可,女方即提出申请,要求作亲子鉴定。其原因主要是:一是妻子要抚养小孩,且其有一定的能力,二是妻子另有隐情,如该子女的亲生父亲为抚养小孩对其提出要求等。这种情况在审判实践中较少。还有在收养案件中,妻子怀疑丈夫所提出收养的孩子系其在外养下的“私生子”,企图通过合法的收养手续认领回家,故女方出于追究男方与该收养孩子之间是否存在血缘关系的动机而申请亲子鉴定。
未婚男女婚前同居或者发生性关系,女方怀孕,男方不认账或怀疑自己的父亲身份,男方要求亲子鉴定;已婚妇女与“第三者”或未婚妇女与已婚男子之间发生抚养费纠纷,女方怀孕,男方坚不认账,而产生诉讼,生下子女后,起诉要其承担抚养费,男方要求作亲子鉴定;有的是已婚妇女为继续与“第三者”保持通奸关系不成,提出子女是与“第三者”所生,要其承担抚养费,男方要求作亲子鉴定;也有的是妇女与丈夫离婚后,告“第三者”称子女为其所生,要其承担抚养费,同时提出鉴定要求。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怀疑将婴儿搞错,从而发生纠纷,要求作亲子鉴定。
三、亲子鉴定的适用原则
亲子鉴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刑事侦破、司法鉴定。然而,从民事审判来说,婚姻法、民事诉讼法等等无论从实体方面还是程序方面均未对亲子鉴定进行规范。“亲子鉴定问题,我们国家目前尚无任何法律来认可或规范其程序及效力,所以,它是法律上的一个空白点。” [7]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否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1987)》(以下简称《批复》)强调“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进团结和防止矛盾激化出发”作为处理亲子关系诉讼的原则,给予妇女儿童的利益优先保护的地位,注意安定团结的维护,似有维护已稳定的亲子关系的意思,为我国民诉法引进如上述的立法例提供了基础。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涉及到亲子鉴定时,一般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当事人主动申请原则。在处理婚姻家庭案件时,审判机关即使对“父子”关系有怀疑,也不能主动依职权委托有关部门作亲子鉴定。这是我们在处理婚姻家庭案件时必须遵守的前提和原则,也是体现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儿童)的具体要求。只有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向法院提出作亲子鉴定的申请时,审判机关才能考虑是否启动亲子鉴定的程序。如一方或双方没有提出这一请求,即使在亲子关系上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或疑异,审判人员还是应该按正常的婚姻家庭案件来处理。
(二)当事人自愿原则。最高院《批复》为“对于双方当事人同意作亲子鉴定的,一般应予准许;一方当事人要求作亲子鉴定的,或者子女已超过3周岁的,应视具体情况,从严掌握,对其中必须作亲子鉴定的,也要做好当事人及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但是何谓“必须”鉴定的情形呢?我国至今的法律没有对此作出解释。根据我国审判实践的情况,一般是当真正事实与现象事实不一致的盖然性高于两者相一致的盖然性时,即是“必须鉴定”的情形。以离婚为例,申请否认亲子关系提供的基础证据使得非亲子关系的盖然性占优势,又在诉讼时效内,就符合“必须鉴定”的条件。如夫无生殖能力或者有证据证明妻子与他人有通奸、同居事实等等。但是从社会稳定意义出发, 民事案件中应当仅在双方当事人均同意进行亲子鉴定时准许作亲子鉴定。其理由是: 首先,亲子鉴定是公民的一种人身权,当事人一方不同意作亲子坚定, 是对自己人身权利的处分。如果强制鉴定, 实质上是对人身权和人格权的间接侵害。而且亲子鉴定在具体操作时需要双方及其子女的配合,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法院一般不应该通过强制的方法来进行鉴定。如果没有另一方的配合,要作亲子鉴定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所以,亲子鉴定涉及的当事人必须是自愿鉴定,这个原则是坚决不容动摇的。因为这涉及的是当事人的基本宪法权利,在德国这个宪法权利被解释成为“信息自决权”, [8]是自决权的一部分。无论是涉案的子女还是涉案的成人,都必须得到他们明示的同意才能获取他们的身体基因样本。2005年1月12日,德国联邦法院BGH通过了判例进一步。其次,从证据的角度来说亲子鉴定结论也是一种证据,一方当事人有权利向法庭提供证据,但不能通过强迫另一方配合或协助来取得证据。对于亲子鉴定这一问题来说,提出申请是一方当事人的权利,但另一方当事人从法律上有权予以拒绝。法律既然没有规定一方当事人有配合、协助另一方当事人举证的义务, 男女任何一方不同意亲子鉴定, 都不应承担所谓不配合举证的法律责任。再次,亲子鉴定涉及到很多的法律和社会问题,特别是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在现实生活中, 基于种种原因, 不少案件中的男方对与自己已经形成抚养关系的孩子的血亲情况是早已清楚的, 往往对妻子表示过同意将非亲子作为亲子抚养, 但若干年后, 由于夫妻间的矛盾, 男方提出非亲子问题, 这显然是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最后,从司法实践上说,强制鉴定,即“必须鉴定”的界限很难作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围过大,反而了法律的权威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宜多提倡作亲子鉴定。最近,德国司法部女部长崔普惠斯在接受德国著名妇女杂志《碧姬》采访时表示,如果男方未经女方同意,擅自做亲子鉴定,将被控侵犯人权罪,处以最长一年的有期徒刑,相关的实验室也会受到法律制裁。这项法律条款是即将于2006年出台的基因法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保护公民的个人基因数据。可见,在提倡法律权利的保护方面,外国比我们走得更远。
既然亲子鉴定实行严格的双方当事人自愿原则,那么在一方不同意做亲子鉴定时,法院就根据就是双方的证据来做出裁判。我国缺少专门的证据法,民事诉讼法的相应规定过于简单,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证据规则》第75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这样,如果一方能够提供无生殖能力的医学鉴定结论,怀孕时双方没有同居的证据,子女外貌特征与男女双方的种族特征不同的证据等等;而另一方当事人坚决不同意亲子鉴定, 又不提供其他足以替代亲子鉴定证据的证据, 则应该由该方当事人承担不举证的责任和后果。按照盖然性优势规则, 显然应当认定申请方提出的主张成立。
(三)视情况征求子女意见。亲子鉴定不仅仅是涉及到夫妻二人的事情,实际上更多的是涉及到该子女当前和将来的成长和生活。子女是无辜的,夫妻双方所作的一次亲子鉴定,有可能对他们带来一辈子的负担和包袱。因此在是否作亲子鉴定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征求子女的意见。在是否进行亲子鉴定或者是否承认亲子鉴定结果方面,美国最高法院从“子女最佳利益”的理念出发,认为子女有知道双亲的权利、接受亲情的权利和藉由父子关系有否确定,而使父母适切地履行其上与非经济上的权利。在确认亲子关系存否的事件中,若知悉生父符合子女最佳利益时,受诉法院承认亲子鉴定结果得作为证据资料。相反,若子女不愿知悉生父,或知悉生父并不符合子女最佳利益之际,例如婚生亲子间虽无血缘关系,但具有亲子生活的事实与意思,且表见父母适切地履行父母的责任时,判例法运用衡平法原理,在上维持该婚生子女的地位,不得变更。[9]法律的目的在于保护亲子关系的安定性。其他国家也多有类似的规定。一般而言,不适用亲子鉴定或者不承认亲子鉴定结果主要有以下的原因:已成年或者已达一定年龄的子女拒绝进行亲子鉴定;真实血缘关系的发现不利于维护现有的稳定的亲子关系,不利于子女利益的保护。故笔者认为法庭应该充分考虑子女意思自由表示,如其强烈不同意作鉴定,人民法院不应同意申请人作亲子鉴定的请求。
(四)从严掌握。亲子鉴定涉及到亲情、婚姻、财产、名誉等多方面的,应从有助于建设和睦、团结的家庭,有利于整个良好的风尚和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子女的成长及成材角度出发,必须从严掌握。在法国法,亲子共同生活的事实或时间经过,亲子关系不问有无血缘联系均因而确定,不能加以争执,也无亲子鉴定适用的余地。[10]同时,作亲子鉴定时一定要做到程序合法,即整个鉴定过程都必须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不能走捷径。只有程序合法,才能确保实体公正。
四、健全亲子鉴定制度
爱因斯坦说过:“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 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刀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也用来杀人。”亲子鉴定正如其他一样,在婚姻家庭关系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的负面效应也不可低估。根据我国证据法的规定,鉴定结论是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的证据之一,但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批复》指出“人民法院对于亲子关系的确认,要进行调查,尽力收集其他证据”,“对亲子鉴定结论,仅作为鉴别亲子关系的证据之一”。在亲子鉴定过泛过滥的今天,更需要在制度上对其加以规范。
1、建立省级亲子鉴定委员会制度。,我国对亲子鉴定缺乏统一的、专门的管理,鉴定的部门很多,不但有公、检、法的鉴定部门,还有血液中心、研究所、高等院校、公司等,甚至一些中小城市的某些专业单位为了搞“创收”,即使条件不具备乃至根本无条件也受理亲子鉴定业务。笔者建议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亲子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应包括亲子鉴定技术专家、法律工作者、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由他们具体认定、考核、指导该地区的亲子鉴定工作,对亲子鉴定结论进行复议,协调亲子鉴定中的各种矛盾。鉴定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对鉴定单位的达标考核,向达标单位颁发“亲子鉴定受理许可证”,未经批准或者未达标的单位不得承接亲子鉴定业务。鉴定委员会还应该制定鉴定人资质认证制度。明确鉴定人员的资格,对鉴定人员既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也要进行有关的法律知识及职业道德培训,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还应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以使他们始终处于专业的最前沿。
2、建立统一的亲子鉴定技术质量标准。首先,确立亲子关系的认定标准。以国际上通用的亲子关系概率≥99.73%作为最低的“认定”具有事实上的血缘关系的最低标准,[11]低于此标准的,应增加遗传基因座的检验数目,以提高亲子关系概率。其次,确立亲子鉴定技术规范。包括用于亲子鉴定必须检验的遗传基因座目录、推荐基因座目录以及相应的基因频率数据库。最后,建立必要的实验室管理及认证标准。一个有效的实验室的管理规则对技术鉴定是非常必要的,在亲子鉴定中,由于技术灵敏度非常高,很容易造成交叉污染,有效的实验室管理及认证标准对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3、规范检验结论,统一定量表达亲子关系概率用语。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父权概率在上不可能达到100%,为了回避这一“瑕疵”或体现鉴定机构所谓的“权威性”,常常将鉴定结论表述为:某某(子)是某某人(父、母)所生。这个结论实际上将“认定”关系变成绝对的“认定”,不符合科学技术本身的原理。正确的表述方式是:不排除某某(父、母)与某某(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概率为..。采用这种结论,既符合亲子鉴定的理论,也不会降低鉴定的权威性。另外,规定亲子鉴定报告中鉴定结论部分的统一用语,力求贴切、准确和易于理解。比如概率范围在20%~30%,不大可能;概率范围在50%,不能肯定;概率范围在90%~95%,可能;概率范围在96%~99%,很可能;概率范围在99.1%~99.9%,极可能;或者概率范围在99.9%以上,肯定。[12]
4、亲子鉴定报告的复核复议制度。诉讼性亲子鉴定结论经司法机关查证属实后将作为定案的依据;诉讼外亲子鉴定结论一经发出将对有关联的个人、家庭以及子女产生重大。因此,鉴定报告必须经复核后方可发出,且鉴定结论复核人必须由本鉴定单位职务技术较高,鉴定经验丰富,具有权威性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经复核无误,在鉴定报告上共同署名,并注明各自的技术职务和在鉴定中地位。复核人和鉴定人具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另外,建立亲子鉴定复议制度,当事人有权对有异议的鉴定结论申请复议。亲子鉴定委员应当对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对亲子鉴定结论进行复议,复议结论应为终局结论。
5、明确亲子鉴定失误应承担的责任亲子鉴定关系到公民的身份权、当事人的隐私及被鉴定人的权益保障问题,将亲子鉴定失误时所应承担的责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一方面能约束鉴定人,增强鉴定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另一方面也使得对失误追究时有法可依,这种责任应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亲子鉴定技术是人类医学和生物技术高度发展的科学产物,是“法庭科学的一场新的革命”。它解决了以往困扰司法鉴定多年的“父权”问题,为亲子关系的确认提供了科学的。但是,亲子鉴定又是一把双刃剑,“滥用”亲子鉴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使家庭不睦,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在立法规范和限制亲子鉴定的同时,更要注重亲子鉴定的其伦理、社会意义上的价值。 书目:
[1] 邹平学.亲子鉴定真的那么两难吗[N].深圳法制报,2003.5.1.法治论坛.
[2] “亲子鉴定”之情、理、法[N].云南法制报,2001 .11. 2.法制伦理.
[3] 程大霖.亲子鉴定的演变及概念[M].
[4] 刘开会.实用法医DNA检验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54.
[5] 程荣斌.科技在实物证据中的地位和作用[C].诉讼法学研究.北京:检察出版社,2002.89.
[6] 邓学仁,罗祖照,高一书.DNA 鉴定:亲子关系争端之解决[m].北京:元照出版社,2001.101.
[7] 贾双林.亲子鉴定是法律上的空白点[N].青年时讯, 2001.6.22.
[8] 江一山.司法鉴定的证据属性与效能[C].证据学论坛.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29 .
[9] 许仕宦.父子关系诉讼之证明度与血缘鉴定之强制[J].法学丛刊,174.
[10] 程大霖.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理论与实践典型案例[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105.
篇5
关键词 父母婚姻满意度 父母冲突 亲子依恋 网络成瘾 青少年
分类号 13844
1 问题提出
家庭是一个大系统,由父母亚系统、亲子亚系统和兄弟姐妹亚系统构成。然而自1979年全面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我国绝大部分家庭的主流模式,因此父母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就成为家庭系统中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要来源,自然也受到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在父母关系领域,研究者发现,儿童青少年感知到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越高,孩子越容易出现情绪、行为甚至睡眠等适应问题。在亲子关系领域,大量的实证研究都表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如Belsky用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强调父母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直接作用。Anderson等人提出“溢出假说”(spillover process),强调父母关系对孩子的间接影响,认为父母亚系统的情绪和行为会迁移到亲子亚系统,父母间的良好感情会带来和睦的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反之亦然。与此相似,Davies和Cummings提出了“情绪安全感假说”,认为父母冲突可能破坏亲子依恋关系,进而间接地引起儿童问题行为。此外,Magnusson和Stattin还提出了“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Person—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对儿童青少年来说,父母关系这一相对更远端的环境必然通过亲子关系等近端环境的作用从而决定儿童青少年的发展。
从上述理论和假说来看,父母关系要么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要么通过亲子关系,尤其是亲子依恋来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影响。然而这是否适合用来解释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一新兴问题还有待探讨。在我国,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已非常严重,最近的一次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网络成瘾青少年已经超过2000万。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少数几篇文献分别探讨了夫妻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这些研究发现频繁而强烈的父母冲突和消极的亲子依恋会增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有关家庭因素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还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家庭消极因素,如父母冲突或亲子冲突的影响,而对一些积极因素尤其是父母亚系统中的积极因素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尽管上述提到的理论已经将不同亚系统的因素放在一起进行考虑,但是已有研究者更多是单从父母亚系统或者单从亲子亚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很少有研究将不同亚系统的因素整合到一起进行深入探讨。如前所述,家庭是一个大系统,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作用,单独地或者人为地将其分开来探讨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得出不全面的结论。为此,本研究将家庭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父母婚姻满意度)和消极因素(父母冲突),以及不同亚系统(父母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的因素放在同一个研究中进行考察,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不同性质和不同亚系统的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如何?(2)不同性质和不同亚系统的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力如何?(3)父母关系(父母婚姻质量和婚姻冲突)是否通过以及怎样通过亲子关系(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总体上来讲,本研究有以下假设:(1)父母冲突、父母婚姻满意度以及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都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2)近端环境因素(亲子关系)比远端环境因素(父母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力更强;(3)父母冲突和父母婚姻满意度都会通过父子依恋及母子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具体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重庆和河北石家庄三个城市各抽取一所普通中学,再从每所中学抽取初一至初三学生共1100名完成问卷调查,剔除一些没有完整填写或填答不认真的问卷62份,最终有效问卷为1038份,有效率为94.4%,其中男生480人,女生554人,性别数据缺失4人,具体被试信息详见表1。
2.2研究工具
2.2.1基本人口学变量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学校和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
2.2.2父母冲突
采用池丽萍和辛自强(2003)修订的《儿童感知的父母冲突量表》(Children’s Perception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cale)中的冲突特征分量表进行施测。该分量表共19题,由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和冲突解决三个维度构成,为4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4)”,各维度分由各维度的题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数越高代表感知到的父母冲突越强烈。各维度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陛系数分别为0.78、0.80、0.80,总量表为0.91。
2.2.3父母婚姻满意度
采用Huston和Vangelisti(1991)编制的“婚姻关系问卷”(The Marital Opinion Questionnaire),该问卷主要用于测量夫妻关系的总体幸福感指数。该问卷共10题,采用7点语义差别量表,用两极形容词来评价父母的婚姻状况,比如“享受的——痛苦的”。最终经过对部分题目的反向计分,分数越高代表婚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imh’s α系数为0.93。
2.2.4亲子依恋
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1987)编制的“青少年对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中的父亲和母亲分问卷,主要用来评价青少年对自己与父母间关系的感知。每个分问卷均包括25题,分信任、沟通和疏离三个维度,其中信任指被试被依恋对象了解、尊重以及彼此相互信任的程度,沟通指被试与依恋对象言语沟通的程度与品质,疏离指被试对依恋对象生气及觉察出与依恋对象情感分离、孤立的程度。该量表采用5点评分,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由各维度所含题目得分相加得到各维度的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信任、沟通或疏离程度越高。将信任和沟通总分相加再减去疏离的总分即可得到个体依恋质量的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依恋质量越高。在本研究中,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总问卷及各分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9~0.86之间。
2.2.5网络成瘾
采用陈淑惠等(2003)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进行施测。该量表共26题,由耐受性、戒断症状、强迫上网、时间管理和人际健康五个维度构成,采用4点评分,从“极不符合(1)”到“非常符合(4)”,各维度分由其所属题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数越高,表明网络成瘾越严重。总分在63分及以下为非网络成瘾者,在64—67分为网络成瘾倾向者,在68分及以上者为网络成瘾者。各维度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在0.70~0.82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
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管理,并使用SPSS19.0和AMO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首先,根据陈淑惠网络成瘾量表的标准对本研究的被试进行网络成瘾分析,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者有13名,网络成瘾者有32名,这两类被试共计45名,占有效被试的4.8%。
3.1父母关系、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见表2),父母婚姻满意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父母婚姻满意度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父母冲突的频率、强度和解决程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越高,解决状况越糟糕,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此外,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总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质量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进一步分析发现,母子信任、母子沟通、父子信任和父子沟通得分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得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2父母关系、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进一步以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总分为结果变量,父母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和冲突解决、父母婚姻满意度、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结果表明(见表3),只有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父母婚姻满意度进入了回归方程,并且都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父母冲突并未进入回归方程,说明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明显。
3.3父母关系、亲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父母冲突、父母婚姻满意度和亲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机制进行考察,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假设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指数很好(x2df=5.057,TLI=0.955,CFI=0.975,1FI=0.975,RMSEA=0.063)。
从图2可以看出,亲子依恋在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而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的效应大小分析发现,直接作用占总效应的69.13%;间接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3.06%(父母婚姻满意度通过母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和17.81%(父母婚姻满意度通过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
4 讨论
本研究对家庭环境中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父母婚姻满意度、父母冲突、亲子依恋等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关系。但是进一步的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父母冲突并不能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其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要通过亲子依恋才能起作用,而父母婚姻满意度不仅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可以通过亲子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就以上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将展开以下两个方面的讨论。
4.1家庭环境的作用:积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大还是消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大?
已有研究更多是单独考察某一个或某一个亚系统内家庭因素的影响,然而,正如在本研究中问题提出部分提到的那样,家庭环境是一个系统,不同因素交织在一起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共同影响,如果单独考察某个或者某些因素的作用就可能得出一些偏颇的结论。本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领域需要同时考察不同家庭因素作用的重要性。
很多单独考察父母冲突的研究几乎一致地表明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然而本研究发现,当同时考察夫妻亚系统的积极因素(父母婚姻满意度)和消极因素(父母冲突)的作用时,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而父母婚姻满意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从而凸现出夫妻亚系统中积极因素的重要影响。当然,得到这一结果也可能跟本研究的样本大多数属于网络使用正常群体有关。
4.2家庭环境的作用机制:远端因素通过近端因素起作用
本研究发现,母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父母婚姻质量,最后是父子依恋。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近端因素,还是远端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然而,近端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一些。对于家庭而言,父母亚系统是家庭的基石,为家庭氛围确定基调,有什么样的父母关系,就会形成相应的家庭氛围,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很难不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而独善其身。然而,相对于父母关系这个远端因素,亲子关系对于直接参与其中的青少年来说影响自然就会更大,更为直接。在近端因素中,母子依恋的作用又大于父子依恋,这与总体上来看母子交往的时间和质量都优于父子交往有关系。
本研究还发现,作为近端因素的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在父母婚姻满意度和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和完全中介作用。可见,父母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更多是通过亲子关系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父母冲突的作用。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人一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和“溢出假说”。
5 教育建议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我们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1)应该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如何促进良好的夫妻关系上。在家庭治疗理论看来,父母关系是家庭的基石,决定着家庭氛围的基调。如何才能促进父母关系更好地发展呢?沟通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制定好的家庭分工,增加父母之间的共同活动,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等等都会对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
(2)应尽量减少父母的冲突。尽管本研究没有发现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直接作用,但父母冲突会破坏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进而破坏家庭氛围,从而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寻找父母都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父母冲突在所难免,在父母有冲突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这样可以降低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
(3)培养积极的亲子关系。本研究发现,亲子依恋在父母关系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父母冲突而言。这一结果告诉我们,即使父母关系不好,但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父母关系不良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除了促进父母关系健康发展外,非常重要的是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如何才能和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我们认为,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积极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每个孩子都有心理需求,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很多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这是促使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很多父母在孩子网络成瘾之后,想到的只是不要让孩子上网,并没有想用什么样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上网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自然而然地就会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埋下冲突的种子,破坏亲子关系。此外,父母还会因为孩子上网而对青少年产生很多负面的看法,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可以通过让父母看到孩子除网络成瘾以外的好的方面来改变父母对孩子的看法,这也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6 结论
(1)父母婚姻满意度、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均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而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
篇6
亮点一:“被结婚”有了救济手段
法条:《解释(三)》第一条规定:“当事人以《婚姻法》第十条规定以外的情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当事人的申请。当事人以结婚登记程序存在瑕疵为由提起民事诉讼,主张撤销结婚登记的,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解读:对于欠缺结婚实质要件的结婚登记,可以被法院宣告无效,但对于一方当事人未亲自到场办理、借用或冒用他人身份证明等有程序瑕疵的结婚登记。以往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何解除。此次《解释(三)》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跟婚姻登记机关打行政官司,要求婚姻登记机关撤销婚姻登记。
亮点二:亲子鉴定受阻可推定默认
法条:《解释(三)》第二条规定:“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并已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张成立。当事人一方请求确认亲子关系,并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
解读: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只要一对男女中有一方不配合进行亲子鉴定,法院就很难确定亲子关系。此次《解释(二三)》确定了亲子鉴定关系中的推定原则,即拒不配合亲子鉴定的一方将承担不利后果。
亮点三:婚内也能主张子女抚养费
法条:《解释(三)》第三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拒不履行抚养子女义务,未成年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请求支付抚养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解读:分居期间的子女抚养费问题一直是个法律空白,难以解决。司法实践中,只有极少的案例支持了子女的主张。很多法官均以分居期间仍是婚姻存续期间,一方支付抚养费也是用夫妻共同财产为依据而不予处理。此次司法解释将这一问题明确化。
亮点四:不离婚也能分割共同财产
法条:《解释(三)》第四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共同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一)一方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行为的;(二)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
解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有重大理由且不损害债权人利益情况下,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共同财产的,《解释(三)》提供了救济手段,即在不离婚的情况下,法院可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以保护某一方当事人的财产权益不受侵害。这一规定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婚姻特殊期间一方对另一方财产的侵犯,是对原有的夫妻共同财产制作出的重大突破性规定。
亮点五:父母买的房另一方无权分割
法条:《解释(三)》第七条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解读:根据以前的规定,对于父母赠与的财产,只要父母没有明示是赠与自己子女一方的均视为对夫妻双方的共同赠与。《解释(三)》对这一情况作了相反规定,婚后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应认定为该方的个人财产。
亮点六:妻堕胎权优于丈夫生育权
法条:《解释(三)》第九条规定:“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双方因是否生育发生纠纷,致使感情确已破裂,一方请求离婚的,人民法院经调解无效,应依照《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第(五)项的规定处理。”
解读:《解释(三)》明确了女方对于是否生育享有自,男方不能以此为由要求女方赔偿,但同时也赋予了男方选择离婚的权利。
亮点七:婚前个人按揭买房归个人
法条:《解释(三)》第十条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篇7
为什么以此为题而论之呢?首先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发生了许多这样的事情。如南京去年就有一起父亲因儿忤逆,屡生事端,请求法院判决二人断绝父子关系的案件。深圳法制报2002年11月21日第T00版、93年、97年、2000年的老年报上都登载有父子断绝关系的案件或咨询。其次是因为法院在遇到此类案件时,都是一致裁决不予受理,认为“亲生父子关系岂是一纸协议能解除?解除父子关系违反了婚姻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辅助的义务。“这种裁决的根据极为简单,只有判断而无深层理性分析,而且也未能在现行学界经历辩难式论证,合理性和正当性有待检验。最后,是因为以笔者个人意见来看,亲子关系的断绝并非无可质疑的全盘否定,而是具有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的。这一点也是笔者将在本文着重论证的。
论证必有其论证方法。在当今学派林林总总、不可胜数的情况下,采取何种立场是一大难题。本文将涉及到三大主流学派之方法论。这三大主流学派为哲理法学派(即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历史法学派。本文将尝试从自然法学派的人性模式推演,也同时努力从规则分析和历史引用方面寻求答案。但是将更倾向自然法学派的方法,因为在规则分析中避免不了价值指引,在历史回溯中避免不了理性推论。毕竟,分析法学与历史法学虽然“彻底划清了自身与哲学及伦理学的界限,既没有尝试从人性中推演出一个体系,也没有尝试从某些假设的或经形而上学证明了的初始原则中推演出一个原则的集合体,而以实证的态度看待。但是在实践中,他们从未成功地将自己约束在纯粹的法律事实之中。”[1] “人们曾有理有据的指责,分析法学家和历史法学家都建立了自己的自然法体系,都建立了所有法律必须遵从的理想模型,并以这一模型评判所有的法律,只是并不是自然法风行时期的那种伦理模型。”[2] 可以说自然法学派通过哲学发现了必然性法律原理作为所有法律之普遍原则,而历史法学家和分析法学家则努力通过历史考证和规则分析来发现这些普遍原则。在寻求真理的路途上,实是殊途同归。如果要从主体上做个区分,那么本文中,亲子关系断绝,可能性的探讨-血缘的非神圣性,侧重于历史法学的方法,必要性的声音-人的互利性,侧重自然法学的方法;现实性的研究-具况分析和关系契约论,则侧重于分析法学的基本运用。虽有侧重,并不防碍相互。交融,比如人的活动属性一节,在自然法学的人性模式上也引入了生物学实证。
一、 可能性的探讨-血缘非神圣性
血缘神圣?恐怕没有人会承认这个概念。但是在亲子关系不能断绝的观念里其实就隐含了这个意思。认为亲子关系不能断绝的人最主要的理由是;亲生关系是一种自然的血缘关系,并非只是一个纯粹的人为规定,因而不能在法律上予以断绝。对于这个肤浅的理由的反驳可以是:自然血缘关系已是既成事实,的确难以论证其断绝的正当性,但是断绝亲子关系并非是对既成的自然血缘关系的推翻,只是对于自然血缘关系在法律上引发的权利义务的解除。这个回答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其实只是一个循环判断,如果只停留在此,不继续深入探究,正反双方依将陷入长久的拉锯战中。我们要继续往下询问一个问题:自然血缘关系在法律上引发的权利义务是否能予以解除?这就需要回溯到法与血缘的关系上。在法与血缘的关系上看,笔者认为血缘关系在法律上引发的权利义务可以解除,原因如下:
1、血缘法天然性的并非独一无二
法的起源问题在学界有很大的争论。有形式起源、实质起源之分。就实质起源来看,理性与意志之争各执一端,恒久不息。笔者则认为,历史的证据可以表明法的起源有三:血缘、基本正义、强力。[3] 强力类似于意志,基本正义类似于理性,不同的是:强力的范围小于意志,强力只是意志的主要手段。意志的目的即利益追求被视为正当的,划分在基本正义的范围内。
血缘作为法的实质起源之一不难理解。恩格斯通过对原始氏族社会的研究就发现,“劳动愈不发展 ,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支配”。 “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4] 即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人们依据血缘关系而组织。[5] 这导致血缘规则必然是最先的规则之一。这是因为人在最低级的层次上讲,只是自然界生物的一种,而血缘规则是生物性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血缘法是人生物性的要求。
篇8
0~6岁这个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需要父母陪伴的,也是父母与孩子建立深厚感情的最佳时机,有些父母不是因为不明白这一点,就是因为种种客观原因,在这个阶段与孩子的互动不足,影响了孩子的身心成长。其实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克服。
不少年轻父母忙事业、忙挣钱、忙充电,还得忙家务,无暇顾及孩子,无心与孩子互动交流。要我说,忙是理由,也是借口,再忙,时间还是能挤出来的。鲁迅有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说到底还是有没有这种意识,有没有用心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与孩子互动不需要专门腾出大块的时间,也不需要很刻意的安排,只要有心,时间可以化整为零,互动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交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比如吃饭时、入睡前、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和回家的路上等,都可以跟孩子聊天、讲故事、猜谜语,或倾听孩子的诉说。还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做家务,让孩子当爸爸妈妈的小助手,比如收衣服的时候让孩子参与叠衣服,做饭的时候让孩子帮忙择菜……既利用了做家务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又锻炼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德国教育学家薇兰尼·梅尔兹在《苹果怎么这么好吃》一书中强调,陪伴孩子共度日常生活才是最珍贵的,小至系鞋带、穿衣服或准备餐具、铺床单等,和孩子一起体验做事的过程,就是父母与孩子很好的互动过程。
也有一些父母,习惯扮演高高在上的教导者的角色,不断向孩子发号施令,要孩子做这做那,强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标准行事,或者动辄高声大嗓地训斥孩子。还有的父母认为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有失父母的威严,会导致孩子不服管教。这些缺乏平等交流意识的父母,亲子关系必然紧张。父母应当做引导者,以开放的态度聆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的需求,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并以平等的态度去思考孩子的想法,这样做才会建立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有时候不妨和孩子互换角色,让孩子试着体会爸爸妈妈的感受,例如平常都是妈妈叫孩子起床,某一天不妨让孩子叫妈妈起床,让孩子体验一下他赖床时对妈妈造成的不便。在角色互换的过程中,父母也可从中观察到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或有没有需要改善的地方,这对亲子关系的融洽大有帮助。
亲子互动需要父母共同参与,有些家庭,爸爸参与的力度不够,有的是因为忙,无暇顾及,有的是因为爸爸认为教育孩子是妈妈的事,索性不管,落个轻松。其实爸爸是孩子最好的玩伴,爸爸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提升与孩子互动的品质。一来孩子喜欢的许多新奇、冒险、好玩的动作妈妈都不容易做到;二来科学研究证明,从小常与爸爸一起玩的孩子智力发育更好,因为孩子不仅需要学习母亲温柔的一面,更需要有爸爸阳刚的气质,如果缺少爸爸的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和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不良影响。事实上,孩子两岁以后,更喜欢和爸爸一起玩,他们觉得跟爸爸一起玩的游戏更新奇,更刺激。父子游戏不仅能带给孩子更多童年的快乐,还有助于培养孩子果敢、独立、自信和坚强的良好品质,有助于孩子学会合作,发展创造力与想象力。
总之,亲子互动应重视“质”,保证“量”,而且需要父母共同参与,而不是妈妈唱独角戏。
篇9
父母总以为亲子拥有天生的血缘关系, “亲”是必然的。其实,亲子关系需要从宝宝出生那刻起开始经营。宝宝一出生,举凡喂食、洗澡、换尿布等,都需要主要照顾者的悉心照顾,这不只是满足其生理需求,更是让主要照顾者从做这些事的过程中,慢慢地与宝宝建立起亲密关系。随着宝宝逐步长大,除了满足生理需求外,还要陪宝宝如玩游戏、讲故事,双方一起做一件事,从中建立良好的互动,让宝宝对主要照顾者产生信任感与依赖感,进而延伸出依附关系。如果主要照顾者是父母,那么,与宝宝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理所当然;反之,若主要照顾者不是父母,而是隔代教养或委由保姆照顾,恐怕父母和宝宝之间将会出现关系连接不上的窘境。
“乖孩子”易出现心理问题
从小过于听话的孩子。常用顺从去满足长辈。长大后,甚至用讨好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正性评价。他们选择行为时,常以证明自己是“好人”、“正常人”为标准。他们个人真正的需要常常是缺失的。在与别人的对比中。会有明显的自卑心理。他们喜欢通过从众的方式来选择行为,是为了别人眼光而活着的人。因此,对于正在养育孩子的父母而言,“顺从听话”不应该成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
母亲的身材可以决定宝宝的智商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拥有丰臀细腰的“沙漏”形身材女性比“苹果”形身材和“水桶”形身材的女性更聪明。生的孩子智商往往也更高。科学家认为,可能是拥有“沙漏”形身材的女性臀部有较多的Omega-3脂肪酸。女性丰满的臀部和大腿蓄积更多脂肪,里面含有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更多,这种不饱和脂肪酸对于怀孕期间大脑发育很重要。腰部脂肪有高度0mega-6脂肪酸,但这种脂肪酸不适合大脑发育。腰部脂肪还可能导致糖尿病和心脏病。而消瘦的妇女缺乏上述两种脂肪酸。美国匹兹堡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也从另一角度解释了为什/厶男人喜欢身体富有曲线的女性。该研究为男人喜欢有曲线美的女性提供了繁衍健康后代的生理依据。
过度启蒙教育不利儿童健康
在“独二代”的家庭教育中,启蒙教育越来越早,孩子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认为,过度启蒙教育以“克扣”孩子睡眠,减少玩耍时间,限制社会交往为代价,不顾及孩子自身的成长需求,是一种对孩子健康权的隐性剥夺。
强化宝宝的分享行为
妈妈要善于发现宝宝表现出的分享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强化和反馈,帮助宝宝在各种情况下不断地、自觉地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妈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等,都能使宝宝受到极大的鼓舞,进一步强化分享的行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的行为。
篇10
【关键词】西化;市场经济;传统文化
笔者所认为的道德可以这样解释:“道”是自然规律,是自然对万物包括人类的无言要求,“德”通得,合起来解释的意义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意就将有所得。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用水全面的体现道的含义。它谦和柔顺,甘居卑下,在永恒的变动中表现其善性。[1]可见“善”是道的主要内容。可以说道德随着人类群体的出现而出现,是不成文的,淳朴的并且是每个人默默实施的自身法。道德危机起源于商业危机,其实质是为了避免淘汰并保住现有利益,为了利益采用了有悖于道德与人性手段。道德危机将导致人与人之间缺少基本的信任,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进步。
1 道德危机导致法律的应急产生
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并且是社会道德退步的产物。正是由于诸多行为违背道德,既“善”的要求,法律才不得以将其上升到强制约束的层面,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法律是有其滞后性的,只有社会上出现了新情况,这种情况出现次数增多,并具备一定得普遍性同时明显违背社会一般道德的要求并造成了恶劣的后果或给广大公众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的情况下法律才会做强制约束。
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2]现引用如下几条:第二条 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并已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张成立。当事人一方请求确认亲子关系,并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二条规定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发现自己的子女为非己方亲生的情况。可见社会上有些人违背了道德上要求双方忠于婚姻的要求,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从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这很明显是违背道德的,即便是在宣扬性解放的西方社会这种情况也是不能被接受的。这种现象在法院实际审判的过程中反复出现,法院处理的时候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有权机关作出了司法解释以解决这一诉讼难题。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传统的婚姻道德规范,那么不会出现非亲生的婚生子女。如果每个人都能正确的对待婚姻。
为了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和社会的优秀价值导向,法律在道德无奈以后不得不做强制性规定。法律是道德沦丧的产物,随着道德的沦丧程度加剧程度应急产生。
2 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逐是道德滑坡的直接动力
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固有的东西。如今也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这种成就却是绝对的物质成就。通过三十年的发展,我们的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人均GDP已经超过四千美元。种种的成绩让很多人忘乎所以。政策支持,地方政府鼓励,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政府会议讨论的重点话题也多是今年的GDP目标是多少,能够招商引资多少等等。所以这种追求物质的行动是全民族的,并且是至上而下的。
在中国存在多年的奶粉问题最能直接表明这一问题。奶粉事件已经不止一次触动人们的神经。反反复复出现的奶粉事件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行业的问题,也是全国企业的问题。我们的民族奶粉企业在不断的试图毁掉自己的企业发展前途,同时用他们已经不多的信誉不道德的积累他们的财富。他们已经不懂道德两个字,他们关心的只有法律,毕竟符合道德要求要付出更多成本。
根据我国官方公布的数字,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都检出三聚氰胺。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我国共有109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对这些企业的491批次产品进行了排查,检验显示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
我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让民众的社会道德水准提高,反而经济越发达,道德越沦丧。原因在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认为个人主义是将个人从家庭和社会分开的一种力量,使一个人形成“他自己的小圈子”。在他看来,个人主义,先将消耗掉“公共生活的美德”,接着将“攻击和毁灭其它所有人”,直至“被完完全全的自私所吞没”。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共同生长的。我们在学习并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接收了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这种个人主义与我们的传统道德发生了碰撞。于是出现了纠结的社会道德。
3 移植来的西方大学制度是与道德危机紧密相关
被西化的大学教育制度忽视了道德的教化。我国封建社会采取的选拔人才方式延续了数百年,既“八股取士”。现代以来,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遭到了几乎彻底的否定。尽管这种制度弊病很多,但是有一点还是应该得到肯定的,这种制度保持了儒学经典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并且儒学思想深入影响到社会每个阶级。至少在社会道德层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长久以来我们所倡导的中国式优秀的传统道德就来源于此。
近代以来我们学习西方的大学制度,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达到富强的目的。这种希望是从清朝后期开始的,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我们的大学开设了数学课、化学课、物理学课等等。大学尤其重视英语教育,英语教育被放在比汉语教育更重要的位置上。大学的汉语专业课程是汉语专业的学生必修,其他学生只能选修。但是所有专业的学生英语全部必修。大学里英语的四六级是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但是没有听说过汉语的四六级。我们常常试图理解相关部门这样设置科目的用意,但是始终无法理解。大学教育忽视了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
我们常常以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感到自豪。但是如今的大学又能传承多少我国的古代文明呢?“四书五经”固然有其应该被批判的一面,但其中的经典应该最值得我们的大学研究发扬并向学生传授的。一个民族的固有文化才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必然是道德败坏的人。
【参考文献】